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理制:值得试行的图书购销形式─—访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邓耘(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1](1995)在《代理制:值得试行的图书购销形式─—访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邓耘》文中研究指明代理制:值得试行的图书购销形式─—访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邓耘张立改革开放10多年来,我国图书发行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打破了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局面,从“一主三多一少”到“三放一联”,形成了新华书店、出版社和集、个体书商多渠道发行的新格局。多渠道发行无疑...
章宏伟[2](2008)在《改革开放30年出版大事记》文中提出1978年1月14日国家出版局在北京邀请一些老同志座谈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以及三家出版社合并组成的三联书店的历史,批驳了所谓"30年代黑店"的谬论。
芦珊珊[3](2021)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业发行成就巡礼》文中指出新中国的出版业发行经历7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以时间为轴,将发行事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建立起国家规模的出版发行事业,发行市场改革推进、多渠道共同发展,"书香中国"的践行者。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十大重要成就,力图展现70年来比较全面的发行业概况。
吴培华[4](2002)在《中国书业,你走好了吗?——对图书发行主体市场三个改革阶段的忧思》文中指出在本刊去年召开的“特别策划”栏目组稿会上,苏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吴培华谈到了图书发行主体市场改革的三个阶段问题。我们觉得这是个好题目,可以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华书店的改革轨迹做一个勾勒,或许还可以看看这条线将向哪个方向移动。于是,吴培华带领六个弟子锁定1995年以来的业内较具权威性的五种报刊:《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广角》,以“中盘”、“集团”、“连锁”为主题词,查阅了主要的论文及有关报道,作了一番虽不一定完整但却是十分认真的整理分析。作为一个教授、出版社主管发行工作的副社长,吴培华谈的更多的是忧虑。
叶冰[5](2002)在《新华书店连锁经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锁经营是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化的商业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而连锁商店则是这种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的存在方式。连锁商店指经营同类商品和服务的若干企业在核心企业(总部)的领导下采用规范化经营,实行共同的经营方针,一致的营销行动,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销售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规模化效益的联合体。连锁经营解决了大批量销售与消费者分散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了零售组织的重大变革,体现了商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新华书店系统实行连锁经营发展战略是中国出版物发行体制20多年改革历程的自然延续,也是加入WTO、教材教辅改革等国内外各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选择。是国家为保持国有企业在出版物流通渠道中的主渠道作用,确保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控制力的战略抉择。本文首次对全国实行或准备实行连锁经营的新华书店按照其在新华书店系统中所处的层次、省级新华书店集团的产权关系和业态选择划分了7个模式,集中体现了新华书店系统连锁经营的不同发展模式和特点,在新华书店系统中具有各自的普适性。但总的来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的连锁经营实践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保证连锁经营正常运行的内部管理系统,尤其是组织管理结构和运作系统的设计及实施还远未到位;而另一方面,虽然新华书店根本的职能和任务是销售图书等出版物,但营销管理却有待整体提高。因此,在上述条块分析的基础上,新华书店系统在今后的发展中,本人认为需从两大方面着手:一是政府应采取措施为新华书店系统实行连锁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新华书店系统从宏观上应积极进行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转变观念,打好实行连锁经营的基础,稳步前进。同时强化内部管理和营销管理,形成连锁经营的核心竞争力。总之,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华书店系统连锁经营的发生、发展及存在问题等较为全面、准确的总结,对已经或正准备连锁经营的新华书店提供一个参照系,使他们对自身的连锁经营状况或方向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同时也对出版社高层决策者和发行部在书业连锁经营形势下的应对策略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斌[6](2004)在《图书市场中盘格局研究》文中认为图书中盘是指图书生产销售供应链中连接上游出版社和下游零售书店,担当图书商品流通职能,并有综合物流、书业信息传输、资金流通等强大功能的大型分销企业。图书市场中盘格局是指在图书市场中所存在的各类各种图书中盘,它们的市场份额、优劣势、存在的问题、处境,以及整个图书市场中盘环节布局结构的综合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市场经历了两轮增长,近几年我国图书年出版种数连续位居世界第一,经营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大书城数量也跃居世界首位,生产能力和销售网点均有保障,然而图书市场现在却正处于新的停滞阶段,全国图书的总印数、总印张数,全国图书总销售册数、人均年购书册数均徘徊不前,问题正是出在连接出版和零售的中盘环节。 中国图书市场中的图书中盘目前有四类,它们是新华书店省级发货店、出版社自办发行的分销公司、民营批销公司、外资分销企业。中国图书市场中盘格局的现状与特点是:主导力量方面,是行政力量左右下形成的格局,而非以市场为导向的;组成成员方面,规模小、布局分散、力量弱,产业集中度低,而且成分复杂;功能覆盖方面,各个中盘基本都是功能不全,辐射范围狭小,而且低层次地重复建设情况严重;客观环境方面,缺乏突破性发展的基础,社会第三方物流、行业信息标准化建设、商业信用环境都不理想。论文对图书中盘环节应担当的职能和我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
孙录印[7](2004)在《河北省图书市场研究及图书发行企业营销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加入WTO后,在新闻出版业的发行领域正经历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使国内发行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管理工作实践,应用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外不断涌现的营销新理念,从介绍图书及图书发行的定义和性质入手,阐述了图书市场的一般特点及各类主要细分市场的特征;通过对图书市场需求的分析,重点研究了一般读者的购买心理、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等,并进一步探讨了各类细分读者群的需求与购买行为。在此基础上,以河北省为例,通过搜集资料,建立了一系列数学模型,预测了河北省2010年“十一五”计划末期的图书市场潜在需求量。基于上述分析及预测结果,并联系图书市场竞争状况,提出了图书发行企业在发行实践中应注重运用的图书营销对策,即:图书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文章最后还就进一步深化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进行了探析。
尹章池[8](2005)在《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出版体制改革是出版制度创新与变迁的过程,也是体制转型的过程。出版体制转型问题的研究必须深入到制度层面。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与交易费用理论和制度分析方法、公共选择理论的规则分析和规则变革、后发优势理论的落后制度后发优势分析等等,为出版体制转型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方法和途径。产权制度改革是一切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出发点,对出版企业而言亦如此。但是,出版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在于其产品所含内容的特殊规定性,即出版物是商品,但又不是一般商品,因此,出版企业的改革又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改革,要分析其内容产业的制度特点,即内容制度。故而出版企业改革较其他国有企业复杂,要应用复杂性思维方法综合分析出版改革的制度及其变迁问题,从而找准出版改革的动因、基点和模式。 关于中国出版体制改革方面的研究,自出版改革以来,一直是出版学的重要课题。但此前主要是开展了一些零碎的、工作经验式的、或某一局部方面问题的探究,缺乏整体和系统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缺乏运用新兴学科理论方法对出版体制改革进行制度分析的研究。这样使出版体制改革缺乏制度基础、理论体系和逻辑主线,这些对于中国出版体制改革极为不利。因此,以制度分析法对中国出版体制改革进行整体研究就非常必要而且重要。 解放出版生产力,或者说发展出版产业和出版经济是出版体制改革的目的。因此,本文实质上是围绕着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这条主线而展开的。从出版体制改革的动因分析到基点分析,从出版体制的产权制度分析到内容制度分析,从体制改革的成就分析到改革的原则分析,从产权改革模式到内容改革模式,从市场规则到政府制度等,都是在以发展出版产业为主线的基础上探讨出版体制改革的。出版体制转型表明我国出版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基本构架或改革模式是一种动态的不断调整内容体系的柔性结构,总的态势是由适应计划经济的出版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版体制转变。 全文共分8个部分。 1、引论部分。概述了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发现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研究
王秋林[9](2004)在《转轨期我国出版产业市场结构与行为研究》文中认为用产业组织理论系统深入地研究转轨期出版发行市场结构和行为,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尝试。转轨期出版产业内的企业规模较小,出版发行市场结构对产业内的企业行为而言,是一种外生的、无意的、静态的变量,因而出版产业市场结构对出版发行市场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行政性垄断和过度分散竞争行为是现行出版发行市场结构的结果。而当出版产业内大规模企业逐渐生成,数家大型企业可以支配出版发行市场时,才会将市场结构中的外生变量变成了可以控制的内生变量,出版产业才会完成由分散竞争向市场集中、垄断的转变。 我国出版产业正从计划出版体制向市场出版体制转变,从事业型体制向企业经营型体制转变。整个出版行业还保留着带有鲜明计划经济色彩的事业型体制。由于我国出版产业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路子,因此,这种转轨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出版产业的转轨期漫长而艰苦。 出版发行市场进入壁垒主要反映出版产业内现有出版发行企业与进入企业间的垄断与竞争关系。因为我国出版产业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旧的体制尚未完全彻底破除,因此,行政性进入壁垒仍然是转轨期出版发行市场最主要的进入壁垒。 出版发行市场集中主要反映出版产业内现有出版发行企业间的垄断与竞争关系。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中外出版市场集中度数据对比看,我国出版发行市场的集中度非常低,主要原因在于行政垄断。而大力推进出版发行企业间的并购联合,发展连锁经营是提高出版发行市场集中度的必由之路。 垄断是出版业的一种普遍表现形式,是出版发行市场的基本行为之一。出版产品属性以及出版产品差异性而形成的垄断行为包括以控制和影响出版产品价格为基本特征和直接目的的价格行为,以及经营过程中的三级价格歧视行为等。出版产品价格垄断和对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权的行政垄断对出版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应对其进行规制并引入竞争机制,破除垄断。 竞争也是出版业的一种普遍存在形式和出版发行市场的基本行为之一。因出版发行市场竞争包括“同质化竞争”、“差异化竞争”和“价格竞争”等,出版市场“差异化”竞争具有必然性。“高定价、高折扣”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予以制止。
王年泉[10](2007)在《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儒林图书公司是一家以向国内高校图书馆提供图书的大型民营销售公司。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儒林图书公司如何依靠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同时克服自身劣势、回避风险,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竞争战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儒林图书公司发展的关键。 首先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儒林图书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运用PEST法和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对儒林图书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认为随着政策法律环境的宽松,国内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儒林图书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者读书习惯的改变和全球化的影响,儒林图书公司也业面临着竞争对手日益增强、电子图书替代的威胁;然后利用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分析了儒林图书公司内部资源条件和核心竞争能力,认为儒林图书公司信息化建设和成本控制能力强,供应商选择能力强,外购物资快速准确等优势,同时也存在售后服务及时差,组织变革能力差等劣势。其次在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儒林图书公司的竞争战略,运用定量规划评价矩阵(QSPM)对儒林图书公司的战略进行选择和评价,确定了企业以新品开发战略为主,市场渗透战略和市场开拓战略为辅的混合竞争战略。最后为竞争战略实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为了保证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提出儒林图书公司应利用价值链从供应商、客户和人力资源角度进行核心竞争力培育,从产品、服务、信息角度对核心能力进行整合。
二、代理制:值得试行的图书购销形式─—访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邓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代理制:值得试行的图书购销形式─—访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邓耘(论文提纲范文)
(2)改革开放30年出版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业发行成就巡礼(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进程 |
(一)1949—1976年:建立起国家规模的出版发行事业 |
1.完成了出版发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2.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图书发行体系 |
(二)1977年至党的十八大前夕:发行市场改革推进,多种渠道共同发展 |
1.新华书店:浴火重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2.民营发行:从“补充”到“对手”与“伙伴” |
3.社办发行:变推销为营销,提升出版核心竞争力 |
(三)党的十八大至今:“书香中国”的践行者 |
1.实体书店发展受到空前重视 |
2.出版发行业积极为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服务 |
3.主题出版物发行工作受到高度重视 |
二、重要成就 |
(一)始终坚持“为读者服务”的精神,满足群众的读书需求 |
(二)不断深化发行体制改革,培育新兴市场主体 |
(三)书业大型卖场提供全新阅读体验 |
(四)“农家书屋”工程惠及亿万农民读者 |
(五)人文特色书店百花齐放 |
(六)各类图书发行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迅猛 |
(七)出版物海外发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 |
(八)结束“发行无学”历史,全面培养大批发行人才 |
(九)各类书展书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
(十)现代技术广泛应用于发行各个环节 |
附录:大事记 |
(5)新华书店连锁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 连锁经营的基本原理 |
(一) 连锁经营概念及特征 |
(二) 连锁经营的实质 |
(三) 连锁经营的类型及特点 |
(四) 连锁经营的经济学解释 |
(五) 连锁经营对于零售业的意义 |
(六) 对连锁经营的正确理解 |
二 新华书店发展沿革及连锁经营兴起的背景 |
(一) 新华书店的本质特征 |
(二) 改革开放前新华书店的格局及特点 |
(三) 新华书店在中国出版物发行体制改革中的变化 |
(四) 新华书店连锁经营实行的背景 |
三 新华书店连锁经营发展模式及特点 |
(一) 浙江模式 |
(二) 广东模式 |
(三)四 川模式 |
(四) 辽宁模式 |
(五) 上海模式 |
(六) 新华驿站模式 |
(七) 深圳模式 |
四 新华书店连锁经营特点的总体分析及存在问题 |
(一) 新华书店连锁经营的发展阶段---起步阶段 |
(二) 新华书店连锁经营的内部管理 |
(三) 新华书店连锁经营的营销管理 |
五 对新华书店连锁经营的建议 |
(一) 政府部门?行业行政管理机构应重视的方面 |
(二) 新华书店连锁经营战略宏观需注意的问题 |
(三) 新华书店连锁经营的内部管理 |
(四) 新华书店连锁经营的营销管理 |
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6)图书市场中盘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中盘及中盘格局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中盘及中盘格局的概念 |
一、 中盘的概念 |
二、 中盘格局的概念 |
第二节 中盘对图书市场的必要性 |
一、 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必要环节 |
二、 从中国图书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来看中盘的必要性 |
第三节 图书中盘应具备的功能 |
一、 商务流通功能 |
二、 物品流通功能 |
三、 信息流通功能 |
四、 经营支持功能 |
五、 其他功能 |
第二章 图书市场中盘格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图书市场中盘格局现状分析 |
一、 新华书店省级发货店 |
二、 出版社自办发行的分销公司 |
三、 民营批销公司 |
四、 外资分销企业 |
第二节 图书市场现有的中盘格局存在的问题 |
一、 以行政力量为主导形成的格局 |
二、 市场竞争主体成分过于复杂,且呈小、散、弱之态 |
三、 各类中盘基本上都功能不全,且低层次重复建设严重 |
四、 客观条件不成熟,制约因素多 |
第三章 图书市场中盘格局合理化的若干对策 |
第一节 政府、行业协会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和发挥贴切作用 |
一、 政府:由错位重新正位 |
二、 行业协会:由缺位重新归位 |
第二节 建立“块+条+点+边缘”多种主体并存互补的布局结构 |
一、 综合功能的大型区域中盘 |
二、 以零售店为依托的小型区域中盘 |
三、 专业图书中盘 |
四、 选品种代理的中盘 |
五、 边缘(部分)功能型中盘 |
第三节 多种方式的渐进式联合之路 |
一、 跨地区的横向联合 |
二、 跨供应链上下游的联合 |
三、 跨经济成份的联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河北省图书市场研究及图书发行企业营销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图书及图书发行 |
2.1 图书概述 |
2.2 图书发行 |
第三章 图书市场的特点及市场细分 |
3.1 图书市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
3.2 图书市场的性质、作用和特点 |
3.3 图书市场细分及各类图书市场的特点 |
3.4 目标市场的选择和营销 |
第四章 图书市场需求研究 |
4.1 图书市场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
4.2 读者购买动机与购买过程 |
4.3 影响读者购买行为的因素 |
4.4 各类读者的需求与购买行为 |
第五章 河北省图书市场预测 |
5.1 图书市场预测 |
5.2 河北省图书市场预测 |
第六章 河北省图书市场竞争及图书发行企业营销策略 |
6.1 图书市场竞争 |
6.2 图书营销 |
6.3 图书产品策略 |
6.4 图书价格策略 |
6.5 图书分销渠道策略 |
6.6 图书促销策略 |
6.7 图书营销策略的整合与控制 |
第七章 对深化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
7.1 新中国成立后的图书发行 |
7.2 图书发行改革回顾 |
7.3 深化我国图书发行改革的思路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0 引论 |
0.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0.1.1 问题的提出 |
0.1.2 选题的意义 |
0.2 研究述评 |
0.2.1 文献综述 |
0.2.2 简评 |
0.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0.3.1 研究思路 |
0.3.2 研究方法 |
0.3.3 研究内容 |
0.3.4 创新之处 |
1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研究的基本理论 |
1.1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1.1.1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背景 |
1.1.2 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意义 |
1.1.3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制度因素 |
1.2 公共选择理论 |
1.2.1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
1.2.2 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
1.2.3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规则与规则变革 |
1.3 后发优势理论 |
1.3.1 后发优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1.3.2 后发优势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
1.3.3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后发优势 |
1.4 复杂性科学理论 |
1.4.1 复杂性科学的哲学背景 |
1.4.2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意义 |
1.4.3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复杂性 |
2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理性分析 |
2.1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动因分析 |
2.1.1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利润动因 |
2.1.2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文化动因 |
2.1.3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制度动因 |
2.1.4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 |
2.2 出版体制改革的基点分析 |
2.2.1 从改革开放前后出版业发展的比较分析中找基点 |
2.2.2 从民营书业企业制度创新的成功经验中找基点 |
2.2.3 从导致行业差异扩大的制度弊端中找基点 |
2.2.4 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中找基点 |
2.2.5 从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中找基点 |
3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历史分析 |
3.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版体制改革的历程 |
3.1.1 第一阶段(1978—1985) |
3.1.2 第二阶段(1985—1995) |
3.1.3 第三阶段(1995—2000) |
3.1.4 第四阶段(2000—至今) |
3.2 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
3.2.1 思想观念方面 |
3.2.2 制度技术方面 |
3.2.3 产业发展方面 |
3.3 出版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
3.3.1 舆论导向原则 |
3.3.2 遵循市场规则原则 |
3.3.3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原则 |
3.3.4 分类指导原则 |
4 中国出版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模式 |
4.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历程 |
4.1.1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探索阶段(1978—1992) |
4.1.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探索试点阶段(1992—2002) |
4.1.3 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阶段(2002—至今) |
4.2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观点 |
4.2.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代表 |
4.2.2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简单总结 |
4.3 出版企业的产权改革模式 |
4.3.1 转制出版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模式 |
4.3.2 市场成熟出版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改革模式 |
4.3.3 中小出版企业的MBO改革模式 |
4.3.4 出版企业的融资改革模式 |
4.3.5 出版企业股权激励改革模式 |
5 出版企业的内容制度改革模式 |
5.1 出版企业的内容理念 |
5.1.1 出版理念的定义 |
5.1.2 出版的文化理念 |
5.1.3 出版的内容理念 |
5.2 出版产业的定位转换 |
5.2.1 出版产业向内容产业聚集 |
5.2.2 出版产业转向内容产业的技术支撑 |
5.3 出版企业的角色转换改革模式 |
5.3.1 出版企业的内容创新角色转换的改革模式 |
5.3.2 出版企业的多元经营角色转换改革模式 |
5.3.3 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科技出版的改革模式 |
6 出版市场规则及政府行为改革模式 |
6.1 政府出版管理与出版市场规则 |
6.1.1 出版市场规则的功能 |
6.1.2 政府出版管理的职能 |
6.2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出版管理模式 |
6.2.1 公共政策与社会公共服务相结合的英美德模式 |
6.2.2 政府出版管理机构与公共政策相结合的法国模式 |
6.3 我国出版管理机构的职能转换与定位 |
6.3.1 政府出版管理体制和职能的四个转变 |
6.3.2 政府出版管理职能的主要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转轨期我国出版产业市场结构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出版发行市场行政进入壁垒 |
1.1 行政政策性进入壁垒的主要内容 |
1.2 行政政策性进入壁垒存在的原因 |
1.3 出版发行市场行政政策性进入壁垒下的特殊的市场结构 |
2 出版发行市场集中度 |
2.1 出版发行市场集中现状及其评估 |
2.2 出版发行市场集中度低的原因分析 |
2.3 推进出版发行企业并购联合,发展连锁经营是提高出版发行市场集中度的必由之路 |
3 出版发行市场垄断 |
3.1 出版发行市场垄断的涵义及特征 |
3.2 出版发行市场垄断的形成机理 |
3.3 出版发行市场垄断行为分析 |
3.3.1 以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为基本目的定价行为 |
3.3.2 垄断性出版产品的三级价格歧视行为 |
3.4 出版市场垄断行为的危害 |
3.5 出版市场垄断行为的规制问题 |
4 出版发行市场竞争 |
4.1 构成出版发行市场竞争的条件 |
4.2 出版发行市场同质化竞争 |
4.2.1 出版发行市场同质化竞争的表现 |
4.2.2 出版发行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原因 |
4.2.3 出版发行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后果 |
4.3 出版发行市场差异化竞争 |
4.3.1 出版产品差异化及市场差异化竞争的涵义 |
4.3.2 出版产品差异化的表现 |
4.3.3 出版发行市场差异化竞争的必然性 |
4.3.4 出版发行市场差异化竞争的策略和行为 |
4.4 出版发行市场价格竞争 |
4.4.1 出版发行市场价格竞争的条件 |
4.4.2 出版发行市场价格竞争的具体表现形式 |
4.4.3 出版发行市场价格竞争的意义和结果 |
4.5 出版发行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与规范问题 |
4.5.1 出版发行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
4.5.2 出版发行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危害 |
4.5.3 出版发行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存在的原因 |
4.5.4 出版发行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根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10)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图书销售行业背景 |
1.1.2 儒林图书公司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2.1.1 基于环境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 |
2.1.2 基于行业结构的战略管理理论 |
2.1.3 基于信息技术的战略管理理论 |
2.2 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2.2.1 核心能力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
2.2.2 产品—市场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
2.3 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理论研究现状 |
2.4 战略管理理论在图书销售行业中应用研究现状 |
3 儒林图书公司现行竞争战略分析 |
3.1 儒林图书公司概况 |
3.1.1 儒林图书公司发展历史 |
3.1.2 儒林图书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
3.2 儒林图书公司主要市场分析 |
3.2.1 高校图书馆市场现状分析 |
3.2.2 高等院校图书馆市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
3.2.3 高等院校图书馆市场发展趋势 |
3.3 儒林图书公司现行竞争战略 |
3.4 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转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4 儒林图书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1 儒林图书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法律及政策环境分析 |
4.1.2 社会环境分析 |
4.1.3 技术环境分析 |
4.2 图书行业整体情况分析 |
4.2.1 图书行业发展历史分析 |
4.2.2 图书市场规模分析 |
4.3 图书销售行业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4.3.1 主要竞争对手的现状与战略 |
4.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3.3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
4.3.4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
4.3.5 替代品威胁 |
4.4 图书销售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的确定 |
4.5 儒林图书公司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
5 儒林图书公司内部资源及能力分析 |
5.1 儒林图书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5.1.1 儒林图书公司实物资源分析 |
5.1.2 儒林图书公司财务资源分析 |
5.1.3 儒林图书公司无形资源分析 |
5.1.4 儒林图书公司人力资源分析 |
5.2 儒林图书公司内部因素综合评价 |
5.3 儒林图书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5.4 核心竞争力和 KSFs匹配分析 |
6 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选择及评价 |
6.1 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6.1.1 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确定思路 |
6.1.2 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方案的提出 |
6.1.3 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
6.2 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评价 |
6.2.1 总体竞争战略评价 |
6.2.2 市场开拓战略评价 |
6.2.3 市场渗透战略评价 |
6.2.4 开发新产品战略评价 |
7 战略实施以及核心能力培养 |
7.1 战略实施的过程 |
7.2 现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
7.2.1 充分利用供应商价值链 |
7.2.2 充分利用客户价值链 |
7.2.3 重视人力资源价值链 |
7.3 核心能力整合 |
7.3.1 产品整合 |
7.3.2 服务整合 |
7.3.3 信息整合 |
8 结论 |
8.1 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研究结论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代理制:值得试行的图书购销形式─—访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邓耘(论文参考文献)
- [1]代理制:值得试行的图书购销形式─—访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邓耘[J]. 张立. 出版发行研究, 1995(01)
- [2]改革开放30年出版大事记[J]. 章宏伟. 编辑之友, 2008(06)
- [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业发行成就巡礼[J]. 芦珊珊.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1(02)
- [4]中国书业,你走好了吗?——对图书发行主体市场三个改革阶段的忧思[J]. 吴培华. 出版广角, 2002(04)
- [5]新华书店连锁经营研究[D]. 叶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01)
- [6]图书市场中盘格局研究[D]. 周斌.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1)
- [7]河北省图书市场研究及图书发行企业营销对策[D]. 孙录印. 天津大学, 2004(07)
- [8]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研究[D]. 尹章池. 武汉大学, 2005(05)
- [9]转轨期我国出版产业市场结构与行为研究[D]. 王秋林. 武汉大学, 2004(04)
- [10]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王年泉.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2)