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方红—40拖拉机前梁扭曲引起的故障及排除(论文文献综述)
周硕鑫[1](2020)在《25马力电动拖拉机底盘轻量化及整车造型设计》文中认为我国现阶段正在着力推动农业机械化以及生产过程的绿色无污染,其中,“绿色农机”工程作为国家所制定的发展目标在此形势下受到了大力推广。电动拖拉机相比较于传统燃油型拖拉机其优势在于排放量低甚至零排放、能耗低、噪音小以及振动水平低,因契合当今时代的环保理念而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用户的关注。对于电动拖拉机底盘轻量化设计可以提高整车性能,并且可达到降低使用能耗以延长续航时间的目的。本文根据25马力电动拖拉机主要技术参数,结合传统燃油拖拉机底盘模型资料,进行了电动拖拉机底盘结构方案的设计;根据电动拖拉机底盘结构特点和动力电池组布置原则,提出4种电池组布置方案,并进行了相对应的底盘静力学分析,确定了电池组最终布置方案;在该布置方案下,通过优化方法对拖拉机底盘进行了轻量化设计,其结果能够满足静、动力学特性要求;在最终确定的底盘结构基础上,结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和相关设计标准,进行了 25马力电动拖拉机驾驶室、机罩硬点尺寸的计算以及布置位置的确定,最终完成了拖拉机整车造型的概念设计。
周运超[2](2018)在《东方红LX904拖拉机变速箱故障诊断解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内各个行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国家政府一直以来高度正视三农工作,实施一系列直接有效的支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对农民作业使用的农机具进行了大力补贴,农用机械化得到了大力发展。特别是拖拉机的使用,极大改善了农业的发展。并且由于拖拉机能够适应很多丘陵山区的地形,而且能够自由改变速度,机动性强,性价比高等优点,特别是农忙季节播种施肥运载货物等一系列的作用体现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拖拉机能够带给他们轻松便利,创造更多的财富。本文针对东方红拖拉机变速箱在发生故障时如何进行有效的诊断和分析,降低农业工人的经济损失,提出了东方红拖拉机变速箱的故障诊断方法。通过对东方红拖拉机变速箱LX904齿轮箱故障过程的研究,阐述了故障诊断全过程,并提出了故障诊断的分析方法,最终实现了故障诊断。本文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拖拉机变速箱故障,共分为绪论、变速箱概述、变速箱的齿轮和路径传动、变速箱的常见故障、结论与展望五个部分。为提高拖拉机变速箱的使用年限,给农业工作者带来便利,本文通过东方红LX904这款拖拉机变速箱为例,为更加方便变速箱的检修,介绍拖拉机变速箱的组成以及构造、变速箱的工作原理、变速箱档位及路线传递分析、变速箱的拆装,重点介绍变速箱的换挡困难、异响、乱挡、跳挡等故障,从故障现象、故障原因以及故障诊断与排除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分析,学习拖拉机变速箱的故障维修手段,从而掌握变速箱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延长拖拉机变速器的使用寿命,为农业工作者带来福利。
戴亿政[3](2018)在《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针对我国水稻直播品种差异大、高速作业和大播量的要求,设计了一种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包括分种系统、排种系统、气力输送管道系统和动力底盘系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稻种适应性、作业速度、播量调节和压力输送等方面分析了气吹集排式分种器的分种过程,研究了分种器的分种机理,为实现分种器均匀连续和稳定分种,研究了分种流场与稻种的相互作用关系,设计了等密度分种流场,研制了由分种内外盖、迭代波纹输送管和分种盘组成的气吹集排式水稻分种器。试验结果证明,优化设计的等密度分种流场提高了分种器分种均匀性与适应性。(2)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和高速摄像HSP多场耦合技术(CFD-HSP耦合),仿真分析了分种器空气流场速度流线分布,高速拍摄了分种器中稻种的运动轨迹,将空气速度流线与稻种运动轨迹迭加,明确了稻种颗粒在流场中的姿态、运动和分离规律,研究了稻种颗粒在流场中的受力状态,耦合结果表明,稻种主要受空气速度流线方向上斜面飞升力作用而进行分种运动,据此优化设计了分种瓤结构,通过控制斜面飞升力改善了分种器各行分种的均匀性。(3)分析了稻种在排种过程的受力,根据气吹集排式旱直播机的播量要求,设计了一种中央集排式排种器,包括槽轮、壳体和无级播量调节装置等;确定了排种器设计参数,不同转速(10-100r/min)下排种器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排种器在28482g/s排量范围内,排量稳定,可为气吹集排式水稻直播机提供稳定的稻种流。采用气流输送理论对稻种在湍流状态下的阻力损失进行了计算,根据台架试验确定了附加因子系数,设计了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气力输送管道系统,通过台架试验和整机试验研究了输送管道系统的压力流速关系,根据文丘里原理,设计了可灵活调节的导种器,为气力输送管道系统的流体压力和速度控制提供了依据。采用双分种和双排种系统方式,优化了分种系统与排种系统成对配置的总体设计方案。对机架进行了静力学和动力学结构分析,对动力底盘系统的重心进行了设计计算,分析了整机承载、挂接和传动等功能,设计了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动力底盘系统、风机驱动系统和排种器驱动系统,研究了传动比与播量的关系,提高了排种系统高速作业的适应性;采用双地轮和飞轮配置方式,解决了地轮同步和滑移问题。(4)搭建了气吹集排式水稻分种试验台,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了分种均匀性与气压、排种器转速、播量和波纹结构厚度的关系,确定了临界气压为10kPa,建立了分种器分种均匀性变异系数回归模型。试验研究了分种均匀性与稻种的关系,籼稻品种黄广丝苗和粳稻品种宁粳45号的10行分种器行间播种质量流量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3.89%和2.13%,粳稻品种宁粳45号行内质量流量平均变异系数为3.41%。确定了平顶分种盖、分种口形状和排种管布置方法。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气吹集排式直播机的播量在75375kg/hm2可调,最高作业速度达14km/h;10行幅宽2m和20行幅宽4m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行间播种质量变异系数分别为4.89%和5.06%,田间播种稻种破碎率为0.46%。2017年在宁夏采用富源4号品种的产量为10372.5kg/hm2,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达到了设计目标,满足作业需求。
孙亚朋[4](2018)在《振动深松机自平衡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松耕作具有打破犁底层,增强耕作层和心土层之间的水肥流通的作用,但因耕作深度大,使得深松作业时耕作阻力大。振动深松具有减阻的优势,但振动深松机的振动传递至拖拉机,对拖拉机驾驶员造成不良影响,使得振动深松机的推广受到制约。为此,本文在振动深松减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降低振动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并对其进行舒适性、可靠性分析,开发出一种自平衡式振动深松机。主要研究如下:(1)设计开发单组铲振动深松机,进行室内土槽试验,对振动深松机工作参数进行研究。研究中,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考察深松铲振频、振幅、前进速度与耕阻、振动指标的关系,利用Design-Expert响应面分析法,得到两个指标的回归模型,并进行多目标优化分析,得到一组减阻减振的优化解:振幅21mm、振频4.2Hz、前进速度3.4km/h。该组优化参数下,与非振动深松相比,振动深松耕阻最小值、平均值分别减小46.2%、16.6%;与耕阻单目标优化结果相比,多目标优化得到竖直方向力的变化幅度减小42.5%,降低了振动影响。(2)设计多组铲振动深松机,利用振动深松铲工作参数优化分析结果,进一步对多组铲结构配置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寻优试验过程中,多组深松铲振动作业的剧烈振动易造成试验设备损坏,因此利用仿真试验,缩小寻优区间,以避免危险工作环境下的实车试验。基于Adams建立拖拉机-振动深松机仿真模型,建模过程包括导入三维模型、定义轮胎与地面之间接触力和附着力、加载等,其中各组铲的耕阻加载取自单组铲振动深松机土槽试验中的耕阻试验结果,并对拖拉机-振动深松机系统进行理论分析。理论与仿真分析得到拖拉机后轮所受支持力均值分别为27.8kN、26.4kN,误差为1.4kN,并且二者主振动曲线变化趋势一致,据此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采用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评价振动对驾驶员的影响,并通过MATLAB编程,利用功率谱密度函数,计算得到驾驶座质心总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使用该值作为建立自平衡性能评价指标。设计试验并进行优化分析得到起始相位角组合优化序列。优化结果表明,振动深松机减振比率超过90%,且符合国标对拖拉机驾驶员全身振动的评价要求,实现了振动深松机作业时的自平衡。(3)在仿真优化的基础上,对多组铲振动深松机进行实际振动测试试验。使用TST5910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测试机架、悬挂架上各位置加速度变化曲线,利用二次积分、频谱分析,得到振动位移变化曲线,实现振动深松机振动特性的测量与分析。结合牵引力特性,优化得到振动深松机振动位移最小的起始相位角组合:[0°,180°,180°,0°],即对称交错振动的自平衡效果最佳。在该起始相位角组合条件下,当振动频率较高(f=6.67Hz~8.33Hz),振幅/偏心距比为2~2.5时,减阻效果显着且振动影响较小。(4)基于MSC.Software系列仿真软件对自平衡式振动深松机机架进行疲劳分析。首先,通过对全寿命疲劳分析方法以及交变载荷的处理方法的理论研究,提出针对振动深松机机架的疲劳仿真分析方法;然后,利用MSC.Adams建立自平衡式振动深松机刚柔耦合模型,输出机架应力载荷谱;最后,在MSC.Fatigue中对机架进行疲劳分析,得到机架的疲劳寿命云图及脆弱点统计数据。综合本文研究结论,设计开发1ZS-460型自平衡式振动深松机,在江苏连云港地区进行样机试验。该样机作业平稳,可降低牵引阻力,打破犁底层,形成虚实并存的松土效果。
滕小青[5](2017)在《拖拉机变速箱常见故障分析判断》文中指出对拖拉机变速箱常见的变速箱异响、挂挡困难、跳挡等故障进行了分析,以提醒用户在使用中注意预防变速箱故障的发生,同时也为故障的排除做好准备。
贺民璐[6](2017)在《双作用离合器总成的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离合器是拖拉机传动系核心部件之一,依靠压盘与从动盘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矩来传递动力,它在传动系统中与发动机相连接,其分离、接合过程直接影响车辆换挡品质与安全性。目前离合器方面的研究比较侧重其单个零件的研究,极少研究者将离合器总成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离合器结构的改进。本课题以拖拉机干式双作用离合器为研究对象,分析双作用离合器工作原理,并总结双作用离合器常有故障形式与检修方式,在原有产品设计基础上对其结构参数进行设计分析,建立三维模型。以ANSYS workbench为平台,对主离合器总成进行模态分析和静力结构分析,对关键零部件进行非线性分析。发现主离合器结构在从动盘轮毂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在同样的频率下,传动内花键及摩擦片固定波片先出现大变形,压盘变形不明显;碟簧模态分析发现在2426.7Hz时,超过其材料屈服强度,发生翘曲变形,谐响应分析得出碟簧分离指根部应力集中,变形位移量在X,Y方向大。数值分析结果为双作用离合器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在双作用离合器可靠性分析中引入灰关联分析法,结合离合器失效形式、生产加工、工程测试及顾客反馈等多方面因素,基于主观综合测评量化数学模型对离合器的各性能指标参数进行数据处理,建立灰色关联数学模型,确定离合器可靠性评定序列。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广义灰色关联分析法离合器可靠性进行评定,将两种方法分析结果与离合器生产现场统计数据对比后,发现广义灰关联分析法所得最优样机序列更贴近工程实际。最后,对离合器总成进行分离特性试验、总成耐久试验和碟簧载荷特性检测试验,通过试验数据的比对,进一步验证数值分析及可靠性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李超[7](2016)在《轮拖整机装配线新型下线倾转设备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在整机装配生产线上,轮式拖拉机组装完成后的下线工序是拖拉机生产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不仅直接影响到轮式拖拉机整机装配线的生产效率,还会影响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装配线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等。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固定式下线设备以及液压式下线设备用于多品种混线生产的拖拉机整机装配线的下线工位时,存在自动化程度不高或通用性不强的问题。拖拉机的轮胎直径一般与拖拉机马力成正比,同一整机装配生产线上生产的拖拉机马力范围越大,轮胎直径相差就越大,下线时所需的下线台高度以及倾转角度相差就越大。为了保证装配线生产安全性和生产的效率,保证多品种轮式拖拉机的混线组装生产需求,研制了新型的下线倾转设备。研制的新型轮式拖拉机整机装配生产线的下线倾转设备,可以按照设定高度水平升降、设定角度倾转,满足不同马力、不同轮胎直径的轮式拖拉机的下线需求,通用性强。使用旋转编码器解决了下线倾转设备的各个电动机运转的同步性问题;实现了与轮式拖拉机整机装配生产线输送系统的连锁控制,大大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安全性,防止整机装配生产线输送系统待下线轮式拖拉机同下线设备上滞留的轮式拖拉机碰撞、以及待下线轮式拖拉机同正在倾转的下线设备尾端碰撞的安全事故。本研究从我国农机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拖拉机整机装配生产线下线工位存在的问题,研制轮拖整机装配线新型下线倾转设备,大大提高了轮式拖拉机整机装配生产线的安全性、稳定性及自动化程度,本下线倾转设备,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吕宏靖[8](2015)在《牛蒡收获机的实验研究及参数优化》文中提出牛蒡作为深根茎类中药材的一种,有着重要的药用和食用的开发价值。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生活的渴求,牛蒡的市场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牛蒡生产已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牛蒡收获是牛蒡生产的主要环节,目前牛蒡主要的收获方式依然是依靠人工挖掘,平铺和捡拾的。为了实现牛蒡种植的大面积推广,同时提高牛蒡收获效率并且提高药农收入,研发一种新型牛蒡收获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牛蒡收获作业的农业技术要求,分析了影响牛蒡机械化收获的主要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技术措施。论文从分析结果出发,提出了牛蒡收获机的总体设计目标,对牛蒡收获机的挖掘部件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应用机械运动学、土壤动力学和深耕部件振动减阻理论与方法,完成结构设计。通过牛蒡收获机的三维建模有限元分析、并通过模态试验研究与分析论证其固有频率与土壤固有频率成倍数关系。通过田间试验对牛蒡收获机牵引阻力与机器参数间关系的试验研究,完成了牛蒡收获机关键部件的的参数优化。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1)阐述了牛蒡中药材的发展前景和开发产品,依据牛蒡植物特性,确定牛蒡收获机的整体设计原则并根据研究提出了牛蒡收获机设计的技术难题。基于振动减阻原理对收获机的关键部位进行了设计:振动发生装置,和挖掘机构,设计结果丰富了长根茎挖掘的方法,为相关的研发提供了参考。利用三维软件设计的零件生成图纸,制成样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具各关键部件工作可靠、生产效率高,其收获效果通过实际田间收获验证。(2)应用三维建模和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研制的牛蒡收获机进行了三维建模,对牛蒡收获机的主要部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了挖掘铲在极限作业载荷时的静态应力应变和位移,并绘制了变化图解;分析了主要部件的前5阶模态,确定了其模态频率并制作了其阵型图片;应用有限元分析结果,对牛蒡收获机进行了改进,使牛蒡收获机更适应实际收获。(3)利用模态理论对牛蒡收获机进行了模态试验研究,利用数据采集和分析软件分析了主要部件和整机的模态阵型和模态阻尼比。试验结果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试验结果分析得到的牛蒡收获机振动参数为挖掘部件的动态优化设计和改进提供了依据。深入分析了牛蒡收获机的固有频率为150-160Hz,确定了典型频率;为研究牛蒡收获机振动挖掘部件的振动减阻提供了依据。(4)利用通用旋转正交组合的设计方法对牛蒡收获机进行试验,建立了工作时牵引的最大阻力与影响因素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振动频率>振幅>收获机前进速度。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处理,得出阻力峰值与三因素的3个曲面模型;通过规划求解计算,当收获机振动频率为9.398Hz,前进速度0.705m/s,振幅为8.67mm时,阻力峰值F=12.446kN。554拖拉机就能满足12.45kN的牵引力需求,为降低牛蒡收获机动力需求和机械设计提供了优化依据。根据优化计算的结果,对收获机深松部件的结构参数进行调整,并确定机器工作速度,在沈阳西部的大潘镇辽宁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进行验证试验,牵引阻力峰值为12.06kN。(5)根据田间试验测得阻力变化情况,对阻力变化时域曲线做自相关函数处理,得到阻力变化的自相关时域曲线。从该曲线中分析出土壤对机具工作的阻力变化周期为8Hz。牛蒡收获机的固有频率的振型集中于150-160Hz左右,于土壤阻力变化周期成倍数关系,故该机具具有减阻效果。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对有效解决牛蒡机械化收获的主要问题,减少作业阻力,提高收获效率,节约能源,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殷允岭[9](2014)在《“雪龙号”纪实(二)》文中提出六、百年之梦在圣贤云集的东方——泱泱大中国,早就出现过"飞天"的梦想,牛郎织女,早做了先遣。《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先生,更是一个筋斗打到了南天之柱,以小解做了记号。虽然那事件之诠释矮化了悟空,将天柱讲为佛之一指,那也不过是作家弘扬佛教,尊崇佛法无边、法眼通天、天下之大,莫非佛土之哲学阐解。龙磐虎踞,傲视四方,大唐东土,难免有悟
魏巍[10](2014)在《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标志,而农机经营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兵团目前正处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实现农业机械化尤为重要。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在其特殊的体制背景下,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核心问题是采用何种经营模式来发展农业机械化,进一步优化农机资源配置,提高农机利用效率,推进兵团农业现代化进程。本文以此为研究出发点,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是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对农业机械、农机经营、模式以及农业机械经营模式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主要有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第二是兵团农业机械化概况。介绍了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进而构建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第三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变迁。通过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剖析,分析兵团农机经营模式是怎么来的,并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作出经济学解释,试图探究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一般规律。第四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分类描述与效率分析。本章在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分类的基础,对各种模式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兵团与新疆地方农机经营模式、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并通过比较定性分析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以及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技术效率。第五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缺陷与制度成因。本章归纳总结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存在的缺陷,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剖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六是农机经营模式的经验借鉴。主要对农业机械化发达的美国、法国、日本、黑龙江等四个经济体农机经营模式进行考察,总结其一般性的规律,提出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借鉴经验。第七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结合兵团农机经营的实际,提出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整体思路、原则及动力,对兵团农机经营的现有三种模式进行分类优化,并提出新的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农机股份合作制模式。第八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保障措施。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兵团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较高,但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水平较低。本文通过构建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1—2010年的样本数据,对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50.56%上升至2010年的83.32%。但是二级指标中的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水平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百元农机原值纯收入与千瓦动力农机作业收入水平有待提高,说明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2.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诱因是兵团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主要方式为强制性变迁。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制度变迁的实质是兵团、团场、农机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再分配过程。3.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分为自购自用模式、农机户模式(包含农机联户模式)、农机服务公司模式,其中农机户模式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又可以合称为对外经营模式。在对外经营模式中,根据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在推动农机经营中的作用强弱的不同,将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分为行政推动型模式和市场推动型模式,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属于行政推动型模式,地方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属于市场推动型模式。4.在兵团农机经营模式技术效率与新疆地方对比中,兵团规模化经营且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等原因导致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整体技术效率高于新疆地方,但是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包括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都低于新疆地方,说明兵团行政推动型的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比较发现,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技术效率高于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在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中,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要高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这同时也印证了农业要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结论。但是农机服务公司和其他农机经营组织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提高农机利用效率方面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农机经营模式的有益补充。5.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优化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农机户经营模式优化是逐步减少团场对农机产权的限制,在加强农机宏观调控的前提下走市场化道路;农机服务公司模式优化是逐渐退出行政性垄断,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向民营化发展。农机股份合作制公司模式是兵团今后要重点发展的农机经营模式。
二、东方红—40拖拉机前梁扭曲引起的故障及排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方红—40拖拉机前梁扭曲引起的故障及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25马力电动拖拉机底盘轻量化及整车造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轻量化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拖拉机造型设计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25马力电动拖拉机底盘及电池组布置方案设计 |
2.1 电动拖拉机底盘方案设计 |
2.1.1 电动拖拉机整车参数 |
2.1.2 电动拖拉机底盘设计 |
2.2 电池组布置方案设计 |
2.2.1 电池组参数匹配 |
2.2.2 电池组布置位置分析 |
2.2.3 四种电池组布置方案 |
2.3 基于电池组布置方案的底盘静力学分析 |
2.3.1 有限元分析流程 |
2.3.2 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2.3.3 工况的选取 |
2.3.4 强度与刚度要求 |
2.3.5 多工况下底盘静力学分析 |
2.4 选取电池组最终布置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25马力电动拖拉机底盘轻量化设计 |
3.1 轻量化设计基本理论 |
3.2 电动拖拉机底盘结构改进设计 |
3.2.1 底盘结构改进分析 |
3.2.2 底盘主要构件结构改进 |
3.2.3 结构改进后底盘静、动力学分析 |
3.3 电动拖拉机底盘结构多目标优化 |
3.3.1 优化参数设置 |
3.3.2 灵敏度与响应面分析 |
3.3.3 优化候选点的选取 |
3.3.4 多目标优化后底盘力学性能校核 |
3.4 本章小结 |
4 25马力电动拖拉机总布置设计 |
4.1 电动拖拉机驾驶室硬点尺寸计算 |
4.1.1 H点的确定 |
4.1.2 电动拖拉机驾驶室高度计算 |
4.1.3 电动拖拉机驾驶室宽度计算 |
4.2 电动拖拉机车门和车梯设计 |
4.3 电动拖拉机机罩硬点尺寸计算 |
4.3.1 电动拖拉机机罩高度校核 |
4.3.2 电动拖拉机机罩宽度校核 |
4.4 本章小结 |
5 25马力电动拖拉机整车造型设计 |
5.1 造型设计中的美学原则 |
5.2 形态与色彩设计分析 |
5.2.1 拖拉机形态分析 |
5.2.2 形态设计要求 |
5.2.3 拖拉机色彩分析 |
5.2.4 色彩设计要求 |
5.3 电动拖拉机主要构件造型设计 |
5.3.1 电动拖拉机驾驶室造型设计 |
5.3.2 电动拖拉机机罩造型设计 |
5.4 电动拖拉机整车造型设计 |
5.4.1 电动拖拉机色彩设计 |
5.4.2 电动拖拉机三维模型的建立 |
6 结论 |
7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2)东方红LX904拖拉机变速箱故障诊断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变速箱故障诊断发展现状 |
1.2.1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发展 |
1.2.2 变速箱故障诊断发展现状 |
2 变速箱概述 |
2.1 东方红拖拉机变速箱的组成及结构 |
2.1.1 变速箱的组成 |
2.1.2 变速箱的构造 |
2.2 变速箱的工作原理 |
2.2.1 齿轮传动类型 |
2.2.2 变速箱齿轮传动比 |
2.2.3 变速箱变速原理 |
2.2.4 变速箱齿轮旋转方向 |
2.2.5 同步器 |
3 变速箱挡位及路线传递 |
3.1 变速箱挡位 |
3.1.1 齿轮名称 |
3.2 挡位传递路线 |
3.2.1 主、副变速杆简介 |
3.2.2 变速箱结构图 |
3.2.3 挡位及路线 |
3.3 变速箱拆装 |
3.3.1 变速箱拆卸 |
3.3.2 检查 |
3.3.3 变速箱的装配 |
4 变速箱常见故障 |
4.1 自适应滤波技术 |
4.1.1 自适应滤波原理 |
4.1.2 自适应滤波器模型 |
4.1.3 试验及数据采集 |
4.1.4 变速箱振动信号的频率分析 |
4.1.5 振动信号的调制解调分析 |
4.2 变速箱异响 |
4.2.1 故障现象 |
4.2.2 故障机理分析 |
4.2.3 故障诊断过程 |
4.3 变速箱挂不上挡 |
4.3.1 故障现象 |
4.3.2 故障机理分析 |
4.3.3 故障诊断与排除 |
4.4 变速箱换挡困难 |
4.4.1 故障现象 |
4.4.2 故障机理分析 |
4.4.3 故障诊断与排除 |
4.5 变速箱乱挡 |
4.5.1 故障现象 |
4.5.2 故障机理分析 |
4.5.3 故障诊断与排除 |
4.6 变速箱自行脱挡 |
4.6.1 故障现象 |
4.6.2 故障机理分析 |
4.6.3 故障诊断与排除 |
4.6.4 实例1:高一挡脱挡 |
4.7 变速箱摘不掉挡 |
4.7.1 故障现象 |
4.7.2 故障机理分析 |
4.7.3 故障诊断与排除 |
4.8 变速箱漏油 |
4.8.1 故障现象 |
4.8.2 故障机理分析 |
4.8.3 故障诊断与排除 |
4.9 变速箱轮齿断裂 |
4.9.1 故障现象 |
4.9.2 故障机理分析 |
4.9.3 预防措施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分种系统 |
2.1 气吹集排式水稻分种器研究概况 |
2.2 气吹集排式水稻分种器分种机理研究 |
2.3 气吹集排式水稻分种器设计 |
2.3.1 设计原理 |
2.3.2 设计依据 |
2.3.3 关键零部件设计 |
2.3.4 分种器总体设计 |
2.4 气吹集排式水稻分种器CFD分析 |
2.4.1 模型选择与边界设定 |
2.4.2 不同分种器结构速度流场分布 |
2.4.3 CFD仿真结果分析 |
2.5 分种器台架性能试验研究 |
2.5.1 均匀性功能试验 |
2.5.2 均匀性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
2.5.3 分种器关键零件结构对比试验 |
2.6 分种器高速摄像试验 |
2.6.1 分种器高速摄像试验平台 |
2.6.2 分种器高速摄像试验方法 |
2.6.3 分种器高速摄像结果与分析 |
2.7 分种器分种效果试验 |
2.7.1 适应性试验 |
2.7.2 均匀性试验 |
2.7.3 稳定性试验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排种系统 |
3.1 排种器设计 |
3.1.1 排种器总体结构与排种原理 |
3.1.2 排种器槽轮 |
3.1.3 排种器壳体 |
3.1.4 排种器毛刷 |
3.2 种箱设计 |
3.2.1 设计计算 |
3.2.2 结构设计 |
3.3 排种器排量试验与计算 |
3.3.1 试验目的与方法 |
3.3.2 试验材料与装置 |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气力输送管道系统 |
4.1 设计依据 |
4.1.1 气流输送理论 |
4.1.2 气压 |
4.1.3 流量 |
4.2 管道设计计算 |
4.3 管道设计 |
4.3.1 气源 |
4.3.2 风管回路 |
4.3.3 风量控制与风速、压力测量 |
4.4 气流运动方向控制与设计 |
4.4.1 导种管设计 |
4.4.2 斜柱管设计 |
4.4.3 导种器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整机结构设计 |
5.1 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总体技术方案 |
5.1.1 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技术 |
5.1.2 总体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 |
5.2 动力底盘系统 |
5.2.1 机架静力学结构分析 |
5.2.2 机架动力学结构分析 |
5.2.3 重心分析 |
5.3 整机传动方案设计 |
5.3.1 风机动力传动机构设计 |
5.3.2 排种器动力传动机构设计 |
5.4 其它零部件 |
5.4.1 三点悬挂机构 |
5.4.2 行走轮支撑架 |
5.5 整机结构设计 |
5.5.1 设计依据 |
5.5.2 设计内容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 |
6.1 试验目的与准备 |
6.2 直播机田间性能试验 |
6.2.1 试验田块 |
6.2.2 试验材料和设备 |
6.2.3 试验方法 |
6.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 直播机生产试验 |
6.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6.3.2 试验方法 |
6.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相关数据与图表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和取得成果 |
一、参加的科研项目 |
二、发表论文 |
三、申请或授权专利 |
(4)振动深松机自平衡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单组铲振动深松机的设计与工作参数试验研究 |
2.1 单组铲振动深松机的设计 |
2.2 试验土壤的制备 |
2.3 单组铲振动深松机工作参数的试验研究 |
2.4 试验结果的优化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组铲振动深松机的设计与自平衡性能仿真分析 |
3.1 多组铲振动深松机的设计 |
3.2 拖拉机-振动深松机联合仿真系统的建立 |
3.3 自平衡性能评价指标的建立 |
3.4 多组铲振动深松机自平衡性能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振动深松机振动特性的测试与优化试验 |
4.1 多组铲振动深松机的试制 |
4.2 振动测试与分析方法研究 |
4.3 试验条件及传感器布置 |
4.4 试验与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平衡式振动深松机机架疲劳分析与田间试验 |
5.1 疲劳分析的理论依据 |
5.2 基于刚柔耦合仿真模型的疲劳分析方案 |
5.3 振动深松机机架的疲劳仿真分析 |
5.4 样机田间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内容 |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 频谱分析的MATLAB程序 |
2 加权加速度均方根植求解的MATLAB程序 |
个人简介 |
(5)拖拉机变速箱常见故障分析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1 变速箱异响 |
1.1 异响原因 |
1.2 异响判断 |
2 挂挡困难 |
2.1 新拖拉机挂挡困难 |
2.2 旧拖拉机挂挡困难 |
3 跳挡 |
(6)双作用离合器总成的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双作用离合器模型的建立 |
2.1 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
2.2 结构分析 |
2.3 离合器使用中常见的故障分析 |
2.3.1 摩擦片烧损 |
2.3.2 离合器发抖 |
2.3.3 打滑及离合器分离不彻底 |
2.4 设计计算 |
2.4.1 离合器的设计要求 |
2.4.2 关键技术参数的相关计算 |
2.4.3 双作用离合器关键零部件的设计 |
2.5 建立双作用离合器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主离合器总成及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分析方法及运行平台的确定 |
3.2 离合器总成的数值分析 |
3.2.1 离合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2 合理的划分单元网格 |
3.2.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3.2.4 求解 |
3.3 主离合器总成静力学分析 |
3.4 离合器总成模态数值分析 |
3.5 碟簧的非线性分析 |
3.5.1 碟簧的模态分析 |
3.5.2 碟簧的谐响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作用离合器的数值可靠性分析 |
4.1 可靠性分析引论 |
4.2 灰关联理论基础 |
4.3 可靠性参数的确定 |
4.3.1 确定可靠性影响因素 |
4.3.2 量化评定系数,优选评定指标 |
4.4 灰关联分析法 |
4.4.1 样本数值处理 |
4.4.2 求差序列与极差 |
4.4.3 关联系数序列与关联度 |
4.5 广义灰关联分析法 |
4.5.1 绝对灰关联法与相对灰关联法 |
4.5.2 综合灰色关联法 |
4.6 综合数据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作用离合器总成试验 |
5.1 分离特性试验 |
5.2 总成耐久性试验 |
5.3 碟簧载荷特性检测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轮拖整机装配线新型下线倾转设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固定式下线设备 |
1.2.2 液压式下线设备 |
1.3 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
第2章 倾转下线台参数设计 |
2.1 主要技术参数 |
2.2 下线倾转设备升降高度参数要求 |
2.3 下线倾转设备倾转角度参数要求 |
2.3.1 倾转角度的初步设计 |
2.3.2 轮式拖拉机倾转角度可行性验证 |
第3章 工艺流程及设备机械设计 |
3.1 轮式拖拉机下线工艺流程 |
3.2 设备机械设计 |
3.3 下线台面 |
3.4 蜗轮丝杠式升降系统 |
3.4.1 蜗轮丝杠式升降机 |
3.4.2 升降机的参数计算 |
3.4.3 前举升机构 |
3.4.4 后举升机构 |
3.5 手动举升机构 |
第4章 电气控制系统 |
4.1 电器控制系统流程图 |
4.2 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
4.2.1 硬件系统框图 |
4.2.2 可编程控制器(PLC)简介 |
4.3 电气原理图及说明 |
4.3.1 电气原理图 |
4.4 控制系统软件编程 |
4.4.1 编程软件简介 |
4.4.2 输入、输出地址 |
4.4.3 程序设计 |
4.5 琴台式电控操作台 |
4.5.1 琴台式电控操作台 |
4.5.2 地下操作按钮盒 |
4.6 升降同步性控制 |
4.7 输送系统与下线倾转设备的连锁控制 |
4.7.1 防止两台拖拉机在下线台面上相撞 |
4.7.2 防止待下线轮式拖拉机与正在倾转的下线设备尾端碰撞 |
第5章 轮式拖拉机倾转设备性能试验 |
5.1 工作过程 |
5.2 主要性能及技术参数 |
5.3 性能试验 |
5.3.1 试验用主要工具 |
5.3.2 试验步骤 |
5.3.3 试验结果记录 |
5.3.4 试验结论与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 |
(8)牛蒡收获机的实验研究及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药材的资源开发 |
1.1.1 中国中药材的开发情况 |
1.1.2 深根系中药材的开发瓶颈 |
1.2 牛蒡的资源开发 |
1.2.1 牛蒡的植物形态 |
1.2.2 牛蒡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
1.2.3 牛蒡的销售情况与产品开发 |
1.2.4 牛蒡的分布与种植情况 |
1.2.5 牛蒡的收获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1.3 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外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内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的发展现状 |
1.3.3 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1.4.2 论文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牛蒡收获机关键部件研制 |
2.1 设计依据 |
2.1.1 牛蒡的植物学特征 |
2.1.2 牛蒡收获振动减阻的工艺原理 |
2.1.3 牛蒡收获的农艺要求 |
2.1.4 牛蒡收获的机具要求 |
2.2 牛蒡收获机的总体机构设计 |
2.2.1 牛蒡收获机的结构组成 |
2.2.2 牛蒡收获机的工作原理 |
2.3 牛蒡收获机的振动机构设计 |
2.3.1 振动方式选择 |
2.3.3 强度计算 |
2.3.4 振幅的计算 |
2.3.5 振动频率的计算 |
2.4 牛蒡收获机的挖掘机构设计 |
2.4.1 振动挖掘铲的结构设计 |
2.4.2 挖掘机构的主要工作参数 |
2.4.3 振动机构和挖掘机构的运动分析 |
2.5 牛蒡收获机的其他机构设计 |
2.5.1 振动传递连杆的设计 |
2.5.2 扎草清杂刀的设计 |
2.5.3 机架的设计 |
2.5.4 三点悬挂架的设计 |
2.6 田间试验 |
2.7 牛蒡收获机振动效果试验与分析 |
2.7.1 振动对沟槽尺寸的影响与分析 |
2.7.2 土壤坚实度实度的测定与结果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牛蒡收获机挖掘部件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法分析简介 |
3.2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3.3 牛蒡收获机应力应变有限元分析 |
3.3.1 振动挖掘铲的应力应变静态分析 |
3.3.2 振动挖掘铲的扭曲分析 |
3.3.3 牛蒡收获机固有频率的模态模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牛蒡收获机的模态试验研究 |
4.1 试验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4.1.1 系统传递函数与频响函数 |
4.1.2 频响函数的建立 |
4.1.3 曲线拟合及模态参数计算 |
4.1.4 分析流程 |
4.2 牛蒡收获机模态实测试验与分析 |
4.2.1 模态测试仪器和测试系统 |
4.2.2 试验准备及试验设计 |
4.2.3 试验方法 |
4.2.4 模态试验分析过程及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牛蒡收获机田间试验研究和参数优化 |
5.1 试验的目的和内容 |
5.1.1 试验的目的 |
5.1.2 试验的内容 |
5.2 田间试验系统设计 |
5.2.1 测试系统设计 |
5.2.2 试验时间、设备及场地 |
5.2.3 试验场地设置 |
5.2.4 土壤含水率的测试 |
5.2.5 传感器的标定试验 |
5.3 牛蒡收获机的牵引阻力和功耗的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
5.3.1 试验因素与指标的选取 |
3.3.2 试验因素与指标的选取 |
5.3.3 试验数据采集分析过程 |
5.3.4 试验结果检验 |
5.4 影响牛蒡收获机牵引阻力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5.5 试验结果分析 |
5.5.1 收获机振动频率和前进速度对牵引阻力峰值的影响 |
5.5.2 收获机振动频率和振幅对牵引阻力峰值的影响 |
5.5.3 收获机前进速度和振幅对牵引阻力峰值的影响 |
5.6 参数优化 |
5.6.1 目标函数 |
5.6.2 约束条件 |
5.6.3 优化计算 |
5.7 土壤阻力分析 |
5.7.1 土壤阻力自相关分析 |
5.7.2 土壤阻力自功率谱密度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和着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与奖励 |
论文图表统计 |
(9)“雪龙号”纪实(二)(论文提纲范文)
六、百年之梦 |
七、首闯南天 |
(一) 通过最深的海沟 |
(二) 科技讲座 |
八、“天门”之役 |
九、长城站盛典 |
十、春华秋实 |
(一) 接收大气哨声 |
(二) 观测地震 |
(三) 地质考察 |
(四) 地貌考察 |
(五) 生物考察 |
1.动物考察 |
2.植物考察 |
十一、二十九队 |
(10)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机械 |
2.1.2 农机经营 |
2.1.3 模式 |
2.1.4 农机经营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2.4 产权理论 |
第三章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
3.1 兵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
3.2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
3.3 兵团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评价 |
3.3.1 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2 评价指标计算和标准确定 |
3.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
3.3.4 评价结果 |
第四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变迁 |
4.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历程 |
4.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机经营模式分析(1954—1982年) |
4.1.2 家庭承包时期的农机经营模式(1983—1996年) |
4.1.3 农机产权改革后的农机经营模式(1997—至今) |
4.2 兵团三个时期农机经营模式的比较 |
4.2.1 农机所有权与投资主体的比较 |
4.2.2 农机管理的比较 |
4.2.3 农机经营收益分配的比较 |
4.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经济学解释 |
4.3.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诱因 |
4.3.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方式 |
4.3.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实质 |
第五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现状与效率分析 |
5.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分类 |
5.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现状 |
5.2.1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现状 |
5.2.2 农机户模式的现状 |
5.2.3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现状 |
5.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效率分析 |
5.3.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总体效率分析 |
5.3.2 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与自购自用模式的效率分析 |
5.3.3 兵团农机户模式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效率分析 |
第六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
6.1 农机经营模式与兵团体制特殊性 |
6.2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
6.2.1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缺陷 |
6.2.2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
6.3 农机户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
6.3.1 农机户模式的缺陷 |
6.3.2 农机户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
6.4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
6.4.1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缺陷 |
6.4.2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
第七章 农机经营模式的经验借鉴 |
7.1 美国农机经营模式 |
7.1.1 美国的农业 |
7.1.2 美国的农业机械化 |
7.1.3 美国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
7.2 法国农机经营模式 |
7.2.1 法国的农业 |
7.2.2 法国的农业机械化 |
7.2.3 法国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
7.3 日本农机经营模式 |
7.3.1 日本的农业 |
7.3.2 日本的农业机械化 |
7.3.3 日本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
7.4 黑龙江农机经营模式 |
7.5 启示 |
第八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
8.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思路与原则 |
8.1.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思路 |
8.1.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原则 |
8.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动力 |
8.2.1 兵团和团场参与优化与创新的动力——社会产出的最大化 |
8.2.2 农机经营者与农户参与优化与创新的动力——外部利润 |
8.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 |
8.3.1 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优化 |
8.3.2 兵团农机户模式的优化 |
8.3.3 兵团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优化 |
8.4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创新——股份合作制公司 |
8.4.1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现实需求 |
8.4.2 股份合作制公司的特点 |
8.4.3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优越性 |
8.4.4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运行机制 |
8.4.5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形成途径 |
第九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保障措施 |
9.1 推进兵团农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
9.2 加强农机经营组织培育 |
9.3 建立兵团农机投入的长效机制 |
9.4 促进兵团土地流转集中和家庭农场发展 |
9.5 推动兵团农机工业发展 |
9.6 完善兵团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
9.7 加强兵团农机人才的培训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四、东方红—40拖拉机前梁扭曲引起的故障及排除(论文参考文献)
- [1]25马力电动拖拉机底盘轻量化及整车造型设计[D]. 周硕鑫.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2]东方红LX904拖拉机变速箱故障诊断解析[D]. 周运超.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3]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设计与试验[D]. 戴亿政.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振动深松机自平衡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D]. 孙亚朋.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5]拖拉机变速箱常见故障分析判断[J]. 滕小青.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7(08)
- [6]双作用离合器总成的数值分析[D]. 贺民璐. 河南科技大学, 2017(01)
- [7]轮拖整机装配线新型下线倾转设备的研制[D]. 李超. 吉林大学, 2016(03)
- [8]牛蒡收获机的实验研究及参数优化[D]. 吕宏靖. 沈阳农业大学, 2015(05)
- [9]“雪龙号”纪实(二)[J]. 殷允岭.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4(11)
- [10]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D]. 魏巍. 石河子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