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斛、五味子抗衰老作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界城[1](2022)在《滋阴补肾汤加减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蒸发过强型中度干眼症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滋阴补肾汤加减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蒸发过强型中度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蒸发过强型中度干眼症患者93例(186只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口服组、熏蒸组及联合组,每组31例(62只眼)。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治疗14 d后、治疗30 d后的主观症状、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tear btreakup time, 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 fluorescein staining, CFS)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联合组治疗7 d后、治疗14 d后、治疗30 d后主观症状评分高于口服组、熏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治疗14 d后、治疗30 d后,联合组泪液分泌量、BUT高于口服组、熏蒸组,CFS低于口服组、熏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有效率83.87%,口服组有效率54.84%,熏蒸组有效率58.06%,联合组有效率高于口服组、熏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30 d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口服组、熏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阴补肾汤加减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蒸发过强型中度干眼症,可有效增加泪液分泌量,延长BUT,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张可鑫[2](2021)在《月见草闪式提取工艺优化及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月见草(Oenothera biennis L.)具有良好的抗炎及抗氧化活性。黄酮类物质是月见草发挥生物活性最主要的物质之一,但月见草中黄酮类物质的最佳提取条件尚不清楚。本试验通过闪式提取技术和响应面分析方法,对月见草茎和月见草籽甲醇提取物中总黄酮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使用筛选后的最优条件进行提取分析,用于后续研究。以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来探究月见草茎提取物(OBSE)和月见草籽提取物(OBS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通过碱性磷酸酶法、电导率法、SDS凝胶电泳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法等方法来进行细胞通透性相关的研究;利用溶氧仪对呼吸抑制率与叠加率进行测定,以明确OBSE和OBS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呼吸代谢途径的影响。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在提取时间57.02 s,料液比1:30,提取剂浓度70.5%的条件下,月见草茎甲醇提取物中总黄酮类物质提取量最高,为76.4 mg/g;在提取时间54.95 s,料液比1:18.9,提取剂浓度65%,条件下月见草籽甲醇提取物中总黄酮类物质具有最高的提取量26.6 mg/g。抑菌试验结果表明OBSE和OBS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75 mm和12.70 mm,最低抑菌浓度为1 mg/m L和2 mg/m L,最低杀菌浓度为2 mg/m L和8 mg/m L。经OBSE和OBSD处理后细菌膜通透性被破坏,菌悬液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电导率、核酸及蛋白质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有破裂、皱缩等形态。通过呼吸抑制率与叠加率的检测确定OBSE可通过磷酸戊糖途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呼吸代谢产生影响,OBSD可通过糖酵解途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呼吸代谢产生影响,并分别对相应途径的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磷酸果糖激酶、蛋白激酶和己糖激酶进行检测,其活性显着降低(p<0.01)。综上所述OBSE和OBSD均通过影响细菌膜的通透性和呼吸代谢途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抑制作用。
王宁宁[3](2021)在《轶皮石斛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研究》文中认为
黄善焕(Hwang Seonhwan)[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王旭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证治规律》文中提出
胡骏[5](2021)在《补肾延龄方对肾虚衰老人群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及miRNA-mRNA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已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比2017年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 1.9%,比2017年增长0.5个百分点,呈现出老龄化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未富先老、未老先衰的严峻形势,而且我国老年人口的慢病患病率成上升趋势,疾病负担逐年递增,中国2.02亿老年人口中有超过100万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的情况日趋严重。衰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自然界动物从出生到死必经的过程,意味着身体机能的退化。衰老虽然不可避免,但可以延缓,面对社会老龄化的来临,让每一位公民学会科学养生,延缓衰老,预防疾病,避免得重大疾病才是最根本的办法。习近平主席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延缓衰老、健康长寿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两千多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在抗衰老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形成了独特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因此发掘传统医学中的延缓衰老的理法方药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尤为重要。目的梳理传统中医对衰老规律和机理的认识,总结抗衰方剂的组方规律和抗衰中药的主要类别;探讨“补肾延龄方”对肾虚衰老人群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评价其安全性;探索肾虚衰老的发生机制以及补肾延龄方的作用机制。方法1.筛选出《中国医学史》中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古籍,以“衰老”“养老”“老人”“年老”等作为关键词。使用《中华医典》V5.0软件对上述纳入研究的古籍进行关键词检索,将检索结果导出为文本文档格式,对检索结果进行梳理,中药按照《中药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对30例肾虚受试者进行临床研究。将受试者分为衰老前期组、衰老组;肾虚轻证组、肾虚较重组。采用补肾延龄方进行干预,8周后观察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主要疗效指标包括肾虚衰老中医证候积分、Borg疲劳指数量表、SOD、TNF-α、IL-6、睾酮、雌二醇、补体C3、补体C4水平,安全性指标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不良事件/反应等。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发生不良事件退出试验者进行不良反应分析。计量资料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对试验前后的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认为所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进行统计描述,使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进行统计描述,用Fisher确切概率法。3.从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中选取衰老组中6例、肾虚较重组中6例,与招募的各年龄健康受试者中选取的非衰老受试者6例、非肾虚受试者6例,进行进行高通量侧序,通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与肾虚衰老相关的miRNA、mRNA差异表达谱,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肾虚衰老的发生机制。上述临床试验受试者服药4周后,进行自身前后配对高通量测序,通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补肾延龄方的作用的靶基因,并根据第二部分的临床结果进行PCR验证,研究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的作用机制。结果1.总结出59个与衰老相关的征象或表现,发现根据中医理论上述衰老症状主要与肾虚有关;总结中医对衰老机理的认识,主要为阴虚致衰、阳虚致衰、肾虚致衰、气血虚衰、邪气致衰;总结中医抗衰方剂的功用或主要指征,发现其与肾虚有关,抗衰方剂组方仍是以补肾药、补气药、补血药、安神药为主、辅以祛邪之品。抗衰中药主要为补虚类和祛邪类,其中补虚类中药又可以再分为补气类、补血类、补阴类、补阳类、安神类;祛邪类中药可再分为清热类、活血类、化痰类、祛风湿类、利水类。2.在中医证候积分上,经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受试者的肾虚衰老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受试者肾虚衰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治疗证候治疗总有效率为97%;按年龄分层,发现衰老前期组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均较低,提示衰老前期组的肾虚症状总体是偏轻的,但两组间比较治疗前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补肾延龄方在改善肾虚衰老的症状时,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是一致的,不存在疗效上的差异;在体力改善情况方面,经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受试者Borg疲劳指数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受试者疲劳程度得到改善。在抗氧化功能方面,治疗后受试者的SOD水平明显提高(P<0.05);降低炎症反应方面,治疗后IL-6水平有所下降,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他抗衰指标方面,治疗后性激素分泌水平有提高的趋势,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补体C3、补体C4水平基本与治疗前持平(P>0.05);按年龄分层,发现各项目治疗前组间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SOD治疗后组间存在差异(P<0.05),在衰老前期组中SOD的改善更为明显,提示衰老前期(40-50岁)左右应用补肾延龄方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更为显着;其余项目治疗后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在干预炎症因子、性激素、补体的结果上,不同年龄的疗效是一致的;按症状分层发现IL-6、TNF-α治疗前存在差异,IL-6在肾虚较轻组中较高,肾虚较重组中较低;TNF-1肾虚较轻组中较低,肾虚较重组中较高,治疗后的这种差异消失。其余项目治疗后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在干预SOD、炎症因子、性激素、补体的结果上,疗效是一致的。研究期间,无受试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受试者治疗后AST明显降低(P<0.05)。受试者治疗后Cr升高,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前后,受试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结果显示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安全可靠。3.衰老与非衰老的差异比较,差异倍数FC>1.5且P<0.05的差异mRNA共272个,其中上调mRNA共137个,下调mRNA共135个。差异miRNA共51个,其中上调miRNA共24个,下调miRNA共27个。肾虚与非肾虚的差异比较,差异倍数FC>1.5且P<0.05的差异mRNA共174个,其中上调mRNA共100个,下调mRNA共74个。差异miRNA共149个,其中上调miRNA共105个,下调miRNA共44个。将两组的差异mRNA取交集,可以得到8个与年龄及肾虚证候均有关有关的mRNA,为H3C6、ARL17B、FOXD2、DNAH14、IGHV3-43、SLC12A1、TBC1D3I、AC105001.2。将两组的差异 miRNA 取交集,可以得到8个与年龄及肾虚证候均有关有关的miRNA,为miR-11987-z、miR-13-y、bantam-y、miR-317-z、miR-13 7-y、miR-276-y、miR-311-z、hsa-miR-1246。治疗前后配对比较,差异mRNA共221个,其中上调mRNA共71个,下调mRNA共150个。差异miRNA共152个,其中上调miRNA共46个,下调miRNA共106个。筛选出补肾延龄方的25个潜在与年龄相关mRNA靶点COL3A1、COL1A2、POSTN、ELN、CDH11、ABI3BP、PENK、COL12A1、BGN、PRRX1、ITGA11、CLDN10、COL1A1、GJA1、DCN、IL6、COL5A1、SPDYC、PAPPA、COL6A3、IGFBP4、FOXD2、ADAM12、GCNT7、CHGA,8 个潜在 miRNA 靶点 bantam-y、miR-13-y、miR-137-y、miR-11987-z、miR-317-z、miR-276-y、novel-m0145-5p、hsa-miR-1246。得到9个潜在与肾虚证候相关的mRNA靶点SLX1B、ARG2、PROS 1、KCND3、FOXD2、FAXDC2、VSIG2、MFSD6L、TEDDM1,19 个潜在 miRNA 靶点 bantam-y、miR-13-y、miR-137-y、miR-11987-z、miR-317-z、miR-276-y、novel-m0212-3p、hsa-miR-1197、novel-m0004-5p、novel-m0005-5p、novel-m0009-3p、miR-584-x、miR-144-y、hsa-miR-375-3p、miR-313-y、hsa-miR-183-3p、novel-m0175-3p、miR-3535-z、hsa-miR-1246。1 个潜在的与年龄及肾虚证候均相关的mRNA靶点:FOXD2;6个miRNA靶点:bantam-y、miR-137-y、miR-11987-z、miR-317-z、miR-276-y、hsa-miR-1246。补肾延龄方对目标基因的调控是hsa-miR-371b-5p上调,IL-6下调,GFAP下调,p21下调。COL6A3下调,PI3K下调,AKT下调,FOXO上调,SOD2上调。结论1.肾虚为“内因”,邪气为“外因”,衰老过程伴随气血神衰。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因素,也是衰老的常见证型。古代抗衰方剂组方以补肾药、补气药、补血药、安神药为主、辅以祛邪之品。抗衰中药包括了补气类、补血类、补阴类、补阳类、安神类、清热类、活血类、化痰类、祛风湿类、利水类。2.补肾延龄方能改善肾虚衰老相关症状,提高肾虚衰老人群的SOD水平,降低TNF-α水平,提高人体抗氧化应激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安全有效。3.补肾延龄方可能通过使COL6A3下调,调控PI3K下调,调控AKT下调,调控FOXO上调,调控SOD2上调,提高SOD水平,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通过使hsa-miR-371b-5p上调,调控IL-6下调,调控GFAP下调及调控p21下调,起到降低炎症反应水平的作用。
向宪文[6](2020)在《地黄饮子联合补肾祛痰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地黄饮子联合补肾祛痰开窍针刺法对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的临床治疗效果,初步探讨脑梗死后MCI的有效治疗方法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间在泰安市中医医院脑病康复科住院且辨证为肾虚痰阻型患者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分别是针药联合并用组(简称针药组)、对照组和针刺组;针药组和对照组各42例,针刺组3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进行统计学比较,使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和一般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针药组应用地黄饮子水煎剂口服,早晚各250ml,日1剂,联合补肾祛痰开窍针刺法治疗,日1次;对照组每日分三次口服艾地苯醌,每次30mg(1片),饭后服用;针刺组应用补肾祛痰开窍针刺法治疗。以上治疗每6周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连续2个疗程。三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疗程、2个疗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北京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BI)、经颅多普勒(TCD)和血脂三项对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1.因患者个人因素,针药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患者退出。最终针药组统计完成41例,对照组41例,针刺组30例。2.MMSE评分:治疗前评分未发现三组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MMSE评分三组较治疗前均有提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1个疗程相比,2个疗程评分有升高趋势,有显着性差异(P<0.05)。比较对照组和针刺组,针药组评分明显增加,并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有显着差异性(P<0.05);对照组和针刺组相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3.MoCA评分:治疗前评分三组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后MoCA评分三组较治疗前均有提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1个疗程相比,2个疗程评分有升高趋势,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比对照组和针刺组,针药组评分明显增加,并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有显着差异性(P<0.05);对照组和针刺组相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4.HAMD17项:治疗前评分未发现三组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HAMD17项评分三组较治疗前均有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1个疗程相比,2个疗程评分有下降趋势,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比对照组和针刺组,针药组评分明显下降,并低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有显着差异性(P<0.05);对照组和针刺组相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5.MBI评分:治疗前评分未发现三组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MBI评分三组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性显着(P<0.05);与1个疗程相比,2个疗程评分有升高趋势,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比对照组和针刺组,针药组评分明显增加,并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有显着差异性(P<0.05);对照组和针刺组相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6.TCD检查: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三组患者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数值和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数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2个疗程后,三组患者的Vs、Vd数值均较治疗前有升高趋势,RI、PI数值均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7.血脂:治疗前三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显着性差异;治疗2个疗程后三组TC、TG、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比对照组和针刺组,针药组评分明显下降,并低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有显着差异性(P<0.05);对照组和针刺组相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8.临床疗效:治疗2个疗程后,针药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71.4%,针刺组76.7%,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地黄饮子联合补肾祛痰开窍针刺法能有效治疗脑梗死后MCI,能提高患者的认知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优于艾地苯醌和单纯针刺治疗,并呈一定时效性。2.地黄饮子联合补肾祛痰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MCI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脂血粘度,改善循环有关。
李俊珂[7](2020)在《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对敦煌医学卷子中的延年类医方进行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其方义进行阐释并采用数据分析法研究其方药配伍规律,从方药角度探讨其中蕴含的延年养生理念,以期能释译医家的延年思想和益寿方法,从导师李应存教授的应用中汲取医方的智慧,体现古为今用,为后人延年益寿有所助益。方法:以敦煌古医书原卷子图片(从国际敦煌项目网站下载)为研究资料。并参考:《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敦煌中医药全书》、《敦煌古医方研究》、《敦煌医药文献真迹释录》、《实用敦煌医学》、《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等敦煌古医籍现代研究书籍。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挖掘、归纳、整理上述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具有延缓衰老,增加寿命功效的医方,阐释其方义,分析其用药特色。结果:1.敦煌延年类医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其旨在于调气以养神、固精以壮形、食药以延年。本文从气血并调,五脏调补,润形养神,固本葆贞四个方面进行分类,通过对48首敦煌延年方的配伍分析可知,敦煌延年类医方根据人之体质以虚为本,湿痰瘀为标。其药味配伍当以补益之法为主,同时遵循动静结合、补中有泻、平调寒温、主次相辅的配伍法度,利用药物的之间的有机配合,协调应用,以补脏腑之虚损,调阴阳之失衡,促气血之条畅,最终达到平衡阴阳、调补五脏、预防在先、辨证施补、用药缓图之作用。2.敦煌延年类医方的方药归经首冠肾经(136味),其余脏腑次之(肺93味、心91味、脾89味、肝87味)无大差异;敦煌延年类医方之药性以温性(98频次)为主,平性(67频次)次之,寒性(60频次)再次之,热性凉性药物运用率最低,其频次分别为5和2;药物多以甘味(159频次)为主,苦味(88频次)次之,辛味(73频次)再次之,咸味、酸味、涩味药物运用率最低,其频次分别为23、19和7;敦煌延年类医方共使用中药136味,其中高频次使用药物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等补益之品。结论:敦煌延年类医方以补虚为主,首重于肾,兼及他脏,促五脏坚固,筑长寿之基,从方药角度验证“五脏虚损致衰”理论。以补益之品疗虚损之本的同时,兼用利湿泄浊、涤痰开窍、活血祛瘀、理气行滞之属,祛除因气血亏虚、阴阳失衡导致的气涩血阻、痰浊内生、水湿泛溢等邪实之标,以恢复气血运行、津液输布,达阴阳和合之目的,亦体现敦煌延年类医方审证求因,重视整体,辨证论治的延年养生特色;敦煌延年类医方集众家(儒家、释家、道家、医家)之所长,对延年遐龄有超前的主观意识,丰富了治未病和延年益寿的内容。可将其应用于临床,发挥其药效和缓、适应性广、低毒副性等优势,以防治老年疾病,延缓衰老进程,提高生活质量,保持健康状态,达“健康老龄化”之目标。导师李应存教授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敦煌医学临床与应用研究,善于化裁敦煌延年类医方治疗各种虚损、早衰类疾病,有丰富的治疗验案,为敦煌延年类医方的应用拓展了新的思路,为本论文的研究丰富了临床应用的内容。
周连秀[8](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析陈莹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陈莹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患者的临床医案进行回顾性研究,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导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学术思想及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跟随导师陈莹教授妇科门诊出诊,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年龄在45-55岁之间、口服汤药治疗后有明确临床疗效的绝经前后诸证患者,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理化检查、诊断及处方等资料并对其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共计141例医案,282首处方。利用Excel建立病例原始数据库,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两大板块对数据进行挖掘,对结果进行归纳讨论,总结陈莹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结果:1.发病年龄:本研究纳入患者141例,年龄在45-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02岁。2.证型分布:证型以肾阴虚证最多103例(73.05%)、其次为肾阴阳两虚证27例(19.15%)、肾阳虚证11例(7.80%)。3.药物分析:⑴本研究纳入282首方剂、145味中药,药物累计使用频次达5320次,其中白术、茯苓、山茱萸、合欢花、龙骨、枸杞子、丹参、白芍、牡蛎、熟地黄、山药、五味子、菟丝子、酸枣仁、远志、淫羊藿、当归的使用频次较高,达150次以上,频率达64.89%。⑵经人工统计,药物可按功效分为18类,其中补虚药使用频次最高,达2094次,占总频率的39.36%,其次为安神药(17.03%)、活血化瘀药(11.02%)等。补虚尤重于补益肝肾(45.65%),其次为补脾(24.59%),安神尤重养心安神(75.50%)。⑶陈莹教授治疗此病用药药性多以平性药(44.10%)、温性药(31.69%)为主;药味多以甘味药(39.72%)为主;归经以肝经(25.38%)、肾经(21.77%)、脾经(14.88%)、心经(14.53%)最为多见。4.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基于关联规则算法,设置“支持度”为198,“置信度”为0.98进行用药模式分析,得出35个常见药物组合,包含12味中药,频次较高的组合有:(1)白术、茯苓(2)山茱萸、龙骨(3)山茱萸、牡蛎(4)龙骨、牡蛎(5)山茱萸、枸杞子(6)山茱萸、龙骨、牡蛎(7)熟地黄、山茱萸等。药物间网络展示图表明:白术、茯苓、山茱萸、合欢花、熟地黄、龙骨、山药、枸杞子、丹参、白芍、牡蛎、五味子药物之间关联密切。5.药物聚类分析:基于复杂系统嫡聚类及无监督的嫡层次聚类法,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得出潜在核心药物组合共8对;(1)党参升麻柴胡(2)麦冬玄参石斛太子参(3)泽兰川芎覆盆子陈皮香附(4)熟地黄龙骨五味子枸杞子山药等;经过进一步聚类得出4首潜在新方:(1)麦冬玄参决明子石斛太子参(2)党参升麻柴胡黄芪火麻仁(3)川芎龙骨酸枣仁泽兰覆盆子陈皮香附(4)炙甘草陈皮香附熟地黄龙骨五味子枸杞子山药。结论:1.陈莹教授认为绝经前后诸证以肾精亏虚为本,累及他脏,日久导致血瘀的形成。2.陈莹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时以补益肾精以治本,同时兼顾补益肝脾、养心安神、活血化瘀,用药轻巧平和,灵活变通。3.用药特点体现在药性以平性、温性为主;药味以甘为主;归经以肝经、肾经、脾经、心经为多。4.白术、茯苓、山茱萸、合欢花、熟地黄、龙骨、山药、枸杞子、丹参、白芍、牡蛎、五味子、菟丝子、酸枣仁、远志、淫羊藿、当归是陈莹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核心用药。
梁小安[9](2020)在《益肺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肺汤治疗慢性肺心病缓解期肺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组方法是将已纳入病例组的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肺肾气虚型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分组的方式采用的是随机分组。两组都将给予相同的常规西医治疗,疗程都为28天,治疗组加服益肺汤(1剂/日)。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中医症候疗效、心功能、CRP、血氧饱和度、BN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肾气虚型均有一定疗效。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对比和心功能、血氧饱和度比对照组有优势(P<0.05)结论:益肺汤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安全有效,能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肺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孙岩[10](2020)在《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古代文献,并将医案类文献和医案类以外文献(以下简称医理类文献)分列研究,总结古代医家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补充病因病机理论,探寻辨证治疗规律,为临床提供文献学参考。2.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总结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比较古今中医治疗老年期痴呆病在用药上的异同,提出今后中医临床用药建议。方法1.第五版《中华医典》为主,网络APP“翰堂典藏数据库”和“超星图书”为参照和补充,检索“健忘、善忘、好忘、喜忘、痴呆、呆病、神呆、神痴、不慧”等关键词,收集与上述关键词相关的文献。2.在CNKI数据库1999.1.1-2019.9.30时间范围内,分别检索主题词为“老年期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和“中医+治疗”、“AD+临床”和“中医+治疗”以及“VD+临床”和“中医+治疗”,检索过程中不限制更新时间。以同样条件,检索万方数据库,作为参照和补充。收集上述现代中医临床文献。3.整理、过滤古代老年期痴呆相关文献和现代老年期痴呆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提取相关资料并予以标准化、数据化,建立古代医案类、古代医理类和现代临床类三个数据库。对舌象、脉象、面色、药量、诊次、预后等一般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中药的选用范围、被选用中药的功能归类、归经分类等进行频数、离散度、相似度、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和挖掘。最终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和讨论,探索老年期痴呆的用药规律和趋势。结果1.古代医案中脉象整理结果提示老年期痴呆病多与痰饮、气血不足、气滞、血瘀、阳气衰败等因素有关。舌诊整理结果提示该病与痰饮、瘀血及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面色整理结果提示血虚、脾虚、痰湿及阴虚阳亢等因素与该病关系密切。2.古代医案中老年期痴呆病位首要在心,与肾、肝、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在老年期痴呆病中也是颇为关键的一环。病机前10位的分别为心血不足、心肾不交、痰火蒙心、肾阴亏虚、痰火上扰、精髓不足、水不涵木、痰饮阻滞、心气不足和虚火扰神。3.古代医案中共出现192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20大类和47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肺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补益类、化痰类组合出现的较多,辅以收涩类、开窍类、安神类、理气类等组合。4.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表明,通过舌、脉和面汇总结果发现,老年期痴呆病与忧思、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积热在胃、瘀血、痰饮等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主治中药按功能分别属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利水药、清热药等14大类,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和心包。5.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出现214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17大类和39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阳药和补阴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脾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补益类、活血化瘀类组合出现较多,温里类、安神类、开窍类、清热类等组合也有出现。6.古代医案类和医理类文献比较。两者记录的脉象、舌象和面色提示的临床意义一致,但医理类文献收集到的记录较医案类文献记录的内容更为丰富。在方剂使用上,具名的方剂重合度不高,医理类文献记载的方剂多于医案类文献实际使用的方剂。在中药选取范围上,有柏子仁、半夏、柴胡等38味中药重合。与医案类文献相比,医理类文献中缺少归三焦经的中药,缺少化湿类、驱虫类、祛风湿类、收涩类、温里类、消食类、涌吐类和止血类8类中药,多出拔毒化腐生肌类中药。7.古代医案与现代中医临床比较。在用药范围上,古代医案所用中药有石菖蒲、川芎、远志等118味到现在中医临床还在使用。古今用药的相似度达到40.48%,也就是说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将近一半的中药在古代也是治疗老年期痴呆的常用药。从药物归经上看,古代医案中药归经最多的归为肺经,其次是肝经,第三为脾经;而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归经最多的脏腑是脾,其次是肝经,第三归肾经。从中药功效分类方面比较。古代医案所用中药分属20类,现代中医临床所用中药分属17类。除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外,现代中医临床中药功效分类完全与古代一致,保持了较高的延续性。古代用药功能选用范围大于现代。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不再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药物使用。用药偏好方面,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均居首位,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和解表药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的总频次。但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偏好性更强,明显侧重于补益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用药较为分散,除了着重使用补益药外,还较高频率应用了安神药、化痰药和理气药。药物组合方面,古今中医均注重补益类药物组合的使用,但是在组合搭配侧重上有所不同。古代医案,大量出现补益类中药间的配合组对,少量与安神类、清热类、化痰药等中药配合使用。而现代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两两配合使用情况没有古代多也没有古代普遍,反而是更多选择与活血化瘀类中药搭配。此外,现代中医临床还有活血化瘀类的其他组合,并出现了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医案更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8.在古代医案类文献、古代医理类文献以及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有人参、远志、石菖蒲等30味中药重合。结论1.古代中医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病位首要在心,与肝、肾、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因主要包括年高体虚、平素思虑劳心过度、大病后虚弱、它病误治迁延日久、大怒、情志不遂日久、平素气虚痰湿体质或向有肝阳再遇外邪等。病机按照虚实辨证,虚证最多、虚实夹杂证次之、实证居末,虚证中尤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该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古代医案治疗老年期痴呆在方证对应上有两个显着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病位首要在心,而药物归经上以归肺经的中药居多;第二个特点是病机以“阴虚”、“血虚”最为多见,而药物分类上以补气类、补阳类中药居多。3.古今临床用药异同。古代医案中所用中药共192味(AY集合),现代临床报道中所用中药共214味(CY集合),现代医家使用中药种类上比古代多22味。中药使用范围方面,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的使用都居首位,安神类中药、开窍类中药、清热类中药和解表类中药也均得到重视;不同点在于,古代临床更为注重化痰类中药和理气类中药的使用,而现代临床偏重于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应用。药物组合方面相同,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均偏重于补益类药物的组合使用,并均有开窍类、安神类药物组合的辅助;不同点在于现代中医临床注重活血化瘀类和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则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4.今后中医临床建议。今后中医临床可以尝试多辨证使用化痰药和理气药,以及化痰类组合。单味药推荐:人参、远志、石菖蒲、熟地黄、酸枣仁、茯苓、半夏、柴胡、川芎、丹参、当归、地骨皮、茯神、枸杞子、龟甲、黄连、煅龙骨、龙眼肉、麦冬、牛黄、山药、生地黄、桃仁、天南星、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柏子仁、炙甘草、鳖甲这30味中药,在古代医理类文献、古代医案以及现代中医临床中均有出现,可以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优选中药。
二、石斛、五味子抗衰老作用的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斛、五味子抗衰老作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滋阴补肾汤加减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蒸发过强型中度干眼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三组干眼症患者治疗前后主观症状评分比较 |
2.2 三组干眼症患者治疗前后泪液分泌量、BUT、CFS比较 |
2.3 三组干眼症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三组干眼症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3 讨论 |
(2)月见草闪式提取工艺优化及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月见草简介 |
2.植物提取物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
3.黄酮类物质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
4.致病菌的抑菌机制研究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
5.研究目的与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试验材料 |
1.1 植物材料 |
1.2 试验菌株 |
1.3 试验试剂 |
1.4 试验仪器 |
2.试验方法 |
2.1 提取物中总黄酮提取条件优化研究 |
2.2 单因素试验设计 |
2.3 响应面试验设计 |
2.4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5 抑菌活性研究 |
2.5.1 抑菌圈测定 |
2.5.2 MIC和 MBC测定 |
2.5.3 菌生长情况调查 |
2.6 提取物对细胞通透性影响的研究 |
2.6.1 电解质泄露测定 |
2.6.2 AKP活性测定 |
2.6.3 核酸泄露测定 |
2.6.4 胞外蛋白质浓度测定 |
2.6.5 胞内蛋白质含量测定 |
2.7 扫描电镜观察 |
2.8 提取物对菌呼吸代谢的影响 |
2.8.1 呼吸抑制率测定 |
2.8.2 叠加率测定 |
2.8.3 呼吸代谢途径中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
3.数据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1.月见草茎和籽甲醇提取物中总黄酮提取条件优化 |
1.1 单因素试验对月见草茎甲醇提取物中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 |
1.2 单因素试验对月见草籽甲醇提取物中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 |
1.3 提取工艺优化 |
2.OBSE和 OBS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
2.1 OBSE和 OBS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的影响 |
2.2 OBSE和 OBS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的影响 |
2.3 OBSE和 OBS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3.OBSE和 OBS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3.1 OBSE和 OBS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电解质泄露的影响 |
3.2 OBSE和 OBS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
3.3 OBSE和 OBS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泄露情况的影响 |
3.4 OBSE和 OBS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外蛋白质浓度的影响 |
3.5 OBSE和 OBS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OBSE和 OBS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外观形态的影响 |
5.OBSE和 OBS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呼吸代谢途径的影响 |
5.1 OBS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呼吸代谢的影响 |
5.2 OBSD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呼吸作用的影响 |
讨论 |
1.月见草研究趋势 |
2.月见草茎和籽甲醇提取物中总黄酮的提取条件优化 |
3.抑菌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 |
(5)补肾延龄方对肾虚衰老人群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及miRNA-mRNA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 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人体各系统衰老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古籍的中医药抗衰理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古籍记载衰老的表现或病证 |
2.2 中医衰老机理研究 |
2.3 抗衰中医方剂主治证及组方研究 |
2.4 古籍记载的延缓衰老的中药研究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延龄方对延缓肾虚衰老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肾虚衰老证候积分 |
2.3 体力及疲劳改善情况 |
2.4 延缓衰老客观指标 |
2.5 安全性指标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的miRNA-mRNA的机制 |
实验一 肾虚衰老差异miRNA-mRNA的筛选及调控关系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样本质检结果 |
2.2 年龄相关差异mRNA、miRNA结果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 肾虚证候相关差异mRNA、miRNA结果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与年龄及肾虚证候均相关mRNA、miRNA |
3 小结 |
实验二 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的机制及验证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 结果 |
2.1 样本检测结果 |
2.2 差异mRNA、miRNA结果 |
2.3 比较组的关联分析结果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 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的相关靶点mRNA、miRNA |
2.6 PCR验证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6)地黄饮子联合补肾祛痰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脑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法 |
1.3 补肾祛痰开窍法 |
1.4 地黄饮子结合针刺治疗 |
2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认识 |
2.1 病因和病理机制 |
2.2 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排标准 |
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 |
2.3 质量控制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不良情况处理 |
3.2 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
3.3 治疗前后MoCA北京版评分比较 |
3.4 治疗前后HAMD17项评分比较 |
3.5 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
3.6 治疗前后TCD检查Vs、Vd、RI、PI评分比较 |
3.7 治疗前后TC、TG、LDL-C评分比较 |
3.8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
4 讨论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研究生期间的成果 |
(7)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前言 |
第一部分 延年类医方的研究进展 |
1.1 相关概念 |
1.1.1 衰老的定义 |
1.1.2 延年类医方 |
1.1.3 延年类医方分类 |
1.2 衰老的机制 |
1.3 衰老的现代认识 |
1.4 衰老的表现 |
第二部分 延年类医方发展简史 |
2.1 延年类的医方的起源(先秦至魏晋) |
2.2 延年类医方的初始发展时期(唐) |
2.3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成熟时期(宋金元) |
2.4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鼎盛时期(明) |
2.5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缓慢时期(清) |
2.6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复兴时期(现代) |
第三部分 敦煌延年类医方释义 |
3.1 五脏调补 |
3.1.1 绝谷仙方 |
3.1.2 养生方(服楮实法) |
3.1.3 车前方 |
3.1.4 毗沙门天王神妙补心丸 |
3.1.5 服黄莲法 |
3.1.6 四时常服方 |
3.1.7 地黄丸 |
3.1.8 肾虚滑精方 |
3.1.9 残辟谷方 |
3.1.10 养生方 |
3.1.11 不饥方 |
3.1.12 养生方 |
3.1.13 石龙芮丸 |
3.1.14 定志丸 |
3.1.15 五芝方 |
3.1.16 绝谷仙方(茯苓饼法) |
3.1.17 绝谷仙方(服胡麻法) |
3.1.18 绝谷仙方(服章陆法) |
3.1.19 妙香丸子方 |
3.1.20 长生涌泉汞方 |
3.1.21 吃草方 |
3.1.22 休粮方 |
3.1.23 八公神散 |
3.1.24 道家合和金丹 |
3.1.25 内药方 |
3.1.26 服食养生方 |
3.1.27 三等丸 |
3.1.28 风劳冷病方 |
3.1.29 绝谷仙方(服麻子法) |
3.1.30 绝谷仙方(采黄精方) |
3.1.31 涌泉方 |
3.1.32 绝谷仙方(大豆饼) |
3.1.33 绝谷不饥方 |
3.1.34 常服补益方 |
3.2 气血并调 |
3.2.1 临川何诠二十四处传得方 |
3.2.2 羌活补髓丸 |
3.2.3 又吃草方 |
3.3 润形养神(阴) |
3.3.1 松笋变白方 |
3.3.2 养生方(服槐子法) |
3.3.3 绝谷仙方(去三尸方) |
3.3.4 养生方 |
3.3.5 服天冬法 |
3.3.6 神仙定年方 |
3.3.7 韦侍郎变白方 |
3.4 固本葆贞(阳) |
3.4.1 丈夫不及少年方 |
3.4.2 钟乳丸 |
3.4.3 秘泄精液方 |
3.4.4 苁蓉黄芪羊肾汤 |
3.5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敦煌延年类医方用药规律研究 |
4.1 资料搜集 |
4.1.1 中医延年类医方的界定 |
4.1.2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界定 |
4.1.3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来源 |
4.1.4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选取 |
4.2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 |
4.2.1 资料整理 |
4.2.2 数据准备 |
4.2.3 数据分析 |
4.3 研究结果 |
4.3.1 药物频次 |
4.3.2 药物的归经及性味 |
4.3.3 组方规律分析 |
4.3.4 熵层次聚类潜在组方分析 |
4.4 讨论 |
4.4.1 敦煌延年类医方药物归经 |
4.4.2 敦煌延年医方中药之性 |
4.4.3 敦煌延年医方中药之味 |
4.4.4 敦煌延年类医方高频药物 |
4.4.5 敦煌延年医方常用药对 |
第五部分 敦煌延年类医方临床应用 |
5.1 五脏调补 |
5.1.1 三等丸方 |
5.2 气血并调 |
5.2.1 羌活补髓丸 |
5.3 润形养神(阴) |
5.3.1 韦侍郎变白方 |
5.4 固本葆贞(阳) |
5.4.1 丈夫不及少年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基于数据挖掘探析陈莹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益肺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act |
符号与说明 |
引言 |
临床研究方案 |
1 病例来源 |
2 临床资料 |
3 病例情况 |
4 病例分组方法 |
5 观察记录方法 |
6 统计学方法 |
7 临床观测指标 |
8 本次研究疗效评定标准 |
9 临床研究质量标准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基本情况比较 |
2 实验室检测指标对比 |
3 安全性指标观察 |
讨论 |
1 对本次课题研究中慢性肺心病的认识 |
2 本次研究方药的概括 |
3 课题研究结果及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病名沿革 |
1.1 西医病名沿革 |
1.2 中医病名沿革 |
2 西医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现状 |
2.1 发病机理研究 |
2.2 临床治疗现状 |
3 中医脏腑与老年期痴呆的关系 |
4 老年期痴呆的中医文献研究现状 |
第一部分 古代医案类文献研究 |
1. 研究范围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 |
3.1 诊断标准 |
3.2 古代“老年”的界定 |
3.3 检索范围 |
3.4 收录标准 |
3.5 剔除标准 |
3.6 医案出处 |
4. 研究方法 |
4.1 文献分析法 |
4.2 数理分析法 |
4.3 因子分析法 |
4.4 聚类分析法 |
4.5 医案数据化 |
4.6 中药名称规范化 |
4.7 脉象规范化 |
4.8 舌象规范化 |
4.9 面色规范化 |
5. 结果 |
5.1 诊断记录总体评价 |
5.2 病症分类与病因、病机、病性概况 |
5.3 医案书写形式和疗程记录情况 |
5.4 医案处方情况 |
5.5 医案中的中药使用情况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检索范围 |
2.2 筛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分析法 |
3.2 文献数据化 |
3.3 中药名称规范化 |
3.4 脉象、舌象、面色规范化 |
4. 结果 |
4.1 国别和年代 |
4.2 脉象整理结果 |
4.3 舌象整理结果 |
4.4 面色整理结果 |
4.5 方剂整理结果 |
4.6 中药收录情况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现代临床报道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入选原则 |
2.2 筛除原则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4.1 总体评价 |
4.2 中药频数分析 |
4.3 中药功效分类 |
4.4 中药归经分类 |
4.5 因子分析 |
4.6 聚类分析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医案类文献与医理类文献比较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比较研究法 |
3.2 JACCARD法 |
4. 结果 |
4.1 所用中药集对比 |
4.2 药物功能归类对比 |
4.3 药物归经对比 |
4.4 方剂对比 |
4.5 脉象、舌象和面色比较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古代文献与现代临床报道比较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比较研究方法 |
3.2 Jaccard法 |
4. 结果 |
4.1 中药集对比 |
4.2 药物功效归类比较 |
4.3 药物归经比较 |
4.4 离散度对比 |
4.5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比 |
5. 小结 |
第六部分 讨论 |
1. 古代医案用药“悖论”解 |
1.1 悖一:病位在心与归经为肺 |
1.2 悖二:证多阴虚、血虚与药重补气、补阳 |
1.3 “痰”在前两个问题中起到的作用 |
2. 古今用药的回归、延续和革新 |
2.1 用药的回归 |
2.2 用药范围的延续与革新 |
2.3 药物组合的继承与发展 |
3. 文献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
3.1 理论与实践的“时差” |
3.2 医案隐性知识浅议 |
3.3 文献数据化的选与弃 |
4. 老年期痴呆相关医案少的原因 |
4.1 讳病失治 |
4.2 未老已亡 |
4.3 归入其他病症之中 |
4.4 记录目的和记录习惯 |
第七部分 总结 |
1. 古代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 |
1.1 病位 |
1.2 病因 |
1.3 病机 |
1.4 病性 |
1.5 “痰” |
2. 古代医案方证对应特点 |
3. 古今中医临床用药异同 |
3.1 用药偏好 |
3.2 药物组合 |
3.3 用药建议 |
4. 创新点 |
5. 不足 |
6. 中医医案研究方向刍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入选医案出处、分类及原文 |
2. 古代医理类文献目录 |
3. 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目录 |
4. 古代医案出现、现代临床报道中未出现的中药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石斛、五味子抗衰老作用的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滋阴补肾汤加减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蒸发过强型中度干眼症疗效观察[J]. 魏界城. 河南中医, 2022(01)
- [2]月见草闪式提取工艺优化及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研究[D]. 张可鑫. 延边大学, 2021
- [3]轶皮石斛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研究[D]. 王宁宁.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1
-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王旭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证治规律[D]. 黄善焕(Hwang Seonhwa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补肾延龄方对肾虚衰老人群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及miRNA-mRNA作用机制研究[D]. 胡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6]地黄饮子联合补肾祛痰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向宪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D]. 李俊珂.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8]基于数据挖掘探析陈莹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D]. 周连秀.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益肺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梁小安.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D]. 孙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