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急性苍耳子中毒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樊青,关建红[1](2021)在《5种临床常用辛味中药饮片急性毒性初探——探讨毒性中药界定与分级标准的不足》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测定药典记载的辛味有毒中药苍耳子、蛇床子和辛味无毒中药豨莶草、藁本、威灵仙的半数致死量(lethal concentration 50%,LD50),对上述5种中药饮片的LD50进行比较,根据半数致死量分级法和多项指标分级法对5种中药的毒性进行初步界定与分级,目的是通过实验结果证实两种分级方法与药典对毒性中药的界定分级不完全相同,以促进完善毒性中药界定与分级标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注意事项。方法鉴定上述5种中药饮片,制备提取物,根据0%~100%死亡剂量确定剂距,采用8个剂量组,一次性灌胃给药后,连续观察14 d,记录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用Bliss法测定LD50,并对5种中药饮片的LD50的比较。结果 5种生药饮片的LD50值为:苍耳子>豨莶草>威灵仙>蛇床子>藁本,LD50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两种毒性分级方法对5味中药的毒性界定分级与药典记载不完全相符,现有毒性中药界定分级方法并非药典毒性记载的标准,提示药典对毒性中药的记载与现有毒性界定分级方法存在不足,有必要深入研究。
樊青[2](2021)在《豨莶草水洗脱部位对人肺纤维细胞毒性与药效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不同浓度豨莶草水洗脱部位(SWEF)对MRC-5人肺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对MRC-5细胞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表达与炎症因子的影响,从而发现豨莶草毒效与药效作用物质基础,为系统研究豨莶草的毒性与药效成分打下基础,为豨莶草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SWEF对MRC-5细胞的毒性作用根据前期实验结果将生长期的MRC-5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K组)和1,6,10,20,50 mg·ml-1不同浓度药物组,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吸光度值,计算细胞存活率和半数抑制浓度(IC50),应用流式细胞术和台盼蓝染色观测不同浓度药物作用下细胞凋亡与坏死率。2.SWEF对MRC-5细胞α7nAchR基因表达与炎症因子的影响将生长期的MRC-5细胞分为CK组和1,6,10,20,50 mg·ml-1不同浓度药物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不同浓度SWEF对MRC-5细胞α7nAchR m RNA表达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致炎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对α7nAchR基因表达与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3.沉默α7nAchR基因及加入SWEF对MRC-5细胞α7nAchR基因、蛋白表达与炎症因子的影响α7nAchR基因沉默实验采用安全药物浓度4 mg·ml-1。将MRC-5细胞分为CK组、阴性对照组(NC组)、小干扰RNA(si RNA)组、CK+SWEF组、NC+SWEF组、si RNA+SWEF组,采用PCR法检测沉默α7nAchR及加入SWEF对MRC-5细胞α7nAchR、IL-6、TNF-α基因表达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沉默α7nAchR及加入SWEF对MRC-5细胞α7nAchR蛋白表达量的影响,ELISA法检测沉默α7nAchR及加入SWEF对MRC-5细胞上清IL-6、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1.SWEF(≥6 mg·ml-1)对MRC-5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CCK-8检测显示,SWEF明显抑制MRC-5细胞的存活率,药物浓度为6 mg·ml-1时,细胞存活率约为70%,10 mg·ml-1及以上浓度的细胞存活率低于10%,与空白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IC50为6.03 mg·ml-1,溶剂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流式细胞术、台盼蓝染色结果表明,6 mg·ml-1浓度作用下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和坏死(凋亡率约13%,凋亡+坏死率约21%),10,20,50 mg·ml-1浓度作用下,细胞凋亡和坏死比例超过80%,与CCK-8检测结果一致(p<0.01)。表明药物的安全剂量浓度在6 mg·ml-1之内。2.SWEF可上调MRC-5细胞α7nAchR m RNA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PCR与ELISA检测结果显示,SWEF在不同浓度作用下(1 mg·ml-1~50 mg·ml-1)可使MRC-5细胞α7nAchR m RNA表达水平上调数十倍至数百倍(P<0.05,P<0.01),而相应浓度下的溶媒对照组仅在50mg·ml-1浓度下(最高浓度)使α7n ACh R m RNA表达上升约7倍(P<0.01);细胞分泌的IL-6、TNF-α水平在1 mg·ml-1~50 mg·ml-1浓度作用下含量下降(P<0.05,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α7nAchR m RNA表达与致炎因子水平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SWEF下调致炎因子的作用与其上调α7nAchR m RNA表达有关。3.α7nAchR基因沉默实验证实SWEF含有α7nAchR激动剂样物质沉默α7nAchR基因后,α7nAchR m RNA及蛋白表达下降(P<0.05,P<0.01),炎症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加入4 mg·ml-1SWEF后,α7nAchR m RNA及蛋白表达上升(P<0.05,P<0.01),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表明SWEF含有α7nAchR激动剂样物质,该物质具有增高α7nAchR表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的作用。4.过量的α7nAchR激动剂样物质可能是豨莶草的毒性成分之一前期反复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发现SWEF灌胃给药后小鼠出现静止俯卧、颜面青紫、蜷缩、间歇性惊厥、震颤等表现,这些反应与乙酰胆碱(ACh)在体内蓄积的烟碱样(N样)症状相似,而α7nAchR激动剂具有ACh样作用,MRC-5细胞基因沉默实验证实SWEF含有α7nAchR激动剂样物质,故我们推测过量的α7nAchR激动剂样物质可能是豨莶草的毒性成分之一,还需深入研究。结论本实验首次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观测SWEF对MRC-5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对沉默基因前后MRC-5细胞α7nAchR表达与炎症因子的影响,探寻豨莶草毒效与药效作用物质基础。实验结果表明SWEF(≥6 mg·ml-1)对MRC-5细胞具有显着的毒性作用;药效作用研究证实SWEF含有α7nAchR激动剂样物质,该物质可增高α7nAchR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α7nAchR表达与炎症因子水平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结合之前进行的动物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我们推测过量的α7nAchR激动剂样物质可能为豨莶草的毒性成分之一。
刘学楠[3](2021)在《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肝毒性研究》文中认为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产于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杀虫止痛等功效。目前,兽医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湿热泄泻等肠道疾病。文献记载苦豆子有毒,但其毒性大小及其机制还不明确。本论文通过对苦豆子不同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肝毒性机制研究。为苦豆子临床使用提供参考。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TOF-MS)与高效液相色色谱(HPLC)对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苦豆子水煎煮提取物、水超声、醇超声以及乙醇回流提取物共有化学成分102种,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含量有所差异,但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在四种提取物中均共占70%左右,其中黄酮类成分34种,主要有芹菜素-6,8-二-C-葡萄糖苷、3’,4’,7-三羟基黄酮、粘毛黄芩素I、异山柰素和柚皮素等。生物碱成分13种,其中胆碱、盐酸胡芦巴碱、N-甲基野靛碱、水苏碱、野靛碱和槐胺碱含量各提取物生物碱类成分中比例较高。HPLC靶向检测显示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绝对含量高达1%左右。2.通过水煎煮(WD)、水超声(WU)、乙醇超声(EU)以及乙醇回流(ER)四种提取物进行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其LD50分别为18.536g/kg、19.957g/kg、24.994g/kg和38.397g/kg。3.根据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分别设置1/4、1/8、1/16 LD50剂量对ER提取物进行30天亚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大鼠的临床症状观察,并进行血液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检测,组织病理学观察筛选毒性剂量与毒性靶器官。结果显示:给药组雌雄大鼠生长发育速度迟缓。与对照组相比,血常规无明显变化。高中剂量组雄性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胆固醇和白蛋白水平均显着性高于对照组。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高中剂量组发生肝静脉充血及肝细胞颗粒变性坏死,肾静脉充血,肾小管肿胀、部分上皮细胞脱落,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4.采用ER提取物亚急性毒性结果,选取1/8LD50剂量对WD、WU、EU以及ER四种提取物进行肝毒性研究。通过测定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超微形态学变化,判断病理损伤情况。测定氧化应激指标,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B),免疫组织化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对大鼠的肝毒性机制。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谷草转氨酶在四种提取物给药后雄性给药组中均显着升高,谷丙转氨酶在雌性给药组明显升高。肝组织病理学发现给药后四种提取物大鼠肝组织出现肝细胞坏死,线粒体不同程度肿胀,自噬现象。肝组织中MDA在各给药组中显着性升高,SOD抗氧化物酶呈现降低趋势。Nrf2/HO-1氧化应激通路中相关蛋白检测发现Nrf2、HO-1和SOD1在雌、雄大鼠肝脏中表达显着降低,而SOD2在雌性大鼠中明显升高。综上,苦豆子水煎煮、水超声、醇超声和醇回流四种提取物成分共102种,主要为黄酮类和生物碱类,苦豆子四种提取物均可造成肝肾损伤,毒性大小为醇回流>醇超声>水超声>水煎煮,毒性表现尤其以肝毒性最为明显,其肝毒性与调控Nrf2/HO-1通路中相关蛋白造成机体氧化应激有关。
赵海婷[4](2021)在《金起凤外洗2号方治疗手足慢性湿疹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湿疹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病之一,手足是其好发部位。湿疹病因复杂,往往病程长而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心理健康。西医推荐治疗以外用糖皮质激素为主,但不良反应较多,停药后易反复。中医治疗相对因人而异、灵活多变,外用方剂多以清热燥湿祛风、活血化瘀为主,或结合针灸、火针等中医特色疗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东直门医院皮肤科名老中医金起凤教授是首批全国有独特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名老中医,运用中医药治疗皮肤科常见及疑难重症有显着疗效。金教授认为慢性湿疹局部皮损处病机与整体的风湿热郁不同,是久病气血两亏不能荣养皮肤导致了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加之气虚不能固摄肌表、抵御外邪,外界风、湿邪侵袭,内外诸邪合而为病。据此,他提炼出经验方外洗2号方,起到燥湿祛风、行气活血、杀虫止痒之功,在临床病案记载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尚缺少临床数据支持其有效性。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为探究金起凤外洗2号方治疗手足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对皮损处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采取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根据相应的中西医诊断和纳排标准,最终共纳入手足慢性湿疹患者共27例,予金起凤外洗2号方(蛇床子、苍耳子、苦参、猪牙皂、土槿皮、川椒)煎汤外洗,每日2次,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第2周、第4周记录同一固定皮损部位的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评分、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价(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评分,应用意大利SOFTPLUS皮肤检测仪检测固定同一皮损处的水分、弹性、酸碱度、黑色素、经皮水分流失值(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并拍照留取资料。用药结束4周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复发情况。收集的数据应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结局指标为EASI评分。结果(1)受试者经过治疗EASI评分有所下降,总有效率为81.4%。复发率7.4%。瘙痒VAS评分及DLQI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与治疗4周的EASI评分下降及瘙痒VAS评分下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患者皮损处的水分含量、经皮水分流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黑色素、弹性、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例(12.5%)受试者出现了可能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考虑为接触部位的慢性湿疹急性发作。结论(1)金起凤外洗2号方治疗手足慢性湿疹有效,治疗2周与治疗4周疗效相当。(2)金起凤外洗2号方能缓解手足慢性湿疹局部瘙痒,降低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且能部分改善皮损处的皮肤屏障功能;(3)金起凤外洗2号方治疗手足慢性湿疹时部分患者的皮损急性发作,可能与药物相关,需进一步改良与深入研究。
王文平[5](2021)在《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药源性肝损伤是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统计,我国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重楼是一种临床常用中药,因其抗肿瘤活性日益受到重视。重楼皂苷Ⅰ、Ⅱ、Ⅶ是重楼中3种重要的皂苷类成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报道显示其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杀伤作用。但重楼在抗肿瘤作用的同时毒副作用研究较少,尤其是其单体类成分。本研究围绕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潜在毒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期为中药重楼的临床合理应用以及基于重楼皂苷单体的药物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1)从细胞、模式生物-斑马鱼、动物3个层面进行了重楼皂苷单体的毒性评价。首先选择了 9种细胞考察了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情况,包括3种肝细胞(HepaRG、HL-7702和WRL-68细胞),3种肾细胞(HK-2、HKC和293T细胞)和3种心脏细胞(H9c2、HUVEC和HCMEC细胞);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模型考察不同浓度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生存率的影响,确定了 LC50、LC10与最大非致死浓度(MNLC);体视荧光显微镜观察重楼皂苷Ⅰ、Ⅱ、Ⅶ给药前后肝脏、肾脏和心脏的形态,统计斑马鱼的肾脏水肿率、心率和心包水肿率。利用Image-Pro Plus 5.1.0软件统计给予重楼皂苷Ⅰ、Ⅱ、Ⅶ前后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肾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心脏SV-BA距离,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潜在肝、肾、心毒性;通过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斑马鱼给药前后肝组织病理情况及肝细胞凋亡情况;通过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得出LC50值。然后进行小鼠血清生化检测和组织病理切片分析。各个层面数据相互支持,补充验证,使研究基础更加全面可靠,结论更加合理。(2)选用HepaRG细胞研究重楼皂苷Ⅰ的肝细胞毒性机制。利用酶标仪、流式细胞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等对HepaRG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DAPI染色、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等进行测定,利用Western blot对凋亡相关蛋白进行检测;选用HUVEC细胞研究重楼皂苷Ⅰ的心血管毒性机制。从抑制新血管生成和促进心血管细胞凋亡两个方面评价了重楼皂苷Ⅰ的血管毒性机制。进行了LDH释放、细胞迁移、细胞凋亡、DAPI染色、细胞周期以及体外血管生成等研究,测定了近30个相关蛋白的表达。(3)利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的差异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GO及Pathway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11.0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IPA软件进一步筛选出与表型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利用Q300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样本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情况。采用PCA、OPLS-DA等分析小鼠内源性代谢物的轮廓变化。比较给药前后小鼠血清样本代谢谱的差异,寻找与重楼皂苷Ⅰ致肝毒性相关的代谢差异物及代谢调控网络。使用Cytoscape对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做关联分析。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肝毒性机制中的关键蛋白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研究结果:(1)重楼皂苷Ⅰ、Ⅱ、Ⅶ毒性实验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均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能显着的促进H9c2细胞外其余8种细胞的凋亡,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对于H9c2细胞,3种皂苷均呈现出低剂量促进增殖,高剂量抑制增殖的作用;斑马鱼实验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的LC50分别为121、213、570 ng/mL,LC10分别为109、178、456ng/mL,MNLC分别为99、146、357ng/mL;毒性器官评价方面,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具有显着的肝脏毒性,能明显降低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重楼皂苷Ⅰ能显着影响斑马鱼的心率,提示其具有心血管毒性;重楼皂苷Ⅰ和Ⅶ能降低斑马鱼肾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具有一定的肾毒性,但3种皂苷均未造成肾水肿;斑马鱼病理切片显示重楼皂苷Ⅰ给药组的肝组织出现空泡和严重的肝细胞坏死;TUNEL染色结果显示重楼皂苷Ⅰ给药组出现了肝细胞凋亡;动物实验结果:小鼠体内实验发现,重楼皂苷Ⅰ具有体内毒性,其LC50为24.5 mg/kg;给药组血清中ALT、AST显着升高,SOD降低;给药组病理切片显示出显着的肝细胞损伤和脂肪样变性以及一定的心脏毒性。(2)重楼皂苷Ⅰ肝细胞毒性机制:重楼皂苷Ⅰ显着升高了 HepaRG细胞中ROS水平,引起MMP下降,Cyt c从线粒体向胞浆中释放,早期及晚期凋亡细胞增多,LDH的释放量升高。改变了周期蛋白P21、cyclinA、cyclinE和CDK2的表达,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并且明显激活了凋亡通路蛋白Fas、P53、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重楼皂苷Ⅰ血管毒性机制:重楼皂苷Ⅰ显着促进了心血管细胞LDH的释放,抑制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改变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给药后的细胞中VEGFR2、p-VEGFR2、Src、p-Src、PI3K、Src、P38、PLCy 等近 30 种蛋白的表达均发生了改变。(3)蛋白组学结果:共筛选出302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182个,下调蛋白120个。差异蛋白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了脂肪酸代谢、有机酸的代谢、药物代谢、氧化还原过程等生物过程。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内膜结合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等;Pathway结果显示,差异蛋白在细胞色素P450酶对药物的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的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途径上富集程度较高;PPI网络分析发现差异蛋白主要聚集在三个功能区域,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脂质代谢过程、氧化还原过程;IPA商业数据库筛选出9个与肝毒性相关的差异蛋白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代谢组学结果:给药组代谢物轮廓明显偏离对照组;通过多维和单维的差异代谢物的交集,筛选并初步鉴定出97种差异代谢物,25条代谢通路。结果归纳显示重楼皂苷Ⅰ造成了体内5个方面的代谢异常,包括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其中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影响值相对较高;代表性差异代谢物为花生四烯酸、焦谷氨酸、乙醇酸、酰基肉碱等。对全文中研究的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并推测了重楼皂苷Ⅰ造成肝毒性的机制。采用qPCR及Western blot验证了关键蛋白Bax、CYP1A2、P53、Fas的表达,对推测的肝损伤机制进行了初步验证。研究结论:(1)细胞实验研究发现重楼皂苷Ⅰ、Ⅱ、Ⅶ均具有肝脏、肾脏、心血管细胞毒性;斑马鱼实验研究确定了 3种皂苷中毒性最强的为重楼皂苷Ⅰ,毒性最明确的毒性靶部位是肝脏和心血管;斑马鱼肝脏病理切片、TUNEL染色,小鼠生化指标、病理切片检测进一步验证了重楼皂苷Ⅰ的肝脏和心脏毒性;(2)重楼皂苷Ⅰ肝细胞毒性机制为ROS应激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心血管毒性主要作用通路为VEGFR2激活的下游PI3K/AKT/mTOR、Src/eNOS、PLCy/ERK/MEK、P38信号通路,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和Bcl-2家族介导的凋亡通路,从诱导心血管细胞凋亡和抑制新生血管两方面产生心血管毒性。(3)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实验结果结合全文数据推测重楼皂苷Ⅰ诱导的肝毒性机制可能为CYP450酶和脂质代谢介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为主体的肝细胞损伤。药物影响了:①多种CYP450酶。主要包括Ⅰ相代谢酶CYP1A1、CYP1A2和Ⅱ相代谢酶GSTA3和UGT1A1表达紊乱,呈现下调趋势。药物在体内的水解、代谢过程被减慢,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药物毒性反应增加。未被代谢的药物作用可能作用于线粒体,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也很有可能是Ⅱ相药物代谢酶下调,产生的毒性代谢中间产物作用于线粒体,进一步产生了肝脏毒性;②脂质代谢。线粒体损伤后β-氧化的功能受到影响,体内的游离脂肪酸不能被氧化而转化成甘油三脂,导致了体内脂质的蓄积。同时ATP合成减少,供能障碍。脂质蓄积还能产生脂毒性进一步影响线粒体功能,产生过量ROS;③线粒体氧化应激。过量的ROS生成诱导线粒体氧化应激,释放Cyt c,升高Bax,降低Bcl-2,进而激活caspase家族导致肝细胞凋亡。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药物代谢酶CYP1A2显着下调以及凋亡关键蛋白Bax表达上调。qPCR结果显示凋亡相关基因P53、Bax以及Fas的表达均显着上调,验证实验佐证了机制推论的合理性。
林心然[6](2021)在《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及修复皮肤屏障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既往相关研究及导师临床治疗发现,羌月乳膏对治疗神经性皮炎(局限性)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本研究以诊断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激素类药物尤卓尔软膏作为阳性对照药物,通过皮肤屏障测试仪及皮损症状评分与自拟中医证候评分对受试者皮损的不同疗程阶段进行量化评分,以各项评分总分计算有效率与皮肤屏障观察指标为临床观察数据,评价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的有效性与对皮肤屏障的修复情况,以及二者间的相关性。为丰富神经性皮炎外治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撑与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非劣性随机阳性平行对照的方法。收集我科符合纳排标准的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用药为羌月乳膏,对照组用药为尤卓尔软膏,指导两组受试者均按照统一的方法用药,试验组用药疗程为28天,对照组按照用药说明疗程为14天。于三个时间观测点记录治疗情况,分别为治疗前、治疗14±3d、治疗28±3d。而后通过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记录和处理受试者的不良反应,最后对所有入组患者随访观察,评估复发情况。研究结果:1有效率对比:治疗14±3天后,试验组总有效率76.47%,对照组总有效率88.24%。治疗28±3天后,两组总有效率相等,均为88.24%,故比较两组治疗显效率,试验组显效率为79.41%,对照组显效率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6%,对照组尚未有不良反应报告。试验组复发率17.65%,对照组复发率26.37%。试验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经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2临床症状指标评分均值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临床症状总分均值为试验组22.79±0.30,对照组22.44±0.23,两组评分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总分均值为试验组9.53 ±0.35,对照组10.65 ± 0.33,经比较两组评分均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主客观临床症状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损面积、色泽、肥厚程度、苔癣样变数目、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除主观症状(包括瘙痒及失眠焦虑症状)外,试验组的各项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的皮肤屏障指标评价对比:治疗前,试验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12.33±6.15、10.29±0.89、55.29±2.50、70.15±1.18;对照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10.06±2.24、11.44±1.14、60.38±2.11、69.94± 1.2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靶皮损皮肤屏障数值均与自身正常皮肤皮肤屏障数值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23.41±13.68、2.97±0.33、62.00±2.13、80.88±0.91;对照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 14.79±1.99、8.35±0.90、60.29±1.88、72.47±0.93。除水分度评分(ML)经检验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项评分数值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不同转归组的皮肤屏障修复情况对比: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组患者经皮水分流失(TEWL)进行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测量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及无效组患者经皮水分流失(TEWL)及皮肤屏障评分值对比,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测量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显效组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皮肤水分度(ML)与皮肤屏障评分值分别与好转组、无效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且三组的数值评分依次降低,无效组皮肤屏障评分为最次,试验组药物对皮肤屏障修复程度优于对照组药物。研究结论:1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神经性皮炎患者的皮损形态、面积、色泽、肥厚程度及苔癣样变数目。对于该病瘙痒症状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皮肤屏障,减少经皮水分流失值流失、促进表皮修复作用有关。2本研究对照组采用的药物是弱效激素尤卓尔软膏,两者均对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有治疗效果,羌月乳膏疗效非劣于尤卓尔软膏。3在皮肤屏障修复方面,羌月乳膏优于尤卓尔软膏,其疗效与皮肤屏障修复程度呈正相关,证明羌月乳膏在改善皮损症状方面更具有优势。4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有缓慢持续作用,患者依从性高,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坚持使用可以发挥更好的疗效。
聂安政,高梅梅,贾文瑞,朱春胜,张晓川,周政,张冰[7](2019)在《苍耳子安全问题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苍耳子为历代中医治疗鼻渊头痛之要药,至今已有1 800多年药用历史,药材资源丰富,临床应用广泛。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苍耳子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抗菌、降血糖、抗过敏、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皮肤病等与免疫异常相关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同时毒理学研究发现苍耳子具有肝脏毒性、肾脏毒性、胃肠道毒性等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损伤。因苍耳子毒效并存,临床常因不合理应用导致一系列的安全问题,该文结合文献报道归纳苍耳子不良反应特点,从炮制、剂量、疗程与误食的角度剖析苍耳子产生毒性反应的根本原因,并以活性成分与毒性成分为切入点探讨苍耳子发挥药效及产生毒性的化学实质,从严格炮制、合理配伍、药有禁忌、严控量程、用药告知等方面对如何促进苍耳子临床合理应用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以期为苍耳子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魏琦[8](2019)在《寒咳宁加味联合鼻腔冲洗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寒恋肺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寒咳宁加味联合鼻腔冲洗治疗风寒恋肺型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患者,客观评价该方案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UACS提供有效的内外并治且简便的治疗方案。方法:从2017年7月-2019年1月由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门诊及住院部、五官科门诊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中药组和对照组各3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寒咳宁加味联合鼻腔冲洗,中药组采用寒咳宁加味,对照组采用口服罗红霉素胶囊和氯雷他定片。三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通过观察对比联合治疗组、中药组、对照组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LCQ表评分的变化,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根据所得结果评价三组在治疗中的疗效差异。结果:1.三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比较: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中药组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0%,联合治疗组与中药组、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在治疗后总积分均有下降,且与治疗前总积分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总积分下降程度较中药组、对照组更明显(P<0.05),中药组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明显(P<0.05)。3.中医各症状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中医各症状分别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在治疗后各症状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咳嗽、咳痰方面,联合治疗组较中药组、对照组改善均明显(P<0.05),中药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在鼻后滴漏感方面,联合治疗组较中药组、对照组改善均明显(P<0.05),中药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咽痒和(/或)咽部异物感方面,联合治疗组和中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中药组较对照组均有所改善(P<0.05);在鼻塞和(/或)流涕方面,联合治疗组较中药组、对照组改善均明显(P<0.05),中药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在清嗓方面,三组组间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4.LCQ表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的LCQ表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在治疗后LCQ表总分均升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中药组和对照组(P<0.05),中药组与对照组之间也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联合治疗组寒咳宁加味联合鼻腔冲洗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寒恋肺型)患者较中药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中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总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中药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略胜一筹。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陈海鹏,曾春晖,杨柯[9](2017)在《苍耳子炮制现代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苍耳子是治疗鼻科疾病的传统中草药。系统整理苍耳子的炮制工艺、炮制对化学成分变化、药理作用、毒性及减毒机制等研究进展,为苍耳子的临床研究和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胡燕,王景霞,张力,黄举凯,杨晓晖,孙桂波,高学敏,孙晓波[10](2017)在《苍耳子综合评价与风险控制措施的探讨》文中提出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苍耳子的功效、古今文献毒性记载及近年来相关毒性实验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初步总结了与苍耳子安全性相关病例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苍耳子肝肾损伤是其主要安全风险,神经毒性及心脏毒性临床不良事件亦有报道但目前动物实验研究较少;外用或者内服自采未经炮制的苍耳子导致皮肤反应病例时有发生,严重者引起剥脱皮炎。笔者建议规范临床用药,避免患者轻信偏方使用未经炮制的药材,临床医师严格按照药典推荐用法用量处方,并注重安全信号积累,同时加强毒性物质基础、毒性机制和增效减毒等研究,充分发挥疗效同时减少苍耳子临床不良反应。
二、亚急性苍耳子中毒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急性苍耳子中毒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5种临床常用辛味中药饮片急性毒性初探——探讨毒性中药界定与分级标准的不足(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受试药物 |
1.1.3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药物制备 |
1.2.2 急性毒性实验 |
1.2.3 半数致死量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药物提取物组给药剂量及动物死亡率 |
2.2 一般观察 |
2.3 最大剂量组小鼠累计死亡数量 |
2.4 半数致死量的计算及比较 |
3 讨论 |
(2)豨莶草水洗脱部位对人肺纤维细胞毒性与药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豨莶草水洗脱部位对人肺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 |
1.2 药物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实验分组 |
2.3 CCK-8 检测 |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 |
2.5 台盼蓝染色 |
2.6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SWEF 对 MRC-5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2 SWEF 对 MRC-5 细胞凋亡坏死率的影响 |
4.小结 |
第二部分 豨莶草水洗脱部位对人肺纤维细胞α7nAchR基因表达及致炎因子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 |
1.2 药物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实验分组 |
2.3 PCR 法检测 SWEF 对 MRC-5 细胞 a7nAchR mRNA 表达的影响 |
2.4 ELISA 检测细胞上清白介素 IL-6、TNF-α水平 |
2.5 实验结果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SWEF对 MRC-5 细胞α7nAchR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 SWEF 对 MRC-5 细胞上清炎症因子 IL-6、TNF-α水平的影响 |
3.3 MRC-5 细胞α7nAchR基因表达与致炎因子间的相关性 |
4.小结 |
第三部分 沉默α7nAchR m RNA 及加入 SWEF 对人肺纤维细胞α7nAchR 表达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 |
1.2 药物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实验分组 |
2.3 筛选α7nAchR最佳小干扰RNA |
2.4 qPCR检测沉默α7nAchR及加入SWEF后MRC-5细胞α7nAchR、IL-6、TNF-αmRNA 表达水平 |
2.5 WB检测沉默α7nAchR及加入SWEF后 MRC-5 细胞α7nAchR蛋白表达水平 |
2.6 ELISA 检测沉默α7nAchR 及加入 SWEF 后 MRC-5 细胞上清炎症因子 IL-6、TNF-α水平 |
2.7 实验结果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α7nAchR最佳小干扰RNA的筛选 |
3.2 沉默α7nAchR 及加入 SWEF 对 MRC-5 细胞α7nAchR、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 沉默α7nAchR及加入SWEF对 MRC-5 细胞α7nAchR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4 沉默α7nAchR 及加入 SWEF 对 MRC-5 细胞上清炎症因子 IL-6、TNF-α水平的影响 |
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对中药“毒性”及毒性分级的再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肝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中药肝毒性研究综述 |
1.1 中药肝毒性概述 |
1.2 文献检索方法 |
1.3 网络药理研究 |
2 苦豆子研究综述 |
2.1 苦豆子成分研究 |
2.2 苦豆子提取物的作用 |
2.3 苦豆子毒性 |
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一节 基于UPLC-Q/TOF-MS对苦豆子不同提取物的成分测定 |
1 材料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样品信息 |
2 方法 |
2.1 基于UPLC-Q/TOF-MS的成分分析 |
3 结果 |
3.1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成分测定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生物碱HPLC检测 |
1 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 |
2.1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制备 |
2.2 混合对照品溶液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4 色谱条件 |
3 结果 |
3.1 HPLC方法学考察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毒性试验研究 |
1 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药材与试剂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急性毒性试验 |
3 结果 |
3.1 预试验结果 |
3.2 正式试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苦豆子乙醇回流提取物对大鼠毒性部位筛选试验 |
1 材料及方法 |
1.1 仪器及试剂 |
1.2 样品制备 |
1.3 试验动物 |
1.4 分组及剂量 |
1.5 组织病理学观察 |
1.6 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检测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苦豆子醇回流提取物对大鼠体重、采食量、饮水量的影响 |
2.2 苦豆子醇回流提取物对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2.3 苦豆子醇回流提取物对大鼠血常规的影响 |
2.4 苦豆子醇回流提取物对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肝毒性机制研究 |
1 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药材与试剂 |
2 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剂量选择与动物分组 |
2.3 临床症状观察 |
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5 血清生化指标与肝氧化应激指标检测 |
2.6 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 |
2.7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
2.8 免疫组化检测 |
2.9 统计方法与相关性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临床症状观察 |
3.2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脏器系数变化 |
3.3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对AST、ALT指标的影响 |
3.4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对大鼠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3.5 组织病理学观察 |
3.6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对Nrf2 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
3.7 化学成分与SOD含量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4)金起凤外洗2号方治疗手足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湿疹的发病机制、外用药及非药物疗法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外用药治疗 |
3 非药物疗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外治慢性湿疹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外治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背景 |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内容 |
3 统计结果 |
4 讨论 |
5 病例图片 |
6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重楼的药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
1 药效成分 |
2 药理作用 |
3 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
4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药源性肝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
1 CYP代谢 |
2 线粒体稳态 |
3 氧化损伤 |
4 细胞凋亡 |
5 胆汁淤积 |
6 Ca~(2+)浓度平衡破坏 |
7 免疫激活介导的炎症因子释放 |
8 特异反应 |
9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体内外毒性评价 |
第一节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实验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重楼皂苷Ⅰ的小鼠毒性实验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1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实验 |
2 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 |
3 重楼皂苷Ⅰ的小鼠毒性实验研究 |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二章 重楼皂苷Ⅰ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第一节 肝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心血管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1 肝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2 心血管毒性机制研究 |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基于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探索重楼皂苷Ⅰ的体内肝毒性机制 |
第一节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生物信息分析 |
6 机制分析 |
7 PPI网络 |
8 潜在生物标志物 |
第二节 Q300靶向代谢组学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通路富集 |
6 通路分析 |
7 潜在生物标志物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1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
2 Q300靶向代谢组学 |
3 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关联分析 |
第四节 重楼皂苷Ⅰ肝毒性机制验证 |
1 动物组织Western blot验证 |
2 斑马鱼qPCR实验验证 |
3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1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体内外毒性评价 |
2 重楼皂苷Ⅰ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3 重楼卓苷Ⅰ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
4 重楼皂苷Ⅰ肝毒性机制推测与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及修复皮肤屏障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论述与治疗 |
1 古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1 古代文献对病名的认识 |
1.2 古代文献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治疗举隅 |
2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3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
3.1 内治法 |
3.1.1 从血瘀论治 |
3.1.2 从血虚论治 |
3.1.3 肝郁化火 |
3.1.4 风湿蕴热 |
3.2 外治法 |
3.2.1 洗剂 |
3.2.2 酒剂、酊剂 |
3.2.3 醋剂 |
3.2.4 熏蒸剂 |
3.2.5 膏剂(软膏) |
3.2.6 油剂 |
3.2.7 中医其他疗法 |
3.2.8 中西医联合外治 |
4 中医对与皮肤屏障的认识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西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精神心理方面 |
2.2 神经——内分泌——免疫方面 |
2.2.1 神经系统 |
2.2.2 免疫系统 |
2.2.3 内分泌系统 |
2.3 胃肠功能紊乱方面 |
2.4 机械物理刺激方面 |
2.5 遗传方面 |
2.6 其他方面 |
3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进展 |
3.1 系统治疗 |
3.1.1 抗组胺药 |
3.1.2 钙剂及维生素类 |
3.1.3 镇静安眠抗抑郁药 |
3.1.4 病损封闭 |
3.1.5 雷公藤制剂 |
3.1.6 免疫调节剂 |
3.1.7 其他药物治疗 |
3.2 局部治疗 |
3.2.1 糖皮质激素制剂 |
3.2.2 免疫调节剂 |
3.2.3 非甾体抗炎药 |
3.2.4 维生素D3衍生物 |
3.2.5 角质松解剂与维A酸类制剂 |
3.3 物理疗法 |
3.4 其他 |
4 西医对本病与皮肤屏障的认识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设计 |
2.1 设计类型 |
2.2 设计方法 |
2.3 样本量估算 |
3 研究对象 |
4 诊断标准 |
4.1 西医诊断标准 |
4.2 中医诊断标准 |
5 病例选择 |
5.1 纳入标准 |
5.2 排除标准 |
5.3 剔除标准 |
5.4 受试者退出的条件 |
5.4.1 受试者自行退出 |
5.4.2 研究者决定的退出 |
5.5 脱落病例的处理 |
6 治疗方案 |
6.1 治疗药物 |
6.1.1 治疗组药物 |
6.1.2 对照组药物 |
6.1.3 用药方法 |
6.1.4 注意事项 |
6.1.5 合并用药规定 |
6.1.6 研究设备 |
7 数据观察 |
7.1 一般数据观察 |
7.2 临床观察指标 |
7.2.1 皮肤屏障数据评分 |
7.2.2 皮损主客观症状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 |
8 时间节点 |
9 疗效评判 |
10 安全性评价 |
11 不良事件处理 |
12 统计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二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情况 |
2.1 性别 |
2.2 年龄 |
2.3 职业 |
2.4 BMI指数 |
2.5 学历 |
2.6 民族 |
3 临床情况 |
3.1 病程 |
3.2 靶皮损部位 |
3.3 过敏史 |
3.4 治疗史 |
3.5 既往史 |
4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果 |
4.1 治疗前评分对比 |
4.2 结果评分 |
5 不良反应 |
6 随访情况 |
三 结论与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与讨论 |
2 临床资料分析与讨论 |
3 治疗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疗效分析 |
3.2 皮肤屏障数据分析 |
4 安全性及随访分析 |
5 药物分析 |
5.1 对照组药物选取 |
5.2 羌月乳膏方药分析 |
5.3 羌月乳膏疗效评价 |
6 神经性皮炎治疗与皮肤屏障修复关系探讨 |
结语 |
1 结论 |
2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苍耳子安全问题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苍耳子的安全问题 |
1.1 苍耳子中毒反应特点 |
1.2 苍耳子中毒的原因 |
1.2.1 超剂量使用 |
1.2.2 炮制不当 |
1.2.3 超疗程使用 |
1.2.4 误食 |
2 苍耳子发挥药效/产生毒性的化学实质 |
2.1 苍耳子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学实质 |
2.1.1 抗炎镇痛 |
2.1.2 抗肿瘤 |
2.1.3 抗菌 |
2.1.4 降血糖 |
2.1.5 抗过敏 |
2.1.6 调节免疫 |
2.2 苍耳子产生毒性的化学实质 |
2.2.1 急性毒性 |
2.2.2 肝脏毒性 |
2.2.3 肾毒性 |
2.2.4 其他毒性 |
3 苍耳子合理应用思考 |
3.1 严格炮制 |
3.2 合理配伍 |
3.3 药有禁忌 |
3.4 严控量程 |
3.5 用药告知 |
4 展望 |
(8)寒咳宁加味联合鼻腔冲洗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寒恋肺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一般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病例标准 |
2 临床研究方法 |
2.1 试验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及安全性评价标准 |
3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三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4.2 三组治疗后结果比较 |
4.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
5 讨论 |
5.1 风寒恋肺型UACS的中医病机分析 |
5.2 寒咳宁加味联合鼻腔冲洗治疗UACS的立法依据及现代药理分析 |
5.3 UACS与莱赛斯特咳嗽量表的关系 |
5.4 对照组药物罗红霉素、氯雷他定治疗UACS的作用机理 |
6 结果分析 |
7 本研究的不足问题和未来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介 |
(9)苍耳子炮制现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苍耳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 |
1.1 苍耳子化学成分 |
1.2 苍耳子药理作用 |
1.3 苍耳子不良反应 |
2 苍耳子炮制工艺研究 |
3 炮制对苍耳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
4 炮制对苍耳子药理作用影响 |
5 炮制对苍耳子毒性的影响 |
6 减毒机制研究 |
7 结语 |
(10)苍耳子综合评价与风险控制措施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源流考证及古籍研究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文献来源 |
2.2 文献筛选 |
2.3 文献筛选结果 |
3 苍耳子饮片相关安全性病例分析与评价 |
3.1 肝肾毒性 |
3.2 心肌损害 |
3.3 中枢神经损害 |
3.4 皮肤损害 |
3.5 其他 |
3.5.1 炎性肌病 |
3.5.2 食物中毒 |
3.5.3 喉梗塞 |
4 毒性和机制研究 |
4.1 毒性成分研究 |
4.2 毒性机制研究 |
4.2.1 急性毒性的研究 |
4.2.2 长期毒性研究 |
4.2.2. 1 对肝肾的毒性 |
4.2.2. 2 神经系统损害 |
4.3 配伍减毒作用与机制 |
4.3.1 与辛夷配伍 |
4.3.2 与黄芪配伍 |
4.4 炮制减毒毒理研究 |
5 讨论 |
5.1 与苍耳子相关安全性病例特点分析 |
5.2 可能风险因素分析 |
5.2.1 患者因素 |
5.2.2 药物因素 |
5.2.3 医生因素 |
5.3 控制风险对策 |
5.3.1 加强患者安全用药意识教育,严格在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 |
5.3.2 规范临床用药,医师严格按照药典规定处方用药 |
5.3.3 加强毒性相关基础研究 |
四、亚急性苍耳子中毒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5种临床常用辛味中药饮片急性毒性初探——探讨毒性中药界定与分级标准的不足[J]. 樊青,关建红.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8)
- [2]豨莶草水洗脱部位对人肺纤维细胞毒性与药效作用研究[D]. 樊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肝毒性研究[D]. 刘学楠.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4]金起凤外洗2号方治疗手足慢性湿疹临床研究[D]. 赵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D]. 王文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及修复皮肤屏障临床观察[D]. 林心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苍耳子安全问题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J]. 聂安政,高梅梅,贾文瑞,朱春胜,张晓川,周政,张冰. 中国中药杂志, 2019(24)
- [8]寒咳宁加味联合鼻腔冲洗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寒恋肺型)的临床观察[D]. 魏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苍耳子炮制现代研究进展[J]. 陈海鹏,曾春晖,杨柯. 亚太传统医药, 2017(18)
- [10]苍耳子综合评价与风险控制措施的探讨[J]. 胡燕,王景霞,张力,黄举凯,杨晓晖,孙桂波,高学敏,孙晓波. 中国中药杂志, 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