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费者剩余理论研究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聂竹青[1](2021)在《考虑策略消费者行为的供应链合作博弈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许多公司采取合作策略来提高自己的供应链效率,他们通过联盟和协同物流的形式来降低供应链成本,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策略消费者,他们在面对心仪的产品时可能不会立即全价购买,而是在产品打折时才去以打折价购买。策略消费者给销售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导致销售商收益降低。很多研究和实验表明忽略策略消费者行为可能对销售商的收益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因此销售商决策时需要考虑策略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同时,随着顾客期望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自己的供应链效率,很多公司采用合作策略,通过协同物流来降低供应链成本。本文研究销售商在合作时也需要考虑策略消费者行为对订货和定价策略、联盟组成和分配机制的影响。研究考虑策略消费者行为时合作策略可否为销售商取得更多的盈利?假若能增加盈利,销售商之间需要怎么组成联盟?需要怎么制定订货和定价策略?联盟内取得的盈利需要怎样分配?合作策略可否能降低策略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首先,本文提出面对策略消费者的供应链横向合作博弈问题,通过建立模型,并给出了订货和定价策略。本文表明销售商面对考虑策略消费者时,采用合作策略联合制定订货和定价策略能够给销售商带来更多的收益。本文表明,与考虑策略消费者行为的单独决策相比,销售商合作决策降低了库存量,提高了销售价格,而消费者在折扣期购买产品的可获得性降低,从而诱使消费者在全价期购买产品。(2)本文进一步研究了考虑策略消费者行为,两个销售商采用合作策略和价格承诺策略相结合制定价格与订货量的问题,探讨合作决策与价格补偿策略相结合缓解策略消费者行为的效果。本文表明面临策略消费者采用合作策略时,同时采用价格承诺策略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提高销售价格,并进一步缓解策略消费者行为影响。当消费者预期不降价且销售商没有清仓降价时,采用价格承诺策略还能够降低库存量。(3)本文从行为学的角度构建了考虑战略消费者行为的可二次订货的报童模型,传统报童模型假定市场中仅仅有近视消费者,消费者不可能预期到销售商的库存和定价策略,仅仅会基于产品的当期价格决定购不购买。但现在已经有大部分的消费者逐渐转化为战略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能够预期销售商的价格和库存变化,而且传统报童模型假定销售商仅存在一次订货机会,但实际上是销售商通常都会有二次订货的机会。(4)本文也分析了限量供应策略对缓解战略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通过建立销售商釆取限量供应策略时的模型,并与前面分析的不采取此策略时的模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限量供应策略是否可以(在何种条件下可以)缓解战略消费者行为对销售商利润的消极影响,得到限量供应策略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条件。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包括:(1)面对策略消费者的供应链横向合作博弈模型。本文主要研究考虑策略消费者行为时两个销售商的合作决策问题。两个销售商考虑策略消费者行为的单周期合作定价与库存决策问题。两个销售商从同一个制造商订购同一种产品进行销售,每个销售商面临自己的市场需求,需求相互独立。两个销售商采用合作策略制定价格和订货量,从而获得最大收益。研究表明,合作策略可以缓解策略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并且采用合作策略可以降低销售价格,并且只有当销售商清仓损失比消费者折扣购买的效用小很多时,合作策略降低了销售商的库存量,否则,合作策略会提高销售商的库存量。研究还发现销售商选择合作决策的情况下,购买人在打折的时候买入产品的购买率减小,以致于消费者在未打折的时候购买产品。(2)合作决策与价格补偿策略相结合缓解策略消费者行为模型。已经有很多研究提出价格补偿策略缓解策略消费者行为的效果,但是还没有研究销售商同时采用合作策略策与价格补偿策略相结合缓解策略消费者行为的效果。本文分析两个销售商采用合作策略和价格承诺策略相结合制定价格与订货量的问题。研究发现,消费者预期不降价且销售商没有清仓降价时,面临策略消费者采用合作策略时,同时采用价格承诺策略能够降低库存量,提高销售价格,并带来更多的收益,进一步缓解策略消费者行为影响;消费者预期降价且销售商清仓降价时,面临策略消费者采用合作策略时,同时采用价格承诺策略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提高销售价格,并进一步缓解策略消费者行为影响。(3)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销售商的快速反应、库存和定价策略模型。本文研究了销售商选择快速反应策略时的情况,同时和没有选择快速反应策略的情形进行了对比,探究战略消费者行为对快速反应价值的影响;传统的快速反应研究基本假设市场中仅存在近视消费者,本文研究战略消费者环境下快速反应的价值,提出并进一步探究了快速反应策略对战略消费者行为的降低效果;同时还考虑了消费者风险偏好、估值递减和异质性三个因素,拓展研究了异质战略消费者环境下,销售商采用快速反应策略时的库存和定价决策,以及消费者的异质性对快速反应价值的影响。(4)限量供应策略对缓解战略消费者行为模型。限量供应策略在实际情况下的应用很广,但现在几乎很少有学者研究供应策略对降低战略消费者行为是不是真正有效果。本文研究供应策略对缓解战略消费者行为的效果,并得到限量供应策略能缓解战略消费者行为的条件。研究发现,那些有很多战略消费者行为的行业,限量供应策略能够有助于销售商降低战略消费者行为带来的利润损失。与此同时,限量供应策略是不能够对战略消费者行为进行彻底的清除的,也就是说不会获得传统报童模型的最优利润。当销售商选择限量供应策略的时候,销售商的最优利润也是根据战略消费者估值的增加而递减,随着战略消费者风险喜好的增加而递减的。当市场上还有剩余需求的时候,销售商会为了利益而不限量供应因此限量供应策略需要一定的机制维护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吴海翔[2](2021)在《基于政府干预和企业合作的供应链绿色技术投资研究》文中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在产品的设计、采购、生产、分销、使用及再使用等环节均遵循环境友好的原则,旨在减少产品供应各环节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来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大型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表明进行供应链绿色技术投资能提升公众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且从长远看,能节约成本获得经济效益。供应链绿色技术投资往往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短期难见成效,易失去价格敏感性客户导致利润下降。这些缺点的存在使得众多企业对供应链绿色技术投资望而却步。为了研究激励企业扩大供应链绿色技术投资和提升投资效率的举措,本文从政府干预和企业合作两个角度构造两大类模型,分别为政府政策影响下的绿色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和具有企业合作的多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结合数值算例从经济、环境、社会角度分析政府政策如补贴、污染排放权限额可交易、贸易保护主义和供应链结点企业间的水平、垂直合作对供应链成员及整体利益的影响。利用模型分析结果对照国家的现有政策,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1)分析绿色产品补贴政策对绿色技术投资的促进作用和对供应链网络各方利益的影响。为此,建立了政府对绿色产品进行补贴的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构建的模型中,制造商和零售商都有绿色技术投资,政府按产品的绿色度和产量的一定比例同时对制造商和零售商进行补贴。模型同时考虑了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制造。利用纳什均衡、变分不等式和互补理论得出供应链网络达到均衡的变分不等式条件。利用投影收缩算法结合算例对变分不等式进行求解。并进一步分析政府补贴、企业竞争、企业实力不对称对消费者、企业和社会全体利益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政府补贴能有效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投资,提高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制造商的竞争将削弱政府补贴的激励作用,降低产品售价,提高零售商利润和消费者福利;具有成本优势的生产商将加大绿色技术投资,获取更多利润,并提升供应链整体技术水平。(2)分析污染排放权限额可交易政策下排放权限额控制对绿色技术投资的促进作用和对供应链网络各方利益的影响。为此,建立污染排放权限额可交易政策下具有绿色技术投资的多期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建立的模型考虑了制造商的多期绿色技术投资,以体现技术的积累作用,并且制造商的产品生产和污染排放受政府污染排放权限额可交易政策的影响。利用纳什均衡、变分不等式和互补理论建立了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结合数值算例,利用欧拉算法求解网络达到均衡的变分不等式条件。分析配额控制、消费者环境偏好、企业竞争对技术投资效率和网络成员及社会全体利益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消费者绿色偏好的不断增强,能有效促使企业加大绿色技术投资,生产出更多绿色度更高的产品,获取更多的利润;政府污染配额的不断减少能有效促使企业加大绿色技术投资并提供更多绿色度更高的产品,促使企业更多地参与污染排放权的市场化交易,但企业获利水平降低;企业竞争的加剧会促使企业更多地参与污染排放权的市场化交易,企业绿色技术水平的分化将更为严重。(3)分析关税、技术投资补贴、技术扩散控制对技术投资的促进或限制作用以及对供应链网络各成员利益的影响。为此,建立技术扩散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下的多期国际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构建的模型中,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制造商和需求市场存在商品的跨国交易。制造商负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并且进行多期技术投资,伴随而之的是技术的积累和扩散。政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表现为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对本国企业的技术投资进行补贴和对技术扩散实施控制。通过建立国际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结合算例,从经济和环境角度分析贸易保护主义对技术投资效率,消费者、企业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两国企业成本对称且两国采取对等策略情况下,关税增长幅度的加大将对消费者有利,但对企业和社会整体不利;适当的技术补贴对消费者、企业以及社会整体都有利,能有效促进技术水平的发展,而过度的技术补贴将对社会福利产生不利影响;抑制技术扩散将对消费者、企业以及整个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技术水平的发展。(4)分析比较了供应链水平合作和垂直合作对绿色技术投资效率和供应链各方利益的影响。为此,建立有水平合作和垂直合作的供应链Stackelberg博弈模型。供应链结构包括两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制造商有绿色技术投资,零售商有营销努力。制造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排放,其产品生产和污染排放受政府污染排放权限额可交易政策的影响。通过逆向归纳法得出分散决策、绿色技术卡特尔(Cartel)、营销成本—收益分摊、全面合作这四种决策模式下的三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结合数值算例,分析比较四种决策模式下的产量、价格、收益、利润、消费者剩余、社会福利、污染排放量和技术水平。得出以下结论:在分摊比例的一定阈值区间,营销成本—收益分摊模式下的各方利润最高,此形式垂直合作比以绿色技术卡特尔的水平合作对各方更有吸引力;相比于分散决策,绿色技术卡特尔将对零售商不利,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全面合作将使零售商利益得以改善;无论从污染排放总量最少,还是社会福利最大,抑或是产品供应最多,产品绿色度最高,都应当鼓励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以成本—收益分摊为模式的垂直合作。结合以上模型的分析结果,对照现有促进供应链绿色技术投资的举措,从消费引导、技术补贴、污染排放控制、绿色技术发展四个方面提出发展绿色供应链的对策建议。总之,通过博弈分析、模型构建等方法建立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和多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结合数值仿真,分析了政府政策和企业合作在促进企业进行绿色技术投资和提高投资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模型分析和实践提出对策建议。理论上从政府政策、企业合作对绿色供应链技术投资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丰富了相关的均衡理论和契约理论,实践上为政府决策者和企业管理人员制定促进绿色供应链发展的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张梦迪[3](2021)在《我国铁路货运定价优化方法与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在逐步完善,政府对价格的管制逐渐放松,铁路运输企业参与运输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加快调整,货物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公转铁”政策也在向前推进。在当前政策形势及运输市场发展趋势的推动下,在充分利用好货运定价权限的同时,铁路运输企业对货运定价方法及策略的优化调整,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从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关注我国铁路货运定价方法的优化改进,通过分析当前铁路货物运价体系架构及其优化方向,将复合两部定价方法引入铁路货运定价领域,提出基于货运作业过程和运输需求特点的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研究执行该定价模型对其他部门、行业以及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动态调整的铁路货运价格管理策略。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但为铁路货物运价的制定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也为调整货物运输定价策略、优化铁路货运价格体系和管理方式、提升铁路运输企业货运经营收益提供策略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铁路货物运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研究。围绕我国铁路货物运价管理体系、运价形成机制、计价形式、定价基础、差别定价结构等方面开展研究讨论,提出铁路企业货运价格改革的重点是改进货物运价定价方法,并从定价目标、计价形式、定价方法、差别定价等方面提出定价优化方向。(2)铁路货物运价计价形式和定价方法改进研究。在铁路运输企业收益最大化定价目标的前提下,对现行铁路货运定价进行计价形式和定价方法的改进,并基于铁路货物作业过程和运输需求差异,提出按照货物运输需求实行差别定价的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最后使用福利分析法检验并证明了两阶段复合定价的合理性。两阶段复合定价能够满足当前铁路货物运价体系的优化需求,并对计价形式、定价方法、差别定价等起到改进效果,能够帮助减少社会福利损失、增强铁路运输企业市场竞争力以及实现对货主的公平。(3)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式下,价格水平的变动影响研究。利用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考察铁路货运价格调整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及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效应;利用向量自回归思想,考察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货运价格与公路货运价格间的联动关系。经检验,由定价方法改变而带来铁路货运价格水平的变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效应较广,但总体影响程度较低;对公路货运价格会产生持续、小强度的反向冲击影响。(4)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式下,铁路货运计价形式研究。对货物运输需求进行分析,使用需求函数和需求弹性检验了不同货物品类运输需求的差异性,研究设计铁路货物运价计价步骤和分品类运价率表设计方案,提出能够动态调整的铁路货物运价管理策略。本论文主要创新点包括:(1)设计并构建了可应用于铁路货物运价计价过程的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是复合两部定价理论在铁路货运定价领域的应用扩展。(2)实证检验了铁路货运价格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为铁路货运价格调整及实施浮动价格策略提供新依据,进一步深化对铁路货运价格影响效应的研究。(3)解析并验证了铁路货运价格与公路货运价格水平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为铁路货运定价策略的发展革新提供研究参考。(4)分析并探讨了货运计价形式和定价方法变革对铁路企业价格管理方式的影响,提出突破既有运价号限制、按货物品名大类进行精细计价的两阶段复合定价方案,为铁路运输企业市场化定价提供了新途径。图18幅,表24个,参考文献125篇。
周威[4](2021)在《考虑信息不对称和公平偏好的PPP项目合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对交通基础设施需求的不断增加,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在交通项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能够解决政府部门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并且可以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然而,在PPP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不能完全观察到投资者的运营成本信息,使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并且投资者对其自身的运营收益具有公平偏好的特征。投资者很有可能利用这两个非理性因素从事一些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政府部门向投资者提供不合理的PPP项目合同。因此,研究投资者运营成本信息不对称和公平偏好对PPP项目的合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收费价格和价格补偿作为PPP项目合同的决策变量,研究了投资者运营成本信息不对称和公平偏好对PPP项目合同设计的影响。首先,考虑投资者公平中性的情形,分别建立了对称和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PPP项目合同设计模型,得到了最优PPP项目合同,从投资者、消费者和政府部门的角度分析了投资者运营成本信息不对称对最优PPP项目合同的影响。其次,考虑投资者处于不利不公平和有利不公平的情形,在这两种情形下分别建立了对称和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PPP项目合同设计模型,得到了最优PPP项目合同,从投资者、消费者和政府部门的角度分析了投资者嫉妒偏好和同情偏好对最优PPP项目合同的影响。最后,对不同情形下得到的最优PPP项目合同进行了算例分析,为PPP项目合同设计提供了决策依据。研究表明,投资者运营成本信息不对称和公平偏好会对PPP项目的合同设计产生影响。投资者运营成本信息不对称会扭曲PPP项目的收费价格和价格补偿,使投资者获得信息租金,降低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投资者嫉妒偏好和同情偏好都会扭曲PPP项目的价格补偿,嫉妒偏好会提高投资者的信息租金,降低消费者剩余,而同情偏好对PPP项目合同的影响则与之相反。
蒋亚芯[5](2021)在《考虑零售商与制造商社会责任的低碳供应链管理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利润最大化逐渐成为各企业作出决策的金科玉律,这导致企业忘记了为社会服务的初心,甚至与初心背道而驰。诸多国内外企业的负面事件的发生警醒了政府机构以及消费者,为使得企业绿色运营并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企业社会责任得到重点关注。同时,全球气候不断变化使得全球生态安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气候变化的主要源头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如何遏制碳排放也是当下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考虑企业社会责任以及政府的碳减排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企业效益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衡量企业绩效与评价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针对由单个制造商与单个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探究了不同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对低碳供应链的影响,并将企业社会责任引入低碳供应链管理中。运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分析了三种不同模式,即零售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制造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以及零售商与制造商分担社会责任对低碳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包括对决策、效益、利润以及消费者剩余产生的影响,进而为政府制定碳税政策提出建议以及为企业提高管理决策效率。结果表明,制造商或者零售商独自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供应链中另一企业的利润或效益,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则会损失一部分利润,损失值与其社会责任关注度有关;社会上的总消费者剩余总是随企业社会责任关注度的提高而提高的;零售商以及制造商任意一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都能够促进制造商进行碳减排。制造商与零售商分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下,社会责任分担比例对企业效益以及利润会造成影响。结论表明,制造商社会责任承担比例越高,两企业效益会越低;减排技术因子在特定范围内,制造商与零售商利润随制造商责任分担比例增加而共同增加。三种模式下,制造商如何响应碳税政策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制造商的初始碳排放量的大小。
张伸[6](2021)在《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求供应链具有良好的价值创造能力。近年来兴起的价值共创理论重视消费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为供应链价值创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开始进行产品的回收与再制造,形成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活动也从传统制造扩展到了再制造领域。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是供应链高效决策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与消费者共创价值的重要保证。股权合作即为重要合作形式,主要包括供应链链上企业间的单向持股和交叉持股、以及链上企业与链外主体间的股权合作(如股权众筹)等。三类股权合作形式虽然各具优势并广泛实践,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故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不确定,需要全面系统地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将以单向持股、交叉持股为例的链上企业股权合作形式和以股权众筹为例的链上企业、链外主体股权合作形式纳入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体系中,全面分析了三类股权合作形式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提出了实现闭环供应链经济价值、环保效应提升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工作和发现:(1)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基础研究。首先界定了股权合作、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等重要概念,明确了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内涵;然后从链上企业、链外主体、消费者角度出发分析了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动因;最后通过系统分析明确了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过程及实现形式,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内容提供了理论支撑。(2)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基本形式和特征不会因为股权合作形式的不同而改变。基本形式和特征是:制造商关注消费者价值虽然损失了自身价值,但是提升了消费者、零售商、回收再制造企业、企业联盟与闭环供应链价值以及环保效应;制造商应创造条件吸引消费者积极参与价值共创,使其与制造商对消费者价值的关注相互配合,形成协同高效的价值共创。(3)考虑单向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针对零售商持股制造商、制造商持股零售商影响下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问题,运用Stackelberg博弈、无约束递阶规划构建相关模型,采用非线性分段函数刻画制造商、零售商单位成本与持股比例的关系,分析了两种单向持股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并通过数值分析与仿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零售商持股制造商有助于确定制造商对消费者价值关注程度的上限。制造商持股零售商有助于确定制造商对消费者价值关注程度的下限。制造商对零售商持股比例的提升还将促进消费者参与价值共创。(4)考虑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在前述研究基础上首先针对利润单次分配型交叉持股影响下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问题运用Stackelberg博弈、无约束递阶规划构建相关模型,揭示了交叉持股对价值共创的影响,提出了实现价值提升的途径,并通过数值分析与仿真得出了使闭环供应链及各主体价值实现帕累托改进的最优交叉持股比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圆盘定理构建考虑利润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全面对比了两种利润分配模式下交叉持股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影响的异同以及最优交叉持股比例的变化,从而为两种利润分配型交叉持股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发现:虽然制造商对零售商最优持股比例的提升增强了对销售渠道的控制,但闭环供应链经济价值、环保效应低于利润单次分配型交叉持股下的对应指标,与直观感受相反。(5)考虑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首先针对无领投股权众筹影响下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问题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有约束递阶规划构建了考虑无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解得最优闭环供应链及其各主体价值、环保效应和制造商股权让渡比例,分析了股权众筹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股权众筹领投人,进一步探究相关结果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了股权众筹、链上企业股权合作并存的情形,初步形成了“供应链+多元主体”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式。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下:(1)提出了考虑链上企业间、链上企业与链外主体间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为研究考虑链上企业、链外主体其他行为的供应链价值共创、定价等相关问题提供了借鉴;(2)采用非线性分段函数刻画了企业单位成本与单向持股比例的变化关系,得出了更全面准确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交叉持股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奠定了基础;(3)对比了利润单次分配型、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发现了利润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负面作用,为两种利润分配型交叉持股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构建了考虑无领投、有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对比了两种股权众筹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揭示了有领投股权众筹的实践性,进一步提出了“供应链+多元主体”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式,拓展了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边界。
陈晓春[7](2021)在《多因素扰动的医药供应链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医药行业实施《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新版的《药品管理法》等政策,迫使医药供应链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变得更加复杂。为了确保药品持续、高效的供应,从医药供应链成员医药制造企业、医药流通企业、消费者及政府监管部门的角度出发,探索扰动医药供应链定价、利益协调与优化决策的主要因素,运用博弈论和最优化理论分析多因素扰动下医药供应链决策和优化协调问题。利用MATLAB对均衡与优化结果进行仿真验证,更加直观的展示医药供应链最优的策略,并根据研究结论为医药供应链企业的发展提供合理的管理建议。本研究的内容与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扎根理论分别从医药制造企业、医药流通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四个不同视角来分析扰动医药供应链决策的主要因素。运用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获得原始资料,对访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形成三级编码结构的数据模型,通过饱和度检验。总结发现医药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社会责任和促销努力,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配送能力,消费者偏好和政府补贴是扰动医药供应链决策的主要因素。(2)刻画社会责任对医药供应链决策的扰动,比较了合作、非合作和“政府补贴+协同创新+集采低价”组合契约三种决策模型,分析三种模型中社会责任对医药供应链效率的影响并得出协调参数的阈值。结果发现无论是医药供应链整体还是医药制造商单独关注社会责任都有利于提升研发创新能力。非合作决策下医药制造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有效的控制药品批发和零售价格,增加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提升消费者剩余价值,但是会削弱自身盈利能力。然而在供应链整体社会责任增强时,医药制造商分担的社会责任程度在阈值内增加则有利于医药制造商实现价值的增值;此外,构建的组合契约协调策略优化了医药供应链。(3)考虑药品市场需求受医药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配送能力的影响,建立分散决策下医药供应链组合契约协调模型,以合作决策的市场价格和最优利润为基准,设计“收益共享+数量折扣”组合契约作为激励机制对医药供应链进行协调。结果发现实施“收益共享+数量折扣”组合契约策略可以有效的优化和协调医药供应链,能够激励医药生产企业努力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激励医药流通企业努力提升物流水平,实现整个医药供应链的帕累托最优。(4)结合医药产品的特性,构建市场需求受医药制造企业提供的促销努力和消费者渠道偏好影响的双渠道模型,分析合作、非合作博弈和“回购+促销成本分担+收益共享”组合契约下促销努力和消费者渠道偏好对医药供应链利润的影响及双渠道调节参数的阈值范围。通过算例分析发现,当促销努力满足约束条件时,采取双渠道对医药制造企业是有利的。当消费者渠道偏好程度较低时,采用组合契约对医药制造企业和医药零售企业都是有利的,同时设计的组合契约可以调动医药制造企业提高促销努力水平的积极性。(5)构建政府补贴下单偏好、双偏好和“集采低价+成本共担”组合契约三种决策模型,分析三种模型中不同补贴参数及偏好系数对医药供应链的影响并求得协调参数的阈值。研究表明满足条件时,相对于单偏好模型,双偏好模型对医药制造商和医疗机构更为有利,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会福利。除了研发补贴和医保政策外,社会责任感增强也能够有效激励医药制造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降低医药制造商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组合契约协调策略优化与协调了医药供应链,激发医药制造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并增强社会责任感。政府补贴率控制在阈值范围内,更有利于激励医药供应链企业的发展,维持医药行业的稳定发展。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运用扎根理论和博弈论相结合方式,实现定性和定量的交叉分析方法。(2)首次把社会责任作为外生因素引入到医药供应链中,研究医药制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考虑了医药供应链成员共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并设计“政府补贴+集采低价+协同创新”组合契约优化了医药供应链。(3)把技术创新和物流配送作为影响药品市场需求的内生因素构建决策模型,设计“收益共享和数量折扣”组合契约优化和协调医药供应链。(4)构建了促销努力和消费者偏好扰动下的双渠道医药供应链决策模型,设计了“收益共享+回购+促销成本分担”组合契约协调,实现了双渠道医药供应链优化。(5)结合医药产品特性,构建研发补贴和医保补贴扰动下医药供应链决策模型,并设计“集采低价+成本共担”组合契约协调决策模型对供应链进行优化,研究拓宽了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有利于为改革下医药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张文[8](2021)在《零售商预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来自诸多行业的零售商都开始采用预售策略来提前销售新产品。预售是指一种允许消费者在新产品(或服务)发布之前下订单的营销策略。在中国,最大的在线零售平台淘宝网在2009年11月11日推出了产品预售功能,由此引发了消费者疯狂购物的热潮,也成为此后每年淘宝购物节必备的销售模式。除此之外,亚马逊和百思买等大型零售商也采用预售形式向消费者发布新书和新的视频游戏。预售策略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仅得到了企业界的广泛应用,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许多学者依据商业实践对预售策略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指出了预售能给企业带来的一系列好处,比如增加销售量、降低库存风险、更新需求预测等等。除此之外,他们还研究了很多吸引消费者提前购买新产品的激励措施。本文在先前文献研究基础上,对零售商的预售策略和定价策略进行了补充。本文分别探究零售商采用延迟支付预售策略和全渠道预售策略时的获利能力。然后在此背景下,研究存在消费者的参考价格行为时,零售商的最优定价策略。首先,本文从行业实践出发,研究零售商的预售策略。在新产品的预售阶段,零售商允许消费者先付定金来预定新产品,然后等到产品正常销售时再支付剩余的款项。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零售商可能实施的三种预售策略,分别是无定金预售、定金预售和定金膨胀预售。在价格承诺定价机制下,本文首先给出零售商采用各种预售策略的条件和在每种预售策略下最优的预售价格和订货数量。结果发现,零售商最佳的预售策略和订货策略取决于单位采购成本和消费者期望估值下限的相对大小。最后,本文将模型扩展到固定定价机制,以进一步探究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其次,为解决新产品上市时的信息透明度问题,本文探究了零售商采用全渠道预售策略时的获利能力。相比于传统的在线预售策略,消费者在全渠道预售策略下可以选择先解决产品估值的不确定性,然后再决定是否提前购买新产品。结果发现,对于零售商来说,提前销售并不总是一个最优选择,最佳决策是依赖于一系列成本参数的大小,例如,消费者退货分别给零售商和自身带来的退货成本,以及消费者为解决不确定估值而产生的麻烦成本。最后,本文将消费者的参考价格行为纳入到消费者效用分析之中,并讨论参考价格效应对零售商最优预售策略及相应定价决策的影响。本文分别得到在不预售、不考虑参考价格效应的预售和考虑参考价格效应的预售三种情况下零售商的最优价格和相应的期望利润。研究发现,预售策略并不总是对零售商有利,尤其是在采购成本较高的情况下。此外,只有当正向的参考效应较强时,零售商才会从参考价格效应中获益。最后,通过数值研究表明,价格承诺策略优于动态定价策略和预售保价策略,并且当正向参考效应和负向参考效应的参数都达到最大值时,价格承诺策略使零售商获益最大。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如下:(1)本文将预售策略与延迟付款相结合,填补了零售商提前销售策略的研究空白;(2)本文考虑了消费者解决估值不确定性所产生的成本,并且基于消费者的选择,从产品信息释放的角度探究了实体展厅如何影响零售商的预售策略;(3)本文研究了存在消费者的参考价格效应行为对零售商预售策略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零售商的三种定价策略:动态定价、预售保价和价格承诺;(4)在随机需求和产品估值不确定的情况下,本文获得零售商采用各个预售策略的条件。
王楠楠[9](2021)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互补产品的交叉广告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驱动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产生和发展,许多企业试图构建商业生态系统联合利益相关者,寻求多方共赢的局面甚至整个商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探析商业生态系统如何帮助企业实现商业成功,基于对荣事达创新创业平台的深度调研,本文聚焦于两个产品具有互补关系的制造商之间的生态化合作,并分析了互补产品企业的生态化合作对企业利润以及消费者福利的影响。首先,研究商业生态系统中互补产品厂商的交叉广告合作问题,即制造商在自身客户群中为其互补产品投放广告。交叉广告合作的生态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制造商的交叉广告在自己客户群中推广其他产品;另一方面,交叉广告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之间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对自身产品的购买意愿。其次,研究商业生态系统互补产品厂商的知识分享合作问题,即成熟的创客与初创创客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知识。成熟创客的经验、知识为初创创客带来成本的减少和单位产品利润的增加,体现了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知识溢出效应。交叉广告合作和知识分享合作的重要特征是,合作产生的成本仅由特定的制造商承担。制造商拥有相同的权力,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决策。当制造商的客户群存在重叠时,互补产品的价格对各自的需求产生影响,制造商之间形成博弈。此外,本文讨论了互补产品制造商同时进行交叉广告合作与知识分享合作的情景,并分析了生态化合作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商业生态系统中成员之间的合作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进一步促进价值共创。首先,制造商是否选择交叉广告合作取决于产品间的互补性、交叉广告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及交叉广告的成本。即使交叉广告合作成本由单个制造商承担,在某些情况下交叉广告合作对两个制造商而言均是有益的。其次,具有成熟经验制造商的知识分享意愿随着产品互补性的增加而增加。当其知识保有量不高时,他更愿意与其他创客分享知识,且双方都能从知识分享合作中受益。研究还发现,知识分享合作可以增加互补产品制造商的交叉广告合作意愿。此外,互补产品厂商之间的生态化合作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福利。
张国印[10](2020)在《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的偏好信号传递机理 ——一个基于信号博弈的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创新作为提升企业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然而在传统的产品创新中,产品创新失败率极高。其原因是,消费者拥有私有的偏好信息,而企业拥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当两者沟通不畅时,就容易导致企业的创新产品与消费者偏好不匹配,从而产品创新面临失败。因此,企业将消费者引入到产品创新过程中来,希望通过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来获取消费者私有的需求偏好信息,以消费者的视角解决消费者的需求问题,提高产品创新成功率。由于消费者参与的产品创新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传统产品创新方式,从而引起了研究者对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现象(即产品共同创新)的关注。现阶段,关于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的研究,一方面揭示了消费者的参与动机,并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策略互动;另一方面,则基于特定的样本下给出了消费者参与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实质性地影响着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然而,对作为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与企业业绩之间关键性的偏好信息交流问题,理论研究者几乎忽视了“偏好通常是消费者的私人信息”这一基本观察,从而未将消费者偏好信息不对称纳入理论分析框架之中,因此也没有回答“产品共同创新过程中企业如何通过与消费者的交流互动来获取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从而决定企业的生产决策和产品定价决策,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这一问题。基于此,本文在考虑消费者偏好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来研究如下几个问题。(1)消费者产品创新前端(即产品概念设计与筛选阶段)参与并向企业传递直接偏好信号(即消费者的评论、产品建议或独特创意等)情形下,企业能否依据消费者的直接偏好信号来获取消费者真实偏好信息从而决定企业的生产决策和产品定价决策?(2)问题(1)的结论能否扩展到其他运作情形下(如考虑消费者具有讨价还价能力时消费者产品创新后端(即产品测试阶段)参与并向企业传递直接偏好信号的情形、消费者实施努力行为作为间接偏好信号的情形以及考虑消费者具有讨价还价能力时消费者产品创新前端参与并向企业传递直接偏好信号的情形)?(3)在什么条件下,企业愿意构建共同创新平台并引入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通过分析以上三个主要问题,本文获得的主要结论有以下三点。第一,在不同的共同创新运作情形下,企业能够依据消费者的直接偏好信号来获取其真实偏好信息。在消费者前端参与产品创新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参与净效用充分高,则消费者发送与其真实偏好一致的直接偏好信号来传递其偏好信息,企业准确判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并生产与其偏好匹配的产品;在考虑消费者具有讨价还价能力且产品创新后端参与情形下,当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较低且参与净效用充分高时,消费者发送与其真实偏好一致的直接偏好信号来传递其偏好信息,企业准确判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并生产与其偏好匹配的产品,实现这一偏好信息传递方式的消费者参与净效用阈值随着讨价还价能力增强而减小;在考虑消费者具有讨价还价能力且产品创新前端参与的情形下,对于任意的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如果消费者参与净效用充分高,则消费者发送与其真实偏好一致的直接偏好信号来传递其偏好信息,企业准确判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并生产与其偏好匹配的产品,但是,实现这一偏好信息传递方式的消费者参与净效用阈值随着讨价还价能力增强而增大。当消费者声誉成本充分小时,对于不同的共同创新运作情形,消费者都会发送与其真实偏好相反的直接偏好信号来传递偏好信息,企业依然能够依据消费者的直接偏好信号准确判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并生产与消费者偏好匹配的产品。第二,只要新产品的生产成本充分高,则对于任意给定创新程度的新产品样品,不同偏好类型的消费者实施不同程度的努力水平体验并改进新产品样品,企业可以依据消费者的努力水平准确揭示其真实偏好类型,从而企业依据消费者偏好类型决定其生产决策:当给定企业展示的新产品样品创新程度较低时,在生产决策阶段,企业生产原有产品而不会生产新产品;当给定企业展示的新产品样品创新程度中等大小时,企业依据消费者偏好类型生产与消费者偏好匹配的产品,从而实现创新产品属性与消费者偏好的一致匹配;当给定企业展示的新产品样品创新程度较高时,企业最终将生产新产品并依据消费者偏好类型进行产品定价,通过价格歧视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第三,对于任意的讨价还价能力,如果企业预计到消费者采用与其偏好一致的直接偏好信号传递其真实偏好信息,当消费者参与净效用充分大时,企业一定构建共同创新平台并前端引入消费者参与;当消费者参与净效用不充分大时,则存在一关于消费者偏好新产品的临界先验概率,使得当先验概率低于该临界值时,企业构建产品共创平台。如果企业预计到消费者采用与其偏好相反的直接偏好信号传递其真实偏好信息,则存在另一个关于消费者偏好新产品的临界先验概率,使得当先验概率低于该临界值时,企业构建产品共创平台。总的来说,本论文有如下三点主要的创新性贡献。(1)本文在消费者偏好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基于不同的共同创新运作情形研究了企业依据消费者的直接偏好信号准确推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的内部机理,弥补了现有共同创新理论研究缺乏关注消费者偏好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缺陷。(2)探讨了企业依据消费者的努力行为作为间接偏好信号来揭示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的可行性,丰富了消费者参与产品共同创新中的偏好信息分享机制和方法,也为现实中企业在产品共同创新中判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提供了一个新的信号工具。(3)分析了企业关于构建共同创新平台并(产品创新前端)引入消费者参与的决策及相应决策条件,这不仅为实践中企业依据不同的经济环境选择是否构建共创平台并引入消费者参与提供了决策参考,同样也有助于回答现有研究关于引入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对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影响的争议。
二、消费者剩余理论研究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费者剩余理论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策略消费者行为的供应链合作博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与基础理论综述 |
2.1 战略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研究 |
2.1.1 战略消费者影响 |
2.1.2 差异化定价策略 |
2.1.3 价格承诺策略 |
2.1.4 限量供应策略 |
2.1.5 最惠顾客策略 |
2.1.6 快速响应、提高产品质量等方法 |
2.2 集中库存博弈相关研究 |
2.2.1 EOQ模型 |
2.2.2 报童模型 |
2.2.3 ELS模型 |
2.2.4 多周期模型 |
2.3 库存模型、定价与策略 |
2.3.1 多阶段模型 |
2.3.2 库存定价 |
2.3.3 库存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3 考虑策略消费者行为的合作博弈 |
3.1 问题描述 |
3.2 合作策略模型 |
3.3 模型分析 |
3.4 合作策略缓解策略消费者行为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4 合作策略与价格补偿策略相结合的博弈 |
4.1 问题描述 |
4.2 合作策略与价格补偿策略结合模型 |
4.3 模型分析 |
4.4 合作策略与价格补偿策略结合缓解策略消费者行为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存在战略消费者行为的报童模型 |
5.1 模型描述与假设 |
5.1.1 模型描述 |
5.1.2 模型假设 |
5.2 模型建立与分析 |
5.2.1 模型建立 |
5.2.2 模型分析 |
5.3 数值模拟 |
5.4 本章小结 |
6 限量供应策略对缓解战略消费者行为的效果分析 |
6.1 限量供应策略模型 |
6.2 模型分析 |
6.3 数值模拟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政府干预和企业合作的供应链绿色技术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政府补贴下绿色供应链研究综述 |
2.2 供应链上污染排放权限额可交易政策的研究 |
2.3 绿色供应链下的技术合作文献综述 |
2.4 供应链上企业绿色技术投资和绿色管理的研究 |
2.5 供应链网络均衡研究 |
第3章 绿色技术投资实践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绿色技术投资实践 |
3.2 企业污染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3.3 供应链技术政策分析 |
3.3.1 补贴政策分析 |
3.3.2 环境税政策分析 |
3.3.3 污染排放权限额可交易政策分析 |
3.4 技术溢出和贸易保护主义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产品补贴下的多期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 |
4.1 问题描述、模型基本假设和符号说明 |
4.2 多期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 |
4.2.1 制造商的决策模型和均衡条件 |
4.2.2 零售商的决策模型和均衡条件 |
4.2.3 消费与回收市场的均衡条件 |
4.2.4 网络整体的均衡条件 |
4.3 数值算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污染排放权限额可交易下具有绿色技术投资的多期供应链网络均衡 |
5.1 问题描述、模型基本假设和符号说明 |
5.2 污染排放权限额交易下的多期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 |
5.2.1 制造商的决策模型和均衡条件 |
5.2.2 污染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均衡条件 |
5.2.3 网络整体的均衡条件 |
5.3 数值算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技术扩散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下的多期供应链网络均衡 |
6.1 问题描述、模型基本假设和符号说明 |
6.2 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 |
6.2.1 制造商的决策模型和均衡条件 |
6.2.2 消费市场的均衡条件 |
6.2.3 网络整体的均衡条件 |
6.3 社会福利 |
6.4 数值算例 |
6.5 本章结论 |
第7章 限额可交易政策下绿色供应链的竞争与合作 |
7.1 问题描述、模型基本假设和符号说明 |
7.2 分散决策 |
7.3 绿色技术卡特尔决策模式 |
7.4 营销成本—收益分摊模式 |
7.5 全面合作模式 |
7.6 社会福利 |
7.7 数值算例 |
7.8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绿色供应链发展对策 |
8.1 消费引导对策 |
8.2 技术补贴对策 |
8.3 污染排放控制对策 |
8.4 绿色技术发展对策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我国铁路货运定价优化方法与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范围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政府规制经济理论 |
2.1.2 非线性定价 |
2.1.3 两部定价 |
2.2 文献综述 |
2.2.1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改革研究 |
2.2.2 铁路货运定价策略应用研究 |
3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管理研究 |
3.1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体系 |
3.1.1 我国铁路经营管理现状 |
3.1.2 铁路货物运费管理权限现状 |
3.1.3 我国铁路货物运费基本组成 |
3.2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形成机制及计价形式 |
3.2.1 铁路货物运价形成机制的演变过程 |
3.2.2 铁路货物运输计价形式发展历程分析 |
3.3 铁路货运定价基础及差别定价结构研究 |
3.3.1 现行铁路货运的定价基础 |
3.3.2 铁路货运差别定价结构 |
3.4 铁路货运定价优化方向研究 |
3.4.1 明确铁路货运定价目标 |
3.4.2 优化铁路货运计价形式 |
3.4.3 改进铁路货运定价方法 |
3.4.4 体现运输量的差别定价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作业过程和需求特点的铁路货运定价优化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铁路货物运价过渡优化方案:两阶段定价模型 |
4.2.1 铁路货运计价形式优化研究 |
4.2.2 自然垄断企业的定价方法比选 |
4.2.3 铁路货运两阶段定价模型 |
4.3 铁路货物运价最终优化方案: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 |
4.3.1 铁路货物运价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设计 |
4.3.2 基于货物品类的定价菜单方案 |
4.4 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式下的福利比较 |
4.4.1 基本分析框架 |
4.4.2 最优统一两部定价 |
4.4.3 最优复合两部定价 |
4.4.4 福利比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铁路货运价格调整影响及联动关系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铁路货运价格调整的宏观影响研究 |
5.2.1 基于投入产出的价格影响模型 |
5.2.2 铁路货运价格波动影响效应研究 |
5.2.3 铁路货运价格对价格的影响研究 |
5.3 铁路货运价格与公路货运价格的联动关系研究 |
5.3.1 向量自回归理论 |
5.3.2 公路、铁路货运价格联动关系模型 |
5.3.3 公路、铁路货运价格的联动关系影响研究 |
5.4 铁路货运价格调整影响的研究小结 |
5.4.1 宏观方面影响 |
5.4.2 中观方面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铁路货运价格管理策略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特征分析 |
6.2.1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的差异分析 |
6.2.2 货物运输需求差异的实证检验 |
6.2.3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差异特征研究 |
6.3 铁路货运分品类计价方案设计 |
6.3.1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划分方案 |
6.3.2 铁路货物运价分品类计价方案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7.2 本文的研究结论 |
7.3 主要创新贡献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铁路货运杂费收费项目标准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考虑信息不对称和公平偏好的PPP项目合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PPP模式相关理论概述 |
2.2 信息不对称相关理论 |
2.3 公平偏好相关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投资者公平中性下的PPP项目合同设计 |
3.1 问题描述 |
3.1.1 符号说明 |
3.1.2 问题假设 |
3.2 投资者公平中性下基于对称信息的PPP项目合同设计 |
3.2.1 模型构建(模型Ⅰ) |
3.2.2 模型性质分析 |
3.3 投资者公平中性下基于非对称信息的PPP项目合同设计 |
3.3.1 模型构建(模型Ⅱ) |
3.3.2 模型性质分析 |
3.4 模型Ⅰ和Ⅱ的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投资者公平偏好下的PPP项目合同设计 |
4.1 问题描述 |
4.1.1 符号说明 |
4.1.2 问题假设 |
4.2 投资者不利不公平下的PPP项目合同设计 |
4.2.1 模型构建(模型Ⅲ和Ⅳ) |
4.2.2 模型性质分析 |
4.3 投资者有利不公平下的PPP项目合同设计 |
4.3.1 模型构建(模型Ⅴ和Ⅵ) |
4.3.2 模型性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值算例 |
5.1 算例背景 |
5.2 投资者分布比例对PPP项目合同的影响分析 |
5.3 投资者公平偏好对PPP项目合同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考虑零售商与制造商社会责任的低碳供应链管理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社会责任 |
2.1.2 碳税 |
2.1.3 消费者低碳偏好 |
2.2 基本理论 |
2.2.1 斯坦伯格博弈理论 |
2.2.2 低碳供应链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零售商社会责任的低碳供应链决策研究 |
3.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3.1.1 问题描述 |
3.1.2 相关假设与符号说明 |
3.1.3 模型分析及构建 |
3.2 最优决策求解及分析 |
3.3 零售商承担社会责任对低碳供应链的影响 |
3.4 算例分析及建议 |
3.4.1 碳税对供应链的影响 |
3.4.2 社会责任对供应链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制造商社会责任的低碳供应链决策研究 |
4.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4.1.1 问题描述 |
4.1.2 相关假设 |
4.1.3 模型分析与构建 |
4.2 最优决策求解及分析 |
4.3 制造商社会责任对低碳供应链的影响 |
4.4 算例分析及建议 |
4.4.1 碳税对供应链的影响 |
4.4.2 社会责任对供应链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零售商与制造商分担社会责任的低碳供应链决策研究 |
5.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5.1.1 问题描述 |
5.1.2 相关假设 |
5.1.3 模型分析与构建 |
5.2 最优决策求解及分析 |
5.3 零售商与制造商分担社会责任对低碳供应链的影响 |
5.4 算例分析及建议 |
5.4.1 碳税对供应链的影响 |
5.4.2 社会责任以及责任分担比例对供应链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管理启示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主要章节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具体章节安排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供应链价值共创相关研究 |
2.1.1 价值共创理论 |
2.1.2 正向供应链价值共创 |
2.1.3 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 |
2.2 考虑股权合作的供应链相关研究 |
2.2.1 股权合作 |
2.2.2 考虑单向持股的供应链相关研究 |
2.2.3 考虑交叉持股的供应链相关研究 |
2.2.4 考虑股权众筹的供应链相关研究 |
2.2.5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现状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基础研究 |
3.1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内涵分析 |
3.1.1 概念界定 |
3.1.2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内涵 |
3.2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动因分析 |
3.2.1 闭环供应链链上企业间股权合作动因分析 |
3.2.2 闭环供应链链上企业与链外主体股权合作动因分析 |
3.2.3 闭环供应链链上企业与消费者共创价值动因分析 |
3.3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过程与实现形式分析 |
3.3.1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过程 |
3.3.2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实现形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单向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4.1 引言 |
4.2 考虑零售商持股制造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4.2.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4.2.2 考虑零售商持股制造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
4.2.3 考虑零售商持股制造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分析 |
4.2.4 数值分析与仿真 |
4.3 考虑制造商持股零售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4.3.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4.3.2 考虑制造商持股零售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
4.3.3 考虑制造商持股零售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分析 |
4.3.4 数值分析与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5.1 引言 |
5.2 考虑利润单次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5.2.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5.2.2 考虑利润单次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
5.2.3 考虑利润单次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分析 |
5.2.4 数值分析与仿真 |
5.3 考虑利润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5.3.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5.3.2 考虑利润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
5.3.3 考虑利润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分析 |
5.3.4 数值分析与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考虑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6.1 引言 |
6.2 考虑无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6.2.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6.2.2 考虑无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
6.2.3 数值分析与仿真 |
6.3 考虑有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
6.3.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6.3.2 考虑有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
6.3.3 数值分析与仿真 |
6.4 讨论 |
6.4.1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动因分析 |
6.4.2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过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结论与管理启示 |
7.1.1 主要工作 |
7.1.2 主要结论 |
7.1.3 管理启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多因素扰动的医药供应链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与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基础理论 |
2.1.1 博弈论 |
2.1.2 最优化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社会责任影响医药供应链决策的相关研究 |
2.2.2 技术创新影响医药供应链决策的相关研究 |
2.2.3 物流配送影响医药供应链决策的相关研究 |
2.2.4 促销努力和消费者偏好影响医药供应链决策的相关研究 |
2.2.5 政府补贴影响医药供应链决策的相关研究 |
2.3 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3 医药供应链决策的扰动因素分析 |
3.1 问题分析 |
3.2 数据收集 |
3.3 数据编码与分析 |
3.3.1 主轴编码 |
3.3.2 开放式编码 |
3.3.3 饱和度检验 |
3.4 模型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4 社会责任扰动的医药供应链决策 |
4.1 问题分析 |
4.2 模型描述与假设 |
4.3 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4.3.1 合作决策模型 |
4.3.2 非合作决策模型 |
4.3.3 政府补贴+协同创新+集采低价组合契约协调决策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技术创新和物流配送扰动的医药供应链决策 |
5.1 问题分析 |
5.2 模型描述与假设 |
5.2.1 医药供应链新模式 |
5.2.2 模型描述 |
5.2.3 模型假设 |
5.3 决策模型的构建 |
5.3.1 合作决策模型 |
5.3.2 分散决策模型 |
5.3.3 数量折扣+收益共享组合契约协调模型 |
5.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促销努力和消费者偏好扰动的医药供应链决策 |
6.1 问题分析 |
6.2 模型描述与假设 |
6.2.1 问题描述 |
6.2.2 模型假设 |
6.3 模型构建与分析 |
6.3.1 集成决策 |
6.3.2 离散决策 |
6.3.3 回购+促销成本分担+收益共享契约分析 |
6.4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政府双补贴扰动的医药供应链决策 |
7.1 问题分析 |
7.2 模型描述与假设 |
7.3 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7.3.1 政府补贴下单偏好模型 |
7.3.2 政府补贴下双偏好模型 |
7.3.3 政府补贴下组合契约协调模型 |
7.4 算例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管理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零售商预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1.3 文章结构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预售策略研究综述 |
2.1.1 市场营销研究视角 |
2.1.2 运营管理研究视角 |
2.2 消费者行为相关研究 |
2.2.1 消费者估值不确定 |
2.2.2 策略型消费者 |
2.2.3 参考价格效应 |
2.2.4 消费者退货行为 |
2.3 延迟支付策略相关研究 |
2.4 零售商实体展示店的相关研究 |
2.5 零售商定价策略相关研究 |
第3章 考虑消费者延迟支付下的最优预售策略 |
3.1 引言 |
3.2 模型 |
3.2.1 问题描述 |
3.2.2 零售商 |
3.2.3 消费者 |
3.3 不预售策略 |
3.4 预售策略 |
3.4.1 正常销售阶段 |
3.4.2 预售阶段 |
3.5 最优决策 |
3.5.1 最优的预售价格、预售定金和定金膨胀系数 |
3.5.2 最优预售策略 |
3.5.3 利润比较 |
3.5.4 最优订货量 |
3.6 固定定价机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息提供下全渠道零售商的最优预售策略 |
4.1 引言 |
4.2 模型 |
4.3 零售商的三种策略 |
4.3.1 不预售策略 |
4.3.2 传统的线上预售策略 |
4.3.3 全渠道预售策略 |
4.4 零售商的预售决策过程 |
4.4.1 传统线上预售下的最优决策 |
4.4.2 全渠道预售下的最优决策 |
4.4.3 决策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参考价格效应的最优预售策略 |
5.1 引言 |
5.2 模型 |
5.2.1 零售商 |
5.2.2 消费者 |
5.3 模型分析 |
5.3.1 基准策略:不预售策略 |
5.3.2 不考虑参考价格效应下的预售策略 |
5.3.3 考虑参考价格效应下的预售策略 |
5.4 结果分析 |
5.4.1 灵敏度分析 |
5.4.2 策略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第三章证明 |
附录B 第四章证明 |
附录C 第五章证明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商业生态系统中互补产品的交叉广告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创新点和贡献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商业生态系统研究综述 |
2.2 合作广告研究综述 |
2.3 知识溢出与知识共享研究综述 |
2.4 互补产品定价研究综述 |
2.5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商业生态系统中互补产品交叉广告合作决策 |
3.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3.2 定价和广告决策分析 |
3.3 交叉广告策略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商业生态系统中有知识溢出的交叉广告合作策略 |
4.1 问题描述和模型构建 |
4.2 知识分享决策和策略分析 |
4.2.1 知识分享对决策的影响分析 |
4.2.2 知识分享决策和策略分析 |
4.3 有知识溢出的交叉广告合作策略 |
4.3.1 知识分享对决策的影响分析 |
4.3.2 知识分享及交叉广告决策和策略分析 |
4.4 生态化合作的社会福利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定理3-1 的证明 |
附录二:命题3-1 的证明 |
附录三:命题3-2 的证明 |
附录四:定理4-1、命题 4-1、命题 4-2 的证明 |
附录五:推论4-2 和命题4-3 的证明 |
附录六:定理4-2、命题 4-5、命题 4-6 的证明 |
附录七:推论4-4、4-5、4-6 的证明 |
附录八:部分阈值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的偏好信号传递机理 ——一个基于信号博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创新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创新能力、产品创新性与产品创新绩效 |
2.2 消费者参与的概念 |
2.2.1 消费者参与的定义 |
2.2.2 消费者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
2.3 消费者参与动机 |
2.4 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策略互动 |
2.5 消费者偏好信息收集相关文献 |
2.6 消费者参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消费者产品创新前端参与的直接偏好信号传递机理 |
3.1 模型描述 |
3.2 模型均衡 |
3.2.1 消费者“发送与其真实偏好一致的信号”的分离均衡(SE1) |
3.2.2 消费者“发送与其真实偏好相反的信号”的分离均衡(SE2) |
3.3 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后端参与、讨价还价与消费者直接偏好信号传递及消费者参与时机 |
4.1 模型描述 |
4.2 产品创新后端引入消费者参与产品共同创新的博弈均衡结果 |
4.2.1 消费者发送与自身真实偏好相一致信号的分离均衡(SE1) |
4.2.2 消费者发送与自身真实偏好相反信号的分离均衡(SE2) |
4.3 讨论:企业引入消费者参与时机决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消费者努力行为、间接偏好信号传递及企业新产品样品创新性决策 |
5.1 模型描述 |
5.2 均衡结果 |
5.2.1 创新程度决策后的后续博弈均衡 |
5.2.2 新产品样品创新程度决策分析 |
5.3 比较静态分析 |
5.4 数值分析 |
5.5 讨论:企业间基于创新能力的联盟 |
5.6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前端参与、讨价还价与消费者直接偏好信号传递及企业共创平台构建决策 |
6.1 模型描述 |
6.2 后续博弈的策略互动结果 |
6.2.1 传统创新博弈中的策略互动 |
6.2.2 共创博弈中的策略互动 |
6.3 企业的产品共创平台构建策略 |
6.3.1 企业构建产品共创平台的基本动机 |
6.3.2 企业的产品共创平台构建决策 |
6.4 比较静态分析 |
6.4.1 消费者参与净效用R对新产品与消费者偏好匹配的影响 |
6.4.2 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λ对新产品与消费者偏好匹配的影响 |
6.4.3 消费者声誉成本ε对新产品与消费者偏好匹配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管理启示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消费者剩余理论研究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策略消费者行为的供应链合作博弈问题研究[D]. 聂竹青.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政府干预和企业合作的供应链绿色技术投资研究[D]. 吴海翔. 南昌大学, 2021
- [3]我国铁路货运定价优化方法与管理策略研究[D]. 张梦迪.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考虑信息不对称和公平偏好的PPP项目合同设计研究[D]. 周威.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5]考虑零售商与制造商社会责任的低碳供应链管理决策研究[D]. 蒋亚芯.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D]. 张伸. 山东大学, 2021(11)
- [7]多因素扰动的医药供应链决策研究[D]. 陈晓春.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8]零售商预售策略研究[D]. 张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9]商业生态系统中互补产品的交叉广告合作研究[D]. 王楠楠. 兰州大学, 2021(12)
- [10]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的偏好信号传递机理 ——一个基于信号博弈的分析[D]. 张国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