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痔注射外痔激光治疗环状混合痔——附16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转[1](2021)在《痔上粘膜点状结扎悬吊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Ⅲ、Ⅳ度内痔的混合痔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痔上粘膜点状结扎悬吊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Ⅲ、Ⅳ度内痔的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Ⅲ、Ⅳ度内痔的混合痔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实施痔上粘膜点状结扎悬吊联合外剥内扎术,对照组30例实施外剥内扎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指标(性别、年龄、病程和痔病分期)、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术后第2、3、7天)、术后创缘水肿(术后第2、3、7天)、术后24h内尿潴留、术后大出血、肛门狭窄(术后30天)、愈合时间、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以及术后复发情况(术后4月)。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指标即年龄、性别、病程和痔病分期,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24h内尿潴留、术后大出血以及临床疗效方面,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术后疼痛: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第2、3、7天的疼痛评分,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术后创缘水肿: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第2、3、7天的创缘水肿评分,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肛门狭窄:观察两组术后30天肛门狭窄情况,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愈合时间:试验组和对照组愈合时间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患者满意度:两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术后复发:两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痔上粘膜点状结扎悬吊联合外剥内扎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Ⅲ、Ⅳ度内痔的混合痔,在恢复肛垫正常解剖位置的基础上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创面愈合、降低复发率,实现了个体化治疗,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康进[2](2020)在《分段切断内括约肌联合纵切横缝术对环状混合痔患者肛门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环状混合痔患者手术前后肛门功能情况的变化,并结合肛肠动力学检查的相关指标,从多角度分析、比较分段切断内括约肌联合纵切横缝术与外剥内扎术对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同时,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以期寻得一种既安全可靠又注重肛门功能保护的手术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分段切断内括约肌联合纵切横缝术,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对两组总体疗效、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肛门功能情况、直肠肛门压力测定相关指标、创面愈合时间及赘皮残留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结果:1.两组总体疗效无统计学差异。2.术后并发症:两组术后出血、尿潴留等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小时疼痛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3天、5天、7天疼痛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7天、2周肛缘水肿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肛门坠胀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肛门坠胀情况无统计学差异。3.术后肛门功能情况:两组术后2周、3个月肛门失禁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3个月肛门狭窄评分、CSS评分、排便通畅程度自拟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直肠肛门压力测定相关指标:(1)组内对比:两组术后3个月肛管最大收缩压与肛管功能长度分别与术前相比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治疗组术后3个月肛管静息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对比:两组术后3个月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功能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肛管静息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创面愈合时间、赘皮残留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均有良好疗效;分段切断内括约肌联合纵切横缝术在减轻术后并发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赘皮残留等方面优势明显,尤其是在肛门功能保护方面表现出色,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杜小芳[3](2020)在《大黄芒硝复方对照单味芒硝外敷治疗痔术后水肿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比较大黄、芒硝1:3复方对照单味芒硝外敷治疗痔术后水肿的疗效,评价两组药物在痔术后水肿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混合痔术后水肿提供一些临床治疗思路及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肛肠一科收治住院的60例的混合痔术后水肿的患者,随机分入A、B两组,A组30人,B组30人,A组采用大黄芒硝比例1:3配比外敷、B组采用单味芒硝外敷,统计两组术后水肿出现第一天(用药前)、第三天、第五天的水肿评分,前后对比计算疗效评分,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后水肿缓解情况及疗效比较。用SPSS23.0分析研究结果。结果:不同测量时间的水肿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91.549,p<0.001,表明大黄芒硝1:3对照芒硝外敷两组患者经治疗肛缘水肿均有缓解。A、B两组在组间分析显示,F=0.020,p=0.889,即两组处理因素对水肿评分的影响无明显差异。A、B两组疗效评定,p=0.55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大黄芒硝1:3配比对照芒硝外敷两组药物的疗效无显着差别。结论:大黄与芒硝1:3配伍单味芒硝外敷均能缓解痔术后水肿情况,但两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李明[4](2019)在《苦劳汤对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并发症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混合痔是肛肠科常见疾病,对于由外痔引起或内痔III度以上的混合痔最佳治疗方式首选手术治疗,随着医学发展,科技的进步,混合痔手术以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逐渐代替传统手术方式。此手术方式较传统手术痔核切除更彻底,并能上提下移的肛垫,保留了完整的肛垫及正常的黏膜桥,术后对肛门的舒缩功能和精细感觉无太大损伤,术后复发概率更低;但此手术术后创面较单一的混合痔TST术大,产生这些术后并发症的概率更高。本课题通过观察苦劳汤坐浴治疗对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通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术口疼痛评分、渗出症状评分、肛缘水肿评分等,验证苦劳汤坐浴治疗对术后创面促愈作用。方法:本课题的病例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肛门外科,时间为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将在此期间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治疗组术后第一天开始给予苦劳汤(药物组成:苦参、十大功劳各60g、芒硝、荆芥穗、五倍子各30g、七叶莲、两面针各50g,冰片2g)熏洗坐浴,随后给予肛泰栓、肛安软膏换药。对照组则给予1:5000高锰酸钾液熏洗坐浴,随后给予肛泰栓、肛安软膏换药。分别于术后第2、7、14天观察患者的诸多症状,如疼痛,水肿,渗出液,肉芽形态等,收集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临床观察,收集数据,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疼痛症状评分比较:术后第2天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7、14天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水肿症状评分:术后第2天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7、14天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创面渗液评分:术后第2、7、14天均具有显着性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肉芽形态评分:在术后2、7、14天均具有显着性差异,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应用苦劳汤坐浴治疗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创面,能明显改善术后创面疼痛,减轻水肿,减少渗出液,促进创面肉芽正常生长,且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可在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应用。
周纯[5](2018)在《外剥内扎合弧形切口皮桥游离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外剥内扎合弧形切口皮桥游离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评价其优缺点,为其在环状混合痔手术中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00例符合环状混合痔诊断标准的病人,按随机、对照原则1:1分组,各组50例。治疗组采用外剥内扎合弧形切口皮桥游离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痔外剥内扎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疼痛、出血、水肿、排尿困难、坠胀、瘢痕程度、肛门狭窄、肛缘皮赘)、肛门功能、伤口愈合时间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术后原发性出血、肛门切口水肿、瘢痕程度、肛门狭窄、肛缘皮赘、肛门功能、愈合时间及术后复发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总有效率、疼痛(术后1天、3天、1月)、继发性出血、排尿困难、肛门坠胀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7天疼痛、手术时间方面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剥内扎合弧形切口皮桥游离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确切,较传统痔外剥内扎术水肿少、瘢痕程度轻、肛门狭窄率低、皮赘残留少、愈合快、复发率低、对肛门功能影响小,且肛门外形美观,值得临床应用。
张茜[6](2017)在《超声刀外痔切除联合弹力线内痔套扎术治疗Ⅲ、Ⅳ度混合痔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痔是肛肠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便血、脱出、疼痛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坠胀、瘙痒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当其发展成Ⅲ、Ⅳ度混合痔时,若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宜行手术治疗。目前针对Ⅲ、Ⅳ度混合痔的临床常见术式有外剥内扎术和其改良术式,以及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或多种术式结合等。尽管临床术式种类繁多,但这些常见术式均存在一定局限性,李华山教授整合微创手术的理念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采用超声刀外痔切除联合弹力线内痔套扎术治疗Ⅲ、Ⅳ度混合痔,临床疗效显着,优势突出。目的:本课题通过随机对照实验观察超声刀外痔切除联合弹力线内痔套扎术与外剥内扎术的临床疗效,旨在客观评价该术式的优势,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肛肠微创手术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以随机对照原则,将广安门医院肛肠科2016年6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64例Ⅲ、Ⅳ度混合痔患者随机分成新术式组(超声刀外痔切除联合弹力线内痔套扎术)和传统术式组(外剥内扎术),每组32例,比较两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水肿、肛门坠胀及其他并发症情况、创面愈合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复发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性,详细记录有无不良反应,并随访3个月。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等级资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新术式组治愈32例,总有效率为100%,传统术式组治愈31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100%,新术式组与传统术式组比较,手术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中情况比较:新术式组与传统术式组比较,新术式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传统术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后情况比较:(1)新术式组与传统术式组比较,术后首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首便时、术后第1天至7天各时间点,新术式组术疼痛评分明显低于传统术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4天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3)新术式组术后肛门坠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明显优于传统术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肛门水肿时间新术式组由于传统术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出血情况、痔核脱出情况、肛门水肿评分、肛门坠胀评分、排尿情况、肛门狭窄、肛门失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治疗费新术式组高于传统术式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5)随访相关情况比较:新术式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术式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的外剥内扎术式,超声刀外痔切除联合弹力线内痔套扎治疗Ⅲ、Ⅳ度混合痔,总有效率相当,但新术式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减轻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优势突出,其优点主要体现在新术式既保护了肛门的功能,基本不损伤肛管及肛垫组织,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具有安全有效、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而其缺点较传统术式是住院费用相对较高。应当说,新术式较传统术式优势明显,为肛肠微创手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玉江[7](2014)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并探讨选择性外痔梭型切除内痔分段结扎保留齿状线术与内扎外切弧形缝合加切扩术两种不同术式对环状混合痔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将1环状混合痔患者196例随机分为选择性外痔梭型切除内痔分段结扎保留齿状线术组(A组)99例和内扎外切弧形缝合加切扩术组(B组)97例,对2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术后症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疗效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术后症状和住院天数情况:A组术后患者平均2.5天疼痛缓解,尿潴留3例,平均2.7天;痔核平均4.3天萎缩;伤口平均14.5天愈合;住院平均12.6天。B组疼痛平均6.4天缓解;尿潴留6例,平均3.5天;痔核平均5.2天萎缩;伤口平均17.7天;住院平均17.4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A组术后无Ⅲ级疼痛,疼痛程度明显低于B组;出血、水肿、尿潴留及肛门狭窄发生率也均低于B组。③两种手术治疗效果比较: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痔梭型切除内痔分段结扎保留齿状线术具有疗效确切、手术费用少、并发症、后遗症少、疼痛轻等优点,应该在基层医院普应用及推广。
王琳[8](2014)在《串联式套扎法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与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比较,观察串联式套扎法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临床意义,以选取混合痔手术治疗的优选方案。方法:将61例Ⅱ、Ⅲ度混合痔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行串联式套扎法联合外痔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外剥内扎术。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术后复发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术后随访3月,均无复发,说明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操作更为简便。两组患者术后肛门疼痛、肛门水肿及尿潴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术后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为治疗混合痔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外剥内扎术,串联式套扎法联合外痔切除术是一种符合肛门解剖生理、创伤小的微创手术方式,且具有操作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治疗Ⅱ、Ⅲ度混合痔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术方式。
范学顺[9](2012)在《安阿玥教授治疗痔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痔(现代医学包含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直肠末端、肛管及肛门边缘静脉丛淤血、扩大和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我国是医学史上对痔的记载和治疗最早的国家,在距今3000千年的殷商时代,古人镌刻于龟甲上已记载了“下痢”,“疾腹”等病名。在迄今发现的古文献中,《山海经》最早提出了“痔”、“瘘”的病名,并用一些食物治疗痔瘘病。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将痔进行了分类并记载了痔的证候,该书将痔分为牡痔、牝痔、脉者、血痔四种,是世界上最早记录痔的分类方法的书籍,其中除脉痔和血痔仅有治疗而无症状外,牡痔和牝痔均有完整的证候和治法。该书还最早提出了痔的结扎疗法,“絮以小绳,剖以刀”即是治疗外痔的结扎切开术,说明当时对这些疾病的手术方法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为后世之结扎疗法奠定了基础,此外术中还有对牡痔采用枯痔疗法的记载,为后世之坏死疗法开创了先河。《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回肠、大肠、广肠、魄门的解剖概念,该书还对痔的病因病机做了进一步阐释,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痔是由于“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即由于筋脉的松懈与扩张导致痔的发生,该理论至今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与现代医学静脉扩张学说一致。《难经》首先提出了“肛门”一词。宋代开始广泛应用枯痔疗法治疗痔疮,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了将砒溶于黄蜡中,捻为药条,纳于痔瘘疮窍之中,并记载了枯痔法的具体应用方法,本书还对痔的结扎疗法有了明确描述,如“用蜘蛛丝缠系痔鼠乳头,不觉自落”,就是对结扎疗法的形象描述。明清时代发展了治痔的枯痔疗法、结扎疗法,如《外科正宗》记载了枯痔散和三品一条枪治疗痔疮的具体方法,书中还描述了痔核的干枯、坏死、脱落、痊愈的变化过程。《医宗金鉴》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以前历代医书中的有关文献,并详细记载了枯痔、结扎、熏洗等疗法,该书对肛肠病的理法方药更为完善和精细。由于中医学对痔的认识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所以在世界肛肠学科的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中医学为后世治疗痔病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所以传至今天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当时医学科技水平的限制,所以一些治疗方法尚存在不足之处,如痛苦大、恢复慢、并发症多等,目前我国早已不再使用枯痔钉、枯痔散等传统方法。自现代医学传入我国后,由于现代医学能够从微观层次上阐述各种肛肠病的病因病机并对局部解剖有了更深入细致的认识,所以为中国中医肛肠事业填补了很大空白,特别是现代医学采用药物注射治疗内痔的成功为中医药治痔病开拓了新思路,新方法。源于1869年英国学者Morgan等人的注射疗法,在国外应用了百余年的历史。我国20世纪30年代已经采用注射疗法治疗痔疮,之后的20年左右一直不断地出现各种注射药物,并在注射药物及方法上进行了改进,丰富、提高和发展了这一疗法,扩大了国外硬化、坏死疗法的适应症。自解放后,中医肛肠工作人员纷纷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份,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纯中药注射治疗剂,并获得了肯定的临床效果,如60年代国内学者在枯痔散、枯痔钉基础上研制的新6号枯痔液、内痔枯痔油、内痔枯脱油等均广泛应用临床,这些药物根据其作用于痔核的机理称为坏死剂,其现代医学作用机制一方面是药物直接作用于组织引起蛋白质变性;另一方面,药物作用于血管和血液有形成分,使之形成血栓阻断远端的组织血液供应,又称坏死疗法。由于坏死剂所致的疼痛重、坏死大出血等并发症较多,70年代一些学者改进了注射药物,减少了坏死疗法的并发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大量药物筛选,先后研制了603消庤液和消痔灵注射液等,尤其消痔灵注射液的研制成功成为当时注射液的代表,这些药物根据作用机理称为硬化萎缩剂,现代医学认为其作用机制为在痔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血管闭塞,通过纤维化粘连而达到防止痔脱出、出血的目的,又称硬化萎缩疗法。但纵观国内注射药物仍有些问题值得探讨:国内现在大多数痔疮注射药物尚处于硬化剂的范畴,硬化剂少量注射可起到局部蛋白凝固作用,多量往往产生坏死,所以硬化剂与坏死剂无本质的区别,两者仅是量的区别。由于硬化与坏死的很难准确地掌握,注射后仍不能避免并发症与后遗症的发生,如痔核表面糜烂、出血、局部硬结、直肠狭窄等,这些并发症国内时常可见报道。所以寻找一些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并采用新的治痔理念是非常必要的研究目标。笔者认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必须具备以下几点要求:①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满意;②治疗方法简易,疗程短,便于推广和基层开展;③治疗后无痛或痛苦很小;④无大小便困难;⑤无出血和继发感染性大出血;⑥无合并感染发生;⑦术后肛门功能正常,无肛门狭窄与肛门松弛后遗症。导师安阿玥教授70年代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周济民、史兆岐教授,并参与了消痔灵注射液的研发、试验、临床观察等工作,对消痔灵注射液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特点非常熟悉,在大量的病例观察中对传统注射方法及药物的弊病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继承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导师遵古而不拘泥于古,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与总结并根据《黄帝内经》“筋脉横解”致痔观点,结合“酸可收敛,涩可固脱”、“凉血散瘀”中医理论,首次提出将“收敛”与“化瘀”相结合治痔新思想(又称“收敛化瘀法”),同时研制了新一代治疗痔的新药芍倍注射液,芍倍注射液创新点在于:传统中药硬化剂或坏死剂只注重收敛而不化瘀,过度收敛而产生硬结甚或坏死;芍倍注射液则在收敛的同时佐以化瘀,因而收敛而不留瘀,所以不产生硬结或坏死。此外老师对痔的手术方法进行改进,因此临床并发症低,恢复快,疗效高。通过文献复习芍倍注射液的临床疗效优于消痔灵注射液,而且芍倍注射液注射后所产生的各种并发症明显少于消痔灵注射液。在跟师期间,笔者收集了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来我科住院的内痔、混合痔患者136例,分别在术后做了详细观察和随访,结论为芍倍注射液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硬化剂消痔灵注射液,且疗效可靠,使用安全,因而前景广阔。所以,总结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将老师的学术思想很好地加以总结并得到继承是学生的重要任务。研究目的:观察比较内痔混合痔患者接受芍倍注射液注射和消痔灵注射,两组患者术后3d、7d痔核表面糜烂、出血、局部硬结、排尿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术后随访半年直肠狭窄、排便困难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136例内痔、混合痔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最后进入试验共130例,其中治疗组67例、对照组63例。治疗组采用外剥内扎加芍倍注射液注射或芍倍注射液单纯注射;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加消痔灵注射或单纯消痔灵注射,按照试验方案,观察两组治疗后3天、7天肛门疼痛程度、痔核黏膜糜烂、出血、局部硬结、排尿困难及随访半年后直肠狭窄、排便困难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均治愈出院,平均创口愈合时间治疗组为12.OOd±1.76,对照组12.41d±1.46,两组均尤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在1年内均无复发。并发症分析:治疗后3天及7天,两组在疼痛程度,痔核黏膜表面糜烂、出血、局部硬结、排尿困难方面均有显着差异(P<0.05)。随访半年后,两组在排便困难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在出现直肠狭窄方面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芍倍注射液组在有效率、注射药量方而与消痔灵组无明显差异,在减少术后痔核表面黏膜糜烂、出血、局部硬结、排尿困难、随访半年直肠狭窄、排便困难方面芍倍注射液组明显优于消痔灵组。
石健宇[10](2012)在《肛垫吊扎,外痔切除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肛垫吊扎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肛垫吊扎外痔切除手术,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观察并记录术后两组患者水肿、疼痛、出血、肛门坠胀的临床症状变化,并追踪记录结扎线脱落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的差异,评定其防治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水肿、出血、肛门坠胀积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结扎线脱落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经t检验(p<0.05),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肛垫吊扎外痔切除术能减轻术后肛门疼痛、水肿、出血、肛门坠胀等并发症,并能缩短结扎线脱落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疗效明显。
二、内痔注射外痔激光治疗环状混合痔——附16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痔注射外痔激光治疗环状混合痔——附16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痔上粘膜点状结扎悬吊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Ⅲ、Ⅳ度内痔的混合痔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痔的认识 |
1.1 病名及涵义 |
1.2 分类 |
1.3 病因病机 |
1.4 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痔的认识 |
2.1 概念及流行病学调查 |
2.2 分类 |
2.3 发病机制 |
2.4 常用手术方式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和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 |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3.1 一般指标 |
3.2 手术时间 |
3.3 术后并发症 |
3.4 愈合时间 |
3.5 临床疗效 |
3.6 患者满意度 |
3.7 术后复发 |
4. 统计学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指标 |
5.2 手术时间 |
5.3 术后并发症 |
5.4 愈合时间 |
5.5 临床疗效 |
5.6 患者满意度 |
5.7 术后复发 |
6. 结果分析 |
6.1 一般指标分析 |
6.2 手术时间分析 |
6.3 术后并发症分析 |
6.4 愈合时间分析 |
6.5 临床疗效分析 |
6.6 患者满意度分析 |
6.7 术后复发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痔上黏膜点状结扎悬吊联合外剥内扎术的继承创新 |
1.1 以传统外剥内扎术为雏形 |
1.2 结合肛垫下移学说 |
1.3 实现个体化治疗 |
2. 术后常见并发症讨论 |
3. 结语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英文缩略表 |
2. 病例观察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分段切断内括约肌联合纵切横缝术对环状混合痔患者肛门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1.1 痔的诊断标准 |
2.1.2 环状混合痔的定义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5 退出与终止实验标准 |
3 病例基本资料 |
3.1 性别 |
3.2 年龄及病程 |
3.3 术前肛门功能情况 |
3.4 术前直肠肛门压力测定相关指标 |
4 研究方法 |
4.1 病例分组及手术方式 |
4.2 术前准备 |
4.3 麻醉方式 |
4.4 器械 |
4.5 直肠肛门压力测定方法 |
4.6 手术体位 |
4.7 手术方法 |
4.7.1 治疗组手术步骤 |
4.7.2 对照组手术步骤 |
4.8 手术注意事项 |
4.9 术后处理 |
5 总体疗效及观察指标评定标准 |
5.1 总体疗效 |
5.2 术后并发症 |
5.2.1 疼痛 |
5.2.2 尿潴留 |
5.2.3 出血 |
5.2.4 肛缘水肿 |
5.2.5 肛门坠胀情况 |
5.3 肛门功能情况 |
5.3.1 肛门失禁评分 |
5.3.2 肛门狭窄评分 |
5.3.3 排便情况 |
5.4 直肠肛门压力测定 |
5.5 创面愈合时间 |
5.6 赘皮残留情况 |
5.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7 研究结果 |
7.1 总体疗效 |
7.2 术后并发症情况 |
7.2.1 疼痛 |
7.2.2 尿潴留 |
7.2.3 出血 |
7.2.4 肛缘水肿 |
7.2.5 肛门坠胀情况 |
7.3 术后肛门功能情况 |
7.3.1 肛门失禁评分 |
7.3.2 肛门狭窄评分 |
7.3.3 排便情况 |
7.4 直肠肛门压力测定相关指标 |
7.4.1 术前与术后3个月直肠肛门压力测定相关指标对比 |
7.4.2 术后直肠肛门压力测定相关指标对比 |
7.5 创面愈合时间 |
7.6 赘皮残留情况 |
7.7 安全性评估 |
8 讨论 |
8.1 环状混合痔手术治疗的难点 |
8.2 分段切断内括约肌联合纵切横缝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理论依据及优势 |
8.2.1 翼形切缝结扎内注术介绍 |
8.2.2 本术式的创新性 |
8.2.3 “分段”多切口与“纵切横缝”结合运用的理论依据与意义 |
8.2.4 内括约肌切断的理论依据与意义 |
9 研究结果分析 |
9.1 病例基本资料分析 |
9.2 总体疗效分析 |
9.3 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
9.3.1 疼痛 |
9.3.2 尿潴留 |
9.3.3 出血 |
9.3.4 肛缘水肿 |
9.3.5 肛门坠胀情况 |
9.4 术后肛门功能情况分析 |
9.4.1 肛门失禁情况 |
9.4.2 肛门狭窄情况 |
9.4.3 排便情况 |
9.5 直肠肛门压力测定相关指标分析 |
9.5.1 肛管最大收缩压 |
9.5.2 肛管功能长度 |
9.5.3 肛管静息压 |
9.6 创面愈合时间和赘皮残留情况分析 |
10 结论 |
11 问题与展望 |
11.1 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
11.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痔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便秘评分系统(CSS) |
附录二 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大黄芒硝复方对照单味芒硝外敷治疗痔术后水肿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疗效评定标准 |
5.质量控制 |
6.安全性指标 |
7.统计方法 |
8.流程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苦劳汤对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并发症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痔的认识 |
1.1 中医对痔的认识 |
1.2 西医对痔的认识 |
2 痔的治疗 |
2.1 中医对痔治疗方法的认识 |
2.2 西医对痔治疗方法的认识 |
3 中西医对混合痔术后的认识 |
3.1 中医对混合痔术后的认识 |
3.2 西医对混合痔术后的认识 |
4 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方法 |
4.1 熏洗坐浴 |
4.2 药物内服 |
4.3 药物外涂 |
4.4 其他疗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治疗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分组方式 |
2.3 手术方式 |
2.4 手术操作 |
2.5 术后处理 |
2.6 药物来源 |
3 观察指标 |
3.1 疼痛评分 |
3.2 水肿症状评分 |
3.3 肉芽形态评分 |
3.4 创面渗液评分(均以 12h 纱布渗湿层数计分) |
3.5 创面愈合时间 |
3.6 安全性观察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与分析 |
6.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对比 |
6.2 临床疗效对比 |
7 安全性分析 |
8 治疗前后创面图片对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苦劳汤的组成及方义分析 |
2 苦劳汤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3 苦劳汤对预防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疗效分析 |
3.1 苦劳汤对预防术后水肿疗效分析 |
3.2 苦劳汤对预防术后疼痛疗效分析 |
3.3 苦劳汤对预防术后渗出液及肉芽组织增生疗效分析 |
4 高锰酸钾的药理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
5.结果总结 |
6.存在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外剥内扎合弧形切口皮桥游离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混合痔现代研究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超声刀外痔切除联合弹力线内痔套扎术治疗Ⅲ、Ⅳ度混合痔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索引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痔的中医药研究概述 |
1 痔的概念 |
2 痔的病因病机 |
3 痔的分类 |
4 痔的中医疗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痔的手术方式研究进展 |
1 痔的传统术式及其改良术式 |
2 痔术式微创化的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标准 |
6 终止试验标准 |
7 病例脱落和剔除标准 |
8 分组方法 |
9 治疗方案 |
10 观测项目 |
11 统计分析 |
12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
3 术中情况比较 |
4 术后情况比较 |
5 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6 住院费用比较 |
7 随访相关指标比较 |
8 数据结果分析 |
讨论 |
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 超声刀应用于痔切除手术的优势探讨 |
3 弹力线痔疮套扎器(RPH-4)的应用优势探讨 |
4 术后首便时间与术后疼痛关系的探讨 |
5 超声刀外痔切除联合弹力线内痔套扎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总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与治疗 |
1.2.1 手术方法: |
1.2.2 观察指标: |
1.2.3 疗效标准: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术后症状和住院天数情况: |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3 两种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
3 讨论 |
(8)串联式套扎法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临床资料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的剔除、脱落标准 |
2.6 病例的退出与终止 |
3 治疗方法 |
3.1 术前准备 |
3.1.1 术前沟通 |
3.1.2 术前安全性的检查 |
3.1.3 术前护理 |
3.2 麻醉方式 |
3.3 手术体位 |
3.4 手术方式 |
3.4.1 治疗组 |
3.4.2 对照组 |
3.5 术中注意事项 |
3.5.1 治疗组术中注意事项 |
3.5.2 对照组术中注意事项 |
3.6 术后处理 |
4 疗效标准 |
4.1 疗效评定标准 |
4.2 临床观察指标 |
4.2.1 便血 |
4.2.2 内痔脱出 |
4.2.3 手术时间 |
4.2.4 术后肛门疼痛 |
4.2.5 术后尿潴留 |
4.2.6 术后肛门水肿 |
4.2.7 术后复发 |
4.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5 结果 |
5.1 统计学方法 |
5.2 病例入组情况 |
5.2.1 年龄分布 |
5.2.2 性别分布 |
5.2.3 病程分布 |
5.2.4 病情严重程度分布 |
5.3 结果比较 |
5.3.1 手术时间 |
5.3.2 术后肛门疼痛 |
5.3.3 术后尿潴留 |
5.3.4 术后肛门水肿 |
5.3.5 术后疗效 |
5.3.6 痔核脱出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
5.3.7 术后复发 |
6 讨论 |
6.1 痔的认识 |
6.1.1 中医对痔的认识 |
6.1.2 西医对痔的认识 |
6.2 痔的治疗原则 |
6.3 外剥内扎术 |
6.4 串联式套扎法联合外痔切除术 |
6.4.1 套扎法治疗痔疮的进展 |
6.4.2 串联式套扎法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原理 |
6.5 研究结果的分析 |
6.5.1 总体疗效分析 |
6.5.2 痔核脱出程度与疗效关系的分析 |
6.5.3 术后复发 |
6.5.4 手术时间分析 |
6.5.5 术后并发症分析 |
7 结论 |
8 问题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痔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安阿玥教授治疗痔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痔治疗的研究现状 |
1 学术渊源 |
2 痔的治疗现状 |
2.1 注射疗法 |
2.2 其它非手术疗法 |
2.3 手术治疗 |
第二部分:安阿玥教授治疗肛肠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1 安阿玥教授简介 |
2 学术思想 |
2.1 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兼顾个体差异 |
2.2 重视内因外因、扶正与袪邪相结合 |
2.3 重视内治、外治相结合 |
2.4 强调既病早治,未病先防 |
3 老师临床经验整理与研究 |
3.1 创建收敛化瘀治疗痔疮新方法,研制内痔注射剂“芍倍注射液” |
3.2 创肛裂原位切除加内括约肌松解新疗法 |
3.3 创直肠黏膜点状结扎加芍倍注射液注射术治疗直肠脱垂新方法 |
3.4 创主灶切开对口引流治疗复杂性脓肿与肛瘘的新理念 |
3.5 创非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周脓肿与肛瘘的新理念 |
3.6 创肛管麻醉新方法 |
3.7 创气液检查肛瘘内口新方法 |
3.8 发挥中药内服外灌特长治疗家族性大肠息肉病 |
4 老师治疗痔的经验整理与研究 |
4.1 老师认为中医对痔的发病机理与现代医学机理一致 |
4.2 创新治痔新方法“收敛化瘀法” |
4.3 改进痔的注射方法,创“十六字”注射方针 |
4.4 重视药物的收缩作用 |
4.5 切口选择宁长勿短,宁窄勿宽的原则 |
4.6 手术辨痔定位,先大后小 |
4.7 足否切断内括约肌 |
4.8 重视嵌顿痔的手术时机 |
4.9 重视术后洗剂坐浴 |
4.10 重视术后病人宣教工作 |
第三部分:芍倍注射液治疗痔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内痔 |
2.2 混合痔 |
3 病列纳入、排除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4 疗效判断标准 |
4.1 单纯内痔注射术 |
4.2 内痔注射加外剥内扎术 |
4.3 观察指标 |
5 治疗方法 |
5.1 治疗组手术方法 |
5.2 对照组手术方法 |
6 术后处理 |
7 统计学处理 |
8 结果 |
9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附件1:痔诊治暂行标准 |
附件2: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10)肛垫吊扎,外痔切除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一) 诊断标准 |
(二) 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 |
(三) 病例来源及分组 |
(四) 一般资料 |
二、 研究方法 |
(一) 术前准备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测指标 |
(一) 疗效性观察 |
(二) 安全性观察 |
(三) 主要症状及体征评分量化标准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四、 统计分析方法 |
五、 研究结果 |
(一) 两组患者术后水肿症状积分比较 |
(二) 两组患者疼痛症状治疗后积分比较 |
(三) 两组患者肛门坠胀症状治疗后积分比较 |
(四) 两组患者出血症状治疗后积分比较 |
(五) 两组结扎痔核线脱落时间比较 |
(六) 两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比较 |
(八)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一、 中医学对痔术后并发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混合痔术后常见并发症产生的原因 |
(一) 水肿 |
(二) 疼痛 |
(三) 肛门坠胀 |
(四) 出血 |
(五) 创面愈合缓慢 |
三、 保留齿线的重要意义 |
四、 尽量减少肛管上皮损伤 |
五、 混合痔肛垫吊扎,外痔切除术的机理及治疗优势 |
六、 中药花子叶汤的来源、药理分析 |
(一) 花椒 |
(二) 蒲公英 |
(三) 艾叶 |
(四) 槐花 |
七、 结果分析 |
(一) 两组患者术后水肿症状积分比较 |
(二) 两组患者疼痛症状治疗后积分比较 |
(三) 两组患者肛门坠胀症状治疗后积分比较 |
(四) 两组患者出血症状治疗后积分比较 |
(五) 两组结扎线脱落时间比较 |
(六) 两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四、内痔注射外痔激光治疗环状混合痔——附16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痔上粘膜点状结扎悬吊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Ⅲ、Ⅳ度内痔的混合痔临床疗效观察[D]. 李华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分段切断内括约肌联合纵切横缝术对环状混合痔患者肛门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康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大黄芒硝复方对照单味芒硝外敷治疗痔术后水肿的疗效观察[D]. 杜小芳.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苦劳汤对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并发症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李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外剥内扎合弧形切口皮桥游离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研究[D]. 周纯. 川北医学院, 2018(01)
- [6]超声刀外痔切除联合弹力线内痔套扎术治疗Ⅲ、Ⅳ度混合痔的临床研究[D]. 张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7]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效果比较[J]. 张玉江. 浙江创伤外科, 2014(02)
- [8]串联式套扎法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9]安阿玥教授治疗痔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D]. 范学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2)
- [10]肛垫吊扎,外痔切除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D]. 石健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