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安全技术研究通过邮电部鉴定

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安全技术研究通过邮电部鉴定

一、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保密技术的研究通过邮电部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杨美霄,李渊,丁怀元,徐晓书[1](2007)在《为我所短波、特高频通信发展史自豪——专家回顾电信一所短波、特高频通信发展史》文中研究说明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所开始我所就从事短波和甚高频、特高频通信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制,是国内最早进入该技术领域的研究机构之一。半个世纪以来,我所科研人员在短波、甚高频、特高频通信领域为国家填补了许多空白,提供了大量技术装备,为我国实现国际电联规定的短波单边带化目标、为我国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丁怀元,施寿申,万国光,张洪达,孙玉望,马军,陈迎,万德明[2](2007)在《科技创新 报效祖国——专家回顾电信一所移动通信研发历程》文中认为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性的增加,使无线电话突破了“无线步话机”和“无线对讲机”的概念,要求通过“直接拨号”方式将无线用户与有线的市内电话互联互通,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无线电话。由于它还未采用“蜂窝”网重复使用有限的频率资源,系统的容量不可能很大,但它毕竟实现了有/无线用户之间以市内电话拨号方式,自动建立通信,可以看作是当代移动通信的雏形,解决了当时无线用户的通信要求。

傅惠霖,顾重威,潘绍华,顾筱蓉[3](2007)在《十年奋斗 开创国产程控交换新纪元——专家回顾电信一所程控交换技术发展史》文中研究指明八十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程控数字交换机设备和生产线,具有知识产权的国产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研制就此从我所开始了起步。这段时期中,我所不但参加了程控数字交换设备引进的重大工程和消化技术的工作,更主要的是在“六五”、“七五”期间承担了两次国家攻关的重任,完成了“DS-2000程控数字交换机”和“DS-30中大容量程控数字市话交换机”的研制,进行了工业性生产试验,随之还进行了用户交换机等设备的开发,实现了转产,形成了批量生产。在我国电话通信进入程控数字交换的历史性转折中,我所责无旁贷地承担了“领头羊”的角色。

柏昊[4](2007)在《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的研究范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能否开展有效的技术学习活动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的关键。通过技术学习,发展中国家能够迅速地提高技术能力,有效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然而,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领域,对于虚拟网络型产业研究较少。但是,虚拟网络型产业是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发达国家具有领先优势并试图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领域。因此,研究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问题,不仅对丰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理论,而且对指导发展中国家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技术学习理论,大多在引进、吸收和提高的理论框架下解释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活动。这一技术学习理论分析框架忽略了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要素,难以解释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活动。本文在研究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网络外部性和竞争规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应用此理论框架,对数字电视产业和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及创新性工作如下:1.通过分析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标准和网络外部性特征,指出由于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融合,以及网络外部性的正反馈效应,虚拟网络型产业的竞争规则发生了重大改变,技术标准成为虚拟网络型产业市场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2.提出了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分析的理论框架:国际贸易环境分析框架、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演化分析框架和企业层面技术学习过程的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环境分析框架展示了两种不同的贸易规则:货物贸易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规则和知识产权贸易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规则;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演化分析框架分析了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演化轨迹;企业层面技术学习过程的分析框架对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活动进行了分类,总结了企业技术学习过程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企业技术学习过程的简化模型。3.基于对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多层次性的分解,本文证明了基于产品和价格的市场竞争不是虚拟网络型产业从产品层次技术学习过渡到技术标准层级技术学习的充分条件。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层次的升级需要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持,在现有国家创新体系下,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竞争主要是基于产品和价格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加剧只能强化数字电视产业在产品层次上的技术学习,产品层次技术学习的同质化又加剧了产品和价格的竞争。4.通过研究我国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指出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形成技术能力提高和市场开拓的良性循环,找到有效途径的关键在于发现利基市场。我国的二元市场需求特性,有利于发现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的利基市场。我国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学习就是从国外竞争对手忽略的农村通信市场入手,形成了技术能力提高和市场拓展的良性循环,并逐渐渗透到主流市场。5.通过研究数字电视产业和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标准制定过程,指出政府和国内市场是影响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层次技术学习的两个主要因素。政府和国内市场发挥作用的方式与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竞争情况密切相关。当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的竞争为国内技术标准之间的竞争,政府主要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最终技术标准;当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的竞争为国内技术标准与国外技术标准之间的竞争,政府可以通过推迟市场开发,促进国内技术标准产业化,为国内技术标准的技术学习争取时间和市场。

姚志坚[5](2002)在《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对先进国家的技术经济赶超是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但发展中国家和企业面临着比较优势陷阱和后发优势向后发劣势的转换危机。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技术跨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基础,提出技术跨越将是发展中国家和企业经济技术赶超的必由之路和战略选择。 以此为基点,展开研究: 第一,构筑技术跨越的立论基础和概念体系。在理论述评的基础上,研究总结了技术跨越完整的概念体系,提出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技术代和技术跨越进行测度的方法,并依托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的,按照不同参照系对技术跨越进行分类,从而明晰和丰富了技术跨越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第二,从技术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研究了技术跨越存在的机会,指出:从技术轨道角度讲,技术的越轨型演变为技术跨越带来发展的技术机会窗口,而在顺轨型演变中,除可利用子技术轨道的跃迁进行技术跨越外,当技术极限临近时应主动寻找关键技术的跨越机会。从技术单元角度讲,随着分工细化技术单元变小,进入壁垒降低,存在着利用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成长型技术跨越机会;随着技术发展技术单元变大,后发国家可以较强的国家意志,大投入实施技术跨越;随着相关技术群体的不匹配使技术单元增大,可以国家行为与市场行为相结合,通过设立技术园区等形成较好的配套环境,实施技术跨越。从技术群体结构角度讲,技术群体在时间上的三种不同演变路径,为不同类型的技术跨越突破提供了时间上的规律。同时,技术群体结构演变理论为企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提示了着眼点和侧重点,存在着先发展基础技术和中间技术,再进行特殊技术突破的成长型技术跨越机会。另外,启示我们要充分利用不同国家、不同产业技术群体结构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而带来的技术跨越的机遇。 第三,系统地研究了技术跨越的一般过程和规律。研究提出了技术跨越的整体观模型,指出技术跨越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基于知识流的过程和收敛的过程。研究了技术扫描,总结了技术扫描的意义和重要方法。研究了技术跨越的突破点选择问题,明确了突破点选择的内涵,提出了技术跨越点选择的九大原则,并应用现实期权方法对技术跨越中的互斥跨越点选择进行了数理分析。研究了临界点问题,在对临界点进行明确的定义和数理描述基础上,分析临界点出现的机理,并利用临界距概念对临界点进行了定量化的判别研究。研究了技术跨越后的后续工作重点,指出技术扩散和标准之争是技术跨越后续工作的主要内容,并进行了详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第四,系统的研究了技术跨越中的技术能力。研究指出,技术跨越过程就是一个技术能力跨越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明确定义了技术跨越中的技术能力概念,研究构建了基于技术跨越的技术能力体系,并对其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技术跨越需要注意核心能力刚性和动态核心能力,要区分不同的知识特征采取不同的知识学习模式,技术跨越要注意技术能力体系的开放性,技术能力不应该只注重内在能力,而应该从考虑技术能力空间。在此基础上,对技术跨越技术能力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重点研究了技术创新和技术跨越中技术能力的不同特征,技术跨越中各技术能力成分的协调性和技术跨越能力的积累模式。在进一步研究总结技术能力积累模式和途径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赶超型国家的技术能力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发展模式和与之对应的成长型技术跨越,研究认为,赶超型国家的技术能力发展过程在实践中呈现出从引进到模仿再到顺轨型衍生自主跨越和在新技术上自主跨越的顺序,可称之为成长型技术跨越的四个阶段和四种类型,并利用浙大中控的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五,系统地研究了技术跨越的组织。首先研究技术跨越组织的机理及选择。从企业资源观出发,研究提出了技术跨越组织需要解决五大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资源-目标的四种一般组织模式及选择模型,并研究了其中可能存在的组织陷阶。其次,研究提出了基于资源主体的技术跨越组织模式总体框架,并综合考虑技术单元和外部性角度、转换成本、共生经济性等方面影响因素提出了模式选择的一般模型。再次,研究企业技术跨越组织的模式创新,综合运用数理分析、案例分析和理论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总结了其中的新型创业小组、创新事业部和战略联盟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最后,研究国家层面国家关键技术跨越的组织模式,在研究总结世界各国实施国家关键计划和我国的863高技术计划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并提出了我国关键技术跨越的政策建议。 第六,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技术跨越的条件。首先通过理论述评等方法研究了技术跨越条件的理论框架。其次利用问卷调查、基本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得出了技术跨越条件的结构体系,认为其是一个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资源、资金实力在内的内部资源条件,包括经济机制、政策支持和外部创新网络在内的外部环境条件以及技术跨越组织能力条件的这样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系统化的综合?

王会斌[6](1996)在《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保密技术的研究通过邮电部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保密技术的研究通过邮电部鉴定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王新梅教授和西南交通大学何大可教授(原西电教师)等共同完成的“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保密技术的研究课题于9月29日通过了邮电部组织的专家技术...

张长岭[7](2004)在《华为和中兴的发展战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在过去的二十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华为公司和中兴通讯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水平代表了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他们的发展在本文中大致被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成立到1995年,是两家公司的早期发展阶段,期间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程控交换机,从农村市场起步,初步站稳脚跟开始进攻城市市场;第二个阶段是从1996年到2000年,这是两个公司高速成长的阶段,从单一的程控交换产品拓宽到全面的通信解决方案,立足国内市场,并开始拓展国际市场;第三个阶段是从2001年至今,是两家公司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在调整中发展的阶段,他们巩固了在国内市场的地位,进一步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两家公司的产品差异化增大。 它们的起点大致相当,都有民营经济的成分,从没有电信行业背景的小作坊式企业发展到大型通信设备供应商。在市场方面早期目标集聚在农村市场,然后重点转向城市市场,地毯式地在全国完成了业务布局,后来就瞄准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产品方面研制程控交换机取得发展,及时拓宽了产品线,跟上了中国电信行业发展地脚步。它们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销售额的差距是最外在的表现,华为后来居上,保持了10年的领先,但是最近差距开始缩小。中兴是国有控股的公司,后来引入了民营结构,华为是全部的民营成分。在市场上,华为更倾向一种积极进攻的态度,中兴则相对稳健务实。华为的管理更有效率,内部有些独特的管理制度,中兴的管理相对平稳,但是效率和执行没有华为那么突出。两家公司在产品上已经拉开了一定的差异,华为专注在3G上投入很大,中兴则在手机、小灵通、CDMA等方面大有收获。共同的外部环境使得两家公司有相似的发展空间,相似的战略目标使得两家公司有相似的业绩,不同的战略执行过程使得两家公司的发展步伐存在差距。

陶智勇,蔡进[8](2011)在《通信技术科研的若干发展阶段与经验》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通信技术科研创新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对封闭的国际环境下自力更生,以及改革开放后实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几个发展阶段以后,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进步和史无前例的发展。阐述了我国通信技术科研创新的发展阶段与经验,其自主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对其他行业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肖英[9](2006)在《信息保障及其评价指标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兴起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各国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然而,信息化过程无疑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安全问题作为信息化与生俱来的另一面,随着信息化的渗透其重要性正日益凸现。现实让人们意识到,安全是任何体系生存的前提,没有安全的保障,信息化建设很可能成为国家在竞争中受制于人的“软肋”,因而世界各国均积极探索、建立信息保障体系,意图构建一个健壮的“免疫系统”。然而,作为一个公认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怎样切入构建才能使整个信息保障体系发挥最大功效?如何衡量所构建的信息保障体系可以发挥保障功能?这即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文章综合研究了国内外信息安全领域的相关文献与实践,在汲取众多信息安全专家、安全技术人员等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针对信息安全风险,提出了建立信息保障体系的三大要素——战略、管理和技术;遵循有限目标的原则,以三大要素为切入点,作者勾勒了信息保障体系的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顶层设计,提出了一套动、静结合的信息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理论、实践初步对该指标体系的应用进行了说明。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引言。本章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即在介绍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中国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与信息化相伴的信息安全问题凸现,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信息保障体系的建立,而信息安全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相关领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经验使得本课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本章最后,作者对论文的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必要说明,有利于读者从整体把握课题研究状况。第二章为研究综述。本章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文献综述,即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阐述了国内外在信息保障体系、信息保障评价两大专题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献研究进行了述评;二是实践概览,即选择性地对美国、俄罗斯、日本和中国在信息保障方面的实践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各国信息保障实践的共性措施、个性做法及其原因,旨在为中国信息保障体系建设及其评价提供有益借鉴。第三章为信息保障体系。本章首先对信息保障体系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信息保障风险的内在形成机制和外在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信息保

邮电部第一研究所[10](1997)在《我国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研究零的突破》文中研究说明 数字移动通信技术是集当代数字通信、计算机、微电子三大领域技术,以及融无线通信和数字交换技术为一体的高科技技术。欧洲在开发数字移动通信GSM系统中,投入了几十亿美元和7年多时间,充分体现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国家计委、邮电部于1992年6月正式下达了“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的攻关任务,邮电部第一研究所承担了攻关项目中,除手机以外的

二、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保密技术的研究通过邮电部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保密技术的研究通过邮电部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4)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技术学习理论文献综述
        1.2.2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相关研究
        1.2.3 技术学习理论文献评述及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思路方法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特征
    2.1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标准特征
        2.1.1 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
        2.1.2 技术标准的定义与分类
        2.1.3 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的归类
        2.1.4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关系
        2.1.5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标准管理与全球许可战略
    2.2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网络外部性特征
        2.2.1 虚拟网络型产业网络外部性概念的界定
        2.2.2 虚拟网络型产业网络外部性的源泉
        2.2.3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网络外部性与市场结构
    2.3 虚拟网络型产业竞争规则的差异性特征
        2.3.1 基于技术标准的虚拟网络型产业竞争规则
        2.3.2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标准竞争
        2.3.3 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竞争中的“政府失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分析
    3.1 国际贸易环境与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
        3.1.1 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变
        3.1.2 国际贸易环境对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影响
    3.2 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演化分析
        3.2.1 传统的全球产业技术演化轨迹
        3.2.2 传统的产业技术演化轨迹的腐蚀性因素
        3.2.3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演化轨迹
    3.3 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分析
        3.3.1 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活动分类
        3.3.2 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的影响因素
        3.3.3 虚拟网络型企业的技术学习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电视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4.1 数字电视产业相关概念
        4.1.1 数字电视技术与数字电视产业
        4.1.2 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
    4.2 数字电视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4.2.1 数字电视产业技术学习阶段的划分
        4.2.2 数字电视技术之前的技术学习过程
        4.2.3 数字电视机的技术学习过程
        4.2.4 数字电视技术标准的技术学习过程
    4.3 数字电视产业技术学习过程分析
        4.3.1 数字电视产业技术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4.3.2 数字电视企业技术学习战略的模型分析
        4.3.3 数字电视产业技术学习的路径分析
        4.3.4 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标准制定过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5.1 数字通信产业相关概念
        5.1.1 数字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产业
        5.1.2 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5.2 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5.2.1 数字通信产业技术学习阶段的划分
        5.2.2 基于引进的产品层次技术学习
        5.2.3 基于自主研发的产品层次技术学习
        5.2.4 基于自主研发的技术标准层次技术学习
    5.3 数字通信产业技术学习过程分析
        5.3.1 数字通信产业技术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程控交换机企业技术学习决策和市场战略分析
        5.3.3 TD-SCDMA技术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过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促进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政策建议
    6.1 促进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宏观政策
        6.1.1 技术学习宏观政策及其体系
        6.1.2 知识产权政策
        6.1.3 技术标准政策
        6.1.4 科技政策
        6.1.5 竞争政策
    6.2 促进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微观政策
        6.2.1 提高虚拟网络型企业的抱负水平
        6.2.2 优化虚拟网络型企业专利情报战略
        6.2.3 实施虚拟网络型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6.2.4 改善虚拟网络型企业的激励制度
        6.2.5 加强促进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的企业文化建设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1.1 本文的研究成果
        7.1.2 本文的研究不足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和发表的论文

(5)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技术经济赶超的困境
    第二节 技术跨越的提出及高技术产业技术跨越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本章小节
第二章 技术跨越的概念、测度和类型
    第一节 几个相关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技术跨越概念及其测度
    第三节 技术跨越的类型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技术跨越的机会研究
    第一节 技术轨道和技术跨越机会研究
    第二节 技术单元与技术跨越机会研究
    第三节 技术群体结构与技术跨越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技术跨越的过程研究
    第一节 技术跨越的整体观模型
    第二节 技术扫描研究
    第三节 技术跨越点选择研究
    第四节 技术跨越临界点研究
    第五节 技术跨越的后续工作研究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技术跨越中的技术能力研究
    第一节 技术跨越和技术能力
    第二节 技术跨越的技术能力体系构建
    第三节 基于技术跨越技术能力体系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赶超型国家的技术能力发展和成长型技术跨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跨越的组织研究
    第一节 技术跨越组织模式的机理及其选择
    第二节 技术跨越组织主体的选择
    第三节 技术跨越的企业组织模式
    第四节 国家关键技术计划与政府主导型技术跨越组织模式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技术跨越的条件研究
    第一节 技术跨越条件的研究综述及理论框架
    第二节 技术跨越条件的实证调研和因子分析
    第三节 技术跨越条件的重要问题政策建议
    本章小节
第八章 技术跨越战略的经济评估研究
    第一节 技术跨越和市场需求
    第二节 移动通信技术跨越战略概述及其整体商务模型构建
    第三节 整体商务模型的方法、假设和输入数据
    第四节 商务模型结论和技术跨越战略经济评估
    第五节 灵敏度分析和情景分析
    本章小节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本文的特点和创新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展望
附件:
    附件一: 关于技术跨越条件的问卷调查
    附件二: 技术跨越中的技术能力问题测量问卷
    附件三: 移动服务调查表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
致谢

(7)华为和中兴的发展战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背景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思路
    2.1 分阶段的研究方法
    2.2 研究应用的战略理论
第三章 中兴和华为的发展概况和当时的环境
    3.1 中兴发展简史
    3.2 华为发展简史
    3.3 通信产业链
    3.4 中兴和华为成立之前的产业环境:
第四章 华为和中兴的分阶段比较
    4.1 第一阶段
        4.1.1 第一阶段的外部环境
        4.1.2 第一阶段中兴和华为的关键战略对比
        4.1.2.1 第一阶段的产品战略对比
        4.1.2.2 第一阶段市场战略的对比
        4.1.2.3 第一阶段人才战略的对比
        4.1.2.4 第一阶段管理战略的对比
        4.1.3 第一阶段对比小结
    4.2 第二阶段:1996-2000
        4.2.1 第二阶段的外部环境变化
        4.2.2 第二阶段华为和中兴的战略对比
        4.2.2.1 中兴和华为的资本运作的观念和战略
        4.2.2.2 第二阶段产品战略的对比
        4.2.2.3 第二阶段的营销战略对比
        4.2.2.4 企业文化的对比
        4.2.2.5 第二阶段管理战略的对比
        4.2.2.6 第二阶段人才战略对比
        4.2.3 第二阶段对比小结
    4.3 第三阶段:2001-2003
        4.3.1 第三阶段环境的变化
        4.3.2 第三阶段的战略对比
        4.3.2.1 产品战略对比
        4.3.2.2 国际化战略的对比
        4.3.2.3 市场战略的对比
        4.3.2.4 人才战略的对比
        4.3.2.5 第三阶段管理战略的对比
        4.3.3 第三阶段的对比小结
    4.4 对下一步发展的展望
第五章 结论和借鉴
    5.1 结论
    5.2 借鉴
    5.3 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 谢
个人简历

(8)通信技术科研的若干发展阶段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通信技术科研创新体系初创期
2 我国通信技术科研跟踪发展期
3 我国通信技术科研主动创新发展期
4 我国通信技术科研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4.1 坚持科研体制的改革和竞争机制的引入, 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4.2 坚持高起点采用新技术, 采用赶超策略
    4.3 坚持引进与创新相结合, 充分借鉴世界经验
    4.4 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机制建立产业和技术联盟, 走自主创新之路

(9)信息保障及其评价指标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框架总体设计
2 研究综述
    2.1 文献综述
    2.2 实践概览
3 信息保障体系
    3.1 信息保障体系基本概念
    3.2 信息保障风险识别
    3.3 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
    3.4 信息保障体系的特点与意义
4 信息保障评价指标体系
    4.1 信息保障评价基本概念与关系的界定
    4.2 信息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的顶层设计
    4.3 信息保障评价指标体系逻辑框图
    4.4 信息保障评价指标体系
    4.5 信息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特点与意义
5 信息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说明
    5.1 确定边界
    5.2 安全需求分析
    5.3 评价指标的采集与整理
    5.4 评价结果
6 结束语
    6.1 研究难点
    6.2 研究创新点
    6.3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在学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后记

四、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保密技术的研究通过邮电部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为我所短波、特高频通信发展史自豪——专家回顾电信一所短波、特高频通信发展史[J]. 杨美霄,李渊,丁怀元,徐晓书. 电信快报, 2007(03)
  • [2]科技创新 报效祖国——专家回顾电信一所移动通信研发历程[J]. 丁怀元,施寿申,万国光,张洪达,孙玉望,马军,陈迎,万德明. 电信快报, 2007(03)
  • [3]十年奋斗 开创国产程控交换新纪元——专家回顾电信一所程控交换技术发展史[J]. 傅惠霖,顾重威,潘绍华,顾筱蓉. 电信快报, 2007(03)
  • [4]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研究[D]. 柏昊.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5)
  • [5]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姚志坚. 浙江大学, 2002(01)
  • [6]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保密技术的研究通过邮电部鉴定[J]. 王会斌. 电子科技, 1996(01)
  • [7]华为和中兴的发展战略比较研究[D]. 张长岭. 清华大学, 2004(03)
  • [8]通信技术科研的若干发展阶段与经验[J]. 陶智勇,蔡进. 科技创业月刊, 2011(09)
  • [9]信息保障及其评价指标应用基础研究[D]. 肖英. 武汉大学, 2006(10)
  • [10]我国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研究零的突破[J]. 邮电部第一研究所. 华东科技, 1997(03)

标签:;  ;  ;  ;  ;  

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安全技术研究通过邮电部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