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电部科技司组织喷灌管道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吴秋菊[1](2016)在《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完善 ——基于农田水利治理的经验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实践探索中产生的,后为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制度所确立的制度理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于1999年被写入《宪法》,成为了指导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性制度理论,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范畴。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该理论却并未真正走向完善。事实上党的十一届八中全会关于农业发展制度的争论就已经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的曲折式发展埋下了伏笔。199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八中全会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讨论中,一个争论的焦点是,农业发展是应当进一步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还是应当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1999年双层经营体制被写入《宪法》,然而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中,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已经失去了其重要位置,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取而代之成为发展重点。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是对我国小规模经营农业的基本描述,小规模经营农业是我国农业转型的基本背景和条件。因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转型需要回答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就是小规模经营农业如何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问题,不论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还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其基本的理念都是要实现小规模农业与大生产的对接。然而,单纯地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并不足以解决小规模农业与大生产对接的问题,近年来农田水利发展中曝露出的问题即是说明。本文对中部地区农业与农田水利发展典型县——沙洋县——的考察发现,随着小型农田水利治理市场化、社会化改革的实施,沙洋县农田水利的发展反而陷入了困境——高成本并高风险的井堰式微型灌溉系统兴起,以及低成本且低风险的规模水利遭遇瓦解。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的意涵也包含了农业生产性公共事务治理的面向,它表明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生产性公共事务治理的可能。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相比一般的公共事务治理理论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优势,一方面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下,生产性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本身也可以看做是社会化的公共事务治理主体,但是组织与其成员之问的经济关系已经相当明晰;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本身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自治的经验,这些经验都可以转化成为其治理资源。所以,农田水利的治理制度建设依然应当选择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其理论依据。本文以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为依据探索了农田水利的治理之道,这部分的内容也相当于是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现实意义的阐述。所以,在我国健全农业发展制度体系的当下,应当认识到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制度规范建设的重要性。本文的研究表明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完善的基本路径:一是要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二是要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建设。
高占义[2](2010)在《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及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文中认为中国的灌溉面积占全世界灌溉面积的21%,中国正好以占全世界21%的灌溉面积养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农田水利对解决中国衣食供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科学技术研究及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对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本文介绍了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历程以及农田水利科学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的进展情况。
刘开非[3](2009)在《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山东省是一个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并重的省份,承受着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三重压力,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面对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山东省一方面大规模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优化配置、科学调度水资源,实行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与当地水的联合调度。另一方面,大力开展节水、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发现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支撑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有效途径。本论文通过对山东省水资源概况、水资源供需状况、水污染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的研究分析,指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通过对山东省用水、节水现状分析,明确了节水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确立了节水标准、目标,分析了节水潜力,得到了在山东省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可行的结论;根据对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镇生活节水、建筑业、第三产业等节水方案的比选,提出了相应的节水工程和节水非工程的措施,并对“十一五”重点工程建设进行了投资估算;最后对节水社会建设制度和节水效果评价作了深入探讨。本论文的研究对完善节水型社会理论体系、山东省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孙文轩[4](2008)在《北京市水务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国内外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北京市水务技术标准工作的发展现状调查,反映北京市水务技术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北京市正式发布水务行业地方标准26部,批准立项标准16部;但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促进北京市水务标准化的进一步发展,保障北京市水务现代化建设,故提出研究构建北京市水务技术标准体系,编制北京市水务技术标准体系表。本次研究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及大量的资料收集,对陕西、深圳等水利技术标准化发展技术水平较高的省市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北京市水利水电技术中心、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等24家水务单位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后,基本摸清了北京市标准的使用情况、存在问题及工作需求,经过多次的征求意见、修改完善,从而建立起北京市水务技术标准体系,由对象及功能纵横两个方向进行分类,将北京市水务系统中所使用的标准进行汇总并准确定位。通过对北京市村镇供水领域的深入研究分析,进行了本领域标准分体系的构建及就其中的一部标准——《村镇供水工程技术导则》,编制初稿,从而总结、分析提出北京市水务技术标准体系构建、以及标准编制的若干结论和建议,为其他领域标准分体系构建、标准编制,以及其他部门或省市编制标准体系提供参考。本次研究补充了北京市水务技术标准化方面的研究疏漏,主要表现在统计并分析了北京市水务系统使用水务技术标准的现状,明确北京市水务技术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某些专业领域需要补充制定标准;并编制了北京市水务技术标准体系表。
李雪松[5](2005)在《中国水资源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水是人类和地球上其它生物的生命源泉,是生命性资源、基础性资源、战略性资源,是资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球的核心资源。人类的发展与进步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四大问题。这四大问题均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质量恶化和水土流失常常干扰或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水多”、“水少”、“水脏”和“水混”四大水问题。中国的水资源危机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性限制因素。由于水资源观念落后,涉水行为失当,水资源管理效率低下,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加重了我国的水资源危机。制度因素是造成水资源危机的根本性原因,政府缺位造成水资源产权模糊,市场缺失造成水资源滥用,计划失效造成水资源配置混乱。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源并不是缺少工程技术措施,而是没有建立起促进节水和治污等先进、高效、优良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制度框架。 中国水问题的解决单纯依靠计划或者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清晰界定水权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资源产权制度,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规范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达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环境的目的。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为人们在水资源利用与合作方面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以此规范人们的经济关系并对人们的用水行为进行监督,引导经济主体的外部利益内在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环境。因此,保障水资源安全必须依靠复杂、复合的制度安排。 设计水资源安全性制度的基本思路是如何将水资源的正、负外部性“内部化”,避免“公水悲剧”。这就要组成一个以水资源产权制度为核心,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为前提,水权交易与水资源市场制度为基础,水资源价格制度为手段,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为保障、水资源文化制度为条件的完整的水资源制度体系。 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博弈论的相关理论,以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为基础,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力求站在水资源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从水资源基本特征出发,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和探讨水资源问题和水资源制度,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本文共由六部分构成:
葛树东[6](2004)在《季节冻土区渠道防渗结构型式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季节冻土区防渗渠道冻害情况调查和分析,在总结季节冻土区渠道防渗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土的冻胀机理及特征,研究了渠道冻害成因特点与规律,从结构破坏形式的角度,提出了经济合理且抗冻胀的新型渠道防渗结构型式,从而为季节冻土区防渗渠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提出的抗冻胀结构型式,是以优化结构为主,刚柔结合,并利用防渗材料所具有的防渗与排水的功能控导渠基土水分。此类结构型式渠道具有:抗冻害能力强,造价低,易于施工等特点。 论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选题的背景;我国灌区渠道防渗的状况;土冻胀机理和规律;抗冻胀渠道的结构型式;新型结构形式工程实例;总结与展望。
雷玉桃[7](2004)在《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的命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旅游服务业的蓬勃兴起,对水质、水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对水资源进行高效的管理,提高其利用效率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水资源是以流域为单元的自然特性,本研究着眼于“流域水资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用系统论的思想来研究流域水资源的管理问题,提出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制度构想。 本研究试图运用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博弈论等相关理论解析目前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出发点,用经济学原理对目前水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剖析,探寻以流域为单位管理水资源的对策。本研究从我国流域水资源的产权管理、市场管理、价格管理、环境管理等角度详细分析了存在的制度障碍,构建了相应的制度框架,以期达到流域水资源的高效管理,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研究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对本研究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研究动态进行了评述,提出了“以流域为单位统一管理水资源”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部分:第二章。主要对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外部性理论、制度经济理论、产权经济理论、水价理论等理论进行了阐述,为后续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第三章、第四章。这一部分是对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国内外现状的分析。首先陈述了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历史演变与现状,接着分析了法国、英国、加拿大、埃及等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及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意大利波河流域和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等典型流域的水资源管理状况,为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四部分: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该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分别从流域水资源的产权管理、市场管理、价格管理、环境管理等角度分析了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制度障碍,提出了我国流域两阶段水权配置模式,分析了流域水权交易的内在动力和水价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杠杆作用,以及流域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的必要性。 第五部分:第九章。这一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黄河流域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从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与诱因出发,提出了构建新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总体构想。 第六部分:第十章。针对本研究中分析的制度障碍,提出了创建新型的流域水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流城水资派苦理侧度研究资源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博弈论分析了自由状态、市场机制以及政府管制下流域水环境污染与保护的博弈格局。第二,更为合理和系统地构建了我国流域水资源市场管理和环境管理的运作模式和组织体系。第三,对比分析了水资源行政管制分配、用水户参与分配以及市场交易分配模式的优缺点及其适应范围,构建了我国流域两阶段水权配置模式。第四,比较分析了优先权制与比例分享制的经济效率,构建了我国流域水权初始分配中的优先制度。第五,采用经济学方法剖析了流域水权交易的内在动力,提出了该内在驱动力是来源于用水的边际效益,以及水权交易的市场潜在效益与交易成本是决定水资源重新分配的关键。
罗辉[8](2003)在《山东省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报告根据《21世纪初期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规划》和《山东省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成果,结合南水北调工程情况,通过大量调查分析,全面评估了山东省水资源的质和量;指出了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分析和预测了不同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情况下的山东水资源供需状况;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的需求,从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山东省水资源紧缺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要求。另外,还根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山东省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和地位,论证了山东省境内各类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提出了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构画了山东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南北、东西两条输水大动脉为骨干,幅射全省14个市的“T”型供水网络。从而为山东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促进国家尽快上马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金兆森,唐开骊,朱永康,李之田[9](1991)在《江苏省喷灌区划》文中指出 《江苏省喷灌区划》是根据原水电部(85)水电技字第50号文,在市、具喷灌发展规划和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江苏省综合农业区划、水利区划等已有成果,在1986年研究编制的.喷灌区划预测"七五"期间,全省发展喷灌15万亩,其中柑桔1.74万亩、茶叶1.33万市、棉花3.25万亩、蔬菜1.57万亩、其它7.11万亩;至1990年11月,全省实际发展喷灌18.8万亩、其中柑桔2.1万市、茶叶1.2万亩、棉花3.5万亩、蔬菜0.8万亩、其它11.2万亩,经济效益显着。
戴定忠[10](1991)在《在长江三峡地区柑桔喷、微灌试点工程验收会上的讲话(摘要)》文中指出 三峡地区柑桔喷、微灌试点工程,经过几年的工作,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效。我们希望通过4个试点,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三峡地区盛产柑桔,发展柑桔种植业是开发这个地区的有效措施之一。种柑桔离不开灌溉,1985年原水电部科技司组织有关专家,对该地区柑桔喷、微灌工程的可行性进行考察论证之后,决定先由武汉水电学院、新乡农田灌溉研究所、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所等3个单位各办一个试点。由科研单位和地方结合,在175m高程以上、30°坡度以上的地区搞柑桔喷、微灌试点,对未来三峡库区的移民安置工作有一定代表性。现在其他部门也在这里考察,准备建设长江柑桔带。另外,这里比较穷,试点工作还含有扶贫的意义。
二、水电部科技司组织喷灌管道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电部科技司组织喷灌管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完善 ——基于农田水利治理的经验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综述 |
1.4 本文的结构布置与研究方法 |
2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设计与理论意涵 |
2.1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践探索 |
2.2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设计 |
2.3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阐释 |
2.4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功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农村经营体制变革与农田水利治理模式之变 |
3.1 集体经营体制时期的“统管统用”模式 |
3.2 双层经营体制时期的“公有共用”模式 |
3.3 新双层经营体制时期的“公有私用”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4 农村经营体制变革中的农田水利治理困境 |
4.1 沙洋县农田水利情况简述 |
4.2 农田水利的系统困境 |
4.3 农田水利的工程困境 |
4.4 农田水利困境的机制分析 |
4.5 农田水利困境的体制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集体统筹经营的农田水利治理模式 |
5.1 农田水利的公共物品属性 |
5.2 农田水利的统筹治理模式 |
5.3 农田水利的统筹主体 |
5.4 启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建设 |
6.1 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基础 |
6.2 巩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建设 |
6.3 坚持农村集体土地公有制的改革底线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7.1 全文总结 |
7.2 若干政策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二:沙洋县水务局《关于在全省试行农业灌溉水费统筹的建议》 |
(2)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及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农田水利发展概述 |
3 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应用 |
3.1 农田灌溉 |
(1) 渠道防渗技术。 |
①渠道防渗新材料。 |
②渠道断面结构型式。 |
③渠道防渗衬砌结构型式。 |
④渠道冻胀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 |
⑤施工机具。 |
(2) 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
(3) 喷灌技术。 |
(4) 微灌技术。 |
(5) 改进地面灌溉技术。 |
(6) 非工程节水措施。 |
3.2 农田排水 |
3.3 灌区现代化管理 |
3.4 灌区状况评估方法 |
(1) 综合评价指标。 |
(2) 细部评价指标。 |
①服务水平: |
②干渠状况: |
③支渠状况: |
④斗渠状况: |
⑤财务状况: |
⑥员工状况: |
⑦用水户协会状况: |
⑧水资源评价: |
⑨环境影响评价: |
⑩经济分析: |
(3)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引言 |
1.1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 |
1.2 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必要性分析研究 |
2.1 山东省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2.2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
2.3 水资源供需态势分析 |
2.4 水污染状况及态势 |
2.5 经济社会发展对节水的要求 |
第3章 山东省节水潜力分析研究 |
3.1 山东省用水现状分析 |
3.2 国内外与山东省节水情况的比较 |
3.3 山东省节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
3.4 山东省节水标准与节水目标的确立 |
3.5 山东省节水潜力研究 |
第4章 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方案与措施分析研究 |
4.1 农业节水 |
4.2 工业节水 |
4.3 城镇生活节水 |
4.4 其他行业节水 |
4.5 非传统水源利用 |
第5章 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与节水实施效果评价 |
5.1 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 |
5.2 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措施 |
5.3 “十一五”节水型社会试点、用水计量和水资源调度系统 |
5.4 节水型社会实施效果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北京市水务技术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标准化系统及标准体系 |
1.1.2 研究和制定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
1.1.3 标准体系表 |
1.2 国内外标准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标准化发展现状 |
1.2.2 我国标准化发展现状 |
1.3 我国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我国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发展历程 |
1.3.2 我国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发展现状 |
1.3.3 我国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存在问题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北京市水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趋势 |
2.1 发展现状 |
2.2 存在问题 |
2.3 发展趋势 |
3 北京市水务标准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需求分析 |
3.1 发展现状 |
3.2 存在问题 |
3.3 需求分析 |
4 北京市水务技术标准体系表编制说明 |
4.1 编制依据及收录范围 |
4.1.1 编制依据 |
4.1.2 收录范围 |
4.2 体系结构 |
4.2.1 组成单元 |
4.2.2 结构 |
4.2.3 标准体系号 |
4.2.4 标准体系结构框图 |
4.3 关于北京市水务技术标准体系表的分析 |
4.3.1 北京市水务技术标准体系表分析 |
4.3.2 与《中国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的对比分析 |
5 北京市村镇供水标准分体系研究 |
5.1 村镇供水现状分析 |
5.2 村镇供水技术标准需求分析 |
5.3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导则》内容介绍 |
5.3.1 编制说明 |
5.3.2 内容介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北京市水务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方面 |
6.2.2 北京市水务地方标准编制和体系构建方面 |
附表一 北京市水务技术标准体系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5)中国水资源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水资源危机与制度创新 |
第一节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
一、水是生命性资源 |
二、水是资源性资源 |
三、水是基础性资源 |
四、水是战略性资源 |
五、水是核心资源 |
第二节 中国面临水资源危机 |
一、中国面临的水资源问题 |
二、水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 |
第三节 水利工程技术的作用与局限 |
一、跨流域调水工程 |
二、海水淡化技术 |
三、节水技术 |
第四节 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制度创新 |
一、制度障碍是造成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原因 |
二、制度创新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
三、理想的水资源制度的社会特征 |
第五节 水资源制度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六节 水资源制度研究的总体思路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 |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 |
五、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
第一章 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水资源概念与特征 |
一、水资源概念 |
二、水资源特征 |
三、水资源特征的制度分析 |
第二节 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 |
一、水资源总量 |
二、水资源基本特点 |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四、水资源现状总体评价 |
第三节 中国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
一、2010年及2020年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
二、2030年及2050年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
三、未来水资源供需展望 |
第四节 21世纪中国水资源面对的主要挑战 |
一、洪涝与干旱仍然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
二、水资源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
三、水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与用水浪费问题日益突出 |
四、水资源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
五、水资源条件与产业结构及布局不相适应 |
六、水资源管理缺乏科学的制度体系 |
第二章 水资源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四、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 |
五、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循环经济理论 |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
三、循环经济的原则 |
四、循环经济的意义 |
五、水资源循环经济 |
第三节 制度经济理论 |
一、制度的涵义 |
二、制度的构成 |
三、制度的功能 |
四、制度创新 |
第四节 现代产权理论 |
一、产权和产权制度 |
二、外部性的经济学意义 |
三、公共资源的产权与外部性 |
四、公共资源的外部性内部化策略 |
第五节 价值理论 |
一、水资源价值的理论基础 |
二、水资源价值的内涵 |
三、水资源价值的表现 |
第三章 水资源管理与国际经验借鉴 |
第一节 水资源管理概述 |
一、水资源管理的内涵 |
二、水资源管理的原则 |
三、水资源管理的目标 |
四、水资源管理的内容 |
第二节 中国水资源管理的制度现状 |
一、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 |
二、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变迁 |
三、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安排 |
四、水资源管理的制度缺陷 |
第三节 水资源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
一、美国的水资源管理 |
二、日本的水资源管理 |
三、英国的水资源管理 |
四、法国的水资源管理 |
五、以色列的水资源管理 |
六、国外水资源管理的经验与发展态势 |
第四章 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安排 |
第一节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经济学涵义 |
一、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必要性 |
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
三、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内涵 |
四、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 |
五、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架构 |
六、水资源统一管理与流域管理 |
第二节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创新 |
一、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 |
三、新型水资源管理体制下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
四、水资源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 |
五、新体制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关系 |
第三节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政府制度、企业制度与中介制度 |
一、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政府制度 |
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企业制度 |
三、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中介制度 |
四、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法律保证 |
第四节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机制建设 |
一、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决策机制 |
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协调机制 |
三、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激励机制 |
四、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监督机制 |
第五章 水资源产权制度安排 |
第一节 水资源产权——水权概述 |
一、水权的由来 |
二、水权的经济学涵义 |
三、水权的特征 |
四、水权体系的构成 |
第二节 初始水权的界定 |
一、初始水权的概念 |
二、初始水权的界定 |
第三节 水权的分配 |
一、水权分配的原则 |
二、水权分配的关键参数 |
三、水权分配的模式 |
四、水权分配的程序 |
五、特殊水权的分配 |
第四节 水权制度及其变迁 |
一、水权制度概述 |
二、国外水权制度变迁 |
三、国内水权制度变迁 |
四、结论与启示 |
第五节 水权制度创新 |
一、中国现行水权制度安排 |
二、中国现行水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三、水权制度创新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六章 水资源交易与市场制度安排 |
第一节 水权交易的经济学意义 |
一、水权交易的概念 |
二、水权交易的动因 |
三、水权交易的成本分析 |
四、水权交易的外部性 |
五、水权交易中的政府作用 |
六、水权交易的形式 |
第二节 水权市场的制度安排 |
一、水权市场概述 |
二、水权市场的构建 |
三、水权市场的管理 |
第三节 水权交易的构成体系 |
一、水权交易的组织结构 |
二、水权交易主体的管理 |
三、水权交易的规则体系 |
四、水权交易的信息体系 |
五、水权交易的监管体系 |
六、水权交易的调控体系 |
七、水权交易的法规体系 |
第四节 水权交易的案例分析 |
一、墨累——达令河流域的水权交易案例分析 |
二、东阳——义乌的水权交易案例分析 |
第七章 水资源价格制度安排 |
第一节 水价制度概述 |
一、中国水价制度的沿革 |
二、国外水价制度的实施 |
第二节 中国水价制度的现状分析 |
一、水价理论不完善 |
二、水资源认识观念存在偏差 |
三、水资源价格偏低 |
四、水价结构不合理 |
五、水价的公共监督机制不健全 |
六、水价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水价的形成机制 |
一、水价的构成 |
二、水价形成的影响因素 |
三、水价形成的供求机制 |
四、水价制定的原则 |
五、水价制定的程序 |
六、水价制定的机制 |
七、水价体系的构成 |
第八章 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安排 |
第一节 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概述 |
一、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的沿革 |
二、中国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的现状 |
第二节 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体系的创新 |
一、水资源立法的原则 |
二、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体系的构成 |
三、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体系的重建 |
四、水资源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的健全 |
第九章 水资源文化制度安排 |
第一节 水文化概述 |
一、宇宙生成的“水原说” |
二、水文化的形成 |
三、水文化的社会影响 |
四、水文化的朴素可持续发展观 |
五、水文化的现实价值 |
第二节 水资源文化制度 |
一、文化制度及其分类 |
二、水资源文化制度的构成 |
三、节水型社会的水文化制度 |
四、水资源文化制度的构建 |
结语:水资源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 |
一、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
二、加强水量、水质和生态环境用水的管理 |
三、健全水资源产权制度 |
四、完善水资源水权市场制度体系 |
五、创建新型的水资源价格管理机制 |
六、建立和完善水资源法律制度 |
七、重视水资源管理的社会资本投入 |
八、加强水资源科学技术建设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季节冻土区渠道防渗结构型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2 我国灌区渠道防渗的状况 |
2.1 我国灌区渠道防渗的状况 |
2.2 季节冻土区渠道防渗发展情况 |
2.3 季节冻土区灌区渠道防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 土冻胀机理和规律 |
3.1 冻土的组成和构造 |
3.2 冻土水热状况及结冻 |
3.3 冻土中水分迁移、冰析和冻胀过程的理论基础 |
3.4 土的冻胀规律 |
4 抗冻胀渠道的结构型式 |
4.1 渠道防渗的一般措施 |
4.2 季节冻土区渠道冻害特点、原因,规律及分析 |
4.3 目前防治渠道冻胀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
4.4 目前季节冻土区渠道防渗结构的主要型式 |
4.5 新型结构形式 |
4.6 渠道防渗结构的计算方法 |
5 工程实例 |
5.1 工程简介 |
5.2 计算的基础数据 |
5.3 结构计算 |
5.4 工程原型观测分析 |
5.5 经济效益分析 |
5.6 渠道防渗工程的检修制度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二、 研究动态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二章 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 外部性理论 |
(一) 一个简单的案例:河流污染与外部性 |
(二) 外部性的经济学涵义 |
(三) 外部性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
(四) 流域水资源负外部性的表现形式 |
(五) 外部性效应的校正策略 |
二、 制度经济理论 |
(一) 制度的涵义 |
(二) 交易与交易成本 |
(三) 制度的构成 |
(四) 制度的功能 |
(五) 制度变迁 |
三、 产权经济理论 |
(一) 产权及相关概念 |
(二) 产权制度与流域水资源配置效率 |
四、 水价理论 |
(一) 水资源定价的基本理论基础 |
(二) 水资源价值的内涵 |
第三章 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
一、 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历史沿革 |
二、 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必要性的经济学分析 |
(一) 流域水资源分割管理的效率分析 |
(二) 流域水资源私人管理的效率分析 |
三、 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现状 |
(一) 流域水资源概况 |
(二) 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
(三) 新水法与流域管理 |
四、 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国外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借鉴 |
一、 国外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 |
二、 国外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一)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 |
(二) 意大利波河流域管理 |
(三)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管理 |
三、 国外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发展态势与经验借鉴 |
第五章 流域水资源的产权管理 |
一、 水权与水权制度的影响 |
(一) 水权的基本涵义 |
(二) 水权的特性 |
(三) 水权制度对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
二、 国外水权制度演进与我国水权制度发展趋势 |
(一) 国外水权制度的演进 |
(二) 我国流域水权制度演进与发展趋势 |
三、 流域水权配置管理 |
(一) 流域水权配置的原则 |
(二) 流域水权配置的模式 |
(三) 流域水权初始分配的优先权管理 |
四、 流域水权交易管理 |
(一) 流域水权交易的动力与成本效益 |
(二) 流域水权交易的外部性 |
(三) 流域水权交易的监管 |
第六章 流域水资源的市场管理 |
一、 流域水资源市场管理的客观性与特殊性 |
(一) 流域水资源市场管理的客观性 |
(二) 流域水资源市场管理的特殊性 |
二、 流域水资源市场管理的绩效评价 |
(一) 流域水资源市场管理的实证分析 |
(二) 市场管理对流域用水效益的影响 |
(三) 政府在流域水资源市场管理中的作用 |
三、 流域水资源市场管理的案例分析及启示 |
(一) 浙江义乌--东阳水权交易 |
(二) 浙江绍兴--慈溪水权交易 |
(三) 启示 |
四、 流域水资源的市场管理运作模式与组织体系 |
(一) 流域水资源的市场管理运作模式 |
(二) 流域水市场的组织体系建设 |
第七章 流域水资源的价格管理 |
一、 我国水资源价格体系的沿革 |
二、 流域水价的制定 |
(一) 三重水价理论模型 |
(二) 流域水价结构类型选择 |
(三) 流域水价的管理 |
三、 我国水资源价格体系存在的问题剖析 |
四、 水价改革对经济承受力的分析 |
(一) 水价改革的现实意义 |
(二) 水资源的需求-价格模型 |
(三) 水价改革对用水户的经济承受力分析 |
第八章 流域水资源的环境管理 |
一、 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内涵 |
二、 流域水环境管理现状 |
(一) 我国水环境状况 |
(二) 库兹涅茨曲线与我国水环境问题 |
(三) 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问题剖析 |
三、 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博弈格局分析 |
(一) 流域水环境污染:公地悲剧的博弈分析 |
(二) 市场机制解决流域水环境污染的博弈格局分析 |
(三) 政府管制下的流域水环境污染的博弈格局分析 |
四、 改革流域水环境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
(一) 流域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的必要性 |
(二) 流域水环境管理的趋势 |
五、 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手段及其效率 |
(一) 最佳污染排放量的经济学模型 |
(二) 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手段及效率比较 |
六、 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组织模式设计 |
第九章 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案例分析--以黄河流域为例 |
一、 黄河流域概况 |
二、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变迁 |
(一)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变迁简述 |
(二) 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必要性 |
三、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制度缺陷 |
(一) 产权管理制度 |
(二) 水市场管理制度 |
(三) 水价管理制度 |
(四) 水环境管理制度 |
四、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
(一)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与诱因 |
(二) 构建新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总体构想 |
第十章 创建新型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
一、 完善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 |
二、 理顺水资源产权管理体制 |
三、 完善流域水资源市场管理的制度环境 |
四、 创建新型的流域水资源价格管理机制 |
五、 构建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制度安排 |
六、 建立流域内不同主体的利益补偿机制 |
七、 重视水资源管理的社会资本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山东省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图表清单 |
前言 |
第一章 水资源研究综述 |
1.1 水资源内涵 |
1.2 世界水资源概况 |
1.3 中国水资源 |
第二章 山东省水资源形势 |
2.1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
2.2 水资源及其特点 |
2.3 旱灾分析 |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第三章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研究 |
3.1 分析研究方法 |
3.2 供水需水预测原则 |
3.3 一次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3.4 二次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3.5 需调江水量及三次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3.6 水资源供需分析评价 |
第四章 南水北调东线在山东省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和地位 |
4.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基本情况 |
4.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作用和地位 |
4.3 南水北调工程潜在的风险及主要对策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水电部科技司组织喷灌管道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完善 ——基于农田水利治理的经验考察[D]. 吴秋菊.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2]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及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J]. 高占义. 水利水电技术, 2010(12)
- [3]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研究[D]. 刘开非. 山东大学, 2009(05)
- [4]北京市水务技术标准体系研究[D]. 孙文轩.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5]中国水资源制度研究[D]. 李雪松. 武汉大学, 2005(05)
- [6]季节冻土区渠道防渗结构型式的研究[D]. 葛树东. 河海大学, 2004(01)
- [7]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D]. 雷玉桃.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1)
- [8]山东省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研究[D]. 罗辉. 合肥工业大学, 2003(03)
- [9]江苏省喷灌区划[J]. 金兆森,唐开骊,朱永康,李之田. 江苏水利, 1991(03)
- [10]在长江三峡地区柑桔喷、微灌试点工程验收会上的讲话(摘要)[J]. 戴定忠. 喷灌技术, 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