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路桥梁橡胶支座的动载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高亚明[1](2020)在《既有铁路桥梁支撑体系病害诊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支撑体系作为连接桥梁上部和下部结构的重要构件,在传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铁路桥梁建设大规模开展,桥梁养护工作也在全方位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桥梁病害,其中就包括铁路桥梁支撑体系的病害。因支撑体系病害而引发的桥损事故时有发生,甚至有些事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为了杜绝桥梁运营事故的发生,保证桥梁设备状态良好和线路的安全运行,本文对既有铁路支撑体系病害的类型、原因及诊治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以期为现有铁路支撑体系病害的诊治找到有效的方法。在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铁路桥梁支座分类、铁路桥梁支撑体系的常见病害;接着,本文选取了目前常用的盆式支座、摇轴支座、球型支座三种支座病害调查数据,并对典型病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前文的分析与总结,从检测与诊治两方面分别提出相关对策,其中诊治对策分别从设计、施工与养护维修3个角度分别提出了既有铁路桥梁支撑体系病害诊治对策;然后选取2个典型桥梁支撑体系病害全过程诊治方案以概括说明支撑体系病害诊治流程;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技术展望。本文关于既有铁路桥梁支撑体系病害的相关研究,可为桥梁养护管理人员提供相关的参考和建议,为保证既有铁路的行车安全、稳定运营及支撑体系病害的诊治提供了技术支持。图47幅,表19个,参考文献43篇。
李月祥[2](2013)在《高墩简支梁桥的车桥横向振动特性及横向振幅计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列车的运行速度和承载重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列车车速和列车载重的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铁路桥梁的要求相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一些既有桥梁,由于原设计规范不能够符合现行规范的设计要求,或是由于当时施工技术、施工材料的限制使得工程质量不能够得以保证,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已经无法满足目前铁路运输发展的需要。需要对这些桥梁进行检测以及加固处理,使得桥梁的承载能力和运营性能达到要求。列车提速后,既有铁路桥梁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横向刚度不足,桥梁横向振幅过大。这将直接影响行车安全性,是铁路提速的障碍。本文主要结合某线区段的高墩简支梁桥进行研究,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对该区段的典型铁路桥梁进行了桥梁现状检查,并且进行了动载试验。对典型的桥梁进行了理论计算。通过检查以及试验表明,该区段铁路的16m梁、24m梁和32m梁的横向刚度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应进行横向加固。梁端存在间隙不足;梁体混凝土存在局部掉块和蜂窝麻面情况;横隔板连接削弱,钢筋外露,应该进行整治。部分桥梁线路状况不良,存在道床板结、杂草丛生的状况。部分桥梁支座存在橡胶外鼓、破裂病害。部分桥墩横向振幅过了《铁路桥梁检定规范》中墩顶横向振幅通常值的要求,部分墩身存在裂纹掉块的病害。部分桥梁存在浅基础病害。石砌桥墩横向刚度较弱,梁体横向刚度较弱。相邻高墩的横向振动相互影响。梁墩体系横向耦合振动。桥墩的横向振动与许多因素有关。为了简化桥墩横向振幅的计算,本文在桥墩的计算模型中将100kN的横向力作用于墩顶,利用计算的理论值与实测的最大振幅做比较,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规律和结论,期望能对同类桥梁的桥墩横向振幅分析提供参考。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3](1997)在《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研究及开发的回顾》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概述铁道部科学研究院40多年来对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研究及开发情况,如基本参数研究、新材料和新结构的试验和应用、新型桥梁支座的研制等.还论及对现有桥梁的评估和加固方法.文末对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近期发展作了介绍.
高至飞[4](2007)在《铁路桥梁状态诊断试验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桥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受到车辆荷载、冲击作用、温度变化、强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出现结构局部损伤和过早老化。尽管这种现象不会立即导致整个结构的破坏,但它对结构的安全性构成了潜在的危险。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应力集中、疲劳等因素影响,会使桥梁结构局部损伤不断扩展和增大,使得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逐步下降,从而导致结构的破坏。当桥梁受到损伤时,为了保证运行列车的安全,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对桥梁状态做出评价,判断列车能否按照既有速度运行,即是否需要减速运行,是否需要封闭交通对桥梁进行加固处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套综合应用结构试验、运营状态诊断、模态试验的铁路桥梁状态诊断技术:(1)通过铁路桥荷载试验,了解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实际工作状态,借以综合判断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制定安全运营条件;(2)利用实测数据,总结了强梁弱墩和强墩弱梁情况下的梁跨中横向振动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墩高、墩顶横向刚度、频率、车速和振幅关系:利用布置在墩身和梁体上的拾振器可以初步的判定病害的范围;(3)利用测得的横向自振频率和横向振幅来判断桥梁的运营状态;利用模态试验可以准确的得到墩和梁的横向自振频率以及其它模态参数,为后来曲率模态分析结构损伤做数据基础;(4)采用了聚能力锤和变时基采样技术,可以有效的对大型结构进行激励,准确的得到结构的前几阶模态;(5)用有限元法对铁路实体模型进行了计算,从理论上证明曲率差模态识别铁路梁、墩伤损的可行性,曲率差模态对结构的损伤更为敏感,可以实现对结构伤损的准确定位;但进行数值计算时没有考虑到噪声的影响,而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环境噪声等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小这方面的影响,提高检测精度;(6)初步建立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管内部分桥梁一阶横向自振频率库,可根据桥梁横向自振频率的变化来判断桥梁的工作状态;(7)综合运用铁路桥梁状态诊断技术,在不影响铁路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准确诊断出东三号桥的病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加固措施,成功的进行了病害整治,取消了限速。
李郑音[5](2019)在《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标准化评定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铁路运输工作的飞速发展,继高速铁路之后,重载铁路因其高负荷、高密度、节能环保等优点成为了铁路运输发展的新的重心。我国的重载运输发展分为两种模式:对既有普速铁路进行扩能运输改造(在中—活载设计的基础上提高牵引量与运营密度以提高运量)提高轴重(27-30 t);新建专用的货运重载铁路。其中目前主要发展模式为扩能改造。然而随着既有铁路扩能改造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铁路桥梁因为轴重的增加以及长期受到周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结构性能劣化加剧的现象,因此研究出一种评定重载铁路桥梁在服役期间结构的综合状态的方法成了重中之重。本文以重载铁路桥梁的服役状态标准化评定方法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梳理出了评定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的六个分项内容,分别是桥梁初步调查评定、风险源检查评定、结构劣化评定、特殊参数检测评定、运营性能试验评定和承载力检算评定。确定了各自的计算权重和各自的评级标准。(2)提出了重载铁路桥梁的风险源检查评定,将风险源分为一般风险源、重大风险源和灾难风险源三类,并设置了五级评定标度。(3)明确了重载铁路桥梁的结构劣化评定,在既有桥梁结构劣化评定基础上增加了梁体纵向位移和线梁偏心劣化状况两项劣化评定的指标及标度;增加了支座病害的相关评定指标及标度;增加了防落梁的劣化评定指标及标度。(4)提出了基于结构劣化和特殊参数检测的重载铁路桥梁承载力检算方法,在不影响铁路正常运输的情况下对重载铁路桥梁进行快速有效的承载力评定。(5)以重载铁路某桥梁为例,对其进行了完整的服役状态标准化评定,并通过静载试验确定了基于结构劣化和特殊参数检测的承载力检算方法的分项计算权重,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胡晓东[6](2020)在《基于动静载试验铁路混合梁斜拉桥静动力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混合梁斜拉桥自上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凭借其横向刚度大、经济性好、结构受力合理、造型与环境协调性优良等特点,在公路桥梁建设领域被广泛的采用。相较于公路桥梁,铁路桥梁荷载更大,动力响应更为强烈。在宁波铁路枢纽北环线甬江特大桥之前,全世界范围内尚无大跨度铁路混合梁斜拉桥的工程实践实例,有针对性的研究资料也十分缺乏。本文结合宁波北环线甬江特大桥现场试验,对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的动静载试验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结合甬江特大桥结构特点,本文对其整桥有限元分析方法以及动静载试验方案的制定进行了研究。基于有限元法获得的理论数据制定了动静载试验方案并予以实践。测试了桥面初始高程、桥塔初始线形以及恒载索力值,与设计值分析比较并作为后续测试的初始数据。测量了桥梁结构在静力试验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内力,经检验达到了设计要求。对试验截面的应力、挠度、塔顶水平偏位以及索力检测结果等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获得校验系数,对桥梁真实承载能力做出了评定。通过动静载试验结果的分析,对甬江桥的工作性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该桥工作状态达到了设计要求。总结归纳了此次大跨度铁路斜拉桥动静载试验的经验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为后续其他桥梁建设及进行类似荷载试验提供了研究资料和经验数据。
徐怀卫[7](2016)在《20m跨度超低高度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静载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确定桥梁结构在静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和工作状态,评定桥梁能否正常使用,详细阐述了跨西干渠中桥20m超低高度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静载试验全过程。通过试验得出桥梁的跨中挠度和跨中截面应变的试验值与《铁路桥梁检定规范》中规定限值的差距,为桥梁加固、桥梁限速等提供依据。
吕飞[8](2014)在《多跨连续梁桥LRB与FVD组合应用减隔震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多跨连续梁桥纵、横向地震响应具有一定的差异,使用一种减隔震装置难以达到水平两个方向同时减隔震的目的。铅芯橡胶支座在蠕变荷载作用下水平抗力很小,而在地震强烈动荷载作用下屈服后刚度迅速降低,同时支座滞回耗散地震能量;液体粘滞阻尼器是速度相关型耗能装置,提供构件强大的恢复力,具有良好的限位功能。将两者共同使用,可以有效的同时控制多跨连续梁桥水平两个方向的地震响应。基于这种思路,本文以某高速多跨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结合对桥梁抗震设计、计算方法的回顾、对比,阐述了铅芯橡胶支座以及液体粘滞阻尼器的减隔震原理、力学性能、适用情况以及计算中的实现方法。2、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某高速五跨连续梁桥的分析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3、利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对铅芯橡胶支座以及液体粘滞阻尼器的减隔震效果进行探讨,并对铅芯橡胶支座的设计参数对多跨连续梁桥减隔震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4、运用基于能量的分析方法,探讨了铅芯橡胶支座以及液体粘滞阻尼器对多跨连续梁桥桥墩地震动输入能的影响,并推到了一种基于能量方法的桥墩地震安全系数。5、利用多跨连续梁桥减隔震效果模拟试验,验证了LRB与FVD组合应用减隔震效果的可行性。
李孟[9](2019)在《重载铁路桥梁典型病害及桥梁状态分析与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重载铁路开始受到世界广泛的应用,在早期按照旧标准和规范设计建造的铁路桥梁承受各种程度的病害,因此有必要专门对重载铁路桥梁典型病害及桥梁状态进行分析与评估,为桥梁的维修和养护提供有效技术资料。本文以重载铁路桥梁的受力特点分析为基础,研究其典型病害产生类型与机理,最后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重载铁路桥梁评估模型。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对重载铁路桥梁进行受力分析,发现在普通列车作用对比下重载列车作用下桥梁内力明显提高,竖向挠度安全裕度的下降幅度约10%20%,增大列车轴重对横向加速度影响较小;用FLAC3D软件对主梁裂缝机理进行分析,发现随裂缝深度的增大,主梁挠度差值不断增大,梁底应变不断减小,并在裂缝发生位置处最明显;分析与总结了重载铁路桥梁的主梁、桥墩和基础、支座和桥面系及其他部分的典型病害;在此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重载铁路桥梁状态评估体系,根据变权理论研究均衡系数?的取值,得到桥梁结构权重,借鉴模糊理论提出隶属函数确定桥梁分级标准,实现重载铁路桥梁的状态评估。该论文有图37幅,表21个,参考文献53篇。
吴沛霖[10](2017)在《基于荷载试验的跨铁路城市桥梁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文中提出在桥梁结构中,因其具有结构刚度大,建造方式先进,造型结构美观等特点,连续梁常作为城市上跨铁路的常用桥型。中国作为高速铁路领域内的后起之秀,近年来国内高速铁路迎来了高速的发展时期,因铁路运输具有运输快捷、运量大、运输安全地特点,实现了整体跨越式发展。需要指出的是,铁路速度的提升对于铁路安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然而当铁路线路靠接城市边缘时,常与城市道路发生交叉。通常当其他结构与高速铁路发生交叉时,优先选择的跨越方案为下穿式,当条件不允许时可选上跨的方式。上跨结构常采用上跨高速铁路的桥梁结构,因此上跨的桥梁结构安全性将直接影响到下穿高速铁路结构的安全,进而影响到整个高铁系统的行车安全。本文从安全性角度出发,阐述了上跨高铁的城市桥梁结构安全性评定内容方法等。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详细介绍了桥梁评定的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桥梁检测评定工作是桥梁工作者必须要加以重视的一项工作内容。(2)介绍了桥梁检测评定所需计算的理论基础。针对常见的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的结构,详细介绍了该类桥型的构造特点,并针对跨铁路的连续箱梁桥自身的特殊性进行了阐述。然后对检测评定计算所需的有限元方法进行了阐述。(3)对于桥梁的检测评定工作,其主要内容是对待检桥梁的现场检测、静载动载试验。本文对上述的三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4)依托实际工程对桥梁静动载试验的全程进行阐述,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对待检桥梁结构进行评价判定。
二、铁路桥梁橡胶支座的动载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桥梁橡胶支座的动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既有铁路桥梁支撑体系病害诊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支撑体系病害及成因的研究 |
1.2.2 桥梁支撑体系受损检测的研究 |
1.2.3 桥梁支撑体系建设与养护的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既有铁路桥梁支撑体系病害相关概述 |
2.1 既有铁路支座主要功能及分类 |
2.1.1 支座的主要功能 |
2.1.2 支座的分类 |
2.2 铁路桥梁支座的病害分类 |
3 既有铁路桥梁支撑体系病害调查及成因分析 |
3.1 盆式支座病害情况调查 |
3.1.1 调查范围 |
3.1.2 调查结果 |
3.2 铸钢支座病害情况调查 |
3.2.1 调查范围 |
3.2.2 调查结果 |
3.3 球型支座病害情况调查 |
3.3.1 调查范围 |
3.3.2 调查结果 |
3.4 支撑体系病害成因分析 |
3.4.1 支座病害成因 |
3.4.2 支座相关联的病害成因 |
4 既有铁路桥梁支撑体系病害检测与整治对策 |
4.1 病害检测对策 |
4.1.1 荷载检测 |
4.1.2 现场检测 |
4.1.3 支座检测新技术 |
4.2 病害整治对策 |
4.2.1 设计对策 |
4.2.2 施工对策 |
4.2.3 养护与维修对策 |
5 支座典型病害诊治全过程方案解析 |
5.1 板式橡胶支座病害诊治全过程方案解析 |
5.1.1 项目背景 |
5.1.2 病害分析 |
5.1.3 整治方案 |
5.1.4 实施工艺 |
5.1.5 实施过程及结果 |
5.2 铸钢支座病害诊治全过程方案解析 |
5.2.1 项目背景 |
5.2.2 病害分析 |
5.2.3 整治方案 |
5.2.4 实施工艺 |
5.2.5 实施过程及结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高墩简支梁桥的车桥横向振动特性及横向振幅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某铁路线桥梁概况 |
1.4 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第二章 桥梁现状检查结果 |
2.1 桥上线路状况及线桥偏心 |
2.2 梁端间隙 |
2.3 梁体病害 |
2.4 支座病害 |
2.5 墩台病害 |
2.6 基础冲刷 |
2.7 小结 |
第三章 桥梁结构理论计算 |
3.1 A桥计算 |
3.2 B桥计算 |
3.3 C桥计算 |
3.4 D桥计算 |
3.5 E桥计算 |
3.6 小结 |
第四章 桥梁动载试验 |
4.1 试验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
4.2 梁体横向振动和横向加速度 |
4.2.1 梁体横向自振频率 |
4.2.2 梁体横向振幅 |
4.2.3 梁体横向加速度 |
4.3 石砌桥墩横向振动 |
4.3.1 石砌桥墩横向自振频率 |
4.3.2 石砌桥墩横向振幅 |
4.4 支座横向动位移 |
4.5 梁体竖向挠度 |
4.6 小结 |
第五章 桥梁结构运营性能评估及安全对策 |
5.1 梁体评估及对策 |
5.2 支座评估及对策 |
5.3 石砌墩台评估及对策 |
5.4 浅基础评估及对策 |
5.5 小结 |
第六章 桥墩横向振幅分析 |
6.1 桥墩计算模型的建立 |
6.2 桥墩横向位移计算结果与实测横向振幅比较 |
6.3 回归分析理论介绍 |
6.4 复相关系数准则 |
6.5 R软件介绍 |
6.6 桥墩横向振幅的简化计算公式 |
6.7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铁路桥梁状态诊断试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国内外现状及研究方向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桥梁结构状态检测方法 |
1.2.1 表观检测方法 |
1.2.2 仪器检测方法 |
1.2.3 静态检测方法 |
1.2.4 动态检测方法 |
1.3 结构的振动损伤识别技术现状描述 |
1.3.1 固有频率变化的损伤识别技术 |
1.3.2 振型变化的损伤识别技术 |
1.3.3 柔度变化的损伤识别技术 |
1.3.4 应变能变化的损伤识别技术 |
1.3.5 位移、应变模态参数变化的损伤识别技术 |
1.3.6 刚度变化的损伤识别技术 |
1.3.7 传递函数(频响函数)变化的损伤识别技术 |
1.3.8 声发射法的损伤识别技术 |
1.4 桥梁结构病害诊断方法 |
1.4.1 模型修正法 |
1.4.2 动力指纹分析法 |
1.4.3 人工神经网络法 |
1.4.4 专家系统法 |
1.4.5 系统模态参数识别法 |
1.5 本文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铁路桥梁结构试验 |
2.1 桥梁静载试验 |
2.1.1 试验荷载工况的确定 |
2.1.2 试验等级荷载的确定 |
2.1.3 加载方式、设备的选择及测点的布置 |
2.1.4 铁路设计规范对桥梁刚度的要求 |
2.2 桥梁动载试验 |
2.2.1 动载试验的项目 |
2.2.2 桥梁动载试验的激振方法 |
2.2.3 桥梁动载试验的测点布置 |
2.2.4 模态试验 |
2.2.5 铁路设计规范对桥梁竖向自振频率的要求 |
第三章 铁路桥梁运营状态诊断技术研究 |
3.1 铁路桥梁横向振动测试的目的 |
3.2 《铁路桥梁检定规范》中关于梁和墩的规定 |
3.2.1 铁路桥梁运营性能检验两个判别值 |
3.2.2 桥跨结构横向刚度的检验标准 |
3.2.3 桥跨结构横向自振频率f值的限值 |
3.2.4 铁路桥梁墩顶横向振幅及桥墩横向自振频率通常值 |
3.3 现场测试的内容 |
3.4 梁墩横向振幅测试 |
3.4.1 梁墩横向振幅测点布置 |
3.4.2 梁墩横向振幅测试分析 |
3.5 梁墩横向自振频率测试 |
3.5.1 梁墩横向自振频率测试测点布置及现场操作 |
3.5.2 通过模态分析得到模态参数和振型 |
3.6 利用横向振幅和横向自振频率初步评价桥梁运营状态 |
3.7 铁路桥梁标准梁实测横向自振频率的统计 |
3.8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管内部分桥梁的横向自振频率库 |
3.9 小结 |
第四章 铁路桥梁模态试验技术的研究 |
4.1 模态试验的目的 |
4.2 传统的模态试验技术 |
4.2.1 系统动力学方程 |
4.2.2 传统模态试验 |
4.2.3 固有频率的识别 |
4.2.4 阻尼识别 |
4.2.5 振型识别 |
4.3 基于环境激励的模态试验技术 |
4.3.1 峰值拾取法 |
4.3.2 随机减量法 |
4.4 利用有限元法计算结构理论模态参数 |
4.4.1 梁体和墩身的模拟 |
4.4.2 支座的处理 |
4.4.3 桥墩基础的模拟 |
4.4.4 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 |
4.5 模态分析的步骤 |
4.5.1 确定分析的方法 |
4.5.2 测点的选取、传感器的布置 |
4.5.3 仪器连接 |
4.5.4 示波 |
4.5.5 输入标定值 |
4.5.6 采样 |
4.5.7 传递函数分析 |
4.5.8 进行模态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铁路桥梁曲率模态损伤识别技术研究 |
5.1 结构损伤的检测过程 |
5.2 曲率模态分析的理论 |
5.3 结构损伤位置识别的基本过程 |
5.3.1 测试实际结构 |
5.3.2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曲率模态的数值模拟计算 |
5.4.1 线单元简支梁(铁路桥16m标准梁) |
5.4.2 线单元悬臂梁(铁路桥矩形墩) |
5.4.3 线单元连续梁(连续箱梁) |
5.5 小结 |
第六章 铁路桥梁状态诊断试验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
6.1 东三号桥的病害快速诊断及加固 |
6.1.1 桥梁概况及工程背景 |
6.1.2 东三号桥桥梁状态的快速诊断 |
6.1.3 东三桥的病害整治 |
6.1.4 东三号桥运营性能复检 |
6.1.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及科研情况 |
(5)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标准化评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重载铁路桥梁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服役状态评定内容及分项权重 |
2.1 服役状态定义及评定指标 |
2.1.1 服役状态定义 |
2.1.2 服役状态的评定指标 |
2.2 服役状态分项权重分层综合评定方法 |
2.2.1 服役状态分项权重评定理论介绍及评定模型 |
2.2.2 服役状态分项权重 |
2.3 服役状态综合评定等级及区间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桥梁初步调查与风险源检查的评定 |
3.1 桥梁初步调查 |
3.1.1 桥梁初步调查内容 |
3.1.2 桥梁初步调查评定等级 |
3.2 风险源检查及评定 |
3.3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结构劣化评定与特殊参数检测的评定 |
4.1 结构劣化评定 |
4.2 特殊参数检测评定 |
4.2.1 混凝土强度 |
4.2.2 自振频率检测 |
4.2.3 混凝土碳化状况 |
4.2.4 钢筋锈蚀电位 |
4.2.5 氯离子含量检测 |
4.2.6 钢筋保护层厚度 |
4.2.7 混凝土电阻率 |
4.3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运营性能试验与承载力检算的评定 |
5.1 运营性能试验 |
5.1.1 运营性能试验检测内容 |
5.1.2 运营性能试验评定 |
5.2 承载力检算 |
5.2.1 基于结构劣化和特殊参数检测的承载力检算方法 |
5.2.2 基于静载试验的承载力检算方法 |
5.2.3 承载力检算评定 |
5.3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评定方法的应用研究 |
6.1 工程概况 |
6.2 有限元模型理论分析 |
6.3 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评定 |
6.3.1 桥梁初步调查与风险源检查评定 |
6.3.2 结构劣化评定与特殊参数检测评定 |
6.3.3 运营性能试验与承载力检算评定 |
6.3.4 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评定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基于动静载试验铁路混合梁斜拉桥静动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斜拉桥背景介绍 |
1.2 混合梁斜拉桥概述 |
1.2.1 混合梁斜拉桥国外发展现状 |
1.2.2 混合梁斜拉桥国内发展现状 |
1.3 桥梁荷载试验 |
1.3.1 桥梁检测简介 |
1.3.2 铁路桥梁荷载试验 |
1.4 本文工程背景及主要工作 |
2 桥梁结构分析有限元法 |
2.1 桥梁结构有限元分析基本过程 |
2.1.1 结构简化概述 |
2.1.2 网格划分 |
2.1.3 荷载及约束的施加 |
2.1.4 程序求解及后处理 |
2.2 基于有限元法的相关研究 |
2.3 有限元分析在索塔施工中的应用 |
2.3.1 基本介绍 |
2.3.2 模型处理过程 |
2.3.3 横撑初始主动力的确定 |
2.3.4 模型仿真分析结果 |
2.4 甬江桥整体有限元分析 |
2.4.1 技术参数 |
2.4.2 甬江桥有限元模型 |
2.4.3 有限元模型静力分析结果 |
2.4.4 有限元模型自振分析结果 |
2.4.5 试验工况选取 |
2.5 本章小结 |
3 甬江桥动静载试验方案 |
3.1 试验准备 |
3.1.1 试验目的 |
3.1.2 初始状态线形测试 |
3.2 静载试验 |
3.2.1 静载试验测试内容 |
3.2.2 静载试验测点布置 |
3.2.3 静载试验荷载的确定 |
3.2.4 加载方式与分级加载 |
3.2.5 静载试验数据测试方法 |
3.2.6 静载试验数据处理及测试流程 |
3.2.7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评定方法 |
3.3 动载试验 |
3.3.1 试验内容 |
3.3.2 动载试验测试内容 |
3.3.3 动载试验测点布置 |
3.3.4 动载试验荷载的确定 |
3.3.5 测试系统的选择 |
3.3.6 动载试验方法介绍 |
3.3.7 动载试验结果分析评定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动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4.1 初始状态线形测试结果分析 |
4.1.1 桥面初始高程分析 |
4.1.2 桥塔初始线形分析 |
4.1.3 恒载索力检测结果分析 |
4.2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4.2.1 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
4.2.2 挠度测试结果分析 |
4.2.3 偏载增大系数测试结果分析 |
4.2.4 塔顶水平偏位测试结果 |
4.2.5 支座位移测试结果分析 |
4.2.6 阻尼器位移测试结果分析 |
4.2.7 梁端转角检测结果分析 |
4.2.8 索力检测结果分析 |
4.3 动载试验结果分析 |
4.3.1 自振特性测试结果分析 |
4.3.2 应变动力系数测试结果分析 |
4.3.3 加速度测试结果分析 |
4.3.4 动位移与振幅测试结果分析 |
4.3.5 动挠度测试结果分析 |
4.3.6 脱轨系数及减载率测试结果分析 |
4.3.7 支座、阻尼器动位移测试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7)20m跨度超低高度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静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桥梁概况 |
1.1 桥梁简介 |
1.2 基本概况及主要技术指标 |
2 静载试验方案 |
2.1 试验项目 |
2.2 测试断面及测点布置 |
(1)测试断面的选取 |
(2)测点布置 |
2.3 测试仪器设备 |
2.4 试验荷载确定 |
2.5 加载轮位 |
2.6 加载效率 |
2.7 检测数据及分析 |
(1)挠度分析 |
(2)截面应力状态分析 |
3 结论 |
(8)多跨连续梁桥LRB与FVD组合应用减隔震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地震灾害及桥梁震害 |
1.2.1 地震灾害 |
1.2.2 桥梁震害 |
1.3 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
1.3.1 传统设计方法 |
1.3.2 减隔震设计方法 |
1.4 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发展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连续梁桥减隔震设计理论研究 |
2.1 桥梁抗震计算方法 |
2.1.1 静力法 |
2.1.2 动力反应谱法 |
2.1.3 动态时程分析法 |
2.1.4 随机振动分析法 |
2.2 减隔震装置的减隔振原理及力学性能 |
2.2.1 铅芯橡胶支座的隔振原理及力学性能 |
2.2.2 粘滞阻尼器的减震原理及力学性能 |
3 有限元模型及连续梁桥动力特性分析 |
3.1 模型的建立与简化 |
3.2 边界条件的施加 |
3.2.1 滑板支座与板式橡胶支座的模拟 |
3.2.2 铅芯橡胶支座(LRB)在ANSYS中的模拟 |
3.2.3 粘滞阻尼器(FVD)在ANSYS中的模拟 |
3.2.4 支座及减隔震元件的安装位置 |
3.3 连续梁桥动力特性分析 |
4 多跨连续梁桥LRB与FVD减隔震分析 |
4.1 地震激励的输入 |
4.2 未减隔震桥梁动力响应时程分析 |
4.2.1 动力响应时程分析方法 |
4.2.2 未减隔震桥梁顺桥向响应结果 |
4.2.3 未减隔震桥梁横桥向响应结果 |
4.3 铅芯橡胶支座(LRB)减隔震效果分析 |
4.4 铅芯橡胶支座铅芯直径对连续梁桥减隔震效果的影响 |
4.5 粘滞阻尼器(FVD)减隔震效果分析 |
5 多跨连续梁桥地震能量响应分析 |
5.1 结构能量响应分析方法 |
5.2 未减隔震连续梁桥能量响应分析 |
5.2.1 纵桥向地震作用下的能量响应 |
5.2.2 横桥向地震作用下的能量响应 |
5.3 减隔震连续梁桥能量响应分析 |
5.3.1 纵桥向铅芯橡胶支座隔震后的输入能量对比 |
5.3.2 横桥向铅芯橡胶支座隔震后的输入能量对比 |
5.3.3 粘滞阻尼器减震后的输入能量对比 |
5.4 基于能量方法的桥墩地震安全系数 |
5.4.1 桥墩自身耗能能力的计算 |
5.4.2 多跨连续梁桥桥墩地震安全系数的计算 |
6 多跨连续梁桥减隔震效果模拟试验分析 |
6.1 模拟试验方案 |
6.1.1 工程概况 |
6.1.2 试验目的 |
6.1.3 试验内容及方法 |
6.1.4 试验依据 |
6.1.5 动载试验 |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1 汽车制动距离计算原理分析 |
5.2.2 工况一试验数据分析 |
6.2.3 工况二试验数据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重载铁路桥梁典型病害及桥梁状态分析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重载铁路的发展现状 |
1.2 国内外桥梁评估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5 本文的技术路线 |
2 重载铁路桥梁的受力特性 |
2.1 我国铁路活载标准状况 |
2.2 桥梁的静力分析 |
2.3 桥梁的动力分析 |
2.4 重载体铁路桥梁的检测 |
2.5 本章小结 |
3 重载铁路桥梁典型病害分析 |
3.1 概述 |
3.2 主梁病害机理分析 |
3.3 桥墩和基础病害 |
3.4 支座病害 |
3.5 桥面系及其他病害 |
3.6 本章小结 |
4 重载铁路桥梁的状态评估 |
4.1 概述 |
4.2 桥梁评估方法 |
4.3 评价体系的建立 |
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5 重载铁路桥梁状态评定等级 |
4.6 本章小结 |
5 实例应用 |
5.1 研究背景 |
5.2 桥梁的状态评估 |
5.3 桥梁维修与加固管理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荷载试验的跨铁路城市桥梁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桥梁安全性评定概述 |
1.2 桥梁安全性评定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跨箱型梁结构及有限元理论 |
2.1 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梁桥特点 |
2.1.1 上跨高速铁路连续梁桥型布置及力学特点 |
2.1.2 上跨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其他特殊构造 |
2.2 用于结构计算的有限元计算理论及方法 |
2.2.1 数值方法及有限元理论 |
2.2.2 有限元求解步骤 |
2.2.3 计算模型的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跨箱梁结构荷载试验评定方法 |
3.1 桥梁荷载试验前期检测 |
3.1.1 外观检测 |
3.1.2 裂缝检测 |
3.1.3 结构材料检测 |
3.2 静载试验程序 |
3.2.1 静载试验前期准备 |
3.2.2 静载试验加载方案 |
3.2.3 现场实桥静力加载 |
3.2.4 静载试验数据后期处理与试验评价 |
3.3 动载试验程序 |
3.3.1 动载试验前期准备 |
3.3.2 动载试验加载方案 |
3.3.3 现场实桥动力加载 |
3.3.4 动载试验试验评价 |
3.4 依托工程概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内江市汉安大道跨成渝高铁立交桥静载试验 |
4.1 试验桥静载试验目的 |
4.2 试验桥静载试验原则 |
4.2.1 试验断面选取原则 |
4.2.2 试验现场加载原则 |
4.3 试验桥现场试验加载 |
4.3.1 试验加载车辆 |
4.3.2 试验测试仪器 |
4.3.3 试验断面及测点布置 |
4.3.4 试验加载轮位布置及加载效率 |
4.4 试验桥静载试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1 静载挠度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2 静载应变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3 支座沉降测试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内江市汉安大道跨成渝高铁立交桥动载试验 |
5.1 试验桥动载试验目的 |
5.2 试验桥动载试验内容 |
5.2.1 动载测试项目 |
5.2.2 测试仪器 |
5.3 动载试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
5.3.1 结构自振特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
5.3.2 强迫振动测试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论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四、铁路桥梁橡胶支座的动载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既有铁路桥梁支撑体系病害诊治研究[D]. 高亚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2]高墩简支梁桥的车桥横向振动特性及横向振幅计算研究[D]. 李月祥.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3]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研究及开发的回顾[J].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土木工程学报, 1997(02)
- [4]铁路桥梁状态诊断试验技术研究[D]. 高至飞. 中南大学, 2007(06)
- [5]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标准化评定方法[D]. 李郑音.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6]基于动静载试验铁路混合梁斜拉桥静动力性能研究[D]. 胡晓东.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7]20m跨度超低高度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静载试验[J]. 徐怀卫. 建筑结构, 2016(S1)
- [8]多跨连续梁桥LRB与FVD组合应用减隔震效果分析[D]. 吕飞. 中南大学, 2014(03)
- [9]重载铁路桥梁典型病害及桥梁状态分析与评估[D]. 李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10]基于荷载试验的跨铁路城市桥梁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D]. 吴沛霖.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