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亲人 (14)

寻找亲人 (14)

一、求索亲记(十四)(论文文献综述)

邹佳[1](2021)在《胡行之及其《外来语词典》研究》文中认为

林籽辰[2](2020)在《《摘锦奇音》研究》文中提出晚明时期,于安徽池州诞生的青阳腔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流遍全国,收有大量滚调曲文的散出选本也在这一阶段应运而生。这类选本既可供读者案头欣赏阅读以及观赏戏剧时作为参考之用,还可以供给梨园场上作为演出脚本,《摘锦奇音》即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本论文以《摘锦奇音》为研究对象,同时以与之同类型的青阳腔戏曲选本及同一时期的昆腔戏曲选本为比较对象,考察其坊刻特征、剧目版本归属、声腔特征,以期展现出晚明时期青阳腔的真实面貌。第一章,《摘锦奇音》成书过程研究。从社会风尚、书坊商业模式、戏剧演出的角度研究《摘锦奇音》的刊刻背景,并通过同类型选本就版式、插图等的横向对比,探讨《摘锦奇音》的受众特征和市场定位。第二章,《摘锦奇音》上栏所收时调小曲研究。这些小曲的收录很好地反映了晚明时期民间曲调的流变,亦是社会的好尚的风向标。第三章,《摘锦奇音》所收剧目文本内容研究。探讨《摘锦奇音》等选本关于题材内容的选择倾向;并对其中每一出曲文的版本来源进行探析,以观其如何吸收各声腔的剧本为自己所用。第四章,《摘锦奇音》戏曲史及曲学意义研究。从文献学的角度探讨其对戏曲文献的保存与传播所作贡献;从声腔学的角度,肯定了《摘锦奇音》作为青阳腔选本对于戏曲史研究的价值,也肯定了历史上的青阳腔及其滚调对后世声腔的发展以及对古代戏曲体式嬗变作出的贡献。

李静[3](2020)在《林纾戏曲创作研究》文中认为林纾生于福建福州,是晚清民初重要的戏曲家、翻译家、古文家,也是我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大家。林纾的戏曲创作自光绪年间在福州《闽剧月刊》上刊载闽剧《上金台》开始,陆续发表传奇《合浦珠》《蜀鹃啼》《天妃庙》三种,尽刊载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上,堪称清末民初这一特定历史时代戏曲创作的中坚力量。论文以林纾生平和交游情况伊始,对其生平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再以林氏郊游为切入点,挖掘其与陈宝琛、长乐三高、姚鹓雏、魏翰等众多挚友的交往情况,对林纾思想心态作整体把握和了解,突出生平交友对戏曲创作的影响。第三至六章对林纾存世全本传奇作品和闽剧文本展开重点研究,分别从创作背景及原因、文本形态及梗概、创作主题、艺术特色四方面分析传奇创作中的文学特点,对林纾的戏曲做整体归纳研究。林纾作为易代之际文人,历经了政局动荡、政权更迭的时代变化,戏曲创作也终于在清末民初亦中亦西的文化氛围和新旧势力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发生变化,传奇遵照历史时事,走纪实风格,重抒情,少叙事,打破了传统戏曲叙悲欢离合的故事模式,颇具时代性和现实性。戏曲艺术方面突破戏曲传统体例,多杂韵混押、借宫、联章体、和集曲形制的运用,为中国近代戏曲史填充了新的内容,也因为林纾翻译家的身份定位,戏曲非常注重刻画人物形象及人物心理特征的描写,场上布景的设置也或多或少显露出西方戏剧特征,林纾在西方戏剧涌入的近代,对流传了几百年的传奇做了大胆地尝试和改造,突破旧传奇的牢笼束缚,传奇补正史料之缺,证实了林纾翻译经历对戏曲创作产生的影响,其功甚伟。林纾的戏曲作品一定程度上为我们了解清末民初的现实提供了可遵循的基础,描绘了一个特定时代的缩影,但就其思想内容来说仍然有很多漏病之处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总体认为,林纾作为清末民初的戏曲家,其剧作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现实风貌,在中国近、现代戏剧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倪赛凤[4](2020)在《诸联生平和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提到诸联,一般人都会想到他的《红楼评梦》,而对其生平交游及其他创作则鲜有论及。本文将重点关注诸联的家世、生平、交游及其所留下的另外几部作品,发掘这一位清代江南乡邦文人的多重色彩。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章:第一章从史料入手,考察诸联的家世、生平以及交游情况。诸联出身于名门望族,受到家族成员的影响,其自幼就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家道中落,他历经人事沧桑,遍尝人生百味。而其所结交的朋友则来自于不同的阶层,既有“苔岑诗社”这样的下层文人群体,也有王昶、袁枚等学界泰斗。诸联的家世、生平、交游情况对于他的文学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一章的研究为之后两章的研究提供背景支持。第二章关注诸联的诗歌创作。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诸联所留下的两部诗稿的版本情况。接着探索诸联诗作中所流露出的主要情感,大致分为愁苦、愤恨、悲哀三大类。然后对于诸联诗作的主要特色进行鉴赏分析。诸联所生活的乾嘉时期,诗坛上流派纷呈。他为了迎合时代的主流风尚,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因而其诗作折射出了时代的共性。诸联是松江府人氏,受到家乡文化的影响,他的诗作同样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另外,诸联发挥自身优势,将绘画技法与小说技法移植到诗歌创作中。在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诸联的诗作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最后简单探讨一下诸联的诗歌主张。对于诸联诗歌主张的把握,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他的诗歌创作实践。第三章关注诸联的笔记创作,以《明斋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一节分析诸联辑撰《明斋小识》的意图,主要可概括为劝善惩恶、娱乐大众、补史志之缺三点。第二节探讨《明斋小识》的志怪特色。诸联笔下的神怪故事种类繁多,反映了其复杂的宗教观。第三节发掘《明斋小识》中的“奇”。诸联将目光投射到平凡生活中的奇人、奇物、奇事之上,这些奇人、奇物、奇事为全书增添了不少人间烟火味。第四节对于《明斋小识》的讽刺艺术和叙事笔法进行鉴赏分析。结语从时代、地域、个体三个方面出发,揭示诸联这一位清代江南乡邦文人的多重色彩。他的作品既折射出了乾嘉时期的主流审美风尚,也闪耀着松江府的地域文化光芒,同时也彰显了其个人的审美情趣。附录部分对于诸联的生平大事进行简单爬梳整理,以年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王晓雪[5](2020)在《张文虎年谱》文中研究表明张文虎,字孟彪、啸山,笔名天目山樵,华谷里民,江苏南汇周浦镇(今属上海市)人。精於版本校勘、名物训诂、音韵乐律、中西算术,一生不求闻达,轻贱科举。坐馆金山钱氏前後达三十年,专事校勘。同治二年(1863)应曾国藩之聘,助曾国荃校刊《王船山遗书》。同治三年(1864)至金陵,留金陵书局校刻十三经、正史,而於《史记》三家注考索尤深,撰《札记》五卷。同治十二年(1873),以老请辞,归居复园。晚年纂修光绪《南汇县志》、光绪《重修华亭县志》以及光绪《重修奉贤县志》三部县志,并对《儒林外史》详加评点。光绪十一年(1885),张文虎卒於松江府城东门外钱氏复园,年七十八。论文旨在通过对张文虎生平着作的蒐集、研读、考订,并参考大量传记、地方志及清人别集、日记手稿、书信手札、报刊等文献,以文献学、谱牒学、传记学等爲指导,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代化检索平台,对谱主生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最终形成一部内容翔实有据的年谱。论文由年谱和附録两部分组成,年谱部分分爲年少求学、坐馆金山、入幕校书、归居复园四部分;附録包括张文虎着述知见録、张文虎交游人物小传、张文虎评传资料辑録。

布莉莉[6](2019)在《文学资源的争夺战——《光明日报·文艺生活》与新旧诗论争》文中认为自"新文化运动"始,文言文、旧体诗词作为不断被征伐、踏倒的对象,不仅在文学生产和媒介空间中逐渐处于劣势,而且在道德上亦处于自卑与矮化状态,在"文/白"、"死/活"、"善/恶"、"真/假"、"现代/传统"的论辩框架中,诗词歌赋等古典文学被贬抑为阴暗、老旧、落后的影子,而白话文则以凌厉决绝的姿态迅速赢得文学

关瑞祥[7](2019)在《连横诗文活动的实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连横被喻为“台湾文化第一人”,在台湾诗文界的地位不言而喻。学者以往对连横的诗文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方面,对连横诗文相关的活动本身研究甚少。本文主要从连横的诗社活动、与女性的诗文活动以及诗文编撰活动三个方面出发,研究连横诗文活动。首先是连横参与诗社活动的研究。这部分主要从连横活跃于台湾三大诗社活动以及对“诗界革新”的倡导来分析连横与诗社的具体情况;其次是通过连横诗文,分析连横对女性诗文活动的看法和具体举动。本文将通过分析连横对待女性缠足、婚姻、艺旦以及女性诗文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较为系统地论述连横虽提倡古典文学,但不局限于古典文化,积极倡导和鼓励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思想观念;最后,本文通过对《台湾语典》、《台湾诗荟》、《台湾诗乘》编撰活动的分析,着重对《台湾诗乘》编撰过程进行分析,展现连横这一学者编撰诗乘的历程,以此凸显连横对台湾诗文的整理活动及其筛选思路。通过本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连横参与台湾诗社、帮助女性参与诗文和社会活动、积极进行诗文编纂活动等诗文相关的具体活动,而不是局限于文学作品。

张成双[8](2019)在《梁漱溟宗教观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梁漱溟是一位在实践中追求智慧的哲学家,他终生在探索和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生命的意义问题;二是中国的社会问题,即中华民族的未来问题。在不懈的探索中,他出入佛儒两家,对中西印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宗教问题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梁漱溟以佛教释宗教和以道德代宗教的解决方案从正反两面呈现了他的宗教观。在个人终极问题的选择上梁漱溟认同佛教的立场,提出宗教勖慰说,认为宗教是超绝和勖勉的结合体,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梁漱溟认为宗教有永恒存在的真必要,因为“人生无常”和“老、病、死”的问题将永恒存在。在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上梁漱溟选择了儒家,提出了以道德代宗教的解决方案,即以儒家的伦理名分和礼乐揖让代替宗教来组织社会。梁漱溟既肯定佛教的价值也肯定儒家价值,认为儒佛二者是相通的,在终极关怀意义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儒佛兼具是梁漱溟宗教思想的基本特征。他一生淡泊名利,超然物外,以出世者的悲悯心入世救世,可谓是以佛家精神立身,以儒家精神济世,不愧是中国当代文化思想上的楷模。本文第一章介绍梁漱溟的生平和父亲梁济的影响,以及梁漱溟早年思想的困惑,旨在了解其宗教观形成的基础和宗教对梁漱溟生命的重要影响;第二章介绍梁漱溟对宗教的认识,提出宗教勖慰说,并肯定宗教存在的必要性,阐述宗教与道德二者的关系;第三章从佛学的角度来阐述梁漱溟在人生问题上对宗教的看法,并阐明佛教在当世不应提倡;第四章从儒学角度提出以道德代宗教的观点,肯定这是解决当前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第五章通过比较得出佛儒相通,在终极关怀意义上二者具有一致性;结语部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状况,分析梁漱溟道德代宗教思想对国人重塑精神信仰、坚定理想信念、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指导意义。

牛伊凡[9](2019)在《晚清朝鲜燕行使笔下的中国(1850-1895) ——以《燕行录》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中朝宗属关系,是明清两朝东亚地区最重要的一种国际关系形式,它深刻地影响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整个东亚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交往和地区稳定。步入近代、尤其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中国的社会内部和国际关系体制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作为宗属关系的见证人和两国关系的维系者,朝鲜燕行使对这些改变的觉察应当说是敏感的。以燕行使的观察为视角,将为研究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中外交往方式和中朝关系的演变打开一个较为新颖和宽广的思路。为就燕行使的观察展开研究,首先须对明清鼎革时期至咸丰以前中朝关系做一大体回顾,包括对这一较长时段内双方关系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及其表现的粗略梳理。此工作完成后,为展开对咸丰以后相关内容的叙述,又将这一时期朝鲜燕行使的使行记录做了较为详细的整理。其后,进入1850-1890年代,朝鲜燕行使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关注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情况。其中具体包括咸丰至光绪时期,清代的城乡商业贸易、货币政策与金融秩序、漕运变化和北方农牧业情况四个方面。这一时期内,中国经济态势较为复杂:一方面商业活跃、农牧业兴旺并出现商品化表征;而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形势紧张,市场上货币制度混乱、金融秩序不稳定,运河漕运也出现衰落的趋势。二是政治形势。这一时段清廷面临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既有其内部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诸如法纪懈弛、社会矛盾迭出等问题,又有新近自外部世界而来的鸦片泛滥、边疆危机和新旧国际关系体制交替等困扰。这些问题彼此之间、及其与经济形势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应当说它们也是整个晚清社会中,与朝鲜方面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三是文化环境。在宗教与民俗两大框架内,此部分内容除了描述作为这一时段经济政治影响和宗教政策导向之产物的清朝文化环境的现状与变化之外,还着重说明了,深受儒家理学文化影响的朝鲜使者,在面对晚清中国社会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文化共存的现状时,表现出了渐渐接纳和理解的态度。四是人物群像。通过叙述朝鲜使者与中国国内外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接触和对他们的观感来论证,在中朝两国日渐深入的交往下,以燕行使为代表的朝人对各族华人渐渐有了更为尊重、包容和认可的趋势,对在华外国人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最后,综合上述内容,可以了解朝鲜人所描绘当时清朝中国社会的基本样貌,并通过其对中国方方面面的体验、感受和态度,结合朝鲜国内形势和时代特点,分析得到:晚清中国社会的整体下行态势,对朝鲜对清朝的态度和政策都产生了影响,这些调整也加速了朝鲜对清廷的离心。

黄婕[10](2019)在《防城采茶戏的传承研究》文中提出采茶戏是一种在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说唱的基础上形成的民间小戏,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悠久的历史传统。按照地域和流派不同,采茶戏往往以地名加以区别,而防城采茶戏是广西防城地区现存的古老民间小戏,是由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播到广西并与防城地区的民俗文化相互碰撞而形成的采茶支系,有独特的唱腔和表演程式,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文化特色。随着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娱乐方式多样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承载着防城民众历史记忆与聪明智慧的防城采茶戏的传承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因此保护防城采茶戏迫在眉睫。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以及国家对地方戏曲文化的关注与重视的时代背景,论文以防城地区的采茶戏曲文化为研究个案,对防城采茶戏当下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揭示防城采茶戏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探索出防城采茶戏的传承模式以及传承路径,也充实了地方戏曲文化的研究成果,同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民间文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对防城采茶戏的来源以及文化生态环境、戏剧形态、生存现状、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概述本课题研究项目的意义、国内的研究现状以及创新之处。其次描述防城采茶戏的历史来源和文化生态环境,着重介绍防城采茶戏的剧目内容、音乐唱腔、剧本、表演形式、舞台艺术等内容。笔者通过对防城采茶戏的生存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并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防城采茶戏面临着传承主体凋零、受众群体不断缩减、政府扶持力度有限、民众保护意识淡薄、生存环境严峻等问题。最后就防城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有效的保护对策。论文通过对防城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调查和研究,得出的以下结论:防城采茶戏的剧目内容、音乐唱腔、表演艺术,是其地方戏曲文化缩影的体现,蕴含着防城民众的审美价值观念和丰富多彩的民俗价值,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下,防城采茶戏逐渐边缘化,如何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是关键。

二、求索亲记(十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求索亲记(十四)(论文提纲范文)

(2)《摘锦奇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摘锦奇音》成书过程
    第一节 晚明青阳腔选本概说
        一、青阳腔的繁荣与失落
        二、戏曲选本的繁兴
    第二节 《摘锦奇音》编刊者
    第三节 《摘锦奇音》版式及插图
        一、版式特征
        二、插图面貌
第二章 《摘锦奇音》所收时调小曲
    第一节 《摘锦奇音》所收小曲结构体式
    第二节 《摘锦奇音》所收小曲题材内容
        一、情词类
        二、叙事类
        三、世情类
        四、自然类
    第三节 《摘锦奇音》所收小曲曲调流变
第三章 《摘锦奇音》所选剧目文本内容
    第一节 《摘锦奇音》选辑剧目版本来源
    第二节 《摘锦奇音》选剧题材与审美倾向
    第三节 《摘锦奇音》所收剧目版本考
第四章 《摘锦奇音》戏曲文献学价值
    第一节 散出辑佚及文献保存与传播
    第二节 校勘价值
第五章 《摘锦奇音》声腔学价值
    第一节 揭示青阳腔形态特征
    第二节 记录滚调形态演变过程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各选本所收选出整理表
    附录二 剧目着录汇总
    附录三 青阳腔传统剧目异名参阅表
参考文献
致谢

(3)林纾戏曲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史料钩沉和资料汇编的研究
        1.2.2 关于林译小说(整体和专题)的研究
        1.2.3 关于林纾生平、传记及交游研究
        1.2.4 关于戏曲和文学、艺术创作的研究
2 林纾的生平及交游概述
    2.1 林纾家世生平
        2.1.1 家世概说
        2.1.2 生平简述
    2.2 林纾交游
        2.2.1 诗文交游
        2.2.2 戏曲活动交游
        2.2.3 翻译活动交游
        2.2.4 小结
3 《蜀鹃啼》传奇研究
    3.1 创作背景及原因
        3.1.1 创作背景
        3.1.2 写作原因
    3.2 题材与内容
        3.2.1 题材选择
        3.2.2 内容梗概
    3.3 创作主题
        3.3.1 对国家时局的担忧
        3.3.2 对官场黑暗势力的讽刺
        3.3.3 对义和团的厌恶
    3.4 艺术特色
        3.4.1 人物群像中见个性
        3.4.2 故事情节中见情感
        3.4.3 苍郁淡雅中见冲突
        3.4.4 结构章法中见和谐
        3.4.5 通俗易懂中见深意
4 《天妃庙》传奇研究
    4.1 创作背景及原因
        4.1.1 创作背景
        4.1.2 写作原因
    4.2 题材与内容
        4.2.1 题材选择
        4.2.2 内容梗概
    4.3 创作主题
        4.3.1 指斥现实
        4.3.2 关注生活
        4.3.3 反对革命
    4.4 艺术特色
        4.4.1 丰富的人物形象
        4.4.2 独特的文本设置
        4.4.3 个性的角色安排
        4.4.4 新颖的创作特点
5 《合浦珠》传奇研究
    5.1 创作背景及原因
        5.1.1 创作背景
        5.1.2 写作原因
    5.2 题材与内容
        5.2.1 题材选择
        5.2.2 内容梗概
    5.3 创作主题
        5.3.1 对伦理道德的呼唤
        5.3.2 对时代巨变的怀愁
        5.3.3 对传统文化的维护
    5.4 艺术特色
        5.4.1 人物形象的独立创设
        5.4.2 双线交叉的叙事结构
        5.4.3 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
    5.5 传奇《合浦珠》与杂剧《东堂老劝破家子弟》
6 闽剧《上金台》研究
    6.1 创作背景及原因
        6.1.1 创作背景
        6.1.2 写作原因
    6.2 题材与内容
        6.2.1 本事来源
        6.2.2 内容梗概
    6.3 创作主题
    6.4 艺术特色
        6.4.1 人物形象
        6.4.2 语言特色
        6.4.3 情节结构
    6.5 闽剧与林纾
7 林纾戏曲创作的特点
    7.1 戏曲创作概述
    7.2 戏曲创作文学特色
    7.3 戏曲创作体制特征
        7.3.1 宫调特征
        7.3.2 曲牌特征
        7.3.3 传奇用韵情况
    7.4 戏曲创作观
    7.5 戏曲创作特殊性
        7.5.1 翻译家身份对戏曲创作的影响
        7.5.2 同时期作家戏曲创作比较
    7.6 戏曲创作的影响和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林纾戏曲创作用韵情况
附录二 林纾作品系年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诸联生平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方法与论文侧重点
第一章 诸联家世生平与交游考
    第一节 诸联家世生平考
        一 诸联家世考
        二 诸联生平述略
    第二节 诸联交游考
        一 苔岑诗社文人群体
        二 同窗挚友
        三 前辈名公
第二章 诸联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诸联诗歌的情感世界
        一 感时伤怀眉不展,颠沛流离夜无眠——诸联诗歌中的愁与苦
        二 无人赏识空自叹,穷困潦倒终抱憾——诸联诗歌中的愤与恨
        三 死生难料空自责,知交零落叹伶仃——诸联诗歌中的悲与哀
    第二节 诸联诗歌的主要特色
        一 诸联诗歌的绘画美
        二 诸联诗歌的拟古与用典
        三 诸联诗歌的散文化特征
    第三节 诸联诗歌主张管窥
        一 真情真性,自然流露
        二 反对标榜,转益多师
        三 诗贵有则,更重创新
第三章 诸联的笔记创作——以《明斋小识》为中心
    第一节 《明斋小识》的辑撰意图
        一 劝善惩恶
        二 娱乐大众
        三 补史志之缺
    第二节 徘徊于迷信及反迷信之间——《明斋小识》中的“怪”
        一 对于神灵鬼怪的信与疑
        二 对于宗教之“术”的迷与醒
        三 诸联矛盾思想的原因解析
    第二节 发掘平凡生活中的妙趣——《明斋小识》中的“奇”
        一 奇人
        二 奇物
        三 奇事
    第四节 《明斋小识》的艺术特色
        一 诙谐幽默,寓讽于笑
        二 简中有繁,朴中带丽
结语时代、地域、个体:诸联作为乡邦先贤的多重色彩
参考文献
附录 诸联年表
致谢

(5)张文虎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附图
凡例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关於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谱前
卷一 年少求学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1岁
    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2岁
    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3岁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4岁
    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5岁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6岁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7岁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8岁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9岁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10岁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11岁
    嘉庆二十四年乙卯(1819)12岁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13岁
    道光元年辛巳(1821)14岁
    道光二年壬午(1822)15岁
    道光三年癸未(1823)16岁
    道光四年甲申(1824)17岁
    道光五年乙酉(1825)18岁
    道光六年丙戌(1826)19岁
    道光七年丁亥(1827)20岁
    道光八年戊子(1828)21岁
    道光九年己丑(1829)22岁
    道光十年庚寅(1830)23岁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24岁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25岁
卷二 坐馆钱氏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26岁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27岁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28岁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29岁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30岁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31岁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32岁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33岁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34岁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35岁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36岁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37岁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38岁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39岁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40岁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41岁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42岁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43岁
    咸丰元年辛亥(1851)44岁
    咸丰二年壬子(1852)45岁
    咸丰三年癸丑(1853)46岁
    咸丰四年甲寅(1854)47岁
    咸丰五年乙卯(1855)48岁
    咸丰六年丙辰(1856)49岁
    咸丰七年丁巳(1857)50岁
    咸丰八年戊午(1858)51岁
    咸丰九年己未(1859)52岁
    咸丰十年庚申(1860)53岁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54岁
    同治元年壬戌(1862)55岁
卷三 入幕校书
    同治二年癸亥(1863)56岁
    同治三年甲子(1864)57岁
    同治四年乙丑(1865)58岁
    同治五年丙寅(1866)59岁
    同治六年丁卯(1867)60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61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62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63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64岁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65岁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66岁
卷四 归居复园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67岁
    光绪元年乙亥(1875)68岁
    光绪二年丙子(1876)69岁
    光绪三年丁丑(1877)70岁
    光绪四年戊寅(1878)71岁
    光绪五年己卯(1879)72岁
    光绪六年庚辰(1880)73岁
    光绪七年辛巳(1881)74岁
    光绪八年壬午(1882)75岁
    光绪九年癸未(1883)76岁
    光绪十年甲申(1884)77岁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78岁
谱後
结语:张文虎小传
参考文献
    (一)张文虎着述
    (二)其他人物着述及谱传
    (三)地方文献及档案史料
    (四)现代研究论着
    (五)论文
    (六)目録及工具书
附録一:张文虎交游人物小传
附録二:张文虎着述知见録
附録三:张文虎评传资料辑録
後记

(7)连横诗文活动的实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本文的写作思路以及使用的史料
第二章 连横参与诗社活动
    第一节 连横与台湾南社
    第二节 连横与台中栎社
    第三节 连横与台北瀛社
第三章 连横与女性的诗文活动
    第一节 连横看女性缠足与婚姻
    第二节 艺旦与诗文活动
    第三节 连横对女性诗文活动的态度
第四章 连横的诗文编撰活动
    第一节 《台湾诗乘》艰难的采诗途径
    第二节 《台湾诗乘》的筛选标准
    第三节 《台湾诗乘》的价值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梁漱溟宗教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一章 早年生命之求索
    第一节 家世及父亲的影响
    第二节 替释迦孔子说个明白
第二章 对宗教的认识
    第一节 宗教勖慰说
    第二节 宗教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节 宗教与道德
第三章 以佛教释宗教
    第一节 无我为大—持佛家精神
    第二节 反对佛教为现世所用
第四章 以道德代宗教
    第一节 中国缺乏宗教
    第二节 周孔教化非宗教
    第三节 以道德代宗教—走中国道路
第五章 儒佛之终极会通
    第一节 儒佛其实是相通的
    第二节 以佛立身以儒济世
结语
参考文献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晚清朝鲜燕行使笔下的中国(1850-1895) ——以《燕行录》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创新之处
    四、不足之处
第一章 清咸丰以前中朝宗属关系及其后的燕行使使行
    一、清入关前中朝宗属关系
        (一)“丙丁之祸”前
        (二)“丙丁之祸”及其后
    二、顺治至道光年间中朝宗属关系
    三、咸丰以后朝鲜燕行使使行统计
第二章 燕行使笔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一、商业
        (一)城市商业
        (二)村镇集市
        (三)庙市
    二、漕运:以通州为例
        (一)漕船与漕商
        (二)漕运衰落
    三、货币金融
    四、农牧业
        (一)农业与水旱灾害
        (二)开垦荒地
        (三)畜牧业
第三章 燕行使笔下的中国军政时事
    一、太平军举事
    二、列强侵扰及其后果
        (一)战场一角
        (二)外交体制变革
        (三)属国的接连剥离
    三、盗匪横行
    四、法纪废弛
        (一)财政空虚
        (二)怯战、怕事
    五、鸦片泛滥
第四章 燕行使笔下的中国文化环境
    一、宗教
        (一)汉传佛教
        (二)喇嘛教
        (三)关帝
        (四)东岳大帝
        (五)道教与其他民间信仰
    二、民俗
        (一)衣冠饮食
        (二)典型习俗——以丧俗为例
第五章 燕行使笔下的中外时人
    一、帝后
        (一)咸丰帝
        (二)同治帝
        (三)光绪帝和慈禧太后
    二、文武百官
        (一)汉官
        (二)旗人
    三、地方百姓
        (一)商贾之家
        (二)芸芸大众
    四、其他人士
        (一)藩属臣民
        (二)“洋人”与“倭人”
余论
附录 《燕行录全集》咸、同、光部分疏漏举隅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10)防城采茶戏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选题背景
        (三)研究意义
    二、学术界相关研究现状
        (一)采茶戏研究专着
        (二)采茶戏研究论文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及问题说明
第一章 防城采茶戏的生态环境及历史渊源
    第一节 防城采茶戏的生态环境概述
        一、历史沿革
        二、自然环境
        三、人文环境
    第二节 防城采茶戏的历史渊源及流变
        一、防城采茶戏的来源
        二、防城采茶戏的发展演变
    小结
第二章 防城采茶戏的剧目内容、艺术特色与表演活动
    第一节 防城采茶戏的剧目
        一、防城采茶戏剧目思想内容
        二、防城采茶戏剧目的特点
        三、防城采茶戏剧目来源和剧本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防城采茶戏的艺术特色
        一、防城采茶戏的音乐与唱腔
        二、防城采茶戏的舞台艺术
    第三节 防城采茶戏的表演活动
        一、防城采茶戏的表演场所
        二、防城采茶戏演出过程
    小结
第三章 防城采茶戏的传承路径
    第一节 防城采茶戏在民俗活动中的传承
        一、岁时节令是防城采茶戏的生存土壤
        二、民间祭祀是防城采茶戏传承的有效方式
    第二节 防城采茶戏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采茶戏氛围和环境
        二、开设采茶戏特色课程
        三、成立娃娃采茶团
    第三节 防城采茶戏在政府主导、民众参与下的传承
        一、政府主导是防城采茶戏传承与发展的保障
        二、民众的积极参与是防城采茶戏传承与发展的关键
    小结
第四章 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防城采茶戏的传承现状与保护发展
    第一节 防城采茶戏的生存现状调查
        一、防城采茶戏剧团的生存现状
        二、防城采茶剧团的日常生活
        三、民众对防城采茶戏的认知态度调查
    第二节 影响防城采茶戏传承与发展因素分析
        一、影响采茶戏传承与发展的外在因素
        二、影响采茶戏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因素
    第三节 防城采茶戏的保护与发展
        一、防城采茶戏面临的困境
        二、防城采茶戏的保护现状
        三、防城采茶戏发展对策
    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1 防城采茶戏剧目整理
    附录2 防城采茶戏传承研究的调查问卷
    附录3 田野调查情况简明表
    附录4 田野札记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求索亲记(十四)(论文参考文献)

  • [1]胡行之及其《外来语词典》研究[D]. 邹佳. 中山大学, 2021
  • [2]《摘锦奇音》研究[D]. 林籽辰.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林纾戏曲创作研究[D]. 李静.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诸联生平和创作研究[D]. 倪赛凤.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张文虎年谱[D]. 王晓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6]文学资源的争夺战——《光明日报·文艺生活》与新旧诗论争[J]. 布莉莉. 扬子江评论, 2019(04)
  • [7]连横诗文活动的实态研究[D]. 关瑞祥. 厦门大学, 2019(08)
  • [8]梁漱溟宗教观探析[D]. 张成双.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晚清朝鲜燕行使笔下的中国(1850-1895) ——以《燕行录》为中心[D]. 牛伊凡. 河南大学, 2019(01)
  • [10]防城采茶戏的传承研究[D]. 黄婕.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寻找亲人 (14)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