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生命的最后时刻

李大钊生命的最后时刻

一、李大钊生命的最后时刻(论文文献综述)

兰宁远[1](2021)在《男儿尚雄飞(戏剧文学)》文中认为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再现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领导下,创建第一个少数民族党组织的历史画卷,本剧作者专门创作了这部戏剧文学作品,本剧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一批有思想、有抱负的蒙古族热血进步青年,为反抗压迫、摆脱贫困、寻求真理,从土默川平原来到了北京蒙藏学校,相聚在一棵有着300年树龄的枣树旁。在李大钊、邓中夏等共产主义先驱的影响下,他们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启蒙,投身到如火如荼的革命洪流中。一个枣花开放的季节,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支部宣告诞生,吹响了少数民族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冲锋号角。

欧庭宇[2](2021)在《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条件、本质内涵与时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百年大党的产生过程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探究党的精神之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亟须追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条件、本质内涵与时代价值。从生成条件来看,主要体现在伟大建党精神始于"南陈北李"的建党约定,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理论基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促进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和完善。从本质内涵来看,坚持真理与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和出发点,践行初心与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和支撑点,不怕牺牲与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和着力点,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归属和落脚点。从时代价值来看,它不仅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具有独特地位,而且为党的伟大实践提供更多的精神力量,还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郑师渠[3](2021)在《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自觉——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中华民族自觉是历史的概念,需将之置于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五四后的20年间,中华民族自觉渐趋深化: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解放"的奋斗目标;九·一八后国难当头,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揭出了"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共同体坚定的民族信念,便是其最重要的表征。国共关系的演变对时局发展起了关键性的制约作用,与此同时,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既已自觉,同样深刻地制约了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换言之,中华民族追求自身解放,是民族的自觉,也是民族的大义,更是最大的民意,故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明晰此意,对于国共之所以能两度合作,以及抗战胜利后内战重起,国民党终归于失败,乃历史的必然,思过半矣。

路侃[4](2021)在《光辉历史中的电影创作新高度——庆祝建党百年主题电影评析》文中提出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多部优秀主题电影的出现,表现出革命历史叙事的新视野、新创造,艺术典型创作的新超越、新突破,艺术表现的新探索、新提高,也为主题性电影创作的创新发展带来积极启示。主题性电影要产生更大的影响,需要特别重视拉近与人民的距离;重在写出特殊性,在特殊性中表现共通性、普遍性;避免概念化、雷同化,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主动性;扩大和深化艺术创造形式,不仅需要类型融合、方法融合,还应该看到中国化和世界性的融合。

本刊综合[5](2021)在《《革命者》:现实主义叙述下的理想主义者》文中认为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一个个历史人物马不停蹄地登场,一个个历史事件左右着历史的进程。这段历史是丰满的也是凝重的,充满着细腻和繁复。就是在这样一个宏大纷乱的历史背景下,电影《革命者》将镜头对准了李大钊,来吸引后人凝视的目光。《革命者》没有采用常规的人物传记片拍摄手法,而是使用了多个主观视角并联的结构,把多个视角的回忆片段,高度浓缩在李大钊去世前的38个小时里。

徐觉哉[6](2021)在《永恒的丰碑——寻找中共在上海的红色基因》文中研究说明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有着丰厚的红色基因。本文在实地考察和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寻找了上海60多处在中共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遗址和旧址,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文物建筑背后饱经风霜的遗存,以唤起那些不该被时代忘却的记忆。而继续挖掘和寻踪大批彪炳史册的革命纪念地,是为了让每一位寻踪者在那里接受红色基因的接力和传承!

郑锐[7](2021)在《杨明斋先生》文中研究说明今天的上海市淮海中路,100年前被叫作霞飞路,这条长约4公里的商业大街曾被誉为远东时尚之源。早在100年前,这里就已名店林立、名品汇聚,其中尤以西装、西餐、西点和日用百货最具特色,步调几乎比肩巴黎、伦敦和纽约等欧美最为发达的城市。这在当时上海整个租界里,也是首屈一指的。在与霞飞路不远处的环龙路上,有两条里弄都叫渔阳里。环龙路上的渔阳里,今天是南昌路100弄,被叫作老渔阳里。

王利利[8](2021)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李大钊的人生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新[9](2021)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与胡适青年观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萍[10](202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早期的历史演进及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究其历史根源,就要溯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传播理论初期对照中国现实,就开辟了中国化演进之路。二十世纪初,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广泛传播,其影响力日渐增强,为当时及今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开始作为一种进步思潮进入中国,到后来作为一种邻国经验影响中国,最后成为一种成功实践改造中国。这一过程,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入手开始研究,其次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领域。最终也是最重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实践探索使中华民族翻身解放,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崛起复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也实现了与时俱进,其理论特质不断增强。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需要,也符合中国社会革命的索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中国化不是相互剥离的,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仅仅通过简单地传播介绍是很难在中国立足的,而是从传播的开始就不断尝试并最终完成与中国社会变革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自觉性驱使,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具体结合起来,深切反思社会历史现实,形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里程碑式的成果。中国社会不断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不同阶段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特点。本文着重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早期这一重要历史阶段,即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一历史阶段。本文所指的“早期”,是从四个方面考虑的,一是从时间方面,指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早期阶段;二是从理论成果方面,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中最早“里程碑”,即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阶段;三是从实践层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曲折探索,最终确立正确革命路线的阶段;四是从研究观点层面,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的传播界定主要对以早期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研究来界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彼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是求得民族解放以及“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给处于历史转折关头的中国指明了变革的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进步外来思想,要植根于中国,必然会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思想之间碰撞,两者思维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二者在一些理论观点上也有共同之处,这种不同思想碰撞而产生的张力促进了两种哲学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是实践的主体,梳理其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进程,当然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早期代表人物的微观个案研究。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从零散到完善,并逐渐系统化、体系化的过程十分必要。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凝聚了各阶段马克思主义者的智慧,他们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既有突出的个人贡献,也有带有共性的整体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早期,明晰其历史形态和特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复杂环境下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启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

二、李大钊生命的最后时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大钊生命的最后时刻(论文提纲范文)

(1)男儿尚雄飞(戏剧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人物表
序幕
第一场
第二场
    幕间一
第三场
    幕间二
第四场
    幕间三
第五场
    幕间四
第六场
    幕间五
第七场
    幕间六
第八场
    幕间七
第九场
尾声
剧终

(2)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条件、本质内涵与时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条件
    (一)历史条件:伟大建党精神始于“南陈北李”的建党约定
    (二)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实践条件: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促进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和完善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内涵
    (一)坚持真理与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和出发点
    (二)践行初心与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和支撑点
    (三)不怕牺牲与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和着力点
    (四)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归属和落脚点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理论价值: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独特地位
        1.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
        2.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精神标识。
        3.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高度概括。
    (二)实践价值:伟大建党精神为党的伟大实践提供更多的精神力量
        1. 伟大建党精神是激励我们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精神力量。
        2. 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员干部进行伟大斗争的精神武器。
    (三)传播价值:伟大建党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 增强文化认同。
        2. 打造文化传播力。
        3. 提升文化话语权。

(3)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自觉——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序 言
一、“新中华民族主义”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二、国共再度合作:“来报我们中华民族的公仇”
三、一个坚定的民族信念:“中华民族是整个的”
结 语

(4)光辉历史中的电影创作新高度——庆祝建党百年主题电影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革命历史叙事的新视野、新创造
二、艺术典型创作的超越性、突破性
三、艺术表现的新探索、新提高
四、主题性电影创作的新启示

(5)《革命者》:现实主义叙述下的理想主义者(论文提纲范文)

镜头下的革命者
历史中的普通人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早期的历史演进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早期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境况
        一、国际背景
        二、中国国情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入的主要路径
        一、日本路径
        二、欧洲路径
        三、苏俄路径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探索的话语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想文化论战中扩大话语权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早期的演进线索
    第一节 李大钊、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一、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二、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第二节 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一、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第三节 李达、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一、李达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李达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三、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早期的里程碑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内容
        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特征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早期的演进逻辑
    第一节 唯物史观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阐释
        一、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社会生产力变革
        二、重视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学说
        三、用理论武装历史的创造者:解放人民群众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统一
        一、唯物辩证法论战
        二、唯物辩证法揭示中国问题
        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早期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需要中国视角,更需要世界视角
    第二节 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关注知识分子的独特作用
    第三节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李大钊生命的最后时刻(论文参考文献)

  • [1]男儿尚雄飞(戏剧文学)[J]. 兰宁远. 神剑, 2021(06)
  • [2]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条件、本质内涵与时代价值[J]. 欧庭宇. 党政干部学刊, 2021(10)
  • [3]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自觉——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考察[J].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4]光辉历史中的电影创作新高度——庆祝建党百年主题电影评析[J]. 路侃. 中国文艺评论, 2021(09)
  • [5]《革命者》:现实主义叙述下的理想主义者[J]. 本刊综合. 记者观察, 2021(25)
  • [6]永恒的丰碑——寻找中共在上海的红色基因[J]. 徐觉哉.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1(04)
  • [7]杨明斋先生[J]. 郑锐. 青岛文学, 2021(07)
  • [8]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李大钊的人生观研究[D]. 王利利.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9]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与胡适青年观的比较研究[D]. 王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早期的历史演进及经验研究[D]. 刘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  

李大钊生命的最后时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