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店子等地出土文物看历史上的阶级分化

从大店子等地出土文物看历史上的阶级分化

一、从大甸子等地出土文物看历史上的阶级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周绍东,周梦[1](2019)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条路径——一个唯物史观视角》文中认为本文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出发,在区分生产方式(一般)和生产方式(特殊)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根据两个不同的维度将经济社会发展分为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发展路径,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而从生产关系到生产力的经济发展路径,体现了制度演变的历史逻辑。两条路径共同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闭环。

王必建[2](2018)在《先秦秦汉时期海贝遗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使用海贝,夏代海贝使用增多、范围扩大,史前至夏代为中国古代海贝使用的初始期;商周时代为海贝使用的辉煌期,其中商代步入兴盛期,两周时期达到高潮,可谓“爆发期”;到了秦汉,海贝的使用进入了快速衰落期,使用海贝的习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此后的整个封建时代,大量而广泛使用海贝的历史一去不返。中国古代出土海贝的遗址类型主要为墓葬,上述海贝使用情况的历史趋势在随葬海贝的各时期墓葬中皆有明确反映。海贝的随葬位置和方式上,史前时期至夏代较为单一,商周时代较为复杂,到了秦汉时期又开始简化。仿制海贝的材质及其制作、加工工艺方面呈现的阶段特征为:史前至商周,仿制的种类越来越多,加工工艺越来越复杂;到了秦汉时代,种类锐减,加工工艺呈现简单化趋势。中国古代所用海贝的主要功用包括装饰、交换中介(或货币,含财富象征)、宗教意义、护身符等,都是人群生存与更好生存需求的体现。海贝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应时期、相应地域的社会状况及彼此间的关系,使用海贝的地域范围、多寡、方式等都基于相应的社会生存状况。海贝集中分布于一些地域、时段及在一定时段出现在多大的地域范围,本身表明这不是偶然,而是充分反映了其背后紧密关联着的族群及其文明,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文明形成、发展道路的反映。自新石器时代末期到秦汉时期是东亚先民广泛使用海贝的时期,是人群开发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例证。在这3000余年间,海贝之外的“海产品”很少发现,表明先民对海贝的一致钟爱,见证了各地人群间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大致过程。在较早成熟的黄河流域文明的“磁场”内,中心与周边、中心各地域之间相互渗入并吸收彼此的文化因素,终于促成了发展至今的统一多民族格局。由类似海贝等物质而生发的共同价值观是形成该格局的内在基础。“海贝流动运动”所反映的人群间的互动关系,印证了中国文明的构成元素部分“外来”的事实,从而说明中国文明从来都不是完全封闭发展的。只不过那些“外来”元素最终都被古代中国的核心文明群体所“融解”,而不再是其本来面貌。“外来”与“核心”共同铸就了整体意义上的中国文明。中国古代往来海域与内陆的交通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致被开拓出来,并得到此后长期的沿用和巩固,是中国统一多样化文明形成的重要条件。总之,中国文明诞生于早期人类的自然选择,各群体间的交流活动促成了共同价值观的形成,生存所需的初衷产生了对维持长期交往局面及交往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中心辐射式权力格局由此逐渐形成。内陆地区海贝的大量使用所呈现的近海人群与远海人群的持久交往,或表明了各地域间经济、文化的交融,或证实了人群远距离交通能力的发展等。以类似海贝为载体的持续不断的人群交往促成了东亚大陆上古老的中国文明的形成和巩固,是统一多民族格局建立的非刻意的途径。海贝使用方式、流动路线的前后延续性特征正是中国文明前后相继、不曾中断的体现。这既是人群间长期交往的结果,反过来,在中心辐射式权力格局背景下,这种交往亦是中国文明延续的重要方式。五千余年的海贝流通史展现了古代中国生存文明的演进之路。海贝由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零散内地人群的少量使用,发展到三代(特别是商周)普遍而大量的使用,再到统一广域的秦汉帝国时期被逐步淘汰,是经验知识的积累、社会复杂程度的升级以及相应的社会运行模式变迁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吉迪,张玲,余静[3](2004)在《公元前10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牧业生活方式的兴起——区域文化的发展及其与周邻地区的互动》文中提出 本文重点研究公元前2000年末期到公元前1000年的前半期在赤峰地区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图一)。这一时期,在被中国考古学家称之为夏家店上层文化中我们发现了最早的东北地区游牧文化的迹象。与存在于公元前3000年晚期到公元前2000年早期的夏家店下层农耕文化相比,可以观

吉迪,张玲,余静[4](2004)在《公元前10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牧业生活方式的兴起——区域文化的发展及其与周邻地区的互动》文中指出 本文重点研究公元前2000年末期到公元前1000年的前半期在赤峰地区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图一)。这一时期,在被中国考古学家称之为夏家店上层文化中我们发现了最早的东北地区游牧文化的迹象。与存在于公元前3000年晚期到公元前2000年早期的夏家店下层农耕文化相比,可以观

吉迪[5](2002)在《对中国东北赤峰遗址的格局进行考察的初步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李恭笃,高美璇[6](1984)在《夏家店下层文化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距今三、四千年以前,在燕山南北的广阔沃土上,居住着一支强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终年与大自然搏斗,开拓了壮丽的山河,为我国北方创造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古代文化,考古学上称之为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祥地,是燕山北麓的老哈河.辽西和昭乌达盟地区为该文化的分布中心.这一带古遗址分布相当稠密,文化堆积4-9米厚,延续时间之长、遗物遗迹之多,是非

夏之乾[7](1982)在《从考古学和民族学材料看葬具的产生和演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葬具是葬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同葬俗一样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对葬俗的研究是探讨古人类精神文化并进而了解当时社会生产力状况、家族和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及社会经济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葬具的研究则又是葬俗研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陈昌远[8](1978)在《有关我国原始社会私有制产生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表明 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这是我国原始社会史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也是马列主义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近年来,我国史学和考古工作者结合地下考古发掘资料在《考古》、《文物》等杂志先后连续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一定的成绩。个人读了这些文章以后,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但感到其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今将个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出,希得到同志们的批评指出。

陈昌远[9](1978)在《有关我国原始社会私有制产生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指明 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这是我国原始社会史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也是马列主义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近年来,我国史学和考古工作者结合地下考古发掘资料在《考古》、《文物》等杂志先后连续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一定的成绩。个人读了这些文章以后,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但感到其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今将个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出,希得到同志们的批评指出。

辽宁省博物馆[10](1976)在《从大甸子等地出土文物看历史上的阶级分化》文中研究表明 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极大地推动了群众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运动的发展。在这个学习运动中,我们遵照毛主席把研究理论、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结合起来的教导,联系我省大甸子、丰下等地出土文物和大甸子公社阶级斗争的现状,对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一段学习使我们感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搞清这个问题,对于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大甸子等地出土文物看历史上的阶级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大甸子等地出土文物看历史上的阶级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条路径——一个唯物史观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 生产方式:两种含义上的辨析
    (一) 所谓“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
    (二) 生产方式(一般)与生产方式(特殊)
二、 经济发展的两条路径
    (一) 经济发展进程总览
    (二) 经济社会发展路径Ⅰ: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
    (三) 经济社会发展路径Ⅱ:从生产关系到生产力
    (四) 第二条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的历史案例
三、 结论和展望

(2)先秦秦汉时期海贝遗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时空分布
    第一节 史前时期
    第二节 夏代时期
    第三节 商代时期
    第四节 两周时期
    第五节 秦汉时期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利用与技术
    第一节 采集
    第二节 加工
    第三节 功用
    第四节 仿制海贝
第三章 海贝与族群及其互动
    第一节 史前时期:文明萌生期的低频沟通
    第二节 夏代时期:家国初合后的集中分享
    第三节 商代时期:区域强权时的远程控制
    第四节 两周时期:国权离分趋势下的繁盛
    第五节 秦汉时期:帝国一统后的微弱留恋
    第六节 结语:海贝与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余论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3)公元前10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牧业生活方式的兴起——区域文化的发展及其与周邻地区的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考古学上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
二、中国东北地区牧业的起源
三、地域特色和区间交流
四、结论:向牧业生活转变的影响和区域间交流的变化

(6)夏家店下层文化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铜工艺出现的时间,大体与中原地区相当或稍晚。
    (二)制陶仍然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三)制骨同样是很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7)从考古学和民族学材料看葬具的产生和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几种类型的葬具
    一、以树枝、树皮、席薄之类作葬具
    二、以原始木板或圆木置于死者四周作葬具
    三、刳木为棺
    四、木匣式棺材
葬具的产生和演进
结束语

(10)从大甸子等地出土文物看历史上的阶级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四、从大甸子等地出土文物看历史上的阶级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条路径——一个唯物史观视角[J]. 周绍东,周梦. 政治经济学报, 2019(01)
  • [2]先秦秦汉时期海贝遗存研究[D]. 王必建. 河南大学, 2018(01)
  • [3]公元前10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牧业生活方式的兴起——区域文化的发展及其与周邻地区的互动[J]. 吉迪,张玲,余静. 边疆考古研究, 2004(00)
  • [4]公元前10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牧业生活方式的兴起——区域文化的发展及其与周邻地区的互动[J]. 吉迪,张玲,余静. 边疆考古研究, 2004(00)
  • [5]对中国东北赤峰遗址的格局进行考察的初步报告[J]. 吉迪. 考古与文物, 2002(02)
  • [6]夏家店下层文化若干问题研究[J]. 李恭笃,高美璇.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05)
  • [7]从考古学和民族学材料看葬具的产生和演进[J]. 夏之乾. 民族研究, 1982(02)
  • [8]有关我国原始社会私有制产生的几个问题[J]. 陈昌远. 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8(06)
  • [9]有关我国原始社会私有制产生的几个问题[J]. 陈昌远. 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8(06)
  • [10]从大甸子等地出土文物看历史上的阶级分化[J]. 辽宁省博物馆. 文物, 1976(01)

标签:;  ;  ;  ;  ;  

从大店子等地出土文物看历史上的阶级分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