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专注“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一、以“学”为主 互帮互学(论文文献综述)

仇梦霄[1](2021)在《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中的融合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

谭少华[2](2021)在《基于PBL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检索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可惜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初中生信息检索教学并未作为一门课程,而与之最关联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网络获取和保存信息的内容。为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提升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应利用现代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本研究首先对信息检索教学相关文献和项目教学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掌握基于项目的信息检索教学的基本特点和理论基础,其次对调查问卷中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的教学现状和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基于PBL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的策略,在某初中选取两个班级开展教学实验。两个班级分别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基于项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后,对两个班级进行后测测试,结合三次项目教学法个人成绩的平均分和后测成绩计算出学生信息检索学习最终成绩,对比学习效果。对实验项目教学的班级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分析制定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对比以及对实验班学生教学效果的调查,项目教学比传统教学在多方面具有优势,包括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提升信息素养等。为了提高信息检索教学效果,教师结合自身教学情况,设计基于项目的信息检索教学案例。通过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发展学生信息素养。

张守魁[3](2020)在《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现零距离教学》文中研究说明《工程训练》课程是《机械加工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包括:两门课独立,时间不协调,内容结合不好,易产生相似障碍;认识性工程训练多,缺少大工程及开放性工程训练;实践需提高理论水平,理论教师需紧密联系实际;学生自主性、兴趣低。为此,以新工科建设为主导,提出零距离教学:教学体系包含四大模块(课程导入、理论授课、基本工程实践、开放性工程实践),两门课按一门课设计,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现场教学,理论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互帮互学,学生与兴趣、与问题零距离;以高新技术、大工程、创新、实用性、开放性、大视野为出发点,讲课与实践同时交替进行。

徐雪晴[4](2020)在《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以宿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使命。然而,随着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幼师学生表现出了一些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影响了职业素养的提升。为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以安徽省宿州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幼师学生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学生行为习惯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幼师班主任进行了访谈调查,了解了班级管理中习惯养成工作的情况,结合行动研究,提出了幼师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明问题的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正文的第一部分提出,幼师学生的习惯养成不容小觑,学生习惯养成对幼师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班集体的和谐发展、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幼教事业发展十分有价值。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宿州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幼师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表现较为突出,但会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有所改善;文明礼仪习惯和道德行为表现相对较好;课堂学习习惯整体上优于课外,但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会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发生反向变化;不同性别和生源地的幼师学生在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表现中,略有不同的特点。正文第三部分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幼师学生习惯养成问题的复杂成因,家庭环境和不当的教养方式、学校管理不善、网络和不良社会风气、幼师学生自身的特征,都对学生不良习惯有一定的影响。正文的第四部分结合幼师班主任访谈,分析了班主任对习惯养成的认识和相关班级管理工作概况:工作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更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并将其渗透在班级各项管理工作中;得益于班级制度建设和班委会工作、班会活动,班级学生的习惯总体上积极发展,但一些行为习惯问题易反复、班内小团体不良影响、缺乏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支持,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难点。正文的第五部分介绍了以培养幼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目标开展的班级管理行动研究的情况。最后,结合教育实践工作,正文的第六部分提出了幼师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全面分析、了解幼师学生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深化师生互动和交流;通过班级物质环境的创设、班级规章制度的健全和班级主题活动的组织,提高学生对良好习惯的认同度,优化班级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班风;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树立学生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信念,重塑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榜样和同伴影响力,发挥学生管理的作用,完善班级管理组织体系;强化班主任、家庭、幼师学校的协同,借团队之力育人;幼师班主任以身作则,坚定教育信念,不断学习和反思,探索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及时预防、纠正学生行为习惯的偏差。

陆世敏[5](2020)在《“271”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运动技能的指导和“三基”传授为主,在课程学习中以学生掌握“三基”内容为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虽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但仍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71”教学模式主要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互帮互学、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注重过程性、阶段性、结果性的评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让体育课堂教学变得更具有目标性、针对性以及高能性,不仅迎合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将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趋势。本研究基于国内将“271”教学模式在不同学科运用的经验,并结合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课程教学的特点,以“271”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的教学效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选取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班与对照班各28人。实验班运用“271”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在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测试指标没有显着性差异的情况下开展教学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两个班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场地设施等均保持一致。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的篮球普修课技能、大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体育学习动力调节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在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中采用“271”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篮球技术水平,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来看运用“271”教学模式对篮球技术水平的提高幅度更为明显,在运球、投篮的成绩的提高具有显着性,优于传统教学模式。(2)在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中运用“271”教学模式,对增强学生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具有显着性,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课堂学习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3)在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中运用“271”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

范想[6](2020)在《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依赖于评价这一手段的特定功效,目前,高校教学工作的指向已不再追求办学规模的大小,而是注重内涵的提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不断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各部门工作都应基于深刻的思考并进行科学实施。篮球普修课的教学工作亦是如此。随着篮球运动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应该沿着怎样的方向不断前进?未来应采取哪些措施以保证篮球教学的稳定发展?本文认为,为了保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的有效实施,应制定科学严谨的教学评价,能够为篮球普修课的教学工作指明方向,为培养高质量篮球教学人才奠定基础,使篮球运动的推行与进步具有强进动力。本文通过对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情况为基础,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为着力点,通过搜集与查询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来构建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旨在推动篮球普修课课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研究结果: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由3个维度组成,即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延伸;二级指标由13个维度组成,即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案编写、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互帮互学、组织措施、学习评价、课后指导、教学反思;65个主要观测点。通过两轮的德尔菲法分析显示:专家权威系数整体大于0.70,重要性均值全部大于3,变异系数介于0.00-0.21之间,肯德尔系数介于0.142-0.475之间,专家协调系数均达到显着差异(P≤0.05)。通过对比德尔菲法的规定要求,上述指标均符合标准,反映出整体指标科学、可靠。

朱青松[7](2020)在《高校大学生羽毛球多人制轮拍实战技术教学成效实验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羽毛球专选班为例》文中认为高校羽毛球多人制轮拍是在多人制羽毛球新规则的基础上,将双方各场地划分为1个主轮拍区域和多个助拍区域,规定每人每次只能击球一次,击球后按照规定轮拍换位顺序轮转进行隔网对抗的实战技术教学方法。其优势在于实战中对技术练习有了规则的规范性,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技术练习人数容纳率及场地利用率,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及团队意识,对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与身心健康发展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高校,羽毛球专选课作为热门课选之一,却因羽毛球场地有限而使羽毛球专选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无课可选”部分学生被迫只能选择其它运动项目的现象。在教学手段上基本以多球无序化练习为主,由于实际场地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同时参与比赛的要求,加上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高,通常会出现多数学生“轮休”现象,导致体育健康促进与期末考核成绩不理想,直接影响到羽毛球专项整体教学效果。因此,研究与探讨高校大学生羽毛球多人制轮拍实战技术教学对进一步改革完善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以上海财经大学大二羽毛球专选班96位男生为实验对象,就高校羽毛球专选课技术练习无序化、场地容纳率低、有氧健身效能不佳为突破口,创新并创编羽毛球多人制轮拍实战技术教学法,运用Polar team2心率传感器对每位受试者进行持续30分钟的多人制轮拍实战技术教学过程的运动负荷监测,谋求获取对身体健康促进的效能,按照实验方案在学期运用羽毛球多人制轮拍实战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其教学成效的测试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结论:1.高校羽毛球多人制轮拍实战技术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羽毛球的基本技术,其实战技术运用效果及习得技术完成标准度均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且呈非常显着性差异。2.高校羽毛球多人制轮拍实战技术教学方法,通过实战规则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运动负荷,其有氧健身效果及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并呈非常显着性差异。3.高校羽毛球多人制轮拍实战技术教学方法,有效地利用了多人组合的教学结构,造就了团队不同角色的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的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且呈非常显着性差异。4.羽毛球多人制轮拍实战技术教学运动负荷强度对有氧健身效果显着,特殊的教学结构锻造了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较好的解决了场地容纳率问题,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其教学方法成效评价值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滕钺[8](2020)在《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拔尖创新人才质量逐渐成为推动和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十年来,教育部和国务院多次颁发文件,强调素质教育,鼓励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完善和补充。西南大学于2012年针对该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构建并实施了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该课程已经改革了多年,亟需对该课程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补充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发展提供借鉴,为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本研究以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现状与改进对策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基于CIPP评价模式理论,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模块,对该课程的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投入、课程实施现状以及实施成效等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背景评价: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一方面受国家全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鼓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的政策推动;另一方面,为解决普通公共体育课与精英化教育的矛盾,满足该校对于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而进行改革。该课程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课程目标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技能与知识学习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养成,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较符合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需求、国家的政策导向、以及学校体育发展的教育方针。目前,师生对课程目标理解存在片面性,应加强普及和宣传措施。(2)输入评价: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学校对课程资源投入较为支持。该课程的师资队伍质量较高,以副教授以上的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性别比例均衡合理。场地资源充足,较为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练的需求。课程类型丰富,学时量大,师生对课程设置的认可度较高。传统与国际化结合的课程内容,较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3)过程评价: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存在教学质量分层现象,部分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创新与改革教学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学生成绩评价为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注重学生进步幅度,师生认可度较高;教师评教制度与学校一致,以教学督导员、以及领导随堂听课和学生网上评价为主要形式,评价内容主要为教学态度与行为和教学水平。课内外一体化为“课堂教学+锻炼课+课外体育锻炼”三元一体模式,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但课外体育锻炼及社团组织管理不完善,学生参与度有待提升。(4)结果评价: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实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学生的体质健康、运动技能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及体育意识及意志品质总体情况较好。但学生总体参与体育锻炼情况不容乐观,仅约有一半的学生保持良好且稳定的锻炼习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表现不佳,师生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张松[9](2020)在《项目教学法在中职《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对中职学校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迫使中职学校部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专业课教学是教育部一直所提倡的,并且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的专业课程上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本研究立足于当前职教政策对教师的机械三维造型设计及应用能力的要求和《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将项目教学法引入中职《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进行教学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等。本研究的教学实验思路:设置实验班及对照班,实验班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将课程内容项目化处理,制定项目任务,以项目为主导,任务为驱动进行课程教学,其中项目任务分为个人任务——使学生更加系统性学习课程知识、小组任务——使学生学会运用课程知识、小组兴趣任务——巩固学生的课程知识。对照班则使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整理项目教学法的研究现状、以及介绍了研究方案。第二部分为项目教学法及《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概述,主要对项目教学法、项目、项目管理进行了概念鉴定,论述了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其优缺点,以及介绍了《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相关内容。第三部分为对项目教学法应用于《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前期分析,主要进行需求分析、可行性及使用性分析。第四部分为项目教学法应用于《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从教学资源选择、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及项目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第五部分为教学实施及结果分析,主要是进行《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项目教学实践,然后对教学实践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班、对照班对比分析,最后进行教学实践效果分析。第六部分为总结与展望,主要对本研究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阐述研究的创新与不足,并对本研究进行展望分析。实验研究表明,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能够基本达到课程所设定的目标,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

邓利[10](2019)在《流动儿童学习状态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N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40周年。四十年来,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徙,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城务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由起初的单个成员流动到举家流动,流动的背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的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本文特指流动儿童)的问题。流动儿童作为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流动一定程度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生活方式、学习等多方面,而流动儿童的学习状态如何,因为他们频繁的流动,无法像非流动儿童一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怎样给流动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目前研究者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平、城市适应和卫生保健等层面进行关于流动儿童的学习研究,但主要以思辨性的定性研究为主,而从流动儿童学习状态的角度进行定量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以江西省N市流动儿童为主要的调查对象,把学习状态的概念进行内涵和外延的剖析,对学习状态的概念分项化处理,将其量化并测量,调查研究发现不同背景的流动儿童学习状态表现不同,流动儿童的学习状态上总体上呈现良好状态,且略优于非流动儿童,但在师生互动和学习投入方面仍有待加强。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可知,流动儿童的学习状态受到“个人能力”和“父母态度”、“同伴关系”的显着影响。其中,“个人能力”和“父母态度”的影响最大。此外,“教师态度”和“学习氛围”对流动儿童学习状态的影响不显着。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本文立足于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重点、育人模式、家校共育、师生互动等多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强化学校和家庭对流动儿童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消减流动儿童学习存在障碍,改善流动儿童的学习状态,提高流动儿童学习质量。

二、以“学”为主 互帮互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学”为主 互帮互学(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PBL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
        2.1.2 教学策略
    2.2 PBL教学模式
        2.2.1 PBL概念
        2.2.2 PBL基本特点和要素
        2.2.3 PBL教学流程
    2.3 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3.3 情境学习理论
3 初中生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先导性研究
    3.1 初中信息检索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3.2 初中学生信息检索学习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4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的制定
    4.1 初中信息检索教学原则
    4.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4.2.1 初中信息检索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4.2.2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4.2.3 初中信息检索教学的实施条件
    4.3 基于PBL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
        4.3.1 选定项目任务的策略
        4.3.2 项目规划和准备的策略
        4.3.3 管理项目的策略
        4.3.4 项目回顾及完善的策略
5 基于PBL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研究应用
    5.1 实验内容
        5.1.1 实验条件
        5.1.2 选取实验对象
        5.1.3 做出实验假设
        5.1.4 选择实验材料
        5.1.5 控制实验变量
    5.2 实验过程
        5.2.1 对照班的传统教学实施
        5.2.2 实验班的采用基于PBL教学策略的应用设计
        5.2.3 基于PBL《网上获取与保存信息》的教学案例
        5.2.4 基于PBL《制定旅游计划书》的教学案例
        5.2.5 基于PBL《网络信息辨真假》的教学案例
    5.3 实验效果调查与分析
        5.3.1 学生学习成绩数据分析
        5.3.2 学生学习态度分析总结
        5.3.3 基于PBL《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教学效果分析
        5.3.4 学生项目教学评价访谈
        5.3.5 教学总结与反思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现零距离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训练》与《机械加工基础》两门课程的现状
    1.1 概况
    1.2 现有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2.1《工程训练》与《机械加工基础》配合不好
        1.2.2《工程训练》与《机械加工基础》都易产生相似障碍[8]
        1.2.3 工程训练按工种分7个组等时同时循环进行,忽略了工艺综合主线
        1.2.4 教学学时少,工程训练不能新开教学项目
        1.2.5 学生自主性低,没有选择空间
2 零距离教学体系
3 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不脱节
    3.1 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相结合
    3.2 讲课与实践同时交替进行
    3.3 主讲教师参加实践教学
4 以学生为中心
    4.1 教学导入
    4.2 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
    4.3 学生与问题、与兴趣零距离
    4.4 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互帮互学
5 结束语

(4)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以宿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幼师学生习惯养成的价值
    (一)促进学生个体长远发展
    (二)促进班集体的和谐发展
    (三)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
    (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五)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
二、幼师学生习惯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的编制和发放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四)幼师学生的习惯问题
三、幼师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二)学校教育中的问题
    (三)社会因素
    (四)学生自身因素
四、幼师学校班级管理中的习惯养成工作访谈分析
    (一)访谈对象
    (二)访谈内容和结果分析
五、通过班级管理改进幼师学生习惯的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设计
    (二)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三)行动研究的结果与反思
六、幼师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
    (一)分析了解幼师学生,深化师生互动
    (二)通过班级制度和班级活动,优化班级环境
    (三)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重塑学习习惯
    (四)发挥学生管理的作用,建立班级管理体系
    (五)强化队伍协同,发挥育人团队的力量
    (六)班主任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和反思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271”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1.1.2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2.1.1 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2.1.2 关于国内篮球教学模式的研究
        2.1.3 关于国外篮球教学模式的研究
        2.1.4 高校篮球普修课教学现状的研究
        2.1.5 “271”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教学模式
        2.2.2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2.2.3 “271”教学模式
    2.3 “271”教学模式理论分析
        2.3.1 “27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3.2 “271”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2.3.3 “271”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2.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4.1 研究内容
        2.4.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271”教学模式在篮球普修课中的应用
    4.1 教学指导思想
    4.2 教学目标
    4.3 操作程序
        4.3.1 教学分组
        4.3.2 课前导学案的预习
        4.3.3 课中自主尝试练习
        4.3.4 合作学习,互帮互学
        4.3.5 学习小组组长培训
        4.3.6 小组展示交流
        4.3.7 小组学习目标
        4.3.8 评价与反馈
    4.4 教学评价
        4.4.1 诊断性评价
        4.4.2 过程性评价
        4.4.3 终结性评价
    4.5 “271”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4.5.1 教学流程对比分析
        4.5.2 教学特征对比分析
        4.5.3 组织形式对比分析
        4.5.4 教学评价对比分析
    4.6 实验设计
        4.6.1 实验方案
        4.6.2 实验目的
        4.6.3 实验假设
        4.6.4 实验步骤
        4.6.5 实验变量
        4.6.6 实验测试指标的选取
        4.6.7 实验的控制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测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5.1.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的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5.1.2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的篮球技能水平对比分析
        5.1.3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对比分析
        5.1.4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的体育调节动力系统对比分析
    5.2 实验后测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5.2.1 实验班实验前后篮球基本技能水平对比分析
        5.2.2 对照班实验前后篮球基本技能水平对比分析
        5.2.3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的篮球技能水平对比分析
        5.2.4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对比分析
        5.2.5 实验班实验前后的体育动力调节系统对比分析
        5.2.6 对照班实验前后的体育动力调节系统对比分析
        5.2.7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的体育动力调节系统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6)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比较研究法
        1.5.5 德尔菲法
        1.5.6 数理统计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课堂教学
        2.1.2 教学质量
        2.1.3 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关于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理论研究
        2.2.2 关于体育专业术科教学质量研究
        2.2.3 关于体育专业篮球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2.3 国外文献综述
        2.3.1 关于美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
        2.3.2 关于英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
    2.4 简要述评
第三章 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3.1 基本情况
    3.2 课堂教学设计
        3.2.1 设计理念
        3.2.2 教材分析
        3.2.3 学情分析
        3.2.4 教学目标
        3.2.5 教学方法
    3.3 课堂教学实施
        3.3.1 教师指导
        3.3.2 组织措施
        3.3.3 学习评价
    3.4 课堂教学延伸
        3.4.1 课后指导
        3.4.2 教学反思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案例比对
    4.1 案例分析
        4.1.1 案例述要
        4.1.2 一级指标对比分析
        4.1.3 二级指标比对分析
    4.2 假设模型构建
第五章 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构
    5.1 指导思想
    5.2 构建原则
    5.3 价值定位
    5.4 基本原则
        5.4.1 科学性原则
        5.4.2 系统性原则
        5.4.3 导向性原则
        5.4.4 可操作性原则
    5.5 构建程序
        5.5.1 咨询专家的选定
        5.5.2 调查问卷的制作
        5.5.3 问卷发放与回收
        5.5.4 问卷整理与分类
        5.5.5 问卷统计与分析
        5.5.6 第一轮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5.5.7 第二轮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5.5.8 指标体系内容维度的确立
        5.5.9 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7)高校大学生羽毛球多人制轮拍实战技术教学成效实验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羽毛球专选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多人制羽毛球
        2.1.2 羽毛球多人制轮拍
        2.1.3 实战
        2.1.4 实战技术教学
        2.1.5 成效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羽毛球多人制轮拍实战技术教学基本技术习得效果对比分析
        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1.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技术技评对比分析
    4.2 羽毛球多人制轮拍实战技术教学健身效果对比分析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运动负荷对比分析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机能水平对比分析
    4.3 羽毛球多人制轮拍实战技术教学社会适应能力效果分析
        4.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人际关系达成效果对比分析
        4.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合作意识达成效果对比分析
    4.4 羽毛球多人制轮拍实战技术教学成效评价
        4.4.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羽毛球教学场地满意度评价分析
        4.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羽毛球学习态度评价分析
        4.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羽毛球专选课教学效果评价分析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拔尖创新人才
        2.1.2 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
        2.1.3 CIPP评价模式
    2.2 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2.3 高校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2.3.1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相关研究
        2.3.2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2.3.3 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2.4 CIPP评价模式的相关研究
        2.4.1 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模块
        2.4.2 CIPP评价模式的特点
        2.4.3 CIPP评价模式在课程研究中的应用
    2.5 研究评述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背景评价
        4.1.1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改革的契机
        4.1.2 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需求
        4.1.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与课程目标
    4.2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输入评价
        4.2.1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师资现状
        4.2.2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场地设施
        4.2.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设置
    4.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过程评价
        4.3.1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4.3.2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4.3.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评估机制
        4.3.4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建设
    4.4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结果评价
        4.4.1 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4.4.2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的体育意识
        4.4.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运动技能情况
        4.4.4 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4.4.5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的意志品质
    4.5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不足
        4.5.1 师生对课程目标认知片面化
        4.5.2 教师教学改革滞后
        4.5.3 理论课教学实施薄弱
        4.5.4 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监督制度不完善
    4.6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
        4.6.1 丰富传播媒介,推动课程目标普及
        4.6.2 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
        4.6.3 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助力理论教学
        4.6.4 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加强课内外一体化建设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项目教学法在中职《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案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项目教学法及《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概述
    第一节 项目教学法概念界定
    第二节 项目教学法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第三节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优缺点
    第四节 中职《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概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前期分析
    第一节 文献分析
    第二节 《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分析
    第三节 《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对项目教学法的需求分析
    第四节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可行性分析
    第五节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实用性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资源选择
    第二节 课程项目设计
    第三节 项目实施过程设计
    第四节 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及结果分析
    第一节 课程项目教学实施实验准备
    第二节 教学实施过程
    第三节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第四节 教学实践效果及反思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接受《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学习前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项目教学法下《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四 实验班、对照班《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五 小组名单及任务分工表格
    附录六 学生小组任务及小组兴趣任务任务评价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流动儿童学习状态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N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1.1 流动儿童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儿童
        1.1.2 流动儿童学习困境急需解决
        1.1.3 以往对流动儿童研究从深度到广度均不足,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本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流动儿童
        1.3.2 非流动儿童
        1.3.3 学习状态
    1.4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问题、假设与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2.2 关于学习状态的研究
    2.3 关于学习状态影响因素的研究
        2.3.1 自身特征
        2.3.2 家庭层面
        2.3.3 学校层面
        2.3.4 社会环境
    2.4 小结与思考
第3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
    3.1 问卷设计
        3.1.1 文献回顾
        3.1.2 题项设计
    3.2 预试调查与预试问卷检测
        3.2.1 量表项目分析
        3.2.2 因素分析
        3.2.3 信度检验
    3.3 问卷修订与正式问卷形成
    3.4 调查设计与调查实施
        3.4.1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的选择
        3.4.2 调查实施与问卷整理
        3.4.3 问卷复检
第4章 流动儿童学习状态的实证分析
    4.1 流动儿童学习状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流动儿童学习状态的均值检验
        4.2.1 独立样本t检验
        4.2.2 其他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4.3 学习状态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1 多元共线性诊断
        4.3.2 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3.3 集中量和差异量的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流动儿童学习状态总体良好
        5.1.2 流动儿童的学习状态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性
        5.1.3 流动儿童学习状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5.2 对策建议
        5.2.1 改进流动儿童育人模式
        5.2.2 推动流动儿童家校共育
        5.2.3 创新流动儿童师生互动平台
参考文献
附录1:初中阶段流动儿童学习状态调查预试问卷
附录2:初中阶段流动儿童学习状态调查研究正式问卷
附录3:初中阶段非流动儿童学习状态调查研究正式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以“学”为主 互帮互学(论文参考文献)

  • [1]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中的融合与设计[D]. 仇梦霄.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2]基于PBL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研究[D]. 谭少华.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现零距离教学[J]. 张守魁.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20(06)
  • [4]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以宿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D]. 徐雪晴. 西南大学, 2020(05)
  • [5]“271”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D]. 陆世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 范想.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7]高校大学生羽毛球多人制轮拍实战技术教学成效实验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羽毛球专选班为例[D]. 朱青松.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8]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滕钺. 西南大学, 2020(02)
  • [9]项目教学法在中职《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张松.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10]流动儿童学习状态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N市为例[D]. 邓利. 南昌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专注“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