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和栀子的利胆保肝作用比较

栀子和栀子的利胆保肝作用比较

一、山栀子与水栀子利胆护肝作用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利,赵佳琛,金艳,张卫,彭华胜,李兵,蔡秋杰,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赵海誉[1](2020)在《经典名方中栀子的本草考证》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梳理古代医药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栀子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质量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方法进行了本草考证。经考证,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即市面所言山栀子是中国古代药用栀子的主流品种。古代栀子药用部位主要有栀子仁、栀子皮、全栀子,以体小形圆、表皮7~9棱者为佳。栀子产地经历了由北至南的变迁,宋代之后,江西樟树、湖北荆州、福建建瓯、四川等地为栀子的主要产区。栀子古时农历九月采收,曝干,炮制方法包括修制、炒制、烧制、辅料制和其他制法。基于栀子的系统考证,建议经典名方中"化肝煎""宣郁通经汤"用炒栀子,"清金化痰汤""清肺汤""桑杏汤"用生栀子;"桑杏汤"轻宣温燥,宜用栀皮,其余全栀子入药。

徐常珂,张成博,杨金萍,王宁,王俊蕾,马婷[2](2020)在《中药栀子本草考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栀子临床应用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更好地利用栀子资源,通过梳理历代文献与现代研究,对栀子名称、品种、产地、炮制、功效等方面进行考证,发现栀子命名主要以形态、色泽为依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栀子的特征,并且存在与水栀子混用"黄栀"之名的情况。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栀子产地最早为南阳,但产量不高,受人口迁移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栀子的产地主要转移到南方,且以南方产者为佳。在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入药用的栀子为山栀子,水栀子不堪入药,但在《伤寒论》等古代方书中有"肥栀子""大栀子"入药用的记载,通过后世对相应方剂的记载,确定二者应为水栀子,为水栀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依据。之所以与本草文献记载有所差异,应与《雷公炮炙论》和《伤寒论》的年代不同,栀子的产量及采收能力有所差距,且本草书重规范,择优入药,方书注重实用等特点有关,并且根据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山栀子与水栀子化学成分组成、含量相似,具有相同的利胆作用。此外,系统整理了历代本草与方书中栀子的炮制方法和功效,并进行了分析,为栀子属资源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孙谙[3](2020)在《栀子果实生物活性物质累积规律及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 Ellis)属于茜草科、栀子属,多年生常绿灌木。其果实是一种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等多种药理功效的传统中药材。在药品、食品、化妆品和染料行业有着较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通过观测栀子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绿原酸、西红花苷和栀子苷含量的变化,弄清栀子果实三种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累积规律。对栀子发育过程中关键阶段(60,120和180 DAF)果实进行RNA-Seq转录组测序,综合分析生物活性物质生物合成关键基因表达模式及其通路。探明桅子果实三种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确定了绿原酸、西红花苷和栀子苷合成相关基因。本研究丰富了栀子果实转录组数据库,同时为栀子果实中绿原酸、西红花苷和栀子苷的开发及其利用、深入开展栀子优良资源分子标记、遗传育种等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栀子果实横径、纵径、干重、鲜重指标增长趋势大体一致,均呈现先快后慢的变化,果实颜色由青绿色逐渐转变为橙红色。伴随果实的膨大和成熟,果实中绿原酸、栀子苷和西红花苷-1三种生物活性物质累积存在不同的动态规律:绿原酸的累积呈现“先升后降”的模式,120 DAF时含量达到最高为0.25%,180 DAF时降至0.17%;西红花苷-1的呈现“先快后慢”的持续增长累积模式,即从开花后,持续累积至180 DAF时达到最高含量为1.11%;栀子苷的累积呈现“先降后升”的模式,60 DAF时最高含量为2.04%,至120 DAF时降至最低为1.85%,随后缓慢增长至1.87%。(2)分析时间与栀子果实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相关性发现,花后120天(大约9月中旬),栀子果实中绿原酸含量最高;花后180天(在1 1月中旬),果实成熟,栀子果实中西红花苷-1含量最高;花后60天(大约7月中旬),栀子果实中栀子苷含量最高。综合果实外观、形状和内在品质,确定了栀子中绿原酸、西红花苷-1的和栀子苷最佳采收时期分别为9月中旬、1 1月中旬和7月中旬。(3)对三个(60,120和180 DAF)不同发育时期的栀子果实进行转录组测序,应用测序评估、基因注释等生物信息方法对栀子果实中绿原酸、西红花苷、栀子苷生物合成进行分析,组装后共获得384421条Transcript和298869条Unigene,平均长度分别为836 bp和510 bp。对Unigene在Nr蛋白数据库、Swiss prot蛋白数据库、Pfam数据库、GO蛋白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进行功能比对,分别有 152647(51%)条、92529(31%)条、91287(31%)条、23358(8%)条和46940(16%)条Unigene序列被成功注释。基于公共蛋白质数据库BLAST 比对和KEGG Pathway功能基团注释,确定了绿原酸、西红花苷、栀子苷等代谢通路中关键酶的Unigene序列和注释信息,系统阐述了栀子果实绿原酸、西红花苷、栀子苷生物合成过程。(4)利用DE-Seq技术将栀子果实转录组分析产生的Unigene进行不同发育时期之间差异基因分析,在60与120 DAF、60与180 DAF和120与180 DAF之间分别发现661、229和55条差异基因上调,1548、446和19条差异基因下调,通过KEGG代谢途径注释,确定了绿原酸、西红花苷、栀子苷生物合成通路中的相关酶的动态调控模式,结合果实关键酶生理代谢动态变化综合分析,初步确定提高绿原酸、西红花苷、桅子苷含量的候选基因分别为HCT、LCYB、GPPS。

张吉鹍[4](2020)在《药食同源中草药栀子的药用性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文中提出本文考证了山栀子的药用性状及水栀子的染色功效以及它们的形状区别与生长环境,综述了山栀子的药理作用及其研究进展。基于栀子的性味、归经,药用功效,生物活性,特别是富含优质膳食纤维,又具有抗疲劳、抗氧化的生物活性,在猪尤其在母猪的健康养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琪[5](2019)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及其臣药栀子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认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由连翘、炒栀子、淡豆豉、青蒿、薄荷等14味中药组成,现收录于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为济川药业集团独有的中成药,在治疗小儿风热感冒夹滞证方面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大多数中成药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质量标准简单。2.药效物质基础不清。3.临床优势和作用特点不明确。所谓“药材好,药才好”,源头药材的质量决定了最终中成药的质量,因此从药材到中成药两方面的质量标准提升可以更好的全面控制和提升产品的质量。本课题来源于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标准化建设,我们课题组承担了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及其臣药栀子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中国药典》中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质量标准包括连翘、大黄、赤芍、荆芥和黄芩5味药的TLC定性鉴别和栀子苷、连翘苷的定量分析,栀子质量标准包括栀子苷的TLC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因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等特点,只对单一或少数指标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不能全面反映其质量和临床功效,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源头药材栀子和成品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进行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本论文首先对栀子和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概述,其次在《中国药典》中栀子和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质量标准基础上,一方面从TLC鉴别、HPLC指纹图、多成分含量测定及水分、灰分、重金属等检查项方面,对栀子及炒栀子进行了质量标准的提升研究;另一方面从TLC鉴别、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方面,对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进行了质量标准的提升研究。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栀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基于《中国药典》中栀子质量标准,因原标准过于简单,无法全面准确反映栀子质量情况,故对其进行质量标准提升研究。(1)建立了乙酰车叶草酸甲酯、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和西红花苷I的多指标TLC同时鉴别方法,各成分斑点清晰、分离较好,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有效。通过对11个不同产地的33批栀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质量差异较明显。(2)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8 nm和440 nm,通过切换波长进行梯度洗脱,建立了栀子HPLC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符合要求,确定了15个共有峰,所有批次相似度均在0.90以上,对其进行SPSS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栀子样品分为3类,进一步通过计算F综合评分,结果表明相似度较好的情况下,不同产地栀子仍存在质量差异,以安徽、江西等地较优。(3)以栀子HPLC指纹图谱的色谱条件为基础,新建了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西红花苷I和西红花苷II 5个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符合要求,成分含量范围分别为0.614.26 mg/g、1.7312.92 mg/g、51.7982.76 mg/g、5.0312.80 mg/g、0.422.28 mg/g;栀子苷含量最高,为其主要成分,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较其余成分含量差异较大。(4)在水分、灰分检查项的基础上新增了酸不溶性灰分和重金属,并规定了限度:酸不溶性灰分不得多于0.2%;铜Cu≤20000 ng/g,砷As≤2000 ng/g,镉Cd≤300 ng/g,汞Hg≤2000 ng/g,铅Pb≤5000 ng/g。2、炒栀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通过对栀子产量、市场和成分含量及稳定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下,选取了江西产地栀子作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中炒栀子药材来源。因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中栀子以炒栀子形式入药,故需对炒栀子进行质量标准提升研究。现收集到江西抚州的10批炒栀子,以新建立的栀子质量标准为基础,对其质量标准进行提升研究。(1)建立了乙酰车叶草酸甲酯、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和西红花苷I的多指标TLC同时鉴别方法,各成分斑点清晰、分离较好,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有效,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批次间炒栀子质量稳定。(2)建立了炒栀子HPLC指纹图谱方法,方法学考察符合要求,确定了14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9,聚类分析主要分为2类,结果表明不同批次间炒栀子整体质量较为稳定。(3)建立了炒栀子5种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含量范围分别为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1.812.45 mg/g,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苷7.8611.08 mg/g,栀子苷46.2171.12mg/g,西红花苷I 0.991.82 mg/g,西红花苷II 0.110.21 mg/g。栀子苷含量波动较其他成分稍大,其余成分含量均较稳定;因西红花苷类成分属色素类,受热易分解,故炮制后含量较低。(4)在水分、灰分检查项的基础上,同时也增了酸不溶性灰分和重金属。3、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质量标准提升研究基于《中国药典》中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质量标准,对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进行质量标准提升研究。(1)在药典已有连翘、大黄、荆芥、薄荷和赤芍5味药的TLC鉴别基础上,增加了炒栀子、青蒿、槟榔和柴胡的TLC鉴别,结果显示在相同位置上,供试品色谱与对照品或对照药材色谱有相同颜色的斑点,且对应阴性对照无干扰,成分斑点分离清晰,所有方法专属性强、简单、准确有效。(2)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0 nm、280 nm和250 nm,通过切换波长进行梯度洗脱,建立了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符合要求,确定了20个共有峰,样品相似度均在0.90以上。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20批样品聚为3类:第1类为样品S13、S14、S15;第2类为样品S7、S10;剩余为第3类;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相一致,结合载荷图和主成分得分图发现由7号峰(芍药苷)和20号峰(甘草酸)峰面积大小导致了分类结果,结果表明除个别批次样品外,该产品整体质量较为稳定。(3)以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为基础,建立了栀子苷、芍药苷、连翘酯苷A、黄芩苷、连翘苷、汉黄芩苷和甘草酸7种有效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含量范围分别为栀子苷4.035.97 mg/g,芍药苷2.223.94 mg/g,连翘酯苷A 7.639.67 mg/g,黄芩苷5.0010.08 mg/g,连翘苷1.101.61 mg/g,汉黄芩苷0.861.74 mg/g,甘草酸1.612.81 mg/g。结果表明,所有样品栀子苷与连翘苷含量均优于2015版中国药典标准规定,不同批次间成分含量总体较为稳定。大部分无糖样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有糖样品,考虑可能与有糖制剂工艺有关。黄芩苷作为含量最高的成分,含量波动与其余成分相比较大,故后期需加强黄芩药材质量的管理控制,从而保证最终产品质量的稳定、均一。

金清馨[6](2019)在《抗氧化剂对栀子果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精炼栀子果油为研究材料,研究了不同贮藏条件对栀子果油抗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建立相应的氧化动力学模型,预测栀子果油的货架期。分析了不同抗氧化剂对栀子果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筛选出改善栀子果油氧化稳定性效果较好的抗氧化剂,通过响应面设计得出抗氧化剂的复配最优比例,分析其对煎炸温度下栀子果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Schaal烘箱加速法,以过氧化值为指标,研究了光照、氧气、温度对精炼栀子果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强光照和通气均能缩短栀子果油的贮藏时间,其中又以氧气的影响更为明显,温度越高油脂氧化的速度也越快;不同温度条件下,所得过氧化值数据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结合阿伦尼乌斯公式,得到栀子果油的氧化动力学预测模型C=C0?e(e(-4495.1/T+11.69)?t)。利用该方程推测密封避光条件下的精炼栀子果油在25℃、20℃和15℃下的货架期分别为95 d、123 d和160 d。(2)研究了dl-α-生育酚、葡萄籽提取物、BHT、TBHQ、茶多酚、茶多酚棕榈酸酯、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迷迭香提取物这8种抗氧化剂对栀子果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效果如下:茶多酚棕榈酸酯﹥TBHQ﹥茶多酚﹥迷迭香提取物﹥抗坏血酸棕榈酸酯﹥BHT﹥葡萄籽提取物﹥dl-α-生育酚。比较了前5种抗氧化剂最佳添加浓度,结果表明: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最佳浓度为0.02%、迷迭香提取物最佳浓度为0.07%、TBHQ的最佳浓度为0.02%、茶多酚的最佳浓度则为0.02%、茶多酚棕榈酸酯的最佳浓度为0.04%。(3)选择茶多酚,茶多酚棕榈酸酯,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迷迭香提取物这4种天然抗氧化剂进行抗氧化剂之间的复配试验,以获得更适合栀子果油的抗氧化剂。用响应面设计,在同时符合:抗氧化剂共同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这一要求,得出最优配方:茶多酚0.01%+茶多酚棕榈酸酯0.015%+抗坏血酸棕榈酸酯0.005%+迷迭香提取物0.018%。(4)以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为指标,比较了优化配方、TBHQ和茶多酚棕榈酸酯在高温下对栀子果油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优化配方展现出了复合抗氧化剂的稳定性和良好的抗氧化性,加热32h后过氧化值仅为0.211 g/100g,TBHQ和茶多酚棕榈酸酯的过氧化值分别为0.255 g/100g和0.235 g/100g,皆高于优化配方。在不饱和脂肪酸方面,加热32h后优化配方仍含有70.9%,TBHQ含有70.24%,茶多酚棕榈酸酯仅含69.71%。

陈雅林[7](2018)在《栀子属资源概况及栀子本草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栀子属资源丰富,在药品、食品、化妆品、观赏植物和染料行业均有广泛应用,其中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为常用大宗中药材栀子,也是原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物质,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是我国中医药宝库中重要的一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史料考证结合实验研究的形式,以栀子属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作用机制、现代生活运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且对栀子属包括栀子项下不同变种变型和品种的资源分布、外观形态和物候期等信息做了全面综述和分析梳理。在史料记载、现代科学手段的论证下,探讨水栀子与同属植物的亲缘学关系。增强人们对栀子属的认识,为栀子属的资源学研究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充实资料,为水栀子的植物学命名提出参考意见。茜草科(Rubiaceae)栀子属(Gardenia)在中国有6种、1变种,包括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及其变种白蟾 G.jasminoides Eills var.fortuniana(Lindl.)Hara、同属植物狭叶栀子 G.stenophylla Merr.、大黄栀子子G.sootepensis Hutchins.、海南栀子 G.hainanensisMerr.、匙叶栀子G.angkorensis Pitard和卷萼栀子Gardenia reflexisepala N.H.Xia&X.E.Ye,分布于我国中部及以南各省区。其中栀子在我国资源分布广泛,野生资源贮藏丰富。报道称,栀子种内目前有15个稳定遗传的品种,其中9个为观赏品种,6个为果用品种。栀子的栽培品种和下属变种变型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同样很广,极大地丰富了栀子属的资源贮藏,便于栀子属的开发利用。栀子属的化学成分包括环烯醚萜类、单萜类、二萜类、三萜类、黄酮类等。有效活性成分较多,以环烯醚萜类中的栀子苷、京尼平和西红花苷及其衍生物为主。具有保护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还有抗炎、抗肿瘤、抗抑郁、抗菌等作用。近几年的研究着重于有效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发表,为增强人们对栀子属的了解,推进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史以来,水栀子一直是栀子市场上常见的混伪品,在入药应用时,水栀子与栀子(又名山栀子)历来都被区别对待,严格划分;在植物学上,“水栀子”学名究竟应如何界定,两者在命名上是否应区别对待,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本文从历史渊源、传统应用、外观形态、DNA条形码序列和化学成分的UPLC指纹图谱等多种角度辨析栀子和水栀子的异同点,为规范药材市场提供依据。同时探讨栀子与水栀子的亲缘学关系,为以后的栀子研究打下基础。栀子最早记载在《神农本草经》,列为木部中品,原名卮子。山栀子之名出自《本草图经》:“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可见,在当时入药的便是如今所用的山栀子。在各种本草典籍中,“水栀子”都是作为附属注释记载于栀子的条目中。早在南朝梁时人们便意识到,栀子不止一种,并将其记录下来,入药时便于区分,有记载:“亦两三种小异,以七棱者为良”。随机取样来自不同产地的山栀子和水栀子药材35份,按样品形状、大小、表面颜色等顺序,逐个观察和描述。并着重对大小和表面棱的数目进行测量和对比。两者外观大小差异较明显,在外观上有稳定的遗传性状变异。主要差异为:栀子多为倒卵形或椭圆形,水栀子多为长椭圆形,果柄较长;栀子果体较小,水栀子果体较大;但也存在果体大小范围有交叉的现象。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来自不同产地的栀子、水栀子、白蟾、大黄栀子和鸡矢藤的44份样品的ITS2序列进行比对,建立NJ树。取35批不同产地的栀子药材,运用UPLC指纹图谱法测定栀子和水栀子的化学成分整体差异,通过相似度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揭示两者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水栀子和正品栀子的外观形态有差异,来自不同产地的样品都说明两者之间有稳定的外观形态变异。DNA条形码技术提取ITS2序列进行比对,两者的大部分样品序列相同,偶有样品变异,变异位点一个,且并不稳定。推测两者的ITS2完全相同,可能为同一物种。UPLC指纹图谱对比下,两者的化学成分种类相同,含量有差异,但这种差异无法将两者区分。综上所述,在亲缘学关系上水栀子与栀子为同一物种,但外观形态有稳定变异,产地多有重叠,应为栀子的一个变型。水栀子与栀子相比,果较大果柄较长,因此我们赞同水栀子为栀子变型的观点,学名应为谢宗万先生和日本Okada先生共同命名的长果栀子G.jasminoides Ellis f.longicarpa Z.W.Xie et Okada。

陈雅林,彭勇[8](2018)在《山栀子和水栀子的本草学研究》文中指出通过查询本草典籍及近5年文献,对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名称、形态、产地、功效与化学成分4个方面进行本草考证,旨在为"山栀子"和"水栀子"的植物学命名和栀子的正本清源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山栀子"与"水栀子"的产地无明显区别,而名称、形态、功效与化学成分均有不同;"山栀子"为茜草科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水栀子"为茜草科长果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ills f.longicarpa Z.W.Xie et Okada,应将"水栀子"作"山栀子"的新变型处理较为妥当。

王子龙[9](2018)在《水栀子色价影响因子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用于食品行业提取色素的水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var.radicans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水栀子品种混杂,种植不够规范,加工及贮藏条件对其色素的影响尚不明确。以往研究中,通常以色价来反应栀子黄色素质量优劣。本试验分别从水栀子品系,种植方式,加工工艺,干果含水量与色价关系及贮藏条件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在栀子品种系方面,选取了江夏水栀子作为研究对象,从植株生物学性状及栀子黄色素色价方面进行了比较;在种植方面,选取了东西朝向和南北朝向的地块,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采集果实,对其栀子黄色素色价进行了对比研究;在加工工艺方面,选取水栀子的一个品种,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包括蒸、煮、微波、焯水(5s)和不杀青等,其中蒸,煮及微波分别作了四个时间梯度的处理,最后对其栀子黄色素色价进行了对比研究;贮藏条件,分别从见光,避光,室温,恒温,贮藏时间等角度进行了正交组合,探讨了对其栀子黄色素色价的影响。结果:1.水栀子品系中JX02品系色价达225.13,最高。应选取水栀子的JX02品系作为提取栀子黄色素的高产品种;2.种植方式中东西朝向果实平均色价247.54高于南北朝向果实平均色价216.83。得出生产上应大力推广东西朝向种植方法,以提高栀子黄色素产量;3.加工工艺中焯水加工方法的水栀子色价达264.96,最高。使用焯水的杀青方式,提取的栀子黄色素含量最高;4.干果含水量与色价关系,随着干果含水量下降,水栀子色价越高。生产中为了节约能源成本,又要使果实不易霉变,故含水量控制在10%左右合适;5.贮藏条件中各处理随时间延长,色价降低。相同时间下,室温避光处理色价最高;通过对水栀子色价影响因子的研究,筛选出最优的水栀子品系,种植方式,加工工艺,干果含水量及贮藏条件,为提高水栀子黄色素含量,为食品行业提供更多的色素原料打下基础。

赵江平[10](2017)在《栀子黄提取工艺与质量研究》文中提出栀子是我国主产的药食两用中药,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栀子主要含有栀子苷、西红花苷、绿原酸酯、果胶、油脂等成分。其中栀子苷是栀子清热解毒的主要有效组分之一;栀子中提取的西红花苷类成分(栀子黄)与西红花中的功效成分组成类同,具有抗氧化损伤、治疗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癌症等药理作用。本文对栀子的近期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商品栀子有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与水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var.radicans)之分。传统习惯入药用山栀子,入染料用水栀子。栀子黄在工业生产中常选用水栀子,但其相关质量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以栀子苷(1)、西红花苷-Ⅰ(2)为指标成分,采用HPLC双波长法测定水栀子中主要功效成分含量,为其质量分析方法提供科学参考。色谱条件:采用Cosmosil5C18-AR-Ⅱ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乙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Oml/min;检测波长238nm(1)和440 nm(2)。结果表明,两种组分色谱分离良好,栀子苷、西红花苷-Ⅰ的线性范围依次为 50.16-501.6 μg/mL(r = 0.9999)、10.13-101.3 μg/mL(r= 0.9997),加样回收率依次为97.77%、97.39%。此外,本文进一步建立了栀子鲜果色价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栀子黄色价为评价指标,对水栀子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为后续深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对提取条件及辅助提取等多种因素进行考察,同时考虑商业化生产成本,筛选出优化的栀子黄提取工艺。优化的提取方法为:以水为提取溶剂,在80℃下浸提60min,浸提2次。该方法具有提取温度低、时间短,操作简便,所得栀子黄色价高等优点,可为规模化生产栀子黄提供参考。

二、山栀子与水栀子利胆护肝作用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栀子与水栀子利胆护肝作用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经典名方中栀子的本草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1 释名
2 基原考证
    2.1 历代栀子基原考证
        2.1.1 汉代以前品种不同,且作染料
        2.1.2 魏晋南北朝时期——药用与染料不同来源品种逐渐清晰
        2.1.3 唐代之后——源流清晰
        2.1.4 明清时期——记述翔实
        2.1.5 民国时期——种属认定
    2.2 “伏尸栀子”和其他栀子混淆品考证
3 药用部位考证
4 道地性考证
5 质量评价
6 采收加工
7 炮制
    7.1 修制
    7.2 炒制
        7.2.1 清炒、炒焦
        7.2.2 炒黑
    7.3 烧制
    7.4 辅料制
    7.5 其他制法
8 结语
    8.1 古代栀子基原稳定,药用部位多样
    8.2 历代栀子道地产区变迁
    8.3 栀子10月中下旬采收,炮制方法趋于多样

(2)中药栀子本草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1 名称考证
2 产地考证
3 品种考证
    3.1 栀子药用品种考证
    3.2“伏尸栀子”与水栀子
    3.3 水栀子品种考证
    3.4 水栀子古代入药记载
4 炮制方法
    4.1 栀子的古代炮制方法
    4.2 栀子的现代炮制研究概况
5 功效与主治
6 总结

(3)栀子果实生物活性物质累积规律及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绪论
    1.1 栀子研究概况
        1.1.1 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1.1.2 栀子利用现状
        1.1.3 栀子主要生物活性物质
    1.2 RNA-Seq转录组技术及其应用
        1.2.1 RNA-Seq转录组技术
        1.2.2 RNA-Seq转录组应用
    1.3 存在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内容
    1.5 研究路线
2 栀子果实表型性状及生物活性物质的变化规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对照品及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栀子果实性状调查
        2.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4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6 其他方法学实验
        2.3.7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栀子果实发育特征变化
        2.4.2 栀子果实颜色变化观察
        2.4.3 绿原酸、西红花苷-1、栀子苷标准曲线的制作
        2.4.4 绿原酸、西红花苷-1、栀子苷累积量动态变化
        2.4.5 精密度试验
        2.4.6 稳定性试验
        2.4.7 重复性试验
        2.4.8 加样回收率试验
    2.5 讨论
        2.5.1 栀子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化规律
        2.5.2 栀子三种生物活性物质累积变化规律
        2.5.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 栀子果实不同发育时期三种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总RNA提取与检测
        3.3.2 cDNA文库的构建
        3.3.3 栀子果实mRNA进行逆转录构建cDNA
        3.3.4 转录本功能注释
        3.3.5 SSR位点信息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原始测序数据质控
        3.4.2 桅子果实RNA-Seq测序与序列拼装
        3.4.3 测序数据注释
        3.4.4 GO数据库功能注释
        3.4.5 KEGG数据库功能注释
        3.4.6 SSR位点信息统计分析
        3.4.7 桅子果实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3.4.8 西红花将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3.4.9 栀子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3.5 讨论
        3.5.1 转录组数据可靠性分析
        3.5.2 活性成分合成关键酶基因研究
4 栀子果实不同发育时期三种生物活性物质合成代谢关键基因表达模式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总RNA的提取检测与cDNA文库构建
        4.3.2 RNA-Seq测序与序列组装
        4.3.3 表达图谱比对
        4.3.4 基因表达量分析
        4.3.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4.4 结果分析
        4.4.1 基因表达水平对比表
        4.4.2 差异基因上下调数量统计
    4.5 讨论
        4.5.1 绿原酸合成关键基因
        4.5.2 西红花苷合成关键基因
        4.5.3 栀子苷合成关键基因
5 结论
    5.1 栀子果实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累积规律及其特点
    5.2 果实转录组序列组装和功能注释
    5.3 生物活性物质累积与关键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
6 创新点
7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及其臣药栀子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栀子的研究概况
        1.1 栀子的本草考证
        1.2 栀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1.3 栀子的药理作用研究
        1.4 栀子的质量标准研究
    2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研究进展
        2.1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简介
        2.2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方解
        2.3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2.4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临床应用
    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意义
第二章 栀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第一节 栀子TLC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栀子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栀子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栀子其他检查项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炒栀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第一节 炒栀子TLC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炒栀子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炒栀子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炒栀子其他检查项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第一节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TLC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抗氧化剂对栀子果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栀子概述
    1.2 栀子果概述
    1.3 油脂氧化稳定性和货架期
        1.3.1 影响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内部因素
        1.3.2 影响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外部因素
        1.3.3 油脂氧化稳定性监测指标
        1.3.4 货架期
    1.4 油脂中常用抗氧化剂
        1.4.1 合成抗氧化剂
        1.4.2 天然抗氧化剂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主要内容
        1.5.2.1. 栀子果油氧化稳定性研究
        1.5.2.2. 单一抗氧化剂应用研究
        1.5.2.3. 复配抗氧化剂研究
        1.5.2.4. 高温加热对栀子果油影响的研究
    技术路线图
2. 栀子果油氧化稳定性研究及货架期预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光照对栀子果油过氧化值的影响
        2.2.2 氧气对栀子果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2.2.3 温度对栀子果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2.2.4 栀子果油氧化动力学模型的分析和建立
        2.2.4.1 栀子果油的动力学分析
        2.2.4.2 栀子果油的氧化动力学预测模型的建立
        2.2.4.3 栀子果油氧化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2.2.5 栀子果油货架期的预测
    2.3 结论
3. 不同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2.1. 抗氧化剂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3.1.2.2. 不同抗氧化剂对栀子果油过氧化值的影响
        3.1.2.3. 不同浓度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比较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抗氧化剂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3.2.2 不同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
        3.2.3 抗氧化剂浓度对抗氧化效果的影响
    3.3 结论
4. 天然抗氧化剂的复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3.1. 抗氧化剂协同作用研究
        4.1.3.2. 抗氧化剂复配研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抗氧化剂协同作用研究
        4.2.2 抗氧化剂复配研究
    4.3 结论
5. 高温加热对栀子果油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1.3.1 酸价
        5.1.3.2 过氧化值
        5.1.3.3 茴香胺值
        5.1.3.4 羰基价
        5.1.3.5 脂肪酸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酸价
        5.2.2 过氧化值
        5.2.3 羰基价
        5.2.4 茴香胺值
        5.2.5 脂肪酸
    5.3 结论
6. 结论、创新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栀子属资源概况及栀子本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及术语简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栀子属植物概况及栀子药用历史沿革
    第二节 栀子属药用植物的传统疗效
    第三节 栀子属植物的研究现状
        1 化学成分
        2 现代药理研究
        3 安全性
    第四节 栀子属植物在临床及生活中的应用
        1 栀子在临床中的应用
        2 栀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栀子属的资源调查
    第一节 栀子属资源国际分布概况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和讨论
    第二节 我国栀子属资源分布概况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和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栀子的本草学研究
    第一节 栀子的本草考证
        1 名称
        2 形态
        3 产地
        4 功效与化学成分
        5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栀子的外观形态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和讨论
    第三节 栀子的分子鉴定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四节 栀子的UPLC指纹图谱分析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第一节 结论
        1 从栀子属资源考证角度
        2 从亲缘学角度
    第二节 讨论和展望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8)山栀子和水栀子的本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名称考证
2 形态考证
3 产地考证
4 功效与化学成分
5 讨论

(9)水栀子色价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栀子资源研究进展
        1.1.1 栀子的历史文化
        1.1.2 栀子属植物种类及分布
        1.1.3 水栀子习性及特征
        1.1.4 水栀子性状及成分
        1.1.5 药用价值
    1.2 水栀子加工方法研究
        1.2.1 栀子果杀青脱水
        1.2.2 栀子果干制
    1.3 水栀子贮藏研究
    1.4 栀子黄色素研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色价与水栀子品系的关系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干燥栀子果及粉末的制备
        2.2.2 水分的测定
        2.2.3 色价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水栀子生物学特性描述
        2.3.2 水栀子不同品系色价
        2.3.3 山栀子不同品系色价
    2.4 讨论
3 色价与水栀子种植朝向的关系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干燥栀子果及粉末的制备
        3.2.2 水分的测定
        3.2.3 色价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4 色价与水栀子加工方法的关系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干燥栀子果及粉末的制备
        4.2.2 水分的测定
        4.2.3 色价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5 色价与水栀子干果含水量的关系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干燥栀子果及粉末的制备
        5.2.2 水分的测定
        5.2.3 色价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6 色价与水栀子干果贮藏条件的关系
    6.1 试验材料与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干燥栀子果及粉末的制备
        6.2.2 水分的测定
        6.2.3 色价的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栀子黄提取工艺与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栀子研究进展
    1.1 栀子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1.1.1 栀子黄
        1.1.2 栀子苷
        1.1.3 有机酸酯类
        1.1.4 其他化合物
    1.2 栀子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2.1 栀子黄的药理活性
        1.2.2 桅子苷的药理活性
    1.3 栀子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1.3.1 栀子黄的提取
        1.3.2 栀子黄的分离精制与纯化
    1.4 立题背景和意义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栀子黄提取工艺与质量研究
    2.1 水栀子质量分析
        2.1.1 仪器与材料
        2.1.2 方法与结果
        2.1.3 结论
    2.2 栀子色价分析
        2.2.1 样品与仪器试剂
        2.2.2 方法与结果
        2.2.3 结论
    2.3 栀子黄提取工艺研究
        2.3.1 实验方法
        2.3.2 实验结果
        2.3.3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山栀子与水栀子利胆护肝作用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典名方中栀子的本草考证[J]. 李明利,赵佳琛,金艳,张卫,彭华胜,李兵,蔡秋杰,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赵海誉. 中国现代中药, 2020(08)
  • [2]中药栀子本草考证[J]. 徐常珂,张成博,杨金萍,王宁,王俊蕾,马婷.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6)
  • [3]栀子果实生物活性物质累积规律及转录组分析[D]. 孙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药食同源中草药栀子的药用性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前景[J]. 张吉鹍. 畜牧产业, 2020(04)
  • [5]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及其臣药栀子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 王琪. 江苏大学, 2019(12)
  • [6]抗氧化剂对栀子果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D]. 金清馨.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6)
  • [7]栀子属资源概况及栀子本草学研究[D]. 陈雅林.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8]山栀子和水栀子的本草学研究[J]. 陈雅林,彭勇. 中药材, 2018(03)
  • [9]水栀子色价影响因子研究[D]. 王子龙.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10]栀子黄提取工艺与质量研究[D]. 赵江平. 苏州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栀子和栀子的利胆保肝作用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