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理假账是反腐良策(论文文献综述)
初静[1](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廉政建设中面临的重点和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党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成为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突出成就和最鲜明亮点,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最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着重强调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全党要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可见党的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党廉政建设不断取得新的重要进展,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权力寻租空间仍然存在,滋生腐败的土壤仍未根除等。这些问题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和廉政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所以,我们有必要针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进行研究,分析新时代廉政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并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加强廉政建设的措施。本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针对我党的廉政建设主要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内涵、理论依据、指导方针与主要内容,并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一般机理。第三部分主要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和建国以后执政时期的廉政建设,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廉政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四部分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主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新挑战、国内国际反腐的新机遇、廉政建设“全面”“从严”“长效”的新要求三个方面论述当前建设廉洁政府面临的新局面。第五部分从廉政理论建设和廉政实践建设两个方面探讨加强我党新时代廉政建设的措施,理论方面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理论体系,实践方面通过推进政德建设、加强纪律建设、改革监察体系和创新反腐模式等措施来加强廉政建设,以期通过研究其策略为反腐事业提供借鉴价值,提高反腐事业的实效性,这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论文通过探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廉政建设的理论研究,为我国廉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张辉[2](2018)在《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研究 ——基于708起典型腐败案例》文中研究表明扶贫工作是政府在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而精准扶贫则致力于使扶贫攻坚走上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精准化的道路,以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准施策、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来实现摘掉贫困帽子的目的。精准扶贫是立足新阶段、把握新趋势,聚焦当前贫困现状而积极探索出来的一条治贫、脱贫的新路子,精准扶贫对摆脱贫困、促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样惠及亿万人民的伟大项目,却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其对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强的危害性,不仅会影响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还对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心理具有误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对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因素。本文以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为切入点,在对国内外腐败治理研究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腐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从扶贫、精准扶贫、腐败等概念出发,并以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为依托,通过对一系列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腐败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扶贫腐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腐败主要表现为:精准识别中优亲厚友、挪用专项扶贫资金、贪污侵占扶贫资金、扶贫过程中违规收费收受贿赂,并且呈现出腐败主体基层化且群体化、腐败涉及面广且手段多样、腐败地区分布广且西部腐败情况严重、腐败金额差距悬殊且社会影响恶劣等方面的案例数据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扶贫干部自身素质低,法纪意识薄弱;其二,扶贫资金和信息管理存在漏洞;其三,扶贫监督不完善;其四,扶贫腐败惩处力度弱。可以说,腐败主体的主观寻租动机及客观的寻租机会,都助长了扶贫腐败的风气,而要真正扭转这种风气,彻底解决精准扶贫中的腐败问题,还需从加强教育、规范管理、完善监督及严肃惩处等方面着手,让扶贫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只有这样才能让扶贫资金发挥作用,让扶贫回归正轨,让精准扶贫更好发力,更好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秦丽雪[3](2017)在《我国制度反腐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腐败成为了一个较突出的社会矛盾问题。它不仅触犯到道德底线、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及公信力、破坏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更是严重阻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成为我国进行深化改革的主要阻碍因素,因此反腐倡廉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任务。近年来,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以后,社会公众参与反腐败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党和政府更是大力反腐,“制度反腐是根本之道”也已在全社会形成基本共识。制度反腐,本质上是一个反腐败制度建设的过程,即建立国家廉政体系的过程。我国的制度反腐在20世纪50年代由邓小平同志提出,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到实践,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得到进一步的落实。特别是近几年来,制度反腐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制度反腐的思路已经明确,且其成效逐渐显现。但由于我国制度反腐意识仍有待增强、反腐败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制度反腐的监督体系不很健全以及制度反腐配套保障机制并不完善等原因,当前的制度反腐仍存在一些问题:制度设计上,适宜性与前瞻性不足,系统性与规范性不够,可操作性与具体性不强;制度执行上,监督和督查不到位,执行主体的自由裁量权失范、实行双重标准,不依规办事;体制机制上,督查和纪检制度中的双重领导体制,约束机制不健全;等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路径是:提高制度反腐的意识,完善反腐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制度反腐的监督,建立健全制度反腐的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制度反腐取得更大的成效。
廖婧[4](2016)在《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文中提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当今社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已经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愈发凸显。生态学不是一门孤立存在的学科,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西方学者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以其特定的理论、观念等社会意识形式勾勒了一幅未来社会生态和谐的理想画卷。欧洲是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重镇,涌现出诸多欧洲派的生态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他们成为生态社会主义的一支生力军。欧洲生态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人类历史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一场“绿色革命”。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新高度。“绿色发展”作为新时期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旋律和共同的主题。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实践要求,也是“绿色发展”的目标。要实现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需要吸取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精华,爱护人类依赖生存的生态环境。对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分析,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从而使无产阶级政党牢牢地把握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同时,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注入了新的元素,亦有利于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坚持走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共处。本文通过对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研究,重在阐明以下三个观点:第一,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凝聚了一股核心力量,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分歧。欧洲生态社会主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科学社会主义与绿色无政府主义两种指导思想的倾向,经历了从后现代主义向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转向。第二,欧洲生态社会主义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缺陷。它扞卫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分析生态问题,但是,在解决生态问题上,却背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带有乌托邦的色彩。第三,尽管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理论缺陷,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但是不能全盘否定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应该看到其理论中彰显的社会正义、保护环境和科技文明等理念对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可以产生有益的启示。本文对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研究,既是对西方生态思想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也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过程,目的是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把握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最新动态,汲取其理论成果的合理因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践行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光荣使命。全文的内容(从绪论到结论)一共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章,绪论。依次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即第2章,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对生态社会主义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和生态中心主义者的生态思想三个方面追溯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重点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奥尔多·利奥波德、霍尔姆斯·罗尔斯顿、阿伦·奈斯三位生态中心主义者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即第3章,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形成的现实依据。从环境史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了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形成的现实依据。分别阐述了欧洲早期的生态扩张主义、欧洲的生态环境问题、“欧洲共产主义”的影响、欧洲绿色政治的推动四个方面内容。这部分内容目的是考察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政治背景。第四部分,即第4章,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分别对欧洲生态社会主义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以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威廉·莫里斯、鲁道夫·巴罗、亚当·沙夫、安德烈·高兹,20世纪90年代的戴维·佩珀、萨拉·萨卡以及21世纪的德里克·沃尔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脉络。第五部分,即第5章,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与理论分歧。一方面,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层面对欧洲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另一方面,对欧洲生态社会主义流派中以特德·本顿和戴维·佩珀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之间的理论分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该部分内容既有从整体上对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进行总结,也有从部分代表人物之间的理论争议进行分析。第六部分,即第6章,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评析及启示。该部分一方面,分别对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特点和理论缺陷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另一方面,将欧洲生态社会主义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指出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四点有益的启示:第一,坚持环境正义的伦理思想;第二,加强防治腐败的政治力度;第三,倡导绿色消费的文化模式;第四,重视科技生态化发展方式。第七部分,即第7章,结论。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思想和行动指南。第二,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归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汲取欧洲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合理成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之,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红色”指导,同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绿色”借鉴。
陈祥焰[5](2015)在《福建省经济犯罪治理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福建省在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经济犯罪现象也开始增多,其对经济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加深,逐渐成为危害社会安定的一大公害。就当前的形势而言,福建的经济犯罪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已经扩展和延伸到其他省、市甚至国外。犯罪分子肆无忌禅的侵吞社会财富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福建省经济发展,损害了政府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践踏了社会良知、正义与公平。因此,加强对福建省经济犯罪治理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管理学、犯罪学、法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归纳法和案例分析法,对福建省经济犯罪治理进行考察,深入剖析福建省治理经济犯罪的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进而从完善经济犯罪治理的立法、提高刑事执法水平、加强对经济犯罪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
王智[6](2013)在《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中农村干群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干群关系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直接影响农村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进程加快和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农村干群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总体上来看,虽然现阶段农村干群关系整体是和谐的,但是在农村某些地区或特殊时期干群关系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裂痕,甚至因为干群关系的裂痕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修复,最终演变为干群矛盾或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农村干群关系不和谐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更直接威胁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选题正是在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变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利益分析、历史考察和多学科研究等方法对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中农村干群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剖析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中农村干群关系的演化,指出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中农村干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分析制约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中农村干群关系的农村干部因素、制度政策因素与历史文化因素,最后重点提出构建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中和谐农村干群关系的合理路径,以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一、绪论。主要分析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中农村干群关系的研究背景,阐述研究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中农村干群关系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归纳并总结当前研究转型期农村干群关系的现状,指出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二、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中农村干群关系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一是阐述农村干群关系研究的基本概念。二是指出农村干群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三、分析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中农村干群关系的演化。一是农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由管理型向管理与服务型转变。二是农村干群关系的利益纽带日益强化、情感纽带逐渐淡化。三是农村群众对中央信任感不断增强、对基层干部信任感降低。四是农村干群矛盾由缓和简单变得尖锐复杂。四、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中农村干群关系的制约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农村干部因素主要是农村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作风与腐败问题和群众工作能力不足;制度政策因素主要是农村群众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和干部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历史文化因素主要是我国封建主义腐朽思想、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五、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中构建和谐农村干群关系的路径研究。提出应该从加强转型期社会利益整合机制建设;强化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来构建和谐的农村干群关系。
吴军红[7](2012)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转型的推动下,企业社会责任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企业要应对一系列由于企业违背社会责任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同时要想成为合格的地球公民,必须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中国企业走上世界舞台的重要一步,更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选题在马克思伦理观、科学发展理论等指导下,运用历史文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归纳分析等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基本理论及实践进行了研究,研究重点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特征与本质;从理论与实践的三维视角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三维包括:经济学维度、伦理学维度和法学维度: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三维包括:政府视角、企业视角和社会视角;全面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主要分析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以及跨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分析影响这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囚素,找出当前急需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以上叙述的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建议。总之,社会责任并不是社会强加给企业的标准,而是企业自身发展和实现盈利的要求。企业应当把社会责任融入在自身的战略、计划、产品之中。只有真正建立在本企业的使命和产品的基础之上的社会责任才是真正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在目前较为热门,受到国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国内外频发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问题事件,急切要求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寻求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李新艳[8](2011)在《地方行政潜规则的腐败效应及其治理》文中指出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规则普遍存在于现实社会的诸多领域。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会影响到人们利益的实现。规则存在着显规则和潜规则之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显规则和潜规则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导向。在地方治理过程中,行政显规则即为法律法规等为人们所必须遵守的正式制度和行为规则,其制定通常代表公共利益诉求;而行政潜规则是潜藏在地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活动范围之中,与地方行政法律、法规等正式规则相悖或互补的,地方行政机关或人员借助其公权力牟取地方或个人利益而暗中认可并遵循的规则,其形成通常代表各利益集团的“圈子”利益。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复杂多变,地方行政事务日益繁杂,加之存在制度漏洞,部分正式规则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地方行政潜规则便日益泛滥,几乎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地方行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行政潜规则。本文结合国内外关于潜规则的文献资料,从研究分析地方行政潜规则的定义和特征入手,得知地方行政潜规则的随意性、隐藏性、违法性等弊端极易导致行政失效,滋生政治腐败,损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破坏正常行政秩序。同时,本文将重点阐述地方行政潜规则的成因,其中包括制度漏洞、法律缺位、成文法固有的缺陷、主观利益驱动、历史文化传统的惯性等客观原因和执政理念错位等主观原因。最后借助案例分析研究其腐败效应,试图找到整治地方行政潜规则的对策,以消除并根治腐败,彰显正式规则的权威,净化社会行政环境,保证地方行政程序公正、公平、公开和行政事务的顺利展开从而为社会的和谐、健康、有序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何小涛[9](2011)在《最低评标价法下的良性互动环境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招标制度20世纪初传入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建设领域,先后经历了探索试点、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3个阶段。最低评标价法的推行,推进了建设投资市场化和抉择透明化工作,解决了制度建设上的一些弊端,在短时间内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合理低价中标演变成最简单、原始、绝对的低价中标后,最低评标价法遭遇到社会信任、环境适应和参与者疲劳等3个方面9大问题。打着反腐大旗强制推行的最低评标价法因缺乏社会诚信体系的支撑,在利益博弈中由于参与方各得其所构成畸形平衡,改变了招标初衷,降低了投资效益,动摇着招标根基。本文系统分析并阐述了最低评标价法实施后产生的问题及症结,现阶段维持平衡的原因和根源,提出了低利润时代企业应对最低评标价法的3阶段划分理论,并以机制设计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良性互动的制度框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提供了系列解决方案。一是理性看待招标目的。正确评估最低评标价法的推行效果,摒弃筑堤防水思维,切断招标和防腐间的必然联系,冷静对待资本逐利,针对性营造推行环境。二是构建激励相容机制。加大决策制度化建设,合理掌握项目释放密度,减轻招标压力,内化招标需求,培养制衡力量;构建责任行业、落实责任主体,修正强权思维,构建责权对等体系;创造性获取激励资源,将招标纳入建设全过程绩效考核,在工程出入口间建立必然联系;探讨底线成本,健全追责机制,提升信托责任,通过利益挂钩兑现对诚实劳动的激励。三是畅通信息渠道、加强考核管理。树立考核权威,规范信息披露,拓展获取渠道,加强信息识别,完善考核手段、加快信息立法。
周全[10](2009)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至2007年,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不仅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贡献者,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当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环境下,建筑企业不仅要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求生存求发展,还要在竞争发展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建设友好环境,建筑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建筑企业的发展面临十字路口,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正是建筑企业走出当前困境的最佳途径。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论是建筑企业间对抗性竞争,还是企业间合作竞争,核心竞争力在其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竞争力能够给建筑企业带来持续赢利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或复制,是企业通过自身学习逐渐积累起来的。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的建筑企业能在长时期内保持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核心竞争力所决定的持续化的竞争力优势成为决定企业长期绩效的核心。鉴于此,本文结合建筑业企业相关数据,通过收集、整理、计算我国建筑企业发展水平指标,运用多元回归等数理统计知识分析国内建筑企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水平,并引入贡献率和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来深入研究分析我国建筑企业生产发展水平。总结了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国内建筑企业发展的现实,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我国建筑企业参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的理性博弈,说明企业只有了解建筑市场的博弈规则,掌握竞争中博弈的原理,才能占据主动地位。然而,建筑企业要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正确识别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而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本文提出了对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博弈评价的方法,为企业客观评价、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提供依据。对于目前的中国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提出了构建和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和外部途径的策略。最后,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运用上述有关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针对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治理假账是反腐良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理假账是反腐良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难点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主要相关理论概述 |
2.1 廉政与廉政建设的基本概念 |
2.1.1 廉政的内涵和特征 |
2.1.2 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内涵和特征 |
2.2 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 |
2.2.1 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理论依据 |
2.2.2 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指导方针 |
2.3 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机理 |
2.3.1 党中央率先垂范是党的廉政建设的前提 |
2.3.2 地方组织深入落实是党的廉政建设的关键 |
2.3.3 基层党组织强化战斗堡垒是党的廉政建设的基础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历史脉络及其经验教训 |
3.1 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廉政建设 |
3.1.1 苏区政府初步执政时期的廉政建设(1929——1934) |
3.1.2 延安战争时期的廉政建设(1935——1948) |
3.1.3 西柏坡大转折时期的廉政建设(1947——1949) |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 |
3.2.1 改革开放前我党廉政建设的曲折发展(1949——1978) |
3.2.2 改革开放后我党廉政建设的恢复和加强(1978 年至今) |
3.3 中国共产党执政时期廉政建设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
3.3.1 在廉政建设实践中积累的主要经验 |
3.3.2 在反腐败斗争中总结的教训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
4.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理论滞后于实践 |
4.1.2 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党内廉政建设实践面临诸多问题 |
4.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
4.2.1 国内形成反腐败压倒态势 |
4.2.2 国际协作切断腐败外逃后路 |
4.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面临的新要求 |
4.3.1 覆盖全面领域建设廉洁政治 |
4.3.2 加大从严力度查处腐败问题 |
4.3.3 建立长效机制保持廉政效果 |
第五章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措施 |
5.1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理论体系 |
5.1.1 构建廉政建设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
5.1.2 廉政建设理论体系的基本逻辑框架 |
5.1.3 廉政建设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
5.2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实践建设 |
5.2.1 推进政德建设 |
5.2.2 加强纪律建设 |
5.2.3 改革监察体系 |
5.2.4 创新反腐模式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研究 ——基于708起典型腐败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创新点 |
一、精准扶贫腐败的基本理论阐述 |
(一)相关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二、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现状——基于708起典型腐败案例 |
(一)案例的选取说明 |
(二)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的主要表现 |
(三)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的数据特征 |
(四)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的危害性 |
三、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存在的原因 |
(一)扶贫干部自身素质低,法纪意识薄弱 |
(二)扶贫资金和信息管理存在漏洞 |
(三)扶贫监督不完善 |
(四)扶贫腐败惩处力度弱 |
四、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加强教育,从思想源头上预防腐败 |
(二)规范管理,多方面约束腐败行为 |
(三)完善监督,形成扶贫干部不能腐的氛围 |
(四)严肃惩处,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我国制度反腐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创新观点 |
五、研究方法 |
第1章 制度反腐核心概念解析及相关理论阐释 |
1.1 核心概念解析 |
1.1.1 腐败 |
1.1.2 反腐倡廉 |
1.1.3 依法治国 |
1.1.4 制度反腐 |
1.2 相关理论阐释 |
1.2.1 寻租理论 |
1.2.2 权力制约理论 |
1.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章 我国实行制度反腐的现状及必要性 |
2.1 我国实行制度反腐的现状 |
2.1.1 反腐制度建设得到加强 |
2.1.2 制度反腐思路已经明确 |
2.1.3 制度反腐成效逐渐显现 |
2.2 我国实行制度反腐的必要性 |
2.2.1 制度体系的不健全是腐败滋生的因素 |
2.2.2 制度反腐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实际 |
2.2.3 制度反腐是我国反腐工作的根本保证 |
第3章 我国当前制度反腐存在的问题 |
3.1 制度设计有欠缺 |
3.1.1 适宜性与前瞻性不足 |
3.1.2 系统性与规范性不够 |
3.1.3 操作性与具体性不强 |
3.2 制度执行有难度 |
3.2.1 纪检督察工作不到位 |
3.2.2 执行主体裁量权失范 |
3.2.3 存在双重标准的现象 |
3.3 反腐体制机制有阻碍 |
3.3.1 纪检督察的双重领导体制 |
3.3.2 制度反腐的约束机制欠缺 |
第4章 我国制度反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制度反腐的意识不强 |
4.1.1 腐败亚文化比较盛行 |
4.1.2 人治反腐意识仍存在 |
4.2 制度反腐体系不完善 |
4.2.1 法治反腐力度不足 |
4.2.2 协同治理合力不足 |
4.3 制度反腐监督不到位 |
4.3.1 缺乏预防监督 |
4.3.2 监督透明度不高 |
4.3.3 监督立法滞后 |
4.4 反腐配套机制不健全 |
4.4.1 协调机制不健全 |
4.4.2 追责机制不健全 |
4.4.3 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5章 我国制度反腐问题的解决路径 |
5.1 提高制度反腐意识 |
5.1.1 干部廉政教育要常态化 |
5.1.2 加强廉政制度文化建设 |
5.1.3 加大反腐制度教育力度 |
5.2 完善反腐制度体系 |
5.2.1 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
5.2.2 完善惩治腐败制度 |
5.2.3 完善财产实名制与申报制 |
5.3 加强制度反腐监督 |
5.3.1 调整监督方式 |
5.3.2 转变监督模式 |
5.3.3 完善监督法律体系 |
5.4 健全制度反腐配套机制 |
5.4.1 建立反腐机构协同治理的机制 |
5.4.2 完善制度反腐中的责任负责制 |
5.4.3 建立健全制度反腐的激励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成果 |
参考文献 |
(4)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
2.1 生态社会主义概述 |
2.1.1 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 |
2.1.2 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
2.2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
2.2.1 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
2.2.2 批判资本主义的生态罪恶 |
2.2.3 阐发解决生态问题的思路 |
2.3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 |
2.3.1 马尔库塞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
2.3.2 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 |
2.4 生态中心主义者的生态思想 |
2.4.1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 |
2.4.2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 |
2.4.3 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 |
第3章 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形成的现实依据 |
3.1 欧洲早期的生态扩张主义 |
3.1.1 改变新大陆的生态环境 |
3.1.2 威胁土着居民的身体健康 |
3.2 欧洲的生态环境问题 |
3.2.1 欧洲城市与工业的污染迹象 |
3.2.2 英国遭遇的生态环境灾难 |
3.3 “欧洲共产主义”的影响 |
3.3.1 “欧洲共产主义”从兴起走向衰落 |
3.3.2 “欧洲共产主义”各党对阶级结构的反思及战略 |
3.4 欧洲绿色政治的推动 |
3.4.1 新社会运动的兴起 |
3.4.2 欧洲绿党的产生与发展 |
第4章 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
4.1 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初步发展 |
4.1.1 19世纪80年代的理论萌芽 |
4.1.2 20世纪70年代的早期探索 |
4.1.3 20世纪80年代的批判与重建 |
4.2 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
4.2.1 “红绿联盟”的生态社会主义 |
4.2.2 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 |
4.2.3 全球视域下的生态社会主义 |
第5章 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与理论分歧 |
5.1 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 |
5.1.1 实行生态经济,维护生态平衡 |
5.1.2 社会主义没有失败,选择“第三条道路” |
5.1.3 反对生态帝国主义,坚持正义的道德原则 |
5.1.4 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化,创建新的后工业文化 |
5.2 欧洲生态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争论 |
5.2.1 绿色历史唯物主义还是红色生态学 |
5.2.2 马克思主义是否承认自然的极限 |
5.2.3 适应自然还是支配自然 |
5.2.4 生态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 |
5.2.5 生态自治主义还是生态社会主义 |
第6章 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评析及启示 |
6.1 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评析 |
6.1.1 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特点 |
6.1.2 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缺陷 |
6.2 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6.2.1 坚持环境正义的伦理思想 |
6.2.2 加强防治腐败的政治力度 |
6.2.3 倡导绿色消费的文化模式 |
6.2.4 重视科技生态化发展方式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福建省经济犯罪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三、本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和实践 |
第一节 经济犯罪概念辨析 |
一、国外学者对经济犯罪的界定 |
二、我国学者对经济犯罪的认知 |
第二节 治理的内涵及延伸 |
一、治理的内涵 |
二、经济犯罪治理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部分发达国家治理经济犯罪实践经验 |
一、实施情报导侦,提高警务侦查水平 |
二、建立管理机构,加强全方位合作 |
三、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注重社会道德教育 |
四、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经济犯罪预防 |
第二章 福建省经济犯罪治理历史阶段与经济犯罪新趋势 |
第一节 福建省经济犯罪治理历史阶段 |
一、经济犯罪治理摸索阶段 |
二、经济犯罪治理初级阶段 |
三、经济犯罪治理发展阶段 |
第二节 福建省经济犯罪新趋势 |
一、涉众型经济犯罪突出 |
二、侵犯知识产权、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活跃 |
三、危害税收征管犯罪案件严重影响税收收入 |
四、新型经济犯罪不断涌现 |
第三章 福建省经济犯罪治理现状与困境分析 |
第一节 福建省经济犯罪治理现状 |
一、打击犯罪和维护稳定实现“双丰收” |
二、服务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水平实现“双提升” |
第二节 福建省经济犯罪治理存在的不足 |
一、经济犯罪治理未能完全适应经济犯罪活动变化带来的挑战 |
二、经济犯罪治理未能完全适应执法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
三、经济犯罪治理未能完全符合人民群众提出的新期待 |
第三节 福建省经济犯罪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
二、治理机制不完善 |
三、治理主体过于单一 |
第四章 完善福建省经济犯罪治理的对策 |
第一节 健全经济犯罪治理的立法 |
一、把握宽严相济的尺度 |
二、健全非刑事法律立法 |
三、健全刑事立法 |
第二节 提高刑事执法水平 |
一、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 |
二、提升打击经济犯罪效能 |
三、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 |
四、健全协作机制 |
第三节 加强对经济犯罪的综合治理 |
一、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
二、健全行政监管 |
三、鼓励公众参与治理 |
四、加强社区治理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中农村干群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2 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中农村干群关系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农村干群关系研究的基本概念 |
2.2 农村干群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
3 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变化中农村干群关系的演化 |
3.1 农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由管理型向管理与服务型转变 |
3.2 农村干群关系的利益纽带日益强化、情感纽带逐渐淡化 |
3.3 农村群众对中央信任感不断增强、对基层干部信任感降低 |
3.4 农村干群矛盾由简单缓和变得复杂尖锐 |
4 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中农村干群关系制约因素分析 |
4.1 农村干部因素 |
4.1.1 部分农村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高 |
4.1.2 部分农村干部存在作风与腐败问题 |
4.1.3 部分农村干部群众工作能力不足 |
4.2 制度政策因素 |
4.2.1 农村群众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 |
4.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
4.2.3 宏观调控政策不完善 |
4.2.4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不健全 |
4.2.5 农村干部监督制度不完善 |
4.3 历史文化因素 |
4.3.1 我国封建主义腐朽文化的贻害 |
4.3.2 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侵蚀 |
5 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中构建和谐农村干群关系的路径研究 |
5.1 加强制度建设,整合农村多样化利益诉求 |
5.1.1 畅通利益表达 |
5.1.2 加强利益协调 |
5.1.3 化解利益矛盾 |
5.1.4 强化利益保障 |
5.2 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是构建和谐农村干群关系的关键 |
5.2.1 提升农村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与领导能力 |
5.2.2 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监督管理 |
5.2.3 依法治理农村干部不良作风与腐败现象 |
5.3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农村干群关系的内在要求 |
5.3.1 完善基层人大制度 |
5.3.2 加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经济转型时期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1.2 本文的思路和主要观点 |
1.3 本文运用的主要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研究理论基础 |
2.1 经济转型时期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综述 |
2.2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经济转型时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及责任缺失的成因 |
3.1 经济转型对现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 |
3.2 经济转型时期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 |
3.3 经济转型时期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成因 |
第4章 基于经济转型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三维架构 |
4.1 基于经济转型的经济学维度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架构 |
4.2 基于经济转型的伦理学维度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架构 |
4.3 基于经济转型的法学维度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架构 |
第5章 基于经济转型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运作及模型构建 |
5.1 基于经济转型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运作 |
5.1.1 基于经济转型政府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
5.1.2 基于经济转型企业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
5.1.3 基于经济转型社会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
5.2 基于经济转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模型构建 |
第6章 经济转型时期企业急需承担的社会责任案例分析 |
6.1 经济转型时期企业食品安全责任:以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 |
6.2 经济转型时期企业环境保护责任:以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为例 |
6.3 经济转型时期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以山西王家岭透水事故为例 |
6.4 经济转型时期企业人文关怀责任:以深圳富士康跳楼事件为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地方行政潜规则的腐败效应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地方行政潜规则的成因 |
2.1 地方行政潜规则的定义及其特征分析 |
2.1.1 地方行政潜规则的定义 |
2.1.2 地方行政潜规则的特征 |
2.2 潜规则产生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博弈论 |
2.2.3 潜规则的利益驱动性理论 |
2.3 潜规则的滋生环境 |
2.3.1 社会转型期及其引起的变化 |
2.3.2 自由裁量权的不合理使用 |
2.4 文化因素的影响 |
2.4.1 宗法族制、礼制及奴性文化的影响 |
2.4.2 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 |
3 地方行政潜规则的腐败效应 |
3.1 形成"分利联盟",损害公众利益 |
3.2 侵蚀明规则,导致买官卖官活动猖獗 |
3.2.1 案例介绍 |
3.2.2 案例分析 |
3.3 助长拜金主义思想及"权力欲",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 |
3.3.1 案例介绍 |
3.3.2 案例分析 |
4 地方行政潜规则的整治 |
4.1 健全制度,严密法网,彰显"显规则"的作用 |
4.1.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反腐败机制 |
4.1.2 严密法网,规范正式制度下的自由裁量权的使用 |
4.2 加快阳光行政建设,完善监督体系 |
4.3 培育以合法性为核心的制度文化,破坏行政潜规则生长的文化环境 |
4.4 改造和健全地方行政层级制,发展适合组织发展的灵活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9)最低评标价法下的良性互动环境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第2章 招标及最低评标价法概述 |
2.1 招标制度的起源及在我国的发展 |
2.1.1 招标制度的起源 |
2.1.2 招标在我国的发展 |
2.2 评标方法在我国的演变 |
2.3 最低评标价法的中兴 |
2.4 低利润时代的企业应对 |
第3章 最低评标价法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危害 |
3.1 问题之一——社会信任危机 |
3.1.1 工程质量全面下降 |
3.1.2 低价中标高价结算 |
3.1.3 围标串标盛行 |
3.1.4 转包分包严重 |
3.2 问题之二——适用环境差异 |
3.2.1 成本底线缺位 |
3.2.2 诚信体系缺失 |
3.2.3 评标深度不足 |
3.2.4 执行标准模糊 |
3.3 问题之三——塑性疲劳与集体失语 |
3.4 维持平衡的根本原因分析 |
3.4.1 行政强制力 |
3.4.2 反腐借势 |
3.4.3 事权分离 |
3.4.4 责任失落 |
3.4.5 缔约优势 |
3.4.6 问题纠结 |
3.5 危害:恶性互动之风盛行 |
3.5.1 是非失范 |
3.5.2 工程下水 |
3.5.3 畸形平衡 |
3.6 问题根源 |
3.6.1 管理手段落后 |
3.6.2 失信成本过低 |
3.6.3 权力一家独大 |
第4章 最低评标价法下的良性互动环境构建 |
4.1 机制设计理论和良性互动概念 |
4.2 回归理性 |
4.2.1 理性评价推行效果 |
4.2.2 理性看待招标目的 |
4.2.3 理性选择适用范围 |
4.2.4 冷静对待资本逐利 |
4.3 构建激励相容机制 |
4.3.1 科学决策 |
4.3.2 权力制衡 |
4.3.3 慎用强制力 |
4.3.4 刚性约束 |
4.3.5 构建责任行业 |
4.3.6 探讨成本底线 |
4.4 畅通信息渠道 |
4.4.1 规范信息内容、拓展披露渠道 |
4.4.2 规范中间管理、加强信息识别 |
4.4.3 完善考核手段、建立激励机制 |
4.4.4 树立考核权威、加快信用立法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2.1 研究内容 |
1.2.2 论文结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
2.1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
2.1.2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 |
2.2.1 企业核心竞争力溯源 |
2.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
2.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3 核心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
2.4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
2.4.1 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
2.4.2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特性 |
2.4.3 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中国建筑企业发展现状分析与研究 |
3.1 国内建筑企业发展现状研究 |
3.1.1 中国建筑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
3.1.2 中国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
3.1.3 中国建筑企业技术力量分析 |
3.1.4 中国建筑业企业贡献率分析 |
3.2 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现状分析 |
3.2.1 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是必然选择 |
3.2.2 中国建筑业在ENR前225强地位 |
3.2.3 国内建筑企业营业地区分布 |
3.2.4 国际建筑企业行业集中度分析 |
3.3 基于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建筑企业生产分析 |
3.3.1 C-D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介绍 |
3.3.2 改进的C-D生产函数及其应用 |
3.3.3 基于C-D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 |
3.3.4 基于改进的C-D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 |
3.4 国内建筑企业SWOT分析 |
3.4.1 SWOT方法概述 |
3.4.2 中国建筑企业发展SWOT分析 |
3.4.3 中国建筑业企业的SWOT矩阵 |
3.5 小结 |
第4章 中国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博弈分析 |
4.1 博弈理论概述 |
4.1.1 博弈论定义 |
4.1.2 博弈的基本要素 |
4.1.4 博弈论在建筑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
4.2 中国建筑市场竞争博弈分析 |
4.2.1 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
4.2.2 模型的结论分析 |
4.2.3 我国建筑业市场发展有益建议 |
4.3 中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博弈分析 |
4.3.1 国际建筑市场背景 |
4.3.2 国际建筑市场进入博弈模型 |
4.3.3 中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博弈分析 |
4.3.4 中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策略 |
4.3.5 国内建筑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若干对策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博弈评价 |
5.1 企业核心竞争力博弈评价概述 |
5.1.1 传统评价模型的局限 |
5.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博弈特性 |
5.1.3 企业核心竞争力博弈评价的定义 |
5.2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意义 |
5.3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博弈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5.4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博弈评价模型的构建 |
5.4.1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博弈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 |
5.4.2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博弈评价模型构建 |
5.5 小结 |
第6章 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
6.1 我国建筑企业在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
6.2 建筑企业构建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
6.2.1 构建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
6.2.2 构建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
6.3 小结 |
第7章 实证分析—武汉市水务建设工程公司 |
7.1 公司基本情况 |
7.2 公司博弈评价分析 |
7.2.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取 |
7.2.2 数据的取得 |
7.2.3 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 |
7.2.4 评价结果分析 |
7.3 公司的发展目标 |
7.4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措施 |
7.4.1 推动公司改制 |
7.4.2 改革公司管理体制 |
7.4.3 建立专业化的分包体系 |
7.4.4 加大开拓市场力度 |
7.4.5 开拓多种业务承接模式 |
7.4.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7.4.7 努力提升员工素质 |
7.4.8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
7.5 小结 |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统计指标解释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治理假账是反腐良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D]. 初静.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2]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研究 ——基于708起典型腐败案例[D]. 张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3]我国制度反腐问题研究[D]. 秦丽雪.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7(02)
- [4]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D]. 廖婧. 吉林大学, 2016(08)
- [5]福建省经济犯罪治理研究[D]. 陈祥焰.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6]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中农村干群关系研究[D]. 王智.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7]经济转型时期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 吴军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8]地方行政潜规则的腐败效应及其治理[D]. 李新艳. 河北经贸大学, 2011(04)
- [9]最低评标价法下的良性互动环境构建研究[D]. 何小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5)
- [10]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周全.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