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技术改造项目财务评价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飞涟[1](2004)在《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铁路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铁路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更多的投资者、公众将密切关注铁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效益高低,迫切需要对已建成的铁路建设项目进行后评价,以便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未来铁路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水平。 本文在大量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所主持的铁道部两个后评价课题,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和多目标决策技术,明确界定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概念,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框架,重点研究了各后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奠定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所建立的理论方法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创新点如下: 1.系统地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体系。指出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包括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融资方案后评价、财务后评价、国民经济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社会后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和综合后评价八大内容。这些内容分别从某一角度反映了铁路项目的建设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益水平,为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 2.规范了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Delphi法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12大指标体系及详细的评分准则,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主观赋权+逻辑框架法”的综合评价模型。该方法在充分吸收专家评价知识、经验的同时,又对一些模糊、不确定的判断进行了定量化处理,并借助逻辑框架法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实际项目的建设过程后评价提供一个实用、方便的评价方法。 3.从中国铁路建设项目融资现状出发,比照发达国家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项目及中国其他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的经验,首次提出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概念,深入分析了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内容,建立了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因素集,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某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铁路建设项目铁路建设基金征收和使用存在的问题、社会融资不足的问题以及运价机制僵化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效率的五种对策。 4.将随机过程理论与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和风险分析相结合,对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了一些创新研究,首次提出运用随机评价方法进行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的思路。提出了基于运量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的非平稳随机时间序列模型和随机灰色系统模型,基于综合运价率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随机综合模型,基于客、货运价分别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的正态模型和布朗模型,基于运营成本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的随机线性回归模型,并根据不同模型应用的条件,分别应用于不同的铁路建设项目,获得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的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存在的基础数据预测不准、基准值确定滞后、投资体制不畅等问题提出了可采取的四种对策。 5.在分析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揭示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基本原理,界定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的范围,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计算的方法,特别是对目前铁路建设项目间接效益计算这一理论与实践的难点,首次提出消费者需求剩余分析法,比较好的解决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中效益的重复计算和理论依据缺乏科学性的问题,也大胆突破了现有的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方法,对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最后对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中存在的计算方法和影子价格与参数确定的问题,提出了四条建议。 6.明确了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指出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影响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美学环境影响后评价和环保管理水平及治理效果后评价,在此基础上,全面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4大类20个指标体系,研究了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提出了不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一览表法、矩阵法、指数法)和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环境质量效用法、环境损失价值分析法)。最后,对铁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提出了控制与防治环境不利影响的基本措施和具体措施。 7.从明确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概念出发,指出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内容包括社会影响后评价、社会互适应性后评价和社会风险后评价,并分别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4大类20个评价指标体系,社会互适应性2大类6个评价指标体系,社会风险后评价7大类8个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各指标的计算或定量方法,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基线调查分析法、利益群体分析法、逻辑
郑燕[2](2007)在《电力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基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越来越重视投资项目的后评价研究及应用。电力行业的后评价,近几年才开始初步研究,公认的成果尚不多见。本文试图从研究后评价的方法体系入手,对电力投资项目的后评价问题作些探讨,并结合实际进行例证研究,以便为决策部门提供可能的参考。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第一章:回顾国内外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开展状况及研究水平,针对现有问题,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第二章:对项目后评价的指标和指标体系展开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第三章:从电网项目和电源项目两类投资项目入手,对电力投资项目专项后评价的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第四章:总结归纳综合后评价的理论、方法及模型,探讨综合后评价的合理性问题。第五章:对实际的电力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价,旨在检验本文研究后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第六章:总结全文,归纳创新点,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从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探讨了电力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本质和特征。2、在研究电力投资项目后评价中常规预测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适应的趋势预测模型。3、建立指标权重模型时,对层次分析法提出了改进,并结合改进AHP和熵权法提出一种变结构权重模型。4、首次将梯度理论引入到项目评价中来,提出用梯度理论的思想指导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设置。5、通过研究专项后评价与综合后评价的相关问题,建立了电力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方法体系。6、对实际的电力投资项目进行完整的后评价,包括指标体系的建立、权重设置、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陈岩[3](2007)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项目后评价对于总结项目管理的经验教训、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各行业对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日益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治水思路发生变化,高度重视水利科技创新,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方向转变;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为了不断提高我国水利建设项目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要充分重视项目后评价的作用,不断加强对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而且要与我国水利的发展思路相一致,把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观念引入到后评价的研究中。 本文以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对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理论、机制、方法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完善项目后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体系,并对我国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首先,运用系统控制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项目后评价的管理和评价两方面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系统控制论的动态管理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评价的理论框架。针对水利行业的特点,设计了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 其次,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需要,把创新后评价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了创新后评价研究的意义、评价的原则和内容,并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评价方法分别进行了讨论。 再次,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了水利建设项目各单项后评价的研究,提出了具有控制作用的过程评价、可持续意义上的经济评价、基于和谐发展观的社会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重点研究了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评价,对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提出了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的动态评价框架;针对水利建设项目的特点,构建了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地运用ANP—FCE两种方法相结合对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评价进行研究。 最后,结合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淮河中游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后评价课题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旨在检验本文构建的理论和方法。
王振颖[4](2004)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有其不同于一般投资项目的特点,突出表现在高新技术的高风险、高收益和技术改造的相关特点。因此,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的评价与一般投资项目的评价有着较大的区别。 本文通过对高新技术、技术改造等概念和特点的阐述,并参考技术经济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更加系统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模型,其中包括: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可持续性分析、项目的技术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等要素。并利用该模型对石家庄白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3万吨/年邻法苯酐”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一方面把分析结果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进行对比,确定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否公正、客观、科学;另一方面总结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经营者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项目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科学决策水平,为公司以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柯丽芳[5](2009)在《改扩建项目财务评价中现金流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许多投资项目尤其是传统工业项目,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经济效益差而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环境,而对原有设备等进行改扩建则是改变现状的重要举措。所谓改扩建是指改建、扩建、技术改造、迁建、停产恢复等,其目的在于增加产品供给,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降低资源消耗,节约运行费用,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劳动条件,治理生产环境等。为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基于各种原因,都开始注重改扩建工作,改扩建项目全面铺开随处可见,而对于一改扩建项目是否取得预期效果,需要计算一系列的财务指标,如投资利润率(ROI)、净现值(NPV)、净现值率(NPVP)、获利指数(PI)和内部收益率(IRR)等,进行全面的财务评价,其中现金流量是计算这些指标的基础,又由于改扩建项目财务评价中现金流量的确认和归集不同于新建项目而显得十分复杂,实践中现金流量确认与归集在规范性、可靠性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确认和归集改扩建项目财务评价中现金流量,将会影响最终的评价结论,用以指导实践将会产生重大失误,本文的研究对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围绕改扩建项目财务评价中现金流量的确认与归集这一中心论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重在解决现实问题,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对国内外改扩建项目财务评价中现金流量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吸取精华。结合本文的研究需要,分别对改扩建项目、改扩建项目财务评价及其现金流量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结合改扩建项目的特点,对其现金流量的确认进行初步的分析。然后,根据新建项目(或一般项目)财务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改扩建项目的特点,对现实中现金流量确认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诸如改扩建项目的计算期、项目评价范围、原有固定资产价值、报废资产、沉没成本、机会成本、关联效应、分摊费用、折旧费用等,对当前现金流量确认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性建议。最后,结合A公司的技术改造实际,对其在技术改造项目财务评价现金流量确认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剖析,采用正确的确认与归集方法,对A公司的改扩建项目的现金流量进行了调整计算,并将调整前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得出的评价结论客观可靠,可为决策者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依据,体现所研究理论的实用性。
柳曼[6](2019)在《公众参与对公共项目绩效改善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公共项目建设的重视程度日趋上升,与之相关的公共项目投资机制与管理体系也正逐渐完善。在此基础上,我国公共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建设和管理过程存在的许多问题也得以显现,如建设质量差、经济效益低、决策失误多等,这些问题也成为了导致公共项目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由于公共项目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以及为公众服务等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项目绩效相关问题给予更多关注的同时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采用的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的决策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公共项目日益增长的高需求。而公众作为公共项目产品的最终服务对象,其参与到公共项目相关决策当中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便得以体现,如公众对公共项目建设的相关意见能够与政府做出的决策进行互补,从而对公共项目的绩效起到正向促进的作用。所以,公众参与将是影响公共项目绩效的重要因素,在公共项目建设当中纳入公众参与是其发展的必然路径。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了影响公共项目绩效的相关因素,并以公众参与对公共项目绩效改善的影响为研究重点,同时结合我国目前公共项目建设的发展概况,构建了以公共项目管理绩效、公共项目技术绩效、公共项目经济绩效、公共项目社会绩效、公共项目生态环境绩效、公共项目可持续发展绩效、公共项目公众参与绩效这7个因素为影响公共项目绩效的关键指标。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合理的、适用的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指标的可量化,为后文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绩效模型而奠定了基础。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来研究公众参与对公共项目绩效的影响,即在本文所构建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之下,利用系统动力学Vensim软件构建绩效模型,并且以云南财经大学信息中心楼为实例分析的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应的数据,并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Super Decision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进行模型的参数估计。随后基于已构建的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绩效模型,对其进行基本仿真模拟分析以及各单因素干预的仿真模拟分析,最终基于仿真结果研究公众参与同其他关键因素相比对公共项目绩效改善的影响。通过分析公众参与对公共项目绩效影响数值的排名情况,总结出公众参与在所有影响公共项目绩效的关键因素中排第三,得出公众参与是影响公共项目绩效较为显着的因素,即公众参与对公共项目绩效改善所产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公众参与到公共项目当中,将提高公共项目的服务水平以及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利益,从而增加公共项目的绩效。本文研究表明,以公众参与绩效为突破口改善公共项目绩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加大对参与对象的投入;(2)加大对参与过程的投入;(3)加大对参与结果的投入。从以上公众参与对公共项目绩效改善的相应措施可以看出,要对公共项目绩效进行改善,可采用加大对公众参与相关因素的投入,从公众参与到公共项目的各个阶段采取措施,以便通过公众参与这个途径达到改善公共项目绩效的目的,同时体现了公众参与改善公共项目绩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参与对公共项目绩效的改善产生了较为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为公共项目绩效的提升找到了有效的方法与措施,为改善公共项目绩效而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方向,从而通过公众参与这一途径实现对公共项目绩效的改善,这对公共项目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扬[7](2004)在《宏观因素对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影响的研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围绕宏观因素(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WTO)对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在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一问题,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定性分析找出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WTO分别对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在技术、经济、社会、环境评价方面所产生影响的方面和内容,从而明确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通过选用德尔菲(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方法,确定宏观因素对不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在技术、经济、社会、环境评价四个方面影响的重要程度,从而明确不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大环境下,使项目决策者明确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使其决策更加科学和准确,进而减少项目建设的风险,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益。
杨红影[8](2007)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科技思想的深化,科技改革的步伐也在加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使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实力都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虽然经过多年的体制改革,我国日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仍存在许多障碍,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一直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技术成果转化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是目前各个国家和企业关注的重点。本文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分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以高新技术、技术经济评价、项目评价和价值工程理论为基础,根据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特点,确定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影响因子的估算:基准折现率、内部收益率、项目寿命期和市场占有率。根据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自身的特点,引入牛顿迭代收敛定理和内部收益率判定定理来确定基准折现率和内部收益率;将价值工程和全寿命周期理论相结合,确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寿命期;运用马尔可夫法预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确定关键因素之上,从技术、财务和国民经济三个方面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尤其是在财务评价方面,创造性地将技术成果转化主体企业列入财务评价的考察对象之一,对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主体企业和项目两者都进行财务评价,减少影响技术成果转化的客观因素,提高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成功率。
王睿[9](2008)在《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基准收益率和计算期的确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建设项目评价是建设项目决策最重要的支持基础,科学的建设项目评价是建立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和具体指标计算之上的。为规范并指导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指标计算,我国对建设项目财务评价体系与计算做出了相关的要求和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对于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已经形成规范,但具体财务指标的计算中由于参数选取的模糊性导致问题依然存在。这直接影响了相关财务指标的计算,间接导致财务评价的失真。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梳理和研究建设项目财务评价计算参数。本文的第一部分对项目评价,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相关理论做出了梳理引导,确立了研究对象并对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做出了理论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计算。通过对比和分析,指出本文需要研究的基本对象——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参数。在对指标理论和实务重要性以及参数确定是否存在争议开展分析之后,我们提出了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建设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和建设项目计算期。第二部分对于建设项目财务评价计算参数之一的财务基准收益率的四种确定方法开展研究。分别分析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的原理,运用该方法对参数的确定步骤以及重点了讨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在中国运用的适用性。接下来分析了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法,重点撇清了资金成本和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为运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法扫平了障碍。通过对该方法中相关参数的确定讨论给出了有针对性的计算方法。最后分析了两种定性为主的参数确定方法:德尔菲法和典型项目模拟法,并指出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德尔菲法替代典型项目模拟法。因此对于德尔菲法针对其实际应用给予了重点介绍。在这部分的最后结合我们所提的理论性与适用性的选取原则,结合2005年煤炭行业的实例对四种参数确定方法进行了讨论并排序。第三部分探讨了建设项目财务评价计算参数之一的建设项目计算期。分析了项目计算期中建设期和运营期的确定并重点分析了运营期的确定以及影响确定的相关因素。从经济寿命的角度给出了EXCEL规划求解法和全寿命综合费用法两种运营期的确定方法。在影响计算期确定的相关因素中重点探讨了基准收益率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计算参数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和实际计算的演示。研究发现基准收益率测定方法应优先使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法,德尔菲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典型项目模拟法。计算期确定方法的选用因根据实际情况而定,EXCEL规划求解法较精确但对于数据要求较高,全寿命综合费用法简便易用但不够精确。在使用上述方法中都应注意基准收益率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武涛[10](2009)在《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电一体化是产业纵向一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现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强强联合的一种组织形式。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是判断项目可行性,为金融机构贷款、政府部门审批,乃至国内外私人资本介入等提供依据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传统评价是在单一项目基础上的独立评价,迄今尚未开展针对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综合评价。本文以科学的、系统的、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以内部转移价格为纽带的一体化的评价理论与方法,用以解决现实中煤电一体化项目的财务评价问题,对煤电一体化投资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较深入地研究了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财务评价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内容包括: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体化项目的评价思路、财务风险评价,以及折旧方法和还本付息方式对财务评价的重要影响等。首先,在分析我国煤电项目经济特性及其财务评价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论证了财务评价的必要性,初步奠定了我国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理论基础。其次,在现有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反映项目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效益比率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利用内部转移价格为纽带进行煤电项目财务评价的方法,通过确定满足煤矿项目基本回报要求的煤炭产品内部转移价格,计算发电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判据指标,进一步分析整个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对影响财务指标的风险进行了描述,延伸了传统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的风险评价方法,使之更适用于一体化项目的财务评价。再次,以雨汪煤电一体化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评价方法的实用性。最后,对一体化评价方法作了进一步补充,在研究中发现,由于在现有的财务评价中,折旧方法和还本付息方式具有可选择性,而实践证明不同的方式方法对评价的结论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雨汪煤电项目财务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限总和法等不同折旧方法对财务评价结论的影响,以及等额还本付息、等额还本利息照付、气球式不等额、自由现金流式偿还本息方式对煤电项目财务评价指标的影响,并指导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宜的折旧方法和还本付息方式。
二、对技术改造项目财务评价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技术改造项目财务评价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本文研究基础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总原则 |
1.5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
2.1 概述 |
2.1.1 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研究的国内外动态 |
2.1.2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概念 |
2.1.3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内容 |
2.2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
2.2.1 前期决策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
2.2.2 设计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
2.2.3 施工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
2.2.4 运营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
2.3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方法 |
2.3.1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内容及指标筛选方法 |
2.3.2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
3.1 概述 |
3.1.1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现状分析 |
3.1.2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概念 |
3.2 铁路建设项目投入总资金的后评价 |
3.2.1 铁路建设项目投入总资金的构成 |
3.2.2 铁路建设项目投入总资金后评价的内容 |
3.3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 |
3.3.1 资金结构后评价 |
3.3.2 融资成本后评价 |
3.3.3 融资风险后评价 |
3.3.4 分年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后评价 |
3.4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的模糊综合后评价 |
3.4.1 模糊综合后评价的基本原理 |
3.4.2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模糊综合后评价方法 |
3.5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
3.5.1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存在的问题 |
3.5.2 加快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改革的建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
4.1 概述 |
4.1.1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的概念 |
4.1.2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的内容 |
4.2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基础数据的后评价 |
4.2.1 运量的后评价 |
4.2.2 运营成本的后评价 |
4.2.3 客货运价的后评价 |
4.3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现有做法 |
4.3.1 基础数据的确定与预测 |
4.3.2 财务后评价报表的编制 |
4.3.3 财务后评价的指标计算 |
4.3.4 财务不确定性分析 |
4.4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随机评价方法的研究 |
4.4.1 基于运量波动的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 |
4.4.2 基于价格波动的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 |
4.4.3 基于运营成本波动的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 |
4.5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
4.5.1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存在的问题 |
4.5.2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办法修改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
5.1 概述 |
5.1.1 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5.1.2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概念 |
5.1.3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基本原理 |
5.2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中效益与费用的计算 |
5.2.1 直接效益与直接费用的计算 |
5.2.2 间接效益与间接费用的计算 |
5.3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影子价格体系 |
5.3.1 影子价格的理论计算 |
5.3.2 影子价格的实际计算 |
5.3.3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影子价格的确定 |
5.4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报表系统 |
5.5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指标 |
5.6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
5.6.1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存在的问题 |
5.6.2 改进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
6.1 概述 |
6.1.1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6.1.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
6.1.3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制度 |
6.1.4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
6.1.5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书的内容 |
6.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 |
6.2.1 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
6.2.2 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
6.2.3 对美学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
6.2.4 对环保管理水平及治理效果的后评价 |
6.3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6.4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的研究 |
6.4.1 不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 |
6.4.2 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 |
6.5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研究 |
6.5.1 控制与防治的基本措施 |
6.5.2 控制与防治的具体措施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
7.1 概述 |
7.1.1 项目社会评价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7.1.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概念 |
7.1.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基本原则 |
7.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内容 |
7.2.1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 |
7.2.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互适应性后评价 |
7.2.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风险后评价 |
7.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指标体系 |
7.3.1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 |
7.3.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互适应性后评价指标 |
7.3.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风险后评价指标 |
7.4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方法的研究 |
7.4.1 基线调查分析 |
7.4.2 利益群体分析 |
7.4.3 逻辑框架分析法 |
7.4.4 综合定性分析评价法 |
7.4.5 综合定量评价法 |
7.5 加强铁路建设项目社会评价与后评价的建议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
8.1 概述 |
8.1.1 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8.1.2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概念 |
8.1.3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的 |
8.2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内容的研究 |
8.2.1 铁路建设项目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
8.2.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
8.2.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 |
8.2.4 铁路建设项目技术可持续发展评价 |
8.2.5 铁路建设项目经济、环境、社会、技术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 |
8.3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8.3.1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选定的原则 |
8.3.2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
8.4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 |
8.4.1 指标综合评价法 |
8.4.2 功能系数法 |
8.4.3 规划法 |
8.4.4 主成分分析法 |
8.5 加强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建议 |
8.6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铁路建设项目综合后评价方法的研究 |
9.1 概述 |
9.1.1 铁路建设项目综合后评价的概念 |
9.1.2 铁路建设项目综合后评价方法体系 |
9.2 铁路建设项目不设置单一指标的综合后评价方法 |
9.2.1 不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框架 |
9.2.2 不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方法 |
9.3 铁路建设项目设置单一指标的综合后评价方法 |
9.3.1 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框架 |
9.3.2 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方法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京广线北京至郑州段电气化工程项目后评价 |
10.1 项目概况 |
10.2 项目基础资料 |
10.2.1 项目前期决策阶段基础资料 |
10.2.2 项目设计阶段基础资料 |
10.2.3 项目施工阶段基础资料 |
10.2.4 项目运营阶段基础资料 |
10.3 过程后评价 |
10.4 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 |
10.4.1 前评价确定的资金筹措方案 |
10.4.2 项目实际实施的资金筹措方案 |
10.5 项目财务后评价 |
10.5.1 项目财务后评价基础数据 |
10.5.2 项目财务后评价结论 |
10.6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 |
10.6.1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基本方法 |
10.6.2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费用与效益的计算 |
10.6.3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结论 |
10.7 项目社会后评价 |
10.7.1 项目吸引范围 |
10.7.2 项目社会后评价 |
10.7.3 社会后评价结论与对策建议 |
10.8 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 |
10.8.1 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
10.8.2 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
10.8.3 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 |
10.8.4 持续发展评价结论 |
10.9 项目综合后评价 |
10.9.1 成功经验 |
10.9.2 存在问题 |
10.9.3 对策建议 |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
11.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11.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和科研工作 |
(2)电力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力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概念、特征及研究意义 |
1.2.1 项目后评价的内涵 |
1.2.2 电力投资项目的特点 |
1.2.3 电力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本质及特点 |
1.2.4 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
1.3 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项目后评价的发展 |
1.3.2 国外项目后评价的研究成果 |
1.3.3 我国项目后评价的发展 |
1.3.4 我国项目后评价的研究成果 |
1.3.5 我国电力行业项目后评价的发展 |
1.4 现有后评价方法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电力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的研究 |
2.1 指标和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 |
2.1.1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
2.1.2 指标体系在项目后评价中的地位 |
2.1.3 电力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
2.1.4 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
2.2 后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
2.2.1 指标的检验内容 |
2.2.2 定量指标的筛选 |
2.2.3 定性指标的计算与合成 |
2.3 指标的预处理 |
2.3.1 指标的无量纲化 |
2.3.2 指标的预测 |
2.4 指标权值的确定 |
2.4.1 传统赋权法及比较分析 |
2.4.2 优化权重模型的建立 |
2.5 梯度理论在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
2.5.1 梯度理论在选择指标时的应用 |
2.5.2 梯度理论在设置指标权重中的应用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电力投资项目专项后评价 |
3.1 电力投资项目技术后评价 |
3.1.1 电源投资项目的技术评价 |
3.1.2 电网投资项目的技术评价 |
3.2 电力投资项目财务后评价 |
3.2.1 电力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的发展 |
3.2.2 电力投资项目财务后评价的常用指标 |
3.2.3 财务评价分析表 |
3.2.4 敏感性分析 |
3.2.5 电力行业财务后评价的特殊性 |
3.3 电力投资项目国民经济评价 |
3.3.1 国民经济评价的特点 |
3.3.2 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的比较 |
3.3.3 电力投资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的必要性 |
3.3.4 电力投资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的费用与效益 |
3.3.5 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指标 |
3.4 电力投资项目影响后评价 |
3.4.1 社会影响后评价 |
3.4.2 环境影响后评价 |
3.4.3 可持续性后评价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电力投资项目综合后评价 |
4.1 电力投资项目综合后评价的概念及过程 |
4.2 电力投资项目综合后评价的分类 |
4.3 电力投资项目综合后评价方法的评析 |
4.3.1 方法介绍 |
4.3.2 方法评述 |
4.4 综合评价的合理性 |
4.4.1 “综合”的合理性问题 |
4.4.2 不设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的框架与方法 |
4.4.3 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框架与方法 |
4.4.4 综合评价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4.5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4.5.1 综合方法的几种模型 |
4.5.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4.5.3 模糊综合评价中隶属函数的确定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电力投资项目后评价案例分析 |
5.1 项目背景与概况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农网建设项目的特点 |
5.2.2 指标体系模块的确定 |
5.2.3 单项评价模块的定位 |
5.2.4 综合后评价指标体系结论 |
5.2.5 关于国民经济评价的说明 |
5.3 权重的设置 |
5.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
5.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
5.3.3 组合权重的确定 |
5.4 综合后评价模型的建立 |
5.4.1 评价标准的确定模型 |
5.4.2 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后评价方法 |
5.4.3 后评价模型与方法 |
5.5 河北徐水评价实例 |
5.5.1 网改的状况 |
5.5.2 评价结论及说明 |
5.5.3 总结与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的总结 |
6.2 课题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详细摘要 |
(3)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后评价的理论和进展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后评价的理论和进展研究综述 |
1.2.3 项目后评价中各分项内容研究综述 |
1.2.4 我国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理论及机制研究 |
2.1 基于系统控制论的项目动态管理理论 |
2.1.1 系统控制论 |
2.1.2 基于系统控制论的项目动态管理理论 |
2.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评价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项目评价理论 |
2.2.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评价理论 |
2.3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机制研究 |
2.3.1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监督控制作用研究 |
2.3.2 基于监督控制作用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
2.3.3 我国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经费、时间等 |
2.3.4 运用知识管理对后评价成果的管理研究 |
2.3.5 后评价成果的反馈与使用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研究 |
3.1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研究意义 |
3.1.1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相关概念界定 |
3.1.2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重要意义 |
3.2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特点和原则 |
3.2.1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的特点 |
3.2.2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特点 |
3.2.3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原则 |
3.3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
3.3.1 观念创新评价 |
3.3.2 技术创新评价 |
3.3.3 管理创新评价 |
3.4 基于费用效益分析法的技术创新评价研究 |
3.4.1 采用费用效益法的原因分析 |
3.4.2 费用效益分析方法的原理与评价步骤 |
3.4.3 水利建设项目技术创新的费用和效益计算方法研究 |
3.5 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创新评价研究 |
3.5.1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机制创新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
3.5.2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及应用范围研究 |
3.5.3 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水利建设管理单位机制创新的原因分析 |
3.5.4 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水利建设管理单位机制创新的方法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建设项目其它单项内容研究 |
4.1 具有动态控制作用的过程后评价研究 |
4.1.1 具有动态控制作用的过程评价 |
4.1.2 过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
4.2 可持续意义上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后评价 |
4.2.1 经济后评价与经济前评价的内容和指标的区别 |
4.2.2 计入环境成本与效益的经济评价研究 |
4.2.3 经济后评价中引入宏观经济评价指标研究 |
4.3 基于和谐发展观的项目社会影响评价 |
4.3.1 基于和谐发展观的社会影响评价内容及指标 |
4.3.2 项目与社会的相互适应性分析 |
4.3.3 移民安置后评价内容及指标 |
4.4 环境影响后评价 |
4.4.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
4.4.2 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NP—FCE方法的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综合评价研究 |
5.1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意义 |
5.2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及可持续性后评价的相关概念 |
5.2.1 基于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理论基础的研究范围的界定 |
5.2.2 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定义和内涵 |
5.2.3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本质特征 |
5.2.4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概念和内容 |
5.2.5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动态评价框架 |
5.3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1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5.3.2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5.4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
5.4.1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
5.4.2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
5.4.3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的计算 |
5.5 基于ANP—FCE评价方法的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研究 |
5.5.1 ANP—FCE评价模型的构建 |
5.5.2 ANP—FCE评价模型选择的优势分析 |
5.5.3 ANP的理论及内容研究 |
5.5.4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FCE)方法进行可持续能力综合评价 |
5.5.5 隶属函数的确定方法 |
5.6 基于风险分析的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指导 |
5.6.1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风险分析框架 |
5.6.2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风险识别 |
5.6.3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风险分析 |
5.6.4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分析 |
6.1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后评价概述 |
6.2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创新后评价 |
6.2.1 技术创新后评价 |
6.2.2 管理方法创新评价 |
6.2.3 管理机制创新评价 |
6.3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经济后评价 |
6.3.1 评价依据及参数 |
6.3.2 费用计算 |
6.3.3 效益计算 |
6.3.4 评价指标值 |
6.4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影响后评价 |
6.4.1 社会影响后评价 |
6.4.2 环境影响后评价 |
6.5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可持续性后评价 |
6.5.1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分析 |
6.5.2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可持续能力评价 |
6.5.3 基于风险分析的临淮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指导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发表论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4)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项目后评价的历史沿革 |
1-2-2 项目后评价研究历史及现状 |
1-3 本文的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的内涵 |
2-1-2 技术改造 |
2-1-3 项目后评价 |
2-2 技术改造概论 |
2-2-1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现状 |
2-2-2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内容与特点 |
2-2-3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模式 |
2-2-4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模型 |
2-3 技术经济评价理论 |
2-3-1 评价范围的界定 |
2-3-2 评价的理论基础 |
2-3-3 评价方法 |
2-3-4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三章 不确定性分析与可持续性分析 |
3-1 概述 |
3-1-1 投资项目评价的不确定性因素 |
3-1-2 不确定性分析的内容 |
3-1-3 不确定性分析的步骤 |
3-2 风险分析 |
3-2-1 风险分析概述 |
3-2-2 风险构成 |
3-2-3 建立风险评价体系 |
3-2-4 整体风险系数计算 |
3-3 可持续性分析 |
3-3-1 概念 |
3-3-2 因素分析 |
3-3-3 可持续性指标体系 |
第四章 项目的技术评价 |
4-1 概述 |
4-1-1 概念 |
4-1-2 技术评价的原则 |
4-2 技术评价的指标体系 |
4-3 技术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五章 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 |
5-1 增量费用和增量效益的识别与计算 |
5-1-1 增量效益的识别和计算 |
5-1-2 增量费用的识别和计算 |
5-2 财务评价 |
5-2-1 财务评价的主要步骤 |
5-2-2 基础数据的确定 |
5-2-3 财务报表的编制 |
5-2-4 财务评价指标 |
5-3 国民经济评价 |
5-3-1 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
5-3-2 国民经济评价的效益与费用 |
5-3-3 国民经济评价的影子价格 |
5-3-4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
5-4 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 |
第六章 基于AHP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综合评价初探 |
6-1 概述 |
6-1-1 基于模糊理论的层次分析法概论 |
6-1-2 BP神经网络概言 |
6-2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神经网络模型的算法步骤 |
第七章 实证分析 |
7-1 概述 |
7-1-1 企业概况 |
7-1-2 项目执行情况 |
7-2 市场分析与预测评价 |
7-2-1 国内市场分析与预测评价 |
7-2-2 国际市场分析与预测评价 |
7-3 项目的技术评价 |
7-3-1 产品方案和规模评价 |
7-3-2 工艺技术方案的评价 |
7-3-3 技术不确定性分析 |
7-4 项目的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 |
7-4-1 基础数据 |
7-4-2 评价指标分析 |
7-4-3 项目经济不确定性分析 |
7-4-4 项目的风险分析 |
7-4-5 项目可持续性分析 |
7-5 结论与建议 |
7-5-1 结论 |
7-5-2 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5)改扩建项目财务评价中现金流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改扩建项目财务评价现金流量概述 |
2.1 改扩建项目的概述 |
2.2 财务评价 |
2.3 现金流量的内涵 |
3 改扩建项目财务评价中现金流量的确认 |
3.1 改扩建项目现金流量确认应考虑的因素 |
3.2 现金流量确认中存在的问题 |
3.3 对现金流量确认的几点建议 |
4 实例分析 |
4.1 企业及项目概况 |
4.2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4.3 项目的财务评价 |
4.4 现金流量识别及处理 |
4.5 对比分析及结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及研究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表 |
(6)公众参与对公共项目绩效改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公众参与的研究现状分析 |
二、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与改善的研究现状分析 |
三、公共项目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分析 |
四、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绩效研究的现状分析 |
五、文献评述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六节 论文结构安排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七节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公共项目与公众参与 |
一、公共项目 |
二、公众参与 |
第二节 公共项目绩效改善 |
一、公共项目绩效 |
二、公共项目绩效评价 |
三、公共项目绩效改善 |
第三节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第三章 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绩效模型的构建 |
第一节 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
二、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二节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绩效模型的构建 |
一、模型构建的目的 |
二、模型构建的主要过程和步骤 |
三、系统边界确定 |
四、模型因果关系图及反馈回路的构建 |
五、模型中重要变量的确定 |
六、构建模型 |
七、模型变量方程的建立 |
第四章 实例分析 |
第一节 项目概况 |
第二节 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
一、模型参数估计 |
二、模型检验 |
第三节 模型仿真及结果分析 |
一、基本仿真模拟分析 |
二、公众参与干预仿真模拟分析 |
三、基于仿真结果分析公众参与对公共项目绩效改善的影响机制 |
第四节 基于仿真结果的绩效改善措施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本文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间相互影响关系调查表 |
附录B 公众参与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7)宏观因素对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影响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2 项目可行性研究及项目评估 |
2.1 项目可行性研究 |
2.2 项目评估 |
2.3 项目必要性分析与市场分析预测 |
2.4 项目技术分析与评价 |
2.5 项目经济评价 |
2.6 项目社会评价 |
2.7 项目环境评价 |
3 宏观因素对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影响的定性分析 |
3.1 市场经济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影响 |
3.2 经济全球化和WTO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影响 |
3.3 知识经济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影响 |
3.4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可靠性分析与对策 |
4 宏观因素对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影响的定量分析 |
4.1 综合评价中确定权重向量的几种方法比较 |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宏观因素影响下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分析重点的研究 |
5 结论及建议 |
5.1 全文总结 |
5.2 几点建议和说明 |
附录1 AHP层次分析法计算源程序 |
附录2 AHP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总体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高新技术理论 |
2.1.1 高新技术的含义 |
2.1.2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内容和特征 |
2.2 技术经济评价 |
2.2.1 技术经济评价的含义 |
2.2.2 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和方法 |
2.3 项目评价 |
2.3.1 项目评价的含义 |
2.3.2 项目评价的基本内容 |
2.3.3 项目评价的方法 |
2.4 价值工程理论 |
2.4.1 价值工程的定义 |
2.4.2 价值工程的特点 |
2.4.3 价值工程的中心内容和工作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项目技术经济评价过程中几个关键影响因素的确定 |
3.1 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中基准折现率和内部收益率的确定 |
3.1.1 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基准折现率的确定 |
3.1.2 内部收益率的确定 |
3.2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寿命期的确定 |
3.2.1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 |
3.2.2 项目周期及全生命周期理论 |
3.2.3 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经济寿命的确定 |
3.3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过程中市场占有率预测 |
3.3.1 基于马尔可夫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市场预测 |
3.3.2 基于马尔可夫的技术成果转化的市场占有率的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财务评价 |
4.1 财务评价 |
4.1.1 比较分析法 |
4.1.2 比率分析法 |
4.1.3 因素替换分析法 |
4.2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财务评价 |
4.2.1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主体的企业财务评价 |
4.2.2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自身的财务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技术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 |
5.1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技术评价 |
5.1.1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技术评价的基本原则 |
5.1.2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
5.2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 |
5.2.1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国民经济评价 |
5.2.2 国民经济评价计算指标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基准收益率和计算期的确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数据来源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财务评价理论历史回顾 |
2.1 项目评价理论的历史回顾 |
2.1.1 国外项目评价理论历史回顾 |
2.1.2 我国项目评价理论历史回顾 |
2.2 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文献回顾 |
2.3 本文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 |
2.3.1 建设项目 |
2.3.2 财务评价参数 |
2.3.3 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理论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
3.1 财务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
3.1.1 财务评价的概念 |
3.1.2 财务评价的作用 |
3.2 财务评价的方法及步骤 |
3.3 财务评价的指标体系 |
3.4 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
3.4.1 静态评价指标 |
3.4.2 现行动态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
3.5 财务评价指标核心参数研究对象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财务基准收益率的确定方法 |
4.1 财务基准收益率及其确定方法 |
4.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CAPM) |
4.2.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介 |
4.2.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相关参数的确定 |
4.2.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适用性讨论 |
4.3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法 |
4.3.1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法简介 |
4.3.2 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 |
4.3.3 权益资金成本的确定 |
4.3.4 债务资金成本的确定 |
4.3.5 资本结构的选取 |
4.4 德尔菲法(Delphi) |
4.4.1 德尔菲法简介 |
4.4.2 德尔菲法在确定财务基准收益率中的应用 |
4.4.3 对德尔菲法的评价及其在应用中的问题 |
4.5 典型项目模拟法 |
4.6 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参数确定方法的选用 |
4.6.1 选用原则和结论 |
4.6.2 以2006年煤炭行业为例验证上述结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设项目计算期 |
5.1 建设项目计算期含义 |
5.2 建设项目建设期的确定 |
5.3 建设项目运营期的确定 |
5.3.1 产品生命周期 |
5.3.2 建设项目成本模型 |
5.3.3 建设项目经济寿命的确定 |
5.4 建设财务基准收益率参数对项目计算期参数的影响 |
5.5 影响建设项目计算期确定的其他因素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德尔菲法下测定财务基准收益率参考值 |
致谢 |
(10)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概述 |
1.1.1 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的概念 |
1.1.2 国内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发展概况 |
1.1.3 建设煤电一体化项目的意义 |
1.2 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概述 |
1.2.1 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经济特性 |
1.2.2 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内容、意义和特征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本文研究方法 |
2 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理论综述 |
2.1 效用理论和消费者剩余 |
2.2 经济效益原理 |
2.3 资源配置理论 |
2.4 交易费用理论 |
2.5 货币的时间价值理论 |
3 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1 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
3.2 传统财务评价指标分析 |
3.3 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的补充与完善 |
3.3.1 煤电指标的补充 |
3.3.2 净现值有关指标的补充 |
3.3.3 经济增加值指标 |
3.3.4 偿债能力指标的补充 |
3.4 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判据指标的适应性调整 |
3.4.1 财务评价判据指标适应性调整的含义 |
3.4.2 判据指标的适应性调整 |
4 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的财务评价研究 |
4.1 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理论基础 |
4.1.1 财务评价的目的 |
4.1.2 财务评价的内容 |
4.1.3 财务评价的程序 |
4.2 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基本模式 |
4.2.1 单一系统评价模式 |
4.2.2 内部结算评价模式 |
4.3 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财务评价过程研究 |
4.3.1 基本参数的确定 |
4.3.2 项目总投资 |
4.3.3 效益费用分析 |
4.3.4 现金流量分析 |
5 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风险评价 |
5.1 风险评价的含义 |
5.2 不确定性分析基本方法 |
5.3 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风险分析 |
5.4 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风险评价 |
5.4.1 盈亏平衡分析的延伸 |
5.4.2 敏感性分析的延伸 |
5.4.3 风险评价矩阵 |
6 雨汪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实证研究 |
6.1 项目概况 |
6.2 投资估算及资金计划 |
6.2.1 总投入资金估算 |
6.2.2 资金筹措及运用 |
6.2.3 形成资产 |
6.3 费用及效益 |
6.3.1 电厂成本测算 |
6.3.2 煤矿成本测算 |
6.3.3 收入测算 |
6.4 资金成本及基本折现率 |
6.4.1 资金成本 |
6.4.2 基准收益率的确定 |
6.5 财务分析 |
6.5.1 盈利能力 |
6.5.2 清偿能力 |
6.5.3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
6.5.4 电价测算 |
6.6 风险评价 |
6.6.1 风险分析 |
6.6.2 盈亏平衡分析 |
6.6.3 敏感性分析 |
6.6.4 临界点分析 |
7 折旧方法和还本付息方式的可选择性对财务评价的影响分析 |
7.1 折旧理论与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 |
7.1.1 折旧的本质 |
7.1.2 折旧的计算 |
7.1.3 固定资产折旧对煤电项目财务评价的影响分析 |
7.1.4 固定资产折旧对煤电项目财务评价影响的原因分析 |
7.2 还本付息方式对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影响 |
7.2.1 还本付息概述及财务杠杆原理 |
7.2.2 还本付息的计算 |
7.2.3 还本付息对煤电项目财务评价的影响分析 |
7.2.4 还本付息对煤电项目财务评价影响的原因分析 |
8 结论与展望 |
9 致谢 |
附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对技术改造项目财务评价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 张飞涟. 中南大学, 2004(02)
- [2]电力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及应用[D]. 郑燕.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02)
- [3]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 陈岩. 河海大学, 2007(06)
- [4]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D]. 王振颖. 河北工业大学, 2004(03)
- [5]改扩建项目财务评价中现金流量的研究[D]. 柯丽芳. 西华大学, 2009(02)
- [6]公众参与对公共项目绩效改善的影响研究[D]. 柳曼.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7]宏观因素对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影响的研究分析[D]. 王扬. 山东科技大学, 2004(01)
- [8]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D]. 杨红影.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4)
- [9]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基准收益率和计算期的确定方法研究[D]. 王睿.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10]煤电一体化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相关问题研究[D]. 武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