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稳定参考电压的半导体元件

产生稳定参考电压的半导体元件

一、产生稳定基准电压的半导体元件(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1](2019)在《基于温差电效应的自供能变热阻特性及温控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热转移过程的阻力称为热阻,指的是当热量流经物体时,导致物体两侧产生的温差与热流之间的比值。当物体的热阻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实现变化时,即为可变热阻。可变热阻在房屋建筑节能、测试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但目前未见有在温度控制方面进行应用。目前的温度控制技术在温度控制精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应用例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控制方式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者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给广大的用户带来了不便。本文提出了一种自供能变热阻温度控制方法,将可变热阻应用在温度控制装置中,通过对可变热阻应用以适当的控制方式,使得在基础控温的精度得以提高,并降低用户使用的复杂程度。首先,为了得到基于半导体制冷元件的自供能变热阻特性的实验数据,本文采用保护热板法,通过设定主加热板功率和冷端温度等方式,得到了TEC1-12704(40),TES1-12704(30),TEC1-12705(40),TEC1-12706(40),TES1-3105(15),TEC1-3105(20)六种型号半导体制冷元件的自供能变热阻特性,实验表明:半导体制冷元件的热阻随着整体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其热阻变化范围的绝对值变化值小于0.4K W1-;不同型号元件之间热阻大小关系,与元件内部半导体对的对数成反比关系,与其内部半导体的长度与横截面积的比值成反比关系,和其他文献中通过模拟获得的结论吻合,并可为自供电可变热阻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增加半导体制冷元件的串联叠加片数可使得可变热阻的阻值以及变化范围均可有效增大;本文中的实验数据与理论值相比,偏差低于0.4K W1-。其次,为了能对自供能可变热阻实现自动化控制,设计并研究基于模拟电路的可变电阻和基于数字电位器的可变电阻。基于模拟电路的可变电阻,由基电阻、单片机STC89C52、数模转换器AD7521、运算放大电路构成,基于数字电位器的可变电阻器由单片机STC89C52控制数字电位器X9C102与固态继电器KS1-60DD的并联电路构成。通过实验研究分析,后者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可实现与滑动变阻器相同的可变电阻功能,并将其应用到后续实验中。为了在后续实验中更方便的应用PID控制以实现好的控制效果,在本文中开发了基于LabVIEW的PID自整定温度控制系统,可达到±0.1℃的控制精度,并可将其应用在对可变热阻的PID控制实验中。单片机对执行器的控制采用PWM控制。最后,为了观察可变热阻对温控精度提升的效果,分别针对高于室温和低于室温的工况设计了实验装置,设定加热板、半导体制冷元件以及散热风扇供给电压,对加热板和半导体制冷元件分别进行双位控制,在对应用到实验装置中的可变热阻进行分别进行双位控制和PID控制后,高于室温工况下的温控精度由基础温控精度-0.25℃+0.13℃提高到了±0.06℃,低于室温工况下的温控精度由基础温控精度-0.1℃+0.17℃提高到了-0.06℃+0.09℃。由此可得,加入可变热阻对温控精度的提升有良好的效果。

方蒽[2](2017)在《多电平变换器热管理不平衡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航空航天、交通运输、高压柔性输电等场合对变换器的电压等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多电平变换器能够解决功率器件耐压等级与变换器电压等级之间的矛盾,输出波形好,容错性能高,各种新型多电平变换器拓扑及调制策略层出不穷。对于多电平变换器,功率器件数目大幅增加,变换器输出开关状态组合数目随着电平数呈立方增长,且存在大量的冗余开关状态组合。器件的损耗功率不平衡度因此对应增加。原本采用理想的周期性正弦脉宽调制策略(理想的正弦输出电流和电网电压、稳定的系统参数、稳定无波动的直流侧电压、固定开关频率的周期性调制策略等)对变换器中功率器件损耗功率进行分析和计算的方法不再适用。本文以典型功率器件IGBT及反并联二极管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学拟合数据的方法,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IGBT及反并联二极管损耗功率简化通用计算模型,考虑了结温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变换器的拓扑及调制策略进行仿真,根据器件相关的参数值,计算变换器中各个功率器件的损耗功率。此方法相当于采用离散的方式,根据器件每个离散时间段的状态(通态、断态),结合器件之前离散时间段的状态,判断每个离散时间段内器件的动作(保持通态、保持断态、开通或者关断)及对应产生的损耗能量。此模型更为简单通用,且对于新型多电平拓扑和调制策略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有利于辅助新型多电平变换器进行损耗功率计算,为产品化降低成本,提高器件的寿命及可靠性。模型预测控制是近年来比较受到关注的调制策略。基于一种应用于级联H桥STATCOM系统的快速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结合之前建立的损耗功率计算模型,进行了计算,定量分析了电网电压、控制时间和开关损耗权重系数等参数改变对器件损耗功率的影响,为设备产品化热设计提供了参考范围及典型值。以此调制策略为例,从损耗不平衡方面进行了评价和衡量。最后,针对多电平变换器中器件损耗功率不平衡的现象,对热电制冷器件应用于多电平变换器冷却进行建模和研究。功率器件的寿命与其结温幅值、结温波动范围、结温平均值、模块键合线直径、器件电流和阻断电压等因素都有紧密的关系。目前多电平变换器多采用一种冷却方式,功率器件损耗不均就会造成结温分布不均,可能造成成本浪费或者器件寿命和可靠性降低等问题。热电制冷器件易操控、免维护,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冷却方式,减少功率器件结温波动,降低功率器件工作结温,甚至是当器件过热时,强制冷却的一种补充方式。本文深化分析了热电制冷器件的能量交换机理,建立了更精确的热电制冷器件数学模型,有利于热电制冷器件控制电源的研发,实现温度精确控制,为今后将此冷却方式应用于多电平变换器产品打下基础。

耿逗[3](2020)在《通信电源PFC整流器的建模与设计》文中指出通信电源对通信设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信电源一般都是高效率的开关电源。开关电源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方式一般是先对交流电进行桥式整流,然后利用大电解电容进行滤波得到比较稳定的电压,最后再利用开关电路进行转换。这种方式会加大输入电流的谐波含量,降低功率因数,严重影响电网质量。功率因数校正(PFC)整流器可以对输入电流进行整流,使得输入电流跟随输入电压低频变化,从而提高功率因数。本文主要对单相升压型(BOOST)PFC整流器进行建模,PFC电路工作在电流连续模式,控制器选用英飞凌公司的ICE2PCS01,控制模式为平均电流模式。首先对BOOST电路进行建模,得到了阻性负载和恒功率负载两种情况下的平均模型和交流小信号模型,提出了PFC电路中BOOST电路建模的一种方法。然后对PFC电路中的电流环路和电压环路的各环节进行建模,得到了各环节的传递函数。然后以一个1k W的恒功率负载为例,对环路中的补偿电路参数进行设计,利用SIMetrix仿真软件建立环路模型,得到了电流环路的开环伯德图和闭环伯德图以及电压环路的开环伯德图。最终利用SIMPLIS仿真软件建立PFC电路中各环节的电路模型并进行时域仿真,通过仿真得到的波形验证了建模和设计的正确性。

L.Micic[4](1967)在《产生稳定基准电压的半导体元件》文中指出本文着重就对温度的关系概述了硅二极管和齐纳二极管的特性。文中指出,在一定前提下,齐纳二极管的温度系数可通过一些串联的二极管来加以补偿。文中叙述了这类组件——所谓的基准元件的结构和特性,并指出了它们在稳压方面的应用。

刁小芃[5](2012)在《双通道buck型同步降压DC-DC芯片设计》文中提出随着近些年来无线通信、便携产品、工业控制、图像技术等应用的飞速发展,DC-DC芯片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这种抗辐射,高精度,低功耗,高速驱动,低纹波电压的DC-DC芯片在高端应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根据用户要求,本论文分析设计了一款双通道输出最大电流1.5A的高效率buck型同步降压DC-DC芯片。首先,本文阐述了DC-DC芯片主要实现方式的原理,分析并说明了该类型芯片的理论设计依据;并对芯片的反馈控制模式进行了详细讨论,指出了电压反馈与电流反馈模式的各自特点。接着,本论文分析了芯片的具体需求并提出了所设计的芯片特点。本芯片具有单独两路电压输出,分别相位相差为180度。这样就减小了输出电压的纹波,通过此方法直接降低了输出端外部电容的大小和成本。电压输出范围是0.9~5.5V,全工作输入电压范围是6.5~12V,最大的开关输出频率是500Khz。如果系统处于轻负载的时候还能够通过用户对PWM/SKIP引脚的电平选择来确定芯片的工作模式。如果输入高则芯片工作在PWM模式,若输入低则工作在SKIP模式。PWM和SKIP两种工作模式是本芯片的特色功能,与同步整流驱动功能还有超低静态电流以及死区时间控制等其他特点一起,可令芯片在任何负载条件的时候都有较低的功耗,所以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得到大大的延长。此外我们的产品主要面对的是一些特殊的工业应用领域,采用X-Fab0.6μm Modular Trench SOI CMOS工艺制程,使得整机性能优越,应用可靠以外,结合工艺进行的抗辐照方面设计使该芯片具有一定的抗辐照能力,也是本项目芯片区别于其他同类电源管理芯片的优势。本论文综合上述的各种原理架构的优缺点和性能指标特点,提出了芯片电路的整体设计,并说明了原理架构在本芯片中的具体应用。紧接着本文论述了本人主要参与的部分子电路模块的设计,主要介绍了诸如误差放大器、过流过压保护、带隙基准和驱动模块等,分析得出了整体电路的内部和外部各个参数,并一一以仿真结果验证。最后,本论文分析了出带流片的部分参数以及流片后的详细测试结果并总结了项目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最终验证了本项目的各方面指标大部分符合用户要求,基本完成设计任务。

李雯[6](2007)在《热式质量流量计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为有效地进行生产操作和控制,需要测量生产过程中各种介质的物理参数。其中,流体的流量是经常测量和控制的重要参数之一。由于流量测量的复杂性,流量测量仪表已经成为工艺过程检测控制仪表中品种规格最为繁多的一类仪表。热式流量计是利用传热原理直接测量流体质量流量的仪表,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热分布式热式流量计和热消散式热式流量计。热式流量计能够测量极低流速的微小流量,压力损失小,而且由于没有可动部件,可靠性高。本文用侵入式加热电阻元件对流动气体进行恒功率加热,利用变化的温度差来测量圆管道内气体质量流量。为了使热式流量计应用于易气化液体的流量测量,本文同时对制冷型热式液体质量流量计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1、在详细阅读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流量计的发展过程,着重论述了热式质量流量计的种类及其测量原理。2、阐述了热式流量计测量原理所涉及的流体力学、对流传热和热电制冷等学科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些物理现象的数学描述和分析方法;推导了恒功率热消散式热式气体流量计和制冷型热式液体流量计的流量方程,论证了两种流量测量方法的可行性。3、针对圆管道内空气流经圆柱形恒功率加热电阻元件这一情形进行了流体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结果给出了不同空气质量流量下加热元件周围流体的速度和温度分布,直观反映了加热元件对流动产生的影响;研究了发热元件表面流体的速度分布,揭示了由浮升力引起的自然对流对流量测量的影响,给出了测量下限值的仿真结果;并通过仿真实验数据验证了恒功率热消散式热式流量计的流量方程。4、对恒功率热消散式热式气体流量计和制冷型热式液体流量计分别设计了温度信号的测量电路,搭建了基于微控制器的实验平台。提出了用统计方法和均值滤波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采样数据进行软件滤波。通过动态地改变微控制器的节电管理方式和系统时钟频率,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运行功耗。5、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用A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确定微控制器电压输入信号值的不确定度,同时给出了质量流量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尚锋[7](2016)在《一种高性能DC-DC稳压变换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了影响直流变换开关稳压器电源转换性能的因素。选择Linear(凌力尔特)的高性能降压开关稳压器LTC3850,推导电路工作原理模型,设计原理电路,确定元器件参数,分析电磁干扰因素,选择合适的电路元件,进行合理地布局以及电路布线,实现硬件基础上的稳压器性能优化研究。同时,通过外加低功耗微控制器与稳压控制器连接,使用LCD显示稳压器输出参数和状态,对稳压器的工作模式及工作频率进行程序控制,并且通过控制稳压器的运行控制引脚实现电源电路工作与待机,以适应不同的工作场合和降低电源功率的耗散,使稳压器的工作性能得到更大的优化。通过Linear提供的基于SPICE (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电路描述语言模型的电路仿真软件LTspice对该电源转换电路进行仿真研究,观察其输出电压波形,并且对整个电源的转换效率进行评估,获得电源转换电路中所有电子元件的功耗。根据仿真的结果对电源转换进行设计优化,实现较高性能的直流变换开关稳压器输出。通过对制成的印制电路板进行测试,包括不加低功耗微控制器情况下,对硬件电路的测试,以及加上微控制器对软件方面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优化电源转换电路,使所设计电源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屈健[8](2006)在《低温差下半导体温差发电器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非平衡热力学的角度出发,系统的阐述了半导体温差发电的基本原理。通过现有的温差电理论,建立起单层多电偶发电器在低温差下稳定工作的模型,研究了其在内部结构和外部换热条件变化情况下的运行规律,并和实验相比较,探索和总结能提高发电效率的途径。 在理论分析方面,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1.针对热电材料优值系数达到一定值后会随温度下降的现象,提出了半导体极性弱化的假设,得到了有关温差电势更一般的计算式。 2.建立了稳定情况下半导体元件的一维传热模型,结果表明在温度梯度和输出电流较小的情况下,n型元件和p型元件内部温度场都近似呈线性分布。 3.在外部换热条件方面,通过模拟得出高温侧的换热条件比低温侧对发电器的影响更重要这一结论。 4.在内部结构优化方面,指出了Gao和D.M.Rowe等计算模型中的不足之处,得到了能更精确地计算发电器输出功率和发电效率的公式。 在有关的实验研究中,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设计并搭建了低温差下发电的试验台,在该试验台上完成了多工况下不同温差的发电器性能研究,得到了可靠的实验数据。 2.通过引入不可逆因子,使实验数据很好地符合了传统温差发电器输出功率的计算方程。 3.按发电模块两端温差和半导体元件两端温差两种条件,给出了不同工况下发电器工作性能的变化曲线。

童江华[9](2017)在《基于PWM控制的LED驱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电子信息化的发展及相关电子产品的普及,光源这一能源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能源之一。以白炽灯、荧光灯为主的传统光源因效率低、寿命短等缺点已逐渐被LED光源取代。和其他传统光源相比,LED光源拥有很多优点,如:无污染、较低的能耗、简易的操控方式及微小的体积等,是典型的节能绿色光源。随着LED显示屏和照明技术的更新换代,对LED驱动芯片的研究与设计更加具有市场价值。本文基于PWM电流调制模式和DC-DC开关电路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款峰值电流模式的LED驱动芯片。所设计的LED驱动芯片的核心电路模块主要有:带隙基准源电路、振荡电路、斜波补偿电路、误差放大电路、PWM电压比较电路及过温和过压保护电路。其中,带隙基准源电路在-20℃到140℃的温度范围内输出电压波动为2mV,具有较好的温度性能;振荡电路能够输出稳定的脉冲波和锯齿波;斜波补偿电路可以消除芯片可能出现的次谐波振荡现象:误差放大电路的增益在80dB以上,相位裕度在75°以上;PWM电压比较电路可以输出稳定的方波调制信号;过温保护电路在温度超过130℃时关断芯片工作,在温度回落到95℃时恢复芯片工作,具有良好的温度保护效果;过压保护电路中的迟滞比较器的迟滞电压为50mV,在采样电压超过2.55V时关断芯片工作,在采样电压回落到2.5V时恢复芯片工作,具有良好的过压保护功能。论文采用Cadence仿真工具对所设计的核心电路模块进行仿真,仿真的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核心电路模块符合预期要求。本文的工作内容为下一步的芯片版图设计和流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王新[10](2004)在《高精度高稳定度电流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稳定度电源和普通稳定电源的区别在于其输出电压(或电流)高度稳定,至少优于100PPM(万分之一或1×10)。介绍了高精度高稳定度电源的主要性能指标,通过传递函数,系统分析了影响电源稳定度的各种因素。软开关技术是现在电力电子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是电力电子装置向高频化、高功率密度化发展的关键技术。本文详细分析了移相全桥ZVZCS软开关技术的实现原理和几种典型电路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利用饱和电感实现的ZVZCS软开关电路进行了实验研究。详细介绍了电路中主要元器件参数的选取方法。软开关技术与高精度高稳定度控制方法的结合,能从根本上提高高精度高稳定度电源的性能,是高精度高稳定度电源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数模混合的控制系统不但能够保证控制的高精度,还实现了智能控制和微机控制,使高精度高稳定电源的智能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本文主要的特点在于:(1)设计了一种利用移相全桥ZVZCS软开关技术的高精度高稳定度电流源。(2)实现了变换器的网络化控制,使变换器在调试、控制、监测等方面大为简化。实验结果表明:控制系统硬件结构简单、集成化程度高,易于实现;控制软件工作正常,正确实现了所有设计功能;所选电路拓扑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具有开关管电压、电流应力小,副边占空比丢失小等优点;主电路参数设计正确、合理,满足变换器设计要求;电路在很宽负载范围内实现了零电压零电流软开关,大大提高了变换器工作效率。整个系统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度。

二、产生稳定基准电压的半导体元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生稳定基准电压的半导体元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温差电效应的自供能变热阻特性及温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可变热阻研究现状
    1.3 热阻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3.1 非稳态法
        1.3.2 稳态法
    1.4 可变电阻
    1.5 温度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1 双位控制
        1.5.2 PID控制
        1.5.3 神经网络控制
        1.5.4 模糊控制
    1.6 主要工作及方法
第二章 半导体制冷元件自供能变热阻特性分析
    2.1 理论依据
    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2.2.1 实验装置
        2.2.2 被测元件单侧板面温度均一性验证实验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2.4.1 被测元件单侧板面温度均一性分析
        2.4.2 单片半导体制冷元件实验结果及分析
        2.4.3 两片半导体制冷元件串联叠放方式的热阻特性
        2.4.4 可变热阻特性的理论值与实验值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变电阻器研究
    3.1 基于模拟电路的可变电阻
        3.1.1 可变电阻设计
        3.1.2 可变电阻电路组件选型
        3.1.3 单片机控制程序设计
        3.1.4 模拟电路可变电阻性能研究
    3.2 基于数字电位器的可变电阻电路
        3.2.1 可变电阻电路设计
        3.2.2 可变电阻电路组件选型
        3.2.3 单片机控制程序设计
        3.2.4 可变电阻实际效果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自供能变热阻双位控制应用
    4.1 实验装置和方法
        4.1.1 高于室温工况下的双位变热阻温控
        4.1.2 低于室温工况下的双位变热阻温控
    4.2 实验结果分析
        4.2.1 高于室温工况下的双位变热阻温控实验结果分析
        4.2.2 低于室温工况下的双位变热阻温控实验结果分析
    4.3 温度、频率对温控精度的影响
        4.3.1 温度对温控精度的影响
        4.3.2 频率对温控精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自供能可变热阻的PID控制应用
    5.1 基于LabVIEW的 PID自整定温控系统研究
        5.1.1 系统设计和开发
        5.1.2 实验装置与方法
        5.1.3 性能分析
        5.1.4 小结
    5.2 PID变热阻温度控制
        5.2.1 高于室温工况下的PID变热阻温控
        5.2.2 低于室温工况下的PID变热阻温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多电平变换器热管理不平衡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器件损耗计算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多电平变换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4 多电平变换器热管理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5 热电制冷器件冷却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IGBT及反并联二极管损耗功率简化通用计算模型
    2.1 IGBT及反并联二极管损耗功率
    2.2 双脉冲实验
    2.3 热阻网络模型
    2.4 IGBT及反并联二极管参数
    2.5 损耗计算公式
    2.6 基于仿真的损耗功率计算模型
    2.7 实验平台介绍
    2.8 结果对比及分析
    2.9 本章小结
3 快速FCS-MPC级联H桥型STATCOM系统
    3.1 级联H桥型STATCOM系统模型
    3.2 两种用于CHB STATCOM的FCS-MPC策略
    3.3 新型混合优化方法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衡量器件损耗不平衡度的参数
    3.6 本章小结
4 热电制冷器件冷却系统的分析及数学建模
    4.1 热电性质
    4.2 理论分析及数学建模
    4.3 实验平台介绍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通信电源PFC整流器的建模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PFC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PFC整流电路
    2.1 功率因数
    2.2 BOOST电路
        2.2.1 BOOST工作方式
        2.2.2 BOOST稳压电源
        2.2.3 用BOOST电路实现PFC
    2.3 PFC BOOST的控制方法
        2.3.1 带乘法器的PFC控制
        2.3.2 不带乘法器的PFC控制
    2.4 PFC BOOST电路主要参数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BOOST开关变换器的平均模型
    3.1 平均模型
        3.1.1 线性与时变
        3.1.2 平均模型的建立思路
    3.2 基本建模法
        3.2.1 建模思路
        3.2.2 求平均变量
        3.2.3 分离出交流信号间关系
        3.2.4 线性化
        3.2.5 负载为恒功率负载的情形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PFC电路的建模与设计
    4.1 PFC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4.1.1 电流环的工作原理
        4.1.2 电压环的工作原理
    4.2 PFC控制环路的建模分析
        4.2.1 电流环路的建模分析
        4.2.2 电压环路的建模分析
    4.3 设计实例
        4.3.1 电流环路设计
        4.3.2 电压环路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PFC电路的仿真与验证
    5.1 建立各环节的仿真模型
    5.2 时域仿真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双通道buck型同步降压DC-DC芯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源管理芯片发展现状
    1.2 电源管理设计技术的未来趋势
    1.3 本论文项目来源
    1.4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电源管理技术原理
    2.1 概述
    2.2 电源芯片的调制方式
    2.3 电源芯片的反馈模式
    2.4 电源芯片的系统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体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3.1 概述
    3.2 功能描述和设计内容
        3.2.1 仿真工具及参数模型
        3.2.2 工艺选择
    3.3 项目关键技术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3.3.1 项目关键技术
        3.3.2 项目重点解决的问题
    3.4 部分主要模块及整体仿真
        3.4.1 过流保护模块
        3.4.2 驱动电路模块
        3.4.3 内建基准模块
        3.4.4 误差放大器模块
        3.4.5 整体电路各条件下仿真
        3.4.6 整体版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片测试结果
    4.1 测试条件
    4.2 测试结果
    4.3 测试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热式质量流量计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流速和流量
    1.2 流量计
    1.3 热式质量流量计
        1.3.1 热传递效应热式质量流量计
        1.3.2 热消散效应热式质量流量计
    1.4 恒功率热消散式和制冷型热式质量流量计
第二章 流体力学基础
    2.1 流体的主要物理学性质
    2.2 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2.3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
        2.3.1 稳定流动和不稳动流动
        2.3.2 连续性方程
        2.3.3 奈维-斯托克斯方程(N-S方程)
        2.3.4 运动流体能量方程
    2.4 雷诺数与流体速度分布
        2.4.1 因次分析法
        2.4.2 雷诺数和流体流动类型
        2.4.3 管道速度分布
第三章 对流传热与半导体制冷
    3.1 对流传热基础
        3.1.1 对流传热基本概念
        3.1.2 牛顿冷却定律
        3.1.3 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
        3.1.4 获得对流传热系数的方法
        3.1.5 因次分析法在对流传热中的应用
        3.1.6 不同传热情况的准数方程
    3.2 热电效应
    3.3 半导体制冷基本原理
        3.3.1 半导体制冷原理及其过程
        3.3.2 半导体制冷片冷功率计算
        3.3.3 制冷系数
        3.3.4 几种不同的制冷工况
        3.3.5 热电元件的材料
第四章 热式质量流量计的原理和设计
    4.1 恒功率热消散式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设计
        4.1.1 热敏电阻的选择
        4.1.2 自然对流的对流传热系数
        4.1.3 强制对流的对流传热系数
        4.1.4 混合对流的对流传热系数的估算
        4.1.5 恒功率加热方式流量方程的推导
    4.2 热式液体质量流量计的设计
    4.3 流体仿真实验
        4.3.1 建立模型
        4.3.2 选择求解器
        4.3.3 湍流模型和热交换模型
        4.3.4 设置边界条件
        4.3.5 仿真结果
第五章 信号采集和处理系统
    5.1 恒功率热消散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测量电路设计
    5.2 制冷型热式液体质量流量计温度测量电路设计
        5.2.1 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介绍
        5.2.2 温差测量电路设计
        5.2.3 单点温度测量电路设计
    5.3 信号处理单元
        5.3.1 控制器简介
        5.3.2 电压输入信号的A/D转换
        5.3.3 处理器电源管理
        5.3.4 系统时钟切换
        5.3.5 数字滤波
第六章 恒功率式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输出特性及不确定度分析
    6.1 流量换算
        6.1.1 单一气体的流量换算
        6.1.2 多组分气体测量和换算系数计算
    6.2 流量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6.2.1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
        6.2.2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6.2.3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6.2.4 测量不确定度的合成
        6.2.5 不确定度传递率
        6.2.6 使观测值之间无关的实验处理措施
        6.2.7 恒功率式热式质量流量计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第七章 结束语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进一步的工作
    7.3 热式流量计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7)一种高性能DC-DC稳压变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思路
第2章 总体方案
    2.1 总体方案框图
    2.2 稳压控制器的选择与简介
    2.3 开关电源电路拓扑结构
    2.4 功率场效应管选择研究
    2.5 电感器的选择研究
    2.6 电容器选择与研究
    2.7 二极管选择研究
    2.8 微控制器MCU选择研究
    2.9 LCD显示
第3章 软件仿真分析研究
    3.1 仿真软件
    3.2 输入电压源模型仿真
    3.3 MOSFET仿真研究
    3.4 电容元件仿真研究
    3.5 电感元件仿真研究
    3.6 二极管元件仿真研究
    3.7 LTC3850电源转换电路仿真
第4章 硬件制作分析研究
    4.1 开关电源电路电磁兼容分析
    4.2 LTC3850电源转换电路硬件制作分析
    4.3 微控制器LCD驱动电路硬件制作分析
第5章 硬件测试结果分析
    5.1 硬件电路元器件参数计算
    5.2 硬件电路测试结果
    5.3 测试结果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低温差下半导体温差发电器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半导体温差发电技术的历史回顾
    1.2 半导体温差发电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3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第二章 热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1 各种热电效应
    2.2 各种热电效应的相互关系
        2.2.1 开尔文第一关系式
        2.2.2 开尔文第二关系式
第三章 半导体温差发电的工作原理
    3.1 塞贝克效应的应用
    3.2 半导体温差发电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3.2.1 发电效率
        3.2.2 输出功率
    3.3 高温下低温差电势产生的微观机理初探
        3.3.1 电偶臂两端不存在温差
        3.3.2 电偶臂两端存在温差
        3.3.2.1 开路状态
        3.3.2.2 闭合状态
第四章 温差发电过程的传热分析
    4.1 传热基本方程模型的建立
    4.2 温度场分布的简化解
        4.2.1 元件侧面绝热处理,保留汤姆逊热
        4.2.2 元件侧面绝热处理,忽略汤姆逊热
第五章 实验研究分析
    5.1 试验台的设计
        5.1.1 实验测量的参数
        5.1.2 试验台的设计和布置
        5.1.3 温度数据采集设备
    5.2 测量方法
        5.2.1 温度的测量
        5.2.2 模块几何尺寸和物性参数的选取
    5.3 实验数据分析
        5.3.1 实验公式的整理
        5.3.2 实验数据处理
        5.3.3 实验图形分析
        5.3.3.1 不同工况下输出电流和负载电压对输出功率的影响
        5.3.3.2 不同工况下负载电阻对输出功率和发电效率的影响
        5.3.3.3 最佳匹配系数时温差对输出功率和发电效率的影响
第六章 低温差下发电器的设计和性能分析
    6.1 发电器外侧换热条件的优化分析
        6.1.1 温差发电器的理论计算式
        6.1.2 温差发电器的性能分析
    6.2 发电器内部结构优化分析
        6.2.1 考虑接触效应影响后的发电器性能计算式
        6.2.2 考虑接触效应影响后的发电器性能变化曲线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内容总结
    7.2 对温差发电的进一步探讨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开尔文关系式的推导
致谢

(9)基于PWM控制的LED驱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LED的发光原理
    1.2 LED的特性和应用领域
    1.3 LED的驱动概述
        1.3.1 LED的连接方式
        1.3.2 LED的驱动电源
        1.3.3 LED的控制方式
        1.3.4 LED的驱动方式
    1.4 LED驱动电路的现状
    1.5 本文的工作安排
第二章 开关电源基本原理
    2.1 开关式DC-DC的电路结构
        2.1.1 Buck式DC-DC变换电路
        2.1.2 Boost式DC-DC变换电路
        2.1.3 Buckboost式DC-DC变换电路
    2.2 开关式DC-DC电路的控制原理
        2.2.1 脉冲宽度调制(PWM)
        2.2.2 脉冲频率调制(PFM)
        2.2.3 混合频率调制(PSM)
第三章 驱动电路的系统分析
    3.1 驱动电路的参数分析
    3.2 驱动电路的系统结构分析
    3.3 驱动电路分析
第四章 仿真软件和工艺分析
    4.1 Cadence ADE仿真软件介绍
    4.2 BCD工艺介绍
第五章 核心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5.1 带隙基准源电路
        5.1.1 带隙基准源电路的原理
        5.1.2 带隙基准源的电路实现
        5.1.3 仿真结果
    5.2 振荡电路
        5.2.1 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
        5.2.2 振荡电路的频率
        5.2.3 比较器工作原理
        5.2.4 振荡电路的仿真
    5.3 斜波补偿电路
        5.3.1 斜波补偿电路设计
        5.3.2 斜波补偿电路仿真
    5.4 误差放大电路
        5.4.1 误差放大电路的指标
        5.4.2 误差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5.4.3 误差放大电路的仿真
    5.5 PWM电压比较电路
        5.5.1 PWM电压比较电路的指标
        5.5.2 PWM电压比较电路的工作原理
        5.5.3 PWM电压比较电路的仿真
    5.6 保护电路
        5.6.1 温度保护模块
        5.6.2 温度保护模块的仿真
        5.6.3 过压保护模块
        5.6.4 过压保护模块的仿真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驱动技术的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高精度高稳定度电流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电力电子技术的概况
    1.2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直流变换器软开关技术
    1.4 直流高稳定度电源的发展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2 高稳定度稳流电源基础理论
    2.1 稳流电源主要性能指标
    2.2 直流稳流电源控制结构
    2.3 直流稳流电源的稳态误差
    2.4 减少系统误差的措施及其实现方法
3 移相全桥ZVZCS-PWM DC/DC变换器
    3.1 移相全桥PWM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与工作状态
    3.2 移相全桥ZVZCS软开关的实现原理
    3.3 移相全桥ZVZCS-PWM软开关的实现条件
    3.4 几种典型拓扑结构及分析
4 主电路原理与设计
    4.1 主电路工作原理
    4.2 元件参数选择
    4.3 主要元器件的设计与选型
5 高精度高稳定度控制系统
    5.1 控制系统结构
    5.2 高精度控制方案选择:数模混合
    5.3 模拟控制部分
    5.4 数字控制部分
6 实验结果
    6.1 主电路实验波形分析
    6.2 结论
7 全文总结
    7.1 本文工作的总结
    7.2 存在的不足及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产生稳定基准电压的半导体元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温差电效应的自供能变热阻特性及温控应用研究[D]. 李宁. 青岛大学, 2019(02)
  • [2]多电平变换器热管理不平衡相关技术研究[D]. 方蒽.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1)
  • [3]通信电源PFC整流器的建模与设计[D]. 耿逗.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4]产生稳定基准电压的半导体元件[J]. L.Micic. 国外电工仪表, 1967(01)
  • [5]双通道buck型同步降压DC-DC芯片设计[D]. 刁小芃.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6]热式质量流量计的设计[D]. 李雯. 浙江大学, 2007(02)
  • [7]一种高性能DC-DC稳压变换器研究[D]. 尚锋. 合肥工业大学, 2016(02)
  • [8]低温差下半导体温差发电器设计与性能研究[D]. 屈健. 同济大学, 2006(08)
  • [9]基于PWM控制的LED驱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童江华. 厦门大学, 2017(05)
  • [10]高精度高稳定度电流源研究[D]. 王新.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产生稳定参考电压的半导体元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