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横断山区槭属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董仪[1](2020)在《甘肃省紫堇属植物系统分类与区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甘肃省甘南、陇南、天水等地野外调查采集的紫堇属植物标本进行分类鉴定,结合检索查阅的国内5大标本馆馆藏的1000余份甘肃省紫堇属植物标本,通过运用系统分类法和区系分析法对甘肃省紫堇属植物的系统与区系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甘肃省共有紫堇属植物19组55种(包括1变种),其中峭壁紫堇(Corydalis praecipitorum)和天祝黄堇(C.tianzhuensis)为甘肃特有种。2.甘肃省紫堇属植物主要分布在白龙江中上游山地和秦岭中段山地,90%以上物种分布在海拔2000-3500m;发现5个分布新记录种,分别是:阿墩紫堇(C.atuntsuensis)、臭黄堇(C.foetida)、尿罐草(C.moupinensis)、独活叶紫堇(C.heracleifolia)和松潘黄堇(C.laucheana)。3.甘肃省紫堇属植物与陕西省(45.45%)和青海省(34.88%)紫堇属植物相似系数较大,与四川、宁夏、新疆、内蒙古、云南和西藏相似系数较小。4.55种甘肃省紫堇属植物分属于19组,占该属植物在中国分布38组的50%,甘肃省紫堇属植物呈“多型性”特征。这对编制反映甘肃省紫堇属植物系统演化关系的分种检索表,研究甘肃省紫堇属植物的区系(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区系成分、特有现象、区系特征、与周边邻近区系的关系等),以及编写《甘肃植物志》中紫堇属部分有重要意义。
刘剑锋[2](2020)在《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及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羊狮慕地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安福县境内,地理位置为E114°15′18″-E114°18′32″,N27°29′53″-N114°34′19″,西南边与武功山景区毗邻,西北边与萍乡市万龙山乡交界,东北边与宜春明月山毗邻,东南边与安福县章江乡交界。作者于2018-2019年期间在不同季节对羊狮慕地区的不同生境进行野外调查工作,共历时37天,采集植物腊叶标本2218号5000余份,获得影像资料74.9G。随后,作者历时近1年时间,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等工具书和参考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JSTOR(Global Plant)等数据库对植物标本和彩色照片进行准确鉴定,并按相关标准对腊叶标本进行上台纸、数字化等处理,然后放置于南岭植物标本馆(GNNU)内保存。根据文献整理的结果和标本鉴定结果,按照APGⅢ系统整理得到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名录。最后根据李锡文、王荷生和吴征镒先生等人关于种子植物区系的分析方法,对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种类丰富,寡种科和单种科以及寡种属和单种属现象明显。该地区共有种子植物144科601属1361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4科9属12种,被子植物140科592属1349种;木本植物有720种,占总种数的52.9%,草本植物有641种,占总种数的47.1%,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比值为0.99。寡种科和单种科包含的科数为110科,占总科数的76.39%,寡种属和单种属包含的属数为560属,占总属数的93.18%。(2)羊师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复杂,为以热带性成分为主,具有热带性成分向温带性成分过渡的性质。该地区包含了10个科的地理分布区类型,其中世界广布型科有44科,热带分布型科有63科,温带分布型科有37科,其中未含中国特有科。科的R/T值为1.70;包含了14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其中世界广布型属有57属,热带分布型属有277属,温带分布型属有261属,中国特有属有6属,属的R/T值为1.06。(3)羊狮慕地区古老植物和珍稀濒危种子植物种类丰富。该地区包含众多的古老性植物,其最早的化石资料可追溯至白垩纪甚至更早。该地区有珍稀濒危种子植物89种,隶属于42科67属,其中中国特有植物44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8种,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的有29种,被列入《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05年)的有62种,被列入《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2017年)的有14种,优先保护的植物有31种。(4)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与平江幕阜山、江西铜钹山、江西武夷山、江西大觉山、湖南八面山、福建武夷山、江西井冈山和江西九连山植物区系联系较紧密,与江西寻乌县和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也表现出一定的联系。(5)火棘、粗叶悬钩子、高粱泡、南方荚蒾和麻梨等五种重要的野生果树营养成分丰富。其中,糖酸比值最高的为粗叶悬钩子(17.183),南方荚蒾次之(14.309),粗叶悬钩子果实中的Vc含量最高(138.70 mg·(100g)-1);火棘果实中的矿物质元素总含量最高(288.881 mg·(100g)-1),Fe、Cu、Zn、Ca和Mg这5种矿物质元素在火棘的果实中含量最高,K在粗叶悬钩子果实中含量最高(133.745 mg·(100g)-1);P在高粱泡的果实中含量最高(54.682 mg·(100g)-1)。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胡晶晶[3](2020)在《横断山高山带虎耳草属核型与基因组大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虎耳草属(Saxifraga Tourn.ex L.)隶属于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全球约有450余种,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高山地带。中国约有216种,横断山是虎耳草属的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其高山带海拔2700 m以上共有7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在属间、种间甚至种内会有规律性的变异,故常作为植物分类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研究该区域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对植物的分类和进化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讨论种属间进化关系和种内变异的重要依据。国外对虎耳草属的细胞学研究历史悠久,已开展研究染色体数目的物种占所有全球种类的64.66%,相比,国内较为滞后,有报道记录的占中国所有物种的24.07%,而横断山高山带海拔2700 m以上仅占11.11%,其研究更亟待加强。流式细胞术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灵敏的细胞分析技术,目前可以通过它来测量大量植物物种的核DNA含量和倍性水平,对细胞学进化研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但利用流式细胞术对虎耳草属的研究,国外只有对虎耳草属的7个物种做过流式的分析,国内甚至没有。本研究综述了全球虎耳草属细胞学研究的进展,分析了虎耳草属染色体的进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横断山高山带地区共开展了虎耳草属植物7种8居群的核型研究,以及虎耳草属61个种的基因组大小和倍性水平的流式细胞学研究。得出如下的结果:1.首次报道了虎耳草属植物6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参数(其中5种为中国特有);首次发现虎耳草属中存在同一种的不同居群有染色体基数的变化情况。具体为:垂头虎耳草(S.nigroglandulifera)巴朗居群的核型公式为:2n=2x=16=12m+4sm、Stebbins不对称性为2A;而波瓦居群的核型公式为:2n=3x=18=13m+5sm、Stebbins不对称性为2B;繁缕虎耳草(S.stellariifolia)的核型公式为2n=2x=14=12m+2sm、Stebbins不对称性为2A;无睫毛虎耳草(S.egregia var.eciliata)的核型公式为2n=2x=16=12m+4sm、Stebbins不对称性为2A;德钦虎耳草(S.deqenensis)的核型公式为2n=2x=16=16m、Stebbins不对称性为1B;黑腺虎耳草(S.nigroglandulosa)的核型公式为2n=6x=42=39m+3sm、Stebbins不对称性为2B;西南虎耳草(S.signata)的核型公式为2n=2x=16=12m(2sat)+4sm、Stebbins不对称性为2A。上述结果丰富了虎耳草属物种的细胞学资料,为该属的系统分类及生态适应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2.结合全球虎耳草属及其近缘类群的染色体数目、染色体基数、染色体倍性水平的统计分析,发现虎耳草属在染色体数目、基数、倍性水平等细胞学特征上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1)染色体数目多样,有2n=10208不等;(2)染色体基数丰富,有x=552不等;(3)染色体倍性体现出二倍体占比为42.82%、多倍体占比为57.18%。初步推测虎耳草属细胞水平上的进化主要体现在染色体数目、基数及倍性水平的多样化,这或许是虎耳草属物种复杂多样、快速分化和适应高山极端环境的重要机制。3.通过流式细胞术首次检测了横断山高山带虎耳草属61种植物的基因组大小和倍性水平。结果发现:61种的基因组大小变化多样,其范围从232.32 Mbp–20010.82 Mbp不等;其倍性也是多样的,有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甚至还有三倍体,其中二倍体居多,占90.16%。结合已有的系统发育树框架,发现线茎虎耳草(S.filicaulis)和燃灯虎耳草(S.lychnitis)的基因组大小差异明显,推测两者亲缘关系较远;而垂头虎耳草(S.nigroglandulifera)与山地虎耳草(S.montana)亲缘关系较近、与狭瓣虎耳草(S.pseudohirculus)和燃灯虎耳草较远;小伞虎耳草(S.umbellulata)、流苏虎耳草(S.wallichiana)、黑蕊虎耳草(S.melanocentra)、虎耳草(S.stolonifera)、区限虎耳草(S.finitima)基因组大小相近,推测它们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齿叶虎耳草(S.hispidula)、唐古特虎耳草(S.tangutica)亲缘关系较远。从整体统计分析得出虎耳草属的基因组大小可能是朝着增大的方向进化。再结合地理分布范围推测基因组大小、倍性与海拔可能有相关性。4.综合细胞学特征及基因组大小的研究,分析发现虎耳草属在染色体进化上多倍化不明显,并不支持传统的认为高山或极端环境多倍体为主的进化和适应机制,即“多倍体预适应机制”理论;同时,传统的“冰期加速多倍化形成”的理论也没有得到本研究的支持,该研究结果也为生物地理学目前认为的该地区地质历史上没有大的冰盖或受冰期的影响较小的推测提供了细胞学证据。
张闯娟[4](2020)在《西南高山峡谷区生物多样性时空分布格局及环境变化影响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西南高山峡谷区为“三江并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温带和热带的交汇点,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了对该区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开发,使得该区生境破碎,物种及物种栖息地丧失,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保护和修复日益遭受人类破坏的脆弱森林生态系统,确保该地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有效和持续性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多源数据,在此基础上1)采用修订的APG III(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分类系统对物种的科进行确定,进一步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分析西南高山峡谷区物种多样性现状;2)研究了物种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基本特征,探讨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3)利用PSR环境系统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高山峡谷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水平状态,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价,从而划分重点保护区域。主要结论如下:(1)西南高山峡谷区物种目前分布状况是珍稀濒危物种较多、植物区系古老以及植物物种分化强烈。随着海拔的升高,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物种分布成分所占的比例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温带植物物种分布所占比例呈上升的趋势。但是热带性质的植物分布海拔较高。(2)西南高山峡谷区森林生态系统垂直自然带具有显着的地区分异特征,特有种沿海拔呈“单峰模式”的分布特征,峰值出现在中海拔且特有种最适海拔分布范围较窄,潜在受威胁程度高。特有植物类群的属间差异较大,不同的物种特有率沿海拔分布模式不同,特有率最大值出现在不同的海拔范围内。(3)近30年来,西南高山峡谷区不同生境类型生物数量变化存在差异。高山草甸中兽类数量明显增加,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鸟类物种分布数量明显增加,动物物种的分布范围呈现沿海拔梯度向上迁移的变化趋势,高海拔生境类型中物种数量增加。而植物物种在热带性质和温带性质分别占总科数的比例由1986年的43.75%和26.56%变化为2008年的40.26%和24.68%,近20年来该地区分布的植物类型数量减少以及各植物区系总科数明显减少。(4)特有植物分布受到气候因子影响较大。气候因子中的年均降雨、年均气温、湿润指数与特有种数量均存在极显着(P<0.01)的正相关关系,与≥10℃积温具有复杂的关系,当积温小于某一值时二者为正相关关系,反之则为负相关关系。(5)西南高山峡谷区生物多样性受农业经济活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影响显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城镇面积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都对农业种植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随着耕地的开发利用增加,使物种能够占据的面积减小,导致物种减少,并将种群和物种分割成小而孤立的斑块。生境的破坏造成了物种垂直分布峰值的上移。(6)基于生物多样性评价分析,西南高山峡谷区从中部地区往南北两侧保护优先度等级逐渐减低。中部地区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德钦县和泸定县等保护优先度等级为一级,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物种保护优先度等级为二级的主要围绕在研究区中部周围,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保护优先度等级为三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高山峡谷区南部地区的云南省境内;西南高山峡谷区植物保护优先度等级为四级的地区相对分布较少,主要在中部地区以北,面积相对于其他四种保护优先度等级为最小。本研究可为西南高山峡谷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李雄[5](2020)在《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文中指出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南岭山脉西北侧的越城岭中段,属于云贵高原东缘向南岭山地及江南丘陵过渡的三岔口,山体广袤,区系的交汇与过渡强烈,区系成分复杂。越城岭植物资源破碎化严重,是植物区系研究上的薄弱地带,本研究从植物区系的特有性和过渡性着手,能一定程度反应这一重要山脉对植物的扩散分布的影响,阐述该山脉植物区系特点。此外,珍稀植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中之重,评估统计保护区珍稀植物的资源现状,可为该区的珍稀植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自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于东安舜皇山开展八次野外调查,共采集标本1276号,2606余份,拍摄彩色图片6030余张,通过查阅以往采集标本和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出东安舜皇山种子植物名录,对研究区的种子植物区系组成、特有现象、地理联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本区在植物区系区划中位置;评估了本区的珍稀植物的资源现状和保护价值,并提出了保护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东安舜皇山植物区系组成丰富,共记录有野生种子植物162科716属1692种(含种下单位),其中裸子植物5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57科708属1681种,被子植物构成了研究区主要的区系成分,其科属种分别占湖南植物的78.11%、35.58%和34.52%。2、东安舜皇山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在科级水平上热带分布占主要优势,为45.30%,R/T值为1.9,在属级水平上两者基本持平,R/T值为0.8,缺乏典型的热带性的科属,而且寡种科寡种属丰富,东亚成分和中国特有成分种类丰富,在属级水平上共占18.30%,这些表现为典型的亚热带区系性质。3、东安舜皇山植物区系过渡现象明显,深受华中区系影响,在狭域分布的物种分析中以雪峰山脉-越城岭分布的植物占主要优势,其中许多华中成分物种向南扩散到此,其次与南岭山地植物区系间有着密切联系,也有少量黔桂地区的物种渗入到舜皇山。4、东安舜皇山属于越城岭中段,与雪峰山余脉八十里大南山接壤,山体连绵宽广,两地区系植物相互渗透影响,植被类型与植物种类相似,分布有共同的狭域特有种,表明越城岭-南山这一高大山体的植物有着共同的形成历史,在植物区系区划中应划分为南岭植物亚省西南岭县为宜。5、东安舜皇山珍稀植物共计1 10种,对其保护价值、生态学习性、种群特征和受胁情况进行了统计,重点分析了其中具有特殊保护价值植物的资源现状,同时提出植物资源保护建议。6、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湖南省分布新记录植物六种,分别是彭县雪胆(Hemsleya pengxianensis)、台湾悬钩子(Rubus formosensis)、龙胜吊石苣苔(Lysionotus heterophyllus var.lasianthus)、灰帽薹草(Carex mitrata)、贵州黄堇(Corydalis parviflora)和羽脉赤车(Pellionia incisoserrata)。
兰士波[6](2019)在《槭属植物研究概论及发展前景》文中提出槭树是槭属中一类多产业链经济树种的泛称,经济效益显着,生态效能不可估量,应用前景广阔,因此,充分发掘槭树的优良基因资源,探寻有效的综合利用途径和生态保护策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基于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科技文献和研究成果,在广泛汲取和科学甄辩的基础上,概述槭树的起源与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应用价值、营养成分及其药理分析、引种驯化理论、生物繁殖技术,阐述槭树类树种的研究现状,指出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旨在为该类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长期保存、高效经营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同时,为林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提供高科技附加值的优良品种或优异种质,以实现林业的伟大复兴。
赵永昌[7](2019)在《雩山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雩山山脉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南北延伸,东与武夷山脉毗邻,西与罗霄山脉隔吉泰盆地相望,南连南岭山地。雩山山脉是武夷山脉的重要支脉,是连接江西西南部与东部山区重要的生态廊道。经过对雩山山脉地区种子植物的野外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并收集丰富的文献资料,后进行了物种多样性编目。本文以雩山山脉地区的种子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该地区植物区系的特征,包括科、属、种三个层次的区系分析、特有现象分析、珍稀濒危植物分析、与周边地区区系进行比较,得到结论如下:(1)物种多样,地理成分复杂:雩山山脉地区共有种子植物176科795属2116种,栽培种子植物51科81属97种,野生种子植物167科751属2019种,裸子植物8科15属18种,被子植物168科780属2097种。该地区种子植物科可划分为11个分布类型和6个变型;属可划分为14个分布类型和16个变型;种可划分为14个分布类型。(2)过渡性质明显:通过对科、属、种三个层级的成分比较分析,雩山山脉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相互交汇渗透,区系呈现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3)植物区系成分起源古老:雩山山脉地区单型属丰富,裸子植物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等是中生代遗留下来的物种,被子植物科如木兰科(Magnoliaceae)、木通科(Lardizabalaceae)、伯乐树科(Bretschneideraceae)、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等为被子植物中的古老类群。(4)特有成分丰富:中国特有科2科,中国特有属19属,中国特有种867种,江西特有种7种。(5)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丰富:雩山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植物共16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物种的植物共有36种;列入CITES名录物种附录Ⅱ中的植物共有2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16种;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96种。(6)与邻近山地区系比较表明,雩山山脉种子植物区系与武夷山脉相似性高,与罗霄山脉次之,是连接江西省东西部山区的重要迁移通道与生态廊道。
代永东[8](2018)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冬虫夏草及其近缘种分类与谱系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种演化和区系分异与物种进化机制、古地理及生态气候环境等综合因素密切相关。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地质变迁历史复杂,尤其在第三纪和第四纪,地质和气候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必定对该区线虫草属Ophiocordyceps(Ascomycota,Hypocreales)物种形成与分化产生影响。那么该区已报道的冬虫夏草、老君山虫草等6种线虫草分布特征,是青藏高原线虫草残遗特有种,还是丰富多样性的冰山一角呢,过去由于缺乏深入调查而无法论证。本研究通过调查青藏高原及周边线虫草物种多样性,拟探讨青藏高原特殊高寒地理环境和特殊地质历史条件下,线虫草物种形成与扩散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系统调查青藏高原冬虫夏草及近缘种物种多样性:发现线虫草属真菌13种.,除已经报到的6种(冬虫夏草o sinen、sis兰坪线虫草olanpingensi、s峨眉线虫草O.e/meiensis、库日吉玛线虫草o kurijimeae/ns/ss、老君山线虫草O.laojoushanensis和凉山线虫草O.liangshanensis)外,还发现7个新种(白色线虫草O.aa/bbastromata、高山线虫草O.alpina、苦味线虫草O.ammara、竹林线虫草O.bambusicola、褐色线虫草O.fusca、虫草王O.mega/aa和黑座线虫草O.nigristromata)。基于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SSU、LSU、tef-1a、rpb1和rpb2)解析其系统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结果显示除峨眉线虫草外,其他物种聚集到同一分支,将该分支定义为线虫草青藏高原核心类群(QTP Core Clade)。而在该Clade中,还包括分布非青藏高原的6种线虫草:巨针线虫草O.macroaacicularis(日本)、雪峰线虫草O.xuefengensis(中国湖南)、光亮线虫草O.illustris(西非和南非)、罗伯茨线虫草o roberitsi(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喀斯特线虫草O.karstii(中国贵州)和文山线虫草O.wenshanens/s(中国云南南部)。而该类群的寄主,除O.illustris为同翅目棉蚜外,其他均为鳞翅目蝙蝠蛾科幼虫,这种特征符合寄主相关性假说。2、估算了青藏高原线虫草分化时间,揭示了物种分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联:基于4颗化石校验点,使用宽松分子钟模型,利用5个基因(SSU、LSU、tef-1a、rpb1和rpb2)联合数据集估算青藏高原线虫草分化时间。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线虫草主要支系分化的时间范围28.89-17.61 Ma。基于3个时间校验点,利用线粒体全基因组对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科开展分歧时间估算,冬虫夏草最优势寄主属钩蝠蛾属分化时间为25.26 Ma。青藏高原线虫草与寄主钩蝠蛾的分化时间与渐新世-中新世时期(25-17 Ma)第二次青藏隆升运动时间一致,表明青藏高原线虫草及其寄主物种分化与该区地质隆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结果还暗示青藏高原线虫草在这之后的进一步分化,很大程度上也受第三、第四次青藏运动驱动作用。3、探讨了线虫草青藏高原核心类群的起源与演化:基于S-DIVE进行祖先分布区重建,推测横断山南部地区为青藏高原线虫草类群QTP Core Clade起源中心。推测其原始类群于始新世时期从处于中-低海拔横断山南部地区中温起源,表现为温带-亚热带气候类型。之后由于青藏地质隆升运动,青藏高原及周边海拔和气候温度等差异性增强,原始生境的显着改变迫使线虫草类群发生适应性进化。伴随青藏高原地质隆升向高海拔及周边地区扩散,经过长期选择适应,形成青藏高原及其周边高中低不同海拔不同地理环境的特有类群。逐渐向青藏高原外扩散并经过长期适应,形成 O.illustris、O.karstii、O.macroacicularis、O.robertsii、O.wenshanensis和O.xuefengensis等青藏高原外区域特有物种。4、研究了冬虫夏草的起源及其谱系分化结构:基于大规模样品(96个居群948个样品)ITS序列探讨冬虫夏草菌遗传多样性和谱系地理结构,得到111个单倍型,获得了较全分布区内更为可靠的的冬虫夏草遗传多样性和分化特征,揭示冬虫夏草可形成8个系统发育支系,根据8个支系的地理分布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定冬虫夏草地理来源。明确冬虫夏草具有至少3种地理分布式样(广泛分布型、区域特有型及长距离狭长扩散型)。同时发现云南西北部和西藏南部是冬虫夏草遗传多样性和分化中心。分子钟推测冬虫夏草可能于晚中新世第四次青藏隆升运动前(~6 Ma)起源于古西藏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广大地区,之后受高原隆升影响,被动向高原面扩散,逐渐演化形成适应低温气候特征的青藏高原特有类群。本研究通过系统报道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线虫草物种多样性,初步明确该区丰富的线虫草种类及系统发育式样,推断单系特征的青藏高原线虫草祖先类群起源于横断山南部地区。通过对物种间、物种内的分化特征及地理分布式样深层次谱系地理结构分析,解析青藏高原线虫草物种谱系结构,揭示青藏高原地质隆升与青藏高原线虫草物种形成和分化时间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推测高原隆升导致的地理格局变化使得该地区起源的线虫草类群向四周扩散,适应不同地理生态及气候并定殖。本研究初步揭示青藏高原线虫草属物种多样性及其演化规律。
张荣桢[9](2018)在《云南高原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云南高原的野生种子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收集和整理标本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整理形成了本地区种子植物名录,对其物种多样性的组成特点、区系性质、特有现象等进行了研究,并对云南高原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云南高原植物物种多样性非常高,现知有野生种子植物5928种(包括种下等级),分属208科1392属;分别占云南省总科数的81.95%,总属数的68.00%,全部种类的54.65%;占中国总科数的79.27%,总属数的44.11%,种的20.28%。其中裸子植物9科18属39种,被子植物有199科1374属5889种。2.云南高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系地理单元,在区划上属于东亚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区系的性质具有显着的亚热带特征,具有热带区系向温带区系过渡的特点;区系整体成分复杂,联系广泛,是一个众多区系成分汇集区域。3.云南高原种子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是大量古老孑遗类群的集中地;同时拥有大量的新特有物种,是新物种分化形成的重要区域。4.云南高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濒危植物和狭域分布植物种类较多,应加大对这些类群的保护。
朱佳运[10](2017)在《梵净山植物多样性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文中研究指明梵净山植物多样性是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其古老的构造背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山地气候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阔叶林原始森林,孕育了独特多样的植物物种,其植物多样性反映了亚热带山地阔叶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进化和特化过程。梵净山是亚热带山地阔叶林植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典型代表,反映了气候变化下亚热带山地阔叶林植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杰出范例,具有突出普遍的世界遗产价值,其价值显着区别于国内外相似的遗产地和提名地。因此,同相似对比地比较,具有以下独特的植物多样性世界遗产价值:(1)梵净山是地球陆地植物多样性丰富中心之一,拥有亚热带较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梵净山植物物种组成和区系交汇叠置,又因其孤岛穹隆状变质岩山体,植物区系更复杂,在其相对较小的范围内保存了较为丰富和独特的植物多样性,是一座植物多样性宝库。(2)梵净山是世界裸子植物分布最丰富的山地之一,是濒危裸子植物梵净山冷杉的唯一分布地和就地保护的最关键场所。梵净山裸子植物物种较丰富,有珍稀濒危裸子植物27种,珍稀濒危程度较高;有中国特有裸子植物28种,地方古特有梵净山冷杉,新区域特有大明松,西北缘分布的模式标本植物长苞铁杉,特有率较高。濒危植物梵净山冷杉是第三纪古老孑遗植物,被IUCN“针叶树行动计划”定为全球重点保护的针叶树种,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等级,为中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地方特有物种。梵净山冷杉林仅分布在梵净山接近于上坡位的烂茶顶、白云寺和淘金河一带,分布范围狭小,为全球留下了最珍贵的种源库。(3)梵净山是东方落叶林生物地理省苔藓物种、东亚特有属和特有种的分布中心。梵净山处于中国三大苔藓和东亚特有苔藓属分布中心的云贵区,位于云贵高原苔藓特有种分布中心内,苔藓植物较丰富,有75种中国特有,1种梵净山特有,是东亚苔藓科学研究和保护的胜地。(4)梵净山是第三纪古老孑遗植物重要的庇护所、濒危植物理想的栖息地和特有植物分化发育和保存的重要场所。由于梵净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受第四纪冰期影响小,并在现代地质环境相对稳定与适宜气候条件下,许多古老孑遗植物在这里得以保存和发展,该区是古老孑遗植物非常重要的避护所。梵净山栖息着230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表现出种类丰富、区系古老和代表物种全球关注度高等特点。其独特的环境条件,不仅使古老植物得以保存和分化,也不乏新特有种尤其是处于演化高级阶段的种类不断出现。梵净山植物多样性同时也是生态过程和自然美学价值的重要组成和突出展现。丰富而独特的植物多样性是梵净山生态“孤岛”演化的证据,也是中亚热带典型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植物多样性极大丰富了梵净山美学景观要素,使其拥有更为丰富的自然美感,为梵净山整体世界遗产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撑。拟满足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x)的遗产提名地,世界遗产中心建议重点从区系、物种丰富度、受威胁物种和特有现象等层面进行全球对比分析,凝练其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本研究论证了梵净山物种多样性的世界遗产价值,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全球突出普遍的生物生态学价值有待深入挖掘。
二、我国横断山区槭属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横断山区槭属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紫堇属植物系统分类与区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紫堇属概述 |
1.2 分类简史 |
1.3 紫堇属植物的研究现状 |
1.4 中国区系研究概述 |
1.5 甘肃紫堇属植物的研究进展与系统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的收集 |
3.2 研究方法 |
3.2.1 系统分类学形态学观察和描述 |
3.2.2 区系地理学分析 |
3.2.3 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系统分类与区系分析 |
4.1 甘肃紫堇属植物的系统分类 |
4.1.1 紫堇属的主要特征 |
4.1.2 分种记述与分类处理 |
4.1.2.1 甘肃省紫堇属植物的园林应用价值与药用价值 |
4.2 甘肃省紫堇属植物区系研究 |
4.2.1 种类与产地 |
4.2.2 甘肃省紫堇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
4.2.2.1 水平分布 |
4.2.2.2 垂直分布 |
4.2.2.3 种的分析 |
4.2.3 甘肃省各市州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海拔对紫堇属植物分布的影响 |
4.2.3.1 甘肃省各市州年平均气温对紫堇属植物分布的影响 |
4.2.3.2 甘肃省各市州年平均降水量对紫堇属植物分布的影响 |
4.2.3.3 甘肃省各市州平均海拔对紫堇属植物分布的影响 |
4.2.4 甘肃省堇属植物和邻近省区的比较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第六章 发展趋势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2)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及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植物区系的概念及内容 |
1.1.1 植物区系的概念 |
1.1.2 植物区系的研究内容 |
1.2 植物区系学与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关系 |
1.3 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 |
1.3.1 世界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
1.3.2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
1.4 江西及羊狮慕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羊狮慕的自然地理条件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候和水文 |
2.4 植被特征 |
第3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工具准备 |
3.2.2 调查路线布设和调查内容 |
3.2.3 野外采集具体情况 |
3.2.4 室内材料整理 |
3.2.5 标本鉴定和名录统计 |
3.2.6 标本入柜整理 |
3.2.7 数据统计分析 |
3.3 技术路线 |
第4章 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4.1 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
4.1.1 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组成 |
4.1.2 科的数量特征 |
4.1.3 优势科的统计分析 |
4.1.4 属的数量特征 |
4.1.5 生长型分析 |
4.2 地理联系的基本特征 |
4.2.1 科的分布型统计 |
4.2.2 属的分布型统计 |
4.2.3 世界广布型分析 |
4.2.4 与热带地区的联系 |
4.2.5 与温带地区的联系 |
4.2.6 羊狮慕地区的特有现象 |
4.2.7 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的R/T值分析 |
4.3 羊狮慕区系的空间特征分析 |
4.3.1 与其他区系的比较 |
4.3.2 空间联系的紧密度分析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羊狮慕地区古老性和珍稀濒危植物分析 |
5.1 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古老性分析 |
5.2 羊狮慕地区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分析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羊狮慕植物区系分析的重要价值 |
6.1 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 |
6.1.1 五种野生果树生物学习性特点 |
6.1.2 野外样品采集 |
6.1.3 测定方法 |
6.1.4 果实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分析 |
6.2 野生果树资源的开发利用 |
6.3 对城市森林建设的指导意义 |
第7章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横断山高山带虎耳草属核型与基因组大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1.2 虎耳草属的概况 |
1.3 虎耳草属的研究进展 |
1.3.1 虎耳草属的化学及药用成分研究 |
1.3.2 虎耳草属形态分类研究 |
1.3.3 虎耳草属的系统学研究进展 |
1.3.4 虎耳草属的谱系地理研究 |
1.3.5 虎耳草属细胞学进展 |
1.3.6 虎耳草属流式细胞术进展 |
1.4 拟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
第二章 虎耳草属植物染色体与核型进化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染色体数据收集与整理 |
2.1.2 材料来源 |
2.2 核型分析实验步骤 |
2.3 核型分析方法 |
2.4 虎耳草属7种8居群的实验结果 |
2.4.1 垂头虎耳草 Saxifraga nigroglandulifera Balakr.(2 个居群) |
2.4.2 繁缕虎耳草 Saxifraga stellariifolia Franch. |
2.4.3 无睫毛虎耳草 Saxifraga egregia var. eciliata Engl. |
2.4.4 山地虎耳草 Saxifraga sinomontana J. T. Pan and Gornall |
2.4.5 德钦虎耳草 Saxifraga deqenensis C. Y. Wu |
2.4.6 黑腺虎耳草 Saxifraga nigroglandulosa Engl. et Irmsch. |
2.4.7 西南虎耳草 Saxifraga signata Engl. et Irmsch. |
2.5 染色体核型数据统计分析 |
2.5.1 虎耳草属7种8居群的染色体数目统计分析 |
2.5.2 虎耳草属7种8居群的核型参数统计分析 |
2.5.3 全球虎耳草属及其近缘类群染色体的数据分析 |
第三章 虎耳草属的流式细胞术的研究 |
3.1 流式细胞术概念及原理 |
3.2 流式细胞术的应用 |
3.3 实验材料 |
3.4 实验方法 |
3.5 实验步骤 |
3.5.1 完整细胞核悬浮液的制备与荧光染色 |
3.5.2 流式细胞仪的测量 |
3.5.3 计算机的收集与分析 |
3.6 实验结果 |
3.7 结果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虎耳草属在细胞水平上的进化 |
4.2 虎耳草属61个种的基因组大小之间的比较与进化探讨 |
4.3 从倍性比例探讨虎耳草属在高山带物种进化和适应的关系 |
第五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西南高山峡谷区生物多样性时空分布格局及环境变化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进展 |
1.2.2 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1.2.3 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进展 |
1.3 亟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研究区和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特点 |
2.1.4 物种多样性 |
2.2 基本研究目标和内容 |
2.2.1 研究目标 |
2.2.2 研究内容 |
2.2.3 技术路线 |
2.3 研究方法 |
2.3.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2.3.2 物种多样性评价 |
第三章 西南高山峡谷区物种多样性时空分异特征 |
3.1 物种多样性 |
3.1.1 动物物种多样性 |
3.1.2 植物物种多样性 |
3.1.3 珍稀濒危和保护物种多样性 |
3.2 时间变化特征 |
3.3 空间分异规律 |
3.4 垂直地带性(海拔) |
3.4.1 植物特有种物种丰富度沿海拔分布模式 |
3.4.2 特有现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
4.1 气候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4.2 地形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类活动对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
5.1 土地利用变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5.2 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西南高山峡谷区生物多样性评价 |
6.1 概述 |
6.2 评价指标体系 |
6.2.1 生物多样性评价理论基础 |
6.2.2 建立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 |
6.2.3 指标量化与权重 |
6.3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级分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植物区系的概念与对象 |
1.2 植物区系的研究内容 |
1.3 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
1.4 植物区系研究意义 |
1.5 湖南植物区系研究 |
1.6 湖南东安舜皇山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地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候与水文 |
2.4 土壤特征 |
2.5 植被概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 |
3.2.2 名录确定与数据分析 |
3.2.3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 |
4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4.1 种子植物科的统计与分析 |
4.1.1 科的大小统计与分析 |
4.1.2 科分布类型的统计与分析 |
4.1.3 小结 |
4.2 种子植物属的统计与分析 |
4.2.1 属的数量特征 |
4.2.2 优势属和表征属 |
4.2.3 属分布类型统计与分析 |
4.2.4 小结 |
4.3 植物区系区划中的位置 |
4.3.1 具有指示作用的优势植被 |
4.3.2 与周围山脉的区系联系及特有现象 |
4.3.3 区系区划 |
5 珍稀植物保护 |
5.1 珍稀植物分布现状 |
5.2 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种类 |
5.2.1 资源冷杉 |
5.2.2 华南五针松 |
5.2.3 报春苣苔 |
5.2.4 极小种群物种 |
5.2.5 其他特有植物 |
5.3 保护建议 |
5.4.1 加强保护区管理,建立生态监测站 |
5.4.2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植被群落的正向演替 |
5.4.3 发挥公众保护能力,培养专业人才 |
6 区系新资料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东安舜皇山种子植物名录 |
附录B 东安舜皇山植被照 |
附录C 东安舜皇山部分植物照 |
附录D 区系中局限分布的特有种 |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6)槭属植物研究概论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起源演化和地理分布 |
1.1 起源与演化 |
1.2 地理分布 |
2 槭树生物学特性 |
2.1 种子休眠 |
2.2 无性繁殖 |
2.3 光合特性 |
2.4 花粉特性 |
3 槭树生态学特性 |
3.1 盐碱胁迫 |
3.2 水分胁迫 |
3.3 光照胁迫 |
3.4 重金属胁迫 |
4 引种驯化与栽培 |
5 槭树综合利用价值 |
5.1 文化底蕴 |
5.2 景观价值 |
5.3 药理保健 |
5.4 工业用材 |
5.5 生态效能 |
6 遗传变异与遗传改良 |
6.1 遗传多样性 |
6.2 亲缘关系 |
6.3 杂交改良 |
7 开发潜力与经营策略 |
8 结语 |
(7)雩山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植物区系概述 |
1.2 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 |
1.4 雩山山脉自然概况 |
第2章 雩山山脉种子植物组成 |
2.1 种子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
2.2 种子植物科的组成 |
2.3 种子植物属的组成 |
2.4 小结 |
第3章 雩山山脉种子植物的区系分析 |
3.1 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分析 |
3.2 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分析 |
3.3 种子植物种的区系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雩山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 |
4.1 特有科分析 |
4.2 特有属分析 |
4.3 特有种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雩山山脉珍稀濒危植物研究 |
5.1 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组成 |
5.2 珍稀濒危植物类别分析 |
5.3 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分析 |
第6章 雩山山脉种子植物区系与其他山地区系的比较 |
6.1 雩山山脉区系及邻近山地区系的R/T值的比较 |
6.2 相似性聚类分析 |
6.3 共有成分相似性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雩山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
7.2 雩山山脉种子植物区系归属 |
7.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青藏高原东南部冬虫夏草及其近缘种分类与谱系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古地质发育历史 |
1.1.1 青藏高原区域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演化过程 |
1.1.2 横断山脉区域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演化过程 |
1.1.3 喜马拉雅山脉区域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演化过程 |
1.1.4 青藏高原地质板块与其他板块间的关系 |
1.2 青藏高原东南部生物物种多样性 |
1.2.1 青藏高原东南部生物区系成分 |
1.2.2 青藏高原及周边生物谱系亲缘地理学研究进展 |
1.3 线虫草属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概况 |
1.4 青藏高原线虫草物种系统学研究概况 |
1.5 青藏高原冬虫夏草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7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二章 青藏高原东南部冬虫夏草及其近缘种多样性与分类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有性阶段形态特征 |
2.2.2 菌株分离及无形阶段形态观察 |
2.2.3 虫草真菌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方法 |
2.2.4 线虫草物种DNA提取,序列扩增测序 |
2.2.5 线虫草物种及其寄主蝠蛾昆虫多基因序列数据获取 |
2.2.6 线虫草物种及其寄主蝠蛾昆虫多基因序列比对 |
2.2.7 基于5基因(SSU、LSU、tef-1α、rpb1和rpb2)构建线虫草系统发育树 |
2.2.8 基于3基因(cox1、cytb、coxⅠ-Ⅱ间隔区)构建线虫草寄主系统发育关系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青藏高原东南部线虫草属物种分种描述 |
2.3.2 青藏高原线虫草分种检索表 |
2.3.3 基于5基因(SSU、LSU、tef-1α、rpb1和rpb2)线虫草系统发育关系 |
2.3.4 青藏高原线虫草物种系统发育关系 |
2.3.5 系统位置在QTP Core Clade中,但分布于非青藏高原的线虫草物种 |
2.3.6 基于3基因(cox1、cytb、coxⅠ-Ⅱ间隔区)线虫草寄主昆虫系统分类 |
2.4 讨论 |
2.4.1 解青藏高原冬虫夏草近缘种物种多样性基本特征 |
2.4.2 基于大数据重构线虫草属系统分类,明确线虫草属可划分为5个Clade |
2.4.3 基于3基因对蝠蛾科Hepialidae分子系统分类,解析青藏高原线虫草寄主蝠蛾系统发育关系 |
2.4.4 基于3基因对蝙蝠蛾科Hepialidae系统分类及地理分布探讨 |
第三章 青藏高原线虫草及其寄主蝙蝠蛾生物地理演化分析 |
3.1 材料来源 |
3.2 试验方法 |
3.2.1 Ophiocordyceps Q TP Core Clade分歧时间研究相关序列准备 |
3.2.2 寄主昆虫Hepialidae类群研究相关序列准备 |
3.2.3 序列比对 |
3.2.4 基于多化石校正的分子钟分歧时间估算 |
3.2.5 QTP Core Clade物种生物地理演化分析及祖先分布区重建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盘菌亚门不同类群BEAST运算结果分析 |
3.3.2 青藏高原线虫草及QTP Core Clade以及冬虫夏草种类不同分支分歧时间估算结果 |
3.3.3 鳞翅目不同类群BEAST运算结果分析 |
3.3.4 鳞翅目不同类群和冬虫夏草寄主蝠蛾分歧时间 |
3.3.5 分子钟估算分歧时间与板块运动及地质历史事件的关联性 |
3.3.6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核心类群生物地理演化分析 |
3.4 讨论 |
3.4.1 基于多化石校验点重构线虫草属和线虫草寄主蝙蝠蛾类群分化时间 |
3.4.2 青藏高原线虫草属物种及其寄主分化与地质历史事件之间强烈的关联性 |
3.4.3 青藏高原线虫草属物种起源及演化 |
第四章 冬虫夏草菌遗传多样性、谱系地理及起源 |
4.1 试验材料 |
4.1.1 采样 |
4.2 试验方法 |
4.2.1 基因组提取及序列扩增测序 |
4.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4.2.3 居群遗传结构相似性分析 |
4.2.4 冬虫夏草菌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
4.2.5 冬虫夏草菌中性检验及失配分析 |
4.2.6 冬虫夏草不同分支分化时间估算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冬虫夏草GC-和AT-biased ITS序列特征分析 |
4.3.2 冬虫夏草菌ITS序列适合性检测 |
4.3.3 GC-biased ITS解析冬虫夏草菌遗传多样性特征 |
4.3.4 冬虫夏草菌不同居群遗传相似性分析 |
4.3.5 GC-biased ITS解析冬虫夏草菌遗传分化 |
4.3.6 GC-biased ITS解析冬虫夏草菌生态地理分布式样 |
4.3.7 GC-biased ITS解析冬虫夏草菌居群空间遗传结构 |
4.3.8 基于ITS系统发育结构的冬虫夏草分化的地理界限 |
4.3.9 冬虫夏草菌中性检验及失配分析 |
4.3.10 冬虫夏草菌分化时间与起源中心推测 |
4.4 讨论 |
4.4.1 冬虫夏草菌ITS不致同进化明确仅GC-bias具有强烈的系统发育信息 |
4.4.2 基于大数据样本揭示冬虫夏草遗传多样性及种内分化基本格局 |
4.4.3 冬虫夏草8个分支的地理分布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冬虫夏草进行地理来源鉴定 |
4.4.4 云南西北部和藏东南小区均是冬虫夏草菌遗传多样性中心和分化中心 |
4.4.5 冬虫夏草菌起源与扩散过程 |
4.4.6 冬虫夏草种内遗传分化与独立成种的思考 |
4.4.7 基于分子遗传学对冬虫夏草虫菌保护建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5.3.1 青藏高原线虫草物种多样性 |
5.3.2 冬虫夏草复杂谱系遗传结构机制 |
5.3.3 加强对虫草真菌类群与寄主昆虫类群更精细尺度的时间估算 |
5.3.4 青藏高原线虫草物种世界性的迁移与扩散路线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 |
致谢 |
(9)云南高原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云南高原自然地理概况 |
1.2 云南高原植物采集历史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
2.1 云南高原种子植物名录的整理及研究 |
2.2 物种丰富度分析 |
2.3 植物多样性组成 |
第3章 特有现象研究 |
3.1 科的特有现象 |
3.2 属的特有现象 |
3.3 种的特有现象 |
第4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
4.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
4.2 物种红色名录 |
4.3 狭域分布种 |
4.4 保护措施 |
第5章 总结 |
5.1 总结 |
5.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云南高原种子植物名录 |
(10)梵净山植物多样性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现状 |
1 植物多样性 |
2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区植物多样性 |
2.1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区 |
2.2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区植物多样性 |
3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区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3.1 文献获取与论证 |
3.2 研究阶段划分 |
3.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3.4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 |
二、研究设计 |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1 研究目标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3.1 研究区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三、梵净山植物多样性 |
1 物种组成 |
2 种子植物 |
2.1 裸子植物 |
2.2 种子植物区系 |
3 珍稀濒危植物 |
4 孑遗植物 |
5 特有植物 |
5.1 特有科、属 |
5.2 特有种 |
四、梵净山植物多样性全球对比分析 |
1 对比分析方法 |
2 对比地选择 |
3 对比分析 |
3.1 植物区系对比 |
3.2 物种丰富度对比 |
3.3 珍稀濒危、古老孑遗和特有植物对比 |
五、梵净山植物多样性世界遗产价值 |
1 满足的世界遗产标准 |
2 世界遗产价值 |
3 对生态过程和美学价值的贡献 |
3.1 对生态过程价值的贡献 |
3.2 对美学价值的贡献 |
六、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四、我国横断山区槭属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紫堇属植物系统分类与区系分析[D]. 董仪.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2]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及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研究[D]. 刘剑锋. 赣南师范大学, 2020(08)
- [3]横断山高山带虎耳草属核型与基因组大小研究[D]. 胡晶晶. 云南师范大学, 2020
- [4]西南高山峡谷区生物多样性时空分布格局及环境变化影响评价[D]. 张闯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 李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6]槭属植物研究概论及发展前景[J]. 兰士波. 中国林副特产, 2019(05)
- [7]雩山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 赵永昌.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8]青藏高原东南部冬虫夏草及其近缘种分类与谱系地理研究[D]. 代永东. 云南大学, 2018(09)
- [9]云南高原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D]. 张荣桢. 云南大学, 2018(01)
- [10]梵净山植物多样性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D]. 朱佳运.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