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南部太古代白山镇群变质岩中闪石的组成特征及地质意义

吉林南部太古代白山镇群变质岩中闪石的组成特征及地质意义

一、吉林南部太古代白山镇群变质岩中角闪石成份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根驿[1](2021)在《吉南夹皮沟地区太古宙表壳岩变质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吉林南部夹皮沟地区是华北克拉通东北缘重要的太古宙出露区,区内新太古代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变质表壳岩发育,对其开展变质作用研究,对于确定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末期的构造演化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区内金矿等矿产资源的研究提供新太古代变质岩的基础资料。本文选择吉林南部夹皮沟地区作为重点研究区,并以新太古代变质表壳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变质岩岩石学、岩相学、矿物化学特征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了该区变质表壳岩的岩石组成、变质程度与变质期次,变质时代、PT轨迹样式、原岩类型及所反映的地球动力学过程,进一步探讨了该地区的构造演化样式。主要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新认识:研究区内的变质表壳岩主要包括变质泥质片麻岩、变质基性麻粒岩两类。变质泥质片麻岩,岩石类型为夕线石榴黑云长石片麻岩;变质基性麻粒岩岩石类型包括石榴角闪斜长辉石岩、石榴二辉麻粒岩、紫苏榴英岩。基于详细的岩相学观察,结合变质反应结构以及矿物化学特征,将变质泥质片麻岩划分出三个阶段变质矿物组合,并利用传统地质温压计估算出各个阶段的温压条件。早期进变质阶段(M1):石榴石的核部保留了部分早期进变质阶段的矿物,变质矿物组合为Grt(核)+Sil+Bi+Pl+Q,温压范围533.0~581.0℃和4.0~4.3kbar;峰期变质阶段(M2):变质矿物组合为Grt+Bi+Sil+Kfs+Pl+Q,温压范围619.1~647.0℃和5.42~5.92kbar;晚期退变质阶段(M3):变质矿物组合为Grt(边)+Bi+Pl,温压范围540.8~599.8℃和4.50~4.98kbar。变质基性麻粒岩峰期高压麻粒岩变质阶段(M1):变质矿物组合为Grt+Cpx+Pl+Mag+Q,具有典型基性高压麻粒岩相特征,温压范围842~911℃和9.49~9.86kbar;峰期中压麻粒岩变质阶段(M2):变质矿物组合为Opx+Cpx+Grt+Q+Mag,出现了典型的降温结构-―红眼圈‖结构,温压范围754~819℃和7.73~8.75kbar;晚期角闪石退变质阶段(M3):变质矿物组合为Grt+Hb+Pl,温压范围681~711℃和6.86~7.40kbar。具有逆时针近等压降温(IBC)型P-T轨迹特征。对夹皮沟地区变质表壳岩岩石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原岩判别图解和构造判别图解,恢复研究区变质表壳岩原岩为玄武质火山岩和少量的沉积岩,形成于岛弧或大陆边缘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夹皮沟地区变质表壳岩变质年龄为2506~2544Ma,表明变质作用发生在新太古代晚期,该时期变质事件可能是由于地幔柱环境下大规模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引起,1949±13Ma变质锆石U-Pb年龄表明,研究区的变质表壳岩在古元古代时期亦发生了一次变质事件,可能与陆块间的俯冲碰撞及其后期地幔上涌有关。

杨浩田[2](2021)在《熊耳山和伏牛山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对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制约》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选取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和伏牛山地区晚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体(五仗山、花山、蒿坪、斑竹寺、伏牛山)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岩相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全岩Sr-Nd-Pb同位素以及单矿物磷灰石Nd同位素和锆石Hf-O同位素分析研究,厘定了研究区晚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年代学格架,探讨了研究区晚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源区性质和岩石成因,结合区域已发表的数据资料,揭示了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大陆地壳结构的变化及其研究区构造演化历史。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厘定了熊耳山和伏牛山地区晚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年代学格架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和伏牛山地区晚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熊耳山地区花岗岩主要分为两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57~130 Ma)和早白垩世晚期(~124 Ma);而伏牛山地区中性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144~135 Ma);伏牛山地区花岗岩则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144Ma)和早白垩世晚期(130~116 Ma)。结合区域研究成果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形成于两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60~130 Ma)和早白垩世晚期(130~110 Ma)。2.探讨了熊耳山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的源区性质和岩石成因熊耳山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主要由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具高的Si O2含量和低的Mg O含量,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和高场强元素(HFSEs)。具高的Sr含量和Sr/Y比值,低的Y和Yb含量,显示埃达克质岩石的属性。结合样品相对高的初始206Pb/204Pb比值和低的δ18O值,表明它们的原始岩浆起源于深俯冲扬子大陆地壳物质的再造,且存在少量华北克拉通基底物质的部分熔融。早白垩世晚期花岗岩则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组成,具相对低的Si O2和Mg O含量,富集LREEs、LILEs,亏损HREEs、HFSEs,具明显的Eu、P和Ti负异常。样品具有相对低的初始87Sr/86Sr比值和锆石δ18O值,相对高的全岩和磷灰石εNd(t)值、锆石εHf(t)值和初始Pb同位素组成,暗示它们起源于受地幔物质混染的扬子克拉通基底物质的部分熔融。3.阐明了伏牛山地区晚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源区性质和岩石成因伏牛山中性侵入岩由石英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组成,它们具高的SiO2含量和低的TFeO和MgO含量,结合相对高的初始87Sr/86Sr比值、初始Pb同位素组成,以及相对低的全岩和磷灰石εNd(t)值、锆石εHf(t)值和锆石δ18O值,暗示它们的原始岩浆起源于俯冲扬子克拉通基底物质的再造。伏牛山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主要包括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它们具高的SiO2和低的MgO含量,结合高的Sr含量和Sr/Y比值以及低的Y和Yb含量,无明显的Eu负异常特征,暗示它们属于埃达克质I型花岗岩。岩石中新元古代(851~734Ma)继承锆石的出现、高的初始Pb同位素组成以及低的δ18O值表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起源于俯冲扬子大陆地壳物质的再造。伏牛山早白垩世晚期花岗岩包括早白垩世晚期花岗岩(130~116 Ma)和早白垩世晚期高分异花岗岩(126~125 Ma)。前者具有相对高的SiO2含量、相对低的Mg O、Sr含量和Sr/Y比值,具明显的Eu负异常,结合新元古代和古元古代继承锆石的存在、相对高的初始Pb同位素组成以及低的δ18O值表明,它们的源区既有扬子克拉通基底物质,也有华北克拉通基底物质的再造;后者显示较高的SiO2含量、低的Zr/Hf比值和明显的Eu负异常,结合相对较高的全岩和磷灰石εNd(t)值、锆石εHf(t)值以及初始Pb同位素组成与相对较低的δ18O值表明,早白垩世晚期高分异花岗岩应起源于受地幔物质混染的扬子克拉通大陆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4.揭示了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大陆地壳结构的变化及其构造演化历史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60~130 Ma)中酸性侵入岩整体具埃达克质岩石的属性,起源于加厚大陆地壳的再造,而早白垩世晚期(130~110 Ma)中酸性侵入岩整体不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属性,主要起源于存在幔源物质涉入的正常厚度大陆地壳的部分熔融。华北克拉通南缘大陆地壳的结构在~130 Ma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加厚的地壳变化为正常厚度的地壳。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大陆地壳中扬子克拉通陆壳物质的存在表明,中晚三叠世,扬子克拉通北向冲于华北克拉通之下,同时也造成了华北克拉通南缘大陆地壳的加厚;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于华北克拉通之下,导致俯冲的扬子板片物质和/或加厚的华北克拉通基底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埃达克质中酸性侵入岩;早白垩世晚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回转和俯冲角度的增加,导致已发生结构变化的正常厚度陆壳发生再造,形成早白垩世晚期中酸性侵入岩。

李浩然[3](2021)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柴达木周缘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中央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东昆仑和祁连两大造山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不仅造就了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揭秘大陆岩石圈时空结构及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和显生宙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想试验地。论文选取了柴达木周缘近年来新发现的产在陆相火山岩区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强调野外实际调研地质现象,结合详细的室内观察分析,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对矿区内的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学、锆石LA-ICP-MS、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柴北缘造山带内牦牛山组酸性火山岩结晶年龄为407Ma、378Ma、377Ma,结合该时期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动力学演化事件,~410Ma的时间点为重要的同碰撞到后碰撞的构造体制转换时间,此时柴北缘地区发生板片断离事件,整体从挤压造山环境转为伸展环境,标志着正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随着地壳持续增厚在~380Ma发生岩石圈拆沉,大量的幔源岩浆上涌。本文获取的柴北缘晚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结晶年龄为240Ma、232Ma、230Ma,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后,柴达木地块已经与祁连地块拼贴完成,本文研究认为该时期并未裂解出新的洋盆,而是与东昆仑造山带一同受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作用影响。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详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岩性差异、时代差异和构造背景差异的两期火山岩事件,而非前人认为的均为鄂拉山组,基于上述地质事实,本文建议将鄂拉山组解体,并建立夏河组,与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区分。夏河组成岩年龄为印支早期,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来源于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形成的富集地幔与熔融的镁铁质地壳形成的混合岩浆,形成于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其成岩年龄为印支晚期,源区具有强烈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后碰撞伸展-强烈的岩石圈拆沉背景。由此可见,柴周缘显生宙存在三期陆相火山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两期。本文对选取的六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研究认为:柴北缘达达肯乌拉山多金属矿为热液脉型矿床,非VMS型矿床。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为斑岩型矿床,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是展现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夏河铜多金属矿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和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脉矿床。其中夏河,鄂拉山口和哈日扎均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属于H2O-Na Cl-CO2体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多元性,受酸性岩浆和地层共同影响。夏河铜多金属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为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演化到晚期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硫同位素来源于中酸性岩浆活动。哈日扎和那更康切尔矿床流体包裹体以CO2三相和气液两相为主,C-H-O-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幔源初生水特征,铅来源于幔源和地壳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幔源硫的特征,此外首次在那更康切尔矿区发现碲化物的存在,种种迹象体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耦合关系,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水和金属硫、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卤素以及其他组分输送到上地幔中,为形成富含Ag、Au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相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该时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沿断裂上侵携带了成矿物质,在上升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硫化物沉积形成如本文鄂拉山口和夏河矿床。演化到印支晚期洋盆闭合之后,区域经历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换,储存在上地幔的大量富含Ag、Au等金属元素的幔源C-H-O流体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壳,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萃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在运移至浅部时,在大气降水的参与下,最终沉淀形成银多金属矿床。明确了产在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的矿床的找矿方向,既寻找形成深度较浅的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部分热液脉型矿床。由于中生代柴北缘远离俯冲带,因此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明显强于柴北缘地区。由于陆相火山岩区剥蚀深度较浅,本文认为陆相火山岩区是接下寻找此类Ag多金属矿床的重点靶区。本文以新的视角,内容涵盖丰富,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部分前瞻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规律。进一步厘清了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观点、方法、阐述过程及结论方面不足之处,承蒙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吴强[4](2021)在《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晚中生代钼、金成矿关系研究 ——以祁雨沟金矿和雷门沟钼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北克拉通南缘是我国重要的钼、金成矿带,已探明的钼资源量超过500万吨、金资源量达1000吨。前人研究表明,区内金成矿事件多发生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10Ma),与区内大规模的钼成矿事件(147~120Ma)及岩浆侵位事件(158~124Ma)时代相近,且三者在空间上紧密相关。但前人对华北克拉通南缘的钼、金成矿作用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矿种,而对区内具有时空一致性的钼矿床和金矿床的成因联系的研究还很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区内钼-金成矿作用规律的认识,制约了区域找矿勘查的突破。为了探讨研究区内钼与金的成矿关系,本论文选择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矿集区的祁雨沟金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详细的矿床学与矿物学研究,查明其成矿物质的迁移与沉淀和富集规律,构建研究区成岩年代学框架,探讨成岩与成矿的关系,揭示其成矿机制。同时,结合区内与祁雨沟矿床具时空一致性的雷门沟斑岩型钼矿的构造、岩浆、流体、成矿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探讨二者的成因联系,分析熊耳山地区钼、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地球动力学背景,深化对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本论文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祁雨沟金矿主要由斑岩型、角砾岩型和蚀变岩型三种类型金矿组成。区内主要成矿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石英-钾长石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金-黄铁矿、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金成矿作用集中于金-黄铁矿阶段和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金一般以可见金的形式(自然金和银金矿)赋存于黄铁矿中,同时也存在少量纳米级自然金或银金矿金包裹体。(2)祁雨沟金矿发育大量与可见金共生的铋矿物,且不同成矿阶段的铋矿物组合存在差异。金-黄铁矿阶段铋矿物主要为自然铋、铋碲矿、Ag-Pb-Bi硫盐(硫铅铋矿系列)和斜方铅铋矿;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铋碲矿、硫铋铜矿和辉铋矿-针硫铋铅矿系列。根据祁雨沟金矿Bi-Te矿物与硫化物的组合特征,其金-黄铁矿阶段的f Te2为~10-11,f S2为10-11~10-12;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f Te2为10-9~10-11,f S2为10-10~10-11。同时结合不同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和赤铁矿矿物组合特征,本文认为f O2降低导致成矿流体中形成铋熔体,随之在成矿流体中收集金。随着成矿的演化,成矿流体温度降低和硫逸度升高,导致铋熔体发生硫化作用,进而形成铋矿物与自然金的矿物共生组合。根据祁雨沟金矿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和金的赋存状态,本研究认为铋熔体收集金是祁雨沟矿床中金富集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3)祁雨沟金矿矿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主要包括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石英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结果为159±5Ma,形成于晚侏罗世。两件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结果为131±1Ma和130±1Ma,形成于早白垩世。切穿矿体的二长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结果为125±1Ma,形成于早白垩世。根据前人成矿年代学分析结果及矿区内岩浆岩与矿体的产状,本文认为形成于130Ma的花岗斑岩为祁雨沟金矿的致矿岩体。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祁雨沟花岗斑岩具富碱(K2O=4.29%~7.69%,Na2O=2.69%~4.65%,K2O+Na2O=8.31%~10.1%),富铝(Al2O3=13.41%~17.02%,A/CNK=0.94~1.18),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a/Yb)N=20.5~44.7,平均为25.4),弱的Eu负异常(δEu=0.88~0.97)的特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祁雨沟花岗斑岩的εHf(t)为-22.0~-18.0,tDM2为2300~2600Ma;εNd(t)为-14.6~-15.0,两阶段模型年龄介于2110~2140Ma之间,ISr=0.7082~0.7087,表明该岩体来源于新太古代的太华杂岩的熔融,同时有部分年轻的地幔或新生地壳物质加入。其动力学背景可能为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俯冲及随后的后撤作用引起的华北克拉通破坏,同时幔源岩浆底侵,促使下地壳部分熔融。(4)通过对祁雨沟矿床中成矿岩体(花岗斑岩)与成矿后岩体(二长花岗斑岩)中锆石和磷灰石对比研究发现,成矿花岗斑岩中锆石的Ce4+/Ce3+(36.1~773,平均为242)和(Eu/Eu*)N(平均为0.70)明显高于成矿后的二长花岗岩的Ce4+/Ce3+(13.9~31.7,平均为23.2)和(Eu/Eu*)N(平均为0.57),显示高氧逸度特征。成矿岩体的磷灰石具富S特征;磷灰石具有更高的Ce/Pb比值(157~916,平均320),表明成矿岩体的流体活动性较强。当氧逸度较低时,岩浆中的硫主要以S2-形式存在,由于硫化物在硅酸盐熔体中较低的溶解度,导致金以硫化物形式过早沉淀,限制金元素的富集成矿。这些特征指示,高氧逸度、富硫及高流体活动性对金的成矿具有重要意义。(5)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祁雨沟花岗斑岩与雷门沟花岗斑岩具有相似岩浆源区和成因类型,且主、微量元素具连续演化的特征,表明二者具有相似的母岩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雷门沟钼矿斑岩体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程度更高,且挥发分富F、贫Cl和S;祁雨沟金矿斑岩体相较于前者,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程度较低,且挥发分具富S特征。研究区内钼、金矿床的H、O、S和Pb同位素特征,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钼矿床与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钼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而金成矿物质为壳幔混合。综合上述特征,本文认为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具时空一致性的钼、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可能受相似岩浆源区不同演化阶段的岩浆岩控制。区内钼矿化和金矿化往往与高氧逸度的岩浆岩相关,钼、金等不同的矿化类型可能受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和挥发分含量的影响。

吴迪[5](2021)在《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连山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铀成矿省辽东铀成矿带,是研究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已知铀矿床均分布在连山关花岗岩体与辽河群接触带附近,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前人对连山关地区铀矿成因分歧较大,对剪切带控矿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矿床中的基性岩与铀矿的关系研究处于空白。鉴于此前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连山关地区典型铀矿、基性岩和周缘韧性剪切带。采用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方法,探讨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单元对铀矿的控制作用,丰富造山带铀成矿基础理论,完善研究区铀成矿模式,对铀矿找矿工作提出新的思路。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连山关岩体遭受三期构造变形改造。第一期变形表现为连山关岩体隆升,上覆辽河群发生顺层滑脱;第二期变形为南北向挤压导致沿岩体南缘和辽河群接触带发生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形成北西向韧性剪切带;第三期为北西向挤压变形,形成北东、北东东向脆性断裂构造。岩体南缘的右行韧性剪切带为压扁应变类型,属于一般压缩-平面应变范围,Flinn指数K值介于0.19~0.69,属于S/SL类型构造岩。研究区内铀矿体均为隐伏盲矿体,主要赋存于沿着连山关岩体和辽河群接触带右行剪切作用形成的背斜褶皱核部,和北东东向断裂关系密切。2.连山关岩体为混合花岗杂岩体,组成杂岩体主体为红色钾质混合花岗岩,其间有少量残留体,为早期钠质花岗片麻岩,且鞍山群残留体在其中大量分布,岩体边部分布有灰白色重熔混合岩。通过锆石U-Pb年龄频谱图,表明峰值年龄主要为1760~1940Ma、~2275Ma、2500Ma。其中,~2500Ma的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岩体的主体形成时代,标志着大陆克拉通化及其地壳分异的重要事件;~2275Ma的峰值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地区一期基底岩石重熔事件;1780~1990Ma的峰期年龄代表了吕梁运动作用下,基底岩石再次发生强烈的重熔,该期事件可能有利于铀的活化、运移,这与连山关铀矿形成年龄相吻合。3.研究区发育强烈的围岩蚀变作用,有明显的热液活动现象。最常见的围岩蚀变包括水云母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其他蚀变包括黄铁矿化、钠黝帘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等。水云母主要由斜长石蚀变而成,绿泥石主要由黑云母蚀变而成。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作用是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绿泥石蚀变后叠加棕褐色赤铁矿化与铀矿化的关系最为显着。4.研究区铀矿赋矿围岩经重熔形成的混合岩有四种类型,主要特点是石英含量高,绿泥石含量变化大,石英与绿泥石的含量往往呈负相关;具有富Si、略富Al、富Na、富K和低Mg、低Ca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具有富集Be、Mo、Pb、Y、Ba、La、Cu,亏损Co、Ni、Zn、Cr、Ti、V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和重稀土相对亏损等特征,具有较显着的Eu负异常;与U关系密切的共生元素有Pb、Mo、V、Be。5.钻孔深部基性岩以变辉绿岩和辉绿玢岩为主,具有钾、钠含量相当,过铝质等特征,属于碱性–过碱性系列岩石;总稀土元素含量偏高,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作用不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有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微弱负Ce异常;微量元素Ba、La、Zr、Hf相对富集,而U、K、P、Ti相对亏损。研究区基性岩,依据地球化学特征,应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源区为过渡型地幔,形成于大陆碰撞后伸展裂解的构造环境,并在上侵过程中存在地壳混染作用。连山关岩体南缘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及相伴生的张性破裂为基性岩的就位提供空间,基性岩同时也为铀成矿提供热源、矿化剂及部分成矿流体。6.综合分析认为,一级控矿构造为连山关岩体南缘走向北西的右行韧性剪切带,剪切带作为区内铀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其边部的晚期NEE向断裂则是铀矿储存空间;太古宙古风化壳可能作为铀源;铀的运移、富集成矿受控于大型韧性剪切活动(提供热液运移通道)和基性岩侵入作用(提供热源和还原剂)等综合因素。结合铀成矿模型,指示连山关岩体南部辽河群覆盖区岩体隆起处与北东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可作为下一步重点找矿靶区。

张笑鸣[6](2021)在《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中生代岩浆事件 ——对多构造体系演化的制约》文中指出本文以华北克拉通东北缘的中生代火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以及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单矿物Sr-Nd-Pb-Hf同位素的系统研究,确定了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期次,探讨了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中生代各期次火成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揭示了中生代期间多构造体系(包括扬子克拉通与华北克拉通陆-陆俯冲碰撞、古亚洲洋构造体系以及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影响的空间范围。主要认识如下:1.将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中生代岩浆作用划分为四期通过详细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技术,将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中生代岩浆作用划分为四期:包括1)晚三叠世(232205 Ma),2)早侏罗世(189173 Ma),3)晚侏罗世(161156 Ma),和4)早白垩世(125120 Ma)。2.确定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晚三叠世(232–205 Ma)岩浆作用分别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和扬子与华北克拉通陆-陆俯冲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晚三叠世火成岩主要由埃达克质花岗岩和双峰式侵入岩组合构成。吉南地区晚三叠世(约220 Ma)花岗质岩石以高Sr、低Y、亏损重稀土元素为特征,具有与加厚陆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岩石相似的地球化学属性。吉南地区晚三叠世花岗质岩石中锆石的εHf(t)值(–17.9–7.2)和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23871708 Ma)以及磷灰石的εNd(t)值(–14.4–9.2)和TDM2(21681739 Ma)表明它们的原始岩浆起源于古老的加厚深部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吉南地区晚三叠世花岗质岩石形成于扬子和华北克拉通陆-陆俯冲碰撞之后的伸展环境,并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快速折返阶段相适应。研究确定扬子与华北克拉通陆-陆俯冲碰撞的影响的空间范围为胶东-辽南-辽东-吉南地区。延边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范围内的晚三叠世(约232 Ma)花岗质岩石也具有与加厚陆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岩石相似的地球化学属性。花岗岩中锆石的εHf(t)值(–15.6–7.1)和TDM2(19321718 Ma)表明其原始岩浆起源于古元古代深部陆壳的部分熔融。延边地区晚三叠世花岗质岩石与华北克拉通北缘三叠纪碱性岩带以及兴蒙造山带南缘晚三叠世基性-超基性岩一起构成了典型双峰式火成岩组合,并平行于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带分布,表明该期岩浆作用形成于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后的伸展环境,并揭示古亚洲洋构造体系影响的空间范围主要在索伦–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带的两侧以及华北克拉通北缘。3.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早侏罗世(189–173 Ma)钙碱性岩浆作用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在欧亚大陆下起始俯冲作用的发生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早侏罗世侵入岩主要由一套钙碱性侵入岩组合构成。吉南地区花岗质岩石具有高SiO2、低TiO2和Mg#值的特征,结合其中锆石的εHf(t)值(–16.7–4.2)和TDM2(22821491 Ma)以及磷灰石的εNd(t)值(–9.3–6.7)和TDM2(17041502 Ma),表明吉南地区早侏罗世花岗质岩石的原始岩浆起源于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深部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与吉南地区早侏罗世花岗质岩石相比,位于兴蒙造山带范围内的延边地区早侏罗世花岗质岩石具有相对较低的SiO2含量以及较高的TiO2含量和Mg#值以及高的锆石εHf(t)值(+8.0+9.6),表明延边地区早侏罗世花岗岩的原始岩浆起源于新元古代深部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东北亚陆缘早侏罗世火成岩成分的空间变化以及陆缘增生杂岩的研究结果,得出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早侏罗世岩浆作用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并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作用的开始。4.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晚侏罗世(161–156 Ma)岩浆作用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的小角度斜向俯冲的挤压环境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晚侏罗世侵入岩主要由一套埃达克质花岗岩组成。该期花岗岩中锆石的εHf(t)值(–19.7–17.2)和TDM2(24592299 Ma)以及磷灰石的εNd(t)值(–17.6–13.9)和TDM2(23882088 Ma),表明研究区晚侏罗世埃达克质花岗岩的原始岩浆起源于古老加厚深部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研究区晚侏罗世岩浆作用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小角度斜向俯冲的挤压环境,并揭示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东北亚陆缘主要处于走滑的构造属性。5.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早白垩世(125–120 Ma)岩浆作用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的弧后伸展环境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主要由一套A型花岗岩和双峰式火成岩组合构成,在化学上属于高钾钙碱性以及偏铝质-弱过铝质系列,其中早白垩世碱长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暗示它们形成于伸展环境。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中锆石的εHf(t)值(–14.3–1.4)和磷灰石的εNd(t)值(–13.8–7.3)表明其原始岩浆起源于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深部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同期的石英闪长岩具有幔源岩浆与壳源岩浆混合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幔源与壳源岩浆构成的双峰式岩浆作用与同期的A型花岗岩一起揭示了区域伸展环境的存在,该期伸展作用应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的弧后伸展环境相对应。6.确定华北克拉通东北缘陆壳的增生主要发生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而兴蒙造山带的陆壳增生发生在新元古代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克拉通区中生代花岗岩的锆石TDM2介于26101306 Ma、磷灰石TDM2介于23891456 Ma,揭示该区深部陆壳增生主要发生在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其次为中元古代;而兴蒙造山带区中生代花岗岩的锆石TDM2介于718618 Ma,暗示其深部陆壳增生发生在新元古代。克拉通区中生代花岗岩主要是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物质再造所成,而造山带区中生代花岗岩则是新元古代增生陆壳物质再造的产物。

王莎[7](2021)在《安徽省凤阳县板桥~洼子陈地区金、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文中指出凤阳县板桥~洼子陈一带区域上处于秦岭多金属成矿带和胶东金成矿带的交接转换地区蚌埠隆起带上,目前已发现8处金矿点及马山金红石-钼矿,作为安徽省重要的金矿成矿有利地区之一,成矿地质条件优越,虽然具有矿床工业远景的可能性,但由于大面积的第四系覆盖,地质工作程度总体上偏低,基础地质资料陈旧,浅覆盖区之下的基岩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不明,长期以来制约着地质找矿突破。通过收集区域地质资料和研究区内矿点检查分析,大致查明了研究区内成矿地质背景和条件,初步建立了研究区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总结分析了该地区的金、钼多金属矿成矿特征,金矿类型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型以及破碎蚀变岩型,受构造控制,赋矿层位为五河岩群,岩性为变基性火山岩,这种火山型含铁镁硅酸盐建造,是变质热液型金矿脉的重要赋存地质体,同时也提供了成矿物源,反映出该套地层的成矿专属性。区内的含矿围岩主要为角闪岩、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等,易形成裂隙,从而为含矿溶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高岭土化。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半自形晶结构、粒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成矿方式为充填或交代作用,确定其成矿类型为中低温热液石英脉型。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磁法测量、激电中梯测量、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CSAMT、激电测深测量等物探技术手段圈定了板桥~洼子陈一带异常区,共圈定10个金、铅、钼矿体。选择地质成矿条件十分有利,且与找矿模型表达的预测准则吻合程度较高,预测依据充分,资源潜力较大的地区,择优进行钻探、化探以及薄片鉴定验证,优选出5个找矿靶区。分布全区的11个钻孔中所有矿(化)体的岩性均为厚度不等的含硫化物石英脉,研究区0-500m成矿类型主要为构造热液填充石英脉型,研究区露头及钻孔中所见岩浆岩主要为肉红色石英正长斑岩和一些脉岩,岩浆岩活动为金多金属成矿提供了良好热力条件和物源条件。因此,本区具有较好的金、钼多金属找矿潜力,本文提出的找矿模型预测找矿方法,多种物探方法耦合精准识别技术,对指导该区实现找矿进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张文祥[8](2021)在《秦岭-桐柏造山带碰撞后花岗岩成因及壳幔岩浆相互作用》文中认为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成因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探讨大陆地壳形成、演化和壳幔相互作用等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关键。造山带是壳幔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也是岩浆活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在造山带中广泛发育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对造山带中花岗岩的成因详尽的研究对于反演其深部地壳物质组成和性质、岩浆形成机制,以及区域构造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花岗岩及其共生的中基性岩或暗色包体的研究可以揭示其形成过程中的壳幔岩浆相互作用。秦岭-桐柏造山带发育有大量晚中生代碰撞后花岗岩,其中一些岩体具有复杂的岩性,为研究造山带中花岗岩的成因及壳幔岩浆相互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样品。本文以秦岭-桐柏造山带北秦岭地体中的晚中生代碰撞后蟒岭杂岩体和梁湾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不同的岩石类型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原位微区锆石和/或榍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论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蟒岭杂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和闪长岩组成。细致的锆石U-Pb SIMS/LA-ICPMS年代学结果显示,蟒岭二长花岗岩和闪长岩具有相同的形成时代,形成于143-141Ma,属于碰撞后岩浆岩。蟒岭闪长岩具有相对较低的Si O2和相对较高的Mg O、Cr和Ni含量以及Mg#值。它们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点。在同位素组成上,蟒岭闪长岩具有均一且相对富集的Sr-Nd-Hf同位素组成((86Sr/87Sr)i=0.706491~0.706622;εNd(t)=-10.82~-10.38;εHf(t)=-10.8~-7.9)和高于正常地幔锆石的δ18O值(6.48-7.18‰)。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蟒岭闪长岩形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相较于闪长岩,蟒岭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 O2含量和较低的Mg#值。他们具有变化的Sr-Nd-Hf-O同位素组成,其86Sr/87Sr初始比值介于0.707191和0.708310之间,εNd(t)值介于-13.74和-8.10之间,锆石εHf(t)值介于-17.2和-7.0之间,锆石δ18O值为5.83-7.08‰。此外,在蟒岭二长花岗岩中还发现有大量具有相对一致U-Pb年龄(1773-1791Ma)的继承锆石核。其δ18O和εHf(t)值成分别为5.42-5.69‰和-7.8~-5.9。这些继承锆石具有与华北板块南缘熊耳群相似的年龄和相似的Hf同位素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结果显示,宽坪群逆冲于熊耳群之上,且具有相对亏损的同位素组成。对蟒岭二长花岗岩的同位素模拟结果显示,蟒岭二长花岗岩可能形成于蟒岭闪长岩所代表的幔源岩浆与宽坪群和熊耳群形成的壳源岩浆的三端元混合。因此,壳源和幔源物质均参与了蟒岭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其中部分壳源物质具有相较于幔源物质更加亏损的同位素组成。蟒岭杂岩体形成过程中壳源与幔源物质相反的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在岩浆混合过程中,幔源物质相较于壳源物质并不一定具有更加亏损的同位素组成。在研究壳幔岩浆混合的过程中应开展更细致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研究来探讨这一问题。(2)梁湾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及其中的暗色包体组成。锆石SIMS/LA-ICPMS和榍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二长花岗岩和暗色包体具有相同的形成年龄,形成于约130Ma,为碰撞后岩浆岩。梁湾暗色包体具有细粒结构,发育有冷凝边,含有针状磷灰石和角闪石,且无明显变形。对暗色包体与寄主二长花岗岩中角闪石和和榍石结构和成分的分析表明,暗色包体由温度较高且较为还原的岩浆注入到相对低温且更为氧化的寄主花岗岩浆中淬冷形成,暗色包体与寄主二长花岗岩仅存在有限的物质交换。梁湾暗色包体相对较低的Si O2含量,和较高的K2O及Mg#值。它们具有富集且均一的全岩Sr-Nd-Hf同位素((86Sr/87Sr)i=0.707290~0.707314;εNd(t)=-14.53~-14.01;εHf(t)=-20.28~-17.72),锆石Hf同位素(εHf(t)=-18.5±0.3)和榍石Nd同位素(εHf(t)=-14.38±0.15)组成及正常地幔锆石的δ18O值(5.65±0.15‰)。暗色包体具有明显不同于其二郎坪群古生代新生岛弧地壳围岩的特征,而显示出与华南板块地壳岩石形成的I型花岗岩相似的同位素组成。暗色包体可能是由三叠纪华南板块俯冲陆壳岩石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梁湾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 O2和K2O含量,其具有与暗色包体相似的Sr-Nd-Hf-O同位素组成,但不同的岩浆演化趋势。梁湾二长花岗岩不是由暗色包体同源岩浆分离结晶或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前人对桐柏造山带地球物理的研究,梁湾二长花岗岩可能是由位于桐柏北部增生造山单元之下的华南板块俯冲底垫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桐柏造山带二郎坪群晚中生代具有富集放射成因同位素组成以及高钾含量花岗岩表明,其深部地壳物质组成可能已经被置换。梁湾二长花岗岩和暗色包体相同的同位素组成表明可能是由于交代地幔的物质与花岗岩源区物质一致。在碰撞后花岗岩中,暗色包体与寄主花岗岩相同的同位素组成不一定是由岩浆混合过程中同位素扩散平衡形成的。

施珂[9](2021)在《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与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 ——以铜陵、皖北及皖东地区典型矿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是我国东部地区一次重要的岩浆作用,其与金、铜等矿床的成因联系更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金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既可以作为贵重首饰同时也具备货币属性,如今更是广泛运用在航空、医疗及电子科技等众多领域,但近年来我国的金储备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加大金矿床的勘探力度及对金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研究极为重要。铜陵矿集区、皖北蚌埠地区和皖东滁州-马厂地区是安徽省内重要的金、铜资源地,多年来也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地区。区内燕山期岩浆岩也极为发育,但燕山期岩浆活动与金、铜矿床的成因联系仍有诸多争议。特别是区内近年来发现的一系列新矿床,其与燕山期岩浆岩的关系尚未明确,仍需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本次工作重点选择上述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铜金矿床,如铜陵矿集区杨冲里金矿、胡村南铜钼矿、蚌埠地区江山金矿及滁州-马厂地区大庙山金矿等作为典型矿床,开展相关的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研究工作,拟解决成岩成矿的时空关系、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及区域矿床成因等主要问题。杨冲里金矿的研究表明,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岩浆,该矿床与舒家店斑岩型铜矿为同一成矿系统,不同的成矿组合与成矿流体的成分比例改变有关,浅部可能还存在一期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事件。胡村南铜钼矿的研究表明,成矿与区内的燕山期花岗闪长岩有关,成岩成矿时代基本一致,岩浆岩具有俯冲洋壳埃达克质岩的属性,斑岩阶段与矽卡岩阶段的成矿物质基本一致,但略有不同,矽卡岩阶段的地层物质参与更多,并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江山金矿的研究表明,成岩成矿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与该地区中生代第三次岩浆活动对应,Sr、Y等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指示了其具有壳源属性,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岩浆具有高氧逸度的特点,有利于金矿成矿,围岩为古老的变质基底,也具有较高的Au元素丰度,硫化物的微区地球化学特征及原位的S同位素也指示了岩浆与地层的共同作用是区内金矿的主要成因,复杂的破碎带构造提供了与区内其他金矿不同的储矿空间,形成了独特的矿体形态。大庙山的研究表明,区内的岩浆岩形成于130Ma左右,过去因为岩体的规模较小,常常忽略与成矿的关系,前人多认为该矿床为似卡林型。但锆石的微量元素显示岩浆具有较高的氧逸度,有利金成矿,硫化物的原位S同位素指示了一个多元成矿的特征,说明了地层与岩浆均参与了金的成矿,硫化物的微区地球化学特征则表明,岩浆在成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区域成岩-成矿的研究工作,结合前人研究工作总结了三个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与金、铜成矿的关系及区域矿床成因。认为三个地区燕山期的岩浆岩具有从南向北呈现逐渐年轻的趋势,均为高氧逸度的埃达克质岩,区内的Au、Cu多金属矿床均主要与这些燕山期的埃达克质岩有关。三个地区的岩浆源区略有差异,铜陵矿集区和滁州-马厂地区起源于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铜陵的燕山期岩浆岩特别是辉石闪长岩具有较多的幔源物质,滁州-马厂地区的燕山期岩浆岩混染了较多的壳源物质,其原因可能与铜陵矿集发育的深大断裂有关,蚌埠地区则起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同时,由于基底属性的差异导致了三个地区不同的成矿类型和赋矿层位,蚌埠地区的基底在形成时有一定的幔源物质加入,基底Au的元素丰度较高(地壳平均值的5倍),其基底围岩在成矿过程中也提供了大量的成矿物质,因此该地区的金矿多发育在太古代的变质基底中,成矿类型主要为受构造控制的造山型(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铜陵矿集区和滁州-马厂地区的基底主要为壳源物质,具有幔源物质的岩浆为区内的Au、Cu矿床提供了主要的成矿物质和成矿反应的必要热能,因此矿体多发育在地球化学性质较为活泼的碳酸盐岩地层当中,成矿类型多为斑岩-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型矿床。

许志河[10](2020)在《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文中提出红旗岭-漂河川-长仁岩浆型铜镍成矿带位于吉中-延吉活动陆缘中部,中亚造山带东南缘。自显生宙以来,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的叠加与转换过程,形成了大量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近年来,在中亚造山带西段(天山-阿尔泰段)相继发现了喀拉通克、黄山、图拉尔根、坡北等大型铜镍矿,然而中亚造山带东南段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找矿工作并无重大突破。同时,研究区地质找矿工作多偏重矿床尺度的观测和研究,缺乏区域成岩成矿动力学、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导致上述各方面脱节,很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本论文在系统收集、整理和研究前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将区内最具有代表性的红旗岭大型铜镍矿、漂河川中型镍矿、以及研究程度相对较低但找矿前景较好的的长仁-獐项中型铜镍矿作为典型矿床。论文从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入手,以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区域小比例尺地球物理学为方法,对研究区内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原生岩浆、岩浆源区、成岩成矿时代、成矿作用、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成岩事件划分为两期:印支期(250~204Ma),为岩石圈拆沉背景,软流圈上涌底侵岩石圈地幔发生大比例熔融的产物,因源区硫化物耗尽或极少残留,故该期成矿潜力极佳;燕山期(191~175Ma),为洋壳俯冲弧后伸展背景,幔源岩浆熔融比例较小,铜镍成矿金属储存于源区硫化物中故该期岩体成矿潜力较差。针对典型矿区开展大比例尺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如:高精度重力、地面磁测、地面瞬变电磁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等)为研究方法,圈定研究区镁铁-超铁质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研究区岩浆通道成矿系统,深部为单一开放式的岩浆主通道;浅部由多个次级岩浆通道组成。同时开展精细化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研究,结果显示重、磁边界识别(ED)及离散小波变换(DWT)技术可以用于厘定岩体与围岩、岩体与矿体以及矿体与围岩的边界;最后,本文根据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和矿体产出部位,建立不同成矿模式,以此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技术,建立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并圈定3个A级和1个B级找矿远景区。

二、吉林南部太古代白山镇群变质岩中角闪石成份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南部太古代白山镇群变质岩中角闪石成份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吉南夹皮沟地区太古宙表壳岩变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实验设计、测试条件
        1.4.1 实验设计
        1.4.2 测试条件
    1.5 实际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2.1 太古宙变质表壳岩系
        2.2.2 古元古代地层
        2.2.3 新元古代地层
        2.2.4 中-新生代火山沉积地层
    2.3 岩浆岩
        2.3.1 太古宙TTG片麻岩
        2.3.2 元古宙辉石花岗岩类
        2.3.3 中生代花岗岩
    2.4 构造
    2.5 变质作用及区域矿产
第3章 岩石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野外产状
    3.2 岩相学特征
        3.2.1 变质泥质片麻岩
        3.2.2 变质基性麻粒岩
    3.3 岩石地球化学
        3.3.1 主量元素
        3.3.2 稀土元素
        3.3.3 微量元素
第4章 矿物化学特征及变质作用
    4.1 矿物化学特征
        4.1.1 石榴石
        4.1.2 黑云母
        4.1.3 斜长石
        4.1.4 角闪石
        4.1.5 单斜辉石
        4.1.6 斜方辉石
    4.2 变质阶段
        4.2.1 变质泥质片麻岩变质阶段
        4.2.2 变质基性麻粒岩变质阶段
    4.3 变质作用PT条件
        4.3.1 变质泥质片麻岩的变质温压条件
        4.3.2 变质基性麻粒岩的变质温压条件
第5章 锆石U-Pb年代
    5.1 夕线石榴黑云长石片麻岩
    5.2 石榴角闪斜长辉石岩
第6章 原岩恢复与变质作用演化以及构造背景
    6.1 原岩恢复
    6.2 变质作用演化与P-T轨迹
    6.3 构造背景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熊耳山和伏牛山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对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科学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生代构造演化
        1.2.2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生代岩浆作用
        1.2.3 熊耳山和伏牛山地区晚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华北克拉通南缘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2.1 结晶基底-太华群
        2.2.2 沉积盖层
    2.3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3.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3.2 全岩主量与微量元素
    3.3 全岩Sr-Nd-Pb同位素
    3.4 磷灰石Nd同位素
    3.5 锆石Hf-O同位素
第4章 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岩石成因
    4.1 熊耳山地区地质背景
    4.2 岩体地质与岩相学特征
        4.2.1 五丈山岩体
        4.2.2 花山岩体
        4.2.3 蒿坪岩体
        4.2.4 斑竹寺岩体
    4.3 五丈山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4.3.1 五丈山岩体锆石U-Pb年代学
        4.3.2 五丈山岩体地球化学
        4.3.3 五丈山岩体的岩石成因
        4.3.4 小结
    4.4 花山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4.4.1 花山岩体锆石U-Pb年代学
        4.4.2 花山岩体地球化学
        4.4.3 花山岩体的岩石成因
        4.4.4 小结
    4.5 蒿坪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4.5.1 蒿坪岩体锆石U-Pb年代学
        4.5.2 蒿坪岩体地球化学
        4.5.3 蒿坪岩体的岩石成因
        4.5.4 小结
    4.6 斑竹寺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4.6.1 斑竹寺岩体锆石U-Pb年代学
        4.6.2 斑竹寺岩体地球化学
        4.6.3 斑竹寺岩体的岩石成因
        4.6.4 小结
第5章 华北克拉通南缘伏牛山地区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岩石成因
    5.1 伏牛山地区地质背景
    5.2 岩体地质与岩相学特征
        5.2.1 伏牛山中性岩体
        5.2.2 伏牛山酸性岩体
    5.3 伏牛山中性侵入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5.3.1 伏牛山中性侵入岩锆石U-Pb年代学
        5.3.2 伏牛山中性侵入岩的地球化学
        5.3.3 伏牛山中性侵入岩的岩石成因
        5.3.4 小结
    5.4 伏牛山酸性侵入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5.4.1 伏牛山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
        5.4.2 伏牛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
        5.4.3 伏牛山花岗岩的岩石成因
        5.4.4 小结
第6章 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
    6.1 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年代学格架
    6.2 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大陆地壳的减薄和再造
    6.3 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岩浆作用形成的动力学背景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0.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3.1 陆相火山岩区矿床研究现状
        0.3.2 研究区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0.3.3 存在问题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0.5 主要工作量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2 区域地层
        1.2.1 柴周缘东昆仑造山带
        1.2.2 柴北缘造山带
    1.3 区域构造
        1.3.1 昆南断裂
        1.3.2 昆中断裂
        1.3.3 昆北断裂
        1.3.4 柴达木南缘隐伏断裂
        1.3.5 柴达木北缘隐伏断裂
        1.3.6 丁字口-乌兰断裂
        1.3.7 宗务隆山南断裂
        1.3.8 宗务隆-青海南山断裂
        1.3.9 阿尔金断裂
        1.3.10 哇洪山-温泉断裂
    1.4 区域岩浆岩
        1.4.1 东昆仑地区
        1.4.2 柴北缘地区
第2章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及动力学演化研究
    2.1 前加里东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1 柴南缘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2.2.2 柴北缘造山带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演化新认识
    2.3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3.1 华力西-印支期东昆仑造山带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2.3.2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北缘构造演化新认识
        2.3.3 柴周缘中生代相邻板块时空演化关系
    2.4 关于中生代火山岩问题
        2.4.1 印支早期夏河组火山岩
        2.4.2 印支晚期鄂拉山组火山岩
        2.4.3 夏河组和鄂拉山组火山岩差异性对比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3.1 柴周缘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1.1 鄂拉山口铅锌矿床
        3.1.2 夏河铜多金属矿床
        3.1.3 哈日扎银铜多金属矿床
        3.1.4 那更康切尔银矿床
    3.2 柴周缘古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2.1 达达肯乌拉山铜铅锌矿床
        3.2.2 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第4章 区域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4.1 柴周缘成矿带的时空结构
    4.2 火山岩与成矿关系解析
    4.3 柴周缘印支早期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
    4.4 柴周缘印支晚期陆相火山岩区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4.4.1 幔源C-H-O流体与银、金元素的关系
        4.4.2 成矿深源性问题探讨
        4.4.3 东昆仑富Ag幔源流体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过程分析
        4.4.4 成矿模式
        4.4.5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4.5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总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晚中生代钼、金成矿关系研究 ——以祁雨沟金矿和雷门沟钼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华北克拉通南缘钼、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斑岩矿床的研究现状
        1.2.3 祁雨沟金矿和雷门沟钼矿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3.3 研究方案与分析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性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基底岩系
        2.2.2 盖层岩系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岩浆岩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2.1 断裂构造
        3.2.2 爆破角砾岩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体地质特征
        3.4.1 隐爆角砾岩型金矿
        3.4.2 斑岩型金矿体
        3.4.3 石英脉型金矿(公峪)
    3.5 成矿阶段
第4章 样品制备及主要分析方法
    4.1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4.2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4.3 全岩Sr-Nd同位素
    4.4 锆石U-Pb测年
    4.5 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
    4.6 扫描电镜与电子探针分析
    4.7 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4.7.1 黄铁矿的分析和校正方法
        4.7.2 磷灰石的分析和校正方法
第5章 祁雨沟金矿成矿机制
    5.1 矿石矿物学特征
        5.1.1 硫化物矿物特征
        5.1.2 可见金特征
        5.1.3 铋矿物特征
    5.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3 铋熔体对金成矿作用的分析
        5.3.1 铋熔体收集金在祁雨沟金矿中的作用
第6章 祁雨沟矿区晚中生代岩浆岩演化及成因
    6.1 岩浆岩中的锆石特征
        6.1.1 锆石U-Pb年龄
        6.1.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6.1.3 锆石微量元素
    6.2 岩浆岩中的磷灰石特征
    6.3 全岩主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
    6.4 全岩Sr-Nd同位素
    6.5 讨论
        6.5.1 祁雨沟矿区成岩时代
        6.5.2 成矿岩体成因
        6.5.3 成岩成矿关系研究
        6.5.4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第7章 雷门沟钼矿的地质特征与成因
    7.1 矿床地质特征
    7.2 雷门沟花岗斑岩体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7.3 雷门沟斑岩体中磷灰石的特征
    7.4 雷门沟花岗斑岩的成因讨论
    7.5 矿床成因
第8章 熊耳山地区Mo-Au成矿关系
    8.1 成矿岩体成因对比
    8.2 钼、金成矿物质来源
第9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1.1.2 华北克拉通与成矿
        1.1.3 前寒武纪铀矿及构造背景
        1.1.4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2 区域放射性场特征
        2.2.1 参数特征
        2.2.2 放射性场特征
    2.3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早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形成时代及成因探讨
    3.1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连山关岩体及辽河群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3.2.1 测试样品描述及U-Pb测年结果
        3.2.2 U-Pb年龄地质意义讨论
    3.3 韧性剪切带发育特征
        3.3.1 宏观变形特征
        3.3.2 微观变形特征
        3.3.3 有限应变测量
    3.4 古元古代基性岩发育特征
        3.4.1 基性岩样品的岩相学特征
        3.4.2 基性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
        3.4.3 基性岩的构造环境与物质源区
第4章 典型铀矿特征及铀成矿作用
    4.1 典型铀矿床特征
        4.1.1 连山关铀矿床
        4.1.2 黄沟铀矿床
        4.1.3 玄岭后铀矿床
    4.2 铀矿石特征
        4.2.1 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物质成分
        4.2.2 矿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
    4.3 铀矿体围岩及蚀变特征
        4.3.1 铀矿体围岩
        4.3.2 围岩蚀变特征
        4.3.3 微量元素特征
        4.3.4 蚀变与铀矿化的关系
    4.4 铀成矿作用
        4.4.1 铀成矿时代
        4.4.2 铀成矿温压、pH和Eh值
        4.4.3 铀源及热液来源
        4.4.4 铀的活化迁移
        4.4.5 铀的沉淀机制
第5章 构造演化与铀矿关系研究
    5.1 韧性剪切带与铀矿关系
        5.1.1 一级控矿构造-韧性剪切带
        5.1.2 二级控矿构造-脆性断裂带
    5.2 古元古代基性岩及与铀矿关系
        5.2.1 基性岩与铀矿的时空关系
        5.2.2 基性岩与铀矿的成因关系
    5.3 构造变形期次与演化历史
    5.4 铀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中生代岩浆事件 ——对多构造体系演化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多构造体系演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2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地壳增生与再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思路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本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3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系
        2.2.2 古生界
        2.2.3 中生界
        2.2.4 新生界
    2.3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中生代侵入岩的地质与岩石学特征
    3.1 吉南地区
        3.1.1 闪长质岩体
        3.1.2 花岗质岩体
    3.2 延边地区中生代花岗质岩体
第4章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中生代岩浆事件的年代学格架与岩石组合
    4.1 锆石U-Pb定年方法
    4.2 定年结果
        4.2.1 闪长质岩体的锆石U-Pb定年结果
        4.2.2 花岗质岩体的锆石U-Pb定年结果
    4.3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中生代岩浆作用期次、岩石组合与时空分布
        4.3.1 晚三叠世火成岩岩石组合及其空间分布
        4.3.2 早侏罗世火成岩岩石组合及其空间分布
        4.3.3 晚侏罗世火成岩岩石组合及其空间分布
        4.3.4 早白垩世火成岩岩石组合及空间分布
第5章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中生代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5.1 分析方法
        5.1.1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5.1.2 锆石O同位素分析方法
        5.1.3 锆石Hf同位素分析方法
        5.1.4 磷灰石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5.1.5 磷灰石Nd同位素分析方法
        5.1.6 斜长石Sr同位素分析方法
        5.1.7 长石Pb同位素分析方法
    5.2 晚三叠世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
        5.2.1 主量和微量元素
        5.2.2 锆石Hf-O同位素
        5.2.3 磷灰石微量元素
        5.2.4 磷灰石Nd同位素
        5.2.5 长石原位Sr-Pb同位素
    5.3 早侏罗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
        5.3.1 主量和微量元素
        5.3.2 锆石Hf-O同位素
        5.3.3 磷灰石的微量元素
        5.3.4 磷灰石Nd同位素组成
        5.3.5 长石原位Sr-Pb同位素
    5.4 晚侏罗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
        5.4.1 主量和微量元素
        5.4.2 锆石Hf-O同位素
        5.4.3 磷灰石微量元素
        5.4.4 磷灰石Nd同位素
        5.4.5 长石原位Sr-Pb同位素
    5.5 早白垩世侵入岩的地球化学
        5.5.1 主量和微量元素
        5.5.2 锆石Hf-O同位素
        5.5.3 磷灰石微量元素
        5.5.4 磷灰石Nd同位素
        5.5.5 长石原位Sr-Pb同位素
第6章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中生代侵入岩的岩石成因
    6.1 磷灰石微量元素和Nd同位素组成限定岩石成因和源区性质
    6.2 晚三叠世花岗岩的岩石成因
    6.3 早侏罗世花岗岩的岩石成因
    6.4 晚侏罗世花岗岩的岩石成因
    6.5 早白垩世侵入岩的岩石成因
        6.5.1 早白垩世花岗岩成因
        6.5.2 早白垩世闪长岩成因
第7章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中生代火成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多构造体系演化
    7.1 晚三叠世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多构造体系演化
        7.1.1 晚三叠世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
        7.1.2 晚三叠世岩浆作用与多构造体系演化
        7.1.3 晚三叠世多构造体系影响的空间范围
    7.2 早侏罗世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古太平洋板块起始俯冲
        7.2.1 早侏罗世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
        7.2.2 早侏罗世岩浆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起始俯冲
        7.2.3 早侏罗世多构造体系影响的空间范围
    7.3 晚侏罗世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与东北亚陆缘走滑构造属性
        7.3.1 晚侏罗世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
        7.3.2 晚侏罗世岩浆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的小角度斜向俯冲
        7.3.3 晚侏罗世多构造体系影响的空间范围
    7.4 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
        7.4.1 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
        7.4.2 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
第8章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深部陆壳增生与再造过程
    8.1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深部陆壳组成的不均一性
        8.1.1 同时代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以及磷灰石Nd同位素的空间变异
    8.2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深部陆壳的增生时间
        8.2.1 克拉通区
        8.2.2 造山带区
    8.3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深部陆壳的再造过程
        8.3.1 克拉通区
        8.3.2 造山带区
第9章 结论
    9.1 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安徽省凤阳县板桥~洼子陈地区金、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金多金属矿勘查技术手段研究现状
        1.2.2 凤阳地区金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3 本次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实物工作量
    1.6 研究区范围
    1.7 研究区交通位置
    1.8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蚌埠隆起区区域地质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3.1 研究区及外围矿点资料分析
        3.1.1 毛山金矿
        3.1.2 中家山铅锌矿
        3.1.3 上王庄金矿
        3.1.4 北门曹金矿点
        3.1.5 吴段家金矿点
        3.1.6 新农村金(银)矿点
        3.1.7 狮子山金矿点
        3.1.8 马山金钼矿点
    3.2 矿区地质特征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2.4 变质作用
    3.3 矿区岩石物性特征
        3.3.1 物探工作方法技术
        3.3.2 异常特征
第四章 矿床特征、成因及找矿标志
    4.1 矿体特征
        4.1.1 矿体产状、规模
        4.1.2 矿石特征
        4.1.3 矿石类型
        4.1.4 矿体围岩和夹石
    4.2 矿床类型和成因分析
    4.3 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第五章 板桥-洼子陈地区金钼多金属找矿靶区优选评价
    5.1 靶区选取依据
    5.2 靶区特征
        5.2.1 北门曹铅金找矿靶区
        5.2.2 七里金多金属找矿靶区
        5.2.3 岗马金铅找矿靶区
        5.2.4 小曹家金多金属找矿靶区
        5.2.5 岗上金多金属找矿靶区
    5.3 钻探验证成果
        5.3.1 钻孔布置依据
        5.3.2 钻探验证情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8)秦岭-桐柏造山带碰撞后花岗岩成因及壳幔岩浆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选题研究背景
        1.2.1 花岗岩研究现状
        1.2.2 花岗岩形成过程中的幔源岩浆作用
        1.2.3 壳幔岩浆相互作用研究中潜在的问题
        1.2.4 秦岭-桐柏造山带碰撞后花岗岩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三章 分析方法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2 全岩Sr-Nd-Hf同位素分析
    3.3 矿物主量元素分析
    3.4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
    3.5 SIMS锆石U-Pb定年及O同位素分析
    3.6 LA-ICPMS锆石U-Pb定年
    3.7 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3.8 LA-ICPMS榍石U-Pb定年及微量元素分析
    3.9 LA-MC-ICPMS榍石Sm-Nd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秦岭造山带蟒岭杂岩体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4.1 样品野外及镜下特征
    4.2 分析结果
        4.2.1 单斜辉石主量元素
        4.2.2 锆石形态学特征及U-Pb年龄
        4.2.3 全岩主微量元素
        4.2.4 全岩Sr-Nd同位素
        4.2.5 锆石O-Hf同位素
    4.3 讨论
        4.3.1 蟒岭杂岩体形成时代
        4.3.2 蟒岭闪长岩成因
        4.3.3 蟒岭二长花岗岩成因
        4.3.4 蟒岭杂岩体形成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4.4 小结
    4.5 附表
第五章 桐柏造山带梁湾岩体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5.1 样品野外及镜下特征
    5.2 分析结果
        5.2.1 全岩主微量元素
        5.2.2 全岩Sr-Nd-Hf同位素组成
        5.2.3 矿物主量元素
        5.2.4 锆石形态学特征及U-Pb年龄
        5.2.5 锆石O-Hf同位素
        5.2.6 榍石形态学特征和主微量元素组成
        5.2.7 榍石U-Pb年龄
        5.2.8 榍石Sm-Nd同位素组成
    5.3 讨论
        5.3.1 梁湾岩体形成时代
        5.3.2 暗色包体成因
        5.3.3 二长花岗岩成因
        5.3.4 梁湾岩体形成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5.4 小结
    5.5 附表
第六章 论文主要结论、创新性及存在的不足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性
    6.3 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9)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与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 ——以铜陵、皖北及皖东地区典型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1.3 研究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1.4 取得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铜陵矿集区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区域化探异常
        2.1.5 区域矿产
    2.2 皖北蚌埠地区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区域化探异常
        2.2.5 区域矿产
    2.3 皖东滁州-马厂一带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岩浆岩
        2.3.4 区域化探异常
        2.3.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分析方法
    3.1 全岩主微量分析
    3.2 电子探针分析(EPMA)
    3.3 锆石微量元素、U-Pb同位素和Hf同位素
    3.4 原位S同位素分析
    3.5 稳定同位素分析
    3.6 辉钼矿Re-Os同位素分析
    3.7 流体包裹体测温与激光拉曼
    3.8 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第四章 典型矿床研究
    4.1 杨冲里金矿
        4.1.1 矿床地质特征
        4.1.2 样品描述
        4.1.3 测试结果
        4.1.4 讨论
    4.2 胡村南铜钼矿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样品描述
        4.2.3 测试结果
        4.2.4 讨论
    4.3 江山金矿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样品描述
        4.3.3 测试结果
        4.3.4 讨论
    4.4 大庙山金矿
        4.4.1 矿床地质特征
        4.4.2 样品描述
        4.4.3 测试结果
        4.4.4 讨论
    4.5 构造地质背景
    4.6 典型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
        4.6.1 杨冲里金矿
        4.6.2 胡村南铜钼矿
        4.6.3 江山金矿
        4.6.4 大庙山金矿
第五章 区域成矿作用研究
    5.1 铜陵矿集区
        5.1.1 区域成矿类型
        5.1.2 区域成矿控制条件
        5.1.3 区域矿床成因
    5.2 皖北蚌埠地区
        5.2.1 区域成矿类型
        5.2.2 区域成矿控制条件
        5.2.3 区域矿床成因
    5.3 皖东滁州-马厂地区
        5.3.1 区域成矿类型
        5.3.2 区域成矿控制条件
        5.3.3 区域矿床成因
    5.4 区域成矿作用对比研究
第六章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区范围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所属领域
        1.2.2 选题来源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岩浆型铜镍矿床的研究现状
        1.3.2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地球物理勘查现状
        1.3.3 找矿模型与成矿预测的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认识
        1.5.1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作用研究
        1.5.2 典型矿区多学科调查与研究
        1.5.3 地球物理勘查研究
        1.5.4 找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研究
    1.6 取得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太古宇
        2.1.2 元古界
        2.1.3 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
        2.2.2 褶皱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太古宙岩浆岩
        2.3.2 元古代岩浆岩
        2.3.3 古生代岩浆岩
        2.3.4 中生代侵入岩
        2.3.5 新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重力场特征
    2.5 区域磁场特征
    2.6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
    3.1 古陆核形成与演化阶段
        3.1.1 古陆核的形成
        3.1.2 古陆核的裂解
    3.2 辽吉洋演化阶段
        3.2.1 辽吉洋俯冲
        3.2.2 辽吉洋闭合
        3.2.3 辽吉洋闭合后伸展
    3.3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阶段
    3.4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3.4.1 古亚洲洋俯冲
        3.4.2 古亚洲洋最终闭合
    3.5 古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3.5.1 福洞岩群
        3.5.2 年代学与同位素特征
        3.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5.4 岩浆源区
        3.5.5 成岩构造背景
第4章 典型矿区多学科综合调查
    4.1 典型矿区地质特征
        4.1.1 红旗岭
        4.1.2 漂河川
        4.1.3 长仁-獐项
    4.2 成岩-成矿时代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
        4.3.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4 原生岩浆与岩浆演化
        4.4.1 岩浆源区性质
        4.4.2 岩浆熔融程度
        4.4.3 同化混染作用
        4.4.4 铂族元素亏损
    4.5 矿床成因
        4.5.1 成矿构造背景
        4.5.2 矿床成因
第5章 矿化信息提取与地球物理勘查
    5.1 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5.1.1 边界识别
        5.1.2 离散小波变换
        5.1.3 2.5 维人机交互式正反演
    5.2 多尺度深部地球物理勘查
        5.2.1 电磁法勘查
        5.2.2 井中地球物理勘查
    5.3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
    5.4 地球物理对岩浆通道识别
第6章 找矿模型及预测
    6.1 成矿模式
        6.1.1 红旗岭
        6.1.2 漂河川
        6.1.3 长仁-獐项
    6.2 综合找矿模型
        6.2.1 地质模型
        6.2.2 地球物理模型
        6.2.3 找矿评价指标
        6.2.4 找矿方向
    6.3 找矿预测
        6.3.1 红旗岭A级找矿远景区
        6.3.2 漂河川A级找矿远景区
        6.3.3 长仁-獐项A级找矿远景区
        6.3.4 六颗松B级找矿远景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吉林南部太古代白山镇群变质岩中角闪石成份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吉南夹皮沟地区太古宙表壳岩变质作用研究[D]. 刘根驿. 吉林大学, 2021(01)
  • [2]熊耳山和伏牛山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对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制约[D]. 杨浩田. 吉林大学, 2021
  • [3]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浩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4]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晚中生代钼、金成矿关系研究 ——以祁雨沟金矿和雷门沟钼矿为例[D]. 吴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
  • [5]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D]. 吴迪. 吉林大学, 2021
  • [6]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中生代岩浆事件 ——对多构造体系演化的制约[D]. 张笑鸣. 吉林大学, 2021(01)
  • [7]安徽省凤阳县板桥~洼子陈地区金、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D]. 王莎.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8]秦岭-桐柏造山带碰撞后花岗岩成因及壳幔岩浆相互作用[D]. 张文祥.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9]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与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 ——以铜陵、皖北及皖东地区典型矿床为例[D]. 施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10]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D]. 许志河. 吉林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吉林南部太古代白山镇群变质岩中闪石的组成特征及地质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