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里程碑——热烈祝贺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伟大的里程碑——热烈祝贺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一、伟大的里程碑——热烈祝贺党的十一大胜利闭幕(论文文献综述)

罗奥[1](2017)在《《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青团自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它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冲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前列,成为党的得力助手。在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都充分发挥其政治宣传功能。它团结青年,教育青年,为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和建设人才。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是处于不断调整、改进中。新世纪以来,社会更加开放,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共青团面临组织弱化的困境。于此,共青团亟须学习新的宣传理念,改进政治宣传工作,推动团的全面改革,提高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研究对共青团政治宣传演进过程进行了详实研究,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海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等几方面内容。第一章研究了中国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的历史与现状。本章主要回顾了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和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共青团政治宣传与中国革命、建设之间的关系,并从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创办过程与发展过程中梳理出其政治宣传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中国青年报》所发表的社论总述:笔者梳理、统计并简要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总体情况。其主要包括对《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中国青年报》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和《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数量与分布情况等的分析。第三章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笔者梳理、分析、比较了建国头十七年时期、极“左”时期、1978—2000年、2000—2013年四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分布特点、社论的内容特点和社论的语言风格特点等。第四章讨论了《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之间的关系。首先,本研究梳理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直接转载中央党报和地方党报的情况。具体包括转载社论的数量、话题和发表的时间等。其次,笔者对比研究了针对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和党报社论的异同,具体包括事件的话题、社论语言风格等。第五章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展望:总结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政治宣传理论滞后、宣传主题单调、服务意识淡薄、宣传载体单一等。根据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发展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推进共青团政治宣传大众化;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去推进共青团组织改革;充分依托新媒体技术,广泛开辟宣传渠道。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结论作出概括。

喻频莲[2](2016)在《“两报一刊”评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特殊年代的一种非常规媒体现象,“两报一刊”评论极具个案研究的价值,是当代新闻史研究不可绕过的一个对象,是修当代新闻史尤其是“文革”新闻史的客观需要。而在当代新闻史研究中,“文革”新闻史为敏感地带,研究亦为薄弱地带,以“两报一刊”评论为对象的本体研究,至今尚付阙如。本研究走出的这一小步,旨在突破盲点,而完整准确地呈现“两报一刊”评论这份历史遗产,尚任重道远。本研究重点有二:一是通过考察在“领袖——媒体——民众”的政治控制模式下,“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面貌及其宣传运作的动态过程,还原“两报一刊”评论的真实历史面目;二是通过梳理舆论权威主体从“一报一刊”评论到“两报一刊”评论,再从“两报一刊”评论到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变化轨迹,厘清“两报一刊”评论从形成到终结的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本研究正论部分共有五章,研究思路总体上遵循纵的历史发展观,即依循“两报一刊”评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展开,第一章考察“两报一刊”评论的历史渊源,即舆论权威从“一报一刊”评论到“两报一刊”评论的演化过程;第二、三、四章是对特殊历史时空下的“两报一刊”评论的本体研究;第五章考察“两报一刊”评论的历史终结,即舆论权威从“两报一刊”评论到特约评论员文章的演化过程。第一章“两报一刊”评论的形成主要考察“两报一刊”评论的前身“一报-刊”评论在特殊历史情境中,应形势所需演变为“两报一刊”评论的过程。第二章“两报一刊”评论的生存基础主要就更集中化的宣传体制、更权力化的新闻媒体两方面展开论述,揭示“两报一刊”评论的生存基础本质上是一个更一律的舆论环境。第三章“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内容从对“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议题分析入手,厘清“两报一刊”评论宣传内容共时性存在的内部逻辑以及历时性流变的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两报一刊”评论背离实际的表达的虚伪性,及其顺应新的客观现实的表达流变。第四章“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路径主要从新闻媒体宣传路径、组织化宣传路径两方面就“两报一刊”评论宣传路径的特殊性展开分析,并通过考察具体议题沿着这两条路径展开宣传的概况,以窥全貌。第五章“两报一刊”评论的终结考察了困于表达僵局的“两报一刊”评论舆论威权渐渐折损,被新的舆论权威“特约评论员”文章取代的退场过程。通过以上五章分析,本研究最后结论是:从甚嚣尘上的喧哗到止于无力的静默,“两报一刊”评论有着其内在的历史逻辑性。具体说来是:“两报一刊”评论诞生伊始,即建立起了超越文本的舆论威权的符号价值,在“领袖——媒体——民众”的政治控制模式中,“两报一刊”评论被赋予了宣达“最新指示”的政治权力,具有无上的威权,作为重要的权力角色,参与到政治权力的运作中。凭借举国权威媒体的齐声呐喊和如毛细血管般延伸到每一个单位的组织化宣传网络,“两报一刊”评论将领袖的政治意志传达到每一个民众。提出和论证“文化大革命”的意识形态一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成为“两报一刊”评论的重要政治任务。随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实践越来越难以继续,意识形态与实践的严重背离,使以维护“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己任的“两报一刊”评论逐渐陷入到表达的困境。新的舆论权威“特约评论员”文章横空出世,名声鹊起,承担起新的“改革”意识形态的启蒙任务,“两报一刊”评论权威折损,最终失守,退出政治的舞台,淡出民众的日常生活。其终结,正如其出场一样,都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刘晓晶[3](2020)在《《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文中指出《人民日报》是党的机关报,社论作为机关报园地,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进行诠释。1989-200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新的挑战,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到了历史前台。此时期的《人民日报》社论紧紧跟随社会发展潮流,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展展开,是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众化的重要平台。《人民日报》社论重点围绕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释:第一,积极宣传解读如何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积极解读如何推进先进文化前进的内涵,阐释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优秀文化繁荣的路径和要求;第三,对如何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各项政策方针的宣传。《人民日报》社论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潜移默化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优秀理论,在宣传和推动党的工作和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民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人民日报》社论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思想进行了广泛宣传,深刻阐释了科技军事思想改革思想、“打得赢”“不变质”的军事变革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推进了军事理论思想的大众化。第五,《人民日报》社论还积极报道跟进了祖国统一进程,积极宣传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推进了“一国两制”“互利共赢”思想的深入。在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经验为:保持鲜明立场,传递主流声音;抓住主要问题,传播时代特色;语言风格严谨,释放语言力量。其主要启示为:注重传播渠道的立体化,加强报刊与网络媒体的融合;理论的宣传要符合实际,服务群众;理论的宣传要保持先进性与时代性。《人民日报》社论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渠道,在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众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结梳理《人民日报》社论在1989-2002年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充分认识《人民日报》社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要地位,对于我们进一步发挥《人民日报》社论的舆论引领功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樊哲高[4](2001)在《1990—2000年人民日报社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历史的视角并从现实与历史的结合点出发,梳理人民日报1990年到2000年的社论文章,试图描绘出这11年来人民日报社论的整体面目。 关于选题,本文的一个基本考虑是,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同时作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其权威性和消息的可靠性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影响巨大,社论更是代表了人民日报的最高水平,体现出人民日报高出一筹的根本特点。总结出人民日报社论的特点,以作为其它报纸写作评论的参考,是本文的一个目的。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力图结合社会科学的定性方法和自然科学的定量方法,并从相关的学科上借用了一些观点、材料和方法来充实本文的研究,当然这些仅仅是探索的性质,希望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社论时代背景、语言风格、论证方法诸方面的考察,得出了人民日报社论的一些本质特点,并在与纽约时报、泰吾士报社论的比较中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几个方面。 人民日报社论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宣传贯彻中央精神为己任;与时代同步,高歌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弘扬民族精神,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写作上被称为“大时代所作的大文章”,高屋建瓴,气势宏大,论证严密。人民日报社论风格上以庄重典雅、气派大方为主调,同时又注重生动活泼、循循善诱。 本文在写作中,注意把人民日报社论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同时也不忽略在微观的层面进行分析和对比,如拿90年代与80年代对比,拿社论与其它体裁如评论员文章进行对比,拿人民日报社论与纽约时报和泰吾士报社论进行对比。总之,本文所选的参照系尽量作到三维化,也就是多侧面多角度地立体研究,让人民日报社论尽量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杨宏雨,郭子愉[5](2020)在《肯定—否定—辩证:四十年来学界对中共十一大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共十一大是在粉碎"四人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召开的。由于真理和谬误、创新与保守并存于十一大及其通过的相关文献中,致使四十多年来,学界对十一大的评述变化很大。大致说来,1977—1980年以肯定、颂扬为主;1981—2007年以否定、贬抑为主;2008年以后的研究比较辩证、理性,学术研究的色彩浓厚。今后的十一大研究应该继续遵循辩证、理性的态度,从发掘相关资料、打破惯有思维模式两个方面向前推进。

俞祖华,程慧荣[6](2021)在《百年以来中共“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以建党纪念文本为重点》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建党纪念文本等文献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作了深刻阐述,建构了以"中华民族""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等为核心术语的、"一个梦想、两大任务、三次飞跃、四个选择"的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党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其他政治力量无力扫除民族复兴两大障碍、无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之时,接过了救中国与发展中国、争取民族解放与民族复兴的接力棒,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致力于争取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革命时期相关文本强调党要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实现民族解放的重大责任,建设时期文本强调党要承担起建设新中国、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改革时期文本强调党要担当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使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相关文本建构了革命时期"做了一件事",革命、建设时期做了"两件大事",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作出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使中华民族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次伟大飞跃的宏大叙事。近代以来历史与人民的"四个选择",即"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三次伟大飞跃"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7](1977)在《伟大的里程碑——热烈祝贺党的十一大胜利闭幕》文中研究指明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喜气洋洋,热烈欢呼十一大和一中全会取得圆满成功,欢呼华国锋同志当选党的主席,欢呼新的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诞生,坚决拥护华主席的政治报告,拥护叶副主席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新党章!

《解放军报》社[8](1977)在《伟大的里程碑——热烈祝贺党的十一大胜利闭幕》文中认为 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了。 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喜气洋洋,热烈欢呼十一大和一中全会取得圆满成功,欢呼华国锋同志当选党的主席,欢呼新的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诞生,坚决拥护华主席的政治报告,拥护叶副主席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新党章!

《人民日报》社,《红旗》杂志社,《解放军》社[9](1977)在《伟大的里程碑——热烈祝贺党的十一大胜利闭幕》文中提出 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喜气洋洋,热烈欢呼十一大和一中全会取得圆满成功,欢呼华国锋同志当选党的主席,欢呼新的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诞生,坚决拥护华主席的政治报告,拥护叶副主席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新党章! 十一大是我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这次代表大会,是在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逝世以后,在我们党取得粉碎王张江姚反党集团的伟大胜利的情况下,

康伟[10](2002)在《积极实践十六大精神 开创先进文化新局面》文中研究指明本报讯(记者康伟)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努力实践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出席中宣部、

二、伟大的里程碑——热烈祝贺党的十一大胜利闭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伟大的里程碑——热烈祝贺党的十一大胜利闭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海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
    第一节 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
        一、政治宣传与革命运动
        二、共青团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三、共青团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宣传
    第二节 中国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
        一、出版先进刊物与共青团机关刊物的创办
        二、共青团机关刊的演进与发展
        三、《中国青年报》的创刊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简述
        一、中国青年报社的成立与发展
        二、中国青年报社的领导体制简述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总述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
        一、社论总量统计
        二、社论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中国青年报》转载社论数量与分布
        一、社论总转载量及其分布
        二、转载《人民日报》社论数量与分布
        三、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与分布
        一、话题分类依据概述
        二、社论话题与分布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
    第一节 社论话题分布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二节 社论内容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三节 社论语言风格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
    第一节 直接转载党报
        一、转载中央党报
        二、转载地方党报
    第二节 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的比较研究
        一、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话题比较
        二、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语言风格比较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及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
    第一节 政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共青团政治宣传理论滞后
        二、多元价值观时代,宣传主题单调
        三、服务青年意识淡薄
        四、宣传载体单一,与青年互动缺失
    第二节 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建议
        一、积极开拓思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
        二、贴近青年,推进《中国青年报》社论政治宣传的大众化
        三、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引导共青团自身改革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广开政治宣传渠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2年—1966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附录二:1979年—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两报一刊”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重要概念阐释
        一、“两报一刊”
        二、“两报一刊”评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主体性文献
        二、背景性文献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两报一刊”评论的形成
    第一节 “一报一刊”评论:“两报一刊”评论的缘起
        一、“一报一刊”评论的出现
        二、“一报一刊”评论的特殊规格
        三、“一报一刊”评论的舆论转向
    第二节 从“一报一刊”评论到“两报一刊”评论
        一、《解放军报》比肩“一报一刊”的政治资本
        二、《解放军报》与“一报一刊”联合署名的政治修辞
        三、“由乱而治”:“两报一刊”评论的舆论基调
        四、“两报一刊”评论的基本样态
第二章 “两报一刊”评论生存的基础
    第一节 更集中化的宣传体制
        一、“文革”前的宣传体制
        二、“旧”宣传体系的瘫痪
        三、“新”宣传中枢:特殊小组
    第二节 更权力化的新闻媒体
        一、“夺权”:新闻媒体的集中化
        二、“越位”:新闻媒体的权力化
        三、“宣达”:“两报一刊”评论的权力角色
第三章 “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内容
    第一节 “两报一刊”评论的主要宣传议题
        一、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二、论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合法性
        三、舆论审判党内阶级敌人
        四、指导秩序重建
        五、关切世界革命形势发展
        六、扞卫毛泽东思想的一元化领导
        七、指导军队建设
    第二节 背离实际:“两报一刊”评论表达的虚伪性
        一、虚构的两条路线斗争史
        二、虚假的革命胜利
        三、虚无的理想政治社会图景
    第三节 顺应现实:“两报一刊”评论表达的流变
        一、“天下大治”表达的流变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表达流变
第四章 “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路径
    第一节 “文革”时期宣传网络的重建
        一、新闻媒体宣传网络从失范到规范
        二、组织化宣传网络的常规与非常规
    第二节 “两报一刊”评论的新闻媒体宣传路径
        一、“对版面”:报刊宣传的一律
        二、“今晚广播,明日见报”制度化
        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播造势
        四、新闻媒体对“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议题再阐发
    第三节 “两报一刊”评论的组织化宣传路径
        一、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二、单位政治学习小组
        三、基层民众对“两报一刊”评论的学习与讨论
第五章 “两报一刊”评论的终结
    第一节 “两报一刊”评论舆论威权的折损
        一、新的舆论阵地开辟:《理论动态》创刊
        二、新的舆论阵线联盟的形成
    第二节 从“两报一刊”评论到特约评论员文章
        一、“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地位赋予
        二、“两报一刊”评论的退场
结语:“两报一刊”评论的历史逻辑性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博、硕士学位论文
    四、资料汇编类
    五、外文资料
附录
    一、“一报一刊”评论目录
    二、“两报一刊”评论目录
    三、攻读博士学位学习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后记

(3)《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人民日报》社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人民日报》社论
        1.《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作用
        2.《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含义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三)《人民日报》社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1.《人民日报》社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任务
二、《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
    (一)对发展先进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宣传阐释
        1.宣传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大力宣传国有企业改革策略
        3.深刻解读农村改革方针
        4.积极宣传人才强国战略
        5.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战略
        6.深刻阐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思想
        7.积极宣传西部大开发战略
        8.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对发展先进文化重要思想的宣传阐释
        1.积极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对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要思想的宣传
        1.积极宣传党建思想
        2.阐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强调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四)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思想的宣传
        1.宣传科技军事改革思想
        2.宣传“打得赢”“不变质”的军事变革思想
        3.宣传信息化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五)对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的宣传
        1.积极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2.积极宣传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
三、《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启示
    (一)《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1.保持鲜明立场,传递主流声音
        2.抓住主要问题,传播时代特色
        3.语言风格严谨,释放语言力量
    (二)《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1.注重传播渠道立体化,加强报刊与网络媒体的融合
        2.理论的宣传要符合实际,服务群众
        3.理论的宣传要保持先进性与时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1990—2000年人民日报社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第一章 统计分析
    第一节 分年度分内容统计
    第二节 编配方面的统计
第二章 背景分析
    第一节 社论与时代脉络
    第二节 选题的分析
第三章 文本分析
    第一节 语言与风格
    第二节 信息论与传播学的视角
    第三节 社论文体:理性的愉悦
第四章 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与外报的比较
    第二节 与本报的比较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件

(5)肯定—否定—辩证:四十年来学界对中共十一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肯定、赞颂(1977—1980年):“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二、否定、贬抑(1981—2007年):“不成功的党代会”
三、理性、辩证(2008年至今):“尽管有缺陷,但贡献和功绩是主要的”
    1.十一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2.对十一大报告的评价
    3.对十一大党章的研究
    4.十一大的历史贡献
四、结语

(6)百年以来中共“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以建党纪念文本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其他政治力量无力扫除民族复兴两大障碍
二、使命:肩负起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
三、历程:中华民族复兴的三次伟大飞跃
四、解码:“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四、伟大的里程碑——热烈祝贺党的十一大胜利闭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D]. 罗奥.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2]“两报一刊”评论研究[D]. 喻频莲.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3]《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D]. 刘晓晶.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1990—2000年人民日报社论研究[D]. 樊哲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 [5]肯定—否定—辩证:四十年来学界对中共十一大的研究[J]. 杨宏雨,郭子愉.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04)
  • [6]百年以来中共“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以建党纪念文本为重点[J]. 俞祖华,程慧荣. 人文杂志, 2021(05)
  • [7]伟大的里程碑——热烈祝贺党的十一大胜利闭幕[J]. 《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7(08)
  • [8]伟大的里程碑——热烈祝贺党的十一大胜利闭幕[J]. 《解放军报》社. 青海民族学院, 1977(03)
  • [9]伟大的里程碑——热烈祝贺党的十一大胜利闭幕[J]. 《人民日报》社,《红旗》杂志社,《解放军》社. 文史哲, 1977(S1)
  • [10]积极实践十六大精神 开创先进文化新局面[N]. 康伟. 中国艺术报, 2002

标签:;  ;  ;  ;  ;  

伟大的里程碑——热烈祝贺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