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粗粒矿石拣选方面的最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进明,陈建华,董发勤,杜明霞,傅开彬[1](2021)在《氧化锑矿选别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指出氧化锑矿是一种重要的锑矿资源,但目前还不能得到高效回收,氧化锑矿选别仍是选矿领域的一个难题。开展氧化锑矿回收基础理论和工艺研究,对于延长锑资源利用年限和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广大选矿科技工作者对氧化锑矿选别方法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这些选别方法主要包括重选法、硫化浮选法、直接浮选法等。对氧化锑矿选别工艺与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后续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在重选方面要开发高效微细粒氧化锑矿重选回收装备,并研究其在复杂力场中的运动规律;在硫化浮选方面需要加强硫化机理研究,筛选高效、低廉的硫化剂,降低硫化温度,硫化前对氧化锑进行预富集;在直接浮选方面应继续加强氧化锑矿浮选机理研究,提高浮选药剂的捕收能力与选择性,并加强氧化锑矿溶解的浮选溶液化学研究,开展氧化锑与其他脉石矿物表面异相凝聚、溶解离子表面转化等交互作用行为及机理研究。
翟海涛[2](2019)在《核桃峪煤矿煤炭资源特性及选煤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核桃峪煤矿位于陇东地区,属鄂尔多斯聚煤盆地西南缘,区内含2#、5#、8#等3个可采煤层,其中:2#、5#煤层为弱粘煤,分布不稳定;8#煤层为不粘煤,分布较稳定,是区内主采煤层。本文以核桃峪煤矿2#、5#、8#煤层为研究对象(重点是8#煤层);在弄清区内煤炭资源特性的基础上,对该矿选煤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厘定核桃峪煤矿煤炭资源的最佳加工工艺,以期实现区内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合理开发。根据区内2#、5#、8#煤层煤质的变化规律合理确定开采工艺及开采顺序,既可保证资源回收率,又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掘进率。针对不同煤层煤质变化情况,合理布置选煤工艺,有助于提高分选精度、实现高效分选、大幅提高原煤入选比例,对于实现选煤厂规模大型化、生产运行高效化、工艺流程简单化、生产自动化、设计标准化、工艺布置模块化、企业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价值。对区内2#、5#、8#煤层煤炭资源特性参数研究发现,其整体上具有低灰、中高挥发分、低硫、中磷、高发热量、不粘~弱粘结、较难磨、处于烟煤第II变质阶段等特点,可作为动力用煤和化工用煤。对区内2#、5#、8#煤层筛分浮沉特征及可选性研究发现,2#、5#、8#煤层主导密度级1.30~1.40kg/1的灰分小于9.0%,且产率高,有利于分选出灰分小于9.0%的低灰精煤;次主导级密度级+2.0 kg/1的灰分高,块煤中纯矸石含量较多;1.6~2.0 kg/1密度级的中煤含量少,有利于洗选加工。核桃峪矿煤的整体理论分选密度为1.8 kg/1,属中等可选,但不同灰分煤的产品组成存在差异;其中:中灰煤理论分选密度为1.8 kg/1时,理论精煤灰分为11.76%,理论精煤产率为75.57%;高灰分煤理论分选密度为1.8 kg/1时,理论精煤灰分为12.96%,理论精煤产率为68.5%。对区内煤层选煤工艺、产品结构和技术经济条件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合理的选煤工艺是:-13 mm的末原煤灰分较低、发热量较高,无需洗选;+13 mm块煤的分选工艺流程为:200~13 mm级原煤采用重介浅槽分选机;13~3 mm末精煤采用离心机脱水回收;3~0.15 mm级粗煤泥采用煤泥离心机回收;-0.15 mm级煤泥采用压滤机脱水回收;在高灰煤选别时增加智能排矸系统。同时,考虑到后期矿井原煤煤质的变化,应预留-13m末原煤的入洗通道及场地。
崔进兵[3](2019)在《镜铁矿竖炉焙烧矿粉矿干式预选及其工艺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镜铁矿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资源之一,由于其矿石组成复杂多样、嵌布粒度较细等特点,酒钢目前主要采用竖炉磁化焙烧工艺处理。但限于竖炉内部温度场不易控制、入料粒度大,使得部分铁矿石焙烧还原不完全,矿石质量不均匀,导致磁选铁损失大,尾矿铁品位高。本研究引进螺旋管式磁选机,采用粉矿干式预选工艺对竖炉焙烧矿进行预选,既可以达到更佳的粉矿预选效果,也可以减少湿式预选需脱水处理的困扰,优化分选工艺。原矿特性分析表明镜铁矿竖炉焙烧矿铁品位为37.85%,其中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且两者嵌布关系密切复杂,嵌布粒度较细;矿石中部分铁矿石焙烧还原不完全,铁矿石磁性差异较大,使得焙烧矿整体质量不均匀。这是造成焙烧矿磁选铁损失大、尾矿品位偏高的主要原因。有必要对焙烧矿进行预选试验研究,将其中部分还原不完全的铁矿石选出进一步处理,从而改善焙烧矿质量。本研究首次引进螺旋管式磁选机用于焙烧矿预选中,将其与磁滑轮干式预选效果比较,分析螺旋管式磁选机预选效果的显着性;同时考察了给矿粒度对干选产品指标的影响。采用粉矿干式预选工艺,将焙烧矿分为三种产品:(1)产率为74.41%、铁品位为45.21%、回收率为88.88%的干选精矿,(2)产率为18.03%、铁品位为20.08%、回收率为9.57%的干选中矿,(3)产率为7.56%、铁品位为7.75%、回收率为1.56%的干选尾矿。经化学铁物相分析和可磨性分析表明干选精矿铁品位高、磁性强、易磨,干选中矿铁品位较高、磁性弱、硬度大,表明焙烧矿粉矿干式预选效果显着。竖炉焙烧矿经过粉矿干式预选、干选精矿磨选作业及干选中矿磁化焙烧-磁选作业最终可获得总产率54.75%,铁品位58.43%,总回收率84.53%的铁精矿,其中SiO2含量为7.41%,尾矿铁品位为13.30%。相比于焙烧矿直接磨矿磁选,精矿铁回收率提高了7.02%,其中SiO2含量降低了0.58%,尾矿铁品位降低了3.88%。说明焙烧矿粉矿干式预选工艺效果显着,优化了分选工艺,为铁矿预选工艺提出了一种新思路。
王忠应[4](2019)在《选矿过程工艺指标确定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矿生产企业目前已经对某些工序的工艺指标实现了优化控制,可是各个工序中的工艺指标自身目标值还是取决于选矿工程师的具体原矿入选情况而定,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模糊性,导致各个工序不能相互协调,最终使得综合生产指标难以实现。因此,本文结合我国常见的选矿技术,探究选矿工艺指标的相互关系以及确定过程,促进各工序间相互相配合,使整个选矿控制系统得到优化。
王晓[5](2017)在《金川高镁尾矿酸改性浮选回收铜镍的基础理论与分选工艺》文中研究表明镍是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应用广泛的战略性金属,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镍矿资源非常短缺,仅占全球镍矿资源的3.7%,且目前可开发利用的镍矿资源禀赋较差,主要为富含镁质硅酸盐脉石矿物的铜镍硫化矿,由于这类矿石共生关系复杂、泥化严重,导致尾矿中损失大量的铜镍矿物,因此,尾矿的再利用势在必行。我国镍储量的62%分布在甘肃省,金川集团是我国最大的镍生产基地,镍冶炼规模居全球第二。金川镍矿历经五十多年开发利用,已有1.2亿多吨的尾矿堆存于尾矿库中,目前每年排放量高达900多万吨,其中镍、铜金属损失量均在20000吨以上,通过开发新技术,实现尾矿中铜镍的再回收利用,不仅可以缓解金川公司原料不足的境况,还可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论文以金川高镁尾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采用酸改性浮选工艺回收铜镍的可行性,并通过Zeta电位测定、吸附量测定、矿浆粘度、浊度测定、润湿接触角测量、电子显微分析和光电子能谱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以及DLVO理论计算,系统研究了酸改性浮选的基础理论;阐释了酸改性过程中,脱除表面镁离子的蛇纹石矿物的亲疏水特性变化规律,以及对镍黄铁矿和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探究了酸改性过程中,溶出的金属离子对不同矿物的活化或抑制机理,为矿物改性浮选分离镁质硅酸盐矿物与硫化铜镍矿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酸改性浮选过程中,在不改变蛇纹石晶体基本结构的前提下,选择性地将蛇纹石表面的镁离子脱除,可使蛇纹石表面的Zeta电位测量发生明显负移,且负移的程度与蛇纹石表面镁离子的脱除率密切相关,在蛇纹石脱镁率为32.27%时可使蛇纹石的零电点由10.2负移至6.9;脱镁率为83.53%时蛇纹石的零电点可负移至4.3;其次,酸改性后蛇纹石的接触角明显减小,在蛇纹石脱镁率为32.27%时可使蛇纹石的接触角由39.2°至34.72°;脱镁率为83.53%时蛇纹石的接触角减小至30.86°,从理论上解决了“异相凝聚”对尾矿浮选回收铜镍的干扰,降低精矿产品MgO含量高等难题。单矿物试验研究表明:丁基黄药体系下,虽然蛇纹石的可浮性较差,但是蛇纹石的上浮率与矿石粒度关系紧密,在人工混合矿中,随着蛇纹石粒度的减小以及含量的增加,对镍黄铁矿、黄铜矿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但是酸改性后的细粒级蛇纹石基本不上浮,且对镍黄铁矿、黄铜矿的抑制作用很弱。根据扩展DLVO理论,在丁基黄药浮选体系下,计算了不同矿物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总势能及作用力,发现脱除蛇纹石表面的镁离子后,细粒蛇纹石与镍黄铁矿和黄铜矿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由吸引转为排斥,从而有效削弱“异相凝聚”作用,改善了浮选环境,提高了硫化铜镍与蛇纹石的分选效率。酸改性过程中,溶出离子对不同矿物浮选的影响试验和XPS分析等研究表明:当pH>6,Cu2+、Ni2+离子可以活化蛇纹石,且铜离子的活化能力优于镍离子,而Cu2+、Ni2+离子对改性蛇纹石不具有活化作用;在pH>7,Mg2+、Fe2+和Fe3+三种离子对镍黄铁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黄铜矿几乎没有抑制作用;Mg2+对镍黄铁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Fe3+,Fe2+产生的抑制作用最弱。金属离子对蛇纹石改性前后活化差异性的研究表明:矿浆中Cu2+、Ni2+离子以羟基络合物的形式在蛇纹石表面发生吸附时,需要蛇纹石表面的镁离子作为吸附位点,而经酸改性后,蛇纹石表面的镁离子被脱除,减少了 Cu2+、Ni2+及其金属羟基络合物的吸附位点,降低了 Cu2+、Ni2+对蛇纹石造成的意外活化,因此,改性后的蛇纹石不易上浮。金川高镁尾矿回收铜镍试验研究表明:通过酸改性浮选新工艺,最终获得铜镍混合精矿,铜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4.58%和21.70%,镍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3.02%和18.48%,精矿中MgO含量仅为4.86%,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论文初步建立了高镁硫化铜镍尾矿酸改性浮选的基础理论,探明了蛇纹石与改性蛇纹石亲疏水性的变化规律,完善了镁质硅酸盐类矿物与硫化铜镍矿有效分选的浮选理论与工艺,为高镁低品位铜镍硫化矿尾矿的再利用,降低蛇纹石上浮和铜镍精矿中镁含量高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及新的研究思路。
朱筱婷[6](2016)在《江西省永平矿田铜、钼矿化矿床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文中认为永平铜钼矿田位于钦杭成矿带北东段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城南东13km永平镇。它包括一个大型永平铜矿和一个中型十字头钼矿。对永平铜矿一直以来存在海西期喷流沉积和燕山期岩浆热液两种成因观点,但是缺乏详细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和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十字头钼矿是近年危机矿山找矿新发现的矿体,其与永平铜矿是否为同期产物,其成因类型和成矿模式都缺乏约束和探讨。永平铜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赋存在藕塘底组,与火烧岗岩体空间关系密切,矿石类型以块状矿石和矽卡岩矿石为主。十字头钼矿体位于十字头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内部与围岩接触带上,以细脉状、薄膜状矿石为主。矿田主要构造为侯家村倒转背斜和发育于背斜东翼的一系列压扭性断裂构成,总体上呈一近南北向,略向东突出的弧形断裂构造。矿田主要侵入岩为燕山期火烧岗和十字头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以及石英斑岩脉等。本文对燕山期侵入岩开展了系统的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稀土元素和Sr-Nd同位素以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同时开展了铜、钼矿化流体包裹体、H-O-S-Pb-He同位素、黄铁矿Pb-Pb同位素定年、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等成矿流体、成矿年代学研究,并获得如下新认识。锆石U-Pb定年数据显示十字头岩体(160.1±1.0Ma)和火烧岗岩体(160.1±1.0Ma)为同期侵入,而石英斑岩脉则稍晚(147.5±1.6Ma)。地球化学显示,永平矿田两类侵入岩以高钾钙碱性为特征,微量元素具有较相似的一致演化趋势,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似斑状黑云母花岗的LREE/HREE比值为10.0-20.1;(La/Yb)N值变化于12.4-40.6之间,重稀土分馏相对不显着,(Gd/Yb)N比值仅为2.0-5.5,MgO变化范围为0.40-1.88。石英斑岩的LREE/HREE比值为 13.6-23.6;(La/Yb)N值变化于 16.4-36.9之间,重稀土分馏相对不显着,(Gd/Yb)N比值仅为1.8-2.9,MgO变化范围为0.68-0.93%。永平矿田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的初始87Sr/86Sr比值变化在0.708397-0.712051之间,εNd(t)值在-5.0~-10.4之间,两阶段Nd模式年龄为1.47-1.96Ga。石英斑岩的初始87Sr/86Sr比值变化在 0.707695-0.711204 之间,εNd(t)值在-9.4~-10.9之间,利用2阶段模式(Liew and Hofmann,1988)计算出来Nd同位素的模式年龄为1.79-1.93Ga。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εHf(t)值主要为-2~-12,计算的TDM2值主要为1.3~2.1Ga。石英斑岩的εHf(t)值主要为-10~-15,计算的TDM2值主要为1.7~2.3Ga。TDM2值的年龄范围指示侵入岩的源岩可能为中元古代地壳。全岩分析数据显示,石英斑岩均落在花岗闪长岩区域内,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绝大部分落在花岗岩区域内。在SiO2 vs K2O图解上,两种侵入岩绝大多数落入高钾钙碱性区域,少量的落入钾玄岩系列。永平矿田侵入岩具有高Sr含量,高Sr/Y比值,高La/Yb比值,以及低Y和Yb含量的特征。岩石具有一致的较缓的右倾型配分曲线,轻重稀土分馏非常明显,轻稀土较富集,重稀土较平坦。根据(La/Yb)N vs.YbN图解,永平侵入岩具有埃达克岩石的亲属性。永平矿田铜矿化主要发育三类流体包裹体:包括I型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Ⅱ型富气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以及Ⅲ型含子晶包裹体,其中Ⅰ型包裹体在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均有分布,但是Ⅱ和Ⅲ型包裹体仅分布在成矿期阶段。成矿前Ⅰa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00-380℃,盐度3.6-8.1 wt.%NaCl eqv;成矿期阶段,发育Ⅱ型与Ⅲ型包裹体共生组合,两者有相似的均一温度和两极分化的盐度。Ⅱ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1-324℃,盐度为0.4-3.2 wt.%NaCleqv;Ⅲ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3-318℃,盐度为28.2-39.0 wt.%NaCl eqv。成矿后阶段Ⅰb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2-250℃,盐度在0.2-6.8 wt.%NaCleqv。拉曼探针单个包裹体气相成分分析表明,微量C02主要分布在成矿前阶段的Ⅰa型包裹体和成矿阶段的Ⅱ型包裹体,仅成矿后阶段缺乏CO2。H-O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主体为岩浆水,成矿后阶段有大气水的参与。永平矿田钼矿化主要发育三类流体包裹体,包括Ⅰ型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Ⅱ型富气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以及Ⅲ型含子晶包裹体,其中Ⅰ型包裹体在成矿前期、成矿期和成矿后期均有分布,但是Ⅱ和Ⅲ型包裹体仅分布在主成矿期阶段。成矿前期Ⅰa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91-376℃,盐度2.2-0.5wt.%NaCl eqv;成矿期阶段,发育Ⅱ型与Ⅲ型包裹体共生组合,两者有相似的均一温度和两极分化的盐度。Ⅱ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66-351℃,盐度为0.6-3.5wt.%NaCl eqv;Ⅲ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45-336℃,盐度为28.0-36.2wt.%NaCI eqv。成矿后期Ⅰb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9-288℃,盐度在0.5-5.0wt.%NaCl eqv。激光拉曼分析,成矿前期和主成矿期阶段,流体包裹体气相组分有微量的CO2。H-O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以岩浆水为主,在成矿晚期阶段有大气水的加入。十字头钼矿成矿流体贫CO2,形成压力较低,与矿化相关的蚀变主要以强烈的黄铁绢英岩化为主,钼矿体与铜矿体在时空上共生。上述特征均与东秦岭一大别造山带中Climax型钼矿不同,与北美西部的Endako型钼矿更为相似。铜矿体黄铁矿Pb-Pb同位素定年给出了 159±26Ma(全部点),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显示钼矿化成矿年龄为160±1Ma,其与火烧岗岩体年龄一致,表明其成矿时代为约160±1 Ma。采用分步淋漓技术获得的黄铁矿Pb-Pb同位素年龄为144±13Ma(8个点),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同位素定年给出了 148±5Ma的年龄,两者与与石英斑岩年龄(148±2Ma)相近,可能为后期热事件将早期Pb-Pb同位素系统重置的结果。硫化物硫同位素成分指示了永平铜矿的硫源来自于岩浆释放的硫,或者成矿热液是从侵入岩体中淋滤出来的。铅同位素数据显示,块状矿石和矽卡岩矿石的Pb同位素投汇点位于造山带和下地壳之间,与岩体的Pb同位素投汇点几乎一致,说明铜矿体和岩体成矿物质来源应当一致,铅来源应为燕山期岩浆热液。黄铁矿He同位素结果显示铜矿石矿物来源为壳幔混合来源。本次研究表明,永平铜矿更倾向为燕山期矽卡岩型铜矿床,但不否认古生代海底喷流作用对成矿的贡献;十字头钼矿是Endako型斑岩型钼矿。两者同属于燕山期与斑岩有关的岩浆热液体系的矿床。
吴建明,袁树礼,周宏喜,孙小旭,何建成[7](2013)在《粉碎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评述国际粉碎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主要发展动向和特点,内容涉及破碎、粉磨、筛分、分级、细磨和再磨等,论述目前国内、外粉碎领域最重要的进展,最先进的和最大规格设备的关键技术特点和应用情况,介绍这一领域内新的现代先进研究方法和结果。
许光[8](2013)在《鲕状赤铁矿深度还原载体制备及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前期研究的深度还原—干式磁选工艺,能够实现高铝鲕状赤铁矿铝铁分离,且工艺简单,还原铁产品可代替废钢进入炼钢环节,具有工业推广价值。但由于原先使用以石墨为材质的高温载体成本高昂,不符合生产实际,必须找到一种载体既满足工艺要求,又能够降低成本,以推动此项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本论文以高铝鲕状赤铁矿还原过程中的高温载体为研究对象,在载体制备过程中检验其实用性能。并借助XRD等分析手段,对深度还原过程中的载体制备、载体检验和赤铁矿反应历程进行研究。载体制备试验表明,采用焦宝石(13mm)占37%、焦宝石(0.0831mm)占33%、广西黏土占10%、焦宝石粉料(00.083mm)占20%的配比,制成耐火坩埚可满足深度还原载体要求。在1350℃的高温下,还原剂用量为29%,还原时间为110min,矿样经深度还原—干式磁选可得到铁品位92.14%,铝品位1.06%,回收率72.92%的铁产品。基本上重现了原先工艺中铝铁分离的效果。还原后经破碎分选与渣相解离完全的黏土坩埚碎料可以充当原料中0.083mm3mm粗粒级含量循环再利用。试验所制备载体能够满足高温还原载体要求,但是仍存在不足。采用黏土坩埚进行试验,要达到使用石墨坩埚时同等的铝铁分离效果,需增加煤粉用量和延长还原时间,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成本。主要原因是两者材料传热系数相差较大,黏土坩埚还原进程缓慢,因此可改变原有的传热方式进行改善。黏土坩埚的XRD结果表明,黏土坩埚中有主要有莫来石和方石英SiO2,其次为Al2O3。在与渣接触的黏土坩埚中有少量的FeO渗入并与坩埚组分产生反应生成FeO·Al2O3·SiO2。经深度还原过程探讨推断,赤铁矿先经常规还原反应至FeO,由于FeO具有较强的助熔作用,因此会与体系中其他硅铝系矿物反应产生低温共熔体,再由体系中CaO将其替换,替换出的FeO被熔体中的C还原,最后逐步从共熔体中析出金属铁。
赵斌[9](2013)在《大中条地区火山—岩浆—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文中提出大中条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多年来,诸多的专家学者在中条山地区,尤其是其东北段开展过系统的科学研究工作,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矿床成因、成矿背景和找矿勘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其西南段研究成果较少,研究程度较低。本论文是在充分搜集、系统分析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以中条山西南段近年来找矿新进展为研究重点,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分析成岩成矿的条件和时代、厘定大中条地区的成矿系列、总结成矿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成矿预测、圈定有利的成矿靶区,为下一步的矿产勘查提供依据。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通过对区域1:20万航磁、重力数据分析,研究了区域深部构造体系的特征,提出中条山深部构造表现为岩石圈增厚块体与软流圈上涌柱呈陡立接触带,沿软、硬接触带倾斜方向对应重力梯度带,它与中条山脉西北缘的山前大断裂完全吻合。以此断裂为界,可将中条地区深部构造划分为两个单元:西北部运城盆地为岩石圈增厚区;东南部中条山脉分布区为岩石圈减薄区,沿软硬接触带及其两侧,发育多期次晚太古代—古元古代—中晚元古代超基性、基性杂岩和酸性岩浆岩,燕山期中酸性—偏碱性岩浆岩。断裂带是中条山岩浆矿床成矿作用的深部控制构造。结合大中条山的区域构造背景,文中对大中条地区断裂构造进行了划分。2、以中条山西南端近年来找矿勘查中新发现矿床为研究重点,采用了岩石学、矿物学、岩相学、矿床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手段,开展典型矿床研究。提出桃花洞铜矿的成因为基性岩浆分凝—喷溢—沉积矿床;洞沟式方解石脉型金银铜多金属矿床,在成因上与胡家峪、篦子沟铜矿明显不同,具有幔源岩浆流体直接成矿的可能性,因而其深部还具有进一步找矿的前景。同时,在洞沟含矿方解石脉中发现了白钨矿,并对白钨矿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新发现矿床的研究成果,丰富了中条山地区的矿床学研究内容,拓展找矿思路,对指导在大中条地区寻找类似的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利用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方法,对大中条地区的成岩成矿的时代进行了探讨。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获得桃花洞铜矿区涑水杂岩中寨子-西姚灰色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脉和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2625±15Ma、2592±16Ma和2548±15Ma,岩石中古老继承性锆石年龄分别为(2790±15)、(2773±24)、(2782±34)Ma。三种不同生成顺序的岩石中均出现大于2700Ma的锆石,且年龄相当接近,证明涑水杂岩的最初成岩时代在太古代;获得义唐铁镍矿床中磁铁矿体年龄为2317±33Ma、矿化花岗闪长岩为2151±20Ma、二长花岗岩为1930±83Ma;证明了含矿基性火成杂岩体及磁铁矿为岩浆熔离作用和结晶重力分异成因;利用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三岔沟金钼矿区辉钼矿的年龄为1823±23Ma。成矿时代测定结果表明中条山地区成矿具有多期幕式成矿特点。4、总结了大中条地区矿床类型和矿产分布。运用成矿系列理论,以元古宙的构造旋回为主线,建立太古—元古宙的矿床成矿系列。将大中条地区前寒武纪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划分为2个成矿系列组合、5个成矿系列类型、6个成矿系列、17个成矿亚系列;在大中条山地区圈定了14个找矿靶区,并对其中3个靶区开展了异常查证,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为下一步找矿方向的确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张国松[10](2013)在《新型胶磷矿反浮选脱镁捕收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磷矿石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和医药的领域。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农业大国,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磷肥消耗国,虽然我国磷矿资源总的储量丰富,但能够直接用于工业应用的富矿却很少,大部分为杂质含量较多的中低品位磷矿石,随着磷矿资源需求量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储量丰富的低品位硅钙质类磷矿(即胶磷矿)。胶磷矿中含有大量的白云石和方解石,MgO含量大多在2%-7%之间,而且该类脉石矿物与胶磷矿的可浮性差异不大,选别困难。因此如何有效地将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分离开来成为越来越多的选矿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在弱酸性条件下抑制含磷矿物,利用捕收能力强的捕收剂反浮选分离白云石等脉石矿物的反浮选法。该方法的关键就是浮选捕收剂的选择。因此加强对含镁量高的低品位胶磷矿选矿药剂的研究对于充分利用我国大量的低品位胶磷矿有着重要意义。本课题着眼于研究一种脂肪酸类混合捕收剂MG-7用于胶磷矿的反浮选脱镁实验,该混合捕收剂为两种脂肪酸类捕收剂按一定比例组合并添加适量起泡剂混合而成,经过捕收剂不同组分的用量试验,不同起泡剂种类之间的对比试验以及起泡剂用量试验确定该混合捕收剂最终配方为:两种脂肪酸类捕收剂中深度氧化脂肪酸与长碳链脂肪酸的比例为4:6,起泡剂选用实验室合成的EA-2,其用量为脂肪酸总量的10%。对新合成的捕收剂与传统药剂油酸钠的比较试验证明该新型捕收剂具有较好的耐低温性能,且在用量方面较传统捕收剂有明显优势。新合成捕收剂在弱酸性条件下反浮选宜昌地区胶磷矿,对原矿品位P20520.65%,MgO7.95%的胶磷矿,在常温条件下,以H3P04作为抑制剂,经一粗一扫的选矿流程,取得了磷精矿品位P20532.11%,MgO0.92%,回收率92.58%的良好指标。表明新型捕收剂对胶磷矿和白云石具有良好的分选效果。对新型捕收剂MG-7进行红外光谱分析证实该药剂为典型的脂肪酸类捕收剂,但分子结构中同时存在羟基和羧基。通过对胶磷矿和白云石与药剂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的比较,两种矿物在纯水中的Zeta-电位以及在药剂中Zeta-电位变化的规律,两种矿物在不同pH条件下对药剂的吸附量的研究证实:该捕收剂在在弱酸性条件下能够更好的吸附在白云石表面,从而实现胶磷矿与白云石的有效分
二、粗粒矿石拣选方面的最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粗粒矿石拣选方面的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锑矿选别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氧化锑矿重选研究进展 |
2 氧化锑矿硫化浮选研究进展 |
3 氧化锑矿直接浮选研究进展 |
4 结语与展望 |
(2)核桃峪煤矿煤炭资源特性及选煤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分析 |
1.2.1 煤炭可选性评价方法 |
1.2.2 煤炭选矿方法 |
1.2.3 国内外选煤技术与工艺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2 核桃峪煤矿煤炭特性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样品来源 |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2.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
2.2.2 煤岩显微组分及组成分析 |
2.2.3 工艺性质特征 |
2.2.4 核桃峪煤灰分参数空间变化规律 |
2.3 小结 |
3 核桃峪煤矿煤的可选性评价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及药剂 |
3.1.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原煤筛分结果分析 |
3.2.2 原煤浮沉结果分析 |
3.2.3 矸石泥化程度分析 |
3.3 原煤可选性研究 |
3.3.1 中灰分煤可选性研究 |
3.3.2 高灰分煤可选性研究 |
3.4 小结 |
4 核桃峪煤矿选煤工艺研究 |
4.1 产品结构 |
4.2 入选上下限的研究 |
4.2.1 入洗粒度上限 |
4.2.2 入洗粒度下限 |
4.3 选煤方法研究 |
4.3.1 重介浅槽分选 |
4.3.2 块煤跳汰分选 |
4.4 重介及跳汰技术及经济比较 |
4.4.1 技术比较 |
4.4.2 经济比较 |
4.5 工艺流程 |
4.6 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镜铁矿竖炉焙烧矿粉矿干式预选及其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镜铁矿利用现状 |
1.1.1 镜铁矿资源特点 |
1.1.2 镜铁矿选矿工艺发展 |
1.2 磁化焙烧工艺的应用现状 |
1.2.1 竖炉焙烧 |
1.2.2 回转窑焙烧 |
1.2.3 流态化焙烧 |
1.2.4 微波焙烧 |
1.3 酒钢竖炉磁化焙烧工艺发展 |
1.4 铁矿石粉矿预选工艺现状 |
1.4.1 磁铁矿粉矿预选 |
1.4.2 焙烧矿粉矿预选 |
1.4.3 螺旋管式磁选机 |
1.5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原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原料 |
2.1.1 原矿化学成分分析 |
2.1.2 原矿铁矿物赋存状态 |
2.1.3 原矿中主要矿物嵌布关系 |
2.1.4 还原剂 |
2.2 试验试剂及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方案 |
2.3.2 试验流程及方法 |
2.3.3 分析测试及评价方法 |
第3章 焙烧矿直接磨矿磁选流程研究 |
3.1 原则流程确定 |
3.2 粗磨-粗选试验 |
3.2.1 磨矿细度的影响 |
3.2.2 磁场强度的影响 |
3.3 细磨-精选试验 |
3.4 全流程试验及其产品分析 |
3.4.1 全流程试验 |
3.4.2 产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焙烧矿粉矿干式预选研究 |
4.1 原则流程确定 |
4.2 焙烧矿粉矿干式预选研究 |
4.2.1 干选设备对产品指标的影响 |
4.2.2 给矿粒度对产品指标的影响 |
4.3 干式预选产品分选特性研究 |
4.3.1 产品物相分析 |
4.3.2 产品可磨性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焙烧矿干式预选产品分选工艺优化研究 |
5.1 干选精矿磨矿磁选研究 |
5.1.1 粗磨-粗选试验 |
5.1.2 细磨-精选试验 |
5.2 干选中矿磁化焙烧研究 |
5.2.1 焙烧温度的影响 |
5.2.2 焙烧时间的影响 |
5.2.3 还原剂用量的影响 |
5.3 焙烧矿干式预选全流程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4)选矿过程工艺指标确定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浅析我国当前常见的选矿技术 |
1.1 浮选 |
1.2 拣选 |
1.3 电选 |
1.4 重选 |
1.5 化选 |
2 选矿工艺指标间的关系及其确定过程 |
3 工艺指标在工业中的运用 |
4 结语 |
(5)金川高镁尾矿酸改性浮选回收铜镍的基础理论与分选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镍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
1.2 镍尾矿资源利用的必要性 |
1.3 镍尾矿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 |
1.4 镁质硅酸盐类铜镍硫化矿分选过程的主要难题 |
1.5 镁质硅酸盐类铜镍硫化矿选矿研究进展 |
1.5.1 镁质硅酸盐类铜镍硫化矿的分选工艺进展 |
1.5.2 镁质硅酸盐类铜镍硫化矿的浮选药剂进展 |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矿样的采集与加工 |
2.1 试验材料 |
2.1.1 实际矿样的准备 |
2.1.2 纯矿物的制备 |
2.1.3 试验药剂 |
2.2 仪器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纯矿物浮选方法 |
2.3.2 实际矿物选矿方法 |
2.4 测试分析方法 |
2.4.1 Zeta电位测量 |
2.4.2 吸附量测定方法 |
2.4.3 接触角的测定 |
2.4.4 浊度的测定 |
2.4.5 矿浆粘度的测定 |
2.4.6 比表面积的测定 |
2.4.7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4.8 扫描电镜(SEM)分析 |
2.4.9 XPS能谱测定 |
第三章 金川尾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试验原料性质分析 |
3.1.1 矿样的结构构造 |
3.1.2 矿样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3.1.3 矿样的主要矿物组成分析 |
3.1.4 主要元素的赋存状态及物相分析 |
3.1.5 主要矿物的物理性质 |
3.1.6 主要矿物粒度特征分析 |
3.1.7 铜、镍矿物的解离度及共生关系特征分析 |
3.1.8 矿样矿物的嵌布特征 |
3.1.9 铂、钯的赋存状态 |
3.2 试验原料粒度特征分析 |
3.2.1 矿样的总体粒度特征分析 |
3.2.2 矿样中铜、镍的分布特征分析 |
3.3 试验原料人工重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蛇纹石对硫化铜镍矿分选的影响 |
4.1 单矿物的晶体结构和物理特性 |
4.1.1 蛇纹石的晶体结构和物理特性 |
4.1.2 改性蛇纹石的晶体结构和物理特性 |
4.1.3 镍黄铁矿的晶体结构和物理特性 |
4.1.4 黄铜矿的晶体结构和物理特性 |
4.2 改性前后不同粒级的蛇纹石的可浮性 |
4.2.1 蛇纹石的可浮性 |
4.2.2 改性纹石的可浮性 |
4.2.3 改性前后不同粒级的蛇纹石的机理探讨 |
4.3 蛇纹石对镍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4.3.1 不同粒度的蛇纹石对镍黄铁矿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4.3.2 不同pH值条件下蛇纹石对镍黄铁矿回收率的影响 |
4.3.3 蛇纹石的含量对镍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4.4 蛇纹石对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4.4.1 不同pH值条件下蛇纹石对黄铜矿回收率的影响 |
4.4.2 蛇纹石的含量对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4.5 蛇纹石对硫化铜镍矿浮选行为影响的机理研究 |
4.5.1 不同pH值条件下蛇纹石对镍黄铁矿捕收剂吸附量影响 |
4.5.2 蛇纹石含量对捕收剂吸附量影响 |
4.5.3 不同pH值条件下蛇纹石对镍黄铁矿ζ电位的影响 |
4.5.4 蛇纹石粒度对镍黄铁矿浊度的影响 |
4.5.5 不同pH值条件下蛇纹石对黄铜矿药剂吸附量影响 |
4.5.6 不同pH值条件下蛇纹石对黄铜矿ζ电位的影响 |
4.5.7 蛇纹石粒度对黄铜矿浊度的影响 |
4.5.8 蛇纹石的罩盖吸附行为 |
4.5.9 扩展DLVO理论(EDLVO) |
4.5.10 不同矿相的蛇纹石和镍黄铁矿/黄铜矿颗粒间作用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浆中的金属离子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5.1. 矿浆中离子的来源 |
5.1.1 实际矿石矿浆主要离子种类测定 |
5.1.2 酸液中离子溶解度测定 |
5.1.3 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
5.2 单金属离子对蛇纹石可浮性的影响 |
5.2.1 单金属离子对蛇纹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5.2.2 单金属离子对蛇纹石矿物表面电位的影响 |
5.2.3 单金属离子对蛇纹石表面丁基黄药吸附量的影响 |
5.2.4 单金属离子对改性蛇纹石接触角的影响 |
5.3 离子吸附前后蛇纹石矿物表面XPS分析 |
5.3.1 蛇纹石表面XPS分析 |
5.3.2 改性蛇纹石表面XPS分析 |
5.4 单金属离子对镍黄铁矿和黄铜矿可浮性的影响 |
5.4.1 单金属离子对镍黄铁矿和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5.4.2 单金属离子对镍黄铁矿和黄铜矿表面电位的影响 |
5.4.3 单金属离子对镍黄铁矿和黄铜矿表面丁黄吸附量的影响 |
5.4.4 单金属离子对镍黄铁矿和黄铜矿接触角的影响 |
5.5 离子吸附前后硫化矿物表面XPS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金川尾矿的选矿试验研究 |
6.1 酸改性浮选试验研究方案 |
6.1.1 酸改性-选择性脱镁预处理试验研究 |
6.1.2 浮选条件试验研究 |
6.2 精矿产品分析 |
6.2.1 精矿产品矿物组成分析 |
6.2.2 精矿产品粒度组成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附录C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与荣誉 |
(6)江西省永平矿田铜、钼矿化矿床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
2. 选题依据 |
3. 完成工作量 |
4. 取得新进展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1. 区域地层 |
2. 区域构造 |
3. 区域岩浆岩 |
第三章 样品分析方法 |
1. 火成岩的分析方法 |
2. 矿床地球化学的分析方法 |
第四章 永平矿田铜、钼矿化地质特征 |
1. 矿田地质背景 |
2. 永平铜矿 |
3. 十字头钼矿 |
第五章 矿田侵入岩及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
1. 矿田侵入岩 |
2. 矿田侵入岩研究 |
3 讨论 |
第六章 成矿流体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
1. 永平铜矿成矿流体 |
2. 十字头钼矿成矿流体 |
3 讨论 |
第七章 成矿年代学研究 |
1. 永平铜矿成矿年代的厘定 |
2. 十字头钼矿成矿年代的厘定 |
3. 讨论 |
第八章 成矿地质模型和勘查意义 |
1. 矿床成矿模型 |
2. 矿体形成深度及其勘查意义 |
第九章 主要结论 |
1. 永平铜矿 |
2. 字头钼矿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7)粉碎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粉碎节能 |
2 破碎 |
2.1 旋回破碎机 |
2.2 圆锥破碎机 |
2.3 颚式破碎机 |
2.4 辊式破碎机 |
3 粉磨 |
3.1 用正电子辐射颗粒跟踪技术测定筒式磨机驱动功率 |
3.2 静压滑履轴承支承的大型水泥球磨机 |
4 筛分 |
5 分级 |
6 超细磨和再磨 |
6.1 Isa Mill搅拌磨机 |
6.1.1 Isa Mill搅拌磨机试验研究和模拟 |
6.1.1. 1 介质运动规律 |
6.1.1. 2 Isa Mill搅拌磨机工作过程模拟 |
6.1.1. 3 Isa Mill搅拌磨机介质粒度和机械特性对磨矿效率和介质消耗的影响 |
6.1.2 Isa Mill搅拌磨机向粗磨发展 |
6.2 塔磨机/Verti Mill搅拌磨机 |
6.2.1 塔磨机内物料流动的计算机模拟 |
6.2.2 塔磨机中介质形状对磨矿过程影响的计算机模拟 |
6.2.3 塔磨机应用 |
6.3 机械粉磨法制备氧化铁纳米颗粒 |
7 废弃物粉碎 |
(8)鲕状赤铁矿深度还原载体制备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鲕状赤铁矿选矿技术研究概况 |
1.2 国内外高温还原技术研究概况 |
1.2.1 国内外高温还原试验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高温还原实际项目发展状况 |
1.3 深度还原—干式磁选工艺特点及存在问题 |
1.4 国内外高温还原用耐火材料概况 |
1.5 渣对耐火载体侵蚀的试验方法 |
1.6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6.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案 |
2.1 试验研究方案 |
2.2 试验研究方法 |
2.3 试验采取的技术路线 |
2.4 试验研究原理 |
2.5 试验仪器 |
第三章 耐火载体的制备 |
3.1 原料选用 |
3.2 原料性质 |
3.3 原料配比试验方案 |
3.4 耐火原料组成试验 |
3.4.1 原料粒度配比试验 |
3.4.2 原料组分配比试验 |
3.4.3 原料循环再利用试验 |
3.5 耐火载体试制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度还原条件试验及耐火载体检验 |
4.1 耐火载体试验方法 |
4.2 黏土坩埚代表性组分试探试验 |
4.3 深度还原试验中黏土坩埚的检验 |
4.4 不同黏土坩埚材料 XRD 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度还原条件试验及还原过程探讨 |
5.1 深度还原还原剂用量试验 |
5.2 深度还原保温时间试验 |
5.3 黏土坩埚烧与纯石墨坩埚试验结果对比 |
5.4 新型载体深度还原过程探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 |
详细摘要 |
(9)大中条地区火山—岩浆—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依据 |
1.1.1 国内外金属矿床勘查进展 |
1.1.2 大中条地区勘查及研究历史回顾 |
1.1.3 中条山地区具有独特的大地构造背景,找矿潜力巨大 |
1.2 论文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 |
1.2.1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思路 |
1.3 完成的工作量 |
1.4 取得的成果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1.1 涑水杂岩地质特征 |
2.1.2 绛县群 |
2.1.3 中条群 |
2.1.4 西阳河群 |
2.2 岩浆岩 |
2.3 变质作用 |
2.4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5.1 区域航磁、重力分布特征 |
2.5.2 深部断裂构造体系的推断 |
2.5.3 同善隐伏基底背斜的推断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三章 大中条地区典型矿床研究 |
3.1 桃花洞式铜矿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体地质特征 |
3.1.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3.1.4 成岩成矿机制 |
3.1.5 成矿模式 |
3.2 洞沟式方解石脉型金银铜多金属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床地质特征 |
3.2.3 矿床成因认识 |
3.2.4 洞沟式铜矿的找矿方向 |
3.3 义唐—户头式铁镍(铜)矿床 |
3.3.1 户头铁镍矿床特征 |
3.3.2 义唐矿区地质特征 |
3.3.3 义唐—户头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3.3.4 矿床成因初步认识 |
第四章 大中条地区西南段成岩成矿时代研究 |
4.1 桃花洞含矿围岩的 LA-MC-ICP-MS 锆石 U-Pb 定年研究 |
4.1.1 采样的位置及特征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分析结果 |
4.2 三岔沟金矿成矿时代研究 |
4.2.1 矿区地质特征 |
4.2.2 矿床地质特征 |
4.2.3 采集位置 |
4.2.4 分析方法 |
4.2.5 测定的结果 |
4.3 义唐铁镍(铜)矿含矿岩体的成岩时代 |
4.3.1 采样位置和样品特征 |
4.3.2 分析方法 |
4.3.3 分析结果 |
4.4 成岩成矿时代讨论 |
4.4.1 含矿围岩的时代 |
4.4.2 含矿岩体的时代 |
4.4.3 矿床的形成时代 |
4.5 中条山成岩成矿环境 |
4.5.1 涑水期地质演化与构造运动 |
4.5.2 中条山成矿构造环境的探讨 |
第五章 大中条地区成矿系列研究 |
5.1 区域矿产分布 |
5.2 矿床类型 |
5.2.1 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 |
5.2.2 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 |
5.3 成矿系列(组)的厘定 |
5.3.1 前人的研究 |
5.3.2 大中条成矿系列的初步构建 |
第六章 大中条地区成矿规律和潜力评价 |
6.1 大中条地区成矿规律总结 |
6.1.1 构造-岩浆与成矿 |
6.1.2 岩浆演化与成岩成矿环境 |
6.1.3 矿床成因和成矿物质来源判别 |
6.1.4 成矿作用时空演化规律 |
6.2 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型 |
6.2.1 桃花洞式铜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
6.2.2 户头-义唐式铁镍铜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
6.2.3 洞沟式铜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
6.3 大中条地区铜多金属矿潜力评价 |
6.3.1 成矿靶区的圈定 |
6.3.2 靶区异常查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新型胶磷矿反浮选脱镁捕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磷矿资源概况 |
1.2.1 世界磷矿资源 |
1.2.2 我国磷矿资源概况 |
1.3 磷矿选矿概况 |
1.3.1 国内外磷矿选矿技术研究现状 |
1.3.2 磷矿选矿方法概述 |
1.4 磷矿浮选药剂 |
1.4.1 捕收剂进展 |
1.4.2 抑制剂的进展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矿样、药剂、仪器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矿样 |
2.1.1 胶磷矿与白云石纯矿物的制备与性质 |
2.1.2 实际矿石的制备及性质 |
2.2 试验设备及药剂 |
2.2.1 试验设备 |
2.2.2 试验药剂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2.3.1 药剂合成实验 |
2.3.2 合成药剂用于实际矿物浮选试验 |
2.3.3 红外光谱分析 |
2.3.4 单矿物吸附量的测定 |
2.3.5 胶磷矿与白云石纯矿物Zeta电位的研究 |
第三章 捕收剂的合成 |
3.1 引言 |
3.2 药剂配比试验 |
3.3 起泡剂种类实验 |
3.4 起泡剂用量试验 |
3.5 合成捕收剂浮选温度实验 |
3.6 合成捕收剂与油酸钠用量比较试验 |
3.7 小结 |
第四章 MG-7反浮选胶磷矿 |
4.1 磨矿细度试验 |
4.2 粗选脱镁试验 |
4.2.1 硫酸用量实验 |
4.2.2 粗选脱镁正交试验 |
4.3 脱镁扫选试验 |
4.3.1 脱镁扫选开路试验 |
4.3.2 脱镁扫选闭路试验 |
4.3.3 脱镁反浮选闭路试验数质量流程图 |
第五章 浮选机理研究 |
5.1 红外光谱分析 |
5.1.1 MG-7药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5.1.2 MG-7药剂与矿物作用的红外光谱分析 |
5.2 胶磷矿与白云石Zeta电位研究 |
5.3 表面吸附量的研究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粗粒矿石拣选方面的最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锑矿选别研究进展及展望[J]. 王进明,陈建华,董发勤,杜明霞,傅开彬. 金属矿山, 2021
- [2]核桃峪煤矿煤炭资源特性及选煤工艺研究[D]. 翟海涛.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3]镜铁矿竖炉焙烧矿粉矿干式预选及其工艺优化研究[D]. 崔进兵. 武汉科技大学, 2019(09)
- [4]选矿过程工艺指标确定方法及应用研究[J]. 王忠应. 中国金属通报, 2019(03)
- [5]金川高镁尾矿酸改性浮选回收铜镍的基础理论与分选工艺[D]. 王晓.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5)
- [6]江西省永平矿田铜、钼矿化矿床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D]. 朱筱婷. 南京大学, 2016(05)
- [7]粉碎技术进展[J]. 吴建明,袁树礼,周宏喜,孙小旭,何建成.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13(S1)
- [8]鲕状赤铁矿深度还原载体制备及试验研究[D]. 许光. 武汉科技大学, 2013(04)
- [9]大中条地区火山—岩浆—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D]. 赵斌. 长安大学, 2013(05)
- [10]新型胶磷矿反浮选脱镁捕收剂研究[D]. 张国松.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