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透山铜矿复杂密集型矿脉开采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李程[1](2021)在《深部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定量矿产预测方法研究 ——以西秦岭早子沟金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深地资源勘查是国家战略需求,深部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定量矿产预测的方法研究可为该需求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成矿空间三维精细化建模、深部成矿有利地质地球化学信息深层次提取与推断和大深度段定量成矿预测是三维定量矿产预测需要解决的三个核心的科学问题。鉴于此,论文采用了基于三维显式建模与隐式建模相结合的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可视化展示、基于多重分形含量-体积(C-V)模型的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基于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的成分数据分析框架的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组合特征提取与推断、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大深度段定量矿产预测的系列方法。具体如下:(1)针对成矿空间三维精细化建模的科学问题,通过三维显式建模与三维隐式建模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深部三维地质地球化学模型,在浅表数据丰富区采用显式建模方式尽可能地控制建模精度,在大深度段数据匮乏区,采用地质约束的隐式建模方式推断深部控矿要素的空间展布。构建了地形、矿体、岩体及构造的三维地质模型,分别构建了基于显式建模和隐式建模的原生晕数据体模型和深部定量矿产预测的可视化模型,为深部定量预测提供了可视化支撑。(2)针对深部成矿有利地质地球化学信息深层次提取与推断的科学问题,以非线性理论为指导,探讨多重分形模式下三维地球化学异常提取的方法,提取了成矿空间12种成矿相关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的空间异常特征,为成矿空间元素分布、分带与组合特征的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研究了基于成分数据分析的元素组合特征提取方法,基于数据驱动的成分数据分析框架,定量提取了控矿构造对应的地球化学元素组合(Sb-Hg),为深部控矿构造的推断提供了数据支持;基于知识驱动的成分数据分析框架定量提取了前缘晕(As-Sb-Hg)、近矿晕(Au-Ag-Cu-Pb-Zn)和尾晕(W-Mo-Co-Bi)的元素组合,为深部原生晕结构解析提供了量化指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三维原生晕模型,通过与常规剖面原生晕方法的对比,圈定了深部靶位,为深部定量矿产预测提供了定性参考。(3)针对大深度段定量成矿预测的科学问题,以矿床成矿模式为依托,定量提取了深部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标志,构建了深部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设计了用于深部定量矿产预测的最大熵模型、高斯混合模型和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三种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定量矿产预测模型,以构造缓冲区、控矿构造元素组合Hg-Sb、主成矿元素Au、近矿晕元素组合Au-Ag-Cu-Pb-Zn、前缘晕和尾晕元素组合比值(As-Sb-Hg)/(W-Mo-Bi)五个找矿指标为输入变量,对大深度段矿体赋存地段开展了定量、定位、定概率的矿产预测。论文形成的深部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定量矿产预测方法体系是以早子沟金矿成矿空间原生晕地球化学数据为依托,在充分剖析地质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在定量提取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标志,构建深部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开展大深度段定量矿产预测的思路下形成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早子沟科研深钻在深部取得了显着的找矿成果,该深钻一方面验证了本论文深部预测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在加入深钻数据的基础上,为深部定量预测提供了新的找矿方向。
张建民[2](2019)在《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文中提出加强矿产资源储备是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而勘查深部资源是实现资源保障的重要方向。金川铜镍矿床是我国最大的铜镍生产基地,在此开展深部勘查对增加资源储备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深部勘查,地质研究是基础条件,地球物理能够依据地下介质的物性差异进行找矿,方法手段多元、探测深度大、分辨率高,是重要的科学技术支撑条件。本文以地质研究为铺垫,通过对分辨率互补的地球物理位场勘探和电法勘探数据的处理和解释,对金川铜镍矿区深部的成矿有利部位进行了推断。1.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前人资料及卫星重力数据处理,野外踏勘,岩矿鉴定及物性测试,获得以下认识:(1)金川铜镍矿床位于区域北西向展布的重、磁异常梯级带上,处于华北板块与祁连地块的交接部位,与已知的龙首山陆缘带相对应,显示了其形成与深大断裂的发育有关。界面反演结果表明,龙首山处于地壳厚度的陡变带,地壳厚度约55 km,北东向的华北板块地壳厚度变化相对较小,反映了其稳定地块的属性;西南部的祁连地块地壳厚度较大,且不均一,说明该区构造运动复杂,曾受到强烈的推覆挤压作用,而导致不均一的变形。(2)铜镍矿床的产出与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关系密切,含矿岩体主要侵位于长城系白家嘴子组地层中,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较大;与北西向构造关系最为密切,北西向断裂常起控矿作用,褶皱往往起改造富集作用;矿区超镁铁质岩体是成矿母岩,亦是围岩,矿体往往产出于岩体的下部。矿床成因不一,主要以深部熔离-贯入成矿为主。矿石矿物主要由雌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橄榄石、辉石等组成,完整矿物晶形较少,矿物裂隙发育,且常具有明显的蚀变现象,表明矿体形成具有多期次的特征,且曾受到强烈的后期改造作用。(3)基于密度、磁性和电阻率特征,矿区岩、矿石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铜镍矿石,表现出高密度、高磁性、低电阻率的特征;第二类是超基性岩体,呈密度高、磁性强、电阻率中等的特征;第三类是超基性岩体的围岩,具有密度低、磁性弱、电阻率高的特征。这些物性特征的差异性,为研究区地球物理的勘查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2.为获取更丰富的与矿相关的信息,对位场数据处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1)传统的位场数据分离方法仅强调区域场和局部场或多尺度分离的方法存在模态混叠的现象,为了更多且更有效地提取不同尺度的位场数据信息,一维和二维双树复小波被首次引入到位场数据的处理中,该方法具有近似的平移不变性、更多的方向选择性,以及限制数据冗余的特点,模型试验表明,该方法相比小波分析具有优越性,可以更好地实现多频率混叠信号的不同尺度信息分离。另外,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基本算子,通过调整不同尺寸的形态学结构元素,提出了对一维和二维信号实现多尺度分解的形态学算子,模型试验表明,形态学算子能够很好地对不同尺度的信号进行分离,而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2)针对传统位场数据边界识别方法常存在输出边界模糊、抗噪能力差、不能均衡强弱异常或在正负异常同时存在时具有虚假边界存在的问题,基于数学形态学良好的边缘刻画能力及抗噪性能,本文先构建了一种新的边界识别算子MMA,该算子可以利用其极大值有效地对位场数据的边缘进行识别,为了使其具有均衡强弱异常的能力,提出了MMAZ和MMAT两种均衡的边界识别滤波器,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倾斜角法、倾斜角的总水平导数、Theta图法等几种传统的边界识别滤波器,这两种滤波器不仅可以均衡不同幅值的异常,而且输出的边界更加收敛,同时在正负异常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没有虚假额外边界的产生,以及具有良好的抗噪能力。(3)反演是位场数据处理与解释中定位异常地质体空间位置、物性参数估计及地下构造推断的重要方法,对深部矿产勘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位场数据反演常存在多解性、反演结果精度低以及计算效率低的缺点,本文采用光滑L0范数紧支撑聚焦方法及GPU并行计算,来快速地获取准确度高的位场数据反演结果。并通过不同埋深的两个地质体模型对该方法的效果进行了验证。3.利用这些位场处理方法对矿区的航磁异常数据进行了处理。边界识别结果显示,矿区北西向构造最为发育,北东向次之;已知含矿岩体的及矿区南延区正航磁异常的边界被确定。位场分离及反演结果均表明,矿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4.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地球物理方法的深部探测能力及建立找矿模型,通过多个模型的重、磁模拟以及矿区以往实际的CSAMT数据反演结果,对深部异常体的位场异常特征及CSAMT的找矿指示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对于深部找矿,应该重视研究区航磁数据等值线宽缓的低正异常区域,但低正舒缓磁异常未必反映的是深部的超基性岩体,亦有可能是与超基性岩体具有几倍磁性差异的混合岩带或部分变质岩系等其他磁性略大的地质体,这是因为对于同等规模的异常体,由有效磁化强度不同而引起的磁异常差异在浅部表现的比较明显,差异较大,在深部则相反,差异较小。另外,鉴于研究区岩、矿体较大的倾角(50°80°),该区磁异常变化基本可以忽略岩、矿体倾角的影响。在研究区异常幅值相同的不同区域,正异常水平距离的范围越大,则可能代表目标体埋藏越深,规模越大。相似特征的磁异常可能是分布复杂的磁异常体所引起的,对于深部找矿,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和结合丰富的已知地质、钻探等综合信息,从而能更为合理地给出有利的深部找矿位置。面对深部找矿,重力与磁法基本表现出相似的异常特征。电阻率差异反映出的破碎带亦是重要的找矿指示。结合地质、地球化学、遥感及其他找矿标志,建立了以地质-地球物理为主的找矿勘查模型。5.依据找矿勘查模型,结合矿区内实测的重、磁、电剖面数据的处理结果,对矿区及周边深部有利的找矿地段进行了分析,并圈定有利靶区6个。关于主矿区东部大范围的高磁异常区(东湾勘查区),在其深部未找到有利的找矿地段。
姬智[3](2019)在《抚顺煤炭工业发展下的城市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资源型城市中的一种,煤炭工业在此类城市产业发展中长期占据着主导产业的地位。通过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围绕其单核产业为特征的城市建设,推动着城市演变。抚顺是一座因煤而城、因煤而兴的城市,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打破了抚顺地区原有的经济结构,此后抚顺的煤炭工业迅速崛起,成为城市中的绝对主导产业,城市中的各项建设围绕煤炭工业进行,这种矿>城的发展模式使抚顺成为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尤其是在殖民地时期、计划经济时期更为显着,因此,煤炭工业的发展轨迹与城市的发展阶段相一致,呈现出矿荣城荣、矿竭城衰的明显特征。本文通过对抚顺煤炭工业发展的研究为基础,旨在探究煤炭工业发展下城市演变的不同阶段,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城市演变特征,并利用耦合关系分析阐述煤炭工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而总结抚顺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规划对策建议。首先,分起步时期、帝国主义侵占时期、曲折发展时期、预转型时期和产业转型时期五个阶段研究了抚顺市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每个时期煤炭工业发展的不同特征,研究表明抚顺市的煤炭工业直接影响着城市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发展方向、城市形态等方面,对城市的发展演变起到了引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在抚顺煤炭工业不同发展时期城市的发展特征,研究得出抚顺市的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分散的工矿点向组团化演进阶段、矿区优先发展下的矿城分离阶段、煤炭产业衰退下的市矿重聚阶段、人居功能回归下的城市转型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内的城市发展演变,分析了城市发展方向、发展重心、城市形态、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变化。在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煤炭工业主要影响着城市的产业方面、交通方面、土地利用方面、城市发展方式方面,在这种作用下,得出抚顺市矿城分离、交通主导、轴向拓展的城市发展特征。通过建立抚顺煤炭工业与城市发展的耦合模型,分析了煤炭工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抚顺市的煤炭工业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较低,以煤炭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宜城市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市转型成为抚顺市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城市发展的需要提出: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推进优势互补;推进矿城协同,整合城市土地资源;推进再工业化与后工业化,促进城市转型的对策建议。通过本文对抚顺市煤炭工业和城市演变,以及二者相关作用的研究,希望对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和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江志成[4](2017)在《甘南岗岔金矿成矿模式及找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秦岭甘南地区是“陕甘川”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之一。其中,夏河-合作一带近几年金矿找矿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发现了早子沟和家甘滩超大型金矿,以及老豆、早仁道、来布在卡、岗岔等一批大中型金矿床。岗岔金矿是新近发现的中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产出于夏河-合作断裂带北侧。赋矿地层主要为下伏二叠系的砂板岩、炭质板岩以及上覆三叠系的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含角砾凝灰岩和安山质侵出相等一套火成岩组合,矿床西侧紧邻印支期德乌鲁花岗闪长岩体,矿体产出受近南北向断裂控制明显。矿石中除自然金外,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毒砂、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辉锑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绢云母-伊利石-蒙脱石、石英、方解石、铁白云石等。金在氧化矿中以显微可见金的形式赋存于赤铁矿或褐铁矿的溶蚀孔洞中,在原生矿中以不可见金形式存在于黄铁矿、毒砂和闪锌矿等矿物中。采用锆石LA-ICP-MS U-Pb法测定了矿区内安山岩和闪长岩的年龄分别为243.0±2.6 Ma和239.1±2.0 Ma,显然说明二者属于同期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二者属亚碱性、钙碱性系列岩石,均具有较高的Mg#值,相对富集Th、U、Pb等HFSE和Rb、Ba等LILE,相对亏损Ba和Nb、Ta、P、Ti和LREE等,总体显示出活动大陆边缘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认为矿区安山岩、闪长岩、侵出相岩石等具有共同的岩浆源区,应属于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产物,不过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推测上述岩浆事件是本区域早-中三叠世阿尼玛卿洋洋壳俯冲碰撞的表现之一,其中侵出相岩石中发育“不混溶珠滴”是强烈的熔体-流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矿石H、O、S、Pb、Sr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物质来自深源,具有壳幔混源特征。载金矿物黄铁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225.3±3.4 Ma229.9±4.7 Ma,代表了岗岔金矿的成矿时代,说明岗岔金矿的成矿过程是上述岩浆活动时间之后的构造热事件。矿石石英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190250℃)、低盐度(3.174.91%)、低密度(0.800.87 g/cm3)和富含CO2等特征,估算成矿深度为1.562.13 km。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构建了岗岔金成矿事件的深部作用过程和成矿模式。结合本区域有关金成矿的研究成果,认为岗岔金矿成矿主要受构造控制,对地层无选择性,其深部找矿仍有巨大潜力,且重点找矿方向应该集中在矿区的南段深部。
李夕兵,周健,王少锋,刘冰[5](2017)在《深部固体资源开采评述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以国内外深部资源开采现状及其研究成果为基础,综述国内外工业界和学术界对深部的划分和界定,探讨深部界定的标准、深地资源的极限采深及其开采模式;同时对提升运输方式如何适用深部开采的要求、深井开采高温如何调节等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一些新的构思;特别是针对深部稀有、贵重、战略资源的开采理论与关键技术,结合深部硬岩矿山高应力、高井深和高地温等特点,给出"变害为利"的新策略和初步研究结果。
张美琪[6](2017)在《空间场能作用下清原满族自治县村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十八大报告关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对村镇空间结构布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我国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这就对广大村镇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合理调整空间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域经济是当今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体,其发展是推进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清原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作为辽宁省中部城市水源供给地,其发展坚持经济与自然环境相和协调发展,但仍存在村镇空间结构离散、县域内村镇之间的联系较弱、城乡差异性较大等问题,不利于村镇的协调发展,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提高。因此,从城镇的视角对由节点、通道、域面三个要素构成的村镇空间结构进行认真的研究,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构村镇空间结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空间场能模型的三个要素:结节性、可达性以及辐射势能面,可以很好地计算并展示村镇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进行村镇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为村镇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统计学和GIS技术等理论方法,为村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以村镇结构作为研究对象,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区,论文研究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县域村镇空间结构现状的分析:在GIS空间技术支持下,对由节点、通道、面三个要素构成的清原县村镇空间结构现状进行认真的研究,进行了城镇体系、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公路网格局、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及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分析;第二部分是城镇空间场能作用分析:基于空间场能模型的三个要素:结节性、可达性以及辐射势能面,进行城镇空间场能辐射作用分析,探索外围乡村受到多个城镇的影响其综合影响强度的大小;第三部分是村镇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结合场能模型分析结果及清原县未来发展方向,对县域村镇空间结构的优化要对空间结构要素和支撑体系同步进行优化研究。综上:论文以抚顺市清原县为研究区:对村镇空间结构现状、城镇空间场能、村镇空间结构布局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场能模型结合AHP层次分析法和GIS空叫分析方法可以很好的计算并展示村镇这种空间相互关系,是进行村镇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2)结合地理信息科学,从规划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场能模型针对研究对象进行改良,对村镇空间结构的研究探索,不仅对清原村镇空间结构优化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对其他县此类研究有着推广或参考价值;(3)村镇空间结构优化方案可为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清原县村镇空间结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章庆松[7](2016)在《采矿工程设计优化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矿工程设计中面临许多不确定性问题,优化设计是矿山技术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矿山井巷工程、采矿工程技术改造等工作实践,分析总结了矿山采矿工程设计优化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与工作内容,以推进矿山企业提升技术管理水平,拓展降本增效途径。
陈憧[8](2016)在《中国有色金属供求平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但主要的有色金属消费产品在我国境内的资源分布较为贫乏,无法满足这十几年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超常发展,因此我国有色金属原材料供给依赖于海外的状况愈发严重。2003-2014年,中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了2.77倍;而消费量的增幅远超过产量。期间,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的期铜价格增长了282%、期铝价格增长了33%、期锌价格增长了157%、期铅价格增长了308%。有色金属价格不仅仅是急速上涨,而且价格波动也极其剧烈。2003-2014年间,LME期铜、期铝、期锌、期铅的最高价和最低价相差3.44倍、0.86倍、2.85倍、3.94倍。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给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和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成本压力,也为今后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对仍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的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依然需要有色金属产业的长期支持,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是长期和具有刚性的,因此研究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情况是关系到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性课题。本文吸收了地质学、成矿学、产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基本手段,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资源约束问题、中国有色金属供需平衡问题做探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1)从产业链出发,论证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中上中下游产业的资源约束问题。(2)从工业体系出发,研究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研究。(3)从供求平衡体系出发,研究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围绕这些问题,论文的研究工作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中国有色金属产业资源约束的原因研究从产品工艺流程的视角看,在我国有色金属产业链条中,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在自然条件下,无论是生产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需求。在采选业、冶炼业、压延加工业和制品业四个产业链条中,采选业的资本和技术投入落后于其他三个环节,在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中是滞后的。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关联作用,中国工业化推进时期,有色金属工业仍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生产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最薄弱的,制约着有色金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二、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产业价值链发展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应用产业链理论,从供需链、价值链、企业链等角度对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及资源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制约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失衡、价值传递不合理等结论,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三、2015-2025年中国主要有色金属产品的供求格局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国际上三种公认的判断工业化阶段的方法,界定未来十年内中国所处的工业化时期。并假定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是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结合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耗竭理论对未来中国有色金属消耗进行定性判断。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利用ARIMA模型对中国未来有色金属产品的供求状况进行定量预测。四、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进而提高竞争力基于中国国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做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整合产业组织,降低冶炼业在产业链中的占比,提高产业集中度,减少无序竞争,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水平。企业和政府共同推动产学研结合,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多层次的产品结构覆盖市场。五、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多元化全球资源配置利用进口来源集中度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两个指标分析中国有色金属进口的依赖程度,建议中国实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多元化的全球配置战略,以降低对个别国家或地区,个别产品的过度依赖,从而形成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多元化国别结构和多元化产品结构的供应链。六、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降低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对原矿的依赖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最大薄弱环节是上游资源供应能力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不仅能够提高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根本上降低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对国外矿产资源进口的依赖,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是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郭生建[9](2016)在《清代粤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揭示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状况,探究其规律,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粤北的历史发展中,清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清代260多年的统治时间里,粤北地区比较全面的开发,导致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显着变化。本文以“人地互动”为切入点,以生态环境的“变”为线索,从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的角度,探讨在生态环境变化过程中的经济影响因素,并分析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粤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论述清代该地区的政区演变和人口分布,从而为复原清代该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状况提供历史政治和人文背景。第二章论述清代粤北地区的经济开发状况。该章主要从农业、手工业、林业、商业、交通业等因子来复原清代粤北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并把论述的重点放在当地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农业垦殖和矿冶业发展方面,这也是清代粤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第三章复原清代粤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具体过程,并系统梳理其原因。指出山区森林资源的破坏、野生物种的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等,都是清代粤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导致清代粤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粤北大部分属于山区,加之气候的变化,生态环境具有相对脆弱性;另一方面,从大量的资料来看,人口增长、乱砍滥伐、不合理的开发等,是造成这一时期环境逐渐恶化的主要原因。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当今粤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吴健[10](2015)在《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对永兴县域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着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党在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的主要发展措施,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的经济结构进行升级和发展,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进行改善,发展现代化的农业。针对这些问题文件中都做出了具体的说明和指示。在此背景下对县域经济进行研究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良好的发展。本文主要选取的是有“中国银都”之称的湖南省永兴县作为研究对象,其重要的支柱产业—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对该县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有色金属综合开发利用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应用技术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而且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西方发达国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在资源利用率方面具有非常领先的水平,对废弃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在减少其对环境破坏的同时也更加节省资源。国外在政策上和技术上都有着比较大的支持,因此在综合利用的研究上就有比较大的需求,在市场需求的巨大推动下,相关的利用状况比较理想。本文是以永兴县这一特定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目的、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内容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介绍了区域经济以及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的概念以及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第三部分对永兴县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第四部分针对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对永兴县的经济影响进行了研究,系统的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该指标体系主要对其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进行了评价;第五部分针对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对永兴县域经济的影响评价结果,结合永兴县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的现状,系统的提出了加快永兴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第六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
二、红透山铜矿复杂密集型矿脉开采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透山铜矿复杂密集型矿脉开采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深部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定量矿产预测方法研究 ——以西秦岭早子沟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定量矿产预测理论概述 |
1.2.2 地球化学信息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
1.2.3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
1.2.4 三维定量矿产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小结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与矿床特征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大地构造演化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岩浆岩 |
2.2.3 区域构造 |
2.2.4 区域变质作用 |
2.2.5 区域矿产 |
2.3 矿区地质特征 |
2.3.1 矿区地层 |
2.3.2 矿区构造 |
2.3.3 矿区岩浆岩 |
2.4 矿床地质 |
2.4.1 矿体 |
2.4.2 矿化特征 |
2.4.3 矿床蚀变带特征 |
2.4.4 成矿期次 |
2.5 小结 |
第3章 理论方法 |
3.1 含量-体积(C-V)多重分形模型 |
3.2 成分数据分析方法 |
3.2.1 成分数据理论基础 |
3.2.2 连续二值分解技术 |
3.2.3 地球化学成分数据分析框架 |
3.3 空间插值算法研究 |
3.3.1 区域化变量 |
3.3.2 三维变异函数分析 |
3.3.3 三维克里金插值 |
3.4 基于机器学习的定量矿产预测方法 |
3.4.1 最大熵模型 |
3.4.2 高斯混合模型 |
3.4.3 卷积神经网络 |
第4章 三维地质地球化学建模与原生晕数据分析 |
4.1 三维建模数据库构建 |
4.2 三维地质建模 |
4.2.1 三维地形模型 |
4.2.2 三维矿体模型 |
4.2.3 三维构造模型 |
4.2.4 三维岩体模型 |
4.3 三维原生晕数据体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三维原生晕数据体建模 |
4.3.3 基于多重分形C-V模型的三维原生晕异常数据体建模 |
4.3.4 基于数据驱动的成分数据分析及其元素组合特征提取 |
4.4 小结 |
第5章 原生晕分带模式研究与三维原生晕模型构建 |
5.1 剖面原生晕模型构建与深部预测 |
5.1.1 剖面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分布特征 |
5.1.2 剖面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分带特征 |
5.1.3 剖面原生晕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
5.1.4 剖面原生晕地球化学模型及成矿预测 |
5.2 三维原生晕模型构建与预测 |
5.2.1 基于隐式建模的三维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
5.2.2 基于知识驱动的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在组合提取 |
5.2.3 三维原生晕模型与深部预测 |
5.3 小结 |
第6章 深部定量矿产预测 |
6.1 成矿条件分析与深部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构建 |
6.1.1 成矿条件分析与早子沟成矿模型 |
6.1.2 早子沟金矿深部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
6.2 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深部定量矿产预测 |
6.2.1 训练样本构建 |
6.2.2 ROC曲线 |
6.2.3 最大熵预测结果与不确定性评价 |
6.2.4 高斯混合模型预测结果与不确定性评价 |
6.2.5 卷积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与不确定性评价 |
6.3 对比分析靶位圈定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2)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
1.2.1 深部金属矿床地球物理探测进展 |
1.2.2 位场数据处理方法概述 |
1.2.3 金川铜镍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岩浆活动 |
2.3 区域构造 |
2.3.1 构造特征 |
2.3.2 区域构造演化 |
2.4 地球物理场特征 |
2.4.1 区域重力场特征 |
2.4.2 区域磁场特征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3.1.2 构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3.1.3 岩浆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3.1.4 铜镍矿成因模式 |
3.2 矿体特征 |
3.2.1 矿体类型、赋存位置及规模 |
3.2.2 矿石特征 |
3.3 岩、矿石物性特征研究 |
3.3.1 密度参数 |
3.3.2 磁性参数 |
3.3.3 电阻率特征 |
3.3.4 岩、矿石综合物性特征 |
第4章 位场数据处理方法与矿区航磁异常信息提取研究 |
4.1 位场分离方法研究 |
4.1.1 小波分析与经验模态分解多尺度分离方法 |
4.1.2 基于双树复小波的异常多尺度分离 |
4.1.3 基于形态学滤波的异常多尺度分离 |
4.1.4 理论模型试验 |
4.2 位场数据边界识别方法研究 |
4.2.1 基于形态学的基本边界识别算子 |
4.2.2 边界识别均衡滤波器 |
4.2.3 理论模型试验 |
4.3 基于SL0范数约束及GPU并行计算的聚焦反演 |
4.3.1 基于SL0范数紧支撑聚焦反演的原理 |
4.3.2 等效格架与GPU并行计算 |
4.3.3 理论模型试验 |
4.4 金川铜镍矿区航磁异常特征与信息提取研究 |
4.4.1 金川铜镍矿区航磁异常基本特征 |
4.4.2 矿区磁异常边界与磁源信息提取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金川铜镍矿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研究 |
5.1 地质找矿标志 |
5.2 地球物理深部探测能力研究及其找矿标志 |
5.3 找矿模型建立 |
第6章 铜镍矿深部及周边成矿预测 |
6.1 矿区周边航磁异常找矿意义分类 |
6.2 研究区深部成矿预测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7.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抚顺煤炭工业发展下的城市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6 抚顺城市概况 |
2 抚顺市煤炭工业发展研究 |
2.1 抚顺煤炭开发起步时期(1901—1905) |
2.2 帝国主义侵占时期(1905—1945) |
2.3 曲折发展时期(1945—1978) |
2.4 预转型发展时期(1978—1997) |
2.5 产业转型时期(1997 至今) |
2.6 小结 |
3 抚顺城市发展演变历程 |
3.1 分散的工矿点城市向组团化演进(1905—1945) |
3.2 矿区优先发展下的矿城分离(1945—1978) |
3.3 煤炭产业衰退下的市矿重聚(1978—1997) |
3.4 人居功能回归下的城市转型(1997 至今) |
3.5 小结 |
4 抚顺煤炭工业作用下的城市演变 |
4.1 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演变特征 |
4.2 抚顺煤炭工业对城市演变的影响 |
4.3 抚顺城市演变特征 |
4.4 小结 |
5 抚顺城市发展问题与规划对策 |
5.1 抚顺煤炭工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5.2 抚顺城市发展问题 |
5.3 抚顺城市发展的规划对策 |
5.4 小结 |
6 结论 |
6.1 文章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甘南岗岔金矿成矿模式及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2.1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研究现状 |
1.2.2 甘肃西秦岭金矿研究现状 |
1.2.3 岗岔金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及工作方法 |
1.3.3 完成的工作量 |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1.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4 区域矿产特征 |
2.5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 |
3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床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地质特征 |
3.2.1 矿(体)带分布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金矿物特征及其赋存状态 |
3.2.5 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 |
3.2.6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4 岗岔地区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活动 |
4.1 空间分布和主要岩性特征 |
4.2 安山岩 |
4.2.1 岩相学特征 |
4.2.2 成岩时代 |
4.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3 闪长质侵出相及“不混溶珠滴” |
4.3.1 岩相学特征 |
4.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 闪长岩 |
4.4.1 岩相学特征 |
4.4.2 成岩时代 |
4.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5 岩石成因、构造背景与岩浆源区 |
4.5.1 安山岩 |
4.5.2 侵出相岩石及“不混溶珠滴” |
4.5.3 闪长岩 |
5 矿床地球化学 |
5.1 成矿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
5.2 三号矿脉原生晕特征 |
5.3 成矿流体特征 |
5.3.1 包裹体岩相学 |
5.3.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盐度及密度 |
5.3.3 成矿流体成分 |
5.4 H、O同位素特征 |
5.5 S、Pb同位素特征 |
6 成矿模式与找矿预测 |
6.1 成矿时代及动力学背景 |
6.1.1 黄铁矿Rb-Sr同位素定年 |
6.1.2 岗岔金矿形成时代讨论 |
6.1.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6.2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6.3 成矿物质来源 |
6.3.1 硫同位素 |
6.3.2 铅同位素 |
6.3.3 87Sr/86Sr同位素初始值 |
6.4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6.5 成矿预测 |
6.5.1 区域内有利于金成矿的地质条件 |
6.5.2 矿区找矿标志 |
6.5.3 矿区深部预测 |
6.5.4 外围找矿潜力分析 |
6.5.5 金的富集规律与找矿远景预测 |
7 结语 |
7.1 主要成果和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5)深部固体资源开采评述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深部资源开采的界定 |
1.1 国内外典型深部矿山统计 |
1.2 当前工业界对深部开采深度的界定 |
1.3 学术界对深部开采的界定 |
1.4 深部界定的标准 |
2 地下矿山的开采深度 |
2.1 国内外深部开采研究现状 |
2.1.1 南非 |
2.1.2 加拿大 |
2.1.3 澳大利亚 |
2.1.4 欧盟 |
2.1.5 美国 |
2.1.6 印度 |
2.1.7 俄罗斯 |
2.1.8 中国 |
2.2 深部实验室与学术交流 |
2.2.1 地下试验室 |
2.2.2 学术会议 |
2.3 露天矿的开采深度 |
2.4 深地开采模式与极限采深 |
2.4.1 开采模式 |
2.4.2 极限采深 |
3 适用于高深井要求的矿石提升运输方式 |
3.1 多级竖井提升 |
3.2 封闭式胶带运输 |
3.3 水力提升 |
4 深部开采高温调节 |
4.1 深部降温方式 |
4.2 深部充填降温 |
4.3 深部开采联合降温 |
5 深部高应力矿山开采技术变革与实践 |
5.1 深部高应力矿山变害为利的安全高效开采构思 |
5.2 硬岩诱导致裂非爆连续开采 |
5.3 深部矿山智能化无人采矿的美好憧憬 |
6 结语 |
(6)空间场能作用下清原满族自治县村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关村镇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
1.2.2 关于空间场能的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与数据预处理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空间场能 |
2.1.2 村镇 |
2.1.3 空间结构 |
2.1.4 县域村镇空间结构 |
2.2 基础理论研究 |
2.2.1 中心地理论 |
2.2.2 空间结构理论 |
2.2.3 点轴系统理论 |
2.2.4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2.2.5 分形理论 |
2.3 实验数据预处理 |
2.3.1 数据收集 |
2.3.2 预处理 |
第三章 清原满族自治县村镇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
3.1 “点”的现状特征 |
3.1.1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 |
3.1.2 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特征 |
3.2 “线”的现状特征 |
3.2.1 清原县公路网等级结构特征 |
3.2.2 清原县公路网密度特征 |
3.2.3 清原县公路网连通度特征 |
3.3 “面”的现状特征 |
3.3.1 清原县土地利用现状 |
3.3.2 清原县产业布局现状 |
3.3.3 清原县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清原满族自治县城镇空间场能作用分析 |
4.1 评价原理 |
4.1.1 城镇结节性 |
4.1.2 城镇可达性 |
4.1.3 城镇空间场能模型 |
4.2 城镇结节性评价 |
4.2.2 城镇结节性指标量化 |
4.2.3 城镇结节性测度因子权重分析 |
4.2.4 城镇结节性测度结果分析 |
4.3 城镇可达性评价 |
4.3.1 交通通达度因子 |
4.3.2 坡度因子 |
4.3.3 地形起伏度因子 |
4.3.4 河流因子 |
4.3.5 最短成本加权距离计算 |
4.4 城镇空间场能辐射结果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清原满族自治县村镇空间结构优化 |
5.1 空间场能作用下的村镇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
5.1.1 优化思路 |
5.1.2 优化目标 |
5.2 村镇空间结构要素优化路径 |
5.2.1 村镇节点体系优化 |
5.2.2 县域通道网络优化 |
5.2.3 域面优化 |
5.3 支撑体系优化路径 |
5.3.1 构建县域生态安全格局 |
5.3.2 配套社会事业设施,加强结构稳定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实践工作 |
致谢 |
(7)采矿工程设计优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井巷工程设计优化 |
1.1 开拓工程设计优化 |
1.2 采切工程设计优化 |
1.3 辅助工程设计优化 |
2 采矿设计优化 |
2.1 生产探矿工程优化 |
2.2 采场回采设计优化 |
2.3 施工作业持续优化 |
3 技术装备优化 |
4 采矿工程技术改造方案设计优化 |
4.1 技术改造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的优化 |
4.2 施工方案的设计优化 |
4.3 项目施工过程的设计再优化 |
5 结语 |
(8)中国有色金属供求平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3.1 “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 |
1.3.2 处于紧缩阴影下的全球经济 |
1.3.3 新形势下中国矿产资源行业面临的问题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7 创新点与特色之处 |
第二章 主要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矿产资源产业链 |
2.2 矿产资源需求与供给平衡理论 |
2.3 产业分工理论 |
2.4 投入产出分析理论 |
第三章 中国有色金属需求分析 |
3.1 主要有色金属品种用途 |
3.2 中国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矿产资源消费特点 |
3.3 矿产资源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 |
3.3.1 影响矿产资源需求的主要因素 |
3.3.2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消费的特征 |
3.4 矿产资源消费的基本规律 |
3.4.1 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消费的规律 |
3.4.2 人均矿产资源消费的规律 |
3.4.3 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的规律 |
3.4.4 矿产资源消费速率变化规律 |
3.4.5 矿产资源消费与人口规模增长的递进规律 |
3.4.6 矿产资源循环再利用规律 |
3.5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实证分析 |
3.5.1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结构情况分析 |
3.5.2 利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实证分析 |
3.5.3 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产业链运行情况 |
第四章 中国有色金属供给分析 |
4.1 中国主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分布特点 |
4.1.1 主要有色金属资源的国际和国内分布 |
4.1.2 中国有色金属大宗矿产的基本特点 |
4.2 中国有色金属生产分析 |
4.3 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分析 |
4.3.1 中国进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
4.3.2 中国铜矿石进口贸易分析 |
4.4 中国工业化带来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特点 |
第五章 中国有色金属供求平衡分析 |
第六章 中国有色金属供求预测分析 |
6.1 中国所处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
6.1.1 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 |
6.1.2 中国目前正所处的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阶段 |
6.2 中国有色金属供求预测的定性研究 |
6.2.1 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最优耗竭模型 |
6.2.2 新型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型 |
6.3 中国有色金属供求预测的定量研究 |
6.3.1 ARIMA模型的原理及建模步骤 |
6.3.2 中国有色金属供求平衡定量预测 |
6.4 新常态下中国的矿产资源战略 |
6.4.1 矿产资源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基本联系 |
6.4.2 资源供需波动是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诱因 |
6.4.3 从全球化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的矿产资源对外贸易 |
6.4.4 新常态下全新的有色金属矿产战略 |
第七章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
7.2 多元化的国别配置和产品配置降低依赖程度 |
7.3 发展循环经济战略,鼓励发展再生金属产业 |
7.4 提升中国在有色金属商品国际市场定价权能力 |
7.5 建立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备管理运营体制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9)清代粤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选题价值与创新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清代粤北地区的政区演变与人口分布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
第二节 清代粤北地区的行政区划演变 |
第三节 清代粤北地区的人口增长与分布 |
一、人口的增长 |
二、人口的分布与流迁 |
第二章 清代粤北地区的经济开发 |
第一节 清代粤北地区的农业 |
一、农耕面积的扩大 |
二、主要农作物的生产与分布 |
(一)粮食作物 |
1、稻谷 |
2、麦类、粟类和豆类 |
3、番薯和玉米 |
(二)经济作物 |
1、烟草 |
2、蓝靛 |
3、茶叶 |
4、棉花 |
(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三、农田水利建设 |
(一)农田水利发展概况 |
(二)农田水利与生态环境变迁 |
第二节 清代粤北地区的手工业 |
一、冶矿业 |
(一)铜矿业 |
(二)铁矿业 |
(三)煤炭业 |
(四)其他冶矿业 |
二、其他手工业 |
第三节 清代粤北地区的林业 |
第四节 清代粤北地区的商业与交通 |
一、商业与城镇的发展 |
二、交通的发展 |
(一)梁津与航道、码头的修治 |
(二)陆路的修整 |
(三)水陆交通网的完善 |
第三章 清代粤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 |
第一节 植被及其变迁 |
第二节 动物分布及其变迁——以虎患为中心 |
一、从虎患看当地的生态环境变迁 |
二、其他森林动物种群的变迁 |
第三节 清代粤北地区的自然灾害 |
一、水灾 |
二、旱灾 |
第四节 生态环境变迁的原因探析 |
一、特殊的地理环境 |
二、人口的增长 |
三、美洲高产作物的普遍种植 |
四、垦殖的落后性 |
五、工矿业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对永兴县域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相关研究现状的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有色金属矿 |
2.1.2 有色金属矿综合利用开发 |
2.1.3 区域经济发展 |
2.1.4 县域经济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区域经济相关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产业结构理论 |
2.3 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的技术分析 |
3、永兴县域经济及其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的现状 |
3.1 区域概况 |
3.2 永兴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3.3 永兴县有色金属储量 |
3.4 永兴县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现状 |
4、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的影响评价 |
4.1 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
4.2 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产生的经济效益 |
4.2.1 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4.2.2 对产业关联效应的影响 |
4.2.3 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4.2.4 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4.3 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产生的社会效益 |
4.3.1 对就业的影响 |
4.3.2 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
4.3.3 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
4.3.4 对环境的影响 |
5、基于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的永兴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
5.1 突出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的产业优势 |
5.1.1 坚持发展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 |
5.1.2 坚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5.1.3 加强技术人员培养研发 |
5.1.4 推动关联产业发展 |
5.1.5 推进产业集聚效应 |
5.2 借助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产业优势,推进城镇进程 |
5.2.1 科学规划 |
5.2.2 加快县城的建设 |
5.2.3 强化城市产业支撑 |
5.3 借力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技术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 |
5.3.1 在县域经济上要突出发展开放经济 |
5.3.2 在资源利用上要突出发展加工经济 |
6、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红透山铜矿复杂密集型矿脉开采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深部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定量矿产预测方法研究 ——以西秦岭早子沟金矿为例[D]. 李程.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D]. 张建民. 吉林大学, 2019(02)
- [3]抚顺煤炭工业发展下的城市演变研究[D]. 姬智.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1)
- [4]甘南岗岔金矿成矿模式及找矿预测[D]. 江志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5]深部固体资源开采评述与探索[J]. 李夕兵,周健,王少锋,刘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7(06)
- [6]空间场能作用下清原满族自治县村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张美琪. 沈阳建筑大学, 2017(04)
- [7]采矿工程设计优化探析[J]. 章庆松.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6(07)
- [8]中国有色金属供求平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 陈憧. 昆明理工大学, 2016(12)
- [9]清代粤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 郭生建. 广西民族大学, 2016(03)
- [10]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开发对永兴县域经济的影响研究[D]. 吴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