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炮击计算的若干问题

数学教学中炮击计算的若干问题

一、数学教学中有关炮兵射击计算的一些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煜[1](2020)在《弹丸运动姿态数学模型的验证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测控技术、材料加工技术的突飞猛进,加之数学力学、控制理论的发展,使得火炮系统的研制和装备大为改观。同时,由于传统的外弹道测量手段本身所存在的危险性以及测试过程不可逆等问题,使得其早已无法满足一些新型武器系统的外弹道测试需求,因此利用仿真软件求解弹丸的飞行姿态已成为一种安全准确的外弹道研究方法。在对国内外对于弹丸外弹道运动姿态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后,确定了利用系统仿真技术对弹丸在一定时间内的运动姿态进行建模分析的方案以及对该模型的求解算法。接着从无控旋转弹丸的陀螺效应入手,依据弹丸的飞行稳定性理论得出其稳定飞行所需要满足的条件,并由此推导出飞行中弹丸攻角变化的一般规律。这为后续数学模型仿真的结果提供了理论支持。针对刚体弹丸的运动特性并建立合适的坐标系组,这对弹丸飞行姿态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求解有着很大的帮助。而后,对飞行中的无控旋转弹丸进行受力分析,并将弹丸所受力与力矩在相应坐标系下分解;同时通过仿真或数据拟合等方法得出诸气动力系数的数学表达式。以弹箭飞行动力学理论为依托,在将弹丸飞行运动的物理过程分解为质心的运动和绕质心转动的两种形式后建立弹丸飞行姿态的数学模型,最后在MATLAB软件中利用Runge-Kutta法对其就行求解。在介绍了本实验室所研制的弹载测试后,对该套装置在靶场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弹丸的实测转速与章动数据;并将其与仿真所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所建立的弹丸飞行姿态数学模型的合理性。

徐广泰[2](2019)在《1617世纪西欧“火器”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6-17世纪是西欧军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军事领域,西欧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其中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军事装备水平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火器技术的进步是这一时期最为显着的军事成就,它是15世纪以来军事技术的一个发展与延伸。在16-17世纪的200年的时间内,西欧不仅出现了成熟的铸造火炮,而且铸炮技术不断上升,并促进了手持火器的普及和发展,使西欧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从而奠定了之后近两百年以来西欧武器的基本装备和作战的基本形式。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交待了本文研究的主题,即16-17世纪“火器”变革研究,和研究问题的意义以及选题的依据。另外对相关的文献资料,本文先对国内和国外两方面进行梳理,之后又总结介绍了近代关于军队装备与训练等方面的原始文献。最后本文对涉及到军事变革的一些词汇进行了名词解释。在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战争面貌,介绍在16-17世纪军事变革之前的欧洲的战争形态。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中世纪晚期的步兵变革,通过步兵革命,步兵在战争中开始超过重甲骑士的地位。第二部分介绍了在中世纪晚期到近代十分流行的雇佣兵制度的兴起。最后一部分介绍的是火药的传入与发展,集中介绍了欧洲人完善制造和提纯火药的过程以及相关工艺。这也是近代火器能够取得发展的技术根源。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近代早期的火炮的演变,详细的介绍了火炮从出现到完善的过程。在本章第一部分先简要介绍火炮在西欧的起源,以及在第二部分中介绍了 15世纪对火炮的初步应用。本章将重点放在近代火炮改进与发展,着重介绍了 16-17世纪对火炮铸造技术、火炮类型、威力射程、相关工具以及各国实际的装备情况进行研究。以此来尽可能全面的介绍近代火炮的发展历程。第三章主要针对手持火器和新式刺刀进行介绍。随着火炮技术的进步,小型火器也有了发展和应用的技术基础。本章先对手持武器的起源进行了简单介绍,文章重点放在研究西欧近代装备的火绳枪、轮燧枪以及燧发枪。之后通过一系列数据对欧洲近代火器的威力进行了探究和讨论。最后着重介绍了刺刀的发展和其重大意义。第四章是讨论近代西欧火器制造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影响。指出在军事技术进步的作用下,西欧军队的作战形式军队规模也随之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不仅仅发生在军事方面,对于西欧的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统[3](2019)在《基于嵌入式VxWorks校射系统信息处理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弹丸在发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如药温变化引起炮口初速偏差、高空中的平均风速以及炮瞄误差等,导致一组弹丸的平均落点中心与目标点存在系统偏差,难以实现首发命中或火力覆盖,因此必须通过校射来修正射击诸元,消除系统误差,提高火炮射击的准确度。传统校射方法需要派遣人员抵近落弹区或是利用观测设备进行观察,安全性低、快速反应能力差。目前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闭环校射系统,能够通过卫星接收机测量空中弹丸的弹道轨迹,并将测量数据通过无线通讯实时传送给地面信息处理终端,地面信息终端综合弹道测量信息,进行弹道落点预测,将修正参数发送给火控系统完成校射,此种校射方式具有实时性好、自主性强和校射准确度高的优点,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地面信息处理终端是闭环校射系统的核心环节,连接地面数据接收机和火控系统的信息枢纽,承担数据滤波、落点预测、数据通讯、多任务处理、人机交互等多项任务,根据上述需求,本文重点对地面信息处理终端的算法和软硬件进行设计。针对北斗定位数据滤波与弹道预推问题,在质点弹道模型基础上考虑弹丸旋转产生动力平衡角影响,建立扩展质点弹道模型,数据滤波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方法滤除弹道参数中噪声,弹道预推选用弹道模型解算弹道偏差的预报方法,实时性与精度均满足要求;为了提高校射快速性,地面信息处理终端需要对多发弹丸同时校射,为了保障多发弹丸校射的可靠性,选用Power架构P1010处理器和Vx Works操作系统,基于优先级任务划分、综合运用两种任务调度算法和简洁的任务设计流程能够解决多任务信息处理问题;人机信息交互系统以嵌入式触摸屏为操作平台,采用Modbus TCP/IP通讯协议,实现多发弹丸的弹道诸元数据传输和图形显示,数据延时和界面设计满足设计要求,相关实验验证结果满足预估指标。

王荷池[4](2018)在《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研究(1840-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京素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教育水平一直位于中国前列,南京城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以“南京近代教育建筑”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代表性。目前针对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研究以个案居多,呈现独立、分散的状态,本文首次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南京近代教育建筑,以期对当今教育建筑遗产保护提供历史线索,为当今的校园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以史学研究为主,史论分析为辅,史、论结合。在爬梳剔抉国内外大量原始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研究,引入社会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系统性地呈现了南京教育建筑的近代化历程,整体梳理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剖析其发展特征,并揭示其背后的发展动因。本文通过对南京近代教育建筑发展演变的分析,揭示了近代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内在过程和发展规律,探讨了近代教育理念的变迁如何影响教育建筑空间的发展。通过翔实的建筑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技术特征。本文研究内容由八章组成,各章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第一章为绪论,明确了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思路,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为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产生背景与发展概况,对研究分期、分类的缘由进行阐述,提纲挈领地总结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特征,描述了目前现状。第三至六章为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研究,以南京教育建筑的近代化进程为主线,从纵横两个剖面展开:纵剖面根据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发展特点将1840—1949年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晚清时期(1840—1911年)、民国前期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11—1937年)、日占时期(1937—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时期(1945—1949年),以时间为序梳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横剖面依本土与殖民两条线索,分别探讨了四个历史时期中的本土学校与教会学校的建筑本体特征、校园规划建设特征以及相应的学校建设策略、规章制度等,并总结出各历史时期教育建筑的发展动因。纵横两个剖面的研究形成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阶段性特征的翔实考证与历史发展脉络的全景式呈现。第七章为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成因探讨,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去认识教育建筑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发展动因,以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第八章为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后续研究作出展望。

赵俊业[5](2018)在《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军队院校正在按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要求,深化教育训练改革,逐步推进教育训练与实战一体化,军队院校呈现出了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的良好势头。但军队院校教育人才培养距“聚焦实战、靠拢部队”和“能打仗、打胜仗”的战略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培养的生长军官素质并不能完全符合部队需求。开展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理清教育、训练、实战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准提高军队院校教育水平的着力点,打通其实现途径是主动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现实需要,是落实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当前院校毕业人才“水土不服”现实难题的重要课题,更是培养“能打仗、打胜仗”军事人才的重要举措。论文从梳理国内外关于院校教育训练实战化和人才培养的现状入手,分析和界定了“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研究了其发展历程、内在规律,奠定了研究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数理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宏观和微观、内在和外在等多视角对“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策略、新思路以及“文韬”与“武略”的新关系进行分析,优化了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型,并从打造晓于实战的师资队伍、构建实战化的教学训练体系、健全配套长效机制、优化教学训练条件建设、完善战斗力标准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王潇[6](2017)在《炮兵校射无人机地面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无人机市场快速发展,在民用、军用领域使用越来越广泛。军事方面,全球近几场战争中,都有无人机的参与。可以说,军用无人机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标配”装备。当前,我国军用无人机除了执行大型战略侦察任务外,各军兵种也都相继配备了无人机,用于辅助完成相对应的作战任务。随着新型火炮装备的列装,传统的侦察目标手段逐渐不适应射程越来越远实际情况,因此对炮兵校射无人机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本课题结合现有无人机系统,对无人机地面控制系统软件平台进行设计和开发。为了更好的与炮兵这一兵种的作战方式相结合,课题在系统设计中增加了配合火炮射击的诸元计算和打击目标价值评价功能。课题软件平台是在LabVIEW开发环境下搭建的,采用模块化的思想对平台进行设计,辅助决策目标价值评价是运用模糊算法通过熵值进行计算排序。本文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无人机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军无人机运用现况,提出了本课题中无人机地面控制系统软件平台的功能需求,进而介绍了课题涉及到的开发工具及相关技术;其次,根据功能需求分析提出系统平台的设计方案,完成了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确定了系统的开发环境和采用模块化实现相关功能的思路;第三,论文分别对虚拟仪表模块、地图导航模块、数据管理模块以及辅助决策各模块从设计到实现进行详细说明,并进行了相关测试和实验。最后对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下步工作提出展望。通过对炮兵校射无人机地面控制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开发,实现了前期提出的各项功能。本课题创新性的提出将无人机的侦察能力同辅助决策相结合,弥补了当前已列装无人机系统必须通过与其他作战指挥系统相连通才能够更好辅助指挥决策的不足,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并具有实际意义。

张素姗[7](2017)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哈军工”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提出“哈军工”是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也是我国国防科技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以建设现代化国防为使命,紧跟国防科技发展趋势,开设先进专业、发展先进技术,实现了从培养维修、使用人才到培养研究、设计人才的跨越式发展。“哈军工”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道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院校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后代留下了宝贵财富。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对“哈军工”人才培养进行专题研究,有益于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以陈赓为核心的院党委,以毛泽东主席为学院颁发的《训词》为指南,领导全院开展办学实践,逐渐形成了以“政治为首,尊师重教,保持特色,发扬传统”为核心内涵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怀下,“哈军工”得到各方配合和支持,人才培养得到了较为充足的条件保障。其中,大批的国内教授、专家、干部以及规模庞大的苏联顾问团汇聚,使学院具有人才优势。“哈军工”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不论是对人才培养的主体还是对象,都有着严格的政治思想条件要求。“哈军工”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员在德、智、军、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其各类课程正规而严格,政治思想性贯彻其中,以政治、技术、军事、体育为框架的教学内容实践体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哈军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严格教学过程管理,以管理育人;同时,围绕教学开展广泛、深入、多样的学员政治思想工作,以保证培养质量。“哈军工”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展现出鲜明的特点,积淀了优良传统。“哈军工”的人才培养实践启示当今高校:不遗余力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以改革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着力把握立德树人核心使命。

张聪[8](2016)在《地炮闭环校射弹射击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地炮闭环校射指的是弹丸在飞行过程中可以自主测得其弹道信息,并发送回火炮阵地,火控系统对测量的弹道参数进行气动参数辨识、及其后续飞行弹道的预报,解算出弹丸的落点坐标,并与火炮瞄准的目标坐标对比,获得落点坐标偏差量,再计算出射击诸元修正量,由火控系统调炮实施下一发炮弹的射击,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打击。闭环校射弹本质上是低成本弹药为提高射击精度的一种改良。实现闭环校射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飞行过程中的测量参数进行参数滤波,本文建立基于质点弹道方程的状态模型和基于GPS测量数据的量测方程,分别采取扩展卡尔曼滤波、衰减记忆卡尔曼滤波与H∞滤波对量测数据进行参数辨识,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衰减记忆卡尔曼滤波相比于扩展卡尔曼收敛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当实际弹道与基准弹道在初始条件差别较大时,扩展卡尔曼由于系统模型不准确出现较大估计误差,由于衰减因子的作用,衰减记忆卡尔曼增大了新量测值的权重,则能有效减小发散。H∞滤波对噪声统计特性没有要求,可以最小化最坏估计误差,但其性能对设计参数的敏感性太强。在有色噪声条件下,H∞滤波比卡尔曼滤波收敛速度快,精度高;相反在高斯白噪声条件下,卡尔曼滤波的性能要优于H∞滤波。为获得落点坐标偏差量进而对射击初始诸元进行修正,本文采用弹道方程组解算弹道偏差法与非线性模型预报法。弹道方程组解算弹道偏差法比较简单,容易理解,采用质点弹道模型计算量小,预报时间快,在运用衰减记忆卡尔曼滤波进行参数辨识的情况下,预报精度较高。非线性模型预报法在参数滤波趋于稳定后,能较好地拟合出精度高的模型进行落点预报,但如滤波时间较短,所拟合的模型不能综合代表整体性能,偏差较大。闭环校射弹可自主、连续纠偏,对传统低成本弹药经过简单改进后可大幅度提高射击精度。在原有射击修正基础上,提出“单炮多发连续弹着”、“疏散配置、火力集中”法、“运动补偿”法等射击方法,为地面火炮实施精确打击提供了可参考的射击方法。

刘毅[9](2015)在《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炮兵作为陆军的火力主干兵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成了新型炮兵的主要发展方向。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炮兵仍担负火力骨干的任务,我军炮兵数量大,武器装备相对复杂,担负的作战任务极其艰巨,要满足在现有条件下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就必须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研究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与评估。高效的作战训练是炮兵充分发挥作战能力的前提,合理的作战训练效能分析系统是炮兵提高战斗力的关键,目前,炮兵部队的火炮系统和弹药越来越先进,但是作战训练的模式内容,手段还很落后,也没有系统的效能分析系统,无法评判作战训练的效果。炮兵的作战训练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炮兵作战训练效能,是炮兵作战训练系统通过炮兵作战指挥活动对部队作战潜力发挥的影响程度。炮兵作战训练的内容范围广泛,组织复杂,主要包括了炮阵地训练、观察所训练和观炮协同训练。目前炮兵作战训练的方式方法还局限于传统的手工作业阶段和实装的操作训练,信息化、模拟化训练手段虽有局部开展,但还不成系统,作战训练的效能分析更是缺乏,没有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指标体系,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效能分析系统,无法评判作战训练的效果,因此,急需解决炮兵部队作战训练的效能分析问题,给部队的作战训练效能评定制定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本论文在作者多年从事部队工作,长期跟踪炮兵作战训练动态,对炮兵作战训练的模式,内容,作战效能方面积累大量第一手的资料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简单、合理、有效的射击指挥软件系统和效能分析系统。论文主要提出了炮兵作战训练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内容,构建了炮兵作战训练的组训模式,为炮兵作战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构建了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理论体系,为深入分析炮兵作战训练效能提供依据;建立了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主要模型和算法,为作战训练射击指挥软件开发和作战训练效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算法依据;开发了炮兵作战训练射击指挥软件系统,为炮兵作战训练的信息化、模拟化提供方式手段;设计并实现了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系统,为部队指挥员提供一个分析评估作战训练效能的平台,为我军炮兵的信息化建设作出贡献。

刘俊平[10](2014)在《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31-1937)》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自清末即开始出现航空事业,但一直到北洋政府时期,空军发展仍十分迟滞。国民政府建政以后也致力于发展空军,1931年到1937年是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黄金”时期。抗战爆发时,国民政府已建有正式的航空工厂和航空学校,并相应改善了一些空军基础设施,空军部队经扩充后也初具规模,不仅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与物力支持,也对以后的空军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是国民政府建设空军的重要分水岭。其时,世界各国早已将国防的方向纷纷从海上转移到空中,以加强空军国防力量。日本在对华侵略态势下,已形成明显的空军优势。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空军轰炸东北锦州,揭开了日机轰炸中国重要城市的历史。四个月后,“一二八”淞沪战役爆发,日机肆虐上海,而中国空军毫无办法。中国人此时才对空中战争有了相当的印象和认识,开始发出“航空救国”的呼声。面对严峻形势,国民政府开始募集航空捐款,并制定空军建设计划与空军对日作战计划。根据既定方针,国民政府主要从空军军备和空军人才两个方面来着手空军建设。在空军军备上,国民政府首要任务是发展航空工业。在资金和技术短缺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实行自行建造和中外合资相结合的办厂方式,引进美国、意大利和德国的生产、管理技术,并购置先进生产设备,对已有的航空工厂进行改造,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当时中国整体工业基础先天不足的条件下,国民政府并不能实现飞机批量生产,而且大多航空工厂只能仿造、修理和装配飞机,因此中国空军使用的飞机主要还是购自海外。“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开始扩建空军基础设施,1934年后机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不仅追求机场的数量,同时也注重它的实战功能;空军气象和通信设施在抗战前也初步建立。但空军基础设施总体上还是非常薄弱,很多场站设备不健全,地勤指挥和通信能力也存在严重问题。此外,国民政府还积极扩充空军,不仅积极整合地方空军资源,还努力购置飞机装备,空军部队的编制不断扩大。在完成对广东空军的收编后,国民政府的空军力量日趋统一,空军部队初具规模。不过,由于中日空军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国民政府不得不把防空建设作为急务来抓,通过组建地面防空部队,实施防空演习和举办防空展览等方式,来增强防空能力。在空军人才建设上,国民政府十分注重空军的精神和技术教育,主要依托国内空军学校来培养空军人才。1932年成立的中央航空学校是当时中国空军人才的摇篮,它有严格的选拔、考核机制和良好的培养环境。学员分别由美国和意大利顾问团成员来培训、管理,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实施不同的训练,接受空军信念教育和思想控制相结合的精神教育方式。空军学员的训练时间通常是一到两年,其培养成本十分高昂。防空学校是国民政府培养防空人才的一所学校,它组建于1934年,其在师资力量和管理上不如航校,学员的出路也十分困难。此外,国民政府还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培养航空相关人才,抗战前派往留学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意大利,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在国内航空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总的说来,国民政府空军建设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中国空军在抗日战场上以绝对劣势的兵力歼灭了日本空军的有生力量,振奋了抗日精神。但与此同时,空军在抗战中也暴露出其在战略战术、基础设施、飞行员训练及军制等方面的严重问题,并因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的空军建设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数学教学中有关炮兵射击计算的一些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教学中有关炮兵射击计算的一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弹丸运动姿态数学模型的验证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外弹道学发展现状
        1.3.2 系统仿真技术发展现状
    1.4 论文总体研究方案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弹丸飞行稳定理论
    2.1 引言
    2.2 弹丸飞行稳定性理论
    2.3 标准气象条件与空气密度
        2.3.1 标准气象条件
        2.3.2 空气密度
    2.4 本章小结
3.弹丸外弹道运动姿态模型
    3.1 引言
    3.2 坐标系的建立及其转换
        3.2.1 坐标系的建立
        3.2.2 各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3.2.3 各方位角之间的关系
    3.3 弹丸所受到的力与力矩
        3.3.1 升力
        3.3.2 阻力
        3.3.3 重力与科氏惯性力
        3.3.4 马格努斯力与力矩
        3.3.5 静力矩
        3.3.6 极阻尼力矩
        3.3.7 赤道阻尼力矩
    3.4 弹丸运动姿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3.4.1 弹道坐标系下的弹丸质心方程
        3.4.2 弹轴坐标系下的弹丸绕质心转动的动量矩方程
        3.4.3 在标准炮兵气象条件下的气动力和力矩分量的表达式
        3.4.4 弹丸运动姿态数学模型
    3.5 阻力系数的解算
        3.5.1 基于FLUENT的弹丸阻力系数仿真
        3.5.2 Fluent软件仿真流程
        3.5.3 仿真结果
        3.5.4 弹形系数的确定
    3.6 仿真模型的解算
        3.6.1 Runge-Kutta法
        3.6.2 MATLAB程序的设计以及编写
    3.7 仿真结果及分析
        3.7.1 弹丸速度倾角
        3.7.2 弹丸转速曲线
        3.7.3 弹丸攻角曲线
    3.8 本章小结
4.测试系统实现与实测数据解算验证
    4.1 引言
    4.2 测试系统简述
        4.2.1 设计原则
        4.2.2 薄膜线圈式地磁传感器
    4.3 实测信号分析
        4.3.1 弹丸转速的计算
        4.3.2 弹丸的章动角的解算方案
        4.3.3 章动周期解算方案
        4.3.4 实测弹丸章动参数的计算
    4.4 本章小结
5.总结
    5.1 全文总结与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5.2.1 创新点
        5.2.2 不足之处
        5.2.3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1617世纪西欧“火器”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6~17世纪西欧火器变革的军事背景
    第一节 军事制度的变化
    第二节 火药的传入与发展
第二章 16~17世纪西欧火炮的变革
    第一节 16世纪以前的西欧火炮
    第二节 16世纪火炮技术的改进
    第三节 17世纪火炮的完善与应用
第三章 16~17世纪西欧火枪的改进
    第一节 早期火枪的出现
    第二节 火绳枪的出现与改进
    第三节 燧发枪的出现与发展
    第四节 关于早期枪支的威力
    第五节 刺刀的应用与改进
第四章 火器变革对军事的影响
    第一节 火器变革对军队战术编制的影响
    第二节 火器变革对城防工事的影响
    第三节 火器变革对军事医疗的影响
    第四节 火器革新对战争经济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基于嵌入式VxWorks校射系统信息处理终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校射方法研究
        1.2.2 炮兵射击修正方法研究
        1.2.3 数据滤波与弹道预推方法研究
        1.2.4 嵌入式软硬件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北斗校射系统地面信息处理终端的总体设计
    2.1 基于北斗闭环校射系统工作原理
    2.2 地面信息处理终端功能要求
    2.3 地面信息处理终端总体设计
        2.3.1 总体构成
        2.3.2 系统设计
    2.4 本章总结
3 弹道模型建立和终端算法设计
    3.1 坐标系建立
        3.1.1 北斗卫星接收机涉及的坐标系
        3.1.2 弹道模型涉及的坐标系
    3.2 坐标系间转换关系
    3.3 校射算法中弹道模型的建立
        3.3.1 作用在校射系统中弹丸上力与力矩
        3.3.2 六自由度的刚体弹道方程
        3.3.3 扩展质点弹道模型
    3.4 弹丸北斗测量数据滤波算法设计
        3.4.1 滤波方法的选择
        3.4.2 北斗定位数据滤波模型
        3.4.3 基于扩展卡尔曼数据滤波方法
        3.4.4 扩展卡尔曼滤波性能仿真验证
    3.5 弹道落点预推校射算法设计
        3.5.1 弹道模型解算弹道偏差的预报方法
        3.5.2 弹道落点误差分析
    3.6 本章总结
4 地面信息处理终端硬件设计
    4.1 中央处理器模块设计
        4.1.1 处理器选用
        4.1.2 处理器时钟电路设计
    4.2 存储模块设计
        4.2.1 内存模块设计
        4.2.2 FLASH模块设计
    4.3 接口模块设计
        4.3.1 弹道信息处理系统串口设计
        4.3.2 人机信息交互系统网口设计
    4.4 辅助控制模块设计
    4.5 电源模块设计
        4.5.1 1V电源设计
        4.5.2 0.75V电源设计
        4.5.3 1.2V和2.5V电源设计
        4.5.4 24V电源设计
    4.6 硬件测试
    4.7 本章总结
5 地面信息处理终端软件设计
    5.1 弹道信息处理系统软件设计
        5.1.1 系统多任务划分
        5.1.2 系统多任务优先级设计
        5.1.3 系统多任务调度设计
        5.1.4 系统任务间通信机制设计
        5.1.5 系统内存分配设计
        5.1.6 弹道信息处理系统任务工作流程
    5.2 人机信息交互系统软件设计
        5.2.1 人机交互通讯设计
        5.2.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3 本章总结
6 地面信息处理终端实验验证
    6.1 实验设备组成
    6.2 通讯功能实验验证
        6.2.1 地面接收机通讯功能验证
        6.2.2 火控系统通讯功能验证
        6.2.3 人机交互网口通讯功能验证
    6.3 校射算法实验验证
        6.3.1 异常点条件下数据处理
        6.3.2 单发单任务弹丸数据滤波与弹道预推
        6.3.3 多发多任务弹丸数据滤波与弹道预推
    6.4 人机信息交互功能验证
    6.5 本章总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本文的创新研究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范畴界定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时空范畴界定
        三、相关概念解释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
        二、南京近代建筑史的研究
        三、近代教育建筑的研究
        四、涉及到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研究
        五、研究现状的不足以及待发展之处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研究框架与结构
第二章 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产生背景与发展概略
    第一节 序幕:1840年以前中国境内的教会学校
    第二节 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产生背景
        一、晚清时期清政府的教育变革
        二、晚清时期南京的教育变革
        三、晚清时期南京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第三节 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发展概略及现状
        一、南京近代教育建筑发展分期
        二、南京近代教育建筑分类
        三、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空间分布
        四、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特征
        五、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现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840—1911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
    第一节 晚清南京的社会背景和学堂建设的关联因素
        一、晚清南京的社会背景
        二、清政府的教育变革促成新式学堂的开办
        三、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教会学堂的出现
        四、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
        五、主导学堂建设者:清政府官员、西方教会
    第二节 划时代的变革——本土新式学堂的创办
        一、新式教育目标下的学校建设需求
        二、清政府制订新式学制引导学堂建设
        三、新式学堂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传统书院的局部改造
        五、洋务学堂的建设
        六、维新学堂的建设
        七、新政学堂的建设
        八、各类新式学堂的建筑技术
        九、典型案例分析:江南水师学堂——本土新式学堂的起步
    第三节 中国主权之外的“文化飞地”——西方教会创办的学堂
        一、西方教会传教策略的转变:从“布道”到“办学”
        二、西方教会移植西方学校的建设模式
        三、教会学堂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初、中等教会学堂的建设
        五、高等教会学堂的创立
        六、教会学堂的建筑技术
        七、典型案例分析:汇文书院——晚清时期南京规模最大的教会学堂
    第四节 晚清南京的本土学堂与教会学堂对比研究
        一、学堂数量比较
        二、学堂建设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11—1937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
    第一节 南京的社会状况和学校建设的关联因素
        一、南京的社会状况
        二、教育业的改革与发展
        三、建筑业的发展与兴盛
        四、学校建设的新生力量:专业建筑师参与校园建设
    第二节 本土学校的发展与兴盛
        一、民国教育目标下的学校建设需求
        二、政府推行的学制及学校建设规则
        三、各类学校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初、中等学校的建设
        五、高等学校的建设
        六、军事学校的建设
        七、各类学校的建筑技术
        八、典型案例分析:从“三江师范学堂”到“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大学近代化历程的典范
    第三节 教会学校的扩张与发展
        一、西方教会的办学重心转向高等教育
        二、教会学校建设理念的发展流变:中西合璧成为主流
        三、教会学校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初、中等教会学校的建设
        五、高等教会学校的建设
        六、教会学校的建筑技术
        七、典例案例分析:金陵大学——开启中西合璧之先河
        八、典例案例分析:金陵女子大学——中国古典建筑复兴之作
    第四节 本土学校与教会学校对比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937—1945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
    第一节 南京的社会状况与学校状况
        一、南京沦陷前大量学校停办和内迁
        二、日占时期南京的社会状况
        三、日占时期南京的学校状况
    第二节 日占时期南京推行的办学策略和学校建设规则
        一、南京推行的办学策略
        二、教育制度对学校建设的管控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规则对学校建设的管控
        四、教育制度和建设规则的实施状况
    第三节 日占时期各类学校的建造实况
        一、学校营建特征与空间分布
        二、中国人开办的初、中等学校
        三、中国人开办的高等学校
        四、中国人开办的军事学校
        五、西方教会开办的临时补习班和少量初、中等学校
        六、日本人开办的少量初、中等学校和军事学校
        七、典型案例分析:日占时期的南京市立第一中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45—1949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
    第一节 抗战后南京的社会状况与学校状况
        一、抗战后南京的社会状况
        二、国民政府接收改组日治时期的学校
        三、内迁学校的复校与整顿
        四、新中国对南京学校的接管与改造
    第二节 本土学校原校舍的修缮与新一轮建设
        一、抗战后的学校建设需求
        二、国民政府对教育制度及建设规则的修订
        三、抗战后本土学校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初、中等学校的校舍修缮与校园更新
        五、高等学校的校舍修缮与校园更新
        六、军事学校的校舍修缮与校园更新
        七、各类学校的建筑技术
        八、典型案例分析:国立中央大学校分部丁家桥校区的建设
    第三节 教会学校的校舍修缮与添建
        一、二战后西方教会从复兴—应变—撤退的办学历程
        二、教会学校的复校与整顿
        三、初、中等教会学校的修缮与添建
        四、高等教会学校的修缮
    第四节 本土学校与教会学校对比研究
        一、学校数量比较
        二、校园建设特征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成因探讨
    第一节 内在变革:社会意识形态对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影响
        一、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教育目标更迭对应的教育建筑变迁
        二、国家制度法规对教育建筑的引导与管控
    第二节 外来影响:中西文化交流对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影响
        一、中西教育建筑的发展历史比较
        二、中西教育建筑在南京的交汇
        三、中西文化“从碰撞到交融”的过程所对应的校园形态
        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了南京教育建筑的近代化进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中国近代动荡的社会背景使南京近代教育建筑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二、南京近代教育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使南京近代学校的空间分布由集中式向均衡式转变,由城墙内向城墙外扩张
        三、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发展受制于教育业和建筑业的双重影响,近代教育理念决定了近代教育建筑的空间形制
        三、近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是近代教育建筑得以建造实施的基础与前提
    第二节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南京市公布的近代教育建筑遗产名录
    附录二:南京市现存的近代教育建筑调查表
    附录三:1840—1949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统计表
    附录四:与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相关的学制和建设规则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驱动
        1.1.3 研究旨趣
    1.2 研究的意义
        1.2.1 是遵循人才兴军战略的必然要求
        1.2.2 是践行强军目标的实际举措
        1.2.3 是对接部队发展的有效途径
        1.2.4 是回归军事教育训练本质的历史遵循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军队院校教育训练模式改革发展现状的研究
        1.3.2 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
        1.3.3 军队院校教学训练环境建设革新问题的研究
        1.3.4 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2.1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的基本认识
        2.1.1 基本概念
        2.1.2 主要特征
        2.1.3 指导思想
        2.1.4 基本原则
    2.2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2.2.1 战争牵引下的发展历程
        2.2.2 继承中的创新发展
        2.2.3 新世纪的改革创新
    2.3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指针特性
        2.3.1 坚持与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相适应
        2.3.2 坚持以打造一支晓于实战的教员队伍为支撑
        2.3.3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2.3.4 坚持以优良的作风为保证
第三章 新时代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3.1 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3.1.1 世界新军事变革带来的新形势
        3.1.2 强军目标指引下提出了新要求
        3.1.3 院校调整改革下树立了新标准
        3.1.4 部队建设发展下注入了新活力
    3.2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教育教学上作战牵引的发展定位还不精准
        3.2.2 训练实战上聚焦作战的军事特色还不突出
        3.2.3 学科专业布局上对接部队需要还不明显
        3.2.4 学员能力素质上与岗位任职需求还有差距
    3.3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科学文化与军事教育之间的矛盾
        3.3.2 共性要求与优势特色之间的矛盾
        3.3.3 学历教育与岗位任职教育之间的矛盾
        3.3.4 实战化需求与教学训练保障条件所存在的差距
第四章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4.1 确定军队院校功能定位是前提
    4.2 树立实战化新理念是根本
        4.2.1 根本标尺——“能打仗、打胜仗”
        4.2.2 育人导向——“更新观念、能力为本”
        4.2.3 本质要求——“教战一致、训战一体”
        4.2.4 教改焦点——“面向战场、面向部队”
    4.3 把握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重点
        4.3.1 突出“教”环节的系统性、实战性
        4.3.2 突出“训”环节的针对性、实效性
        4.3.3 突出“战”环节的真实性、职业性
    4.4 优化培养目标模型是抓手
        4.4.1 从内涵结构上着眼练兵备战思想的培育,进行目标模型优化
        4.4.2 从本质特点上着眼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目标模型优化
        4.4.3 从标准要求上着眼面向实战的职业能力的获得,进行目标模型优化
第五章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新策略
    5.1 把谋打仗以习惯之举培育,主要精力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神
        5.1.1 以坚定信念为根本,注重打牢谋打仗的思想基础
        5.1.2 以使命感召为牵引,注重强化谋打仗的价值理念
        5.1.3 以强化血性为重点,注重砥砺谋打仗的精神意志
    5.2 把能打仗当作本能强化,教学中心工作向“能打仗、打胜仗”聚能
        5.2.1 强化问题意识
        5.2.2 更新教学训练内容
        5.2.3 改善教学训练条件保障
    5.3 把打胜仗当作生命看待,作风建设工作向“能打仗、打胜仗”聚力
        5.3.1 在抓教风上始终突出一个“实”字
        5.3.2 在抓学风上始终突出一个“深”字
        5.3.3 在抓研风上始终突出一个“真”字
        5.3.4 在抓管风上始终突出一个“严”字
第六章 “文韬”与“武略”的新关系
    6.1 科学文化教育的新定位
        6.1.1 提供关键技术智力支撑
        6.1.2 服务科技转化战斗力
        6.1.3 打牢必打胜仗的科学思维方法
    6.2 军事基础教育训练的新职能
        6.2.1 练兵备战思想的贯彻
        6.2.2 血性虎气精神的培育
        6.2.3 军事实战能力的培养
        6.2.4 岗位任职需要的对接
        6.2.5 创新军事文化的传承
    6.3 科学文化教育与军事基础训练的新关系
第七章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7.1 打造晓于实战的师资队伍
        7.1.1 从源头上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教员队伍新体系
        7.1.2 从机制上落实教员下部队加钢淬火——拓展教员实战视野
        7.1.3 从导向上突出作战问题研究——提高教员教战能力
    7.2 构建实战化的教学训练体系
        7.2.1 构建多维互动、形式多样的教学训练模式
        7.2.2 调整教学训练内容设置
        7.2.3 创新实战化教学训练方法
    7.3 健全配套长效机制
        7.3.1 完善学员实战化管理制度
        7.3.2 建立人才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体系
        7.3.3 优化运行工作机制
    7.4 优化一体化教学训练条件建设
        7.4.1 完善院校营区内教学训练条件
        7.4.2 构设功能齐全的野外综合教学训练场地
        7.4.3 充分发挥共享资源优势
    7.5 完善战斗力标准评价体系
        7.5.1 改进考核形式
        7.5.2 构建科学合理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炮兵校射无人机地面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
        1.3.1 国外主要研究现状
        1.3.1.1 国外主要研究现状概述
        1.3.1.2 国外典型无人机系统配置与关键技术
        1.3.2 国内主要研究现状
        1.3.2.1 国内主要研究现状概述
        1.3.2.2 国内典型无人机系统配置与关键技术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课题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2 课题章节安排
第二章 校射无人机地面控制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2.1 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
    2.2 Web GIS
    2.3 JavaScript
    2.4 模糊决策
    2.5 炮兵射击法则
        2.5.1 简易法
        2.5.2 精密法
        2.5.3 成果法
        2.5.4 优补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校射无人机地面控制系统软件平台总体设计
    3.1 控制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3.2 地面控制系统软件平台的结构设计
    3.3 整体设计方案
    3.4 编程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校射无人机地面控制系统平台的软件实现
    4.1 程序开发环境及系统界面介绍
        4.1.1 开发环境
        4.1.2 系统主界面
    4.2 虚拟仪表
        4.2.1 飞行监控模拟
        4.2.2 虚拟仪表模拟
        4.2.2.1 操作界面设计
        4.2.2.2 虚拟仪表程序设计
    4.3 地图导航
        4.3.1 设计方案
        4.3.2 模块设计
        4.3.2.1 加载地图
        4.3.2.2 实现基本地图操作
        4.3.2.3 定位功能的设计实现
        4.3.2.4 路径功能的设计实现
        4.3.3 模块的软件实现
        4.3.3.1 操作界面
        4.3.3.2 功能测试
    4.4 数据管理
        4.4.1 数据管理
        4.4.2 诸元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目标价值分析研究
    5.1 目标价值分析
    5.2 目标选择的原则
    5.3 目标价值分析与排序
        5.3.1 目标价值分析与排序依据
        5.3.2 目标价值分析方法
        5.3.3 建立目标价值分析指标体系
        5.3.3.1 目标信息的可靠性
        5.3.3.2 与合成军任务一致性
        5.3.3.3 目标重要性
        5.3.3.4 射击紧迫性
        5.3.3.5 目标易损性
        5.3.4 目标价值分析
    5.4 对目标价值分析的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哈军工”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基本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哈军工”人才培养的历史发展概况
    2.1“哈军工”的历史发展
        2.1.1“哈军工”的创建
        2.1.2“哈军工”的发展历程
        2.1.3“哈军工”系科专业的发展
    2.2“哈军工”人才培养的目标
        2.2.1 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
        2.2.2 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2.3“哈军工”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2.3.1 政治为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2.3.2“两老”办院 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2.3.3 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2.3.4 学习苏联“以我为主”开展实践
        2.3.5 从严治院培育军工特色校风
        2.3.6 发扬传统艰苦奋斗勤俭办院
        2.3.7 尊重地方处理好与院外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哈军工”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
    3.1 人才队伍建设
        3.1.1 苏联师资援助
        3.1.2 教师队伍建设
        3.1.3 干部队伍建设
        3.1.4 生源选拔
    3.2 制度体系建设
        3.2.1 教学制度建设
        3.2.2 科学研究制度建设
        3.2.3 行政(军事)管理制度建设
    3.3 基础条件建设
        3.3.1 教学设施设备建设
        3.3.2 教学图书资料建设
        3.3.3 生活文体条件建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哈军工”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4.1 教学设计
        4.1.1 教学计划及其执行
        4.1.2 各阶段教学计划的特点
    4.2 教学内容实践体系
        4.2.1 政治方面
        4.2.2 技术方面
        4.2.3 军事方面
        4.2.4 体育方面
    4.3 教学过程管理
        4.3.1 教学过程检查
        4.3.2 教学质量分析
        4.3.3 教学方法改进
        4.3.4 教学纪律执行与学籍管理
    4.4 教学设计与实践评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哈军工”的学员政治思想工作
    5.1 学员政治思想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5.1.1 引领政治方向
        5.1.2 保证教学工作
        5.1.3 培育优良学风
    5.2 学员政治思想工作的主体
        5.2.1 基层干部
        5.2.2 教师
        5.2.3 学员骨干
        5.2.4 领导干部及各岗位职工
        5.2.5 党政军高层领导
    5.3 学员政治思想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5.3.1 学员政治思想工作的途径
        5.3.2 学员政治思想工作的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哈军工”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优良传统
    6.1“哈军工”人才培养的特点
        6.1.1 强调政治为首
        6.1.2 凸显军校风格
        6.1.3 注重实践锻炼
        6.1.4 计划精确统一
        6.1.5 全程严爱合一
    6.2“哈军工”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
        6.2.1 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政治信念
        6.2.2 报效祖国献身使命的价值追求
        6.2.3 严谨求实笃学精业的治学态度
        6.2.4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品格
        6.2.5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传统
        6.2.6 开放办学吸收经验的国际视野
        6.2.7 热爱人民支援地方的军队本色
    6.3 本章小结
第7章“哈军工”人才培养对当今高校的启示
    7.1 不遗余力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7.1.1 增强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
        7.1.2 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7.2 以改革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7.2.1 明确学校定位和发展重点
        7.2.2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7.2.3 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结构
        7.2.4 推进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7.2.5 总结实践经验稳步改革
    7.3 着力把握立德树人核心使命
        7.3.1 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7.3.2 用主流思想引领大学生价值观
        7.3.3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程
        7.3.4 以精神文化建设营造育人氛围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8)地炮闭环校射弹射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闭环校射弹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闭环校射理论国外研究概况
        1.2.2 闭环校射理论国内研究概况
        1.2.3 参数辨识研究概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传统炮兵射击修正方法分析及闭环校射技术原理
    2.1 传统的炮兵射击修正方法及其不足
        2.1.1 传统炮兵射击流程
        2.1.2 传统炮兵射击修正的主要方法
        2.1.3 传统炮兵射击与修正方法的不足
    2.2 地炮闭环校射弹的射击理论与方法
        2.2.1 基本概念与内涵
        2.2.2 基本原理
        2.2.3 系统构成
        2.2.4 闭环校射弹的流程图
        2.2.5 采用闭环校射弹射击的优点
3 弹道方程的建立
    3.1 坐标系的建立
    3.2 各坐标系间的转换关系
        3.2.1 弹道坐标系与基准坐标系的关系
        3.2.2 弹轴坐标系与基准坐标系的关系
        3.2.3 弹体坐标系与弹轴坐标系的关系
        3.2.4 第二弹轴坐标系与第一弹轴坐标系的关系
    3.3 作用在闭环校射弹上的力和力矩
        3.3.1 相对气流速度和相对攻角
        3.3.2 有风时的空气动力
        3.3.3 空气动力矩
    3.4 六自由度的刚体弹道方程
    3.5 考虑陀螺效应的质点弹道方程
    3.6 本章总结
4 弹道参数辨识方法
    4.1 滤波模型
        4.1.1 状态方程
        4.1.2 量测方程
    4.2 基于最小二乘估计的参数辨识方法
    4.3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参数辨识方法
        4.3.1 扩展卡尔曼滤波理论
        4.3.2 扩展卡尔曼滤波在滤波模型有较大误差时的性能分析
    4.4 基于衰减记忆卡尔曼滤波的参数辨识方法
    4.5 卡尔曼滤波的辨识结果比较分析
        4.5.1 扩展卡尔曼滤波与衰减记忆卡尔曼滤波的性能比较
        4.5.2 衰减因子对卡尔曼滤波的性能影响
        4.5.3 衰减卡尔曼滤波在系统模型不准确时的性能分析
    4.6 基于H_∞滤波的弹道参数辨识方法
    4.7 卡尔曼滤波与H_∞滤波对比
        4.7.1 卡尔曼滤波与H_∞滤波在不同噪声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4.7.2 卡尔曼滤波与H_∞滤波在系统模型不准确时的仿真结果
        4.7.3 边界条件对H_∞滤波性能影响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弹道预测方法
    5.1 弹道方程组解算弹道偏差的预报方法
    5.2 非线性模型预报法
    5.3 落点预报结果
        5.3.1 参数辨识对落点预报的性能影响分析
        5.3.2 滤波时间对落点预报性能的影响分析
        5.3.3 不同噪声下衰减记忆卡尔曼滤波与H_∞滤波的落点预报性能分析
        5.3.4 非线性模型预报法的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闭环校射弹的射击方法研究
    6.1 射击方法概述
    6.2 闭环校射弹的新型射击方法
        6.2.1 “单炮多发连续弹着”法
        6.2.2 “疏散配置、火力集中”法
        6.2.3 “运动补偿”法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国外发展概况
        1.2.2 国内发展概况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1.3.2 研究的主要意义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要求
    2.1 炮兵作战训练的基本模式
        2.1.1 观察所训练
        2.1.2 炮阵地训练
        2.1.3 观炮协同训练
    2.2 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的内容
        2.2.1 训练方案的质量分析
        2.2.2 训练工作的时效分析
        2.2.3 训练人员的能力考评
        2.2.4 训练机构的评估
    2.3 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方法
        2.3.1 定性评价分析方法
        2.3.2 定量评价分析方法
        2.3.3 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分析方法
    2.4 炮兵作战训练效能评价分析的要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数学模型及算法建立
    3.1 效能分析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
        3.1.1 可靠性评估模型
        3.1.2 参与人员评价分析模型
        3.1.3 时空效率性评价分析模型
        3.1.4 综合作战训练效能评价分析模型
        3.1.5 射击精度效能分析模型及算法的建立
    3.2 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评价步骤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炮兵作战训练射击指挥软件系统设计
    4.1 射击指挥软件系统设计流程
        4.1.1 炮兵射击指挥流程
        4.1.2 射击指挥软件系统信息流程
    4.2 系统设置与用户设置
    4.3 射击指挥
        4.3.1 炮种
        4.3.2 弹种
        4.3.3 决定诸元方法
        4.3.4 战斗队形
        4.3.5 弹道条件
        4.3.6 条件
        4.3.7 目标类型
        4.3.8 目标信息
        4.3.9 经验设置
        4.3.10 信息
        4.3.11 遮蔽判断
        4.3.12 计算
    4.4 气象数据和数据管理
        4.4.1 目标数据库
        4.4.2 1111气象数据库
    4.5 设计代码说明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开发平台选择
    5.2 数据库功能实现
    5.3 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5.4 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系统操作使用
        5.4.1 作战训练效能分析
        5.4.2 弹药需求计算
        5.4.3 营辅助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系统测试
    6.1 软件系统可靠性测试
    6.2 炮兵作战训练射击指挥软件性能测试
    6.3 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系统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10)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31-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特色
    五、研究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背景
    第一节 国民政府空军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一、国民政府空军的建立
        二、国民政府空军建设初露端倪
        三、“九一八”事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之成就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后欧美空军的发展
        一、一战后欧美列强日益向空军倾斜的国防体系
        二、20世纪30年代后欧美列强积极扩建空军
        三、欧美空军发展对中国空军建设的影响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事航空的强化及其空军势力的扩充
        一、日本的航空事业
        二、空军战备训练
        三、空军教育:飞行学校与空军人员之养成
        四、空军实力扩充
        五、日本空军对华侵略态势
第二章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酝酿与决策
    第一节 国内航空救国运动的兴起
        一、“航空救国”意识的觉醒
        二、各种航空救国组织的建立
        三、举办“航空救国”宣传活动
        四、捐款购机:民众对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响应
    第二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思想基础
        一、孙中山与蒋介石的空军建设思想
        二、“七七”事变前时人对空军建设的认识
    第三节 全国航空会议的召开
    第四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计划与防日计划
        一、空军内部提出对空军的改革与建议
        二、国民政府空军建设计划的出台与演变
        三、国民政府空军对日作战计划
第三章 空军军备建设
    第一节 航空工业的艰难起步
        一、中国发展航空工业的条件分析
        二、先天不足的早期中国航空工业
        三、国民政府自主建厂与中外合资办厂
        四、推进航空工程教育与研究发展
    第二节 空军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扩建
        一、扩大与改造航空场站
        二、增办其他空军设施
        三、设置航空禁航区域
    第三节 扩充空军部队
        一、整合地方空军
        二、增编作战飞机
        三、抗战爆发时空军部队实力及部署情况
    第四节 空军建设的当务之急:防空建设
        一、防空的紧迫性与防空问题的严重性
        二、组建防空部队,发展“积极防空”
        三、实施防空演习
        四、举办防空展览活动—以1935年武汉防空展览为例
第四章 空军教育与人才建设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空军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空军学员的准入资格
        二、对空军人员的精神要求与指导思想
        三、对空军人员的技术训练培养要求
    第二节 空军人才的摇篮—中央航空学校
        一、航校的成立
        二、严格学员选拔与考核机制
        三、重视学员的培养
        四、航校的精神教育
        五、航校的人才培养成本与薪阶制度
    第三节 防空学校人才培养概况
        一、防空训练与培训
        二、主要负责人及师资力量
        三、学员的选拔、管理与出路
    第四节 向海外派遣留学生
        一、“九一八”事变前国民政府对空军留学生的规范化管理及派遣尝试
        二、派遣赴意大利留学的学生学习概况
        三、派遣留学生赴其他国家学习概况
第五章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评价与检讨
    第一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对抗战的贡献
        一、中国空军歼灭了日本空军的有生力量,并从战略上牵制了日军
        二、铸就“笕桥精神”,鼓舞抗战士气
        三、为抗战后期争取美国对华空军援助打开窗口
    第二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问题检讨
        一、缺乏正确的空军战略战术
        二、空军基础建设极其薄弱
        三、飞行员缺乏训练导致事故
        四、空军军制不良,航委会人事混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数学教学中有关炮兵射击计算的一些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弹丸运动姿态数学模型的验证与研究[D]. 张煜. 中北大学, 2020(09)
  • [2]1617世纪西欧“火器”变革研究[D]. 徐广泰.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3]基于嵌入式VxWorks校射系统信息处理终端的设计与实现[D]. 顾统.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4]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研究(1840-1949)[D]. 王荷池. 东南大学, 2018(01)
  • [5]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 赵俊业.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6]炮兵校射无人机地面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潇.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7]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哈军工”人才培养研究[D]. 张素姗.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8]地炮闭环校射弹射击方法研究[D]. 张聪.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2)
  • [9]炮兵作战训练效能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毅.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2)
  • [10]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31-1937)[D]. 刘俊平.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数学教学中炮击计算的若干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