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也谈提高写作教学质量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江舟[1](2019)在《新时代职业技术教育语境下《公安文书写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在新时代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教育制度改革形势使得公安职业院校的《公安文书写作》课程改革具有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当前《公安文书写作》课程教学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的是学科知识复杂、学校与教学主客体间存在矛盾、学生对课程认知存在误区三大问题,需要探寻提升《公安文书写作》教学质量的对策。可以主要通过改进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课外实践这三个方面的对策来提升教学质量。
刘光成[2](2010)在《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难以把握的部分。作文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讲究作文命题艺术,做到命题恰当是作文的关键。作文命题体现命题者的教育思想,命题的科学与否,反映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次作文的成败,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快慢,并最终决定学生作文素养的高低。在语文能力测评中,作文命题的质量还关系到它的选拔和导向功能的有效发挥。研究作文命题,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对当下实施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发掘我国的考试文化,提高考试作文命题水平,从而丰富我国的考试理论宝库。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文章写作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出现辉煌的文学创作时期,产生过众多文章大家,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与扎实的基础性作文训练有关,或者说与作文命题有关。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历程已逾百年。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紧跟时代的步伐波澜起伏,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本论文拟以中学作文命题受时代思潮影响而不断调整,不断变迁的历史,来勾勒语文独立设科至今一百余年中学作文命题思想发展的主要轨迹,探寻其背后的成因,并冀以对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有所启示。本论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法、历史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研究的问题聚焦在四个方面:(1)梳理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历程;(2)揭示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阶段特征;(3)探寻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变革原因;(4)总结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构想。根据各个历史时期中学作文命题的不同特点,本论文把百年中学作文命题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一是承绪与变革期。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中国的语文教育掀开了历史新篇章,这可以看作是我国近代作文教育史的重要转折点。1904至1919这十五年时间,属于我国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期。由于根深蒂固的古AI写作作教育传统与科举文章命题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着传统科举文章命题的轨道作惯性运行,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曙光初现。在“经世致用”、“中体西用”等思想的影响下,出于对科举文章命题的有力矫枉,“实用”思想逐渐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的主导思想。在清末民初的一些重要教育法规中,中学作文命题的“实用”思想有了较为明确的体现,而在当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二是探索与定型期。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三十年时间,是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中国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契机。语文教育界的有时之士认识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他们在对其进行考察、批评的过程中,也肩负起了时代的责任,开展摆脱作文训练随意、混乱局面,寻求作文命题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初步创建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中学作文命题趋向科学与实用。命题内容较为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抒写个人的生活与情感、关心人民大众的福祉和疾苦,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成为命题主旋律;命题文体日趋成熟,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成为中学生作文的主要文体。三是波折与重创期。新中国的建立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与过去相比,新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一度为语文教育带来了空气活跃的新气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文命题无计划、无序列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教育大革命”的兴起,中学作文教学又被生硬地套上了政治评判标准,虽然不乏有识之士呼吁,但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作文教学的政治倾向并没有根本扭转,中学作文命题的价值追求在“外在工具价值(文)”和“内在思想价值(道)”两端徘徊。“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作文教学完全沦陷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学生作文大多是以“革命”和“造反”为主题的“大字报”式的文章,结构单一,格式呆板,近乎千篇一律,中学作文命题实践走入了死胡同。四是回归与创新期。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打碎精神枷锁,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开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次创业腾飞。社会结构的调整,文化思想的转型,教育理论的发展,写作理论的创新,促使中学作文命题逐步从政治舞台上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到写作主体上来。中学作文命题开始注意激发写作者的主体意识,命题方式趋向灵活多样,学生作文从单一应景的书写载体逐步演变为多姿多彩的心灵窗口。21世纪前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东西方交流日趋频繁,多元化文化格局形成。在此背景下的中学作文命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开放、多元、丰富,“乐于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等“人本”作文教学理念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猎猎飘扬的旗帜。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第一,上述四个时期的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不尽相同,命题样式也各具情态,但从中我们仍能发现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大致演进轨迹:一是命题内容从功利性走向人文性。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紧跟着时代变迁的步伐,历经曲折,命题内容由“仕途功利性”“现代实用性”“革命政治性”的外部观照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人的健康心理的完整构建,逐步由主体的困顿与自在走向了主体的自觉和自由。二是命题形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学作文命题的类型先后历经了给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次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每一种类型的出现都是因时而动,都是一种探索,虽然每一种类型各有所长、不能彼此取代,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作文文体也由单一的政论文向应用文、叙述文演进,今天学生的作文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和文学体裁。第二,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与形式的变化绝不是偶尔的,每一道题目都是特定思潮下的产物,每一阶段作文命题呈现出的特点,都与特定阶段下的语文教育思潮有着深刻的联系。纵观百年中学作文命题,交错存在和发展着的三种语文教育思潮对作文命题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完整地演绎了语文教育思潮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演进,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深刻地反映了百年来人们对语文教育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反复。当今的中学作文命题似乎又有向第二时期回归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一种单纯循环,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种有益反思。第三,新世纪的中学作文命题理当高举“人本”的旗帜,这是中学作文命题发展规律使然,同时也是由制约其发展变化的语文教育思潮所决定的。但是,如何在中学作文命题中落实“以人为本”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展望中学作文命题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本语文教育思潮下的中学作文命题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发学生拥抱生活的激情。同时,我们也坚信,作文命题只要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作文终将成为人生的第一等快事,学生将在乐此不疲的写作中张扬他们的个性,放飞他们的心灵,并为此奉献出他们神圣的创意。
郭辉[3](2020)在《内江市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写作”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兴写作方式,也契合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将微写作纳入语文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地微写作训练,在当前的教学中很有必要。据调查所知,学生的微写作现状并不理想,存在“审题不准确、语言不凝练、主题不突出、层次不分明、逻辑不清晰”等问题;微写作教学也比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普遍存在“缺乏设计感、欠缺教学方法、训练不系统、缺少指导、写作内容比较单一、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微写作教学效果不太乐观。而且,部分学校甚至根本没有进行微写作教学。由于地域差异和缺乏教学实践,一些研究者提出的策略往往也比较空泛,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未密切结合微写作和微写作教学的特点。本文基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和微写作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以学习动机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多维互动写作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据,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学生发展需要为现实依据,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以内江市的内江二中、内江六中、威远中学、隆昌一中、球溪中学、龙会中学为调查对象,探究了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内江市的教育与学生特点,论文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角度进行思考,构建了教师主导课堂训练、学生自主课下训练和学校引导辅助训练三者相结合的微写作训练模式。针对教师主导课堂训练方式,笔者从微写作的命题方式、训练内容、训练方式、指导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策略阐述,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效果检验和反思,以期对提升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具体、高效、个性、多样的微写作教学实施策略与建议,并为相似地区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包括绪论和正文四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内容与对象、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重难点等方面的内容。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研究微写作的内涵特征和高中微写作教学的内涵特征、意义与依据;第二章深入调查和分析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从命题、训练、指导、评价四个方面对微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微写作中的情况进行了总结;第三章根据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出教师主导课堂训练、学生自主课下训练和学校引导辅助训练三者相结合的微写作训练模式,并对教师在各种训练形式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操作的方法进行了说明;第四章对所提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实践和反思,并提供一些教学案例。在结语部分,笔者对全文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任园园[4](2017)在《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的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教学评价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教学活动的终点,服务于人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新课程标准确立的习作教学目标,归纳为:提高写作素养;学会积累素材;重视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注重有机结合;注重过程和结果。小学高段的习作教学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之低、中阶段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小学高段习作教学评价的专题研究,是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目标实现的助推器,是明确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如何教学生写作文的重要途径。而目前教学现状中,对小学习作教学评价多为附带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围绕以下核心问题展开:(1)为什么进行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2)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是什么?(3)谁来评?(4)怎么评?(5)评什么?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逻辑推演法等,开展了如下几个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诉求。本研究将评价阶段限定在小学高段,评价对象为教师,内容为习作教学活动。依据认知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梳理出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体现在功能、过程、主体和方式方面的价值诉求。第二部分,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的内涵建构。首先,对小学低段、中段、高段语文教学,写话、习作与写作教学,教学评估与教学评价概念的辨析。继而基于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的价值诉求,构建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的概念,即是对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教学生习作的评价。其次,对高段习作教学评价系统各要素分析并试图建构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的结构模型。第三部分,明确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的主体与职能。小学高段习作教学评价主体包括内部和外部评价主体,其中,内部主体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外部主体主要由教育行政机构、校外专家、家长和社区人员组成。而各评价主体之间需要在协同环境中处理好交互关系,以保障各评价主体职能的发挥。第四部分,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的标准建构。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课程目标和高段习作教学目标、高段习作教学评价主体的特点和需要,以及习作教学的规律和发展,在坚持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分别建构了可供学校管理者、教师自评及他评、学生、家长、社区人员不同评价主体参考的评价标准。第五部分,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的组织与方法。拟构了由统筹调控机构和操作执行机构组成的教学评价委员会组织系统。在此组织调控下,各机构成员依据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做好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工作。最终,将评价结果以合理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价者,从而不断改进,提高习作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第六部分,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的内容结构和保障机制。以西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练习为例,分析高段习作教学内容。各选取小学五、六年级一堂语文习作教学课,运用教师自评标准表,进行教师习作教学自评。并提出高段习作教学评价实施的保障机制。总之,本研究探讨了高段习作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并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其价值诉求,建构了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的内涵,明确了各评价主体及其职能,并建构了适宜不同主体的评价标准和统筹调控、操作执行机构,继而给出搜集评价信息、处理评价信息、反馈评价结果的方法。并以实际的高段习作课堂教学为例,尝试运用拟建构的评价标准进行教师自评。最终,提出了观念、组织、实践、技术四个层面可供参考的评价实施保障机制。力图提高学校教学实践中对习作教学和习作教学评价的重视,多途径、多渠道地提高教师习作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习作素养。
陈勇[5](2010)在《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文中研究说明语文课程具有显着的实践品格。但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这一重要品格却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遭到了有意无意的漠视、误解和扭曲,这正是造成语文教育质量不如人意、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吸收近年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发生学方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语文课程本体考辨,从理论和历史两个维度深入论证“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命题,在此基础上,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进行考察和剖析,并由此提出“生态—实践”语文课程设计和实施模式,为合理塑造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探路。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导论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指明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一章,语文课程本体考辨。通过“‘语文’含义的正本清源”和“语文课程性质的检讨”,本章探讨了“语文课程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指出语文课程之“语文”当指“言语”而非“语言”,其基本内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和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它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探明语文课程本体是判定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的前提。第二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内涵与理论阐释。“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是指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内涵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程应该是一门实践课程。对于“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命题,本章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维度给予了理论阐释。第三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历史透视。“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仅是一个停留在理论领域的命题,也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事实存在。我国古代语文课程在体现实践性上既积累了“熟读精思”、“多写多改”、“勤学多练”等宝贵经验,也存在着语文实践“暗中摸索”、“脱离语言实际和运用实际”等缺憾;现代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既在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旗帜下有了科学合理的拓展,又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迷失;国外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则体现在课程目标、教材编制、课堂教学等诸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语文课程的发展史表明:只有正确把握并合理彰显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语文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第四章,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现象之探析。本章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两方面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教材方面,“文选型”教材容易造成对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遮蔽,教材练习设计也存在很多不足;教学方面,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主要表现为遭受漠视、异化变形、虚化窄化三种情况。造成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语文课程本体观游移错位、课程与教学观念存在偏差、课程设计以知识为本位,等等。漠视、扭曲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是导致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第五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合理塑造。针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本章提出了合理塑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路径和措施:第一,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经验”本性和工具属性,使语文课程实践回归语文课程本体;第二,基于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构建以语文实践为轴心的“生态—实践”语文课程,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语文实践生态环境的设计;第三,变语文教学“授受范式”为“导练范式”,促成有效语文实践;第四,课程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彰显导向。
郑红苹[6](2015)在《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英语阅读以大量机械的单词记忆为前提,英语写作则异化为大量作文模板的背诵,这完全背离了英语教学的宗旨,制约了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基于此,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为解决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发现和揭示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期提升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本研究查阅了大量的大学英语写作及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献,拟探究如下几个问题:1.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内涵是什么?2.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怎样进行系统设计?3.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实施路径是什么?4.通过设计、实施之后,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如何进行检测?通过查阅并梳理了大量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英语写作方法、诊断式教学、诊断式教学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等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并总结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引出本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研究的理论基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将走向理论基础的多元化,即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语言内容、文化的传授。在研究方法方面,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由分离逐渐走向融合,即实证研究和混合研究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刘润清,1999:7-12)。在写作技巧上,将写作策略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在英语写作课教学中渗透语言策略以提高学生使用语言学习策略的意识以及培养写作策略的能力。本研究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基本要素和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系统设计就是依据支架式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理论,结合大学英语写作基本要求,通过诊断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做出的诊断及其策划。为了确保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高效的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之中,就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评价进行系统地规划和安排,保证在整体上达到最大的效果。本研究就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系统设计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教师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借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同时也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进行分析与部署的教学诊断者。具体而言,大学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实施诊断式教学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分析症状、初步诊断;实施纠偏、验证诊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英语写作策略,运用观察法、问答法、调查法与测验法等实施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诊断式教学作为完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水平的重要教学方式,其效果如何则需要经过一个检测的过程方能知晓。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检测主要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从历时性的视角,通过比较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判断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二是从共时性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全面分析和了解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对学生英语语篇能力、思维品质、元认知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影响,从而对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做出评价。本研究进行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与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数据的认真分析与同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反映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它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写作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此外,通过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见,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效果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篇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综合素养。通过本研究已经解决了至少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了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即以医生诊视病人并判断其病症的方式进行英语写作教学的诊断,其基本理念是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批判反思和综合分析等。二是全面设计了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系统。在综合借鉴多种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和特征,从目标、内容、形式与方法、管理和评价等角度,对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进行了系统设计。三是提出了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实施路径和效果检测标准与方法。在实施路径上,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是确立教学步骤,突显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操作性;其次是学习写作策略,提高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有效性;其三是结合个体需求,突显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针对性;其四是综合多种方法,增强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合理性。在检测标准上,初步设计出了教学诊断目的的检测指标、教学诊断主体的检测指标、教学诊断对象的检测指标、教学诊断条件的检测指标、教学诊断实施的检测指标和教学诊断结果的检测指标等。在方法上,提出了课堂观察法、作业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和作品展示法等具体的检测方法。四是发现了诊断式教学有着超越其他教学形式的地方,比如通过调查发现诊断式教学在对学生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元认知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诊断式教学不仅可以有效诊断出学生在写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诊断和修改的意识和能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题有新意。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关于诊断式教学、教学诊断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关于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研究比较少,而关于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尤其是从理论依据、系统设计、案例分析以及效果检测等维度对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研究目前还很少发现。因此,本研究的选题具有创新之处。二是思路有新意。本研究运用“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的思路,即就是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问题,随后依据相关理论分析问题,最后针对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具体设计,并探索出如何应用诊断式进行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路径等。这一研究思路在逻辑结构上体现了本研究的独到之处。三是方法有新意。本研究综合采用德尔斐技术、调查研究、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实证性质的调查分析与思辨性质的理论构建结合起来,以保证研究的思想性、科学性及实效性,这种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庞丽娜[7](2016)在《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基础和归宿,是语文课程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认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作文教学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但是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中学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的情况仍然存在。本文以初中作文教学为中心议题,分析和研究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方法和策略,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为指导,全面调查和分析目前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情况进行归因分析,探讨提高初中作文教学质量的对策和建议。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核心概念、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意义,并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正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试卷分析对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解。其次研究和分析了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方面有:(1)作文教学的功利性特别大;(2)作文教学无计划、教学目标不明确、作文教学无序;(3)作文教学过程中缺少师生互动;(4)教材编排不合理;(5)对作文的点评过于简单。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1)写作兴趣普遍偏低;(2)写作态度不端正;(3)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4)写作动机不明确;(5)作文内容脱离生活,没有真实感;(6)不重视作文的修改。再次对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专业素质普遍低,教师教学的功利性太大,主要都是为了应试;学生的写作思路窄,范围小,阅读和搜集材料也跟不上,模仿能力差。其四针对存在问题和归因分析主要从教学观念上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改变原来封闭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其五分别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作文素材积累、写作能力培养和作文点评四个方面论述了具体的训练方法。最后是本文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要求,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在总体上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黄瑜清[8](2020)在《初中语文随文练笔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构建语言表达、文字运用框架,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学会标准、娴熟、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形式,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众多研究者在探索实用、高效的写作教学途径。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读写结合”的教学形式广受关注,随文练笔以“读写结合”理念为基础,作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一环,是提升写作教学质量的关键。本研究以LX中学初中部的随文练笔教学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教师访谈和学生问卷调查对目前初中语文随文练笔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部编本”教材写作系统编排中的“读写结合”理念为切入点,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编制了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提纲,对LX中学2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3名分别担任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组长的语文高级职称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对问卷数据、访谈记录的分析和总结,了解师生们对随文练笔教学的态度和实施现状。其次,使用观察法对随文练笔教学示范课进行课堂观察,观察角度包括教师、学生的活动情况,教学活动设置,练笔形式,练笔作品的鉴赏与评价等。通过对随文练笔教学课堂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授课教师随文练笔教学的设计思路、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经验,并进行教学评价,以期能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根据教师访谈、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析随文练笔教学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教师层面存在重视阅读、忽视练笔;认识不足、操作随意;课时紧张、精力不够;学年分班,难成体系的问题;学生层面存在抗拒练笔、随意练笔;基础薄弱、写作困难;套用模板、不善创新这几点问题。针对学生和教师反映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学习迁移理论、图式理论,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观点和一线教师随文练笔教学课堂中的先进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随文练笔教学的改进策略。研究认为,在随文练笔教学中,首先,应该树立“读写结合”理念,落实随文练笔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丰富素材,活跃思路,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研读教材,加深对写作系统的理解,分解学段,制定针对性练笔教学目标,以学科为单位进行随文练笔教学实施,构建系统性教学。最后,针对学生写作学情,优化随文练笔教学实施,具体可分为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细心指导,提供学生所需的帮助;加强反馈,重视练笔作品的评鉴;巩固练习,确保练笔教学的效果四个步骤。本研究期望能在深入初中进行实地调查、课堂观察的基础上优化随文练笔教学,从教学设计、教学课程实施到教学评价等方面系统地完善教学模式,提高随文练笔教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王建强[9](2020)在《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文中提出教学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教学的重点改革方面。小学作文课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对于农村语文课程而言,作文教学的开展缺乏主动性,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也较为落后,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樊锋,黄玲,杨芙蓉,彭翠华,陈开桂[10](2017)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有效途径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基础性工具。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在与自然和社会交往的实践中过程中,不断把自己获得的经验、认知和思想等转化成为能够进行互相交流和传递的物化形态,即语言。这样,通过语言的流传,使每一个人、每一代人实践思想的结晶,不但得以实现,还能够进行交流和流传。而且,每一代人的思想成果,通过不间断的流传和继承,成为了现今总体文化的积淀。在早期社会,人类的交流可能更多的是停留在语言阶段,但随着社会的发
二、也谈提高写作教学质量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谈提高写作教学质量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职业技术教育语境下《公安文书写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新时代教育制度改革对《公安文书写作》教学的影响与启示 |
第一节 《公安文书写作》课程改革的紧迫性 |
第二节 《公安文书写作》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
第三节 《公安文书写作》课程改革的可能性 |
第二章 当前《公安文书写作》课程教学的现实状况与存在主要问题 |
第一节 课程内容涉及多学科交叉渗透 |
第二节 学校与教学主客体间存在矛盾 |
第三节 讲授理论与写作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
第三章 提升公安职业院校《公安文书写作》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对策 |
第一节 改进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提升质量 |
第二节 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提升质量 |
第三节 利用网络平台与加强实践提升质量 |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及理论基础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第一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1904-1919) |
第一节 发轫之前的科举文章命题 |
一、科举文章命题的主要特点 |
二、科举文章命题的演变轨迹 |
三、科举文章命题的兴衰启示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艰难发轫 |
一、停科举与科举文章命题之终结 |
二、定学制与中学作文命题之发韧 |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传统承绪 |
一、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特点 |
二、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原因 |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现代变革 |
一、教育法规对作文命题的实用规范 |
二、中学作文命题践行上的实用变化 |
第五节 承绪与变革背后指导思想 |
一、"经世致用"思想 |
二、"中体西用"思想 |
第二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1919-1949) |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思想基础 |
一、民主科学精神的确立 |
二、西方教育理论的输入 |
三、文章写作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直接动因 |
一、作文教学的弊端 |
二、作文载体的变化 |
三、教育制度的支撑 |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 |
一、中学作文教学相关问题的探讨 |
二、中学作文命题要领的理论探讨 |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 |
一、春晖中学作文命题实践 |
二、扬州八中作文命题实践 |
第五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基本定型 |
一、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与体制的基本定型 |
二、中学作文命题参照与范例的基本定型 |
三、中学作文命题形式与内容的基本定型 |
第三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与重创(1949-1978) |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转变的文化教育背景 |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范式的确立 |
二、新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形成 |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
第二节 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缓慢发展 |
一、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主要问题 |
二、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实践探索 |
第三节 教育革命前后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 |
一、中学作文教学文道关系的反复 |
二、中学作文命题政治意识的凸显 |
三、中学作文命题科学体系的新构 |
第四节 文化革命期间中学作文命题的重创 |
一、语文教材作文命题的政治化 |
二、中学作文命题实践的政治化 |
第四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回归与创新(1978年至今)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思想背景 |
一、文化思想从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 |
二、教育思想从服务政治转向人的发展 |
三、写作理论从以文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
第二节 新时期前20年中学作文命题的生活回归 |
一、中学作文命题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
二、中学作文命题改革实验蓬勃发展 |
三、中学作文命题制度规范趋向科学 |
四、中学作文训练考核命题贴近实际 |
第三节 世纪之交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个性张扬 |
一、人文论倡导与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回归 |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作文命题的人本规范 |
三、作文训练与考核、竞赛命题的创新变革 |
第五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百年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历史反思 |
一、中学作文命题与社本语文教育思潮 |
二、中学作文命题与知本语文教育思潮 |
三、中学作文命题与人本语文教育思潮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
一、客观认识中学作文命题的功用价值 |
二、正确领悟中学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 |
三、切实把握中学作文命题的原则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3)内江市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研究重难点 |
第一章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内涵与依据 |
第一节 微写作的内涵与特征 |
一、微写作内涵与特征的探究 |
二、微写作内涵与特征的总结 |
第二节 微写作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
一、微写作教学的内涵 |
二、微写作教学的特征 |
第三节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施意义与依据 |
一、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施意义 |
(一)助力学生自我成长 |
(二)促进教师素养提升 |
(三)丰富写作教学形式 |
二、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施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现实依据 |
第二章 内江市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 |
第一节 内江市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准备 |
二、调查实施 |
三、调查结果 |
第二节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现状分析 |
二、影响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因素 |
三、内江市微写作教学现状分析总结 |
第三章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提升策略 |
第一节 教师主导课堂训练 |
一、实施作用 |
二、实施原则 |
(一)学生主体原则 |
(二)目标明确原则 |
(三)方法多样原则 |
(四)及时反馈原则 |
(五)课堂精微原则 |
三、实施策略 |
(一)命题多样化 |
(二)训练目标化 |
(三)指导具体化 |
(四)评价多元化 |
第二节 学生自主课下训练 |
一、实施作用 |
二、实施原则 |
(一)自主性原则 |
(二)文学性原则 |
(三)多样性原则 |
(四)评价性原则 |
三、实施策略 |
(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微写作自主训练 |
(二)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微写作自主训练 |
第三节 学校引导辅助训练 |
一、利用各种活动,创设教学环境 |
二、利用课程规划,提供时间保证 |
三、利用学校设施,营造阅读氛围 |
第四章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的实施与案例 |
第一节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案例 |
一、教师主导课堂微写作训练模式的实践 |
二、以小组为单位的微写作自主训练实践 |
三、以个人为单位的微写作自主训练实践 |
第二节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实践反思 |
一、对教师主导课堂训练策略的反思 |
二、对学生自主课下训练策略的反思 |
三、对学校引导辅助训练策略的反思 |
四、对将网络引入微写作训练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表(学生版) |
附录2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表(教师版) |
附录3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问卷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学生微写作作品展示(文字) |
附录5 :学生微写作作品展示(图片) |
致谢 |
(4)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设计 |
(四)研究意义 |
一、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理论基础与价值诉求 |
(一)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
(二)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的价值诉求 |
二、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内涵建构 |
(一)概念辨析 |
(二)高段习作教学评价的要素与模型 |
三、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主体与职能 |
(一)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
(二)评价主体的交互关系 |
(三)各评价主体职能发挥的有效保障 |
四、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依据、原则与标准 |
(一)标准建构的依据 |
(二)标准建构应坚持的原则 |
(三)高段习作教学的评价标准建构 |
五、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组织与方法 |
(一)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的评价组织 |
(二)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的评价方法 |
六、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评价:内容结构与保障机制 |
(一)高段习作教学评价的内容结构 |
(二)高段习作教学评价实施的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5)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语文课程本体考辨——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立论基点 |
一、"语文"含义的正本清源 |
二、语文课程性质的检讨 |
三、语文课程本体的澄明 |
第二章 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内涵与理论阐释 |
一、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内涵 |
二、"语文实践"的解读 |
三、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理论阐释 |
第三章 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历史透视 |
一、古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呈现与缺憾 |
二、现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拓展与分化 |
三、国外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实践:现状及启示 |
第四章 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现象之探析 |
一、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在当代语文教材中的迷失 |
二、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的迷失 |
第五章 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合理塑造 |
一、本体回归:塑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前导 |
二、"生态—实践":语文课程设计形式新探 |
三、教学范式变革:促成有效语文实践 |
四、课程评价:指向实践的路径和方法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
1.1.2 大学英语教学的困境 |
1.1.3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然状态 |
1.1.4 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经历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 |
1.5 全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
2.1.1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研究 |
2.1.2 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 |
2.1.3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 |
2.2 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 |
2.2.1 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的研究 |
2.2.1.1 国外研究 |
2.2.1.2 国内研究 |
2.2.2 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的研究 |
2.2.2.1 国外研究 |
2.2.2.2 国内研究 |
2.2.3 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 |
2.2.4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的研究 |
2.3 诊断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
2.3.1 诊断式教学内涵的研究 |
2.3.1.1 诊断 |
2.3.1.2 教学诊断 |
2.3.1.3 诊断式教学 |
2.3.1.4 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 |
2.3.2 诊断式教学特征的研究 |
2.3.3 教学诊断类型的研究 |
2.3.4 诊断式教学程序的研究 |
2.3.5 提高教学诊断能力路径的研究 |
2.3.6 诊断式教学的实证研究 |
2.3.7 诊断式教学对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 |
第三章 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设计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对象 |
3.2.3 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
3.2.4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3.1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英语能力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
3.3.2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英语能力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
3.4 研究结论 |
第四章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
4.1 支架式教学理论 |
4.1.1 支架式教学的内涵与理论来源 |
4.1.2 支架式教学的现实启示 |
4.2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4.2.1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
4.2.2 教学方法、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
4.2.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评价 |
4.3 教学设计理论 |
4.3.1 肯普模型 |
4.3.2 史密斯—雷根模型 |
4.3.3 教学设计理论对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的启示 |
第五章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系统设计 |
5.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目标的设计 |
5.1.1 句子写作教学目标设计 |
5.1.1.1 句子写作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素 |
5.1.1.2 句子写作教学目标的诊断标准 |
5.1.2 段落写作教学目标设计 |
5.1.2.1 段落写作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素 |
5.1.2.2 段落写作教学目标的诊断标准 |
5.1.3 篇章写作教学目标设计 |
5.1.3.1 篇章写作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素 |
5.1.3.2 篇章写作教学目标的诊断标准 |
5.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内容的设计 |
5.2.1 句子写作内容设计 |
5.2.1.1 句子写作内容的设计要素 |
5.2.1.2 句子写作内容的教学诊断标准 |
5.2.2 段落写作内容设计 |
5.2.2.1 段落写作内容的设计要素 |
5.2.2.2 段落写作内容的教学诊断标准 |
5.2.3 篇章写作内容设计 |
5.2.3.1 篇章写作内容的设计要素 |
5.2.3.2 篇章写作内容的教学诊断标准 |
5.3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形式与方法的设计 |
5.3.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形式设计 |
5.3.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方法设计 |
5.4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管理的设计 |
5.5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评价的设计 |
5.5.1 诊断式写作教学评价的基本内涵 |
5.5.1.1 评价设计的原则 |
5.5.1.2 评价的内容 |
5.5.1.3 评价的主体 |
5.5.1.4 评价的方法和工具 |
5.5.2 诊断式写作教学评价体系 |
5.5.2.1 作文评价 |
5.5.2.2 写作过程评价 |
5.5.2.3 写作教学评价 |
5.5.3 诊断式写作教学评价设计思路 |
第六章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
6.1 确立教学步骤——突显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操作性 |
6.1.1 调查问题,收集资料 |
6.1.2 分析症状,初步诊断 |
6.1.3 实施纠偏,验证诊断 |
6.2 学习写作策略——提高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有效性 |
6.2.1 写前策略 |
6.2.2 写中策略 |
6.2.3 写后策略 |
6.3 结合个体需求——突出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针对性 |
6.3.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诊断意蕴 |
6.3.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针对性主要表现形式 |
6.3.2.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目的明确性 |
6.3.2.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个体指向性 |
6.3.2.3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专业指向性 |
6.4 综合多种方法——增强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合理性 |
6.4.1 观察法 |
6.4.1.1 观察的步骤 |
6.4.1.2 观察法应遵循的原则 |
6.4.2 问答法 |
6.4.2.1 问答法的类型 |
6.4.2.2 问答法应遵循的原则 |
6.4.3 调查法 |
6.4.3.1. 问卷调查法 |
6.4.3.2 访谈调查法 |
6.4.3.3 调查法应遵循的原则 |
6.4.4 测验法 |
6.4.4.1 测验法的基本步骤 |
6.4.4.2 测验法应遵循的原则 |
6.4.5 观察法、问答法、调查法和测验法的综合运用 |
第七章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检测 |
7.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检测标准 |
7.1.1 针对教学诊断行为本身的检测标准 |
7.1.1.1 教学诊断目的的检测指标 |
7.1.1.2 教学诊断主体的检测指标 |
7.1.1.3 教学诊断对象的检测指标 |
7.1.1.4 教学诊断条件的检测指标 |
7.1.1.5 教学诊断实施的检测指标 |
7.1.1.6 教学诊断结果的检测指标 |
7.1.2 针对教学诊断达到效果的检测标准 |
7.1.2.1 顺向差距的检测指标 |
7.1.2.2 反向差距的检测指标 |
7.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检测方法 |
7.2.1 课堂观察法 |
7.2.2 作业测试法 |
7.2.3 自我报告法 |
7.2.4 作品展示法 |
7.3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分析 |
7.3.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分析——理论阐述 |
7.3.1.1 效果分析的常用工具 |
7.3.1.2 效果分析的三个维度 |
7.3.1.3 效果分析的注意事项 |
7.3.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分析——实践检验 |
7.3.2.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对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 |
7.3.2.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调查 |
第八章 结语 |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8.2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8.2.1 研究局限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访谈提纲 |
附录4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访谈提纲 |
附录5 实施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前的学生作文 |
附录6 实施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后的学生作文 |
后记 |
(7)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作文教学 |
(二)写作能力 |
(三)写作兴趣 |
(四)写作素材 |
三、文献综述 |
(一)支撑性理论 |
(二)国外研究述评 |
(三)国内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一章 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
一、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学生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 |
(一)写作现状和作文态度 |
(二)学生对作文题材的兴趣和写作动机 |
(三)作文材料的搜集和写作积累 |
(四)写作能力 |
(五)自我评价和写作困难 |
(六)学生喜欢的作文点评方式 |
二、教师问卷调查及分析 |
(一)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作文教学的认识 |
(二)教学计划和作文教学改革 |
(三)作文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 |
(四)写作指导与评定 |
(五)自身写作能力 |
第二章 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材方面 |
(一)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的作文教材 |
(二)教材的“阅读本位”忽略了写作教学 |
(三)缺乏普遍适用的作文辅导材料 |
二、教师方面 |
(一)作文教学的功利性 |
(二)作文教学无计划、教学目标不明确、作文教学无序 |
(三)教学过程中缺少师生互动 |
(四)作文点评过于简单 |
(五)教师个人写作素养低 |
三、学生方面 |
(一)写作兴趣低 |
(二)写作态度不端正 |
(三)写作动机不明确 |
(四)不注意积累素材 |
(五)不重视作文的修改 |
(六)作文内容脱离生活,没有真实感 |
(七)阅读面窄量少 |
(八)轻视语文学习 |
四、社会方面 |
(一)人生观、价值观滑坡 |
(二)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 |
第三章 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归因分析 |
一、重视阅读教学,忽视作文教学 |
二、作文教学理论与实际不符 |
三、作文教学没有周密的计划 |
四、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 |
第四章 提高初中作文教学质量对策建议 |
一、编制系统化的作文教学教材 |
(一)建立科学、系统的作文训练体系,形成作文教学序列 |
(二)变“阅读本位”为“读写齐放” |
二、克服和避免作文教学中的功利性的倾向 |
(一)激发学生自身的写作动力,使学生消除“作文难”的心理障碍 |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作文能力 |
三、端正作文教学的理念和目标,构建合理有序的写作训练方法 |
四、改进作文教学方法 |
(一)教师在学生写作方面 |
(二)教师在作文评改方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8)初中语文随文练笔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随文练笔概念界定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随文练笔的文献综述 |
二、随文练笔的研究述评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学习迁移理论 |
二、图式理论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随文练笔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初中语文随文练笔的教学现状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 |
三、初中语文随文练笔教学现状 |
第二节 初中语文随文练笔的学生学习现状 |
一、调查对象 |
二、学生调查问卷的编制 |
三、初中语文随文练笔学生学习现状 |
第三节 初中语文随文练笔教学的现状小结 |
第二章 初中语文随文练笔课堂教学案例 |
第一节 复杂记叙文之学会记事——课堂观察案例1 |
一、课例描述 |
二、课堂实践过程 |
三、教学评价 |
第二节 听雨之自主创新的独立练笔——课堂观察案例2 |
一、课例描述 |
二、课堂实践过程 |
三、教学评价 |
第三节 研究小结 |
第三章 初中语文随文练笔教学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教师层面 |
一、重视阅读,忽视练笔 |
二、认识不足,操作随意 |
三、课时紧张,精力不够 |
四、学年分班,难成体系 |
第二节 学生层面 |
一、抗拒练笔,随意练笔 |
二、基础薄弱,写作困难 |
三、套用模板,不善创新 |
第四章 初中语文随文练笔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树立“读写结合”理念,落实随文练笔的教学原则 |
一、以读促写,丰富素材,活跃思路 |
二、重视练笔,落实练笔,提升写作水平 |
第二节 明确随文练笔训练点,构建系统性教学 |
一、研读教材,加深对写作系统的理解 |
二、分解学段,制定针对性练笔教学目标 |
三、学科统筹,确保随文练笔教学连贯实施 |
第三节 针对学生写作学情,优化随文练笔教学实施 |
一、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 |
二、细心指导,提供学生所需的帮助 |
三、加强反馈,重视练笔作品的评鉴 |
四、巩固练习,确保练笔教学的效果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语文随文练笔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初中语文随文练笔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9)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中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
(一)应对考试的教学目的 |
(二)相关的教育人员缺乏作文指导与评改的能力 |
(三)阅读面不广,缺少写作经验 |
二、农村中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
(一)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把加大写作总量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 |
(二)建设资深的教师团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三)把扩大阅读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
三、结语 |
四、也谈提高写作教学质量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职业技术教育语境下《公安文书写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 江舟.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D]. 刘光成.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3]内江市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 郭辉.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4]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的评价研究[D]. 任园园. 西南大学, 2017(02)
- [5]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D]. 陈勇. 西南大学, 2010(08)
- [6]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D]. 郑红苹. 西南大学, 2015(11)
- [7]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庞丽娜. 河南大学, 2016(03)
- [8]初中语文随文练笔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 黄瑜清.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J]. 王建强. 华夏教师, 2020(08)
- [10]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有效途径分析与研究[A]. 樊锋,黄玲,杨芙蓉,彭翠华,陈开桂.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五卷),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