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3D显示输出

电脑3D显示输出

一、计算机的三维显示输出(论文文献综述)

邓强[1](2019)在《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维度研究》文中指出三维动画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现代社会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与相关应用领域进行融合,产生了新的媒介形式与艺术类别。三维动画技术与艺术的双重属性结合现代社会文化、产业经济等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及外延。本论文围绕20世纪末兴起的三维动画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三维动画的定义、特征、应用领域及其与造型艺术、电影艺术、传统动画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对三维动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资料梳理,重点分析了三维动画的技术基础与艺术形式、社会功能与文化形态、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三维动画的维度构成概念,基于这一概念对三维动画艺术创作中技术与艺术、认知与体验、经济与文化等维度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及个案研究法,对三维动画自1972年萌芽至今各个阶段的技术发展、艺术形式、创作流程、代表作品进行较为全面的资料收集与整理。通过数据分析法及归纳总结法,以互联网权威数据中心对于全球范围内自1995年至2018年上映的三维动画电影的数量及票房情况、三维动画出现后历届奥斯卡动画短片提名及获奖情况、中国三维动画创作及生产情况进行数据采集。从创作时间、创作国家、作品题材、艺术风格、创作特征等进行多角度的比对分析,论证三维动画现阶段的经济、文化与形式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发展特征。结合创作实践经验,对于维度概念在三维动画创作流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方式进行了解析,强调维度概念在技术、技巧、艺术表现中所起到的的重要作用;并对于三维动画艺术创作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联系我国三维动画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个人观点。笔者力求通过本文进行三维动画的创作实践技巧总结及基础理论框架的建构。为三维动画的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创作理念和研究思路。

张凤军,戴国忠,彭晓兰[2](2016)在《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机交互是虚拟现实的核心技术之一,对推进虚拟现实广泛应用和提高用户的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感器和其他硬件技术的发展,目前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着重回顾与分析了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范式;三维交互、手势交互、手持交互、语音交互、触觉交互和多通道交互等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交互技术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最后给出需要进一步致力研究解决的若干问题.

郭翌[3](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配准方法在放疗计划系统DeepPlan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学影像配准方法在肿瘤放疗中具有广泛应用。目前图像配准方法主要是基于图像强度的配准方法,该类方法存在难以寻找合适的相似性测度以及迭代计算耗时过长等问题。由于深度学习技术在寻找数据内在属性方面具有极强的能力,因此已有部分研究报道了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配准中的应用,然而现阶段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基于有监督网络的图像配准难以通过传统方法得到更好的目标结果。(2)基于无监督网络的图像配准缺乏参考数据作为结果对比且多为单向网络,难以达到符合临床要求的配准精度。(3)配准结果没有统一的衡量指标。本博士课题的目的是研究和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配准方法,并集成到放疗计划系统DeepPlan开展应用研究。具体研究目标为构建基于神经网络的三维单/多模态医学影像配准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三维可视化程序对配准结果进行显示,同时将配准模块与可视化模块嵌入DeepPlan。为实现以上目标,本文计划完成以下三个任务:(1)在全卷积神经网络与生成对抗网络上添加基于外轮廓信息的损失函数与模态无关邻域描述符损失函数并引入了循环一致性方法使二者适用于三维医学影像刚性配准与形变配准,并测试与验证其性能。(2)基于OpenGL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开发医学影像三维可视化程序,对配准结果图像、器官三维图像、数字重建影像等进行显示,通过结合轮廓线拼接法与等值面法解决器官轮廓多连通区域的连接问题。(3)编写配准程序以及可视化程序接口并嵌入DeepPlan中。本博士课题首先基于Python与Pytorch工具搭建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环境并采用基于外轮廓信息的损失函数与模态无关邻域描述符损失函数(Modality Independent Neighbourhood Descriptor,MIND)提出了无监督刚性配准网络。在刚性配准网络基础上,本博士课题引入循环一致性方法并增加了循环损失函数提出了一种无监督的形变配准网络来提升形变配准的精度与稳定性。为了对配准前后图像进行显示,基于OpenGL图形库开发了多种医学影像三维可视化算法,包括基于CT值信息的可视化方法与基于轮廓信息的可视化方法。最后将图像配准程序与可视化程序嵌入DeepPlan中测试其应用。在结果方面,本博士课题以74例MR-CT盆腔影像以及98例CT-CT头颈部影像作为训练与测试数据集,同时计算了测试病例器官组织轮廓的戴斯相似性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DSC)与平均表面距离(Average Surface Distance,ASD)作为评价指标,所有器官均由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的专家们预先勾画。为了对比配准结果,将本文方法与专业的开源配准软件Elastix进行对比。对于多模态刚性配准,配准前图像勾画器官平均Dice系数与ASD值分别为0.398与13.93mm,采用Elastix软件配准后平均Dice系数与ASD值分别为0.748与6.87mm,采用本文方法配准后平均Dice系数与ASD值分别为0.753与6.49mm,在配准时间方面Elastix软件平均耗时13s,而本文提出方法小于0.1s。对于多模态形变配准,配准前图像勾画器官平均Dice系数与ASD值分别为0.433与14.19mm,采用Elastix软件配准后平均Dice系数与ASD值分别为0.761与4.00mm,采用本文方法配准后平均Dice系数与ASD值分别为0.803与2.66mm,在配准时间方面Elastix软件平均耗时64s,本文提出方法小于0.1s。结果表明对于刚性配准本文方法的配准精度与Elastix软件相当,但大幅提高配准速度,而对于形变配准本文方法在提升配准速度的同时也提高了配准精度。在得到配准结果之后,本博士课题开发了基于CT值信息与基于轮廓信息的医学影像三维可视化算法成功对图像配准结果与三维影像进行显示,同时将配准算法以及可视化算法进行了接口开发并嵌入放射治疗计划系统DeepPlan中并通过临床实际病例测试了算法的应用。本博士课题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采用基于外轮廓信息的损失函数与模态无关邻域描述符损失函数构建了无监督刚性配准网络,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循环一致性方法的无监督式FCN网络进行形变配准,相比于传统配准方法提升了配准精度与稳定性并降低配准时间。(2)结合轮廓线拼接法与等值面法解决了器官轮廓多连通区域的连接问题。

苏衍峰[4](2019)在《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动态全息三维显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维显示技术可以提供人眼所需的立体视觉信息,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军事、娱乐等领域,其中全息三维显示技术能够完整地记录和再现三维物体的全部信息(包括振幅信息和位相信息),提供人眼所需的全部立体感知,因而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真三维显示方法。然而,由于目前的全息记录材料的刷新速率有限,导致传统的光学全息难以满足实时动态的显示需求。近年来,随着空间光调制器(SLM)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基于SLM的动态全息三维显示技术逐渐成为了三维显示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受困于现有的工艺条件和掌握的技术手段,当前SLM的结构参数与高质量全息视频显示需求的SLM的结构参数之间仍然存在差距,直接导致了SLM的空间带宽积受限,从而使得基于SLM的全息三维显示系统的显示效果不能尽如人意。此外,由于三维物体往往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及庞大的信息量,导致全息图的计算数据量和刷新数据量也较为庞大,从而也限制了实时动态全息三维显示技术的发展。本论文围绕基于SLM的动态全息三维显示技术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动态全息三维显示为研究目标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系统性地研究了基于SLM的全息显示机理,重点讨论了全息显示的特征参数,包括分辨率、尺寸和视角,详细分析了 SLM的结构参数对全息再现像的各个特征参数的影响。在再现像分辨率的分析中,分别利用了像素数、点扩散函数(PSF)和调制传递函数(MTF)对全息再现像的分辨率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在再现像尺寸的分析中,分析了再现像尺寸受限的原因,并利用多SLMs全息再现像拼接的方法实现了再现像尺寸的放大,且指出了此方法未来的可拓展性;在再现像视角的分析中,归纳了典型的再现像视角拓展方法,指出了多SLMs曲面拼接方法的有效性与可拓展性,并利用两个SLMs的曲面拼接搭建了全息再现像视角拓展实验验证系统,实现了全息显示的视角拓展。(2)详细阐述了典型的三维物体全息图的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层析法的优势并重点讨论了层析法中深度信息的表达问题,在傅里叶全息显示系统中利用程控变焦透镜来表达深度信息实现了多平面三维显示,并以增强现实显示为应用背景设计了多平面全息增强现实三维显示系统且进行了实验验证,为简化系统光路又提出了利用离轴全息透镜作为图像融合元件的系统优化方法,并实验制作了离轴全息透镜且搭建了优化实验系统;在菲涅尔全息显示系统中利用菲涅尔衍射距离来表达深度信息计算了三维物体的层析菲涅尔全息图并进行了动态光学重建。以双视三维显示为研究目标,提出了基于零级抑制光栅的全息双视三维显示及其增强现实显示方法,理论设计并实验制作了所需的零级抑制光栅,且搭建了全息双视三维显示系统及其增强现实显示系统,并利用层析菲涅尔衍射算法计算了用于全息双视三维显示系统的合成全息图,实现了可供两人同时观看的全息双视三维显示及其增强现实显示的效果。(3)提出了基于单空间光调制器和光栅导光板的双目全息三维显示方法及其增强现实显示方法,理论设计并实验制作了所需的光栅导光板,搭建了双目体视三维显示系统及其增强现实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分析了体视三维显示中存在的辐辏调焦矛盾的产生原因,并提出了将三维物体全息图生成方法引入到上面提出的双目三维显示系统中来解决辐辏调焦矛盾的方案,实验得到了能够同时提供视差感和深度感的双目全息真三维显示的效果。提出了基于双空间光调制器的双目增强现实全息三维显示方法,实验搭建了双目增强现实全息三维显示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且编写了全息图同步播放控制系统软件,实现了双目动态增强现实全息真三维显示的效果。(4)提出了基于单空间光调制器和定向衍射屏的多视点全息体视三维显示方法,理论设计并实验制作了所需的定向衍射屏,搭建了多视点全息体视三维显示实验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上得到了无串扰的多视点动态体视三维显示的效果。提出了基于多空间光调制器拼接的多视点全息体视三维显示优化方法,利用两个空间光调制器搭建了多视点全息体视三维显示优化实验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上得到了全视差体视三维显示和分辨率提高的水平视差体视三维显示的效果。详细分析了多视点全息体视三维显示技术中的关键技术指标(图像分辨率),并指出了图像分辨率未来的优化方向。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5](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施逸乐[6](2013)在《彩色计算彩虹全息实用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计算全息显示技术是基于波前再现的真三维显示技术,它是信息时代光学全息发展的必然。像光学全息显示一样,计算全息显示效果可与人眼三维视觉特性完全匹配。计算全息不仅可以全面地编码实际光波的振幅和相位,而且能综合出世间不存在的物体波前,因而具有独特的优点和极大的灵活性,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三维显示技术。随着计算机性能、高分辨率图像显示器件、可擦写大面积高分辨率记录材料以及微纳米制造等一系列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计算全息的三维显示技术应用研究已成为目前三维显示研究重要方向之一。本论文基于文献调研和研究实践,针对目前制约计算全息显示技术进步的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实,开展彩色计算全息实用技术的研究。至今为止,彩色计算全息颜色匹配都默认按照彩色数字图像的颜色匹配方法进行匹配。从理论上来讲这种颜色匹配方法是不严格的,而且在实践中也表明采用这种颜色匹配方法时,全息再现像与计算全息彩色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颜色差异。尽管如此,由于人眼颜色视觉的恒常性,在某些对颜色质量要求不高的场合仍然可以被勉强接受。事实上,彩色计算全息作为一项实用的彩色再现技术,必须要对其建立一套有严格理论依据的颜色传递及匹配方法,本论文从色度学颜色匹配和传递原理出发,对彩色计算全息技术的整个颜色传递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给出了计算机显示色系下彩色全息目标的颜色量与最终彩色全息图编码时,三原色物光波振幅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计算彩色菲涅耳全息和计算彩色彩虹全息,实现了高质量的计算全息彩色显示。根据彩色全息图光栅结构与三原色波长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单波长彩色计算全息术,仅仅采用单一计算波长即可将彩色物体三维信息编码到全息图中。在此基础上结合二步法光学全息术基本原理,设计了基于波前再现的彩色计算彩虹全息术算法模型,实现了单波长计算的实际彩色物体和虚拟彩色物体彩虹全息彩色三维显示。针对彩色彩虹全息显示的特点,论文详细分析了彩色计算彩虹全息术的颜色复现机理,给出了其颜色复现三原色的计算方法,讨论了彩色计算彩虹全息术颜色复现质量与计算参量的关系,通过彩色显示常用颜色样品为全息图计算物体,计算其彩色彩虹全息图,并通过自行研制的高分辨率计算全息图直写系统输出成为可实际光学再现的彩虹全息图,并通过实际测量,对彩色全息像的颜色复现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为高保真度颜色复现质量彩色彩虹全息图的制作提供技术依据。全息再现像的视场是影响三维显示效果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指标,就目前计算机性能而言,大视场的全息图计算并不是难题,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将大视场的计算全息图低成本快速地输出成为可进行实际光学再现的全息图。我们充分利用计算全息和光学全息各自的优势,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光学结合的大视场全息显示技术,利用适当幅面的计算全息图结合光学全息制作得到了幅面比计算全息图大得多的彩色彩虹全息图。论文首先分析了计算全息信息量与三维显示的关系,给出了基于计算机和光学联合的彩色彩虹全息显示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制等效彩色全息图算法,将大视场的物体信息编码到一张幅面较小的计算全息图中,通过高分辨率计算全息图直写系统输出成为可实际光学再现的等效彩色全息图,并采用激光再现即可将大视场物光波信息还原,再引入参考光与之干涉即可制作得到大视场彩色彩虹全息图。论文给出了理论设计和实验结果。

陆颖隽[7](2013)在《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数字图书馆是信息时代传统图书馆的延伸与发展,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个分布式的、无时空限制、便于使用、超大规模的信息中心,具有一种全新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已成为当今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趋势。数字图书馆的迅速发展,既对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同时又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图书馆新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图书馆学的热门研究课题。几千年的图书馆发展历史已经证明,新技术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虚拟现实(VR)技术诞生至今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被认为是本世纪计算机领域最重要、最新奇的研究之一,被认为是21世纪关键的高新技术之一,具有多感知、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等特征,是集成了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技术。数字图书馆将包括传统图书馆的纸质文献在内的资源数字化,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则使之前数字图书馆二维的、平面的信息资源还原原始形态,变为三维的、立体的信息资源,并将拓展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范围,给数字图书馆带来根本性的变革。研究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尤其是当前三网融合、物联网建设的环境下,对促进、推动我国数字图书馆科学的、快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VR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基础、VR系统的构成与实现、VR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VR技术在数字图书馆虚拟空间、三维信息资源建设、可视化信息检索、虚拟参考咨询、远程遥控技术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探讨。全文约14.5万字,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VR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基础以及VR系统的构成与实现。由于外来语的原因,我国学者对VR (Virtual Reality)的翻译有着许多不同的称谓和解释,国内外学者对VR的定义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笔者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VR的释义以及定义,提出了个人的意见和想法。对于VR系统的构成特别强调了人是VR系统的主体,人决定了VR的实现与应用。第二章从信息社会发展、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以及优势互补、创新服务的角度论述了VR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应用的必要性;从“三网”融合与物联网建设、图书馆的技术情结、VR技术的特征等方面分析了VR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随着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千年的图书馆发展历史已经证明,新技术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从“三网”融合与物联网建设,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予以研究。“三网”的融合与物联网的建设,为VR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提供了高速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和性能优异、价格低廉传感设备的支持。第三章从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的原理与特点入手,通过基于VRML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空间设计,从VR系统四种类型全面探讨了VR技术在数字图书馆虚拟空间的应用,分析VR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目前阶段纯软件VR技术方式是我国数字图书馆的最佳选择,纯软件VR技术方式与Internet技术结合起来的分布式VR系统,是数字图书馆应用的发展方向。第四章通过利用HTML、JavaScript、VRML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实现,对二维信息资源和三维信息资源进行了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三维信息资源兼有传统纸质媒介和二维数字资源两者的优势,实现技术要求不高,便于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和服务,非常适合于数字图书馆应用,但也存在一些困难,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改进,任重而道远。第五章从信息检索的可视化与三维虚拟参考咨询的角度,对目前VR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三维可视化信息检索、虚拟参考咨询的案例进行了梳理,对VR技术在数字图书馆服务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改进数字图书馆三维可视化信息检索和虚拟参考咨询的建议。最后的结语部分,对VR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研究做了小结,并对后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李敏[8](2019)在《基于集成成像的高分辨率三维重构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三维集成成像技术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因其具有连续视差、无需佩戴眼镜和完整的视场等优点,使得这种裸眼立体显示技术具有长远的前景。但是由于集成成像系统的固有特性,使通过三维立体重构得到的目标场景分辨率较低,成像效果差。因此本文通过对集成成像分辨率的研究,提出两种的方法来提高基于LED大屏幕的集成成像重构分辨率。本文首先提出基于亚像素复用技术的时分复用方法提高集成成像重构图像分辨率。通过研究三维集成成像系统重构过程的降质效应,提出通过增加固定显示阵列单元的像素点信息来提高显示分辨率。根据亚像素复用算法实现三维场景元素图像像素点信息的重复利用,得到具有新信息的元素图像阵列,再通过高帧率LED大屏幕快速的输出的元素图像阵列,利用人眼暂留效应,使得这组元素图像阵列信息通过一个平面显示,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有限显示阵列信息容量从而达到提高重构图像的显示分辨率的目的。提出基于超分辨率重建的时分复用方法提高集成成像重构分辨率。为了使时分复用的元素图像阵列之间含有更多的场景信息,首先通过正则化算法对一组具有平行位移的元素图像阵列进行超分辨率重建,对重建后的高分辨率图像进行像素点提取,得到一组同像素数的图像,且各图像像素点周围具有不同的场景信息,再通过时分复用的方式,利用高帧率LED大屏幕提高播放速度,将这组元素图像信息通过一个平面显示,更加突出了三维场景的细节信息,以此提高重构图像的显示分辨率。本文通过3Ds Max软件完成元素图像的采集过程,使用微透镜阵列和高帧率LED大屏幕完成光学重构过程,通过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亚像素复用技术和超分辨率重建技术的时分复用来提高集成成像重构图像分辨率的方法是可行的,在主观上重构分辨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三维物体重构效果更加真实,边缘细化、立体,细节部分更加突出,实现了提高重构图像的显示分辨率的目的。

丁伟翠[9](2012)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及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依托“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以航天测绘所采集的SRTM 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中国陆地范围的全国数据进行了无缝拼接及数据的投影转换等一系列操作,提出了基于组件式GIS建立全国1:50万栅格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基于C#+ArcGIS Engine10扁程开发,并综合使用ArcGIS、MapGIS、Global Mapper、CoreDraw等专业GIS及制图软件与实际地质图件相结合,实现了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并对部分功能进行了相应拓展。该DEM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地质制图中,实现自定义区域数据提取,还可以快速进行坡度、坡向、剖面线等地学分析,例如湖南省、海南省等相对典型区域进行了该系统中提取的DEM数据在地质制图中的具体应用研究,而且将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拓展应用于月球地质制图实验研究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多种GIS软件,进行全国DEM数据空白区域的填补与数据的拼接工作,并有效实现不同来源、不同椭球体、不同高程基准、不同投影的DEM数据的无缝拼接,DEM栅格数据与矢量地理基础数据、地质资料数据等的地图匹配。(2)首次在全国陆地范围内建立了应用于地质制图的1:50万网格DEM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但能分幅检索,还能按行政区划界线和任意多边形检索,具有能任意转换地图投影和比例尺等功能,能更大范围地服务于地学研究单位和社会生产单位。(3)将等高线法、分层设色法和地貌晕渲法等制图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应用于地质制图中,主要采用DEM HillShade地貌晕渲的方法进行三维可视化的表达的同时实现了静态可视化与交互式动态可视化两种图件表现方式,既可以将整个地形区以二维或者三维图形图像形式显示成一幅图,又可以实现数据库中的地形数据交互式浏览。(4)DEM数据管理系统改变了我国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件空间数据库结构和图面的表现形式,图面上除了传统地质图件中地理底图外,可以选择性匹配DEM影像底图图层,叠加地质体的颜色和花纹,产生三维立体效果,图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明显增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质图件表达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地质图件的表现形式,促进我国地质制图的技术水平向前进了一大步。(5)DEM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在与相应的地质图匹配时,可以检验第四系的界线、断层线的位置精度,当与DEM影像不协调时,可以适当移动界线的空间位置,从而提高地质图件表达的位置精度。(6)将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的实现方法拓展到了月球DEM数据库建立,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既证实思路与设计具有很好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同时也对其他行星地质编图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国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在在典型区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变了传统的地质图件的表达形式,提高了图件精度,有利于地质成矿、灾害区划、土地利用等规律的总结和探寻,具有很强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安喆[10](2019)在《光学透射式平视显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增强现实技术旨将计算机产生的虚拟图像,实时地叠加到真实环境中,使人眼观察到虚实融合的场景,从而实现对真实环境信息的增强。光学透射式平视显示系统将虚拟图像直接投射到人眼视线前方,能够保证清晰的视点与背景,是目前增强现实中主要的实现形式之一,其关键技术的发展备受关注。目前,在光学透射式平视显示系统的关键技术中,仍然存在系统标定精度不够高、三维跟踪注册精度较低或不稳定等问题,且场景信息的提取对相机姿态求解的结果也有所影响。本文围绕上述几个技术难点,研究光学透射式平视显示系统中的系统标定、场景信息提取、三维跟踪注册等关键技术,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光学透射式平视显示系统中的标定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光学显示图像畸变与相机成像畸变校正的标定方法。首先通过分析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定义不同的坐标系。由于在标定时相机与光学显示系统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虚拟图像畸变,因此在建立系统的标定模型时,将相机与光学显示部分的畸变考虑进去,并进行校正。利用非线性回归估计方法对模型求解,计算出系统标定参数,提高了光学透射式平视显示系统的标定精度。2、提出一种基于特征点云匹配的三维跟踪注册方法。算法将相机的姿态估计问题转化为点云的匹配问题,将获取的二维图像信息转换为三维点云,在点云间直接建立相机的姿态估计模型,得到姿态变换矩阵。这样不仅提高了算法的计算速度,也保证了三维跟踪注册算法的精度。3、传感器在获取图像时,若特征点无法被有效地保留,导致特征数量较少,则直接影响三维跟踪注册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语义分割的方式获取场景中的内容,语义分割能够使三维跟踪注册更加稳定,提高三维跟踪注册的精度。因此,设计一种基于改进的单发多框检测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无需事先提取特征,而是采用学习的方法对网络进行训练。网络前端采用VGG-16网络对图像特征图进行上采样,然后逐层恢复特征图的大小,在得到场景中目标分类结果的同时,获取不同目标的像素分类结果,即场景的语义内容信息。4、为了使三维跟踪算法能够适应具有一定结构复杂度的场景,结合场景的语义分割结果,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约束的三维跟踪注册算法。算法利用所提取的不同目标的像素分类结果,将目标的二维图像转换为三维语义目标点云,并根据语义点云间的多目标约束,建立姿态估计模型,得到注册矩阵。在一般场景下,为了使三维跟踪算法更加稳定,提出一种基于灰度-几何约束的三维跟踪注册方法,融合图像帧之间的灰度信息与几何信息,将灰度约束与几何约束同时建模,在保证算法精度的同时提高了算法的稳定性。最后,搭建了应用于辅助驾驶的光学透射式平视显示原型系统。通过分析驾驶环境,设计光学显示系统,结合所提算法,实现对道路信息的增强。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实时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从而提高了驾驶安全。

二、计算机的三维显示输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的三维显示输出(论文提纲范文)

(1)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 动画发展概述
        2 三维动画的社会应用
    二 研究文献综述
        1 计算机三维图形学研究
        2 三维动画技术及创作流程研究
        3 三维动画发展历程研究
        4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研究
    三 研究对象及目标框架
        1 研究对象的界定
        2 研究的预定目标
        3 研究的概念框架
    四 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2 研究中拟突破的难题
        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4 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1 三维动画的概念综述
    1.1 三维动画的定义及特征
    1.2 三维动画的应用领域
    1.3 三维动画与传统艺术的关系
        1.3.1 与造型艺术的关系
        1.3.2 与电影艺术的关系
        1.3.3 与传统动画的关系
2 三维动画的发展历程
    2.1 三维动画在20世纪的发展
        2.1.1 20世纪70年代萌芽时期
        2.1.2 20世纪80年代探索时期
        2.1.3 20世纪90年代确立时期
    2.2 三维动画在21世纪的发展
        2.2.1 2000-2009年发展时期
        2.2.2 2010-2018年成熟时期
    2.3 三维动画工具及创作流程的发展
        2.3.1 三维动画工具的进化
        2.3.2 三维动画创作流程的确立
3 三维动画技术构成及艺术风格流变
    3.1 三维动画的技术基层
        3.1.1 三维造型及运动技术
        3.1.2 三维着色及渲染技术
        3.1.3 特定对象模拟技术
    3.2 三维动画的艺术形式变迁
        3.2.1 技术风格阶段
        3.2.2 复制现实阶段
        3.2.3 强化真实阶段
    3.3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研究的关键问题
        3.3.1 三维动画阶段性特征数据分析
        3.3.2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研究的关键问题
4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的构成维度
    4.1 技术与艺术维度
        4.1.1 传统动画基础上的技术突破
        4.1.2 数字技术语境下的美学建构
        4.1.3 创作流程中的时空维度架构
    4.2 认知与体验维度
        4.2.1 视觉真实感与认知经验
        4.2.2 视觉成像原理与审美心理
        4.2.3 体验方式的维度限制与扩展
    4.3 经济与文化维度
        4.3.1 三维动画的全球化现象
        4.3.2 视觉文化与肯定的文化
        4.3.3 本土文化特色与时代精神
5 维度概念在三维动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5.1 前期设计中的维度转换
        5.1.1 概念设计中的绘制与创建
        5.1.2 模型制作中的编辑与深入
        5.1.3 造型表现中的形体与结构
        5.1.4 纹理绘制中的映射与包裹
        5.1.5 风格界定中的写实与概括
    5.2 中期制作中的维度控制
        5.2.1 造型立体感的强化与削弱
        5.2.2 场景空间感的缩放与变换
        5.2.3 渲染方式的离线与实时
        5.2.4 创作过程中的确定与随机
        5.2.5 动画角色的表演与操控
    5.3 后期整合中的维度调整
        5.3.1 后期合成的层体建立
        5.3.2 视觉重点的组织调整
        5.3.3 镜头剪辑的时间变化
6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发展趋势
    6.1 应用领域与传播媒介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6.1.1 社会功能促使视觉风格的突破
        6.1.2 媒体样式的发展影响实现方式
    6.2 关键技术发展对创作的促进
        6.2.1 艺术与技术的衔接
        6.2.2 创作主体的个人化
    6.3 尖端技术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的契机
        6.3.1 交互与生物传感技术实现互动沉浸体验
        6.3.2 深度学习技术挖掘自主模拟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配准方法在放疗计划系统DeepPlan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放射治疗
    1.2 医学影像处理
    1.3 深度学习技术
    1.4 医学影像可视化
    1.5 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1.6 论文目的与任务
    1.7 论文内容安排
    1.8 研究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基于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配准方法
        2.1.1 神经网络结构与环境搭建方法
        2.1.2 基于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刚性配准方法
        2.1.3 基于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形变配准方法
    2.2 医学影像三维可视化方法
        2.2.1 基于CT值信息的器官可视化方法
        2.2.2 基于CT值信息的数字影像重建方法
        2.2.3 基于轮廓信息的器官可视化方法
        2.2.4 GPU加速渲染方法
    2.3 接口开发与嵌入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2.3.1 基于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配准接口开发方法
        2.3.2 医学影像三维可视化接口开发方法
        2.3.3 接口嵌入DeepPlan方法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基于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配准结果
        3.1.1 神经网络结构与环境搭建结果
        3.1.2 基于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刚性配准方法
        3.1.3 基于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形变配准方法
    3.2 医学影像三维可视化结果
        3.2.1 基于CT值信息的器官可视化结果
        3.2.2 基于CT值信息的数字影像重建结果
        3.2.3 基于轮廓信息的器官可视化结果
        3.2.4 GPU加速渲染结果
    3.3 接口开发与嵌入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结果
        3.3.1 基于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配准接口开发结果
        3.3.2 医学影像可视化模块接口开发结果
        3.3.3 接口嵌入DeepPlan结果
    3.4 讨论
        3.4.1 基于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配准
        3.4.2 医学影像三维可视化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动态全息三维显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三维显示概况
    1.2 体视三维显示
        1.2.1 基于几何光学原理的自由立体三维显示
        1.2.2 基于衍射光学原理的自由立体三维显示
    1.3 真三维显示
        1.3.1 集成成像三维显示
        1.3.2 体三维显示
        1.3.3 全息三维显示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全息显示基本理论与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计算全息基本理论
        2.2.1 标量衍射理论
        2.2.2 全息图的计算
        2.2.3 位相型全息图的编码
    2.3 全息图的输出与空间光调制器
    2.4 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全息显示
    2.5 全息再现像的特征参数的分析与优化
        2.5.1 再现像的分辨率
        2.5.2 再现像的尺寸
        2.5.3 再现像的视角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全息三维显示及其增强现实应用
    3.1 引言
    3.2 基于层析法的三维物体计算全息图的生成与显示
        3.2.1 基于程控变焦透镜的多平面全息三维显示
        3.2.2 多平面全息增强现实三维显示
        3.2.3 基于离轴全息透镜的多平面全息增强现实三维显示系统优化
        3.2.4 基于菲涅尔衍射的全息三维显示及其动态显示
    3.3 基于零级抑制光栅的全息双视三维显示
        3.3.1 全息双视三维显示原理与系统
        3.3.2 用于全息双视三维显示的合成位相型全息图的生成
        3.3.3 零级抑制光栅的设计理论与参数计算
        3.3.4 零级抑制光栅的制作与测试
        3.3.5 全息双视三维显示实验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双目全息三维显示
    4.1 引言
    4.2 基于单空间光调制器的双目全息三维显示
        4.2.1 双目全息体视三维显示
        4.2.2 辐辏调焦矛盾
        4.2.3 双目全息真三维显示
    4.3 基于双空间光调制器的双目全息三维显示
        4.3.1 系统设计与实验验证
        4.3.2 全息图同步播放控制系统
        4.3.3 双目动态全息真三维显示实验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多视点全息体视三维显示
    5.1 引言
    5.2 基于单空间光调制器和定向衍射屏的多视点全息体视三维显示
        5.2.1 多视点全息体视三维显示原理
        5.2.2 用于多视点全息体视三维显示的菲涅尔位相型全息图的生成
        5.2.3 定向衍射屏的设计
        5.2.4 定向衍射屏的制作
        5.2.5 多视点全息体视三维显示实验
    5.3 基于多空间光调制器拼接的多视点全息体视三维显示优化
        5.3.1 多视点全息体视三维显示优化原理
        5.3.2 全视差多视点全息体视三维显示实验
        5.3.3 分辨率提高的多视点全息体视三维显示实验
    5.4 多视点全息体视三维显示中的图像分辨率的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受理的专利
致谢

(5)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6)彩色计算彩虹全息实用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学全息术发展综述
    1.2 计算全息三维显示概述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彩色计算全息术颜色传递及匹配
    2.1 彩色计算全息术颜色传递过程
    2.2 电子显示色系和彩色计算全息色系之间的关系
    2.3 计算全息物光波振幅和色度数据之间的关系
    2.4 彩色计算全息颜色传递实验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彩色计算彩虹全息术及其颜色复现质量评价
    3.1 基于波前再现的计算机制彩色彩虹全息术
    3.2 计算机制彩色彩虹全息术颜色复现机理及其三原色
    3.3 彩色计算彩虹全息术颜色复现误差与颜色评价原理
    3.4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计算机和光学联合的二步彩虹全息显示技术
    4.1 计算全息图信息量与三维显示的关系
    4.2 基于计算机和光学联合的二步彩虹全息显示基本理论
    4.3 大视场彩色彩虹全息显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0.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0.4 创新之处
        0.4.1 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0.4.2 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1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基础
    1.1 虚拟现实的概念
        1.1.1 关于Virtual的释义
        1.1.2 关于Reality的释义
        1.1.3 我国学者对Virtual Reality的翻译
    1.2 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
        1.2.1 狭义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
        1.2.2 广义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
        1.2.3 有关虚拟现实技术的其它定义
    1.3 虚拟现实的特征与类型
        1.3.1 虚拟现实的特征
        1.3.2 虚拟现实的类型
    1.4 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与软件、硬件结构
        1.4.1 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
        1.4.2 虚拟现实系统的主体——人
        1.4.3 虚拟现实系统的软件、硬件结构
    1.5 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
        1.5.1 国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
        1.5.2 国内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
2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应用的必要性
        2.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2.1.2 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需要
        2.1.3 有利于优势互补、创新服务模式
    2.2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
        2.2.1 “三网”融合与物联网建设提供了网络和传感设备的支持
        2.2.2 图书馆的技术情结有利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2.2.3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适用于数字图书馆
3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虚拟空间的应用
    3.1 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空间应用广泛
        3.1.1 虚拟空间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3.1.2 虚拟空间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
    3.2 基于VRML图书馆虚拟空间的实现
        3.2.1 VRML的工作原理
        3.2.2 VRML的特点
        3.2.3 VRML场景的编辑与浏览
        3.2.4 基于VRML的图书馆虚拟空间设计
    3.3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虚拟空间应用的思考
        3.3.1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便利创建数字图书馆虚拟空间
        3.3.2 360°全景的高性价比适应于数字图书馆建设
        3.3.3 VRML生成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空间特点突出
        3.3.4 数字图书馆虚拟空间应用的启示
4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应用
    4.1 虚拟现实与三维信息资源建设
        4.1.1 三维信息具有二维信息无法显示的多种特征
        4.1.2 数字图书馆建设三维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4.2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三维信息资源的实现
        4.2.1 VRML实现三维文字信息的建设
        4.2.2 VRML实现三维图像信息的建设
    4.3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思考
        4.3.1 虚拟现实技术提升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维度
        4.3.2 虚拟现实技术丰富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内涵
        4.3.3 数字图书馆三维信息资源应用的启示
5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和参考咨询的应用
    5.1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的应用
        5.1.1 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的可视化
        5.1.2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的可视化
        5.1.3 信息检索中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思考
    5.2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的应用
        5.2.1 虚拟现实技术使参考咨询可视化变得灵活生动
        5.2.2 虚拟会议系统在参考咨询中的应用
        5.2.3 参考咨询中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思考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8)基于集成成像的高分辨率三维重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集成成像技术原理与参数分析
    2.1 集成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2.1.1 全光学集成成像
        2.1.2 计算机集成成像
    2.2 集成成像三维场景信息采集方法
        2.2.1 基于微透镜阵列的集成成像采集方法
        2.2.2 基于相机阵列的集成成像采集方法
        2.2.3 基于计算机软件的集成成像采集方法
    2.3 集成成像技术的参数分析
        2.3.1 观察区域和视角
        2.3.2 显示分辨率
        2.3.3 深度信息
    2.4 集成成像三维场景信息重构方法
        2.4.1 基于微透镜阵列的计算机重构
        2.4.2 基于微透镜阵列的光学重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LED的时分复用提高集成成像分辨率方法
    3.1 集成成像系统重构图像降质分析
    3.2 传统提高集成成像重构分辨率方法
        3.2.1 时分复用集成成像重构方法
        3.2.2 空分复用集成成像重构方法
    3.3 提出基于LED的时分复用提高重构图像分辨率方法
        3.3.1 LED的刷新频率
        3.3.2 基于LED大屏幕的亚像素复用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元素图像采集过程
        3.4.2 元素图像重构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ED的超分辨率提高集成成像重构分辨率方法
    4.1 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技术
    4.2 超分辨率重建算法
        4.2.1 频域超分辨率重建算法
        4.2.2 空域超分辨率重建算法
    4.3 提出基于LED的超分辨率重建提高重构图像分辨率方法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元素图像采集过程
        4.4.2 元素图像重构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致谢

(9)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及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GIS的发展
    1.3 DEM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1.6 主要完成工作量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据基础
    2.1 “中国区域地质志”概述
    2.2 数据来源
    2.3 数据结构
    2.4 DEM数据预处理
    2.5 三维地形可视化表达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分析及总体设计
    3.1 系统分析
    3.2 系统设计目标与任务
    3.3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参考标准
    3.4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5 系统开发模式选择
    3.6 系统软件设计
    3.7 开发方式的选择
    3.8 系统数据库设计
    3.9 用户界面设计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及功能实现
    4.1 关键技术
    4.2 总体界面构架及系统主界面
    4.3 文件图件管理子系统架构及功能
    4.4 数据渲染子系统构架及功能
    4.5 DEM数据空间查询子系统架构及功能
    4.6 投影转换子系统架构及功能
    4.7 矢栅数据分析子系统
    4.8 系统维护子系统架构及功能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DEM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
    5.1 便于构造图识别—以湖南省为例
    5.2 改变地质制图形式
    5.3 DEM地学数据的自动提取
    5.4 提高制图精度
    5.5 月球DEM地质图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地理底图图层命名及属性结构表
    附录B:地理底图要素代码表
    附录C:高程统计表
    附录D:DEM裁剪源程序(部分)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光学透射式平视显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增强现实技术研究现状与难点
        1.2.1 增强现实显示技术
        1.2.2 光学透射式平视显示系统标定技术
        1.2.3 三维跟踪注册技术
    1.3 增强现实技术应用领域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光学透射式平视显示系统标定方法
    2.1 基本理论
        2.1.1 相机标定模型与求解
        2.1.2 四维光场基本理论
    2.2 光学透射式平视显示系统标定模型建立
        2.2.1 坐标定义与坐标关系分析
        2.2.2 标定模型建立
    2.3 标定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特征点云匹配的实时三维跟踪注册
    3.1 算法框架
    3.2 特征提取
        3.2.1 FAST-9 特征点检测
        3.2.2 BRIEF描述子
    3.3 相机姿态估计模型建立
        3.3.1 三维信息恢复
        3.3.2 相机姿态估计模型
    3.4 三维跟踪注册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语义分割
    4.1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4.2 语义分割网络设计
    4.3 语义分割算法实验及性能测试
        4.3.1 数据集
        4.3.2 实验过程与结果
        4.3.3 语义分割网络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合图像语义分割的三维跟踪注册方法
    5.1 基于多目标约束的三维跟踪注册方法
        5.1.1 算法原理
        5.1.2 语义点云恢复与处理
        5.1.3 多目标约束的相机姿态估计
        5.1.4 多目标约束算法性能分析
    5.2 基于语义目标匹配的三维跟踪注册方法
        5.2.1 灰度约束估计
        5.2.2 灰度-几何约束
        5.2.3 语义目标匹配算法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光学透射式平视显示系统应用
    6.1 AR-HUD车辆辅助原型系统实现
        6.1.1 AR-HUD原型系统组成
        6.1.2 光学系统设计
        6.1.3 光学系统设计结果及分析
        6.1.4 软硬件设计
    6.2 AR-HUD总体性能评价
        6.2.1 标定实验与结果
        6.2.2 系统注册误差分析
    6.3 系统安全性能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获奖及参加科研项目

四、计算机的三维显示输出(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维度研究[D]. 邓强. 西安美术学院, 2019(01)
  • [2]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综述[J]. 张凤军,戴国忠,彭晓兰.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6(12)
  • [3]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配准方法在放疗计划系统DeepPlan中的应用研究[D]. 郭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4]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动态全息三维显示技术研究[D]. 苏衍峰. 苏州大学, 2019(04)
  • [5]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6]彩色计算彩虹全息实用技术的研究[D]. 施逸乐. 苏州大学, 2013(10)
  • [7]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研究[D]. 陆颖隽. 武汉大学, 2013(10)
  • [8]基于集成成像的高分辨率三维重构技术研究[D]. 李敏.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9]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及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D]. 丁伟翠.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12)
  • [10]光学透射式平视显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安喆.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电脑3D显示输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