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压变压器的绝缘及其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韦良[1](2014)在《模块化高压开关电源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直流高压电源制造技术有传统工频和开关电源技术,传统工频高压电源在体积、重量、效率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高压开关电源是由若干器件和独立电路组成,关键电路存在优化空间,这势必给电源的故障检测与维护造成障碍。因此,本文提出高压开关电源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和相关优化措施。本论文围绕高压开关电源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为主线,重点进行高压开关电源整体设计:包括调压模块、逆变模块、升压模块和数字显示模块;然后开展拓扑结构研究和工作频率选择等工作。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首先重点阐述了主电路、驱动电路、保护电路、数字显示电路的设计原理和制作,为电源后续研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硬件基础;然后深入开展高频高压变压器设计与实验研究,侧重解决波形失真、传输效率、高压绝缘和电磁兼容等技术难题;同时,实现倍压整流电路的仿真与优化;最后,完成高压开关电源模块化制造和样机测试。
张可心[2](2018)在《静电除尘环境中高压电晕放电特性及其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静电除尘设备作为一种除尘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的电晕放电应用类除尘装置,以其独特的优势占据着市场上除尘设备应用的主要份额。其内部粉尘粒子的荷电、输运、沉降过程是其工作核心过程,电晕放电气体电离为其工作基础,电源为其工作时唯一能量来源,因此,围绕以上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对改进电除尘设备,提高除尘效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围绕静电除尘设备中高压电晕放电基础物理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从微观粒子运动角度,建立静电除尘设备中粉尘粒子状态及动力学方程,分析粉尘粒子在高压负电晕放电中的荷电、输运及沉降过程。结果表明,根据粉尘粒子粒径不同,放电区中存在电场荷电机制和扩散荷电机制。无论在哪种荷电机制作用下,粉尘粒子荷电量均存在饱和值。电场荷电机制作用下粒子荷电量与放电间隙电场强度以及尘粒粒径成正比,扩散荷电机制作用下粒子荷电量与放电区温度及尘粒粒径成正比;从理论上给出电场中荷电粉尘颗粒的输运方程及其边界条件,从受力角度分析了荷电粒子在放电区的受力状况;给出了粉尘沉降厚度和粉尘层电压降理论关系表达式,叠加后放电区内场强理论表达式,为提高静电除尘设备工作效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其次,针对静电除尘设备典型负电晕放电结构,研究针-板与线-板负电晕放电特性及模式。以Trichel脉冲为基元研究针-板负电晕放电特性。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脉冲各参数进行概率分布分析,发现在电压上升过程中,Trichel脉冲放电存在大小幅值脉冲模式转变现象,根据气体放电基本原理,分析转变原因为随着电压的升高,放电过程中主导因素发生转变,在大幅值脉冲放电时段,主导因素为放电通道的建立,在小幅值脉冲放电时段,主导因素为放电区中负离子云团的累积与消散。将线-板负电晕放电等效为针-板负电晕放电的拓展,研究线-板负电晕放电特性,通过对比两种放电结构下电流脉冲各参数概率分布特征,提出线-板负电晕放电可视为多个不同模式下针板负电晕放电的叠加,从理论上对线-板负电晕放电脉冲随机性、脉冲各参数概率分布等特征做出合理解释,对未来线-板负电晕放电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第三,基于静电除尘设备的应用环境多样性,通过实验研究放电环境因素对高压负电晕放电的影响,包括温度场、湿度场、气体流场和粉尘粒子,并对放电区负离子密度与分布建模分析,给出放电环境对脉冲影响的理论解释。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起晕电压降低,同一电压下放电平均电流值、脉冲幅值和脉冲频率增大。随着湿度增大,起晕电压降低,同一电压下平均电流值和脉冲频率降低,脉冲幅值增大。不同气流方向对脉冲放电强度影响不同,垂直于电场方向的气流对放电强度几乎无影响,但是增大了脉冲幅值和脉冲间隔时间;与电场方向同向的气流减弱了放电强度,增大脉冲幅值和脉冲间隔时间;逆向于电场方向的气流增强了放电强度,增大脉冲幅值和脉冲频率。随着粉尘粒子浓度的提高,起晕电压降低,同一电压下放电平均电流值、脉冲幅值和脉冲频率下降。通过COMSOL软件对不同条件下放电间隙负离子分布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湿度和粉尘粒子通过影响负离子密度及负离子云团运动速度,气流通过影响负离子运动轨迹及负离子云团分布进而影响负电晕放电特性。第四,综合分析静电除尘设备各影响因素耦合关系,提出通过优化高频高压电源控制系统来提高静电除尘设备除尘效率及稳定性的方法。结合针-板与线-板放电特性设计静电除尘高频高压电源,提出基于高频高压变压器分布参数的谐振电路设计方法以及将输入分流、输出均压分组的优化设计方法,解决静电除尘电源高频高压变压器中存在的发热和绝缘问题。基于静电除尘设备工作过程分析,提出了以放电区域内单位时间火花放电次数为基准的电压加载控制方法,开发静电除尘用高频高压电源样机,额定功率30k W,最高输出电压-75k V,最大输出电流400m A,通过对比其它类型电源,结果显示本文所设计电源显着提高了静电除尘效率,为未来静电除尘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谭积东[3](2017)在《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中的故障及处理》文中指出变压器是在电力系统中进行压力转换工作的设备,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不管是新生产的变压器还是经过维修的变压器都需要进行局部放电实验进行测试。本文阐述了变压器局部放电实验的含义和重要性,在找到了引起局部放电源头的基础上,说明了放电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以及处理方法。
宫传[4](2008)在《一种高频高压电源的研制》文中认为介质阻挡放电是低温等离子体发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被广泛用于臭氧产生、材料表面改性等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介质阻挡放电采用高压交流电源供电,因此,电源输出的波形、电压和频率,以及匹配负载能力等特性直接关系到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应用效果。本文依据逆变调频和高频升压的电路原理,对电源的整流电路、斩波电路、逆变电路、控制电路、驱动及保护电路、显示电路,以及高频变压器的结构参数及绕制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给出了高频高压电源的整体设计方法,并对整机进行调试给出了调试波形,制作了电源样机。其中,样机由两部分构成,即变频电源单元和高频升压单元。该变频电源输出指标为:方波输出;电压有效值0~220V;频率为50Hz-20kHz连续可调;数字显示。高频升压变压器性能指标为:变比为1:70;配合变频电源可实现高压输出20kV(最大值)可调,频率5k-20kHz可调。同时该变频电源可匹配低频变压器,在1kHz以下实现中频高压输出,具有很好的耐负载能力。本设计制作的高频高压电源应用于同轴圆柱式的介质阻挡放电臭氧发生器中,负载接入后电源输出特性基本不变;当采用空气供气,气体流量0.06m3/h,电压有效值15kV,频率20kHz时臭氧产生量为18g/m3,与50Hz高压电源供电比较,能量利用效率显着提高,达到本文的研究目的。
张轩昂[5](2012)在《推挽正激电容器充电电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脉冲功率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发展初期,其主要应用于科研和军事领域,后逐渐在医疗、工业、教育、民用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是一门十分有活力的新兴学科。电容器是最常用的脉冲功率系统初级储能装置,所以研制高性能的高压电容器充电电源显得十分重要。高频变换器电容充电电源有输出电压精度和稳定度很高、输出电压值容易控制、对电容的冲击小、有利于延长电容器寿命等优点,是未来高压电容器充电电源的发展方向。目前常用的高频变换器充电电源,如串联谐振式充电电源,功率器件较多、结构较为复杂,其拓扑结构并不适合小功率、低输入电压的场合。本文设计了一种简单可靠的基于推挽正激拓扑结构的高压电容器充电电源,其适用于低压大电流输入场合,可作为机载高压电容器充电电源。文章首先深入分析了推挽正激充电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了有环流和无环流两种情况下电路各个模态的运行情况。并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结合推导公式和仿真分析了箝位电容和原边串联电感大小、工作频率、变压器变比、充电电压对输入电流、充电电流和箝位电容脉动的影响。然后对电路的结构和主要参数进行了设计和选取,并着重分析了本电源高频高压变压器的设计。对采样、保护、驱动等电路在内的控制电路进行了设计。本文最后设计并研制了1kW28V/±15kV推挽正激充电电源样机一台,实验结果基本验证了本文之前对电路的分析与仿真。
张灿[6](2008)在《液中放电等离子体技术降解TNT废水的装置和试验研究》文中提出TNT(2,4,6-三硝基甲苯)是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TNT废水主要来源于TNT生产加工和废旧弹药处置过程,排放量大,而且难以生物降解,目前传统处理方法对TNT废水的降解尚未达到满意的效果。液中放电等离子体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高级氧化技术,集高温热解、光化学氧化、液电空化降解、超临界水氧化等多种效应于一体,具有常温常压、高效、无选择性、无二次污染、能耗低等优点,在难降解废水的处理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中自行研制了液中放电水处理试验装置,以TNT废水为研究对象,对液中放电降解TNT废水的影响因素、降解机理、联用工艺和降解产物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系统研制了液中放电试验装置,比较了不同试验装置对TNT的降解效果。设计的高压脉冲系统可使普通低压电(220/380V)最高升至100kV。试验装置的接地电阻为0.86Ω,满足试验安全要求。设计并加工不锈钢圆柱体反应器(水平放电和垂直放电),45#碳钢圆柱体反应器;设计并加工四种形式电极,尖-尖式、尖-板式、多尖-板式、中空电极;设计并加工三种不同材质的尖-尖式电极,不锈钢、铜、碳钢。试验结果表明:45#碳钢反应器对TNT的降解效果优于不锈钢反应器;研究的三种电极材料对TNT的降解效果依次为:铜>碳钢>不锈钢。多尖-板式电极对TNT的降解率最好,尖-尖式和尖-板式电极次之,中空电极最差。增长电极绝缘,减小电极裸露面积可提高降解效果。垂直放电反应器对TNT的降解效果优于水平放电。②采用45#碳钢反应器、水平放电、尖-尖式45#碳钢电极,进行液中放电等离子体对TNT模拟废水的降解试验,研究TNT降解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动力学和能量效率分析。结果表明:在TNT初始浓度50.00mg/L、废水体积7L的条件下,300次放电后,液中放电对TNT降解率达到87.00%,TNT浓度降为6.50mg/L;放电500次后TNT降解率为91.20%,TNT浓度降为4.40mg/L,满足国家排放标准。液中放电等离子体降解TNT的反应符合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活化能为14.5kJ/mol。本试验装置的能量效率G值为6.56×10-2~ 9.33×10-2molecule/heV,具有较高的能量效率。③较深入地探讨了液中放电对水中污染物的降解机理。分析液中放电的原理和过程,概括了液中放电的降解模式,论证了液中放电中的高能电子轰击、高温热解、H2O2和O3等物质的氧化、超临界水和超声空化效应的降解、冲击波、紫外光解、活性粒子氧化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并测试了液中放电的流光光谱和活性物质的发射光谱。④进行了液中放电/纳米TiO2、液中放电/通气对TNT废水的降解研究。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粉体,对粉体进行表征,进行了液中放电/纳米TiO2降解TNT的试验,研究TNT降解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液中放电过程中投加纳米TiO2可以提高降解效果。同样试验条件下,单独液中放电对TNT的降解率仅为63.00%;投加纳米TiO2 0.035g/L后,TNT降解率提高至90.47%。在液中放电试验装置的基础上设计了通气装置,采用通气电极(中空电极),进行了液中放电/空气或臭氧对TNT的降解试验,并研究了TNT降解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液中放电过程中通入空气或臭氧均可以提高降解效果。同样试验条件下,单独液中放电对TNT的降解率为59.80%;通入空气后TNT降解率为63.12%;通入臭氧后TNT降解率为82.95%。⑤在研究液中放电/Fenton试剂降解TNT废水的基础上,提出液中放电与铁屑内电解法协同降解TNT的方法。进行液中放电/Fenton试剂对TNT的降解试验,研究TNT降解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放电中单独添加H2O2或Fe2+均不能大幅度地提高TNT的降解效果,但同时添加H2O2、Fe2+(Fenton试剂)能大幅度地提高TNT降解效果。同样试验条件下,单独液中放电对TNT时降解率仅为63.00%,添加FeSO4 25.00mg/L,H2O2(30%V/V)0.50ml/L,TNT降解率为79.38%。进行液中放电/铁屑降解TNT的试验,研究TNT降解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同样试验条件下,单独液中放电对TNT的降解率仅为63.00%;投加铁屑40.00g/L,液中放电/铁屑协同处理TNT的降解率为92.16%,TNT浓度降为3.92mg/L,满足国家排放标准。液中放电/铁屑联用对TNT降解率高、可以减少放电次数、而且铁屑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具有应用于实际的可能。鉴于此,本论文推荐铁屑内电解法为液中放电降解TNT废水的最佳联用工艺。⑥研究液中放电降解TNT过程中CODcr、BOD5的变化,对TNT降解产物进行GC/MS联机分析,并探讨了TNT降解产物可能的生成途径。结果表明:放电300次后水样的TNT降解率为97.36%; CODcr去除率为34.29%。这说明在液中放电过程中TNT分子没有完全矿化,其中一部分仍以有机物的形式留在水中。放电前TNT模拟废水中的BOD5为“未检出”,放电50次以后的水样都检测出了BOD5,说明放电后水样中出现了可生化的有机物。GC/MS联机分析结果表明:TNT分子在液中放电中得到降解,有芳香族化合物(1,4-二甲苯、苯乙烯)和脂肪烃类结构有机产物(正十四烷、正十七烷)产生。
叶志军,林晓明,谭锴佳,罗继亮,郝亮亮[7](2021)在《高频变压器技术研究综述》文中指出高频变压器(high frequency transformer,HFT)是一种结合电力电子技术和高频磁链技术的电能变换设备。由于与工频变压器相比,HFT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等优点,因此HFT在现代变换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HFT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在介绍HFT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HFT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介绍了漏感和分布电容等参数,归纳了绕组及磁损耗的计算方法,并对HFT的优化设计技术,如磁芯优化技术、绕组优化技术、样机设计制造技术与多物理仿真等进行了梳理和概括。最后对HFT还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归纳与展望。对于HFT相关的研究者和生产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习意义。
高源[8](2009)在《换流变压器油纸绝缘油流带电实验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换流变压器是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其运行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运行中的换流变压器除承受交流电压、雷电冲击和操作过电压外,还要承受直流、交流叠加直流及极性反转电压的作用。在这些电压作用下,换流变压器内部电场分布、绝缘材料击穿特性、空间电荷的积聚与分布、绝缘油油流带电情况等都与普通电力变压器存在很大的差异,并导致换流变压器内部绝缘的异常放电与击穿。本文主要针对换流变压器的油流带电问题进行了相应实验系统的设计。为研究换流变压器的油流带电特性与击穿特性及二者相互关系,建立了典型油纸复合绝缘结构模型,设计搭建了油流带电与击穿特性试验系统;根据换流变压器的工况要求,设计了交流叠加直流实验设备,并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搭建了一套完整的试验设备;此外,通过试验测出了油纸复合绝缘中的空间电荷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最后针对油流带电产生的微弱电流难以测量的问题设计制作了基于单片机的微电流测量设备。本文为研究换流变压器内部典型油纸绝缘结构油流带电影响因素、油流带电特性与击穿特性及相互关系等问题提供了相应的实验平台。
吴碧波[9](2007)在《浅谈电力安装之变压器安装与存在缺陷的处理》文中提出本文包括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安装程序和安装过程中的试验项目等几方面去分析了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根据现场经验,对安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总结出了安装过程中变压器缺陷的处理方法。
魏博凯[10](2021)在《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方法与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具有低空载损耗的特性,属于变压器领域中较为理想的节能型产品。与常规硅钢片铁心变压器相比,非晶合金铁心变压器的设计成本较高。另外,传统的变压器采用手工设计方法,自动化程度不高、设计工作量大且周期长,难以获取高效节能低成本设计方案。针对目前非晶合金变压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以降低非晶合金变压器主材成本与总损耗为目标,采用智能算法对其进行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并结合市场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智能算法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系统,提高了优化设计效率。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传统的手工设计方法,构建了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设计流程,介绍了变压器铁心与绕组相关的电磁参数、结构参数以及性能参数的工程计算方法,为目标函数与优化变量的选取提供参考。(2)构建了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计算模型,选取变压器主材成本与总损耗为优化目标函数。介绍了单目标遗传算法(GA)与多目标NSGA-Ⅱ的基本理论,综述了GA与NSGA-Ⅱ在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提出了混沌遗传算法(CGA)、自适应遗传算法(AGA)、混沌自适应遗传算法(CAGA)与改进的NSGA-Ⅱ在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实现方法,为软件系统的优化算法程序设计提供参考。(3)基于变压器电磁设计与优化算法理论,结合软件系统功能与用户需求,采用Visual Basic 6.0软件平台设计与开发了一套基于智能算法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系统。通过软件系统交互接口设计,实现优化系统与其它软件的交互连接。(4)研究了GA、粒子群算法(PSO)与差分进化算法(DE)的寻优能力与运行速度。仿真计算结果表明,GA更适用于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将CAG、AGA、CAGA与改进的NSGA-Ⅱ对SCLBH15-315/10型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进行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实例优化结果分析表明:在单目标优化设计中,CAGA优化效果最佳,CAGA能极大地降低变压器主材成本与改善其损耗性能;在多目标优化设计中,改进的NSGA-Ⅱ在节材与节能的基础上能获取更多Pareto前沿解,为变压器制造厂家提供更多的优化方案。通过对优化系统的执行时间与优化效果分析,验证了优化系统的实用性与高效性;
二、高压变压器的绝缘及其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变压器的绝缘及其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模块化高压开关电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直流高压电源在耐压检测中的应用 |
1.2 直流高压电源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论文的选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压电源系统结构设计 |
2.1 系统的模块化设计 |
2.2 主电路拓扑的选择 |
2.2.1 非隔离型电路拓扑 |
2.2.2 隔离型电路拓扑 |
2.3 单相电压型全桥逆变电路分析 |
2.3.1 工作原理分析 |
2.3.2 实际工作分析 |
2.4 工作频率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电路的设计 |
3.1 输入电路 |
3.1.1 整流滤波电路 |
3.1.2 浪涌抑制电路 |
3.2 全桥逆变电路设计 |
3.2.1 开关器件的选型 |
3.2.2 MOSFET缓冲电路 |
3.2.3 MOSFET驱动电路设计 |
3.3 直流滤波电感的设计 |
3.4 控制电路的设计 |
3.4.1 SG3525集成控制器介绍 |
3.4.2 控制电路设计 |
3.5 保护电路设计 |
3.6 数字显示电路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高频变压器研究 |
4.1 高频变压器分布参数的研究 |
4.1.1 高频变压器的建模分析 |
4.1.2 高频变压器的漏感影响分析 |
4.1.3 高频变压器的分布电容影响分析 |
4.2 变压器关键组件的研究 |
4.2.1 磁芯的非线性特性研究 |
4.2.2 磁芯结构分析 |
4.3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
4.3.1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流程 |
4.3.2 高频变压器的参数计算 |
4.3.3 高频高压变压器结构的优化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倍压整流电路的优化设计 |
5.1 电路结构选择 |
5.2 四阶倍压整流电路分析及参数计算 |
5.3 电容参数的优化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电源制作与调试 |
6.1 驱动电路的调试 |
6.2 全桥逆变电路的调试 |
6.3 升压模块的调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电源系统实物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静电除尘环境中高压电晕放电特性及其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Trichel脉冲放电研究现状 |
1.2.2 静电除尘技术发展现状 |
1.2.3 静电除尘用高压电源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静电除尘过程荷电粒子输运机理 |
2.1 引言 |
2.2 静电除尘物理过程分析 |
2.3 粉尘粒子荷电机制与特性分析 |
2.3.1 电场荷电机制与特性分析 |
2.3.2 扩散荷电机制与特性分析 |
2.3.3 电场/扩散荷电的综合机制与特性分析 |
2.4 荷电粉尘粒子输运过程研究 |
2.5 荷电粉尘粒子沉降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静电除尘设备高压负电晕放电模式转变研究 |
3.1 引言 |
3.2 高压负电晕放电实验装置设计 |
3.3 针板负电晕放电模式转变的实验研究 |
3.3.1 针板负电晕放电实验特性 |
3.3.2 Trichel脉冲参数统计分析 |
3.4 Trichel脉冲放电机理分析与讨论 |
3.5 线板负电晕放电实验研究 |
3.5.1 线板负电晕放电实验特性 |
3.5.2 线板负电晕放电脉冲参数统计分析 |
3.6 线板负电晕放电机理分析与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境因素对Trichel脉冲放电影响的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温度对Trichel脉冲放电的影响 |
4.2.1 温度对Trichel脉冲放电影响实验特性 |
4.2.2 温度影响放电脉冲理论分析 |
4.3 湿度对Trichel脉冲放电的影响 |
4.3.1 湿度对Trichel脉冲放电影响实验特性 |
4.3.2 湿度影响放电脉冲理论分析 |
4.4 气流对Trichel脉冲放电的影响 |
4.4.1 气流对Trichel脉冲放电影响实验特性 |
4.4.2 气流影响放电脉冲理论分析 |
4.5 粉尘粒子对Trichel脉冲放电的影响 |
4.5.1 粉尘粒子对Trichel脉冲放电影响实验特性 |
4.5.2 粉尘影响放电脉冲理论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静电除尘影响因素分析及静电除尘优化方法 |
5.1 引言 |
5.2 静电除尘影响因素的耦合关系 |
5.3 静电除尘优化方法分析 |
5.4 静电除尘高频高压电源硬件优化设计 |
5.4.1 静电除尘用高频高压电源设计主要矛盾分析 |
5.4.2 高频高压电源通用参数设计 |
5.4.3 基于高频变压器分布参数的谐振电路设计 |
5.4.4 高频高压变压器及高压整流环节设计 |
5.5 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
5.5.1 控制系统硬件优化设计 |
5.5.2 控制系统软件优化设计 |
5.5.3 控制策略优化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中的故障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局部放电的含义 |
3 局部放电实验的重要性 |
4 局部放电出现的原因分析 |
4.1 引起局部放电的因素 |
4.2 安装变压器对局部放电产生的影响 |
5 变压器局部放电实验的常见故障及其处理 |
5.1 分接开关档位的选择 |
5.2 高压端绕组的特殊检测 |
5.3 剩磁的去除工作 |
5.4 电感性的无功补偿 |
6 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故障排查 |
7 小结 |
(4)一种高频高压电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逆变电源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
1.3 高频高压电源研制的难点 |
1.4 介质阻挡放电概述 |
1.5 本文的主要意义与主要内容 |
2 电源电路设计 |
2.1 工作原理概述 |
2.2 输入整流滤波电路 |
2.2.1 整流滤波电路 |
2.2.2 滤波软启动电路 |
2.3 调压电路 |
2.3.1 调压电路分析 |
2.3.2 本设计采用的电路图及器件型号 |
2.4 逆变电路 |
2.4.1 各种逆变电路比较 |
2.4.2 全桥逆变电路工作分析 |
2.4.3 开关器件的选取 |
2.4.4 本设计中的逆变电路图及波形 |
2.5 PWM控制电路 |
2.5.1 脉宽调制(PWM)原理 |
2.5.2 SG3525开关电源集成控制器原理 |
2.5.3 本设计采用的控制电路 |
2.6 栅极驱动电路 |
2.6.1 IGBT栅极驱动电路设计原则 |
2.6.2 TLP250介绍 |
2.6.3 本设计驱动电路 |
2.7 测量及显示电路 |
2.7.1 数字频率计的原理及设计 |
2.7.2 数字电压表的设计 |
2.8 保护及缓冲电路 |
2.8.1 过流保护电路 |
2.8.2 缓冲电路 |
2.9 热设计与机箱结构设计 |
2.9.1 开关管及二极管的散热设计 |
2.9.2 机箱结构设计 |
3 高频高压变压器设计 |
3.1 高压变压器的分布参数 |
3.2 磁芯材料 |
3.3 绝缘及线包结构设计 |
3.4 高频高压变压器的设计 |
3.4.1 变压器的性能指标及电路形式 |
3.4.2 主要参数的确定 |
4 电磁兼容与印刷电路板(PCB)布线 |
4.1 电磁兼容问题 |
4.1.1 逆变电源与市电之间的电磁兼容 |
4.1.2 整流滤波电路与逆变电路间的电磁兼容问题 |
4.1.3 其他措施 |
4.2 PCB电路设计的一般原则 |
4.2.1 PCB电路中常见的电磁干扰 |
4.2.2 设计中的抗电磁干扰措施 |
5 样机调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
5.1 电源单元电路调试与分析 |
5.2 电源性能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实物照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推挽正激电容器充电电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2 几种高压电容器充电电源的拓扑 |
1.3 推挽正激高频高压充电电源特点 |
1.4 硬开关的缺点以及软开关技术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2 推挽正激充电电路的工作模式分析 |
2.1 有环流模态的工作原理 |
2.2 无环流情况下的工作原理 |
2.3 输入峰值电流、充电电流和环流计算 |
2.4 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1KW 28V/ 15KV 充电电源的设计与实现 |
3.1 1KW 28V/ 15KV 充电电源主要性能指标 |
3.2 主电路结构和参数设计 |
3.3 控制电路的设计 |
3.4 驱动电路的设计 |
3.5 电压检测保护电路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高频变压器设计 |
4.1 |
4.1.1 高频高压变压器的等效电路 |
4.1.2 变压器设计注意问题 |
4.2 高频变压器 AP 法设计原理 |
4.3 本实验变压器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 前言 |
5.2 整机实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及未来工作的展望 |
6.1 本文所做的工作 |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液中放电等离子体技术降解TNT废水的装置和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TNT 的性质及危害 |
1.1.2 TNT 废水的来源和排放标准 |
1.1.3 TNT 废水的处理现状 |
1.2 液中放电等离子体技术概述 |
1.2.1 等离子体的定义和产生的方法 |
1.2.2 液中放电的原理 |
1.2.3 液中放电的放电模式 |
1.2.4 液中放电的水介质击穿机理 |
1.2.5 液中放电的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 |
1.2.6 高压脉冲电源和反应器系统 |
1.3 液中放电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液中放电的发展与应用 |
1.3.2 液中放电在降解水中污染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
1.3.3 液中放电降解机理的研究进展 |
1.4 课题的来源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2 试验仪器与测试分析方法 |
2.1 试验仪器 |
2.2 主要试剂 |
2.3 TNT 模拟废水的配制与预处理 |
2.3.1 TNT 模拟废水的配制 |
2.3.2 检测水样的预处理 |
2.3.3 废水pH 值的调整 |
2.3.4 废水电导率的调整 |
2.4 测定方法 |
2.4.1 TNT 浓度的测定 |
2.4.2 pH 值的测定 |
2.4.3 电导率的测定 |
2.4.4 COD_(cr) 的测试 |
2.4.5 BOD_5 的测试 |
2.4.6 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测试 |
3 液中放电试验装置的研制 |
3.1 高压电源系统 |
3.1.1 主要设计原则 |
3.1.2 电路设计及其设备选型 |
3.2 接地系统 |
3.3 反应器系统 |
3.3.1 反应器的研制 |
3.3.2 反应器材质对TNT 降解效果的影响 |
3.3.3 放电电极的研制 |
3.3.4 电极材料对TNT 降解效果的影响 |
3.3.5 电极形式对TNT 降解效果的影响 |
3.3.6 电极裸露面积对TNT 降解效果的影响 |
3.3.7 反应器的水平放电与垂直放电形式对TNT 降解效果的影响 |
3.3.8 绝缘设施的研制 |
3.3.9 附属部件的研制 |
3.4 本章小结 |
4 液中放电等离子体对TNT 废水的降解研究及机理初探 |
4.1 液中放电降解TNT 的单因素研究 |
4.1.1 放电次数对TNT 降解效果的影响 |
4.1.2 电极间距对TNT 降解效果的影响 |
4.1.3 放电电压对TNT 降解效果的影响 |
4.1.4 电导率对TNT 降解效果的影响 |
4.1.5 初始浓度对TNT 降解效果的影响 |
4.1.6 初始pH 值对TNT 降解效果的影响 |
4.1.7 温度对TNT 降解效果的影响 |
4.2 正交试验优化设计与分析 |
4.3 液中放电等离子体降解TNT 废水的动力学及能量效率分析 |
4.3.1 动力学分析 |
4.3.2 能量效率分析 |
4.4 液中放电等离子体对水中污染物的降解机理探讨 |
4.4.1 液中放电对TNT 的降解模式 |
4.4.2 高能电子轰击 |
4.4.3 高温热解 |
4.4.4 H_2O_2 和O_3 的氧化 |
4.4.5 超临界水和超声空化效应的降解 |
4.4.6 冲击波 |
4.4.7 紫外光解 |
4.4.8 放电流光的发射光谱测试 |
4.4.9 活性粒子的氧化 |
4.4.10 活性粒子的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液中放电/纳米TiO_2 或通气降解TNT 废水的研究 |
5.1 液中放电/纳米TiO_2 光催化降解TNT 废水研究 |
5.1.1 纳米TiO_2 光催化机理 |
5.1.2 纳米TiO_2 的制备 |
5.1.3 DSC-TGA 图谱分析 |
5.1.4 XRD 分析 |
5.1.5 FEG-SEM 分析 |
5.1.6 液中放电/纳米TiO_2 协同降解TNT 废水及其机理分析 |
5.1.7 TiO_2 煅烧温度对液中放电/纳米TiO_2 降解TNT 效果的影响 |
5.1.8 TiO_2 投加量对液中放电/纳米TiO_2 降解TNT 效果的影响 |
5.1.9 初始pH 值对液中放电/纳米TiO_2 降解TNT 效果的影响 |
5.2 液中放电/空气或臭氧降解TNT 废水研究 |
5.2.1 臭氧氧化机理 |
5.2.2 通气设备 |
5.2.3 液中放电/空气或臭氧对TNT 降解及其机理分析 |
5.2.4 O_3 浓度对液中放电/臭氧降解TNT 效果的影响 |
5.2.5 O_3 流量对液中放电/臭氧降解TNT 效果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液中放电/FENTON 试剂、铁屑处理TNT 废水研究 |
6.1 液中放电/FENTON 试剂降解TNT 废水的试验研究 |
6.1.1 Fenton 反应和UV-Fenton 反应的原理 |
6.1.2 CODcr 的估算和理论投加量的计算 |
6.1.3 液中放电/ H_2O_2 降解 TNT 废水及其机理分析 |
6.1.4 液中放电/ FeSO_4 降解TNT 废水及其机理分析 |
6.1.5 液中放电/Fenton 试剂降解TNT 废水及其机理分析 |
6.1.6 Fe_5O_4/H_2O_2 配比对液中放电/Fenton 试剂降解TNT 的影响 |
6.1.7 初始pH 值对对液中放电/Fenton 试剂降解TNT 的影响 |
6.1.8 H_2O_2 添加方式对液中放电/Fenton 试剂降解TNT 的影响 |
6.2 液中放电/铁屑内电解法协同降解TNT 废水的试验研究 |
6.2.1 铁屑内电解法的基本原理 |
6.2.2 铁屑的前处理 |
6.2.3 铁屑粒径的选择 |
6.2.4 液中放电/铁屑协同降解TNT 废水及其机理分析 |
6.2.5 铁屑投加量对液中放电/铁屑降解TNT 的影响 |
6.2.6 初始pH 值对液中放电/铁屑降解TNT 的影响 |
6.2.7 铁屑重复使用对液中放电/铁屑降解TNT 的影响 |
6.2.8 放电次数对液中放电/铁屑降解TNT 的影响 |
6.2.9 外加活性炭对液中放电/铁屑降解TNT 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7 液中放电/铁屑内电解法降解TNT 的产物及降解途径分析 |
7.1 放电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 |
7.2 放电过程中COD_(CR)、BOD_5 的变化 |
7.3 气相色谱/质谱联机(GC/MS)分析 |
7.3.1 谱图分析 |
7.3.2 TNT 降解产物的生成途径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和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8.3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换流变压器油纸绝缘油流带电实验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换流变压器的特点 |
1.3 换流变压器的油流静电带电问题 |
1.4 换流变压器油流带电的研究装置和方法 |
1.4.1 静电特性分析 |
1.4.2 油流起电模拟 |
1.4.3 变压器实测试验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油流带电研究方法与机理分析 |
2.1 油流带电机理分析 |
2.1.1 油纸界面处电荷的分离过程 |
2.1.2 油流静电电荷的迁移与积聚过程 |
2.1.3 油流静电放电 |
2.2 油流带电的数学模型 |
2.2.1 绝缘油中电荷分布模型 |
2.2.2 油流起电的机理模型 |
2.2.3 油中电荷分布方程的约束条件 |
2.3 影响油流带电程度的因素 |
2.3.1 油流速率 |
2.3.2 油的流动状态 |
2.3.3 油的温度 |
2.3.4 外加交流电场 |
2.3.5 外加直流电场 |
2.3.6 油中水分含量 |
2.3.7 油的电导率 |
2.3.8 其他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油纸绝缘油流带电系统设计及试品参数确定 |
3.1 油流带电试验平台 |
3.1.1 试验箱设计 |
3.1.2 缓冲箱以及加热设备设计 |
3.1.3 油流带电箱设计 |
3.1.4 电荷测量箱设计 |
3.2 高电压发生装置 |
3.2.1 交流叠加直流实验设备 |
3.2.2 极性反转实验系统设计 |
3.3 试品预处理标准 |
3.4 材料松弛参数的确定 |
3.4.1 松弛时间的确定 |
3.4.2 松弛性质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流带电度测量装置设计 |
4.1 引言 |
4.2 测量装置的功能 |
4.3 测量电路的硬件设计与软件实现 |
4.3.1 主控模块的硬件设计与软件实现 |
4.3.2 信号调理模块 |
4.3.3 外围接口模块 |
4.3.4 电源模块及抗干扰措施 |
4.3.5 串行通信模块及上位机处理软件 |
4.4 微电流设备测量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方法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非晶合金变压器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变压器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3.1 变压器优化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变压器优化软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的电磁设计研究 |
2.1 引言 |
2.2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的设计研究 |
2.2.1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设计标准 |
2.2.2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手工设计 |
2.2.3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电磁参数设计流程 |
2.3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电磁与结构参数计算 |
2.3.1 高、低压侧电压电流计算 |
2.3.2 绕组部分电磁参数计算 |
2.3.3 绕组部分结构参数计算 |
2.3.4 铁心部分电磁参数计算 |
2.3.5 铁心部分结构参数计算 |
2.4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性能参数计算 |
2.4.1 空载损耗与空载电流计算 |
2.4.2 负载损耗与短路阻抗计算 |
2.4.3 变压器绕组温升计算 |
2.4.4 变压器效率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智能算法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研究 |
3.1 引言 |
3.2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模型的建立 |
3.2.1 变压器优化目标函数的选取 |
3.2.2 变压器优化变量的选取 |
3.2.3 变压器优化约束条件及其处理方法 |
3.3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单目标优化算法 |
3.3.1 遗传算法及其改进策略 |
3.3.2 混沌遗传算法(CGA) |
3.3.3 自适应遗传算法(AGA) |
3.3.4 混沌自适应遗传算法(CAGA) |
3.4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多目标优化算法 |
3.4.1 NSGA-Ⅱ算法基本理论 |
3.4.2 NSGA-Ⅱ算法的改进策略 |
3.4.3 改进的NSGA-Ⅱ在变压器多目标优化模型中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系统设计与开发 |
4.1 引言 |
4.2 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环境 |
4.3 软件系统需求分析 |
4.3.1 功能需求 |
4.3.2 业务需求 |
4.4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4.4.1 软件系统设计流程 |
4.4.2 软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4.3 软件系统运行流程设计 |
4.5 软件系统界面设计与开发 |
4.5.1 主界面设计与开发 |
4.5.2 输入产品参数界面设计与开发 |
4.5.3 智能算法界面设计与开发 |
4.5.4 输出产品优化结果界面设计与开发 |
4.6 软件系统数据交互接口及其程序设计 |
4.6.1 软件系统交互接口设计 |
4.6.2 软件系统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实例分析 |
5.1 引言 |
5.2 案例相关参数设定 |
5.3 选择遗传算法的原因 |
5.4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单目标优化设计 |
5.4.1 以主材成本为目标的单目标优化 |
5.4.2 以总损耗为目标的单目标优化 |
5.5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多目标优化设计 |
5.5.1 以主材成本与总损耗为目标的双目标优化 |
5.5.2 改进的NSGA-Ⅱ优化性能验证 |
5.5.3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双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高压变压器的绝缘及其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模块化高压开关电源的研制[D]. 韦良.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2]静电除尘环境中高压电晕放电特性及其优化设计[D]. 张可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3]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中的故障及处理[J]. 谭积东. 通讯世界, 2017(19)
- [4]一种高频高压电源的研制[D]. 宫传.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2)
- [5]推挽正激电容器充电电源的研究[D]. 张轩昂.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6]液中放电等离子体技术降解TNT废水的装置和试验研究[D]. 张灿. 重庆大学, 2008(06)
- [7]高频变压器技术研究综述[J]. 叶志军,林晓明,谭锴佳,罗继亮,郝亮亮. 电网技术, 2021(07)
- [8]换流变压器油纸绝缘油流带电实验系统设计[D]. 高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9(03)
- [9]浅谈电力安装之变压器安装与存在缺陷的处理[J]. 吴碧波. 广东科技, 2007(15)
- [10]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方法与系统研究[D]. 魏博凯.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