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20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CK20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一、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K20表达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略[1](2019)在《外周血TAP、CA125、CEA检测对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外周血中TAP、CA125、CEA检测对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的意义,并分析它们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年龄、性别及肿瘤直径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同时分析其之间的联合检测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意义。方法:收集55例膀胱癌病例及15例非膀胱癌病例,将其分为两组,膀胱尿路上皮癌组及非膀胱癌组,术前对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及非膀胱癌组患者均行外周血TAP、CA125、CEA检测(其中TAP检测采用凝集法,CA125及CEA均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其中5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均通过手术(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膀胱部分切除术及膀胱癌根治术)获得了组织标本,并经过病理检查诊断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并确定了其各自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分级的标准参照膀胱癌WHO2004分级法,临床分期采用膀胱癌UICC的2009年第7版TNM分期法),15例非膀胱癌患者经过膀胱镜活检或膀胱诊断性电切后获取标本,经过病理检查,其中10例为慢性膀胱炎,5例为正常膀胱组织,通过对比术前膀胱尿路上皮癌组及非膀胱癌组中的外周血TAP、CA125、CEA检测情况,了解外周血TAP、CA125、CE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检测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发病年龄、性别及肿瘤直径之间的关系。结果:1.外周血中TAP、CA125、CE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中的检出阳性率均高于非膀胱癌组,且三种肿瘤标记物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2.TAP在5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阳性检测41例,阳性率为74.54%,TAP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检测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TAP在年轻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检测阳性率高于老年患者,但两组间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在男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检测阳性率高于女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但两组间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AP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检测与肿瘤直径无相关性(p<0.05);3.CA125在5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阳性检测28例,阳性率为50.91%,CA12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检测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级有相关性,分级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着的意义(p<0.05),CA12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检测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期有相关性,分期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着的意义(p<0.05),CA125在老年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检测阳性率高于年轻患者,但两组间的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125在男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检测阳性率高于女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但两组间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CA12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检测与肿瘤直径亦无相关性(p>0.05);4.CEA在5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阳性检测31例,阳性率为56.36%,CE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检测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级有相关性,分级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着的意义(p<0.05),CE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检测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期亦有相关性,分期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着的意义(p<0.05),CEA在年轻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检测阳性率稍高于老年患者,但两组间的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A在男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检测阳性率高于女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但两组间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检测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p<0.05);5.TAP+CEA的联合检测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检出阳性率均高于TAP、CA125及CEA的单独检测,且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同时TAP+CEA检测的检出阳性率亦高于TAP+CA125及CEA+CA125检测,检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1.外周血TAP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检测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外周血CA125及CE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检测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2.外周血中TAP+CEA联合检测更加适用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筛查,其不仅可以提高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检出率,还有助于降低医疗费用;3、外周血中TAP、CA125、CEA可以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肿瘤标记物,将他们与临床其他辅助检查相结合,可以筛查膀胱尿路上皮癌,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高帮助。

胡俊[2](2018)在《尿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尿路上皮癌应用价值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urinary cytology)在尿路上皮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在苏大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28例血尿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实施FISH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FISH检测包括3、7、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完善相关检查后,所有可疑尿路上皮肿瘤患者最后均经膀胱镜、输尿管镜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同时选取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组。结果228例血尿患者中,非肿瘤患者151例,FISH检测阳性1例,阴性150例,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全部阴性;肿瘤患者77例,FISH检测阳性35例,阴性42例,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19例,阴性58例,FISH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同时阳性14例。FISH敏感性45.45%,特异性99.34%,尿脱落细胞学敏感性为24.68%,特异性100%,FISH的敏感性显着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特异性无明显差异;FISH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总敏感性为51.94%,总特异性为99.34%,与单独FISH检测相比,敏感性增加6.49%,特异性无显着变化;与单独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相比,敏感性增加27.26%,特异性无显着变化。FISH检测阳性结果中,3、7、17号染色体的非整倍体改变及9P21位点缺失的发生率分别为70.83%、58.33%、37.5%和62.5%。各染色体的畸变率与膀胱癌的分期、分级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结论FISH在尿路上皮肿瘤中敏感性显着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特异性无显着差异。FISH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总敏感性显着高于单独的FISH检测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特异性无显着差异。二者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且操作无创、稳定性高,在尿路上皮癌的早期诊断及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意义。

尤小兰[3](2016)在《CK20在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微转移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微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1.选取5种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将高分化细胞株AGS的表达量设定为1.0,RT-PCR法检测不同胃癌细胞株CK20表达情况,挑选出适合建立体外胃癌微转移模型的胃癌细胞株。2.应用10倍稀释法和毛细管法分别将105、104、103、102、101、1个SGC-7901细胞株置入健康人108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建成含不同SGC-7901细胞数的体外胃癌微转移模型。3.分别采集4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各两管,每管5ml。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健康志愿者两管外周血中及体外胃癌微转移模型中CK20mRNA表达情况以确定其检测胃癌微转移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CK20mRNA在不同分化胃癌细胞株中均有表达,其表达强度在各胃癌细胞株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4,P=0.181),而在PBMN中未能检测到CK20mRNA有效表达。在各胃癌细胞株中,SGC-7901表达相对偏低,故体外模型验证中选择SGC-7901细胞。2.对SGC-7901体外微转移模型检测显示,荧光定量PCR检测CK20mRNA微转移敏感性为10-7。3.健康志愿者第一管血标本中,CK20荧光定量PCR检测9例为阳性,31例阴性,假阳性率为22.5%,而第二管血标本中,1例阳性,39例阴性,假阳性率2.5%。结论:1.CK20在不同分化胃癌细胞株中均有表达,而在PBMN中不表达。2.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外周血微转移的敏感性为10-7,特异性为97.5%,是检测胃癌微转移较好的检测方法。第二部分 胃癌组织中CK20的表达及意义目的:研究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粘膜组织中CK20表达情况,分析胃癌组织中CK20表达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85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及胃粘膜组织中CK20表达情况。2.对比CK20在胃癌组织及胃粘膜组织中表达差异。3.对胃癌组织及胃粘膜组织中CK20免疫组化积分进行ROC检验,获得CK20免疫组化积分的cut-off值。4.根据胃癌组织中CK20免疫组化积分及cut-off值将患者分为CK20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以Kaplan-Meier生存函数分析胃癌组织中CK20表达与患者无复发生存及3年总生存的影响。结果:1.CK20在胃癌组织、胃粘膜组织均不同程度阳性表达。2.胃癌组织中CK20免疫组化积分与胃粘膜组织中CK20免疫组化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3.至本研究结束,所有患者随访3年,胃癌组织中CK20低表达者与高表达者两组OS及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K20在胃癌组织、胃粘膜组织均普遍阳性表达。2.CK20在胃癌组织及胃粘膜组织中表达无明显差异。3.胃癌组织中CK20表达水平对患者OS及DFS无影响。4.CK20可以作为检测胃癌外周血、胃周淋巴结微转移的标记物。第三部分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检测及意义目的:探索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1.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了85例胃癌患者、40例良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情况。2.分析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手术前后检测结果之间差异。3.应用Kaplan-Meier生存函数,分析胃癌患者术后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对胃癌术后无复发生存及3年总生存的影响。结果:1.手术前对照组40例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85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中有35例(41.2%)外周血中CK20mRNA阳性;两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x2=22.876,P=-1.72×10-6)。2.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微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无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外周血CEA、CA724、CA199值、脉管内有无癌栓等病理特征密切相关(P<0.01)。3.手术后第一天,对照组40例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检测结果仍均为阴性;85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中有49例(57.6%)外周血中CK20mRNA阳性,两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x2=37.926,P=7.34×10-10)。胃癌患者手术后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外周血CEA、CA724、CA199值、脉管内有无癌栓等病理特征密切相关(P<0.01)。4.手术后患者外周血CK20mRNA表达明显高于术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12,P=0.032)。5.术后患者外周血CK20mRNA表达与患者术后OS、DFS相关(P<0.05),阳性表达者的3年总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均显着缩短。结论1.CK20mRNA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有较高的特异性。2.较多患者术前外周血存在微转移。3.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微转移与肿瘤体积大、分化差、Borrmann分型Ⅲ-Ⅳ型、浸润深度T3-T4、淋巴结转移N2-N3、术前外周血中CEA、CA724、CA199升高、肿瘤组织脉管内癌栓等因素相关。4.手术操作是促进胃癌微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5.术后患者外周血中CK20表达可以评估患者预后。第四部分 CK20蛋白及基因在胃周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进行微转移检测,评价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方法,分析胃周淋巴结微转移危险因素以及微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对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进行HE常规检查、CK20免疫组化及CK20mRNA荧光定量PCR检测。2.应用Kaplan-Meier生存函数,分析各种检测方式证实的淋巴结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3.分析各临床病理参数与胃周淋巴结微转移之间关系。4.建立COX风险预测模型,分析基线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HE染色转移阳性淋巴结行免疫组化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均为阳性。2.HE染色阴性淋巴结行CK20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有28枚/16例阳性;CK20mRNA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有137枚/34例胃周淋巴结阳性,并且免疫组化检测呈阳性的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同时均为阳性。在胃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中,荧光定量PCR法灵敏度更高,与HE染色法比较采用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免疫组化法和荧光定量PCR发现有137枚/34例胃周淋巴结存在微转移现象,导致2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发生相应改变,使得胃癌临床病理分期更趋准确。4.胃周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HE检查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P>0.05);与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外周血CEA、CA724、CA199值、外周血微转移情况相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脉管内有无癌栓等临床病理参数密切相关(P<0.01)。5.存在胃周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的患者3年总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明显低于无微转移的患者(P<0.05)。6.COX模型统计分析显示肿瘤分化、Bormann分型、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外周血微转移是影响胃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1.荧光定量PCR检测CK20mRNA表达,是发现胃癌胃周淋巴结微转移的灵敏检测方法。2.通过胃周淋巴微转移检测可以整体提高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术后病理分期。3.胃周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微转移阳性的患者具有比较高的转移复发机率和死亡率。4.胃周淋巴结微转移是胃癌预后的危险因素,是评估胃癌预后比较独立的检测指标。

张明明,修有成[4](2014)在《细胞角蛋白20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膀胱肿瘤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其中上皮性肿瘤占95%以上,绝大多数为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癌。膀胱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复发率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其疗效非常重要。近年来,诊断膀胱肿瘤的新方法不断出现,显着提高了膀胱肿瘤诊断及预后预测水平。其中,膀胱肿瘤标记物检测已成为膀胱肿瘤的诊断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发现,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是中间纤维家族成员之一,在正常膀胱组织中特异性表达于伞细胞,在膀胱癌中特异性表达于膀胱移行细胞癌,其诊断膀胱肿瘤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均较高,且与膀胱肿瘤的临床分级、病理分期和转移均密切相关,因此可作为辅助诊断膀胱肿瘤的检测标志物及治疗和预后评估指标。本文将就其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谢湖阳[5](2012)在《P53、E-cadherin和VEGF-C联合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根治患者预后》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尿路上皮癌是膀胱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具有复杂的组织学表达差异和明显的生物学行为差异。尽管外科技术、膀胱灌注化疗和新辅助与辅助化疗都有了较大进步,仍有超过30%的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发生疾病进展或复发和50%的肌层浸润尿路上皮癌发生术后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甚至死亡。常见的预后影响因素,如病理分期和分级,对这种具有明显差异生物学行为的膀胱肿瘤的预后评估能力有限。如果将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分子标记物纳入预后评估的模型,可能提升预后评估的准确性。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涉及细胞周期调节(P53、P21、pRb、P27)和细胞凋亡及细胞增值(P53、Bcl-2、caspase-3、Survivin)的两组标记物。而涉及尿路上皮癌发生发展进程的瘤标组合尚无文献报道,本研究选取尿路上皮癌分化途径中的P53、VEGF-C和E-cadherin这三个瘤标,结合常见临床预后因素,评价膀胱尿路上皮癌根治患者的临床预后(包括无疾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并论证这3个瘤标联合的评估价值是否优于其中的单个瘤标。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2003.03-2009.02间膀胱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经病理证实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共106例(排除术前放疗,行新辅助化疗及围手术期死亡的病例),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病理分期和分级、淋巴结分期、淋巴管浸润、辅助化疗等;随访终点其一为根治术后随访中首次发现盆腔复发或远处转移的时间(DFS),其二为患者的死亡时间(OS)。经病理医师复片,按照WH02004分级标准重新确定肿瘤分级,挑选出这10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合适蜡块并切片备用。另外再挑选出20例正常膀胱粘膜作对照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上述膀胱癌标本和正常膀胱粘膜中P53、E-cadherin、VEGF-C的表达情况。其中P53按照细胞核染色数目是否超过15%分为变异及非变异两组;E-cadherin和VEGF-C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为低强度染色和高强度染色两组,并将E-cadherin(?)染色组和VEGF-C高染色组分别视为变异组。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卡方检验(x2test)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各瘤标(P53、E-cadherin、VEGF-C)与各个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Spearman检验3个瘤标之间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绘制DFS及OS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统计学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生存回归分析。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以Harrell’s一致性系数(Concordance Index)替代,并采用Bootstrapping法内部验证避免过拟合偏差,经内部验证后再与基础预测值进行Mantel-Haenszel检验来确定两组预测值之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所有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被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人群的中位年龄59岁(25岁-75岁),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2个月-97个月),有6位(5.7%)患者随访中失访,34位(32.1%)患者在随访中发生肿瘤复发或者远处转移,25位(23.6%)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死亡。经免疫组化证实分别有31位(29.2%)、61位(57.5%)和51位(48.1%)患者出现P53、E-cadherin和VEGF-C的表达异常。P53表达与各个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而VEGF-C高表达与肿瘤分级、淋巴结累及、淋巴管浸润这3个病理特征具有明显相关性,肿瘤分级越高,出现淋巴结累及和淋巴管浸润的病例VEGF-C高表达的概率越高,p值分别为0.001、0.003和0.006;而E-cadherin低表达与肿瘤T分期、肿瘤分级和淋巴管浸润这3个病理特征具有明显相关性,高T分期和高分级以及出现淋巴管浸润的病例E-cadherin(?)表达的概率越高,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09。但3个瘤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可视为相互独立的因素进行预后研究(p值均>0.05)。患者同时出现P53、E-cadherin和VEGF-C表达异常其中位DFS和OS分别为28个月和30个月。这3个瘤标同时出现表达异常的数目越多,患者的DFS及OS相对越短(long-rank p<0.05)。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并经Bootstrapping内部验证后,证明P53、E-cadherin、VEGF-C这3个瘤标联合评估患者预后的价值优于其中的单个瘤标(p值均<0.05)。3个瘤标联合评估预后比仅使用临床因素评估预后可提高DFS和OS的预测准确性,分别达到3.56%和2.17%,p值分别为0.01和0.03。结论联合P53、E-cadherin和VEGF-C这三个瘤标,结合常见临床预后指标,可提高对膀胱尿路上皮癌根治患者术后DFS和OS的预测准确性,而且3个瘤标联合的预测价值优于其单个瘤标。这对患者术后辅助治疗选择和随访计划制定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研究证实,将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分子标记物纳入预后评估的模型可以提升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江伟凡[6](2010)在《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K20、CD105及CD146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血清肿瘤标志物CK20、CD105和CD146的表达,探讨CK20、CD105和CD146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微转移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K20及CD105/CD146的表达情况。分析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及CD105/CD146的阳性表达率;CK20及CD105/CD146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CK20及CD105/CD146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相关性;联合检测CK20及CD105/CD146与单项检测相比的意义。结果:1、CK20在实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28.0%(14/50),CD105/CD146在实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48.0%(24/50)。2、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K20及CD105/CD146阳性细胞的表达与肿瘤分期、病理分级、有无远处转移、肿瘤直径、病灶数量等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3、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中有10例患者同时出现CK20及CD 105/CD146阳性表达,两者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有相关性(X2=4.276,r=0.281,P<0.05)。4、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CK20相比,阳性率有所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5);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CD105/CD146相比,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23),但阳性率值仍有提高。结论:1、CK20及CD105/CD146对于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微转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2、CK20及CD105/CD146共同参与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微转移。3、CK20及CD105/CD146可以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微转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联合检测CK20及CD105/CD146与单项检测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郑宇朋,陈山[7](2009)在《CK20和Ki-6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细胞角质蛋白20(CK20)和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经临床确诊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CK20(66例)和Ki-67(55例)的表达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K20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表达的阳性率为68.2%(45/66)。CK20表达的阳性指数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分期和细胞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复发膀胱移行细胞癌组CK20阳性表达率92.3%(12/13)高于初发膀胱移行细胞癌组62.3%(33/53)(P<0.05)。Ki-6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表达的阳性率为63.6%(35/55)。Ki-67表达的阳性指数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分级呈正相关(P<0.05)。复发膀胱移行细胞癌组Ki-67阳性表达率90.9%(10/11)高于初发膀胱移行细胞癌组56.8%(25/44)(P<0.05)。Ki-67和CK20的表达阳性指数呈正相关(r=0.493,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CK20和Ki-67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关,因此CK20和Ki-67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病理分级分期以及预后判断的辅助手段。

王斌,米振国,李志斌,史天良,陈惠庆,宋继文,张雁刚[8](2008)在《树突状细胞疫苗对人化荷人膀胱癌SCID鼠循环微转移转归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以腹腔转输方法构建具备人免疫环境SCID鼠模型,探讨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荷瘤SCID鼠血循环膀胱癌细胞微转移转归的影响。方法体外侵袭法从膀胱癌细胞株T24中筛选具有高转移能力亚群(T24-3);从人外周血中分离PBL,经腹腔注射小鼠(4×107/鼠),1d后,于鼠右后肢内侧皮下接种3×106个T24-3细胞,2、4、5、6周分别检测鼠体内人免疫状态(包括血清IgG水平和CD3+、CD4+、CD8+T细胞数量)及外周血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表达;用含10%人AB型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在rhGM-CSF和rhIL-4存在下,37℃、5%CO2环境下体外诱导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DC。用冻融法获得的T24-3细胞裂解上清液致敏DC;并干预荷人瘤细胞的SCID鼠自发血循环肿瘤细胞微转移,观察大体情况、外周血CK20mRNA表达及瘤体MMP-7mRNA表达。结果SCID鼠于接种T24-3肿瘤细胞后5周进行DC疫苗干预。DC疫苗治疗组小鼠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均阴性,无远处转移发生;PBS处理组小鼠外周血中有2例CK20mRNA表达阳性,3例发生远处转移;DC治疗组小鼠外周血中有1例CK20mRNA表达阳性,1例发生远处转移。DC疫苗治疗组小鼠瘤组织中MMP-7mRNA表达最低,较PBS处理和DC治疗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结论DC疫苗可以有效控制荷人膀胱癌SCID鼠血循环肿瘤细胞微转移发生,进而延缓或阻止肿瘤转移。

彭志强,钟惟德,何慧婵,戴奇山,谢克基,魏鸿蔼[9](2007)在《外周血角蛋白CK-20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转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特异性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在微转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半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9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成分中CK-20mRNA含量,同2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91例患者中37例(41%)外周血CK-20 mRNA阳性表达,其中证实有转移的20例中17例(85%)阳性;对照组25例均为阴性。外周血细胞CK-20mRNA的阳性率在有远处转移的病例中显着升高(P<0.01)。结论:检测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对早期发现膀胱癌细胞的血行播散有重要参考价值。

韩永华[10](2007)在《尿路移行细胞癌微转移的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K2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7例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和14例健康志愿者以及18例非肿瘤患者外周血CK20的表达。以GAPDH作为内参照。结果14例健康志愿者和18例非肿瘤患者外周血CK20的表达均为阴性;47例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K20阳性表达率为21.3%(10/47):T1为0(0/29),T2为20%(2/10),T3为100%(4/4),T4为100%(4/4)。随访12个月,6例(T2T3)外周血CK20阳性的尿路移行细胞癌有3例(T3G2膀胱癌1例,T2G2和T3G2输尿管癌各1例)发生远处转移。结论检测外周血CK20表达,可以提示癌细胞的血行播散,对判断预后以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二、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K20表达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K20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外周血TAP、CA125、CEA检测对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第2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2 研究对象
    2.3 资料收集方法和内容
        2.3.1 TAP检验方法
        2.3.2 CA125和CEA检验方法
    2.4 结果判读标准
        2.4.1 TAP检测结果判读
        2.4.2 CA125 检测结果判读
        2.4.3 CEA检测结果判读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尿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尿路上皮癌应用价值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一、仪器和设备
    二、相关试剂
    三、纳入标准
    四、方法
    五、统计学分析
    六、质量控制
结果
    一、患者一般资料
    二、Fish、尿脱落细胞检查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3)CK20在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微转移可行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癌组织中CK20的表达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荧光定量PCR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CK20蛋白及基因在胃周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胃癌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细胞角蛋白20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细胞角蛋白的表达及作用
2细胞角蛋白20的结构特点及分布特异性
3细胞角蛋白20与膀胱癌
    3.1 CK20检测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早期诊断价值
    3.2 CK20的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期和临床分级的关系
    3.3 CK20与膀胱癌的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4细胞角蛋白20的研究价值及展望

(5)P53、E-cadherin和VEGF-C联合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根治患者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6)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K20、CD105及CD146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树突状细胞疫苗对人化荷人膀胱癌SCID鼠循环微转移转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细胞株
        1.1.2 血源
        1.1.3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细胞准备
        1.2.2 T24细胞株高转移亚群筛选
        1.2.3 人化荷瘤SCID鼠自发转移模型构建实验
        1.2.4 DC的诱导培养及致敏
        1.2.5 DC疫苗对人化荷瘤SCID鼠血循环微转移转归的影响
        1.2.6 FQ-PCR法检测MMP-7
        1.2.7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T24细胞中高转移亚群的特性
    2.2 T24-3细胞在SCID小鼠体内的成瘤性
    2.3 人PBL于SCID小鼠体内的人化水平
    2.4 小鼠外周血细胞中CK20
    2.5 人外周血中DC的诱导和表型变化
    2.6 荷瘤SCID小鼠血循环中肿瘤细胞微转移的转归
3 讨 论

(9)外周血角蛋白CK-20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转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检测对象
    1.2 方法
        1.2.1 标本收集
        1.2.2 细胞RNA
        1.2.3 RT-PCR
        1.2.4 分析
        1.2.5 敏感性试验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10)尿路移行细胞癌微转移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K20表达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周血TAP、CA125、CEA检测对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的临床意义[D]. 王略. 南华大学, 2019(01)
  • [2]尿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尿路上皮癌应用价值中的研究[D]. 胡俊. 苏州大学, 2018(12)
  • [3]CK20在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D]. 尤小兰. 苏州大学, 2016(05)
  • [4]细胞角蛋白20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J]. 张明明,修有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01)
  • [5]P53、E-cadherin和VEGF-C联合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根治患者预后[D]. 谢湖阳. 复旦大学, 2012(03)
  • [6]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K20、CD105及CD146的临床意义[D]. 江伟凡.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7)
  • [7]CK20和Ki-6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郑宇朋,陈山.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9(04)
  • [8]树突状细胞疫苗对人化荷人膀胱癌SCID鼠循环微转移转归的影响[J]. 王斌,米振国,李志斌,史天良,陈惠庆,宋继文,张雁刚.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8(04)
  • [9]外周血角蛋白CK-20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转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彭志强,钟惟德,何慧婵,戴奇山,谢克基,魏鸿蔼.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7(02)
  • [10]尿路移行细胞癌微转移的检测[J]. 韩永华.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7(01)

标签:;  ;  ;  ;  ;  

CK20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