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精中邻甲苯磺酰胺的测定

糖精中邻甲苯磺酰胺的测定

一、糖精中邻甲苯磺酰胺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东阁,郭艳玲,杨宇杰[1](2020)在《气相色谱法测定糖精钠中邻、对甲苯磺酰胺含量》文中指出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GC)测定糖精钠中邻、对甲苯磺酰胺。方法DB-17MS毛细管色谱柱,初始温度180℃保持20 min,以10℃/min升至260℃,保持32 min。结果邻甲苯磺酰胺在11.80~223.60μg/ml(r=1)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58%,RSD为5.73%(n=6)。对甲苯磺酰胺在10.15~203.00μg/ml(r=1)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3.99%,RSD为2.83%(n=6)。6个批次的糖精钠中邻、对甲苯磺酰胺含量测定由于结果低于检测限,未检出,符合药典要求。结论 GC测定糖精钠中甲苯磺酰胺含量操作简便、准确,可作为糖精钠的质量评价标准。

朱利杰[2](2020)在《人工甜味剂糖精钠生产废水处理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人工甜味剂在全球多个国家的环境中被检测出,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污染物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糖精钠(Saccharin Sodium,SAC)作为“第一代”甜味剂,其合成工艺较为复杂,生产废水污染严重,生化处理难以使其达标排放,需进行深度处理。此外,人们对糖精钠的毒性有较大争议,基于其在环境中的累积和对人体及生物的潜在危害应考虑找寻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去除,并对其降解机理进行分析。本文以北方某食品厂糖精钠生产废水生化处理各阶段出水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各废水的水质进行分析;而后结合生化出水的水质特点,分别采用电催化氧化、臭氧氧化以及活性炭+浸没式膜过滤(PAC+SMF)三种方法对其进行脱色处理,使出水色度满足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2/356-2018)三级排放标准;最后采用电催化氧化对糖精钠模拟废水进行降解处理,并对其降解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糖精钠生产废水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具有高色度,高含盐量等性质,但经过生化处理后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生化出水除色度外各项指标均能达到三级排放标准。(2)生化出水脱色实验中,三种方法均能对废水进行有效脱色,使其达标排放,当处理水量为1 m3时,其能耗成本约分别为0.35~0.72、0.21~0.43和2.10元,由此可见电催化氧化和臭氧氧化成本远低于PAC+SMF组合工艺,并且所需时间较短,能大大提高处理效率。(3)电催化氧化处理糖精钠模拟废水实验中,当糖精钠初始浓度为50 mg/L,电解质Na Cl投加量为0.1 mol/L,电流密度为10 m A/cm2时,糖精钠在20 min时被完全降解;而以Na2SO4作为电解质时,对糖精钠的降解效果不明显。(4)糖精钠降解动力学研究表明,糖精钠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电催化机理研究表明,·OH对糖精钠降解的贡献度为1.02%,氯类活性物的贡献度约为91.8%,氯活性物对糖精钠的降解其主要作用;降解机理研究表明,糖精钠在降解过程中大部分最终未能完全降解,而转化为含氯小分子有机物。

余晓梦[3](2019)在《钯催化的1-萘胺衍生物C8-H键的酰化反应》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开发了一个钯催化的1-萘胺衍生物与便宜易得的酰氯的区域选择性C8-H酰化的简单有效的方案(Scheme 1)。该体系不需要外加氧化剂就可以顺利反应。该反应表现出广泛的官能团兼容性,对于在1-萘胺吡啶环以及萘骨架上带有吸电子基供电子基的底物都能给出中等至良好的产率。芳香族和α,β-不饱和酰氯也都可以与1-萘胺有效地偶联。在反应中加入自由基抑制剂2,2,6,6-四甲基哌啶N-氧化物(TEMPO)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都不能抑制该反应的进行,说明反应可能没有经历一个自由基的过程。此外,根据控制实验表明吡啶酰胺部分作为二齿导向基在该区域选择性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

李群[4](2018)在《过渡金属催化双齿配体导向的C-H键活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活化是选择性构建C-C和C-X键(X=O,N,Si,S,B等)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十年,导向C-H键活化反应发展迅速,然而绝大部分的转化主要依靠贵的过渡金属,如Pd、Rh、Ru、Ir等。发展储存更为丰富、成本更低的第一过渡态金属来替代贵金属显然非常必要。Co催化剂以其低成本、低毒性和独特的反应机制在C-H键活化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Co催化双齿配体导向体系采用廉价Co催化剂,具有高的官能团容忍性,并且能高效地促进传统体系无法实现的C-H键转化,因而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实现C-H键选择性活化一直是过渡金属催化C-H键活化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与在底物中引入导向基的策略相比,瞬时导向基导向的C-H键活化很好的避免了导向基团的引入和移除步骤,大大提高了反应的效率和官能团容忍性。反应采用催化量的瞬时配体即可实现期望的位点选择性C-H键活化,且催化过程完成后不改变底物的功能。本论文主要围绕Co(Ⅱ)催化双齿配体导向的C(sp2)-H键烷基化反应以及瞬时导向基导向的C(sp3)-H键芳基化反应,具体内容如下:1.Co(Ⅱ)催化以过氧化二异丙苯作为甲基源的C-H键甲基化反应甲基化反应在有机与药物化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我们开发了首例以2-吡啶基异丙-2-胺(PIP-NH2)作为双齿导向基团,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作为甲基化试剂和氢受体的Co(Ⅱ)催化惰性C(sp2)-H键直接甲基化反应。反应无需任何添加剂,操作简单,并且在催化剂用量较低的情况下也能高效地促进C-H键转化。反应的底物范围广,官能团耐受性好,一系列带有2-吡啶基异丙-2-胺(PIP-NH2)导向基团的苯甲酰胺、杂芳香酰胺和α,β-不饱合酰胺等都能在反应体系中高效地实现甲基化。初步的机理验证表明反应涉及单电子转移机理。2.Co(Ⅱ)催化惰性C(sp2)-H和C(sp3)-H键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催化交叉脱氢偶联(CDC)反应无需底物的预官能化,是高效构建C-C键最理想的策略之一。我们以2-吡啶基异丙-2-胺(PIP-NH2)作为双齿导向基实现了 Co(Ⅱ)催化惰性C(sp2)-H键与多种C(sp3)-H键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该反应操作简单,官能团容忍性好,底物范围广泛,其中包括烷烃、甲苯衍生物、醚和硫醚的C(sp3)-H键都能与一系列(杂)芳香甲酰胺的C(sp2)-H键实现高效偶联。初步机理研究表明:C(sp3)-H键裂解过程涉及单电子转移机理,并且涉及反应的速率决定步骤。3.Pd(Ⅱ)催化瞬时导向基促进的脂肪族醛C(sp3)-H键芳基化反应瞬时导向基导向的C-H键活化避免了导向基团的引入和移除步骤,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反应的效率和官能团容忍性。我们以3-氨基丙酸作为新型的瞬时配体实现了 Pd(Ⅱ)催化脂肪族醛C(sp3)-H键高位点选择性的芳基化反应。该反应展现了高的官能团容忍性和化学选择性,相比于惰性的β-亚甲基、γ-或δ-端C(sp3)-H键,反应更倾向于活化甲基的惰性β-C(sp3)-H键。反应底物范围广,环状醛可以实现非对映选择性的芳基化,惰性的二级β-C-H键也能有效实现转化。分离得到的反应中间体证实了反应过程经历[5,6]-双环钯金属中间体。

张默涵[5](2018)在《八种常用甜味剂对秀丽隐杆线虫N2寿命和肠脂质沉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甜味剂(Sweeteners)是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广泛,接触人群庞大。糖类甜味剂可以引起肥胖,并增加代谢相关疾病的风险,如葡萄糖可以缩短秀丽隐杆线虫寿命,促进衰老,是可能的环境老化剂(Gerontogens)。非糖类甜味剂因甜度高、用量少、热值低等特点被用来替代糖类甜味剂,常用作糖尿病患者的糖类替代品。近年来有报道非糖类甜味剂也存在负面健康效应,如引起小鼠大脑皮质缺血损伤和损害内皮祖细胞等。但是,目前尚未见非糖类甜味剂对寿命影响的研究报道。本课题研究8种常用甜味剂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和老化的生物学标志肠脂质沉积(intestinal fat deposition,IFD)的影响,目的是筛选环境老化剂,并为甜味剂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elegans)野生型N2进行实验。选择蔗糖、木糖醇、甜菊苷、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钠、甜蜜素、安赛蜜(Acesulfame-K,AceK)等8种常用甜味剂为实验对象。参考《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文献确定本研究甜味剂使用剂量。取同步化后的L1期幼虫进行甜味剂处理,记录寿命,取day 10成虫检测脂褐质沉积水平,取day 0,day 1,day 3成虫检测摄食量,取day 0,day 3成虫检测运动频率和油红O染色,通过方差分析、生存分析等统计方法处理数据。结果甜菊苷低剂量(0.3,lmg/ml)延长N2寿命,而高剂量(10mg/ml)缩短N2寿命,促进摄食,损伤运动能力。糖精钠10mg/ml缩短N2寿命,促进幼虫IFD,损伤运动能力。蔗糖100mg/ml、木糖醇30mg/ml延长N2寿命,幼虫发育迟缓,降低IFD。阿斯巴甜3mg/ml、三氯蔗糖0.03mg/ml和0.1mg/ml延长N2寿命,降低脂褐质沉积,延缓衰老,降低成虫IFD。甜蜜素1mg/ml和10mg/ml延长N2寿命。安赛蜜降低N2脂褐质沉积和IFD,但未影响寿命。结论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上,高浓度甜菊苷和糖精钠可以促进衰老,缩短寿命,是可能的环境老化剂;低浓度甜菊苷促进IFD;8种甜味剂高剂量下均不同程度损伤运动能力,增加摄食量;除蔗糖、安赛蜜之外的6种甜味剂均在不同剂量下增加幼虫IFD。

佟瑶[6](2017)在《乙水杨胺—糖精的共结晶过程及其多晶型转化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药物的疗效取决于活性药物成分,采用合适的配体与活性药物成分形成共晶可以优化药物的溶解度、溶解速率等理化性质,提高生物利用度。此外,研究药物共晶的多晶型行为有助于筛选晶型和提纯产物,可以进一步提高药效。乙水杨胺是一种具有止痛剂和退热效果的抗炎药物,但几乎不溶于水,生物利用度较低。而糖精经常作为形成药物共晶的配体。本文选择乙水杨胺-糖精共晶为模型体系,采用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共结晶过程及共晶的多晶型转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考察活性药物成分乙水杨胺的热力学性质。采用静态法测定了乙水杨胺在六种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并利用多种模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显示Apelblat方程与该体系匹配性更好。计算了乙水杨胺在纯溶剂中的混合性质,表明其溶解过程为吸热过程。通过分子模拟发现溶质与溶剂分子间的氢键作用是影响其溶解度大小的主要原因。2、考察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稳定晶型I的热力学性质。采用溶液平衡法,测定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稳定晶型I三元相图,并分析温度和溶剂对相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乙酸乙酯中的相图对称性更好。应用数学模型拟合测量相图时得到的平衡数据,确定共晶的溶解度随配体浓度变化的函数关系,为乙水杨胺-糖精共结晶的控制提供了实验数据。3、研究乙水杨胺和糖精生成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稳定晶型I的共结晶过程。借助于在线拉曼及显微镜等方法对乙水杨胺和糖精共结晶生成乙水杨胺-糖精共晶晶型I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共晶的成核是整个过程的速控步骤。应用JMA方程拟合得到了共结晶过程的动力学参数。考察温度和晶种加入量对共结晶过程的影响。4、研究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亚稳晶型II向稳定晶型I的转化过程。借助多种在线和离线手段对晶型转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化过程包括晶型II的溶解,晶型I的成核和生长三个过程,其中晶型I的成核与生长是整个过程的速控步骤。显微镜结果表明晶型I主要在晶型II的(100)晶面上成核和生长。通过分子模拟发现晶型I在晶型II的(100)晶面上的吸附能较大,从而更易诱导成核。该结果对于更好地控制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晶型转化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郝鑫[7](2016)在《基于喹喔啉酮及苯并噻嗪结构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设计与合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是一种由机体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导致糖尿病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不可避免地诱发多种慢性并发症,如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肾脏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综合症是糖尿病患者所面临的最大危害。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理仍在研究当中,但充分的研究证据表明,多元醇通路中的山梨醇蓄积及其下游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和发展具有极为显着的相关性,因而是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的两个最重要靶标。醛糖还原酶是多元醇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限速酶,因此,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山梨醇的异常积累、并间接抑制氧化应激,从而能够发展成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药物。至今开发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数量众多,主流是羧酸类结构,其中包括目前唯一的一个上市药物依帕司他。但这些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中,绝大部分药物有效性不足或副作用明显,其原因可能在于药物的选择性或羧酸类结构的药物生物利用度较低、以及应对氧化应激效能不足。而经典的抗氧化剂的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强度不足,难以成为有效药物。本论文分别以喹喔啉酮和苯并噻嗪为母核结构,依据同时抑制醛糖还原酶及其氧化应激的多靶点思路,设计合成了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新型多功能醛糖还原酶抑制剂。首先,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基于喹喔啉酮母核结构的新型非羧酸类羟基吡唑衍生物,在母核N1位引入生物电子等排体1-羟基吡唑作为羧基的替代基团,同时对C3位侧链芳基结构进行优化。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和选择性测试结果表明,合成化合物的大部分具有显着的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和良好的选择性,其中7-氟-1-(1-羟基-1H-吡唑-4-基)-3-(4-羟基苯乙烯基)-喹喔啉-2(1H)-酮(化合物69d)抑制活性最高,其IC50值为107 nM。同时,所有化合物的醛还原酶抑制率在10μM浓度水平时均在35%以下,表明这些化合物都是高效、高选择性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此外,还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法对部分含酚羟基结构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测试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中3-(3,4-二羟基苯乙烯基)-1-(1-羟基-1H-吡唑-4-基)喹喔啉-2(1H)-酮(化合物69f)对DPPH稳定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浓度为100μM的抑制率为95.6%,与阳性对照药Trolox在较高浓度水平的DPPH清除能力相当。脂质过氧化物的抑制活性测定结果与DPPH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显示所合成的羟基吡唑类衍生物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效果。构效关系分析和分子模拟研究表明,喹喔啉酮母核C3位与C3侧链之间连接链的长度、C3位侧链芳环和母核苯环上的取代基,对目标化合物的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和选择性、以及抗氧化活性都有显着的影响。因此,在基于喹喔啉酮的新型多功能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中,生物电子等排体1-羟基吡唑可以作为替代N1位羧基的优势结构。同时,以磺酰类结构苯并噻嗪母核,合成了光学纯的单一立体异构羧酸衍生物,并开发了一种拆分苯并噻嗪β,β-双取代的丙酸立体异构混合物的化学方法。在苯并噻嗪衍生物合成过程中,钯碳氢化还原引入手性碳原子,所得到的化合物都是立体异构混合物。为了获得各个单一立体异构体,确立其绝对构型及其相应的生物活性,本论文选取了前期合成的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相对较好的饱和羧酸衍生物,2-[2-(2,4,5-三氟苄基)-1,1-二氧-3,4-二氢-2H-1,2-苯并噻嗪-烷基]乙酸(化合物82),以光学纯的L-(-)-alpha-甲基苄胺作为拆分剂,通过化学拆分法得到了相应的对映异构体,并应用苯甘氨酸甲酯(PGME)作为手性衍生试剂的核磁共振法确定了其绝对构型,推测出化合物(+)-82手性中心的绝对构型为S,(-)-82的构型为R。两种不同构型的苯并噻嗪衍生物的光学纯度测试结果显示,异构体化合物(S)-82和(R)-82的对映体过量(enantiomeric excess)值分别为95.2%和97.9%。此外,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异构体(R)-82的抑制强度IC50值为120 nM,是异构体(S)-82抑制活性的35倍,外消旋化合物(±)-82的抑制活性主要来自于异构体(R)-82的贡献。化合物醛还原酶的抑制活性测试验证了其优良的醛糖还原酶选择性。分子模拟研究表明,两种对映异构体与醛糖还原酶结合的行为差异显着,(R)-82与ALR2的活性位点结合更加紧密,这也进一步从机理上解释了两种化合物的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存在显着差异的原因。最后,为了提高喹喔啉酮羧酸衍生物作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生物活性,以及丰富其结构多样性,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基于喹喔啉酮结构的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新型多功能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保留喹喔啉酮N1位作为氢键供-受体的羧基,重点研究C3位侧链芳基和母核苯环上的取代基以及C3位桥连原子,并将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功能基团酚羟基引入C3位侧链芳基和母核苯环C6或C7位。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显着的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其中2-(3-(4-羟基苯乙烯基)-7-甲氧基-2-酮喹喔啉-1(2H)-烷基)乙酸(化合物93b)是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最好的化合物,其IC50值为59 nM。同时所有化合物在10μM浓度水平时对醛还原酶的抑制率均小于45%,说明了这些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醛糖还原酶选择性。此外,抗氧化活性测试表明,大部分含酚羟基的化合物都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中2-(3-(3,4-二羟基苯乙烯基)-7-羟基-2-酮喹喔啉-1(2H)-烷基)乙酸(化合物93f)抗氧化活性最强,其对稳定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与阳性对照药Trolox相当,化合物浓度为100μM时,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96.2%。构效关系及分子模拟分析表明,喹喔啉酮C3位侧链芳基与母核苯环C6或C7位酚羟基的引入,以及C3位乙烯基桥连基团,不仅有助于提高化合物的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和选择性,而且能够成功将抗氧化功能引入喹喔啉酮羧酸衍生物,融醛糖还原酶抑制和直接抗氧化这两种功能为一体,为进一步发展多靶点高效的糖尿病并发症防治药物提供了研究基础。

李宁,闫峻,穆淑琴,李驰,刘通,王文杰,孙超[8](2016)在《日粮添加L-茶氨酸对育肥猪采食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探讨新型饲料风味剂L-茶氨酸对肥育猪采食行为的影响。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试验1、2和3组分别于日粮中添加200、500和1 000mg/kg的L-茶氨酸,试验期36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3组平均日采食量显着增加;试验2、3组采食次数显着降低,试验1组的采食次数无显着性变化。试验2、3组采食时间显着增加,试验1组采食时间无显着性变化。试验2、3组的采食速度升高,但无显着变化,试验1组采食速度显着降低。添加500和1 000mg/kg茶氨酸可增加育肥猪日采食时间和采食速率,进而提高日采食量和日增重,缩短肥育时间。

袁玉成[9](2015)在《TBHP/TBAI介导下取代二氨基烯烃的合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氨基烯烃类化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母核结构,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和药理活性。芳烃或烯烃的sp2碳与氮基团的偶联反应是构建含氮化合物的最常用的方法。本研究以四丁基碘化铵为催化剂、以过氧叔丁醇为氧化剂通过C(sp2)-N键的直接氧化偶联以烯胺和缺电子的胺为底物构建了一系列的取代二氨基烯烃。这个新的合成方法不仅通过四丁基碘化铵/过氧叔丁醇替代金属催化构建C-N键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有机催化合成二氨基烯烃衍生物,并且生成的二氨基烯烃衍生物可以进一步转化为有生物活性的4-氨基异恶唑类衍生物和2-氨基氮杂丙烯啶类化合物。该方法学的特色有:原料简单易得、氧化剂绿色环保、没有有毒重金属参与、底物应用广泛等。我们以各种烯胺220与缺电子的胺221为底物,在四丁基碘化铵催化、过氧叔丁醇为共氧化物的条件下,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中100 oC下反应制备了27个二氨基烯烃衍生物。其中,烯胺包括各种烯胺酮或烯胺酯及N-取代的烯胺酮或N-取代的烯胺酯,缺电子胺包括邻苯二甲酰亚胺类化合物、琥珀酰亚胺、苯并咪唑、三氮唑、苯并三氮唑等胺。所有所得的产物及新的底物均经过了核磁数据(1H和13C)、高分辨质谱及熔点等进行了表征。另外,我们对化合物222d通过单晶衍射的方法对此类化合物的结果进行确证。同时,我们给出了四丁基碘化铵/过氧叔丁醇介导的烯胺与缺电子胺的氧化偶联的可能的机理。机理中关键的氧化剂为由TBHP氧化TBAI得到的次亚碘酸四丁基铵/亚碘酸四丁基铵。

杨亚静[10](2014)在《7-氧羧酸取代香豆素类衍生物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效甜味剂作为糖类的代替品被广泛的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中,这些高效甜味剂甜度高,化学性质稳定,不提供热量,不导致龋齿,并能降低生产成本,因此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多数高效甜味剂如糖精钠、安赛蜜、甜菊糖苷等带有后苦味,添加苦味改良剂来掩蔽高效甜味剂的后苦味是解决高效甜味剂口感不纯正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据文献报道一些7-氧羧酸取代香豆素类衍生物能够有效的抑制高效甜味剂的后苦味,本文选取该类化合物中的一种重要化合物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研究其制备工艺及其对高效甜味剂后苦味的抑制效果。本文首先以间苯二酚与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来制备4-甲基-7-羟基香豆素,再以4-甲基-7-羟基香豆素与2-溴丙酸乙酯为原料,通过Williamson成醚反应制备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乙酯,再使其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成功制备了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出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通过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目标产物和中间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最后研究了自制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对高效甜味剂后苦味的抑制效果。在制备4-甲基-7-羟基香豆素的实验中,用高氯酸取代传统的浓硫酸作为催化剂,使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当反应体系中间苯二酚的量固定为30mmol时,反应时间:5.3h、高氯酸添加量:21mL,反应物摩尔比:1.1:1,此条件下7-羟基-4-甲基香豆素的产率可达93.19%。在制备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乙酯的实验中,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原料摩尔比n(7-羟基-4-甲基香豆素):n(2-溴丙酸乙酯)为1:1.8,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5h,催化剂添加量n(碳酸钾):n(7-羟基-4-甲基香豆素)为1.5:1时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乙酯的产率达到75.24%。在制备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的实验中,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固定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乙酯的量为8.25g(0.03mol)时,当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2h,n(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乙酯):n(NaOH)=1:1,NaOH浓度为5%,有机溶剂无水乙醇用量为100mL时,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的产率可以达到最高。在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的后苦味抑制实验中中,将其制备成了水溶性较好的钠盐,发现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钠的浓度高于250mg/kg时会有一定的苦味涩味,当其浓度低于200mg/kg时,其苦涩味基本可以不被感知;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钠在200mg/kg的浓度下均可以使糖精钠、安赛蜜、甜菊糖苷、咖啡的苦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对每一种苦味物质的作用效果有所不同,并有一定的增咸效果,但对酸味、甜味、鲜味基本无影响。

二、糖精中邻甲苯磺酰胺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精中邻甲苯磺酰胺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气相色谱法测定糖精钠中邻、对甲苯磺酰胺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试剂与试药
    1.1 仪器与试剂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气相色谱系统适应性条件
    2.2 溶液制备
        2.2.1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标准曲线制备
    2.4 检出限
    2.5 仪器精密度
    2.6 定量限
    2.7 稳定性实验
    2.8 重复性实验
    2.9 回收率实验
        2.9.1 对照品储备液制备
        2.9.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9.3 加样回收样品制备
    2.1 0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2)人工甜味剂糖精钠生产废水处理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人工甜味剂简介
        1.1.1 人工甜味剂的发展与使用现状
        1.1.2 常用人工甜味剂及其安全性
        1.1.3 人工甜味剂的环境行为
    1.2 人工甜味剂糖精钠
        1.2.1 糖精钠的起源与使用现状
        1.2.2 糖精钠的物化性质
        1.2.3 糖精钠生产工艺
    1.3 糖精钠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1 糖精钠生产废水的来源及特征
        1.3.2 糖精钠生产废水处理现状
        1.3.3 废水脱色技术
    1.4 糖精钠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糖精钠生产废水水质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糖精钠生产废水基本水质指标
        2.3.2 生产废水处理过程中特征有机物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糖精钠生产废水的脱色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材料
    3.3 实验及分析方法
        3.3.1 脱色实验
        3.3.2 臭氧浓度的测定
        3.3.3 色度的测定
        3.3.4 脱色率的计算
        3.3.5 脱色实验运行成本核算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电催化脱色实验研究
        3.4.2 臭氧脱色实验研究
        3.4.3 PAC+SMF脱色实验研究
        3.4.4 不同方法的运行成本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催化处理糖精钠模拟废水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条件对糖精钠降解效果的影响
        4.3.2 SAC降解动力学分析
        4.3.3 电催化过程机理研究
        4.3.4 糖精钠降解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3)钯催化的1-萘胺衍生物C8-H键的酰化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意义
    1.2 酰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2.1 α-羰基羧酸作为酰基源的反应
        1.2.2 醛作为酰基源的反应
        1.2.3 酰氯作为酰基源的反应
        1.2.4 酮作为酰基源的反应
        1.2.5 酸酐作为酰基源的反应
        1.2.6 其他酰基源进行的反应
    1.3 吡啶甲酰萘胺萘环C8-H键官能团化的研究进展
        1.3.1 吡啶甲酰萘胺萘环C8-H键活化构建C?C键反应
        1.3.2 吡啶甲酰萘胺萘环C8-H键活化构建C?X键反应
    1.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2.1 引言
    2.2 本课题的引入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2 底物拓展
        2.3.3 控制实验
    2.4 实验部分
        2.4.1 仪器与试剂
        2.4.2 1-萘胺类衍生物的的制备
        2.4.3 钯催化1-萘胺衍生物C8 位酰基化反应的一般过程
        2.4.4 KIE实验的过程
        2.4.5 产物鉴定
        2.4.6 单晶数据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图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过渡金属催化双齿配体导向的C-H键活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过渡金属催化导向C-H键活化简介
    1.2 钴催化双齿配体导向C-H键活化
        1.2.1 烷基化反应
        1.2.2 芳基化反应
        1.2.3 烯丙基化反应
        1.2.4 炔基化反应
        1.2.5 羰基化反应
        1.2.6 氧化环化反应
        1.2.6.1 炔烃的氧化环化反应
        1.2.6.2 烯烃的氧化环化反应
        1.2.6.3 联烯的氧化环化反应
        1.2.7 胺化反应
        1.2.8 碳-杂键构建反应
    1.3 瞬时导向基辅助的C-H键活化
        1.3.1 羰基衍生物的C-H键活化
        1.3.2 伯胺衍生物的C(sp~3)-H键活化
    1.4 立题依据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Co(Ⅱ)催化以过氧化二异丙苯作为甲基源的C-H键甲基化反应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反应条件优化
        2.2.2 底物普适性研究
        2.2.3 反应机理研究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通则
        2.3.2 原料的合成与表征
        2.3.3 甲基化产物的合成与表征
        2.3.4 反应机理研究实验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o(Ⅱ)催化惰性C(sp~2)-H和C(sp~3)-H键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条件优化
        3.2.2 底物普适性研究
        3.2.3 反应机理研究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通则
        3.3.2 原料的合成与表征
        3.3.3 烷基化产物的合成与表征
        3.3.4 反应机理研究实验
        3.3.5 1.0 mmol规模合成3.6a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Pd(Ⅱ)催化瞬时导向基促进的脂肪醛C(sp~3)-H键芳基化反应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条件优化
        4.2.2 底物普适性研究
        4.2.3 反应机理研究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通则
        4.3.2 原料的合成与表征
        4.3.3 反应条件的优化过程
        4.3.4 芳基化产物的合成与表征
        4.3.5 双环钯中间体4.7的合成与表征及后续芳基化反应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附录Ⅰ 缩略语(Abbreviations)
附录Ⅱ 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附录Ⅲ 谱图节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文章
致谢

(5)八种常用甜味剂对秀丽隐杆线虫N2寿命和肠脂质沉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甜味剂
    1.2 寿命与衰老
    1.3 秀丽隐杆线虫
2 材料与试剂
    2.1 实验受试物
    2.2 实验生物
    2.3 秀丽隐杆线虫及OP50培养相关试剂及配方
    2.4 寿命实验相关试剂及配方
    2.5 油红O染色相关试剂及配方
    2.6 实验仪器与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材料的储备液配制保存
    3.2 秀丽隐杆线虫和OP50培养及保存
    3.3 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实验
    3.4 秀丽隐杆线虫脂褐质沉积自体荧光定量
    3.5 秀丽隐杆线虫在液体中运动频率检测
    3.6 秀丽隐杆线虫在固体上运动频率检测
    3.7 秀丽隐杆线虫摄食量检测
    3.8 秀丽隐杆线虫油红O染色定量
    3.9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甜味剂对N_2寿命的影响
    4.2 蔗糖对N_2的影响
    4.3 木糖醇对N_2的影响
    4.4 甜菊苷对N_2的影响
    4.5 阿斯巴甜对N_2的影响
    4.6 三氯蔗糖对N_2的影响
    4.7 糖精钠对N_2的影响
    4.8 甜蜜素对N_2的影响
    4.9 安赛蜜对N_2的影响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环境老化剂识别及抗衰老干预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乙水杨胺—糖精的共结晶过程及其多晶型转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药物共晶
        1.1.1 药物共晶的定义
        1.1.2 药物共晶的形成机理
        1.1.3 药物共晶的制备
        1.1.4 药物共晶的优势
    1.2 药物共晶的多晶型
    1.3 模型药物简介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2章 活性药物成分乙水杨胺的热力学性质
    2.1 引言
    2.2 文献综述
        2.2.1 固液平衡理论
        2.2.2 溶液混合热力学
        2.2.3 溶解度测定方法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3.2 乙水杨胺溶解度的测定
        2.3.3 乙水杨胺的表征方法
        2.3.4 乙水杨胺与溶剂间相互作用能的计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乙水杨胺的性质表征
        2.4.2 乙水杨胺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2.4.3 溶解度的模型关联
        2.4.4 溶液的混合性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热力学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文献综述
        3.2.1 药物共晶热力学研究
        3.2.2 药物共晶的三元相图
        3.2.3 共晶的溶度积理论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3.2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制备
        3.3.3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分析方法
        3.3.4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相图的测定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表征
        3.4.2 温度对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相图的影响
        3.4.3 溶剂对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相图的影响
        3.4.4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热力学平衡的拟合及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乙水杨胺-糖精共结晶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文献综述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3.2 共结晶过程的分析方法
        4.3.3 乙水杨胺-糖精共结晶过程的在线分析
        4.3.4 拉曼标准曲线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表征
        4.4.2 在线拉曼监测乙水杨胺-糖精的共结晶过程
        4.4.3 拉曼标准曲线的测定结果
        4.4.4 乙水杨胺-糖精共结晶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4.4.5 晶种对乙水杨胺-糖精共结晶过程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多晶型转化过程研究
    5.1 引言
    5.2 文献综述
        5.2.1 多晶型转化
        5.2.2 多晶型的转化机理
        5.2.3 多晶型转化的控制
        5.2.4 溶剂介导的晶型转化过程
    5.3 实验部分
        5.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5.3.2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制备
        5.3.3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分析
        5.3.4 红外标准曲线的测定
        5.3.5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溶解度的测定
        5.3.6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多晶型转化过程
        5.3.7 分子模拟计算晶型I在晶型II表面的吸附能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多晶型的表征
        5.4.2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溶解度
        5.4.3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多晶型转化过程
        5.4.4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多晶型转化过程的速控步骤
        5.4.5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晶型I在晶型II表面的吸附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附录A 乙水杨胺的溶解度数据
    附录B 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三元相图数据
致谢

(7)基于喹喔啉酮及苯并噻嗪结构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设计与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1.2.1 糖尿病
        1.2.2 糖尿病并发症
    1.3 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理
        1.3.1 葡萄糖多元醇通路
        1.3.2 糖尿病并发症与氧化应激
    1.4 糖尿病并发症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1.4.1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1.4.2 抗氧化剂
        1.4.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1.4.4 糖基化终产物抑制剂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羟基吡唑类喹喔啉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3 羟基吡唑类喹喔啉酮衍生物的合成
        2.3.1 喹喔啉酮母体的合成
        2.3.2 碘代苄氧基吡唑的合成
        2.3.3 喹喔啉酮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4 羟基吡唑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2.4.1 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及选择性
        2.4.2 抗氧化活性
    2.5 分子对接及合成化合物与酶活性位点的作用机理
    2.6 小结
    2.7 实验部分
        2.7.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7.2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7.3 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及选择性实验
        2.7.4 抗氧化活性实验
第3章 苯并噻嗪类对映异构体的合成及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3.3 苯并噻嗪对映异构体的合成
        3.3.1 苯并噻嗪类羧酸衍生物的合成
        3.3.2 苯并噻嗪对映异构体的合成
        3.3.3 对映异构体绝对构型的确定
    3.4 苯并噻嗪对映异构体的生物活性
    3.5 分子模拟研究
    3.6 小结
    3.7 实验部分
        3.7.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7.2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7.3 苯并噻嗪衍生物生物活性实验
第4章 羧酸类喹喔啉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4.3 喹喔啉酮羧酸衍生物的合成
        4.3.1 甲氧基取代的喹喔啉酮母体的合成
        4.3.2 喹喔啉酮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4 喹喔啉酮羧酸衍生物的生物活性测定
        4.4.1 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及选择性
        4.4.2 抗氧化活性
    4.5 分子模拟研究
    4.6 小结
    4.7 实验部分
        4.7.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7.2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7.3 喹喔啉酮羧酸衍生物活性实验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8)日粮添加L-茶氨酸对育肥猪采食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基础日粮和饲养管理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L-茶氨酸对育肥猪日采食量的影响
    2.2 L-茶氨酸对育肥猪日采食次数的影响
    2.3 L-茶氨酸对育肥猪日采食时间的影响
    2.4 L-茶氨酸对育肥猪采食速度的影响
3 讨论
    3.1 L-茶氨酸对育肥猪日采食量的影响
    3.2 L-茶氨酸对育肥猪日采食次数的影响
    3.3 L-茶氨酸对育肥猪日采食时间的影响
4 结论

(9)TBHP/TBAI介导下取代二氨基烯烃的合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引言
    1.2. 具有二氨基烯烃结构的天然产物及生物活性分子
    1.3. 分子间C(sp~2)–N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
        1.3.1. 芳基/烯基卤代物的胺化
        1.3.2. 不含金属参与的芳基硼酸盐的胺化
        1.3.3. 烯烃的胺化
        1.3.4. PIDA介导的芳烃的酰亚胺化
    1.4. TBAI/TBHP介导下生成C–N键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课题设计及研究内容
    2.1. 引言
    2.2. 烯胺的直接 β-酰氧基化
    2.3. 课题设计
    2.4. 初步的研究结果及研究内容
    2.5. 取代二氨基烯烃的合成方法
    2.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三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3.1. TBAI/TBHP介导下烯胺的酰亚胺化的研究
        3.1.1. 反应条件的优化及讨论
        3.1.2. TBAI/TBHP介导下邻苯二甲酰亚胺对烯胺的酰亚胺化
        3.1.3. TBAI/TBHP介导下烯胺 220a与其它氮源的偶联反应
    3.2. 取代二氨基烯烃的应用
    3.3. 可能的反应机理及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第五章 实验部分
    5.1. 总论
    5.2. 实验分析方法与仪器
    5.3. 底物的制备
        5.3.1. 烯胺酯220的制备
        5.3.2. 烯胺酮220的制备
        5.3.3. N-取代烯胺220的制备
    5.4. 产物的制备
        5.4.1. 取代二氨基烯烃222和 231的制备
        5.4.2. 异恶唑232和氮杂丙烯啶233的制备
    5.5. 化合物的表征数据
        5.5.1. 化合物220的表征数据
        5.5.2. 化合物222和 231的表征数据
        5.5.3. 化合物232和 233的表征数据
        5.5.4. 目标化合物 222d的单晶衍射数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部分代表性化合物的~1H & ~(13)C-NMR谱图
致谢

(10)7-氧羧酸取代香豆素类衍生物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具有苦涩味的高效甜味剂
        1.1.1 人工合成高甜味剂
        1.1.2 高效糖苷甜味剂
    1.2 甜味剂的口感改良方法
        1.2.1 对甜味剂进行复配
        1.2.2 添加苦味改良剂
    1.3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的概述
        1.3.1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的结构和作用
        1.3.2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的制备方法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4-甲基-7-羟基-香豆素的制备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1 4-甲基-7-羟基香豆素的制备原理
        2.2.2 4-甲基-7-羟基香豆素的制备方法
        2.2.3 影响 4-甲基-7-羟基香豆素产率的单因素试验
        2.2.4 响应面优化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产物的检测结果
        2.3.2 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与讨论
        2.3.3 响应面优化 4-甲基-7-羟基香豆素制备的方案与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的制备
    3.1 实验原料与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2.1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的制备原理
        3.2.2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的制备工艺
        3.2.3 影响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乙酯产率的单因素试验
        3.2.4 影响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乙酯水解反应的单因素试验
        3.2.5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表征结果
        3.3.2 制备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乙酯的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3.3.3 制备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乙酯的正交试验
        3.3.4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乙酯水解反应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3.3.5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乙酯水解反应的正交实验
        3.3.6 验证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对高效甜味剂后苦味改良效果研究
    4.1 实验原料与设备
        4.1.1 实验原料
        4.1.2 试验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2.1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钠的制备
        4.2.2 感官评定方法
        4.2.3 不同浓度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钠溶液苦涩味的感官实验
        4.2.4 不同浓度的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钠对各种高效甜味剂苦涩良效果的感官实验
        4.2.5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钠对五种基本口感影响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浓度的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钠苦味和涩味强度
        4.3.2 不同浓度的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钠对各种甜味剂后苦味的改良效果
        4.3.3 2-[(4-甲基-1,2-苯并吡喃酮-7-基)氧基]丙酸钠对五种基本口感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糖精中邻甲苯磺酰胺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气相色谱法测定糖精钠中邻、对甲苯磺酰胺含量[J]. 张东阁,郭艳玲,杨宇杰. 中国当代医药, 2020(15)
  • [2]人工甜味剂糖精钠生产废水处理实验研究[D]. 朱利杰.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3]钯催化的1-萘胺衍生物C8-H键的酰化反应[D]. 余晓梦. 郑州大学, 2019(08)
  • [4]过渡金属催化双齿配体导向的C-H键活化反应研究[D]. 李群. 南京大学, 2018(09)
  • [5]八种常用甜味剂对秀丽隐杆线虫N2寿命和肠脂质沉积的影响[D]. 张默涵. 浙江大学, 2018(07)
  • [6]乙水杨胺—糖精的共结晶过程及其多晶型转化机理研究[D]. 佟瑶. 天津大学, 2017(09)
  • [7]基于喹喔啉酮及苯并噻嗪结构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设计与合成研究[D]. 郝鑫.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9)
  • [8]日粮添加L-茶氨酸对育肥猪采食行为的影响[J]. 李宁,闫峻,穆淑琴,李驰,刘通,王文杰,孙超.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6(10)
  • [9]TBHP/TBAI介导下取代二氨基烯烃的合成方法研究[D]. 袁玉成. 天津大学, 2015(03)
  • [10]7-氧羧酸取代香豆素类衍生物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杨亚静.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标签:;  ;  ;  ;  

糖精中邻甲苯磺酰胺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