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国古币的金相组织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荣,赵匡华[1](1992)在《战国古币的金相组织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战国古币金属组成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对其中一些典型的齐国刀币和賹化圆钱、燕国刀币、魏国桥形布币及楚国两类蚁鼻钱的金相组织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它们的特点,探讨了其形成的机理。特别是对某些高铅蚁鼻钱的开裂与金属分层现象出现的原因,根据合金相图,作了解释。
陈荣,赵匡华[2](1993)在《蚁鼻钱的金属成分和铸造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战国时期楚国中、后期的蚁鼻钱共58枚进行了理化研究,我们对这些蚁鼻钱作了金属组成的全分析,发现繁昌、临泉等地出土者,含铜、锡量高,是典型的铜、锡、铅青铜,机械强度大,耐腐蚀性好,当是楚国在中期或中后期之交铸造的;而肥西出土者,为含铅量述50—60%的铅基铜合金,应属楚国末期铸造的。在研究中,我们还注意到肥西出土的部分蚁鼻钱周缘开裂,截面又呈"分层"现象。通过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金相组织研究以及模拟铸造实验,判断上述现象主要是由于在铸造时冷却速度较慢,大量低熔点金属铅的存在使凝固时的液态与固态收缩受阻以及发生比重偏析造成的。此外,由于高铅蚁鼻钱易被腐蚀,长期的晶问腐蚀也可能是导致后来发生周缘开裂的原因。
陈荣,赵匡华,沈玉华,孙成甫[3](1995)在《新莽时期古币金属成分与金相组织剖析》文中提出该文作者对52枚新莽货币进行了全面的化学分析和金相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莽货币有严格的金属配比和精湛的铸造工艺技术。这些钱币中不含金属锌,否定了长期以来关于莽钱中含锌的说法。另外,作者还对新莽时期的货币经济制度作了初步探讨。
刘建宇[4](2015)在《陕北地区出土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兼论商代晚期晋陕高原与安阳殷墟的文化联系》文中提出陕北所在的晋陕高原地区是我国北方系青铜器的主要出土区域,也是中原系青铜器和北方系青铜器共存现象最显着的地区,在中原青铜文化和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的相互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论文以陕北地区出土的铜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元素成分、金相学、铅同位素比值、微量元素组成以及制作工艺等几方面的检测分析,探讨了陕北地区商代晚期至战国晚期青铜冶金技术的特点以及矿料来源等相关问题。另外,本文还对殷墟出土的部分铜器及冶铸遗物进行了铅同位素比值分析,讨论了商代晚期陕北地区与中原地区在青铜器及金属矿料等物质文化方面的交流问题。研究发现,陕北出土的商代晚期至战国晚期铜器的材质类型丰富,包括铅锡青铜、锡青铜、红铜、砷铜、铅青铜等。其中,铅锡青铜和锡青铜在各个时代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红铜和铅青铜在各个时代均有少量的发现,而砷铜仅在西周和东周时期的工具、兵器中有少量发现。矿料来源研究表明,陕北出土的商代晚期铜器中有数量较多的北方系青铜器使用了高放射性成因铅矿料,而殷墟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中高放射性成因铅器物也占有较大比例,这或许表明安阳本地有仿制北方系青铜器的生产活动存在,而陕北出土的含高放射性成因铅的北方系青铜器有可能是在安阳制作后又传入陕北的,也有可能是供应安阳的高放射性成因铅矿料输入了陕北,在陕北本地制作了这些高放射性成因铅器物。可见,陕北与中原地区之间不但有青铜器成品的传播,还可能存在金属矿料的流通。而中原地区不仅仅是文化的输出者,也是文化的接受者,北方系青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商人的认同,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外,矿料来源的研究表明,东周时期陕北地区晋文化、西戎文化、北方青铜文化等不同文化属性的铜器在矿料来源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从冶金技术的角度也印证了东周时期陕北地区文化因素的复杂性。
罗武干[5](2008)在《古麇地出土青铜器初步研究》文中指出2006年3~11月,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郧县五峰乡乔家院墓群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该遗址发现伊始,因其所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古麇国都城“锡穴”相吻合,立刻得到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2006年12月,乔家院春秋墓群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对古麇地出土青铜器进行研究,有利于拓宽对汉水中上游古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古麇文化研究的深入,有利于揭示楚文化的西进历程。本论文最终的研究目的是,从科技角度对古麇地考古学文化进行一次较为全面、深入的探索,并希望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古麇国地理地望、手工业活动、贸易往来、生产组织、社会结构等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深层次问题的认识。此外,研究结果对阐明古麇国与楚国之间在政治互动、经济往来、文化交流、技术传播等方面的情况,也将有着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首先,利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X射线荧光(XRF)等分析方法,对考古发掘的71件青铜标本和铜器所包含的泥芯,进行了系统的检测分析。铜矿料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古麇地青铜器与左塚青铜器具有相近的矿料来源,而异于九连墩、安徽及辽西等地样品。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古麇地青铜器中微量元素特征与皖南、宁夏等地古铜锭差异比较明显,而与大冶灵乡铜锭相一致。从而推测,此批青铜器中使用了大冶矿区的铜原料。青铜器产地研究表明,此批器物所包含的泥芯原料很可能来自南方的红土区域,且与盘龙城及左塚的泥芯具有同源性。由此认为,此批青铜器应当为楚国铸造成型后再输入古麇地的。青铜合金配比及制作工艺的研究表明,古麇地出土青铜器的合金配比合理,表明制作者对合金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青铜合金工艺、铸造技术相当精湛和娴熟。特别指出,当地高铅青铜容器及高锡低铅铜剑,都沿袭了楚国的传统合金工艺。显然,第二至第四章是本论文的主要部分之一,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知:此批青铜器使用了楚国的铜料、沿袭了楚国的传统合金工艺、由楚国工匠在楚国境内铸造而成。表明墓主应为楚国贵族,这里所见墓群,应是楚人入主麇地后的楚墓。接下来,利用金相显微镜、拉曼光谱(Raman)、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方法,对古麇地出土青铜器上的腐蚀产物及器物上的“附着物”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此批青铜器中普遍存在碱式氯化铜、含水氯化铜等铜的氯化锈蚀,腐蚀种类较为多样、程度较为严重。值得指出的是,分析发现白色胶结状腐蚀物中存在角铅矿,它与铜的氯化锈蚀同属有害锈。在粉状锈产生部位呈现出“铜本体—赤铜矿—副氯铜矿—孔雀石—蓝铜矿”的锈层结构。古麇地青铜器处于一种含氯的弱酸性、季节性变化环境中,器物在此环境中优先腐蚀δ相,主要发生电化学腐蚀,既有缝隙腐蚀,又有点孔状腐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简要的保护方案。铜器上“附着物”的分析结果表明,M4:23铜剑镶嵌绿松石处的粘接材料不属于人们所熟知的动物胶、植物胶及矿物胶,其主要成分为蜂蜡。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胶粘材料的认识,对古代蜂蜡研究工作的开展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此指出,有必要开展我国古代蜂蜡的系统研究工作,有必要对铜器上镶嵌宝玉石、贴金银等工艺中使用的粘接(连接)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对剑鞘上所裹的皮质材料的分析指出,早在春秋中晚期,我国先民就可能发明铁-铝盐混合鞣制的技术。考工记中未见有鞣前准备的记载,其它文献也鲜有提及。本文首次指出,最迟在春秋中晚期,我国先民已开始将纯石灰用于脱毛浸灰处理。在合金工艺研究中,笔者发现,已有标准图谱及模拟图谱的分析材料多由铁型、砂型和失蜡法等方法铸造所得,不同于古代范铸而成的青铜器。一般说来,两者的金相组织或多或少会有一定差别。同时,不论是标准图谱或是模拟图谱中都没有提供高锡青铜的形变加工图谱。鉴于此,本论文模拟古代范铸条件,浇铸出成分不同的青铜试样,并对其进行热处理和形变加工处理,得到一系列金相图谱。不论是铸造实验还是热处理实验,这里都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并初步显现出其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除此之外,本实验的最大收获是,获得了含锡6%、14%、22%三种合金材料的形变加工组织。此前未见相关研究。对高锡青铜高温锤打的实验发现,材料最终显示为铸造组织,而非典型的冷加工后热处理或热锻的组织。这对探讨古代青铜兵器等高锡实用器物的制作工艺颇有参考价值。
赵匡华,陈荣,郭玉竹,程裕功,周卫荣,华觉明,李建丽,孙成甫,席为群,陈衍麟[6](1992)在《战国时期古币金属组成试析》文中指出我们对战国时期燕国的"oD"字刀币、齐国的刀币及賹化园钱、魏国的桥足布币以及楚国的蚁鼻钱共163枚进行了化学全分析。进而从金属史与化学史的角度出发,对这几类古币金属组成的特点和演变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说明,对战国时期的某些货币制度作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张文芳,吴良宝[7](2002)在《二十世纪先秦货币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古钱币的搜集与整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但是真正形成比较成熟的学科只是近代以来的事。由于货币学、考古与古文字学等相关学科的结合,先秦货币研究在近百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成果丰硕。本文试图从文字考释、钱币资料的整理、通论着作的撰写、工具书的编篡、研究手段的进步与多样化、重大疑难问题的突破与进展、研究组织的发展等角度,对百年来先秦货币研究的成果作一次简要的概括,总结成绩,以供参考利用。
代全龙,张吉,刘延常,郝导华,陈建立[8](2021)在《山东滕州大韩东周墓地第一次发掘出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滕州大韩墓地第一次发掘出土的青铜器进行成分、金相及铅同位素比值分析。青铜容器的材质在春秋晚期主要为锡含量适中稳定的铅锡青铜;战国早期则多见高锡青铜。金相分析表明墓地出土的薄壁盘、匜等水器均为热锻成型,其中春秋晚期的M43刻纹鉴是重要的早期刻纹铜器。大韩墓地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具有主次分明、类别多样的特征,主要利用的铅料类别与中原及北方地区一致,其余多类铅料资源可能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
孙淑云[9](2014)在《科学分析方法在钱币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根据收集到的一些文献,总结了从19世纪初至今,现代分析技术在金属钱币研究中的应用.显示出随着现代分析技术和方法的进步,对钱币研究的深度也随之增加.分析结果对探索古代钱币制作技术、原料来源以及金属钱币的保护具有学术意义.
柏艺萌,徐韶钢,陈建立,张吉[10](2021)在《辽宁建昌县东大杖子墓地M11出土铜器的科学分析》文中认为东大杖子墓地是辽西地区战国时期的一处重要遗址。本研究对东大杖子M11出土的15件铜器进行了金相分析、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以及铅同位素比值分析。分析结果显示,M11出土铜器的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另外还有热锻及热锻后冷加工;合金成分以铅锡青铜为主,仅有一件铜斧是铜锡合金。铜器的合金成分和器物类型之间的关系明显,表明制作者已经能根据青铜器的成型工艺和用途而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铅同位素比值显示M11出土铜器虽文化背景各异,但铅料来源却较为相近,反映出辽西与中原地区在物料流通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二、战国古币的金相组织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战国古币的金相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蚁鼻钱的金属成分和铸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蚁鼻钱的金属成分剖析 |
二、蚁鼻钱铸造工艺的进一步探讨 |
(4)陕北地区出土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兼论商代晚期晋陕高原与安阳殷墟的文化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陕北铜器出土概况 |
2.2 陕北青铜器研究概述 |
2.2.1 分期与年代 |
2.2.2 分类及来源 |
2.2.3 考古学文化归属研究 |
2.2.4 族属研究 |
2.2.5 与周边青铜文化的关系 |
2.2.6 科学分析研究 |
2.3 小结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金相组织分析 |
3.2.2 合金成分分析 |
3.2.3 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
3.2.4 微量元素分析 |
3.2.5 铸造工艺考察 |
4 陕北出土铜器及冶铸遗物样品的检测分析 |
4.1 样品采集与分类整理 |
4.2 金相观察及成分分析 |
4.2.1 商代晚期铜器样品的金相与成分 |
4.2.2 西周铜器样品的金相与成分 |
4.2.3 东周铜器样品的金相与成分 |
4.2.4 小结 |
4.3 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
4.3.1 商代晚期铜器样品的铅同位素比值 |
4.3.2 西周铜器样品的铅同位素比值 |
4.3.3 东周铜器和冶铸遗物样品的铅同位素比值 |
4.3.4 小结 |
4.4 微量元素分析 |
4.4.1 商代晚期铜器样品的微量元素 |
4.4.2 西周铜器样品的微量元素 |
4.4.3 东周铜器样品的微量元素 |
4.4.4 小结 |
4.5 陕北出土青铜容器铸造工艺考察 |
4.5.1 三足器的铸造工艺 |
4.5.2 圈足器的铸造工艺 |
4.5.3 小结 |
5 殷墟出土铜器及冶铸遗物的检测分析 |
5.1 殷墟出土铜器锈蚀样品的检测分析 |
5.1.1 样品收集与分类 |
5.1.2 实验的可行性 |
5.1.3 元素成分分析 |
5.1.4 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
5.1.5 小结 |
5.2 殷墟出土冶铸遗物样品的检测分析 |
5.2.1 样品情况 |
5.2.2 形貌观察及成分分析 |
5.2.3 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
5.2.4 小结 |
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1 SEM-EDS与PEDXRF分析结果对比 |
6.2 陕北铜器的材质特征 |
6.2.1 材质与器物类型 |
6.2.2 材质与时代 |
6.2.3 合金元素构成与功用 |
6.2.4 少量和微量元素 |
6.2.5 关于砷铜 |
6.3 陕北铜器的制作工艺 |
6.3.1 受热现象及铸后加工 |
6.3.2 镀锡工艺 |
6.4 矿料来源及产地研究 |
6.4.1 殷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
6.4.2 陕北商代晚期铜器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
6.4.3 陕北西周铜器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
6.4.4 陕北东周铜器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
6.4.5 陕北铜器的矿料来源探索 |
7 相关问题讨论 |
7.1 关于殷墟出土北方系青铜器的来源 |
7.2 关于陕北商代晚期铜器的来源与产地 |
7.3 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 |
7.3.1 与中原地区的关系 |
7.3.2 与晋西北的关系 |
7.3.3 与关中地区的关系 |
7.3.4 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关系 |
7.3.5 与欧亚草原的关系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陕北地区商末周初铜器出土情况统计表 |
附录B 晋西北地区商末周初铜器出土情况统计表 |
附录C 陕北部分馆藏铜器便携式X射线荧光定性分析结果 |
附录D 陕北地区部分经取样铜器的年代判断 |
附录E 部分已发表的先秦铜器及矿山铅同位素比值数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古麇地出土青铜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麇国史与样品背景概述 |
1.1 古麇国历史简述 |
1.1.1 麇国的起源与迁徙 |
1.1.2 麇国的地望与都城 |
1.1.3 楚麇关系与麇国的灭亡 |
1.2 古麇地出土青铜器概况 |
1.3 其他相关分析样品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古麇地出土青铜器铜矿料来源的初步研究 |
2.1 矿料来源研究概述 |
2.1.1 铅同位素示踪法 |
2.1.2 微量元素示踪法 |
2.2 样品来源及测试分析 |
2.3 大冶灵乡铜锭,安城等地铜矿微量元素特征 |
2.3.1 大冶灵乡铜锭微量元素特征 |
2.3.2 安城等地铜矿微量元素分析 |
2.3.3 小结 |
2.4 各地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特征 |
2.5 各地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分析 |
2.5.1 古麇地出土青铜器的矿料来源 |
2.5.2 九连墩楚墓及左塚楚墓出土青铜器的矿料来源 |
2.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表2.1~表2.5 |
第三章 古麇地出土青铜器铸造地分析 |
3.1 引言 |
3.2 X射线荧光分析 |
3.3 稀土元素分析 |
3.3.1 各地泥芯及陶范样品的稀土配分模式 |
3.3.2 各地泥芯及陶范样品稀土元素的聚类分析 |
3.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古麇地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与金相组织分析 |
4.1 引言 |
4.2 成分分析结果 |
4.3 金相分析结果 |
4.3.1 铸造组织 |
4.3.2 热加工组织 |
4.3.3 冷加工组织 |
4.4 结果讨论 |
4.4.1 合金配比 |
4.4.2 合金配比与显微组织 |
4.4.3 焊接技术 |
4.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器物的金相图谱如下 |
附录B 部分铜器上焊料的金相图谱如下 |
附录C 部分器物铅颗粒大小逐级分布示意图 |
第五章 范铸青铜热处理与形变加工模拟试验 |
5.1 引言 |
5.2 铸造试验 |
5.3 热处理试验 |
5.3.1 退火试验 |
5.3.2 淬火试验 |
5.4 形变加工试验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古麇地出土青铜器的腐蚀产物分析 |
6.1 实验分析结果 |
6.1.1 XRD分析 |
6.1.2 Raman光谱分析 |
6.2 结果讨论 |
6.2.1 铜的腐蚀 |
6.2.2 铅的腐蚀 |
6.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一件铜剑上绿松石的粘结材料 |
7.1 引言 |
7.2 样品背景 |
7.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7.4 结果讨论 |
7.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剑鞘裹皮质材料的初步分析 |
8.1 引言 |
8.2 分析结果及讨论 |
8.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山东滕州大韩东周墓地第一次发掘出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铜器的合金成分 |
二、锻制刻纹青铜器的金相分析 |
三、金属器的铅料来源 |
四、总结 |
(9)科学分析方法在钱币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湿法化学分析 |
2 仪器分析 |
2.1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
2.2 中子活化分析 |
2.3 X光荧光分析 |
2.4 原子吸收光谱 |
2.5 电子探针和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 |
2.6 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法 (ICP-AES) 分析 |
2.7 各种分析方法的比较 |
3 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
3.1 合金成分 |
3.2 金相组织 |
3.3 金币表面红色斑点的分析研究 |
4 古币探源和辨伪的探索 |
4.1 钱币中的考古磁性特征 |
4.2 金币中的铂族金属夹杂物 |
4.3 铅和铜的同位素比值 |
5 结语 |
(10)辽宁建昌县东大杖子墓地M11出土铜器的科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取样及分析方法 |
二、金相组织鉴定 |
三、合金成分分析 |
四、铅同位素分析 |
五、讨论 |
六、结语 |
四、战国古币的金相组织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国古币的金相组织研究[J]. 陈荣,赵匡华.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2(04)
- [2]蚁鼻钱的金属成分和铸造工艺研究[J]. 陈荣,赵匡华.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3(03)
- [3]新莽时期古币金属成分与金相组织剖析[J]. 陈荣,赵匡华,沈玉华,孙成甫.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5(02)
- [4]陕北地区出土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兼论商代晚期晋陕高原与安阳殷墟的文化联系[D]. 刘建宇.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9)
- [5]古麇地出土青铜器初步研究[D]. 罗武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06)
- [6]战国时期古币金属组成试析[J]. 赵匡华,陈荣,郭玉竹,程裕功,周卫荣,华觉明,李建丽,孙成甫,席为群,陈衍麟.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2(01)
- [7]二十世纪先秦货币研究述评[A]. 张文芳,吴良宝. 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 2002
- [8]山东滕州大韩东周墓地第一次发掘出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J]. 代全龙,张吉,刘延常,郝导华,陈建立. 南方文物, 2021(03)
- [9]科学分析方法在钱币研究中的应用[J]. 孙淑云.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10]辽宁建昌县东大杖子墓地M11出土铜器的科学分析[J]. 柏艺萌,徐韶钢,陈建立,张吉. 南方文物,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