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添加稀土铈对HSn70-1冷凝管耐蚀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韩俊青,武玉英,胡家琨,袁文涛,刘相法[1](2021)在《B在铜合金中的应用》文中指出B作为增强相和金属材料强韧相,可以改善铜合金的性能。论述了微量B在铜合金中的作用以及对铜合金性能的影响。研究指出,加入微量B(0.15%)可以细化铜合金的组织,不仅可以提高其抗拉强度、伸长率,还能改善铜合金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能。
王雪连[2](2020)在《锡黄铜棒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锡黄铜棒成分及熔炼、挤制工艺过程研究,掌握了锡黄铜棒熔炼、挤制关键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提升锡黄铜熔炼、加工技术水平,进一步优化锡黄铜棒材性能,使物理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进口锡黄铜合金棒材。本文采用加入可提高材料性能的金属元素。优化合金成分配比,优化熔炼工艺,优化挤压工艺确定相关工艺参数。采用电子万能实验机、洛氏硬度检测仪、超声波检测仪、金相分析仪等设备研究了原料配比及熔炼方法对合金元素物理性能及至的影响。(1)研究了Ni、Sn金属对合金的物理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合金成分配比以HSn60-1为基础,通过研究加入Ni,Mn等元素优化锡黄铜成分。通过实验及数据分析,为使锡黄铜棒材性能达到要求,成分的配比为:Cu 59%、Ni 0.5%、Sn1.2%、Mn 0.5%、P 0.25%、Zn余量38.55%;(2)研究了中频感应熔炼工艺针对锡黄铜合金铸造特点。确定了金属原材料的加料顺序,通过经验及实验数据判断分析,加料顺序为为:(Cu、Ni、磷铜合金、Cu-Mn)→熔化→加部分Zn→熔化→加Sn→加剩余Zn;(3)研究了中间合金、喷火次数对原料氧化、烧损的影响,确定了熔炼过程中金属Mn以中间合金方式加入的方法,熔炼温度1100-1200℃,喷火次数2次。解决了合金成分控制及其均匀性的技术难题,减少氧化、挥发和烧损,实现合金成分的精确控制;(4)研究了铸锭加热温度对挤压力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润滑方式对挤制工艺的影响,通过对相同铸锭采用不同加热温度的方式,确定了铸锭最优加热温度为810-820℃,挤压速度20-50mm/s,棒材冷却方式:空冷或风冷,挤压工模具润滑方式,挤压模用Mo S2润滑;(5)研究了铸锭和棒材的微观金相、拉伸性能、洛氏硬度及超声波探伤,确定了合适的物理性能检测方法。
刘爽[3](2018)在《动力机械铜合金工件表面La/Ce双稀土盐钝化新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铜合金以其优良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动力机械等领域。因其在生产中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蚀,从而影响使用寿命。为提高铜合金工件的耐蚀性,通常对其表面进行防蚀处理。本文主要研究H62铜合金表面的镧、铈双稀土转化膜的制备及耐蚀性。通过正交试验获得含有La3+/Ce3+双稀土盐的最优钝化液配方,通过化学浸泡法在铜合金表面形成La3+/Ce3+双稀土转化膜。依据单一稀土盐获得的钝化液方案,采用正交试验及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双稀土盐转化膜的最优钝化液配方。利用硝酸点滴试验、盐雾试验及恒温恒湿试验等对稀土转化膜的耐蚀性进行评价;并对钝化膜在氯化钠溶液及人造海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阳极极化、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测试方法,对双稀土转化膜的耐蚀性做进一步分析与探讨;利用扫描电镜(SEM)等设备对稀土钝化膜表面形貌进行分析;采用X射线能谱仪(XRD)分析镧铈复合膜层的成分,初步探讨双稀土转化膜的成膜机理。本课题旨在研究能在铜合金表面形成性能稳定的绿色、经济、环保的双稀土转化膜工艺流程,提高铜合金的机械耐蚀性能,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并为实际生产应用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双稀土新工艺条件:La(NO)3·6H2O(硝酸镧)-4g/L、Ce(NO)3·6H2O(硝酸铈)-4g/L、BTA(苯并三氮唑)-15g/L、Na2MOO4·2H2O(钼酸钠)-3g/L、C6H8O7·H2O(柠檬酸)-14g/L、C7H7O6S·2H2O(磺基水杨酸)-10g/L、表面活性剂-0.2g/L、钝化温度50℃、钝化时间5min。本研究获得的双稀土钝化液可使铜合金耐硝酸点滴时间长达21.98s,耐盐雾时间可持续15h,恒温恒湿试验55h无明显变化,在3.5%NaCl溶液及人造海水溶液中腐蚀失重速率分别为0.3038×(10-2g/m2·h)和0.4449×(10-2g/m2·h)。SEM结果表明:双稀土转化膜更为平整均匀,结构致密,与基体的结合力强。电化学测试结果分析:双稀土盐的协同作用使转化膜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极化电阻增大,铜合金的耐蚀性明显提高。XRD结果表明:黄铜表面La/Ce双稀转化膜的主要成分为Cu2O、Ce O2、La(OH)3和Ce(OH)4。
金熌[4](2016)在《微量B、Sn、Ce元素对HA177-2铝黄铜组织及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铝黄铜管因其良好的加工性能、优良的耐腐蚀性能和较好的传热性能,常常被用于冷凝器中的热交换材料,但低成本的铝黄铜合金管材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明显的脱锌腐蚀倾向,因此进一步提高铝黄铜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延长合金管材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实验以工业上常用的HAl77-2铝黄铜为基础,利用正交试验的设计方法,采用静态腐蚀试验、电化学测试、金相(OM)、扫描电镜(SEM)、室温拉伸和物相分析(XRD)等检测分析方法对添加不同含量的B、Sn、Ce元素的HAl77-2铝黄铜的力学性能及其耐腐蚀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HAl77-2铝黄铜是基体为Cu0.64Zn0.36的单相α组织,添加了不同含量的B、Sn、Ce元素的合金并没有改变合金的物相组成,添加的三种元素都固溶到合金基体中产生固溶强化效果,导致其硬度值均比不添加其他元素的铝黄铜试样高。(2)B、Sn、Ce这3种元素均是提高HAl77-2铝黄铜耐腐蚀性能的有效添加元素,在耐脱锌腐蚀性能方面,各元素影响程度顺序:B>Sn>Ce;在耐海水腐蚀性能方面,各元素影响程度顺序是:Sn>B>Ce。通过对正交试验中的各组试样进行静态腐蚀试验、电化学性质测试与腐蚀形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了0.05%B、0.5%Sn、0.15%Ce的合金试样在不同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均是最小的,腐蚀表面最平整,电化学腐蚀性质最稳定,耐腐蚀性能最强。将添加了0.05%B、0.5%Sn、0.15%Ce试验最优试样的与添加0.03%B、1.50%Sn、0.15%Ce理论最优试样进行对比验证,发现试验最优试样腐蚀性能优于理论最优试样,说明添加了0.05%B、0.5%Sn、0.15%Ce的合金试样是提高合金耐蚀性能的最优合金成分点。(3)添加了0.05%B、0.5%Sn、0.15%Ce的最优合金试样在不同状态下耐腐蚀性能和力学性能差异明显。耐蚀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退火态>再结晶态>铸态>冷轧态。经800℃×4h扩散退火试样腐蚀速率最小,平均脱锌层厚度仅为332.2μm。在力学性能方面,再结晶态合金试样组织由于是细小均匀的等轴晶,表现出的良好的力学性能优于其他不同状态的合金试样。(4)再结晶退火工艺对最优合金试样性能有明显影响。不同退火温度下退火时间对合金电化学性质影响程度不同,400℃下不同退火时间的合金的电化学性质差异最大,600℃时最小。在相同的退火时间的条件下,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合金的腐蚀速率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则是先变大后减小。(5)经800℃×4h扩散退火,75%冷轧加工,后经500℃×3h再结晶退火的最优成分合金试样的腐蚀速率随氯离子浓度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而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随pH值增加的变化趋势是先急剧下降,后趋于平缓,再稍有降低,最后又明显上升,在弱碱环境溶液中的腐蚀速率最小,强酸环境溶液中的腐蚀速率最大。合金的腐蚀速率与Cl-离子浓度呈现4次方的函数关系,满足函数方程:y = 8.3728-86.873 * + 402.2092 * 2-544.4629 * 3+ 232.9160 * 4其中:y—腐蚀速率;x—Cl-浓度当Cl-浓度为0.18mol/L时,合金的腐蚀速率最小。
曾德露[5](2014)在《添加微量Cr、Co铝黄铜耐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目前工业上主要通过添加As来提高黄铜的耐蚀性能,但是As是一种剧毒元素,含As黄铜会严重污染环境,也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因此,需要寻找一种能改善黄铜合金耐蚀性能并不会污染环境合金元素。本文通过熔铸、轧制等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含Cr或Co黄铜合金,借助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PMA)、电子能谱仪(EDS)、电子万能试验机、电化学工作站等设备,研究了多种黄铜合金的组织形貌、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并探讨了Cr或Co对黄铜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Cr以CuCrx相存在于黄铜合金中,具有细化晶粒的作用;通过第二相强化提高黄铜合金的力学性能。此外,Cr在合金表面形成钝化膜,提高合金的耐蚀性能;2、Cr降低黄铜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含Cr黄铜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产物呈细小颗粒状紧密分布在合金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其主要成分为(Cu,Zn)2Cl(OH)3和CuCl2·3Cu(OH)2等。当Cr含量为0.65wt%时,黄铜合金的耐蚀性能较佳;3、Cr会加剧黄铜合金在3.5%NaCl+0.5mol/LNH4Cl溶液中的腐蚀,含Cr黄铜合金在3.5%NaCl+0.5mol/LNH4Cl溶液中的腐蚀产物呈片状附着在合金表面,对合金基体几乎没有保护作用,其主要成分为Cu(OH)Cl和Cu(OH)2NH3H2O;4、Co明显细化黄铜合金铸态晶粒,提高黄铜合金的显微硬度,并降低黄铜合金的在3.5%NaCl溶液和3.5%NaCl+0.5mol/LNH4Cl溶液中的腐蚀速率。5、当Co含量为0.4wt%时,黄铜合金表现出较优的耐蚀性能;当Co含量增加至0.6wt%时,由于多余的Co促进了K相长大,使合金组织粗大,降低合金的耐蚀性。
张娟,唐宁,尚用甲,许飞[6](2012)在《合金元素对黄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文中研究指明耐蚀黄铜被广泛地用作电厂、海船冷凝管的热交换材料。本文重点介绍了合金元素对黄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的机理。在黄铜中添加一定量稀土可以对熔体进行脱氧、细化晶粒组织、改善杂质元素在合金的形态和分布,并与其他元素结合形成缓蚀剂,提高合金的耐蚀性能。添加稀土是未来发展新型环保黄铜的重要方向。
孙利平,林高用,邹艳明,万迎春,张胜华[7](2010)在《Ce和B对HSn70-1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HSn70-1合金中添加适量稀土Ce的同时再添加不同含量的B,利用金相显微镜、拉伸试验、扫描电镜、静态腐蚀试验及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B对HSn70-1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10%的Ce和0.03%的B(质量分数),HSn70-1合金的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显着提高;B的加入对HSn70-1合金组织细化作用不明显,但添加0.03%的B使得合金中的第二相分布均匀、弥散。
刘坚锋[8](2010)在《新型耐蚀高锌黄铜的研究》文中认为卫生洁具、水暖器材用黄铜管是建筑工业的重要基础材料,研制新型无砷且耐腐蚀性好的卫生洁具、水暖器材用黄铜材料,是工业与科研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添加Sn、Ce、Al、B四种合金元素,研制出了一种新型无As的高锌复杂黄铜,同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Ce、La及Y对试验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AX)、X-射线衍射(XRD)、静态腐蚀试验以及拉伸试验与电化学腐蚀试验,研究了Sn、Ce、Al、B等合金元素对该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得到主要结论如下:适量Sn、Ce、Al、B加入后对提高合金的耐脱锌腐蚀、耐海水腐蚀、耐点蚀和综合力学性能都有一定的效果。该复杂黄铜室温主要相是β′相,它只适合于在铸态及热加工状态下使用。电化学试验表明,当合金成份为1.5%Sn、0.05%Ce、1.5%Al、0.05%B、60.5%Cu、36.4%Zn时,合金的致钝电流密度和腐蚀速率都最小,在腐蚀过程中容易发生钝化反应,形成复合钝化膜。该膜均匀、致密、与基体结合良好,能有效地抑制脱锌,提高耐蚀性。450℃、1小时的消除应力退火是耐腐蚀性能和力学性能较优的热处理工艺。退火后组织为(β′+α+γ)三相组织,其中,β′相是基体相,α相呈针状分布在基体上,γ相呈粒状分布在基体上。稀土元素La、Y及Ce对试验合金耐蚀性的影响各不相同。含Ce的试验合金的耐蚀性优于含La与Y的试验合金。组织和性能分析表明,添加适量Sn、Ce、Al、B的高锌黄铜完全可以代替目前应用的含砷黄铜,解决了加As引起的有害影响。
姜科,孙圣洁[9](2009)在《凝汽器铜管的耐蚀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就B、As、P、Ce等元素对凝汽器铜管耐蚀行为的影响进行简要阐述,并说明了它们的基本机理和目前出现的难点。结论表明,加入适量砷、硼和稀土Ce等元素,可以起到抑制黄铜冷凝管的脱锌腐蚀,相反,若用量过多,则加快其脱锌腐蚀。
张娟[10](2008)在《微量元素对铝黄铜的腐蚀性能影响》文中提出本文设计制备了四种含稀土Ce的耐蚀铝黄铜合金。利用金相组织分析、显微硬度分析、失重法、电化学测试、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比分析研究了这几种铝黄铜铜合金组织和性能,得出了如下重要结论:1)铈铝黄铜冷热加工性能均很好,最适宜的热加工温度在700-750℃之间,且铈铝黄铜的热加工性能优于砷铝黄铜。铈铝黄铜比砷铝黄铜的组织更加细小均匀。2)铈铝黄铜在NaCl(3.5%)溶液中耐蚀性能要高于砷铝黄铜。铈铝黄铜中因铈化学性质活泼,在该腐蚀介质中易氧化形成了一层较致密、完整的,而且和基体结合紧密的腐蚀产物膜,大幅度提高了极化电阻,减小了腐蚀电流,减缓腐蚀过程;同时,较好地阻止了Zn从基体表面通过腐蚀产物向介质中扩散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脱锌,其耐蚀性能优于砷铝黄铜。铈铝黄铜在NaCI(3.5%)+NH4Cl(0.5mol/L)溶液中腐蚀速率明显高于在NaCI(3.5%)溶液中的腐蚀速率。3)Cu-Al-Ni-Ce-B-In在NaCl(3.5%)溶液和NaCl(3.5%)+NH4Cl(0.5mol/L)溶液中均表现出比其他三种无As合金更好的腐蚀性能。Cu-Al-Ni-Ce-B-In在NaCl(3.5%)+NH4Cl(0.5mol/L)溶液中腐蚀速率明显高于在NaCl(3.5%)溶液中的腐蚀速率。
二、添加稀土铈对HSn70-1冷凝管耐蚀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添加稀土铈对HSn70-1冷凝管耐蚀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B在铜合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B对铜合金的细化作用 |
2 B对铜合金导电性能的影响 |
3 B对Cu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4 结 论 |
(2)锡黄铜棒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锡黄铜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过程 |
2.1 实验设备 |
2.1.1 中频无铁芯感应电炉 |
2.1.2 IAS工频感应炉 |
2.1.3 500吨压力机改造的挤压机 |
2.2 实验材料 |
2.3 金属物料选择及处理 |
2.3.1 各元素合金性能的影响 |
2.3.2 各原料化学成分及处理方法 |
2.4 实验过程 |
2.4.1 筑炉、烘炉 |
2.4.2 加料及熔炼 |
2.4.3 铸造过程及铸锭检测 |
2.4.4 挤压过程及棒材检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属锰对锡黄铜棒性能的影响 |
3.1 加入单质Mn |
3.1.1 熔炼浇铸过程 |
3.1.2 铸锭质量及处理 |
3.1.3 棒材挤压 |
3.1.4 产品性能检测分析 |
3.1.5 开发试制总结 |
3.2 加入铜锰合金 |
3.2.1 熔炼浇铸及铸锭处理 |
3.2.2 棒材挤压 |
3.2.3 产品性能检测分析 |
3.2.4 产品开发试制总结 |
3.3 小结 |
第四章 金属镍对锡黄铜棒性能的影响 |
4.1 添加0.2%金属镍 |
4.1.1 铸造过程及铸锭处理 |
4.1.2 挤压过程 |
4.1.3 产品性能检测分析 |
4.1.4 产品开发试制总结 |
4.2 调整合金配料比 |
4.2.1 熔铸过程及铸锭处理 |
4.2.2 挤压过程 |
4.2.3 产品性能检测分析 |
4.2.4 产品开发试制总结 |
4.3 小结 |
第五章 锡黄铜生产工艺优化 |
5.1 铸造生产工艺优化 |
5.1.1 熔铸过程及铸锭处理 |
5.1.2 挤压过程 |
5.1.3 产品性能检测分析 |
5.1.4 产品开发试制总结 |
5.2 挤压工艺的优化研究 |
5.2.1 熔铸过程及铸锭处理 |
5.2.2 挤压过程 |
5.2.3 产品性能检测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动力机械铜合金工件表面La/Ce双稀土盐钝化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凝汽器的腐蚀类型 |
1.3 凝汽器的防腐蚀研究现状 |
1.4 稀土对铜及铜合金表面的防护 |
第2章 实验与研究 |
2.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
2.2 转化膜制备 |
2.3 钝化膜膜层厚度测试 |
2.4 钝化膜耐蚀性检测 |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2.6 膜层表面分析 |
2.7 小结 |
第3章 La~(3+)/Ce~(3+)双稀土转化膜最优工艺确定 |
3.1 稀土盐处理液成分选定 |
3.2 单一稀土盐类型对膜层性能的影响 |
3.3 双稀土盐最优钝化液配方确定 |
3.4 单因素对膜层性能影响 |
3.5 单因素实验结果及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双稀土转化膜耐蚀性能表征 |
4.1 膜层厚度 |
4.2 耐蚀性能测试 |
4.2.1 硝酸点滴试验 |
4.2.2 中性盐雾试验 |
4.2.3 恒温恒湿试验 |
4.2.4 腐蚀失重试验 |
4.3 扫描电镜(SEM) |
4.4 电化学表征 |
4.5 小结 |
第5章 La~(3+)/Ce~(3+)双稀土转化膜的成分及成膜机理研究 |
5.1 XRD检测 |
5.2 成膜机理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微量B、Sn、Ce元素对HA177-2铝黄铜组织及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黄铜的腐蚀机理 |
1.3 影响铜合金腐蚀行为的因素 |
1.4 合金元素对黄铜耐蚀性的影响 |
1.5 黄铜耐蚀性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过程与方案 |
2.1 试验工艺流程 |
2.2 合金的制备 |
2.2.1 合金成分设计 |
2.2.2 熔炼与铸造 |
2.2.3 冷轧工艺 |
2.2.4 退火工艺 |
2.3 腐蚀试验 |
2.3.1 静态腐蚀试验 |
2.3.2 电化学试验 |
2.4 力学性能测试 |
2.5 其他检测与分析 |
第三章 多元HAl77-2 合金成分优化 |
3.1 单因素试验 |
3.2 多元合金化试验设计 |
3.3 合金元素B、Sn、Ce对合金铸态组织的影响 |
3.4 合金元素B、Sn、Ce对试样硬度值的影响 |
3.5 静态腐蚀试验结果 |
3.6 合金试样腐蚀后形貌分析 |
3.7 合金元素B、Sn、Ce对试样电化学的影响 |
3.8 验证试验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处理工艺对优化后合金耐蚀性的影响 |
4.1 扩散退火工艺对合金耐蚀性的影响 |
4.2 冷加工对合金耐蚀性的影响 |
4.3 再结晶退火工艺对合金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
4.4 不同再结晶退火温度的合金试样力学性能比较 |
4.5 不同状态下合金性能的比较 |
4.5.1 合金不同状态下腐蚀速率比较 |
4.5.2 合金不同状态下脱锌层厚度比较 |
4.5.3 合金不同状态下电化学性质比较 |
4.5.4 不同状态下合金力学性能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腐蚀剂对优化后合金耐蚀性的影响 |
5.1 Cl-的影响 |
5.2 PH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添加微量Cr、Co铝黄铜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黄铜概述 |
1.2 黄铜的腐蚀 |
1.2.1 黄铜的腐蚀形式 |
1.2.2 成分选择性腐蚀及其影响因素 |
1.3 黄铜的脱锌腐蚀机制 |
1.3.1 优先溶解和溶解—沉积机制 |
1.3.2 空位机制 |
1.3.3 渗流机制 |
1.4 腐蚀环境中的主要腐蚀因素 |
1.4.1 Cl~-的影响 |
1.4.2 NH_3或NH_4~+的影响 |
1.4.3 S~(2-)的影响 |
1.4.4 腐蚀介质的流速及固体颗粒的影响 |
1.4.5 温度的影响 |
1.4.6 腐蚀产物膜的影响 |
1.5 影响黄铜耐蚀性能的合金元素 |
1.5.1 Sn的影响 |
1.5.2 Al的影响 |
1.5.3 As的影响 |
1.5.4 B的影响与B-As的协同作用 |
1.5.5 Ni的影响及Ni—Sn协同作用 |
1.5.6 Mn的影响 |
1.5.7 Fe的影响 |
1.5.8 稀土的影响 |
1.6 热处理及加工工艺对黄铜耐蚀性能的影响 |
1.7 铜合金腐蚀研究方法进展 |
1.7.1 传统研究方法进展 |
1.7.2 电化学研究方法进展 |
1.8 耐蚀黄铜的发展历程 |
1.9 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2 实验方案与过程 |
2.1 材料设计及制备 |
2.1.1 材料的成分设计 |
2.1.2 材料的制备 |
2.1.3 静态腐蚀试验样品制备 |
2.2 实验测试方法 |
2.2.1 金相显微组织观察 |
2.2.2 电化学测试 |
2.2.3 静态腐蚀试验 |
2.2.4 拉伸性能测试 |
2.2.5 硬度测定 |
2.2.6 X射线衍射分析 |
2.2.7 扫描电镜观察(SEM)与能谱分析(EDS) |
2.2.8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 |
3 含Cr铝黄铜的腐蚀行为研究 |
3.1 合金显微组织观察 |
3.2 合金显微硬度测试 |
3.3 合金拉伸性能测试 |
3.4 合金腐蚀性能测试 |
3.4.1 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性能 |
3.4.2 在3.5%NaCl+0.5mol/LNH_4Cl溶液中的腐蚀性能 |
3.5 微量Cr对合金耐蚀性能影响的机理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含Co铝黄铜的腐蚀行为研究 |
4.1 合金显微组织观察 |
4.2 静态腐蚀试验 |
4.3 合金显微硬度分析 |
4.4 合金拉伸性能测试 |
4.5 合金电化学测试 |
4.6 合金微观组织形貌分析 |
4.6.1 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组织形貌 |
4.6.2 在3.5%NaCl+0.5mol/LNH_4Cl溶液中的腐蚀组织形貌 |
4.7 微量Co对铝黄铜耐蚀性能影响的机理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合金元素对黄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合金元素对黄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1.1 砷的影响 |
1.2 硼的影响与硼-砷协同作用 |
1.3 锡的影响 |
1.4 铝的影响 |
1.5 镍的影响与镍-锡协同作用 |
1.6 锰的影响[13] |
1.7 稀土的影响 |
2 稀土的作用机理[18-19] |
2.1 稀土的物理化学作用 |
2.2 稀土的净化作用 |
(1) 脱氧 |
(2) 脱硫 |
(3) 脱氢 稀土在铜液中的脱氢过程可以近似地描述为: |
2.3 细化组织 |
2.4 改变杂质形态和分布 |
2.5 合金化作用 |
2.6 稀土在缓蚀剂中的作用 |
3 结束语 |
(7)Ce和B对HSn70-1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及过程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金相结果与分析 |
2.2 力学测试结果与分析 |
2.3 腐蚀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 扫描电镜观察 |
2.5 X射线衍射分析 |
3 结论 |
(8)新型耐蚀高锌黄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卫生洁具用黄铜管 |
1.3 黄铜腐蚀性的研究 |
1.3.1 黄铜的腐蚀破坏形式 |
1.3.2 黄铜脱锌腐蚀机理的研究 |
1.3.3 脱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脱锌腐蚀的影响因素 |
1.3.5 抑制黄铜脱锌腐蚀的方法 |
1.4 腐蚀防护措施分类 |
1.5 稀土在铜及铜合金中的作用 |
1.5.1 稀土的基本知识和矿产资源 |
1.5.2 稀土的净化作用 |
1.5.3 稀土对组织的影响 |
1.5.4 稀土对铸造性能的影响 |
1.5.5 稀土对耐蚀性能的影响 |
1.5.6 稀土加入的方法 |
1.6 合金元素对铜及铜合金耐蚀性能的影响 |
1.7 铜合金腐蚀研究方法进展 |
1.7.1 非电化学研究方法进展 |
1.7.2 电化学研究方法进展 |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二章 试验方案与过程 |
2.1 试验工艺流程 |
2.2 试验合金的制备 |
2.2.1 成分优化 |
2.2.2 熔炼和铸造 |
2.2.3 热轧工艺 |
2.3 力学性能测试 |
2.4 腐蚀实验 |
2.4.1 静态腐蚀实验 |
2.4.2 电化学试验过程及方法 |
2.5 退火工艺 |
2.6 其它测试手段 |
2.6.1 金相组织观察 |
2.6.2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及X 射线能谱分析 |
2.6.3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三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成分分析 |
3.2 合金元素对合金铸态金相组织的影响 |
3.3 合金元素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1 合金元素对合金热轧态抗拉强度、塑性的影响 |
3.3.2 合金元素对合金铸态硬度的影响 |
3.4 合金元素对合金冷加工性能的影响 |
3.5 合金元素对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 |
3.5.1 合金元素对合金耐脱锌腐蚀性能的影响 |
3.5.2 中性NaCl 溶液中的腐蚀影响 |
3.5.3 Na_2S 溶液中的腐蚀影响 |
3.5.4 阳极极化曲线 |
3.6 验证试验 |
3.7 退火工艺研究 |
3.7.1 退火组织分析 |
3.7.2 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 |
3.8 加工工艺对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3.8.1 加工工艺对合金耐脱锌腐蚀性能的影响 |
3.8.2 加工工艺对合金阳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3.9 合金元素对合金腐蚀机理的研究 |
3.9.1 扫描电镜分析 |
3.9.2 X-射线衍射分析 |
3.9.3 抑制脱锌腐蚀机理的探讨 |
第四章 不同稀土元素对提高合金耐脱锌腐蚀性能的比较 |
4.1 成分分析 |
4.2 金相组织分析 |
4.3 耐脱锌腐蚀性能分析 |
4.4 极化曲线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凝汽器铜管的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微量B元素的影响 |
微量As元素的影响 |
Ni-P合金的影响 |
稀土Ce的影响 |
小结 |
(10)微量元素对铝黄铜的腐蚀性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黄铜的腐蚀损坏 |
1.2.1 黄铜的腐蚀形式 |
1.2.2 黄铜的脱锌腐蚀机制 |
1.3 腐蚀环境中的主要腐蚀因素 |
1.3.1 Cl~-的影响 |
1.3.2 NH_3或NH_4~+的影响 |
1.3.3 S~(2-)的影响 |
1.3.4 水流速及其中颗粒物的影响 |
1.3.5 温度的影响 |
1.4 合金元素对黄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1.4.1 锡的影响 |
1.4.2 铝的影响 |
1.4.3 砷的影响 |
1.4.4 硼的影响与硼-砷协同作用 |
1.4.5 镍的影响与镍-锡协同作用 |
1.4.6 锰的影响 |
1.4.7 稀土的影响 |
1.5 耐腐蚀黄铜的发展历程 |
1.6 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应用展望 |
第二章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
2.1 材料成分设计及制备 |
2.1.1 合金制备 |
2.1.2 热加工制度的确定 |
2.1.3 静态腐蚀实验样品的制备 |
2.2 实验测试方法 |
2.2.1 金相组织观察 |
2.2.2 硬度测定 |
2.2.3 静态腐蚀实验 |
2.2.4 电化学测试 |
2.2.5 X射线衍射分析 |
2.2.6 扫描电镜(SEM)与X射线能谱分析(EDX) |
第三章 稀土铈对铝黄铜的性能影响 |
3.1 热加工性能 |
3.2 金相显微组织观察 |
3.3 显微硬度分析 |
3.4 腐蚀性能分析 |
3.4.1 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性能 |
3.4.1.1 静态腐蚀实验 |
3.4.1.2 电化学测试 |
3.4.1.3 X射线衍射分析 |
3.4.1.4 扫描电镜分析 |
3.4.2 在NACL+NH_4CL溶液中的腐蚀性能 |
3.4.2.1 静态腐蚀实验 |
3.4.2.2 X射线衍射分析 |
3.4.2.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四章 微量元素对稀土铝黄铜腐蚀性能的影响 |
4.1 合金成分设计 |
4.2 静态腐蚀实验 |
4.3 电化学测试 |
4.4 扫描电镜观察 |
4.4.1 合金在NaCl(3.5%)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
4.4.2 合会在NaCl(3.5%)+NH_1Cl(0.5mol/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添加稀土铈对HSn70-1冷凝管耐蚀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B在铜合金中的应用[J]. 韩俊青,武玉英,胡家琨,袁文涛,刘相法.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2021(06)
- [2]锡黄铜棒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王雪连. 兰州大学, 2020(04)
- [3]动力机械铜合金工件表面La/Ce双稀土盐钝化新工艺的研究[D]. 刘爽. 吉林化工学院, 2018(01)
- [4]微量B、Sn、Ce元素对HA177-2铝黄铜组织及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D]. 金熌. 江西理工大学, 2016(05)
- [5]添加微量Cr、Co铝黄铜耐蚀性能研究[D]. 曾德露. 中南大学, 2014(02)
- [6]合金元素对黄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J]. 张娟,唐宁,尚用甲,许飞. 腐蚀与防护, 2012(07)
- [7]Ce和B对HSn70-1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 孙利平,林高用,邹艳明,万迎春,张胜华.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2010(03)
- [8]新型耐蚀高锌黄铜的研究[D]. 刘坚锋. 江西理工大学, 2010(08)
- [9]凝汽器铜管的耐蚀行为研究[J]. 姜科,孙圣洁. 世界有色金属, 2009(08)
- [10]微量元素对铝黄铜的腐蚀性能影响[D]. 张娟. 中南大学,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