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绵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郑义盈[1](2020)在《肉羊五种重要疫病的血清学调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的原核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疫病是影响养羊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每年因疫病的发生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不容小觑。本研究应用ELISA检测方法对甘肃、内蒙、陕西和新疆四个省区的羊血清样品进行五种疫病的血清学调查。采集羊病变肺脏组织,利用分离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获得了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对分离株进行生化实验和药敏实验分析,探究该分离株的生长特性。由于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抗原和荚膜抗原类型的数量繁多,导致不同菌株免疫原性不一。因此,本研究选取同源性较高的OmpA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初步探究该蛋白的表达条件,为后续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五种疫病的血清学调查收集甘肃、内蒙、陕西和新疆地区的450份羊血清样品,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五种抗体。实验发现,传染性胸膜肺炎抗体和巴氏杆菌抗体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8%和94.22%。羊口疮病毒抗体和魏氏梭菌抗体阳性率中等,分别为6.44%和7.78%。副结核抗体阳性率最低,只有0.07%。将样品按照地区分类后,发现新疆、甘肃、陕西和内蒙地区的血清样品中的抗体阳性率呈现相近的趋势。对血清中同时存在的抗体种类统计后,发现存在两种抗体的血清数量占总样品的83.78%,其中存在巴氏杆菌抗体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抗体的血清占83.33%,存在魏氏梭菌抗体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抗体的血清占0.22%,存在羊口疮病毒抗体和魏氏梭菌抗体的血清占0.22%。预示着羊群遭受巴氏杆菌和支原体的混合感染最为严重。2.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采集病羊肺脏组织病料进行研磨处理,将过滤液涂布于血清TSA培养基。长出菌落后重复多次划线培养,获得优势菌落。对该优势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终获得一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对该菌株进行药敏分析后,发现四环素、阿莫西林、卡那霉素、头孢他啶、磺胺甲恶唑等药物对其有抑制作用。依据此结果,可为巴氏杆菌病的治疗和控制提供参考。对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性分析,以不同剂量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小鼠腹腔注射100μL,发现注射量达102cfu/m L时,会导致小鼠在6 h内开始死亡,24 h内全部死亡,提示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3.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蛋白的原核表达利用p ET-28a原核表达系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基因进行蛋白表达。首先构建重组质粒p ET-28a-OmpA,将该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蛋白,发现可以表达出约40 ku的重组OmpA蛋白。然后对该蛋白表达条件优化后发现,最佳诱导条件为1 m M IPTG、诱导6 h。最后对该蛋白的抗原性和可溶性进行分析,发现带有His标签的重组OmpA蛋白为包涵体蛋白。
李萌[2](2020)在《莱芜黑山羊羔羊瘫痪症病因分析和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山东省鲁中地区饲养的莱芜黑山羊羔羊经常发生以瘫痪为主要病症的疾病。该病每年都有发生,并且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给养殖场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羔羊瘫痪症的发病原因复杂,瘫痪的种类和临床表现多样,为本病的防治增加了难度。为分析莱芜黑山羊羔羊瘫痪症发病的具体原因,制定防治措施,本研究于2019年3月至12月对山东莱芜、钢城、肥城3个地区的莱芜黑山羊养殖场的羔羊瘫痪发病、死亡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瘫痪羔羊进行了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观察,采样进行血常规、血糖和细菌性感染血清学检测,对血涂片染色镜检,此外对发病羊场的饲草料和瘫痪羔羊血清微量元素含量检测。结果表明:羔羊瘫痪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4周龄。发病羔羊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消瘦、行走困难和瘫痪,多数出现贫血、可视粘膜苍白、体表淋巴结肿胀,个别病例伴有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瘫痪羔羊的白细胞总数均高于正常范围。瘫痪羔羊血糖含量显着低于正常羔羊(P<0.05)。瘫痪羔羊存在不同程度的大肠杆菌、链球菌、魏氏梭菌等混合感染情况。瘫痪羔羊血清中铁、铜、镁、硒、钙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健康羔羊存在差异,莱芜羊场瘫痪羔羊血清中的铁、镁、硒含量显着低于健康羔羊(P<0.05),钢城羊场瘫痪羔羊血清中的铁、铜、镁、硒含量显着低于健康羔羊(P<0.05),肥城羊场瘫痪羔羊血清中的钙含量显着低于健康羔羊(P<0.05)。根据以上检测结果,可以得出引起莱芜黑山羊羔羊瘫痪症的主要病因为微量元素缺乏代谢异常、低血糖引起病羊的生长发育缓慢、消瘦、贫血和抵抗力下降,继发大肠杆菌、链球菌和魏氏梭菌等细菌混合感染,导致羔羊的病情加重和死亡。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为防治羔羊瘫痪提供了以下措施:在母羊产前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补充微量元素;在母羊产前半月免疫羊快疫四联疫苗;加强羊舍、产房等环境消毒工作;加强羔羊的保育工作;对瘫痪羔羊,及时补充钙、硒、铁、镁等微量元素,补充体液和葡萄糖,同时配合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等措施进行防治。通过生产应用,这些措施对羔羊瘫痪的防治具有明显效果。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3](2011)在《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研究指明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猪高热病在不少地方经常发生,尤其是高温高湿夏季。
吕文华[4](2021)在《石河子周边地区羊五种传染病临床病例调查及病理组织学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地区由于民族特色与区域独特性,是我国着名的五大牧区之一,羊只存栏量居全国第二位。新疆每年羊场有不同类型传染病发生,给各养殖场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同时有些疾病呈慢性病理过程,防控难度很大,严重影响动物生产性能,降低经济效益,危害整个新疆养羊业。目的:对石河子周边羊养殖场进行绵羊支原体肺炎、巴氏杆菌病、绵羊痘、羊口疮和绵羊肺腺瘤5种传染病临床病例调查,同时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对临床发病的绵羊支原体肺炎病例与人工感染支原体模型进行病理组织学比较,探明石河子周边地区羊5种传染病的发生情况,为该地区羊群发病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解剖的方法对石河子周边羊场石河子1号场、石河子2号场、玛纳斯县某种羊场和芳草湖镇某羊场开展临床发病病例调查。采集病羊及疑似病羊的鼻拭子与肺脏组织利用分子生物学PCR技术进行检测,将检测到的病原序列与国内外代表株进行比对;采集淘汰病羊的不同组织进行固定、切片、染色和观察。结果:1.石河子周边羊场羊四个养殖场均有不同的传染病发生,将所采集的鼻拭子与收集到的组织样品进行了5种传染病核酸检测,临床样本的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绵羊支原体肺炎43.58%(17/39)、绵羊痘12.82%(5/39)、羊口疮5.12%(2/39)、巴氏杆菌病5.12%(2/39)、绵羊肺腺瘤2.56%(1/39)。但绵羊痘并非自然感染,而是由于免疫失败引发,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2.从收集到的病羊不同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1)绵羊支原体肺炎:自然感染病例肺部未出现明显的间质增生性肺炎病变,肺部主要病变为化脓、气肿、纤维增生与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纤维致密,心肌有轻微坏死;肝脏并无明显病变;脾脏白髓区生发中心变大;肾小囊中有轻微蛋白渗出,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肩前淋巴结有大量巨噬细胞。(2)巴氏杆菌病与绵羊痘混合感染:肺部出现明显化脓团块,肺泡腔出血,肺间隔毛细血管充血;肝脏化脓性坏死;脾脏大量充血、出血,有大量炎性细胞;肾小管间毛细血管充血严重;乳腺间质毛细血管充血,腺泡内大量上皮细胞增生。(3)羊口疮感染:心血管充血明显;肝脏、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无病变;脑组织有轻微出血;舌部有严重坏死;口腔粘膜出现水肿;颌下淋巴结中淋巴滤泡增宽。(4)羊口疮、绵羊痘各组织均未见典型的病毒包涵体;(5)人工感染绵羊支原体肺炎:支气管周围充血充血,细支气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肺间质增宽明显。3.对病原PCR检测结果进行测序,利用BLAST在线比对和MEGA7分析其遗传变异。结果表明,绵羊支原体肺炎病原同源关系最近的是日本株(WP117207184)同源性为82.69%;巴氏杆菌病原与海南株(WP139639179)同源性为100%;羊口疮病原序列同源性最近的是吉林株(MG712417)为97.75%;绵羊肺腺瘤病原同源性最近的是广东株(MK164396)为93.49%。玛纳斯县某种羊场绵羊支原体肺炎发病率较高,呈散发,并无其他疾病。石河子1号场羊绵羊痘呈散发性,但是该病是由于当地免疫失败引起,经测序,确诊为疫苗毒。巴氏杆菌病呈散发病例。石河子2号场多发也为绵羊支原体肺炎,羊口疮发生较少,巴氏杆菌零星发生。其中4个养殖场中,经检测绵羊支原体肺炎发病较为普遍,其中玛纳斯县某种羊场绵羊支原体肺炎发病率最高,芳草湖镇某羊场肺炎发生率为42.85%。人工感染的绵羊支原体肺炎在组织病理学上呈典型的间质性肺炎,而自然感染病例组织学并不显着。结论:本项研究通过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对石河子周边地区羊五种传染病进行调查研究,用来丰富和完善新疆关于临床中疾病的研究成果,努力从分子水平上来进一步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了解石河子地区病原与其他地区的遗传差异,为临床人员和兽医提供诊断和防控的科学依据。
艾日登才次克,赵洁雅,席锐,古丽尼尕尔·艾尼,马晓艳,张天舒,张继红,盛卓君[5](2018)在《绵羊巴氏杆菌与链球菌混合感染的诊治》文中提出从绵羊巴氏杆菌和链球菌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治疗、防控措施等方面对绵羊巴氏杆菌、链球菌病进行介绍,以期为养殖户及基层兽医进行绵羊巴氏杆菌、链球菌病防治提供借鉴。
谷波[6](2016)在《绵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文中研究指明绵羊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绵羊及多种动物的一种传染病,绵羊易感性较高,多发生于羔羊阶段,山羊对本病不易感,受本病危害的绵羊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肺炎。本文通过对该病病原体、发病特点、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治方法等方面的分析总结了绵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方法。
韩战强,张书汁,银岭,赵秀敏,朱金凤,赵文斌[7](2018)在《一例绵羊巴氏杆菌病、脑多头蚴病与食道口线虫病混合感染的诊治》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对某羊场发病羊所患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试验采用发病情况调查、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查来初步确诊,根据初步诊断结果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发病羊初步诊断为巴氏杆菌病、脑多头蚴病与食道口线虫病的混合感染,随即将患病羊群进行隔离,应用伊维菌素、长效土霉素注射液、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及安乃近注射液进行对症治疗,3~5 d后病羊食欲逐渐恢复,10 d后回访,全群羊健康良好。
赵卫东[8](2005)在《伊犁地区水貂巴氏杆菌病病因调查与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属细菌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的多型性传染病。动物巴氏杆菌病的急性型多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致的水貂巴氏杆菌病,基本都属于急性出血性败血症,以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和败血症为主要特征。 伊犁地区水貂场的1~2月龄仔貂,在每年的6~7月间常发生一种急性出血性高热病症,经确诊为巴氏杆菌病。仔细调查后发现,该病是由于场方使用富含巴氏杆菌的牛羊脏器作为水貂的饲料引起的。 为了有效控制疫情,在国内无此疫苗生产的情况下,我们从患病和/或死亡水貂的心血、肝、脾采集致病的病原菌毒株,在鉴定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之后,直接作为菌种,参照家禽霍乱疫苗的制造规程,用其培养菌液,经灭活后加入氢氧化铝胶,制成铝胶沉淀灭活菌苗,进行免疫。给水貂注射2~3倍的免疫剂量,无不良反应,证明是安全的;正常免疫后的水貂给予3~4倍LD50的活菌攻击,取得了较好的免疫保护力,证明该疫苗的效力可靠。同时结合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实践证明:(1)疫苗免疫是防治本病最有效的途径,但综合防治措施也是不可忽略的,维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尤为重要。(2)用致病的病原菌毒株,在证实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之后,直接制成灭活菌苗,进行免疫,证明是成功的,而且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力。但由于其血清型未知,该疫苗只能限于该发病的场区使用。(3)这种办法作为实际生产的应急措施,可以解决生产中的急需问题,是可行的。如果能够进一步弄清其血清型,也具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
蔡旭旺[9](2006)在《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诊断方法与灭活疫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随着世界养猪业的发展,该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养猪业的一种重要细菌性疾病。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但目前仍没有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本研究对副猪嗜血杆菌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和灭活疫苗进行研究,为我国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基础研究以及我国对于该病的诊断、预防与控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关于我国的病原学调查 从全国十五个省市送本室检测的疑似患多发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的病料中分离到281株细菌,通过细菌形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及PCR鉴定最终确定为副猪嗜血杆菌。对从2003年6月到2004年12月送我室检测的828例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有183例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分离率高达22.1%,表明该菌在我国广泛流行。对本室分离的所有副猪嗜血杆菌按琼脂扩散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血清学分型方法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我国以血清4型(24.2%)和5型(19.2%)最为流行,其次为13型(12.5%)、14型(7.1%)和12型(6.8%),另外有12.1%的分离菌株不能进行血清学分型。该结果为我国对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2.副猪嗜血杆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以本室分离鉴定的副猪嗜血杆菌MD0322株和SH0165株为代表菌株对该菌的各种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对不同固体培养基的比较发现该菌在TSA固体培养基和TM/SN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对不同液体培养基的比较发现该菌在TSB液体培养基、TMB液体培养基和BHI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副猪嗜血杆菌在TSB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显示培养16~18h活菌数达到最高峰,随后大幅下降。副猪嗜血杆菌在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和TSB液体培基中4℃保存的存活曲线显示该菌在以上介质中每保存一天时间其活菌数均要下降一个对数值左右,说明副猪嗜血杆菌通常不能采用单纯的平板菌落计数法活菌计数。本研究提出的分光光度计测定法合理地解决了副猪嗜血杆菌即时计数的问题,为该菌各种动物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副猪嗜血杆菌抗体间接血凝试验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我国血清学调查 将副猪嗜血杆菌经超声波破碎处理后的产物致敏醛化鞣酸化红细胞,建立间接血凝试验用于检测副猪嗜血杆菌抗体。采用该法对副猪嗜血杆菌15种血清型标准血清的检测结果都为阳性;对猪瘟、口蹄疫、圆环病毒、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气喘病、猪链球菌、猪肺疫巴氏杆菌、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及胸膜肺炎等病原的标准阳性血清的检测结果全为阴性,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本检测
李垚[10](2020)在《绵羊源血清型1型及2型溶血性曼氏杆菌重要免疫原的分子特性及免疫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是一种有荚膜的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菌,它是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RDC)的主要病原性细菌。同样,该病原可感染绵羊及山羊,引起羊的呼吸道疾病,还可导致母羊乳腺炎和新生羔羊的急性败血症等。近年来,我国绵羊及山羊感染溶血性曼氏杆菌报道日益增多,该细菌成为一种常见的羊呼吸道病原,给养羊业带来一定的威胁。相关报道认为不同动物源和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在其生物学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宿主特异性。而目前对于羊源溶血性曼氏杆菌的病原分子特征研究甚少,这不利于对该病原引起的疾病的诊断和防控。此外,对于溶血性曼氏杆菌病的防控有赖于准确、快速的诊断以及安全有效的疫苗免疫。然而,我国目前尚无特异、敏感的血清学诊断试剂和广泛应用的商品化疫苗,国外应用的疫苗仅能提供部分免疫保护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溶血性曼氏杆菌重要的免疫原蛋白及其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进行深入研究。但目前国内外对于溶血性曼氏杆菌重要免疫原的研究多以牛作为研究对象,少见针对羊的相关报道。本研究从四川西昌某发生呼吸道疾病的绵羊场分离获得5株绵羊源溶血性曼氏杆菌,并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LktA、OmpA等重要免疫原的分子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溶血性曼氏杆菌感染后上述免疫原在羊体内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以及这些免疫原的重组蛋白在小鼠体内所产生的免疫应答水平,从而为丰富绵羊源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血清学诊断试剂的开发和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有用的实验数据。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绵羊源血清1型及2型溶血性曼氏杆菌重要功能蛋白的分子特性分析从四川西昌某绵羊养殖场采集样本进行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对分离株的lktA、ompA、plpE、plpF、ompP2、gs60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分析各基因的分子特征。结果共分离获得5株绵羊源溶血性曼氏杆菌(命名为S1-S5),其中2株为血清1型(S2、S4),3株为血清2型(S1、S3、S5)。通过其分子特征分析发现:(1)5株分离株lktA基因之间及与其他菌株之间均表现较大的序列差异。等位基因分型表明,S3、S4属于lktA1型,S1、S2属于lkt A8型。S5为lktA4型,这是首次在溶血性曼氏杆菌中发现等位基因型lkt A4;(2)5株分离株ompA基因之间及与其他菌株之间同样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等位基因分型表明,S2、S4、S5属于ompA2型,S3属于ompA4型,同时发表S1株属于一新的基因型,即ompA8型,这是首次发现ompA基因新的等位基因型;(3)2株分离株plpE基因之间存在差异,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血清型1型分离株S4株中,R2重复序列区中6肽重复序列的重复次数为5次,该重复模式首次在血清型1型菌株中出现;(4)3株分离株plpF基因之间存在差异,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血清型2型分离株S5在序列重复区域内的6肽重复序列重复次数为6次,该重复模式也是首次在血清2型菌株中出现;(5)ompP2和gs60基因在5株分离株之间及与其他不同血清、不同宿主的菌株间相对较为保守,其序列与菌株的动物来源和血清型的没有相关性。2.绵羊源溶血性曼氏杆菌重要免疫原的原核表达以及免疫原特性分析为了筛选羊源溶血性曼氏杆菌重要免疫原中的优势免疫原,评价其是否具有作为血清学诊断抗原的潜在价值,本研究分别对lktA、ompA、plpE、plpF、ompP2和gs60基因进行了PCR扩增,构建原核表达载体,经诱导表达后纯化重组蛋白。随后,以纯化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ELISA的方法检测临床感染绵羊血清,筛选优势免疫原蛋白。结果成功构建了LktA、OmpA、PlpE、PlpF、OmpP2、Gs60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间接ELISA表明,Lkt A、OmpA以及Gs60与感染的绵羊血清结合能力最强,是优势免疫原,是建立绵羊溶血性曼氏杆菌感染的血清型诊断方法在潜在优势抗原。为了能够评价本研究制备的各重组蛋白是否具有作为亚单位疫苗候选蛋白的潜力。用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收集免疫后不同时间点的小鼠血清,并以此血清作为一抗、以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采用ELISA方法评价免疫后不同时间血清特异性抗体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rlktA、rompA、rplpE、rplpF、rGS60产生的抗体水平高,持续时间长,是亚单位疫苗潜在的候选抗原。最后,为评价各重组蛋白诱导产生的抗体是否具有潜在的免疫保护性,以溶血性曼氏杆菌全菌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ELISA的方法检测各重组蛋白免疫后血清特异性抗体与全菌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由rompA、rplpE和rplp F诱导产生的抗体与菌体蛋白的结合能力最强,说明rompA、rplpE和rplpF最具诱导产生保护性免疫的潜力。总之,本研究分离获得的5株分属于血清1型及血清型2型的绵羊源溶血性曼氏杆菌,对其LKT、OmpA、PlpE、PlpF、OmpP2、Gs60等重要免疫原的基因分子特征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丰富了羊源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同时筛选获得具有开发血清学诊断技术的优势免疫原和作为亚单位疫苗的潜在抗原,从而为开发羊源溶血性曼氏杆菌血清学诊断技术和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试验数据。
二、绵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绵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肉羊五种重要疫病的血清学调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的原核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羊重要传染病研究进展 |
1.1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 |
1.2 布鲁氏菌病 |
1.3 传染性脓疱病 |
1.4 传染性胸膜肺炎 |
1.5 副结核杆菌病 |
1.6 魏氏梭菌病 |
2 多杀性巴氏杆菌研究进展 |
2.1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原学 |
2.2 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 |
2.3 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分型系统 |
2.4 国内外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情况 |
2.5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
2.6 细菌生化指标研究进展 |
3 外膜蛋白研究进展 |
3.1 外膜蛋白渗透性 |
3.2 外膜蛋白的组成 |
3.3 外膜蛋白OmpA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肉羊五种重要疫病的血清学调查 |
前言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材料 |
1.1.2 试剂 |
1.1.3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巴氏杆菌抗体检测 |
1.2.2 副结核抗体检测 |
1.2.3 羊口疮病毒抗体检测 |
1.2.4 传染性胸膜肺炎抗体检测 |
1.2.5 羊魏氏梭菌抗体检测 |
2 实验结果 |
2.1 血清样品采集情况 |
2.2 样品ELISA检测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料及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 |
1.1.3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病料的收集 |
1.2.2 动物病料的处理 |
1.2.3 革兰氏染色 |
1.2.4 细菌16SrRNA鉴定 |
1.2.5 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型鉴定 |
1.2.6 菌株生化指标鉴定 |
1.2.7 菌株药敏实验 |
1.2.8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及动物回归实验 |
1.2.9 菌株传代实验 |
1.2.10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保存 |
2 实验结果 |
2.1 革兰氏染色结果 |
2.2 细菌基因组鉴定 |
2.3 生化指标鉴定结果 |
2.4 药敏试验结果 |
2.5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及动物回归实验 |
2.6 菌株传代实验 |
2.7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保存 |
3 讨论 |
第三章 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基因原核表达 |
前言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菌株与主要材料 |
1.1.2 主要试剂配制 |
1.1.3 实验仪器 |
1.2 方法 |
1.2.1 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的提取 |
1.2.2 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基因扩增 |
1.2.3 大肠杆菌DH5α和BL21(DE3)感受态细胞制备 |
1.2.4 OmpA与克隆载体p MD19-T的酶切 |
1.2.5 OmpA与克隆载体p MD19-T的连接 |
1.2.6 p MD19-T-OmpA转化DH5ɑ感受态细胞 |
1.2.7 p MD19-T-OmpA质粒的鉴定 |
1.2.8 p MD19-T-OmpA质粒提取 |
1.2.9 OmpA与表达质粒p ET-28a(+)的连接 |
1.2.10 表达质粒p ET-28a(+)-OmpA的鉴定 |
1.2.11 OmpA重组蛋白的表达 |
1.2.12 OmpA重组蛋白可溶性分析 |
1.2.13 OmpA重组蛋白的纯化 |
1.2.14 OmpA的生物学信息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PCR扩增OmpA基因 |
2.2 重组质粒p ET-28a(+)-OmpA的双酶切鉴定 |
2.3 重组蛋白OmpA表达条件的优化结果 |
2.4 OmpA重组蛋白可溶性分析结果 |
2.5 重组蛋白OmpA的 Western blotting结果 |
2.6 重组蛋白OmpA的纯化 |
2.7 OmpA生物信息学信息分析 |
2.7.1 理化性质 |
2.7.2 OmpA二级结构预测 |
2.7.3 蛋白三级结构分析 |
2.7.4 OmpA疏水性分析 |
2.7.5 信号肽分析 |
2.7.6 蛋白功能结构域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列词对照表 |
附录 |
致谢 |
(2)莱芜黑山羊羔羊瘫痪症病因分析和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羔羊瘫痪症的概述 |
1.1.1 羔羊瘫痪发生原因 |
1.2 引起羔羊瘫痪症的常见疾病 |
1.2.1 遗传性疾病 |
1.2.2 神经性疾病 |
1.2.3 中毒性疾病 |
1.2.4 营养代谢性疾病 |
1.2.5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
1.2.6 细菌感染性疾病 |
1.3 微量元素代谢病引起的瘫痪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料来源 |
2.1.2 样品采集和处理 |
2.1.3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2.1.4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调查发生流行情况 |
2.2.2 临床症状观察 |
2.2.3 病理解剖观察 |
2.2.4 实验室检测 |
2.2.5 饲草微量元素检测 |
2.2.6 血清微量元素检测 |
2.2.7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发生流行情况 |
3.2 临床症状表现 |
3.3 病理剖检变化 |
3.4 实验室分析 |
3.4.1 血常规分析 |
3.4.2 血涂片分析 |
3.4.3 血糖分析 |
3.4.4 血清学分析 |
3.5 饲草微量元素分析 |
3.6 血清微量元素分析 |
4 防治 |
4.1 防治措施 |
4.1.1 治疗原则 |
4.1.2 治疗方案 |
4.1.3 预防措施 |
4.2 防治效果 |
5 讨论 |
5.1 微量元素代谢缺乏引起羔羊瘫痪 |
5.2 继发细菌性疾病加重病情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个人简介 |
(3)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特点 |
2 临床症状 |
3 剖检变化 |
4 预防措施 |
5 治疗方案 |
(4)石河子周边地区羊五种传染病临床病例调查及病理组织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羊五种传染病的研究进展 |
1 绵羊支原体肺炎 |
1.1 绵羊支原体肺炎流行特征 |
1.2 绵羊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 |
1.3 绵羊支原体肺炎病理变化 |
1.4 绵羊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测方法 |
2 绵羊巴氏杆菌病 |
2.1 绵羊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征 |
2.2 绵羊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特征 |
2.3 绵羊巴氏杆菌病的病理变化 |
2.4 绵羊巴氏杆菌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
3 绵羊痘 |
3.1 绵羊痘的流行特征 |
3.2 绵羊痘的临床特征 |
3.3 绵羊痘的病理变化 |
3.4 绵羊痘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
4 羊口疮 |
4.1 羊口疮的流行特征 |
4.2 羊口疮的临床特征 |
4.3 羊口疮的病理变化 |
4.4 羊口疮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
5 绵羊肺腺瘤 |
5.1 绵羊肺腺瘤的流行特征 |
5.2 绵羊肺腺瘤的临床特征 |
5.3 绵羊肺腺瘤的病理变化 |
5.4 绵羊肺腺瘤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石河子周边地区羊五种传染病临床病例的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样品来源与发病情况 |
1.1.1 石河子1 号场 |
1.1.2 石河子2 号场 |
1.1.3 玛纳斯县某种羊场 |
1.1.4 芳草湖镇某羊场 |
1.1.5 主要试剂 |
1.1.6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引物合成 |
1.2.2 肺脏组织DNA提取 |
1.2.3 肺脏组织RNA提取 |
1.2.4 鼻拭子DNA提取 |
1.2.5 鼻拭子RNA提取 |
1.2.6 PCR扩增 |
1.2.7 测序分析 |
1.2.8 RT-PCR检测 |
2 PCR检测结果 |
2.1 绵羊支原体肺炎PCR扩增 |
2.2 绵羊巴氏杆菌PCR扩增 |
2.3 绵羊痘PCR扩增 |
2.4 羊口疮PCR扩增 |
2.5 绵羊肺腺瘤PCR扩增 |
2.6 数据分析结果 |
3 测序结果 |
3.1 绵羊支原体肺炎测序结果比对分析 |
3.2 巴氏杆菌病测序结果比对分析 |
3.3 羊口疮测序结果比对分析 |
3.4 绵羊肺腺瘤测序结果比对分析 |
4.讨论 |
4.1 石河子1 号场传染病流行特点 |
4.2 石河子2 号场传染病流行特点 |
4.3 玛纳斯县某种羊场传染病流行特点 |
试验二 石河子周边地区羊五种传染病临床病例病理组织学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材料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仪器 |
1.2 方法 |
1.2.1 调查病史 |
1.2.2 临床状态观察 |
1.2.3 病理剖检观察 |
1.2.4 病理组织学观察 |
2 结果 |
2.1 临床调查 |
2.2 临床状态观察 |
2.3 病理剖检 |
2.4 病理组织学观察 |
3.讨论 |
3.1 石河子1 号场病理组织学特点 |
3.2 石河子2 号场病理组织学特点 |
3.3 玛纳斯县某种羊场病理组织学特点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天根血液/细胞/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 |
附录二 TRIZOL法提取肺脏组织RNA |
附录三 天根高效口腔拭子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 |
附录四 病毒检测用R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 |
附录五 切片具体操作步骤 |
附录六 四种病原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绵羊巴氏杆菌与链球菌混合感染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症状 |
2细菌培养 |
3细菌的染色与鉴定 |
4诊断 |
5防治措施 |
(6)绵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体 |
2 发病特点 |
3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
4 诊断 |
5 防治措施 |
(7)一例绵羊巴氏杆菌病、脑多头蚴病与食道口线虫病混合感染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
2 临床症状 |
3 剖检病变 |
4 实验室检查 |
5 防治措施 |
6 讨论 |
(8)伊犁地区水貂巴氏杆菌病病因调查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巴氏杆菌病研究进展 |
1.1 流行病学 |
1.2 临床症状 |
1.2.1 猪巴氏杆菌病(猪肺疫) |
1.2.2 牛巴氏杆菌病(牛出血性败血症) |
1.2.3 羊巴氏杆菌病 |
1.2.4 马属动物巴氏杆菌病 |
1.2.5 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 |
1.2.6 兔巴氏杆菌病 |
1.2.7 鹿巴氏杆菌病 |
1.2.8 貉巴氏杆菌病 |
1.2.9 银黑狐巴氏杆菌病 |
1.2.10 水貂巴氏杆菌病 |
1.3 病理变化 |
1.3.1 猪巴氏杆菌病(猪肺疫) |
1.3.2 牛巴氏杆菌病(牛出血性败血症) |
1.3.3 羊巴氏杆菌病 |
1.3.4 马属动物巴氏杆菌病 |
1.3.5 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 |
1.3.6 兔巴氏杆菌病 |
1.3.7 水貂巴氏杆菌病 |
1.4 鉴别诊断 |
1.4.1 猪巴氏杆菌病(猪肺疫)的鉴别诊断 |
1.4.2 牛巴氏杆菌(牛出血性败血症)鉴别诊断 |
1.4.3 羔羊巴氏杆菌病 |
1.4.4 马属动物巴氏杆菌病 |
1.4.5 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鉴别诊断 |
1.4.6 兔巴氏杆菌病 |
1.4.7 水貂等毛皮动物巴氏杆菌病 |
1.5 病原学诊断 |
1.5.1 标本采集 |
1.5.2 标本处理 |
1.5.3 直接镜检 |
1.5.4 分离培养 |
1.5.5 形态特征 |
1.5.6 生化鉴定 |
1.5.7 动物试验 |
1.6 疫苗研制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伊犁地区水貂巴氏杆菌病病因调查与防治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2.1.1 发病和死亡情况 |
2.1.2 临床症状 |
2.1.3 病理剖检 |
2.1.4 组织病理学变化 |
2.1.5 动物免疫程序调查 |
2.1.6 饲料、饮水及环境调查 |
2.2 病原学诊断 |
2.2.1 病原分离培养 |
2.2.2 生化试验 |
2.2.3 动物试验 |
2.2.4 病例复制 |
2.3 治疗 |
2.4 疫苗研制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菌种检验 |
2.4.3 菌种扩繁 |
2.4.4 灭活菌苗 |
2.4.5 成品检验 |
2.4.6 分瓶包装 |
2.5 综合防治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诊断方法与灭活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章 文献综述 |
前言 |
1.1 病原学研究进展 |
1.1.1 细菌分离鉴定与培养的研究 |
1.1.2 细菌菌体结构的研究 |
1.1.3 血清学分型的研究 |
1.1.4 动物感染试验的研究 |
1.1.5 分子生物学研究 |
1.2 临床学研究进展 |
1.2.1 病原学诊断方法研究 |
1.2.2 血清学诊断方法研究 |
1.2.3 病理变化和致病机理研究 |
1.2.4 治疗与防制研究 |
1.3 免疫与疫苗研究进展 |
1.4 总结与展望 |
第2章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与流行病学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病料来源 |
2.1.2 细菌菌种 |
2.1.3 阳性血清 |
2.1.4 载体与质粒 |
2.1.5 主要药品与试剂盒 |
2.1.6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 |
2.1.7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1.8 主要实验器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病原菌的分离 |
2.2.2 革兰氏染色镜检 |
2.2.3 生化鉴定 |
2.2.4 PCR检测 |
2.2.5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检测 |
2.2.6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2.2.7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
2.2.8 连接产物的转化 |
2.2.9 质粒提取(改良的碱裂解法) |
2.2.10 16S rRNA扩增产物的测序 |
2.2.11 标准血清的制备 |
2.2.12 分离菌株血清学分型抗原的制备 |
2.2.13 琼脂扩散试验血清学分型方法 |
2.2.14 间接血凝试验血清学分型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 |
2.3.2 其它细菌的分离鉴定 |
2.3.3 标准阳性血清的制备 |
2.3.4 我国副猪嗜血杆菌病原学调查 |
2.4 讨论 |
2.4.1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
3.4.2 副猪嗜血杆菌与其它细菌的混合感染 |
2.4.3 我国副猪嗜血杆菌病原学调查 |
第3章 副猪嗜血杆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菌菌种 |
3.1.2 实验动物 |
3.1.3 主要药品与试剂盒 |
3.1.4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 |
3.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1.6 主要实验器材 |
3.2 实验方法 |
3.2.1 副猪嗜血杆菌培养基的选择 |
3.2.2 副猪嗜血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3.2.3 副猪嗜血杆菌在不同条件下保存时间的测定 |
3.2.4 副猪嗜血杆菌在不同溶液中生存时间的测定 |
3.2.5 副猪嗜血杆菌活菌数与OD值关系的测定 |
3.2.6 细菌的平板菌落计数 |
3.2.7 动物感染试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副猪嗜血杆菌的培养基 |
3.3.2 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曲线 |
3.3.3 副猪嗜血杆菌的菌种保存 |
3.3.4 副猪嗜血杆菌在不同溶液中的存活时间 |
3.3.5 副猪嗜血杆菌在PBS溶液中的OD值与活菌数的关系 |
3.3.6 动物感染试验 |
3.4 讨论 |
3.4.1 副猪嗜血杆菌的培养基 |
3.4.2 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曲线 |
3.4.3 副猪嗜血杆菌的菌种保存 |
3.4.4 副猪嗜血杆菌的细菌计数方法 |
3.4.5 动物感染试验 |
第4章 副猪嗜血杆菌抗体间接血凝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4.1 实验材料 |
4.1.1 试验用血清 |
4.1.2 试验用疫苗 |
4.1.3 实验动物 |
4.1.4 主要药品与试剂盒 |
4.1.5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 |
4.1.6 主要溶液的配制 |
4.1.7 主要实验器材 |
4.2 实验方法 |
4.2.1 新鲜绵羊红细胞的制备 |
4.2.2 间接血凝用抗原的制备 |
4.2.3 绵羊红细胞的醛化 |
4.2.4 醛化红细胞的鞣酸化 |
4.2.5 鞣酸化红细胞的致敏 |
4.2.6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4.2.7 间接血凝试验操作步骤与结果判定 |
4.2.8 临床应用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红细胞醛化的最适条件 |
4.3.2 抗原最适工作浓度的选择 |
4.3.3 特异性试验 |
4.3.4 敏感性试验 |
4.3.5 检测结果判定标准 |
4.3.6 重复性试验 |
4.3.7 保存期试验 |
4.3.8 我国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学调查 |
4.4 讨论 |
4.4.1 间接血凝试验用红细胞 |
4.4.2 间接血凝试验用抗原 |
4.4.3 间接血凝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4.4.4 我国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学调查 |
第5章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的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细菌菌种 |
5.1.2 标准血清 |
5.1.3 实验动物 |
5.1.4 试验用灭活疫苗 |
5.1.5 主要药品与试剂盒 |
5.1.6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 |
5.1.7 主要试剂的配制 |
5.1.8 主要实验器材 |
5.2 实验方法 |
5.2.1 细菌计数方法 |
5.2.2 动物感染试验 |
5.2.3 病理切片的制作 |
5.2.4 疫苗菌株的筛选 |
5.2.5 副猪嗜血杆菌菌种的传代研究及种子批的建立 |
5.2.6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基础菌种的研究 |
5.2.7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的实验室制备 |
5.2.8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试验 |
5.2.9 四种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对仔猪免疫效力的比较 |
5.2.10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效力检验的试验 |
5.2.11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的免疫期及抗体消长规律试验 |
5.2.12 副猪嗜血杆菌母源抗体与仔猪免疫的相关性研究 |
5.2.13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的保存期试验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副猪嗜血杆菌对不同动物的毒力试验及疫苗菌株的筛选 |
5.3.2 副猪嗜血杆菌菌种的传代研究及种子批的建立 |
5.3.3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基础菌种的研究 |
5.3.4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安全性试验 |
5.3.5 四种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对仔猪免疫效力的比较 |
5.3.8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效力检验的试验 |
5.3.9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的免疫期及抗体消长规律测定 |
5.3.10 副猪嗜血杆菌母源抗体与仔猪免疫的相关性研究 |
5.3.11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的保存期试验 |
5.4 讨论 |
5.4.1 副猪嗜血杆菌对不同动物的毒力试验及疫苗菌株的筛选 |
5.4.2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基础菌种的研究 |
5.4.3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试验 |
5.4.4 四种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对仔猪免疫效力的比较 |
5.4.5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效力检验的试验 |
5.4.6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的免疫期及抗体消长规律测定 |
5.4.7 副猪嗜血杆菌母源抗体与仔猪免疫的相关性研究 |
5.4.8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的保存期试验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绵羊源血清型1型及2型溶血性曼氏杆菌重要免疫原的分子特性及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溶血性曼氏杆菌及其免疫原的研究进展 |
1 溶血性曼氏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
1.1 病原的基本特征和致病机制 |
1.2 病原的分布特征以及流行情况 |
2.主要的毒力因子及免疫原蛋白 |
2.1 白细胞毒素 |
2.2 外膜蛋白 |
2.3 黏附素 |
2.4 蛋白酶 |
2.5 脂多糖 |
第二章 绵羊源血清1型及2型溶血性曼氏杆菌重要功能蛋白的分子特性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 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
1.3 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型鉴定 |
1.4 溶血性曼氏杆菌分离株重要抗原的PCR扩增 |
1.5 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2.2 血清分型结果 |
2.3 绵羊源溶血性曼氏杆菌lkt A、omp A、plp E、plp F、omp P2、GS60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重要抗原的原核表达以及免疫原特性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血清和质粒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
2 方法 |
2.1 溶血性曼氏杆菌总DNA提取 |
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3 基因片段扩增 |
2.4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5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可溶性分析 |
2.6 重组蛋白的纯化 |
2.7 优势免疫原的筛选 |
2.8 重组蛋白疫苗的制备 |
2.9 重组蛋白的免疫原特性研究 |
3 结果 |
3.1 编码溶血性曼氏杆菌重要抗原基因的扩增结果 |
3.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结果 |
3.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可溶性分析 |
3.4 重组蛋白的纯化 |
3.5 优势免疫原筛选结果 |
3.6 重组蛋白疫苗诱导小鼠产生的抗体水平评价 |
3.7 抗重组蛋白抗体与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全菌蛋白的结合能力评价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文章 |
附录二 主要的溶液配制 |
附录三 引物设计参考菌株信息表 |
致谢 |
四、绵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肉羊五种重要疫病的血清学调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的原核表达[D]. 郑义盈. 海南大学, 2020(03)
- [2]莱芜黑山羊羔羊瘫痪症病因分析和防治措施[D]. 李萌.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3]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J].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4)
- [4]石河子周边地区羊五种传染病临床病例调查及病理组织学观察[D]. 吕文华. 石河子大学, 2021
- [5]绵羊巴氏杆菌与链球菌混合感染的诊治[J]. 艾日登才次克,赵洁雅,席锐,古丽尼尕尔·艾尼,马晓艳,张天舒,张继红,盛卓君. 现代农业科技, 2018(24)
- [6]绵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J]. 谷波. 养殖与饲料, 2016(08)
- [7]一例绵羊巴氏杆菌病、脑多头蚴病与食道口线虫病混合感染的诊治[J]. 韩战强,张书汁,银岭,赵秀敏,朱金凤,赵文斌.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24)
- [8]伊犁地区水貂巴氏杆菌病病因调查与防治[D]. 赵卫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3)
- [9]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诊断方法与灭活疫苗的研究[D]. 蔡旭旺.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10]绵羊源血清型1型及2型溶血性曼氏杆菌重要免疫原的分子特性及免疫原性研究[D]. 李垚.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