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晶晶[1](2015)在《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标准与学生评价的一致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阅读能力评价是运用一定的尺度和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资料,对学生阅读发展过程中各种基本技能及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学习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估与判断的过程,它不仅为儿童阅读的心理和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还为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教育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阅读活动的规划及政策的制定具有导向作用。阅读能力标准与学业评价的一致性问题在教育学领域中是教育理性逻辑与教育实践逻辑的关系问题。实现阅读能力标准与学业评价的高度一致性是学生获得高水平学业表现的保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成因素有哪些?能力指标是什么?阅读能力的标准与学业评价是否需要一致?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实现阅读能力标准与学业评价的高度一致性?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尝试使用美国课程实施调查模式(Surveys of Enacted Curriculum,简称SEC)对近年来小学语文阅读试题的内部结构进行了一致性分析,同时基于对以“标准驱动”的国家或地区语文课程标准与国际评价项目框架的分析与得到的启示,尝试建构了我国小学语文第三年段阅读能力表现标准。各个章节的安排如下:论文第一部分即绪论阐明研究选题的缘由及意义;进一步梳理了文献资料;明确了研究方向;对核心问题(阅读能力、标准与学业评价的一致性)进行了界定;阐明了研究的现状、问题、意义、框架和方法。论文第二部分(包含第一章、第二章)从理论的视角探讨阅读能力及一致性的价值论形成问题。第一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近代阅读能力研究中的行为主义、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阅读能力研究的关系,同时阐明了当代阅读能力的属性与价值观。第二部分阐述了阅读能力与语言发展、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第三部分分析了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其中包括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情志要素。第四部分简述了阅读能力评价的导向、预测、激励与诊断作用。第二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一致性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一致性的事实认识论与价值认识论。第二部分阐述了一致性的心理学基础,其中主要介绍了教育目标分类的起源、衍伸与比较。第三部分分析了一致性构成要素的特点,其中包括标准的课程标准的构成及基于标准的评价概念的界定。第四部分介绍了近年来美国对一致性问题的分析维度与分析方法,其中重点介绍了了课程实施调查模式(SEC)近两年对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的应用及结果分析。论文第三部分(包含第三、四章)从我国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和现状分析我国阅读能力标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章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系,第二部分重点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能力标准与评价建议进行了分析与解构,第三部分尝试从内容要素和认知层次两个维度建构了我国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标准的框架,并通过编码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阅读部分进行解构并添加到阅读能力标准框架之中。第四章采用了课程实施调查模式,并运用一致性公式,即一致性指数P=1-[Σ|Xi-Yi|]/2作为阅读课程标准与阅读试题之间一致性研究的分析工具,对我国东南、西、北、中,浙江省临海市、广州市天河区、宁夏省银川市、吉林省长春市、武汉市武昌区五个地区进行了数据分析,并探讨了研究结论。论文第四部分(包含第五、六章)从国际视域介绍了基于一致性的课程标准与学业评价框架的构建。第五章介绍了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美国学科能力表现标准、澳大利亚英语语言课程标准、英国英语语言课程标准、加拿大安大略省英语语言课程标准及新加坡华文课程标准。通过比较,分析出了国外以“标准驱动”的课程改革中以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及阅读课程标准的特点,其中包括课程标准内容维度目标与认知维度目标的逻辑化及内容的规范化。第六章介绍了国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项目PISA、国际阅读能力进展研究项目PIRLS、美国教育进展评价NAEP、美国升学与就业准备评价伙伴PARCC和更智能平衡评价联盟SBAC。通过分析与比较,总结出了国外阅读能力评价体系对我国阅读评价的几点启示,其中包括对阅读素养的清晰界定、对核心概念的明确解释、对阅读文本的精确选择、对阅读能力指标的分层设计和对学习情态的全面考察。论文第五部分,即第七章以第三学段为例设计了基于一致性阅读能力框架的我国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表现标准,其中包括表现水平、表现描述、呈现方式及评价样例。同时,为了全面考察学生的阅读学业情态,作为学业质量的一部分,本章的第二部分还尝试设计出了我国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学习情态评价问卷,其中包括阅读情感调查问卷、阅读态度调查问卷和阅读习惯调查问卷。
吴迪[2](2019)在《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文中提出阅读是学习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方法,汲取有价值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往往取决于阅读能力的高低,新课标也强调语言教学中足够的语言输入量的重要性。因此,阅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小学生的英语知识有限,目前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仍是以老师讲解为主,一般来讲,小学生的阅读主动性较差,而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策略、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尚未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足够的重视,同时,相关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和试点,也没有引起相关专家学者以及职能部门的足够重视。毋容置疑,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能力对小学生终身学习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亟待提高。基于此,本研究拟从思维导图视角,探究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所谓自主阅读能力,是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上的具体体现,自主阅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往往对阅读充满了兴趣,并且乐于去阅读,而且可以有效运用阅读策略,监控阅读行为,并进行评价,自主阅读能力强调了阅读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形成自主阅读习惯,并在系统训练后,有效提高自主阅读能力,进而成为自主阅读者。思维导图于20世界60年代由托尼.巴赞提出,简单说来,指运用左脑的数字、逻辑、词语等功能,同步配以右脑的图像、色彩、空间意识、符号等功能,是一种将思维痕迹视觉化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比较强大的思维工具。随着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用,已得到众多学者以及各层次教师与学生的青睐。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可视化理论和图式理论为依据,探讨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旨在研究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并在小学英语阅读日常教学中进行有效运用,探索运用思维导图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阅读兴趣,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策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本论文以青岛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教学案例法开展研究与探索。通过四年的学习,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在语言信息汲取方面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五年级学生作为本研究对象更有实践意义和操作可行性。本研究前期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五年级两个平行班90名学生就其英语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放问卷90份,收回90份均为有效问卷,运用Excel对收集的数据分析发现,小学高级学生普遍缺乏阅读兴趣和阅读动机,缺乏一定的阅读策略,学生阅读困难,对待阅读任务的态度大多是为了完成作业或者来自考试压力进行的机械阅读。基于此,本研究将探索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活动:思维导图应用在阅读前通过词汇或者话题进行头脑风暴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中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寻找关键词,理清文章结构等方法来培养良好的阅读策略,阅读后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和语言巩固的支架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研究尝试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来验证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高的有效性。研究结束后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访谈,通过分析与讨论,调查与访谈,本研究认为,思维导图作为辅助工具应用到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小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提升是有效的。本研究认为,从思维导图视角出发,进行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专项研究对提高小学生的英语素质,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真诚希望本研究能为促进小学英语教学,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尽绵薄之力。
姚洁[3](2016)在《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是一种最有效的知识获取途径,也是一项重要的认知活动。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然而,要如何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开展阅读教学,使其愿读书、乐读书、会读书呢?小学三、四年级是学生阅读能力高速发展的时期,识字量、阅读速度、理解能力都有较快发展。但从教学实际看,小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自主能力”是不足的。本论文借鉴学界关于“自主学习”的理论,深入探究“自主阅读能力”的内涵,结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探寻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自主能力不够强的主要原因,提出具有操作指导意义的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论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一是绪论,包括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出,该论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课题的研究方法。二是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理论依据,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具体特征。三是对小学中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任课教师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并总结出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四是提出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对策和建议。五是对本论文的总结和反思。
温莹莹[4](2019)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教学策略探究与实践》文中指出围绕“阅读”这一核心任务,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创新设计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教学体系。自读课文作为这一阅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准定位自读课文的课型特点,努力探索出一套适用于一线自读课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从而充分发挥自读课文的教材使用价值。为了区分不同课型,发挥自读课文独特的教学功能,教材在单元位置、选材取向以及助读系统上凸显其独特性。然而,由一线教师和学生使用自读课文的情况来看,统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体现在缺乏文体意识、忽视助读系统、缺乏教材整体意识、教学评价单一等方面。基于此,深入探究与实践统编本自读课文课堂教学策略,能够有效纠偏当前自读课文的教学现状。优化自读课文的教学,首先要做到明辨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依据不同文体的阅读思路进行自主学习;其次要依据教材助读系统的不同功能设计课堂学习活动,助力学生的自主阅读;此外,还要落实“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做好课堂内外的衔接;最后,通过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师生的动态生长,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让以上教学指导策略更可观,论文还从具体教学实践入手,通过分析教学课例直观展示综合运用教学策略对提高自读课文课堂学习效率的积极意义,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史雅晶[5](2019)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对长春市三所小学语文教学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阅读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阅读对人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阅读是人们获取消息,增长知识的主要方式。尤其是现代人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选择更加多样化。阅读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人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依赖于语文阅读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阅读课堂不仅是对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验收与查缺补漏的升华,同时也为学生进入初中语文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纵观当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实施情况,仍有许多不足之处。笔者采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对当前长春市三所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现状进行研究,从教学目标、教师施教、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状态、阅读教学特点体现五个观察维度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当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流于形式;语文课堂压力大,教师传授和学生所要掌握的信息量大;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常规教学仍以讲读法为主;学生阅读参与度不高。笔者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培养语感应该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努力形成“策略性知识”,与已有阅读材料建构联系;积极激发学生主动自主阅读的兴趣,同时将阅读主动权回归学生;教师通过“说”“读”“写”,巩固学生阅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王翘楚[6](2017)在《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文字和符号中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方式,能够帮助人们丰富并完善精神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更新,阅读能力始终被现代人视为必备的一种生存技能。初中阶段,是从小学向高级中学过渡的阶段,是学生生理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更是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初中阅读能力培养的探索。本文认为,新时期对初中生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当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的目标和要求,探寻出有效培养阅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本文根据对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第一部分,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意义:在初中阶段对学生阅读能力加以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更可以为学生终身全面发展打好基础;第二部分,明确了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概念、种类和组成要素,并对新课标中提出的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行解读;第三部分,结合自己在校实习的亲身经历,从教师、学生两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实地观察,总结出当前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尤其是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通过对前三个部分的研究和总结,从新课标提出的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几个主要目标入手,探究了在初中阶段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可以从注重预习指导、深化文本解读、加强巩固训练和课外阅读指导等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谢依蕾[7](2019)在《技术支持下基于英语主题阅读的初中英语阅读素养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英语主题阅读是学生英语能力发展的基础,不仅能培养学生英语语感,还能促进词汇积累,提高写作水平,是学好英语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兴趣、培养英语阅读习惯是本研究的研究重点。本研究采取基于设计的研究,通过主题阅读的方法并借助相关技术支持以更好地提升英语阅读素养。主要采用了三轮迭代,第一轮的研究主题关于字母表,通过朗读评价单、导学案等方式,提高了学生英语朗读能力,丰富了学生词汇知识。第二轮的研究是通过英语主题阅读文本《水循环》,引导学生使用电子档案袋、字词知识回顾等方式,提高学生英语词汇知识,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兴趣,逐步养成英语阅读习惯,同时仍然需要引导学生坚持使用电子档案袋进行英语阅读积累。第三轮是学生自选主题,学生按照小组形式展示电子档案袋、相互学习电子档案袋积累方式,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养成英语阅读习惯。每一轮实施设计都基于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素养,借助电子档案袋等技术知识,包括问题的分析、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和形成性评价。通过对初一学生一个学期的英语阅读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发现基于英语主题阅读的迭代与实施有利于增加学生词汇知识,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增进学生英语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英语阅读习惯。经过研究效果评测,框架图、电子档案袋、朗读评价、主题归纳等方式为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素养带来了积极影响。
王新琼[8](2018)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评价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整本书阅读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中存在己久。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教育的研究热点。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冲破语文教学就篇章讲篇章的狭小格局,语文同人对此多有共识且充满期冀。但由于整本书的自身特点和在教学实施中的限制,整本书阅读实践呈现简单的提倡和一般化的结果验收,学生究竟读没读,读得怎么样,教师很难有准确的了解。鉴于此,本文以整本书阅读为研究对象,以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评价为研究重点,探讨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评价标准。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概述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首先追溯了整本书阅读的由来,在整本书阅读与文学经典阅读、名着阅读的比较中明确整本书阅读的内涵,进而在语文教学的语境下重新界定“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然后分析了整本书阅读的特点,进而厘清了整本书阅读质量的内涵与结构。整本书阅读质量是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实践中的阅读收获,它是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关于“读什么、怎么读和读得怎么样”的具体表现结果,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策略,也包括情感态度。本章对整本书阅读质量的结构分析,实质上也确立了评价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的三个维度: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情感态度。第二章分析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首先梳理我国近百年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对“整本书阅读”的质量要求,在借鉴当下国外小学母语指导性文件对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规定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建构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体系。然后围绕目标体系分析小学各学段整本书阅读的学段目标。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宏观质量目标是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品位;中观质量目标则包括阅读能力目标、阅读方法目标和阅读情感态度目标;微观目标则是“读懂一本书”。基于对目标的分析,本章也确立了评价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的四个指标:阅读量、阅读能力、阅读方法与阅读情感态度。第三、四、五章构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评价标准。本三章分别从整本书阅读能力、整本书阅读方法、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三个维度构建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能力的评价标准包含整体感知、获取信息、作出解释、作出评价、实际运用五个评价要点。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方法的评价标准则包含整本书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策略两方面的内容,评价要点既包括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概读几种阅读方式,也包括认读、积累和理解三种具体的阅读策略。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的评价标准包含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态度三方面的内容,评价要点指向小学生对整本书阅读喜欢与否、经常与否以及认同与否。
杨婧伊[9](2019)在《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指明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及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广泛阅读中,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世界,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它影响学生日常的交流与沟通。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方式,它是对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有力补充。群文阅读是师生双方围绕议题,对多个文本进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它强调语文课堂的生成性,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认为师生双方和文本、作者处在平等的地位,可以自主、灵活地建构文本意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和作者、学生和文本的多方对话。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主张用学生的思考、讨论代替教师的讲解,真正实现将阅读课堂还给学生,使其在阅读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和精神的洗礼。本文共包含绪论及三个章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系统地论述群文阅读教学。绪论部分主要阐释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整体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第一章是对群文阅读教学相关概念的界定。首先,对其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阐释。其次,明确群文阅读的特点和价值。最后,以表格的形式辨析四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在比较中呈现群文阅读的独特价值。第二章为问卷调查及成因分析。本次调查对象为西安市某公立小学三年级200名学生,对他们阅读兴趣及内容,阅读目的及阅读时间,阅读行为,阅读能力及阅读习惯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基于调查结果,从学生、教师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重新审视当前的阅读现状,从实践层面论述群文阅读开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三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在对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基础上,从应用角度梳理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形式。主要探讨其组成部分及应用方式,对群文阅读如何在小学课堂中应用进行说明。议题、文本和问题是群文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前需要精心设计。教师可以采用课内多篇、课外多篇和一篇带多篇三种方式实践群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作为新的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困惑和质疑,第三节试图剖析三个“矛盾点”,正视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教师解决疑惑,使其更好地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笔者结合已有的文献,将群文阅读与小学阅读教学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对其进行梳理总结,为日后想要尝试群文阅读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思路。
陈孝竹[10](2017)在《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调查 ——以宜宾市Z小学为例》文中提出语文阅读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智力要素,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阅读作为个人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高质量的阅读能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因而阅读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运用文献法、观察法、个别访谈法对小学高段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对小学高段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情况的调查和对阅读能力课外培养情况的调查。前期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资料,并从阅读能力培养目标、阅读能力培养内容、阅读能力培养途径、阅读能力培养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文献分析。之后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样本学校展开调查。对该校高年级所有教学班分别进行课堂观察,对语文教师进行个别访谈。全程辅以录音工具等进行记录。调查结束后整理、分析调查资料,发现样本学校存在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缺乏、课内外内容衔接不足、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原因包括教师对阅读能力培养相关问题认识不足、学生个体差异大等。最后依据分析结果为教师提出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全面认识阅读能力的培养内容,完善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建立多元化的阅读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等建议。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标准与学生评价的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人才发展与科教兴国的需要 |
(二) 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
(三) 基于标准的阅读评价发展的需要 |
(四) 基于当前阅读标准与评价现状的反思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 基于国内研究的反思 |
(二) 来自国外研究的启示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过程 |
第一章 阅读能力的理论阐释 |
一、阅读能力的理论基础 |
(一) 近现代阅读能力观 |
(二) 当代阅读能力观 |
二、小学生与阅读能力发展 |
(一) 阅读能力与语言发展 |
(二) 阅读能力与认知发展 |
(三) 阅读能力与社会性发展 |
三、阅读能力的要素 |
(一) 知识要素——阅读能力的基础 |
(二) 能力要素——阅读能力的核心 |
(三) 情志要素——阅读能力的动力 |
四、阅读能力评价及作用 |
(一) 导向作用 |
(二) 预测作用 |
(三) 激励作用 |
(四) 诊断作用 |
第二章 一致性的理论阐释 |
一、一致性的哲学基础 |
(一) 一致性的认识论 |
(二) 一致性的价值论 |
二、一致性的心理学基础 |
(一)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形成与发展 |
(二) 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衍伸与比较 |
三、一致性构成要素及特点 |
(一) 实现一致性的起点——课程标准 |
(二) 实现一致性的途径——基于标准的评价 |
四、一致性的分析方法 |
(一) 一致性的分析维度 |
(二) 一致性的测量方法——以“课程实施调查”模式为例 |
第三章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标准的分析 |
一、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 |
(一) 语文课程目标与体系 |
(二) 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建构 |
二、对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能力标准与评价建议的分析与解构 |
(一) 对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能力标准与评价建议的分析 |
(二) 对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能力标准与评价建议的解构 |
三、我国阅读能力标准框架构建及分析 |
(一) 阅读能力框架的构建 |
(二) 基于阅读能力框架的课程标准分析 |
第四章 阅读能力标准与学业评价一致性的诊断分析 |
一、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样本的确定 |
(二) 研究工具的选择 |
二、研究过程 |
(一) 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能力标准编码 |
(二) 对五个地区语文阅读试题的编码 |
三、研究的结论与探讨 |
第五章 基于一致性的阅读能力标准的建构 |
一、国际视域的阅读能力标准 |
(一) 美国共同核心州立英语语言艺术标准 |
(二) 美国学科能力表现英语语言艺术标准 |
(三) 澳大利亚英语课程标准 |
(四) 英国英语课程标准 |
(五) 新加坡华文课程标准 |
(六) 加拿大安大略省课程标准 |
二、国外阅读能力标准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一) 国外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 |
(二) 国外阅读能力课程标准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六章 基于一致性的阅读能力学业评价框架的建构 |
一、国际视域的评价项目 |
(一) 国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项目PISA |
(二) 国际阅读能力进展研究项目PIRLS |
(三) 全美教育进展评价NAEP |
(四) 美国评价联盟PARCC与SBAC |
二、国外阅读能力评价体系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一) 国外教育评价理念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
(二) 国外阅读能力评价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七章 基于一致性的我国阅读能力标准的建构及评价方案的设计(以第三学段为例) |
一、阅读能力表现标准的建构 |
(一) 表现标准的描述 |
(二) 评价样例的使用 |
二、阅读能力学业评价框架 |
(一) 阅读文本的选择 |
(二) 阅读能力的分类 |
(三) 阅读能力的评分指导 |
(四) 阅读能力学习情态的评价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2)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研究背景 |
0.1.1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
0.1.2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
0.2 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研究的重要性 |
0.3 研究目的 |
0.4 论文的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思维导图 |
1.1.1 思维导图的定义 |
1.1.2 思维导图的国外研究综述 |
1.1.3 思维导图的国内研究综述 |
1.2 自主阅读 |
1.2.1 自主阅读概念界定 |
1.2.2 自主阅读的主要特征 |
1.2.3 自主阅读的国内外研究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1 核心概念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语言教学 |
2.2 知识可视化理论 |
2.2.1 知识可视化概念 |
2.2.2 知识可视化与语言教学 |
2.3 图式理论 |
2.3.1 图式的概念 |
2.3.2 图式的类型 |
2.3.3 图式激活与语言教学 |
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4.1 核心概念 |
2.4.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语言教学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教学案例法 |
3.4 研究过程 |
3.4.1 研究准备阶段 |
3.4.2 研究实施阶段 |
3.4.3 研究总结阶段 |
3.5 教学案例展示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4.1 调查问卷分析与讨论 |
4.1.1 前期调查结果 |
4.1.2 后期调查结果 |
4.2 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 |
4.2.1 运用思维导图,激发英语阅读兴趣 |
4.2.2 运用思维导图,培养自主阅读策略 |
4.2.3 运用思维导图,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
4.3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研究发现与启示 |
5.1 研究发现 |
5.1.1 思维导图的应用激发了阅读兴趣 |
5.1.2.思维导图的应用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 |
5.1.3.思维导图的应用提高了自主阅读能力 |
5.2 研究启示 |
5.2.1 科学运用思维导图优化课堂教学 |
5.2.2 灵活运用思维导图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
5.2.3 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
5.3 研究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实验前小学生英语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实验后小学生英语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3)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概念界定 |
二、选题缘由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四节 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
一、文献理论研究法 |
二、对比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 |
第二章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理论构建 |
第一节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的理论基础 |
一、阅读能力方面的相关理论 |
二、阅读自主性方面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特征 |
一、阅读能力的具体要素 |
二、阅读动机的自发性 |
三、阅读内容的可选性 |
四、阅读时间的自控性 |
五、阅读环境的丰富性 |
六、阅读过程的独立性 |
七、阅读评价的多元性 |
第三节 小学语文中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表现方式 |
一、基于阅读资料的方式 |
二、基于学生的方式 |
三、基于课堂的方式 |
四、基于课余活动的方式 |
第三章 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小学中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现状 |
一、问卷对象 |
二、问卷内容 |
三、调查分析 |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课外阅读时间不足 |
二、自主阅读习惯不佳 |
三、阅读方法单一、依赖性强 |
四、阅读环境不理想 |
五、家长重视程度不够 |
六、开展调查的班级中,男女生阅读水平存在差距 |
第三节 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一、社会因素 |
二、学校因素 |
三、家庭因素 |
四、教师因素 |
五、学生因素 |
第四章 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
第一节 基于教师的自主阅读教学策略 |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
二、关注学生知识储备,建构个性阅读理解 |
三、丰富学生阅读方法,不断优化阅读效果 |
四、激活学生阅读潜能,开展多元阅读评价 |
五、整合学生语文作业,保证充分阅读时间 |
六、创建良好师生关系,营造亲切阅读氛围 |
第二节 基于学生的自主阅读方法 |
一、端正阅读态度 |
二、养成阅读习惯 |
三、掌握阅读方法 |
四、多读名着拓宽阅读面 |
五、培养好品质坚持阅读 |
第三节 基于家校的对策和建议 |
一、引起家长更多关注,提高家长的重视度 |
二、营造良好家校氛围,调动自主阅读兴趣 |
三、利用广阔社会资源,扩宽自主阅读空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给小学中年级孩子的阅读书单 |
附录二: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调查表(学生卷) |
附录三: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调查表(家长卷) |
附录四: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调查表(教师卷) |
附录五:《阅读能力诊断题》(三年级) |
附录六:《阅读能力诊断题》(四年级)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教学策略探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概述 |
第一节 自读课文概念界定与教学定位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自读课文教学定位 |
第二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编排特点 |
一、自读课文在单元位置上的特点 |
二、自读课文在选材取向上的特点 |
三、自读课文在助读系统上的特点 |
第二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自读课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情况 |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自读课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文体意识,阅读思维混乱 |
二、忽视助读系统,阅读学习低效 |
三、缺乏整体意识,迁移能力不足 |
四、教学评价单一,效果检测僵化 |
第三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
第一节 明辨文体特点,依体而导 |
一、文学类自读课文:自主阅读-自定目标-自得美感 |
二、实用类自读课文:自主阅读-活动学习-发展思维 |
三、文言文类自读课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传承文化 |
第二节 巧借助读系统,助力自学 |
一、依据单元导语确定阅读方向 |
二、依据旁批提示关注阅读过程 |
三、依据阅读提示进行深度阅读 |
第三节 落实“三位一体”,内外衔接 |
一、迁移教读课阅读方法 |
二、拓展课外阅读能力 |
第四节 综合多元评价,动态生长 |
一、师生互评,关注过程发展 |
二、自我点评,培养反思习惯 |
第四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策略的实践与反思 |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策略的实践运用 |
一、设定学习目标 |
二、开展学习过程 |
三、课堂评价反馈 |
第二节 统编本初中自读课文课堂教学策略与实践的反思 |
一、积极效果:精准定位课型功能 |
二、存在挑战:受主客体条件限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课堂教学设计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5)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对长春市三所小学语文教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 |
1.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
2.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
(二)调查活动设计 |
1.选取对象 |
2.设计问题 |
3.实施活动 |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
1.课堂观察结果及分析 |
2.语文教师的访谈结果及分析 |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失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 |
2.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过于模式化 |
3.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指导欠缺,学生语言积累较差 |
(二)原因分析 |
1.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繁多,造成教师忽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
2.教师对阅读教学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 |
3.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失语言材料有效积累的意识和方法 |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
(一)积极激发学生主动自主阅读的兴趣,将语文阅读教学向学生阅读体验倾斜 |
1.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
2.丰富阅读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
(二)通过“说”“读”“写”,打破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化形式 |
1.让“说”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有效方式 |
2.让“读”成为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 |
3.让“写”成为提升阅读能力运用的“秘诀” |
(三)阅读中努力形成“策略性知识”,注重对学生语言积累的培养 |
1.明确目标,分类进行积累 |
2.与已有阅读材料建构联系,形成语言积累的递进式发展 |
3.进行有效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
4.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长期阅读积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学内容课堂观察表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6)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意义 |
一、阅读能力培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手段 |
二、阅读能力培养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 |
三、阅读能力培养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奠定基础 |
第二章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概述 |
一、阅读能力的概念 |
二、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 |
三、新课标中提出的初中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 |
第三章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阅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二、阅读能力培养问题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
一、在预习指导中提高整体感知能力 |
二、在文本解读中提升理解鉴赏能力 |
三、在巩固练习中加强综合运用能力 |
四、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培养课外阅读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技术支持下基于英语主题阅读的初中英语阅读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
1.1.2 英语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
1.1.3 初中英语主题拓展阅读的必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英语主题阅读现状 |
2.1.1 主题阅读现状 |
2.1.2 主题阅读教学现状 |
2.2 阅读素养培养现状 |
2.2.1 阅读素养框架研究 |
2.2.2 阅读品格框架研究 |
2.2.3 阅读能力框架研究 |
2.3 基于主题阅读的阅读素养培养 |
2.4 技术支持下英语阅读现状 |
2.4.1 技术支持与阅读素养 |
2.4.2 主要技术支持选择 |
2.4.3 电子档案袋 |
2.4.4 过程性评价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实施方案设计 |
3.2 迭代过程设计 |
3.3 实践过程与数据采集方法 |
第四章 初中英语主题阅读教学第一轮迭代研究 |
4.1 问题分析及教学目标 |
4.1.1 问题分析 |
4.1.2 教学目标 |
4.1.3 教学内容选择 |
4.2 研究方案设计 |
4.2.1 研究设计 |
4.2.2 具体实施方案设计 |
4.3 教学活动 |
4.3.1 教师教学活动 |
4.3.2 学生学习活动 |
4.3.3 辅助技术支持 |
4.4 电子档案袋 |
4.4.1 电子档案袋内容设计 |
4.4.2 电子档案袋的使用 |
4.5 形成性评价 |
4.5.1 前期形成性评价 |
4.5.2 问题分析 |
4.5.3 后期设计与开发 |
4.5.4 后期策略实施 |
4.5.5 后期形成性评价 |
第五章 初中英语主题阅读教学第二轮迭代研究 |
5.1 问题分析及教学目的 |
5.1.1 问题分析 |
5.1.2 教学目的 |
5.1.3 教学内容选择 |
5.2 研究设计 |
5.2.1 具体实施方案设计 |
5.2.2 课程学习安排 |
5.3 教学活动 |
5.3.1 教师教学活动 |
5.3.2 学生学习活动 |
5.4 电子档案袋 |
5.5 形成性评价 |
5.5.1 观察评估 |
5.5.2 电子档案袋评价 |
5.5.3 访谈评估 |
5.5.4 总体评价 |
第六章 初中英语主题阅读教学第三轮迭代研究 |
6.1 问题分析及研究目的 |
6.1.1 问题分析 |
6.1.2 研究目的 |
6.2 具体实施方案设计 |
6.3 电子档案袋展示 |
6.4 课程具体实施 |
6.4.1 评价和反思 |
6.4.2 访谈 |
6.5 形成性评价 |
6.5.1 观察评估 |
6.5.2 电子档案袋评估 |
6.5.3 访谈评估 |
6.5.4 总体效果评价 |
6.6 后续迭代方向 |
第七章 研究实施总结与建议 |
7.1 迭代实施过程总结 |
7.2 整体效果评测 |
7.2.1 词汇知识 |
7.2.2 朗读能力 |
7.2.3 阅读习惯 |
7.2.4 英语阅读兴趣 |
7.3 具体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建议 |
7.3.1 具体实施方案设计 |
7.3.2 教学实施建议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素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建议 |
8.3 创新与局限 |
8.3.1 创新点 |
8.3.2 局限性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8)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整本书阅读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
1.1.2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要求 |
1.1.3 当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4 核心概念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创新之处 |
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概述 |
2.1 整本书阅读的提出 |
2.1.1 古代语文教育中“读整本书”的教育传统 |
2.1.2 现代语文教育中“读整本书”的教育思想 |
2.2 整本书阅读的内涵 |
2.2.1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辨析 |
2.2.2 整本书阅读的含义 |
2.3 整本书阅读的特点 |
2.3.1 整本书阅读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2.3.2 整本书阅读更有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
2.3.3 整本书阅读更适合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与方法 |
2.3.4 整本书阅读更能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 |
2.3.5 整本书阅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
2.4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的含义与结构 |
2.4.1 阅读质量的含义 |
2.4.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的结构 |
本章小结 |
3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 |
3.1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依据 |
3.1.1 1949 年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目标的表述(1902-1949) |
3.1.2 1949 年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对整本书阅读目标的表述 |
3.2 国外母语教学指导文件对构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的启示 |
3.2.1 英国课程考试大纲对构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的启示 |
3.2.2 美国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对构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的启示.. |
3.2.3 法国教学大纲对构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目标的启示 |
3.3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的确立 |
3.3.1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质量目标体系 |
3.3.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的学段分解 |
本章小结 |
4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价标准 |
4.1 阅读能力的内涵及结构 |
4.1.1 语文学界对于阅读能力的研究 |
4.1.2 心理学界对于阅读能力的研究 |
4.1.3 课程标准的角度解读阅读能力 |
4.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价内容框架 |
4.2.1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结构 |
4.2.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能力特征及评价内容框架 |
4.3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价标准 |
4.3.1 第一学段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价标准 |
4.3.2 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价标准 |
4.3.3 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价标准 |
5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方法评价标准 |
5.1 阅读方法辨析 |
5.1.1 阅读方法的含义 |
5.1.2 阅读方法的分类和辨析 |
5.2 整本书阅读方法的评价框架 |
5.2.1 整本书阅读方法的评价内容依据 |
5.2.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方法的评价内容框架 |
5.3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方法评价标准 |
5.3.1 第一学段整本书阅读方法评价标准 |
5.3.2 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方法评价标准 |
5.3.3 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方法评价标准 |
6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评价标准 |
6.1 阅读情感态度界定及构成 |
6.1.1 阅读情感态度的含义 |
6.1.2 阅读情感态度的构成 |
6.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评价框架 |
6.2.1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评价内容依据 |
6.2.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的评价内容框架 |
6.3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评价标准 |
6.3.1 第一学段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评价标准 |
6.3.2 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评价标准 |
6.3.3 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评价标准 |
7 结语 |
7.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
7.1.1 明确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 |
7.1.2 构建了评价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 |
7.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7.3 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群文阅读概念阐释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群文阅读概念阐释及理论基础 |
一、群文阅读概念阐释 |
二、群文阅读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群文阅读的特点和价值 |
一、群文阅读的特点 |
二、群文阅读价值 |
第三节 四种阅读教学方法的辨析 |
第二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内容 |
第二节 基于调查结果分析成因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社会方面 |
第三章 小学群文阅读的实践应用 |
第一节 构建优质的群文 |
一、确定议题 |
二、选择和组织文本 |
三、设计问题 |
第二节 群文阅读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
一、课内多篇 |
二、一篇带多篇 |
三、课外多篇阅读 |
第三节 群文阅读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三组关系 |
一、丰富的内容与有限的时间 |
二、培养能力与提高分数 |
三、文本解读的开放性与边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调查 ——以宜宾市Z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阅读能力 |
1.3.2 培养 |
1.3.3 阅读能力的培养 |
1.3.4 小学高段阅读能力的培养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2 调查设计 |
2.1 调查目的 |
2.2 调查对象的选取 |
2.3 调查设计思路 |
2.4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
2.5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 调查实施 |
3.1 课堂观察 |
3.2 个别访谈 |
4 调查结果 |
4.1 样本学校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 |
4.1.1 以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培养目标 |
4.1.2 个别教师对相关培养目标缺乏了解 |
4.1.3 个别教师对相关培养目标不完全认同 |
4.2 样本学校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内容 |
4.2.1 以文本认读能力、文本理解能力、文本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为主 |
4.2.2 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4.3 样本学校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
4.3.1 文本认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
4.3.2 文本理解能力和文本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途径 |
4.3.3 文本记忆能力的培养途径 |
4.3.4 阅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
4.3.5 默读速度的训练途径 |
4.4 样本学校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评价 |
4.4.1 以书面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 |
4.4.2 评价方式的合理性受到争议 |
5 讨论与建议 |
5.1 讨论——造成样本学校现状的原因 |
5.1.1 学校:统一的培养模式 |
5.1.2 学生:个体差异大 |
5.1.3 教师: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 |
5.2 建议 |
5.2.1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
5.2.2 全面科学认识阅读能力的培养内容 |
5.2.3 深化认识,完善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
5.2.4 建立多元化的阅读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标准与学生评价的一致性研究[D]. 刘晶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2]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D]. 吴迪.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3]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研究[D]. 姚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4]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教学策略探究与实践[D]. 温莹莹.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5]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对长春市三所小学语文教学的调查[D]. 史雅晶. 长春师范大学, 2019(02)
- [6]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D]. 王翘楚. 沈阳师范大学, 2017(01)
- [7]技术支持下基于英语主题阅读的初中英语阅读素养培养研究[D]. 谢依蕾.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8]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评价标准研究[D]. 王新琼.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9]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 杨婧伊.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调查 ——以宜宾市Z小学为例[D]. 陈孝竹.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