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发展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的思考

关于我国发展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的思考

一、对发展我国大容量通讯广播卫星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褚安安[1](2018)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科学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在天空翱翔,甚至能飞天奔月,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但直到20世纪,人类航空航天的梦想才真正得以实现。20世纪以来,航空航天技术获得迅猛发展,成为科技领域中最耀眼的领域之一。特别是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总共将12名航天员送上月球,取得了世界航天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成就。研究20世纪以来的航天技术发展史,我们需要关注前苏联航天局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这些航天机构对推进航天技术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本论文即是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立的背景和历史,梳理其组织过的航天项目,讨论其所做的科学传播工作,尝试通过对NASA历史和工作的分析与梳理,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展现20世纪以来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上世纪50年代末,前苏联率先发射了人类史上首颗人造卫星,引起美国朝野震动,不甘于人后的美国建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图在航空航天这个对未来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领域与苏联进行竞争。自成立以来,NASA先后在空间科学、航天探索等领域组织了阿波罗计划、双子星座计划、哈勃太空望远镜等大型工程项目,推进了美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也引领了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NASA也一直重视科学传播工作,不仅激发了美国公众对太空科学和航天技术的关注和热情,而且也使NASA成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机构之一。研究美国航天史、世界航天史乃至20世纪科技史,应该将NASA及其贡献纳入。虽然NASA在全球范围内都广为人知,人们也经常从新闻中听到关于NASA的报道、从各种科技读物中读到NASA的内容,但到目前为止,系统性的研究文献却不多见。本论文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论文的内容结构。第二部分分析了NASA的发展过程、任务使命、组织框架及其机构特征。第三部分梳理了NASA在航天探索、太空探测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及取得的成就。第四部分分析了NASA的科学传播政策及在科学传播方面所做的工作。第五部分探讨了NASA及其科学传播工作可以给我国航天事业提供的启示和借鉴。

河娜(Ha Na)[2](2018)在《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主题是“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一直备受中国媒介人的关注,但全面系统研究韩国有关成就及揭示其动因的论着迄今还是空白。本论文尝试开展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工作,以望能为韩国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以及中国新媒介的成长发展都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从韩国新媒介产业领域当中选取核心的五大产业——互联网产业、移动新媒介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数字电视产业进行分析与考察,在探寻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态势的同时,着重展开对其各个不同领域的新媒体产业之内涵及特征的解析与阐释,尽可能详细剖析出其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中的特点与兴起的动因。本文运用当今最新的产业报告、政府机构政策报告以及相关学术资料,梳理并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整体风貌,力图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动因。立足于对韩国新媒介产业的发展动因,通过探讨韩国新媒介产业背后的韩国国民性等文化因素,进一步对韩国文化创意市场做出全新的解读。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运用较为详实的一手资料,通过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和“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这三项有机联系之内容的考察,全面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与展望进行了呈现。二是从“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和“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这四个互为关联的不同侧面,来阐释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兴起发展所具备的特点。三是通过对“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及“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产业动态变化的分析,来梳理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并对其未来趋势做以展望。四是将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为研究对象,从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入手,详细分析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和展望。五是通过对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的发展进程的整理分析,在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与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背景下,来阐述在韩国数字电视产业影响下重构和发展。本文最后对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进行概观论述、并对其发展动因进行分析、建议与总结,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并蓄与包容的韩国新媒体产业进行文化定位,并对其新媒体领域的后续研究作出概要铺垫。

龙锦[3](2015)在《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动因研究》文中认为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浪潮,从单台的计算机到今天由无数微处理器所连接成的无所不在的网络,信息新科技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改变着世界,也使得以其为技术支撑的传播媒介形态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新媒介俨然成了国之利器,它在普惠大众的同时,也成为了国与国之间争夺地球村话语权的决胜手段。遗憾的是,我国目前所掌握的这一利器却远远未能达到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抱负所相匹配的水准。另一方面,我们的邻居、从二战废墟中重新起步的日本,敏感的把握着信息革命所带来的机遇,以弱求强,勇于创新,将其新媒介产业推进到了世界前列。如今,日本的新媒介产业已经从普及阶段进入了深度发展阶段,新媒介早已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它已经深深融入到了日本社会、经济、政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日本人须臾不可离的生活助手,并进而造福全人类。日本的新媒介产业具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日本政府在发展新媒介产业的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哪些因素促发并促进了日本新媒介产业的发展?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经验与教训能否为我所用?本研究在国内首次以全景式的视角对日本新媒介产业进行考察分析,注重整体的扫描与把握,尽力追踪最新的数据;同时,将日本新媒介产业的发展置于信息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这一研究跨度长、范围广,具有相对的深度与较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日本信息社会理论的提出与推广切入,以日本信息社会的建设为大背景,在分析介绍日本信息社会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新媒介的不同呈现方式和发展重点以及日本新媒介产业的总体现状之后,以四章分别对日本的互联网产业、数字电视产业、数字出版产业、移动电话产业的发展从历史脉络到现实态势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研究揭示与阐释。日本的互联网产业由于原有的相对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而初始发展迟缓,但进入21世纪后其宽带化、移动化的进展大大提速;在数字电视产业方面,日本虽率先研发出了高清晰度电视,但因其未能与世界数字技术的发展合流而被迫忍痛放弃,而在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下,日本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已经顺利完成,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也进展顺利;在数字出版产业方面,由于传统出版业的强大,日本的数字出版虽然早期有较好的发展,但一直步履维艰,不过移动终端为数字出版市场带来了活力,尤其是面向智能移动终端的电子图书市场规模在2010年后增长迅速;移动电话则是最有日本特色的新媒介产业,其发展速度较快却又相对封闭,在逐渐开放后,在世界市场的话语权也在增强。在对日本新媒介产业进行了总体考察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借鉴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在分析经济现象时所使用的三个自变量:理性的社会建构、国家的作用、非市场治理机制,进一步探寻并阐明了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动因。本研究认为,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所取得的成就,来自于国家的整体力量、民众的激情与理性、市场竞争的活力与非市场治理机制的作用等众多因素的相互交织,来自其“师夷长技”,不甘人后、善于学习的民族特性与“日本第一”理念的高度结合。信息科技一日千里、国际竞争态势逼人是其发展的外部诱因,其具体表现为:警醒差距,力追领先国家;打造“酷日本”,助推国家形象塑造。发展的内部动因则是回应民生诉求、升华生命价值,具体表现在:摆脱生存困境,掌控自我命运;经济突围,凸显“IT立国”优势;让生命更有尊严与价值;对更美好生活的不懈需求。而这一切的实现,又有赖于相对自由的信息通信竞争体制和日本特色的凝聚各方智慧的官产学合作机制的驱动。从中,可为我国新媒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新媒介产业的发展需要顶层设计的引领,也需要开放的心态,而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的讨论,要走以信息通信业为主导的融合发展之路,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在新媒介开发应用与推广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对新媒介定义的理解和认识的不统一,世界各国所使用的统计口径与方法也不一致,在有关新媒介产业的某些统计数据的选取和使用上可能会存在差异。同时由于本研究的跨度较大,而新媒介本身变化快速,难以在比较固定的范畴内对新媒介进行研究分析。

吴昊天[4](2014)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本文尝试对我国传媒产业的转型、改革与发展进行了研究,为传媒产业管制体系构建以及提高产业运行效率提供了理论参考。我国目前正处于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文化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媒业的发展与传媒体制的改革同步进行。如何实现传媒业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变外部输血到自我积累,变行政垄断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构成了中国传媒业改革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这同时也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产业融合引发的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数字化技术引发的产业革命几乎瓦解了传媒市场原有的市场秩序,不论是市场结构、市场格局还是政府规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媒市场的供求关系、传媒企业的运行效率也从根本上得到了优化和提升,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的传媒产业还在发生巨变,甚至直接促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中国传媒产业的基本定位。在当下矛盾凸显期的中国,传媒业既要承担产业发展的重任,也要切实负起守望社会、公众,担负着分担改革风险和成本的特殊使命,作为改革的后发区域,中国传媒业面临重重压力和困难。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以产业融合为分析视角,探索中国传媒业的转型路径,探寻由传媒业、电信业及IT互联网业共同融合而成的大媒体产业的构建和发展。全文共分九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对论文写作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意义进行了概述,这一章也包括了论文写作思路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等内容的相关介绍;第二章是相关理论和文献的述评,以构成全文分析的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章提出问题,分别从技术、市场、企业等层面对传媒产业融合的动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剖;第四、五章是分析问题,分别对国外、国内传媒产业的融合路径进行全面梳理,包括融合方式、融合起点和融合趋势,并着重分析了中国传媒产业当前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并希望借鉴西方传媒产业发展的经验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提供参考;第六、七、八章主要是解决和深化问题,其中第六章主要站在传媒业内媒体融合的角度,对传媒集团化的发展进行全面梳理和经验总结,并提出媒体融合应注意的问题和选择的方向;第七章主要阐释在媒体融合的基础上如何构建大媒体产业的设想,并对“三网融合”等产业融合的重点领域进行了深入剖析;第八章是站在国家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下,对中国传媒业和涉及产业融合的规制进行重新审视,由此提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媒产业融合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必要的管理框架的调整和创新是中国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需求和重要保证;第九章是全文的研究总结,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和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对中国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致力于回答如下四个问题:其一,世界传媒业发展的趋势和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其二,在新兴技术的影响下,竞争性垄断市场的出现对中国传媒产业优化市场结构带来何种影响;其三,从媒体融合到大媒体产业的构建,其实现的步骤和路径是什么;其四,规制的重建和竞争的引入,政府如何通过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推动市场结构的优化。以上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产业融合是信息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时代,由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推动的产业融合,已极大的改变了传媒、通信等行业,与传统的工业时代相比,信息化时代的产业融合更为频繁,站在企业和市场的角度,不论是竞争压力使然,还是行业壁垒的变化,以及资产通用性的增强,由技术推动的产业融合在多方力量共同驱使下,从媒体融合再到大媒体产业的构建循序渐进,促使相关产业发展和繁荣。第二,我国传媒产业的市场结构尚需优化,“媒体融合”的路径构成了我国传媒集团发展重要思路。经过十多年来的大规模集中化,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新闻集团、维亚康姆、迪斯尼、贝塔斯曼、威望迪等一系列超级媒体集团,经营模式以“跨媒体、跨行业、跨国经营”为特征,涵盖了完整的产业链。这些大型的媒体集团既是传媒业全球分工的领导者、实践者,也是传媒产业融合的市场主体。反观中国的传媒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集中度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融合度不高等问题,研判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路径,应着力调整市场结构,打破传媒产业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鼓励以资本为纽带,实行兼并重组,培育少数规模大、实力强、业务广的大型龙头传媒集团,建立能够辐射全国的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体系;相关传媒企业进行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要注重优势互补和资源的整合,不仅是信息资源层面的融合,更包括了产权、人力、经营、管理、后包服务等方面的全面整合,这样才能产生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从而树立媒体品牌。第三,大媒体产业的融合一体化发展构成其未来趋势。世界的扁平化使融合成为一种趋势,随着IT技术和CT技术的逐步融合,融合制造与服务、内容与终端、硬件与软件的一体化才是适应市场需求获得超额利润的成功商业模式,跨界融合模式的逐步明朗也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以“三网融合”为代表的大媒体产业融合更应着力推动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创新服务模式,放弃仅仅局限于传统传媒业和电信业之间的封闭融合,逐步引入更多的投资者和合作者,营造出大开放、大合作的开放式融合格局。第四,放松规制、建设融合性的规制体系构成了我国传媒产业规制改革的思路。面对当下中国传媒业有效制度安排不足、公共政策体系随意性较大的问题,构建一个面向全国和相关产业统一、开放、有效竞争的大媒体产业规制体系是极为必要的,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其规制重点应由结构性的规制转向行为规制,抑制垄断和放松管制同步进行,打破横亘在产业间的壁垒和障碍,创造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变行政干预到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的引导,刺激被规制的对象在竞争压力下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推动以“三网融合”为代表的产业融合进程。从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要求上来讲,我们还应该借鉴先行国家的经验,建立统一的规制机构,有力推动从纵向行业规制向横向分层规制的转变,严把内容关,探索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新模式,将宣传价值与公共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本文对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可能创新:第一,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分析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问题,拓展了产业分析方法的应用领域。纵观过去对传媒产业尤其是媒体融合领域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从新闻传播领域的角度进行阐述,极少使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在第五章创新性地构建了中国传媒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分析了中国传媒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提供了定量分析传媒产业的理论基础;同时,以中国20家上市传媒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的TOPSIS法对中国上市传媒公司绩效进行了评价分析,改变了以往仅靠主观判断和定性描述的局面。第二,在探索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中,创新性构建了大媒体产业研究框架,提出了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未来趋势和现实路径。本文在第三章中,系统论证了大媒体产业融合的动因所在,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增强、资产通用性的加强、以及政府规制放松等方面的原因,为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第七章对大媒体产业的技术形态、产业效应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全景式的勾勒和展望,创新性的提出了大媒体产业的融合方向及策略,即加快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通过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创新融合模式、以互联网的思维营造大开放、大合作的融合格局,实现传媒与相关产业资源的整合,提升大媒体产业长期竞争力。第三,注重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和特殊管理政策,创新性提出我国大媒体产业融合规制建构的政策思路和具体措施。在研究传媒规制的过程中,本文在第八章重点分析了约束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阐明了分业规制在产业融合构建大媒体产业中所受到的挑战,以分析国际传媒规制变化趋势为依据和基础,结合我国的现实环境创新性提出了放松规制和抑制垄断并行、进行横向分层监管、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大传媒管理机构等循序渐进的改革举措。尤其是在传播内容监管方面,提出了在党委宣传部门的领导下增设“内容监管委员会”的建议,以期强化各终端内容的监管和控制,从而确保意识形态的安全。由于数据和文献资料的缺乏,本文研究尚且存在许多不足,这也构成了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作者将继续着眼于技术研究和规制研究,探索大媒体产业融合的最新进展情况。

于源[5](2013)在《关于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探讨》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对文化经济的关注和重视,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社会经济进入渴望通过文化产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档案文化产业,被信息文化赋予信息时代的特点和新的运作模式。在信息文化时代的影响下,对于档案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扩大时空范围、深化服务内容以及拓展服务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了在新形势下实现档案文化产业的适时快速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带动档案事业更好的健康运行,因而建立一套适应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档案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根据时代发展对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行性和发展趋势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为当前信息文化环境下创新适合档案产业发展的模式提供参考,有利于指导今后档案相关部门的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工作,以提高档案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实现档案馆事业可持续地发展,促进档案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能力,满足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全民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梁艳[6](2012)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新闻事业一直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党员和群众的功能。在9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的新闻媒体通过不断地学习、总结、反思和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宣传教育实践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发展实际的新闻媒体教育功能思想。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不仅要传播信息、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最重要的功能是传递思想、观念和主流价值,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提高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概括而言,我国新闻媒体的教育功能是指,媒体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传递思想文化价值观,引领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凝聚社会共识。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是做好一切新闻工作,发挥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前提,要按照新闻价值标准选择新闻事实,按照新闻传播特点,采用合适的传播手段,进行思想文化价值的传递。最终目的是启迪民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研究新闻媒体的教育功能主要从教育功能的概念、内涵、特点,以及功能的发挥机制、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因素等方面入手,在更广泛的层面,探讨在全球化和新媒体大发展的当下,如何着力加强我国新闻媒体的教育功能。从党的新闻事业创立起,党的新闻媒体就注重发挥教育功能,并根据党的事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的,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逐步形成了新闻媒体教育功能思想,为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设时期,虽然文化大革命中新闻媒体教育功能曾一度被误用,但改革开放后,新闻媒体为突破思想禁锢、推动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党的新闻媒体教育功能思想也更加成熟和完善。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体产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新媒体的快速崛起,给我国媒体生态、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发挥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同时,正是由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的全球化快速传播,“地球村”成为现实,让中国新闻媒体没有选择地处于全球化语境之下。但随之而来的、未加筛选的海量信息和多元舆论泥沙俱下,可能对媒介素养缺乏的受众造成错误的引导,对全社会正确价值观的弘扬造成不利影响。而且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在给人们提供更多媒体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低俗化、过度娱乐化、价值导向混乱等问题。当代,媒体已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成为人们重要的学习工具,成为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推手。随着传播技术的迅速进步,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迅速扩展,其教育功能日益突显,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主体,然而媒体自身却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究其原因,在理论上没有明确把“教育功能”作为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是导致实践上偏差的一个重要认识根源。本文从历史和现实背景出发,梳理党的新闻事业史上的媒体教育功能理论,总结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媒体面临的挑战,为正确发挥新闻媒体教育功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引言部分是对“新闻媒体教育功能”这一课题的总体阐述,从研究缘起到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论述了问题的由来及其重要价值。第一章是对新闻媒体及其教育功能等核心概念的理论说明,论述了新闻媒体作为“教育者”的必然性和独特性,以及新闻媒体发挥教育功能的特点与其影响因素。同时,对新闻媒体教育功能进行了理性审视,分析了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影响及发挥机制,并引用《感动中国》的案例来说明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新闻媒体的教育功能。第二章运用唯物史观,对党的新闻媒体教育功能进行了历史考察,以时间为线索分阶段地进行梳理,对党的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变迁、发挥途径和效能等进行了反思和评价,概括性地总结了不同历史阶段对教育功能的不同认识与实践操作。从建党初期,新闻媒体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启蒙民众,形成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优良传统;到革命战争时期,新闻媒体成为党的重要武器,核心宣教内容紧紧围绕斗争需要,为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其革命性充分契合了战争年代的需求;到改革开放后,新闻媒体积极配合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将主要宣教内容转为经济建设;再到新世纪新阶段,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了党所面临的新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新闻媒体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三章分析了不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性质、功能发挥的途径、效能及内在机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总结分析了西方媒体对于教育功能的理解,详细分析了它们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教的各种手段。例如,通过制作电视节目进行儿童教育;通过制作知识性节目进行科普教育;通过互联网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通过制作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对他国进行文化渗透等。由于追逐商业利润的本性和媒体“眼球经济”的特性,西方媒体往往向受众传播一些无良或有害信息,面对这种情况,西方国家不是主要从纠正新闻传播媒体入手,而是从教育受众入手,通过学校教育等形式向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让受众自己产生免疫力。在认清西方媒体真面目的同时进行反思,为我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借鉴和参照,避免走弯路。另外,在对西方媒体由于本身意识形态局限而存在先天弊端充分认识的前提下,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西方媒体在发挥教育功能上的特点、优势、问题和不足。2001年11月10日,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国后,我国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全球化在给中国带来历史性变革的同时,也给中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发挥带来了巨大挑战。第四章着眼于当下,概括了全球化语境及特征,考察了全球化与新媒体发展给我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带来的挑战。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影视作品等引进条件放宽,媒体领域逐渐开放,人员流动带来的价值观摩擦碰撞等。同时也注意到了伴随挑战的诸多机遇,进而分析我国新闻媒体在全球化语境下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在价值观方面对西方的价值渗透认识不足,内容方面的娱乐化、同质化严重,国际影响力低等。从而对我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发挥情况进行了深入、全方位的自省。同时,面对受众民主诉求增强、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化、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公众道德堪忧的现实,研究如何发挥媒体的教育功能。第五章是全文的结尾和结论部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从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高度,从主管媒体的党委宣传部门、媒体自身、全球化语境下的报道、理论研究以及新闻教育等不同角度切入,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增强党的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本章是从全局的视角对增强我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提出建议,因为规范媒体行为不仅仅是媒体本身的职责,还涉及到宣传、监管等部门,而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目前新闻媒体教育功能弱化的问题,就要从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入手,加强新闻传播人才的学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业务能力教育等。本章不仅有应对上面章节提出的“挑战”的一般的规律性对策,更有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对策;既有对新闻媒体提出的导向上的要求,又有具体操作层面的建议;既有侧重对内报道方面的措施,更有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思考;既有对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分析,又有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探讨。新闻事业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其内在体现与追求,同时又是坚持与大力弘扬的必然目标。我们研究新闻媒体的教育功能,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新闻媒体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公共生活,融入公民共同情感体验,融入公民道德责任意识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带动者、示范者。发挥媒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对于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新闻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要承担研究、宣传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任,要强调党对主流媒体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主流价值观念贯穿到媒体工作的全过程之中,改进工作方法和宣传方式,增强传播效果;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强媒体自身的教育功能,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和事例进行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被广大受众所接受、掌握和认同。本论文从教育功能这个点切入,反思了当今新闻媒体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可行对策。当然,在篇幅有限的文章中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笔者也没有这个奢望,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和点滴见解,抛砖引玉,引起业界和学界对新闻媒体教育功能这个问题的重视,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看到更多对这一问题的真知灼见。

张泽[7](2012)在《外空安全战略研究 ——兼论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设计》文中指出本文以外空安全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天权论”由来、定义和内涵,以及归纳外空安全主要理论流派的基础上,提出“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综合运用不同理论流派的合理内核,结合对影响各国外空安全战略决策正向、负向要素的分析,提出了外空安全三种相对稳定、且最具现实可能的前景,并针对中国的外空安全战略提出设想和决策思考。本文在绪论部分开宗明义介绍选题目的与理论和现实意义,简要综述国内外与本文选题相关研究的现状,针对本文涉及的包括外空、外空武器、外空军事化等重要概念进行讨论与界定。然后,概括性地介绍本文研究思路,分析可行性并提出研究方法。绪论部分还介绍了本文的创新之处与撰写难点,并介绍本文框架和章节设计思路,为展开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建构部分。第一章在回顾战略和地缘政治理论演进基础上,系统介绍“天权论”的由来、定义和内涵,尝试着归纳性地介绍国际关系理论有关外空安全的四个主要理论流派,并定性探讨外空安全的定义、内涵及主要外空安全威胁。这一章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本文理论创新重点,对外空武器战略价值、影响外空战略的正向、负向因素做了深入、系统分析,从理论角度对外空安全前景做了分析,提出了“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即:在不同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取向共同作用下,外空安全将呈现出在“全面毁灭性战争”与“确保外空永久和平法律秩序”两极之间的安全区间分布状态。从第三章起本文进入实证推理部分。第三章探讨外空大国的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涉及美国、俄罗斯、欧洲国家及新兴空间国家等。第四章全面介绍外空多边安全论坛相关情况,并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联合国、裁谈会等外空安全多边论坛。第三、四章进一步印证第二章提出的“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第五章论述中国的外空安全战略选择,重点围绕外空安全战略目标、战略能力、战略途径等分析论证。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发现,“天权论”在人类进入外空时代后正成为主流的战略思想。外空安全受制于诸多因素,外空安全前景将是动态的区间体系。中国必须做好外空安全顶层设计,以维护本国“天权”和全球安全为总目标,相应地在战略能力、战略途径等方面做好设计。

杨佑伟[8](2011)在《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航天工业是研制与生产外层空间飞行器、空间设备、武器系统以及地面保障设备的军民结合型高科技产业。航天工业是典型的高技术密集工业部门,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水平。我国航天事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国际形势和国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全面实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航天工业也正经历着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单一的面对指令计划的科研生产模式向多元的面对国内外市场,既有科研生产与产品经营,又有资产甚至资本经营的模式转变,在这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变中,不少航天企业难以适应,企业的经济效益均呈下降趋势,已影响到航天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本文深入探讨了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发展战略问题,作为全文的理论依据,系统介绍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重点分析了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的现状,充分运用了SWOT分析方法,全方位的、系统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了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发展战略问题,在此基础上,按照“战略分析一战略制定一战略实施”的顺序,得出了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战略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保障措施。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重组有效资源,增强基层研制生产单位管理能力,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努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使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在新时期朝着持续、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

胡涛[9](2011)在《三网融合视角下我国广电运营商的TIMES融合运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技术和IP网络技术的发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融合成为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广电传媒业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变革因其对一个社会的信息传播、舆论格局,对一个社会的娱乐、思想、文化状况和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乃至于整个社会运行方式的巨大影响力,而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目前,三网融合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电信运营商和广电业的政府规制以及三网融合的技术发展方面,对于在全新的TIMES(电信、互联网、传媒、娱乐、安全等多种生态系统)融合市场环境下,业务提供商特别是广电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不多。因此,本文对广电运营商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运用博弈论、产业价值链理论、成熟度模型等对TIMES融合运营模式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过程中,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成熟度能力评估理论的视角,本文对TIMES融合运营模式的关键管理维度和发展成熟度层级作出分析后,进一步对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进行审视和评估,提出三网融合下的中国广电运营商运营模式发展策略,并按照产业链价值最大的原则探索TIMES融合运营模式的相应改进和创新路径。本文的内容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概要地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的思路与内容、论文的结构安排以及主要创新点。第二章为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对国内外三网融合相关理论、商业模式理论、成熟度评估理论的研究,阐明了商业模式定义、构成要素,并对主要理论进行整合分析,总结出商业模式的重点要素、成熟度模型应用于商业模式评估的大体思路,为下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第三章为中国广电运营商传统运营模式发展趋势研究。本章结合产业融合理论、商业模式理论和历史分析法,研究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趋势。本文进一步发展了唐世鼎、胡正荣等学者的分类方法,提出将广电行业的历史发展阶段新划分方法,在这一分类基础上,利用商业模式理论,研究每个阶段广电产业价值链的演进规律和商业模式的基本特征,并以价值链创新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融合运营模式将是未来广电运营商的主要运营模式。第四章为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的构建。本章运用产业链创新理论、本质能力模型,解释了三网融合的内在机制和融合业务演进的规律,并依据业界最新成果和互联网市场发展的趋势,提出八种TIMES融合业务类别。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三大类八种子模式的TIMES融合运营模式体系,分别给出收入来源、业务模式框架,最后,还研究了TIMES融合市场的需求。第五章为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的动态博弈分析。本章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TIMES融合业务为例,基于收入共享合同构建了具体的商业模型,运用动态博弈分析解决广电运营商作为内容提供商(CP)与移动网络运营商(NP)的合作业务定价及收入分成问题。在这一商业模型下,又以中国移动“手机阅读”业务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整个手机阅读产业链的实证分析,提出了最优的业务分成比例和构建最优商业模型的对策与建议。第六章为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的成熟度评估模型。本章结合商业模式评价的研究成果,运用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框架,提出了五个成熟度层级七个评估维度的TIMES融合运营模式的成熟度评估模型。运用TIMES成熟度评估模型,文章分析了三网融合下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创新过程与内在机制,并提出TIMES融合业务可能的发展模式。第七章,全文的总结与展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在产业价值链创新、动态博弈理论的框架下,构建基于收入共享合同的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的模型方程,运用Stackelberg模型解决产业链协调问题,并进行实证分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2、提出基于成熟度模型的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评价体系。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提出了对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发展的特征和趋势进行成熟度评估和管理维度定量分析的框架体系,并对其发展差距的成因进行分析,给出改进路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3、提出适合广电运营商的TIMES(适应电信、互联网、传媒、娱乐、安全多种生态系统的)融合业务的运营体系。发展了欧盟UMTS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分类标准,考虑到广电运营商具有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双重身份,提出适合广电运营商的未来主流TIMES融合业务和商业模式体系。4、提出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运营商如何构建TIMES融合运营模式,以及广电传统运营模式向TIMES融合运营模式框架演化的实践路径。

谢正义[10](2011)在《信息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化是当今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各国(地区)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信息化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生产经营决策的改变和网络经济的发展。正是在信息化大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转变的背景下,本文以信息化为手段,研究我国如何通过信息化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信息化是由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广泛应用所引起的产业革命,促进了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了生产方式改进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引导着经济发展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演进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发展与融合,已有的信息技术推动了网络经济的产生和电子商务的出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得网络技术向宽带、无线、智能方向加速发展,高性能计算向计算密集和数据密集方向发展,软件系统向网络化、智能化和高可信的阶段迈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云计算、物联网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为特征。上一代信息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均促进了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信息化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知识基础、信息传播,催生了信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革命,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产生、共享和应用,推动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创新发展。本文认为信息化对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制造业领域,信息化发展促进了传统工业的优化和新型业态的出现,调整了工业结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信息技术的创新促进主导产业更替。二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活动,提升了传统工业的竞争力。三是信息化的发展带来新的价值创造模式,改变了传统工业的价值创造模式。在服务业领域,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化而产生的。服务业效率提高的过程是与服务业的转型同步进行的,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信息化带动了服务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优化升级。二是信息化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三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采用使服务业的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的方式和水平提高,基于IT技术和互联网的离岸服务贸易发展加快。在农业领域,农业现代化的信息化推动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信息化指导农产品创新。二是信息化引导农产品走向市场。三是信息化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服务。四是信息化提高农业科学管理水平。本文将信息技术产业化过程定义为信息化的直接效应,制造业部门使用中间产品而产生的效应称之为间接效应。本文通过计算电子信息产业与信息服务业中间投入率、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分析了信息产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信息化直接效应显着,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江苏的支柱性产业,信息服务业区域影响力较大;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强,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均大于1;信息服务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均小于1。二是电子信息产业信息化间接效应显着,但信息服务业间接效应较弱。制造业部门使用电子信息产业产品时,增加值显着提高,这表明电子信息产业中间投入率越高,企业使用新技术的可能性越大,因而有效促进产品升级;同时信息服务业中间投入率对产业增加值几乎不存在影响,意味着信息服务业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三是农业信息化通过两个途径:一方面,信息服务业在农产品生产、销售以及培训中实现,通过这些途径有效改进农产品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和间接使用电子信息产业产品,有效提高农产品机械化水平,带动农业升级。信息化极大地改变了企业运行和市场交易的方式,出现了模块化管理、网络化管理等现代化管理,实现规范管理和效率管理,提高了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率,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信息化的内容随着企业的性质、规模和类型的不同,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从生产制造企业来看,企业信息化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企业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等三方面。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业化战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和管理,改变了企业的服务模式,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认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打破原有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的均衡,带来组织分工的演变。当企业信息化实施到一定阶段,互联网络应用不断深入,交易费用随之降低,组织交易效率提高,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企业信息化为模块化生产创造了必要条件,模块化生产带来分工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络带来更紧密的联系,提高了他们之间分工和合作的效率。本文通过实证方法分析了信息化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变化方面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尤其是企业应用互联网络会对企业组织结构产生影响,互联网络应用深度与组织内部层级的降低成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企业中间层级级数降低,扩大了管理者的管理幅度,使得企业扁平化趋势显着。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深入,一些新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出现,如虚拟企业、网络组织等。可以相信,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将会与日俱增,并且在今后的组织变革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并以江苏省信息化指标体系为例,分析了地区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升级的信息化指标完善的建议。本文认为,信息化指标体系不仅要包括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资源利用,更要包括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指标,特别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信息化指标,信息化指标的完善应坚持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就业导向和效益导向等四方面原则。本文从制度角度对信息化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阶段需要新的制度安排,才能更好地推动信息化发展,并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信息化的进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框架和运行的基本原则。从国际上看,信息化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信息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信息化发展模式,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模式,以及以印度和巴西为代表的民族经济型信息化发展模式等四种主要模式。本文就四种模式从产业政策、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投资、技术创新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总结,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政府有关信息化的有效制度安排是各国(地区)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关键。这些有效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第一,支持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制度,包括政府的直接投入和风险投资;第二,有效的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第三,高效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制度;第四,有前瞻性的信息规划和信息法律制度。本文指出,通过信息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加强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制度,规范和引导企业等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其有利于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借鉴信息化发展的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本文提出如下信息化促进经济发展转变的制度安排。一是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机构,为信息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组织保障。二是以应用为导向,制定不同层级的信息化转变发展方式规划和若干重点领域行动计划。三是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调整和优化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四是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开放,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高效供给。五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投入制度,强化金融和财税制度安排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引导作用。六是建立高效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保障。七是加快信息化立法和信息技术标准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八是完善信息化的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各级各部门科学发展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或验证指标。

二、对发展我国大容量通讯广播卫星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发展我国大容量通讯广播卫星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科学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对NASA机构史的研究概述
        1.2.2 对NASA航空航天技术研发工作的研究
        1.2.3 对NASA科学传播工作的相关研究
    1.3 本论文的研究
第二章 NASA的设立、使命和组织架构
    2.1 从NACA到 NASA
    2.2 NASA的设立
    2.3 NASA的使命任务
    2.4 NASA的组织架构
    2.5 NASA机构特点分析
第三章 NASA的重大科学和工程项目
    3.1 NASA的载人航天项目
        3.1.1 水星计划
        3.1.2 双子星座计划
        3.1.3 阿波罗计划
        3.1.4 航天飞机计划
        3.1.5 空间站计划
    3.2 NASA的空间探测
        3.2.1 行星探测计划
        3.2.2 太阳探测计划
        3.2.3 彗星探测计划
        3.2.4 月球探测计划
        3.2.5 哈勃空间望远镜
    3.3 NASA的卫星研发
        3.3.1 通信卫星
        3.3.2 气象卫星
        3.3.3 地球资源卫星
        3.3.4 天文卫星
    3.4 NASA的其他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
    3.5 NASA研究研发工作特点分析
第四章 NASA的科学传播
    4.1 NASA科学传播工作的政策指引
    4.2 NASA的科学传播工作
        4.2.1 媒体传播
        4.2.2 网络利用
        4.2.3 展览展示
        4.2.4 科普活动
    4.3 NASA的科学教育项目
        4.3.1 中小学科学教育项目
        4.3.2 大学科学教育项目
    4.4 NASA科学传播工作特点分析
第五章 NASA及其科学传播活动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启示
    5.1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
    5.2 NASA对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2)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难点
    六、核心概念诠释:新媒介、新媒介产业
第一章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韩国互联网科技发展的脉络
        二、韩国互联网产业应用的径路
    第二节 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
        一、电子商务(EelectronicCommerce)
        二、社区化电子商务(SocialCommerce;Socialshopping)
        三、家庭电视购物
        四、互联网视频广告
        五、物联网
    第三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
        一、信息通信市场竞争促进政策
        二、互联网学校教育的推进
        三、对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治理
第二章 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模拟服务与移动通信的大众化(第一代:韩国从1980年至1990年段)
        二、移动通信时代的进化(1G到4G)
        三、韩国各时代移动技术的发展过程与特点
        四、韩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实态
        五、韩国的4G创造的新环境(LTE)与向5G的到来与展望
    第二节 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
        一、以On-demandService(立即响应式服务)为中心的移动媒体产业
        二、韩国新媒体在MobileOnly(移动独占)时代
        三、移动APP市场的动向分析
    第三节 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
        一、智能手机
        二、金融技术(Fintech)
        三、移动办公与智能工作(MobileOffice&SmartWork)
        四、移动云计算
        五、移动电子商务(Mobilecommerce)
        六、移动游戏
        七、MobileAppcessory
    第四节 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
        一、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韩国国内移动广告运营商相关动向
        三、韩国移动广告的类型与发展
        四、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展望
第三章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
        一、韩国出版流通市场的现状
        二、韩国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发展趋势
    第二节 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
        一、韩国图书定价策略的标准与细节
        二、图书定价策略对韩国出版产业的影响
        三、韩国出版着作权法动向
    第三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一、韩国数字出版的定义和范畴
        二、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环境与动向
        三、韩国数字出版研究的现状与课题
    第四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
第四章 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
    第一节 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一、韩国动漫产业发展与动向
        二、韩国动漫产业用户动向
    第二节 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网络漫画(Webtoon)的定义和发展程序
        二、OSMU(OneSourceMultiUse):创造出漫画之外的附加价值
    第三节 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
        一、作为韩流内容的网络漫画的地位
        二、通过向海外市场进军克服韩国国内市场的局限
        三、作为创造附加收入的核心内容的角色
        四、韩国动漫产业政策目标
    第四节 韩国卡通形象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一、韩国卡通形象产业发展与动向
        二、各时期卡通形象的变迁
        三、韩国国内卡通形象的OSMU成功事例
        四、卡通形象产业的展望及管理战略
第五章 韩国数字电视产业
    第一节 从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
        一、韩国电视发展的脉络
        二、高清、数字电视的蓬勃兴起
    第二节 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
        一、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过程
        二、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政府推动
    第三节 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
        一、广播电视与通信融合的主要进程
        二、广播通信融合动向与实践
        三、融合的法律体系
第六章 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动因
    第一节 文化立国战略与新媒介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持
        一、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出台
        二、政府的政策与支持
    第二节 企业对新媒介产业的敏锐创新与积极投入
        一、虚拟现实(VR)市场的发展战略:韩国Amway引进的AI“Dreame”
        二、移动游戏市场的规模营销与攻占缝隙市场
        三、智能机器人(智能型)产业战略
        四、借助平昌冬奥会,抢占世界5G服务制高点
        五、以几家大公司为龙头,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
结语
参考文献与书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信息化进程与信息社会理论
    第一节 媒介与日本国民生活的信息化
        一、信息、信息社会及信息化
        二、电视时代的到来
        三、电话的普及
        四、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第二节 日本信息社会的理念建构及其扩散
        一、从《信息产业论》到“信息社会论”
        二、日本信息社会理论的扩散
        三、媒介与日本信息社会的早期实践
第二章 日本信息社会建设中的新媒介
    第一节 新媒介与日本信息社会的建设
        一、“新媒介”与高度信息社会建设(1984-1994)
        二、多媒介与高度信息通信社会建设(1994-2000)
        三、互联网与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建设(2001-2005)
        四、无所不在的信息通信技术与遍在网络社会建设(2006-2009)
        五、新信息通信技术与国民主权社会建设(2010-2013)
        六、大数据时代的世界最高水准的IT社会建设(2013-)
    第二节 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概貌
        一、日本媒介产业的分类
        二、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经济规模
        三、日本的内容市场
第三章 日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日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从计算机通信网络到互联网
        二、互联网应用的推广与普及
        三、宽带互联网的发展
        四、日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日本互联网的主要应用服务
        一、互联网商务
        二、信息与数据库
        三、社会性网络
        四、互联网广告
        五、在线音乐
    第三节 日本互联网产业的管理
        一、互联网学校教育的推进
        二、互联网健康环境的营造
第四章 日本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从高清晰度电视到数字电视
        一、日本电视的概况
        二、高清晰度电视的研发
        三、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的发展
    第二节 日本的地面数字电视转移
        一、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过程
        二、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政府推动
        三、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民间协力
        四、地面数字电视转移完成后的课题
    第三节 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
        一、广播电视与通信融合的主要进程
        二、融合的法律体系
        三、融合实践
第五章 日本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日本数字出版的发展概况
        一、日本数字出版的概念
        二、以便携式存储介质为核心的光盘出版阶段(1985-1995)
        三、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出版阶段(1996-2005)
        四、以移动终端为核心的移动出版阶段(2006-)
    第二节 日本数字出版的主要领域
        一、电子辞典
        二、数字报纸
        三、数字期刊
        四、手机小说
        五、电子图书
    第三节 日本数字出版的组织与管理
        一、政府部门的组织与管理
        二、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行业协会及其活动
第六章 日本移动电话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日本移动电话产业的概况
        一、日本移动电话的基本概念
        二、日本的移动内容产业市场
    第二节 日本移动电话的发展历程
        一、从汽车电话到手机
        二、移动电话市场的高速增长
        三、移动电话的普及与升级
        四、移动运营商的分与合
    第三节 日本移动电话的主要增值应用
        一、手机互联网
        二、手机铃声
        三、手机游戏(移动游戏)
        四、手机钱包(手机支付)
第七章 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动因
    第一节 外部诱因:信息科技一日千里 国际竞争态势逼人
        一、警醒差距 力追领先国家
        二、打造“酷日本”助推国家形象塑造
    第二节 内部动因:回应民生诉求 升华生命价值
        一、摆脱生存困境 掌控自我命运
        二、经济突围 凸显“IT立国”优势
        三、让生命更有尊严与价值
        四、对更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第三节 新媒介发展的制度驱动
        一、激发竞争活力的信息通信体制改革
        二、凝聚各方智慧的官产学合作机制
结语: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4)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论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写作的背景
        1.1.2 论文写作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界定
        1.2.1 传媒
        1.2.2 传媒产业
        1.2.3 媒体融合
        1.2.4 大媒体产业
    1.3 论文写作的思路和基本框架
    1.4 主要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综述
        2.1.1 产业组织理论
        2.1.2 产业结构理论
        2.1.3 产业融合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国外传媒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2.2.2 国内传媒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2.3 主要结论
3. 传媒产业发展趋势及融合动因分析
    3.1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变革动因
        3.1.1 传统媒体的演进
        3.1.2 新媒体的出现
        3.1.3 新的技术引发的产业变革
    3.2 融合发展:市场和企业的选择
        3.2.1 市场层面的融合动因
        3.2.2 企业层面的融合动因
    3.3 资产通用性促进了产业融合
        3.3.1 资产通用性促进了传媒产业内部融合
        3.3.2 资产通用性促进了传媒与相关产业的融合
4. 国外传媒产业融合现状、趋势及启示
    4.1 美国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4.1.1 美国传媒独有的强大实力
        4.1.2 融合进程中的美国传媒产业结构
        4.1.3 美国传媒产业并购融合历程概况
    4.2 欧洲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4.2.1 英国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4.2.2 法国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4.2.3 德国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4.3 日本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4.3.1 高度垄断、激烈竞争的传媒市场
        4.3.2 新媒体发展迅速、传统媒体转型加速
    4.4 全球传媒产业发展趋势及启示
        4.4.1 风起云涌的兼并重组使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4.4.2 产业融合进程中的数字化趋势
5. 国内传媒产业发展分析
    5.1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特点
        5.1.1 社交媒体持续活跃
        5.1.2 电视媒体维持强势地位
        5.1.3 报刊经营萎缩
        5.1.4 资本运作加速
        5.1.5 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
    5.2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传媒产业竞争力分析
        5.2.1 传媒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5.2.2 各地区传媒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5.3 基于SCP范式的我国传媒产业分析
        5.3.1 市场结构分析
        5.3.2 市场行为分析
        5.3.3 市场绩效分析
    5.4 基于变异系数的TOPSIS法对传媒上市公司绩效分析
        5.4.1 改进的TOPSIS评价模型
        5.4.2 上市传媒公司绩效评价分析
    5.5. 主要结论
6. 媒体融合:媒介形态的变化
    6.1 以媒体融合的方式发展壮大传媒集团
    6.2 当前我国媒体融合的三种路径
        6.2.1 打造产业价值链:第一财经
        6.2.2 区域多媒体集群:成都商报系
        6.2.3 资本运营:浙报传媒等
    6.3 我国传媒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6.3.1 媒体融合背后的制度冲突
        6.3.2 非完全产业化背景下的超常规发展
        6.3.3 主导产业和多元产业发展
    6.4 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传媒产业下一轮扩张的突破选择
        6.4.1 转换思路、转变体制做好新媒体
        6.4.2 同质媒体、区域内的扩张转向跨媒体、跨区域的扩张
        6.4.3 媒体生产流程融合创新
        6.4.4 突破行业限制、实现大媒体产业融合
7. 大媒体产业的融合一体化发展
    7.1 大媒体产业的融合格局及影响
        7.1.1 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一体化
        7.1.2 大媒体产业链条及竞争趋势
        7.1.3 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影响
    7.2 大媒体产业融合的重点领域
        7.2.1 “三网融合”的概念及内涵
        7.2.2 国际国内“三网融合”的发展现状
        7.2.3 “三网融合”的主要应用
        7.2.4 “三网融合”对产业组织的影响
    7.3 大媒体产业融合发展方向及策略
        7.3.1 加快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
        7.3.2 营造开放的融合格局
        7.3.3 大数据+云计算创新融合模式
8 中国大媒体产业的规制思考
    8.1 中国传媒融合发展的体制约束
        8.1.1 中国传媒的双重属性
        8.1.2 中国传媒面临的体制约束
        8.1.3 传媒与政府的相互博弈
    8.2 放松规制:产业融合时代的发展趋势
        8.2.1 由单纯反垄断转为效率优先
        8.2.2 从纵向到横向的统一规制
        8.2.3 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
    8.3 中国大媒体产业体制创新和融合规制设想
        8.3.1 总体思路
        8.3.2 推动传媒事业和企业的分离
        8.3.3 建立适应产业融合需求的规制构建
9.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的主要结论
    9.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关于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文化产业与档案文化产业
    第一节 文化产业的内涵
    第二节 档案文化产业的内涵
    第三节 档案文化产业开发的产品
第二章 档案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第一节 理论发展与研究现状
    第二节 档案文化产业下涉及产品的开发现状
    第三节 档案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第三章 档案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方针政策为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第三节 丰富的档案文化资源为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馆(室)藏基础
    第四节 档案文化产业兴起的相对滞后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后发优势
第四章 促进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节 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档案文化产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妥善处理档案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第四节 培育和确立档案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
    第五节 找准培植档案文化产业的切入点
    第六节 引导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写作缘起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说明
    第一节 本文核心概念界定
        一、 基本概念
        二、 新闻媒体作为“教育者”的必然性
        三、 新闻媒体作为“教育者”的独特性
        四、 新闻媒体发挥教育功能的特点
        五、 影响新闻媒体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第二节 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理性审视
        一、 新闻媒体影响社会的机制
        二、 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影响机制
    第三节 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发挥机制
        一、 精准定位,恰当选题
        二、 建构框架,增强内容表现力
        三、 立意深刻,突出精神内涵
第二章 经验与反思:党的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启蒙者”:建党前后新闻媒体教育功能
        一、 “五四”进步刊物传播新思潮,教育启蒙民众
        二、 大革命时期,用宣传教育来号召群众参加革命
    第二节 “喉舌”:战争时期党的新闻媒体教育功能
        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过教育群众“争取广大群众”
        二、 抗日战争时期,开展灵活多样的抗日宣传教育
        三、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新闻媒体教育功能思想形成
    第三节 “桥梁”:建设时期新闻媒体教育功能
        一、 新闻媒体教育功能被误用
        二、 新时期,新闻媒体教育功能进一步加强
    第四节 “传承者”:新世纪新阶段新闻媒体教育功能
        一、 强调新闻媒体教育人民的功能
        二、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
        三、 讲究科学的教育引导方法
        四、 充分利用好多样化宣传教育渠道
第三章 启示与批判:西方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现状与困惑
    第一节 从西方新闻理论看媒体教育功能
        一、 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和“媒介真实”
        二、 新闻媒体的“文化遗产传承功能”和“社会化功能”
        三、 新闻媒体的“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和“监督功能”
    第二节 西方新闻媒体实践教育功能的现状
        一、 通过公益频道等专门频道、频率提供教育服务
        二、 通过制作电视节目进行儿童教育
        三、 通过制作各类知识性节目进行科普教育
        四、 通过互联网对其它国家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
        五、 通过电视剧、电影等倡导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六、 通过议程设置对国外新闻进行歪曲丑化以迎合资产阶级政治需要
        七、 宣扬资本主义优越性,扭曲事实,混淆视听
        八、 通过打入他国文化市场对其进行文化渗透
    第三节 西方媒体发挥教育功能的困惑与启示
        一、 西方媒体发挥教育功能的困惑
        二、 西方媒体发挥教育功能给我们的启示
第四章 全球化与新媒体:我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面临的时代挑战
    第一节 全球化语境与我国新闻媒体生态环境
        一、 全球化语境及其特征
        二、 当代我国新闻媒体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 新媒体对我国传统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影响
        一、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二、 新媒体对我国新闻媒体发挥教育功能的影响
    第三节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新闻媒体的机遇和挑战
        一、 面临的挑战
        二、 面临的机遇
    第四节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突出问题
        一、 价值观问题
        二、 内容问题
        三、 新闻媒体教育者地位受到挑战
        四、 受到国际传媒集团的不利影响
        五、 在国际竞争中实力和竞争力较弱
第五章 走向未来:增强我国新闻媒体在全球化语境的教育功能
    第一节 加强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本质含义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二、 如何发挥新闻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节 党委宣传部门旗帜鲜明地指引方向
        一、 保证媒体坚守核心价值体系
        二、 主动设置议程
        三、 从制度上加强保障
        四、 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第三节 新闻媒体加强自身建设
        一、 强化媒体自律
        二、 提高自身公信力
        三、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四、 创新技术和内容
        五、 改善传播方式
        六、 重视受众反馈
    第四节 在国际传播中应对全球化挑战
        一、 认清当今国际舆论形势
        二、 在报道中坚守国家立场
        三、 分析整合国际舆论
        四、 在国际舆论场积极发声
        五、 改进国际传播技巧
    第五节 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一、 加快媒介融合
        二、 加强新媒体发展的制度监管
        三、 引导新媒体的舆论方向
        四、 改善微博的传播生态
        五、 关注移动互联网发展
    第六节 在教育层面强化新闻媒体教育功能
        一、 加强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理论研究
        二、 在新闻教育中强化媒体教育功能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7)外空安全战略研究 ——兼论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选题研究现状综述
    三、 论文涉及的重要定义与概念界定
    四、 论文设计思路、可行性分析与研究方法
    五、 论文创新之处和难点
    六、 论文框架和章节目录
第一章 外空安全理论概述
    第一节 外空安全战略研究——“天权论”的提出
    第二节 外空安全理论研究——四个主要流派
    第三节 外空安全定性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
    第一节 外空武器的战略作战价值
    第二节 影响外空安全战略的正向要素
    第三节 影响外空安全战略的负向要素
    第四节 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空大国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第一节 美国外空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第二节 俄罗斯外空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第三节 欧盟外空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第四节 新兴空间国家外空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空多边安全论坛及现状
    第一节 联合国系统与外空安全相关的组织机构
    第二节 地区性空间合作组织
    第三节 外空安全领域重要非政府组织
    第四节 多边外空安全进程回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设计
    第一节 中国外空安全能力
    第二节 中国外空安全环境
    第三节 中国外空安全“区间分析”
    第四节 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8)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二、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 企业战略
    (二) 企业战略的管理
三、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的战略环境分析
    (一) 宇航产业发展形势与需求分析
    (二) 军品发展空间及市场竞争分析
    (三)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及市场分析
四、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发展战略的制定
    (一) 战略指导思想
    (二) 战略目标
    (三) 战略定位
    (四) 战略发展方向
五、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一) 战略实施与控制的基本环节
    (二) 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
    (三) 战略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三网融合视角下我国广电运营商的TIMES融合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框架图
        1.3.2 论文结构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三网融合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1 三网融合内涵与定义
        2.1.2 三网融合与产业融合
    2.2 运营模式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综述
        2.2.1 运营模式的定义
        2.2.2 运营模式的构成要素
        2.2.3 运营模式的发展
        2.2.4 运营模式评估
    2.3 国外三网融合和广电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发展
        2.3.1 三网融合和广电运营商在美国的发展
        2.3.2 三网融合和广电运营商在英国的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广电运营商传统运营模式的特点与发展
    3.1 中国广电运营商传统运营模式的现状与特点
        3.1.1 中国广电产业发展历史
        3.1.2 中国广电传统运营模式的特点
    3.2 中国广电运营商的运营模式创新
    3.3 三网融合下我国广电运营商的机遇和挑战
        3.3.1 中国广电运营商的挑战
        3.3.2 中国广电运营商的机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建构
    4.1 三网融合与TIMES 融合市场的形成
        4.1.1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网络融合
        4.1.2 通讯、网络、传媒、娱乐、安全服务(TIMES)的业务融合
        4.1.3 服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商、渠道、终端的价值链融合
    4.2 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构建
        4.2.1 广电运营商的TIMES 融合业务
        4.2.2 广电运营商的TIMES 融合运营模式
    4.3 TIMES 融合业务的市场需求分析
        4.3.1 用户对TIMES 融合业务的需求
        4.3.2 TIMES 融合业务的收费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动态博弈分析
    5.1 构建基于收入共享合同的TIMES 融合业务模型
        5.1.1 收入共享合同
        5.1.2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多媒体信息业务商业模式
        5.1.3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多媒体信息业务收入共享合同模型
    5.2 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Stackelberg 博弈分析
    5.3 以“手机阅读”为例的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算例分析
        5.3.1 计算需求曲线:(确定a,b)
        5.3.2 计算网络运营商MNP 的成本函数:(确定C1,c1)
        5.3.3 计算内容提供商CP 的成本函数:(确定C2,c2)
        5.3.4 计算网络运营商MNP 的网络流量价格函数:(确定F,ω)
        5.3.5 算例计算与博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成熟度评估模型
    6.1 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成熟度评估模型
        6.1.1 成熟度评估模型的外部结构设计
        6.1.2 成熟度评估模型的的内部结构设计
        6.1.3 成熟度评估模型的阶梯式进化框架
        6.1.4 成熟度评估模型的评价指标
        6.1.5 成熟度评估模型的应用过程
    6.2 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成熟度评估
        6.2.1 TCBMMM 成熟度评估的步骤
        6.2.2 TCBMMM 成熟度评估的实施
        6.2.3 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成熟度评估
    6.3 三网融合下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实践
        6.3.1 三网融合的进程与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发展
        6.3.2 我国广电运营商的TIMES 融合运营模式实践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成果
    7.2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电信产业、广播电视产业、互联网产业、娱乐业的业务目录
    2、博弈分析的Matlab 程序
致谢
在读期间成果情况

(10)信息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回顾
    1.3 研究思路
    1.4 可能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信息化与科技创新
    2.1 信息化的内涵、特征和技术革命
    2.2 网络经济及其发展
    2.3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4 创新型经济的信息化推动
第三章 信息化与产业升级
    3.1 信息化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3.2 江苏制造业现代化的信息化推动实证研究
    3.3 服务业现代化的信息化推动
    3.4 农业现代化的信息化推动
第四章 信息化与企业变革
    4.1 企业信息化
    4.2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提升
    4.3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组织变革
第五章 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完善
    5.1 信息化指标体系
    5.2 我国信息化指标体系
    5.3 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分析
    5.4 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改进
第六章 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制度安排
    6.1 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6.2 信息化发展模式的启示
    6.3 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对发展我国大容量通讯广播卫星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科学传播研究[D]. 褚安安.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2]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D]. 河娜(Ha Na). 上海大学, 2018(06)
  • [3]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动因研究[D]. 龙锦. 上海大学, 2015(03)
  • [4]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D]. 吴昊天.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5]关于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探讨[D]. 于源.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 [6]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研究[D]. 梁艳.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4)
  • [7]外空安全战略研究 ——兼论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设计[D]. 张泽. 外交学院, 2012(12)
  • [8]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发展战略研究[D]. 杨佑伟. 兰州大学, 2011(03)
  • [9]三网融合视角下我国广电运营商的TIMES融合运营模式研究[D]. 胡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10]信息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D]. 谢正义. 南京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关于我国发展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