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79例肺心病住院治疗468次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苏克雷,熊兴江[1](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经典名方治疗策略与思考》文中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在全球多个国家暴发,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治疗瘟疫历史悠久,病毒性疾病是中医药的临床优势所在。在当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的前提下,中医药在此次COVID-19的治疗中取得一定疗效,备受关注,并且已被升级为国家战略。关于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认为,在中医学病名方面,应当重新认识"寒温一统"的现代内涵,并且主张根据临床具体方证和指征用药。在病机方面,COVID-19存在由轻到重,由表入里,由实转虚的病机演变规律,应该重视初期的湿疫伤及太阳,中期的少阳、阳明合病,危重期的痰热壅肺,后期的肺脾亏虚。在临床治疗策略方面,早期予达原饮解表宣散,中期注重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表里双解,危重期酌情联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苇茎汤、宣白承气汤、小陷胸汤、三子养亲汤化痰清热,后期注重竹叶石膏汤、沙参麦冬汤、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初期的轻症阶段,中期及危重期阶段,还是在后期的恢复阶段,中医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防止轻症转重症,缩短退热时间,改善咳嗽症状,提升血氧饱和度,减少死亡率。诸多研究表明,经典名方能够减轻细胞因子风暴、调节免疫失衡,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产生协同治疗COVID-19的潜在作用。
陈春晖[2](2020)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及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总结归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证素特点,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文献、方法及数据支持,为其辨证规范化、客观化提供参考。方法:1.慢性肺心病的古籍研究:研究与慢性肺心病相关的古籍,从“肺胀”、“喘证”、“支饮”、“水肿”等四个类型来分析古籍对慢性肺心病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记载,并进行总结。2.文献研究:从知网、维普、万方等文献数据库筛选收集近20年来有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辨证相关的文献材料,从文献中筛选出的证型条目及证型病例数进行归纳,收录符合分类标准的证型,再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证素分解及规范,将数据导入SPSS 23.0软件中处理,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分析其证型、证素的分布及组合规律。3.临床病例研究:收集2012-2019.5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研究院,西医诊断为慢性肺心病的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四诊信息。使用Excel建立慢性肺心病中医证素分布数据库。再根据证素组合证候规律,进行证型组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慢性肺心病的古籍研究:(1)病名研究:古籍无“肺心病”病名记载,现代医家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将慢性肺心病归属于中医“肺胀”、“喘证”等范畴。(2)病因病机研究:肺虚受邪、气壅于肺,痰浊与瘀血互结,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是其主要病因病机。(3)证型研究:常见虚证类(肺肾气虚等)、实证类有(痰热壅肺等)、兼证类(血瘀证等),虽然有虚实之别,常相兼为病。痰浊、瘀血、水饮即是慢性肺心病的致病因素,也是其病理产物,在临床上常兼于其他证候中出现。2.文献数据分析:(1)从文献中得到病例数合计7264例,收入了按不同标准分型的证型共59个。证素提取后,病位证素9个,合计出现8700次,病性证素14个,合计出现12824次。(2)慢性肺心病常见的中医证型: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肺肾气阴两虚、阳虚水泛、肺肾气虚、气阴两虚、痰瘀阻肺。(3)病位证素:肺、肾、脾、心、心神、表、肝、大肠、经络。(4)病性证素:痰、气虚、热、阴虚、阳虚、血瘀、水停、闭、水饮、寒、湿、亡阳、外风、动风。3.临床数据分析:(1)年龄、性别:研究资料显示总计病例数165例,男性125例,女性40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0-89岁,男性发病率明显大于女性。(2)发病节气:本研究发现慢性肺心病发病节气大多集中在清明、谷雨、冬至、小寒、大雪,则冬、春季发病人数最多,其次为秋季,夏季最少。(3)慢性肺心病的病位证素:肺、肾、脾、心、心神、表、经络,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肺、肾、脾、心等。(4)病性证素:痰、气虚、热、阴虚、血瘀、阳虚、水饮、水停、湿、外风、寒、闭,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痰、气虚、热等;(5)辨出相关证素18个,病位证素7个,病性证素11个,证素组合形式,以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为多。(5)聚类分析:聚成四大类,共聚成证型8个,分别是风热袭肺、肺阴虚、痰瘀阻肺、水饮凌心、痰湿困脾、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肺肾气虚。结论:1.关于慢性肺心病的古籍论述,主要归属于“肺胀”、“喘证”、“支饮”、“水肿”,在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都有关联。2.慢性肺心病常见实证类证型有: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虚证类为:肺肾气阴两虚、肺肾气虚;虚实夹杂类主要为:阳虚水泛、肺肾气虚痰瘀阻肺。3.慢性肺心病的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肺、肾、脾、心等;病性证素主要在:痰、气虚、热等。总的病性特点是:虚实夹杂,急性期以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于健健[3](2019)在《疏风解毒胶囊对AE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的症状评分及炎性标志物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并探讨其成本-效果,为个体化治疗AE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ECOPD合并肺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加用疏风解毒胶囊,对照组则仅用西医基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天,如实记录并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炎性指标、心功能指标、症状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以及治疗费用、住院时间,并随访12周内急性加重次数。结果:(1)炎性指标:治疗后两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显着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2)心功能指标: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脑钠肽、肺动脉收缩压以及射血分数均显着改善,且试验组脑钠肽改善程度更好(P<0.05)。两组在改善肺动脉收缩压以及射血分数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3)临床症状:试验组总有效率(94.74%)优于对照组(76.32%),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体征积分、6分钟步行距离、CAT评分均明显改善,试验组改善程度更优(P<0.05)。(4)住院时间、费用、急性加重情况:试验组住院时间更短、花费更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之间急性加重情况无显着差异。结论:疏风解毒胶囊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可明显改善AE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气道炎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成本,改善心肺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黎辉[4](2019)在《“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价“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效果,为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临床依据。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诸多疾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设计方法,通过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的方法将预计的9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因时间的限制,实际共纳入89例受试者,病例纳入后,对三个中心的病例分布、完成情况、基线水平进行比较,以保证三个中心的受试者分布均衡和基线一致,具备可比性。(2)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汤剂,一次100毫升,每日三次,疗程总共为14天,观测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出院后第3个月。(3)按照研究方案中已拟定的在相关时间点观测或者记录: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心功能分级、MLHFQ总积分、肺功能、肺动脉收缩压、六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的情况,研究结束后,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对“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做出评价。2.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概要通过跟师学习,以张晓云教授临证经验为基础,并结合张晓云教授发表的论文,对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作简要的概括。结果:1.临床研究(1)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愈显率为63.6%。对照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愈显率为40.9%。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情况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痰的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次要症状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受试者的心功能分级、MLHFQ的总积分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心功能分级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MLHFQ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受试者的肺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FEV1/FVC比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FEV1%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6)两组受试者的血气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Pa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PaC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红细胞压积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两组受试者的六分钟步行试验、NT-proBNP水平比较:两组受试者六分钟步行距离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T-proBNP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8)两组受试者的炎症指标比较:两组受试者白细胞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9)两组受试者营养指标、电解质指标、再住院率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前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a+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K+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再住院率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2.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1)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2)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3)与时偕行,中西并重;(4)注重以人为本;(5)注重调摄脾胃;(6)注重疏畅情志;(7)用药贵在精准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西医治疗方案均可有效的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健脾渗湿”法联合西医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2.“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高度安全且疗效肯定。3.张教授认为中医是一门极为特殊的医学,它根源于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医先哲们耗其毕生心血所总结的诊疗疾病的领悟和经验,是历代中医先哲们的智慧结晶和名族文化的成果展示,其底蕴深厚,范围广泛,需恬淡虚无,集思广益,追根朔源,方可窥其真正内涵,又能药到病除,拔刺雪污,解除病痛,予患者以健康的体魄!对中医的学习,张教授认为当从细节出发,注重中医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应该辨识细节之间的不同;在辨证上,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并重的诊断观点,更需要有“治未病”的远瞻眼光;在治法上,当重视脾土的功能,脾旺则万物生化,正气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后期的恢复;人为社会的人,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健康的反应,它的发生发展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影响,故在治疗时应当关爱、关心患者,更有助于病痛的祛除和身心健康的恢复,而又因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很多人的发病往往多由“因情致病”或“因病伤情”,故在治疗时当重视对情志的调节,而肝主疏泄,可调畅情志,脾又可养肝疏肝,故用药方面,善用逍遥散、小柴胡、参苓白术散等方治疗诸疾。
黄超[5](2019)在《金水交泰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肺肾气阴两虚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金水交泰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肾气阴两虚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其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及推广意义。方法:将64例45-80岁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肺肾气阴两虚证)诊断标准的病人,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试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实际中试验组剔除1例,对照组剔除和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一般基础治疗、持续性氧疗、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都保)320/9.0μg/吸,吸入早晚各一次;盐酸氨溴索口服液30ml口服tid等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服用由绵阳市中医医院中药房统一煎制的金水交泰汤加减方。治疗2月,观察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CAT问卷、六分钟步行距离、血气分析、随访6个月急性加重次数。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BMI、心功能分级等基线比较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试验组主要症状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改善方面:经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有下降(P<0.01),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单项症状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针对腰膝酸软、头昏耳鸣、手足心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CAT评分均有下降(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4)治疗后,两组患者六分钟步行距离均有增加(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5)治疗后,两组患者分析血气分析值均有改善(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6)治疗后6月,随访两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加重次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7)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过程中,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相关安全指标,均无明显异常。结论:金水交泰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以及减少急性发作加重次数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且能一定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安全性能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李正欢[6](2018)在《COPD中医病机变化规律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为主线: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搜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及名医经验等),并结合临床实践,归纳、发现COPD中医病机变化规律。运用传统及现代医学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阐释的基础上,通过临床病例调研、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研究,证明了规律的客观性、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基于此规律创制了两首分别用于治疗COPD稳定期和急性发作期的方剂。基于相关医学理论及规律提出“COPD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可使胸膜间皮细胞恶性转化发生MPM”的假说。通过基于规律、假说创制的慢阻肺-间皮瘤方对MPM的抑制作用,证明了慢阻肺-间皮瘤方治疗MPM的有效性,证明了规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也证明了假说的可成立性。一病机规律与临床实践的探索性研究(病例调研)目的:通过病历回顾研究,探究规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发现临床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病历管理系统,共纳入第一诊断为慢阻肺急性发作的248例出院病历。结果:⑴证素虚、痰、瘀、热的出现率依次为77%、78.2%、40.7%、38.7%。补虚方、治痰(湿水饮)方、活血方、清热方的出现率依次为41.5%、75.0%、3.6%、27.8%;⑵证素虚:(1)HGB:降低比例为44.4%,而有明确诊断的仅7.7%;(2)血清蛋白:低TP、低ALB和低PA所占比例均在半数以上,而有明确诊断的仅9.7%;(3)合并病:呼吸衰竭、低白蛋白血症、贫血最为常见,分别占71%、65.7%和44.4%;(4)肿瘤:共14例,其中肺癌所占比例最高为71.4%;(5)BMI值:正常、过低、过高分别占63.4%、22%和14.5%;⑶证素痰(湿水饮):(1)感染病原体:肺炎支原体、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孢菌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19.3%、14%和11%;(2)PAH:约有41.1%存在,且以轻度为主;(3)NT-ProBNP:约48.5%病例升高,平均升高水平达上限值的10倍;⑷证素瘀:(1)低氧:存在呼吸衰竭的病例占71.0%,其中以II型呼衰最多见约为71%;(2)CT表现:肺气肿和胸膜增厚较常见,分别占97.8%、47.2%。(3)肺功能:肺功能分级以重度、中度为主,分别占41.9%、30.2%;小气道以重度受损为主,大气道以中度或重度受损为主;(4)血液高凝:在D-Dimer、FDP和FIB升高的病例中,其水平分别高于上限值的3.5倍、4倍和1.5倍;⑸证素热:(1)体温:以中热和低热为主,分别占42.8%、39.3%:(2)炎症指标:NEUT%的平均水平为82.4%;在CRP、PCT、ESR升高的病例中,其水平分别为上限值的8倍、18倍、3倍。结论:⑴虚、痰、瘀、热为COPD主要及常见证素,但临床上对虚证和瘀证病机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补益剂和活血剂的应用应当有所增加;⑵COPD以下四大类疾病特征:营养不良、消瘦和众多合并病等;混合性机会性感染、气道高分泌和PAH等;肺功能降低、缺氧和血液高凝等;高水平致热性炎性因子,分别符合中医证素虚、痰(湿水饮)、瘀、热的特点;⑶COPD中医病机规律是客观、科学的,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二病机规律与COPD治疗的探索性研究(动物实验)目的:探索基于规律的方剂(慢肺病稳定方和慢肺病急发方)对COPD动物的影响与作用,进一步探究规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方法:6周龄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中药组、中西药组、正常组、模型组和西药组。利用“注射MCT+烟熏+低氧+鼻腔滴入弹性蛋白酶+寒冷刺激”的方法建立COPD/AECOPD大鼠模型。中药组、中西药组以慢肺病稳定方和慢肺病急发方分别治疗2周;中西药组、西药组再加现代医学基础治疗;其余两组给以等量生理盐水。给药4w后,观察疗效及评价相关指标。结果:⑴模型鼠一般情况:双目少神、皮毛干枯晦暗,便质稀;活动减少、肌力下降、反应迟钝;⑵食量和水量:中西药组大鼠接近正常组水平(P>0.05)、高于模型组水平(P<0.05);⑶体重增量:中西药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体重增量均高于模型组水平(P<0.05):⑷负重游泳时间:中西药组、中药组长于西药组、模型组(P<0.05);⑸白蛋白: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⑹HIF-1,PGF2α和LTB4: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值图显示,模型组和中西药组HIF-1分别低于和高于正常水平;⑺脏器体重比:(1)肺重/体重:三大药物组与正常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重/体重、脑重/体重;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⑻肺泡数:中西药组多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⑼肺泡表面积:模型组大于正常组(P<0.05);中西药组、中药组、正常组,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⑽呼吸膜厚度:中西药组小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⑾纤维化指标:(1)纤维化百分比:中西药组小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OD值:西药组、中西药组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⑿肉眼观:(1)外观与活动:用药组大鼠外观、活动情况得到改善,以中西药组最突出;(2)病理标本:模型鼠肺表面可见白色病变区、瘀血块,个别可见到心尖变钝圆,大脑外观无明显改变;⒀光镜观(HE染色):(1)肺脏:模型组可在肺泡上皮细胞中明显见到坏死、炎症性浸润。中西药组接近正常水平;(2)心脏:模型组心肌细胞变性、排列紊乱,少数可见断裂;中西药组接近正常水平;(3)大脑:各组间无明显差异;⒁光镜观(Masson染色):(1)肺脏:模型组,纤维化明显;中西药组,仅见轻度纤维化;(2)心脏:各组无明显纤维化改变;⒂电镜观:模型组大鼠II型上皮细胞线粒体有肿胀,部分发生嵴断裂;中西药组表现接近正常。结论:(1)COPD模型大鼠也存在虚、痰(湿水饮)、瘀、热的病机特征;(2)在动物模型上证明了COPD病机变化规律的客观性、科学性及有效性;(3)规律指导下的方剂结合现代医学基础治疗,两者产生协同作用,能使疗效最大化。三病机规律与MPM治疗的探索性研究(细胞实验)目的:将基于COPD病机规律的慢阻肺-间皮瘤方应用MPM细胞上,观察其对MPM的治疗作用,以此探究规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探究“COPD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可使胸膜间皮细胞恶性转化发生MPM”这一假说的可成立性。方法:以人间皮瘤细胞做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DMSO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分别给以1%DMSO、600μg/mL的慢阻肺-间皮瘤方和100μmol/L的甲氨蝶呤。另设空白对照组。分别于处理12h、24h和48h时间点,行细胞增殖(MTT)和迁移检测。结果:⑴增殖抑制:药物作用的各时间点比较,中药组、西药组细胞数较DMSO组、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MSO组细胞形态规则、分布密度大。西药组细胞形态不规则、分布密度小。中药组给药12h后,活细胞数明显减少,24h后细胞数最少。⑵迁移抑制:迁移细胞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对照组、DMSO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观,西药组、中药组的迁移细胞数较少,零星、散在分布于视野。结论:⑴慢阻肺-间皮瘤方有明显的抑制MPM增殖、生长和迁移的作用;⑵肯定了COPD病机规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⑶一定程度上肯定了“COPD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可使胸膜间皮细胞恶性转化发生MPM”这一假说的可成立性;
张崇珍[7](2017)在《肺心病患者舒适护理浅议》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舒适护理用于肺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肺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100.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为88.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心病患者实施舒适护理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费用,显着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张辉,张丽[8](2017)在《从生化指标角度评价毛花苷丙联合呋塞米治疗肺心病合并心衰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毛花苷丙(西地兰)联合呋塞米(速尿)治疗肺心病合并心衰的临床效果以及生化指标改善情况。方法将2015年1—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8例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单用组(59例)和联合组(59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PaO2、PaCO2和SaO2等生化指标。结果联合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单用组,两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PaO2、PaCO2和PaO2等生化指标优于单用组,两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速尿联合西地兰对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且能改善患者PaO2、PaCO2和SaO2等生化指标。
郝宇[9](2015)在《北京地区临床常见疾病发病与干支运气及节气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疾病是一种复杂的生命现象,多种因素均可影响到疾病的产生。我们的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发现天时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而且这种规律的变化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的影响。《黄帝内经》对古人的这种认识进行了系统的阐发,构建了运气理论,成为《内经》气化学说的主要内容。1研究目的基于《内经》运气理论,分析临床常见10种疾病发病与干支运气及节气的关联性,并结合同时位北京市气象数据,探讨气象要素与疾病发病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疾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内容与方法资料来源:疾病资料: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提供的1999年2月4日-2011年2月4日12年记录存档的东直门医院全部住院资料。气象资料:北京市气象台提供的同期逐日平均气温、风速、降水量、相对湿度、水汽压、低云量六个基本气象要素数据。疾病选择:本研究选择10种数据资料齐全、内科常见的疾病作为研究对象,即肺部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胃炎、消化道溃疡、肾炎。数据库的建立:建立上述10种疾病数据库,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时间、入院诊断、出院诊断等。建立同期北京地区六种气象要素的二十四节气时段平均值数据库。疾病发病与干支运气、节气的关联性:根据所有纳入的住院病例的入院日期,分别按十天干、岁运、六气主气、六气客气,司天、在泉,二十四节气的各段起止时间归类,统计每年各时段的10种疾病的病例人数,并计算不同时段不同疾病住院人数占所在时段住院总人数的比值,分析其比值差异。气象要素与疾病发病的关联性:分别对二十四节气各时段疾病住院人数比值与同节气及上一节气六种气象要素进行的相关性分析。以上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疾病发病与干支运气、节气的关联性研究,对各组疾病(住院人数比值)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者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疾病发病与气象要素的关联性研究,对二十四节气各时段疾病住院人数比值与同期及上一节气各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3结果(1)疾病发病与干支运气的关联性呼吸系统疾病:肺部感染住院人数比值,十天干时段中以水运不及之年-辛天干年份最高,岁运时段中以水运年份最高,司天时段中以厥阴风木司天最高,在泉时段中以太阴湿土在泉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炎住院人数比值,十天干时段中以水运太过之年-丙天干年份最高,岁运时段中以水运年份最高,司天时段中,以太阳寒水司天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住院人数比值,在司天时段中以阳明燥金司天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病住院人数比值,十天干时段中水运不及之年-辛天干年份最高,岁运时段中水运年份最高,在司天时段中阳明燥金司天最高,在泉时段中太阴湿土在泉最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住院人数比值,司天时段中阳明燥金司天最高,在泉时段中少阴君火在泉最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疾病:脑梗死住院人数比值,十天干时段中水运不及之年-辛天干年份,最高差异,岁运时段中水运年份最高,在司天时段中阳明燥金司天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住院人数比值,在各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系统疾病:胃炎住院人数比值,在各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溃疡住院人数比值,在十天干时段中金运不及之年-乙天干年份最高,岁运时段中金运年份最高,在泉时段中少阴君火在泉最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泌尿系统疾病:肾炎住院人数比值,在十天干时段中,水运不及之年-辛天干年份最高,在泉时段中少阴君火在泉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发病与节气的关联性呼吸系统疾病中:肺部感染住院人数构成比在大寒达到峰值,支气管炎的住院人数构成比在冬至达到峰值(P<0.05),两种疾病住院人数构成比均在自立冬后逐渐上升,呈现较明显的冬季高、夏秋季低的趋势;支气管哮喘的住院人数构成比在寒露达到峰值,总体呈现秋季稍高的特点;循环系统疾病中:高血压病的住院人数构成比在清明及秋分前后出现峰值,呈现春秋季高、夏冬季低的特点;冠心病的住院人数构成比在秋分达到峰值,呈现秋冬季高、春夏季低的特点;神经系统疾病中,脑梗死的住院人数构成比在夏至达到峰值,呈现夏秋季高、冬春季低的特点,脑出血的住院人数构成比在秋分出现峰值,呈现春秋季高、夏冬季低的特点。消化系统疾病中,消化道溃疡(P<0.05)在芒种出现峰值,呈现春季高的特点,胃炎在立夏出现峰值,总体呈现夏秋季高,冬春季较低的特点。泌尿系统疾病中,肾炎的住院人数构成比在处暑达到峰值,总体呈现秋季高的特点。研究还发现,“二分二至”是疾病高发节气时段,肺部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脑出血、脑梗死、消化道溃疡等7种疾病中,排在前三位的高发节气均包括“二分二至”中某一节气。(3)疾病发病与气象要素的关联性肺部感染和支气管炎均与所在节气及前一节气的降水量、气温、水汽压负相关,肺部感染与所在节气的低云量负相关,支气管炎与所在节气及前一节气相对湿度负相关;高血压病与所在节气的平均风速正相关;冠心病与所在节气的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及前一节气的平均降水量负相关;脑梗死与所在节气的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和平均相对湿度,及前一节气的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低云量正相关;胃炎与前一节气的平均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低云量正相关;消化道溃疡与所在节气及前一节气的平均风速正相关,与前一节气的平均相对湿度负相关;肾炎与所在节气的平均相对湿度,及前一节气的平均水汽压、平均相对湿度正相关。4结论本研究发现北京地区常见疾病的发病与干支运气、节气和气象变化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不同的时段,疾病发病情况有所差异,某些疾病的发生易于受气象要素的影响,结合气象变动预防疾病具有一定的意义。但研究仍需扩大疾病数据量,开展多中心、深层次的研究,并将疾病的中医证型纳入研究范围,以期获得更为精确的结论。
周人杰[10](2014)在《参芪扶正注射液临床应用监测及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开展注册登记式医院集中监测方案,总结参芪扶正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情况,获取参芪扶正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提供合理用药建议,尽可能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方法:统计2013年8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间我院所有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的住院患者,不设排除标准,通过检索电子病历系统填写调查表,统计信息涵盖年龄、性别、入院病情、住院天数、用药天数、中西医诊断、中医证候分布、合并疾病、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等多项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关联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获取参芪扶正注射液临床应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结果:1.共监测到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患者1171人,男性患者496例,女性患者67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3.77岁,年龄集中在46~81岁年龄段(75.41%),用药方式均为静脉滴注。2.病情稳定患者应用最多,占81.04%。患者主要集中在肿瘤科、心病科、乳腺科;以肿瘤科应用最多,占总人数19.13%。患者住院天数平均20.28天,81.34%患者住院天数在28天以下。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疗程平均为8.27天,85.39%的患者用药疗程在14天以内;71.82%的患者用药时间窗在4天以内。3.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患者常见疾病为乳腺癌(9.39%),肺癌(9.39%),胃癌(5.64%);中医诊断最常见为肺积(9.48%),乳岩(8.97%),肺痿(7.86%)4.合并疾病关联性分析显示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患者多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联合用药关联性分析显示多联合使用苦参碱、丹红、左卡尼汀等药物。5.证候分布显示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患者辨证多为气阴两虚证(15.37%),气滞血瘀证(11.87%),气血亏虚证(7.01%),病性证候要素多为气虚、血瘀、痰浊,病位证候要素以肺、肾、心、脾为主。在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患者症状频次分布中,乏力、胸闷、咳嗽、咳痰、口干等出现频率较高,对参芪扶正注射液患者症状因子聚类分析显示症状可以聚为3类:以肺系病证、心系病证和脾胃系病证表现为主。6.本次监测中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有三种:用于内热患者、用药疗程过长及用于有出血倾向患者,不合理用药百分比为12.21%。7.本次监测中共监测到31例不良事件。临床表现多为胃肠道反应。其中男性17人,女性14人。平均年龄为62.23岁,多集中在55-72岁年龄段,占不良事件总人数67.74%。肿瘤患者出现不良事件例数最多,共29例。不良事件多在使用药物2小时以后出现,共20例,转归时间多在4小时以内,共25例,29例不良事件在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得到好转或痊愈,2例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用药时间与合并抗肿瘤药物这两个因素可能与不良事件发生有关。结论:1.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患者以女性居多,临床多用于中老年患者。2.参芪扶正注射液为疾病发病初期用药,多用于病情处于稳定期患者。3.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患者多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型糖尿病、心律失常等疾病,临床应用中应注意其与降压、降糖、控制心律失常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4.参芪扶正注射液临床多联合使用苦参碱、丹红注射液、左卡尼汀、胸腺五肽等肿瘤辅助治疗药物、改善心肌代谢药物,及具有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中成药注射液。5.结合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患者证候分布及症状频次聚类分析结果,提示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患者以气虚为主,病位主要涉及肺、心、脾三脏。6.参芪扶正注射液临床应用较多且适应症较广,临床使用基本符合药品说明书,但存在超适用病症使用情况,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体现在用于内热患者、用药疗程过长及用于有出血倾向患者。提示在今后使用中应注意辨证论治,按照说明书规范用药,尽可能避免不合理用药情况,也提示可根据临床应用情况扩大说明书适用病症范围。7.不良反应评价:参芪扶正注射液在本次临床监测中显示安全性较高,其不良事件属轻度良性不良事件,无特异性不良事件表现。不良事件转归及结局较好。但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用药疗程不宜过长,注意抗肿瘤药物对患者影响。
二、379例肺心病住院治疗468次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79例肺心病住院治疗468次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经典名方治疗策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名归属主张寒温一统 |
2 病机繁杂倡导分期辨治 |
3 经典名方临证辨治策略 |
3.1 初期 |
3.2 中期 |
3.3 危重期 |
3.4 恢复期 |
4 结语与展望 |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文献简述 |
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1.1 病因病机 |
1.2 证型证素研究进展 |
1.3 慢性肺心病的发病机制 |
第二部分 慢性肺心病中医文献数据统计分析 |
1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1 研究目标 |
1.2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案 |
2.1 文献检索 |
3 资料与方法 |
3.1 文献检索 |
3.2 收录文献的基本信息(见附录1) |
3.3 文献筛选 |
3.4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证型及证素提取 |
4.2 证型分布特征 |
4.3 证素特点 |
第三部分 慢性肺心病中医临床数据统计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方法 |
1.6 数据管理 |
1.7 统计数据分析 |
1.8 证名的规范 |
1.9 证素的提取及证型的组合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证素分布情况 |
3 聚类分析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一般情况 |
1.1 性别 |
1.2 年龄 |
1.3 发病季节 |
1.4 临床表现 |
2 证型、证素分布 |
2.1 证型分布规律 |
2.2 肺心病证素分布规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概述 |
参考文献 |
(3)疏风解毒胶囊对AE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的症状评分及炎性标志物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试验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临床疗效资料分析 |
4.3 安全性监测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COPD合并肺心病的认识 |
1.1 COPD合并肺心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
1.2 COPD合并肺心病的病因病机 |
1.3 COPD合并肺心病的西医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COPD合并肺心病的认识 |
2.1 祖国医学对COPD合并肺心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
2.2 COPD合并肺心病中医治疗 |
2.3 疏风解毒胶囊方药分析及应用研究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对血炎性指标的分析 |
3.2 对心功能指标的分析 |
3.3 对临床症状的分析 |
3.4 对住院时间、费用及急性加重次数的影响 |
3.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心肺功能评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课题来源 |
3 研究对象 |
3.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4 研究方案 |
4.1 试验技术流程图 |
4.2 设计类型 |
4.3 样本含量估计 |
4.4 治疗方案 |
4.5 观察指标 |
4.6 疗效的判定 |
4.7 安全性判定 |
4.8 盲法的设计 |
4.9 质量控制 |
4.10 数据管理 |
4.11 统计分析 |
4.12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
4.13 伦理委员会审批和知情同意书 |
5 结果 |
5.1 病例分布情况 |
5.2 试验完成情况 |
5.3 基线分析 |
5.4 疗效分析 |
5.5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肺动脉高压、COPD、肺心病之间的联系 |
2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CPHD合并心衰的现实意义 |
3 研究基础 |
4 科室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
4.1 慎用镇静剂 |
4.2 慎用强心剂 |
4.3 慎用利尿剂 |
4.4 慎用碱剂 |
4.5 慎用激素 |
5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基本认识 |
5.1 祖国中医学对“CPHD”和“CPHD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
5.2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
5.3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
5.4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治法认识 |
6 探讨“从脾论治”在肺胀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
6.1 从脏腑功能来看脾肺的关系 |
6.2 从六经辨证来看脾肾的关系 |
6.3 从气机升降路径来看肺脾肾的关系 |
6.4 从痰湿瘀的生成路径来看三者与脾的关系 |
7 “健脾渗湿”法治疗肺胀病的立论依据 |
7.1 脾土虚弱为肺胀病发病之本 |
7.2 痰湿内生为肺胀病发病之关键 |
7.3 瘀血阻滞为肺胀病可见之兼症 |
7.4 “健脾渗湿”为肺胀病的基本治法 |
8 组方及方药分析 |
8.1 参苓白术散 |
8.2 五苓散 |
8.3 合方分析 |
9 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
9.1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的情况 |
9.2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 |
9.3 治疗后痰的总积分的变化 |
9.4 治疗后次要症状的总积分的变化 |
9.5 治疗后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变化 |
9.6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分级的变化 |
9.7 治疗后受试者的MLHFQ总积分的变化 |
9.8 治疗后肺功能的变化 |
9.9 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 |
9.10 治疗后六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 |
9.11 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 |
9.12 治疗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 |
9.13 治疗后炎症指标的变化 |
9.14 治疗后电解质的变化 |
9.15 治疗后营养指标的变化 |
9.16 治疗后再住院率的情况 |
10 “健脾渗湿”法治疗CPHD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机制探讨 |
10.1 祛痰抗炎,改善通气功能,改善肺功能 |
10.2 利尿强心,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 |
10.3 改善低氧血症,控制感染,有助于降低肺动脉高压 |
10.4 改善胃肠症状,改善营养状态,增加御病能力 |
结论 |
创新与特色 |
问题与展望 |
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
1.重视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
2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
2.1 体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
2.2 明确疾病的诊断,避免治疗的盲目性 |
3 与时偕行,中西并重 |
4 注重以人为本 |
4.1 关爱患者及其家属 |
4.2 尊重和平等对待患者 |
4.3 以中医整体观为治疗原则 |
5 注重调摄脾胃 |
5.1 用药首当不伤脾胃 |
5.2 重视补益脾胃 |
5.3 重视养护脾胃 |
6 注重疏畅情志 |
6.1 擅于疏通开导,建立信心 |
6.2 擅用柴胡逍遥,调畅肝气 |
6.3 强调自我调节和心理治疗 |
7 用药贵在精准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心病合并心衰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研究进展 |
1.1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
1.2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辨证治法的研究 |
2 现代中医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研究进展 |
2.1 现代中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
2.2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
2.3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2.4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 |
3 总结和展望 |
4.西医学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治疗研究进展 |
4.1 控制感染 |
4.2 保持气道通畅 |
4.3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
4.4 利尿剂 |
4.5 正性肌力药 |
4.6 血管扩张剂 |
4.7 抗凝剂 |
4.8 其他治疗措施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5)金水交泰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肺肾气阴两虚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西医对慢性肺心病的认识 |
1.1 慢性肺心病流行病学 |
1.2 慢性肺心病的病因及机制 |
1.3 西医治疗认识 |
2.中医对慢性肺心病认识 |
2.1 中医病名认识 |
2.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3 缓解期中医证型研究 |
2.4 缓解期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
3.李孔定先生对本病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研究病例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治疗疗程 |
2.4 观察指标 |
2.5 证候疗效评定方法 |
2.6 安全性观测 |
2.7 不良反应判定 |
2.8 依从性评价 |
2.9 统计方法 |
2.10 质量控制和保证 |
2.11 受试者权益保护说明 |
第三部分 结果观察 |
1.病例完成情况 |
2.两组治疗前各参数比较 |
2.1 性别、年龄、病程、BMI比较 |
2.2 心功能比较 |
2.3 症状总积分比较 |
2.4 各症状积分比较 |
2.5 CAT评分比较 |
2.6 六分钟步行距离比较 |
2.7 血气分析比较 |
3.两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比较 |
3.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2 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
3.3 治疗后主、次症评分比较 |
3.4 治疗后各主、次症状积分比较 |
3.5 CAT评分比较 |
3.6 六分钟步行距离比较 |
3.7 血气分析比较 |
3.8 治疗后急性加重次数 |
3.9 安全性评价 |
第四部分 讨论 |
1.选题意义 |
2.立方依据 |
3.方义分析 |
4.方药分析 |
5.对照组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
6.观测指标选择依据 |
6.1 CAT评分 |
6.2 六分钟步行试验 |
6.3 动脉血气分析 |
7.结果分析 |
7.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7.2 CAT疗效分析 |
7.3 六分钟步行试验分析 |
7.4 血气分析 |
7.5 急性加重次数 |
8.结论 |
9.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6)COPD中医病机变化规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COPD现代医学国内外研究现况总结与分析 |
第一节 COPD病理生理机制分析 |
第二节 COPD常见并发病症概述 |
第三节 COPD西医学国内外治疗的最新进展 |
1 支气管扩张剂 |
2 抗生素 |
3 激素 |
4 其它治疗措施 |
第二部分 COPD病机变化规律的理论研究背景 |
第一节 前期研究基础总结 |
第二节 COPD中医病机变化规律总结与临证思路探析 |
1 COPD中医病机变化规律 |
2 规律阐释 |
2.1 虚 |
2.1.1 肺气阴虚(COPD始发病机) |
2.1.2 脾气虚 |
2.1.3 肾气虚 |
2.2 痰(湿水饮) |
2.3 瘀 |
2.4 热(火) |
3 规律指导下的治法 |
4 规律相关文献回顾 |
4.1 COPD稳定期 |
4.2 COPD急性期(AECOPD) |
第三节 COPD中医病机规律与现代医学相关研究 |
1 COPD与营养不良、低免疫力(与“虚”对应) |
1.1 营养不良 |
1.2 免疫力降低 |
2 COPD与粘液高分泌(与“痰”对应) |
3 COPD与血液高凝状态(与“瘀”对应) |
4 COPD与致热源、甲功(与“热”对应) |
第三部分 病机规律与临床实践的探索性研究(病例调研) |
1 目的 |
2 方法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数据统计 |
3 结果 |
3.1 中医病机证素与用方情况 |
3.2 与证素虚相关的指标 |
3.2.1 HGB |
3.2.2 血清蛋白 |
3.2.3 BMI |
3.2.4 合并病 |
3.2.5 肿瘤 |
3.3 与证素痰(湿水饮)相关的指标 |
3.3.1 呼吸道感染病原体 |
3.3.2 肺动脉高压 |
3.3.3 血清NT-ProBNP |
3.4 与证素瘀相关的指标 |
3.4.1 低氧 |
3.4.2 肺功能 |
3.4.3 血液高凝状态 |
3.5 与证素热相关的指标 |
3.5.1 体温 |
3.5.2 炎症指标 |
4 讨论 |
4.1 中医病机证素与用方情况分析 |
4.2 与证素虚相关的指标分析 |
4.3 与证素痰相关的指标分析 |
4.4 与证素瘀相关的指标分析 |
4.5 与证素热相关的指标分析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病机规律与COPD治疗的探索性研究(动物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饲料 |
1.3 实验用药 |
1.3.1 西药药品 |
1.3.2 中药药品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仪器 |
1.6 实验方法 |
1.6.1 标记与分组 |
1.6.2 造模 |
1.6.3 给药 |
1.6.4 一般情况观测 |
1.6.5 样本采集与制备 |
1.6.6 指标观测 |
1.6.7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COPD大鼠模型外观与活动情况 |
2.2 进食量 |
2.3 饮水量 |
2.4 体重增量 |
2.5 负重游泳时间 |
2.6 白蛋白 |
2.7HIF-1、PGF2α和LTB4 |
2.8 脏器体重比 |
2.9 肺泡数量、呼吸膜面积及厚度 |
2.10 纤维化指标 |
2.10.1 纤维化百分比(%) |
2.10.2 OD值 |
2.11 肉眼观 |
2.11.1 外观与活动情况 |
2.11.2 病理标本情况 |
2.12 光镜观 |
2.12.1 HE染色 |
2.12.2 Masson染色 |
2.13 电镜观 |
4 讨论 |
4.1 实验方剂组方原理(COPD病机规律) |
4.2 方剂组成与方义分析 |
4.2.1 慢肺病稳定方 |
4.2.2 慢肺病急发方 |
4.3 部分实验指标与COPD |
4.3.1 HIF-1与COPD |
4.3.2 LTB4与COPD |
4.3.3 PGF2α与COPD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4.1 COPD/AECOPD模型评价 |
4.4.2 进食量 |
4.4.3 饮水量 |
4.4.4 体重增量 |
4.4.5 负重游泳时间 |
4.4.6 白蛋白 |
4.4.7 HIF-1、PGF2α和LTB4 |
4.4.8 脏器体重比 |
4.4.9 肺泡数量、呼吸膜面积及厚度 |
4.4.10 纤维化指标 |
4.4.11 肉眼观 |
4.4.12 光镜观 |
4.4.13 电镜观 |
4.5 COPD模型与病机规律 |
4.5.1 证素虚 |
4.5.2 证素痰 |
4.5.3 证素瘀 |
4.5.4 证素热 |
5 结论 |
第五部分 病机规律与MPM治疗的探索性研究(细胞实验)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COPD与肿瘤(肺部) |
2 MPM研究进展及同COPD的相关性分析 |
2.1 MPM相关研究进展 |
2.2 MPM和COPD的相关性分析 |
2.2.1 现代医学角度 |
2.2.2 传统医学角度(COPD病机变化规律与MPM) |
第二节 COPD中医病机规律与MPM治疗的细胞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仪器与耗材 |
1.3 实验试剂 |
1.4 药液配制 |
1.5 实验分组 |
1.6 细胞培养 |
1.7 MTT检测 |
1.8 细胞迁移检测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增殖抑制 |
2.2 迁移抑制 |
3 讨论 |
3.1 实验方剂的组方原理与方义分析 |
3.1.1 组方原理(COPD病机变化规律与MPM) |
3.1.2 方剂组成与方义分析 |
3.2 实验相关说明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4 结论 |
第六部分 COPD病机变化规律研究总结 |
1 COPD病机变化规律与规律的发现 |
2 COPD病机规律的研究 |
2.1 临床调研部分 |
2.2 动物实验部分 |
2.3 细胞实验部分 |
3 COPD病机规律的应用价值 |
3.1 基于COPD病机规律的慢肺病稳定方和慢肺病急发方 |
3.2 基于COPD病机规律的慢阻肺-间皮瘤方 |
4 研究的创新性 |
5 研究中的不足与改进 |
6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COPD西医研究概况及中医病机规律与临证实践总结 |
1 病因与危险因素 |
2 发病机制 |
3 常见并发病 |
3.1 肺源性心脏病 |
3.2 肺性脑病 |
4 COPD中医病机变化规律与中医临证实践 |
4.1 证素虚与临证实践 |
4.2 证素痰与临证实践 |
4.3 证素瘀与临证实践 |
4.4 证素热与临证实践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从生化指标角度评价毛花苷丙联合呋塞米治疗肺心病合并心衰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9)北京地区临床常见疾病发病与干支运气及节气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疾病发病与干支运气及节气的相关性研究概况 |
摘要 |
1 疾病发病与干支运气的相关性研究 |
1.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干支运气的相关性 |
1.2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干支运气的相关性 |
1.3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干支运气的相关性 |
1.4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干支运气的相关性 |
2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
2.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2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3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4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3 总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内经》气化学说的哲学背景与内涵 |
1 《内经》气化学说的哲学背景 |
2 气化的含义 |
2.1 “气”之义 |
2.2 “化”之义 |
2.3 “气化”的含义 |
3 《内经》气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
3.1 天地气化与自然万物的关系 |
3.2 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气化 |
4 《内经》气化学说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4.1 气化学说指导着疾病的治疗 |
4.2 气化学说指导着疾病的预测 |
4.3 气化学说指导着人们的养生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数据统计处理 |
1 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 |
1.1 数据资料的来源 |
1.2 研究疾病的选择 |
1.3 运气时段的划分 |
1.4 数据库的建立 |
2 研究方法 |
2.1 疾病发病与干支运气、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
2.2 疾病发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研究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一:疾病发病与干支运气相关性的研究 |
3.1 肺部感染与干支运气发病相关性 |
3.2 支气管炎发病与干支运气相关性 |
3.3 支气管哮喘发病与干支运气相关性 |
3.4 高血压病发病与干支运气相关性 |
3.5 冠心病发病与干支运气相关性 |
3.6 脑梗死发病与干支运气相关性 |
3.7 脑出血发病与干支运气相关性 |
3.8 胃炎发病与干支运气相关性 |
3.9 消化道溃疡发病与干支运气相关性 |
3.10 肾炎发病与干支运气相关性 |
3.11 小结 |
4 研究结果二:疾病发病与节气相关性的研究 |
4.1 肺部感染发病与节气相关性 |
4.2 支气管炎发病与节气相关性 |
4.3 支气管哮喘发病与节气相关性 |
4.4 高血压病发病与节气相关性 |
4.5 冠心病发病与节气相关性 |
4.6 脑梗死发病与节气相关性 |
4.7 脑出血发病与节气相关性 |
4.8 胃炎发病与节气相关性 |
4.9 消化道溃疡发病与节气相关性 |
4.10 肾炎发病与节气相关性 |
4.11 小结 |
5 研究结果三:疾病发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研究 |
5.1 肺部感染发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
5.2 支气管炎发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
5.3 支气管哮喘发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
5.4 高血压病发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
5.5 冠心病发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
5.6 脑梗死发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
5.7 脑出血发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
5.8 胃炎发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
5.9 消化道溃疡发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
5.10 肾炎发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
5.11 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疾病发病与干支运气的相关性 |
1.1 呼吸系统疾病与干支运气的相关性 |
1.2 循环系统疾病与干支运气的相关性 |
1.3 神经系统疾病与干支运气的相关性 |
1.4 消化系统疾病与干支运气的相关性 |
1.5 泌尿系统疾病与干支运气的相关性 |
2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3 疾病发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参芪扶正注射液临床应用监测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全院集中监测 |
1 监测人群 |
2 监测信息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及剔除标准 |
5 工作方法 |
5.1 监测表设计 |
5.2 监测人员的培训 |
5.3 质量控制方法 |
6 资料采集 |
6.1 基本资料采集 |
6.2 住院资料采集 |
6.3 用药资料采集 |
6.4 病史资料采集 |
6.5 中医证型、体征采集 |
7 临床监测流程图 |
8 数据管理及统计学分析 |
8.1 数据管理及定义原始数据 |
8.2 数据统计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性别分布 |
1.2 年龄分布 |
2 患者住院信息 |
2.1 入院病情 |
2.2 入院科室 |
2.3 住院天数 |
3 用药资料 |
3.1 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患者用药疗程 |
3.2 开始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时间 |
3.3 联合用药 |
3.4 给药途径 |
4 病史资料 |
4.1 西医诊断 |
4.2 合并疾病 |
4.3 中医诊断 |
4.4 证候分布情况 |
5 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患者症状聚类分析 |
5.1 症状频次分布 |
5.2 相关症状分层聚类 |
6 不合理用药 |
7 不良反应 |
7.1 病例分布 |
7.2 不良事件性别分布 |
7.3 不良事件年龄分布 |
7.4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
7.5 不良事件发生疾病分布 |
7.6 不良事件发生证型分布 |
7.7 不良事件发生时间 |
7.8 不良事件表现 |
7.9 不良事件严重程度 |
7.10 不良事件处理 |
7.11 不良事件转归及转归时间 |
7.12 不良事件相关性分析 |
7.13 不良事件的 1ogistic 回归分析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黄芪党参功用的认识 |
2 参芪扶正注射液现代研究 |
3 统计结果分析 |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
3.2 用药资料统计分析 |
3.4 病史资料统计分析 |
4 不合理用药分析 |
5 不良事件分析 |
5.1 不良反应评价 |
5.2 不良事件相关因素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379例肺心病住院治疗468次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经典名方治疗策略与思考[J]. 苏克雷,熊兴江. 中国中药杂志, 2021(02)
-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D]. 陈春晖.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疏风解毒胶囊对AE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的症状评分及炎性标志物影响的临床研究[D]. 于健健.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4]“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D]. 黎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金水交泰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肺肾气阴两虚型)临床疗效观察[D]. 黄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COPD中医病机变化规律研究与应用[D]. 李正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肺心病患者舒适护理浅议[J]. 张崇珍. 健康之路, 2017(04)
- [8]从生化指标角度评价毛花苷丙联合呋塞米治疗肺心病合并心衰的临床意义[J]. 张辉,张丽.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04)
- [9]北京地区临床常见疾病发病与干支运气及节气的关联性研究[D]. 郝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10]参芪扶正注射液临床应用监测及安全性评价[D]. 周人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