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刍议搞好省会邮政通信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尤宗义[1](1991)在《搞活省会邮政通信企业浅议》文中研究表明 省会邮政通信企业,属于邮电部门的大中型企业,它担负着全网三分之一以上的邮政通信任务,业务收入占整个邮政业务总收入的35%以上,是全国邮政通信网的枢纽和重要支柱。从邮政通信建设的长远目标来看,省会邮政局是建设和发展的重点,也是实现邮政通信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在面临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省会邮政局作为单纯的邮政企业,由
崔万功[2](1992)在《省会邮政局开拓非通信领域经营的探讨》文中指出 省会邮政局是全国邮政网中的主要枢纽局。担负着全网三分之一以上的邮政通信的进、出、转任务。业务总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业务收入约占50%左右。因此,省会邮政局的工作好坏,效益大小,分配水平的高低,都涉及到整个邮政职工的利益所在。所以,省会邮政局不仅要把通信领域的经营搞好,而且也要把非通信领域的经营搞好。尤其在当前邮政面临着
郭常顺[3](2018)在《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接收与重建(1945-1949)》文中指出湖北位于华中腹地,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武汉成为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经济中心,国民党仅次于南京的第二大政治中心,也是国共两党的重要活动区域,其战略地位得以进一步凸显。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北,尤其是武汉,成为中日两军浴血奋战、重兵对峙的区域,历时7年之久。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展开对全国各地沦陷区的分区受降。依照国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湖北省政府开始了对湖北沦陷区的接收与重建。抗战期间,随着日军的不断进攻,国统区日渐萎缩。湖北省政府最终退守恩施,鄂西国统区开始形成,肩负起拱卫陪都、屏障西南的重任。在省主席陈诚的坚强领导与努力推动下,以“增加生产”、“征购实物”、“物物交换”和“凭证分配”为主要内容的“新湖北建设运动”在鄂西全面展开,当地的工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及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闻名全国,鄂西国统区逐渐得以巩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中共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武装斗争,逐步在沦陷区站稳脚跟,开辟了鄂豫边区,成为鄂省境内与鄂西后方相比肩的两大抗日力量。在此期间,湖北沦陷区被战火覆盖,民众的生命与财产遭到毁灭性打击,损失惨重,鄂省经济元气大伤,已有成果几乎毁于一旦,“百废待兴”成为这一危局的真实写照。1944年后,随着抗战局势的日趋明朗化,国、共、日三方都开始积极布局,日军发动老河口、芷江战役,被国军所击败,中共则派出南下支队经略华中与华南。三方的战略态势出现了有利于中共方面的变化,这对于国民政府而言,鄂省的形势确实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政府开始了对湖北沦陷区的接收。蒋介石出于阻止中共方面接收的目的,积极笼络鄂省境内的伪军头目。在其有力配合下,国军第五与第六战区的部队迅即向湖北沦陷区开进,相继挺进武汉、沙市、宜昌等地,很快便与各地日伪军完成换防。与此同时,湖北省党政军等机构陆续“还治”武汉,隆重举行受降仪式,各县市政府纷纷返回各自辖区,中统、军统也在鄂省积极扩张势力,国民政府在湖北的统治地位得以重新确立。随着“还治”过程接近尾声,湖北省政府开办日军官兵与侨民管理处,对在鄂日俘与日侨展开集中收容与教育,妥善安排其日常生活,并在中央政府与武汉行营的配合下,积极组织运力,顺利将在鄂日俘与日侨遣返回国。面对数量庞大的日伪财产与公产,第六战区相继成立接管日方物资委员会等一系列机构,力求消解战后初期“四大金刚”等无序接收的乱象。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鄂省境内多数日伪财产与公产被省府所掌握,其经济实力得以迅速提升。在此之后,省府对其进行了相关处理,分别予以标卖、发还和充实教育基金,总体过程还算顺利。但是,接收过程中弊案迭出、贪腐横行,财产损失不少,对政府形象与民众观感产生了较大影响。沦陷区经过敌伪7年的蹂躏,各种社会关系亟待调整。大批军民在战时迁往后方,许多日本战犯与汉奸在战后被捕,如何对上述迁返的军民加以妥善安置并给予优抚,对上述战犯与汉奸加以惩治与审判,就成为摆在省府面前的重要课题。省府通过修祠、立碑等方式,对阵亡将士予以褒扬;积极筹措物资,开展优抚活动,给予军烈属物资关怀;办理青年军等退伍军人的复员转业事宜,力求使其各得其所;对过境的外省军民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其顺利还乡;积极改善公教人员的待遇,意在使其安心工作。囿于财力短缺,上述行动未能持续下去。武汉行营设置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以治其罪,收到一定效果,但是在种种因素的干扰下,许多战犯得以逃避审判与惩处。与此同时,战时西迁的学校与企业纷纷返回原址,谋求复校与复业,这一过程较为顺利,但因财力与物力所限,难以正常运作。出于扩大统治基础、加强社会控制的目的,省府采取措施,迅速恢复并发展一系列社团组织。面对战后社会风气的颓势,省府积极开展卫生与防疫工作,以安定人心,消除不稳定因素。在接收开展的同时,收复区的战后重建也陆续步入实施阶段。省府主要着眼于如下领域:(一)通过推进土地陈报复查工作、田赋与营业税划归地方、禁止摊派并举办捐献、合并机构与裁减冗员、市价征粮与禁征民夫、减购军粮与清发粮款等方式,谋求财粮问题的解决(二)积极推进工厂复工与农村复耕,聚焦重点工程,发展特色农业;着力于水利工程与水陆交通的恢复与发展,谋求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三)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邮政与通信网络,沟通各地的联系,以适应战后重建的客观需要(四)在万耀煌“教而后富”思想的引导下,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事业,举办运动会及童子军运动,为鄂省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五)出台“大武汉”建设等一批市政规划,积极开展市政建设,谋求鄂省城市的复兴。上述这些领域受限于人、财、物力的短缺,虽然取得一定进展,对后世产生一定积极影响,但是最终都没能完全实现,着实令人扼腕。总而言之,经过战后四年的努力,湖北收复区的接收大体顺利完成,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统治得以重新确立,此后的战后重建虽然取得了部分成效,但其成效很不明显,逐渐无疾而终,未获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国民政府而言,主观方面,一系列短板束缚其手脚,包括胜利突降,准备不足,手忙脚乱;贪腐横行,行政效率低下;时紧而事繁,短期内难以完成重建等原因;客观方面,则在于国共内战的持续扩大,与战后重建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换言之,即内战与重建矛盾重重,难以兼顾。就在国民政府举步维艰之际,中共实现了对湖北收复区的成功接管。
庞贵法[4](2007)在《我国邮政普遍服务及补偿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6年11月29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注册成立,标志着中国邮政体制改革步入新的阶段。成立后的集团公司一方面作为企业,直面市场竞争,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一方面承担国家邮政局规定的普遍服务义务,直面社会大众,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如何协调两者关系,在保证普遍服务的顺利实施的同时使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私营速递公司纷纷进入邮递市场,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部门也纷纷涉足原本属于邮政的许多经营领域,新兴的电子通信手段不断替代邮政通信业务,这样就使得邮政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提供普遍服务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并日益尖锐,传统的通过经营竞争性业务进行内部交叉补贴的方式受到挑战。本文正是基于以上问题,对我国邮政普遍服务进行了规范分析:明确了邮政普遍服务的内涵并界定了我国邮政普遍服务的范围及服务标准;并分析了我国邮政普遍服务的基本实际实施状况,总结了我国邮政普遍服务面临的问题;利用委托经济学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论,说明了政府对邮政企业进行普遍服务补贴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解决邮政由于提供普遍服务带来的种种问题,一是要政府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补贴,二是要靠邮政企业自身努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以经营营利性业务带来的利润弥补普遍服务性业务带来的亏损。本文是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重组及邮政储蓄银行经营机制转变的背景下写作,由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特殊情况,邮政普遍服务实施及补偿策略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尽相同。国内外目前对邮政普遍服务的补偿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通过何种方式上,本文在参考普遍服务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状况,对公认的普遍服务内涵做了合理的延伸;文章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在其他国有企业中的运用,分析了此理论在邮政企业的适用性,通过对邮政普遍服务的经济属性分析,运用契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通过多重委托代理模型,分析邮政企业与国家邮政局及政府的关联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多种问题;并通过规制经济学理论中的相关结论,分析了邮政普遍服务的实施机制,提出运用激励性规制来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带来的代理人效率不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面对由于经营国家委托的普遍服务业务带来的亏损,邮政企业不应只是依赖国家从各方面给予的补偿,而是要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合理利用自身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在减轻国家负担的同时,做大做强自身。
顾联瑜[5](1992)在《省会邮政局需要首先搞好搞活》文中研究表明 1991年,党中央制订了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切实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方针,并提出了12条措施。邮政系统如何贯彻执行这一方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邮政总局根据邮政通信的特点,提出当前邮政工作要重点搞好省会邮政局,认为省会邮政局是邮政通信网中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
王鸥[6](2001)在《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中国电信业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之路。这一艰辛历程,既有长期国家垄断通信的历史成因,又有我国经济、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发展因素,更有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索的体制渊源。当前电信发展和体制变革都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历史时刻,产业结构的重组和管制框架的建立必须既正视历史、又面对现实。为此,本人选定《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 建国以来,政府始终是业内发展和体制变迁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电信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由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所驱动的;通信体制的变迁主要是由相关工业主管部门间关系的演化所引发的。然而无论是产业政策驱动的电信业历史性飞跃,还是电信超常规发展对通信体制形成的巨大冲击,都渊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对电信业研究必须以这一时期为基本出发点。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在第一章《导论》中考察了传统电信的产业构成与基本特性,简略地回顾了中国古老而悠久的通信发展史后,就进入了论文研究的起点---计划经济时期的通信发展与体制形成。 第2章首先回顾了邮电管理体制的初创与“条块”关系的形成,考察和分析了计划经济时期邮电通信的发展政策与邮电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本文接着论述了中央政府对邮电部门的严格财务控制和计划管理,这些使得邮电部门不但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基础,而且难以发挥其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最后分析了通信管理体制的组织构成、工业主管部门的基本性质及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本章的结论:由于计划体制下的“条块”分割,通信自身发展又极其落后,邮电部仅仅实施其内部管理,根本无须行使其行业管理权限;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使管理权限越来越集中在中央一层,中央政府在通信发展决策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由此构成的中国通信发展中基本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这一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对中国通信发展将产生十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 第3章在回顾了改革开放初期通信产业定位的基础上,考察了贯穿整个80年代,中央政府为促进通信发展所确立的产业政策的详细内容。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在为邮电通信发展注入巨大投入的同时,也必然对邮电投资体制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推动了邮电通信的超常规发展,另一方面形成了邮电通信发展中高投入、低效率的基本特点。同时通信发展大大超出了邮电系统,遍布全国“条条”与“块块”的各类专用网迅速扩张。通信的高速发展不能不对变革滞后的管理体制产生巨大的冲击与震荡。 第4章以改革开放后区域性通信发展与体制变迁为背景,以地区专用网发展为基础,分析在“块块”通信发展中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通信发展、特别是市话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参与,在恢复了邮电部与地方双重管理体制后,中央政府逐步确立了地方政府参与通信发展的基本方针与政策。随着对投入的增加,电信发展越来越涉及到了地方政府的切身利益;邮电部门在实施以省为单位的经济核算制的过程中,也凸现了其强烈的部门利益取向,并强化了其政企合一的基本性质。这些变化在促进区域性通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构成了在地区通信发展中体制矛盾的基础。本章最后通过黑龙江省地区专用网和大庆市的典型案例,分析了在区域性通信发展中体制矛盾形成的基本原因。在地方通信发展中,矛盾表面反映在邮电公网与地区专网互连互通的问题上,问题的实质却是双方尖锐的利益矛盾冲突。 第5章分析在“条条”发展中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交叉重复的生产领域,体制转轨过程中逐渐演化为部门间的相互竞争关系,构成了日趋强烈的部门利益。伴随着巨大的需求与投入,一方面电信发展成为了一个遍及全国“条条块块”的行业,行业管理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电信业成为盈利颇佳、前景无限的领域,产业进入成为必然,当集行业垄断与行业管理于一乌的通信主管邮电部,在开始履行其行业管理职贡的同时,也利用其权力阻止拥有部门专网的相关政府部门的产业进入,这不能不但部门间的关系更加复杂:邮电部与相关工业主管部]],已不仅仅是行业垄断者与潜在竞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成为了行业的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的关系。部门关系的变化使部门冲突与矛盾进一步升级;尽管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最终得以成立,但无可避兔地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地激化通信管理体制的矛盾。笔者通过对不同层面上政府部门的基本行为及其变化的分析,特别是联通成立前后邮电部门行为方式的变化,进一步剖析了中国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 第6章主要内容是市场国家电信发展与体制变革的经验与启示。本章首先考察了市场国家政府进行市场干预的基本理论与历史实践。针对市场失灵,市场国家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经济性干预;主要集中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针对自然垄断产业所采取的基本手段是国家垄断与政府管制,由此在电信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政府管理模式:国家垄断、政府经营的欧洲模式与私人企业?
杨海荣[7](1988)在《谈时限和时限管理》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认为,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两次重大的历史“浪潮”之后,现在已进入了第三次“浪潮’即信息革命时代。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不断飞速进步和生产社会化日益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下,作为现代社会重要通信手段的邮政事业,必然也会随着客观形势的发
古松,杨海玉,舒文琼,乐宁,胡晓女,宿建光,孙慧,鲁义轩,杨海峰,郑宏,李鹏,董玉楠,刘兵,刘启诚,阴志华,王倩倩,杜娟[8](2005)在《北邮人——中国通信业五十年见证》文中研究表明北京邮电大学--中国通信行业的"黄埔军校",到今年10月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春华秋实路,她为中国通信业的建设和发展输送了一批批骨干人才。在中国通信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有北邮人的见证,在重要的历史事件中也每每留下了北邮人的身影。本期我们选取了中国通信发展历史上的60件大事,并随机采访了60位曾经在北京邮电大学工作和学习过的业内人士,让我们一起在对中国通信业辉煌发展史的回忆当中,共同找寻北邮人所留下的历史足迹。
牟博[9](2010)在《邮政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以G省邮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邮政法》规定邮政企业应承担普遍服务义务,国家给予普遍服务专项补贴,邮政监管部门受国家委托对邮政企业普遍服务开展情况进行监督。面临专业监管机构的监管和广大用户的监督,邮政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服务质量,做好邮政服务质量的管理,提升邮政服务质量,对邮政企业说,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地处中国西部的G省邮政担负着沉重的普遍服务责任,在面临的普遍服务和竞争性业务带来的服务压力和服务现状上在中国各省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分析邮政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得出如何通过管理提升服务质量的研究结论,对G省邮政乃至全国邮政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服务质量管理理论为支撑,采用调查研究、文献查阅、历史对比等研究方法,比较详细的回顾了中国邮政和G省邮政的发展历程,阐述了G省邮政服务质量及管理体系的现状,对服务质量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现阶段邮政企业内部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和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了影响邮政服务质量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以用户感知服务质量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邮政服务质量的五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在现有架构下,引入用户需求反馈渠道、服务质量控制中心、用户期望和用户感知测评中心等机制,构建了邮政服务质量用户感知管理体系。作为该体系有效运作的支撑,本文认为,内部质量控制的全面推行是邮政服务质量管理的重点,而决定G省邮政服务质量走向的主要因素是企业高管层对服务的认知。本文对G省邮政服务质量的深入分析得出的提升服务质量的措施,不仅对该邮政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其他省邮政企业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服务质量的改进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王华才[10](1992)在《刍议搞好省会邮政通信企业》文中指出 对"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全面理解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在目前的条件下,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不仅能进一步强化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以壮大公有制经济,促使国民经济走上协调、稳定发展的道路,而且能进一步保持社会稳定,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是中央领导同志和有识之士的共识,也是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普遍意义和现实意义之所在。
二、刍议搞好省会邮政通信企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刍议搞好省会邮政通信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3)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接收与重建(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
第一章 抗战胜利前后的湖北概况 |
一、鄂西国统区的形成与巩固 |
二、湖北境内中共力量的增长 |
三、沦陷区的百废待兴 |
四、胜利前夕的湖北军事态势 |
小结 |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湖北沦陷区的接收 |
一、国军挺进沦陷区与日伪军换防 |
二、湖北党政军等机构的陆续“还治” |
三、对日俘与日侨的遣返与处置 |
四、对日伪财产与公产的接收与处理 |
小结 |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重建(上) |
一、对敌后迁回军民的安置与优抚 |
二、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与惩处 |
三、西迁学校及企业的复校与复业 |
四、一系列社团组织的恢复 |
五、卫生与防疫工作的开展 |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重建(下) |
一、财政与粮政问题的解决 |
二、工农业、水利与交通的恢复与发展 |
三、邮政与通信网络的构建 |
四、教育领域的恢复工作 |
五、新市政规划的出台与实施 |
小结 |
第五章 湖北收复区接收与重建之评估 |
一、接收与重建之成效评估 |
二、成效不显着之肇因所在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邮政普遍服务及补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文章的结构安排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中国邮政普遍服务的规范分析 |
2.1 邮政普遍服务的概念和内涵 |
2.1.1 邮政普遍服务的特征 |
2.1.2 邮政普遍服务认识的误区分析 |
2.2 中国邮政普遍服务的范围 |
2.2.1 普遍服务的基本范围 |
2.2.2 邮政普遍服务范围延伸 |
2.2.3 邮政普遍服务与快递的区别与联系 |
2.2.4 国外部分国家对普遍服务范围的界定 |
2.3 中国邮政普遍服务标准 |
2.3.1 邮政局所设置 |
2.3.2 邮政信筒(箱)设置 |
2.3.3 营业服务 |
2.3.4 开取信筒(箱)频次 |
2.3.5 投递服务 |
第3章 中国邮政普遍服务实证分析 |
3.1 中国邮政普遍服务基本状况 |
3.2 中国邮政普遍服务面临的问题分析 |
3.2.1 外部环境 |
3.2.2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提供普遍服务面临内部问题分析(以西部较落后地区为例) |
3.2.3 城市化进程加快给邮政普遍服务带来的困难(以京津沪为例) |
第4章 邮政普遍服务实施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
4.1 契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 |
4.1.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
4.1.2 委托代理理论在邮政普遍服务中的应用 |
4.2 规制经济学理论 |
4.2.1 规制经济理论概述 |
4.2.2 我国邮政行业实施普遍服务的经营特征分析 |
4.2.3 规制经济学理论在邮政普遍服务的应用 |
第5章 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 |
5.1 政府对邮政普遍服务进行补偿的必要性分析 |
5.1.1 普遍服务的社会属性要求 |
5.1.2 我国普遍服务的广泛性要求 |
5.1.3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作为企业的正常发展要求 |
5.2 对邮政普遍服务的补偿机制I—外部补偿 |
5.2.1 建立健全邮政法规,依法保障邮政专营权 |
5.2.2 建立邮政普遍服务专项基金 |
5.2.3 国家财政补贴 |
5.2.4 对普遍服务提供者减免税收 |
5.2.5 以转移业务收入补偿普遍服务 |
5.2.6 对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的投资 |
5.2.7 对邮政普遍服务的其他政策支持 |
5.3 对邮政普遍服务的补偿机制II—内部交叉补贴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开篇 |
一、 选题的意义、目的与创新 |
二、 研究范围与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二节 传统电信的基本构成与特性 |
一、 传统电信的发展与基本手段 |
二、 传统电信网络的基本构成 |
三、 传统电信的基本经济特性 |
四、 中国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与特点 |
第三节 中国通信史的简要回顾 |
一、 古老的通信在维护国家政权方面的重要作用 |
二、 中国通信主权的丧失和近代电信的艰辛起步 |
三、 电信在革命战争与夺取政权中的重要作用 |
四、 新中国电信发展的起点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通信发展与体制形成 |
第一节 邮电管理体制的初创与建立 |
一、 军委电信总局的建立 |
二、 中国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的创立 |
三、 邮电管理体制的确立 |
第二节 邮电发展政策与邮电管理体制 |
一、 邮电发展与基本政策 |
二、 邮电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
三、 邮电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动 |
第三节 中央政府对邮电发展的严格控制 |
一、 中央政府对邮电部门的控制与管理 |
二、 中央政府的邮电投资政策与投资管理 |
三、 中央政府的邮电价格政策与价格管理 |
四、 计划体制时期电信的发展概况 |
第四节 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成分析 |
一、 政府组织的构成、性质与相互关系 |
二、 邮电部的基本性质分析 |
三、 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与组织结构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通信产业政策的确立与体制变迁 |
第一节 对通信发展的重新认识与产业定位 |
一、 电信发展落后与通信需求骤增的矛盾 |
二、 通信基本性质与地位的重新认识 |
三、 中央政府对通信发展的产业定位 |
第二节 通信产业政策确立的过程与内容 |
一、 80年代初通信产业政策的初步创立 |
二、 80年代中期通信产业政策进一步的完善 |
三、 80年代末通信产业政策的最终确立 |
第三节 产业政策的实施与邮电投资体制的变化 |
一、 邮电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 |
二、 邮电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变化 |
三、 “自筹资金”在邮电投资中的比例与作用 |
四、 市话初装费在邮电投资中的比例与作用 |
第四节 超常规发展对通信管理体制的冲击 |
一、 通信产业政策与邮电通信的高速发展 |
二、 邮电通信发展中高投入与低效率的矛盾 |
三、 专用通信网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矛盾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块块”通信发展与体制变迁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在通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一、 邮电管理体制的调整 |
二、 “四个一起上”政策的出台 |
三、 江苏省通信发展的案例 |
四、 “十六字方针”的确立与实施 |
第二节 经济核算制的确立与省邮电管理局性质的演变 |
一、 邮电部门财务管理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
二、 邮电经济核算制的特点与内部利益关系的演变 |
三、 省邮电管理局利益关系和基本性质的变化 |
第三节 地区专用网的发展与通信管理体制的矛盾 |
一、 用户交换机发展与启示 |
二、 地区专用网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矛盾 |
三、 社会交易成本和政府管制成本的理论思考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条条”通信发展与体制变迁 |
第一节 部门专用网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演变 |
一、 部门专用网初期发展的简要回顾 |
二、 部门专用网的扩张与重复建设的形成 |
三、 重复建设的原因分析与行业管理的迫切性 |
第二节 部门通信工业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演变 |
一、 部门通信工业初期发展的简要回顾 |
二、 80年代中期部门通信工业的发展 |
三、 通信工业快速发展和行业管理的迫切性 |
第三节 行业管理的实施与通信管理体制矛盾的激化 |
一、 邮电部行业管理的初建与实施 |
二、 部门专用网管理的实施与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 |
三、 通信管理体制矛盾的进一步加剧 |
第四节 部门关系的变迁与管理体制矛盾的分析 |
一、 政府部门行为的演变与中国联通成立的原因 |
二、 中国通信管理体制的演化与矛盾分析 |
三、 管制经济学与中国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市场体制国家电信发展与体制变革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政府干预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
一、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二、 自然垄断与政府管制 |
三、 政府干预自然垄断产业的基本手段 |
第二节 世界电信发展与体制演变 |
一、 传统电信体制与政府管理模式 |
二、 电信体制改革基本背景综述 |
三、 电信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产业竞争 |
第三节 政府放松管制与产业竞争 |
一、 法律在竞争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
二、 网络互连管制的重要作用 |
三、 不对称管制的重要作用 |
第四节 市场体制国家电信体制改革的启示 |
一、 中国通信体制改革的起始点---政企分开 |
二、 中国电信业垄断的特殊性质---行政垄断 |
三、 中国通信体制改革的真正阻力---部门利益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世纪之交的体制变革与本文的政策性建议 |
第一节 信息化过程中的通信管理体制的整合 |
一、 产业融合的发展背景 |
二、 通信体制的重大调整---信息产业部成立 |
三、 体制改革与体制矛盾的延续 |
第二节 产业未来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
一、 建立政府管制机构,重构政府管制的框架 |
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市场竞争的主体 |
三、 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尽快形成有效竞争 |
四、 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管制与市场竞争 |
第三节 结束语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9)邮政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以G省邮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邮政服务质量相关理论 |
(一) 服务质量概念 |
(二) 服务质量评价相关研究 |
(三) 邮政服务质量概念 |
(四) 邮政服务质量构成要素 |
二、G省邮政服务质量实证分析 |
(一) 邮政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
(二) G省邮政服务质量现状 |
(三) G省邮政服务质量面临的改进需求 |
(四) G省邮政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
三、邮政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影响邮政服务质量的内部因素 |
(二) 影响邮政服务质量的外部因素 |
四、邮政服务质量用户感知影响因素及其管理体系 |
(一) 邮政服务质量用户感知的影响因素 |
(二) 邮政服务质量用户感知的五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
(三) 构建面向用户感知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
(四) 用户感知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撑 |
结论与展望 |
(一) 结论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刍议搞好省会邮政通信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搞活省会邮政通信企业浅议[J]. 尤宗义. 通信企业管理, 1991(06)
- [2]省会邮政局开拓非通信领域经营的探讨[J]. 崔万功. 现代邮政, 1992(04)
- [3]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接收与重建(1945-1949)[D]. 郭常顺.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4]我国邮政普遍服务及补偿策略研究[D]. 庞贵法. 东北财经大学, 2007(05)
- [5]省会邮政局需要首先搞好搞活[J]. 顾联瑜. 中国邮政, 1992(04)
- [6]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D]. 王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 [7]谈时限和时限管理[J]. 杨海荣. 现代邮政, 1988(S1)
- [8]北邮人——中国通信业五十年见证[J]. 古松,杨海玉,舒文琼,乐宁,胡晓女,宿建光,孙慧,鲁义轩,杨海峰,郑宏,李鹏,董玉楠,刘兵,刘启诚,阴志华,王倩倩,杜娟. 通信世界, 2005(37)
- [9]邮政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以G省邮政为例[D]. 牟博. 兰州大学, 2010(02)
- [10]刍议搞好省会邮政通信企业[J]. 王华才. 通信企业管理, 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