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壁再生研究

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壁再生研究

一、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壁再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喜文,安利佳,佟德娟,黄百渠,郝水[1](1994)在《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壁再生的研究》文中提出采用透射电镜术、电镜多糖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壁荧光染色以及香豆素抑制细胞壁再生等方法,对细叶黄芪(Astragalusm elilotoides var.tenuis)叶肉原生质体细胞壁的再生及其化学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培养24 小时的原生质体表面产生一些突起小泡,有时可见少量纤维组分的形成。培养3 天时这种纤维组分明显增多。至5 天时可清楚看到再生壁是由纤维和颗粒构成。六亚甲四胺银染色证明它们都是由多糖组分组成的。另外,培养36 小时的原生质体有相互粘连的现象。电镜观察、荧光染色及香豆素处理的研究表明粘连与再生壁的形成有关。根据上述观察结果,对原生质体再生壁的结构及其化学性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李喜文,安利佳,黄百渠,郝水[2](1994)在《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几种细胞器的变化》文中提出在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器的变化较大。离体培养4h后,线粒体的嵴和基质物质开始增加。培养3—5天后,线粒体的数量增加5倍以上,此时可见大部分线粒体围绕细胞核分布。在培养24h后,高尔基体开始发育,它们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周边区域。多糖细胞化学染色表明,高尔基体内沉积着大量嗜银物质。培养1天后,粗面内质网开始发育。培养3天时,部分叶绿体边缘出现一些空隙结构。随着叶绿体内膜结构的消失,淀粉粒增大,叶绿体逐渐转变为造粉质体。

李喜文,安利佳,黄百渠,郝水[3](1994)在《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核的变化》文中提出采用常规超薄切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以及图像处理等技术,对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核内的核仁结构、RNA合成和DNA合成等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培养后4h,核仁体积开始增大,培养3—5天时,其体积增长了4—5倍。同时,颗粒区(G)与纤维区(DFC)的比值明显上升,培养5天时,G/DFC比值增长近8倍。此时,核仁的纤维中心也增多。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后4h,3H-尿苷开始掺入,培养24h,其掺入值达最高峰,是刚游离原生质体的近10倍。3H-胸苷的掺入是在培养48h后才开始的,培养96h达到最高峰。另外,在培养24h内的切片样品中看到,部分原生质体细胞核内存在着由一些纤维组分构成的束状结构,即核内包含物(IN)。猜测它们可能与核骨架中纤维组分有关。最后,本文着重对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内发生的各种结构与组分变化及时间进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将叶肉原生质体早期发育过程分为三个有序阶段,并对叶肉原生质体脱分化过程中的细胞壁再生和脱分化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刘芳君[4](2019)在《甘蔗体细胞融合的分子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甘蔗是喜温作物,甘蔗新台糖22号(ROC22)具有高产高糖等优良特性但耐寒性差,桂糖28号(GT28)是耐寒品种,用ROC22和GT28进行体细胞融合,可望获得耐寒性更强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杂交后代。但甘蔗杂合体细胞再生植株目前仍存在很大的困难,原生质体是基因功能分析检测的优质材料,可为研究体细胞融合过程中的分子机理以及解决杂合体细胞再生植株困难提供新的途径。本研究以ROC22和GT28甘蔗品种为材料,探究了甘蔗原生质体RNA提取困难的原因及影响甘蔗原生质体RNA的提取条件,筛选了最适宜甘蔗RNA提取的方法,以甘蔗幼叶和酶解后的原生质体为材料,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了甘蔗体细胞融合过程中幼叶酶解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了甘蔗杂合体细胞在不同激素浓度下再生相关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甘蔗原生质体RNA提取的两大因素是原生质体RNase活性和渗透压。原生质体RNase活性与原生质体的活力呈极显着负相关,渗透压与原生质体RNase活性呈显着正相关。提取高质量的甘蔗原生质体总RNA需要保证原生质体的活力至少在70%以上,用改良Trizol法提取的甘蔗原生质体总RNA纯度好且产量高。(2)通过对甘蔗幼叶酶解前后的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了甘蔗体细胞融合过程中酶解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共得到117411个Unigene,4346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21123个基因上调表达,22337个基因下调表达。其中与甘蔗体细胞融合密切相关的GO term有发育过程(developmental process)、生长(growth)、细胞增殖(cell proliferation)、转录调控因子活性(transcription regulator activity)、信号转导因子活性(signal transducer activity)、抗氧化活性(antioxidant activity)、氧化胁迫(oxidative stress)、激酶活性(kinase activity)、细胞周期(cell cycle)、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植物激素信号转导(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tion)等。杂合体细胞再生相关的关键基因(细胞壁合成、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增殖、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在甘蔗体细胞杂合体细胞融合的不同阶段表达量差异显着,以上结果表明体细胞融合的处理过程可能在分子水平上对杂合体细胞再生植株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3)将甘蔗杂合体细胞在不同激素浓度下培养,研究了甘蔗杂合体细胞分别在最优和最差激素组合下的生长情况和再生关键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最优激素组合显着提高甘蔗杂合体细胞细胞壁再生速度,且有利于甘蔗杂合体细胞的增殖分裂,在培养30天时,最优激素组合培养条件下的植板率更高;选取了细胞壁合成(GAUT、CESA)、细胞周期调控(Cvclin B、Cyclin A)、细胞增殖(PSK)、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途径(Aux/IAA、Cyclin D3、CDC2)8个关键基因,分析了甘蔗杂合体细胞在最优和最差激素组合培养下的8个关键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荧光定量结果与杂合体细胞再生过程的生理指标一致,可见激素是通过调控杂合体细胞再生相关关键基因从而在杂合体细胞再生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俊,聂琼,杨川龙,陈茜[5](2012)在《不同质膜稳定剂对烟草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的影响》文中指出质膜稳定剂能增加完整原生质体数量,防止质膜破坏,促进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和细胞分裂形成细胞团。本研究拟在原生质体酶解液中分别加入CaCl2.2H2O、KH2PO4、MES 3种质膜稳定剂,或3种质膜稳定剂组合分离、提纯、培养原生质体,探讨3种质膜稳定剂对烟草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质膜稳定剂对于解离出的原生质体的质量及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和原生质体细胞分裂都有一定影响,最佳浓度分别为CaCl2.2H2O 10 mM、KH2PO40.7 mM、MES 5 mM;3种质膜稳定剂组合以CaCl2.2H2O 5 mM、KH2PO40.35 mM与MES 2.5 mM的组合最佳,原生质体壁再生率达88.5%,细胞分裂率达77.5%,表明能最快促进烟草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及细胞分裂生长。

张改娜[6](2004)在《三种豆科牧草的原生质体的培养及骆驼刺和鹰嘴紫云英的体细胞杂交》文中研究说明以草木樨状黄芪发根农杆菌A4转化系再生植株幼叶为材料,通过酶法分离出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持续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并高频率分化出再生苗。比较了不同叶龄、预处理时间、不同酶解时间和培养密度及不同激素组合对原生质体分裂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原生质体以3×105个/ml的植板密度,采用液体浅层培养在附加有2.0mg/L2,4-D,0.2mg/L6BA,0.3 M甘露醇,2%(w/v)蔗糖和500mg/L水解酪蛋白的DPD培养基中,可获得最佳培养效果,其细胞分裂频率达38%左右。由原生质体获得的愈伤组织可再生植株。 对骆驼刺发根农杆菌A4转化系愈伤组织分离的原生质体进行了培养,并获得了愈伤组织和分化的幼苗。结果表明,新转代8d的黄色颗粒状愈伤组织,为获得大量有活力(80%)的原生质体的最佳状态。渗透压为540±3mmol/L时,原生质体以4×105个/ml的植板密度培养于附加有1.5mg/L2,4-D,0.2mg/L6BA,0.3M甘露醇,2%(w/v)蔗糖和500mg/L水解酪蛋白的DPD培养基中,分裂频率可达41.7%。由原生质体获得的愈伤组织有再生植株的能力。 用甲硫氨酸抗性系鹰嘴紫云英的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发现该愈伤组织在转代12d时,游离的原生质体活力最高。原生质体以2×105个/ml的植板密度,培养于附加有2.0mg/L 2,4-D,0.2mg/L6BA,,0.3M甘露醇,2%(w/v)蔗糖和500mg/L水解酪蛋白的DPD培养基中,分裂频率可达到38%。原生质体形成的愈伤组织在附加有高浓度KT的MS基本培养基上,可诱导出丛生芽。

金红[7](2002)在《三种豆科牧草的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文中提出用草木樨状黄芪甲硫氨酸抗性变异系植株茎切段诱导的松软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酶法分离出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持续分裂形成了愈伤组织,并高频率地分化出再生苗。比较了不同培养基、培养方法和培养密度对原生质体分裂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原生质体以3×105/ml的植板密度,采用琼脂糖岛法培养在附加2,4-D1.0mg/L、6BA0.5mg/L、水解酪蛋白500mg/L、蔗糖3%、甘露醇0.3mol/L的KM8D培养基中,可获得最佳效果,其细胞分裂频率达38%左右。原生质体再生的植株仍然保持对甲硫氨酸的抗性,同时对乙硫氨酸表现交叉抗性。染色体检查,同工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酯酶)和RAPD分析表明,来源于抗性系原生质体的再生植株具一定的遗传稳定性,但与野生型相比亦发生了一些变异。 本研究对紫花苜蓿发根农杆菌转化系愈伤组织分离的原生质体进行了培养,并获得了愈伤组织和分化的发状根。结果表明,用转代后生长12d的愈伤组织,分离的原生质体产率为4.2×106个/g,原生质体活力在80%以上。原生质体以1.0×105/ml的植板密度培养于附加2mg/L2,4-D,0.2mg/L KT,0.3mol/L甘露醇,2%蔗糖,500mg/L水解酪蛋白的DPD培养基上,分裂频率可达24%。原生质体分裂形成的愈伤组织在无激素MS培养基上再分化出的发状根仍具冠瘿碱合成酶活性。 通过PEG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和杂种细胞的筛选培养,首次得到沙打旺(+)紫花苜蓿的属间体细胞杂种。尽管双亲均已丧失分化植株的能力,但由于再生互补效应,杂种细胞系R1仍出现分化,并得到小苗。杂种R1细胞的染色体数检查、冠瘿碱检测、同工酶分析,可溶性蛋白SDS-PAGE电泳和RAPD分析结果,都证明了其杂种特性。

吴斯俊,丁昱晗,王晓琴[8](2016)在《小立碗藓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过程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小立碗藓具有遗传背景清楚、活体观察方便、生活史短、再生能力强等特点,是研究发育的理想模式植物。【方法】应用0.5%的崩溃酶将生长7 d的原丝体酶解,得到新鲜原生质体,先过滤再用8%的甘露醇洗涤,在含有为8%的甘露醇的BCDA液体培养基内培养2 d和4 d。采用新鲜原生质体、再生2 d和再生4d的原生质体作材料,使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期原生质体的细胞壁再生过程,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细胞壁再生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培养2 d后开始有微纤丝发生,在原生质体培养4 d时形成细胞壁结构,细胞开始进行分裂。分析细胞壁再生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发现在新鲜原生质体中基因表达量最低,原生质体培养2 d和培养4 d后,基因表达量均比在新鲜原生质体中的表达量高。【结论】小立碗藓原生质体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 d微纤丝发生;原生质体培养4 d形成完整的细胞壁结构。

梁微[9](2007)在《大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的组织培养及离体诱导多倍体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大叶秦艽幼苗叶片为材料,对其进行了离体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靠叶片基部的叶片切块是最适的外植体,在附加2.0 mg/L 2,4-D和0.5 mg/L KT的MS培养基上出愈率最高,可达95%以上。附加1.5 mg/L2,4-D,0.2 mg/L 6-BA和500 mg/L LH的MS培养基既是胚性愈伤组织最佳诱导培养基,也是良好的继代培养基。诱导胚状体最适培养基为:1/2MS+0.1 mg/L 2,4-D+2.0 mg/L 6-BA +500 mg/L LH。当胚状体发育到子叶胚时期用镊子轻轻取下,转接到MS0培养基上,两周后即可发育出具根、茎、叶的完整秦艽小苗。对大叶秦艽胚性愈伤组织分离的原生质体进行了培养,获得了初见分化的愈伤组织。研究结果表明,新转代7d的黄色颗粒状愈伤组织为获得大量有活力(80%)原生质体的最佳状态。渗透剂为0.4M甘露醇,2%(w/v)蔗糖时,原生质体以3.5×105/ml植板密度培养于附加有1.5mg/L2,4-D,0.2mg/L 6-BA,和500mg/L LH的DPD培养基中进行液体浅层培养,分裂频率可达40%左右。由原生质体获得的愈伤组织在附加有0.1mg/L2,4-D,2.0mg/L 6-BA,500mg/L LH的MS固体培养基上可分化出芽。研究还以大叶秦艽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将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加入培养基和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泡两种方法处理胚性愈伤组织,筛选出了比较合适秦艽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和最适的秋水仙素浓度及处理时间。经染色体数目检查表明,这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地诱导出四倍体细胞(4n=4x=52)的产生。但是用液体浸泡法获得的变异率高于加入培养基法,并以初见分化的胚性愈伤组织为诱导材料效果较好,当用0.1%秋水仙素溶液处理6h时,植株有形态变异的高达46.4%。

江年琼[10](2002)在《三白草和鱼腥草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有以下几点: 1对三白草科的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 (Lour.)Baill.)和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白草和鱼腥草的核型公式分别为K(2n)=22=4m+16sm+2st和K(2n)=24=14m+10sm。 2三白草的茎、叶和地下根茎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但以嫩茎段作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NAA0.2mg/L和BA1.0mg/L及肌醇200mg/L时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外植体消毒以0.1%HgCl2处理8min污染率最低。 3在三白草悬浮培养时,不同碳源、蔗糖浓度、激素种类、不同培养基和接种量等对三白草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均有影响。其中以3%蔗糖作为碳源,以MS培养基中附加2,4-D1.5mg/L和BA1.0mg/L为好,接种量为4.0gDW/L时,细胞的绝对生长速率较快。 4通过L9(34)和L16(45)的正交设计,对酶溶液最佳配方及影响原生质体融合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三白草原生质体酶溶液的组成以1.5%的纤维素酶、0.1%果胶酶、0.7mol/L甘露醇和10h的酶解时间为好。分离鱼腥草原生质体的酶溶液除纤维素酶的浓度为1.0%外,其余与三白草相同。由40%PEG(6000)、15mmol/L CaCl2 2H2O、0.4mmol/L KH2PO4和0.7mol/L甘露醇组成的、pH为9.0的融合剂效果较好。原生质体密度为1×106个/ml较佳。 5用PEG诱导融合的双核异核体率为11%左右,将融合原生质体培养在含有NAA1.0mg/L和BA0.5mg/L的MS培养基中,5~6d后,再生细胞发生首次分裂,培养12周后,将直径约2.0mm的愈伤组织转移到添加NAA1.0mg/L的MS培养基上培养4周,愈伤组织迅速增殖。杂种愈伤组织中,80%以上的染 三自草和鱼腥草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 色体数目在36~50条之间,但形态学上有一定的变异。随着继代时间的延长, 染色体的变异系数越来越小。研究结果表明,三白草和鱼腥草原生质体融合获得 了属间杂种愈伤组织。 6对杂种愈伤组织和两种原植物的混合物,分别用醇和水进行提取,再对提 取物进行药理实验,结果表明:杂种愈伤组织和两原植物混合后的水提取液可使 小臼鼠胸腺的重量增加,p<O.05,但两者间无显着性差异,p>0刀5。

二、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壁再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壁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壁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一) 原生质体的游离和培养
    (二) 荧光染色及香豆素处理
    (三) 原生质体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四) 原生质体电镜多糖细胞化学染色
观 察 结 果
    (一) 细胞壁再生及其与原生质体粘连的关系
    (二) 原生质体再生壁的超微结构
    (三) 原生质体再生壁的化学性质
讨 论

(4)甘蔗体细胞融合的分子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体细胞融合概述
        1.1.1 原生质体的分离
        1.1.2 原生质体融合
        1.1.3 杂合体细胞的筛选
        1.1.4 杂合体细胞的培养
    1.2 甘蔗体细胞融合研究进展
    1.3 甘蔗体细胞融合存在的瓶颈
    1.4 体细胞融合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5 激素是调控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关键因素
        1.5.1 激素对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的影响
        1.5.2 激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1.5.3 激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1.5.4 激素对体细胞胚形成的影响
        1.5.5 激素对器官分化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蔗原生质体RNA提取条件和方法的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
        2.1.2 甘蔗幼叶酶解方法
        2.1.3 甘蔗原生质体钝化方法
        2.1.4 甘蔗原生质体融合方法
        2.1.5 原生质体活力检测
        2.1.6 原生质体RNase活性测定方法
        2.1.7 原生质体RNA含量测定方法
        2.1.8 总RNA提取方法
        2.1.9 RNA检测
        2.1.10 RT-PCR
        2.1.11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甘蔗原生质体活力对RNase活性的影响
        2.2.2 不同甘蔗原生质体活力对核酸含量的影响
        2.2.3 不同甘蔗原生质体活力对RNA提取效果的影响
        2.2.4 不同渗透压对甘蔗原生质体RNase活性的影响
        2.2.5 不同渗透压对甘蔗原生质体核酸含量的影响
        2.2.6 不同渗透压对甘蔗原生质体活力的影响
        2.2.7 RNase活性与甘蔗原生质体活力、渗透压相关性分析
        2.2.8 不同提取方法对甘蔗原生质体RNA提取效果的影响
        2.2.9 体细胞融合不同阶段对甘蔗原生质体RNase活性的影响
        2.2.10 体细胞融合不同阶段对甘蔗原生质体核酸含量的影响
        2.2.11 体细胞融合不同阶段对原生质体活力的影响
        2.2.12 体细胞融合不同阶段对原生质体渗透压的影响
        2.2.13 体细胞融合不同阶段原生质体RNA的提取效果
    2.3 讨论
        2.3.1 RNase是影响RNA提取的主要因素
        2.3.2 原生质体活力是影响RNase活性及RNA提取成功与否的直接因素
        2.3.3 渗透压对RNase活性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2.3.4 甘蔗体细胞融合过程中原生质体RNA提取困难的原因
        2.3.5 选用合适的提取方法是甘蔗原生质RNA提取成功的重要因素
    2.4 小结
第三章 甘蔗体细胞融合过程中(幼叶酶解前后)转录组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转录组测序的样品处理及采集
        3.1.2 转录组测序的文库建立
        3.1.3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3.1.4 转录本拼接
        3.1.5 基因功能注释
        3.1.6 基因表达量计算
        3.1.7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1.8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3.1.9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3.1.10 qRT-PCR验证转录组数据可靠性
        3.1.11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甘蔗体细胞融合过程中(幼叶酶解前后)转录组学研究的幼叶及细胞采样要求
        3.2.2 甘蔗体细胞融合过程中(幼叶酶解前后)转录组学研究对RNA提取质量的验证
        3.2.3 甘蔗体细胞融合过程中(幼叶酶解前后)转录组学研究测序数据质置评估
        3.2.4 甘蔗体细胞融合过程中(幼叶酶解前后)转录组学研究转录本拼接
        3.2.5 甘蔗体细胞融合过程中(幼叶酶解前后)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分析
        3.2.6 qRT-PCR验证结果
        3.2.7 差异基因表达水平的聚类分析
        3.2.8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
        3.2.9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3.2.10 酶解前后再生植株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11 再生关键基因在甘蔗体细胞融合不同阶段中的差异表达
    3.3 讨论
        3.3.1 细胞壁再生相关基因
        3.3.2 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
        3.3.3 细胞增殖相关基因
        3.3.4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
        3.3.5 体细胞胚形成相关基因
        3.3.6 胁迫相关基因
    3.4 小结
第四章 激素调控甘蔗杂合体细胞再生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材料
        4.1.2 甘蔗幼叶酶解方法
        4.1.3 甘蔗原生质体钝化方法
        4.1.4 甘蔗原生质体融合方法
        4.1.5 甘蔗杂合体细胞培养方案
        4.1.6 原生质体细胞壁的检测
        4.1.7 原生质体分裂频率的检测
        4.1.8 原生质体植板率的检测
        4.1.9 原生质体RNA提取方法与RNA的检测
        4.1.10 RT-PCR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激素浓度对甘蔗杂合体细胞壁再生的影响
        4.2.2 不同激素浓度对甘蔗杂合体细胞分裂能力和植板率的影响
        4.2.3 不同激素浓度对甘蔗杂合体细胞再生过程中GAUT表达的影响
        4.2.4 不同激素浓度对甘蔗杂合体细胞再生过程中CESA表达的影响
        4.2.5 不同激素浓度对甘蔗杂合体细胞再生过程中Cyclin A表达的影响
        4.2.6 不同激素浓度对甘蔗杂合体细胞再生过程中Cyclin B表达的影响
        4.2.7 不同激素浓度对甘蔗杂合体细胞再生过程中PSK表达的影响
        4.2.8 不同激素浓度对甘蔗杂合体细胞再生过程中Aux/IAA表达的影响
        4.2.9 不同激素浓度对甘蔗杂合体细胞再生过程中cyclin D3表达的影响
        4.2.10 不同激素浓度对甘蔗杂合体细胞再生过程中cdc2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激素与甘蔗杂合体细胞的再生密切相关
        4.3.2 杂合体细胞再生与激素对细胞壁再生相关基因的调控密切相关
        4.3.3 杂合体细胞再生与激素对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调控密切相关
        4.3.4 杂合体细胞再生与激素对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调控密切相关
        4.3.5 杂合体细胞再生与激素对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调控密切相关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问题与展望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不同质膜稳定剂对烟草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材料的培养
        1.2.2 原生质体的分离与纯化
        1.2.3 酶解液中质膜稳定剂的设置
        1.2.4 原生质体的培养
        1.2.5 原生质体产量的测定
        1.2.6 原生质体活力的测定
        1.2.7 原生质体再生壁的测定
2 结果和分析
    2.1 CaCl2·2H2O对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的影响
    2.2 KH2PO4对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的影响
    2.3 MES对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的影响
    2.4 质膜稳定剂组合对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的影响
3 讨 论

(6)三种豆科牧草的原生质体的培养及骆驼刺和鹰嘴紫云英的体细胞杂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部分 三种豆科牧草的原生质体的培养
    一 前言
        1 原生质体培养概况
        2 豆科牧草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概况
        3 Ri质粒在原生质体及体细胞杂交中的应用
        4 Ri质粒在植物转化中现存的问题与本试验的目的
    第一章 三种发根农杆菌A_4转化系毛根的细胞学观察及同工酶酶谱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不同毛根分化苗的比较试验
        1.3 细胞学观察
        1.4 同工酶分析
        1.4.1 样品制备法
        1.4.2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1.4.3 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
        1.4.4 酯酶同工酶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类型转化系毛根分化苗的能力
        2.2 不同转化系毛根的细胞学变化
        2.3 转化系同工酶酶谱的变化
        2.3.1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
        2.3.2 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酶谱
        2.3.3 酯酶同工酶酶谱
    第二章 草木樨状黄芪A_4转化系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原生质体的分离及纯化
        1.3 原生质体培养
        1.4 愈伤组织的形成及植株分化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原生质体的游离
        2.1.1 不同取材时间对分离原生质体的影响
        2.1.2 预处理对原生质体活力的影响
        2.1.3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分裂频率的影响
        2.2 原生质体的早期分裂、愈伤再生及其影响因素
        2.2.1 原生质体培养及其早期分裂
        2.2.2 激素对原生质体分裂和小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2.2.3 光、温度等因素对草木樨状黄芪A4转化系再生植株叶肉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
        2.2.4 原生质体的形成与不同激素组合对苗分化的影响
        3 结论
    第三章 骆驼刺发根农杆菌A_4转化系的原生质体培养与植株再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原生质体的分离及纯化
        1.3 原生质体培养
        1.4 愈伤组织形成及植株的再生
        2 结果与分析
        2.1 愈伤组织生长与原生质体游离
        2.2 预处理与原生质体游离
        2.3 基本培养基对骆驼刺A_4转化系愈伤原生质体分裂频率的影响
        2.4 原生质体密度对其分裂频率的影响
        2.5 渗透压对原生质体分裂频率的影响
        2.6 不同激素组合培养对骆驼刺A_4转化系愈伤原生质体分裂频率的影响
        2.7 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再分化的影响
        3 结论
    第四章 鹰嘴紫云英甲硫氨酸抗性系原生质体培养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原生质体的分离及纯化
        1.3 原生质体培养
        1.4 原生质体愈伤形成与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愈伤组织生长和原生质体游离
        2.2 原生质体密度对其分裂频率的影响
        2.3 不同激素组合培养对鹰嘴紫云英甲硫氨酸抗性系愈伤原生质体分裂频率的影响
        2.4 不同激素组合对原生质体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3 结论
    第五章 讨论
        1 影响原生质体培养的内在因素
        2 酶液组成对原生质体产率和活力的影响
        3 原生质体的接种密度、所用培养基和培养方法对原生质体分裂生长的影响
        4 原生质体培养中的粘连现象
第二部分 骆驼刺和鹰嘴紫云英的体细胞杂交
    一 前言
        1 植物体细胞研究概况
        2 豆科牧草的体细胞杂交
        3 电激法应用于体细胞杂交
        4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意义
    二 骆驼刺与鹰嘴紫云英的体细胞杂交
        1 料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原生质体融合
        1.2.1 融合和杂种细胞的筛选体系
        1.2.2 用IOA对原生质体进行预处理
        1.3 融合与培养
        1.3.1 电融合过程
        1.3.2 融合细胞的培养与分裂
        1.3.3 小细胞团的增值和愈伤组织的分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IOA预处理对骆驼刺原生质体存活和分裂的影响
        2.2 原生质体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串珠的影响
        2.3 电场因素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2.3.1 交流电场强度对原生质体串珠形成的影响
        2.3.2 直流脉冲场强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2.3.3 直流脉冲幅宽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2.3.4 直流脉冲次数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2.4 甘露醇浓度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2.5 融合细胞的培养和杂种的筛选
    三 讨论
    四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7)三种豆科牧草的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词表
一、 前言
    1.1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概况
    1.2 豆科牧草原生质体培养研究概况
    1.3 植物体细胞杂交研究概况
    1.4 豆科牧草的体细胞杂交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二、 草木樨状黄芪甲硫氨酸抗性系的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原生质体的分离及纯化
        1.3 原生质体培养
        1.4 愈伤组织形成及植株分化
        1.5 染色体分析
        1.6 原生质体来源的愈伤组织对甲硫氨酸的抗性及对乙硫氨酸的交叉抗性测定
        1.7 同工酶分析
        1.8 再生植株可溶性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
        1.9 抗性植株的RAPD分析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原生质体游离
        2.2 原生质体的早期分裂及其影响因素
        2.3 原生质体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及其分化
        2.4 原生质体来源的愈伤组织对甲硫氨酸的抗性及对乙硫氨酸的交叉抗性
        2.5 染色体分析
        2.6 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
        2.7 RAPD分析
    3 讨论
        3.1 影响原生质体培养的内在因素
        3.2 酶液组成对原生质体产率和活力的影响
        3.3 原生质体的接种密度、所用培养基和培养方法对原生质体分裂生长的影响
        3.4 原生质体培养中的粘连现象
        3.5 草木樨状黄芪抗甲硫氨酸变异系原生质体培养后的抗性特征
三、 苜蓿发根农杆菌转化系的原生质体培养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原生质体的游离与纯化
        1.3 原生质体培养
        1.4 冠瘿碱合成酶活性的鉴定
        1.5 同工酶分析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愈伤组织生长与原生质体分离
        2.2 原生质体培养密度对原生质体分裂的影响
        2.3 愈伤组织的分化
        2.4 冠瘿碱合成酶活性的鉴定
        2.5 同工酶电泳分析
    3 讨论
四、 沙打旺与苜蓿原生质体融合再生属间体细胞杂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原生质体融合
        1.3 异源融合体的鉴别
        1.4 融合产物的培养
        1.5 体细胞杂种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IOA预处理对紫花苜蓿原生质体存活和分裂的影响
        2.2 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因素
        2.3 融合细胞的培养
        2.4 融合产物的再生
        2.5 染色体分析
        2.6 冠瘿碱分析
        2.7 同工酶分析
        2.8 可溶性蛋白SDS-PAGE图谱
        2.9 RAPD分析
    3 讨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8)小立碗藓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过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的收集
    1. 2 透射电镜观察
    1. 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量
        1.3.1 RNA提取Trizol法
        1.3.2 RNA反转录成c DNA
        1.3.3实时荧光定量PCR
        1.3.4表达量计算
2 结果分析
    2. 1 透射电镜观察
    2. 2 细胞壁再生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
3 讨论

(9)大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的组织培养及离体诱导多倍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大叶秦艽离体组织培养
    1 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现状
        1.1 胚胎发生的普遍性
        1.2 胚状体的发生途径和特征
        1.2.1 直接从外植体上发生
        1.2.2 从愈伤组织上发生
        1.2.3 从游离的单细胞发生
        1.3 影响胚状体发生和发育的因素
        1.3.1 供体植物的基因型
        1.3.2 外植体的来源和培养物的生理状况
        1.3.4 外源激素对体细胞胚发生的调控
        1.3.5 培养基的氮源
        1.3.6 天然提取物与活性炭对胚状体形成的作用
        1.4 体细胞胚形成的基因表达调控
        1.5 秦艽组织培养研究的概况及本研究的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无菌植物材料的获得
        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2.3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
        2.4 胚状体发育成株
        2.5 炼苗移栽
    3 结果与分析
        3.1 无菌植物材料的获得
        3.2 愈伤组织的诱导
        3.3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
        3.4 体细胞胚的发育
        3.5 炼苗移栽
    4 结论
    5 讨论
第二章 秦艽原生质体培养
    1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现况
        1.1 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在遗传操作中的重要性
        1.2 影响原生质体培养的因素
        1.2.1 影响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因素
        1.2.1.1 原生质体的材料来源及生理状态
        1.2.1.2 原生质体的分离
        1.2.2 影响原生质体分裂的因素
        1.2.2.1 培养基
        1.2.2.2 外源激素
        1.2.2.3 培养密度
        1.2.2.4 原生质体培养方法
        1.3 秦艽原生质体培养研究现况及本研究的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原生质体的分离及纯化
        2.3 原生质体培养
        2.4 愈伤组织形成及试管苗的分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生质体的分离及纯化
        3.1.1 不同纤维素酶对原生质体酶解效果的影响
        3.1.2 不同浓度果胶酶对原生质体酶解效果的影响
        3.1.3 不同取材时间对原生质体游离的影响
        3.1.4 低温预处理对原生质体游离和分裂的影响
        3.2 原生质体的早期分裂及其影响因素
        3.2.1 原生质体培养及其早期分裂
        3.2.2 渗透压对原生质体分裂频率的影响
        3.2.3 基本培养基对原生质体分裂频率的影响
        3.2.4 原生质体密度对其分裂频率的影响
        3.2.5 不同激素组合对原生质体分裂频率的影响
        3.3 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4 结论
    5 讨论
        5.1 影响原生质体培养的内在因素
        5.2 酶液组成对原生质体产率和活力的影响
        5.3 原生质体的接种密度、培养基和培养方法对原生质体分裂的影响
        5.4 原生质体培养中的粘连现象
第三章 大叶秦艽离体多倍体的诱导
    1 药用植物离体多倍体诱导研究概述
        1.1 多倍体在中药材生产上的应用优势
        1.1.1 抗性增强
        1.1.2 药用活性成分含量高
        1.2 离体条件下多倍体的诱导
        1.2.1 离体条件下的诱导方法
        1.2.1.1 液体培养基浸泡法
        1.2.1.2 固体培养基法
        1.2.1.3 用棉球蘸取秋水仙素溶液覆盖于组织块上
        1.2.2 影响植物离体组织加倍的因素
        1.2.2.1 基因型
        1.2.2.2 外植体的种类
        1.2.2.3 诱导组织块的大小
        1.2.2.4 培养基中激素种类和浓度
        1.2.3 多倍体植株的鉴定
        1.2.3.1 形态鉴定法
        1.2.3.2 细胞学鉴定法
        1.2.3.3 染色体计数法
        1.2.3.4 分子水平的鉴定
    2 秦艽多倍体的研究现况及本研究的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设计和方法
        3.2.1 培养基
        3.2.2 培养条件
        3.2.2.1 秋水仙素液体浸渍法
        3.2.2.2 秋水仙素加入培养基法
        3.2.3 多倍体的检查
        3.2.3.1 形态学变化
        3.2.3.2 细胞学观察
    4 结果与分析
        4.3.1 用愈伤组织诱导多倍体的结果
        4.3.1.1 用秋水仙素液体浸渍法处理的结果
        4.3.1.2 用秋水仙素加入培养基法处理的结果
        4.3.2 用初见分化的愈伤组织诱导多倍体的结果
        4.3.2.1 用秋水仙素液体浸渍法处理的结果
        4.3.2.2 用秋水仙素加入培养基法处理的结果分析
        4.3.3 不同外植体对多倍体诱导的比较
        4.3.4 多倍体及变异株诱导结果
        4.3.4.1 形态学变化
        4.3.4.2 细胞学鉴定
    5 结论
    6 讨论
        6.1 诱导材料的选择
        6.2 秋水仙素处理离体材料的浓度与时间组合的选择
        6.3 秋水仙素处理离体材料的方法选择
        6.4 多倍体鉴定的方法问题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致谢

(10)三白草和鱼腥草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1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进展
    1.1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现状
    1.2 植物原生质体的制备和纯化
        1.2.1 植物原生质体的材料来源及预处理
        1.2.1.1 植物原生质体的材料来源
        1.2.1.2 植物原生质体的预处理
        1.2.2 植物原生质体的制备
        1.2.3 分离原生质体常用的酶
        1.2.4 渗透压稳定剂
        1.2.5 酶解处理
        1.2.6 植物原生质体的纯化
        1.2.7 植物原生质体的活力鉴定
        1.2.7.1 细胞壁染色法
        1.2.7.2 原生质体活性测定
    1.3 植物原生质体的培养
        1.3.1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意义
        1.3.2 原生质体培养基
        1.3.3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技术
        1.3.3.1 植物原生质体的培养方法
        1.3.3.1.1 固体培养法
        1.3.3.1.2 液体培养法
        1.3.3.1.3 双层培养法
        1.3.3.1.4 看护培养法
        1.3.3.2 培养条件
    1.4 植物原生质体的发育和植株再生
        1.4.1 细胞壁再生
        1.4.2 细胞分裂
        1.4.3 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形成
        1.4.4 植株再生与根的形成
    1.5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1.5.1 原生质体的制备
        1.5.2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1.5.2.1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化学方法
        1.5.2.1.1 离子诱导融合法
        1.5.2.1.1.1 NaNO_3法
        1.5.2.1.1.2 高Ca~(2+)高pH法
        1.5.2.1.2 高聚分子诱导融合法
        1.5.2.1.2.1 聚乙二醇(PEG)法
        1.5.2.1.2.2 聚乙酸乙烯脂(PVA)及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法
        1.5.2.2 植物原生质体电场诱导融合法
        1.5.3 PEG法原生质体融合过程
        1.5.4 影响原生质体融合的因素
        1.5.5 杂种细胞筛选
        1.5.5.1 遗传互补筛选法
        1.5.5.2 利用营养缺陷型选择融合子
        1.5.5.3 抗性互补筛选法
        1.5.5.4 利用灭活原生质体选择融合子
        1.5.5.5 利用生长特性筛选法
        1.5.5.6 利用物理特性筛选法
2 三白草和鱼腥草的研究进展
    2.1 三白草的研究进展
        2.1.1 三白草的性味功效及应用
        2.1.2 三白草的化学成分
        2.1.3 三白草的药理作用
    2.2 鱼腥草的研究进展
        2.2.1 鱼腥草的性味功效及应用
        2.2.2 鱼腥草的化学成分
        2.2.3 鱼腥草的药理作用
3 三白草和鱼腥草的核型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2.1 制片方法
        3.1.2.2 结果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染色体数目
        3.2.2 三白草和鱼腥草的核型
        3.2.3 三白草和鱼腥草的模式图
    3.3 讨论
4 三白草愈伤组织培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实验仪器
        4.1.2 试剂
        4.1.3 方法
    4.2 结果
        4.2.1 不同激素组合对三白草愈伤组织的影响
        4.2.2 NAA、BA不同比例对三白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3 不同消毒剂对三白草愈伤组织的影响
        4.2.4 不同培养基对三白草愈伤组织的影响
        4.2.5 培养基中肌醇含量对三白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3 结论与分析
5 三白草的悬浮培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来源及培养
        5.1.2 细胞生长测定
        5.1.3 总黄酮的测定
    5.2 结果
        5.2.1 不同激素组合对三白草悬浮培养细胞生长量的影响
        5.2.2 不同碳源对三白草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影响
        5.2.3 不同蔗糖浓度对三白草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影响
        5.2.4 接种量对三白草悬浮培养的细胞生长的影响
    5.3 结论与分析
        5.3.1 影响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因素
        5.3.2 对今后细胞培养工作的设想
6 三白草和鱼腥草原生质体的融合
    6.1 材料
        6.1.1 试剂及试液
        6.1.1.1 CPW溶液
        6.1.1.2 酶溶液
        6.1.1.3 融合液
        6.1.1.4 原生质体培养基
        6.1.2 仪器设备
    6.2 方法
        6.2.1 三白草原生质体的制备
        6.2.2 鱼腥草原生质体制备
        6.2.3 原生质体产量的测定
        6.2.4 原生质体活力测定
        6.2.5 原生质体的融合
        6.2.6 融合体的培养
        6.2.7 融合体的鉴定
        6.2.7.1 杂种愈伤组织的形态鉴定
        6.2.7.2 荧光染色法鉴定
        6.2.7.3 杂种愈伤组织的染色体分析
        6.2.7.4 融合体的电镜观察
        6.2.8 药理作用比较——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酶解因素对原生质体产量及活力的影响
        6.3.2 不同融合液对融合率的影响
        6.3.3 融合液处理时间对融合率的影响
        6.3.4 原生质体不同密度对融合率的影响
        6.3.5 融合剂滴加量对融合率的影响
        6.3.6 杂种愈伤组织的染色体分析
        6.3.7 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7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致谢
附录

四、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壁再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壁再生的研究[J]. 李喜文,安利佳,佟德娟,黄百渠,郝水. 植物学报, 1994(01)
  • [2]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几种细胞器的变化[J]. 李喜文,安利佳,黄百渠,郝水. 实验生物学报, 1994(01)
  • [3]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核的变化[J]. 李喜文,安利佳,黄百渠,郝水. 实验生物学报, 1994(01)
  • [4]甘蔗体细胞融合的分子基础研究[D]. 刘芳君. 广西大学, 2019(01)
  • [5]不同质膜稳定剂对烟草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的影响[J]. 朱俊,聂琼,杨川龙,陈茜.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2(03)
  • [6]三种豆科牧草的原生质体的培养及骆驼刺和鹰嘴紫云英的体细胞杂交[D]. 张改娜. 西北大学, 2004(04)
  • [7]三种豆科牧草的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D]. 金红. 西北大学, 2002(02)
  • [8]小立碗藓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过程观察[J]. 吴斯俊,丁昱晗,王晓琴.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6(02)
  • [9]大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的组织培养及离体诱导多倍体的研究[D]. 梁微. 西北大学, 2007(04)
  • [10]三白草和鱼腥草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D]. 江年琼. 中南林学院, 2002(02)

标签:;  ;  ;  ;  ;  

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壁再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