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滴前列腺素E_1致剥脱性皮炎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淑梅,赵合兴[1](1997)在《前列腺素E1的6例少见不良反应》文中研究说明
杨友华,张爱农[2](1995)在《静滴前列腺素E1致剥脱性皮炎1例》文中研究指明静滴前列腺素E_1致剥脱性皮炎1例男性,64岁。固患“冠心病”于1993年3月21日入院。先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液静滴7天,症状无好转。后改用5%葡萄糖液500ml+前列腺素E1(PGE1)200ug,每日1次,静滴。首次应用后即出现注射部位...
钱江,陈智,曾建晟,刘永祥,林桂芬,陈清华[3](2003)在《102例住院患者药物性皮炎临床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叙述了药物疹的致敏药物 ,皮疹类型 ,系统症状 ,治疗与预后
陈青,唐志华[4](2008)在《药源性剥脱性皮炎270例文献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2006年有关药物致剥脱性皮炎的不良反应文献并结合手工查阅270例(241篇)病例。按照相关项目输入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药物品种、类别、给药途径等用药情况的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0例病例报道中男性174例(占64.4%);抗微生物药物最多有107例(占39.6%),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有96例(占35.6%);其中卡马西平最多26例;口服给药途径最多有177例(占65.6%),其次是静脉,肌注、皮下注射和外用。结论临床应加强对重点药物的监测,避免和减少药物致剥脱性皮炎的发生。
花向扬[5](1999)在《前列腺素E1治疗心绞痛的临床体会》文中提出作者自1993年以来,对前列腺素E1(PGE1)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1980年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广州)心血管组制定冠心病诊断标准。治疗组32例,男28例,女4例。年龄48~72岁,平均5...
沈洋[6](2016)在《“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的临床试验》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gastroparesis Syndrome, PGS)指消化系统肿瘤手术后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也是一种胃动力缺乏性疾病。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胃瘫发病率国内报道为0.6%-7%,国外报道为5%-10%。消化系统肿瘤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同时医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早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手术后获得了较长的生存期,不适的症状和漫长的术后并发症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术后生活信心的恢复造成不良影响。现代医学治疗PGS的疗效有限。传统中医药治疗PGS的国内报道较多,不管采用中药内治法还是外治法,其治疗有效率普遍在80%以上,中医与西医治疗该病有效率差异明显。通过检索CNKI文献库与Pubmed文献库发现,尽管中药治疗PGS的中文报道较多,其缺点是诸多的研究结论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仅为病例回顾分析研究或简单的病例对照研究;而Pubmed上目前仍检索到外用中药治疗PGS的任何研究报道。因此,设计一个具有较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试验来证实中药治疗PGS的临床疗效,将有助于改善PGS的治疗现状,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课题组前期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的中医证型规律进行研究,局部辨证以“寒证”为主,以“温阳散寒、行气化瘀”为治法自拟“胃瘫外敷方”,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RCT临床课题设计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以期为中医中药治疗肿瘤术后PGS增加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继而使国内外更多的患者受益。[研究目的]1.探讨“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的临床疗效;2.评价“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安全性。[研究方法]本课题应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并且整个研究过程接受课题管理部门北京市科委所安排的北京岐黄药品临床研究中心进行第三方实时监察。在多次方案论证会后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完成患者招募前的准备工作,同时通过四个研究中心的伦理审查,进行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培训四个分中心的研究者,统一安排药物购入,制剂室根据循证医学中心提前审定的盲底筹备制作药品(包括试验药和安慰剂药)。随后根据入组标准招募肿瘤术后PGS患者,完成入组前筛选,包括胃肠镜、消化道造影、胸腹部CT或腹部立位片、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便常规+潜血检查、心电图等检查。根据患者入组次序分发每个中心已经完成设盲的药物,记录患者治疗第1、3、5、7、14天的胃动力恢复时间、胃瘫症状评分、胃引流及呕吐量,记录不良反应。患者治疗完成后进行出组检查(与入组时检查项目相同)后出组,同时按照患者愿望无偿领取2周的“胃瘫外敷方”真药继续治疗。所有病例数据录入后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锁定数据,在课题负责人和循证医学中心、第三方岐黄研究中心监察人员三方在场下揭盲,完成数据统计分析。最后明确“胃瘫外敷方”治疗肿瘤术后PGS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1.课题从启动、实施、完成到最后揭盲,均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完成,符合课题预期的质量控制标准。整个课题所开展并全部完成的质控项目有:伦理申报、上会讨论及审批、循证医学中心根据盲法要求设盲、药物统一购买、全程质量控制、制剂室根据研究项目书编写药品制备流程、在国际网站上进行临床试验登记注册、对内四个中心所有研究者进行培训、对外多渠道进行患者招募、第三方监察单位进行每月质量监察并出具报告、病例数达标后进行循证医学数据管理、两次标准化揭盲。细致规范的质控过程保证了该课题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2.本课题按要求招募120例肿瘤术后PGS患者入组,历时24个月,其中2例因不良反应事件提前终止试验,1例违背试验方案退出试验,12例受试者自动退出,共计105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疗程为14天。基线分析示试验药组和安慰剂组在患者年龄、药物过敏史、术后留置鼻胃管、中药治疗史、术后胃瘫分级、胃瘫症状分级、肿瘤类型、肿瘤转移部位、手术名称、手术切口类型方面,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人口学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入组检查包括两组病人在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离子水平和心电图等方面,疗效基线分析方面包括入组时是否留置鼻胃管与入组胃瘫症状评分,以上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两组PGS患者在入组基线上具有可比性,符合随机设计。3.根据课题设定的临床有效标准,FAS集中60例试验组患者中41例为临床有效,有效率为68.33%;60例安慰剂组患者中25例临床有效,有效率为41.67%,FAS集中两组病人在有效率上有统计学差异,试验药组有效率高于安慰剂组(P=0.003)。PPS集为全部与试验方案相符、依从性好、试验期内未服禁止药、顺利完成研究方案规定的随访过程、同时完成CRF表规定填写内容的病例,试验药组为45例,安慰机组为43例,其中试验药组有效35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7.78%;安慰机组有效19例,无效24例,有效率为44.19%,PPS集中两组病人在有效率上有统计学差异,试验药组有效率高于安慰剂组(P=0.001)。扣除中心效应后分析发现“胃瘫外敷方”治疗PGS的临床疗效与安慰剂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2)。4.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两组治疗有效时间、鼻胃管引流量变化、胃瘫主要症状前后变化程度、胃瘫症状评分变化,研究发现①治疗有效时间使用生存分析比较两组差异。FAS集(P=0.017)和PPS集(P=0.006)中两组病人在治疗有效所需时间上均有统计学差异,试验药组治疗有效所需时间小于安慰剂组。②鼻胃管引流量变化在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的组间差异,FAS集和PPS集中两组病人在胃管引流量上无统计学差异。③胃瘫主要症状前后变化程度方面,FAS集和PPS集中两组病人在胃瘫主要症状(不能正常量的进餐、餐后极度饱胀感)前后变化上有统计学差异,其余症状无统计学差异。④胃瘫症状评分变化方面,FAS集和PPS集中不同时间的胃瘫症状评分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在胃瘫症状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5.试验药组发现3例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在53例试验药患者(不含脱落的7例)中发生率为5.66%;安慰剂组未发现不良反应中止治疗的患者。试验药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44)。患者经过治疗后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和心电图等检查出现异常值的发生率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别(P>0.05)。[研究结论]1.在试验研究前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完成本次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课题设计严密、实施过程严谨,第三方监管严格,为循证医学提供高级别证据,结论真实可靠。2.主要结局指标分析发现,寒热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外敷能够提高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患者的临床有效率,胃瘫外敷方与安慰剂治疗PGS的临床有效率有显着差别,胃瘫外敷方疗效确切。3.次要结局指标分析发现,胃瘫外敷方治疗有效所需时间小于安慰剂,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的鼻胃管引流量变化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胃瘫主要症状(不能正常量的进餐、餐后极度饱胀感)改善方面有统计学差异,胃瘫外敷方优于安慰剂,而在“恶心、干呕、呕吐、胃部胀满、没有食欲、腹部胀大、胃或腹部明显增大”这7个症状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不同时间的胃瘫症状评分有统计学差异,但两组病人在胃瘫症状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在治疗后的鼻胃管引流量变化方面、治疗后“恶心、干呕、呕吐、胃部胀满、没有食欲、腹部胀大、胃或腹部明显增大”7个症状控制方面以及治疗后的胃瘫症状评分改善方面,不能认为胃瘫外敷方优于安慰剂。4.中药外敷治疗方式可以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使用“胃瘫外敷方”治疗PGS患者时皮肤过敏反应(1例中度干性脱皮水疱瘙痒,1例轻度皮肤瘙痒)发生率为5.66%,与安慰剂组比较未发现显着性差异(P=0.244)。与安慰剂相比,未发现“胃瘫外敷方”治疗PGS患者时增加患者血常规、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离子)、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心电图、胃镜、肠镜、消化道造影、腹部立位片、CT检查等指标的恶化风险。5.本研究证实“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安慰剂,治疗有效所需时间小于安慰剂,“胃瘫外敷方”可以让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属“寒证”的PGS病人获益。
方金[7](2016)在《庞鹤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ASO(未溃期)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庞鹤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擅长中医药治疗内科杂病及周围血管疾病。庞鹤教授治疗内科杂病及周围血管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和继承、发扬这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该研究的目的所在。临床研究部分重点学习总结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的临床经验和进行观察,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研究方法和内容]通过跟随庞鹤教授门诊临床实践,书写跟师笔记,收集整理导师典型临床医案,撰写跟师心得体会(月记),分析总结其临床辨证思路及用方、用药经验;收集其专题报道、论文及着作、讲课文字及音视频资料,研究其学术思想;通过研读古籍和分析研究对导师学术思想形成影响较大的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完成对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总结工作;并将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应用到自己的独立临床实践中。临床研究通过收集庞鹤教授运用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辨治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病例55例,进行临床观察,对临床疗效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及统计,完成临床研究部分工作。[研究结果]该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庞鹤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以及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辨治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的临床研究。第一部分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刘渡舟、苏宝刚、程士德、赵绍琴、赵锡武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学习他们研读经典、穷其理致、圆机活法、整体观念、重视配伍等学术特点,并学习他们如何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二是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外科正宗》等中医经典着作,结合临床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二部分庞鹤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一)学术思想庞鹤教授认为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机是“正气虚、血瘀、浊邪(痰、湿、热、浊)化毒阻络”。在整体辨证上首重正气,强调正气虚是该病的发病基础;局部辨证重视血瘀为患,认为血瘀贯穿疾病过程的始终;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创新发展,重视浊毒在该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在周围血管疾病的辨证上,庞鹤教授认为其临床表现虽以四肢局部病变为主,但与整体脏腑气血失衡有关,临证时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在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上,庞鹤教授认为周围血管病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因虚致实,故临证时重视调节脏腑功能,标本同治,扶正与祛邪并重。并将“和”法的治疗思想运用到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包括调和阴阳及调和气血。对血瘀久不去之证的治疗提出“增血行瘀”的学术思想,认为阴血充足是血脉畅行的重要条件,滋阴养血有利于活血通脉。(二)临床经验1、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认为气虚血瘀,湿瘀浊毒阻络是其基本病机,将本病分为气虚血瘀证、湿瘀阻络证、湿热毒蕴证三种证型分而治之。根据不同证型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芍药散、五苓散、二妙散、五味消毒饮等方加减治疗。2、淤积性皮炎:将该病分为四种证型,认为无论何种证型,其基本病机为血虚风燥、湿浊毒蕴。以经验方养血祛风止痒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3、雷诺氏综合征:认为本病与素体阳虚、感受寒邪、肝郁气滞等因素导致经脉瘀阻有关。治疗应重视活血化瘀以使血脉畅通,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加减。4、胸痹:认为胸痹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盛,阳气闭塞;上焦阳气虚弱是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治疗上以温通阳气、驱散寒邪为基本治则,多以瓜蒌薤白类方合用加减治疗。5、痹证:认为痹证的发生正虚不固是内因,感受外邪是外因。治疗时扶正与祛邪并重。周围血管科以血痹及寒痹多见,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寒痹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6、眩晕:认为眩晕虽病因复杂,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实可相互影响。痰饮引起的眩晕用泽泻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高血压引起的眩晕,用自拟五草汤加减治疗。7、不寐:认为不寐病因虽多,病机变化以阴阳不交、肝郁扰心、神魄不安为主。分为痰热扰心证、心肾不交证、虚热内扰证、阴阳失调证等几种证型分而治之,常加半夏、夏枯草以调肝养血、宁心安神、交通阴阳。8、月经病:认为月经病病因复杂,病情表现多种多样,病性表现寒热虚实错杂,其病机关键为冲任虚寒、少腹瘀血。故治疗以温经养血,调和冲任为主,以温经汤为首选方辨证加减治疗。9、更年期综合征:认为肾虚天癸竭是本病的发病基础。临床见肝肾阴虚、肝失疏泄证,宜滋阴清肝,疏肝解郁,方选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心肝血虚、五脏失养证,治宜甘润滋养,宁心安神,方用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竹皮大丸加减;肝郁气滞、痰瘀互结证,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瘀,方用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合四物汤加减。10、过敏性鼻炎:认为病机多属外寒内热,鼻窍壅塞,治宜清肺泄热,宣通鼻窍,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若循经传变,少阳郁热,治宜清肺通窍、和解少阳,方用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减;若久病入络,瘀血阻窍,治宜活血通窍,在清肺通窍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疗效更好。第三部分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的临床研究1背景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性疾病,是以下肢大中动脉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肢体缺血综合征。是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影响正常生活,高发生率、高致残率的疾病。目前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症有较好的优势。如何更好的运用中医药治疗ASO,特别是对ASO(未溃期)的防治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庞鹤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认为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主要病机为“正气虚、血瘀、浊邪(痰、湿、热、浊)化毒阻络”。临证以益气活血祛浊解毒为基本原则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目的本研究通过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的临床观察,研究庞鹤教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3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择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病例55例。根据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进行临床干预。28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动态观察疗前及疗后28、56、84天的临床症状、体征(疼痛、麻木感、冷感、间歇性跛行)评分,踝肱指数(ABI)变化,并评价其安全性。4结果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干预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患者55例,结果临床痊愈8例(14.5%),显效27例(49.1%),有效15例(27.3%),无效5例(9.1%),临床总有效率90.91%。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疼痛、麻木感、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P<0.05)。治疗后踝肱指数(ABI)较前明显提高(P<0.05)。5结论应用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ABI。
张斌[8](2019)在《外用蒿秦化斑方治疗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人体抵御外界多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外界不利因素的首要屏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的需求逐渐增大,“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光污染”、“雾霾天气”等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其中臭氧层的破坏,已成为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因其导致紫外线照射量剧增,而长时间暴露于紫外线可对人体皮肤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如晒伤、光老化及光敏性皮肤病甚至癌变等。因此,良好的皮肤屏障状态是人体维持健康的重要条件。多形性日光疹(中医称为日晒疮)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光敏性皮肤疾病,为人体受日光照射后发生的光变态反应;中医认为该病主因患者先天禀赋不耐或素体湿热内蕴,加之春夏季皮肤腠理不密,外受光热毒邪,内外之邪相搏于肌肤,郁久化热,毒热侵袭肌肤而发病。该病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适感,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尚无特异有效的中西药可快速缓解该病的症状及皮肤屏障的修复。西药的研发具有耗时长、投入大等客观因素;而中医药治疗皮肤病因人施药、因症施药,故针对性强、毒副作用小,相较于西医治疗皮肤病具有其独特优势。古书有载:“外者外治”、“在外者外治法和之”,皮肤病具有体表可征、肉眼可见的特点,而且外用药物既可以使药用成分直达病所直接发挥作用,也可以通过透皮吸收发挥整体治疗效用,大大增加了药物利用度,又可减轻系统用药对于肝肾功能的损伤。因此,研制一种针对此类疾病简便有效的中医药外用制剂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蒿秦化斑方是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创立人赵炳南拟方,经由多位专家的加减化裁成方。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内服蒿秦化斑方对光敏性皮肤病的疗效确切,但内服工序繁琐,而中医药内服转外用是当前临床上采用中药治疗皮肤病的一大需求。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外用蒿秦化斑方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挖掘中药外用治疗特定皮肤病提供临床证据,并为寻找价优、便捷、效果肯定的外用药妆提供新思路。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的多形性日光疹(日晒疮)患者。采用随机、自身双侧对照的方式分别给予患者含蒿秦化斑方的晒后修复霜(干预侧)和维生素E乳膏(对照侧)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至4周分别评估患者的总体疗效(EASI)、疾病严重性(TSS)、瘙痒严重程度(NRS)、皮肤屏障参数、面部皮肤VISIA测试、疾病控制自我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和安全性。采用t检验对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男女比为1:3;≤45岁、45岁至59岁、≥60岁的年龄比为 34:21:5;2.外用蒿秦化斑方干预侧的EASI评分、TSS评分、NRS评分在治疗结束时(第4周)均显着低于对照侧(P均<0.05),且各评分在治疗过程中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干预侧皮肤的角质层含水量在治疗各观测点均显着高于对照侧(P均>0.05);3.60例患者的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后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使用蒿秦化斑方干预侧的患者对疾病控制自我评价评分和耐受性评分与对照侧均无显着差异(P 均>0.05)。结论在本研究中,多形性日光疹患者以青中年女性为主,与流行趋势一致;外用蒿秦化斑方治疗多形性日光疹能较快改善患者的皮损状态和瘙痒等症状,且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限于样本量及治疗时长等因素,以上结论尚需临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延长治疗时长进行验证。
张萨[9](2016)在《养血润肤散药浴治疗手足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手足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采取中医药联合疗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本次研究。治疗组选用养血润肤散药浴疗法、当归饮子内服、珂尔维特润修复乳外擦联合治疗,对照组选用温热水浸泡疗法、当归饮子内服、珂尔维特润修复乳外擦联合治疗,正确进行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积分及综合疗效评定,客观评价养血润肤散药浴疗法的安全性及疗效,为临床甄选更好的疗效外用方剂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符合纳入标准的手足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患者入组,用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除基础治疗口服当归饮子加减(免煎颗粒)、外擦珂尔维特润修复乳外,治疗组采用养血润肤散药浴疗法,对照组采用温热水浸泡疗法;隔日1次、每次30分钟,共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记录疗效积分及不良反应,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疗效评定。结果①两组治疗前后分别对疗效指标的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各项指标积分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疗法在红斑、水肿/浸润/丘疹、表皮剥脱/糜烂、苔藓样变、瘙痒程度、干燥疗效方面均有明显改善。②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组间比较,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综合疗效方面无差异;③两组程度、干燥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对其余指标的疗效方面无优势。④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养血润肤散药浴疗法安全可靠。结论①养血润肤散药浴疗法或温热水浸泡疗法,联合当归饮子内服及珂尔维特润修复乳外擦,均能明显改善手足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患者的临床症状;②养血润肤散药浴疗法在综合疗效方面与温热水浸泡疗法无差异,在缓解瘙痒程度、干燥症状方面优于温热水浸泡疗法;③养血润肤散是治疗手足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有效的外用中药,无明显不良反应,外用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石革,宗怡[10](2002)在《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进展与合理应用》文中认为
二、静滴前列腺素E_1致剥脱性皮炎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滴前列腺素E_1致剥脱性皮炎1例(论文提纲范文)
(3)102例住院患者药物性皮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致敏药物 |
1.3 皮疹类型 |
1.4 系统损害 |
1.5 治疗转归 |
2 讨论 |
(4)药源性剥脱性皮炎270例文献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的来源与方法 |
2 结果 |
2.1 270例ADR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
2.2 270例ADR用药至出现反应时间分布情况 |
2.3 270例ADR给药途径分布情况 |
2.4 270例ADR预后情况及死亡病例用药情况 |
2.5 270例ADR所涉及的药物种类分布情况 |
2.6 270例ADR涉及的具体药物分布情况 |
3 讨论 |
3.1 药源性剥脱性皮炎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3.2 药源性剥脱性皮炎与ADR出现时间的关系 |
3.3 药源性剥脱性皮炎与给药途径 |
3.4 药源性剥脱性皮炎涉及的药物种类及具体药物 |
3.5 剥脱性皮炎的预防 |
(6)“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的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检查与诊断 |
4. 治疗 |
5. 文献阅读体会 |
(二)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概况 |
3. 文献阅读体会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试验 |
(一) 前言 |
(二)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 试验药物的制备 |
3. 研究方法 |
4. 结局指标 |
5. 研究程序 |
6. 统计分析 |
7. 研究的伦理问题 |
8. 研究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 课题实施的质量控制 |
1. 课题启动阶段 |
2. 课题实施阶段 |
(二) 入组病人基线分析 |
1. 病例入组及揭盲情况 |
2. 入组病人的中西医诊断、分级及治疗史(FAS集) |
3. 疗效指标基线分析 |
4. 脱落患者入组情况描述 |
5. 小结 |
(三) 主要结局指标分析(临床有效率) |
1. 临床有效率总体分析 |
2. 中心效应评价分析 |
3. 符合方案数据分析集分析 |
(四)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 |
1. 治疗有效时间 |
2. 鼻胃管引流量变化 |
3. 胃瘫主要症状前后变化程度 |
4. 胃瘫症状评分变化 |
(五) 安全性评价 |
1. 因不良反应患者情况分析 |
2. 检查结果分析 |
3 安全性评价小结 |
讨论 |
(一) 科学假说的提出 |
1. 现代医学治疗PGS疗效有限 |
2. 中医治疗PGS的国内报道疗效显着 |
3. 循证医学时代,期待高质量的RCT研究推广中医药 |
(二) 为什么使用“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PGS? |
1. 中医对术后胃瘫的认识 |
2. 精准辨证施治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 |
3. 为什么选用“穴位贴敷”的中医外治法 |
4. 为什么选用“温阳散寒、行气化瘀”为本病的治法 |
5. “胃瘫外敷方”的选方用药依据 |
(三)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
1. 主要结局指标分析 |
2.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 |
3. “胃瘫外敷方”安全性评价分析 |
(四) 对本研究的思考 |
1. “胃瘫外敷方安慰剂”改善胃瘫症状的“安慰剂效应”分析 |
2. 本研究采用中医循证医学研究方法有什么启示? |
3. 中医药治疗术后并发症可以成为未来快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
4. 中药外敷的机理阐释 |
(五) 小结 |
1. 创新点 |
2. 存在问题与不足 |
(六) 本课题未来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各分中心研究合同(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为例) |
附件2. 研究中心伦理批文(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为例) |
附件3. 本研究的国际注册信息(来自ISRCTN官方网站) |
附件4. 研究者工作手册 |
附件5: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指导于册 |
附件6.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件7. 药品编盲操作程序及编盲记录 |
附件8. 药物外敷操作规范培训视频 |
附件9. 病例报告表(CRF) |
附件10. 岐黄监察课题进展报告(第17次)(本研究为课题3-1)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庞鹤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ASO(未溃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 |
1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形成过程 |
2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2.1 师从名师,继承发扬 |
2.2 涉猎广博,深研古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
1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
1.1 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辨治思想 |
1.2 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 |
1.3 重视调节脏腑功能,扶正与祛邪并重 |
1.4 和法治疗周围血管疾病 |
1.5 增血行瘀论 |
2 临床经验 |
2.1 庞鹤教授治疗周围血管病经验总结 |
2.1.1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
2.1.2 淤积性皮炎 |
2.1.3 雷诺氏综合征 |
2.2 庞鹤教授治疗内科杂病经验总结 |
2.2.1 胸痹 |
2.2.2 痹证 |
2.2.3 眩晕 |
2.2.4 不寐 |
2.2.5 月经病 |
2.2.6 更年期综合征 |
2.2.7 过敏性鼻炎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ASO(未溃期)的临床研究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 动脉硬化闭塞症西医临床诊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临床诊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脱落标准 |
6 治疗方法 |
7 观察方法 |
8 疗效评价 |
9 数据统计 |
结果 |
1 综合疗效评定 |
2 疼痛、麻木感、冷感、间歇性跛行 |
3 踝肱指数(ABI) |
4 临床指标改善度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外用蒿秦化斑方治疗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多形性日光疹的中西医认识 |
1.1 西医的多形性日光疹的认识 |
1.1.1 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
1.1.2 临床分型 |
1.1.3 西医治疗 |
1.2 中医对本病的理解 |
1.2.1 病名 |
1.2.2 病因病机认识 |
1.2.3 中医辨证分型 |
1.2.4 中医治疗 |
1.2.5 现代新兴外用剂型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前言 |
第三部分 材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1.1 病例来源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病例准入标准 |
3.1.4 病例排除标准 |
3.1.5 病例的剔除退出与处理 |
3.1.6 知情同意及声明 |
3.2 研究方法 |
3.2.1 随机分组及样本量 |
3.2.2 干预措施 |
3.2.3 临床观察指标 |
3.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四部分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1.1 人口学基本资料 |
4.1.2 其他疾病病史或合并病症 |
4.1.3 治疗前及治疗中合并用药情况 |
4.2 临床观察指标 |
4.2.1 多形性日光疹总体疗效评估 |
4.2.2 疾病总体严重性评估 |
4.2.3 瘙痒严重程度评分 |
4.2.4 患者皮肤屏障评估结果 |
4.2.5 患者面部VISIA皮肤测试结果 |
4.2.6 患者生活质量评估 |
4.2.7 患者疾病控制自我评价 |
4.2.8 安全性评估 |
第五部分 讨论 |
5.1 人口学资料分析与不足 |
5.2 临床疗效 |
5.2.1 多形性日光疹疗效评分 |
5.2.2 总体严重性评分 |
5.2.3 瘙痒严重程度自我评分 |
5.2.4 皮肤屏障测试 |
5.2.5 VISIA皮肤分析仪结果分析 |
5.2.6 患者疾病控制自我评价 |
5.2.7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 |
5.2.8 安全性指标 |
5.3 蒿秦化斑方治疗光敏感性疾病的中药分析 |
5.3.1 蒿秦化斑方的源流 |
5.3.2 蒿秦化斑方用药分析及治疗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的可能性分析 |
5.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各评分表 |
附录二 部分患者照片撷取 |
致谢 |
(9)养血润肤散药浴治疗手足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一般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分组情况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诊断标准 |
3.1.1 西医诊断标准 |
3.1.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剔除标准 |
3.5 脱落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方案设计 |
4.1.1 样本量估算法 |
4.1.2 随机分组方法 |
4.2 治疗方法 |
4.2.1 基础治疗 |
4.2.2 试验治疗 |
4.2.3 日常调护 |
4.3 观察方法及疗程 |
4.4 技术路线 |
4.5 指标观察标准 |
4.5.1 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EASI)标准 |
4.5.2 瘙痒评分标准 |
4.5.3 病情总分计分方法 |
4.5.4 不良反应观察 |
4.6 疗效评定 |
4.6.1 疗效评定方法 |
4.6.2 疗效评定标准 |
4.6.3 安全性评价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与分析 |
6.1 一般临床资料 |
6.2 受试者入组特征及基线比较 |
6.2.1 受试者性别分布特征及基线比较 |
6.2.2 受试者年龄分布特征及基线比较 |
6.2.3 受试者病程基线比较 |
6.2.4 受试者发病部位分布特征及基线比较 |
6.2.5 受试者治疗前观察指标的基线比较 |
6.3 治疗结果疗效分析 |
6.3.1 治疗组治疗前后疗效指标的积分比较 |
6.3.2 对照组治疗前后疗效指标的积分比较 |
6.3.3 两组治疗后各项疗效指标的积分比较 |
6.3.4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受累面积积分比较 |
6.3.5 两组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 |
6.3.6 两组治疗前后病情总分比较 |
6.3.7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6.3.8 两组复发率比较 |
6.3.9 不良反应观察 |
6.3.10 结论 |
讨论 |
1 中医对湿疹的认识 |
1.1 命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对湿疹的治疗 |
1.3.1 慢性湿疹的内治法 |
1.3.2 慢性湿疹的外治法 |
2 西医对湿疹的认识 |
2.1 湿疹定义 |
2.2 湿疹病因 |
2.3 慢性湿疹西医治疗措施 |
3 中医内治法 |
4 中医外治法 |
4.1 药浴疗法的机理 |
4.2 药浴疗法的优势 |
4.3 温热水浴 |
5 本实验的联合用药 |
5.1 联合用药方案 |
5.2 养血润肤散的方药浅析 |
5.3 养血润肤散的现代药理浅析 |
5.3.1 抗菌 |
5.3.2 抗炎 |
5.3.3 抗过敏 |
5.3.4 增强免疫 |
5.4 珂尔维特润修复乳 |
5.5 封包 |
5.6 综合疗效 |
6 结论 |
7 问题与展望 |
7.1 问题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1 |
综述 |
1 病名 |
1.1 根据发病部位命名 |
1.2 根据病因病机命名 |
1.3 根据临床表现命名 |
2 中医对慢性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历代中医文献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近现代名中医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内治法 |
3.1 近现代名中医对湿疹的辨证论治 |
3.2 专方验方 |
4 中医外治法 |
4.1 针灸疗法 |
4.2 火针疗法 |
4.3 拔罐法 |
4.4 梅花针疗法 |
4.5 艾灸 |
4.6 穴位注射法 |
4.7 中药搽剂 |
4.7.1 洗剂 |
4.7.2 散剂 |
4.7.3 油剂 |
4.7.4 膏剂 |
4.8 外洗法 |
4.9 药浴法及熏洗法、熏蒸法 |
4.10 湿敷法 |
4.11 综合疗法 |
4.12 中西医结合外用疗法 |
4.13 其他疗法 |
5 西医对慢性湿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
5.1 内因 |
5.1.1 遗传因素 |
5.1.2 免疫因素 |
5.1.3 血液循环障碍 |
5.1.4 内分泌变化或内脏病变 |
5.1.5 神经因素 |
5.2 外因 |
5.2.1 环境 |
5.2.2 感染 |
5.2.3 饮食 |
5.2.4 药物 |
5.2.5 其他因素 |
6 西医对慢性湿疹的治疗 |
6.1 内治法 |
6.1.1 维生素C |
6.1.2 葡萄糖酸钙 |
6.1.3 复方甘草酸苷 |
6.1.4 H1、H2受体拮抗剂 |
6.1.5 皮质类固醇激素 |
6.1.6 抗生素 |
6.2 外治法 |
6.2.1 糖皮质激素软膏 |
6.2.2 免疫抑制剂软膏 |
6.2.3 激光治疗 |
6.2.4 冷冻治疗 |
6.2.5 放射治疗 |
7 湿疹的日常护理 |
7.1 心理护理 |
7.2 饮食护理 |
7.3 皮肤护理 |
8 讨论 |
参考文献2 |
附件1:典型病例展示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3:随机数字表 |
附件4:CRF表 |
(10)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进展与合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有关抗溃疡药物的回顾 |
2 H2受体拮抗剂的进展 |
3 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评价 |
3.1 十二指肠溃疡: |
3.2 幽门螺杆菌感染: |
3.3 反流性食管炎: |
3.4 溃疡急性出血: |
4 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不良反应 |
4.1 H2受体拮抗剂的不良反应: |
4.2 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合理应用: |
四、静滴前列腺素E_1致剥脱性皮炎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前列腺素E1的6例少见不良反应[J]. 王淑梅,赵合兴. 现代应用药学, 1997(06)
- [2]静滴前列腺素E1致剥脱性皮炎1例[J]. 杨友华,张爱农. 新医学, 1995(01)
- [3]102例住院患者药物性皮炎临床分析[J]. 钱江,陈智,曾建晟,刘永祥,林桂芬,陈清华. 皮肤病与性病, 2003(02)
- [4]药源性剥脱性皮炎270例文献回顾性分析[J]. 陈青,唐志华. 安徽医药, 2008(08)
- [5]前列腺素E1治疗心绞痛的临床体会[J]. 花向扬. 中原医刊, 1999(06)
- [6]“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的临床试验[D]. 沈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庞鹤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ASO(未溃期)的临床研究[D]. 方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外用蒿秦化斑方治疗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疗效分析[D]. 张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养血润肤散药浴治疗手足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研究[D]. 张萨.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进展与合理应用[J]. 张石革,宗怡. 中国全科医学, 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