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食良药──全蝎(论文文献综述)
胡海艳[1](2021)在《清代宫廷文献中的药膳方整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收集清代宫廷药膳方的文献,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分析其应用规律和特点,总结清代宫廷药膳方特色,希望能为我们继承及弘扬“治未病”等养生保健思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希望研究结果,对现代药膳方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史学、逻辑学和统计学,贯穿中医营养学、中药学和保健食品等多学科知识,对清代宫廷药膳方进行考证和分析。同时利用Excel表格、SPSS22.0实用软件等,对纳入的药膳方进行方剂剂型、药味数量、煎煮方式、服用方法、择药特点、主治功效、四气五味的分类统计,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结果:系统整理药膳方213首、涉及药物151种、总用药频次1086次。清代宫廷药膳方:剂型丰富,化裁灵活,组方精湛,注重以食平疴,药食同选;用药以味甘和性温为主,以味苦和性平为辅;多选用入脾、肺经之品,培土健脾,增益运化,调补肺脏,顾护肺卫;重视补虚药膳的使用,讲求养生滋补益寿延年。结论:清代宫廷药膳方用药精准巧妙,简便灵活,遣方合理,有据可循,有很广的适用范围。其论治思想印证了未病先防、以食平疴、药食同源、健脾益气、护胃安中、滋补养生、保健臻寿的理论,在循传统的中医学基础上又独具卓识。系统地研究清代宫廷药膳方,有利于弘扬正确的养生观念,有利于制定一套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药膳养生规范,在现代药膳推广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药膳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和理论参考。
任玲玲[2](2020)在《自拟芪炎康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自拟芪炎康颗粒应用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气虚血瘀证,观察该药物的临床效果以及药物的安全性,研讨自拟芪炎康颗粒治疗本病的机制。为该疾病的诊疗拓展更宽的思路,为自拟芪炎康颗粒用于临床患者治疗的有力手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中医以及西医关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选择入组患者。本试验课题病例的选择来源于吉林省中医院就诊的妇科门诊患者,2018年12月-2019年10月为病例收集时间。按照上述标准共收集72例患者,将入组人员按照就诊时间分为2组。本研究试验依照随机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截止到科研论文撰写前期的数据处理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入组病例均减少一个,最终每组35名入组患者的实验数据用于统计学分析以及本实验结论的获取。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自拟芪炎康颗粒、中成药丹黄祛瘀胶囊药物治疗,观察治疗组以及对照组2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将上述试验数据给予科学严谨的分析,完成统计学评估,用于验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患者应用自拟芪炎康颗粒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经过临床治疗整个阶段过程中,两组患者中均有1人因多方面原因中途退出了试验研究,因此共有7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两组人数均等为35例),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改变得出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1.43%(治疗组)、88.57%(对照组),由此得出治疗此病自拟芪炎康颗粒占有更大的优势,值得大力推广,运用于临床。结论:70例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经过严格、周密的数据统计,结果得出自拟方芪炎康颗粒治疗本病不但具有突出的成效、而且无伤害、值得依靠。通过临床实践及患者用药后整体疗效剖析,自拟芪炎康颗粒医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患者疗效胜于丹黄祛瘀胶囊。该药值得在临床上更深入推行。
赵德贵[3](2018)在《美食良药——蝎子》文中研究说明全蝎,俗称蝎子,为五毒之首,又名山虫、钳蝎、主簿虫等,为钳蝎科动物向荆蝎的全体,多生于山地。全蝎营养丰富,全蝎粉氨基酸含量较高,谷氨酸、赖氨酸分别为1.91%和1.45%,蛋白质为31.84%,粗脂肪为18.94%,含有钾、纳、钙、铁、锌等14种矿物元素,并含有蝎酸、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软脂酸、硬脂酸、胆甾醇、卵磷脂、及盐等营养物质。蝎毒有抑制
陈清华[4](2018)在《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当诗词之美邂逅中药之香(中)》文中研究说明6.幸福藏在糊涂里: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清代诗人袁枚活了82岁。他的长寿秘诀和他喜欢旅游有关,他曾写诗说:"老行千里全凭胆,吟向千峰屡掉头。总觉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见不甘休"。《汉书·艺文志》中说:"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意思是说,中医的真谛就是"生生之具",让生命长生久视的一种方技,这就是中医。古代一些大医家,本身也是大哲学家、大诗人,清代名医薛雪有诗集《斫桂山房诗存》传世。
张洁[5](2018)在《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农产品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人口的快速增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食物问题,所以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重中之重。由于化学农药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严重影响,故开发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虫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使用植物杀虫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研究和使用植物杀虫最早的国家。利用植物资源防治害虫又是农业生产中最古老、最原始的途径。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中国就有用莽草、嘉草等植物防治害虫的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蝈氏掌去蛙黾,焚牡菊,以灰洒之”。在前人的撰写的书籍中存在着诸多有关杀虫植物的记载,现在只是发掘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植物源杀虫剂产业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急需突破。为了发现具有较高的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本论文通过对先秦至清末现存的且所能查阅到的本草类、中医药、杂记类、农业类等书籍中记载的具有驱杀害虫功效的植物,在领域内首次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经考证后得出118科385种植物的驱杀害虫的活性,并记录了这些植物在当时的活性部位及应用方法,而后重点研究考察了这些植物在现代被应用于针对特定害虫的防治情况,其中包含了其活性部位、加工工艺、应用办法、复配方式。最后总结出一些现代民间仍在使用却未被或者很少被研究的的杀虫植物,筛选出的具有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可供领域内研究分析。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按其特点,将植物源杀虫剂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先秦时代)。人类在此段时期经历了由石器为代表的原始农业向铁器牛耕的传统农业转变,开始运用天然植物驱逐和消灭害虫,但都是作用于人体及卫生害虫的,并没有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记载。(2)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萌芽期(秦汉至魏晋)。此段时期出现了本草类、药学类以及农业类书籍,并且第一次详细记载了驱逐和消灭害虫的植物和应用方法。(3)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隋唐宋元)。自唐开始,因为南方地区的开发,植物源杀虫药物也出现了新的种类和用途。此时期关于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的记载迅速增多,这些植物不仅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上,更多的被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卫生害虫防治中,其中不少杀虫植物及使用方法一直沿用至今。(4)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与转型期(明清)。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不论在种类及应用方法上都达到了巅峰时期。随着清朝末年化学类杀虫剂的传入,“新农药”、“新农具”、“新化肥”等农业生产要素使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产生了变革。化学类杀虫剂的使用逐渐超越植物源杀虫药物,开启了它的繁盛时代。(5)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期(民国至近代)。此时期我国走向了新农业的道路,化学类杀虫剂开始代替传统的植物源杀虫剂,并且被广泛使用。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古代书籍中记录的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并按其发展规律进行断代分期,并总结出我国植物源杀虫剂每个时期的发展的过程、规律及特点,旨在对日后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
张博昊[6](2018)在《新媒体时代中医药文化的大众影视传播研究 ——以《本草中国》为例》文中提出在信息传播高效、交互自由的今天,数字化+网络几乎已经成为承载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新媒体以其碎片化特征和多样化特点,融入大众生活的多个细节中。文化的传播随着媒介的多样化发展,也正悄悄的发生改变。新媒体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崭新的机遇。2016年,《本草中国》的问世,带给了社会大众对中医药文化更具视觉冲击的感性认识,中医热也由一部纪录片而再掀波澜。这部首档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多平台跨媒体播出的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为中医药的影视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本文以纪录片《本草中国》为例运用中医文化学、传播学知识对中医药文化影视传播问题进行研究。从中医学者的视角,梳理中医药文化早期大众传播的特征;分析了现代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和特点;结合纪录片《本草中国》各集内容,探讨中医药影视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成功和不足;分析研究了《本草中国》内容中的文化体现和学术特点;并结合笔者在中医药文化传播方面的实践探索,从中医学者的角度给出中医药文化大众影视传播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杜生梅[7](2016)在《食虫 美容的非凡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营养学家提醒你,青春永驻的秘密就藏在我们不太注意的昆虫身上。不久前,在南京举行的未来食品新资源开发研讨会上,有关部门与专家肯定了几种"食用昆虫"的美容健身价值,将成为21世纪营养界致力开发的保健食品。蚂蚁蚂蚁是传统的滋补良药。据《周礼·天官》与《礼记·内则》记载:周朝帝王用蚂蚁幼虫制酱,以壮阳驻颜。汉代用来治疗筋骨软弱以图健美体型的"金刚
薛峰[8](2014)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以临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处于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领域,是新世纪我国乡村发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农业和农村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乡村旅游作为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维护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虽然比较晚,发展速度却不容小觑,近年来更是发展非常迅猛。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如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经营与管理体制不健全、产品单一缺乏创新性、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使其规范发展,走向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临朐县作为山东省典型的旅游大县,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对于探讨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以临朐县乡村旅游为例,将乡村旅游相关的理论结合临朐县的具体实际进行研究,在对国内外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法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临朐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发展机遇,针对临朐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立足临朐县实际、可操作性强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对策:在认识上,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在管理上,坚持政府主导,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合作,打造强势品牌;在开发过程中,强调社区参与和规范经营;在产品上,注意挖掘文化内涵和保持乡土特色,开发多样化的产品;在保障方面,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游客管理。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合临朐县实际情况的相关乡村旅游发展的设想。
杜生梅[9](2014)在《“食虫”美容的非凡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营养学家提醒你,青春永驻的秘密就藏在我们不太注意的昆虫身上。不久前,在南京举行的未来食品新资源开发研讨会上,有关部门与专家肯定了几种"食用昆虫"的美容健身价值,将成为21世纪营养界致力开发的保健食品。蚂蚁蚂蚁是传统的滋补良药。据《周礼·天官》与《礼记·内则》记载:周朝帝王用蚂蚁幼虫制酱,以壮阳驻颜。汉代用来治疗筋骨软弱以图健美体型的"金刚丸",就是用蚁粉炼蜜而制成的丸。清代赵学敏所着《本草纲目拾遗》亦论述蚁酸入肝、
林伟文[10](2013)在《台湾鸾堂宗教医疗文化研究》文中提出现时台湾的医疗共有三大体系:西方医疗体系,中医体系和民间医疗体系。前二者都是台湾目前的主流医疗体系;而后者是民间经年累月地对疾病认识得来的经验,是一种非官方主流的文化,是庶民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产物。而鸾堂宗教医疗是民间医疗体系的重要形态,采取了经验的民间医疗方法和超自然观的手段来治疗疾病。本论文研究以鸾堂医疗文化为代表的台湾民间宗教医疗文化,鸾堂是台湾民间宗教的一支,是以儒为宗,以神为教,故又称为儒宗神教。藉扶鸾仪式作为主要宗教活动来提醒人心,要人们弃恶从善,而归正道。鸾堂在这种济世情怀抱负下,以宣扬儒家思想来启悟、规正人心,立德行善,修已度人;持着佛教因果报应的病因观;和采取了道教超自然观的方法来为信众解厄治病。鸾堂医疗文化采取道教医疗模式,融合了生理、心理、精神等各方面治疗的多元化的医学文化,并配合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因素,与宗教信仰紧合扣在一环上,形成从内而外,又从外而内的多重、多角度、多面向的治心与治身的统合医学文化作为济世的手段。本论文按研究内容共分为六大单元,第一部分,先介绍台湾现有的宗教教派、台湾巫术信仰的传统,从中了解到台湾民间宗教的鸾堂,除融合儒、道、佛三教教义外,还含有巫术文化在内。再探讨台湾汉人重视宇宙和谐和人的关系,形成了台湾的宗教医疗主要的病因观之一,因此使用了有异于现代医疗的方法。第二部分,从历史的轨迹讨论台湾鸾堂的发展,其中与儒宗神教、当地仕绅和儒教的关系,另有关台湾鸾堂的宗教医疗因果报应的病因观,而戒庸医论是驱动鸾堂使用医疗作为济世的手段。从而体会了鸾堂的入世救济观,是信徒依附宗教医疗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有关台湾鸾堂的宗教医疗方法,有凭藉个人持修,如道德持修、重视孝道、行善积阴德、印赠善书、持斋戒杀、诵经;和借助超自然力量的如扶鸾、祭解、叩问、呈疏、礼斗、安太岁、符咒法术、扶鸾乩方、制煞等来治疗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第五部分,是举出鸾堂治病方法的案例,如戒鸦片烟、药签、收惊、祭解、龙笔灵疗和鸾堂使用的药物如符水、香灰、和无象之药的训示话语等。最后以心理与文化两个面向对鸾堂宗教治疗作综合讨论。本论文在文化研究大前提下,第一次有系统研究鸾堂宗教医疗文化,研究显示鸾堂宗教医疗因果报应的病因观,是一种文化病因观,因为宗教医疗本身就是出自民族文化的病因观,并非是生物生理的因素,解决病因的方法,也就是以民族文化的内涵条件,作为应对的手段。本文就以文化疗愈作立杆,因为生病不是只有由于自然因素产生的,心理和文化因素也是其中之一,故此在文化里生病,也只能在文化里被疗愈,而鸾堂宗教医疗是文化疗愈的范畴,是有值得研究的必要。
二、美食良药──全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食良药──全蝎(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宫廷文献中的药膳方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宫廷药膳方研究背景 |
1 药膳方的概述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药膳 |
1.1.2 药膳学 |
1.1.3 食疗 |
1.1.4 药食同源 |
1.1.5 药食两用 |
1.2 药膳的历史沿革 |
2 清代宫廷药膳方研究的价值 |
3 论文结构与内容梗概 |
第二部分 清代宫廷药膳方的整理分析 |
1 研究方案设计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案 |
1.2.1 资料来源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数据处理 |
2 研究内容 |
2.1 《清宫医案研究》 |
2.2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
2.3 《清代宫廷医话》 |
2.4 《清宫代茶饮精华》 |
2.5 《清宫配方集成》 |
2.6 《清太医院配方》 |
2.7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 |
2.8 《清太医院秘录医方配本》 |
3 药膳方汇总分析 |
3.1 药膳方组方选药分析 |
3.1.1 药食同选,组方精湛 |
3.1.2 甘温属主,苦平相辅 |
3.1.3 健脾益肺,以助气运 |
3.1.4 讲究滋补,以期延年 |
3.2 药膳方使用汇总分析 |
3.2.1 剂型丰富,依证变通 |
3.2.2 谨和数味,化裁灵活 |
3.2.3 煎法考究,别出心裁 |
3.2.4 常服调理,频服不拘 |
3.3 总频次前10 的药食同源类药物简述 |
第三部分 清代宫廷药膳方学术思想探讨 |
1 未病先防,瘥后防复 |
2 取材简易,以食平疴 |
3 药食两用,安全有效 |
4 健脾益气,护胃安中 |
5 滋补养生,保健臻寿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本次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2 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
3 本次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五年中医药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自拟芪炎康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治疗方法 |
2.1 中医治疗方法 |
2.1.1 中药汤药口服疗法 |
2.1.2 中成药治疗 |
2.1.3 中医外治法 |
2.1.4 内外合治法 |
2.2 西医治疗 |
2.3 中西医治疗 |
3 总结 |
1 临床资料与标准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疗标准 |
1.2.1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可行性分析 |
2 治疗方法 |
2.1 入组方法 |
2.2 治疗组 |
2.3 对照组 |
2.4 注意事项 |
3 观察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1.1 安全性评价指标 |
3.1.2 疗效性评价指标 |
3.1.3 疗程 |
3.1.4 随访 |
3.2 症状、体征分度与评分标准 |
3.3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成果 |
6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中国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
2.1 医药业的发展与利用杀虫植物的开始 |
2.1.1 巫医祭祀文化的盛行 |
2.1.2 医药业与利用药用植物的开始 |
2.2 先秦时代植物源杀虫药物应用的孕育期 |
2.2.1 天命主宰思想下的农业文化 |
2.2.2 先秦时期的农业害虫 |
2.2.3 利用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
2.3 小结与讨论..刀耕火种文明中农业害虫的防治 |
第三章 本草学的出现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
3.1 中医药学的奠定与缓慢发展 |
3.1.1 《神农本草经》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
3.1.2 其他药物书籍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
3.2 农书的出现与害虫的防治方法 |
3.2.1 虫灾与利用杀虫植物的新起点 |
3.2.2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虫灾 |
3.2.3 农业害虫防治的突破——祭祀到捕杀 |
3.3 小结与讨论-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下的农业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利用 |
第四章 农业经济高度繁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 |
4.1 经济文化空前繁盛与医药学的大发展 |
4.1.1 官修本草书籍的盛行 |
4.1.2 本草类书籍中的杀虫植物 |
4.2 农书的鼎盛期与其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
4.2.1 隋唐宋元时期的虫灾及防治 |
4.2.2 隋唐宋元时期的农书及其农业思想 |
4.2.3 隋唐宋元时期农书中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应用 |
4.2.4 隋唐宋元时期园艺及杂记类书籍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
4.3 小结与讨论-农业文化的繁盛与杀虫植物应用 |
4.3.1 农书的兴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
4.3.2 经济中心南移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类型的转变 |
第五章 古代医学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及转型期 |
5.1 封建社会医药学与本草学的鼎盛期 |
5.1.1 本草类书籍的兴盛与杀虫植物多元化 |
5.1.2 西方医学传入对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影响 |
5.2 农书与农业虫害的防治 |
5.2.1 明清时期的虫灾 |
5.2.2 各类农书的兴盛 |
5.2.3 治蝗专着的兴盛与蝗虫防治方法的多样化 |
5.3 小结与讨论-西方新农业技术对植物源杀虫剂的影响 |
5.3.1 害虫防治方法多样性 |
5.3.2 中西方农业技术的融合 |
第六章 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 |
6.1 化学类杀虫剂的兴盛 |
6.2 《中国土农药志》的意义及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趋势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2 结论 |
7.2.1 对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的总结归纳及应用分析 |
7.2.2 对杀虫植物的筛选结果 |
7.3 创新点 |
7.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新媒体时代中医药文化的大众影视传播研究 ——以《本草中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收集法 |
3.2.2 信息研究法 |
3.2.3 跨学科研究法 |
3.2.4 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中医药文化大众传播发展概述 |
1 中医药文化早期大众传播的历史追溯 |
1.1 口承面授的早期传播 |
1.2 文学为载体的平面媒介传播 |
1.2.1 两周早期文学的中医记载 |
1.2.2 秦汉散文歌赋的中医文化 |
1.2.3 魏晋南北朝的中医药文学 |
1.2.4 隋唐诗歌中的中医药文化 |
1.2.5 宋金元词曲的中医药体现 |
1.2.6 明清小说中的中医药故事 |
2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传播 |
2.1 互联网对中医药大众传播的影响 |
2.2 新媒体的概念 |
2.3 中医药的新媒体传播形势 |
3 新媒体时代影视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特点 |
3.1 新媒体时代特点与新媒体影视 |
3.2 中医药影视作品传播的特点 |
3.2.1 形式表达的通俗性 |
3.2.2 剧情表达的故事性 |
3.2.3 内容表达的神秘性 |
4.小结 |
第三章 《本草中国》的影视传播分析 |
1 《本草中国》概述 |
2 《本草中国》在传统媒体的传播 |
3 《本草中国》的新媒体传播 |
3.1 《本草中国》指数趋势分析 |
3.2 《本草中国》传播受众分析 |
4 小结 |
第四章 《本草中国》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学术性分析 |
1 《本草中国》的中医药文化体现 |
1.1 医药传承文化 |
1.1.1 拜桐君 |
1.1.2 祭三皇 |
1.1.3 遵师承 |
1.1.4 秉家学 |
1.2 药食文化 |
1.2.1 药食同源 |
1.2.2 因地制宜 |
1.2.3 以药代茶 |
1.3 生态文化 |
1.3.1 保护环境,资源永续 |
1.3.2 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
2 《本草中国》的中医药内容分析 |
2.1 取材与内容安排 |
2.1.1 道地产地的选择 |
2.1.2 君臣佐使的安排 |
2.2 文化与理论解读 |
2.2.1 对中药功效的介绍 |
2.2.2 对药与证的认识 |
2.3 文字与概念表述 |
2.3.1 表述的细节 |
2.3.2 文字的细节 |
2.3.3 概念的细节 |
3 小结 |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中医药文化影视传播的思考与建议 |
1 新媒体传播中医药文化存在的问题 |
1.1 知识广度与深度不对称 |
1.2 碎片化与整体性有冲突 |
1.3 标准化与合理性不完善 |
2 中医药新媒体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与思考 |
2.1 中医药新媒体纪录片的创作实践 |
2.1.1 案例一、傣医诊断基础专题教学片的调研与摄制 |
2.1.2 案例二、云南药食文化纪录片的摄制构思与实践 |
2.1.3 案例三、中医海外传播纪录片的创作思路与研讨 |
2.2 内容选题和取材的思考 |
2.3 不同角度对文化解读的思考 |
2.4 摄制思路与方法的思考 |
3 中医药文化的影视创作与传播建议 |
3.1 注重知识掌握,加强文化理解 |
3.2 传播源于生活,善于灵活变通 |
3.3 发挥学术优势,坚持以人为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以临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现状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2.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2.2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
1.2.3 本文的创新点 |
2 乡村旅游的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乡村旅游的概念 |
2.2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
3 乡村旅游的国内外发展概况与借鉴 |
3.1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借鉴 |
3.1.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简述 |
3.1.2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与特点 |
3.1.3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
3.1.4 国外乡村旅游对临朐县的借鉴意义 |
3.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借鉴 |
3.2.1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简述 |
3.2.2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
3.2.3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
3.2.4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5 我国乡村旅游对临朐县的借鉴意义 |
4 临朐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
4.1 临朐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
4.2 临朐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意义 |
4.2.1 经济效益 |
4.2.2 社会效益 |
4.2.3 生态效益 |
4.3 临朐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4.3.1 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矛盾突出 |
4.3.2 交通、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
4.3.3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
4.3.4 乡村旅游特色不明显产品趋同化严重 |
4.3.5 宣传力度不够 |
5 临朐县乡村旅游发展 SWOT 分析 |
5.1 优势分析 |
5.1.1 自然景观资源十分丰富 |
5.1.2 民俗文化资源独具特色 |
5.1.3 旅游商品资源种类繁多 |
5.1.4 各类产业特色鲜明 |
5.1.5 政府主导有力 |
5.1.6 客源市场广阔 |
5.2 劣势分析 |
5.2.1 基础条件差 |
5.2.2 产品规模小 |
5.2.3 管理水平低 |
5.2.4 交通网络不完善 |
5.2.5 从业队伍素质低 |
5.3 机遇分析 |
5.3.1 新农村建设的宏观机遇 |
5.3.2 “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形象机遇 |
5.3.3 休闲时代的需求带来市场机遇 |
5.3.4 各级对旅游发展重视的政策机遇 |
5.3.5 新建交通干线带来区位优化机遇 |
5.4 挑战分析 |
5.4.1 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
5.4.2 需求日益差异化 |
5.4.3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
5.4.4 管理体制不畅 |
5.4.5 季节影响明显 |
5.4.6 宏观政策制约 |
6 临朐县乡村旅游的发展设想 |
6.1 临朐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原则设想 |
6.1.1 因地制宜原则 |
6.1.2 主题性原则 |
6.1.3 多样化原则 |
6.1.4 创新性原则 |
6.2 临朐县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设想 |
6.2.1 多点开花、适度规模,凸显个性特色 |
6.2.2 连点成线、联动互补,释放生态潜能 |
6.2.3 以农促旅、有机耦合,实现“三重”效益 |
6.3 临朐县乡村旅游开发策略设想 |
6.3.1 文化挖掘 |
6.3.2 重点景区开发 |
6.3.3 乡村旅游美食开发 |
6.3.4 线路产品开发 |
6.3.5 市场营销 |
7 临朐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7.1 处理好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 |
7.2 强化政府主导,完善行业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7.3 深入挖掘资源特色,提升产品档次,形成地方特色 |
7.4 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规划,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
7.5 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
7.6 增加宣传力度,强化对游客的引导 |
8 结论 |
9 参考文献 |
10 致谢 |
(10)台湾鸾堂宗教医疗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1 台湾的宗教与鸾堂宗教医疗的关系 |
1.1 台湾的宗教与鸾堂的关系 |
1.2 台湾民间宗教病因观与鸾堂的关系 |
1.3 台湾民间宗教与鸾堂宗教医疗的关系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2 台湾鸾堂与医疗 |
2.1 何谓鸾堂 |
2.2 鸾堂的发展 |
2.3 鸾堂组织 |
2.4 鸾堂与宗教医疗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台湾鸾堂的宗教医疗法--凭藉个人行为的持修 |
3.1 道德持修 |
3.2 重视孝道 |
3.3 行善积阴德 |
3.4 印赠善书 |
3.5 持斋戒杀 |
3.6 诵经 |
3.7 小结 |
参考文献 |
4 台湾鸾堂的宗教医疗法--借助超自然力量 |
4.1 扶鸾 |
4.2 祭解 |
4.3 叩问 |
4.4 呈疏 |
4.5 礼斗 |
4.6 安太岁 |
4.7 符咒法术 |
4.8 鸾堂乩方 |
4.9 制煞 |
4.10 小结 |
参考文献 |
5 鸾堂治病案例与医药 |
5.1 治病案例 |
5.2. 台湾鸾堂的医药 |
5.3 小结 |
参考文献 |
6 讨论 |
6.1 台湾汉人身心二元与鸾堂宗教医疗文化 |
6.2 台湾汉人鬼神信仰与鸾堂宗教医疗文化 |
6.3 文化疗愈与鸾堂宗教医疗文化 |
6.4 宗教信念与鸾堂宗教医疗文化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简历 |
四、美食良药──全蝎(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宫廷文献中的药膳方整理研究[D]. 胡海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自拟芪炎康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任玲玲.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美食良药——蝎子[J]. 赵德贵. 现代养生, 2018(19)
- [4]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当诗词之美邂逅中药之香(中)[J]. 陈清华. 南腔北调, 2018(05)
- [5]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D]. 张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6]新媒体时代中医药文化的大众影视传播研究 ——以《本草中国》为例[D]. 张博昊.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1)
- [7]食虫 美容的非凡价值[J]. 杜生梅. 烹调知识, 2016(03)
- [8]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以临朐为例[D]. 薛峰.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1)
- [9]“食虫”美容的非凡价值[J]. 杜生梅. 科学养生, 2014(02)
- [10]台湾鸾堂宗教医疗文化研究[D]. 林伟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