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韦氏族渊源及各部所在地

室韦氏族渊源及各部所在地

一、室韦的族源和各部方位(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政[1](2021)在《唐朝室韦都督府故城考》文中研究指明室韦族是生活在嫩江流域的古老民族,自北魏时期就与中原王朝建立往来关系。唐朝设室韦都督府对室韦人实行有效管辖,稳固了唐朝与室韦的关系。在唐朝与室韦的关系中,北室韦与唐朝的关系最为密切。北室韦分九部绕吐纥山而居,嫩江县境内伊拉哈古城,现存遗址有内外两道城垣,内城垣遗址应为唐朝室韦都督府故城,其建筑时间或为《魏书》记载"夏则城居(冬则城居)"时期,或为室韦都督府设置时期。

王禹浪,翟少芳[2](2018)在《南室韦历史地理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室韦为北魏至辽金时期广泛活跃于我国黑龙江及嫩江流域的古老民族。室韦最早出现在《魏书》中称"失韦",至隋,室韦演化为五部,南室韦即为隋时室韦五部之最南者。《隋书》仅用"南室韦在契丹北三千里"来描述南室韦的地理位置,故学界关于南室韦具体的地理分布一直众说纷纭。本文仅对南室韦历史地理分布的学术成果加以梳理,以求能够全面展现有关南室韦地理位置研究的现阶段成果。

王璐[3](2018)在《古代蒙古族狩猎经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狩猎是人类形成初期就开始从事的生计方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狩猎生产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对自然环境有着绝对的依赖。古代的蒙古高原自然生态多样、狩猎资源丰富,为狩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因此,早在蒙古族形成之前,狩猎业就普遍存在于曾活动在蒙古高原的北方少数民族中。蒙古民族亦是如此,狩猎生产伴随了蒙古民族形成、发展的始终。对于古代蒙古族历史中狩猎经济发展阶段的探讨,应当从狩猎自身的特点及蒙古民族形成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狩猎经济作用的发挥两个方面去讨论。狩猎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满足人们衣食需求;2.用于交换和贸易;3.补充和保障其他经济产业;4.其他社会功能和影响(对蒙古民族性格、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由于狩猎对象取自自然,导致狩猎经济较之于其他经济产业受到政治、军事等因素影响较小,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在一定生态环境中狩猎资源是有限的,狩猎经济完全仰赖于自然生态造成了其几乎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因此,在探讨蒙古族狩猎经济地位的时候,还要注意到当其他经济产业获得巨大发展之时,狩猎经济在蒙古族总体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就会呈现出下降趋势。以时间为主线,梳理蒙古民族不同历史阶段中狩猎经济的发展变化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一、蒙古族形成前狩猎经济作为主要生产手段,随着其后游牧经济的崛起,狩猎与游牧相结合形成了“草原狩猎”的形式,并且一直在蒙古民族的历史中延续保留下来;二、蒙元帝国时期,在政治因素影响下狩猎经济的地位开始下降,狩猎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在其他领域依旧明显;三、明代蒙古族的活动重心重新回到蒙古草原,狩猎的经济作用再次凸显;四、清代随着满清统治者对蒙古的赈济等政策的完善以及蒙古地方农业的发展,狩猎经济的补充作用被割裂,狩猎的经济意义被淡化。狩猎活动就逐步内化为蒙古民族的社会习俗,成为蒙古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王禹浪[4](2018)在《北室韦吐纥山地理位置考》文中研究表明吐纥山为《隋书·室韦传》所记载的北室韦九部所居之地。然而,数百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北室韦的吐纥山地理位置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大致有大兴安岭说和小兴安岭说,依据水域来划分的话,则是以嫩江左右两岸之争。笔者经过实地考察、校雠文献、梳理前人的成果,最终确认黑河市瑷珲区所辖的大黑山与九水山当为北室韦的"吐纥山"。这一观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谭其骧先生在地望上给予了肯定,本文实际上是对谭其骧先生关于北室韦吐纥山地望推论的重要补充与确认。

孙文政[5](2014)在《辽泰州故城建筑时间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泰来县塔子城遗址是辽金两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泰州治所,在当时的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相当重要。然而关于它的建筑时间,由于诸家对《辽史》记载史料理解不一,一直以来是辽金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问世。笔者多次对辽金泰州故城遗址进行考察,认为在遗址内塔子城镇小学校出土的辽大安七年(1091)建塔题名残碑,只能证明辽大安七年此城已建,大安七年不是辽泰州城的建筑时间。本文依据

毕德广,曾祥江[6](2014)在《西乌珠尔墓群族属补证的探讨》文中认为关于西乌珠尔墓群及其出土物的族属,最初有人认为该墓群属于契丹早期遗存,之后有人提出该墓群属于唐代室韦的遗存。本文从葬制葬俗、出土物形态及风格等方面,将其与契丹早期墓葬、谢尔塔拉墓地及布尔霍图伊文化墓葬进行比较,赞同后一种观点,指出西乌珠尔墓群及其出土物属于高度契丹化的文化遗存,应是唐中晚期游牧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西室韦人的遗存。

王妍[7](2013)在《顺应自然—浅析蒙古族传统审美观》文中研究指明蒙古族是逐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与周围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自然,像无私的母亲一样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蒙古族人民,这份莫大的恩情蒙古人时刻铭记在心,他们将这份感恩的心化为自发的行动,即尊重自然物象的发展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自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鲜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范例。在蒙古族的审美活动中,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其审美观的重要表现。本文从研究自然在蒙古族传统审美观中的表现入手,深入探寻了自然对于蒙古族传统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它在蒙古族传统审美观中的地位与作用。文章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梳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和蒙古族社会发展现状,为下面的分析进行简单的思想铺垫。第二部分,就自然的内涵进行简单的分析,为文章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于自然在蒙古族传统审美观中表现进行具体实例的分析,为论文论述提供根本现实依据。第四部分,结合第三部分的实例分析了自然在蒙古族传统审美观中地位与作用。第五部分,分析了自然在蒙古族审美观中的现实意义,从而阐明了本研究的价值与影响。通过研究使我们认识到:自然可以赋予蒙古族传统审美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其今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虽然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的思维观念在不停的更新,但有一个原则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即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求发展,求生存的长远之计。

马丽[8](2013)在《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研究》文中提出流人是指因反抗封建统治或触犯封建刑律而被统治者以专政或实边之名强制迁徙至边远之地服劳役,从而成为该地客籍居民之人。在清代东北地区,以流人为主体,产生了一种内涵丰富、既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流人文化。作为东北地区极为特殊的客籍居民,清代东北流人为促进东北地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推动东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使东北文化留下了深深的流人文化烙印。流人在戍所的创作,由于种种原因存留下来的并不多,其中较为后人关注的是他们描摹景致、抒发胸臆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实际上流人作品中还有很重要的部分——方志,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掘,相关研究存在重诗文、轻方志的情况。通过梳理东北地区方志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地方志发展或多或少落后于中原地区,内部则存在由南到北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其中尤以黑龙江地区的发展最为迟缓。这一时期,在官修志书力所不及的情况下,流人撰着的方志文献成为官修志书的最好补充,并且创造了清代东北方志发展历史上的几个第一:方式济《龙沙纪略》是黑龙江地区第一部方志文献;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是黑龙江地区第一部山水记与地名学专着等。可以说,研究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的相关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正是基于上述目的,本文将研究范围确定为十二位流人或随戍探亲者撰着的方志文献。按照着述者抵达戍所的时间进行排列,分别是方拱乾《绝域纪略》(又称《宁古塔志》)、吴兆骞《天东小纪》、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祁班孙《东行风俗记》(又称《盛京风俗记》)、杨宾《柳边纪略》、杨锡履《口外山川纪略》、方登峄《卜魁杂志》、方式济《龙沙纪略》、方观承《卜魁风土纪》、吴桭臣《宁古塔纪略》、程煐《珂雪集》以及英和《卜魁纪略》。这十二部方志文献中存留到今天的只有七部,《天东小纪》、《东行风俗记》、《口外山川纪略》、《卜魁杂志》、《珂雪集》等五部已经亡佚。其中只有《天东小纪》和《东行风俗记》因被其他文献转载而保存有部分文字,其他三部目前踪迹皆无。为了更好地体现本文的研究成果,本文分五个部分安排全部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任务和意义、研究的史料依据和研究现状,以及撰写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清代东北流人概述。重点探讨了清代东北流人的特点以及对东北地区的积极贡献。第三部分为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编纂。重点对十二部方志文献的撰着者和文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与考证,又对整个方志文献从种类、资料、体例、版本及流传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为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内容。从地形地貌与山川、驻防统辖与城镇、经济贸易与贡赋、社会生活与流人、民俗理解与宗教、文化教育与民族等方面,对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的内容进行详细地分类归纳和整理分析。第五部分为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补考。将序跋辑录、佚文辑佚等附录于此,同时对几部特殊方志文献及流人参与官修志书编纂情况进行论述。在学习借鉴前人及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在搜集资料和论据考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尝试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其一,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撰着者及文献本身的基本信息进行梳理,详细考证了存留于世的方志文献在成书时间、流传情况、现存版本、内容变化等方面的情况。其二,从文献整理研究的角度,对存留于世的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所记载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为其他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资料检索之便。其三,对方志文献的衍生问题继续探究,从序跋辑录、佚文辑佚、流人参与官修志书情况等方面,对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进行相关补充研究。

程嘉静,索雅杰[9](2010)在《20世纪以来(1915—2007)室韦研究目录索引》文中提出20世纪以来,关于室韦的研究成果颇丰。巴克尔、韩儒林、张久和等均有专着出版,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室韦的研究进入到繁荣阶段。室韦研究涉及到室韦的源流问题、民族问题、地理问题、考古问题及经济问题等方面。其中和源流相关的文章20余篇;涉及室韦民族问题的文章50余篇;考证室韦地理的文章2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对室韦问题的深入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洁[10](2009)在《黠戛斯历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黠戛斯初见汉文史册于汉代,称为坚昆。迨至隋唐时期逐渐强大,唐代文献记作黠戛斯。黠戛斯曾先后与匈奴、丁零、鲜卑、柔然、突厥、薛延陀、回鹘等民族有过接触。曾被匈奴、鲜卑、柔然征服,也联合属部抗击过强悍的突厥、回鹘。648年,黠戛斯依傍唐朝在其地设立的坚昆都督府,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八世纪初建立黠戛斯汗国。840年,一举击溃回鹘汗国,称雄漠北草原。黠戛斯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北方民族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由于史料匮乏,相关问题尚属薄弱环节,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期望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现黠戛斯民族的历史面貌,并依据汉文文献、突厥文碑铭、波斯地理学家的记载等史料,利用民族语文学知识,对黠戛斯的若干历史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尝试着提出自己的一些学术观点。汉文文献记载的黠戛斯族名有多种译写方式,通过比较研究认为,虽然在各个历史时期表示其族名的汉字各异,但这些用汉语译写的族名的读音几乎完全相同,根源即在于汉语语音的变化及汉语方言的差异。其次,唐代译称为黠戛斯,也另有其原由。针对文献记载的黠戛斯族源的多种说法,做了分析论述。认为黠戛斯与突厥或许同源,但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黠戛斯是李陵后裔之说,纯属基于各自利益演绎的假托之辞。对明确黠戛斯含混不清的地理位置有所考证,明确了其逐渐迁徙并最终定居于叶尼塞河上游的阿巴坎与克穆齐克河之间的过程。阐述了黠戛斯与邻近部族的关系。从丁零、匈奴到突厥、回鹘,特别是以黠戛斯与突厥、回鹘的关系为主,叙述了黠戛斯在与他族的交往中,逐渐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分析和总结了黠戛斯从一个弱小民族,成为终结回鹘政权的草原强族的原因及意义。黠戛斯可汗曾得到唐朝的册封,但是“英武诚明可汗”的封号,实是黠戛斯多次派出使者历经周折争取而来。黠戛斯击溃了回鹘,但并没有称霸漠北,而是南下天山,其中也另有原因。众所周知,黠戛斯的后裔乞儿吉思亡于大蒙古国,具体史实也存在诸多需待核实的问题,就此也做了考证。经过研究发现,黠戛斯不仅有达干、莫贺等北方民族的官号,也有宰相、都督等中原官职,因而其官制呈现多元化特征。此外黠戛斯人的经济活动除了狩猎、畜牧,农业、手工业、贸易等方面也同样繁荣。

二、室韦的族源和各部方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韦的族源和各部方位(论文提纲范文)

(1)唐朝室韦都督府故城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朝与室韦的关系
二、唐朝室韦都督府的地望
三、唐朝室韦都督府故城的建筑时间

(2)南室韦历史地理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20、30年代的研究
二、20世纪70、80年代的研究
三、南室韦地理方位考证途径分析

(3)古代蒙古族狩猎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二、选题目的、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蒙古族形成以前的狩猎经济
    第一节 蒙古族形成前以狩猎为主的时期
    第二节 游牧与狩猎并存的时期
第二章 蒙元帝国时期的狩猎经济
    第一节 游牧、农业与狩猎
    第二节 元代的职业狩猎者及狩猎规则的法律化
    第三节 狩猎的其他作用
第三章 明代蒙古族的狩猎经济
    第一节 明代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
    第二节 明代蒙古族狩猎经济的状况
第四章 清代狩猎经济在社会生产中地位的淡化
    第一节 狩猎经济在社会生产中地位淡化的原因
    第二节 见诸于法令的清代蒙古族狩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北室韦吐纥山地理位置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文献中北室韦的吐纥山
二、国内外学者有关北室韦吐纥山地理位置考证综述
三、北室韦的吐纥山即今黑河市小兴安岭北端的大黑山与九水山

(5)辽泰州故城建筑时间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往对辽金泰州城建筑时间的研究
二辽泰州设置原因辨析
三辽泰州城建筑具体时间考辨

(6)西乌珠尔墓群族属补证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墓葬及出土物概况
    (一)葬制葬俗
    (二)出土物种类及形制
        1、陶罐
        2、陶壶
二、族属的探讨
    (一)从年代与地望上分析
    (二)从文化特征上分析
        1、与契丹早期墓葬的比较
        2、与谢尔塔拉墓地的比较
        3、与布尔霍图伊文化墓葬的比较
三、西室韦说新证

(7)顺应自然—浅析蒙古族传统审美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蒙古族历史发展状况概述
    (一) 蒙古族的过去
        1. 蒙古族的起源
        2. 蒙古族社会发展状况简述
    (二) 蒙古族的现在
二、 自然在审美观中的含义
    (一) 纯粹的自然
    (二) 理想化的自然
三、 自然在蒙古族传统审美观中的具体表现
    (一) 务实求变——蒙古族服饰
        1. 简洁平实——蒙古袍
        2. 自然唯美——蒙古族头饰
        3. 庄重实用——蒙古靴
    (二) 融合于天地——蒙古包
    (三) 自然的生命韵律——蒙古族民歌与舞蹈
        1. 优美质朴——蒙古族民歌
        2. 灵动舒展——蒙古族舞蹈
四、 自然在蒙古族传统审美观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推动蒙古族传统审美观的发展
        1. 蒙古族审美活动的发端
        2. 丰富民族审美情感
        3. 审美意识的重要思想源泉
    (二) 审美精神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
        1. 自然地理环境——审美精神形成的外部条件
        2.“自然”——审美精神基本特质的一部分
五、 自然在蒙古族审美观中的时代意义
    (一) 传统审美观的再延续
        1. 传统审美精神的再延续
        2. 传统审美价值观的再延续
        3. 民族审美个性的体现
    (二) 审美主体在现实环境中的再认识
        1. 正视审美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2. 重建民族归属感与责任感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的原因和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内容概述
        二、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本课题的史料和史学
        一、本课题研究的史料依据
        二、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评议
        三、本课题国内研究尚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对本课题内容的认识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清代东北流人概述
    第一节 清代东北流人主要特点
        一、遣戍原因错综复杂
        二、遣戍地点分布广泛
        三、遣戍数量因势而变
    第二节 清代东北流人的主要贡献
        一、促使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二、推动文化教育水平提高
第三章 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的编纂
    第一节 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的纂写
        一、方拱乾与《绝域纪略》
        二、吴兆骞与《天东小记》
        三、张缙彦与《宁古塔山水记》
        四、祁班孙与《东行风俗记》
        五、吴桭臣与《宁古塔纪略》
        六、杨宾与《柳边纪略》
        七、方登峄与《卜魁杂志》
        八、方式济与《龙沙纪略》
        九、方观承与《卜魁风土记》
        十、杨锡履与《口外山川纪略》
        十一、程煐与《珂雪集》
        十二、英和与《卜魁纪略》
    第二节 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的特点
        一、种类的多样性与互补性
        二、资料的客观性与丰富性
        三、体例的示范性与灵活性
        四、版本与流传
    第三节 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的贡献
        一、东北方志的发展特点
        二、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的贡献
第四章 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的内容
    第一节 对东北地区地形地貌与山川的记载
        一、地势总括
        二、山脉
        三、河流水系
        四、其它地形
    第二节 对东北地区驻防统辖与城镇的记载
        一、盛京地区
        二、吉林地区
        三、黑龙江地区
        四、蒙古东三盟
        五、俄罗斯及抗俄斗争
    第三节 对东北地区生产贸易与贡赋的记载
        一、经济生产方式
        二、商业贸易
        三、贡赋
    第四节 对东北地区社会生活与流人的记载
        一、社会生活记载
        二、流人生活记载
    第五节 对东北地区民俗礼节与宗教的记载
        一、民俗礼节
        二、宗教信仰
    第六节 对东北地区文化教育与民族的记载
        一、文化教育
        二、民族
        三、其它内容
第五章 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补考
    第一节 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序跋辑录
        一、《绝域纪略》
        二、《宁古塔山水记》
        三、《宁古塔纪略》
        四、《柳边纪略》
        五、《龙沙纪略》
        六、《卜魁纪略》
    第二节 清代东北流人亡佚方志文献辑佚
        一、吴兆骞《天东小纪》
        二、祁班孙《东行风俗记》
    第三节 清代东北流人的特殊方志文献
        一、“散文体方志”——张缙彦《域外集》
        二、“赋体方志”——英和《卜魁城赋》
        三、“诗体方志”——张光藻《龙江纪事一百廿首》及奎照《龙江纪事诗》
    第四节 清代东北流人与东北官修志书
        一、《铁岭县志》的编纂
        二、《盛京通志》的编纂
        三、《开原县志》的编纂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20世纪以来(1915—2007)室韦研究目录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一、室韦的源流问题
二、室韦的民族问题
三、室韦的地理考证
四、室韦的考古发现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等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谢尔塔拉墓地
    2. 刘国祥白劲松论谢尔塔拉文化及相关问题
    3. 张君谢尔塔拉墓地的人骨分析
    4. 王浩天谢尔塔拉墓地出土木器的修复与保护
    5. 白劲松等呼伦贝尔地区桦树皮器的考古学与民族学探析
五、室韦的经济研究

(10)黠戛斯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黠戛斯的族名、族源及其活动区域
    第一节 黠戛斯族名的由来与演变
        一、黠戛斯族名的由来
        二、黠戛斯族名的演变
    第二节 黠戛斯族源
        一、对黠戛斯与突厥同源的疑问
        二、对汉文史料其他记载的分析
    第三节 黠戛斯的活动区域
        一、汉魏南北朝时期黠戛斯的活动区域
        二、隋唐时期黠戛斯的活动区域
第二章 黠戛斯汗国建立前和邻族的关系及坚昆都督府的设立
    第一节 黠戛斯早期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一、黠戛斯与匈奴、鲜卑、柔然的关系
        二、黠戛斯与突厥、薛延陀的关系
    第二节 坚昆都督府的设立及与唐朝的关系
        一、坚昆都督府的设立
        二、坚昆都督府与唐朝的隶属关系
        三、唐朝对坚昆都督府的防范
        四、坚昆都督府对黠戛斯历史的影响
    第三节 黠戛斯与后突厥的关系
        一、黠戛斯被后突厥袭击问题
        二、黠戛斯与后突厥的较量和来往
第三章 黠戛斯汗国的建立及与邻族的关系
    第一节 黠戛斯汗国的建立
        一、黠戛斯汗国建立时间
        二、黠戛斯汗国的属部及其邻族
    第二节 黠戛斯与漠北回鹘的关系
        一、黠戛斯与漠北回鹘的交往
        二、黠戛斯击溃漠北回鹘汗国
        三、关于黠戛斯可汗牙帐迁徙问题的探讨
        四、追击、铲除回鹘余众
    第三节 黠戛斯汗国与唐朝的关系
        一、840年后迅速恢复与唐朝中断的关系
        二、黠戛斯获得唐朝册封问题辨析
        三、黠戛斯与唐朝的后续联系
    第四节 黠戛斯与吐蕃的关系
        一、黠戛斯与吐蕃的早期联系
        二、840年后黠戛斯防御回鹘与吐蕃结盟的军事措施
第四章 黠戛斯退归叶尼塞河流域及汗国的消亡
    第一节 黠戛斯回归叶尼塞故地
        一、从天山地区退归叶尼塞河流域的原因
        二、退出阿尔泰山的经过
    第二节 黠戛斯汗国的消亡及后期历史
        一、十世纪时黠戛斯的历史
        二、十一至十二世纪黠戛斯的历史演变
        三、大蒙古国时期的乞儿吉思与黠戛斯汗国的彻底消亡
第五章 黠戛斯汗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
    第一节 黠戛斯汗国的政治制度
        一、社会结构
        二、官制
        三、法律制度
    第二节 黠戛斯的军事制度
        一、军队的组成
        二、军队的装备
    第三节 黠戛斯的经济状况
        一、自然资源
        二、经济状况
        三、对外贸易
        四、赋税制度
    第四节 黠戛斯的文化
        一、语言文字与碑铭
        二、宗教信仰与历法
结束语
附表一、古代黠戛斯地区出土的部分马具、马饰汇总表
附表二、古代黠戛斯地区发现的部分中原王朝的古钱币汇总表
参考书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室韦的族源和各部方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唐朝室韦都督府故城考[J]. 孙文政. 西部蒙古论坛, 2021(02)
  • [2]南室韦历史地理研究综述[J]. 王禹浪,翟少芳.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8(04)
  • [3]古代蒙古族狩猎经济研究[D]. 王璐. 西北民族大学, 2018(04)
  • [4]北室韦吐纥山地理位置考[J]. 王禹浪.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8(02)
  • [5]辽泰州故城建筑时间考[J]. 孙文政. 地域性辽金史研究, 2014(00)
  • [6]西乌珠尔墓群族属补证的探讨[J]. 毕德广,曾祥江. 文博, 2014(04)
  • [7]顺应自然—浅析蒙古族传统审美观[D]. 王妍.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 [8]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研究[D]. 马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9]20世纪以来(1915—2007)室韦研究目录索引[J]. 程嘉静,索雅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 [10]黠戛斯历史研究[D]. 王洁. 内蒙古大学, 2009(04)

标签:;  ;  ;  ;  ;  

室韦氏族渊源及各部所在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