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书馆配合医院开展医德教育的做法与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全平[1](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研究表明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李超[2](2020)在《法律视域下的宋代医药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宋朝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推动下,医药的法律与制度获得了全面发展。立法规制之下,形成了涵盖医者、医院与药品管理领域的完整制度。病者有其医,医者有其责,制药有其规。良性的医药秩序,是确保两宋时期三百余年间,医患关系总体平稳的重要原因。总体上讲,区别于以往以专题或个案的研究方法,全文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了宋代通过立法手段,全面架构起医药管理秩序。医者、病者、医院、药商、药局等这些主体在宋代医药法律体系中遵循着各自的规范,有序运行。文章改变以往单纯从社会史、医药史的路径去解读宋代医药问题的研究方法,而是另辟蹊径从法经济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宋代的医药法律体系的积极效益与有限性价值。宋代通过法律构建了官府医者自中央到地方的准入体系,设置了对官府医者的遴选、考核、职责等具体制度。对官府医者而言,宋政府体制内的法律管控是官府医者行医合法性的保障,同时也是对其身份、地位的确认。宋政府通过法律建立了对编外医者的管控,强调其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确立了宋代对执行公务职吏的“参公式”管理范式。宋政府通过法律设置了民间草泽医者、女性医者、僧道医者执医的合法性,并确认了国家对医术卓越者的赏识和任用,从而对民间向医风气的形成起到导向性的作用。法律管控下的宋代医者,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形成了宋代相对平稳的医疗秩序。在宋代法律的引导下,民间渐渐形成了民风向医的风气,民众逐渐形成了对医者的信赖,促进了宋代独特的医患关系的形成。但是,在这种法律体制管控之下,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官府医者的公益属性、市场属性被淡化,甚至抹杀;医而入仕的法律政策,的确起到了引导社会向医的主流风气,但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些士人投机钻营的契机;法律政策的不稳定,不连贯性,导致巫医坑害民众性命、钱财的事例不可能穷尽。宋代设置了自上而下的医疗机构体系,既有医疗管理机构,又有医学教育机构;既有综合性医院,亦有专科性医院;既有宫廷医院,亦有普通平民医院;既有地方医院,亦有军队专科医院;此外,更是设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官办药局。在宋代医疗体系的建构中,体现出政府的官方主导格局。在国家“信用背书”的前提下,宋代的医疗体系初步具有了实现“效率医疗”的基础性条件。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宋代的医药机构在制度落实中,的确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因制度缺乏整体性、延续性的必要设计,影响了医药机构发展的规模性、整体性格局。宋代对药材市场进行管控,从对药材市场“准入”关口严格把关,进而对药材税收进行调控,干预药材的对外贸易,打击假伪药材的泛滥。在确立国家对药材市场的主导管理的同时,客观上的确对药品质量的整体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宋代药业法律制度在落实中,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以至于宋代药材走私现象、药材作伪现象并未禁绝。整体上看,在医药法律的调整下,宋代的医疗领域表现出崇尚医学、责任政府、社会福利以及政府理性等特点。宋代的医药在获得国家高度认可的同时,亦获得了医药法律的有利支撑,从而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格局。
王娜[3](2020)在《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医学生是未来国家医疗健康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肩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生死重任,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特别是2020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危急关头,广大医护工作者选择了挺身而出、英勇逆行,始终全力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这种关键时刻的行动选择是核心价值观的彰显,也进一步凸显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至关重要。本文紧扣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条主线,以基本理论意蕴的阐释为逻辑起点,分析论述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以及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的现实境遇,明确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框架,并在分析研究当前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化、创新和借鉴进行了探讨,系统论证了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实施路径。第一章阐述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厘定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依据。结合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思想要义和价值旨归,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论述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阐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理论,分析现代医学的科学精神,挖掘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资源。第二章分析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境遇。首先从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角度阐述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情境,然后探讨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分析我国当前医患关系发展的新趋向以及医患关系失调的影响因素,阐明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医患关系背景,最后考察分析了发达国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状况及启示。第三章概括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框架。在从主导内容和基本内容两个层面阐释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分别从理想信念目标、价值认同目标、道德要求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分析了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第四章对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调查掌握当前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状况,总结和归纳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和主要成效,分析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偏差以及当前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和困境,并着眼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检视分析。第五章探讨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路,系统论证了教育方法的整体性创新发展。坚持优化、创新、借鉴相结合的原则,对理论灌输、实践养成、榜样示范等常规方法的优化途径进行了具体分析,立足线、面、体三个维度阐述了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的走向,并对国外医学生人文教育值得借鉴的宏观方法、具体方法和新兴方法进行了探讨。第六章论述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厚植文化滋养根基、突出生命价值观教育、强化医学生自我教育、以“青马工程”为牵引凝聚教育合力等五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加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路径。
孔庆磊[4](2019)在《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思政工作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这为高校思政工作明确了中心、指定了方向。作为典型的专业性高校,医学类高校加强德育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加强与改善医学生医德教育,既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医德医风、缓解医患矛盾的现实需要。但目前医学生医德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医德实践教育作用不足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直接影响医学生医德教育效果。因此,加强医德实践教育的探索与研究,对改善医学类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交叉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对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从实践性、直观性、协同性、兼容性四个方面论述了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的特征。通过社会发展要求、医学生医德素质提升两个视角阐明了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S省四所医学类本科高校的医德实践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指出医德实践教育过程缺少理论融入,医德实践教育过程缺乏有力规范,医德实践教育主题关、连少,医德实践教育缺乏吸引力,医学生参与医德实践教育不充分,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效果不理想等六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文章分析认为医德实践教育整体规划欠缺、教育目标设计不到位、教育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缺失、教育方法综合运用不够、教育载体建设力度不够、教育评价与反馈不完善等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西方国家医德教育起步较早、医德实践教育相对成熟,文章有针对性搜集了英美等西方国家医德实践教育的经验加以借鉴。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社会发展新要求为指引,以西方先进经验为参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落脚点,结合“三全育人”理念,认为应从全程规划、目标优化、主体构建、载体创新、方法丰富、评价机制完善六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当前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即:科学规划全程式的医德实践教育,注重教育活动的有机联系;提升医德实践教育目标的规范化、精细化、动态化水平,发挥目标引领作用;构建层次化全员协同育人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创建全方位医德实践教育载体,拓宽医德实践教育平台;丰富医德实践教育方法,提升医德实践教育吸引力;完善医德实践教育评价方式,促进医德实践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杨慧琴[5](2018)在《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时期,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突出解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强基层为重点,补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短板”,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作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南疆这样一个基层医疗服务亟待发展完善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将是未来充实基层医疗队伍的主要人才力量。因此南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效果将对学生其自身的发展和南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是在培养学生一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根据护士职业的特殊性,结合当地的区情,顺应新时期护士职业的新要求,发挥教育者的积极能动性,发掘和整合各种资源采用多种方式,有目标、有计划地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本文以南疆三所开设护理专业的中职学校为例,通过分析这三所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特殊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试着结合国内外的宝贵经验探索针对南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措施。在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概述、对国内外学者有关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梳理,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重难点、创新及不足做一个总结的基础上强调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特殊性和必要性;结合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问题和原因分析着重提出了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针对性措施。
马得汶[6](2017)在《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西宁市两家三甲医院为田野调查点,对文化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进行了研究。生物医学作为科学发展的产物,将疾病治疗视为生理性病变的诊疗过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关注文化与疾病治疗的关系。在不同地区、各种不同的地方性文化中,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感受和经历,通常都存在几个基本环节,其中包括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择医、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及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这些事项都是理解疾病与治疗的重要方面。生物医学及相关研究较少从患者医疗实践角度进行关注,而民族学、人类学对文化与疾病治疗的研究,却可以在此研究领域精耕细作,推进相关学科整体发展。本论文研究是在生物医学忽视医疗与文化关系的背景下,立足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而实施的科学探索。生物医学提供当前医疗的主流思路和方法,患者自身在医疗过程中的能动性、民族文化传承及宗教民俗与疾病治疗的关系,都很容易被掩蔽在受生物医学训练的、医生主导的诊疗环境中。突出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揭示其文化传统在疾病治疗、健康维护中的参与和价值,有助于人们对疾病治疗与文化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的、更加客观的认识。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论视角,是研究的基本方法所在。论文使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利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视角,重点从医学人类学角度出发,讨论了在地方性环境中,文化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在西宁市三甲医院展开的田野调查使用了开放式、半结构式和结构式访谈,通过调查者与患者、医生的面对面沟通,在医疗过程环境中获取一手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参与观察方法,对患者和医生的治疗实践进行记录。研究中使用调查问卷,了解被调查群体的整体情况。对于一些多发性慢性疾病的研究,还使用了“患者主位评估”等方法。医患话语分析也是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患者的话语是其心理和地方性文化最生动的反映。民族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方法也在研究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在进入田野前,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学习阅读,为医院调查做准备。进入医疗机构后,首先是实地观察,熟悉调查环境。接着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访谈。调查前期,笔者对多民族患者、两家医院的医生进行开放式访谈,从患者和医生的话语中扑捉他们关注的事项,了解患者、医生的文化和治疗行为。这样,患者和医生的医疗实践中一些值得研究关注的事项就会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如门诊环境中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疾病认知,藏族患者的择医,回族、撒拉族患者的医疗实践与宗教文化的联系,医患双方在医疗场域对各自需求的强调等等。通过门诊与临床观察、医患话语了解到这些事项后,接下来的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结构式访谈在医患群体中对这些事项进行了专题研究,从而更为高效和精准地收集案例资料。同时,在医生、患者群体中展开医患需求问卷调查,在藏族、回族、撒拉族患者中进行疾病治疗与民族文化调查。这些工作完成后,通过对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最后形成对地方性文化与疾病治疗的整体性认识。论文作为田野调查的成果,是一部关于西北民族地区的医疗民族志。文化和疾病治疗及健康维护关系密切是论文的基本观点,重视文化在疾病治疗和健康维护中的作用是论文的基本主张。论文各章节通过对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择医、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事项的具体研究,将人们对文化与疾病治疗关系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即能够使用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医疗过程这一理论框架去全面系统地理解和阐释这一问题。研究成果是在医疗和健康领域对文化的作用和价值的新的审视。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针对患者需求、藏族患者择医、医患相互理解等问题发表了系列阶段性研究成果。对于医学人类学研究而言,论文的学术贡献及其启示意义在于:医疗过程中有医生主导的一面,也有患者能动的一面。研究强调患者主位视角的医疗实践,有助于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医疗和健康,为全社会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挖掘文化、重视文化、运用文化提供铺垫作用;对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主位视角研究,有助于医疗界和医生重视社会生活、心理因素对疾病诱发的作用,可以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治疗参考;从供求对接障碍审视当前的医患关系紧张状态,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相关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医患关系一般性的认识。对藏族、回族、撒拉族民族文化对医患关系影响的分析是对医患关系研究领域的拓展,为认识民族地区医患关系的特殊性提供了启示。研究指出,文化调适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疾痛叙事部分,研究不但记录患者对疾病的感受和表述,更注重医学人类学所一贯秉承的关怀和道德立意,为人类心灵提供文化滋养;研究突出患者主位视角,患者的治疗经历和疾病认知,就是从医疗角度对当地民族宗教文化的生动反映,因而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研究和地方性医疗文化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推动了医学人类学视角的医患关系研究,对民生、政策调整都是一个详实的参考。论文第一章是对田野点的描述。内容包括医院社区的定义,两家医院的生态和运作,医院社区中医患群体的认知与心理特点。第二章考察了疾病认知环节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知是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医疗过程的起始阶段。本章在简要回顾了西医、中医、民族医学疾病认知的基础上,指出患者主位疾病认知也是疾病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接着结合甲状腺疾病,从社会生活、心理因素探讨了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第三章关注择医环节中文化因素。本章考察了民族文化对藏族患者择医的影响。很多藏族患者或其家属请活佛、阿克打卦,将活佛建议视为择医的重要依据。打卦择医的患者们在医院治疗期间的表现也会存在差异,这一部分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第四章、第五章探讨治疗环节中的文化因素。这两章分析了民族文化对疾病治疗的影响。第四章藏族文化对疾病治疗影响的研究因为是在藏族医疗文化氛围浓厚的Y藏医院做调查,所以分为医生的行为和患者的行为两部分。患者的行为又分为医生的治疗和患者在民族宗教文化中寻求治疗两个方面。藏药加持突出体现出了治疗物的文化属性。藏族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第五章是从民族宗教文化视角对回族、撒拉族患者治疗实践的考察。回族、撒拉族患者普遍认为疾病和健康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多元的,既有医学领域的寻医问药,也有民族文化领域的做都哇、吹都哇、举乜贴等,但是这些治疗实践都是行赛拜布,最终疾病能不能治愈,在患者看来都是真主的前定。回族、撒拉族患者强调举意的重要性,认为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因为病痛忘记真主,也不能将治愈归功于医生从而举伴真主。第六章是对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环节的探析。本章通过对多民族患者的访谈与观察,秉承马林诺夫斯基文化人类学研究对“需求”关注,分析了患者和医生需求的层次性和多元性,进而提出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基于供求形成的相互关系状态。这种双向供求关系在技术层面、心理层面、经济层面、沟通层面、角色层面、道德层面、管理服务层面都可能出现对接障碍,从而影响到医患关系和谐。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文化的调适作用和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第七章是从疾痛叙事中探寻患者的内心世界和文化关怀的可能性。在回族、汉族、藏族等多民族疾痛叙事语境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共性问题:一是疾病是患者人生经历的一部分,通常都意味着一种苦痛,这是疾病的本质;二是身心是一个整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治疗和健康十分重要,负面的思想以及强烈的贪欲追求也是制约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三是道德也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身心健康的一味药,医疗场域中因为患者及家属处于苦痛之中,所以道德认同是一种普遍共识。最后,论文从文化与疾病的密切关系、医患关系中文化的调适作用、传统医学理念的时代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经过研究提出:首先,多元医疗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对于多元医疗的理解,我们以往是从多种医疗方式并存的角度出发的。然而,从具体患者的疾病治疗经历这一视角中,同样也可以形成多元医疗。其次,民族宗教文化对患者心理和行动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例如藏族患者和回族、撒拉族患者对疾病的理解、择医、治疗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再次,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不能机械套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论文对此进行了更为具体的研究。医患双向供求关系中存在的对接障碍是分析和理解医患关系的较新视角,文化对这种对接障碍起着重要的调适作用。总之,论文研究说明:文化积极参与医疗过程,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文化对疾病治疗和身心健康的作用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医学离不开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疾病治疗不仅是一个生理性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论文研究正是从患者医疗实践中,揭示了一个与生物医学完全不同的医疗面貌,由此推动医疗和健康事业从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行更好地转变。
贺映红[7](2014)在《民办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医德教育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民办高等医学院校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所培养的医学人才同样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本研究通过对湖南某民办高校、山东某民办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师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民办高等医学院医德教育总体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教育思路不清晰、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平台单一、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评价体系不健全。针对这种情况,民办高等医学院校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主动转变医德教育观念,理顺医德教育思路,树立科学的医德教育理念,构建系统的医德教育体系;要完善科学的医德教育内容,加强中华传统医德教育,拓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重视医德规范和医疗法规的教育,加强人际交往的学习和医务礼仪的培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积极开展校史教育,培育学生荣誉感和责任感;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医学教育手段,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构建丰富的医德教育平台,有效运用网络互动平台、图书馆服务育人平台、学生社团自主学习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医德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专业课教师和临床带教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医德教育意识建设,加强党政管理队伍医德教育水平建设;要建立健全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做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水平评价与实践操作能力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民办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余达清[8](2004)在《图书馆配合医院开展医德教育的做法与体会》文中提出医德医风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救死扶伤的职业要求决定了每个医务人员都要认真学习医德教育。图书馆是知识宝库,应配合医院在医德教育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图书馆在配合医德教育工作中所做的工作美化图书馆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更新观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
蒋祎[9](2011)在《我国全科医师培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研究》文中指出医学科学的发展进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类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洞察了生命的奥秘,使人类破解疾病难题的能力日益提高,另一方面高超的技术又使疾病从“人”的概念中分离出来,医学这门被称为“仁术”的学科日益远离人的本质特征,远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20世纪70年代,西方医学界开始重新认识医学的本质,并在医学教育方面增加了医学人文课程的讲授,不仅在高等医学教育阶段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学生进入医务工作实践后,仍然持续进行人文医学教育。而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被提上议事日程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当时各高等医学院校开始设置人文课程,并在人文环境和人文氛围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这使我国的人文医学教育迈出了有实质意义的一步。然而遗憾的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毕竟处于起步阶段,医学基本学制的陈旧、全社会对人文素质的漠视和人文医学教育研究的滞后使人文医学课程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培养的医学生许多仍然是只看“病”不看“人”的“医匠”。这种现象的继发后果就是尽管国家多次颁布文件要求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考评医生医德,但在职医务人员的人文教育仍然停留在形式主义阶段,医患矛盾日益加剧。近年发生的医患冲突充分说明,对在职医务人员进行人文医学教育已经迫在眉睫。目前我国的医师分为专科医师与全科医师,全科医师是顺应我国大力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的趋势发展起来的,他们不仅是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者、健康与疾病咨询服务者,又是健康保健知识教育者、社区管理者和基层卫生决策者,今后他们是我国医务人员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目前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刚刚起步之时,就应当将人文医学教育纳入培训规划,通过扎实有效地培训使他们掌握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从而在毕业后顺利进入医患沟通环境,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为基层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从宏观来看,人民群众享受到品质较高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是也我国保障社会安定的重要措施,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本研究在对文章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阐明在我国对全科医师进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兼采国内、国外众家人文医学教育之长,结合重庆医科大学培训实践,针对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中增加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的体系进行了整体规划和详细阐述。研究表明,对全科医师进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训是有积极意义的,应当将其纳入全科医师培训考核范围,以此推动我国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第一部分是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的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首先在对“人文”、“人文医学”、“医学人文”进行解释、区别的前提下对“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说明、指出其核心是医患沟通;然后提出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的三个依据,分别是政策法律依据——医师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业道德评价规范、哲学理论依据——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与人文技术、教育理论依据——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第二部分是从实践的层面说明全科医师培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体现在:全科医师的工作性质要求执业时运用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人文医学教育缺失要求全科医师补课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我国医疗工作中的人文教育缺乏或形式化已产生严重不良社会后果。可行性体现在:当代临床医学出现的人文走向是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产生的条件;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进行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提供了实践土壤;我国已建立的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可容纳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西方国家人文医学教育的经验有重要借鉴价值。第三部分是通过重庆医科大学对全科医师进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的实证研究说明了该培训对全科医师医患沟通水平的提高有一定效果。为了提高可信度,实证研究中进行了两轮比较,一是全科医师学员培训前与培训后医患沟通技能的比较,二是未培训学员与全科医师学员培训后医患沟通技能的比较。第四部分是为全科医师培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基本原则、课程体系与学习方式、考评方式、教材建设和师资配备等,并根据目前全科医师培训的两种不同方式——规范化培训与在岗培训分别提出不同方案,具有较强操作性。该部分是本研究的结论,也是主要创新之处。
沈颖洁[10](2009)在《住院医师的医德培训和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承担着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职责。20世纪以来,医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医学的进步使病人受惠无穷,但也产生了“技术至上”的片面观点,传统的医德观念受到冲击,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尖锐。作为促进住院医师医德发展重要手段的医德培训,对引导住院医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住院医师对医师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是住院医师的医德培训和教育问题,这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住院医师医德培训和教育现状的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住院医师医德培训的有效对策,实现每一个住院医师的良好医德的形成。本论文采取问卷调查法,结合访谈,通过对住院医师医德培训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指出目前住院医师医德培训中存在的问题:①各级医疗机构对住院医师的医德培训重视程度不够;②医德培训形式单一;③医德培训内容未结合工作实践;④医德培训没有计划,不成体系。然后笔者分别从医院和住院医师二个不同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为了加强住院医师的医德培训工作,针对此次调查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从医院和住院医师两个层面提出了改进和完善住院医师医德培训工作的建议和对策。对医院提出的若干建议是:①加强医德培训的理论研究,提高对住院医师医德培训重要性的认识;②充分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开展针对住院医师的医德培训;③医德培训形式多样化,充分融入日常医疗活动,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④医德培训应是终身教育,循序渐进,形成体系:⑤进一步建立健全医德档案,强化住院医师的医德责任意识。对住院医师提出的几点建议是:①明确医学目的,以治病救人为己任;②牢记“医者父母心”,以仁爱之心对待病人;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医德培训的内容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二、图书馆配合医院开展医德教育的做法与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配合医院开展医德教育的做法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法律视域下的宋代医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来源及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标、方法和内容 |
四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宋代的官府医者 |
第一节 翰林医官院医官 |
一、翰林医官院医官的遴选 |
二、翰林医官院医官的职责与考核 |
三、翰林医官院医官的编制与员额 |
四、翰林医官的迁转 |
第二节 宋代的太医局医官 |
一、太医局教师及医官的遴选 |
二、太医局医官的基本教学职责 |
第三节 宋代的尚药局医官 |
一、尚药局医官的遴选 |
二、尚药局医官的迁转 |
第四节 宋代的御药院医官 |
一、御药院医官的员额编制 |
二、御药院医官的医药职责与法律责任 |
三、御药院医官的迁转 |
第五节 宋代地方医官 |
一、宋代地方医官的员额设置与配套制度 |
二、宋代地方医官的遴选 |
三、宋代地方医官注重实效的考核 |
第六节 宋代的军医 |
一、宋代专职军医类型 |
二、宋代军队临时辅助医员的基本类型 |
三、小结 |
第七节 法经济学视野下宋代对医官管理的效益分析 |
一 从立法目的角度分析法律效益 |
二 从立法时机角度分析法律效益 |
三 从立法技术角度分析法律效益 |
结语 |
第二章 宋代处于特殊地位的医者 |
第一节 执行公职的编外医者 |
一、宋代法医 |
二、宋代为病囚治病的医人 |
第二节 宋代儒医 |
一、宋代儒医现象释源 |
二、宋代发展儒医的法理基础 |
三、宋代对儒医的选任 |
四、法律对宋代儒医的影响 |
第三章 宋代民间医者 |
第一节 宋代民间草泽医 |
一、宋代民间草泽医的出众医技 |
二、宋代对草泽医的擢拔 |
三、小结 |
第二节 宋代僧道医 |
一、宋代的僧医 |
二、宋代道医的治疗特色与医疗对象 |
三、宋政府对僧医、道医的擢拔与奖励 |
小结 |
第三节 宋代的女性医者 |
一、宋代女性医者的分流 |
二、宋代女性医者的价值在司法领域获得肯定 |
三、法律制度下宋代女性医者的生存空间 |
第四节 宋代的巫医 |
一、宋代巫医释源 |
二、宋代法律猛烈打击下的巫医 |
三、宋代法律夹缝中生存的巫医 |
四、宋代法律治理巫医的实际效果 |
第五节 宋代法律对民间医者管控效益的实现途径 |
一、强调法律的行为激励功能 |
二、汲取法律的动态效益 |
第四章 宋代医者被信仰现象与宋代医患关系问题研究 |
第一节 宋代医者“被信仰”现象研究 |
一、宋代医者形象“被信仰”现象概述 |
二、宋代法律促使医者“被信仰”合法化 |
三、宋代医者形象“被信仰”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宋代的医患关系问题研究 |
一、宋代医患关系的基本特点 |
二、宋代医者群体的特点 |
三、宋代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界定 |
四、法律调整下的宋代医患关系的现代价值 |
第五章 宋代医药机构研究 |
第一节 宋代的医药行政管理机构 |
一、礼部祠部司和太常寺医案的医疗行政管理职能 |
二、翰林医官院的医事管理职能 |
第二节 宋代的医药教学机构 |
一、太医署的设置及职能 |
二、太医局的沿革及基本格局 |
三、太医学的设置及基本制度模式 |
第三节 宋代的医院体系 |
一、综合性门诊医院的体系格局 |
二、宫廷医院的体系设置 |
三、贫民日常住院、养护机构的基本特色 |
四、地方性兽医专科医院的设立与发展 |
五、军队医院设立的基本格局情况概述 |
六、行业性医院——病囚院的基本制度分析 |
第四节 宋代医药机构体系的整体特点分析 |
一、宋代医院惠及整个社会,官方主导地位加强 |
二、宋代医院数量增多,出现了医院的职能区分且管理规范 |
三、宋代贫民医院兼具医疗与济贫的功能 |
四、宋代医学教育引导宋代社会的向医之风 |
五、宋代医院职能重叠 |
六、宋代医院建设缺乏延续性 |
七、宋代一些医院表现出强烈的非专业色彩 |
第五节 宋代官药局运转制度有限性的法经济学分析 |
一、宋代官药局的诞生背景 |
二、官药局的法律成本分析 |
第六章 宋代对药业的法律管控 |
第一节 宋代药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
一、宋代药业情况概述 |
二、宋代药材的供给来源 |
三、宋代药材的用途 |
第二节 宋代对药材市场的法律管控 |
一、宋代药材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
二、宋代药材的税收法律制度 |
三、宋代药材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
四、宋代疫病时期对药材的法律管控 |
五、宋代国内药业的广告和商标制度 |
第三节 法经济学视野下宋代假药治理的法律效益分析 |
一、注重发挥药业法律的行为激励效益 |
二、注重利用法律对药材全流程监控,动态化监管 |
三、注重发挥药业法律的威慑功能 |
四、注重发挥药业法律的产权效益 |
五、注重对官办药局制度化监控 |
小结 |
结语 |
一、展现出国家的“尚医”特征 |
二、展现出国家的“责任”特征 |
三、展现出国家的“福利”特征 |
四、展现出国家的“理性”特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3)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意蕴 |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概念界定 |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理据 |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三)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理论 |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资源 |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价值理念 |
(二)现代医学的科学精神 |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境遇 |
一、精神情境: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 |
(一)精神生活在新时代美好生活中意义的凸显 |
(二)满足新时代精神生活的外部条件 |
(三)提升新时代精神生活的价值观维度 |
二、文化背景: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对价值观生成的影响 |
(一)文化在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中的基础性意义 |
(二)多元文化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影晌 |
三、医患关系背景:在全社会建立良性医患关系的需求 |
(一)医患关系发展新趋向 |
(二)医患关系失调影响因素分析 |
四、域外考察借鉴:发达国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启示 |
(一)淡化说教,注重隐性渗透 |
(二)回归生活,注重情境体验 |
(三)讲求特色,注重本土化构建 |
第三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框架构建 |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结构 |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内容 |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 |
(一)理想信念目标 |
(二)价值认同目标 |
(三)道德要求目标 |
(四)人才培养目标 |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方向性原则 |
(二)问题性原则 |
(三)针对性原则 |
(四)主体性原则 |
(五)系统性原则 |
(六)实效性原则 |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二)体现实践德育效应 |
(三)倡导课程思政改革 |
(四)打造特色教育模式 |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效度不高:需增强教育有效性 |
(二)温度不够:需提高教育亲和力 |
(三)合力不强:需强化整体协同性 |
(四)活力不足:需提升话语创新力 |
四、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社会层面:社会转型的价值震荡 |
(二)学校层面:教育使命的价值偏离 |
(三)个体层面:师生的主体性缺失 |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路 |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常规方法优化 |
(一)理论灌输的方法 |
(二)实践养成的方法 |
(三)榜样示范的方法 |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走向 |
(一)双线融入:贯穿院校医学教育全过程 |
(二)全面覆盖:借助大数据技术变革育人方法 |
(三)完善体系:综合构建立体化方法体系 |
三、国外医学生人文教育方法借鉴 |
(一)宏观方法借鉴 |
(二)具体方法借鉴 |
(三)新兴方法借鉴 |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
(一)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
(二)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 |
(三)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
二、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
(一)制度设计和方式创新相结合 |
(二)课程教学和日常教育相结合 |
(三)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相结合 |
三、突出生命价值观教育 |
(一)奠定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思想基础 |
(二)弘扬中医学生命伦理思想 |
(三)回归生命价值观教育本质 |
四、强化医学生自我教育 |
(一)自我教育的动机激发 |
(二)自我教育的条件创设 |
(三)自我教育的多维引导 |
五、以“青马工程”为牵引凝聚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 |
(一)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前提依据 |
(二)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基本原则 |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以长春中医药大学“杏林青马工程”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缘起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有关问题概述 |
(一) 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的内涵 |
1. 医德实践教育的定义 |
2. 医德实践教育的要素 |
3. 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的特点 |
(二) 完善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 |
1. 有利于推动医德教育满足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 |
2. 有利于促进医学生医德素养的全面快速提升 |
二、我国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问题分析——以S省为例 |
(一) 关于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的调查 |
1. 调查时间 |
2. 调查目的 |
3. 调查对象 |
4. 调查方式与调查内容 |
5. 调查结果概述 |
(二) 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
1. 医德实践教育过程缺少理论融入 |
2. 医德实践教育缺乏有力规范 |
3. 医德实践教育主题关连少 |
4. 医德实践教育缺乏吸引力 |
5. 医学生参与医德实践教育不充分 |
6. 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效果不理想 |
(三) 主要医德实践教育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医德实践教育整体性规划欠缺 |
2. 医德实践教育目标设计不充分 |
3. 医德实践教育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缺失 |
4. 医德实践教育方法综合运用不够 |
5. 医德实践教育载体建设不到位 |
6. 医德实践教育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
三、西方国家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的经验借鉴 |
(一) 西方国家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概述 |
(二) 西方国家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经验与启示 |
1. 注重实践的医德教育理念 |
2. 层次化的医德实践教育主体建构 |
3. 丰富的医德实践教育形式 |
4. 多样化的医德实践教育方法 |
5. 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
四、完善我国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的对策探讨 |
(一) 科学规划全程式医德实践教育 |
1. 全程式医德实践教育规划原则 |
2. 全程式医德实践教育实现路径 |
(二) 合理设计医德实践教育目标 |
1. 加强教育目标规范化建设 |
2. 加强教育目标精细化建设 |
3. 加强教育目标动态化建设 |
(三) 构建层次化全员协同育人机制 |
1. 构建层次化全员育人主体 |
2. 形成全员协同育人机制 |
(四) 创建全方位医德实践教育载体 |
1. 搭建校内医德实践教育载体 |
2. 拓展校外医德实践教育载体 |
(五) 丰富医德实践教育方法 |
1. 医德实践教育前期:有榜样可依,有问题可循 |
2. 医德实践教育中期:虚实结合,知行统一 |
3. 医德实践教育后期:充分讨论,规范引导 |
(六) 完善医德实践教育评价 |
1. 抓全面,实施校、师、生三级评价 |
2. 抓重点,转变医学生医德实践水平评价方式 |
3. 抓实效,反馈运用医德实践教育评价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职业道德概念的界定 |
二、护理职业道德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
第一节 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特殊性 |
一、培养主体呈现多民族性 |
二、培养内容专业性和政治性高度融合 |
三、培养环境的形势复杂性 |
第二节 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
一、以“德”为先提高南疆地区医疗护理人才职业素养的需要 |
二、以“护”为本提高南疆地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需要 |
三、以“情”为线确保南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需要 |
四、强基层“补短板”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现的需要 |
第二章 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现状 |
第一节 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主体缺少主动性 |
二、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内容契合度低且形式单一 |
三、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效果评价机制缺失 |
四、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者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
第二节 南疆中职护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重要性认知不够 |
二、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内容及形式缺乏创新条件 |
三、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质量评价监控体系不完善 |
四、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队伍建设整体欠佳 |
第三章 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护理职业道德培养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以落到实处为着眼点,构建全程全方位的职业道德培养模式 |
一、树立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融合统一的教育观 |
二、增设人文基础课程,加大护理职业道德培养核心课程比重 |
三、积极拓宽培养路径,提高护理职业道德培养的实效性 |
四、树立护理职业道德培养贯穿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的理念 |
第二节 以区域性为着力点,丰富南疆中职护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内容 |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注重与护理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 |
二、依托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国爱疆建设家乡”的情怀 |
三、筑牢护理学生的文化根基,提升护理学生的人文素养 |
四、充分挖掘校园中职业道德教育资源,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 |
第三节 以德才兼备为落脚点,完善护理职业道德培养评价监督机制 |
一、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 |
二、完善护理职业道德培养师资队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
三、制定适合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考评机制 |
四、完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考评的监督机制 |
第四节 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加强中职护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队伍建设 |
一、加快学校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现代化 |
二、促进班主任队伍和实习带教教师的有效对接 |
三、促进思想政治课、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之间师资优势互补 |
四、以“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为依托,实现育人队伍全员化 |
五、切实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和加大“双师型”教师比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南疆在校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现状调查 |
附录二 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实习中的职业道德现状调查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后记(致谢) |
(6)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选题及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医院社区的生态和运作 |
第一节 医院社区的定义:文化交织的多元社区 |
一、进入田野点 |
二、地方传统与多元文化 |
三、医院社区中多元文化与观念的交汇 |
第二节 X医院的生态与运作 |
一、X医院的院内布局 |
二、X医院的周边环境 |
三、X医院的特点与运作 |
第三节 Y藏医院的生态与运作 |
一、Y藏医院的院内布局 |
二、Y藏医院的周边环境 |
三、Y藏医院的特点与运作 |
第四节 医院社区中医患群体的认知与心态 |
一、患者及家属的心态 |
二、医护人员的心态 |
三、地方宗教文化对医患群体认知和心态的影响 |
第二章 文化与疾病认知:甲状腺疾病的多民族患者考察 |
第一节 文化与疾病认知 |
一、文化与西医的疾病认知 |
二、文化与中医的疾病认知 |
三、文化与民族医学的疾病认知 |
四、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 |
第二节 患者主位视角:甲状腺疾病的门诊研究 |
一、甲状腺疾病 |
二、患者访谈 |
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主位视角疾病认知 |
第三节 社会生活、心理因素与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 |
一、患者自我评估 |
二、疾病完全由社会生活、心理因素诱发的事例 |
三、疾病部分由社会生活、心理因素诱发的事例 |
第三章 藏族患者择医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
第一节 宗教信仰因素对藏族患者择医的影响 |
一、择医 |
二、择医的本质是决策 |
三、宗教信仰与藏族患者的择医 |
第二节 医生和患者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
一、医生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
二、患者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
第三节 藏族患者打卦择医的差异表现 |
一、患者的内心矛盾 |
二、患者决策最终依从打卦结果 |
三、患者决策最终服从医生建议 |
第四章 治疗中的民族宗教文化与医患实践:藏族的事例 |
第一节 Y藏医院医生的做法 |
一、医生们的“早课” |
二、藏医特色治疗方法与民族文化 |
三、晚上熏香查房 |
第二节 患者及家属的做法 |
一、患者及家属在医院治疗时的做法 |
二、患者及家属在家乡的做法 |
三、急重症患者的“多点同步治疗” |
第三节 藏药制作与宗教信仰 |
一、制药的文化程序:药物加持 |
二、加持者的境界与药效 |
三、藏药制作期间的性别与性禁忌 |
第四节 藏族民族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一、藏医治疗方式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二、文化对患者观念的作用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三、藏族医德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第五章 宗教文化视角下患者疾病治疗的认知与实践:回族、撒拉族的事例 |
第一节 患者观点:疾病、健康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 |
一、患者对疾病的理解与宗教文化相关联 |
二、礼拜和大小净对疾病预防及健康益处很大 |
三、举意和托靠非常重要 |
第二节 赛拜布:患者实践的多元性 |
一、寻医问药 |
二、做都哇、吹都哇和举乜贴 |
三、其他做法 |
第三节 多元归于一元:治愈与否都是真主的定然和拨派 |
一、医生的作用 |
二、认真行赛拜布 |
三、疾病治愈与否都是真主的拨派和定然 |
第六章 医患关系的多民族患者访谈与观察 |
第一节 患者的多元需求 |
一、患者的根本需求 |
二、患者的重要需求 |
三、患者的衍生需求 |
第二节 医生的多元需求 |
一、医生的根本需求 |
二、医生的重要需求 |
三、医生的衍生需求 |
第三节 医患供求关系中的对接障碍 |
一、技术、心理和经济层面的对接障碍 |
二、沟通和角色层面的对接障碍 |
三、道德和管理服务层面的对接障碍 |
第四节 医患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
一、从认知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
二、从诊疗情境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
三、从医院管理制度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
第七章 多民族语境下的疾痛叙事 |
第一节 疾痛与人生 |
一、作为苦痛的疾病:回族M阿姨的故事 |
二、曾经年轻的岁月:汉族M阿姨的病榻叙事 |
三、疾病的本质是苦难 |
第二节 七分精神三分病 |
一、心病难医:叛逆期的回族小姑娘 |
二、身不由己:一位土族教师的疾病 |
三、瘾好与疾病:要做“英雄”不要做“狗熊” |
第三节 道德也是一味药 |
一、孝亲:渴望孝顺的回族夫妇 |
二、齐家:一位打嗝的妻子 |
三、重德:医疗场域中的道德认同 |
结语 |
一、文化与疾病治疗关系的再思考 |
二、医患关系中文化调适的学术及实践价值 |
三、健康、医疗与文化研究的学术意义与时代贡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民办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民办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概述 |
2.1 民办高等医学院校的概念 |
2.1.1 民办大学的概念 |
2.1.2 民办高等医学院校的概念 |
2.1.3 民办高等医学院校与公办高等医学院校的区别 |
2.2 道德与职业道德 |
2.2.1 道德 |
2.2.2 职业道德 |
2.3 医德与医德教育 |
2.3.1 医德的内涵 |
2.3.2 医德教育的含义 |
2.4 民办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意义 |
2.4.1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迫切需要 |
2.4.2 培养高素质医卫人才的内在需要 |
2.4.3 加强医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3章 民办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3.1 民办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取得的成绩 |
3.2 民办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
3.2.1 医德教育思路模糊 |
3.2.2 医德教育内容陈旧 |
3.2.3 医德教育手段落后 |
3.2.4 医德教育平台单一 |
3.2.5 医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
3.2.6 医德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
3.3 民办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3.3.1 社会方面的因素 |
3.3.2 学校方面的因素 |
3.3.3 学生自身的因素 |
第4章 改进民办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对策 |
4.1 理顺医德教育工作思路 |
4.1.1 建立起校领导亲自抓医德教育的领导机制 |
4.1.2 树立科学的医德教育理念 |
4.1.3 构建系统的医德教育体系 |
4.2 完善医德教育具体内容 |
4.2.1 加强中华传统医德教育 |
4.2.2 拓展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 |
4.2.3 重视医德规范与医疗法规教育 |
4.2.4 加强医学专业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学习和医务礼仪的培训 |
4.2.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2.6 开展校史教育,培育医学专业学生荣誉感和责任感 |
4.3 改进医德教育教学方法 |
4.3.1 优化医德课堂教学方法 |
4.3.2 创新其它医德教育方法 |
4.4 构建医德教育宽广平台 |
4.4.1 网络互动平台 |
4.4.2 图书馆服务育人平台 |
4.4.3 学生社团自主学习平台 |
4.4.4 社会实践平台 |
4.5 充实医德教育师资队伍 |
4.5.1 加强医德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
4.5.2 加强专业课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队伍建设 |
4.5.3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医德教育意识建设 |
4.5.4 加强党政管理队伍医德教育水平建设 |
4.6 健全医德教育评价体系 |
4.6.1 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
4.6.2 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 |
4.6.3 医德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运用能力考核相结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民办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民办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访谈提纲 |
致谢 |
(8)图书馆配合医院开展医德教育的做法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与服务职能 |
1.1 加强自身学习, 提高整体素质 |
1.2 美化图书馆环境, 营造良好读书气氛 |
1.3 转变服务模式 |
1.4 搞好藏书建设, 做好宣传工作 |
2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 |
3体会 |
3.1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观念和业务水平 |
3.2提高图书馆形象和馆员素质 |
(9)我国全科医师培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基本概念阐释 |
一、人文与医学 |
二、人文医学与医学人文 |
三、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
四、培训与培养 |
五、全科医师 |
第二节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的依据 |
一、政策法律依据——医师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业道德评价规范 |
二、哲学理论依据——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与人文技术 |
三、教育理论依据——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全科医师培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全科医师培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必要性分析 |
一、全科医师的工作性质要求执业时运用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
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人文医学教育缺失要求全科医师补课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
三、我国对在职医务人员的人文教育缺乏或形式化已产生严重不良社会后果 |
第二节 我国全科医师培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可行性分析 |
一、当代临床医学出现的人文走向是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产生的条件 |
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进行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提供了实践土壤 |
三、我国已建立的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可包含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 |
四、西方国家人文医学教育的经验有重要借鉴价值 |
第四章 重庆医科大学全科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重庆医科大学全科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概况 |
一、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重庆医科大学基地概况 |
二、人文医学体系重医基地培训全科医师的具体情况 |
第二节 重庆医科大学全科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效果评价 |
一、测评前的准备 |
二、实施测评 |
三、全科医师学员培训前—后医患沟通技能成绩描述与分析 |
四、全科医师培训学员与未培训学员医患沟通技能成绩描述与分析 |
第五章 我国全科医师培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理论框架 |
第一节 我国全科医师培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
一、培训目标 |
二、基本原则 |
第二节 我国全科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的课程体系与学习方式 |
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与学习方式 |
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方式 |
第三节 我国全科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的考评方式 |
一、标准化病人考试法 |
二、口试 |
第四节 全科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的教材建设和师资配备 |
一、全科医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的教材建设 |
二、全科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中的师资配备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人文医学与医学人文的概念研究综述 |
文献综述二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 |
文献综述三 西方国家人文医学教育的现状研究综述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10)住院医师的医德培训和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案设计 |
第二章 关于住院医师医德培训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
一、关于医德的研究 |
二、关于医德培训的研究 |
三、关于住院医师医德培训教育问题的研究 |
第三章 住院医师医德及医德培训的调查研究 |
一、问卷调查结果 |
二、访谈结果 |
第四章 住院医师医德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住院医师医德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
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加强住院医师医德培训的建议与对策 |
一、对医院的建议 |
二、对住院医师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附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 |
附录四: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 |
附录五:医学生誓言 |
后记 |
四、图书馆配合医院开展医德教育的做法与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2]法律视域下的宋代医药问题研究[D]. 李超. 河北大学, 2020(03)
- [3]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 王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医学生医德实践教育研究[D]. 孔庆磊.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2)
- [5]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研究[D]. 杨慧琴. 喀什大学, 2018(01)
- [6]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D]. 马得汶. 兰州大学, 2017(12)
- [7]民办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研究[D]. 贺映红. 湖南大学, 2014(12)
- [8]图书馆配合医院开展医德教育的做法与体会[J]. 余达清. 现代医院, 2004(01)
- [9]我国全科医师培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研究[D]. 蒋祎. 第三军医大学, 2011(12)
- [10]住院医师的医德培训和教育问题研究[D]. 沈颖洁.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