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药肌肉松弛剂—八角枫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杰[1](2018)在《两种八角枫及两种羊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抗炎、抗菌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探索与发现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阐明它们的药效物质基础,一直是天然药物化学的主要研究任务。通过前期从药用植物提取物库中进行的抗炎活性筛选,以及充分、深入的文献调研,我们选择了八角枫属植物和羊耳蒜属植物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以期发现具有抗炎、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本课题选取了来源于上述两属共四种植物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分别是:高山八角枫(A langium alpinmum)、疏叶八角枫(Alangium kurzii Craib var.laxifolium)、翼蕊羊耳蒜(Lipris regnieri Finet)和长茎羊耳蒜(Liparis virdiflora(B1.)Lind1.),并对分离鉴定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抗炎、抗菌活性筛选。1、两种八角枫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我们采用各种现代分离纯化技术(硅胶柱色谱,制备型薄层色谱,MCI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型HPLC等)对高山八角枫和疏叶八角枫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并利用各种分析手段(ESI-MS、EI-MS、IR、1D NMR、2DNMR、CD、ICP-AES、X-Ray单晶衍射等)对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从两种植物中共分离得到120个单体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110个。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包括杜松烷型倍半萜生物碱、杜松烷型倍半萜、木脂素及其苷类以及酚苷类等。其中,共发现13个新化合物,分别为:杜松烷型倍半萜生物碱(GS-2),杜松烷型倍半萜生物碱金属络合物(GS-1a),杜松烷型倍半萜(GS-8),芳基萘类木脂素苷(SY-1~SY-4),四氢呋喃木脂素苷(SY-9,SY-10)苯并呋喃木脂素苷(SY-19,SY-20)以及新木脂素苷(GS-16,GS-17)。其中GS-2为结构新颖的杜松烷型倍半萜生物碱,这一类型的化合物为首次从自然界中发现;而GS-1与金属离子络合并形成晶体的现象亦十分罕见,GS-1作为潜在的金属螯合剂值得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2、两种羊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我们采用各种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对翼蕊羊耳蒜和长茎羊耳蒜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并利用多种分析手段对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从两种植物中一共分离得到90个单体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80个。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包括苯甲酸衍生物、联苄类、菲类、联菲类和菲苷类等。其中,共发现15个新化合物,分别为:苯甲酸衍生物(YR-1,YR-2,YR-4~YR-9)、联菲类(YR-39)、菲苷类(YR-41,YR-42)以及其它类(YR-49~YR-52)。其中联菲类化合物为首次在羊耳蒜属植物中发现。3、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抗菌活性筛选本课题对从四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的160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炎和抗菌活性的筛选。研究结果表明1)菲类化合物表现出对NF-κB激活的显著抑制作用。根据菲类成分的结构特点,我们总结了它们的构效关系,发现菲二聚体(联菲)的抑制活性较单体菲类化合物更为突出;并且在联菲化合物中,具有不饱和的9,10-二氢菲结构单元的联菲比具有9,10-四氢菲结构单元的联菲表现出更强的抑制活性;2)抗菌活性筛选实验发现一部分苯甲酸衍生物和菲类化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而联菲类化合物对所有受试的菌株均未表现出抑制作用。本论文基于八角枫属植物和羊耳蒜属植物提取物抗炎、抗菌活性显著,但药效物质基础不够明确的事实,通过对来自于两属共四种植物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阐明了其抗炎、抗菌的药效物质基础。这将为合理开发利用八角枫属植物和羊耳蒜属植物资源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并为寻找和发现抗炎、抗菌先导化合物提供新的方向。
刘毅,徐莛婷,赵波,吴婷,蔡晓青[2](2012)在《苗药八角枫的药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八角枫系贵州苗族药,疗效确切,苗族民间广泛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麻木瘫痪、心力衰竭、劳损腰痛、跌打损伤等。现代研究发现其在松弛肌肉、抗癌、抑制肿瘤增生等方面有独特的药理作用。但八角枫属有毒之品,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就八角枫近年来在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浙江医科大学[3](1974)在《八角枫碱肌肉松弛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导,在对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Lour.)Harms进行初步研究(实验和临床均证明其具有肌肉松弛等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从八角枫须根总生物碱中分离出主要肌肉松弛成分——八角枫碱(即八角枫碱甲),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浙江医科大学[4](1971)在《草药肌肉松弛剂—八角枫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史无前例的无产陆级文化大革命,摧毁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批判了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卫生、科研路线,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深入人心,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领域斗批改的舞台,使旧浙医大获得了新生。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
徐佳佳,翟科峰,董璇,斯佳丽,胡梦雪,黄琳,张克凤[5](2016)在《八角枫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八角枫为特色药用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目前研究与开发不够深入。从植物资源、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民间应用方面对其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地利用和开发这一特色资源提供依据。
岳跃栋[6](2016)在《双斑獐牙菜和八角枫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獐牙菜之名始载于明代《救荒本草》,双斑獐牙菜(Swertia bimaculata)是獐牙菜的主要原植物。药用其全草,具有清肝利胆、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急慢性肝炎、胆囊炎和尿路感染等病症。近年来发现,獐牙菜属(Swertia)多种植物具有抗糖尿病活性,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双斑獐牙菜乙醇提取物、二氯甲烷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在体内外具有很好的抗糖尿病活性,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值和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并且从其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但其降糖的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明确,正丁醇部位的活性成分也不够清楚,因此双斑獐牙菜的降血糖作用及其化学成分尚需进一步研究。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为八角枫科八角枫属植物,又名华瓜木,药用其根,具有祛风除湿、祛瘀止痛、舒筋活血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及精神分裂等症,尤其在贵州苗族和鄂西土家族聚居区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心力衰竭、跌打损伤等症,疗效确切。从八角枫根和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50多种化合物,主要为酚苷、生物碱和萜类等成分,但对八角枫治疗风湿性关节疼痛的物质基础尚不清楚。研究目的:1)研究双斑獐牙菜各提取物部位对糖尿病大鼠的抗氧化应激和对肝脏、胰脏的保护作用,考察对糖尿病大鼠体内糖代谢的影响,并对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进一步阐明双斑獐牙菜抗糖尿病作用及其活性物质基础。2)对八角枫根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与鉴定,寻找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性成分,探讨八角枫治疗风湿性关节疼痛的物质基础。实验方法:1)药理实验部分: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小剂量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大鼠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因子(SOD、CAT、MDA、GSH和GPx)含量,考察双斑獐牙菜的抗氧化作用;通过对大鼠肝脏和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检查,观察双斑獐牙菜对葡萄糖代谢密切相关脏器的保护作用;通过测定肝脏、肌肉组织中的糖原含量和肝脏葡萄糖代谢关键酶(GK和G6Pase)活性,考察双斑獐牙菜对葡萄糖代谢的影响;采用体外α-糖苷酶模型,测定双斑獐牙菜中化学成分对α-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测定炎症因子NO、PGE2、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评价八角枫及其化学成分的抗炎活性。2)化学部分:通过多种色谱技术对双斑獐牙菜全草和八角枫根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采用多种波谱技术(IR、UV、HRESIMS、1D-NMR、2D-NMR等),并结合文献及标准品对照和化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与结论:1)药理实验部分:双斑獐牙菜的乙醇提取物、二氯甲烷部位和正丁醇部位使大鼠体内抗氧化物(SOD、CAT、GSH和GPx)的含量显著升高,并且使过氧化物MDA的含量显著降低,与阳性药二甲双胍的效果相当,证明了双斑獐牙菜的抗氧化作用;双斑獐牙菜各提取物使大鼠肝脏和胰脏细胞的形态明显改善,减少肝脏细胞脂肪颗粒沉积,增加胰岛细胞的数目,对肝脏、胰脏组织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双斑獐牙菜各提取部位显著提高肝脏中葡萄糖激酶(GK)的活性而降低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的活性,并且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含量,其效果强于阳性药二甲双胍,证明了双斑獐牙菜改善糖代谢紊乱的作用;双斑獐牙菜中大多数黄酮和咄酮的苷元对α-糖苷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双斑獐牙菜酮A(7)、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14)、8-甲基异高山黄芩素(20)、8-甲氧基木犀草素(21)、木犀草素(22)和山柰酚(23)的抑制作用最强,IC50值均小于100 gM;八角枫中八角枫苷A(1)、龙胆酸-5-0-β-D-吡喃葡萄糖苷(9)和异它乔糖苷(10)具有很好的抗炎活性,其中新化合物八角枫苷A(1)的效果最强,在50μM能够显著降低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炎症因子NO (20.8μM)、PGE2 (654.2ng/mL)、TNF-a (272.0pg/mL)、IL-1β(14.6 pg/mL)和IL-6 (0.69 ng/mL)的含量,其效果强于阳性药雷公藤甲素TPL (28.2μM, 700.8 ng/mL,13340 pg/mL,16.2 ng/mL,4.3 ng/mL)。2)化学部分:从双斑獐牙菜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46个化合物,包括13个(?)山酮苷元(7-19)、16个(?)酮苷(1-6,25-34)、5个黄酮苷元(20-24)、9个黄酮苷(35-43)和3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双斑獐牙菜苷A-F(1-6)和双斑獐牙菜酮A(7)为7个新化合物;从八角枫根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35个化合物,包括13个酚苷类化合物(1,3-14),3个木脂素类化合物(15-17),3个紫罗兰酮类化合物(2,18-19),3个萜类化合物(20-22),6个生物碱及含氮杂环类化合物(23-28)和7个其他类化合物(29-35),其中八角枫苷A(1)和紫罗兰酮苷A(2)为两个新化合物,八角枫苷B(3)为新的天然产物。特色与创新:1)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小剂量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评价了双斑獐牙菜各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的抗氧化和胰脏、肝脏保护作用,证明了其改善糖代谢紊乱的作用,进一步阐明了双斑獐牙菜的抗糖尿病作用。2)从双斑獐牙菜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46个化合物,其中7个为新化合物,并且通过化合物的α-糖苷酶体外抑制活性实验发现大多数黄酮和(?)酮的苷元对α-糖苷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阐明双斑獐牙菜抗糖尿病活性的物质基础作了有益的补充。3)从八角枫根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35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新化合物(包括一个新的天然产物),并且首次采用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为模型对八角枫及其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炎活性实验,发现水杨苷的衍生物八角枫苷A(1)、龙胆酸-5-O-β-D-吡喃葡萄糖苷(9)和异它乔糖苷(10)具有很好的抗炎活性,是八角枫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活性物质,为八角枫的临床应用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译敏,廖秀玲,王雪妮,庞宇舟[7](2019)在《八角枫药理和毒理作用的研究现状》文中认为八角枫临床用于治疗风湿麻木、劳伤腰痛和跌打损伤等。为了系统地了解八角枫的药理作用及毒理作用,本文对八角枫化学成分和药理毒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临床工作中安全和有效地应用八角枫提供参考。
吴一飞,巩江,赵婷,范文娟,范存刚,李鑫,倪士峰[8](2010)在《八角枫药学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在广泛调研文献基础上,概述了中药八角枫的资源、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为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李咏梅[9](2008)在《通光藤和八角枫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对通光藤藤茎(Marsdenia tenacissima(Roxb).Wight et Arn)和八角枫根(Alangium chinense(Lour.)Harms)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通过各种柱层析技术和现代波谱学手段(IR,UV,MS,1HNMR,13CNMR,DEPT等)及理化性质,从这两种植物中分离出22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16个,9个为首次从这两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第一部分是对通光藤[Marsdenia tenacissima(Roxb).Wight et Arn]藤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通光藤中分离出12个化合物,鉴定了10个化合物的结构。6个为已知化合物,分别为:正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WS-01),正二十二烷酸(docosanoic acid,WS-02),棕榈酸(palmitic acid,WS-03),豆甾醇(stigmasterol,WS-06),蔗糖(saccharose,WZ-01),琥珀酸(succinic acid,WY-03);4个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分别为:十一烷基-反式-阿魏酸酯[(E)-undecyl-4-hydroxy-3-meth-oxycinnamate,WS-04],羽扇豆醇(lupaneol,WS-05),胡萝卜苷(daucosterol,WS-07),二十六烷基-反式-阿魏酸酯[(E)-hexacosoic-4-hydroxy-3-metho-xycinnamate,WY-01]。第二部分是对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Lour.)Harms)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八角枫根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6个化合物,除β-谷甾醇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分别为:正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BY-01),胡萝卜苷(daucostcrol,BY-02),β-谷甾醇(β-sitosterol,BY-03),正十四烷(tetradecane,BY-04),stigmast-9(11)-en-3-ol(BY-06)和3,4-二甲氧基鞣花酸(3,4-di-O-methylella-gic acid,BY-09)。
张威[10](2012)在《八角枫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部位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慢性滑膜炎和关节软骨组织的侵蚀。在世界范围内,RA的发病率约为0.5%,至今尚无有效的药物和方法来治愈RA,因此研究治疗RA的药物具有积极的意义。八角枫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散瘀止痛等功效,民间一直用其治疗RA,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毒性较大。研究表明,八角枫的须根及根皮含生物碱及糖苷类化合物,其中,生物碱是引起八角枫毒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拟提取并分离八角枫中生物碱及非碱性成分,利用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分别考察八角枫中生物碱及非碱性成分对RA的治疗作用,以药效为指标,筛选出八角枫治疗RA的有效部位。研究结果表明:(1)八角枫总提物(EA)可提高热板小鼠的痛阈时间,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并抑制二甲苯导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2)八角枫总碱(TA)、EA可明显抑制AA大鼠的关节肿胀、减小其关节评分指数,病理组织检查表明,TA、EA可抑制AA大鼠关节滑膜的增生,减少炎性细胞浸润,表明TA、EA对AA大鼠具有较好的疗效。(3)八角枫各组分连续灌胃8天后,分别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等生化指标;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并采用HE染色法,观察14天后八角枫各组分对大鼠肝脏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TA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明显升高,ALP和TBIL值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肝组织中的SOD含量降低而MDA含量升高,但均无显著性差异;EA组的各项生化指标未见异常。病理学检查表明,连续给予TA后,大鼠肝组织出现淤血、水肿等病变,EA组的肝细胞出现轻微水肿。
二、草药肌肉松弛剂—八角枫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药肌肉松弛剂—八角枫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八角枫及两种羊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抗炎、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第一章 八角枫属植物研究概况 |
1.1 我国八角枫属植物资源 |
1.2 八角枫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
1.2.1 生物碱类成分 |
1.2.2 酚苷类成分 |
1.2.3 木脂素及其苷类成分 |
1.2.4 倍半萜及其苷类成分 |
1.2.5 甲基环己烯单萜苷类成分 |
1.2.6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 |
1.2.7 黄酮苷类成分 |
1.2.8 三萜类成分 |
1.2.9 鞣花酸类成分 |
1.3 八角枫属植物的生物活性 |
1.3.1 提取物的生物活性 |
1.3.2 单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1.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两种八角枫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
2.1 前言 |
2.2 立题依据 |
2.2.1 材料和方法 |
2.2.2 实验结果 |
2.2.3 讨论 |
2.3 两种八角枫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2.4 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
2.5 实验部分 |
2.5.1 仪器与试剂 |
2.5.2 植物样品来源 |
2.5.3 提取与分离 |
2.6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6.1 新倍半萜生物碱的结构鉴定 |
2.6.2 倍半萜的结构鉴定 |
2.6.3 木脂素及木脂素苷的结构鉴定 |
2.6.4 已知苷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6.5 其它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7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2.8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羊耳蒜属植物研究概况 |
3.1 我国羊耳蒜属植物资源 |
3.2 羊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
3.2.1 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及其苷类成分 |
3.2.2 菲及联菲类成分 |
3.2.3 苯甲酸及苯甲酸苷类成分 |
3.3 羊耳蒜属植物的生物活性 |
3.3.1 抗炎活性 |
3.3.2 降血脂活性 |
3.3.3 抗肿瘤活性 |
3.3.4 降血脂活性 |
3.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两种羊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
4.1 前言 |
4.2 两种羊耳蒜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4.3 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
4.4 实验部分 |
4.4.1 仪器与试剂 |
4.4.2 植物样品来源 |
4.4.3 提取与分离 |
4.5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4.5.1 新苯甲酸苷的结构鉴定 |
4.5.2 已知苯甲酸及苯甲酸苷的结构鉴定 |
4.5.3 菲类及其衍生物的结构鉴定 |
4.5.4 新联菲类成分的结构鉴定 |
4.5.5 新菲苷类成分的结构鉴定 |
4.5.6 已知菲苷类成分的结构鉴定 |
4.5.7 新烯酸酯和烯酸苷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4.5.8 其它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4.6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4.7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抗菌活性筛选 |
5.1 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筛选 |
5.1.1 单体化合物对NF-κB激活的抑制作用 |
5.1.2 单体化合物对巨噬细胞RAW264.7生长的抑制作用 |
5.1.3 单体化合物对RAW264.7巨噬细胞NO生成的抑制作用 |
5.2 单体化合物抑菌活性的筛选 |
5.2.1 实验方法 |
5.2.2 实验菌株 |
5.2.3 实验结果 |
5.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6.2.1 金属螯合剂研究 |
6.2.2 联菲抗肿瘤活性研究 |
6.2.3 联菲生源途径研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2)苗药八角枫的药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药学研究 |
1.1 资源分布 |
1.2 形态特征 |
1.3 显微特征 |
1.3.1 八角枫花粉末的显微特征 |
1.3.2 八角枫根的显微特征 |
1.3.3 八角枫根粉末的显微特征 |
1.4 八角枫的胚胎学研究 |
2 化学成分 |
2.1 酚苷类成分 |
2.2 生物碱 |
2.3 其他成分 |
3 药理作用及毒性 |
3.1 药理作用[2, 22] |
3.1.1 肌肉松弛作用 |
3.1.2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3.1.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3.1.4 对平滑肌的作用 |
3.1.5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3.1.6 其他作用 |
3.2 毒 性 |
3.2.1 动物实验 |
3.2.2 中毒症状 |
3.2.3 中毒的预防及解救方法 |
4 临床应用[2, 5] |
4.1 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
4.2 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
4.3 复合麻醉 |
4.4 作为肌肉松弛剂 |
4.5 治疗心力衰竭 |
4.6 治疗坐骨神经痛 |
5 用法用量[8] |
5.1 内 服 |
5.1.1 煎水服 |
5.1.2 酒 浸 |
5.1.3 炖 肉 |
5.2 外 用 |
5.2.1 外薰、浸、泡、洗 |
5.2.2 外 敷 |
6 小 结 |
(5)八角枫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资源 |
2 生药学研究 |
2.1 组织横切面观察 |
2.2 粉末观察 |
2.3 鉴别生物碱成分(以同属瓜木作对比) |
2.3.1理化鉴别 |
2.3.2薄层鉴别 |
3 化学成分 |
3.1 生物碱 |
3.2 烯、醇、醚类 |
3.3 苷类 |
3.4 其它成分 |
4 药理作用 |
4.1 镇痛、消炎、抗风湿作用 |
4.2 肌肉松弛作用 |
4.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4.4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4.5 对平滑肌的作用 |
4.6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
4.7 其它作用 |
5 治疗疾病和民间的应用 |
5.1 辅助麻醉 |
5.2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
5.3 肩关节周围炎 |
5.4 治疗心力衰竭 |
5.5 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
5.6 不良反应 |
6 展望 |
(6)双斑獐牙菜和八角枫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双斑獐牙菜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引言 |
1 化合物的结构与名称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2 化合物对α-糖苷酶的体外抑制作用 |
2.3 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的抗氧化和肝脏、胰脏保护作用 |
2.3.1 对糖尿病大鼠血清和肝脏中MDA和SOD水平的影响 |
2.3.2 对糖尿病大鼠肝脏中CAT、GSH和GPx水平的影响 |
2.3.3 对糖尿病大鼠肝脏和胰脏组织的保护作用 |
2.4 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影响 |
2.4.1 对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的影响 |
2.4.2 对肝脏中GK和G6Pase活性的影响 |
3 实验部分 |
3.1 化学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 植物来源 |
3.3 提取分离 |
3.4 化合物1-6的酸水解反应 |
3.5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和波谱数据 |
3.6 化合物对α-糖苷酶的体外抑制活性实验 |
3.7 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的抗氧化和糖代谢作用实验 |
3.7.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7.2 实验动物与分组 |
3.7.3 抗氧化生化指标的测定 |
3.7.4 肝脏和胰腺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
3.7.5 肝糖原和肌糖原的检测 |
3.7.6 肝脏中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检测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八角枫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
引言 |
1 化合物的结构与名称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2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抗炎活性结果 |
2.2.1 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 |
2.2.2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NO的影响 |
2.2.3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PGE_2的影响 |
2.2.4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TNF-α的影响 |
2.2.5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IL-1β的影响 |
2.2.6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IL-6的影响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 植物来源 |
3.3 提取分离 |
3.4 化合物1-3的酸水解反应 |
3.5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和波谱数据 |
3.6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抗炎活性实验 |
3.6.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6.2 细胞培养及诱导 |
3.6.3 细胞增殖实验 |
3.6.4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炎症因子的测定 |
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八角枫属植物的资源、化学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 八角枫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及资源分布 |
2 八角枫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
2.1 生物碱类化合物 |
2.2 酚苷类成分 |
2.3 其他类成分 |
3 八角枫属植物的药理作用 |
3.1 抗菌作用 |
3.2 抗癌作用 |
3.3 抗糖尿病作用 |
3.4 抗氧化作用 |
3.5 抗炎作用 |
3.6 对平滑肌和骨骼肌的作用 |
3.7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3.8 其他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Ⅱ:双斑獐牙菜中新化合物的NMR谱 |
附录Ⅲ:八角枫中新化合物的NMR谱 |
(7)八角枫药理和毒理作用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八角枫化学成分 |
1.1 生物碱成分 |
1.2 其他成分 |
2 八角枫毒性作用 |
3 八角枫药理作用 |
3.1 抗炎止痛作用 |
3.2 对心脏、呼吸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3.3 对癌症的影响 |
3.4 其他药理作用 |
4 讨论 |
(8)八角枫药学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研究 |
1.1 酚苷类成分 |
1.2 生物碱 |
1.3 其他成分 |
2 药理研究及毒理研究 |
3 临床应用与中毒解救 |
3.1 功用主治 |
3.2 用法用量 |
3.3 临床治疗 |
3.4 毒副作用及其解救 |
4 结语 |
(9)通光藤和八角枫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列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通光藤化学成分研究 |
1.1 文献综述 |
1.1.1 形态特征及生境分布 |
1.1.2 通光藤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1.3 通光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2 研究思路 |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2 本课题的设计思想 |
1.3 实验部分 |
1.3.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3.2 提取和分离 |
1.4 结果与讨论 |
1.4.1 结果 |
1.4.2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八角枫化学成分研究 |
2.1 文献综述 |
2.1.1 形态特征及生境分布 |
2.1.2 八角枫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2.1.3 八角枫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2.2 研究思路 |
2.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2 本课题的设计思想 |
2.3 实验部分 |
2.3.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2.3.2 提取和分离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结果 |
2.4.2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 |
3.1 结果 |
3.2 创新点 |
3.3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版 |
(10)八角枫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部位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RA 简介 |
1.1.1. 关节滑膜 B 细胞 |
1.1.2. T 细胞 |
1.1.3.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
1.1.4. IL-1 |
1.1.5. TNF-a |
1.2. RA 的药物治疗 |
1.2.1. 国外治疗 RA 的进展 |
1.2.2. 国内中药治疗 RA 的研究进展 |
1.3. 八角枫中的化学成分 |
1.3.1. 挥发油类 |
1.3.2. 苷类 |
1.3.3. 生物碱类化合物 |
1.4. 八角枫的药理与毒理作用 |
1.4.1. 药理作用 |
1.4.2. 毒理作用 |
1.5. 八角枫的临床应用 |
1.5.1. 治疗 RA |
1.5.2. 其它关节类疾病 |
第二章 八角枫各组分的提取 |
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2.3. TA 提取条件的优化 |
2.3.1. 实验方案的确定 |
2.3.2. 实验结果的计算 |
2.3.3. 分析与讨论 |
2.4. 八角枫各组分的提取 |
2.4.1. EA 的提取 |
2.4.2. TA 的提取 |
2.4.3. 八角枫碱的提取 |
2.4.4. DA 组分的提取 |
2.5. TA 的理化检识 |
2.5.1. 试剂的配制 |
2.5.2. 生物碱的沉淀反应 |
2.5.3. 八角枫的薄层色谱鉴别 |
第三章 EA 抗炎、镇痛作用的初步研究 |
3.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3.2. 主要实验仪器 |
3.3. EA 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 |
3.3.1. 实验所需药品的配制 |
3.3.2. 预实验 |
3.3.3. 抗炎、镇痛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八角枫各组分对 RA 的治疗作用 |
4.1. 主要试剂及级别 |
4.2. 实验设备与型号 |
4.3. 八角枫各组分对 AA 大鼠的治疗作用 |
4.3.1. 分组与模型制备 |
4.3.2. 给药方法 |
4.3.3. 检测指标 |
4.3.4. 组织病理学检查 |
4.3.5. 统计学处理 |
4.4. 结果 |
4.4.1. 八角枫各组分对大鼠继发侧关节肿胀度的影响 |
4.4.2. 八角枫各组分对大鼠 AI 的影响 |
4.4.3. 八角枫各组分对 AA 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八角枫各组分对大鼠的肝脏毒性 |
5.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5.1.1. 八角枫各组分供试品 |
5.1.2. 实验动物 |
5.1.3. 实验材料及级别 |
5.1.4. 设备与型号 |
5.2. 八角枫各组分对大鼠肝脏毒性的研究 |
5.2.1. 分组与给药方法 |
5.2.2. 灌胃期间中毒症状观察 |
5.2.3. 组织病理学检查 |
5.2.4. 大鼠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5.2.5. 大鼠肝脏系数测定 |
5.2.6. 大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总蛋白含量的检测 |
5.2.7. 统计学分析 |
5.2.8. 实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EA 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 |
6.2. EA 和 TA 对 RA 具有较好的疗效 |
6.3. EA 对大鼠肝脏的毒性较小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草药肌肉松弛剂—八角枫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八角枫及两种羊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抗炎、抗菌活性研究[D]. 任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2]苗药八角枫的药学研究进展[J]. 刘毅,徐莛婷,赵波,吴婷,蔡晓青.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2(01)
- [3]八角枫碱肌肉松弛作用的研究[J]. 浙江医科大学. 新医药学杂志, 1974(10)
- [4]草药肌肉松弛剂—八角枫的初步研究[J]. 浙江医科大学. 中草药通讯, 1971(01)
- [5]八角枫的研究进展[J]. 徐佳佳,翟科峰,董璇,斯佳丽,胡梦雪,黄琳,张克凤.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02)
- [6]双斑獐牙菜和八角枫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D]. 岳跃栋.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7]八角枫药理和毒理作用的研究现状[J]. 张译敏,廖秀玲,王雪妮,庞宇舟.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9(19)
- [8]八角枫药学研究概况[J]. 吴一飞,巩江,赵婷,范文娟,范存刚,李鑫,倪士峰.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0)
- [9]通光藤和八角枫化学成分的研究[D]. 李咏梅. 贵州大学, 2008(02)
- [10]八角枫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部位的筛选[D]. 张威.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