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茁壮的青青草文学社(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伟[1](2019)在《天津爱情》文中指出楔子"张硕,要还认我这个姑,就赶紧去和梦津扯了结婚证。这都什么事儿?一起过了十来年,就不结婚,你让乡亲们知道了,不被骂死?""我的亲姑!哪是我不结?每当我要结婚,他那儿准出幺蛾子,让这婚结不成!""哪那么多幺蛾子?要不是看着他长大,心里有底数,我怎会撮合你们俩。跟人家睡了十来年不结婚,让别人知道谁还要你?""十来年怎么了?您别那么传统,有人一辈子谈恋爱不结婚呢,这都什么年代了!"
谭玉,张环宇,张黎[2](2019)在《北京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城六区11所公共图书馆为例》文中提出文章选取北京市城六区11所区级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电话访谈以及实地调研等形式,总结分析其少儿服务发展经验与不足,提出改进和完善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线上服务平台、创新品牌特色服务、建立合作共享体系,以期不断提升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周敏,马光复[3](2013)在《《东方少年》独家专访——马光复:永远爱孩子》文中研究表明东方少年:亲爱的马老师您好,请和我们的小读者打个招呼吧!马光复:同学们好!我是马光复,姓马,一匹一直不停地奔跑着的老马。呵呵,老马识途哦……东方少年:您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学生?学习成绩好吗?马光复:我的老师和家长会这样回答这个问题:"嗯,这孩子是个挺乖的学生!"的确,我是个比较老实的孩子,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和任何人打过架。印象里,我上课听讲,下课完成作业,都是自己自觉完成的,家长
李晓兰[4](2011)在《审视与批判:《晨钟报》视域中的民初社会》文中研究说明《晨钟报》,1916年8月创刊于北京,先后为进步党、宪法研究会机关报,以“商榷时政得失,宣究民群疾苦”为立言标旨,以批判的眼光、反抗权势的勇气和普遍关怀的情结,审视和关注国计民生,试图自觉扮演政局稳定建言人、经济问题监督者、国家利益维护者、民生疾苦查究者的角色。对于《晨钟报》的研究,学术界鲜有涉及。从稳定政局出发,《晨钟报》对政治家形象、政治之正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指出政治家应以道德为体,才智为用,以为民谋福利为己任;欲达政治之正轨,应以稳定为基础,调和为手段,平息党争,固本治标为当前之要务。“固本之案,则制定宪法是;治标之案,则整理财政是。”制宪过程中出现的议员能否兼任国务员之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关注的重点;《晨钟报》高调报道涉及财政总长陈锦涛在内的财政部贿赂案,在其中扮演了案情揭发者、推动者直至促使立案审查的角色,鞭挞政府官员涉嫌贿赂之丑闻,高扬正义之利剑。竭蹶不振的财政困境,开源节流乏术的现状,使北京政府不得不以经常性的对外借款勉强维系。《晨钟报》强调涉外借款乃饮鸩止渴之举,然基于中国的现状,又认为此乃不得以而为之,默认了借款事实的存在;并对政府的借款行为提出三点原则性建议:防止日本包办借款,以维护国家利权为前提,严格限制地方借债行为。对于关涉财政金融命脉的币制改革问题,在报道日人的中国币制观时,重点推出了张仲琅的《中国币制改革论》,抨击现有混乱币制,赞同在中国实行金本位。《晨钟报》是典型的国家利益至上论鼓吹者,倡言息内讧,御外侮,同心协力,扞卫主权,呼吁国民外交。在郑家屯交涉中,追踪报道中日双方为争取各自利益最大化展开的博弈,亦将民众维护国权的舆情及时刊登报端,通过舆论导向的力量,试图在政府处理外交事务中扮演监督与建言角色。主张参加一战是《晨钟报》的基本立场,以德美断交为转折点,从断交前后的迟疑审慎到统一步调、力主参战,报方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借参战之契机改变中国孤立的外交地位,走上自主外交道路的愿望。关注民生是《晨钟报》的办刊宗旨之一。大到1917年夏秋之交爆发的天津大水灾,在对官方、民间、灾区自身展开的耗时长久、工程浩大的灾后赈济如实报道的同时,也披露了赈济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小到常年生活在北京城乡、收入微薄、生活贫困的下层民众,亦给予较多的同情和关注。《晨钟报》还编排了颇能体现刊物主题的特色专栏——“警语”和“大鸣小鸣”。“警语”,以短小精悍、颇富寓意的文字诉求方式,以儒家的礼义廉耻为处世的基本准则,以西学作为救国之良策,青年作为挽救国家危亡的主力军,倡导通过思想层面上的道德重建、制度层面上向西方寻求良药双轨并行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大鸣小鸣”,以格言体的方式、短小精悍的篇幅、工整对仗的格式、幽默辛辣的语句,有针对性地发表对时人时局的牢骚话、个人点评,尤其集中于对政局、政治家、政治事件等的关注,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关怀情结、是非好恶观和济世关怀意识。作为进步党中汤化龙派及研究系的机关报,《晨钟报》较为忠实地执行了进步党、研究系的政治理念,对执掌政权的段祺瑞政府一度保持合作姿态。《晨钟报》也是进步党、研究系知识学人民主理念的宣传主阵地,主张渐进的共和,即赞成共和,反对帝制和君主立宪;倡导中心人物领导下实践共和,主张在中国实施贤人政治;以调和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突破口,通过温和非暴力的渐进方式逐步向民主社会过渡。他们抨击对手,宣扬政见,对政府的诸多政治行为发表评论,进行商榷;他们渴望政局稳定,上下齐心,共建共和,但这些商榷、呼吁和监督,都只是在一个缺乏足够权威的政府有限度的、暂时容忍的范围之内进行,一旦触及到专制的武人政权的核心利益时,也就意味着这一局面的终结。只能说,《晨钟报》扮演了一个弱势监督者的角色。
颜敏[5](2008)在《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 ——“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与建构(1979-2002)》文中研究表明时间上的连续性与空间上的杂生性使得文学期刊构成了鲜活流变、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能够呈现文学历史及其存在样貌的复杂多变性。从这一基点出发,本论文爬梳了“台湾、香港、澳门与海外的华文文学”在大陆文学期刊中传播与建构的相关情况与若干问题,对有关“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大陆流播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质疑与否定。一是梳理了“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在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概况。纵向来看,从19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大陆文学期刊的相关传播活动大体可分为窗口期、高峰期,转型期和整合期四个阶段,同时,“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感也经历了从隐约、凸显、分化和消失的过程。横向来看,首先,由于受众定位的差异,文学期刊中衍生出了有关“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三种基本传播模式:学术的、纯文学的和大众的;其次,由于“地缘意识”、中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组合关系的差异,文学期刊中形塑出三种“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结构模式——主次分明型、众生平等型和含混重叠型。大陆文学期刊中“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形态与价值意义的多元流变,否定了那种认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是政治需要之产物的观点。二是鉴定了文学期刊传播“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时主体性的显现方式。首先,文学期刊通过栏目形制等期刊语言,将选取文本重新组合,并赋予其新的价值意义,使之融入期刊的整体氛围之中,从而体现出建构性力量。其次由于处在多重视角多种力量的纠缠之中,特定文学期刊总是以一种调和协商的方式,寻找不同力量之间的空隙与契合点,以实现对“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个性化传播。那种忽略对具体传播媒介的考察,只从宏观层面去把握“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大陆流播的研究思路,难免就会失之笼统与偏颇。三是分析了文学期刊的传播活动对“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与“汉语文学”的影响。文学期刊的现场感源于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它呈现和促进了不同性质文学的融合生长过程。因此,文学期刊对于“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传播促进了不同区域与国家华文文学的整合过程,有利于整合性文学观念的形成。随着文学交流的日趋深入,“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这一划地为界的术语也被世界华文文学、汉语文学、华文文学、中文文学等整合性概念所超越。
黄伟华[6](2007)在《情玄》文中认为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活火。”世界是一个有一定规律的客观物质。我因此崇尚自然,信守四季有序、山川有廓、万事万物其运行其存在,都有自己的规律,这就是自然规律。当自然规律不为人掌握时,人们便错误地认为是神迹、是命运。
李楚[7](2006)在《知道吗,你长大了呢》文中研究说明
宾阳中学[8](1997)在《加强学校管理 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文中研究表明
二、茁壮的青青草文学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茁壮的青青草文学社(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爱情(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
古董爷爷 |
英子姑姑 |
张硕 |
英子姑姑 |
苟财爹 |
苟财 |
霍疆 |
苟财 |
梦津 |
第一章 |
梦津 |
霍疆 |
梦津 |
白荷 |
李东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霍疆 |
苟财 |
张硕 |
李东 |
霍疆 |
苟财 |
白荷 |
李东 |
苟财 |
李东 |
梦津 |
白荷 |
霍疆 |
白荷 |
霍疆 |
苟财 |
梦津 |
霍疆 |
第二章 |
梦津 |
苟财 |
梦津 |
李东 |
张硕 |
李东 |
魏凌 |
霍疆 |
梦津 |
魏凌 |
苟财 |
英子姑姑 |
苟财 |
李东 |
苟财 |
李东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第三章 |
张硕 |
洪柳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苟财 |
李东 |
霍疆 |
苟财 |
李东 |
洪柳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苟财 |
张硕 |
霍疆 |
洪柳 |
霍疆 |
梦津 |
张硕 |
第四章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梦津 |
许湘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英子姑姑 |
苟财 |
霍疆 |
张硕 |
第五章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第六章 |
李东 |
霍疆 |
步春涛 |
苟财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苟财 |
霍疆 |
苟财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苟财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第七章 |
梦津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梦津 |
霍疆 |
张硕 |
梦津 |
张硕 |
苟财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张硕 |
梦津 |
第八章 |
张硕 |
霍疆 |
苟财 |
张硕 |
梦津 |
张硕 |
苟财 |
梦津 |
梦津 |
张硕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梦津 |
张硕 |
霍疆 |
张硕 |
第九章 |
霍疆 |
梦津 |
霍疆 |
梦津 |
英子姑姑 |
霍疆 |
苟财 |
霍疆 |
英子姑姑 |
王小花 |
霍疆 |
英子姑姑 |
王小花 |
苟财 |
王小花 |
苟财 |
尾声 |
霍疆 |
梦津 |
苟财 |
梦津 |
霍疆 |
苟财 |
梦津 |
(2)北京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城六区11所公共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北京市城六区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概述 |
2 北京市城六区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的发展经验 |
2.1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
2.2 开发原创童书品牌,形成比较竞争优势 |
2.3 构建多主体联动机制,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
2.4 大力挖掘电子资源,促进阅读条件升级 |
3 北京市城六区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多元联动机制活力不强 |
3.2 线上服务建设存在滞后 |
3.3 分级阅读服务亟需改进 |
3.4 自主品牌创建遭遇瓶颈 |
4 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提升少儿服务水平的有效路径 |
4.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硬件”与“软件”支撑 |
4.2 构建线上服务平台,促进少儿服务“延展化” |
4.3 创新品牌特色服务,打造公共图书馆“靓丽名片” |
4.4 建立合作共享体系,实现少儿服务“乘数效应” |
(4)审视与批判:《晨钟报》视域中的民初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写作缘起 |
二、学术意义 |
三、研究回顾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基本史料 |
七、写作思路 |
第一章 新生命诞孕之努力 |
第一节 《晨钟报》缘起 |
一、相对自由的新闻环境 |
二、办报经费来源 |
第二节 栏目设计与发行 |
一、栏目设计 |
二、发行 |
第三节 《晨钟报》主要撰稿人的构成与聚合途径 |
一、基本情况概述 |
二、李大钊时期《晨钟报》的主要撰稿人 |
三、回归主流的《晨钟报》主要撰稿人群体 |
第二章 政局稳定的建言人 |
第一节 《晨钟报》对政府形象的设想 |
一、政治家形象之设想 |
二、政治之正轨 |
第二节 议员能否兼任国务员 |
一、问题的出台 |
二、论辩之展开 |
三、民初之政治生态 |
第三节 财政部贿赂观审案 |
一、“财案”经过及其处理概况 |
二、舆论之角色 |
三、“财案”之反思 |
第三章 经济问题的监督者 |
第一节 应否借款 |
一、饮鸩止渴之举 |
二、不得以而为之 |
三、防止日本包办借款 |
四、应以维护国家利权为前提 |
五、严格限制地方借债行为 |
第二节 关于币制改革问题的讨论 |
一、币制改革的由来 |
二、日人之中国币制改革观 |
三、张仲琅与《中国币制改革论》 |
第四章 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观 |
第一节 对郑家屯事件的回应 |
一、事件回放 |
二、驳斥日报歪曲报道,披露事件真相 |
三、日方条件的提出与中方的据理力争 |
四、披露日方的升级侵略 |
五、中方外交总长的缺席对交涉进程的迟滞 |
六、交涉结果及评价 |
第二节 关于参战问题 |
一、迟疑审慎阶段 |
二、对德抗议后的舆论 |
三、力主参战阶段 |
第五章 对民生的关怀:以1917 年京畿水灾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水灾进行时 |
第二节 灾因 |
第三节 赈济 |
一、官方之赈济 |
二、民间义赈及西方国家助赈 |
第四节 余论 |
第六章 特色专栏研究 |
第一节 警世恒言:《晨钟报》特色专栏之“警语” |
一、栏目的基本情况 |
二、“警语”蕴含的主流思想 |
三、“警语”之特色 |
第二节 “大鸣小鸣”:《晨钟报》的读者畅言专栏 |
一、栏目的基本情况 |
二、栏目内容解读 |
三、栏目之特色 |
第七章 《晨钟报》的立场 |
第一节 身份的认同:《晨钟报》与进步党、研究系的关系 |
一、机关报身份的认同 |
二、政派“代言人” |
第二节 渐进的共和:《晨钟报》的理念 |
一、赞成共和,反对帝制和君主立宪 |
二、理想政治模式探讨 |
三、实践民主政治的道路——新旧势力调和论 |
第三节 舆论之力 |
一、舆论角色之定位 |
二、舆论之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所获奖项 |
致谢 |
(5)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 ——“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与建构(1979-200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确立与重要术语的梳理 |
第二节 研究现状概述与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述要 |
第二章 大陆文学期刊与"华文文学"之关联 |
第一节 大陆文学期刊作为传播"华文文学"的重要媒介 |
第二节 大陆文学期刊作为"华文文学"大陆化的结构性因素 |
第三章 传播活动的基本阶段与主要趋势 |
第一节 窗口期(1979年——1984年左右) |
第二节 高峰期(1985年——1988年左右) |
第三节 转型期(1989年——1993年左右) |
第四节 整合期(1994年——2002年左右) |
第四章 期刊的受众策略与"华文文学"的传播模式 |
第一节 学术视野下的文学传播——《华文文学》研究 |
第二节 纯文学视野下的"华文文学"——《收获》[朝花夕拾]栏研究 |
第三节 大众视野下的文学传播——《台港文学选刊》研究 |
第五章 期刊的地缘、中国与世界意识和"华文文学"的结构模式 |
第一节 《特区文学》的地缘情结与期刊中的"华文文学" |
第二节 《四海——世界华文文学》的"世界性"及其限度 |
第三节 上海情境与《小说界》中的"华文文学" |
第六章 结语: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 |
一 变动的文学景观——"华文文学"在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概况 |
二 重组与调和——文学期刊建立主体性的两种方式 |
三 在遮蔽和敞开之外——整合性文学观念的形成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与邮件电话来往时间概要 |
附录2 孟伟哉的来信 |
大陆主要文学期刊中的"华文文学"作品"索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他科研成果 |
后记 |
(7)知道吗,你长大了呢(论文提纲范文)
新民文学社简介 |
知道吗, 你长大了呢 |
四、茁壮的青青草文学社(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爱情[J]. 陈丽伟. 时代报告(奔流), 2019(12)
- [2]北京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城六区11所公共图书馆为例[J]. 谭玉,张环宇,张黎.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9(09)
- [3]《东方少年》独家专访——马光复:永远爱孩子[J]. 周敏,马光复. 东方少年(快乐文学), 2013(11)
- [4]审视与批判:《晨钟报》视域中的民初社会[D]. 李晓兰. 上海大学, 2011(10)
- [5]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 ——“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与建构(1979-2002)[D]. 颜敏. 暨南大学, 2008(03)
- [6]情玄[J]. 黄伟华. 作品, 2007(06)
- [7]知道吗,你长大了呢[J]. 李楚. 少年作文辅导(中学版), 2006(11)
- [8]加强学校管理 努力实施素质教育[J]. 宾阳中学. 广西教育, 1997(06)
标签: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