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干净”漂白“杂色”——评《理论就是干净》

理论联系实际,“干净”漂白“杂色”——评《理论就是干净》

一、理论联系实际 “清白”漂涤“杂色”——评介《理论是清白的》(论文文献综述)

卢珊[1](2021)在《唐代女性服饰伦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代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空前繁荣的一个朝代,既对前文化有着继承与吸收,又发展出了自身的时代特点,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服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因此,想要深挖唐代女性服饰的伦理内涵,就要对女性服饰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对其时代的伦理思想加以提炼总结。中国古代社会以“礼”为核心,唐代女性服饰伦理贯穿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政治活动、民族宗教、社会活动、家庭生活四个重要的社会领域,结合其具有代表性的服饰,进行了服饰伦理意蕴的研究。在唐代政治活动中,女性服饰的伦理功能是统治阶级用来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尊卑贵贱,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工具;在唐代民族宗教的活动中,女性穿胡服,衣着开放袒露,她们敢于打破礼教的束缚,展现出了文明开化的社会风潮;在唐代一般社会生活中女性服饰的伦理蕴含着民俗文化的精神根脉,体现了儒家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着仁爱的理念,承载着维系人伦社会和谐有爱的使命;在唐代家庭生活中女性服饰伦理蕴含着妇嫁从夫的妇女之德、善事尊长的女性之孝和辨别亲疏的伦理功能。归纳总结唐代女性服饰伦理的基本特点为:礼仪制度的约束、兼容并蓄的发展、因时而变的审美和以俗为礼的传统。其伦理价值承载着唐代时代文化的精华,唐代女服是“礼”与“美”的统一,符合礼仪规范制度的同时满足了人欲,运用服饰的修身作用,将服饰与人的伦理道德相联形成“真”与“善”的价值统一,以及服饰的精神象征功能、伦理教化目的的功利性质,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部分,为我们后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价值。但传统服饰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具有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内容评价褒贬不一,但唐代女性服饰所表达的社会礼仪性、精神文化性以及女性审美自由的平衡性,这些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跨越时代的精神价值,为当今时代解决各种服饰伦理困境、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借鉴思路。

雷望楠[2](2021)在《《空气生物学》(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erobiology是一本论文合集,本篇英汉翻译实践基于Aerobiology一书的第八章和第九章的英汉翻译实践完成。原文本主要介绍了空气传播气溶胶的检测以及在军事上的应用,有助于专业研究者在气溶胶传播与检测方面的学习与研究。《空气生物学》属于生物医学文本,内容涉及生物、医学和化学等多个领域,专业性较强,翻译此类文本需要译者具备处理和翻译专业性文本的能力。原文中包含许多专业术语和与气溶胶检测相关的实验流程的描述。考虑到该书的目标读者为该领域的专业人士,所以译者需要保证术语的专业性、准确性以及整个实验流程的清晰、流畅的表达。基于此,译者选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来指导本次翻译实践,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传达源文本的语义,实现译文和原文的语义对等和文本的交际功能。本报告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为翻译任务的介绍,主要介绍了任务来源、翻译内容以及任务要求。第二章是对翻译过程的介绍,包括翻译的三个阶段:译前准备阶段、正式翻译阶段和译后编辑审校阶段。第三部分是对译前准备阶段的详细介绍,包括分析生物医学文本的语言特点、阅读平行文本、制定翻译原则、选择辅助工具以及汇总术语。第四章为案例分析,根据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从词法、句法和语篇三个层次进行分析。通过语义翻译,译者总结了专业词汇和两栖词汇的翻译;而从交际翻译的视角,针对生物医学文本的句法特点和语篇特点,译者认为应打破原文的句子结构来进行翻译,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最后,第五章为报告的结论。通过对本次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反思,总结了自己的收获和教训,并就生物医学文本的翻译提出了一些建议。

刘春[3](2020)在《《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研究 ——基于戏剧史、服饰史综合的理论视野》文中提出

荀羽琨[4](2019)在《中国现当代西北丝路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丝绸之路”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文化符号,为从古到今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滋养。诞生于现代中国西北丝绸之路上的文学,一方面继承了古代丝路文学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交流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又融入了强烈的时代意识,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丝路人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命运变迁和精神嬗变。本文从中国西北丝绸之路多民族的历史经验和多样性的文化形态入手,系统的梳理了现代以来这一地理文化空间中文学演变的内在脉络,使这一文学形态独特的文化蕴涵和美学精神得以准确而全面的呈现。第一章,回顾古代丝绸之路和丝路文学的历史。丝绸之路的产生来自于军事外交和商业力量的推动,它不仅是中西之间进行物质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成为中西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丝路文化随着民族迁徙、文化使者、宗教求法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在丝绸之路上诞生的神话、诗歌、游记等作品创造了中国文学的繁荣局面。第二章,梳理了现当代丝路本土文学的发展脉络。现代丝路文学通过对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赋予了丝路文学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品质。共和国时期的丝路文学和新中国的创业实践同声共振,丝绸之路的自然地理和民族文化成为表征革命精神的一个巨大的构型空间。新时期的丝路文学则经历了从地方意识到丝路文化的自觉,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源泉。第三章,梳理西行文学发展与演变的轨迹。民族国家危机语境中,外国探险家、文人学者、中外记者共同创造了丝路游记的繁荣。建国后西进热潮中的出现的“牧歌”与“战歌”,把异域文化元素整合到歌颂新中国的宏大叙事之中。新时期丝路上的流寓作家则通过小说的虚构和想象表达了他们的在地经验,塑造了一个充满情感和温度的人文丝路形象。第四章,分析了多元文化语境中丝路文学的文化主题。乡土守成构成了丝路文学叙事的一个重要价值立场,推动作家穿透乡土生活和民俗风情的表层书写,不断抵进文化心理的深度呈现。丝绸之路上丰富的宗教元素为张承志、石舒清、雪漠这些拥有宗教背景的作家提供了理解文学和生命的价值根基。红柯的小说则试图把游牧文化的刚健之气灌注到关中文化之中,实现儒家文化的更新和重建。第五章,概括了丝路文学的美学精神。创造精神是丝路文学的审美基石,作家满怀激情的歌颂了丝路民众在建设新国家和新生活中所展现出的生命力量。丝路文学中所体现的苦质精神是丝路文学的审美内质,苦行僧式的写作观念和对苦难的超越成就了丝路文学崇高的精神追求。中国现代西北丝路文学携带着丝路文化的历史经验,以强烈的开拓精神参与到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和文化重建的时代命题之中,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丝路文化的角度研究现代西北丝绸之路上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不仅是对现代文学研究视角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一种更新,而且对我们重新认识现代文学中的“中国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程希[5](2019)在《清代宝应朱氏家学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书香门第,五百年忠厚人家。宝应朱氏作为明清江淮间名门望族,历经二十余代、五百余年,向以诗书继世、忠厚传家,风雅不辍、弦歌不息,几于代代有作、人人有集。明清两代朱氏一门共造就学人70位、着述260种,现存者亦达110种之多,群星璀璨、着作如林。其着述涵盖经、史、子、集四部,对经学、文学、史学、文献学、小学、金石学、医学、农学、水利学等门类均有涉猎,合义理、考据、辞章三门学问,而尤以文学、经学、理学名世,诞生了朱应登、朱曰藩、朱克生、朱经等诗文名家及朱泽沄、朱彬、朱士端等经学、理学宿儒,成就卓着、泽被后世,堪称明清乃至整个中国学术史上学术世家之典范。宝应朱氏绝大多数学人及着述产生于清代,其涉猎之广、研探之深、影响之远,在清代学术史上颇为罕见。朱氏家学顺应时代学术发展之主潮,呈现出由文学而理学而朴学的脉络,又深深植根于扬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充分吸收历代先贤尤其是扬州学派诸儒的学术精髓,同时打上了宝应学术以宋学为特色的地域文化烙印,为窥探清代学术发展奥曲之窗口。清代宝应朱氏家学在外部广泛汲取吴派、皖派及其他学派、学人之优长,择善而从、视野广阔,既重视考据、义理,又不废辞章,不别门户、不畏权威,以朴学为主而兼取宋学之长;在家族内部宝应朱氏家学传承有序,历来主张谨身节用、注重实学,并与宝应、扬州等地学术世家互相联姻,取长补短、砥砺共进,为家学传承持续不断注入源头活水,保障了宝应朱氏家学始终具有旺盛的学术生长力。理学方面,宝应朱氏自明代即有理学传统,至清初朱泽沄力倡程、朱,排抵陆、王,与亲密学侣王懋竑一道以考据之法精研朱子之学,为当时及后世学人所称道和取法。其朱子学为清代理学史之重要一环,其学术统系为宝应学人如刘台拱、成孺等接续,又为扬州学派汉宋兼采的融通之学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来源,其考据方法亦被族人朱彬、朱士端等取法并发扬光大。创辟之功,足可称道。朴学方面,朱彬、朱士端作为清代朴学主流流派——扬州学派的代表学人,在礼学、《说文》学、金石学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朱彬《礼记训纂》一书为清人新疏十三经不可或缺之重要一种,体现了扬州学派以汉学为主而兼采宋学,视野宏通、惟善是从、求古学之是的学术特色,为清代《礼记》学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礼学史上亦占据重要地位。而朱士端以小学为根底,兼以金石学考合经、史,考据之学愈加精纯。此外,其《说文校定本》《强识编》等书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之纠驳亦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在《说文》学领域理当占据重要一席。文学方面,宝应朱氏首先即以文学世家的面目闪耀于世,名播江淮,如明代朱应登,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引为同调,跻身“十才子”之列;其子朱曰藩,与何良俊、黄姬水等人开创“金陵六朝派”,亦引领一时风会。至清代,宝应朱氏在辞章之学上亦不稍懈,不仅参与人数多、着作数量众且广涉诸体,在诗、词、文、赋、诗文评等各领域均有作品问世,其中朱克生、朱经、朱士端之诗歌,朱彬、朱士端之古文,朱宗大、朱彬之诗话,朱彬、朱士端、朱效靖之家集编纂,皆各具面目,为人称道。此外,清代宝应朱氏学人在史学、文献学上亦有建树。如朱克简、朱泽沄之政论、史论,朱克生、朱士达等参与方志纂修,朱克生、朱辂、朱百遂等对谱牒、传状的编撰,或有裨时政,或以古鉴今,或保存史料,均为世所需,去取得当,为有用之学。概而言之,清代宝应朱氏学人众多、着述宏富,在理学、朴学、文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在方志、家谱、年谱、行状等地方文献及家族文献的编纂上亦有重要建树,无愧“江淮文献巨族”的称号。其由文学而理学而朴学的家学传承脉络又与明清学术潮流暗合,为明清学术世家的典型范例;其躬行实践、不慕荣利、实事求是、宏通广大的学术品格和学术追求,亦足堪后世学人取法效仿。

谭雨晶[6](2019)在《新十年国产犯罪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IP电影的火爆带动了一系列国产犯罪电影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在创作数量、院线表现及获奖情况等方面都有着不俗的表现。新十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国产犯罪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14年《白日焰火》夺得柏林金熊奖,更是将国产犯罪电影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至此,国产犯罪电影逐渐以多元化的类别、独特的视听风格以及精巧的叙事结构受到大众广泛的认可。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国产犯罪电影逐渐呈现出新的态势,犯罪电影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关注,观众对于犯罪电影的认识和需求也日益丰富,国产犯罪电影的多元化类别,也为观众的观影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纵观国产犯罪电影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是国产犯罪电影发展道路中最为有利的时期,电影市场的包容度、观众的审美转变以及“新生代”导演的集体发力,都为国产犯罪电影在当下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2003年CEPA签署之后,香港电影经典的警匪类型大举进军国产电影市场,成为犯罪电影范畴中风格稳定的层次。除此之外,在犯罪事件与人物行为中探寻人性的内涵,社会问题偏重文艺性的犯罪电影也生成了一个类聚,而“新生代”导演也以个人化的探索目光涉足犯罪电影的拍摄,呈现出别样的“质地”,这些都使得新十年的国产犯罪电影呈现出了更为多元化的影像特质。本文主要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整理收集,对国产犯罪电影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主体部分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新十年国产犯罪电影创作状况,主要对新十年以来国产犯罪电影的现象、生产规模、院线表现及获奖情况进行数据整合,以期总结出新十年国产犯罪电影现象的表征,同时对现有的国产犯罪电影的类别构成进行阐述;第二章新十年的文艺型犯罪电影,主要以新十年具有代表性的影像文本为主体,探讨该类别的国产犯罪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影像特征,通过文艺片的历史生成及“文艺片回归”现象,对文艺型犯罪电影的当下处境及发展提出思考;第三章新十年的作者型犯罪电影,以不同代际的青年导演代表为例,尝试指出其作者性表征的不同特点,从而对该类别的国产犯罪电影的特征及发展做出总结;第四章新十年的商业型犯罪电影,结合传统的香港警匪电影,对香港警匪电影、合拍片及大犯罪电影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中国电影市场出现的国产系列犯罪电影如《窃听风云》、《寒战》等现象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找出当下电影市场中犯罪电影的创作特征及商业诉求的变化;第五章国产犯罪电影的发展前景,通过对韩国、好莱坞的类型化经验,探讨适合当下国产犯罪电影的发展方向,对其经典化、品牌化及本土化的道路进行思考和探索,同时针对三个类别的不同特征提出不同的发展侧重点,对国产犯罪电影的前景提出思考。尽管国产犯罪电影的兴起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电影现象,但却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渐完善,犯罪电影也逐渐成为当下中国电影进程中的重要一维,需要有意识、有目标地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探究国产犯罪电影兴起的缘由,以及多元化的存在状态,并对犯罪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加以展望。

袁晓光[7](2019)在《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改革开放是《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说文解字》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段时期《说文解字》研究的水平和进程,认识这一段时间《说文解字》研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对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可为《说文解字》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和研究信息,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从而推动今后《说文》学更加自觉、深入的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梳理《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三章,第一章说明四十年来对许慎其人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及《说文·叙》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梳理四十年来对《说文解字》版本、校勘及注本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对四十年来从整体上研究《说文解字》的成果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四至七章是对《说文解字》本体的研究成果。第四章“《说文解字》体例研究”主要是梳理《说文解字》的编排条例、说解条例、引证条例以及其他条例的研究成果。第五章“《说文解字》六书研究”主要是梳理总体上研究六书的成果及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六章“《说文解字》部首研究”是关于部首注释、部首性质、立部归部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七章“《说文解字》形体研究”主要是梳理对《说文解字》中的字体,即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及整体上对《说文解字》重文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部分八至十一章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成果。第八章“《说文解字》古文字研究”梳理了研究《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关系的成果及运用古文字考证《说文解字》说解的成果;第九章“《说文解字》语音研究”整理了《说文解字》上古语音系统研究、《说文解字》中古音反切研究及《说文解字》注音的研究成果;第十章“《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主要是梳理揭示《说文解字》训诂学价值、《说文解字》词义研究、《说文解字》训诂方式研究及《说文解字》词汇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十一章和十二章,相比于传统《说文》学,是关于新兴领域的《说文》学研究成果。第十一章“《说文解字》文化研究”回顾了全面揭示《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成果及对《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社会状况、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十二章“《说文解字》其他方面研究”梳理了《说文解字》相关文献整理、《说文解字》检索及《说文解字》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总结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此外,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可看做是上起1978年,下迄2018年的《说文解字》研究论着索引,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

李佳坤[8](2018)在《王朔论》文中研究指明对于王朔的整体性观照,需要有阶段性的划分标准,为了避免造成“时间标准”的硬性切分与社会文化发展不一致的矛盾,本文以“作品对社会影响力”为阶段划分的标准,努力做到对王朔全面、客观的阐释。纵观王朔整个创作历程中表现出的“冷——热——冷”的事实,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文学创作水平的表现,而是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转型、人们心理变化与文化传播方式多样化等诸多复杂的综合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将王朔置于历史、社会、文化的三维坐标中,以王朔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冷——热——冷”的文学现象为基本论述线索,对王朔进行整体论述。本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讨论了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无可归属”的存在,据此提出王朔的研究价值,爬梳了王朔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立足王朔早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分析,论证王朔早期处于中国文坛与文学市场边缘的原因。首先,以《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两部王朔早期文学作品为分析对象,论述了小说男主人公由于生活轨迹发生了“时空错位”而出现的迷茫、痛苦、矛盾、挣扎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这意味着这一时期的“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顽主”,只是初具雏形。通过对《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三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爱情纠葛为例,分析了主人公们“向上”与“向下”两种价值观的相互较量。这些相互较量的价值观既表现在相爱的男女主人公之间,也表现在男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王朔在这一期的小说中塑造的“顽主”雏形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既要服务于爱情故事的发展,也要依托爱情故事来完成。虽然这些爱情悲剧抽空了家族影响和等级观念等一切外在因素,触及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社会问题,但终究被淹没在中国80年代初的文化盛宴当中。第二章围绕王朔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文学作品分析“王朔热”的原因。80-90年代之交是王朔事业的巅峰时期,也是其小说风格的形成时期。王朔这一时期小说的魅力之一在于他以极致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出现在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期的“顽主”形象。这些“顽主”们自然随性、离经叛道、否定一切,颠覆伪理想、伪崇高、伪道德。其二,王朔这一时期的小说集中表现了对“知识分子”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知识分子是一个复杂又庞大的社会群体,王朔对笔下“知识分子”批判和讽刺的实质是对“知识分子按照个人真实意愿履行表达观点、态度的职责的行为与他所处的社会主流环境之间无法达成一致”的矛盾关系的思考。这成为王朔批判“知识分子”的逻辑起点。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现实,王朔笔下的“知识分子”成为滑向社会边缘的、外表虚伪和内心隐痛的“多余人”形象。第三,王朔一直以来诉求的“真实人性”既有人的自然性也有社会性,其实质是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秩序下对文革时期设定的“道德标准”发起的对抗。王朔表达真实人性的叙事策略由“挣脱束缚”的叙述与对“虚伪面具”的讽刺共同构成。第四,王朔八九十年代小说的语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堪称一绝,这一方面表现在王朔将“人物对话”作为独立描写对象上;一方面有意搅浑了俚语、俗语与书面语。第五,我们将王朔小说的受众分为两个群体:一是专业受众群体;二是普通受众群体。这两个不同的受众群体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关注点,却共同造就了80-90年代的“王朔热”。第三章主要论述了王朔八九十年代文学与影视之间的跨界实践。80-90年代出现的“王朔热”除了文学成就,其在影视中的实践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80年代,中国大陆掀起了史无前例的电影风潮。王朔在“拍娱乐片”的倡导下,成功的在小说与影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王朔编导的《渴望》已经成为一代人集体的文化记忆。这不仅因为《渴望》“室内剧”形式的开创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更因为它站在人们的立场,最大程度满足了经历过人性压抑、文化专制迫害及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人们对真诚、朴实的情感的需求,重建了文革时期破碎的价值观。剧中的刘慧芳实际上是在“传统”与“独立”相互博弈的过程中产生的女性形象。第四章以《我的千岁寒》《致女儿书》《新狂人日记》为例,剖析新世纪的王朔不断遇“冷”的原因。王朔新世纪文学在内容上进入了禅宗体验,超越了人们的生活经验,表现出强烈的“向内转”倾向,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成为王朔新世纪的“新宠”。不仅如此,“颠覆小说文体”成为王朔在新世纪文学写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表达方式。他的这种书写一方面由于自己写作内容“去情节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他面对“文学死亡”做出的有力回应,是他对文学发展过程中做出的思考和调整。最后,在梳理新世纪文学市场现状的过程中论述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始终保持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经验之上,当王朔有意背离携带着“欲望合理化”的“生活经验”时,不愿与新世纪文学外部环境建立联系时,必然走向被读者遗忘的道路。这直接导致王朔无法进入新世纪文学批评家的视线。但鉴于新世纪文学由来不久,新世纪文学还处在不断发表、变化的过程中,随着文学家和评论家们对新世纪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王朔未来在新世纪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我们仍然寄以希望。在结束语部分对王朔整个创作过程进行了动态的概括和分析。

郑雯[9](2018)在《敦煌地区所见汉简词汇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以来,敦煌地区已经发掘出多批汉简,目前学界的关注点多集中於《中国简牍集成》甘肃卷中所载的《敦煌汉简》部分。除了狭义的《敦煌汉简》外,敦煌地区出土的汉简还有九个批次。这些简牍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相对集中,在形式、内容及语言词汇面貌上都有密切的关联和极高的相似度,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将会对西汉及新莽时期敦煌地区社会制度、风俗文化、语言词汇面貌的揭示都有较大价值。本文将敦煌地区所见汉简作爲一个整体,从词汇角度入手,对其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探究。敦煌地区所出土的汉代简牍,数量巨大,涵盖内容丰富。其实用类文书部分的语言面貌尤爲鲜活生动。本文的的前两章就是在释文集释和语词汇释的基础上,对敦煌地区所见汉简的特点进行了整体揭示。其主要特点有:存在大量边塞军事相关词汇,有成体系的日常物品、牲畜管理相关词汇,存在有一定数量表边塞戍卒日常劳作的特殊词汇,邮驿传递体系词汇系统健全,包含大量称谓词,存在成体系的经济相关词汇,已经形成了成体系的文书及私信习语,存在相当数量的名量词并出现动量词,存在一定数量的白话词。文章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整体把握汉代敦煌地区词汇特点的基础上,分别从文书分类的视角和概念场的角度进行词汇专题研究。不同类型的文书,展示出各异的语言词汇面貌。将敦煌地区所见汉简中的词汇以文书分类爲基础,与其他出土文献、传世文献进行对比研究,对普通词汇和各类专有词汇演变和发展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该文着重探究了数量位於前三位的司法文书、器物记录簿、劳作记录簿的词汇特点。第四章基於概念场角度的词汇专题研究是对词汇以概念爲基准进行分类,进行语义层面的考察。基於概念场的词汇研究,是目前专书及其他封闭材料词汇研究的新思路。有助於展示其整体词汇面貌,并对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论文第四章选取了债务关系相关概念场、破损概念场、邮驿传送概念场这三个概念场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方式,与《居延新简》、《张家山汉简》等其他简牍的同一概念表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聂爱萍[10](2017)在《儿童幻想小说叙事研究》文中提出儿童幻想小说是隶属于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承袭流传在民间传说故事里的原始思维与狂野想象,在发展初期,曾因其荒诞不羁而遭到贬抑。十九世纪,德国的格林兄弟收集出版第一版德国民间故事集,民间的想象开始汇入童话创作的血液。地处欧洲的英国出现了约翰·罗斯金、查尔斯·金斯利、路易斯·卡洛尔、J.R.R.托尔金等一批具有前瞻视野和实验精神的作家,儿童文学开始进入一个想象的时代。《金河王》《水孩子》《爱丽丝奇境幻游记》《霍比特人》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儿童文学小说向深埋在“布道说教”的儿童文学之中的儿童读者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生命世界与生存空间。半个多世纪后,大西洋彼岸的北美大陆也迎来了想象的破土。弗兰克·鲍姆、E.B.怀特、厄休拉·勒奎恩、沃尔特·布鲁克斯等作家在英伦幻想文学的启迪下,为清教主义统治下的北美儿童文学“松绑”,用幻想重塑童年生态。与此同时,幻想之翼飞越大西洋和太平洋,来到清朝末年的中国,敲开了这个东方大国沉闷自闭的大门。孙毓修、叶圣陶、郑振铎等儿童文学作家开启了用童话进行寓教于乐的传统,经过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等的传承与创新,孙幼军、班马、薛涛等的锐意进取与探索,殷健灵、彭懿、曹文轩等的仗义担当与掘进,中国儿童文学一直在幻想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实现了从童话故事到幻想小说的裂变。由托尔金、J.K.罗琳、苏珊·柯林斯等作家引领的“幻想风暴”接连将西方儿童幻想文学推向巅峰,英美两国成为万众瞩目的幻想文学生产大国,幻想文学的研究话语也因此烙刻上欧美意识形态的印记。中国儿童文学里的幻想声音与幻想影像在以英美为主导的国际幻想文学研究场域中缺席,这不免让当今世界儿童幻想文学的考察有些遗憾,也使幻想文学的研究成果显出几分尴尬。因此,本文尝试将现当代中国儿童幻想小说与英美儿童幻想小说放置到同一语境中加以共同观照,从叙事的角度切入,分析探讨儿童幻想小说所表现出的超越国别、历史、文化等外部差异的内在共性特征,试图充分全面地展示儿童幻想小说风靡全球的跨文化魅力背后的艺术奥秘。第一章对儿童幻想小说进行了概念界定。该章从幻想小说和儿童性这两个维度出发,对儿童幻想小说进行定义探讨与特征梳理,试图通过对其身兼幻想小说和儿童文学的双重身份的讨论,揭示其独特的艺术内涵。第二章对中外儿童幻想小说进行历史梳理,既有上至神话传说的追根溯源,也有发展至今历史沿革的探讨。该章从神话入手,梳理从原始想象到幻想小说的演变进程中文学想象的基因传承脉络,跟踪儿童幻想小说在中西方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发生发展,以期勾勒出儿童幻想小说文学史发展的历史轮廓。第三章是有关儿童幻想小说叙事主题的阐释。该章以儿童幻想小说对儿童成长的关注为立足点,结合相关作品,讨论揭示其“善恶之争”永恒母题的时代表达,以及其对儿童自我以及人性的探究与书写。第四章主要探讨儿童幻想小说的人物设置。该章根据人物的形态特征,将儿童幻想小说的人物形象简要划分为人类形象、动物形象和鬼怪形象三大方面,探讨儿童幻想小说对儿童人物“英雄”与“平凡”的两极塑造,对成年人物“加害”与“监护”两重功能设定,对动物人物的多元刻画,以及对游走于边缘的鬼魅精怪形象的另类呈现。第五章主要讨论儿童幻想小说的叙事模式。该章在归纳总结其线性叙事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远征式、历险式、童话式和渗透式四种常见的叙事结构进行解析,以详细阐释和揭示各类型独特的叙事特征。第六章是有关儿童幻想小说叙事视角的探讨。本章根据热奈特对叙事视角的划分,结合儿童幻想小说文本,着重探讨了无聚焦叙事和固定式内聚焦叙事这两种儿童幻想小说经常使用的叙事视角在文本中的具体应用与艺术效果。第七章探讨儿童幻想小说的时间叙事艺术。该章借助叙事学理论有关叙事时间的研究,从时序、时长、频率等方面对现实与幻境中的时间策略展开研究,以展现幻想小说具有的独特时间机制。第八章对儿童幻想小说的空间叙事策略进行探讨,从现实和幻境两个维度,深入解读儿童幻想小说对两个空间的不同书写,揭示其在叙事空间的驾驭与表现方面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在全球化的今天,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儿童幻想小说已经实现了跨越性别、年龄、种族和国界的国际化。面对这个具有普适魅力的艺术形式,致力探寻揭示其魅力背后的艺术结构与美学构成,应当是与当下儿童幻想文学研究的全球化诉求内在契合的。幻想小说展现的形式美与其蕴藏的内涵美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彰显着儿童幻想小说独特的美学品性。儿童幻想小说是美的艺术,是一种美的艺术言说。

二、理论联系实际 “清白”漂涤“杂色”——评介《理论是清白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论联系实际 “清白”漂涤“杂色”——评介《理论是清白的》(论文提纲范文)

(1)唐代女性服饰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服饰伦理与唐代女性服饰的特点及背景
    2.1 服饰与服饰伦理
        2.1.1 服饰的概念与功能
        2.1.2 服饰伦理的内涵
    2.2 唐代服饰与唐代女性服饰的特点
        2.2.1 唐代服饰的概况
        2.2.2 唐代女性服饰的特点
    2.3 唐代社会生活对唐代女性服饰的影响
        2.3.1 政治经济繁荣对唐代女性服饰的影响
        2.3.2 民族融合对唐代女性服饰的影响
        2.3.3 儒释道美学思想对唐代女性服饰的影响
第三章 唐代女性服饰的伦理意蕴
    3.1 唐代政治活动中女性服饰的伦理意蕴
        3.1.1 宫廷服饰的尊卑有差
        3.1.2 平常服饰的贵贱有别
        3.1.3 女着男装提高女性地位
    3.2 唐代民族宗教活动中女性服饰的伦理意蕴
        3.2.1 服饰图案的“祥瑞”之意
        3.2.2 开放自由的“袒露风潮”
        3.2.3 “服妖之应”的不详之服
    3.3 唐代一般社会生活中女性服饰的伦理意蕴
        3.3.1 娱乐活动中女性服饰的伦理体现
        3.3.2 婚嫁风俗中女性服饰的伦理体现
        3.3.3 节日礼俗中女性服饰的伦理体现
    3.4 唐代家庭生活中女性服饰的伦理意蕴
        3.4.1 既嫁从夫的女性之德
        3.4.2 善事尊长的女性之孝
        3.4.3 辨别亲疏的丧服制度
第四章 唐代女性服饰伦理的基本特点、评析及现代启示
    4.1 唐代女性服饰伦理的基本特点
        4.1.1 礼仪制度的约束
        4.1.2 兼容并蓄的发展
        4.1.3 因时而变的审美
        4.1.4 以俗为礼的传统
    4.2 唐代女性服饰的伦理评析
        4.2.1 唐代女性服饰伦理的借鉴价值
        4.2.2 唐代女性服饰伦理的局限性
    4.3 唐代女性服饰伦理的现代启示
        4.3.1 强调服饰的社会礼仪性
        4.3.2 重视服饰的精神文化性
        4.3.3 维护当代女性审美自由的平衡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空气生物学》(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Source of the Task
    1.2 About the Selected Text
    1.3 Requirements of the Task
Chapter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3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3.1 Analyzing Language Features of Biomedical Texts
        3.1.1 Lexical Features of Biomedical Texts
        3.1.2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Biomedical Texts
        3.1.3 Discourse Features of Biomedical Texts
    3.2 Reading Parallel Texts
    3.3 Formulating Translation Principles
    3.4 Choosing Auxiliary Tools
    3.5 Collecting Technical Terms
Chapter4 Case Analysis
    4.1 Vocabulary Translation
        4.1.1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4.1.2 Translation of Common Words
    4.2 Sentence Translation
        4.2.1 Translation of Clauses
        4.2.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in Passive Voice
    4.3 Discourse Translation
        4.3.1 Grammatical Coherence
        4.3.2 Semantic Coherence
Chapter5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4)中国现当代西北丝路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丝路文学的研究现状
    二、现当代丝路文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丝绸之路与丝路文学的历史呈现
    第一节 发生学意义上的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的发生
        二、丝绸之路产生的原因
        三、丝路文学的内涵
    第二节 从物质走向精神:丝路文艺
        一、民族迁徙与丝路文艺
        二、文化使者与丝路文艺
        三、宗教求法与丝路文艺
    第三节 西游东来的古代丝路文学
        一、先秦时期的丝路文学
        二、汉唐时期的丝路文学
        三、宋元之后的丝路文学
第二章 丝路文学的现代演进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丝路文学
        一、旧瓶装新酒:旧体诗与易俗社
        二、唐祈的边缘诗学
        三、“花儿”的发现与再造
    第二节 丝路文学与新中国的创业实践
        一、西北丝路上的创业颂歌
        二、英雄人物的重塑
        三、景观书写的政治化
    第三节 新时期丝路文学的文化自觉
        一、游牧经验与新边塞诗派的崛起
        二、从本土文化到丝路文化的自觉
第三章 西行与丝路文学
    第一节 西行与丝路游记的繁荣
        一、西方探险家与丝路游记
        二、文人学者与丝路游记
        三、中外记者与丝路游记
    第二节 西进热潮中的“牧歌”与“战歌”
        一、闻捷的边疆“牧歌”
        二、边疆“战歌”
    第三节 丝路小说:流寓作家的在地经验
        一、流寓作家类型
        二、丝路书写在地化
        三、民间文化的内在认同
第四章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丝路文学
    第一节 文化守成与乡土书写
        一、刘亮程:边地乡土的诗性建构
        二、郭文斌:民俗事相中的文化退守
        三、李学辉:乡土精神的重构
    第二节 宗教文化与丝路文学
        一、清洁的精神:张承志的宗教书写
        二、石舒清:西海固回民世界的诗意书写
        三、雪漠小说与佛教文化
    第三节 游牧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融合
        一、红柯:丝路古道上的文学骑手
        二、请给我以火——儒家文化的重建
第五章 丝路文学的美学精神
    第一节 创造:丝路文学的审美基石
        一、创业叙事与丝路文学的创造之美
        二、创业英雄的精神之美
    第二节 苦难:丝路文学的精神内质
        一、游牧文化与路遥的苦难意识
        二、苦难的朝圣与精神的超越
    第三节 崇高:丝路文学的精神高地
        一、昌耀:崇高精神的坚守
        二、丝路意象的崇高美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清代宝应朱氏家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
        (一) 宝应朱氏家族文献整理
        (二) 宝应朱氏家学宏观研究
        (三) 宝应朱氏家学个案研究
        (四) 研究趋势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代宝应朱氏家学兴起之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社会背景与文化政策
        (二) 官方哲学与统治思想
    第二节 人文渊薮
        (一) 区位优越,经济发达
        (二) 文脉深远,学术昌隆
    第三节 家学渊源
        (一) 明代宝应朱氏学人着述考述
        (二) 明代宝应朱氏学行对后世朱氏家学之沾溉
第二章 清代宝应朱氏家学传承谱系
    第一节 清代宝应朱氏学人着述考述
    第二节 清代宝应朱氏家学之特色
        (一) 源远流长,名家辈出
        (二) 理学传家,尊崇朱子
        (三) 工于诗文,兼善书画
        (四) 立德修身,家风谨严
        (五) 与世推移,暗合主潮
        (六) 家族联姻,优势互补
第三章 清代宝应朱氏学人交游考述
    第一节 朱泽沄交游考
        (一) 师长前辈
        (二) 友朋同道
        (三) 门人弟子
    第二节 朱彬交游补考
        (一) 师长辈
        (二) 友朋辈
    第三节 朱士端交游考
        (一) 师长前辈
        (二) 友朋同辈
        (三) 门人后学
第四章 清代宝应朱氏之理学
    第一节 清初理学之概况
        (一) 清代以前之理学
        (二) 清初之理学
    第二节 朱泽沄之理学
        (一) 生平学行
        (二) 治学方法
    第三节 朱泽沄理学思想的成就特色
        (一) 对朱子尊、道齐头用功的论定
        (二) 对朱子未发涵养工夫的抉发
        (三) 对朱子经世致用思想的重视
第五章 清代宝应朱氏之朴学
    第一节 朱彬之朴学
        (一) 广采博收,裁断准确——朱彬《礼记训纂》研究
        (二) 择善而从,视野宏通——朱彬《经传考证》研究
    第二节 朱士端之朴学
        (一) 朱士端卒年及字号考辨
        (二) 寻许氏源流,正后儒删改——朱士端之《说文》学
        (三) 考经史文字,征诂训声音——朱士端之金石学
第六章 清代宝应朱氏之文学
    第一节 以诗阐理与以诗表情——宝应朱氏之诗歌
    第二节 学至者文不求至而自至——宝应朱氏之古文
        (一) 增益学问
        (二) 裨补时政
    第三节 吉光片羽,亦足可宝——宝应朱氏之诗文评
    第四节 家族诗文,世世珍藏——宝应朱氏之家集编纂
        (一) 《朱氏诗文世珍》之成书与版本
        (二) 《朱氏诗文世珍》之内容
        (三) 《朱氏诗文世珍》之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宝应朱氏家族世系表
    附录二: 宝应朱氏家族世系图(一至十九世)
    附录三: 朱彬《经传考证》引人说统计表
    附录四: 朱彬《经传考证》引书统计表
    附录五: 朱士端《说文校定本》引书统计表
    附录六: 朱士端《强识编》引书统计表
    附录七: 朱士端《强识编》引人说统计表
    附录八: 朱士端对段《注》之纠驳平议
    附录九: 朱士端《宜禄堂收藏金石记》引书统计表
    附录十: 朱士端年谱简编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6)新十年国产犯罪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新十年国产犯罪电影创作状况
    2.1 新十年的国产犯罪电影创作生产现象
        2.1.1 犯罪电影在国产电影中的比重
        2.1.2 新十年国产犯罪电影的院线表现与获奖情况
        2.1.3 国产犯罪电影现象的特征
    2.2 新十年国产犯罪电影的类别构成
        2.2.1 文艺型犯罪电影
        2.2.2 作者型犯罪电影
        2.2.3 港式警匪片
3 新十年的文艺型犯罪电影
    3.1 现实的关注与思考——真实事件改编电影
        3.1.1 纪实美学统摄下的千里追凶:《人山人海》
        3.1.2 荒诞色彩中的悲剧性表达:《追凶者也》
        3.1.3 经典叙事的个人化表达:《解救吾先生》
    3.2 聚焦自我救赎与人性关怀
        3.2.1 黑色化的现实表达:《白日焰火》
        3.2.2 罪与罚的自我救赎:《烈日灼心》
        3.2.3 悲剧英雄与荒诞结局:《暴雪将至》
4 新十年的作者型犯罪电影
    4.1 作者视点下的现实关照
        4.1.1 血腥暴力事件的串烧:《天注定》
        4.1.2 类型化的尝试与改变:《江湖儿女》
    4.2 底层与边缘化的人性叩问
        4.2.1 导向心灵的悬疑叙事:《心迷宫》
        4.2.2 谜题叙事中的人性探讨:《暴裂无声》
5 港式警匪片
    5.1 香港警匪类型的延续
        5.1.1 香港的警匪片传统
        5.1.2 香港内地合拍的警匪片
    5.2 警匪片的连集创作
        5.2.1 《窃听风云》(系列)
        5.2.2 《寒战》(系列)
        5.2.3 《杀破狼》(系列)
6 国产犯罪电影的发展展望
    6.1 好莱坞与韩国经验的启示
        6.1.1 好莱坞与韩国犯罪电影创作
        6.1.2 中国犯罪电影的经典化与品牌化
    6.2 多样并存的品牌提升及本土化道路
        6.2.1 中国电影市场对于文艺片的需求
        6.2.2 犯罪电影深层次主题仍是其艺术追求
        6.2.3 商业大片仍是中国电影票房的重要构成
结语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7)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目标
    第四节 《说文》研究成果简述
第一章 许慎研究及《说文·叙》研究
    第一节 许慎生平研究
    第二节 哲学思想研究
    第三节 学术思想研究
    第四节 《说文·叙》研究
第二章 《说文解字》版本、校勘、注本研究
    第一节 《说文》版本研究
    第二节 《说文》校勘研究
    第三节 《说文》注本
第三章 《说文解字》通论综述
    第一节 《说文》通论专着
    第二节 《说文》通论论文
第四章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
    第一节 《说文》编排体例研究
    第二节《说文》说解体例研究
    第三节《说文》引证体例研究
    第四节 《说文》其他体例研究
第五章 《说文解字》六书研究
    第一节 六书总论研究
    第二节 象形、指事、会意研究
    第三节 形声研究
    第四节 转注研究
    第五节 假借研究
第六章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
    第一节 《说文》部首注释
    第二节 《说文》部首相关问题研究
第七章 《说文解字》形体研究
    第一节 《说文》篆文研究
    第二节《说文》重文研究
    第三节《说文》古文研究
    第四节 《说文》籀文研究
    第五节 《说文》或体与俗字研究
第八章 《说文解字》与古文字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与古文字资料互证关系研究
    第二节 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说文》说解
第九章 《说文解字》语音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上古语音系统研究
    第二节 《说文》中古音反切研究
    第三节 《说文》现代注音研究
第十章 《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
    第一节 《说文》训诂价值的研究
    第二节 《说文》词义研究
    第三节《说文》训诂方式研究
    第四节 《说文》词汇研究
第十一章 《说文解字》历史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化的全面研究
    第二节 社会状况研究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
    第四节 科技文化研究
第十二章 《说文解字》其他研究
    第一节《说文》资料的整理
    第二节 《说文》检字研究
    第三节 《说文》应用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王朔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无可归属:当代文学史中的王朔
    二、王朔引发的争议和争议中的王朔
    三、本课题研究历史和现状
    四、本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文坛与市场边缘:早年王朔
    第一节 顽主雏形初现
    第二节 在价值观的较量中完成的爱情悲剧
    第三节 淹没在文化盛宴中的王朔小说
第二章 王朔“热”
    第一节 “顽主”的精神世界与生存空间
        一、顽主们的生活信仰
        二、“顽主”书写的深层动因
    第二节 王朔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一、“知识分子”叙述的逻辑起点
        二、外表虚伪与内心隐痛的“知识分子”形象
        三、王朔与“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根源
    第三节 真实人性的诉求策略
    第四节 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顽主语言
        一、王朔将“人物对话”作为描写对象
        二、有意搅浑俚语、俗语与书面语
    第五节 文本的受众群体辨析
第三章 文学与影视的跨界实践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电影风潮
    第二节 王朔成功进军影视领域
    第三节 《渴望》“热”
    第四节 刘慧芳人物形象剖析
第四章 王朔与新世纪的文坛:缘尽
    第一节 超越生活经验的写作姿态
    第二节 颠覆小说本体的叙述方式
    第三节 超越读者阅读期待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9)敦煌地区所见汉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敦煌地区所见汉简发掘与整理情况
    第三节 敦煌地区所见汉简研究现状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释文集释
    凡例
    一、马圈湾汉简部分
    二、斯坦因二探部分
    三、斯坦因三探部分
    引用文献
第二章 语词汇释
    第一节 词汇特点概述
    第二节 语词汇释
    引用材料一览表
第三章 基於文书分类的词汇专题研究
    第一节 司法文书中的司法语词
    第二节 私信中的书信习语研究
    第三节 劳作记录簿中“率”的特殊用法
第四章 基於概念场视角的词汇专题研究
    第一节 债务关系相关概念场
    第二节 表“破损”义概念场
    第三节 “传送过程”概念场
参考文献
後记

(10)儿童幻想小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
    二、中西方视域下儿童幻想小说的理论探讨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儿童幻想小说的文体界定
    第一节 作为一种文体的幻想小说
    第二节 幻想小说的儿童体征
第二章 历史演进的“源”与“流”
    第一节 神话传说中的幻想根系
    第二节 中国儿童幻想小说的发展
    第三节 西方儿童幻想小说的演变
第三章 刚柔并济的成长叙事
    第一节 “善——恶”之辨
    第二节 自我的拷问
    第三节 爱的救赎
第四章 千姿百态的人物世界
    第一节 人类形象:儿童
    第二节 人类形象:成人
    第三节 动物形象
    第四节 鬼魅精怪
第五章 叙事结构的奇幻变奏
    第一节 线性叙事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远征式”结构
    第三节 “历险式”结构
    第四节 “童话式”结构
    第五节 “渗透式”结构
第六章 叙事视角的多元聚焦
    第一节 叙事视角:叙事分析的基石
    第二节 无聚焦叙事:融“幻”于“真”
    第三节 固定式内聚焦叙事:求“真”于“幻”
第七章 叙事时间的虚实之维
    第一节 热氏时间“三概念”
    第二节 幻想叙事的时序
    第三节 幻想与现实的“时间对话”
第八章 亦真亦幻的空间建构
    第一节 空间:叙事的“魔界”
    第二节 空间的色彩话语
    第三节 空间变易的叙事动力
    第四节 “封闭”的现实空间
    第五节 “开放”的幻想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理论联系实际 “清白”漂涤“杂色”——评介《理论是清白的》(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女性服饰伦理研究[D]. 卢珊. 河北大学, 2021
  • [2]《空气生物学》(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雷望楠. 河北大学, 2021
  • [3]《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研究 ——基于戏剧史、服饰史综合的理论视野[D]. 刘春. 东南大学, 2020
  • [4]中国现当代西北丝路文学研究[D]. 荀羽琨.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清代宝应朱氏家学研究[D]. 程希. 扬州大学, 2019(04)
  • [6]新十年国产犯罪电影研究[D]. 谭雨晶. 西南大学, 2019(12)
  • [7]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D]. 袁晓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8]王朔论[D]. 李佳坤. 吉林大学, 2018(04)
  • [9]敦煌地区所见汉简词汇研究[D]. 郑雯.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10]儿童幻想小说叙事研究[D]. 聂爱萍.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理论联系实际,“干净”漂白“杂色”——评《理论就是干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