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 DAMA 对未来卫星电话的影响

数字 DAMA 对未来卫星电话的影响

一、数字式DAMA对未来卫星电话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孙敬[1](2019)在《卫星通信系统中数字移相电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卫星通信凭借着抗干扰能力强、地域局限性少、通信容量大及实时性强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在军事及民用领域。卫星通信系统中相控阵天线利用天线射频前端收发组件(T/R组件)中的移相器改变天线的波束指向,使其对准卫星完成信息交换进行通信。移相器的性能及尺寸直接影响到天线的指标,继而影响到通信系统的性能。因此,低插损、高精度、体积小、低成本的数字移相电路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天通一号通信卫星的工作频段及系统对移相器性能的要求,提出以下具体指标:工作频段在1.995-2.185GHz内,移相器的位数为6位,插入损耗最大值为5dB,移相精度不超过±3°,驻波比优于1.5,平面尺寸小于40×30mm。在移相器设计与研制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对各相移量单元进行原理分析并初步建模仿真后,利用ADS版图与原理图联合再次进行仿真,此方法可以模拟三维电磁环境,使仿真结果更接近实测数据,提高设计成功率;2)根据射频电路中并联四分之一波长的短截线能起补偿作用的原理,对带内存在固有相移偏差的移相单元进行优化。经过优化后的移相单元带内相移误差小于±0.5°,提高带内相位平坦度和移相精度;3)通过分析印制板介电常数与结构对移相器各项指标的影响,在满足预期指标前提下,采用介电常数16的四层板实现版图的小型化设计,有效缩小实物尺寸;4)在版图设计时加入单片机,目的在于方便后期对整个通信系统中各移相器进行控制,单片机采用串行工作方式可以减少控制线数,安装时节省空间;经过实际测试,本文设计的六位数字移相器各项指标如下:在工作频段内移相误差不超过±3°,驻波比小于1.45,插入损耗不大于4.62dB,成品尺寸为38×26mm,此结果满足预期指标,可用于天通卫星通信系统中。

曹景敏[2](2017)在《多维标度无源定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源定位因具有探测距离远和隐蔽性强等优点而在国家安全与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源定位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本论文围绕观测站位置和时钟有误差的定位问题以及基于测距和测角的混合定位问题,对多维标度(MDS:Multidimensional Scaling)无源定位算法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有:1.研究了观测站位置有误差的测距MDS定位算法。在测距MDS统一框架上提出了一种观测站位置有误差的测距MDS算法,这是一种闭式解法。理论分析表明,当测距误差与观测站位置误差服从零均值高斯分布时,该算法是一种无偏估计,当误差很小时能够达到定位的克拉美劳下界(CRLB:Cramer-Rao lower bound)。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推导,并且表明当测距误差和观测站位置误差较大时,定位精度比两步加权最小二乘测距定位算法和加权MDS测距定位算法高。并且这三种算法的计算复杂度相当。2.研究了观测站有位置误差的时差MDS定位算法。提出了一种观测站位置有误差的时差MDS定位算法,这是一种闭式解法。理论分析表明,当时差测量误差与观测站位置误差服从零均值高斯分布时,该算法是一种无偏估计,在误差很小时能够达到CRLB。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推导,同时也表明当测量误差和观测站位置误差较大时,算法的定位精度比两步加权最小二乘时差定位算法和加权MDS时差定位算法高。并且这三种算法的计算复杂度相当。3.研究了观测站位置有误差的时频差MDS定位算法。提出了一种观测站有位置误差的时频差MDS算法,这是一种闭式解。理论分析表明,当时频差测量误差与观测站位置误差服从零均值高斯分布时,算法对辐射源的位置和速度估计是无偏的,在误差很小时能够达到CRLB。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推导,同时也表明当测量误差和位置误差较大时,算法定位精度比两步加权最小二乘时频差定位算法、约束总体最小二乘时频差定位算法和加权MDS时频差定位算法更高。并且提出的算法计算复杂度比约束总体最小二乘算法低,与其它两种算法相当。4.开展了观测站位置和时钟有误差的测距MDS多目标定位算法研究。推导了观测站位置和时钟有误差的测距定位的CRLB,通过CRLB分析了测距误差,观测站位置误差,观测站时钟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观测站之间的距离测量可以降低观测站位置和时钟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提出一种观测站位置和时钟有误差的测距MDS多目标定位闭式解,通过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5.揭示了测距与测角混合MDS定位算法与子空间MDS算法的联系,它们是同一MDS内积矩阵的不同表达方式。提出了另外一种测距与测角混合MDS定位方法,这种方法只需一个观测站测角,降低了系统复杂度。通过仿真验证了当测角精度较高时,这种混合MDS定位算法比纯测距定位算法和只有一个站测角的Chan定位算法精度高。

王家兵[3](2015)在《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意义是从“史”的角度研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传统。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及其规律的大史学。由此可见,彰往而察来,加强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诉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是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科学论述则是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指导思想。本文对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大载体,即“管理载体、传媒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分别进行了探究,一是厘清每一种载体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内涵;二是分析中央苏区确定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现实依据和客观要求;三是在文献资料中对载体的典型运用进行了爬梳剔抉,挖掘归档;四是归纳分析每一种载体的突出特点。研究的目的是全面总结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为当代提供“历史的启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构建和运用上要统筹规划,实现“内外联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主体意识和增强主体素质,坚持方向性、层次性、有效性等原则,从“内部要素”方面着手有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上,把握方向,思想重视,提供技术、资金等“外围层面”的坚强有力保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的方向性和科学化。总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观为指导,以“中央苏区”为时空,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切入点,以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传媒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为经线,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观中国化为纬线,对镶嵌其间或隐或显的史实进行了梳理挖掘,在经纬交织中系统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与实施,合理评判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成效与地位,科学总结其基本经验和深刻教训,从“历史果肉”中汲取最好的营养,赋予“历史果核”新的价值,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提供历史的启示。本论题研究既有助于推动中共党史学科的研究,又有利于丰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也是推动“四个全面建设”的丰厚精神财富。

王猛[4](2015)在《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信道估计与自适应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们已进入第四代通信(4G)时代,人们对于4G通信技术的研究仍在继续。希望通过对4G技术的关键技术的突破,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正交频分复用(OFDM)作为4G核心技术之一,至今对其研究仍方兴未艾。信道估计以及自适应技术作为其探究要点中的两个很重要的方面,人们对于这两项的研究主要是对其算法的研究希望找到一种性能好,低算法复杂度的算法来。本文研究了 OFDM的基本实现,并通过它作为研究环境进行了信道估计和自适应算法中的相应算法的Matlab仿真测试研究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首先介绍了 OFDM的数学实现,并通过Matlab编程仿真对其16QAM调制星座标,循环前后缀的叠加影响以及信号传输中的加窗技术等多项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并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环境。(2)在信道估计研究方面,本文先从信道本身入手详细介绍了信道估计的方法。并介绍了几种典型的估计算法:可调滤波器法,LS算法,MMSE算法,SVD算法等。经过测试仿真后,提出一种基于智能门限值的方法。经过Matlab仿真后得出了相应算法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智能门限值的方法适合于信道估计,但是其在实际使用中因需要提前获知状态参数而受到限制。(3)在自适应技术研究上,对其进行研究工作仍在继续当中,在此对其相应的调制算法进行了 Matlab仿真验证性能分析,研究的主要算法有:Fischer算法,Chow算法以及Hughes-Hartogs算法。并且认识到三种算法中随着信道增益变化进行比特和功率分配的过程以及三种算法复杂度依次增大。这也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并制定了方向。

何嗣隆[5](2014)在《北斗集群数传技术及其在海洋疏浚工程船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企业的竞争与升级越来越凸显在信息的掌握和开发利用上,国家相关部门都在极力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尽管海洋工程船舶自身的信息化集成在快速发展,但要实现船岸一体化还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是岸上基地与工程船舶之间实时信息交互的问题。虽然大型工程船舶上都安装了AIS、GPS、卫星电话、PC控制和管理系统等技术装备,但是由于缺少一种经济可靠、能够连续通信的技术保障,导致了这些设备先进的作业船舶一旦到了近海和远海,便成了一座座漂浮在海上的“信息孤岛”。其次是分布在全球的工程船与指挥中心不间断的实时通信问题。疏浚行业的大型企业多数实现了全球化的作业模式,施工区域分散,点多面广,实时动态全球化的信息服务对实现工程船舶智能化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北斗集群数传的概念,利用北斗卫星的报文通信技术和北斗集群数传终端着力解决了海洋工程船舶数据传输的问题,对保障海洋工程船舶的信息掌控、优化管理工艺、提高施工效率意义重大。在北斗卫星覆盖范围内,通过建立能服务平台,采集、存储工程船舶的相关信息,利用专业软件,实时地向用户提供船舶动态、疏浚工况与船机状态,切实满足用户远程监控与报警、远程故障诊断的需求。论文首先阐述了当前海洋工程船舶数据传输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北斗集群数传技术的应用研究,通过改进的数据压缩技术、位拼接技术和长报文通信技术,实现了船舶工程数据的传输,有效解决了海上船舶信息孤岛的问题。然后,论文讲述了传统SCADA的发展和当前它在远程监控和数据共享方面的不足,为了能够实现远程工业控制、数据共享、报警等功能,本文提出了基于Web的SCADA系统,在Flash Builder集成开发环境下,利用AS和MXML开发Web工控平台,用获取的工程数据作为平台界面显示的数据源,成功还原了船舶上的SCADA界面,有效弥补了传统SCADA的不足。目前,北斗集群数传技术及基于Web的SCADA系统已经经过了多次的实验,并成功地用到了“航绞2001”大型绞吸船上。该应用的成功,证明了北斗集群数传技术在海洋船舶通信中的可行性,是北斗RDSS在我国海洋疏浚生产中应用的成功案例,为海洋船舶监控的智能化、信息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随着北斗卫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在海洋信息服务领域将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葛磊[6](2013)在《压力传感逆式回声仪数据反演及与卫星高度资料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在日本海西南海域,由压力传感逆式回声仪(Pressure-sensor-equipped Inverted Echo Sounders,PIES)现场观测数据得到的海面高度距平(PIES SLA)与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距平(Sat SLA)进行部了压比力较研究。PIES可以用来测量测量声波从海底到海面的传播时间τ和海水底。海底压力和声波传播时间分别被用来估计水体质量变化(正压)和比容变化(斜压)对海面高度距平的贡献。本文利用相关分析法,对PIES SLA和沿轨T/P卫星、沿轨ERS-2测得的海面高度距平(TP SLA、ERS-2SLA)以及AVISO网格化海面高度距平进行了比较,估计可能的误差来源,并分析了PIES SLA正压部分和斜压部分对比较结果的影响。比较发现,PIES SLA和TP SLA和的相关系数高达0.914,均方根误差(RootMean Squared,RMS)为8.7cm;PIES SLA和ERS-2SLA的相关系数在0.75-0.90之间,均方根误差为7.6-10.7cm;PIES SLA和AVISO网格化海面高度距平的相关系数在0.75到0.94之间。这些结果表明:1.相对于湾流和黑潮地区,这一区域正压部分对海面高度的贡献相对较大;2.如果再考虑斜压变化对海面高度的贡献,PIES SLA和卫星高度计SLA相关系数会有所提升;3.在高能区PIES SLA和卫星高度计SLA相关系数较高,符合的相对比较好,卫星高度计资料的质量较高,而近岸去则较低。4.对AVISO网格化海面高度距平Ref SLA进行低通滤波后,PIESSLA和Ref SLA相关系数相会提高,且均方分误差会降低。5.在近岸地区,由于陆架坡折处大地水准面(geoid)比较陡峭,卫星的横向不确定性导致的测量误差,使得PIES SLA和卫星高度计SLA相关系数相对较低。总的来说,在日本海地区,PIES SLA和卫星高度计SLA相关系数较高,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能为我国海洋二号(HY-2)等卫星高度计的校验提供一种可靠的方式。

李海涛[7](2013)在《基于ARM9的气象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的气象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的项目包括风速、风向、温度和湿度四要素。系统的主要开发平台采用ARM9系列的S3C2410嵌入式开发板,三个主要外围扩展功能模块:单片机W77E58为核心外接气象传感器的气象采集模块、GPS定位授时模块和GPRSPDU无线传输模块。系统基于模块化设计后,不仅便于日常维护,而且可以简化后期扩展升级。数据采集的整个流程为:通过气象传感器对气象要素进行采集后,利用A/D变换把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传送给W77E58单片机进行解析处理,通过串口把气象数据发送到S3C2410平台进行监控,并通过SD卡进行数据存储。即可单个气象监测站点独立使用,也可多站通过有线或无线与中心服务器组成星形网络。设计开发了基于W77E58单片机的采集扩展板,实现对外围传感器数据采集和传输功能,编写了MCS51单片机程序,裁剪和编译了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编写了串口通信、网络通信、协议转换、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模块,完成中心服务器端监控软件的开发,实现气象信息的监控、存储以及远程控制等功能。气象监测系统经二次扩充后可实现对其他气象要素或信息的采集。可广泛的应用于气象服务、海洋调查、水文水利、工农业生产、环境检测、机场、港口和高速公路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孔川[8](2010)在《多信道信息存储转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CTI)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个技术领域,它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实现多种通信增值服务。电话语音系统是其中的典型应用。该系统是一个网络型的电话语音服务系统,通过利用计算机来控制与管理系统数据,通过电信网连接庞大的信息消费者。在使用中,电话语音交互信息系统自动向外界提供服务,用户通过普通的固定电话或手机等通信设备拨打服务号码,系统在信息库中查找相应的数据或在系统中执行相应的动作,通过语音或其它信息反馈形式告知用户服务的状态、结果或建议。电话语音系统提高了通信的服务质量,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基于电话语音系统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多信道信息存储转换的军事通信系统。根据系统的客户需求和具体应用情况,把固定电话、互联网、GSM等通信模块进行整合,确定一种合适的硬件组建方案,并设计了系统的总体结构。论文阐述了系统的模块构成与工作流程,重点论述了语音卡、GSM模块、嵌入式数据库、液晶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开发,结合小组其他成员的工作,实现一个具有多信道语音呼叫与传真服务功能的通信平台。系统采用Windows的开发平台,以VC++为开发语言,开发了通信系统的应用软件及用户界面。系统具有操作简单、便于携带、能自动呼叫转换等优点,在实际使用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李长芹[9](2009)在《美军战时卫生勤务信息化保障情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不断创新,快速发展,其强劲势头直接作用于军事领域,促进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武器装备进一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军队建设正在实现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飞跃,美军凭借其经济实力及在近几场局部战争中的探索和实践,使其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走在世界各国前列。在全球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加速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加强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全军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鉴于此,本研究利用情报学研究方法,以全面探讨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为目标,综合分析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归纳其特点,最后结合我军卫勤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提出对我军战时卫勤信息化的启示和借鉴。本论文首先研究了战时卫勤信息化的背景。采用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的方法,梳理了战时卫勤信息化的相关概念,研究提出战时卫勤信息化的概念是:利用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依靠C4ISR(即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监视)作战系统平台,实现战时卫勤组织指挥、医疗后送、药材保障和血液管理等信息化保障,实现参战人员战前、战中、战后医疗信息的全程跟踪与服务。同时研究了美军信息化建设环境、美军军事转型环境以及现代战争战场环境对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美军在总结历次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在军事转型的推动下,根据现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依托作战指挥信息化建设的平台,构建一体化卫勤信息化保障模式。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重点搜集了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文献资料,包括战时信息化卫勤保障系统和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相关情报。对其关键技术和主要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现已达到:①卫勤组织指挥实时化;②药材保障和血液管理可视化;③医疗后送追踪网络化;④防疫防护信息化;⑤信息采集、存储、传递和查询一体化;⑥医疗后送和远程医疗野战化等功能。通过分析美军信息化卫勤保障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实践经验和美军目前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美军在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强顶层设计,采用创新、实践、调整、融合相结合的发展思路,融合各军兵种与商业企业的已有成果,根据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在加大人才培养的同时,通过加强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建设、开发新平台以及构建未来医疗机器人等手段,稳步推进卫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向平战结合、军地结合的一体化卫勤信息化保障发展,并进一步提高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的信息化程度。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美军战时信息化卫勤保障系统和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的研发背景、研发策略、经费投入等,总结归纳出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具有如下特点:①适应军事战略调整,统筹规划,具体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调整卫勤信息化管理和研发机构,统一信息标准和重视信息安全等措施;②科学合理的研发策略,具体包括:“评估-计划-行动-验证-装备”研发模式,“IT外包”的研发手段,滚动式投入研发经费等;③各系统功能模块组合实现平战一体化卫勤信息化保障;④实践检验,优化发展战时卫勤信息化。另外,本研究以专家座谈、电话访谈以及文献调研等方法,对我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咨询,结合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为我军在卫勤信息化建设提出四条建议:①加强统筹规划:建立责权明确、运行顺畅的信息化组织体制和和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运行机制,加强信息标准建设,重视信息安全;②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开设卫勤信息化专业;③引入灵活多样的研发模式,借鉴美军“评估-计划-行动-验证-装备”研发模式和“IT外包”研发策略,适当增加经费投入,稳步推进卫勤信息化系统和野战医疗装备的研发和升级;④鼓励短时期内各单位创新研发基础上,加强一体化卫勤信息化建设,同时吸取美军在信息化系统研制过程中各自为政的教训,集中优势力量研发军地两用的卫勤信息化系统。本论文较全面地调研了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保障现状与水平,对我军开展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对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体系、制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希望下一步能从我军战时卫勤信息化的角度继续深入研究美军在战时卫勤组织指挥、医疗后送、防疫防护、药材保障、血液管理等方面信息化建设,加强对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体系、制度、观念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的情报追踪,密切关注美军平时卫勤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与未来趋势。

周文[10](2007)在《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兴起了一场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军事革命,这次深刻的变革被称为“新军事变革”。这场新军事变革兴起的主要背景,一是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上局部战争仍时起时伏;二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思想、战争形态的变化,以及军队建设均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新军事变革的影响下,军事对抗的重心与焦点转向信息角逐。战争由传统的立足地理空间的角逐,正在向立足信息空间的无形较量转变。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期,军事新闻传播都已经是战略进攻和战略防御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其威力并不亚于今天的许多高技术武器装备。因此,在当下这一语境中研究中国的军事新闻传播极具现实和战略意义。文章首次将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本文主要是从军事新闻传播所涵盖的两个部分——战时军事新闻传播与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入手展开研究的。对于战时军事新闻传播的研究,通过对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由美国发动的四次局部战争(尤其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的战争新闻、战争新闻传播媒介以及战争新闻传播的实施方法所表现出的新内容、新特点和新规律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特定的对象采取案例分析方法进行论证说明。从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军事新闻传播的解析中,作者提出了未来战争中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应对之道。对于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的研究,由于军事新闻传播与军队、社会以及国家这三方面联系紧密且这几方面又决定其存在价值。因此,该论文便对军事新闻在这些领域因新军事变革冲击所呈现出的新特点、新任务和新功能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和平时期中国的军事新闻传播策略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文章以这两方面的研究论证为基点,对未来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军事新闻传播一定要注重传播视野的国际化、传播媒介的高技术化以及传播者媒介素养的提升。整个研究一直是在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应用、现实与未来的三重视野中寻找着指导中国军事新闻传播实践、旨在提升中国军事新闻传播效力的内在规律。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释本文立论的基础和背景。在第一章中,作者重点论述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由来、影响及其对传播的内在的必然需求。并对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军事新闻传播进行了再认识,为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军事新闻传播研究作铺垫。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有机组成,是信息时代中国新国家安全观构建的必然要求。本章中对于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研究是以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军事新闻传播的新特点、新功能、新定位为基础的,这是本研究的立论基点。在文章的第二章,作者在分析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战争新闻传播的若干要素后,主要聚焦此背景下战争新闻传播的新特点,并分别对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战争新闻传播媒介,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为了能更清楚地考察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战争新闻传播在舆论战和心理战中的新规律和重要作用,在本章中,作者主要是结合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这几次局部战争来研究战争新闻传播的。特别是在对战时舆论战和心理战的战略战术进行分析时,重点是以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为例来进行研究的。这是由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发生的,是时间距离今天最近的一次局部战争。在此次战争中,未来信息化的高技术战争已初现端倪。对其仔细考察可管窥信息时代高技术战争的雏形,因此对它的研究事关中国能否打赢未来的高技术战争,为中国未来战时军事新闻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作者在第三章中主要是对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和平时期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进行了研究。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在传播形式、要求、目的、内容等诸多方面与战争新闻传播迥异。但是,战争新闻传播与和平时期军事新闻传播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当今这一信息时代是一个军事信息化和信息军事化的时代,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更多的是为未来战争做准备的,所以在这一章中,作者结合和平时期军事新闻传播的具体特点,聚焦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又由于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这一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在军队建设、社会价值和国家形象的建构方面的巨大作用。文章结合当下社会变迁和军事转型的具体特点,分别从这三个维度对之进行了研究分析,作者在研究后提出了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和平时期中国军事新闻的传播策略。作者在第四章论述的是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未来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走向。通过第一、二、三章的论证分析,作者对新时期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进行了重新定位。由于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未来中国特色的军事新闻传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者认为主要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适应国际军事新闻传播的要求,军事新闻的传播理念与方法必须和国际接轨,为未来中国的舆论战略打下基础;第二、要适应日益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满足国际、国内信息市场的需求。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在有十分清醒的认识的同时还要有充分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因此,在新军事变革背景下,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走向事关国家的安危和发展战略。依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当今的国际、国内形势,作者提出了自己对于未来中国军事新闻传播走向的思考。结语部分是对研究课题做概括性的总结。在交代当今中国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时,结语部分再一次强调了研究对象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另外,作者就自己的研究意图和研究中的不足,以及该课题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二、数字式DAMA对未来卫星电话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式DAMA对未来卫星电话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卫星通信系统中数字移相电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数字移相器的基本理论
    2.1 数字移相器移相原理
    2.2 数字移相器的关键技术指标
        2.2.1 相移量
        2.2.2 工作频带
        2.2.3 驻波比和回波损耗
        2.2.4 插入损耗
        2.2.5 移相误差
        2.2.6 功率容量
        2.2.7 开关时间
    2.3 主要移相电路拓扑分析
        2.3.1 加载线型拓扑
        2.3.2 开关线型拓扑
        2.3.3 反射型拓扑
        2.3.4 高-低通滤波器型拓扑
        2.3.5 矢量合成型拓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移相器的基础问题分析
    3.1 移相器的具体位置
    3.2 微波控制电路
        3.2.1 开关性能指标
        3.2.2 PIN二极管原理分析
        3.2.3 SPDT开关原理分析
    3.3 微波开关建模
        3.3.1 PIN二极管建模
        3.3.2 SPDT开关建模
    3.4 微带线模型与板材
        3.4.1 微带电路中的基本微带模型
        3.4.2 印制板参数与结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六位数字移相器的设计
    4.1 六位数字移相器系统框图
    4.2 电路设计指标
    4.3 移相单元仿真设计
        4.3.1 180°移相单元仿真设计
        4.3.2 90°移相单元仿真设计
        4.3.3 45°移相单元仿真设计
        4.3.4 22.5°移相单元仿真设计
        4.3.5 11.2°移相单元仿真设计
        4.3.6 5.6°移相单元仿真设计
    4.4 级联仿真与优化
        4.4.1 六个单级移相单元级联
        4.4.2 单级移相单元位置排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六位数字移相器的制作与测试
    5.1 移相器版图与屏蔽罩设计
    5.2 实物安装
    5.3 控制部分
    5.4 测试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多维标度无源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源定位系统概述
        1.1.1 无源定位系统的特点
        1.1.2 无源定位系统的现状
        1.1.3 无源定位系统的发展趋势
    1.2 无源定位技术发展综述
        1.2.1 无源定位技术概述
        1.2.2 定位算法概述
        1.2.3 观测站位置和时钟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1.2.4 观测站位置和时钟有误差的定位方法
        1.2.5 多维标度定位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观测站位置有误差的测距多维标度定位方法
    2.1 引言
    2.2 观测站位置有误差的测距定位模型及CRLB
    2.3 观测站位置有误差的MDS测距定位算法
        2.3.1 测距MDS统一框架
        2.3.2 测距加权MDS特性与算法
        2.3.3 观测站有位置误差的测距MDS算法
    2.4 算法性能分析
    2.5 仿真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观测站位置有误差的时差多维标度定位方法
    3.1 引言
    3.2 观测站位置有误差的时差定位模型与CRLB
    3.3 观测站位置有误差的MDS时差定位算法
        3.3.1 时差定位的MDS分析与加权MDS算法
        3.3.2 观测站位置有误差的加权MDS时差定位算法
    3.4 算法性能分析
    3.5 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观测站位置有误差的时频差多维标度定位方法
    4.1 引言
    4.2 观测站位置有误差的时频差定位的模型与CRLB
    4.3 观测站位置有误差的时频差MDS定位算法
        4.3.1 时频差定位的MDS分析与加权MDS算法
        4.3.2 观测站位置有误差的时频差MDS定位算法
    4.4 算法性能分析
    4.5 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观测站位置和时钟有误差的测距多维标度定位方法
    5.1 引言
    5.2 观测站位置和时钟有误差的测距定位模型
    5.3 观测站位置和时钟有误差的测距定位的CRLB分析
    5.4 观测站位置和时钟有误差的MDS测距定位算法
    5.5 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距与测角混合多维标度定位方法
    6.1 引言
    6.2 测距与测角混合MDS定位方法及其本质
    6.3 测距与测角混合定位模型与CRLB
    6.4 测距与测角混合MDS定位算法
    6.5 仿真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测距定位中残差矢量与TOA测量误差和观测站位置误差的线性关系推导
    附录B:有观测站位置误差的多维标度时差定位等式推导
        (1)时差定位中残差矢量与误差的线性关系推导
        (2)时差定位中定位误差矢量表示方法推导
        (3)时差定位中定位精度的协方差矩阵与CRLB关系的等式推导
    附录C:有观测站位置误差的多维标度时频差定位等式推导
        (1)残差矢量表示成测量误差与观测站位置和速度误差的线性形式
        (2)定位误差矢量表示方法推导
        (3)定位精度的协方差矩阵与CRLB关系的等式推导
    附录D:观测站有时钟和位置误差的测距MDS定位算法中估计误差的矢量化表达形式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主要概念的厘定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四、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选题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溯源
    第一节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二、西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第二节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深刻论述了报刊宣传的重要性
        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传单、小册子、书信“更引人入胜”
        三、马克思恩格斯注重“一次演说胜过十篇文章和一百次访问”
        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艺是有实践的政治力量”
    第三节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实践溯源
        一、中共建党初期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党报思想发轫
        二、大革命时期与国民党实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合作
        三、红军初创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初创
第二章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为载体的依据
        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具体类型
    第二节 中央苏区确定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客观依据
        一、党内“农业工人”增多,非无产阶级思想泛滥
        二、乡村革命领导者多是富农知识分子,亟待加强思想指导
        三、党组织松散、缺乏集体领导是“党表现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第三节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典型运用
        一、召开会议,加强对党和红军的组织和思想管理
        二、制定条例和章程,使“党和红军政治工作制度化”
        三、创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切实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四、重视生活管理,形成了新型的“苏维埃区域的好现象”
    第四节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突出特点
        一、具有制度化的特征
        二、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权威性
        三、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第三章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以传媒为载体的依据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的具体类型
    第二节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的确定和发展的缘由
        一、大众传媒是是意识形态博弈的场域
        二、重视和运用传媒载体是无产阶级的优良传统
        三、中央苏区在思想宣传上高度重视运用传媒载体
    第三节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的典型运用
        一、标语、布告、传单是最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
        二、报刊图书是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
        三、红色中华新闻台是最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
    第四节 中央苏区思想教育传媒载体的突出特点
        一、重视党员发行党报,给党报写文章,强调“全党办报”
        二、青少年儿童新闻报刊图书独树一帜,蓬勃发展
        三、图书报刊具有大众化、通俗化的风格
第四章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为载体的依据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具体类型
    第二节 中央苏区确定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客观依据
        一、苏区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二、苏区文化教育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三、苏区文化解除精神桎梏,是“整个革命机器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典型运用
        一、中央苏区教育积极“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二、“文艺育德”
        三、体育运动可以“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
        四、图书馆是“为着给革命的工作者需要和给予提高文化水平”
        五、革命博物馆是“宣传苏维埃共和国的重要窗口”
    第四节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突出特点
        一、坚持方向性和生动性相统一
        二、坚持多样性和重点性相统一
        三、坚持普及性和渗透性相统一
第五章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以活动为载体的依据
        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的具体类型
    第二节 中央苏区确定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的客观依据
        一、要“争取广大群众”,宣传教育必须延伸到群众的活动领域
        二、民众“越多通过亲身检验,理论就越会深入心坎”
        三、“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第三节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的典型运用
        一、直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活动
        二、结合经济建设、具体工作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三、党团、妇联、工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第四节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的突出特点
        一、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二、具有突出的实践性
        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四、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第六章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经验教训及其当代启示
    第一节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历史经验
        一、旗帜鲜明表达无产阶级立场,彰显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旗帜
        二、紧紧把握革命形势,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
        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四、立足客观实际,“有的放矢”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第二节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深刻教训
        一、管理载体带有“左”倾错误思想痕迹
        二、传媒载体宣传上出现“空洞和过激”的现象
        三、文化载体上强调“共产主义教育体系的方针”
        四、活动载体被简单看作是“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好”
    第三节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当代启示
        一、应对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二、准确定位,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服务意识
        三、立体建构,发挥各载体的功能优势
        四、保障有力,提供组织、技术、资金等外围层面的坚强要素
        五、有效管理,推进“载体优化”和“载体外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4)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信道估计与自适应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无线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1.1 无线通信的发展史
        1.1.2 无线移动通信现状
    1.2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信道估计的研究现状
    1.4 自适应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OFDM系统基础
    2.1 OFDM系统原理
        2.1.1 OFDM系统的调制与解调
        2.1.2 OFDM系统的FFT算法实现
        2.1.3 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
        2.1.4 加窗技术
    2.2 OFDM优缺点及关键技术
        2.2.1 OFDM的优点
        2.2.2 OFDM的缺陷
        2.2.3 OFDM系统关键技术
    2.3 OFDM的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信道估计的研究
    3.1 信道的介绍
        3.1.1 信道的概念
        3.1.2 信道容量的定义
        3.1.3 信源和信道匹配
    3.2 信道估计
        3.2.1 基本介绍
        3.2.2 系统模型及实现
    3.3 信道估计算法
        3.3.1 基于可调滤波器的信道估计算法
        3.3.2 LS估计算法
        3.3.3 MMSE估计算法
        3.3.4 SVD估计算法
        3.3.5 智能门限值预测方法
        3.3.6 算法性能分析
    3.4 MATLAB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OFDM中的自适应技术
    4.1 OFDM中的自适应原理
    4.2 自适应技术的实现
    4.3 自适应算法
        4.3.1 Chow算法
        4.3.2 Fischer算法
        4.3.3 Hughes-Hartogs算法
    4.4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北斗集群数传技术及其在海洋疏浚工程船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事卫星通信
        1.2.2 AIS通信
        1.2.3 其他通信
        1.2.4 北斗卫星通信
    1.3 北斗集群数传中的技术问题与解决思路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北斗集群通信:短报文通信技术的创新技术
    2.1 北斗通信应用的进展情况
    2.2 北斗集群通信
    2.3 北斗集群通信协议
第三章 工程船数据压缩和传输技术
    3.1 数据量需求
    3.2 数据压缩算法
        3.2.1 传统数据压缩算法介绍
        3.2.2 船机数据压缩算法
    3.3 报表数据传输处理
    3.4 船位数据的传输与应用
        3.4.1 船位监控的功能需求
        3.4.2 地图引擎
        3.4.3 船位监控的设计实现
第四章 基于北斗集群数传中的Web-SCADA系统
    4.1 船机监控的SCADA系统
        4.1.1 组态软件背景
        4.1.2 组态软件组成
        4.1.3 实时数据库
        4.1.4 组态软件工作流程
        4.1.5 SCADA系统的发展
        4.1.6 传统SCADA系统的局限性
        4.1.7 基于Web的SCADA
    4.2 北斗集群数传与船端SCADA的接口通信
        4.2.1 OPC技术基础
        4.2.2 OPC提供的接口
        4.2.3 本研究中OPC流程
    4.3 基于Web的SCADA模块的实现(以航绞2001为例的研究)
        4.3.1 Flex技术
        4.3.2 Web-SCADA设计
        4.3.3 船机状态数据库设计
        4.3.4 Web-SCADA实现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压力传感逆式回声仪数据反演及与卫星高度资料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压力传感逆式回声仪简介及数据反演
    2.1 压力传感逆式回声仪简介及数据反演
        2.1.1 倒置式回声探测仪
        2.1.2 压力传感逆式回声仪的应用范围
        2.1.3 压力传感逆式回声仪数据的处理
    2.2 资料反演方法
第三章 资料和分析方法
    3.1 资料数据
    3.2 分析方法
第四章 与卫星高度计资料的比较
    4.1 PIES SLA 与 TP SLA 的比较
    4.2 PIES SLA 与 ERS-2 SLA 的比较
    4.3 PIES SLA 与 Ref-MSLA 的比较
    4.4 可能的误差来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待发表文章目录

(7)基于ARM9的气象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气象监测研究现状与发展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5 本文主要内容
2 相关理论知识
    2.1 嵌入式系统
    2.2 相关硬件模块
    2.3 定位系统(GPS)
    2.4 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总体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主要技术分析及解决方案
    3.3 系统结构
    3.4 本章小结
4 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硬件组成
    4.2 气象传感器采集电路设计
    4.3 W77E58 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
    4.4 GPS 模块定位授时模块
    4.5 GPRS_DTU 通信模块
    4.6 SD 卡数据存储
    4.7 电磁屏蔽与避雷防护
    4.8 本章小结
5 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开发
    5.2 Windows CE 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
    5.3 GPS 定位授时模块
    5.4 无线通信设计
    5.5 中心服务器端软件开发
    5.6 通信协议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多信道信息存储转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军事通信系统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背景、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涉及的相关技术
    2.1 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
        2.1.1 CTI 定义
        2.1.2 CTI 技术简介
        2.1.3 CTI 技术特点
        2.1.4 CTI 典型应用-电话语音系统
    2.2 语音处理技术
        2.2.1 语音数字化技术
        2.2.2 语音编解码与压缩技术
        2.2.3 分组语音技术
        2.2.4 回音消除技术
        2.2.5 静音检测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设计方案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硬件连接方案及硬件介绍
        3.2.1 系统硬件连接方案
        3.2.2 计算机电话语音卡
        3.2.3 GSM 模块
        3.2.4 单片机液晶显示模块
    3.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简介
    3.4 系统软件结构
        3.4.1 Client/Server 模型
        3.4.2 系统设计要点
        3.4.3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组成
        3.4.4 开发环境
    3.5 数据库的选择
        3.5.1 SQLite 概述
        3.5.2 SQLite 体系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信道信息存储转换系统的功能实现
    4.1 基于语音卡的开发与功能实现
        4.1.1 语音卡的初始化与释放
        4.1.2 语音卡的功能处理
    4.2 GSM 模块的功能实现
    4.3 嵌入式数据库的功能实现
        4.3.1 SQLite 的编译
        4.3.2 SQLite 的使用
    4.4 基于单片机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开发与功能实现
        4.4.1 液晶显示模块的调试
        4.4.2 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运作流程与客户端应用
    5.1 系统运作流程
    5.2 客户端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语音通话测试
    6.3 传真服务测试
    6.4 整体功能测试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课题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计划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美军战时卫生勤务信息化保障情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立题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四、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背景
    一、战时卫勤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二、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环境背景
        (一) 美军信息化建设环境
        (二) 美军军事转型环境
        (三) 现代战争战场环境
第二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美军战时信息化卫勤保障系统现状
        (一) 主要战时信息化卫勤保障系统概述
        (二) 关键技术分析
        (三) 主要功能分析
    二、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现状
        (一) 主要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概述
        (二) 关键技术分析
        (三) 主要功能分析
    三、伊拉克战争卫勤信息化保障实践
        (一) 先进的通信技术确保伤病员后送阶梯畅通
        (二) 战时信息化卫勤保障系统确保信息无间隙网络传递
        (三) 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确保伤病员无间断医疗救治
    四、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一、向平战结合、军地结合的一体化卫勤信息化发展
        (一) 加强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建设,实现平战结合
        (二) 加强军地系统融合、开发新平台,实现军地结合
        (三) 开发卫勤信息化保障新系统
        (四) 加强现有系统功能建设,稳步推进一体化卫勤信息化保障
    二、进一步提高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的信息化程度
        (一) 开发未来作战系统中单兵医疗信息化装备
        (二) 进一步建设未来远程医疗救护装备
        (四) 构建未来医疗机器人系统
第四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一、适应军事战略调整,统筹规划
        (一)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二) 统一信息标准
        (三) 调整卫勤信息化管理和研发机构
        (四) 重视信息安全
    二、科学合理的研发策略
        (一) “评估-计划-行动-验证-装备”研发模式
        (二) “IT 外包”的研发手段
        (三) 滚动式投入研发经费
    三、模块化组合实现一体化卫勤信息保障
    四、实践检验,优化发展战时卫勤信息化
第五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对我军的启示和借鉴
    一、加强全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
    二、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三、引入灵活多样的研发模式,增加经费投入
    四、鼓励创新研发基础上,加强一体化卫勤信息化建设
第六部分 讨论和结论
    一、讨论
        (一) 本研究创新性及意义
        (二) 本研究资料来源可靠性
        (三) 本研究方法合理性
        (四) 本研究不足之处
    二、结论
        (一) 本研究主要创新结论
        (二)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10)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对于军事新闻传播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学术意义及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信息化”——“舆论战略”:新国家安全观构建下的新军事变革
    第一节 新军事变革:一场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军事革命
        一、新军事变革的由来及发展
        二、新军事革命实质是军事信息化革命
        三、军事信息化对世界政治格局以及军事领域的影响
    第二节 信息化时代中国新国家安全观的构建对传播内在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新国家安全观的构建:以世界的眼光谋划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二、信息时代西方国家的技术强势主导世界舆论并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三、发展的中国要在与“妖魔化”的国际舆论的角力中崛起
    第三节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对军事新闻的再认识及中国的舆论战略
        一、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对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再认识
        二、信息化时代战争领域的扩大促使舆论战略的改变
        三、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新作战原则指导下的舆论战略
第二章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战争新闻传播
    第一节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战争新闻及其传播媒介
        一、战争新闻
        二、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战争新闻的功能及其特征变化
        三、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战争中的新闻传播媒介及其功能
    第二节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战争新闻传播方法及规律的探讨
        一、战略层面:对敌实施舆论战
        二、以伊拉克战争为例透析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战时舆论战战法
        三、战术层面:对敌实施心理战
        四、以伊拉克战争为例透析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战时心理战战法
    第三节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战争中的军事新闻传播启示
        一、高技术条件下战争中的军事新闻宣传的启示
        二、新闻传媒是战时舆论战成败的关键
        三、心理战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组成
    第四节 未来战争中中国战时新闻传播的应对策略思考
        一、强化未来战争中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作战功能
        二、加大对新闻传媒管理的力度是中国赢得未来战争的前提
        三、在国际传媒领域抢占一席之地是中国实施战时舆论战略的保证
        四、充分做好未来反心理战的准备以便战时能有效地进行心理防御
第三章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和平时期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
    第一节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军事新闻传播与中国军队建设
        一、军事新闻传播是中国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
        二、军事新闻传播是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军事新闻传播是国际军事演习影响力的倍增器
    第二节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军事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
        一、满足公众社会安全的心理需求
        二、拓展公众的知识面、影响其社会人格
        三、构建公众国家、民族安全责任感
    第三节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军事新闻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一、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理想的中国国家形象及其建构的重要性
        二、新军事变革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三、军事新闻传媒是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和传播的有效手段
    第四节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和平时期中国军事新闻的传播策略
        一、重新定位和平时期中国的军事新闻传播
        二、拓展和平时期中国军事新闻传播领域并建立科学管理机制
        三、重视军事新闻发言人在和平时期中国军事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
        四、利用重大军事事件建构中国国家和军队的国际形象
第四章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走向
    第一节 中国军事新闻传播视野的国际化
        一、军事新闻国际化传播的内涵及层次分析
        二、中国军事新闻传播国际化走向的原因
        三、中国军事新闻国际化传播的战略意义
    第二节 中国军事新闻传播媒介的高技术化
        一、现代战争中传统媒介的更新及新媒介广泛运用的挑战
        二、中国军事新闻传播媒介高技术化的原因
        三、未来中国军事新闻传播媒介高技术化的意义
    第三节 中国军事新闻传播者媒介素养的提升
        一、中国军事新闻传播者媒介素养必备
        二、中国军事传播者媒介素养的提升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四、数字式DAMA对未来卫星电话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卫星通信系统中数字移相电路的研究与设计[D]. 孙敬.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2]多维标度无源定位方法研究[D]. 曹景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1)
  • [3]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 王家兵.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7)
  • [4]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信道估计与自适应技术的研究[D]. 王猛. 青岛科技大学, 2015(05)
  • [5]北斗集群数传技术及其在海洋疏浚工程船中的应用研究[D]. 何嗣隆.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6]压力传感逆式回声仪数据反演及与卫星高度资料比较研究[D]. 葛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3(12)
  • [7]基于ARM9的气象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 李海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6)
  • [8]多信道信息存储转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孔川.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9]美军战时卫生勤务信息化保障情报分析[D]. 李长芹.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9(10)
  • [10]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研究[D]. 周文. 四川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数字 DAMA 对未来卫星电话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