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止压力弹簧支承板断裂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史诺[1](2018)在《棉秆去皮方法研究及挤压揉搓疏解剥皮机的研制》文中指出棉秆重组材是以棉秆为原料,经疏解、剥皮后得到轴向不断裂、横向松散而又交织相连的棉秆束,再通过干燥、施胶、铺装、热压等一系列工序后形成的一种新型人造板材。但是,采用人工操作的剥皮工序,严重制约了棉秆重组材加工的机械化水平。本文从棉秆的结构特点、力学特性着手,进行去皮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棉秆挤压揉搓疏解剥皮机,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物质资源有效利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疏解棉秆建模与力学特性测试。为了分析疏解棉秆在机械剥皮状态中的形态变化,探索剥皮机理,将疏解棉秆简化成由木质部与韧皮部构成的长方体复合材料,以棉秆中部为研究对象,根据横观各向同性材料的特性,采用径向压缩、轴向拉伸、三点弯曲试验与复合材料力学理论计算得到木质部与韧皮部力学模型的全部弹性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径向弹性模量分别为118.07MPa、127.71MPa,轴向弹性模量分别为1921.36MPa、1964.53MPa,同性面泊松比均为0.3,同性面剪切模量分别为45.41MPa、49.12MPa,异性面弯剪模量分别为33.09MPa、29.66MPa,异性面泊松比分别小于0.0793、0.0839。(2)棉秆挤压剥皮剪切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为了确定合理的机械剥皮方式,同时对剥皮机构的设计提供基础依据,在自制棉秆剥皮试验台上进行棉秆轴向、切向剥皮剪切强度试验。建立含水率、取样部位、垂直压力与剥皮剪切强度之间的回归模型,测定不同皮附着长度的剥皮剪切强度,并比较泡水软化棉秆与新鲜棉秆剥皮剪切强度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取样部位、垂直压力对轴向与切向剥皮剪切强度影响显着(P<0.01);含水率对轴向和切向剥皮剪切强度的影响不显着(P>0.05),3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着(P>0.05);切向剥皮方式优于轴向剥皮方式;新鲜棉秆的剥皮剪切强度较小,收获后及时剥皮效果好。棉秆宜采用切向剥皮,即挤压揉搓的方式进行机械剥皮。(3)挤压揉搓机构的设计及动态仿真研究。为了使剥皮机构能够施加切向往复揉搓作用,开发曲沟球轴承,以此为核心构建挤压揉搓机构,实现上下作业辊对棉秆的径向挤压与摆动揉搓。对挤压揉搓机构在ADAMS中进行运动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上作业辊与下作业辊的转速相同、旋转方向相反,且下作业辊在旋转的同时可进行往复直线运动,实现了设计意图。为了研究挤压揉搓机构对棉秆木质部与韧皮部的分离机制,在ANSYS Workbench中建立疏解棉秆与挤压揉搓机构的有限元模型,并利用LS—DYNA求解器进行显式动力学分析,对疏解棉秆的动态剥皮过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剥皮过程中木质部与韧皮部结合界面上的最大剪切应力为3.7207MPa,2者可实现较好的分离。(4)挤压揉搓机构的关键零件—曲沟球轴承的试制及承载能力分析。曲沟球轴承的性能对挤压揉搓机构的运行平稳度、揉搓行程的精准度以及作业过程中的可靠度等都具有决定性影响。为了探索曲沟球轴承的结构特点对其性能的影响,在外圈滚道上选取从峰顶至谷底的5个位置为研究对象,计算了不同加载力下,滚动体与外圈滚道在5个位置处的接触应力,得到滚动体与外圈之间的接触应力从峰顶到谷底逐渐减小、随着加载力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试制曲沟球轴承并在自制的试验台上进行温升特性与振动特性测试,试验表明:在轴向力和径向力为50250 N范围,随着加载力增大,温升幅度增加,运转10 min后,曲沟球轴承基本达到了热平衡状态,温升曲线趋于平缓;轴向力的增大会引起曲沟球轴承振动的增大,径向力对振动的影响规律与轴向力相同,但是作用不显着,在40r/min80r/min的范围内,转速的提高会导致振动迅速增大。(5)挤压揉搓疏解剥皮机作业性能的试验研究。为了得到最佳的剥皮作业效果,试制挤压揉搓机构,将其安装在现有的II代疏解机上,构成具有挤压揉搓功能的棉秆疏解剥皮机,对该设备进行性能测试。选取含水率、喂入量、压紧弹簧压力、剥皮辊转速4个参数作为试验因素,以棉秆剥皮率、宽度扩展率作为试验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法获得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之间的回归模型,进行参数优化后得到本研究设计的挤压揉搓疏解剥皮机的最佳工作参数组合条件为:含水率93.88%、喂入量2 PCS、压紧弹簧压力160N、剥皮辊转速46.76 r/min,此时,剥皮率为81.77%,宽度扩展率为122.69%。
姬小娟[2](2013)在《大型直线振动筛的动力学分析》文中提出振动筛是广泛应用于各级别选煤厂的重要筛分设备。直线振动筛具有脱水、脱介、脱泥和筛分效果好等优点,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筛分产品。各国在发展矿山工业中,为了技术管理比较方便和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大型选矿厂、选煤厂和采石场的建设项目日益增多,但是现在国产大型直线振动筛普遍存在着的使用寿命和无故障运行时间相对较短的问题,这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我国目前对发展大型振动筛的需求日益迫切,大型直线振动筛的研究、设计和制造也就成为当前所要解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本文是以3661香蕉形直线振动筛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国产振动筛比较容易出现底梁断裂,使用寿命相对较短这两个显着问题,从静力学和动力学不同的角度出发,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振动筛进行分析研究。论文设计和选取了所研究振动筛的参数,应用Pro/E软件建立了三维模型,然后将其导入ABAQUS软件进行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对振动筛的关键部件激振器大梁、底梁及振动筛的整体结构做了模态分析,确定其固有频率远大于工作频率,工作中不会有共振现象的发生;利用MATLAB软件求得了振动筛的激振力在工作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表。对振动筛的整体结构施加激振力,将其输入ABAQUS进行谐响应分析。将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判断振动筛结构是否合理,得到振动筛结构的最佳设计。
张红梅[3](2012)在《基于PLC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PLC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主要涉及电梯系统的硬件系统设计及软件系统设计。电梯的主体结构包括机房、井道、厅门及轿厢等几大部分。本电梯系统具有自动/手动切换、执行呼梯命令、自动开门关门、精准平层、运行安全保护等基本功能,除此之外本电梯系统还具有紧急停车、停止运行、自我检测、慢速平层以及照明通风等辅助功能。电梯的硬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传动结构、曳引系统及定位装置、导轨导靴和对重、轿厢和门机机构、安全装置、AS-I总线的硬件实现。定位装置选用高精度旋转编码器,通过对旋转编码器所产生脉冲的计数来实现电梯的精确定位。安全装置主要包括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超重报警装置等,从而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本电梯控制系统选用西门子PLC S7-200系列的CPU226CN,采用VVVF变频方式对电梯主机进行慢速、中速及快速控制。电梯远程监控系统采用西门子AS-I总线控制技术,主站由通信模块CP243-2来完成,主要职责是监视各个从站的运行状态,并通过专用的AS-I电缆与各个从站进行数据通信,然后将这些信号传送给主控制器。控制中心由CPU226CN和CP243-2两部分构成,控制中心由机房转移到轿厢顶部。由于控制中心位于轿厢顶部,所以轿箱内的信号(如操纵盒内的各种指令)均直接连接到控制中心;而位于机房及井道等信号均连接到各个AS-I从站上,这些信号必须通过主站才可以与主控制器PLC进行通信。将AS-I总线技术应用到电梯中有以下优点:将强电与弱电控制隔离开来,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PLC的输入输出点的数量,使系统设计不再受PLC输入输出点数量的限制;大大减少了执行器、传感器与机房的连接电缆,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能够在线监测电梯实时运行状态;电梯一旦发生故障,可以快速找到故障点;现场安装方便简单,故障检测维修及时。远程通信采用西门子PLC所特有的自由口通信方式。在现场通过PC/PPI电缆将CPU226CN的485口与本地调制解调器连接;在监控室将远程调制解调器与计算机连接;现场与远程监控中心之间通过电话线进行通信。这样在监控中心我们就可以采取拨号上网的方法对现场的电梯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另外,西门子STEP-7MicroWIN编程软件自身具有强大的远程监控功能,通过简单的设置即可实现。
贾俊峰[4](2011)在《桥梁三维隔震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及其对工程结构影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在高烈度区域或近断层区域竖向地震动比较显着,竖向地震动及其对工程结构影响逐渐受到学者关注。基于水平隔震的桥梁隔震技术对提高桥梁水平抗震性能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途径,但目前的水平隔震技术并不能有效解决竖向隔震问题,在高烈度区域及近断层区域对竖向地震比较敏感的工程结构实施竖向或三维隔震技术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外对三维隔震装置和三维隔震技术的研究尚无实质性进展。本文针对近断层水平和竖向地震动特征和桥梁三维地震响应、三维隔震装置和隔震效果、分析设计方法等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搜集整理了多次地震中包括大量近断层地震动记录的强震记录,提出一种考虑震级和断层距的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模型,并与其他已有衰减关系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断层距、场地条件、震级和断层破裂机制对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比值的影响,最后采用最新公布的汶川地震强震记录对峰值加速度衰减特征和反应谱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地震动空间分布特征对都江堰市建筑震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衰减关系模型能较好地体现地震动衰减特征,断层距、反应谱周期、场地条件和断层机制对竖向与水平加速度反应谱比值有显着影响。2、首先分别对大跨度斜拉桥、刚构-连续梁桥和钢管混凝土拱桥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然后采用几组特性不同的地震动记录进行几种桥型结构的动力反应时程分析,探讨了近断层三维地震动对几种桥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脉冲型近断层地震动对大跨度柔性桥梁结构具有显着影响。3、创新性地提出一种新型三维隔震装置——铅芯橡胶-碟簧(碟形弹簧)软钢耗能三维隔震装置,提出了该装置的构造设计方法和力学参数设计方法;分别对三维隔震装置各组成部件以及装置整体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最后采用集中质量单墩模型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该三维隔震装置的水平和竖向隔震效果。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三维隔震装置构造比较合理,传力路径明确,具有适宜的三维隔震刚度和阻尼性能,简化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该装置具有良好的水平和竖向隔震效果。4、建立一座足尺三跨连续梁桥数值模拟有限元模型,根据该桥梁设计了本文提出的三维隔震装置水平和竖向力学性能参数,对三维隔震连续梁桥进行动力时程分析验证了三维隔震支座的水平和竖向隔震效果,并分别讨论了地震动激励特性、桥墩抗侧刚度、铅芯屈服强度、组合碟形弹簧刚度和菱形钢板阻尼器等参数对水平和竖向隔震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了该三维隔震装置具有良好的水平和竖向隔震效果,菱形钢板阻尼器能够显着提高竖向隔震效果。5、根据一座三跨连续梁桥原型结构按照相似条件设计了一座1/25比例的三维隔震三跨连续梁桥和水平隔震单跨简支梁桥缩尺模型结构,设计了振动台试验地震动输入、试验工况和测量仪器布置,对试验用普通叠层橡胶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进行了剪切性能试验,设计了试验用水平隔震装置和三维隔震装置,最后对桥梁模型结构分别进行了水平向和竖向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三维隔震装置具有良好的水平和竖向隔震效果,而普通叠层橡胶支座没有竖向隔震效果,甚至会放大桥梁上部结构的竖向地震反应。6、以梁式桥结构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了三维隔震装置和三维隔震桥梁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并以一座三跨连续梁桥为对象进行了三维隔震装置和三维隔震桥梁的概念设计和多自由度弹性反应谱分析设计。
王占亮[5](2010)在《三十吨散装物料自卸半挂车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现代经济建设突飞迅猛的发展,对专用车辆的需求和保有量日益增加,而且对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在公路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专用车辆也向着大吨位、节能、环保、轻量化的方向发展。自卸半挂车形式多样化,为企业生产和运输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广博的市场需求使生产自卸半挂车的企业如雨后春笋,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更有效的提高自卸半挂车的工作效率,增加它的功能,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经过分析和市场调研,结合工程实际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重型自卸半挂车。研究内容包括:1)选择车辆的结构形式,完成对自卸半挂车的整体结构设计和选材。2)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对自卸半挂车车架的几种工况进行强度、刚度分析,并进行优化设计。3)设计顶棚马达操纵机构和卷筒组件,保证车辆的环保运输。4)设计自卸半挂车的液压系统,实现货厢自卸和顶棚开启的操作。并通过分析和计算完成主要液压元件的选型。5)设计重型自卸半挂车的气压制动系统,并加装ABS附加系统,提升列车的制动性能。本课题主要是结合了自卸车和半挂车的优点,设计出的一种能广泛应用于粮食、采矿业、能源运输业、矿粉运输业、建筑业、电厂、钢厂、公路道路施工等诸多行业的散装物料运输,具有自卸、安全、稳定、高效、环保功能的重型自卸半挂车,预期载重目标为三十吨。
顾祥军[6](2009)在《基于有限元法的剪板机机架优化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有限元法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能够有效缩短研制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因此有限元法已经成为解决复杂工程分析计算问题的有效方法,是现代工程分析和设计流程的核心,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选用江苏某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生产的QC12Y-40×2500液压摆式剪板机为研究对象。首先按照一定的模型简化原则,应用Pro/E软件建立了机架的三维实体模型。然后以有限元技术为基础,利用ANSYS软件建立剪板机机架有限元模型。采用大型通用化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作为分析工具,对剪板机机架结构进行静态分析和模态分析,在获得了机架应力及变形的分布情况以及机架自由状态下的固有频率的同时,也对其振动特性进行研究,并分析比较了各频率对机架模态的影响。在满足强度和刚度条件下,通过优化机架几何尺寸及其各部分板厚使其所用材料为最少。并根据静力分析结果和机架整体结构,建立机架部分结构的参数化模型,选取机架部分几何尺寸和各组成部分的板厚作为设计变量,在满足强度和刚度条件下,以机架的体积作为目标函数,采用零阶方法对机架进行了结构优化,达到最大限度的重量减轻。最后对ANSY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使用UIDL编辑界面程序、APDL语言执行算法程序,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软件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运行可靠稳定,为剪板机的设计和改进时进行有限元分析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通过本文的研究,掌握了剪板机机架的静动态特性参数,同时通过优化设计减轻了机身的重量,为QC12Y系列剪板机进一步改进、优化设计提供了方法和理论基础,同时通过二次开发,能够为企业提高其设计质量及设计效率,增强效益,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段伟颖[7](2006)在《大功率瞬态工作混流泵中组合密封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索提供瞬态高压装置中密封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并促进其工程应用,本文以提供瞬态高压系统内大功率瞬态工作混流泵中的密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密封系统特殊工作性质的分析,对其中密封装置的选型、工程设计方法、试验和失效分析、端面变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大功率瞬态工作混流泵的工作环境及工作特性的分析,给出了其中密封装置应用环境的特殊性及密封性能的特殊要求。介绍了几种可供选择的旋转密封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密封装置。 基于改进的传统密封设计方法对密封系统关键参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指出了提供瞬态高压装置上的密封设计应注意的因素,各因素对密封设计的影响。在设计密封装置结构尺寸和密封参数时,考虑了提供瞬态高压装置工作的特殊性。 针对密封装置的使用条件,设计了模拟实际工况的密封试验台,模拟实际安装条件和负载对组合密封装置的密封性能进行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密封失效的原因,提出密封装置及设备改造的建议,使得提供瞬态高压装置旋转轴的密封满足工作要求,保证混流泵载体及载体内设备的安全。 对密封装置进行了受力分析,通过计算给出了密封装置的端面变形范围,验证了密封装置的工作性能。同时,验证了模拟实际工况密封试验台中密封失效的主要原因。 本文给出了特殊应用场合旋转密封系统的选型设计和分析方法,给出了两种用于提供瞬态高压装置的密封结构形式,并就目前所采用的密封装置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密封性能及存在的问题,为提供瞬态高压系统中离心泵的旋转密封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了基础。
田正渠,唐作安[8](1990)在《电站锅炉监察与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一、引言为了查明电力设备的现状,判断是否需要检修或进行改造,以延长机组的运行寿命,现已十分关注对燃用矿物燃料的锅炉进行监察并对锅炉承压部件进行监察试验。其理由如下:1.许多发电站中的锅炉都是在二、三十年前设计的,几乎都是带基本负荷运行,且按每年的启动次数低于20次设计的;然而,如今许多电站把他们现有的锅炉改作周期运行来使用。目前,这些机组无论是长期带低负荷运行,还是经受每年启停次数高达两百次的考验,其
薛开震[9](1976)在《防止压力弹簧支承板断裂的建议》文中研究表明 铁牛—55拖拉机的压力弹簧支承板(简称"支承板")在使用中容易断裂,特别是在调整二级离合器分离间隙时,应严格按说明书规定调整。即将调整支承螺栓拧到抵住挡销后反拧回九个卡槽(听到九个响声),当调整螺栓抵住挡销后再拧时感到费力,应反拧,若再用力拧即易造成支承板碎裂。为防止支承板断裂,我们有如下建议,供参考。我们认为支承板的两个定位销孔的位置不妥,因为在离合器工作时,定位销孔附近部位受力较大,特别是有一个定位销孔与一个支承螺栓座相邻近,当调整支承螺栓时,稍不注意就会把支承板从定位销孔处
北京内燃机总厂产品设计科[10](1974)在《怎样防止铁牛-55压力弹簧支承板断裂》文中研究指明 用户反映铁牛—55拖拉机的压力弹簧支承板(又叫离合器限动盘)断裂较多,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和试验工作。据了解离合器在工作中没有发生过限动盘损坏的事例。在厂内我们将带有限动盘的离合器总成装在飞轮上,在台架上做了模仿性的离合试验,并把限动盘厚度减薄3毫米(产品图纸规定厚度为15±1),通过离合三万多次,限动盘并未损坏。根据调查和试验情况,对限动盘做如下分析: 离合器限动盘的材料是灰铸铁(HT20—40),其冲击韧性,抗弯强度都较差,而抗压强度较高。其形状为大圆盘,上面有许多大的孔眼。从受力情况看,离合器为常接合式,工作状态主
二、防止压力弹簧支承板断裂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止压力弹簧支承板断裂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棉秆去皮方法研究及挤压揉搓疏解剥皮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疏解棉秆的基本介绍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农作物秸秆特性研究进展 |
1.3.2 农作物秸秆剥皮机理研究进展 |
1.3.3 农作物秸秆剥皮设备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疏解棉秆建模与力学特性测试 |
2.1 引言 |
2.2 疏解棉秆力学建模的理论分析 |
2.2.1 棉秆的几何模型 |
2.2.2 求解模型 |
2.2.3 棉秆的力学性能 |
2.3 力学性能试验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设备 |
2.3.3 试验方法 |
2.3.4 试验结果 |
2.4 力学参数测试结果 |
2.4.1 木质部与韧皮部的力学参数 |
2.4.2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棉秆挤压剥皮剪切力学特性试验 |
3.1 引言 |
3.2 棉秆剥皮试验台设计 |
3.2.1 机械系统 |
3.2.2 测控系统 |
3.2.3 试验台总成 |
3.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3.1 试验材料 |
3.3.2 试验设备 |
3.3.3 试验方法 |
3.3.4 试验设计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中心组合试验 |
3.4.2 皮附着长度单因素试验 |
3.4.3 泡水软化棉秆和新鲜棉秆的比较试验 |
3.4.4 讨论 |
3.5 挤压剥皮状态下的结合界面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挤压揉搓机构的设计及动态仿真 |
4.1 引言 |
4.2 挤压揉搓机构的设计 |
4.2.1 机构原理及总体设计 |
4.2.2 作业辊的设计 |
4.2.3 轴承座的设计 |
4.2.4 挤压揉搓机构的总成 |
4.3 挤压揉搓机构的运动仿真 |
4.3.1 ADAMS分析的理论基础 |
4.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3.3 施加约束 |
4.3.4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挤压揉搓机构作业过程的有限元分析 |
4.4.1 剥皮过程的非线性分析 |
4.4.2 LS-DYNA分析的理论基础 |
4.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4.4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挤压揉搓机构中曲沟球轴承的试制及承载能力分析 |
5.1 引言 |
5.2 曲沟球轴承的设计与试制 |
5.2.1 结构设计 |
5.2.2 曲沟球轴承试制 |
5.3 曲沟球轴承的承载能力分析 |
5.3.1 理论基础 |
5.3.2 受力分析模型 |
5.3.3 计算结果 |
5.4 曲沟球轴承性能测试试验台设计 |
5.5 曲沟球轴承温升特性试验 |
5.5.1 试验材料 |
5.5.2 试验设备 |
5.5.3 试验方法 |
5.5.4 试验结果 |
5.6 曲沟球轴承振动特性试验 |
5.6.1 试验材料 |
5.6.2 试验设备 |
5.6.3 试验方法 |
5.6.4 试验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挤压揉搓疏解剥皮机作业性能优化试验 |
6.1 引言 |
6.2 挤压揉搓疏解剥皮机的设计与试制 |
6.2.1 结构设计 |
6.2.2 设备试制 |
6.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3.1 试验材料 |
6.3.2 试验设备 |
6.3.3 试验方法 |
6.3.4 试验设计 |
6.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1 试验结果 |
6.4.2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
6.4.3 试验因素对性能指标的影响分析 |
6.4.4 参数优化 |
6.4.5 验证试验 |
6.5 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论文参数列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大型直线振动筛的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振动筛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
1.2.1 振动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振动筛发展方向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技术方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直线振动筛的工作原理及参数设计 |
2.1 直线振动筛的主要组成 |
2.1.1 激振器 |
2.1.2 筛箱 |
2.1.3 减振装置 |
2.1.4 传动装置 |
2.2 振动筛的工作原理 |
2.3 振动筛技术参数的确定 |
2.3.1 筛面的长度和宽度 |
2.3.2 筛面倾角的确定 |
2.3.3 振动筛的振幅和频率 |
2.3.4 振动方向角 |
2.3.5 处理量计算 |
2.3.6 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的确定与校核 |
2.3.7 振动筛物料的质量 |
2.3.8 振动筛参振质量的计算 |
2.3.9 弹簧刚度 K |
2.4 主要部件的设计 |
2.4.1 激振器 |
2.4.2 底梁 |
2.5 筛箱重心计算及激振器位置的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3 直线振动筛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 ABAQUS软件介绍 |
3.2 ABAQUS软件的主要功能 |
3.3 有限元分析步骤 |
3.4 直线振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4.1 有限元建模需要考虑的问题 |
3.4.2 振动筛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4.3 材料特性的确定 |
3.4.4 模型网格的划分 |
3.4.5 振动筛的边界的约束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4 大型直线振动筛的静力学分析 |
4.1 底梁的静力学分析 |
4.2 激振器大梁的静力学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大型直线振动筛的动力学分析 |
5.1 动力学有限元分析理论 |
5.1.1 离散结构和选择单元类型 |
5.1.2 单元的位移模式 |
5.2 模态分析 |
5.3 振动筛关键部位的模态分析 |
5.3.1 底梁的模态分析 |
5.3.2 激振器大梁的模态分析 |
5.4 振动筛筛箱的模态分析 |
5.5 筛箱的谐响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
6.2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实用性 |
6.3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及结论 |
6.4 本课题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PLC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向 |
1.2.1 国外电梯监控系统 |
1.2.2 国内电梯监控系统 |
1.3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未来发展的趋势 |
1.4 预期目标 |
2 系统控制方案的选择 |
2.1 PLC 概述 |
2.1.1 PLC 的硬件组成 |
2.1.2 PLC 的软件组成 |
2.1.3 PLC 的工作原理 |
2.2 PLC 的选择 |
2.2.1 基于 PLC 控制的电梯系统设计原则 |
2.2.2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用 |
2.3 AS-I 主从站控制串行通信模式概述 |
2.4 AS-I 主站的选择 |
2.4.1 CP243-2 基本功能简介 |
2.4.2 CPU 226CN 与 CP243-2 的接口 |
2.5 变频器的选择 |
2.6 VVVF 变频变压调速原理 |
3 电梯的硬件系统设计 |
3.1 电梯的结构 |
3.2 电梯的传动结构 |
3.3 电梯的曳引系统及定位装置的设计 |
3.4 导靴、导轨和对重的选择 |
3.5 轿厢和门机机构的设计 |
3.6 电梯的安全装置 |
3.7 AS-I 总线在电梯系统的应用 |
4 电梯软件系统的设计 |
4.1 I/O 分配表 |
4.2 电梯控制流程图 |
4.3 电梯主要控制程序设计 |
5 远程通信及监控中心的设计 |
5.1 远程通信的设计 |
5.2 监控中心的设计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电梯远程监控系统 PLC 控制程序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桥梁三维隔震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近断层地震动特性研究概况 |
1.2.1 方向性效应 |
1.2.2 Fling step 效应 |
1.2.3 上盘效应 |
1.3 竖向地震动特征及其对桥梁结构的影响研究概况 |
1.3.1 竖向地震动特征研究概况 |
1.3.2 竖向地震动对桥梁结构影响研究概况 |
1.4 桥梁减隔震技术及应用研究概况 |
1.4.1 桥梁减隔震装置研究概况 |
1.4.2 桥梁减隔震理论研究概况 |
1.4.3 桥梁减隔震技术应用概况 |
1.4.4 减隔震桥梁结构震害经验 |
1.5 竖向及三维隔震系统研究概况 |
1.5.1 弹簧隔震系统研究概况 |
1.5.2 气压或液压隔震系统研究概况 |
1.5.3 厚橡胶层隔震系统研究概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近断层三维地震动特征及其统计分析 |
2.1 引言 |
2.2 分析用地震动记录 |
2.3 近断层地震动幅值关系 |
2.3.1 水平与竖向加速度峰值衰减关系 |
2.3.2 竖向与水平向峰值加速度比值 |
2.3.3 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动PGV/PGA 比值 |
2.4 近断层三维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性 |
2.4.1 断层距对V/H 加速度反应谱比值的影响 |
2.4.2 场地条件对V/H 加速度反应谱比值的影响 |
2.4.3 震级对V/H 加速度反应谱比值的影响 |
2.4.4 断层机制对V/H 加速度反应谱比值的影响 |
2.5 汶川地震强震记录加速度记录统计分析 |
2.5.1 汶川地震中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统计分析 |
2.5.2 汶川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统计分析 |
2.6 汶川地震都江堰市地震动空间分布 |
2.6.1 都江堰市建筑震害调查概况 |
2.6.2 都江堰市建筑震害空间分布特征 |
2.6.3 震害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几种桥型结构近断层三维地震反应分析 |
3.1 引言 |
3.2 桥梁抗震分析地震动输入 |
3.3 大跨度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 |
3.3.1 大跨斜拉桥结构模型 |
3.3.2 大跨斜拉桥动力特性分析 |
3.3.3 大跨斜拉桥三维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
3.4 大跨刚构-连续梁桥地震反应分析 |
3.4.1 刚构-连续梁桥结构模型 |
3.4.2 刚构-连续梁桥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3.4.3 刚构-连续梁桥三维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
3.5 钢管混凝土拱桥地震反应分析 |
3.5.1 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模型 |
3.5.2 钢管混凝土拱桥动力特性分析 |
3.5.3 钢管混凝土拱桥三维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三维隔震装置设计及力学性能试验 |
4.1 引言 |
4.2 新型三维隔震装置设计 |
4.2.1 三维隔震装置构造设计 |
4.2.2 三维隔震装置力学性能设计 |
4.3 菱形钢板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 |
4.3.1 钢材拉伸力学性能试验 |
4.3.2 菱形钢板阻尼器滞回力学性能试验 |
4.4 铅芯橡胶隔震垫力学性能试验 |
4.4.1 铅芯橡胶隔震垫压缩性能试验 |
4.4.2 铅芯橡胶隔震垫压剪性能试验 |
4.5 新型三维隔震装置力学性能试验 |
4.5.1 三维隔震装置压缩性能试验 |
4.5.2 三维隔震装置压剪性能试验 |
4.6 三维隔震装置隔震效果算例分析 |
4.6.1 算例模型 |
4.6.2 水平隔震效果分析 |
4.6.3 竖向隔震效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维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反应数值模拟分析 |
5.1 引言 |
5.2 连续梁桥结构模型及静力计算分析 |
5.2.1 连续梁桥结构模型 |
5.2.2 连续梁桥静力计算 |
5.3 三维隔震支座力学参数设计 |
5.3.1 铅芯橡胶隔震垫力学参数设计 |
5.3.2 碟形弹簧力学参数设计 |
5.3.3 菱形钢板阻尼器力学参数设计 |
5.4 三维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
5.4.1 时程分析输入地震动 |
5.4.2 三维隔震装置水平隔震效果分析 |
5.4.3 三维隔震装置竖向隔震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三维隔震连续梁桥模型振动台试验 |
6.1 引言 |
6.2 三维隔震连续梁桥模型结构振动台试验设计 |
6.2.1 试验振动台简介 |
6.2.2 桥梁模型相似条件设计 |
6.2.3 试验桥梁模型结构设计 |
6.2.4 试验地震动输入 |
6.3 三维隔震支座设计及剪切力学性能试验 |
6.3.1 三维隔震支座构造设计 |
6.3.2 三维隔震支座力学性能参数设计 |
6.3.3 隔震支座剪切力学性能试验 |
6.4 隔震桥梁模型振动台试验 |
6.4.1 隔震桥梁模型水平向振动台试验 |
6.4.2 隔震桥梁模型竖向振动台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三维隔震桥梁设计方法与设计实例 |
7.1 前言 |
7.2 三维隔震桥梁结构设计原理 |
7.2.1 桥梁结构水平隔震原理 |
7.2.2 桥梁结构竖向隔震原理 |
7.3 桥梁三维隔震装置设计原则和方法 |
7.3.1 桥梁三维隔震装置设计原则 |
7.3.2 桥梁三维隔震装置设计方法 |
7.4 三维隔震桥梁结构设计原则和方法 |
7.4.1 三维隔震梁桥设计原则 |
7.4.2 三维隔震桥梁结构模型建立 |
7.4.3 三维隔震桥梁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 |
7.5 三维隔震桥梁设计实例 |
7.5.1 连续梁桥结构模型 |
7.5.2 概念设计 |
7.5.3 弹性加速度反应谱分析设计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三十吨散装物料自卸半挂车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课题的创新 |
第2章 自卸半挂车的整体设计 |
2.1 重型自卸半挂车的结构 |
2.1.1 重型自卸半挂车的组成 |
2.1.2 重型自卸半挂车的主要参数 |
2.1.3 重型自卸半挂车的结构及功用 |
2.2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卸半挂车车架结构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 |
3.1 建立车架有限元模型 |
3.1.1 车架有限元建模遵循的原则 |
3.1.2 建立车架立体几何模型 |
3.1.3 有限元模型的网络划分 |
3.1.4 约束条件 |
3.2 计算结果 |
3.2.1 弯曲工况 |
3.2.2 扭转工况 |
3.2.3 制动工况 |
3.2.4 转弯工况 |
3.3 计算结果分析 |
3.4 自卸半挂车车架的优化设计 |
3.4.1 车架结构优化设计变量的选取 |
3.4.2 车架结构优化状态变量的选取 |
3.4.3 车架结构优化目标函数的选取 |
3.4.4 车架结构优化方法的选择 |
3.4.5 优化结果检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顶棚操纵系统的机械设计 |
4.1 顶棚的总体设计 |
4.2 马达卷筒组件的设计 |
4.2.1 马达卷筒的尺寸确定 |
4.2.2 马达卷筒组件减速机构设计 |
4.2.3 卷筒轴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卸半挂车液压系统的设计 |
5.1 液压举升系统设计要求 |
5.2 液压系统的组成 |
5.3 液压系统的拟订 |
5.4 液压系统功能描述 |
5.4.1 液压举升 |
5.4.2 货厢中停 |
5.4.3 行程限位 |
5.4.4 动力下降 |
5.4.5 自重下降 |
5.4.6 顶棚开闭 |
5.4.7 过载保护 |
5.5 主要液压元件的选型 |
5.5.1 选择液压缸 |
5.5.2 液压泵的选取 |
5.5.3 液压马达的选取 |
5.5.4 气控换向阀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自卸半挂车制动系统设计 |
6.1 自卸半挂车制动系统选择 |
6.2 气力制动系统工作原理 |
6.3 制动系统元件选取及功能描述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有限元法的剪板机机架优化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剪板机简介 |
1.2 剪板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剪切理论和剪板机的分类 |
1.3.1 剪切理论 |
1.3.2 剪板机的分类 |
1.4 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研究目的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液压摆式剪板机的简介及机架力学模型的建立 |
2.1 液压摆式剪板机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
2.1.1 液压摆式剪板机的工作原理 |
2.1.2 液压摆式剪板机的特点 |
2.2 液压摆式剪板机的机构 |
2.2.1 机架 |
2.2.2 上刀架 |
2.2.3 压料装置 |
2.2.4 前后挡料装置 |
2.2.5 间隙调整装置 |
2.3 剪板机的基本参数 |
2.4 剪板机的力学模型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限元法理论以及软件介绍 |
3.1 有限元法理论 |
3.1.1 有限元理论的概述 |
3.1.2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
3.1.3 有限元基本方法和步骤 |
3.2 ANSYS软件介绍 |
3.2.1 ANSYS的发展综述 |
3.2.2 ANSYS的主要功能及模块介绍 |
3.2.3 ANSYS的主要特点 |
3.2.4 ANSYS软件的分析步骤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剪板机机架的静态分析 |
4.1 机架静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
4.1.1 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4.1.2 三维实体模型的简化处理 |
4.1.3 Pro/E软件与ANSYS软件之间的数据转换 |
4.2 边界约束条件及加载说明 |
4.3 机架静力分析结果及强度校核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剪板机机架的模态分析 |
5.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
5.2 模态的提取方法 |
5.3 剪板机机架的模态分析步骤 |
5.4 剪板机机架的模态分析 |
5.4.1 建立剪板机机架的模态分析有限元模型 |
5.4.2 剪板机机架有限元模型的加载与求解 |
5.4.3 剪板机机架的模态计算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剪板机机架的优化设计 |
6.1 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 |
6.1.1 优化设计概述 |
6.1.2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6.1.3 主要优化方法 |
6.1.4 优化工具 |
6.1.5 ANSYS中优化设计分析步骤 |
6.1.6 ANSYS中优化设计注意事项及建议 |
6.2 立柱的优化设计 |
6.2.1 立柱的优化设计模型 |
6.2.2 立柱优化设计的APDL程序 |
6.2.3 立柱的优化结果与验证 |
6.3 工作台的优化设计 |
6.3.1 工作台的优化设计模型 |
6.3.2 工作台的优化APDL程序 |
6.3.3 工作台的优化结果与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ANSYS的二次开发功能 |
7.1 二次开发功能概述 |
7.2 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 |
7.2.1 APDL的简介 |
7.2.2 APDL的功能 |
7.3 ANSYS用户界面设计语言UIDL |
7.3.1 UIDL的结构 |
7.3.2 UIDL的调用 |
7.4 ANSYS二次开发的实现 |
7.4.1 二次开发的主要流程 |
7.4.2 菜单开发 |
7.4.3 编写对话框 |
7.4.4 参数化建模 |
7.4.5 立柱的分析流程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大功率瞬态工作混流泵中组合密封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1.2 本文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
1.2.1 大功率瞬态工作混流泵的研究现状 |
1.2.2 泵常用密封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
1.2.3 潜艇尾轴密封的发展现状 |
1.2.4 机械密封失效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法 |
1.2.5 机械密封端面研究的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密封结构选型 |
2.1 几种常用动密封型式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
2.1.1 填料密封 |
2.1.2 机械密封 |
2.1.3 气囊密封 |
2.1.4 浮环密封 |
2.1.5 螺旋密封 |
2.1.6 磁流体密封 |
2.2 大功率瞬态工作混流泵密封的选型 |
2.3 两种组合密封的特点 |
2.3.1 填料应急式机械密封组合密封结构 |
2.3.2 气动补偿式机械密封组合密封结构 |
2.3.3 两种密封结构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密封装置结构的设计 |
3.1 机械密封结构的选型 |
3.2 机械密封的结构设计 |
3.2.1 非补偿环的选型及设计 |
3.2.2 补偿环的设计 |
3.2.3 其他部件设计 |
3.2.4 泄漏量的计算 |
3.2.5 端面比压的计算 |
3.3 填料密封 |
3.3.1 填料压紧压力 |
3.3.2 填料压紧力 |
3.3.3 摩擦功耗 |
3.3.4 泄漏量 |
3.4 气动补偿式机械密封组合密封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械密封性能试验及失效分析 |
4.1 出厂前密封性能试验及失效分析 |
4.1.1 试验装置 |
4.1.2 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 |
4.2 模拟实况试验台 |
4.2.1 试验装置 |
4.2.2 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 |
4.3 密封部件的失效分析 |
4.3.1 加工制造引起的失效 |
4.3.2 端面变形引起的失效 |
4.3.3 安装过程引起的失效 |
4.3.4 其它可能产生的失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密封端面变形的分析 |
5.1 密封变形的计算方法 |
5.1.1 圆环理论法 |
5.1.2 筒壳理论法 |
5.2 机械密封变形的计算 |
5.2.1 非补偿环机械变形的计算 |
5.2.2 补偿环的变形计算 |
5.2.3 变形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防止压力弹簧支承板断裂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棉秆去皮方法研究及挤压揉搓疏解剥皮机的研制[D]. 史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2]大型直线振动筛的动力学分析[D]. 姬小娟.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4)
- [3]基于PLC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D]. 张红梅. 陕西科技大学, 2012(09)
- [4]桥梁三维隔震分析与试验研究[D]. 贾俊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4)
- [5]三十吨散装物料自卸半挂车的研究与设计[D]. 王占亮. 河北科技大学, 2010(02)
- [6]基于有限元法的剪板机机架优化设计与分析[D]. 顾祥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7)
- [7]大功率瞬态工作混流泵中组合密封装置的研究[D]. 段伟颖. 浙江大学, 2006(06)
- [8]电站锅炉监察与试验[J]. 田正渠,唐作安.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 1990(01)
- [9]防止压力弹簧支承板断裂的建议[J]. 薛开震. 农业机械资料, 1976(01)
- [10]怎样防止铁牛-55压力弹簧支承板断裂[J]. 北京内燃机总厂产品设计科. 农业机械资料, 197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