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分制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潘梦妮,赵琳[1](2021)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外语选课系统的开发》文中指出在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选课工作越来越成为一项复杂且繁琐的工作。人工使用Excel表格去统计和管理学生选课情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针对大学外语的选课系统的研发,能让外语教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开设各种外语类课程,还有助于激发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减轻教务人员排课压力。
吴剑谦[2](2021)在《学分制下的排课选课思考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排课选课制度是高校推行学分制的重要实践举措的主要组成部分,旨在给予高校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类别,培养学生多元化的个性发展,按照灵活性与规范性相融合的模式来促进学分制在高校系统中的有效落实。据此,高校相关教务部门针对排课选课的实施方法与执行落实应当致力于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排课选课模式及实施方案,确保学生达到更高层次的综合实践素养,运用科学合理的排课选课手段来辅助实现高校育人的长期目标。
胡瑜[3](2021)在《普通本科院校深化学分制改革研究 ——以N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张松,张润[4](2020)在《高校学生选修课选课信息系统原型设计与实现——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文中研究表明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等院校的选修课选课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选课系统需要随之做出改变。文章在保留原有选课系统功能的同时,针对选修课选课系统的痛点、难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学生选修课程选课信息系统,从而满足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需求,顺应了时代发展,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了选课效率。
农振航[5](2020)在《完全学分制政策研究 ——A大学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分制虽说在我国已经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目前采取学分制的高校多为学年学分制,严格说来,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完全学分制则突破了学年的限制,实行弹性毕业年限、学生自主选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符合21世纪经济社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我国教育部提出要推进和发展学分制。A大学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的学分制指导意见,从2015年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经过几年的实践,该校选课工作较为繁杂且选课结果欠佳。在2019年毕业的约4500名毕业生中,竟无一人可以提前毕业,这与实施学分制弹性毕业年限的初衷是不符合的。结合本人工作经历,本文拟以A大学为视角,研究该校实施政府学分制政策的执行效果:一是运用调查问卷法,研究毕业学分结构设置、课程设置、任课老师评教结果、课程考核难易程度、学生个人主观因素对学生选课结果有着怎样的影响,进而研究现有政策的不足之处;二是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学生提前毕业受限的因素:从学分上限、选课自由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相关设置以及外部环境限制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进而研究现有政策的不足之处。从上述分析结果中提出优化我国现有学分制政策的建议:建立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建立学分制课程考核体系以及制度、建立评教结果公开制度、建立并完善选课制、建立并完善选课指导体制、探索跨校区选课、加强学分制宣传力度,增强社会接受程度、优化毕业资格审核程序、建立并完善学分制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等。以期改善目前我国学分制政策,为完全学分制的科学实施提供可借鉴参考的建议。
袁义凡[6](2020)在《基于认知负荷的高校选课系统界面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数字界面来获取信息以及处理相关业务。目前,高校处于深化改革的阶段,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教学质量,有关学生的选课信息也随之增多,学生在进行学期选课时需要用到高校选课系统,因此良好的高校选课系统界面能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在学生选课过程中,通常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数量庞大的选课信息进行加工与决策,容易造成认知负荷过载现象,从而影响了用户体验。为此,本论文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对现有高校选课系统界面进行优化设计,从而降低学生完成选课任务过程中的认知负荷。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认知负荷理论进行梳理,厘清了认知负荷的概念、分类、构成要素,总结了认知负荷普遍性、内隐性、动态性及可调性的特点。对界面设计相关概念进行说明后,阐述了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过载现象。其次,对界面设计中的认知负荷从内核性、外显性、交互性三方面进行成因分析,然后相应提出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的调节策略。之后根据认知负荷的测评依据,构建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的指标测评体系。再次,对现有高校选课系统界面设计中的认知负荷进行测评。构建高校选课系统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的指标测评体系后,获取并分析认知负荷测评指标数据,对高校选课系统界面设计中的认知负荷过载现象进行成因分析,发现其存在的认知负荷过载问题。然后,根据现有高校选课系统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的成因,从用户体验五要素的角度出发,通过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的调节策略来指导高校选课系统界面优化设计。最后,通过实验对高校选课系统优化界面进行测评,实现对高校选课系统界面优化前后的认知负荷水平进行评分对比。测评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高校选课系统界面设计中的认知负荷水平低于现有系统界面,证实了优化设计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而验证了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调节策略的合理性。本次研究中,厘清了认知负荷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的成因,然后根据成因提出了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的调节策略,并构建了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的指标测评体系。最后通过设计实践证明应用理论研究可为高校选课系统界面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为界面设计中的认知负荷研究提供参考。
寇莹莹,张君枝,孙金栋[7](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学分制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新工科理念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相结合,有利于新工科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校为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对大类基础实验课化学实验课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从网络化选课系统的建设运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成绩管理模式改革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王峥嵘[8](2020)在《高职院校选课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要求和开设选修课工作的特点来进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选课系统设计与实现,分析职业院校选修课工作的实际问题,将研究现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作为系统开发的基础,阐述学校选课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思路:对选课的各种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针对学校选课的实际需求对学校的选课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可以通过管理人员课程查询功能对全部的选课信息进行显示与查询,生成Excel文件,进行下载与保存。
郑许冰[9](2020)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选课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一种教学管理方式,以学生选课为核心,是一种能高度契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管理模式。它遵循了现代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学习自主权为中心,是教育从大众化到个性化转变的重要改革。但在实际选课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学生在选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于源,于洪杰,范一强,汪晓男,张娅[10](2020)在《基于课程导图的高校选课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提供多元化的课程以扩宽学生知识面,并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加大学生自主选课力度。不过,在选课的过程中,学生虽然有了更多的选课自由,却会遇到因课程知识结构不清晰而导致选课缺乏规划的普遍问题,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教师的教学质量产生消极影响。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课程导图的高校选课系统,并以A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例,对选课系统进行了构建。基于课程导图的选课系统不仅是规范学生科学选课的工具,也是更好实现人才培养的辅助手段,值得在全国高校推广。
二、学分制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分制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学分制背景下大学外语选课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选课系统的研发 |
(一)确定网上选课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
(二)设计思路 |
1、根据志愿进行选课 |
2、实现选课信息的分层管理 |
3、实现选课信息共享管理 |
4、实现选课信息无纸化的管理 |
三、结语 |
(2)学分制下的排课选课思考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分制下的排课选课模式基本特征 |
二、学分制下的排课选课实现过程影响因素 |
(一)高校排课制度 |
(二)学生选课制度 |
三、学分制下的排课选课模式完善优化对策 |
(一)科学设计与编排高校课程体系 |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课程自由选择权利 |
(三)健全学分制的运行保障机制 |
四、结 语 |
(4)高校学生选修课选课信息系统原型设计与实现——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系统需求分析 |
1.1 教务处员工需求分析 |
1.2 教师需求分析 |
1.3 学生需求分析 |
2 系统设计 |
2.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2.2 后台数据库设计 |
2.3 微信公众平台构建 |
2.3.1 系统功能特点分析 |
2.3.1.1 安全性 |
2.3.1.2 简便、灵活性 |
2.3.1.3 公平性 |
2.3.1.4 实时性 |
2.3.1.5 智能性 |
3 系统设计原型 |
3.1 登录界面与主界面 |
3.2 教师功能界面 |
3.3 学生功能界面 |
3.4 教务处员工功能界面 |
4 结 论 |
(5)完全学分制政策研究 ——A大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可能的创新 |
1.7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7.1 学分制的定义及其发展 |
1.7.2 选课制的定义及其发展 |
第二章 A大学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现状 |
2.1 完全学分制相关政策简介 |
2.1.1 国家层面相关政策 |
2.1.2 地方政府层面相关政策 |
2.2 A大学实施学分制政策的背景以及意义 |
2.2.1 A大学实施完全学分制的背景 |
2.2.2 A大学实施学分制政策的意义 |
2.3 A大学学分制相关制度介绍 |
2.3.1 选课制制度 |
2.3.2 其它配套制度介绍 |
2.4 A大学实施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
2.4.1 选课制存在的问题 |
2.4.2 弹性毕业年限受限 |
第三章 基于学分制政策下影响学生选课结果因素的分析 |
3.1 对最低毕业学分结构设置的分析 |
3.2 对课程设置的分析 |
3.3 对拟选课程考核难易程度的分析 |
3.4 对任课老师评教结果的分析 |
3.5 对学生主观因素的分析 |
第四章 A大学弹性毕业年限受限的因素分析 |
4.1 学生无法提前修满学分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学分上限 |
4.1.2 学生选课自由度 |
4.1.3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开设学期 |
4.2 外部客观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学分制政策的建议 |
5.1 建立并执行各专业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 |
5.2 建立学分制配套的课程考核体系以及制度 |
5.3 完善评教指标体系,建立评教结果公开制度 |
5.4 建立并完善选课制,出台规范性标准 |
5.5 建立并完善选课指导体制,加强学业规划指导 |
5.6 探索跨校区选课,建立学分互认制度 |
5.7 加强学分制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接受程度 |
5.8 改善毕业资格审核程序,优化审核时间 |
5.9 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严把教学质量关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我校学生自主选课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认知负荷的高校选课系统界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理由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认知负荷研究现状 |
1.3.2 高校选课系统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思路 |
2 认知负荷与界面设计 |
2.1 认知负荷 |
2.1.1 认知负荷的概念 |
2.1.2 认知负荷的分类 |
2.1.3 认知负荷的构成要素 |
2.1.4 认知负荷的特点 |
2.2 界面设计概述 |
2.2.1 界面设计的概念 |
2.2.2 系统界面设计概述 |
2.2.3 界面设计流程 |
2.3 界面设计中的认知负荷过载现象 |
2.4 本章小结 |
3 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的调节 |
3.1 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的成因分析 |
3.1.1 内核性成因 |
3.1.2 外显性成因 |
3.1.3 交互性成因 |
3.2 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的调节策略 |
3.2.1 简化策略 |
3.2.2 秩序策略 |
3.2.3 迁移策略 |
3.3 本章小结 |
4 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的测评 |
4.1 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的测评依据 |
4.2 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的测评内容 |
4.2.1 界面简易度测评 |
4.2.2 界面秩序度测评 |
4.2.3 界面理解度测评 |
4.3 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的测评方法 |
4.3.1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
4.3.2 测评指标权重设定 |
4.4 本章小结 |
5 现有高校选课系统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的测评 |
5.1 测评载体的选择 |
5.2 构建高校选课系统界面设计中认知负荷的指标测评体系 |
5.3 高校选课系统界面实验测量 |
5.3.1 实验思路 |
5.3.2 实验方案 |
5.3.3 实验数据获取与分析 |
5.3.4 实验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认知负荷调节的高校选课系统界面优化设计——以江苏大学为例 |
6.1 战略层设计 |
6.1.1 界面目标 |
6.1.2 用户需求 |
6.2 范围层设计 |
6.2.1 功能需要 |
6.2.2 内容需要 |
6.3 结构层设计 |
6.3.1 信息架构 |
6.3.2 交互设计 |
6.4 框架层设计 |
6.4.1 界面布局设计 |
6.4.2 信息设计 |
6.5 表现层设计 |
6.5.1 色彩风格 |
6.5.2 字体规范 |
6.5.3 信息可视化 |
6.6 设计方案展示 |
6.7 本章小结 |
7 基于认知负荷的高校选课系统界面优化设计测评 |
7.1 高校选课系统优化界面实验测量与分析 |
7.1.1 实验数据获取 |
7.1.2 实验数据分析 |
7.2 高校选课系统界面优化前后测评结果对比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附录 A 被试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NASA-TLX评价量表 |
附录 C 基于认知负荷的高校选课系统界面设计调研 |
(7)新工科背景下的学分制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化选课系统的建设运行 |
二、课程内容改革 |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 |
四、成绩管理模式改革 |
(8)高职院校选课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学生选课系统需求研究 |
1.1 拟研究学校背景简介 |
1.1.1 学校选课系统工作的现状 |
1.1.2 学校选课系统工作的目标 |
1.2 选课系统工作流程分析 |
1.3 系统设计功能需求分析 |
1.3.1 系统设计内容 |
1.3.2 系统功能结构 |
1.3.3 系统软件环境目标 |
1.3.4 系统的执行效率 |
1.3.5 系统的可靠性 |
1.3.6 系统的可扩展性 |
1.3.7 系统的安全 |
2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
2.1 系统后台使用数据库的设计 |
2.2 系统数据实体内容 |
2.2.1 课程信息实体 |
2.2.2 教师信息实体 |
2.2.3 学生信息实体 |
3 系统设计目标与实现 |
3.1 设计目标 |
3.2 系统功能的实现 |
3.2.1 系统使用的环境和安全性 |
3.2.2 系统功能分析 |
3.2.2.1 导航界面 |
3.2.2.2 选课组合 |
3.2.2.3 选课设计 |
(1)通过课程编码了解课程。 |
(2)展示课程详细信息。 |
3.2.2.4 掌握所选课程 |
(1)浏览已选课程。 |
(2)删除已选课程。 |
3.2.2.5 选课信息统计 |
4 结 论 |
(9)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选课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分制的相关内涵 |
二、学分制改革下的四维变化 |
(一)学分制改革下学生的变化 |
(二)学分制改革下教师的变化 |
(三)学分制改革下学业导师的变化 |
(四)学分制改革下管理人员的变化 |
三、学分制改革下选课制的实施情况 |
四、学分制改革下学生选课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对毕业资格条件和学分认识不全面 |
(二)课程和任课老师信息不公开 |
(三)课程资源不丰富 |
(四)学业导师对选课指导不到位 |
(五)选课系统无法给学生友好的体验 |
五、解决学分制改革下选课制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解决学生对毕业资格条件和学分认识不全面的对策 |
(二)解决课程和任课老师信息不公开的对策 |
(三)解决课程资源不丰富的对策 |
(四)解决学业导师对选课指导不到位的对策 |
(五)解决选课系统无法给学生友好的体验对策 |
(10)基于课程导图的高校选课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课系统中课程关联的重要性 |
二课程导图的设计 |
三基于课程导图的选课系统 |
四基于课程导图的高校选课系统的现实意义 |
四、学分制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学分制背景下大学外语选课系统的开发[J]. 潘梦妮,赵琳. 作家天地, 2021(22)
- [2]学分制下的排课选课思考探讨[J]. 吴剑谦. 品位·经典, 2021(13)
- [3]普通本科院校深化学分制改革研究 ——以N大学为例[D]. 胡瑜. 南昌大学, 2021
- [4]高校学生选修课选课信息系统原型设计与实现——基于微信公众平台[J]. 张松,张润. 现代信息科技, 2020(15)
- [5]完全学分制政策研究 ——A大学视角[D]. 农振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认知负荷的高校选课系统界面设计研究[D]. 袁义凡. 江苏大学, 2020(02)
- [7]新工科背景下的学分制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 寇莹莹,张君枝,孙金栋. 高教学刊, 2020(06)
- [8]高职院校选课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 王峥嵘. 现代信息科技, 2020(03)
- [9]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选课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郑许冰. 智库时代, 2020(06)
- [10]基于课程导图的高校选课系统研究[J]. 于源,于洪杰,范一强,汪晓男,张娅.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