2型糖尿病的治疗理论

2型糖尿病的治疗理论

一、2型糖尿病的治疗学说(论文文献综述)

高艺玮[1](2021)在《探讨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肾虚证与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糖尿病无论在我国还是世界范围内,都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中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超过半数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2型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为社会、经济、个人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提示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维生素D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改善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自觉症状。维生素D的这些功能是通过改善胰岛功能(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及敏感性);减少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应答;营养神经;改善精神障碍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的。当代中医认为维生素D与中医肾本质学说关系密切,维生素D轴可以诠释肾藏象系统的生理功能。本研究拟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肾虚证之间的相关性,十分必要。研究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肾虚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在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之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中选择符合纳排条件的病例,对其就肾虚证量表及生活习惯等进行电话随访,将患者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制定的肾虚证诊断标准,分为肾虚证与非肾虚证两组。本研究所有检验指标结果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病历系统。将原始数据全部录入后,首先对入组患者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情况、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等;接着对两组患者情况进行比较,包括一般资料、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等;随后对肾虚证组和非肾虚证组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分别进行检验;最后对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本次研究中共纳入79例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其中肾虚组45例,非肾虚组34例。1.本次入组患者整体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偏低,多项重要管理目标(如空腹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BMI、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不达标,出院后自我管理意识薄弱。2.两组患者一般定性指标和一般定量指标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明显差异,说明基线齐平,具有可比性。3.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中肾虚证组较非肾虚证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P<0.05),提示肾虚证患者较非肾虚证患者可能预后不佳。4.在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肾虚证组患者中,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空腹胰岛素呈正向相关性(P<0.05),在非肾虚证组中则不相关(P>0.05);在非肾虚证组患者中,血清维生素D与住院天数呈正向相关性(P<0.05),在肾虚证组中则不相关(P>0.05)。5.在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肾虚证组患者中,肾虚证量表评分与住院天数、空腹胰岛素、血磷等呈正向相关性(P<0.05),与其它指标不相关(P>0.05)。研究结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偏低的情况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中,肾虚证患者较非肾虚证更低,提示肾虚证患者可能较非肾虚证患者预后不佳。

雷欣[2](2021)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分布状况及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中医体质分布状况,为老年T2DM慢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提供流行病学依据。2.通过临床试验观察“痰湿体质调理方“对老年T2DM痰湿体质患者干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每地市随机抽取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1所乡镇卫生院,与工作人员沟通,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概况,获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参与老年T2DM体质辨识的档案,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居住地、体重指数及合并高血压等一般信息和体质辨识结果,用统计软件分析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2.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符合本次试验纳入标准,且在排除标准范围外的患者,共收集病例65例。对受试者介绍研究内容及项目,经其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纳入本研究,给予痰湿体质调理方进行干预,按4周为一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观察患者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体质指数(BMI)等相关理化检测指标、中医体质转化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FPG、2h PG分别观察用药前和用药后1、2、3个月的变化,其余指标用药前后各观察一次)。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1100例老年T2DM患者,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偏颇体质为主,主要偏颇体质类型依次是: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和阳虚质;老年T2DM患者存在体质兼夹情况,主要为痰湿质兼夹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兼夹痰湿质与气虚质;气虚质兼夹痰湿质和阴虚质;阳虚质兼夹气虚质;2.不同性别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无差异;不同地域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其中晋中、晋南、晋东南以痰湿质、平和质和阴虚质为主,晋北地区则以平和质、痰湿质和阳虚质为主;不同体重指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体重指数过轻和正常患者阴虚质占比最高,体重指数过重和肥胖患者痰湿质占比最高;有、无合并高血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依次为痰湿质、阴虚质、平和质,无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依次为阴虚质、痰湿质、平和质;老年T2DM患者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年龄比较气虚质与阳虚质、痰湿质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阳虚质人群平均年龄相对最大,气虚质、阴虚质人群平均年龄较小;通过比较老年T2DM患者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的病程差异,发现平和质与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与阴虚质、阳虚质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平和质、痰湿质的患病时间短,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患病时间长。3.试验后患者的FPG、2h PG、Hb A1c、IRI、IAI和BMI水平较干预前有统计学差异;中医体质转化总有效率为91.7%,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总有效率为93.3%,理化检测指标总有效率为86.7%;“痰湿体质调理方”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结论1.老年T2DM患者主要偏颇体质为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和阳虚质;老年T2DM患者体质分布状况复杂,多种体质兼夹存在。2.不同性别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无差异;不同地域、体重指数及有、无合并高血压的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部分体质类型之间年龄、病程比较存在差异。3.“痰湿体质调理方”对老年T2DM患者痰湿体质干预疗效显着,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偏颇、痰湿证候和血糖代谢状况,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和体重指数。4.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在公共卫生慢性疾病领域,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体质辨识和干预在慢性疾病诊疗中的优势,降低慢性病的疾病负担。

梁志敏[3](2021)在《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对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气阴两虚夹瘀证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 Pheral Neuro Pathy,DPN)进行临床观察,客观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探讨中医药在治疗DPN中的优势所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DPN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内分泌病二科收集满足纳入标准的DPN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抽样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每组各54例。两组均先给予糖尿病个体化治疗,控制饮食、适量运动、降压、调脂等,降糖使其达到血糖控制的目标值且波动程度小,对照组予口服甲钴胺片(500ug,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口服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水冲服,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Michigan Diabetic Neuro Pathy Score,MDNS)的变化,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1)临床症状评分以及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而前者评分的减低幅度比后者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3.75%,对照组有效率仅有75%,两者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联合甲钴胺和单用甲钴胺两组均可改善DPN的临床症状,且前者治疗的效果要好于后者。(2)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的腓总神经、胫神经MNCV和SNCV均较治疗前下降,而前者NCV的改善幅度比后者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均可使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联合甲钴胺的治疗效果更佳。(3)TCSS评分、MDNS评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TCSS评分、MDN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前者的TCSS评分、MDNS评分均低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联合甲钴胺和单用甲钴胺两组均可改善TCSS评分、MDNS评分,且前者治疗的效果要好于后者。(4)安全性比较: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可有效改善治疗DPN(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TCSS评分及MDNS评分,延缓了病情的进展,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长,目前尚未发现不良反应,亟待临床进一步实践应用。

安思杰[4](2021)在《基于文献研究的糖尿病前期及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文中指出目的:探寻糖尿病前期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为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用计算机检索1995年至2020年的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文献资料。标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将最终所纳入的文献导入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中建立原始数据。将各类体质数量进行统计,得到各类体质数量汇总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进行检验分析,探讨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特点。结果:1.糖尿病前期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在本次研究中,一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20篇,总人数为3533,其中阴虚质778例(22.02%),痰湿质773例(21.88%),平和质564例(15.96%),气虚质455例(12.88%),湿热质290例(8.21%),血瘀质283例(8.01%),阳虚质205例(5.80%),气郁质136例(3.85%),特禀质49例(1.39%)。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中医体质主要是阴虚质及痰湿质。体质与性别的关系中糖尿病前期中湿热质为男性居多。2.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在本次研究中,一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32篇,总人数为10624,痰湿质2294例(20.84%),阴虚质2077例(18.87%),平和质1791例(16.27%),气虚质1397例(12.69%),阳虚质961例(8.73%),湿热质896例(8.14%),血瘀质876例(7.96%),气郁质537例(4.88%),特禀质178例(1.62%)。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主要是痰湿质及阴虚质。体质与性别的关系中2型糖尿病中湿热质为男性居多。3.糖尿病前期与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分布顺序不同,糖尿病前期阴虚质最多,痰湿质次之,2型糖尿病中痰湿质最多,阴虚质次之。在糖尿病前期与2型糖尿病中男性湿热质的发病率始终高于女性。结论:1.糖尿病前期的主要体质是阴虚质,其次是痰湿质,这与糖尿病前期发病的机制相吻合。体质与性别的关系中糖尿病前期中湿热质为男性最多,这与男女的饮食差异有关。2.2型糖尿病的主要体质是痰湿质,其次是阴虚质。这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相符合。体质与性别的关系中2型糖尿病中湿热质为男性居多,这与男女饮食的差异有关。3.2型糖尿病患者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相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的痰湿质超过阴虚质成为发病率最高的体质,且阳虚质的患者较糖尿病前期占比明显增多。4.为糖尿病前期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赵晓丽[5](2021)在《中西汇通论述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之探索》文中认为目的1.秉承传承经典、服务临床的宗旨,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模型为基础,探索与总结六经辨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可行性,试图对现代医家六经辨治此病的代表性观点提供客观与全面的解读。2.整理吴深涛教授运用六经辨证思想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思路,深入挖掘导师的临证思想。并以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为基础,初步探索与总结中西汇通思想在此病此辨证法中的运用。方法1.以“六经”、“六经辨证”、“糖尿病”、“经方”等关键词检索文献,整理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已所学,对六经辨证法的研究概况、现代医家运用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现状做一综述和概括。2.通过门诊观察学习导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证医案,日常向导师请教,学习导师推荐的相关书藉等方法,并结合自已所学所想(尤其注重学习中西汇通思想),深入认识六经辨证法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总结与整理导师运用六经辨证法在此病中的临证经验。结论1.自《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研究伤寒的学者众多,发展至近代,六经辨证法的核心内容已逐步揭示。“六经钤百病”,但通过搜索文献,发现用系统的六经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学者并不算多,且各家所述侧重点不同,有待进一步求同存异,融汇贯通。2.吴深涛教授认为2型糖尿病与六经关系密切,其以由胰腺、胃肠、肌肉组成的太阴阳明脾胃轴为核心,对平稳血糖浓度起决定性作用;与由肝、脂肪组成的少阳厥阴肝胆轴密切相关,对平稳血糖浓度起主要的调节作用;与由肾、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组成的少阴太阳轴次相关,对平稳血糖浓度起相对次要的调节作用。治疗上,主张首辨阴阳,根据六经传变,大致可分热化传变途径与寒化传变途径。热化者,经阳明(多兼少阳,太阴虚象不显)——少阴热化——厥阴寒热错杂途径传变,其核心病理机制为素体阳明胃经燥热,致热郁气壅,机体能量过盛。因情绪、压力等精神因素常兼少阳肝胆之气郁滞,少阳、阳明的郁热表现为糖脂代谢紊乱,高糖、高脂刺激产生糖毒性、脂毒性,即产生浊、毒、热、痰、饮等病理产物,使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此时疾病尚在气分,多由外因损伤胰岛功能和产生胰岛素抵抗,导致本病的发生。随后各类炎症因子活化机体凝血系统,热化传入少阴血分,病理产物瘀血进而产生,同时常伴慢性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的亢进。最终传入厥阴,多阴阳两虚,寒热错杂,内分泌代谢严重紊乱,易出现血糖忽高忽低的阴阳离决之象。针对此传变途径的核心病理机制,吴师自拟化浊解毒汤治以清泄少阳郁热,清解阳明热毒,兼清化少阴血热、血瘀,临床实践证明,此方对该传变途径的早期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寒化者,经太阴(多兼少阳,阳明燥热不显)——少阴寒化——厥阴寒热错杂途径传变。此传变途径主要病理机制大致为素体太阴脾虚,先天胰岛,肌肉、脂肪等糖库、脂库发育或贮备欠佳致易发生胰岛功能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常兼少阳肝气郁滞导致血糖调节易紊乱等,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此时尚在气分。之后太阴寒化传入少阴血分,多表现为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表现明显阳虚寒象。阳虚则血液运行迟缓,瘀血生成,微循环障碍,加重胰岛功能损伤与胰岛素抵抗。最终传入厥阴,与热化传变途径结局相似,但整体传变过程以表现寒象为主。针对此传变途径的核心病理机制,吴师自拟之十味白术散治以健运太阴,疏畅少阳等,临床实践证明,此方对该传变途径的早期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2型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的治疗,则在上述病理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各病变脏腑组织的特点,灵活运用六经理论遣方用药。总之,吴师运用六经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从理法方药等各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体系。

张立志[6](2021)在《电针通过抑制IKK/NF-κB通路改善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文献研究胰岛素抵抗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在《中医内科学》病名中并无没有“胰岛素抵抗”这样的提法,但这并不影响中医药有效的干预它。在中医的气血与阴阳理论指导下,依然可以指导其辨证论治,从而阻断胰岛素抵抗的演变,打破症候群的恶性循环[1]。胰腺当属中医“脾”的范畴,胰岛素抵抗从脏腑辨证角度而论,属于脾瘅,故治疗上当以健脾为逆转胰岛素抵抗的“抓手”,此外,中医历来讲究五行的相生相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土虚木乘”与肝脏胰岛素抵抗紧密相关。而从中医经络论治的角度,脾瘅属阳明经病证的范畴,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就提出了“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的治法。而现代医学把胰岛素抵抗作为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病理之一,也已被普遍看作是肥胖、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肝、2型糖尿病等众多疾病的共同发病机理[2]。人们认识到胰岛素受体与其靶器官的功能失调以及受体后的功能障碍是其主要发病机理,而对慢性炎症所致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相对较少。慢性炎症涉及的靶器官是全身性的,这与中医整体性认识疾病有相通之处,因此,以炎症作为切入点,来探索中医作用的机制是具有可行性的一面。本研究在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之上,以ZDF(fa/fa)作为胰岛素抵抗模型,以确有疗效的吡格列酮作为参照对象,探究针刺对胰岛素抵抗重要靶器官肝、肾以及胰岛炎症损害的作用机制。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以特殊诱导饲料Purina#5C08喂养4周的ZDF(fa/fa)大鼠为对象,并以同系非胰岛素抵抗ZDF(fa/+)大鼠作为空白对照,观察针刺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并从炎症反应的角度探讨其分子信号机制,为针刺干预胰岛素抵抗提供有益的循证依据,使其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类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方法:30只ZDF(fa/fa)雄性大鼠使用该模型大鼠特殊诱导饲料Purina#5C08(Labdiet公司,美国)喂养,10只ZDF(fa/+)大鼠则喂以普通饲料。经过4周喂养后,采集空腹时40只大鼠的眼眶静脉窦血,测FINS、C-P,运用HOMA-IR指数与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评估ZDF(fa/fa)大鼠的胰岛素抵抗情况。检测所有大鼠血浆IL-6与INF-α水平,以此评估ZDF(fa/fa)大鼠的炎症因子水平。当与喂养普通饲料的ZDF(fa/+)大鼠相比,喂养Purina#5C08饲料的ZDF(fa/fa)大鼠的上述指标明显降低时(P<0.05),表明胰岛素抵抗模型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 ZDF(fa/fa)雄性大鼠随机分为 3 组:ZDF 组(n=10)、ZDF+EA 组(n=10)、ZDF+Pi组(n=10),ZDF(fa/+)大鼠为control组(n=10)。治疗上,ZDF+EA组大鼠给予电针治疗,ZDF+Pi组大鼠予盐酸吡格列酮混悬液灌胃(10mg/kg/d),control组与ZDF组大鼠均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各组大鼠均连续灌胃8周,每日1次。其中,在电针ZDF组大鼠时,用特制的鼠衣予以束缚。其余3组大鼠仅每日给予同等时间的束缚,不给予电针刺激。腧穴取双侧丰隆穴(ST40)、三阴交穴(SP6),电针波形用疏密波,20min/次,1次/日,每周5次,连续干预8周。干预期间,每周测量并记录大鼠的体重。干预8周后,使用10%戊巴比妥溶液腹膜内注射麻醉全部大鼠,打开腹腔直接经腹主动脉抽取6ml血液,离心血浆取血清,再次重复测量干预前的指标。此外,检测每组大鼠的C-P、TC、TG、HDL-C、LDL以评估血脂情况,检测所有大鼠血浆CRP、MCP-1、ALT、AST、CREA以及UREA水平以评估肝肾功能。用HE染色法观察电针对ZDF(fa/fa)模型大鼠肝脏、肾脏及胰岛形态学影响并于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使用RT-PCR及蛋白印迹检测手段,观察电针对ZDF(fa/fa)模型大鼠肝脏、肾脏以及胰岛IKK-I κ B/NF-κ B蛋白与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免疫荧光双标法分别观察ZDF大鼠肝脏、胰腺的IKK β与IRS-1的蛋白部位及相互关系。用TUNEL检测胰岛β细胞凋亡,评价胰岛素抵抗大鼠β细胞凋亡情况及针刺改善作用。结果:1 ZDF(fa/fa)大鼠模型的评估经过4周的特殊诱导饲料Purina#5C08喂养后,与ZDF(fa/+)大鼠相比,ZDF(fa/fa)大鼠的 FPG、FINS、HOMA-IR 指数、IL-6 及 TNF-α 升高(均P<0.05)。ZDF(fa/fa)大鼠的血糖值在不同时间段的的血糖值均显着高于ZDF(fa/+)大鼠(均P<0.05),且测试的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ZDF组在OGTT 2h的血糖值大于11.1。2电针与吡格列酮对大鼠体重的影响与ZDF相比,ZDF+Pi组大鼠体重从干预前到干预结束后均升高(P<0.05);干预2周后,ZDF+EA组大鼠体重较ZDF+Pi组减少(P<0.05)。到干预的第8周,ZDF+EA组分别与ZDF组、ZDF+Pi组比较,趋势与第5周趋势一致(P<0.05)。control组大鼠体重从干预前到干预结束均明显轻于另外3组(P<0.05)。3电针对ZDF(fa/fa)大鼠胰岛素敏感性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在干预第8周末,与control组相比,ZDF组、ZDF+EA组大鼠的FPG、FINS、HOMA-IR指数及C-P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ZDF组相比,ZDF+Pi组、ZDF+EA组的上述指标也是降低(P<0.05),且 ZDF+Pi 组优于 ZDF+EA 组(P<0.05)。而 ZDF+Pi 组 control组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降低ZDF(fa/fa)大鼠炎症因子水平方面,与 control 组相比,ZDF 组、ZDF+Pi 组以及 ZDF+EA 组大鼠的 CRP、IL-6、MCP-1 及 TNF-α降低(P<0.05),而与ZDF组相比较,ZDF+Pi组与ZDF+EA组上述指标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且 ZDF+Pi 组低于 ZDF+EA 组(P<0.05)。4电针对ZDF(fa/fa)大鼠血脂的影响干预8周后,与control组比较,ZDF组大鼠的TC、TG以及LDL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HDL 水平降低(P<0.05)。与 ZDF 组比较,ZDF+Pi 组和 ZDF+EA 组的 TC、TG水平均降低(P<0.05),HDL水平升高(P<0.05),且ZDF+Pi组优于ZDF+EA组(P<0.05)。5电针对ZDF(fa/fa)大鼠肝肾功的影响与control组比较,ZDF组大鼠的ALT、AST、CREA以及UREA水平均升高(P<0.05)。与ZDF组比较,ZDF+Pi组和ZDF+EA组的TC、TG水平均降低(P<0.05)且ZDF+Pi组低于 ZDF+EA 组(P<0.05)。6电针对ZDF(fa/fa)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在高倍数(400倍)光镜下观察肝组织。通过比较ZDF+EA组与ZDF组肝组织的差异,表明电针治疗可改善肝细胞胞浆的脂肪变性,且仅次于吡格列酮。同时,透射电镜示,与ZDF组比较,ZDF+EA组肝细胞线粒体与内质网的损伤明显改善,且仅次于吡格列酮。线粒体呈圆形或哑铃状,分布稀疏,结构清晰,轻度水肿,部分嵴裂。粗面内质网分层包围细胞核和线粒体,表面附着核糖体,未见明显损伤。7电针对ZDF(fa/fa)大鼠肾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在高倍数(400倍)光镜下观察肾组织。通过比较ZDF+EA组与ZDF组肝组织的病理,提示电针治疗可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脂肪变性,且仅次于吡格列酮。同时,透射电镜示,与ZDF组比较,ZDF+EA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线粒体与内质网损伤明显改善。线粒体数量较少,呈椭圆形或长条状,中度肿胀,局部空泡化,嵴扩张、断裂、消失;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表面存在核糖体附着;高尔基体少量中度扩张、增生。提示电针在保护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损伤方面仅次于吡格列酮。8电针对ZDF(fa/fa)大鼠胰岛形态学的影响在高倍(400x)光镜下,观察胰岛组织经过HE染色后的形态学情况,ZDF大鼠胰岛组织中存在低浓度的炎症反应。通过比较ZDF+EA组与ZDF组胰岛的病理该变,ZDF+EA组大鼠胰岛细胞形态、结构较ZDF组有所改善,细胞周围组织虽有少量的淋巴细胞浸润,但胰岛细胞分界清晰,未见明显胰岛细胞的坏死。同时,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变化。ZDF+EA组与ZDF+Pi组大鼠胰岛β细胞的线粒体结构均表现为严重肿胀、变大、嵴消失,内腔出现周界不清絮状物。ZDF+EA组大鼠胰岛β细胞粗面内质网(RER)排列整齐,数量丰富、只是轻度的扩张,提示电针和吡格列酮均可能通过降低胰岛组织的炎细胞浸润,且电针主要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改善β细胞的内质网功能稳态,而不依赖于线粒体途径。9 电针对ZDF(fa/fa)大鼠肝脏与肾脏NF-κ B p65、I κ B α、IKK β、p-I κ B α、p-NF-κB p65及p-IKKβ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control组相比,ZDF组、ZDF+Pi组以及ZDF+EA组大鼠肝脏、肾脏组织中NF-κ B p65、I κ B α、IKK β、p-I κ B α、p-NF-κ B p65 及p-IKK β 的表达增加(P<0.05),而IRS-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ZDF组相比,ZDF+EA组与ZDF+Pi组的NF-κ B p65、I κ B α、IKK β、p-I κ B α、p-NF-κ B p65 p-IKK β 的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ZDF+Pi组与ZDF+EA组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电针对ZDF(fa/fa)大鼠胰岛p-NF-κ B p65、p-Iκ B α及p-IKK β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control组相比,ZDF组、ZDF+Pi组以及ZDF+EA组大鼠胰岛组织中p-NF-κ B p65、p-I κ B α及p-IKK β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与ZDF组相比,ZDF+EA组与ZDF+Pi组的p-NF-K B p65、p-Iκ B α及p-IKK β蛋白的表达量降低(P<0.05),且ZDF+Pi组低于ZDF+EA组(P<0.05)。11电针对ZDF(fa/fa)大鼠肝脏、肾脏以及胰腺NF-κ B p65、IKKβ及IκBα基因表达的影响与control组相比,ZDF组、ZDF+Pi组以及ZDF+EA组大鼠NF-κB p65 mRNA、IκBα mRNA、IKKβ mRNA的表达增加(P<0.05)。与ZDF组相比,ZDF+EA组与ZDF+Pi组的 NF-κB p65 mRNA、Iκ B α mRNA及IKKβ mRNA的表达量降低(P<0.05),且ZDF+Pi组低于ZDF+EA组(P<0.05)。12免疫荧光双标法分别观察ZDF大鼠肝脏、胰腺的IKK β与IRS-1的蛋白部位及相互关系在高倍镜(400x)下观察到IKKβ和IRS-1蛋白在肝脏、胰腺都有表达,且多为核表达。在部分细胞内存在IKKβ和IRS-1共定位,其共定位在细胞核。control组和ZDF+EA组IRS-1的细胞个数多于IKK β,而ZDF组IRS-1的细胞个数则明显少于IKK β。从IRS-1/IKK β的比值来看,control组和ZDF+EA组大于1,且control组表达差异更为明显,而ZDF组和ZDF+Pi组比值小于1,且ZDF组表达差异更小。13 电针对ZDF(fa/fa)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control组无明显凋亡的胰岛β细胞,细胞核染色质形态正常,核呈均匀蓝色。而ZDF组、ZDF+EA组以及ZDF+Pi组,在荧光显微镜下仅仅可见零星、少量的胰岛β细胞凋亡改变,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核呈绿色。三组胰岛β细胞凋亡比例无统计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电针可抑制ZDF(fa/fa)大鼠肝、肾以及胰岛IKK β-Iκ B α/NF-κ B p65信号通路的激活,提高胰岛素底物IRS-1的活性,从而改善ZDF(fa/fa)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其肝肾功能。其中IKK β可能是电针干预胰岛素抵抗的潜在靶点。这为电针在糖尿病、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等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徐斌彬[7](2021)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六经体质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六经阴阳体质分布进行调查,分析对比六经阳属性体质组和六经阴属性体质组患者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部确定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51例,根据广州中医药大学刘敏教授课题组制定的六经体质调查量表判定标准,分为六经阳属性体质组和六经阴属性体质组,比较两组一般人口学临床资料和临床实验室资料。结果:(1)整体研究对象一般情况纳入的15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其中男性85例,女性66例,男女比例为1.28:1,年龄分布为19-70岁之间,平均年龄(53.19±0.99)岁。六经阳属性体质组107例,占比百分率70.86%;六经阴属性体质组44例,占比百分率29.13%,两组比例为:2.43:1。(2)两组一般人口学临床资料对比与六经阴属性体质组相比,六经阳属性体质组患者年龄、性别、腰围、舒张压、相关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家族史、饮酒史)和临床各系统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心脑颈部血管病变)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六经阳属性体质组患者BMI、收缩压及吸烟史与六经阴属性体质组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两组临床实验室资料对比①与六经阴属性体质组相比,六经阳属性体质组患者相关糖代谢指标(FPG、HbAIC、OGTT/2h和空腹C肽)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与六经阴属性体质组相比,六经阳属性体质组患者相关脂代谢指标(UA、TC、LDL-C、HDL-C和TG)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③与六经阴属性体质组相比,六经阳属性体质组患者胰岛细胞功能评估(HOMA-IR、HOMA-β)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根据广州中医药大学刘敏教授课题组制定的六经体质调查量表判定标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判定为六经阳属性体质者多。六经阳属性体质之人因具有消渴病发病的脏腑经络病理生理基础,如若不及早干预,可能更易向消渴病进展。临床工作中,加强六经体质辨识,同时应用中医药对六经阳属性体质之人偏颇体质进行调养,可能可以延缓甚至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2)BMI、收缩压和吸烟史可能影响六经阳属性体质的判定。同时我们推测,六经阳属性体质之人通过降低自身BMI、收缩压水平以及戒烟,可能可以减轻体质阴阳偏颇程度,从而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张凉凉[8](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血糖波动情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T2DM)患病人群的调查,探讨T2DM合并失眠人群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并对比T2DM合并失眠人群及T2DM不合并失眠人群的中医证素积分、血糖波动指标及其他实验室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分别对T2DM失眠以及T2DM血糖波动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为T2DM及其合并失眠人群提供防治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收集2020.01-2020.12在厦门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及由福建中医药大学证素研究基地提供的《四诊信息采集表》对271例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评分、中医四诊信息资料、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的采集。运用中医证素系统录入数据,得出相应证素积分,根据中医证素的诊断以100为通用阈值(证素积分≥100),得出T2DM合并失眠的病性证素及病位证素。并对T2DM合并失眠以及T2DM不合并失眠的血糖波动指标及其他理化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同时探讨T2DM失眠以及T2DM血糖波动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等,以P<0.05为显着差异。结果:1.课题共纳入271例T2DM患者,其中T2DM合并失眠患者124例,占比45.76%,列为失眠组;T2DM不合并失眠患者147例,占比54.24%,列为非失眠组。2.两组一般情况的比较显示,相较于非失眠组,失眠组的病程更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间血糖波动指标及其他理化指标的比较显示,两组在血糖平均值上无统计学差异,均为高血糖患者;失眠组的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皆明显高于非失眠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空腹C肽(C-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皮质醇(COR)无统计学差异。4.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吸烟史、DN、COR是失眠的危险因素。有吸烟史的T2DM患者出现失眠的概率约为无吸烟史的T2DM患者的3倍;有DN的患者出现失眠的概率约为无DN的T2DM患者的4倍;COR每升高1nmol/L,失眠出现的概率增加0.3%。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PSQI、HDL-C、LDL-C、劳动分工形式是影响SDBG、PPGE、LAGE数值的重要因素,其中BMI、HDL-C与血糖波动指标呈独立负相关,PSQI、LDL-C与血糖波动指标呈独立正相关,脑力劳动是血糖波动指标的保护因素;Hb A1c与SDBG、LAGE呈独立正相关,BMI与SDBG、LAGE呈独立负相关;年龄与PPGE呈独立正相关,女性是PPGE数值的保护因素。6.在124例T2DM合并失眠患者中,位于前十的中医症状依次为:口渴75例(60.48%)、睡眠不实68例(54.84%)、倦怠乏力66例(53.23%)、视物模糊60例(48.39%)、四肢麻木50例(40.32%)、头晕45例(36.29%)、口苦38例(30.65%)、夜尿多35例(28.23%)、大便干结33例(26.61%)、眼睛干涩33例(26.61%)。7.运用中医证素系统得出相应证素积分,在124例T2DM合并失眠患者中,积分≥100分的有115例,占比92.74%,积分<100分的有9例,占比7.26%;147例T2DM不合并失眠患者中,积分≥100分的有110例,占比73.83%,积分<100分的有37例,占比25.17%。8.积分≥100分的115例T2DM合并失眠患者中,排名在前的病性证素频数从高到低依次有:阴虚94例(75.81%)、气虚56例(45.16%)、湿56例(45.16%)、热51例(41.13%)、血虚45例(36.29%)、痰44例(35.48%)。排名在前的病位证素频数从高到低依次有:肝54例(43.55%)、肾52例(41.94%)、脾20例(16.13%)、胃12例(9.68%)、心12例(9.68%)。9.失眠组的阴虚、气虚、血虚、阳虚、气滞以及肝的证素积分比非失眠组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湿、热、痰、肾、脾等证素积分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2DM合并失眠患者的血糖波动较大,其中吸烟史、DN以及COR是T2DM患者失眠的危险因素。2.PSQI评分、LDL-C、Hb A1c与血糖波动指标呈独立正相关,BMI、HDL-C与血糖波动指标呈独立负相关。脑力劳动者的血糖波动预测值比体力劳动者低。3.T2DM合并失眠患者的病性证素主要集中在阴虚、气虚、湿、热、血虚、痰;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肝、肾、脾、胃、心。

张倩雯[9](2021)在《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梅花针配合温和灸与单纯口服弥可保片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差异,寻求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案。方法:选择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先选取双侧膈俞、气海、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并按照此顺序,进行温和灸,灸至皮肤潮红,再取梅花针,对麻木部位进行消毒后,进行弱刺激,以局部皮肤略见潮红,而无疼痛感为度。每天1次,每次50分钟,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2天。对照组:口服弥可保片,0.5mg/次,1日3次,30天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中医症状总积分:组内比较,两种疗法均能降低中医症状总积分(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改善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各单项积分:组内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均能降低中医症状各单项积分(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改善神疲倦怠、气短懒言、多汗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单项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组内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均能降低多伦多临床评分(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多伦多临床评分改善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组内比较,两组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不显着(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7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相较于口服弥可保片能够更好地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且梅花针配合温和灸疗法在改善神疲倦怠、气短懒言、多汗症状方面更具优势,值得肯定和研究。2.梅花针配合温和灸与口服弥可保片在改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传导速度方面疗效相当,运动传导速度方面改善均不显着。

陈志琪[10](2021)在《中药足浴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与中医体质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桂芎通脉足浴方联合西药依帕司他治疗DPN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二者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找出影响其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其与中医体质和其他因素的关系,为中西医结合治疗DPN提供有效方法。方法:1.收集2020年9月2021年3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及中医科住院诊治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例共5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治疗组)。两组均行基础治疗,对照组行西药(依帕司他,50mg,口服,每日3次)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足浴(桂芎通脉方足浴,每次30分钟,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TCSS评分、MNCV和SNCV、临床症状积分,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向治疗组的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符合本研究标准的病例共228例。根据《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的疗效评判标准对所有病例进行分组,分别是显效组、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记录三组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一般情况和生化指标,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P<0.05)。进一步完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桂芎通脉足浴方联合西药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结果:1.治疗后,患者的VAS、TCSS评分及临床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显着(P<0.05),但对照组的下降不及治疗组明显。患者的MNCV、SNCV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显着(P<0.05),但对照组的增加不及治疗组明显。对照组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1.2%、7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着(P<0.05).2.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的患者比例较高;三组间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的体质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的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的性别、BMI、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糖尿病病程、胰岛素抵抗与临床疗效呈负相关。结论:1.桂芎通脉足浴方联合西药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患者的神经受损情况,改善患者的神经运动和感觉功能,2.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的患者更容易患有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且桂芎通脉足浴方联合西药依帕司他对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3.糖尿病病程、胰岛素抵抗水平与桂芎通脉足浴方联合西药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呈负相关,患者的糖尿病病程越长、胰岛素抵抗水平越高,临床疗效越差。

二、2型糖尿病的治疗学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型糖尿病的治疗学说(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肾虚证与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与维生素D水平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 维生素D概要
        2 维生素D缺乏与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
        3 补充维生素D治疗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的研究进展
        4 维生素D的补充方法
        5 小结
    综述二 维生素D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肾本质的认识
        2 肾虚证的现代认识
        3 维生素D与中医肾本质关联的相关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2.2 实验室化学指标的收集
        2.3 数据统计
        2.4 伦理学原则
        2.5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入组患者的总体情况
        3.2 肾虚证与非肾虚证患者的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入组患者的总体情况分析
    2 肾虚证与非肾虚证两组患者的情况分析
        2.1 T2DM患者的肾虚证情况分析
        2.2 两组患者基线指标分析
        2.3 两组患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差异性分析
        2.4 肾虚证组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5 非肾虚证组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
        2.6 肾虚证量表评分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肾阳虚证量表及积分
附录2 肾阴虚证量表及积分
致谢
个人简历

(2)老年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分布状况及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老年T2DM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
    目的与材料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方法与内容
        1.调查方法
        2.调查问卷的设计
        3.调查方式
        4.调查人员的选择和培训
        5.质量控制方法
        6.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调查结果
        1.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
        2.老年T2DM患者中医兼夹体质分布状况
        3.不同性别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4.不同地域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5.不同体重指数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6.有、无合并高血压的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7.老年T2DM患者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年龄差异比较
        8.老年T2DM患者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病程差异比较
    讨论与分析
        1.研究结果讨论
        2.不足与展望
    结论
第二部分 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研究
    材料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脱落标准
        6.终止试验标准
    方法
        1.干预方法
        2.观察指标
        3.疗效评定标准
        4.统计学处理
    试验结果
        1.完成病例情况
        2.干预前后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比较
        3.干预前后体质转化分、证候积分比较
        4.干预前后中西医疗效比较
    讨论与分析
        1.痰湿体质相关研究
        2.痰湿体质与T2DM的相关研究
        3.痰湿体质调理方的疗效、安全性分析
        4.痰湿体质调理方的组方学术思想
        5.痰湿体质调理方组方解析及药理研究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B
    附表一: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表二:中医体质调查表
    附表三:体质判定标准表
    附表四:中医症状积分
致谢
作者简介

(3)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2.6 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疗效结果
    3.3 安全性观察
4.讨论
    4.1 中西医对DPN的认识
    4.2 立法思想
    4.3 组方思路及单药现代药理研究
    4.4 疗效分析
5.结论
6.不足及展望
    6.1 不足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B:临床症状评分表
    附录C: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MDNS)
    附录D: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
    附录E: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基于文献研究的糖尿病前期及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体质学说在糖尿病前期及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中西汇通论述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六经辨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综述
    1.六经辨证研究现状
        1.1 六经辨证源流、形成与发展
        1.2 六经的实质及六经辨证的优势
        1.3 六经之间的关系:六经气化之标本中气
        1.4 六经与时间医学
        1.5 六经辨证的关键:辨病位思想
        1.6 六经辨证的具体方法
        1.7 六经传变
    2.现代各家六经合论2 型糖尿病及其关发症
        2.1 温铁柱经验
        2.2 赵进喜经验
        2.3 刘志龙经验
        2.4 朱章志经验
        2.5 李赛美经验
        2.6 钱彩凤经验
    3.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西汇通简论六经系统
    1.太阳系统
        1.1 太阳生理、病理
        1.2 太阳病常见证治
        1.3 太阳传变、欲解时
    2.少阴系统
        2.1 少阴生理、病理
        2.2 少阴病常见证治
        2.3 少阴传变、欲解时
        2.4 太阳少阴主寒热
    3.少阳系统
        3.1 少阳生理、病理
        3.2 少阳病常见证治
        3.3 少阳传变、欲解时
    4.厥阴系统
        4.1 厥阴生理、病理
        4.2 厥阴病常见证治
        4.3 厥阴传变、欲解时
        4.4 少阳厥阴主风火
    5.阳明系统
        5.1 阳明生理、病理
        5.2 阳明病常见证治
        5.3 阳明传变、欲解时
    6.太阴系统
        6.1 太阴生理、病理
        6.2 太阴病常见证治
        6.3 太阴传变、欲解时
        6.4 阳明太阴主燥湿
第三部分 吴深涛教授六经辨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经验总结
    1.2 型糖尿病与六经
        1.1 定义与病位
        1.2 发病机制
        1.3 疾病传变
        1.4 辨证论治
        1.5 临床典型案例
        1.6 总结与思考
    2.糖尿病并发症之太阳
        2.1 糖尿病性泌汗异常
        2.2 糖尿病性膀胱病
        2.3 糖尿病性皮肤病
    3.糖尿病并发症之少阳
        3.1 糖尿病性眼病
        3.2 糖尿病与胆道系统感染
    4.糖尿病并发症之阳明、太阴
        4.1 糖尿病性胃肠病变
    5.糖尿病并发症之少阴、厥阴
        5.1 糖尿病性肾病
        5.2 糖尿病性心脏病
        5.3 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神经病变
    6.补充与拓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电针通过抑制IKK/NF-κB通路改善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胰岛素抵抗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现代医学对胰岛素抵抗的认识历程
        二、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学概要
    第二节 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一、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发病机制研究
        二、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第三节 自发性糖尿病模型大鼠
        一、自发性模型
        二、评价方法
    第四节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理法研究
        一、中医气血观下的胰岛素抵抗
        二、中医阴阳观下的胰岛素抵抗
        三、五行脾土与胰岛素抵抗
        四、从命门学说探讨糖尿病并发症
        五、从“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探讨针刺逆转脾瘅传变
        六、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电针对ZDF (fa/fa)大鼠体重、空腹血糖、FINS、C-P、HOMA-IR指数、炎症指标以及血脂四项的影响
        一、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第二节 电针对ZDF (fa/fa)大鼠肝、肾及胰岛形态学与超微结构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电针对ZDF大鼠肝脏、肾脏以及胰岛IKK β-I κ B α/NF-κ B p65蛋白与基因表达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免疫荧光双标法分别观察ZDF大鼠肝脏、胰腺的IKK β与IRS-1的蛋白部位及相互关系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电针对ZDF (fa/fa)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石蜡切片荧光tunel实验方法
        三、TUNEL法检测ZDF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六经体质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体质学说的内涵
        1.1.1 中医体质的概念
        1.1.2 古代医家对中医体质的认识及分类
        1.1.3 现代中医学者对中医体质的认识及分类
    1.2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
        1.2.1 古代医家对中医体质学说的应用
        1.2.2 现代医家对中医体质学说的应用
        1.2.3 六经体质学说的提出及应用
    1.3 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研究进展
        1.3.1 我国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现状
        1.3.2 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中一级预防的策略
        1.3.3 中医药在2型糖尿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1.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整体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2.2.2 两组一般人口学临床资料对比
        2.2.3 两组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对比分析(包括糖代谢指标、相关脂代谢指标和胰岛细胞功能评估)
第三章 讨论
    3.1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六经阴阳体质分布特点分析
    3.2 不同阴阳属性体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血糖波动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来源及病例数
    2 研究对象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分组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主要研究步骤
        3.1 问卷调查表设计
        3.2 采集及处理资料
        3.3 统计学分析
    4 中医证素说明
        4.1 证素诊断标准
        4.2 病理积分、分级标准
    5 质量控制措施
        5.1 医疗人员的质量控制
        5.2 研究对象的质量控制
        5.3 研究数据指标的质量控制
        5.4 统计人员的质量控制
    6 统计学处理
    7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T2DM合并失眠对血糖波动等指标的影响及危险因素研究
        1.1 两组人群的基本资料
        1.2 失眠组及非失眠组的血糖波动相关指标比较
        1.3 失眠组及非失眠组的代谢相关指标比较
        1.4 失眠组的人口学资料
        1.5 T2DM失眠的危险因素研究
        1.6 T2DM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2 T2DM合并失眠的中医证素研究
        2.1 T2DM合并失眠人群的四诊信息频数分析
        2.2 T2DM合并失眠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
        2.3 两组人群的中医证素积分对比
讨论
    1 T2DM患者失眠的发生率及其与病程的关系
    2 T2DM合并失眠对血糖波动等指标的影响
    3 失眠与T2DM患者一般情况、相关指标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4 血糖波动与T2DM患者一般情况、相关指标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5 T2DM合并失眠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
        5.1 T2DM合并失眠的病性证素分布特点
        5.2 T2DM合并失眠的病位证素分布特点
    6 “心身疏泄”学说对T2DM合并失眠的认识
        6.1 疏泄异常贯穿T2DM发病始终,是继发失眠的重要病机
        6.2 肝主疏泄,五脏协同,燮理气机,不独唯肝
        6.3 心身疏泄与血糖波动等指标的关系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观察量表
        3.2 神经传导速度
    4 临床疗效评定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分析
    3 研究结果统计
        3.1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2 TCSS比较
        3.3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对DPN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DPN的中医治疗
    2 西医对DPN的认识
        2.1 概况
        2.2 发病机制
        2.3 DPN的西医治疗
    3 证型选择依据
    4 艾灸的相关理论基础
    5 穴位选择依据
    6 梅花针选择依据
    7 梅花针配合温和灸选择依据
    8 弥可保片选择依据
    9 神经传导速度选择依据
    10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10.1 中医症状积分
        10.2 TCSS比较分析
        10.3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分析
        10.4 疗效结果分析
    11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现代针灸治疗浅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中药足浴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与中医体质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中药足浴联合依帕司他治疗DPN的临床疗效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
        1.6 疗效评价标准
        1.7 研究方法
        1.8 评价方法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VAS、TCSS、MNCV和 SNCV比较
        2.2 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2.3 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3.1 DPN的病因病机
        3.2 桂芎通脉足浴方的立论依据
        3.3 桂芎通脉足浴方的作用机制
        3.4 安全性检测
        3.5 思考
第二章 中药足浴联合依帕司他治疗DPN的多因素相关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数据采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中医体质分布比较
        2.2 性别比较
        2.3 年龄与BMI比较
        2.4 糖尿病病程比较
        2.5 生化指标比较
        2.6 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中医体质与2 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3.2 糖尿病病程
        3.3 胰岛素抵抗
        3.4 其它因素
临床指导意义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中医体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型糖尿病的治疗学说(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肾虚证与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D]. 高艺玮.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老年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分布状况及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研究[D]. 雷欣.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D]. 梁志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基于文献研究的糖尿病前期及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D]. 安思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中西汇通论述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之探索[D]. 赵晓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电针通过抑制IKK/NF-κB通路改善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D]. 张立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六经体质调查研究[D]. 徐斌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8]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血糖波动情况[D]. 张凉凉.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倩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中药足浴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与中医体质相关性分析[D]. 陈志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2型糖尿病的治疗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