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实加强中心组学习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陈如东[1](2012)在《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90多年光辉的发展历程表明,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可靠保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开拓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十七届四中全会把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定位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建设学习型政党是现代政党建设规律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把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到执政党建设实践的创新之举,体现我们党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体现新形势下我们党对优良传统的发展与弘扬。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创新性概念的提出体现我们党对时代发展脉搏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表明我们党具有现代政党的开阔胸襟、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气派,展现我们党适应时代的要求,批判地借鉴学习型的建党模型和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模式的思维。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十分重视学习。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他们不仅是学习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学习的忠实实践者和典范人物。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顽强刻苦、善于独立思考、注重批判继承既有思想成果、善于向实践学习的精神,他们关于党内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途径等的思想,对建设学习型政党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本文分析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理论来源与依据,追溯中国共产党创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发展历程,从农村、城市、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四个门类总结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从思想、组织、模式、机制、成效等五个方面剖析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现实问题,从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视角对产生现实问题的原因进行多学科分析,提出推进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策略选择和建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绩效测评指标体系的构想,并将指标体系用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和农村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情况,积极探索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实现路径和创新方法,为学习型政党建设提出可行性的理论对策和前瞻性的思路谋划。
朱志浩[2](2012)在《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经验研究》文中指出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也是一个组织增效创优、一个政党兴旺发达、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强大动力和基础。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事实上,学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学习实践的探索一直就没有停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始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关键在于建设。因此,对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经验进行系统地提炼和总结,不仅具有学理价值,有助于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奥秘所在;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自觉性。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的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深度、广度、力度和强度。本文首先从学习与党的建设相结合的视角,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推动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孕育、萌芽,也为中国共产党形成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经典作家的学习理论,充分吸收中国传统的学习思想,把学习问题放在党的建设的主导地位,并以此统揽和推进党的各个方面建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基本形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不断深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也不断地完善成熟。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下,充分调动各种学习要素,积极运用各种方式方法,积极地推进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本文接着围绕“怎样建设”这个主题,把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视为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工程,从学习的目的、制度、环境、途径、平台等五个方面,多角度挖掘、提炼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宝贵建设经验。第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一党建的主题,坚持为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而学习、为统一思想而学习、为提高能力素质而学习,牢牢把握建设马克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导向。第二,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的领导制度建设,形成严格科学的培训制度和体系,采取监督检查、考试测验、奖惩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来加强学习、督促学习,保证党的学习活动的经常化、常态化,实现党的学习活动的连续性、持久性,保障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顺利推进。第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舆论引导、领导示范、党内民主等方式方法,积极营造人人向学的组织氛围,激发每位党员自觉学习的兴趣,形成一个全党积极学习的浓厚氛围。第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归根结底要落脚到党员的个人学习和各级支部的团体学习等可具体操作的层面,才能最终形成党的整体学习。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从组织、个人出发不断地拓宽学习的途径,让党员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党的基层组织变为学习的主阵地,实现党的全面学习,持续学习。第五,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有实实在在的载体,通过借助书籍、报刊、网络等理论和知识的载体,搭建不同类型的党员干部学习平台,整合学习资源,促进全党的学习。
任鹏[3](2018)在《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党的作风,既表现为高校领导班子、各级党组织和师生党员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通过校风、学风、教风等具体体现出来。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地位、高校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决定了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党建理论知识,深入分析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的突出问题、形成原因,着力就如何推进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实现常态化的目标、原则、内容、机制等展开探讨。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就是始终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使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成为一种经常的、平常的、正常的状态,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是我们党基于不断提高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水平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由于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的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党必须对作风建设进行经常性地管理,由此带来的管理方法、手段和措施等的经常运用,形成了相对固化的体制机制,逐渐塑造出科学有效的作风建设体系,作风建设由此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成为被广泛认可的常态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作风建设常态化的过程。论文认为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问题主要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五个方面表现出来,这些问题主要有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缺失、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滋生、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蔓延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体系不健全、长效机制不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等。常态化是解决高校党的作风问题的必然选择,而要实现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必须坚持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相结合,要在“一个核心”,即群众路线为核心;“三种意识”,即问题意识、制度意识、法制意识;“四个常态”,即常态化的思想教育、常态化的制度机制建设、常态化的群众监督、常态化的法制方式的框架基础上,重点从构建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长效机制、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着力。
刘朝阳[4](2016)在《中国共产党“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尤其在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突破口,把提升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作为干部教育的根本任务。“三严三实”的要求,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官德文化的传承弘扬,同时又彰显了新的时代内涵;既是对党的历史上优良传统的坚持发展,又是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对领导干部思想和作风建设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三严三实”是习近平针对当前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内和党外局面进行预判和分析,提出的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党建理论,抓住了做人从政的根本,切中了干事创业的要害,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应有的精神境界和道德追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党的十八以来,对领导干部进行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成功运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的实践理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最现实、最具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大时代课题。“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研究,能够为今后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提供参考,也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领导干部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本研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理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和理论基础,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思想,以丰富的教育实践素材为实证依据,以辨识和揭示教育活动要解决的基本矛盾为逻辑起点和基本线索,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专题教育的基本内容,概括了专题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式方法,初步探讨了专题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总结了专题教育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通过三个层面的典型案例介绍,既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丰富了研究层次。本研究还探讨了专题教育的组织与评价问题。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案,详细陈述选题缘由、选题目的、研究意义、目标、方法、思路及创新之处,同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为第二章,主要阐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三严三实”的传统官德思想来源,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原理、“三严三实”的传统官德思想来源等。第三部分为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主要包括“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基本矛盾及衍生的其他矛盾分析,专题教育过程的考察,专题教育的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具体方法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和评价。作为本研究的重点,第三部分通过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文献、案例等实证材料的分析和对教育过程的全程关注考察,归纳了“不严不实”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辨析和揭示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基本矛盾——理想信念坚定的中国共产党同当前部分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之间的矛盾;由基本矛盾衍生的其他矛盾——宗旨崇高的政党与宗旨意识淡薄的矛盾、纪律严明的政党与纪律观念缺失的矛盾、为民谋利的政党与政绩观偏颇的矛盾;概括了解决基本矛盾和其他衍生矛盾的教育内容——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权力观和宗旨观教育、法制观和纪律观教育、政绩观和使命观教育、忠诚观和信义观教育;阐述和揭示了解决基本矛盾和其他衍生矛盾的具体规律——即内修他律同一律、知行合一律、同向作用律。第四部分为第六章,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总结部分,即基本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该部分通过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考察以及对实证案例材料的梳理分析,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系统总结,归纳概括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谢鹏[5](2020)在《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度形塑个人,人是制度的产物。根据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是了解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的关键,也是建构社会主义特色政治学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制度变迁理论则认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了“制度集成”。这种“制度集成”倒映在基层社会,一方面是文本式的正式制度的规范和制约,另一方面是传统社会残留的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侵染。然而,基层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有着自身的“情境”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层干部既是制度体系中的个人,深受政策法规条例等正式制度的规约,也是制度文化中的个人,深受“官本位”“乡土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基层干部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但作为“情境理性人”,有着追逐个体理性、寻求机会成本的目的和需求。加之,压力型体制的现实存在,势必会产生高度的挤压状态,基层干部很可能不堪重负,担当作为动力不足。因此,亟待进行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修复完善制度体系中的不合理成分,解除基层干部的制度和“情境”困扰。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制度变迁理论,聚焦“制度”这一变迁因素,全面梳理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提炼基层干部人事工作的现实困境,力图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历经近百年,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干部工作实践经验,其制度体系建设既是传统吏治思想的扬弃,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但是,当前现行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从中央到省市县(区)一以贯之的现行的正式制度存在政策体系供给不足的困扰,制度缺位有待完善、制度衔接有待加强、制度理念有待提升;基层社会“情境”之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存有的短缺和失衡,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干部工作的开展、作用的发挥;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存在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等问题,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存在路径依赖,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造成了观念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滞后于社会转型步伐造成了体制障碍,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错位、缺位的现象客观存在造成了组织行为障碍,缺乏科学论证、分析研判、吐故纳新等保障机制造成了机制障碍。因此,必须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应然路径,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自有其价值取向。总体设想重在“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选拔任用重在提高精准度,教育培养重在提升能力素质,管理监督重在严格执纪监督,激励约束重在促进担当作为。
杨景[6](2013)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学习型政党是一种具有创新思维,善于在党组织中培育和提升成员学习能力的政治组织。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源自党的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创新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这是推进党内外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特别是在重大转折时期党内组织的学习运动都能实现社会大发展大进步。当前,改革开放处于攻坚时期,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员干部如果不能自觉参与学习,不增加知识储备必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落后,甚至是丧失执政权利。作为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础性课题,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创建“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点和根本,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的战略思路符合党的建设路径规律也更有利于建成服务型和创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进中形成独特的理论优势,而这些先进科学的理论又都来自党内深入学习的结果。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组织成员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看家本领”;同时还需要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拓展学习科教文卫等各领域的知识,提高组织成员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客观要求,是适应新时期增强共产党人自我净化、革新和完善能力的迫切要求,更是建设服务型和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使其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之举。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大部分。基本内容如下:引言部分集中阐释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的缘起,论述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点等几个方面。第一章从归纳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概念出发,创新性提炼出学习型政党的基本内涵,是特定阶级的先进、中坚分子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组成的,以实现社会持续发展为共同愿景,以培养新思维和新理念,提升新能力为基本要求、以创新学习模式与实践为主要内容、逐步推进肌体更新再造的政治组织。阐释其中国化的界定问题,然后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思维特征和先进文化机理。明确当前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需要具备新心智、整体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知行合一的思维特定,还需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六经注我”进程,充分发挥学习型政党文化的独特优势。第二章主要是对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分析和总结了三个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实践上的不懈探索:概括总结共产党源自学习“新文化”、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源自“学习创造”、延安时期大学习奠定了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始于新学习、曲折也源自脱离实际的学习;现代化建设转折于再学习和成就于创新学习。第三章则是综合运用“古今中外”法来分析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原则与方法。首先是继古论今法,就是批判地继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其次是鉴外运中法就是积极借鉴西方先进政党创建的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和研究参考“五项修炼”模式新路径;最后是立今创新法,就是坚持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之路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文化内容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第四章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实践路径,是思路与探索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从三个角度来阐释,首先是分析其内在要求,需要具有开放的世界眼光、科学的理论知识、能够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赋予先进文化素养和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其次是分析战略目标,要求真正实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和学以创业;最后重点分析了路径探索,以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理念为着力点、以完善学习型领导班子为统领、以接续推进学习型基层党组织为基础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双向”互动建设。第五章是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动力机制的探索和对创新学习的分析。构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动力机制分为内驱动力和外驱动力,以增强党自身建设的危机意识、构筑高度政治自觉机制、强化考核与反馈机制和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内驱力和以社会矛盾的外在压力、架构大众传媒宣传机制、党外督学机制和建构文化强国导向机制为外驱力。最后探索学习创新内容,需进一步转变学习态度、接续推进学习方式方法创新和坚持学习载体的创新。结束语主要指出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人类求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要条件,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借鉴与创新运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明智之举,更为自身肌体的健康注入了新鲜血液。研究学习型政党建设是对学习实践的探索,同时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实现自身突破和组织革新的探究。
嵇景岩[7](2017)在《党的十六大以来干部教育改革创新问题研究(2002-2012)》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工作。随着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党总是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放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的地位,以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和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抓好干部教育,并且成效显着。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大幅提高干部素质,开阔教育视野,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培训实效,使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实现了大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认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宝贵历史经验,深入研究这一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历史规律,不断探索干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新途径、新趋势和新方法,为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和后续支撑,这对于我们党干部教育事业实现进一步发展创新具有深远且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着眼于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发展的视觉维度,以马列主义干部教育思想为指导、引领和支撑,对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干部教育改革与创新问题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共分四个部分: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党的十六大以来干部教育面临的形势。共分二个部分:干部教育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干部队伍和干部教育的现状。第一部分对干部教育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了全面准确的分析。在面临的国际形势方面,主要从和平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国际政治格局趋于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综合国力竞争的激烈变化和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党的干部教育工作必须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有效应对形势变化,不断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对我们党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在面临的国内形势方面,主要从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当前经济发展的艰巨复杂任务及对党和干部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和新任务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党的干部教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以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有效应对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复杂矛盾问题为重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加快实现改革创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第二部分对干部队伍和干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入分析。在干部队伍现状方面,指出当前部分干部在政治素质、理论素养、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执政能力和廉洁自律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必须加以有效解决;在干部教育方面,指出当前在思想认识、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师资队伍、体制机制、经费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干部教育创新发展的因素和障碍,应尽快加以健全完善。第3章,党的十六大以来干部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共分为二个部分:干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理论基础;干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实践基础。第一部分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基础,指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干部教育思想是干部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基础,他们的干部教育思想都紧紧围绕不同时期党面临的中心任务,坚持不懈地推动重大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得到继承、丰富、完善和创新,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期干部教育创新发展的重大理论指南;第二部分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基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干部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干部教育、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干部教育是干部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基础。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干部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新时期党的干部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第4章,党的十六大以来干部教育改革创新取得的成就。共分为五部分: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的改革创新成果;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的改革创新成果;干部教育培训方式的改革创新成果;干部教育培训体制的改革创新成果;干部队伍的新变化。第一部分总结了在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设置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主要包括创建新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等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以及广东省等地方基层党校办学体制的调整与创新;第二部分总结了在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主要包括科学发展观教育、执政能力教育、和谐社会教育、先进性教育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以及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第三部分总结了在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主要包括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方式的结合、脱产培训与在职学习方式的结合、国内培训与境外培训方式的结合以及案例式、体验式、研讨式、模拟式等多种新兴教学方法的大量探索和运用;第四部分总结了在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主要包括颁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等法规制度,把县委书记、县长纳入国家级院校培训,建立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体系等方面;第五部分总结了干部队伍的新变化,指出通过干部教育在机构、内容、方法、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了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使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呈现出新面貌,广大干部的理论功底、政治素养、执政能力、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都得到了明显的加强、改善和提升。第5章,党的十六大以来干部教育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共分二个部分: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解决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的对策。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体制方面,主要存在着令出多门、条块分割、多头投资、资源浪费、重复培训、负担加重、机制单一、竞争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培训机制方面,主要存在着规范性不够、内容更新不够、方式不够丰富、管理相对滞后、激励机制不够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影响干部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必须加以有效解决。第二部分系统提出了解决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办法。在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改革创新方面,提出要加快理论创新、加强宏观管理、整合资源配置、引入市场调节、倡导组织推进等办法和举措;在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改革创新方面,提出要创新培训理念、借鉴国外经验、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培训质量等基本要求,提出要坚持系统协调、双轨并重、激励约束、优胜劣汰、综合效益等基本原则,提出要健全完善和改革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机制、需求分析机制、调训择训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内部运行机制和组织保障机制。同时,还提出了要借鉴发达国家公务员的培训经验,学习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王柳[8](2013)在《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研究(1989年-2002年)》文中提出制度带有科学性、稳定性、长期性和强制性的特点,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制度建设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致使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一直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未能充分发挥其对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党在继续大力加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在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着重表现在法规政策的加强与完善、领导组织体系的进一步巩固与落实、具体运行机制的发展与创新。为此,本文在系统梳理新时期新阶段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进一步加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以期对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建设工作能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全文内容共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新时期新阶段(1989-2002)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研究动态、研究意义以及有关概念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正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新时期新阶段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工作的历史背景。首先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工作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其次,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依据,分析本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必要性。正文第二部分介绍了新时期新阶段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从新时期新阶段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法规政策、组织领导机构以及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将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工作的全貌清晰地呈现出来。正文第三部分通过对新时期新阶段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工作的深入分析,归纳出本时期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工作的特点,以及这一时期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正文第四部分通过分析、归纳新时期新阶段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经验,并根据新时期新阶段的时代特点,对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工作提出了四点启示。主要从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组织领导、制定、执行、考核评定以及创新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孙建领[9](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经验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世界范围内曲折发展,国内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环境,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学习活动的新高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有着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深厚的思想渊源。开展的学习活动主要有1981年全党大规模党史学习、1983—1987年全党整风学习、1991年全党党史学习、1998—2000年“三讲”学习教育活动、2000—2001年农村中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2005—2006年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2008—2010年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领导干部在学习教育活动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学习活动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学习教育活动给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以深刻的启示。要增强学习活动的时效性,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用制度保障促进学习,彻底改变以前运动搞学习的方式。学习教育活动的根本是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只有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更好的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加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坚强的领导核心。
冯茜[10](2015)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的党,从建党之初就一直致力于依靠理论武装的方式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领导水平,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优势和优良的党建传统。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和诸多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涌现对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提高党员干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保持政治忠诚、立场坚定、理论自觉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更使得用先进理论武装各级党员干部,提升理论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成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战略性任务。基于此,论文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为研究主题,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历程为切入点和分析点,以期从对历史的梳理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把握规律,从而对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提出探索性建议。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对论文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概括,对理论教育、干部、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基本概念、范畴和战略地位进行界定和说明,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第二章对共产党人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认识发展及深化历程进行梳理,主要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列宁、斯大林关于党员干部教育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系列观点,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针对党员干部队伍的发展和教育所作出的重要阐述,以期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工作的加强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第三章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的历史演变,将总体过程分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两大历史阶段,其中具体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起步及全面展开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的演变发展历程,对各个阶段干部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变化进行梳理。第四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发展特点和整体经验进行分析总结。本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之上,以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教育对象、制度建设、教育渠道等为视角探究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发展特点并对规律性经验进行总结。第五章分析了当前在党员干部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主要从教育对象、教学过程、组织管理、质量评估等角度分析了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幻和严峻形势分析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第六章针对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提出探索性建议:就党员干部自身而言,应加强干部队伍的学风建设;就干部教育的组织和培训机构而言,应着力于优化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师资队伍,从严治校、营造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良好环境,整合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理论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就理论教育者主体而言,应在具体教学中贯彻“服务大局,按需施教”的教学理念,深入和完善教学内容,探索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水平。
二、切实加强中心组学习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切实加强中心组学习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和方法 |
第一章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一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 |
1.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由路径 |
1.2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诉求 |
第二节 苏东剧变对无产阶级执政党强化学习的反面警示 |
2.1 强化学习思想,避免精神懈怠 |
2.2 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学习自觉性 |
2.3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仰 |
第三节 世情变化对执政党学习的严峻考验 |
3.1 经济全球化使改革开放日趋艰巨性 |
3.2 政治多极化使执政考验更显繁重性 |
3.3 政党多元化使执政环境愈加复杂性 |
第四节 国情、社情、党情变化对执政党学习的严峻考验 |
4.1 国情的现实基础不断挑战党的执政能力 |
4.2 社情的复杂多变使民众对党的期盼值增高 |
4.3 党情的深刻变化日益考验党的执政水平 |
第二章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理论来源与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习观 |
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学习的思想 |
1.2 列宁关于学习的思想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理论论述 |
2.1 毛泽东思想中的学习观点 |
2.2 邓小平理论中的学习观点 |
2.3 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学习的论述 |
2.4 胡锦涛的学习思想 |
第三节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念借鉴 |
3.1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要点 |
3.2 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启示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创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初步探索 |
1.1 创办学习教育组织,有组织开展学习 |
1.2 建立学习教育制度,确保顺利推进学习 |
1.3 开展整风整党运动,统一全党学习思想 |
第二节 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继承和发展 |
2.1 真理标准讨论与善于重新学习相结合 |
2.2 开展整党整风与党员教育培训相结合 |
2.3 总结历史经验与完善学习制度相结合 |
第三节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丰富和创新 |
3.1 建立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集体学习 |
3.2 开展“双学”活动,推进“三讲”教育 |
3.3 兴起学习热潮,创建学习型社会 |
第四节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战略性部署 |
4.1 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化,率先垂范强化思想建设 |
4.2 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升领导干部队伍素质 |
4.3 丰富学习活动形式内容,全力推动学习型政党建设 |
第四章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内涵、目标与原则 |
第一节 学习型组织的一般规定性和要求 |
1.1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内涵 |
1.2 学习型政党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特殊内涵和目标 |
2.1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学习与一般性学习的区别 |
2.2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特殊内涵 |
2.3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目标 |
第三节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主要原则 |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3.2 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
3.3 坚持拓宽视野的原则 |
3.4 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 |
3.5 坚持文化与机制并行的原则 |
第五章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
第一节 农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
1.1 调动乡村精英积极性,发挥能人效应带动学 |
1.2 结合农民组织的作用,力求贴近实际灵活学 |
1.3 针对农民流动的现实,设立流动平台创新学 |
第二节 城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
2.1 发挥中心组引路作用,加强理论学习研究 |
2.2 发挥机制引导作用,强化学习督促检查 |
2.3 发挥新媒体引领作用,抢占学习前沿阵地 |
第三节 党政部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
3.1 领导重视加强学习,勇于率先垂范带动 |
3.2 创新团队学习模式,创造良好学习风气 |
3.3 着力强化分类指导,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
第四节 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
4.1 突出校园学习阵地,加强理论拉动 |
4.2 实施党建共建模式,凝聚学习智慧 |
4.3 提升全员学习能力,推动科学发展 |
第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现实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现实问题 |
1.1 思想上:认识模糊,动机不纯 |
1.2 组织上:学风不正,形式主义 |
1.3 模式上:理念滞后,保守学习 |
1.4 机制上:保障不力,执行偏软 |
1.5 成效上:示范不够,学用脱节 |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现实问题的原因分析 |
2.1 心理学视角的阐释 |
2.2 管理学视角的分析 |
2.3 社会学视角的剖析 |
第七章 推进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策略选择 |
第一节 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造良好学习氛围 |
第二节 确立学以致用的学习导向端正学风 |
第三节 创新学习方式方法促学习能力提高 |
第四节 健全党内学习机制确保常规化运作 |
第五节 完善评价与运用机制以激发原动力 |
第八章 建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绩效测评指标体系的构想 |
第一节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绩效测评应遵循的原则 |
1.1 绩效测评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1.2 学习型政党绩效测评指标体系设计的特殊原则 |
1.3 开展测评工作的基本要求 |
第二节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绩效测评指标体系 |
2.1 学习型政党绩效测评指标体系的框架和要素 |
2.2 学习型党组织绩效测评指标体系 |
2.3 学习型领导班子绩效测评指标体系 |
2.4 学习型党员绩效测评指标体系 |
2.5 学习型政党绩效测评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2.6 学习型政党绩效测评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测 |
第三节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绩效测评指标体系的例证分析 |
3.1 福州市学习型党组织测评与分析 |
3.2 泉州市学习型党组织测评与分析 |
3.3 南平市学习型党组织测评与分析 |
3.4 光泽县寨里镇学习型党组织测评与分析 |
3.5 厦门市阳台山社区学习型党组织测评与分析 |
3.6 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学习型党组织测评与分析 |
3.7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选题研究述评 |
1.2.1 研究概况 |
1.2.2 研究中涉及的主要内容 |
1.2.3 研究综述评析 |
1.3 本选题的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历史演进 |
2.1 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原则方法的确立:孕育 |
2.1.1 人的全面发展是学习的根本价值取向 |
2.1.2 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学习的基本方法 |
2.1.3 无产阶级政党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
2.2 学习问题与党的建设初步结合:萌芽 |
2.2.1 学习是无产阶级政党取得领导权的首要条件 |
2.2.2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
2.2.3 灌输的原则和系统的学习方法 |
2.3 学习问题与党的建设的有机统一:形成 |
2.3.1 学习是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 |
2.3.2 思想理论建设处于党的建设的首要位置 |
2.3.3 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和“无期大学” |
2.3.4 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 |
2.3.5 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 |
2.4 用学习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的发展:发展 |
2.4.1 伟大事业要求全党“学习、学习、再学习” |
2.4.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学风 |
2.4.3 全方位、专业化地学习 |
2.5 用学习型政党推进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发展:成熟 |
2.5.1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概念的提出 |
2.5.2 创新、发展是党的建设的集中体现 |
2.5.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成为全党首要学习任务 |
2.6 小结 |
第3章 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导向的经验 |
3.1 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永葆党的政治本色 |
3.1.1 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的先进性 |
3.1.2 改造主观世界,维护党思想上的纯洁性 |
3.1.3 熔铸精神品质,增强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
3.2 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 |
3.2.1 统一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
3.2.2 纠正党内各种错误思想的倾向 |
3.2.3 学习过程也是统一思想的过程 |
3.3 加强党的能力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
3.3.1 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
3.3.2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党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
3.4 小结 |
第4章 健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制度的经验 |
4.1 加强党对学习的领导制度建设 |
4.1.1 建立学习的领导组织机构 |
4.1.2 推进学习的领导责任制度 |
4.1.3 党委中心组的集体学习制度 |
4.2 严格科学的学习培训制度 |
4.2.1 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培训机制 |
4.2.2 建立完备的教育培训机构 |
4.2.3 建立严格的培训规章制度 |
4.3 建立健全学习的监督激励机制 |
4.3.1 建立健全学习督查机制 |
4.3.2 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
4.4 小结 |
第5章 营造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良好氛围的经验 |
5.1 营造崇尚学习的舆论氛围 |
5.1.1 大力倡导学习之风 |
5.1.2 大力传播学习的先进经验 |
5.1.3 大力宣传学习的优秀典型 |
5.2 领导干部做学习的表率,带动全党学习 |
5.2.1 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的示范作用 |
5.2.2 加强对学习活动的指导 |
5.3 用党内民主活跃学习气氛 |
5.3.1 在党内形成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 |
5.3.2 在学习中注重联系实际、倡导独立思考 |
5.4 小结 |
第6章 拓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体建设途径的经验 |
6.1 让每个党员都成为学习的主体 |
6.1.1 党员个体的自主学习 |
6.1.2 培养党员的学习力 |
6.2 党的基层组织是学习的主阵地 |
6.2.1 党支部是党的基本教育机关 |
6.2.2 丰富多彩的组织学习活动 |
6.3 小结 |
第7章 打造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有效载体的经验 |
7.1 注重学习文献的整理和运用 |
7.1.1 整理和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着作 |
7.1.2 编纂党的历史文献 |
7.1.3 系统编写培训教材 |
7.1.4 结合党的中心任务指定学习书目 |
7.2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学习导向功能 |
7.2.1 积极传播党的理论和知识 |
7.2.2 办好办活理论学习专栏 |
7.3 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升学习效能 |
7.3.1 建立全覆盖的教育网络体系 |
7.3.2 适应现代网络技术的特点不断创新学习方式 |
7.4 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3)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现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党的作风概念 |
2.1.2 党的作风建设内涵 |
2.1.3 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内涵 |
2.2 相关理论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 |
2.2.2 其他学科相关理论的借鉴 |
3 党的作风建设历史回顾与常态化新要求的提出 |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历史回顾与反思 |
3.1.1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历史的简要回顾 |
3.1.2 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反思 |
3.2 常态化是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要求与新目标 |
3.2.1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选择 |
3.2.2 有效应对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 |
3.2.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
4 常态化是解决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问题的必然要求 |
4.1 新时期高校解决作风问题的成就与经验 |
4.1.1 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 |
4.1.2 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
4.1.3 提升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制度化水平 |
4.1.4 深入开展高校反腐倡廉工作 |
4.2 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1 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 |
4.2.2 学风方面的问题 |
4.2.3 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 |
4.2.4 领导作风方面的问题 |
4.2.5 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 |
4.3 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官本位思想与教条主义滋长 |
4.3.2 校园行政化影响与和谐校园环境受到侵蚀 |
4.3.3 作风考核体系不健全与监督体系不完善 |
4.3.4 学校干部任用机制不完善与制度缺陷 |
4.3.5 权力过于集中与实用主义蔓延 |
4.4 通过常态化来破解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难题 |
4.4.1 常态化是践行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基本原则的具体表现 |
4.4.2 常态化是落实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主要内容的根本途径 |
5 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制度体系构建 |
5.1 制度体系构建必须遵循的原则 |
5.1.1 科学性原则 |
5.1.2 时效性原则 |
5.1.3 针对性原则 |
5.2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高校制度体系常态化建设 |
5.2.1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思想作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
5.2.2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学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
5.2.3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工作作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
5.2.4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领导作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
5.2.5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生活作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
5.2.6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各项制度的监管与落实 |
6 完善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
6.1 建立健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
6.1.1 永葆高校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
6.1.2 提高执校能力的重要措施 |
6.1.3 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 |
6.2 建立健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
6.2.1 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权力制约机制 |
6.2.2 建立健全高校教育宣传机制 |
6.2.3 建立健全高校组织领导机制 |
6.2.4 建立健全高校干部管理机制 |
6.2.5 建立健全高校监督预警机制 |
6.2.6 建立健全高校惩处激励机制 |
7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中的作用 |
7.1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的作用 |
7.1.1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作用 |
7.1.2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学风建设的作用 |
7.1.3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工作作风建设的作用 |
7.1.4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领导作风建设的作用 |
7.1.5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生活作风建设的作用 |
7.2 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推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 |
7.2.1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来推动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 |
7.2.2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开展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 |
7.2.3 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提升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的实效 |
7.2.4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来夯实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的基础与保障 |
7.2.5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来优化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的宏观环境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中国共产党“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2.1.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2.1.2 思想与物质利益相统一原理 |
2.1.3 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的原理 |
2.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 |
2.2.1 扞卫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 |
2.2.2 密切联系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核心内容 |
2.2.3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法宝 |
2.3 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思想 |
2.3.1 毛泽东关于干部教育的思想 |
2.3.2 邓小平关于干部教育的思想 |
2.3.3 江泽民关于干部教育的思想 |
2.3.4 胡锦涛关于干部教育的思想 |
2.3.5 习近平关于干部教育的思想 |
2.4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
2.4.1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原理 |
2.4.2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原理 |
2.4.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原理 |
2.4.4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原理 |
2.4.5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原理 |
2.5“三严三实”的传统官德思想来源 |
2.5.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
2.5.2“内圣外王”思想 |
2.5.3“正身”思想 |
第三章“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基本矛盾分析及过程考察 |
3.1 领导干部“不严不实”问题的主要表现 |
3.1.1“不严”问题的主要表现 |
3.1.2“不实”问题的主要表现 |
3.2“不严不实”问题归因分析 |
3.2.1“不严不实”问题产生的内因 |
3.2.2“不严不实”问题产生的外因 |
3.3“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基本矛盾 |
3.3.1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概念的界定 |
3.3.2“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基本矛盾 |
3.4 基本矛盾衍生的其他矛盾 |
3.4.1 宗旨崇高的政党与部分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的矛盾 |
3.4.2 纪律严明的政党与部分领导干部纪律观念缺失的矛盾 |
3.4.3 为民谋利的政党与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偏颇的矛盾 |
3.5“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主要目的 |
3.5.1 解决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问题 |
3.5.2 解决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问题 |
3.5.3 解决无视党的政治纪律、能力不足的问题 |
3.6“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过程的考察 |
3.6.1 专题教育的阶段性与长效机制的矛盾 |
3.6.2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与专题教育统一要求的矛盾 |
3.6.3 专题教育的主体性与教育对象被动参与的矛盾 |
第四章“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和规律 |
4.1“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主要内容 |
4.1.1 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 |
4.1.2 权力观和宗旨观教育 |
4.1.3 法制观和纪律观教育 |
4.1.4 政绩观和使命观教育 |
4.1.5 忠诚观和信义观教育 |
4.2“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基本原则 |
4.2.1 突出重点与综合施教相结合 |
4.2.2 思想教育与改进工作相结合 |
4.2.3 继承传统与创新方式相结合 |
4.2.4 顶层设计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
4.3“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基本方法 |
4.3.1 批评和自我批评法 |
4.3.2 内修自省法 |
4.3.3 警示他律法 |
4.4“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具体方法 |
4.4.1 集中式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 |
4.4.2 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 |
4.4.3 边学边查边改三者相结合 |
4.5“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
4.5.1 内修他律统一律 |
4.5.2 知行合一律 |
4.5.3 同向作用律 |
4.6“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部分相关案例 |
案例一 湖北省委以民主生活会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
案例二 黄冈市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融入日常工作的主要路径 |
案例三 中国邮政集团“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阶段性评价及部署情况 |
第五章“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组织和评价 |
5.1“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组织 |
5.1.1“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过程的环节 |
5.1.2“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过程的运行 |
5.2“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评价 |
5.2.1 专题活动的评价标准 |
5.2.2 专题活动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 |
5.2.3 巩固和强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效果 |
第六章“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基本经验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6.1“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基本经验 |
6.1.1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
6.1.2 增强专题教育的互动性 |
6.1.3 突出民主生活会的作用 |
6.2“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1 重要性认识有偏差 |
6.2.2 专题教育过程程式化 |
6.2.3“知”与“行”分离 |
6.2.4 问题整改落实避实就虚 |
6.2.5 监督意识不强、机制不够健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研究素材 |
附录一 部分相关党纪党规、文件、通知、讲话 |
附录二 部分中央部委“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情况 |
附录三 部分省直机关部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情况 |
附录四 部分中央企业“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情况 |
附录五 部分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情况 |
(5)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二、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节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和问题与不足 |
一、论文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所遇问题 |
四、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干部 |
二、基层干部 |
三、干部人事制度 |
第二节 理论依据及主体框架 |
一、宏观层面: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 |
二、微观和中观层面:制度变迁理论 |
三、搭建理论依据与主体架构的桥梁 |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基层治理与干部行为模式 |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下的基层治理结构 |
一、基层权威结构的历时嬗变 |
二、基层社会规则及其运行逻辑 |
三、基层政权结构与治理形态 |
第二节 基层干部的行为动机及其模式 |
一、关于人性的三种理论假设 |
二、“情境理性”:基层干部的人性假设 |
第三节 压力型体制与干部行为逻辑 |
一、数量化的任务分解机制 |
二、指标化的责任考评体制 |
第三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吏治思想及其扬弃 |
一、尊重人才,选贤任能 |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
三、注重基层,历练培养 |
四、加强考核,严格监管 |
五、廉洁奉公,节操自爱 |
第二节 制度建设的探索历程 |
一、初创阶段:解放思想,破旧立新 |
二、探索阶段:打牢基础,破冰前行 |
三、改革阶段:积极探索,深化前行 |
四、“新时代”:建章立制,全面发展 |
第三节 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
二、秉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
三、强化理论武装和基层历练 |
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 |
第四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正式制度下政策体系供给不足 |
一、制度缺位有待完善 |
二、制度衔接有待加强 |
三、制度理念有待提升 |
第二节 社会“情境”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失衡 |
一、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 |
二、“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 |
三、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 |
四、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 |
第三节 制度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 |
一、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 |
二、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 |
三、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 |
四、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 |
第四节 制度改革存在路径依赖 |
一、观念障碍: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 |
二、体制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迟滞” |
三、组织行为障碍:党委及组织部门错位缺位 |
四、机制障碍:缺乏吐故纳新的保障机制 |
第五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 |
第一节 总体设想:“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 |
一、涵盖选育管用四个方面 |
二、“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是关键 |
三、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是目标任务 |
第二节 选拔任用:提高精准度 |
一、考实政治素质,注重群众公论 |
二、完善考核评价,加强实绩考量 |
三、开展谈心谈话,强化分析研判 |
四、细化完善机制,健全过程保障 |
第三节 教育培养:提升能力素质 |
一、分层分类分级推进培训 |
二、完善学习培养系统方案 |
三、强化基层一线实践历练 |
第四节 管理监督:严格执纪监督 |
一、严格遵守监管原则 |
二、细化层级管理规定 |
三、实施立体监管制度 |
四、完善宽严相济体系 |
五、正确处理各项关系 |
第五节 激励约束:促进担当作为 |
一、健全考核激励制度 |
二、推进职务职级并行 |
三、完善身心关爱机制 |
结语:通往现代干部人事管理之路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6)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学理与前沿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理论架构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基本内涵 |
一、从“学习”到更深层次的“学习型” |
二、学习型政党 |
三、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
四、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创新思维特征 |
一、培育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共产党 |
二、培育具有新心智的共产党 |
三、培育不断迸发创造力的共产党 |
四、培育知行合一的中国共产党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先进文化机理 |
一、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共产党源自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
二、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六经注我”进程 |
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四、发挥学习型政党文化的独特优势塑造中国共产党 |
第二章 回顾与总结中国共产党对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历史探索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源于“学习”和成于“学习” |
一、中国共产党源于学习“新文化” |
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开辟源自共产党人的“学习创造” |
三、革命胜利成于延安时期的“大学习” |
第二节 新中国建设始于“学习”、受挫于“脱离实际地学习” |
一、社会主义建设始于共产党人的“新学习” |
二、社会主义的十年曲折源自“脱离实际地学习” |
第三节 现代化建设转折于“再学习”,成就于“创新学习” |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源自“再学习” |
二、改革开放的成就得益于开拓“学习新领域” |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来实现“科学学习” |
第三章 原则与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本方法—“古今中外法” |
第一节 继古论今法:批判地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
一、变“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政治文化为“民主集中制”的政党文化 |
二、将中国共产党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 |
第二节 鉴外运中法:批判地借鉴西方政党的政治文明成果 |
一、积极借鉴西方政党创建的有益政治文明成果 |
二、研究与参考“五项修炼”模式新路径 |
第三节 立今创新法:立足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新创造丰富中华政治文明 |
一、坚持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之路 |
二、坚持不断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
三、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文化内容 |
第四章 思路与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实践路径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 |
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需具有开放的世界眼光 |
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需具备科学的理论知识与善于把握规律 |
三、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需富有创新精神 |
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需赋予先进文化素养 |
五、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需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 |
第二节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目标 |
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真正实现学以立德 |
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真正实现学以增智 |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真正实现学以创业 |
第三节 建设马克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路径 |
一、以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理念为着力点 |
二、以完善“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为统领 |
三、以持续推进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基础 |
四、推进学习型政党与学习型社会的“双向”互动建设 |
第五章 机制与创新构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动力机制与“学习”创新 |
第一节 构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动力机制 |
一、构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内驱动力机制 |
二、构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外驱动力机制 |
第二节 不断推进建设学习型政党中的“学习”创新 |
一、进一步转变学习态度 |
二、接续推进学习方式方法创新 |
三、坚持学习载体的创新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党的十六大以来干部教育改革创新问题研究(2002-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党的十六大以来干部教育面临的形势 |
2.1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
2.1.1 干部教育面临的国际形势 |
2.1.2 干部教育面临的国内形势 |
2.2 干部队伍和干部教育的现状 |
2.2.1 干部队伍的现状 |
2.2.2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
第3章 党的十六大以来干部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3.1 干部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基础 |
3.1.1 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 |
3.1.2 邓小平干部教育思想 |
3.1.3 江泽民干部教育思想 |
3.1.4 胡锦涛干部教育思想 |
3.2 干部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基础 |
3.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干部教育 |
3.2.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干部教育 |
3.2.3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干部教育 |
第4章 党的十六大以来干部教育改革创新取得的成就 |
4.1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改革创新 |
4.1.1 创建新的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
4.1.2 地方基层党校办学体制的调整创新 |
4.2 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的改革创新 |
4.2.1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干部 |
4.2.2 全面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教材体系建设 |
4.3 干部教育培训方式的改革创新 |
4.3.1 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 |
4.3.2 脱产培训与在职学习相结合 |
4.3.3 国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 |
4.3.4 积极探索拓展新的教学方法 |
4.4 干部教育培训体制的改革创新 |
4.4.1 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法规制度体系 |
4.4.2 把县委书记县长纳入国家级院校培训 |
4.4.3 建立起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体系 |
4.5 干部队伍的新变化 |
4.5.1 理论功底和政治素养得到大幅提高 |
4.5.2 执政能力和宗旨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
4.5.3 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
第5章 党的十六大以来干部教育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5.1 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
5.1.1 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存在的问题 |
5.1.2 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存在的问题 |
5.2 解决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的对策 |
5.2.1 改革创新干部教育的培训体制 |
5.2.2 改革创新干部教育的培训机制 |
5.2.3 借鉴发达国家公务员培训经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研究(1989年-2002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综述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三) 概念界定 |
1. 制度 |
2. 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
3. 新时期新阶段 |
一、新时期新阶段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历史背景与时代要求 |
(一) 新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历史回顾 |
1. 新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拨乱反正 |
2. 新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全面启动 |
(二) 新时期新阶段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时代要求 |
1. 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变化 |
2. 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
二、新时期新阶段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主要内容 |
(一) 加大法规建设力度 |
1. 《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与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法规建设 |
2. 颁布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专项文件 |
3. 制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长期规划 |
(二) 明确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管理体制 |
1. 健全与完善党委集体领导制度 |
2. 进一步明确和固定中央组织部和宣传部的工作职责 |
3. 发挥临时性组织领导机构的特定作用 |
(三) 彰显运行机制新活力 |
1.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 |
2. 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 |
3. 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研讨制度与干部考核制度 |
4. “三讲”教育活动 |
5. 党校及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制度 |
三、新时期新阶段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特点及存在问题 |
(一) 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特点 |
1. 加强高级干部学习制度,完善各级干部教育体系 |
2. 重视中青年及西部少数民族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 |
3. 适应时代需要,探索建立网络、新媒体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
(二) 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存在问题 |
1. 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现象 |
2. 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力度不够与执行效果不佳现象 |
3. 在评价考核方面,存在评价奖惩机制不完善现象 |
四、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经验及启示 |
(一) 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经验 |
1. 法规建设内在统一、系统配套是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 |
2. 突出政治性与时代性是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内容的核心 |
3. 运行机制多样化是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彰显活力的有力保障 |
(二) 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启示 |
1. 充分发挥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管理部门作用 |
2. 提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及执行重要性认识 |
3. 建立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奖惩体系 |
4. 注重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背景和思想渊源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三)党内背景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思想渊源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重视学习的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学习的思想 |
(三)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关于学习的思想 |
第二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的历程和主要内 |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大期间中国共产党学习的历程和主要内容 |
(一)1981 年全党大规模学习党史活动 |
(二)整党学习活动 |
(三)1991 年全党党史学习活动 |
二、十四大至十六大期间中国共产党学习的历程和主要内容 |
(一)十四大后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 |
(二)“三讲”学习教育活动 |
(三)在农村开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 |
三、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的历程和主要内容 |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 |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第三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主要经验 |
一、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把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结合起 |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理论学习 |
(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
(三)学习党史、以史为鉴 |
二、重视实事求是,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
三、重视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
四、重视制度建设,加强制度保障 |
(一)健全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干部学习制度 |
(二)加强对学习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制度 |
(三)建立健全学习监督考核评估保障制度 |
(四) 健全完善党校系统学习教育培训制度 |
第四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理性思考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特点 |
(一)学习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 |
(二)学习活动与现实的结合更为密切 |
(三)学习活动的与时俱进 |
(四)中央统一组织与地方自发组织相结合 |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三、 增强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时效性 |
(一)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
(二)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制度建设 |
(三)注重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 |
结语 |
附录一:党员干部理论分级学习情况表 |
附录二: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一览表 |
附录三: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资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一) 无产阶级理论教育的目的 |
(二) 无产阶级理论教育的内容特征 |
(三) 无产阶级理论教育的路径 |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一) 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定位 |
(二)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内容要求 |
(三)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实践路径 |
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党员干部教育的思想 |
(一) 毛泽东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二) 邓小平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三) 江泽民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四) 胡锦涛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五) 习近平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第三章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的历史演变 |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二)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一) 改革开放起步及全面展开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第四章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发展特点及经验总结 |
一、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发展特点 |
(一) 指导思想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
(二) 工作原则由局部向整体推进 |
(三) 教育对象逐步实现全员覆盖 |
(四) 制度建设稳步实现规范式发展 |
(五) 教育渠道形成集中式管理格局 |
(六) 教材建设体现时代性和导向性 |
二、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经验总结 |
(一) 坚守教育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 |
(二)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 |
(三) 贯彻分级分层分类的教育方针 |
(四) 始终以理论创新成果为中心内容 |
(五)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 |
(六) 充分运用最新传播媒介进行理论宣传 |
附件 |
第五章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时代挑战 |
一、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教育对象学习动力不足 |
(二) 教学过程科学化水平不高 |
(三) 组织管理工作规范性不够 |
(四) 质量评估工作可操作性不强 |
二、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
(一)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国际境遇 |
(二)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国内环境 |
(三)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党内形势 |
第六章 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党员干部学风建设 |
(一) 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
(二) 坚持“自信、自觉、自省”的学习品格 |
(三) 发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
二、完善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保障机制 |
(一) 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师资建设 |
(二) 营造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良好环境 |
(三) 整合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培训资源 |
三、完善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教学过程 |
(一) 贯彻“服务大局、按需施教”的教学理念 |
(二) 增强教育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融合 |
(三) 探索教育方式方法的时代创新 |
(四) 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四、切实加强中心组学习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D]. 陈如东. 福建师范大学, 2012(12)
- [2]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经验研究[D]. 朱志浩.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3]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研究[D]. 任鹏.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2)
- [4]中国共产党“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研究[D]. 刘朝阳.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3)
- [5]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D]. 谢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 杨景.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7]党的十六大以来干部教育改革创新问题研究(2002-2012)[D]. 嵇景岩. 吉林大学, 2017(09)
- [8]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研究(1989年-2002年)[D]. 王柳. 首都师范大学, 2013(01)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经验研究[D]. 孙建领.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10]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研究[D]. 冯茜. 武汉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