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斜撑式钢井架内力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江堤[1](2021)在《地表变形对框架结构作用效应的等效施加方法研究》文中指出
王世杰[2](2021)在《台风区跨海桥梁格构式高支架风致响应研究》文中认为格构式高支架具有长细比较大、结构相对轻柔等特点,对风荷载的作用非常敏感。在台风区修建跨海大桥时,高耸格构式支架体系除受雷暴、大雾及潮汐等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外,还受大风、台风侵袭的影响,结构设计及施工技术均面临巨大挑战。在台风区保证格构式高支架的安全和稳定性能是桥梁工程界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以福平铁路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大练岛特大桥新建工程中现浇公路梁桥格构式高支架为研究背景,通过风洞测力试验、粒子图像测速(PIV)试验、气弹模型试验、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手段对风荷载作用下格构式高支架的受力性能进行研究,以解决台风区格构式高支架的风工程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ANSYS对四腿和六腿格构式支架进行有限元分析,采用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和时域法对格构式支架模态和顺风向风致响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四腿单柱支架和六腿单柱支架的前6阶振型基本一致;多腿单柱格构支架前两阶振型的共振贡献比较显着,格构式高支架横桥向的侧向刚度大于纵桥向的侧向刚度;格构式高支架侧边和中线位置存在扭转和平动,而格构式高支架结构在横桥向风向角下的扭转不明显;格构式高支架在非对称荷载作用下,支架顶部的位移均方根增长幅值约为12%,存在明显的扭转效应;格构式高支架主要受力构件为竖向构件与斜杆,且高支架迎风面和背风面的斜杆由于扭转效应应力增幅比较明显。考虑上部结构后,四腿与六腿格构式支架的位移都均有大幅减小,表明上部结构的施加有利于结构的位移控制。(2)基于风洞测力试验测得格构高支架在不同流场和不同风向角下的静三分力系数。基于PIV技术,首次对高墩钢管支架模型水平平面流场和竖向平面流场进行流场可视化分析,定量分析了单柱和双柱支架的涡心漩涡强度和湍流度,得出风场风向对格构式高支架气动特性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格构式高支架在抗风计算时,阻力、升力和扭矩均变化明显,应充分考虑三个方向静风荷载的影响;在45°风偏角时漩涡运动剧烈,漩涡强度和湍动能强度最大,导致模型的气动力平均值和脉动值较大;六腿格构式高支架模型的涡心处漩涡强度和湍动能均比四腿格构式高支架模型小;格构式高支架各个构件间存在明显的构件干扰,数值模拟时应考虑空间三维特性。(3)根据分段估计法获得格构式高支架的三维设计风荷载,并将等效风荷载施加于四腿和六腿格构式高支架,得到风力等级与格构式高支架各节段位移的相关公式,而后采用单变量灰色预测模型DGM(1,1),得出格构式高支架施工拼装阶段在不同风等级作用下的位移,最后拟合出四腿与六腿格构式高支架风荷载等级与施工节段位移的计算公式。将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位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分别采用建筑荷载规范与时域法计算时,各支架结构的位移较实际值偏大,与按等效风荷载计算值接近,采用等效风荷载计算更符合支架位移的变化规律。(4)基于格构高支架1:40全桥气弹模型试验,分析了不同风速和风向角等各参数下结构的振动响应。结果表明,格构式支架加速度响应和风速、高度均成正相关,在某些风向角下,横风向的位移响应与顺风向位移响应相当,甚至大于后者。获取风振系数并对扭转响应和扭转风荷载进行分析,左右横风向的角加速度响应基本对称且反相位,支架呈整体扭转,各风速下的扭转角加速度均方根基本都在0度风向角下最大,90度风向角时最小,并且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5)提出采用最优化准则法对格构式高支架进行优化设计,得出格构式高支架立柱选择4根为最佳,节段长度宜控制在15m以内,且总高度不宜超过70m,立柱间距控制在7m~8m之间;在格构式高支架设计优化过程中,格构式高支架顶层位移限值起控制作用,需要更新节点风荷载时程和等效静风荷载,且节点风荷载时程影响大于等效静风荷载。
胡凯[3](2020)在《大跨度折线拱结构的高支模架受力分析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盘扣式钢管高支模架是由多种杆件、底座及顶托等构件组合而成的多跨多层的空间框架。架体连接形式采用圆盘形扣盘与卡钳型楔销锁紧固定。盘扣式脚手架是一种新型脚手架,它具有安装速度快、节点连接可靠、空间整体作用效果好、精度高、施工方便等特性在建筑领域施工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虽盘扣式钢管高支模架支撑体系在跨度大、形状奇异的建(构)筑物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关于承插型盘扣式高支模架应用于大跨度、折拱型的支撑结构较少,其研究理论也比较少。鉴于以上原因,依托赣州市红旗大道东延沙河段市政道路项目,本文拟针对大跨度折线拱隧道结构盘扣式钢管高支模架体系开展研究。研究目的是比较分析刚性和半刚性结点假设对高支模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手段是通过现场监测杆件的应变、有限元模拟、理论计算等方式对高支模架体系进行力学性能比较分析。关键的研究过程包括:(1)监测盘扣式脚手架杆件应力随施工过程的变化数据,掌握支撑结构受力随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2)考虑支架节点刚性和半刚性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盘扣式钢管模板模型,并将有限元分析结果、监测的数据和手算理论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查阅国内发生的脚手架安全事故案例,归纳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分析,并介绍了国内外对高支模架的试验与理论研究现状。(2)对承插型盘扣式高支模架的设计构造、支架性能特点和计算理论进行了阐述。考虑了承插型盘扣式高支模架节点为半刚性特性,比较了刚性、铰性、半刚性节点的受力性能和研究方式,归纳出半刚性节点M-θ特性。(3)运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考虑刚性与半刚性节点模型假设的承插型盘扣式高支模架有限元模型,为方案选型提供依据。通过对两种节点模型的位移、内力计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半刚性节点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4)对大跨度折线拱隧道高支模架进行现场监测。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得到施工过程中水平杆与竖杆的应力变化规律。将理论计算与监测数据、有限元分析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高支模架考虑节点半刚性连接方式更符合实情工况。
李泽纬[4](2019)在《双斜撑矿山井架正常工作及断绳事故下的动力响应研究》文中指出双斜撑矿山井架是煤矿生产期间提升煤炭、矸石、设备和人员的重要载体,其主要承力构件为斜撑柱,斜撑柱通常采用箱型截面设计,并设置大量加劲肋,承载力富余较大,设计不经济的同时还会导致施工工艺繁琐。目前关于矿山井架的研究大多基于静力研究。实际上井架提升系统在提升、下放过程中钢丝绳张力会发生波动,即井架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会受到振动激励,同时井架设计中通常采用断绳荷载作为控制荷载,发生断绳事故时井架受力会急剧上升然后卸载,是一个典型的冲击荷载。而目前双斜撑矿山井架动力响应相关的研究极少。所以对于双斜撑矿山井架结构利用斜撑柱局部屈曲后强度,研究其在正常工作状态及断绳事故下的动力响应,求得相应的动力放大系数,可使井架设计更为经济合理,同时简化施工流程、设计过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及MATLAB编程,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并得出相关结论:(1)考虑双斜撑矿山井架斜撑柱初始几何缺陷组合和主斜撑柱残余应力,对甘肃某煤矿双斜撑矿山井架主斜撑柱截面进行参数优化,通过静力分析数据证实了断绳荷载下利用斜撑柱局部屈曲后强度的可行性。(2)考虑提升钢丝绳质量的变化,给出了提升、下放工况下的绳中张力微分方程。利用Matlab-Simulink对张力微分方程进行仿真,得到数值解,并分析评估了工作状态下井架结构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在重力与工作振动激励共同作用下井架上下天轮加载点处三个方向在提升系统启动阶段初期振动最为强烈,但很快趋于平缓。工作全过程位移最大幅值均远小于规范限制,且构件应力处于降低水平,无构件进入屈服,满足提升工艺要求与承载力要求。并给出正常工作状态下天轮加载点的水平X方向位移动力放大系数建议取值。(3)将断绳激励简化为三角形脉冲激励,对脉冲激励持时进行变参分析,研究断绳事故下井架结构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上、下天轮发生断绳事故时,上天轮水平X方向明显大于Y、Z方向位移,但仍小于规范限值。当上天轮发生断绳时,上、下天轮水平X方向位移幅值均出现在td/T2=1时;下天轮发生断绳时,上天轮位移幅值出现在td/T2=1.25,下天轮位移幅值出现在td/T2=0.1。井架发生断绳事故时仅主斜撑柱四个角边附近的发生塑性拉应变以及少数板件中央的塑性压应变,未出现全截面屈服产生塑性铰的情况。最后综合考虑最不利影响,给出了断绳激励下的天轮加载点水平X方向位移动力放大系数。
吴琴[5](2019)在《装配式高层磷石膏—混凝土组合盒式结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建筑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用地逐趋紧张,使得建筑向空中发展成为必然,因此高层建筑的兴建是一种社会需求。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与新材料的应用、结构理论及技术的发展、施工方法的革新是密不可分的。磷石膏-混凝土组合盒式结构是由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磷石膏-混凝土网格式框架组合墙及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共同组成,其中内筒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外筒采用磷石膏-混凝土网格式框架组合墙,内筒和外筒之间通过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连接。本文对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磷石膏-混凝土网格式框架组合墙和磷石膏-混凝土组合盒式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工程实例提出高层磷石膏-混凝土组合盒式结构的装配式施工工艺,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梁壳单元、实体单元对钢筋混凝土正交正放空腹夹层板进行的自振特性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有限元模型对结构频率及振型的影响,明确后期分析所采用的单元类型及约束条件;通过改变空腹夹层板高度、表层薄板厚度、网格尺寸、肋高等参数,对空腹夹层板的自振特性进行参数化分析,总结各个参数对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的自振频率的影响,并提出不同约束方式下结构基频的简化计算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对结构的基频计算公式进行验证。(2)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正交正放空腹夹层板进行静力分析,研究空腹夹层板上肋、下肋及剪力键的内力情况,了解结构的受力特性,明确上肋、下肋及剪力键的受力情况,为后续进行空腹夹层板的地震响应分析提供依据;应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考察空腹夹层板在水平地震、竖向地震和水平及竖向地震共同作用下动内力的分布规律,与重力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明确结构地震动内力系数;通过对空腹夹层板进行参数化分析,明确相关参数对空腹夹层板各构件内力及地震动内力系数的影响,明确在不同地震烈度对空腹夹层板内力的影响,确定空腹夹层板的抗震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以便对空腹夹层板进行抗震安全性评估。(3)通过对混凝土网格式框架和现浇磷石膏-混凝土网格式框架组合墙进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分析,推导在不同水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网格式框架的等效抗侧刚度及水平位移的计算方法;基于框架-剪力墙理论,推导在不同水平荷载作用下现浇磷石膏-混凝土网格式框架组合墙的水平位移计算方法,并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参数化分析,了解相关参数对计算公式的影响,确定推导的理论公式的合理性。(4)通过对混凝土网格式框架和现浇磷石膏-混凝土网格式框架组合墙进行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解混凝土网格式框架和现浇磷石膏-混凝土网格式框架组合墙的试验现象和破坏特征,分析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特征,考察现浇磷石膏对组合墙抗震能力的贡献能力,明确现浇磷石膏与混凝土网格式框架的受力机理;通过对前面试验结果的提取,根据相关理论知识,得到试件骨架曲线的关键点、滞回规则等因素,提出混凝土网格式框架和现浇磷石膏-混凝土网格式框架组合墙的恢复力模型,为后期分析提供基础。(5)采用有限元软件对磷石膏-混凝土组合盒式结构、混凝土盒式结构及等效盒式结构进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了解模型的频率、周期及振型情况,分析盒式结构的位移、应力情况;提取顶层及底层空腹夹层板的上肋、下肋及剪力键的内力情况,通过与在重力荷载作用下静力分析进行对比,明确空腹夹层板的地震动内力系数;提取顶层及底层网格式框架的内力情况,通过与在重力荷载作用下静力分析进行对比,明确网格式框架的地震动内力系数,以此明确盒式结构的实用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对等效盒式结构的计算模型进行动力弹性时程分析,与等效盒式结构振型分解法进行对比,了解不同分析软件对周期、振型及基底剪力的影响,分析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等效盒式结构的位移、速度、楼层剪力等情况;对等效盒式结构的计算模型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提取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等效盒式结构的位移、速度、楼层剪力等情况,对盒式结构进行抗震安全性评估。(6)提出高层磷石膏-混凝土组合盒式结构的装配式施工工序,明确磷石膏-混凝土组合盒式结构装配式施工流程;确定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和磷石膏-混凝土组合墙的拼装单元及相关节点构造,明确拼接节点的连接构造及施工措施。
王威[6](2019)在《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倾斜合拢高层建筑是一种具有特殊建筑形态及复杂建筑空间的建筑。首先,本文以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的建筑形态特征及空间特征,指出现代高层建筑采用倾斜、退台式的造型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的物理环境,丰富高层建筑形态;空中廊桥及屋顶平台则可以将彼此孤立的建筑联通,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增强城市建筑的景观性和社会性,并为人们提供公共的社区交流空间;“城市客厅”在高密度建筑区域中营造高质量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活力。因此,这种特殊形态的建筑是在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一种有效应对策略。鉴于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已建成的倾斜合拢高层建筑实际案例。对于这种全新建筑形态的高层建筑,其结构设计和建筑建造技术两方面的问题解决与否,对其是否能真正实施至关重要。其次,详述了结构的力学认识、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常用分类和现有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等结构技术的内容;对某倾斜合拢高层建筑实际案例的结构设计进行了介绍;以此案例为基础,对整体结构体系选型、局部结构体系、关键节点等问题从系统决策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在设计过程中结构体系选型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构问题,在这一系列序贯性决策中应主要考虑建筑功能、结构受力、建设工期、建筑经济、抵抗灾害等影响因素,使得所选结构型式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所有影响因素的综合要求。同时,由于其建筑形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采用的结构体系不能将现有已存在的结构体系直接套用,需要建筑师从建筑力学的本质和基本原理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得结构技术的强力支撑。再次,在建造技术方面,详细介绍了某倾斜合拢高层钢结构的建造方法、施工仿真分析和施工监测,对其建造方法,对其建造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这类建筑的建造方法,确定其施工顺序,对其连廊部位的安装提出了创新方法,并提出了针对此类建筑建造方法的主要评价指标。对其建造过程中的施工内力、方案选择、施工预变形值的确定、临时支撑拆除、连廊成型、温度作用、次构件安装等若干施工力学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对其监测方案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施工监测系统、施工监测方法、施工监测数据完善和处理、施工过程预警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文末提出,随着建筑与结构逐渐回归一体化和建造技术的巨大进步,建筑师们应加强建筑力学的本质和基本原理的认识,掌握更多结构技术和建造技术知识,从而面对高密度环境的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的建筑环境。
王辉熠[7](2019)在《湿法脱硫钢塔架悬挂式烟囱协同工作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塔架悬挂式烟囱是由外部钢塔架和内部排烟筒两大结构单元共同组成的一种稳定结构体系。外部的钢塔架承担内部排烟筒的重量及排烟筒传递来的水平荷载,是主要的受力结构。内部排烟筒主要满足湿法脱硫后的烟气排放功能,整体或分段悬挂在外部钢塔架上,并通过若干制晃点使筒身与外部塔架各层连接,将水平荷载传递给钢塔架。目前在火力发电厂中,钢筋混凝土外筒悬挂式钢内筒的烟囱较多,钢结构塔架、悬挂式排烟筒烟囱的应用和研究相对较少。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的应用也在逐渐增多,但在工程实践中多采用常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即将钢塔架和排烟筒分开建模计算,忽略排烟筒的刚度贡献,未考虑二者的共同工作效应。本文主要针对此种烟囱的钢塔架与排烟筒体的协同工作机理展开研究。首先总结了火力发电厂烟囱的主要类型及烟气特点,对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的结构选型、构造特点、主要荷载及计算方法等设计要点进行了论述,对当前湿法脱硫烟囱排烟筒的常用防腐做法进行了分析,建议针对具体的脱硫工艺选择合适的排烟筒防腐蚀方案。结合背景工程,对钢塔架悬挂式烟囱按钢塔架与排烟筒分开计算的常规设计方法和考虑二者协同工作的设计方法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并对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对比两者在自振周期、振动模态等动力特性方面以及在筒体自重、风荷载、地震等作用下结构内力及位移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受力特征及控制荷载较类似,但考虑协同工作的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的设计更接近实际工作情况,计算结果更为精确,用材更节约。对钢塔架悬挂式烟囱中主要的悬挂节点进行了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效应的有限元分析,分析了节点的受力特征并验证了节点的可靠性。依托有限元整体模型对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结构的受力特性进行了参数化分析,重点研究了排烟筒的分段悬挂数、筒体的壁厚、钢塔架底部宽度与高度之比等参数对协同工作体系的钢塔架悬挂式烟囱受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排烟筒整体悬挂时的刚度贡献大于分段悬挂时,分段数量使排烟筒为静定连接时,筒体应力下降较多。(2)排烟筒的筒壁厚度增加时结构整体刚度有所增加,但效果不明显。(3)塔架底部宽度与整体高度之比对结构整体刚度有一定影响,结构顶部位移随着底部宽度的增大而减小。对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结构采用增大荷载系数法进行了强风及大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风荷载作用下荷载系数达到2.8以后以及在地震作用下地面加速度峰值达到1100 cm/s2后,结构计算均不再收敛。钢塔架结构中下部的54m74m层杆件及悬挂桁架下方的144m154m层杆件为结构受力的关键和薄弱部位。在风荷载及地震作用下,排烟筒的最大应力值均位于74m层制晃平台处,筒体的最大应力值一般小于钢塔架杆件的最大应力值。设计中应注意对钢塔架及排烟筒的薄弱位置给予适当加强。综上,火力发电厂湿法脱硫的钢塔架悬挂式烟囱需根据脱硫工艺有针对性地进行排烟筒防腐材料的选择,其结构主要控制荷载是风荷载,在设计中应关注结构受力的敏感参数、重要节点的设计,按照考虑钢塔架及排烟筒二种结构单元协同工作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并应对结构的关键及薄弱部位进行适当加强。
李亚雷[8](2019)在《双斜撑钢井架稳定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井架是矿山提升系统的重要结构。目前对该类结构的稳定性能和利用板件屈曲后强度问题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某箱型截面的双斜撑钢井架为背景,对该类型结构稳定性能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利用ABAQUS建立某箱型截面双斜撑钢井架的壳单元模型,在考虑结构整体初始缺陷和构件初始缺陷的基础上,利用直接分析法,对原结构进行受力、变形和屈曲分析,研究该种结构在各种工况作用下的受力、位移特点和薄弱部位等。在不设置纵向加劲肋的情况下,考虑利用板件屈曲后强度,对原结构斜撑柱进行截面设计,并对重新设计后的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结果表明:当钢井架斜撑柱通过设计较大截面尺寸来满足在工作荷载作用下的水平位移要求时,可以利用板件屈曲后强度来满足结构承载力的要求,该做法可以减少纵向加劲肋的使用,从而减少施工成本。对比一般直角框架柱和单层斜腿刚架柱,得到钢井架斜撑柱计算长度系数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梁柱线刚度比、斜腿柱的倾角、斜腿柱的高度以及横梁的长度等。在此基础上,利用ABAQUS计算各影响因素在常见取值范围内时斜撑柱的计算长度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斜撑柱倾角的增大,其计算长度系数增大;随着斜撑柱高度的增加,其计算长度系数减小;随着横梁长度的增加,斜撑柱计算长度系数增大。最后,将有限元结果绘制成表,以便在今后工程和设计中使用。
卢群芳[9](2019)在《超高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设计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规定:满堂脚手架搭设高度不超过36m。但实际工程往往需要高度超过36m满堂脚手架体系,当前,对超高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体系的研究尚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对超高脚手架体系进行研究。结合郑州市科技馆项目,通过现场试验,对超高扣件式脚手架在施工作业过程中主副立杆、水平杆、水平和竖向剪刀撑的内力进行全过程监测;然后,基于现场试验相关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对应工况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再用试验结果验证数值模拟模型和参数;最后,利用试验结果、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基于规范方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总结各杆件内力分布及其发展规律,确定副立杆高度最优范围,并对架体内力、变形和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试验研究立杆的内力分布和发展规律。结果表明:立杆的最大内力出现在装修材料竖向运输阶段,内力值大约在1015kN范围内;从同一根立杆看,主立杆轴力分布特征为:中部>上部>底部,副立杆的轴力沿高度方向从上到下逐渐增大。综合考虑杆件的横向和竖向变形,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得出:副立杆高度最优范围为超高架体总高度的35%50%。(2)在施工作业的过程中,超高脚手架水平杆均受压。水平杆轴力达到甚至超过9kN,而规范规定直角扣件抗滑承载力设计值为8kN,这隐藏着安全风险。建议实际搭设时采取措施加强水平杆搭接,保障可靠传力。(3)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超高脚手架的主要破坏形式为脚手架的水平侧移,整体横向失稳而发生倒塌;超高脚手架首先屈服的部位为架体上部约1/5范围内,该范围是架体的薄弱部位。建议架体上部采取与主体结构“抱柱拉结”、增加连墙件等措施限制侧移。(4)在超高脚手架顶面不同区域施加较大荷载,分析荷载位置对架体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越靠近架体顶面荷载堆放区域,立杆发生局部变形越大,甚至架体整体出现扭转现象,这可能会导致脚手架的整体失稳。建议超高脚手架设置专门的上料区域。当考虑物料提升方便而将上料区布置在架体顶面时,宜布置在架体角部,并对架体下方立杆进行局部加强,不宜布置在架体周边中点附近。(5)超高脚手架局部较大荷载易造成架体局部杆件失稳,实际架体上部荷载形式复杂,在有集中堆载区域下方应增加副立杆高度。若荷载大于5kN/m2,副立杆宜直通架体顶面。(6)采用有限元软件对水平、竖向剪刀撑进行承载力分析。随着剪刀撑设置密度的增加,极限承载力逐步提高。为防止架体发生失稳,建议水平剪刀撑竖向间距宜小于6m(4步),水平剪刀撑竖向间距自架体下部至上部逐渐减小,在架体总尺寸较短的方向上,应减小竖向剪刀撑宽度;竖向剪刀撑宽度范围宜为35m,与水平面夹角宜小于60°。
刘清[10](2018)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模板支架体系受力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具有构件定型、拆装方便等优点被大量应用实际工程中,但承插型盘扣式支架现场试验尚不充分,设计理论不尽完善,当搭设不当时会造成支架坍塌,导致人员财产损失。因此,对模板支架体系进行现场受力性能试验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本文前期实际工程调查,国内施工现场楼盖模板支撑体系主要有抬杆式支架(以水平杆直接承受主梁施工荷载,水平杆再由主梁两侧立杆支承)和顶杆式支架(主梁下方设置带有顶托的立杆直接承受主梁施工荷载)两种形式,依据支架搭设形式和受力特点分别命名“H型支撑架”和“V型支撑架”。本文结合开封市恒大未来城项目,通过现场试验,对两种不同结构形式的模板支架体系在混凝土浇筑全过程中立杆、水平杆、斜杆(剪刀撑)内力进行监测,利用现场实测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与规范计算结果对比研究,总结支架杆件内力分布及发展规律,确定两种不同支撑架的适用界限,并对支架体系承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承插型盘扣式支架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支撑架无论梁底还是板下立杆悬伸段均为轴力受力,弯矩可以忽略,同一立杆上部压力大于下部。(2)H型支撑架梁两侧立杆内力大于板下,内力分布不均匀,两侧立杆内力平均值-9.96k N,板下立杆内力平均值-8.75k N,故建议梁底立杆加密(间距减半)设置,并每2根立杆与板下立杆相互拉结构成整体受力体系。(3)V型支撑架梁底顶托立杆受压大于两侧,轴力分布不均匀,中间轴力大,两侧小,顶托立杆承载力发挥系数?(0.202)大于两侧(0.176),根据工程实际材料特征和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建议模板支架的承载力发挥系数?控制在0.20.3之间为宜。(4)H和V型支撑架水平杆受力复杂,与剪刀撑搭设位置紧密相关,当水平杆受剪刀撑约束时内力呈现受压状态,反之呈现受拉状态;纵、横向水平杆受力状态大致相同,梁底和板下水平杆内力无明显差异,均表现上部内力大于下部。(5)通过现场实测和规范计算判定H和V型支撑架可依据梁高度h=630mm作为选型界限,但考虑到实际工程梁截面高度以100mm为模数,故建议H型支撑架适用最大梁高h=600mm。(6)实际混凝土浇筑时,施工荷载复杂,部分杆件出现拉压变化,而支架在浇筑第8h后由于前期浇筑混凝土形成一定强度,出现模板支架“卸载现象”,使立杆受力减小。(7)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对比,验证了建模分析的合理性,表明基于节点半刚性模型分析承插型盘扣式支架是可行的。对两种支架屈曲分析表明:H型支撑架可能发生纵断面(YOZ面)整体侧移失稳,说明纵断面是薄弱面,而V型支撑架横断面(XOZ面)是薄弱面。(8)随着施工中混凝土浇筑产生的纵、横向不均衡荷载逐渐加大,临界荷载逐渐降低,且横向不均衡浇筑对支架承载力影响更大;H型支撑架纵断面是薄弱面,支架失稳先从纵断面后转向横断面。因此,混凝土浇筑应保障均匀对称。
二、斜撑式钢井架内力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斜撑式钢井架内力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台风区跨海桥梁格构式高支架风致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结构风工程与结构支撑体系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结构支架体系研究现状 |
1.2.2 有关风洞试验的相关研究 |
1.2.3 格构式支架风致效应研究现状 |
1.2.4 格构式支架抗风优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工程背景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高墩格构式支架风致响应和扭转效应的有限元计算 |
2.1 引言 |
2.2 格构式高支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1 四腿格构式高支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2 基于子结构的四腿格构式高支架有限元模型修正 |
2.2.3 六腿格构式高支架有限元模型修正 |
2.2.4 台风区两种格构式高支架的风致响应分析 |
2.3 两种格构式高支架的风致响应计算和比较 |
2.3.1 时频域的计算方法 |
2.3.2 风致响应的计算结果 |
2.3.3 台风区格构式高支架风致响应对比分析 |
2.4 台风区格构式高支架按规范计算的风致响应 |
2.4.1 风荷载作用下四腿格构式高支架性能分析 |
2.4.2 风荷载作用下六腿格构式高支架在的性能分析 |
2.5 两种格构式支架的扭转效应计算和分析 |
2.5.1 扭转效应的计算工况 |
2.5.2 扭转角的计算和分析 |
2.5.3 考虑扭转效应与否的杆件内力分析 |
2.6 考虑上部结构的作用 |
2.6.1 四腿格构式支架 |
2.6.2 六腿格构式支架 |
2.7 本章小结 |
3 格构式高支架刚性模型风洞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测力试验方案 |
3.3 PIV试验方案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静三分力系数 |
3.4.2 水平平面绕流场特征 |
3.4.3 竖向平面绕流场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格构式高支架HFBB风洞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HFBB的等效风荷载计算方法 |
4.2.1 基底力谱的半刚性模型修正 |
4.2.2 基底力谱的分段估计方法 |
4.2.3 基于HFBB试验的风振响应计算方法 |
4.3 基于HFBB试验结果的等效风荷载计算 |
4.3.1 等效风荷载计算方法 |
4.3.2 各种工况等效风荷载计算 |
4.3.3 风作用等级与支架各节段位移的公式拟合 |
4.4 现场监测数据对比 |
4.5 台风过程风特性 |
4.5.1 台风概况 |
4.5.2 风场特性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格构式高支架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格构式高支架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
5.2.1 气弹模型的相似准则 |
5.2.2 模型的制作 |
5.3 格构式高支架模型气弹模型的风洞试验 |
5.3.1 风洞试验的流场模拟 |
5.3.2 传感器测点布置 |
5.3.3 气弹模型的动力标定 |
5.4 气弹模型的加速度测试结果 |
5.4.1 加速度信号处理 |
5.4.2 支架的加速度测试结果 |
5.4.3 顺风向和横风向响应的组合 |
5.4.4 基于加速度测试结果的风振系数计算 |
5.4.5 基于加速度计结果的扭转效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修正的最优准则法的格构式支架结构抗风优化设计研究 |
6.1 引言 |
6.2 结构优化的有限元模型 |
6.2.1 节点移动对结构变形的影响 |
6.2.2 截面变化对结构的影响 |
6.3 格构式支架设计中的参数影响分析 |
6.3.1 格构式支架钢管直径对结构的影响分析 |
6.3.2 格构式支架立柱根数的影响分析 |
6.3.3 格构柱节段长度与总高度变化影响分析 |
6.3.4 格构式支架纵横向间距变化影响分析 |
6.3.5 格构式支架斜撑的影响分析 |
6.4 结构优化数学模型与极值条件 |
6.4.1 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 |
6.4.2 库恩-塔克条件 |
6.5 最优准则法 |
6.5.1 最优准则法原理 |
6.5.2 最优准则的修正 |
6.5.3 拉格朗日乘子的求解方法 |
6.6 基于静力几何非线性分析的格构式支架结构抗风优化 |
6.6.1 优化数学模型 |
6.6.2 位移与应力约束工况 |
6.6.3 临界荷载因子约束工况 |
6.6.4 位移、应力与临界荷载因子约束工况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着作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大跨度折线拱结构的高支模架受力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及港台地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所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盘扣式高支模架工程概况与理论研究 |
2.1 工程概况 |
2.2 盘扣式高支模架的基本构造及特点 |
2.2.1 基本构造 |
2.2.2 支架性能特点 |
2.3 盘扣式高支模架的计算理论 |
2.3.1 支模架内力传递路径 |
2.3.2 支模架计算理论 |
2.4 盘扣式模板支架节点理论分析方法 |
2.4.1 半刚性节点连接特性 |
2.4.2 半刚性节点研究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盘扣式高支模架承载力数值分析 |
3.1 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介绍 |
3.1.1 仿真数值模拟的基本假定 |
3.1.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3.2 施加荷载的模型分析 |
3.2.1 分析对应的工况 |
3.2.2 模型节点受力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盘扣式高支模架监测分析与理论计算 |
4.1 监测的必要性 |
4.2 监测仪的选择与安装 |
4.2.1 仪器的选取 |
4.2.2 现场测试点布置 |
4.2.3 应变计的焊接 |
4.3 实测数据采集与分析 |
4.3.1 实测数据采集 |
4.3.2 监测数据分析 |
4.4 盘扣式钢管支模架的设计计算 |
4.4.1 模板计算 |
4.4.2 次龙骨计算 |
4.4.3 主龙骨计算 |
4.4.4 立杆承载力计算 |
4.4.5 整体抗倾覆性计算 |
4.5 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盘扣式高支模架质量控制与应急补强 |
5.1 钢管的选材和技术交底 |
5.1.1 钢管选材 |
5.1.2 技术交底 |
5.2 高支模架搭设时的注意事项与观测 |
5.2.1 高支模架搭设时的注意事项 |
5.2.2 高支模架搭设时的质量检查验收 |
5.2.3 高支模架的观测 |
5.2.4 支架安全使用 |
5.3 高支模架应急补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双斜撑矿山井架正常工作及断绳事故下的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发展趋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矿山井架结构研究现状 |
1.2.2 矿山井架研究存在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
2 矿山井架结构有限元建模 |
2.1 矿山井架结构的分析处理 |
2.1.1 矿山井架结构概述 |
2.1.2 矿山井架结构计算假定 |
2.1.3 矿山井架结构荷载计算 |
2.2 矿山井架结构有限元模型 |
2.2.1 选取壳单元 |
2.2.2 边界条件的处理及荷载施加方向 |
2.3 结构材料本构关系 |
2.4 初始几何缺陷的施加 |
2.5 残余应力的施加 |
2.6 本章小结 |
3 矿山井架利用局部屈曲后强度的优化 |
3.1 静力学求解控制 |
3.2 矿山井架主斜撑柱的优化 |
3.2.1 斜撑柱构件初始缺陷的组合选取 |
3.2.2 矿山井架原模型极限承载力分析情况 |
3.2.3 矿山井架主斜撑柱截面的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4 矿山井架结构正常工作荷载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
4.1 钢丝绳提升张力的理论推导 |
4.1.1 简化提升系统建模 |
4.1.2 钢丝绳等效质量 |
4.1.3 提升系统提升过程中的钢丝绳张力微分方程推导 |
4.2 钢丝绳提升张力微分方程的仿真模型建立 |
4.2.1 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简介与仿真参数 |
4.2.2 钢丝绳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3 钢丝绳张力仿真结果分析 |
4.3 井架结构阻尼的选用 |
4.4 矿山井架正常工作振动激励下的动力响应结果评估 |
4.4.1 上天轮提升,下天轮下放工作状态(考虑重力) |
4.4.2 上天轮下放,下天轮提升工作状态(考虑重力) |
4.5 矿山井架正常工作荷载下的位移动力放大系数 |
4.6 本章小结 |
5 矿山井架结构断绳事故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
5.1 断绳事故原因分析 |
5.2 断绳冲击激励的近似描述 |
5.3 井架上天轮绳断,下天轮承受0.33倍断绳激励(考虑重力) |
5.4 井架下天轮绳断,上天轮承受0.33倍断绳激励(考虑重力) |
5.5 矿山井架断绳激励下的位移动力放大系数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装配式高层磷石膏—混凝土组合盒式结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其演变 |
1.2 装配式建筑结构的研究现状 |
1.3 盒式结构的定义、特点及工程应用 |
1.3.1 盒式结构的定义 |
1.3.2 盒式结构的特点 |
1.3.3 盒式结构的典型工程应用 |
1.4 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现浇磷石膏的研究概况 |
1.4.1 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
1.4.2 现浇磷石膏的研究概况 |
1.4.3 现浇磷石膏墙体的工程应用 |
1.5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意义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的自振特性分析 |
2.1 基本理论 |
2.2 基本算例分析 |
2.2.1 振型 |
2.2.2 自振频率 |
2.3 参数化分析 |
2.3.1 空腹夹层板高度 |
2.3.2 表层薄板厚度 |
2.3.3 网格尺寸 |
2.3.4 肋高 |
2.3.5 边梁截面高度 |
2.3.6 楼层层高 |
2.3.7 剪力键宽度 |
2.3.8 长宽比 |
2.4 基频的简化计算方法 |
2.4.1 基频计算式 |
2.4.2 算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的地震响应分析 |
3.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3.2 静力分析 |
3.2.1 计算模型 |
3.2.2 结果分析 |
3.2.3 重力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分析 |
3.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3.3.1 水平地震单独作用 |
3.3.2 竖向地震单独作用 |
3.3.3 水平及竖向地震共同作用 |
3.4 参数化分析 |
3.4.1 算例情况 |
3.4.2 空腹夹层板高度 |
3.4.3 表层薄板厚度 |
3.4.4 网格尺寸 |
3.4.5 肋高 |
3.4.6 边梁截面高度 |
3.4.7 地震烈度 |
3.4.8 跨度 |
3.5 地震动内力的简化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浇磷石膏-混凝土网格式框架组合墙的水平位移计算方法研究 |
4.1 广义抗侧力结构体系 |
4.2 墙体的变形分析及计算简图 |
4.3 混凝土网格式框架的等效抗侧刚度分析 |
4.3.1 网格式框架的剪切刚度及侧移计算原理 |
4.3.2 荷载作用下的结构侧移计算 |
4.3.3 网格式框架的等效侧移刚度 |
4.3.4 抗侧刚度的统一表达形式 |
4.4 现浇磷石膏-混凝土网格式框架组合墙的水平位移计算方法 |
4.4.1 倒三角形水平荷载作用 |
4.4.2 顶部集中水平荷载作用 |
4.4.3 水平均布荷载作用 |
4.4.4 混凝土网格式框架的等效抗侧刚度 |
4.4.5 现浇磷石膏的等效刚度 |
4.5 有限元分析 |
4.5.1 有限元建模 |
4.5.2 公式验证 |
4.5.3 位移计算方法的影响系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浇磷石膏-混凝土网格式框架组合墙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5.1 抗震性能试验 |
5.1.1 试验概况 |
5.1.2 试验现象 |
5.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2 恢复力模型 |
5.2.1 混凝土网格式框架恢复力模型的确定 |
5.2.2 现浇磷石膏-混凝土网格式框架组合墙恢复力模型的确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层磷石膏-混凝土组合盒式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
6.1 基本理论 |
6.1.1 静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6.1.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6.2 磷石膏-混凝土组合盒式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
6.2.1 计算模型 |
6.2.2 结构自振特性 |
6.2.3 抗震性能分析 |
6.3 盒式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
6.3.1 计算模型 |
6.3.2 结构自振特性 |
6.3.3 抗震性能分析 |
6.4 等效盒式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
6.4.1 计算模型 |
6.4.2 结构自振特性 |
6.4.3 结构的抗震承载力 |
6.5 等效盒式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
6.5.1 模型建立 |
6.5.2 地震波选择 |
6.5.3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
6.5.4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层磷石膏-混凝土组合盒式结构装配式施工方法 |
7.1 装配式施工的工序 |
7.2 装配式空腹夹层板的相关要求及构造 |
7.2.1 拼装单元划分及构件制作 |
7.2.2 拼接节点的相关构造 |
7.3 装配式组合墙的相关要求及构造 |
7.3.1 拼装单元划分及构件制作 |
7.3.2 组合墙拼接节点的相关构造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城市高密度发展 |
1.1.2 建筑形态创新 |
1.1.3 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 |
1.1.4 建筑建造技术的发展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空间形态特征与建造关键问题 |
2.1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的产生 |
2.1.1 退台式高层建筑 |
2.1.2 空中廊桥与屋顶平台 |
2.1.3 “城市客厅” |
2.2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案例选取与分析 |
2.2.1 案例概况 |
2.2.2 建筑功能与形态分析 |
2.3 关键问题的提出 |
2.4 本章小结 |
3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分析 |
3.1 力学认识及结构常用概念 |
3.1.1 结构的力学认知 |
3.1.2 结构基本概念 |
3.1.3 结构基本要求 |
3.1.4 结构常用分类 |
3.1.5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 |
3.2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案例 |
3.2.1 结构总体概况 |
3.2.2 计算分析及超限判别 |
3.2.3 结构设计结论 |
3.3 结构体系分析 |
3.3.1 整体结构体系 |
3.3.2 局部结构体系 |
3.3.3 关键节点与楼板 |
3.4 本章小结 |
4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建造技术分析 |
4.1 复杂钢结构的建造技术发展 |
4.1.1 建造方法 |
4.1.2 施工力学 |
4.1.3 施工控制和监测技术 |
4.2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的建造方法 |
4.2.1 某倾斜合拢高层钢结构建造方法 |
4.2.2 整体结构与局部结构建造方法的分析 |
4.2.3 建造方法评价指标 |
4.3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的施工力学 |
4.3.1 施工力学的任务 |
4.3.2 倾斜合拢高层钢结构仿真分析 |
4.3.3 施工力学问题分析 |
4.4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的施工监测 |
4.4.1 建筑施工监测的发展 |
4.4.2 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监测方案 |
4.4.3 监测技术问题初步探讨 |
4.5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湿法脱硫钢塔架悬挂式烟囱协同工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烟囱的种类与结构形式 |
1.2.1 单筒式钢筋混凝土烟囱 |
1.2.2 套筒式钢筋混凝土烟囱 |
1.2.3 钢结构烟囱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湿法脱硫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的设计方法与设计理论 |
2.1 烟囱湿法脱硫的工艺流程 |
2.2 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的结构选型与材料选择 |
2.2.1 钢塔架结构形式 |
2.2.2 排烟筒体的数量及防腐方案选择 |
2.3 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的悬挂点与制晃点构造 |
2.3.1 竖向悬挂点 |
2.3.2 横向制晃点 |
2.4 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的主要荷载 |
2.4.1 风荷载 |
2.4.2 地震作用 |
2.4.3 温度作用 |
2.5 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的设计方法 |
2.5.1 常规设计方法 |
2.5.2 考虑协同工作的设计方法 |
2.6 钢塔架结构的静力与直接动力分析 |
2.6.1 钢塔架结构的静力分析 |
2.6.2 结构的直接动力分析法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
3.1 背景工程及设计软件 |
3.1.1 背景工程 |
3.1.2 设计软件STAAD/pro的简介 |
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3 主要荷载的计算与施加 |
3.4 分析结果 |
3.4.1 模态分析结果 |
3.4.2 内力分析结果 |
3.4.3 水平位移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考虑协同工作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
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2 主要荷载的计算与施加 |
4.3 整体模型的分析结果 |
4.3.1 模态分析结果 |
4.3.2 内力分析结果 |
4.3.3 水平位移分析结果 |
4.4 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对比 |
4.4.1 模态分析结果对比 |
4.4.2 风振系数结果对比 |
4.4.3 主要杆件内力对比 |
4.4.4 筒体应力对比 |
4.4.5 钢塔架各层位移对比 |
4.4.6 塔架用钢量对比 |
4.4.7 悬挂点及制晃点处的内力对比及悬挂节点有限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结构受力特性的参数化分析 |
5.1 悬挂排烟筒分段数对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 |
5.1.1 动力特性对比 |
5.1.2 对钢塔架内力及筒体应力的影响分析 |
5.2 排烟筒厚度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
5.3 塔架底部宽度与高度之比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
5.3.1 自振周期对比 |
5.3.2 结构侧移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考虑协同工作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结构的破坏机理 |
6.1 分析软件SAP2000 简介 |
6.2 非线性静力分析 |
6.2.1 非线性静力分析简介 |
6.2.2 相关参数的设置及荷载的施加 |
6.2.3 非线性静力分析结果 |
6.3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
6.3.1 动力时程分析简介 |
6.3.2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过程 |
6.3.3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8)双斜撑钢井架稳定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钢井架数值分析方法 |
1.2.2 钢井架承载能力研究 |
1.2.3 生产凿井两用钢井架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2 原结构有限元分析 |
2.1 有限元分析方法 |
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2.1 井架结构概述 |
2.2.2 模型简化 |
2.2.3 单元类型选择 |
2.2.4 几何模型建立 |
2.2.5 本构关系 |
2.2.6 荷载和边界条件 |
2.2.7 网格划分 |
2.2.8 初始缺陷施加 |
2.3 有限元模型验证 |
2.4 原结构有限元分析 |
2.4.1 原结构荷载计算 |
2.4.2 原结构受力分析 |
2.4.3 原结构位移分析 |
2.4.4 原结构屈曲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考虑板件屈曲后强度的斜撑柱设计 |
3.1 考虑板件屈曲后强度的斜撑柱设计 |
3.1.1 构件层面斜撑柱设计 |
3.1.2 结构层面斜撑柱设计 |
3.2 利用板件屈曲后强度的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3.2.1 结构受力分析 |
3.2.2 结构位移分析 |
3.2.3 结构屈曲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斜撑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
4.1 钢井架斜撑柱计算长度系数影响因素确定 |
4.2 钢井架斜撑柱计算长度系数有限元计算 |
4.2.1 有限元计算方法 |
4.2.2 荷载分布形式 |
4.3 钢井架斜撑柱平面内计算长度系数 |
4.3.1 梁柱线刚度比对计算长度系数的影响 |
4.3.2 斜撑柱倾角对计算长度系数的影响 |
4.3.3 斜撑柱高度对计算长度系数的影响 |
4.3.4 横梁长度对计算长度系数的影响 |
4.3.5 常见情况下斜撑柱平面内计算长度系数 |
4.4 钢井架斜撑柱平面外计算长度系数 |
4.4.1 主斜撑柱和副斜撑柱线刚度比对计算长度系数的影响 |
4.4.2 梁柱线刚度比对计算长度系数的影响 |
4.4.3 斜撑柱倾角对计算长度系数的影响 |
4.4.4 横梁长度对计算长度系数的影响 |
4.4.5 常见情况下斜撑柱平面外计算长度系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超高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设计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超高钢管脚手架的实践需求 |
1.1.1 安全事故 |
1.1.2 事故原因分析 |
1.2 钢管脚手架有关规范综述 |
1.2.1 英国规范 |
1.2.2 日本规范 |
1.2.3 中国规范 |
1.3 脚手架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1 结构稳定分析理论 |
1.3.2 脚手架稳定性分析文献综述 |
1.4 本文工作 |
2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与构造 |
2.1 超高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设计方法 |
2.1.1 杆件内力计算方法 |
2.1.2 扣件式脚手架的理论计算模型 |
2.1.3 脚手架整体稳定性验算 |
2.1.4 脚手架构造 |
2.2 试验架体验算 |
2.2.1 各杆件验算 |
2.2.2 架体整体稳定性验算 |
3 现场试验 |
3.1 工程概况 |
3.2 试验方案设计 |
3.2.1 试验目的 |
3.2.2 试验架体与设备 |
3.2.3 试验方案 |
3.2.4 试验方法 |
3.3 试验数据采集 |
3.3.1 装修作业施工 |
3.3.2 安全监控 |
4 试验结果分析 |
4.1 立杆内力分析 |
4.1.1 主立杆内力分析 |
4.1.2 1-1断面主、副立杆内力分析 |
4.2 水平杆内力分析 |
4.2.1 架体上部水平杆内力分析 |
4.2.2 架体中部水平杆内力分析 |
4.2.3 架体底部水平杆内力分析 |
4.3 剪刀撑内力分析 |
4.3.1 水平剪刀撑内力分析 |
4.3.2 竖向剪刀撑内力分析 |
4.4 脚手架实测值与规范值、模拟值对比分析 |
4.4.1 立杆内力实测值、承载力值、规范值与模拟值 |
4.4.2 水平杆实测值与模拟值对比分析 |
4.4.3 剪刀撑实测值与模拟值对比分析 |
5 超高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元分析模型验证 |
5.1.1 基本假定 |
5.1.2 数值分析模型 |
5.1.3 计算结果分析 |
5.2 副立杆高度对超高脚手架的影响 |
5.2.1 对架体杆件变形的影响 |
5.2.2 对架体整体稳定承载力的影响 |
5.3 剪刀撑作用 |
5.3.1 水平剪刀撑对架体的影响 |
5.3.2 竖向剪刀撑对架体承载力的影响 |
5.4 超高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搭设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表 |
(10)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模板支架体系受力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模板支架事故 |
1.3 模板支架体系研究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承插型盘扣式支架构造及设计验算 |
2.1 承插型盘扣式支架构造要求 |
2.1.1 支架材料要求 |
2.1.2 支架基本构造和性能 |
2.2 模板支架设计理论 |
2.2.1 支架传力途径 |
2.2.2 支架承载力计算方法 |
2.3 试体支架验算 |
2.3.1 基本参数 |
2.3.2 水平杆验算 |
2.3.3 立杆验算 |
2.3.4 支架抗倾覆验算 |
2.4 本章小结 |
3 现场试验 |
3.1 工程概况 |
3.2 楼盖模板支架搭设 |
3.2.1 模板支架布置 |
3.2.2 模板支架搭设 |
3.3 试验方案设计 |
3.3.1 试验目的 |
3.3.2 试验对象与设备 |
3.3.3 试验方案 |
3.3.4 试验方法 |
3.4 试验数据采集 |
4 试验结果分析 |
4.1 H型支撑架试验结果分析 |
4.1.1 1-1断面杆件内力分析 |
4.1.2 2-2断面杆件内力分析 |
4.1.3 3-3断面杆件内力分析 |
4.1.4 H型支撑架内力分析结论 |
4.2 V型支撑架试验结果分析 |
4.2.1 1-1断面杆件内力分析 |
4.2.2 2-2断面杆件内力分析 |
4.2.3 3-3断面杆件内力分析 |
4.2.4 V型支撑架顶托立杆受力分析 |
4.2.5 V型支撑架内力分析结论 |
4.3 杆件内力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分析 |
4.3.1 杆件内力实测值、设计值和模拟值 |
4.3.2 两种支撑架的适用界限计算 |
4.3.3 立杆内力实测值与承载力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模板支架有限元分析 |
5.1 Midas/Civil软件 |
5.2 两种支撑架有限元分析 |
5.2.1 模型建立 |
5.2.2 计算结果分析 |
5.3 支架屈曲分析 |
5.3.1 屈曲分析理论 |
5.3.2 屈曲分析结果 |
5.4 支架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5.4.1 步距、间距对承载力的影响 |
5.4.2 竖向剪刀撑和水平加强层对承载力的影响 |
5.4.3 不均衡浇筑对承载力的影响 |
5.5 模板支架搭设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附图 |
四、斜撑式钢井架内力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表变形对框架结构作用效应的等效施加方法研究[D]. 张江堤.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台风区跨海桥梁格构式高支架风致响应研究[D]. 王世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大跨度折线拱结构的高支模架受力分析与应用[D]. 胡凯. 湘潭大学, 2020(02)
- [4]双斜撑矿山井架正常工作及断绳事故下的动力响应研究[D]. 李泽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5]装配式高层磷石膏—混凝土组合盒式结构研究与应用[D]. 吴琴. 贵州大学, 2019(05)
- [6]倾斜合拢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D]. 王威. 浙江大学, 2019(01)
- [7]湿法脱硫钢塔架悬挂式烟囱协同工作机理研究[D]. 王辉熠. 东南大学, 2019(05)
- [8]双斜撑钢井架稳定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D]. 李亚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超高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设计施工技术研究[D]. 卢群芳. 郑州大学, 2019(08)
- [10]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模板支架体系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 刘清. 郑州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