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太阳系之子

地球——太阳系之子

一、地球——太阳系的娇子(论文文献综述)

佘爱春[1](2011)在《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文学空间》文中指出对中国抗战文化史、文学史来说,被誉为“独特的历史现象”的桂林文化城无疑是一个独特而值得大书特书的所在。作为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沿阵地和大后方文坛重镇,桂林文化城既是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一个政治、文化“特区”,一个多元政治文化力量的交汇地带和对立性的政治、文学话语的缓冲空间,又是一个抗战文学多元共生、互动共存的文学生态空间,对大后方抗战文学以及中国抗战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独特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本文以1938年10月至1944年9月桂林被称为“文化城”的这段历史时期的文学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化城”的报刊、杂志、文学出版等原始资料的实证考辨与梳理,结合作家的生命文本和创作文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深入考察了报纸、杂志、出版机构等文学生产体制与桂林文化城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多元互动关系,揭示了桂林文化城文学生成的特殊状况和复杂意味,从整体上呈现了桂林文化城文学生动、丰富、复杂的历史景观,及其在抗战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上独特贡献和地位。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桂林文化城是由多方力量共同合力的结果。除了特殊的地理和战略优势外,桂系相对开明的政治态度和文化人群体的爱国热情是桂林文化城得以形成和蓬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中国共产党的多方引导则起到了催化剂和指明方向的作用。作为一个多元政治话语中的文学空间,桂林文化城的文学场始终受到国民党中央、桂系、中共等多元政治力量的制约与影响,而多方力量之间的对抗与制衡又为桂林抗战文学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使桂林抗战文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的整体风貌,成为了解抗战时期中国文学整体发展状况的一个最佳窗口。报纸副刊、文学期刊和文学出版作为桂林抗战文学生产和传播的主要载体,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共同建构了桂林文化城绚烂多姿的文学景观,展现出了桂林文化城文学生产与传播的原始风貌;不仅左右了桂林抗战文学的生产,而且有力促进了桂林抗战文学的传播和发展。而从报纸副刊到文学期刊再到文学出版,既展现了桂林抗战文学生产由毛胚状作品到精品佳作再到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也反映了一些作家由无名到出名再到知名的成长历程。报纸及其文艺副刊,作为抗战舆论阵地和文学空间在桂林文化城形成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在团结抗战的旗帜下,共同推进了桂林及大后方抗战文化及文艺运动的繁荣与发展。桂林《救亡日报》作为在中共直接领导下的一份报纸,在桂林文化城崛起时期起到了引领潮头的作用;它始终以兼容并蓄的开放姿态实践着抗战救亡和文化统战的历史使命,巩固和扩大了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抗日根据地与国统区文学的交流与互动,推进和引导了国统区特别是桂林抗战文艺大众化、民族化进程和健康发展。桂林《大公报》作为一份民间报纸,是桂林文化城中后期的舆论重镇和中坚力量;它站在不偏不倚的民间立场,以“文人论政”姿态实践着“文章报国”理想,进一步活跃了桂林文化城的抗战舆论氛围;它对文学艺术性的坚守和多样化的追求,促进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多元共生的文学生态局面的形成。而《广西日报》作为贯穿于桂林文化城始终的报纸,是桂林文化城起落沉浮的最好见证者和亲历者;它既展示了桂系在团结抗战旗帜下不同阶段的政治立场和言论姿态的多变性,又表现出桂系对新文化新文学的倚重、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进行文化抗战的决心。这些报纸及其副刊不同的价值取向,不仅展现了桂林文化城多姿多彩的原生态的文学生成图景和桂林抗战文学的发展变化历程;而且通过对无名作家和文学新人的培植与提携,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培养了后继力量和生力军。桂林抗战文学活动的空前繁荣,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文学期刊的兴盛与运作。作为桂林抗战文学主要的言说空间和生存空间,文学期刊不仅较为集中地展现了桂林抗战文学的实绩,为知名作家的新作力作和新作家的成名成长提供了展示空间和广阔舞台;而且较为清晰地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抗战文学由空洞的呼喊到凝重的写实、由单一的救亡宣传到抗战现实的多元展现、由短小凝炼到篇长厚实的发展变化轨迹;并引领了桂林抗战文学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潮流。《文艺杂志》作为大型综合性纯文学期刊,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抗战中后期抗战文学的发展变化和对文学本体性追求,提升了抗战文学的艺术品格,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大后方抗战文学的发展方向。《野草》作为大后方最有影响的杂文刊物,继承和发扬了鲁迅杂文的现实主义战斗传统,为桂林文化城及大后方树立了一面战斗的旗帜;不仅开启了大后方抗战杂文的创作热潮,而且拓展了杂文的表现空间和艺术类型,推动了杂文艺术的发展。而《诗创作》和《戏剧春秋》作为桂林最有代表性的诗歌刊物和戏剧刊物,真切地展现了抗战诗歌和抗战戏剧由短篇(独幕)到长篇(多幕)、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变化趋势,并通过对诗歌和戏剧理论的探讨,对建构民族化、现代化的抗战诗歌和抗战戏剧理论体系作出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文学图书出版作为对报纸副刊和文学期刊文学作品筛选和提纯的结果,最大限度地浓缩和展示了桂林抗战文学的成就。对桂林文化城文学出版来说,出版丛书和单行本是最普遍的出版方式,而对文化普及的重视和文学经典的推崇是其最显着的特点。文化普及为新文化、新文学培养了一大批读者群和潜在的生力军;而文学精品力作的出版,为抗战文学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给作家的成长和生活带来极大帮助的同时,促进了抗战文学的广泛传播与发展,并为桂林抗战文学的经典化和新作家的成名提供了可能。文化供应社作为出版领域的统一战线机构,以较为激进和贴近现实的出版风格,推进了大众文化普及和抗战文化建设,集中展示了左翼文人的抗战文学实绩,指引和推动了抗战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而开明书店作为民营出版机构,以温和、稳健的出版风格和立足于文化建设的出版理念,体现了文学出版的精英化倾向和文学本位色彩,推动大后方文化启蒙与普及和新文学的“经典化”。总而言之,作为抗战中国一个独异的文化空间,桂林文化城以较为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环境、多元共生的文学生态空间和对新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拓展,不仅为中国抗战文坛培养一批文学新军和奉献了众多精湛的文学作品,而且为中国抗战文学的健康发展和抗战文学多样化的生态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咏青[2](2011)在《俄底修斯智慧的启迪 ——论《奥德赛》与科幻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智慧的体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荷马史诗被认为是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史诗作品。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西方文学典范的经典,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伊利亚特》中阿克琉斯的愤怒构成这部史诗的主线和主题,而《奥德赛》中的主人公俄底修斯与阿克琉斯相比,这一人物形象就丰富得多了。俄底修斯自律,自信,有勇有谋,在他身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标准,俄底修斯是各种美德和品行的综合,是智慧的化身。意大利着名学者维科认为,人类先民的思维模式是诗性的,即想象力在思维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理性的思维方式还未形成,他定义这一思维方式为“诗性智慧”。诗性智慧的思维方式及相关文学作品有科学和可取之处,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事实真相和当时人们对世界的真实理解。在神人同形同性的世界中,雅典娜时时地赞誉俄底修斯的智慧,毫不吝啬地表达对俄底修斯的偏爱其实也揭示了人们对人类智慧的赞颂,体现了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2001,太空奥德赛》是一部作家阿瑟·克拉克1968年所写的科幻作品。小说在描述了外星生命使用一个类似方碑的人工装置推进了地球远古智慧生命进化后,便一跃进入太空探险的时代。哈尔9000是一部具有人工智能的电脑,他有智有谋,能够掌控飞船及船上的生命维持系统,甚至可直接威胁到飞船上宇航员的生命。作品力图呈现的主题是为科技发展既是前景同时也包含危机和威胁。作者通过哈尔9000,提出越来越先进的技术产品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副产品并直接威胁人类自身的安全与生存。当我们回看荷马史诗《奥德赛》时,古希腊诗人及俄底修斯的智慧定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对现代人而言,诗性智慧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朴素的人本观念仍有极大地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对俄底修斯智慧的反思能缩短我们与“诗意的栖居”之间的距离。本文主要基于智慧这一概念的内涵,试图呈现俄底修斯智慧在史诗中的体现。通过与另一智慧形象Ha19000的对比,力图探析俄底修斯智慧的魅力并反思现代如何更好地利用智慧的力量更好地生活。

曹芳宇[3](2010)在《唐五代量词研究》文中提出量词是汉藏语系语言的重要特点,其中的个体量词又是数分类量词语言所特有的语法范畴。理清汉语量词的起源、发展、性质及功能,是建立汉语史的关键一步,也是汉藏语系语言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唐五代的量词体系上承汉魏下启宋元,处于从成熟走向完备的重要时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第一,搜集并分析大量语料。我们不仅调查了唐五代史书、诗词、小说等传世文献中的量词;还以敦煌文献为重搜集了口语材料中的量词,内容涉及经济、医药、宗教、法制、军事等多个领域。第二,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科学描写并解释唐五代量词及数量结构的分类和语法特征,以及量词个体的发展和适用范围,力求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第三,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我们不仅以将敦煌文献和传世文献相比较,指出敦煌地区的特有量词和一部分量词的独特用法,而且将唐五代的量词体系同魏晋时代对照,说明继承与发展,从整体上把握本期量词体系的历史地位。与以往古汉语量词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创新有以下两点。第一,注重出土文献的挖掘、整理。敦煌文献中保留了丰富可靠的口语材料,具有传世文献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的研究以敦煌遗书中的世俗文献为主要语料来源,兼及唐五代的史书、诗词、语录、笔记小说等传世作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唐五代量词体系的真实面貌。第二,本文综合运用训诂学、认知语言学、词汇语义学理论及研究成果,仔细梳理并科学阐释每个量词的演化过程,合理解释名量、动量的组合机制。此外,我们还从唐五代量词的整体着眼,从类型学角度归纳汉语量词的特点,分析这个时代的汉语如何给事物以及动作、过程分类。最后,我们还从名量词、动量词的差异入手,分析动量词相对于名量词的特点及其成因。全文共20余万字,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价值、研究方法,说明了研究的意义。其次,回顾了一百多年的古代汉语量词研究工作,辨明了是非得失,弄清了努力的方向。第二章唐五代量词总览。以表格的形式分类列出唐五代349个量词,详细考察名量词、动量词以及数量结构的语法特征,并与前代相比较指出发展。第三章名量词研究。揭示了唐五代度量量词、借用量词、个体量词、集合量词的来源、演变过程和适用范围。从类型学角度归纳唐五代名量词的由来、名量搭配规律,并合理阐释了汉语对名词分类的问题。第四章动量词研究。考察唐五代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的来源、演变过程和适用范围,探讨动量词的由来、动量搭配规律。此外,我们还进一步总结出动量词相对于名量词的特点,并解释其成因。第五章结语。列出唐五代新生量词个体,总结全文主要观点。本文的价值在于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考察唐五代量词体系,阐释量词演变及名量搭配规律:从类型学角度分析汉语量词的特点,并在名量词与动量词相关性研究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李想[4](2010)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文中提出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既是生态哲学的主题之一,也是人类普遍关注且必须予以解决的基本问题,更是当前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可持续地发展。从总体上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标志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相互影响后的积极结果。因此,在叙述脉络上,和谐共生就成为本课题论述的一个基础,而与此相关的演变历史、发展主客体和现实导向等问题,也都是在此基础上的逻辑展开。全文包括导论和正文五章及结语七个部分。导论部分是一个研究铺垫。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面对复杂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西方学者在批判和反思中积极探索建立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主要是作为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探讨;日本学者则多集中于从公害、生态危机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哲学思考;我国学者主要集中于从生态文明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科学建构。因此,作为研究的逻辑前提,本部分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研究的维度进行了基本定位,并就本课题的研究脉络、思路和方法进行了说明,还概括了全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一章从历史维度回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演进及其社会根源。在本章中,作者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演进划分为古代原初统一时期、近现代外化分离时期和现当代对立碰撞时期三个阶段,相应论述了天人合一思想、人控制自然观念与和谐共生理念的形成和转换,并选取了每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进行了必要的清理和总结。第二章从理论维度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概念内涵及其合理性。本章突破了以往单纯地从某一学科领域出发予以界定的模式,而是从哲学角度解析了“人”、“自然”和“和谐共生”三个基本概念的科学含义,并在概念厘定和解析的基础上,阐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本质上的一致性和作为其理论内核的“生态人本主义”生态和谐观同科学发展观的相通性。特别是从四个层面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合理性分析,揭示了它的价值合理性、工具合理性、道德合理性和文化合理性。第三章从主体维度论述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在人。首先从主体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论证了为什么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然后在对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进行解析后推导出主体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关键作用,并从生产劳动科学化、科学技术人性化和社会制度合理化三个基本方面,论述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问题。第四章从客体维度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客观层面上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该章从外部自然和内部自然以及内部自然与外部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要求和谐入手,说明了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自然追求平衡和维持稳定的相关问题,阐明了平衡与协调乃自然界的固有属性和应然状态,亦即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从自然的报复的角度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第五章从现实维度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意义。从观念层面看,它使人类的价值认识和发展观念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转变。从经济层面看,它使生态要素一步步融入生产领域,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生态化生产模式提供了内在构架。从政治层面看,它使生态问题荣升为当今国际及各国内部政治的新内容。从社会层面看,它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达到消费产品和消费结果的绿色化,以此实现公平公正的效果、建立和谐的社会。从技术层面看,它要求通过科学技术和谐功能的发挥来促进这种协调状态的实现。结语部分扼要指出了中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资源节约型道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路和对策。

潘国英[5](2010)在《现代汉语状语语序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现代汉语状语的语序问题,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讨论现代汉语状语语序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并且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案。同时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在于:(一)就状语的整体语序状貌所做的研究都显得比较零散。(二)对状语的性质和功能缺乏系统性的根本认识。到目前为止,未见有学者对状语的性质特征做过专门性的论述。(三)对状语的分类都是非此即彼的标签式的分类,无法反映出某个状语会因为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和用法,从而直接地影响到它的语序位置。(四)缺乏对状语语序位置的整体性、层次性的认识。(五)具体到细节之处,所排出的序列仍显得不够完备,很多语序现象未能在该序列中得以体现,尤其是同类状语内部的小类共现语序。第二章主要讨论汉语状语的性质和范围。状语既是短语成分又是句子成分。状语的句法功能特征表现在状语是一种降级述谓性成分,在述谓性的能力上面,是紧随谓语、补语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准述谓成分。状语的根本属性在于体现动作行为的方式和情态。第三章主要讨论汉语状语的语义类型和序列。根据关系与类属,概括状语的义位特征。根据各项状语和中心动词之间的语义亲疏,用层级分析法把动词前的多项状语分成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外围性状语和内在性状语;第二层级是认定性状语和描写性状语;第三层级是情状性状语和动状性状语;第四层级是方式性状语和特征性状语。第四章主要讨论外围性状语和内在性状语的语序位置。外围性状语的内部顺序大体为:[+关联]1>[+关涉]>[+评价]1>[+环境]>[+时间]1>[+处所]。认定性状语的连用顺序为:[+关联]2>[+评价]>[+时间]2/[+范围]2>[+程度]>[+否定]>[+重复]。同时,我们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考察了插入语的定位与不定位的情况、语气副词的定位与不定位的情况、时间副词定位与不定位的情况。第五章主要讨论方式状语的语序位置。方式状语连用时一般遵循下面的规则:[+比况]>[+工具]/[+材料]>[+摹状]>[+协同]>[+方所]>[+对象]>[+摹状]同时,我们还考察了[+摹状]状语的连用语序;“把”字短语对相关词语序列的影响。第六章主要讨论特征性状语的类和语序位置。特征性状语具有粘附性和向心性,主要有方式词、特定名词、数词“一”和单音节形容词四类充当。特征性状语共现时的语序为:方式词>名词>单音节形容词/数词“一”。第七章主要讨论状语的语序和话题化问题。介词具有话题标记功能,介词所标记的话题有支配式话题、背景式话题和时地式话题。各类介词宾语的话题化能力有强有弱。音节、句法结构、语义、语用等都是影响介词话题化的因素。句首“N时的NP”结构,是由于时间状语和受事宾语话题化后和主语NP或受事NP发生句法重组而形成定中关系。第八章主要讨论现代汉语多项状语的共现语序及其相关解释。多项状语共现的优势语序是:[+关联]1>[+关涉]>[+评价]1>[+环境]>[+时间]1>[+处所]>[+关联]2>[+评价]>[+时间]2/[+范围]2>[+程度]>[+否定]>[+重复]>[+情状]>[+比况]>[+工具]/[+材料]>[+摹状]>[+协同]>[+方所]>[+对象]>[+摹状]>[+特征]。制约多项状语语序的基本原则有语义接近原则、范围原则、时间顺序原则、语篇原则、渐增性原则。状语的语序有一般、特殊和偶然现象。总之,本课题主要做了如下研究工作:厘定了状语的性质;概括状语的义位特征;划分了状语排列的层级性;讨论了各层级状语的内部语序和连用顺序;全面考察了各状语小类的功能、语义特征、语义关系、位置分布,包括对特殊句式的讨论;对状语的话题化问题进行了一定广度与深度的探讨,概括话题类型,研究影响因素;对现代汉语的状语语序从认知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的解释。

彭美仙[6](2003)在《多种形式推动天文科普》文中研究表明 云南天文台长期以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普及活动,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科教兴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多年来云南天文台一直是

任琨[7](2002)在《火星上发现了什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德业[8](1992)在《地球——太阳系的娇子》文中提出 地球是太阳系这一大家族里的娇子。在九个兄弟中它具有许多唯一的财富:水、生物、人类和有机矿产。就是无机矿产,地球也是得天独厚的。原因何在?是天赐的两个独特的自然条件。其一,距太阳的距离恰到好处。地球是距日顺序酌第三位星体,相距 1.5×108千米。接受的太阳热能适度,年平均气温12℃左右。其二,自转速度适宜。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弱,是绕太阳公转周期的1/365。这就使得它的各个部位承受的太阳热能比较均匀,白昼与黑夜的温差较小,年平均为20℃左右。

刘茂才[9](1990)在《试论相似方法》文中指出 一问题的提出科研工作者在探索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时,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研究,诸如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空间状态的比较、时间变量的比较等,这些比较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就形成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的转化。由此可见,比较研究、比较思维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然而,人们在应用比较研究方法,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时,又发现某事物与某事物具备可比性,某事物与另一事物不具可比性。这就提出了一个何谓可比性的问题,这同样是科研工作者在进行比较研究中,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比较研究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为要回答这一问题,作者想到从地质学家对一些最普遍而又长期难解的同一客体的双解地质现象及其规律的揭示中,可以得到启示。

宋德宣[10](1985)在《略论概念的具体化问题》文中指出 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纽结,作为认识纽结的概念,时刻都处在辩证运动中.概念的辩证运动表现为两种趋势:一方面概念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思维不断概括客观事物形成新概念;另一方面则是旧概念的一系列发展和转化.而旧概念的发展和转化又分为两个途径:一是旧概念不断吐故纳新,进行深化运动;二是概念的具体化运动.概念的具体化运动是人类思维把握世界本质的主要形式,它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起着十分显着的作用.因此,辩证逻辑把概念具体化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探讨.

二、地球——太阳系的娇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球——太阳系的娇子(论文提纲范文)

(1)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文学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传媒视阈与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
第一章 桂林:大后方抗战文坛重镇
    第一节 桂林文化城形成的历史语境
        一 特殊的战略地位和优越的地理条件
        二 桂系相对开明、自由、开放的政治姿态
        三 文化人群体的爱国热情和抗战精神
        四 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和多方引导
    第二节 多元政治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场
        一 政治场:中央、桂系、中共权力的博弈
        二 文化统制与市场控制下的言论空间
        三 流寓、多变、杂合:桂林抗战文学场的特征
    第三节 桂林文化城的文学生产
        一 报纸副刊与抗战文学生产
        二 文学期刊与抗战文学生产
        三 文学图书出版与抗战文学生产
第二章 报纸副刊与公共舆论空间
    第一节 桂林《救亡日报》:中共文化统战的舆论阵地
        一 救亡呼号与舆论压制:创刊、复刊与停刊
        二 救亡与统战:办报思想和文化使命
        三 《文化岗位》与抗战文艺运动的舆论导向
    第二节 桂林《大公报》:抗战时期“文人论政”的言论空间
        一 中间姿态和文人论政:桂林《大公报》的文化品格
        二 《文艺》副刊与抗战语境下文学的多元取向
    第三节 《广西日报》:桂系团结抗战的舆论空间
        一 桂系抗战言论空间的多变性
        二 艾青与《南方》文艺副刊
        三 《漓水》:在变与不变中积极推进文艺抗战
第三章 文学期刊与抗战文学的言说空间
    第一节 《文艺杂志》:“文人办刊”与新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拓展
        一 用生命培育的刊物:王鲁彦与《文艺杂志》
        二 救亡与启蒙:《文艺杂志》的文化诉求
        三 《文艺杂志》与抗战时期的乡土文学
    第二节 《野草》月刊与大后方抗战杂文的勃兴
        一 鲁迅杂文传统的继承与阐扬
        二 秦似与《野草》月刊
        三 直面现实与叩问历史:《野草》上的杂文
    第三节 《诗创作》与抗战诗歌的多元化
        一 刊物的经营策略和编辑风格
        二 抗战诗歌的多元呈现
        三 长诗:抗战诗歌的新发展
        四 抗战诗学理论的探索
    第四节 《戏剧春秋》杂志与抗战戏剧运动
        一 刊物的刊行和文化使命
        二 抗战戏剧理论的探索与构建
        三 在现实和历史之间:杂志上的戏剧文学
        四 “戏剧兵”的情感与信息空间
第四章 文学出版与桂林抗战文学实绩
    第一节 文化供应社:出版领域的统一战线
        一 推进大众文化:文化供应社的出版理想
        二 文化供应社的文学图书出版
        三 《文化杂志》月刊与抗战文化建设
    第二节 桂林开明书店:文化启蒙与文学“经典化”
        一 逆境中复兴:桂林开明书店及其出版概况
        二 启蒙与经典化:桂林开明书店的文学出版
        三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知识的传输与文艺青年的培养
余论 桂林文化城与抗战时期文学生态
主要参考文献

(2)俄底修斯智慧的启迪 ——论《奥德赛》与科幻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智慧的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智慧的涵义
    第一节 希腊神话及荷马史诗中智慧的涵义
    第二节 古希腊哲学家对智慧的阐释
第二章 较高级智慧形式启迪人类智慧
    第一节 智慧女神雅典娜指引俄底修斯父子
        1. 雅典娜幇赞俄底修斯
        2. 雅典娜指导忒勒马科斯
        3. 神人同形同性论
    第二节 黑石促进人类智慧的提升
    第三节 较高级智慧形式不可避免
        1. 神话思维下对智慧之神的追寻
        2. 科幻小说中对对终极意义的探索
第三章 智慧化身俄底修斯与人工智能计算机Hal9000
    第一节 智慧的俄底修斯
        1. 勇于担当善用智谋
        2. 节制与智慧
    第二节 人工智者计算机Hal9000
        1. 全能智者Hal9000的两难困境
        2. Hal施展计谋以求自保
        2.1. 设计除掉宇航员
        2.2. Hal与宇航员鲍曼的最后交锋
第四章 张扬的智慧魅力与深沉的智慧反思
    第一节 俄底修斯的智慧魅力所在
        1. 诗性智慧的魅力
        2. 希腊卓越精神的体现
        3. 希腊人本意识的杰出典范
    第二节 深沉的智慧反思——西西弗斯的石头
第五章 追问智慧的现代意义
    第一节 希腊人文主义与智慧
    第二节 智慧的生活方式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唐五代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价值和主要创新点
        1.1 选题的价值
        1.2 主要创新点
        1.3 本文体例说明
    第二节 主要研究方法
        2.1 搜集并分析大量语料
        2.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2.3 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
    第三节 古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论
        3.1 第一阶段(1898-1950):初建汉语语法研究体系,对量词有了初步认识
        3.2 第二阶段(1950-1980):以共时现象和历时演变描写为主的研究
        3.3 第三阶段(1980- ):语言事实描写与理论解释、寻求规律并重
第二章 唐五代量词总览
    第一节 量词的分类
    第二节 量词的语法特征
        2.1 名量词的语法特征
        2.2 动量词的语法特征
第三章 名量词研究
    第一节 度量量词
        1.1 标准度量量词
        1.2 非标准度量量词
    第二节 借用名量词
        2.1 第一组
        2.2 第二组
    第三节 个体量词
        3.1 旧有个体量词在唐五代的继承与发展
        3.2 唐五代新兴个体量词
    第四节 集合量词
        4.1 旧有集合量词在唐五代的继承与发展
        4.2 唐五代新兴集合量词
    第五节 小结
        5.1 唐五代的度量量词和借用名量词
        5.2 唐五代的个体量词
        5.3 唐五代的集合量词
第四章 动量词研究
    第一节 专用动量词
        1.1 旧有动量词在唐五代的继承与发展
        1.2 唐五代新兴动量词
    第二节 借用动量词
        2.1 借自名词的动量词
        2.2 借自动词的动量词
    第三节 小结
        3.1 动量词的来源以及动量搭配问题
        3.2 汉语动量词相对于名量词的特点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类
    专着类
    语料来源
致谢
个人简介

(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一) 研究现状概述
        (二) 研究现状评价
    三、难点及创新
        (一) 研究的重点
        (二) 研究的难点
        (三) 创新点
    四、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维度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统一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孕育
        (一) 人是自然之子又是自然进化的动力
        (二) 人对自然的依附促成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人与自然的分化外离与敬畏自然向控制自然观念的转换
        (一) 主客二分思维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 人对自然的征服助就人控制自然的观念
    三、人与自然的对立排斥与和谐共生理念的生成
        (一) 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导致生态危机
        (二) 自然对人的惩罚呼唤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二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维度
    一、概念的厘定与解析
        (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人”:个人与类群的全息
        (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自然”:生态与时空的融合
        (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和谐共生”:过程与目的的统一
    二、内核实质:马克思主义生态和谐观
        (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一致性
        (二) “生态人本主义”的生态和谐观与科学发展观的相通性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合理性分析
        (一) 价值合理性:人性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完美契合
        (二) 工具合理性: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内在统一
        (三) 道德合理性:人类社会伦理与生态和谐伦理的充分展现
        (四) 文化合理性:人的诗意栖居之美与自然生态之美的审美塑造
第三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体维度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主体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 客体尺度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 主体尺度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在人
        (一) 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
        (二) 主体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体维度
    一、平衡:自然界的固有属性
        (一) 整体性平衡
        (二) 规律性平衡
        (三) 动态性平衡
    二、协调:人与自然的本质联系
        (一) 人自身的自然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协调
        (二)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协调
    三、“报复”:凸显和谐要义
        (一) 环境承载力的阈值
        (二) 自然界“报复”的启示
第五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维度
    一、发展观念的生态化变革
        (一) 传统发展观经历了由单一经济增长到发展生态化倾向的过程
        (二) 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了发展观向生态化的变革
        (三) 科学发展观强化了发展观的自然生态取向
    二、经济模式的生态化转变
        (一)低碳经济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全新变革
        (二)循环经济是传统经济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法宝
        (三)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政治过程生态化趋势
        (一)政治过程生态化是对传统政治的扬弃
        (二)政治过程生态化是以环境外交为焦点
    四、社会万象的生态化改进
        (一)社会消费行为生态化改进
        (二)公正民主的生态和谐社会
    五、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
        (一)科学技术生态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科学技术生态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效手段
        (三)科学技术生态化是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现代汉语状语语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状语语序研究的意义
    二、现代汉语状语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方案
第二章 状语的性质和范围
    一、状语的性质
    二、状语的范围
第三章 汉语状语的语义类型和序列分析
    一、现代汉语状语的语义分析
    二、现代汉语状语的语义序列总貌
第四章 外围性状语和认定性状语的语序位置
    一、外围性状语的内部语序
    二、认定性状语的内部语序
    三、外围性状语和认定性状语的定位与否
第五章 方式性状语的语序位置
    一、方式状语连用的语序
    二、[+摹状]状语的再分类及其语序
    三、"把"字短语对相关词语序列的影响
第六章 特征性状语的类和语序位置
    一、特征性状语的性质
    二、特征性状语的类
    三、特征性状语的共现语序
第七章 状语的语序和话题化
    一、状语可以做话题
    二、状语的话题化
    三、介词的话题标记功能
    四、介词短语的话题化与位置
    五、状语的话题化和句法重组
第八章 多项状语的共现语序及其认知解释
    一、多项状语的共现顺序
    二、制约多项状语语序的基本原则
    三、状语语序的一般、特殊和偶然现象
余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试论相似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似现象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三相似现象及其规律
    1. 稳定结构的相似与不稳定结构的相似联系
    2. 宇观相似,宏观相似与微观相似的关系
四有相似必有相异,有同一必有变异
五结论

(10)略论概念的具体化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四、地球——太阳系的娇子(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文学空间[D]. 佘爱春. 南京大学, 2011(08)
  • [2]俄底修斯智慧的启迪 ——论《奥德赛》与科幻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智慧的体现[D]. 王咏青. 安徽大学, 2011(04)
  • [3]唐五代量词研究[D]. 曹芳宇. 南开大学, 2010(08)
  • [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D]. 李想.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5]现代汉语状语语序研究[D]. 潘国英.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6]多种形式推动天文科普[J]. 彭美仙. 学会, 2003(05)
  • [7]火星上发现了什么?[J]. 任琨. 飞碟探索, 2002(06)
  • [8]地球——太阳系的娇子[J]. 黄德业. 地球, 1992(01)
  • [9]试论相似方法[J]. 刘茂才. 社会科学研究, 1990(06)
  • [10]略论概念的具体化问题[J]. 宋德宣. 社会科学辑刊, 1985(03)

标签:;  ;  ;  ;  ;  

地球——太阳系之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